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古人在酷暑中消夏時態(tài)度的“重”與“輕”

對酷暑的不同態(tài)度,不僅取決于自身生存狀態(tài),也與“到底有多熱”有關(guān)。翻開史卷,相比洪災、地震、蝗災、凍災等殺傷力更大的自然災害,天氣酷熱實在算不上什么大事。

古人在酷暑中消夏時態(tài)度的“重”與“輕”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明白曉暢的詩,出自《水滸傳》里那位白日鼠白勝之口。在黃泥岡上,白勝假扮挑酒桶的漢子,在吟唱這首詩的同時,引出了經(jīng)典的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從水準上看,這只算是打油詩,但因其通俗,在田間地頭耕作的農(nóng)夫也能吟唱。耐人尋味的是,同樣是面對酷暑,富家翁和王孫公子是品玩享受夏日的愜意,或許還會吟唱幾句曼妙的辭章,但更多老百姓對酷暑卻是苦不堪言。

對酷暑的不同態(tài)度,不僅取決于自身生存狀態(tài),也與“到底有多熱”有關(guān)。翻開史卷,相比洪災、地震、蝗災、凍災等殺傷力更大的自然災害,天氣酷熱實在算不上什么大事?;蛟S是見慣了天相異變,古人面對酷暑,早已司空見慣了,閑人們沒有強悍的心理素質(zhì),估計也熬不過歷代災變。但因為天氣酷熱也會致人死亡,相關(guān)記錄在史籍中仍零星存在。

清乾隆時記載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mào)易者亦有熱斃者?!倍谏綎|高青,同時也有“大旱千里,室內(nèi)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的記錄。

用常識也能判斷,距離今天越近的歷史,其脈絡細節(jié)越清晰。很多餓殍千里的陳舊往事,因為距離當下太過遙遠,其痛感和恐怖感已經(jīng)消弭,只有回到歷史現(xiàn)場,才能感知時人的不易。對酷暑的體驗依然如此。當遠古部落首領(lǐng)帶領(lǐng)殘存的家族成員,從龜裂的田間遷徙到水草豐美的山澗河畔,從個體上看,這是斷尾求生,從歷史脈絡上看,更是生命之火的代代傳遞。

歷史上的酷熱成災

追溯往昔,從最早的文字記錄下當時社會生活開始,酷暑就不是一個令人舒適的體驗。甲骨文中有關(guān)祭祀祈雨的記錄很多。不論是綿綿細雨,還是狂風暴雨,上天賜予的甘霖,都被殷商先民看做鬼神之力。安陽出土的“小屯南地甲骨”中有不少關(guān)于降雨的記錄,比如“辛丑卜,今日雨,至壬雨”(辛丑日占卜了,今天會下雨嗎?到了壬日會下雨嗎?),強烈企盼之愿,由此可見一斑。

甲骨文里常見的“雨”字,基本結(jié)構(gòu)就是一個倒寫的“山”字作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有幾道形象的線條,但有的出土文獻里顯示,根據(jù)線條多少和長短不同,也對應著雨量的大小。此時古人對雨量的觀測或許無法至于精確,但程度的區(qū)分在文字上已有區(qū)別,這自然是個不小的進步。

災難性的酷熱往往伴隨著駭人的旱災和饑荒。 《呂氏春秋》中有記載:“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薄稘h書·食貨志》也有佐證:“湯有七年之旱”。今人推測商湯在位時間為17年,而商湯滅夏后享國不過12年。在開國后統(tǒng)治的一半時間里,天下罕見的旱災折磨著這位開國君王的神經(jīng),這點在后世史書中并未得到重視。

這是為何?湯武革命成為以新代舊的典型后,商湯的圣賢形象自然要從其滅掉夏桀、安撫萬民上著眼,而在“天人感應”的觀念中,自然災害自然也是上天對君王失德的懲戒。而在這些玄不可言的儒家觀念誕生前,人們并不會刻意聯(lián)想災厄與君王德行的關(guān)聯(lián)。商湯作為一代圣君,自然是不該有天下大旱這樣的災荒出現(xiàn),即使出現(xiàn)了,史書上也是輕描淡寫,不可大肆擴張。

當然,如果這是個失德的君王,自然要將其惡性和災荒聯(lián)系起來。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天下酷熱曠日持久,最終造成大旱?!稘h書·平帝紀》記錄了當時的慘狀:“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安漢公、四輔、三公、卿大夫、吏民為百姓困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詣吏,以石、斗受錢。天下民貲不滿二萬及被災之郡不滿十萬,勿租稅。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p>

朝代更迭之際的災荒更恐怖。古人所言“亂世人不如太平犬”,便是講亂世中社會秩序和倫理徹底被沖垮后的現(xiàn)象。

文人的消夏錄

文人對避開酷熱有個文雅的說法,就是今人常用的“消夏”。相比抗洪、抗旱等情緒更強烈的表述,消暑有防暑、避暑之義,也有消遣之義。不知是什么原因,明清時的典籍中常見的消夏之事,此前并不多見。“消夏”常出現(xiàn)在文人筆記和小說里,亦作“銷夏”。唐代詩人陸龜蒙在《銷夏灣》中稱“健若數(shù)尺鯉,泛然雙白鷗。不識號火井,孰問名焦丘。我真魚鳥家,盡室營扁舟。遺名復避世,銷夏還銷憂”,以避暑暗喻名利之憂,清人俞樾著有《九九銷夏錄》,此間“銷夏錄”與紀曉嵐的“消夏錄”近義。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里有“灤陽消夏錄”專卷,盡管內(nèi)容多為奇詭靈異之事,但其名聲頗大,“旨要歸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沈復在《浮生六記》里將消夏之樂看做人生樂事之一,“榴前老樹一株,濃陰覆窗,人畫俱綠。隔岸游人往來不絕。此吾父稼夫公垂簾宴客處也。稟命吾母,攜蕓消夏于此。因暑罷繡,終日伴余課書論古,品月評花而已。蕓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于此矣”。

文人借消夏玩弄辭章,在小說、詩詞中并不罕見?!赌鹾;ā繁霍斞冈u為“結(jié)構(gòu)工巧,文采斐然”,雖是譴責小說,卻處處有文人情愫。其中第十一回《潘尚書提倡公羊?qū)W 黎學士狂臚老韃文》里講到,尚秋進入一間裝飾典雅的房間,只見“滿架圖書,卻堆得七橫八豎,桌上列著無數(shù)的商彝周鼎,古色斑斕。兩面墻上掛著幾幅橫披,題目寫著消夏六詠,都是當時名人和八瀛尚書詠著六事的七古詩:一拓銘,二讀碑,三打磚,四數(shù)錢,五洗硯,六考印,都是拿考據(jù)家的筆墨?!?/p>

后世文人能從消夏中尋找愜意感和生活的趣味,自然也是延循前人的掌故。歷代文人在研習前人辭章的時候,當然會受其文化心理影響?;蛟S,當上古時代第一個不事農(nóng)桑的王孫公子,將消夏看做作生活樂事的時候,這個文化基因就深埋在文人內(nèi)心深處了。德國思想家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中提出,身份認同、知識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是構(gòu)成文化記憶次第傳承的重要元素?!昂髞碚摺辈徽撌前l(fā)自本心的優(yōu)雅恬淡,還是附庸風雅或攀附身份,他們總歸要借助這些元素與前人“對話”。這也是消夏的文化內(nèi)涵,在古代歷經(jīng)千年內(nèi)核不變的根源。

當酷暑成為良辰美景的元素

盡管其價值認同沒有改變,但不同時代的文人仍會從消夏里尋找不同的趣味。宋代詞人王同祖在《夏日金陵制幕即事》中寫道,“荷花池畔竹涼床,一枕閑消夏日長。燎過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蓮房”。此間愜意舒適,不言而喻,兼有夏日風景描寫。在這里,炎炎夏日的酷熱被消弭了,剩下的只有近乎春日的溫暖,以及萬物生長的生命張力。

明代文人徐繗在歷史上并不知名,其作品也基本沒存在感,但有幾首詩卻與消夏有關(guān),在度過酷暑的學問上,他堪稱文人里的杰出者。其《幻于攜酌南館》有云:“避暑南樓暇,逢君遲客時。綠陰消夏氣,清壙貯涼釭。林密云歸早,溪深月到遲。興闌杯未徼,惆悵暝煙滋。”在《避暑東湖寺》里,他有更絕妙的筆法:“物外尋真境,云標啟梵宮。綠沉消夏氣,紅艷奪春工。嶺色含朝旭,巖聲亂夕空。坐來林月上,涼思滿房櫳?!?/p>

如果說日落星升才能消解常人感受到的暑氣,在文人的詩詞里,也很難分清哪些是真實存在的消暑,而哪些又是文人心中的念想,畢竟“心靜自然涼”。宋人葛天民在《夏日》一詩中曾寫道:“曉荷隨墜露,晚岫障斜陽。樹下地常蔭,水邊風最涼。”但水邊吹來的涼風總歸是效果有限的,“獨坐觀群動,閑消夏日長”,若內(nèi)心沒有閑適之氣,即使灼燒皮膚的熱浪能夠褪去,心中的酷熱也難以消除。

晁補之有首《鷓鴣天》,點出了消暑水果的重要性:“竹風荷雨來消暑,玉李冰瓜可療肌。”晏殊有首《蝶戀花》,稱“玉碗冰寒消暑氣。碧簟紗廚,向午朦朧睡。鶯舌惺松如會意。無端畫扇驚飛起。雨後初涼生水際。人面荷花,的的遙相似。眼看紅芳猶抱蕊。叢中已結(jié)新蓮子”,其詩句通俗,都不用解釋,世人都能從中覓得古人解暑的辦法。

吃喝玩樂、衣食住行自然不是今人的專利,講究用吃貨的辦法來化解暑氣的還有宋人陳郁,其詩《制梅花湯》里講得很清楚:“南枝開處覓春光,摘得冰葩密甕藏。留煮牛湯消暑渴,吟騷才頰有浮香”。同在宋代的曹勛在《索酒》里有云:“四吹花香撲鼻,露裁煙染,天地如繡。漸覺南薰,總冰綃紗扇避煩晝。共游涼亭消暑,細酌輕謳須酒。”宋代僧人釋保暹在《石席》里寫道:“有狀卷不得,間齋惜夜長。坐來消暑氣,睡去入秋鄉(xiāng)。隱隱生寒骨,沈沈發(fā)冷光。何時遂深遁,移取置山房”。

只是,這些宋代文人用奇絕文字摹寫消暑生活的時候,并不能意識到他們的快意,是因為酷暑災荒的場景沒有出現(xiàn),就像那些身處龜裂土地上控訴蒼天不降甘霖的農(nóng)夫一樣,并不知道酷暑能在“消夏”里成為良辰美景的元素。人們無法從他者的生活中尋找快慰,更難以捕捉自身在歷史隧道中精準位置,這或許也是閱讀歷史能提供“想象他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吧。(文/)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