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陳旭麓的《初中本國史》及其編纂出版始末

多年來閱讀接觸陳旭麓先生的文集以及相關傳記,筆者注意到前后諸多記載中提到了其早年編撰的一本著作,有稱之為《本國史》,又有稱之為《初中本國史》,是一本初中歷史教學用書。

多年來閱讀接觸陳旭麓先生的文集以及相關傳記,筆者注意到前后諸多記載中提到了其早年編撰的一本著作,有稱之為《本國史》,又有稱之為《初中本國史》,是一本初中歷史教學用書。論者往往將其視為陳氏在歷史學領域最早的著作,但一直缺少此書更多的介紹,長期以來也未見原書的廬山真面目。

第一部著作

關于這部著作的大致情況,在陳旭麓先生1988年12月去世后,家屬學生所編的歷次紀念集、文集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介紹。如逝后一周年后印行的《陳旭麓先生哀思錄》中所收的《陳旭麓先生傳略》稱:“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又被貴陽文通書局聘為編輯干事。文通書局編輯所所長是謝六逸先生兼任的。就是應謝老先生之邀,這位尚未畢業(yè)的青年學生得以到文通書局兼職的。在求學與兼職期間,先生利用閑暇時間撰著了一本中學授課教材《本國史》,并于1942年10月由文通書局公開出版?!痹谕瑫摹吨鱿的辍分校瑫沧鳌侗緡贰?,而出版時間只寫了年份即1942年。1990年的《陳旭麓學術文存》所附傳記和系年中,也基本是這個說法。在1997年出版的四卷本《陳旭麓文集》中,第四卷《浮想偶存》同樣收錄了這篇傳記,而在此后的著述系年中,書名則被改作《初中本國史》,出版時間則一仍其舊為1942年。至2002年,周武在為《史魂:上海十大史學家》一書撰寫陳旭麓傳記,介紹這本著作時稱“1942年10月在貴陽文通書局出版了第一本書《初中本國史》”,說法大致與前列相同,綜合了《陳旭麓文集》中的說法。到了2011年,長期從事于搜集陳先生散佚著述的周武教授在選編《陳旭麓學術文集》時重寫陳氏傳記,其中對于該書的記載做了修正:1938-1943年,“期間曾撰著《初中本國史》一書,作為馬宗榮、謝六逸主編的《中學復習授驗叢書》的一種,于1942年由文通書局出版?!贝颂幵黾恿嗽摃綄俚膮矔畔ⅲP于出版時間則仍如舊,在《學術文集》所附《陳旭麓先生主要著述目錄》也作如是處理。這主要是因為一直以來沒有看到過這部著作的原貌,所以從《哀思錄》開始,稱該書出版于1942年10月,是所見最具指向性也最精確的提法。但在其后來的傳記和著述系年中,其實越來越偏向于一種模糊的說法,即只提年份,而書名基本被確定為《初中本國史》。此前學界已有關于陳旭麓第一部著作《初中本國史》的介紹情況大體如此。

直到2016年,在周武主編的《上海學》集刊第三輯中,刊登了沈渭濱教授的遺著《陳旭麓先生年譜長編稿》(以下簡稱《年譜長編》),該譜引用大量陳氏在建國后的自述文獻,為了解《初中本國史》編寫的前因后果提供了更為詳實的史料證據(jù)。沈渭濱教授在陳先生去世后,盡管足疾纏身,但仍決志為先生編纂年譜,撰寫先生傳記,直到晚年念茲在茲的全在這部年譜和傳記,遺憾于2015年赍志以歿。沈先生留下的是一部未完稿,所編年限為1918-1949年,其中最寶貴的是利用了諸多陳旭麓的未刊自述手稿,如1956年的《干部自傳》,1950年的《三十二年生活》,1952年的《我的思想轉變過程》《思想批判總結》等,以及陳氏檔案中同學友人撰寫的證明材料,如1956年6月6日張英年撰寫的《關于陳旭麓歷史證明的材料》、1956年8月2日陳純?nèi)首珜懙摹蛾P于陳旭麓政治歷史情況》等。

《年譜長編》中有關陳旭麓早年《初中本國史》的情況的關鍵內(nèi)容如下:“1941年23歲,仍在大夏大學歷史社會系讀書,自本年二月起至七月,兼任大夏附中歷史教員,九月起至次年六月在貴陽文通書局擔任編輯干事,出版《初中歷史復習書》?!贝颂幧蚴献⑨屧疲骸啊冻踔袣v史復習書》,先生在其自述手稿中稱為《初中本國史》,1942年由貴陽文通書局出版?!倍蚴弦罁?jù)的正是陳旭麓的《干部自傳》,其中提到:“在貴陽文通書局擔任過編輯干事半年,因為謝六逸先生是大夏的文學院長兼文通書局的編輯所所長,是他找我去協(xié)助他編《文訊》雜志的……在貴陽的后兩年,寫過一本《初中歷史復習書》,文通書局出版。”在《三十二年生活》中則記載:“這時謝(六逸)先生還兼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長,因為他的介紹,我也在那里擔任編輯干事,幫助他編《文訊》月刊,還寫過一本初中本國史?!绷硗怅愂显诖笙拇髮W畢業(yè)后,還曾試圖用這本書作為敲門磚到貴州大學找工作,可惜未能成功。而結合之前提到的已有研究,在未見原書以前,可知這部著作應是如陳氏自道名為《初中本國史》,是其在貴陽大夏大學學習和文通書局兼職期間完成,1942年由文通書局出版,且是在當時執(zhí)掌書局編務的謝六逸先生促成。而由《年譜長編》摘錄的陳氏回憶資料可知,此前關于《初中本國史》的種種提法,也均是由陳氏自述得來。

《初中本國史》的基本內(nèi)容

在搜索陳先生散佚文字的過程中,筆者有幸于2015年底,從國家圖書館的民國圖書數(shù)據(jù)庫中找到了這本原名為《初中本國史》的全文電子文檔。因此有必要將該書的詳細內(nèi)容和成書前后的人事因緣做一番梳理和交代,以助于了解陳氏早年的求學經(jīng)歷和師友交往情況。

從《初中本國史》的版權信息來看,該書所屬的叢書,據(jù)前引周武所言“作為馬宗榮、謝六逸主編的《中學復習授驗叢書》的一種”,該書的外封面和版權頁均作“中學復習受驗叢書”,而內(nèi)封面中又作“中學生復習受驗叢書”。正文頁碼共計167頁,全書由例言、目錄和正文三部分組成。而據(jù)版權頁可知,該書是1942年4月初版發(fā)行,而非10月。另外從該書開篇陳氏自撰的“例言”落款可以斷定,此書在1941年12月19日之前于貴陽大夏大學編寫完成。該書定價為“每部戰(zhàn)時售價國幣六元”。而在作者信息處,除了獲知編者為陳旭麓之外,尚有校訂者為姚薇元。叢書主編為馬宗榮和謝六逸,發(fā)行人是貴陽文通書局的老板華問渠,印刷和發(fā)行都由文通書局承擔。

陳旭麓編《初中本國史》


就《初中本國史》的具體內(nèi)容而言,陳旭麓在開篇共有“例言”六條:“一、本書參照各書局最近出版之初中本國史教科書編定,務期適合初中學生升學及一般閱讀之用;二、本書內(nèi)容共分總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現(xiàn)代史、及名詞匯釋六編;三、本書體裁分問答、表解、及名詞匯釋三種;四、本書為應實際需要起見,所擬問題盡量參照各省市歷屆初中命考及高中入學考試試題。全書共三百一十八題,逐題解答,其比較繁復之答案,則采用表解,以便記憶;五、若干歷史上名詞,為一般讀者所難索解者,本書特匯集注釋,共一百五十一條,依首字筆畫次第,極便檢閱;六、本書倉卒草就,遺誤之處,在所難免,尚望識者指正?!倍鴵?jù)目錄可知,全書共分為六編:“第一編:總論。第二編:上古史:第一章太古至黃帝;第二章唐虞夏商;第三章周。第三編:中古史:第一章秦;第二章漢;第三章三國;第四章兩晉南北朝;第五章隋唐;第六章五代;第七章宋;第八章元;第九章明。第四編:近世史(清)。第五編:現(xiàn)代史(中華民國)。第六編:名詞匯釋。”

從“例言”第一條以及所屬叢書名稱可以看出,這本書并不是一本授課教材,而是類似于今天的考試輔導用書。因此其體裁分為問答、表解及名詞匯釋三種,試題答案和名詞解釋均力求精煉,便于初中學生參加高中升學的考試復習所用。其中的條目數(shù)量,第一至五編的問答、表解共計318則,名詞匯釋部分共計151則,內(nèi)容和范圍涵括整個中國史的教學考試范圍。而在今天看來,這本書本身的紀念價值大過其具有的學術價值,其中的條目也均是中國史學習中的基本知識點。只是在開篇總論部分,陳旭麓自問自答了兩個問題—“何謂歷史”與“我們?yōu)楹我獙W習歷史”,從中可以反映陳氏當時的歷史觀。在開篇第一個問題“何謂歷史?”中,陳氏自答道:“歷史就是記載人類過去的一切活動,使我們明了社會演變的一般情形及其發(fā)展的階段。”第二個問題“我們?yōu)楹我獙W習歷史?”,則回答曰:“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一)人類知識是累積的,歷史供給我們過去人類的許多知識;(二)歷史常敘述著國家民族的發(fā)展,使個人明了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三)人類文化永久是流動的,歷史就是告訴我們流動的復雜現(xiàn)象?!逼渲械谝粍t問答,這種試圖展現(xiàn)社會演變和發(fā)展階段的歷史觀,明顯與陳氏當時接受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有著較大的關系,如其在大夏大學中就因喜歡看馬列書籍而被同學戲稱為“??怂埂?。而在回答為何要學習歷史時,陳氏關注的“使個人明了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也極富時代特色,也可說是一種史學經(jīng)世。比如在《初中本國史》的第78頁,將朱元璋稱作第一位民族革命成功者,是反抗日寇喻指下的另一種“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同時書中還留下了寫作地點的地方特色,如第84頁的第20專門設問“明時有何大學者來貴州?他的學說怎樣?”其答案便是王陽明的龍場頓悟。而至于各編目錄所反映的歷史分期問題,則應是根據(jù)當時教育部規(guī)定而來,與之同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也大體相同。

另外,據(jù)該書的收藏印記顯示,該冊《初中本國史》原是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重慶分館的藏書。而在筆者查閱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重慶市圖書館曾在1957年編寫過一本《抗戰(zhàn)時期出版圖書書目1937-1945第1輯(初稿)》,其中就記載有該書的收藏情況:“《初中本國史》,陳旭麓編著,1942年,貴陽,文通書局,172頁,《中學復習受驗叢書》”??梢娪捎谠摃强箲?zhàn)時期在大后方出版,且具有一定影響力,故位于中心地位的重慶多有收藏此書的記錄。

編纂和出版始末

在介紹《初中本國史》的詳情之后,關于該書成書前后的因緣際會,更有必要做一番交代。其版權信息中的“出版社”“叢書主編”和“校訂者”等線索,因與該書的編纂和出版情況有關,尤其值得一說。

據(jù)前引陳旭麓后來的回憶資料稱,當時編寫這本書是在協(xié)助文通書局編《文訊》雜志之時,由時任大夏大學文學院長兼文通書局編輯所所長的謝六逸促成。而在搜索大夏大學、文通書局編輯所、謝六逸和《文訊》雜志等相關史料時發(fā)現(xiàn),陳氏的回憶稍有失真。在1942年的最后一天,貴陽文通書局印行了一本名為《文通書局及其編輯所》的小冊子,筆者注意到在開篇的《卷頭語》中,落款為“文通書局編輯所所長馬宗榮”,而在《文通書局編輯所編審委員會》這份名單中也可以看到,“馬宗榮先生兼所長”“謝六逸先生兼副所長”的信息。同時另據(jù)同為編輯所秘書主任,也是文通書局老板華問渠女婿的蒲鴻基后來回憶,當時“編輯所主任由馬宗榮擔任,蒲鴻基為秘書主任……并由馬君約請謝六逸為編輯副主任”。而相信讀者也會注意到,馬、謝二人正是《初中本國史》所屬叢書《中學復習受驗叢書》的兩位主編。另外巧合的是,馬、謝二人不僅同屬貴州籍,而且當時同為大夏大學的教授。

至于陳旭麓如何進入大夏大學,并與文通書局結緣,則要從其生平說起。陳氏原名修祿,出生于1918年3月31日,他是湖南湘鄉(xiāng)人,從小在當?shù)亟邮芩桔咏逃?934年16歲時,到長沙經(jīng)過短期補習英語、數(shù)學,進入孔道國學專科學校學習。此后三年間,在孔道專校中,開始接觸新學書籍,接受愛國救亡思想,學會寫舊體詩,并正式改名旭麓。而當1937年畢業(yè)時,曾到武漢擬報考抗日訓練班,因生病未考,回長沙。次年二月,考取內(nèi)遷長沙的無錫國學??茖W校,但因覺無味,旋即決定去貴陽報考當時因為抗戰(zhàn)爆發(fā)而內(nèi)遷的大夏大學。甫一入校,陳氏原在中文系就讀,一年后轉入歷史社會系。在校期間,陳氏受到進步教授梁園東的影響,對其用社會發(fā)展史的觀點來講授中國通史頗感服膺,同時還與同學丁瑩明等一道閱讀了不少馬列書籍,思想激進。到1941年時,便由文學院院長兼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的謝六逸介紹,到書局兼任編輯干事,幫助其編輯《文訊》月刊,也正是在此期間,編寫了這本《初中本國史》。

前揭《初中本國史》還有一位校訂者姚薇元,在陳氏后來的回溯中,也多次提到了這位讀書時期的師長。陳氏《自傳》中提到:“在大夏讀書的后期,還有兩個較接近的教師,一個是姚徽[薇]元(現(xiàn)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一個是何惠廉(現(xiàn)東北師大歷史系教授)。但與他們的接近不是通過政治思想,而是純業(yè)務關系,主要還是他們主動的找我?!绷硗庠凇端枷肱锌偨Y》中,他也回憶道:“就在這時(陳氏畢業(yè)后),大夏歷史社會系一位姓姚的教授,介紹我去看貴州大學偽校長張廷休?!边@位姚教授應該也就是姚薇元。姚氏介紹剛剛畢業(yè)的陳旭麓到貴州大學等處謀職,雖告失敗,但也可看出他對陳氏的賞識。因此回過頭去看姚薇元參與《初中本國史》的校訂,一方面是對于該書學術質量的把關,一方面相信在此過程中對于陳氏的學術指點也必不可少,應該也即是陳氏回憶所稱的“業(yè)務關系”。姚氏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受業(yè)于郭廷以和陳寅恪兩位史學大家。其本科論文師從郭氏研究中國近代史,利用中英兩方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記載,對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撫記》逐段進行考核。后來在碩士階段師從陳氏研究魏晉南北朝史,撰成《北朝胡姓考》一書,均卓有成績。尤其是近代史的研究,對于陳氏后來從事的研究方向也有著引路意義。

而陳旭麓入學大夏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東部高校紛紛西遷的結果,當時為大后方交通樞紐的貴州先后容納過如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一度文化繁榮。因此在前提文通書局編輯所的編審委員會名單中,可以看到一眾知名學者的名字,如有馬宗榮(兼所長)、謝六逸(兼副所長)、薩孟武、梅光迪、王伯群、周鯁生、李宗恩、茅以升、竺可楨、陳鐘凡、張奚若、朱有瓛、張其昀、蕭一山、盧前、歐元懷、賀麟、姚薇元等等一百多位在列。文通書局也“一變而為與國內(nèi)在滬上久已馳名的幾大出版機構如商務、中華、正中諸家并駕齊驅的出版單位”。所長馬宗榮1942年底在《文通書局增設編輯部的動機及其計劃》一文中,也呼吁道:“西南為民族復興的根據(jù)地,而貴陽又為西南各省交通中心,故在這個偉大時間,貴陽的的確確是一個重要的空間。我們在貴陽服務的人們,自應繼續(xù)盡其全民總動員的義務,從各方面去加緊努力,以期抗戰(zhàn)必勝,建國必成?!彼栽居捎诮煌ㄗ韪艉腿瞬湃狈Γ皇侵驹凇肮噍斝轮R,以促進貴州學術,提高西南文化”的文通書局,此時加上戰(zhàn)爭使得原有沿海各省出版運輸受阻等因素的刺激,則需要肩負起“介紹專門學術,并求學術之社會化、全民化,增加民眾之民族意識、國家觀念、建國信仰,提高民族文化,促進民眾之現(xiàn)代常識,兼負整理流通地方文獻”的責任。

當時謝六逸在文通書局編輯所負責文學藝術部門,主編喉舌刊物《文訊》月刊。據(jù)當時人回憶:“六逸所負責的《文訊》,系渠與在遵義的浙大教授張其昀合編,合稿到局后,六逸負責編審出版?!段挠崱肥橇輼嬎嫉漠a(chǎn)品,抗戰(zhàn)期間,該刊物負起后方文壇聯(lián)系的任務?!痹?941年雙十節(jié)的創(chuàng)刊號上,謝六逸撰寫創(chuàng)刊辭,其中也提到“出版事業(yè)的興衰足以代表一國文化的升降,而今日的貴陽已成為后方的重鎮(zhèn)。本局同人有鑒于此,擬定編輯計劃,按期出版,使精神食糧,無論在戰(zhàn)時戰(zhàn)后,都能夠接濟不斷。”因此陳氏參與其間,對其將來的發(fā)展軌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陳氏在建國后所寫的《思想批判總結》一文中就曾提到:“前者(教育事業(yè)),大夏就是我的模型,后者(文化事業(yè))也可能是受了在文通書局工作的影響?!?/p>

《文訊》創(chuàng)刊號


而回到《初中本國史》本身,當時文通書局對其出版發(fā)行做了諸多宣傳的工作,以便于銷售傳播。從《文訊》第2卷第3期(1942年3月10日出版)開始,就為尚未正式發(fā)行的《初中本國史》打廣告。在該期的“文通書局三十一年四月份出版新書預告”中,就做了報道:“本書(《初中本國史》)內(nèi)容分問答、表解、名詞注釋三種。概括本國五千年來之重要史實,極便復習及升學之用,其中名詞解釋一項,為一般復習歷史書中所無者,本書特匯集注釋,使初學者更易明了。原書經(jīng)大夏大學歷史教授姚薇元氏詳為校訂,精確可知。”此后在下一期“文通書局三十一年四月份出版新書”的介紹中也有相同的廣告。而在筆者所見的《文訊》第2卷第6期、第3卷第1期、第4卷第4與5合刊中,則都在“文通書局出版新書”表格中持續(xù)加以簡單介紹。到了1942年底的《文通書局及其編輯所》的《文通書局出版圖書表》中,也如新書預告版詳加廣告。而與該書出版緣起相關的是,在馬宗榮那篇《文通書局增設編輯部的動機及其計劃》中,還談到編輯所的幾點計劃,其中第二點計劃為“編輯中學生預習、復習、自學輔導圖書,以提倡中小學教育之自學輔導化及學習徹底化,藉以增高中小學生之學力”。因此《初中本國史》及其所屬的叢書,便是這個計劃的成果,當時除了此書之外,還有顧文藻編的《高中生物》、吳慶鵬編的《高中國文》、馮楠編的《高中本國史》、劉質賅、盧夢生編的《初中代數(shù)》等共十種。此外,馬、謝二人還主編了《大學叢書》《中學自學輔導叢書》等。

文通書局編印的這批教科書和教輔書籍,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書籍,其出版的背景是當時全國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教科書荒”。教科書的大量缺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戰(zhàn)亂導致紙張印刷和運輸?shù)某杀靖邼q。如1940年《浙江戰(zhàn)時教育文化》刊登評論指出,上海成為孤島與內(nèi)地隔絕之后,“最成為問題的,即是各級學校的教科書籍:第一是根本供不應求,學校里的學生常常有買不到書的現(xiàn)象,第二是書價太高,運費加到十幾成,有的學生買不起書?!币驗榭箲?zhàn)爆發(fā)尤其是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孤島和香港的淪陷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如《中華書局十年報告》中稱:“是時(抗戰(zhàn)爆發(fā)后)政府遷渝,教科書雖在內(nèi)地逐漸翻印,然滬港印本仍得源源內(nèi)運接濟,直至三十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zhàn)事突發(fā),滬港同時淪陷,教科書供應始告斷絕?!币虼岁愋衤磪⑴c文通書局編輯所的這項工作,對當時大后方的教育事業(yè)意義非凡。

當時大夏大學的教授師生不僅主持參與種種出版教育事業(yè),還深入民間調(diào)查研究,甚至赴前線為戰(zhàn)地工作服務等等。尤其是出版教育事業(yè),為大后方乃至全國的基礎教育和知識普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陳旭麓1946年在《內(nèi)遷十年紀事》中便回憶道:“回溯十年,雖處境艱屯,經(jīng)費奇絀,而于為國育才,倡明學術之旨,曾未少懈,尤以貴州偏處西南,前無大學之設立,今日教育文化之日躋興盛,實胚胎于本校與夫畢業(yè)校友之深入每階層也?!?/p>

余論

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甚巨,誠如陳旭麓先生所言“近代中國不是走出中世紀的,而是被人家用洋槍大炮轟出中世紀的”,便指的是民族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作用。而抗日戰(zhàn)爭“作為一場血染山河的全面戰(zhàn)爭和支撐了八年的長期戰(zhàn)爭,這段歷史正以前所未有的戰(zhàn)爭苦難反襯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全民抗戰(zhàn),醒目地顯示了二十世紀中國與十九世紀中國的不同?!_始于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集中于沿海和上層)遂得以為這種動員和組織所導引,自沿海進入內(nèi)地;從知識人走向民眾;并一步一步移其重心于社會下層。以歷史內(nèi)容而論,顯然是動員、組織、牽連、拽動以及其間的互為因果,都在使這種支撐民族戰(zhàn)爭的過程同時又成了大幅度改變中國社會的過程?!?/p>

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有人在《金融匯報》上撰文表彰貴陽華氏的“茅臺酒與文通書局”,尤其是后者。該文提道:“文通書局,設在貴陽,已有三十余年歷史,為華家所獨力創(chuàng)營,成立之初,即籌備舉辦造紙廠、印刷廠,所有機件都由港滬運到貴陽,其意在辦成一家規(guī)模完整的文化機構,并獨步西南后方,其事業(yè)精神,是很值得欽佩的,以限于地域的閉塞,與兵亂等關系,始終也無擴充的機會。直到抗戰(zhàn)期中,江海區(qū)相繼淪陷,該區(qū)內(nèi)之文化事業(yè)機構,都破壞和轉徙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最后一般文化消費者皆到了西南大后方去,于是文通書局的地位才比較的提高了。光復之后,教部將國定書籍發(fā)行權交與所謂七聯(lián)——商務、中華、世界、正中、大東、開明、文通,文通之加入七聯(lián),也就是他在西南有相當完整的組織系統(tǒng),過去也有相當?shù)某煽兊木壒?,偏處一隅的文通書局,現(xiàn)在居然‘懸牌’在全國各大都市之中,而變成全國性的組織了?!?/p>

文通書局創(chuàng)辦人華之鴻


到了第二年,文通書局老板華問渠自己回顧書局在抗戰(zhàn)期間的這段歷史時也說道:“(文通書局)正式經(jīng)營現(xiàn)代出版,則自民國三十年創(chuàng)立編輯所始。先是抗倭軍興,樞府西狩,文物聲教隨而萃被于西南。故教授馬宗榮、謝六逸亦回黔主大學講習,二君皆黔人,與本局聲氣素通。至是,本局經(jīng)理華問渠先生乃商諸馬、謝二君,有創(chuàng)設編輯所之議?!瓟?shù)年之間,成績斐然。計刊行《大學叢書》,各種專著、期刊百數(shù)十馀種,流布各地者,不下三十萬冊;復自編小學教科書供應各校,為數(shù)亦數(shù)十萬冊。嗣經(jīng)教育部采摭,與國內(nèi)出版家暨國立編譯館所編,合成部定科書,頒行海內(nèi),稱國定本。并與各家合組國定中小學教科書七家聯(lián)合供應處,負責發(fā)行。”抗戰(zhàn)期間,文通書局在大后方的作為和貢獻,在現(xiàn)代中國出版史上的確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使得書局一度和幾大全國性出版機構并駕齊驅。但從華氏的回憶中可知,原先編輯所的兩位所長,也是“中學復習受驗叢書”主編的馬宗榮和謝六逸均早已故去。“做事認真負責,堅忍不拔”的馬宗榮于1944年1月20日去世,在動蕩流離的年代,留下的是“性高于天,長才莫展”的遺憾。而繼任編輯所所長的謝六逸在第二年的8月8日也因貧病交加而離世,未能等到抗戰(zhàn)勝利到來的那一天。這兩位主心骨的相繼離開,加上日軍侵入黔南,也使得文通書局的出版工作大受影響,一度幾乎陷于停頓。此后文通書局也幾經(jīng)播遷,直到1945年續(xù)聘顧頡剛、白壽彝主持編輯所,并遷到重慶,到1947年又跟隨顧氏遷到蘇州,那已是后話了。用華問渠的話說:“溯自編輯所成立,迄今七年,其間世澒洞,人事變離,締造繼承,備極艱辛?!?/p>

而從陳旭麓《初中本國史》這樣一部小書在文通書局的編纂出版可以看到,在抗日戰(zhàn)爭這樣一場兵燹浩劫中,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磨難和洗禮。而伴隨著全國文化機構和人才資源的大遷徙,也使得像陳氏這樣原本局于西南一隅的青年以及文通書局這樣地方性的出版機構,得到了與外界交流碰撞的契機。對于青年陳旭麓而言,也繼承了近代湖湘兒女的“出湖”精神,從入學而任教于大夏大學,并于戰(zhàn)后隨學?;剡w而落戶上海,終于將來名滿天下。同時參與文通書局的編輯工作,使其走上了從事教育和歷史研究的人生道路。陳氏后來在近代史研究和教學之余,還編纂了大量工具書和歷史讀物,這些事業(yè)均與其早年參與文通書局編輯工作這段寶貴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在此期間結識的眾多良師益友,在學術和思想上都對他后來的人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本文摘自裘陳江著《知所先后:近代人事與文獻的考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