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處熱帶,盛產(chǎn)大象,歷代王朝皆馴養(yǎng)象只,發(fā)展象軍,并充作儀衛(wèi),歐洲旅行者,中國和日本的商人、僧侶均曾見到越南的馴象并詳細記載。在戰(zhàn)爭與實際使用之外,越南又發(fā)展出具有觀賞娛樂性質的斗象,阮朝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斗象場——虎圈,這在東亞儒家文化國家中別具一格,卻與東南亞地區(qū)的斗象文化頗為一致。越南的斗象是儒家思想與東南亞區(qū)域傳統(tǒng)交融沖突的具體呈現(xiàn)。
一、越南早期王朝的斗象
越南關于斗象的最早記載出自《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后文簡稱《全書》),1293年陳朝的仁宗皇帝觀看斗象出了意外:
上皇又嘗御天安殿觀斗象于龍墀,象忽脫突入將登殿,左右皆驚散,惟太后在焉。
陳仁宗就是著名的《竹林大士出山圖》的主角,前坐軟兜,后有馱經(jīng)白象相隨。他指揮陳朝軍隊兩次打敗元軍,在朝為明君,出家為高僧,在廣寧省安子山創(chuàng)立了竹林禪宗。陳朝的斗象活動從何而來?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記載:
八月則挨藍,挨藍者,舞也。點差伎樂,每日就國宮內挨藍且斗豬、斗象。國主亦請奉使觀焉,如是者一旬。
1295年周達觀奉使各國,在真臘即柬埔寨逗留近一年,于1296年7月回國,這是他在吳哥城所見,八月樂舞,國王每日在宮內斗豬、斗象,并邀請周達觀等人觀看,前后持續(xù)約十天。周達觀所見應該有象與象互斗、象斗豬兩種形式,也可能有豬斗豬,但豬體型小,互斗的精彩性要遜色很多。周達觀所見柬埔寨斗象晚陳仁宗觀看斗象三年,兩國相鄰,這應該是東南亞地區(qū)共通的傳統(tǒng)?!洞笤绞酚浫珪酚涊d后黎朝紹平二年(1435)少年君主黎太宗騎象玩樂:
帝于后殿習騎象馳逐。會有進生山羊者,帝使騎象斗之。山羊窮迫奮其角,象驚卻墜井死。潘天爵與黎察、黎銀諫止。帝默然。
小皇帝在后殿騎象馳逐,說明這是常規(guī)行為,應該有相應的器具保護。小皇帝玩心重,又使人騎象斗山羊,未曾想山羊奮力抵觸,象受驚墜井而死,出了意外大臣方才諫止。黎朝宮廷的騎象斗山羊與周達觀所見柬埔寨象斗豬的情況比較類似,即以象斗其他動物。象是黎朝軍國重器,明主看重,荒淫之君則拿來玩樂,《大越史記全書》記1507年明使許天賜題詩“安南四百運尤長,天意如何降鬼王”嘲諷威穆帝,其人乘象,“性好勇”,“令各司及五府公象,將入御前引選,并類各鎮(zhèn)公象回于京師,選入御象,充補各衛(wèi)”,但威穆帝此舉并非真是為了充實禁衛(wèi),而是抽調精銳象軍用以玩樂:
設御象監(jiān),御馬監(jiān),御象帶力,內使著水銀帽畫金葵花,御馬著水銀帽紅葵花。御馬、御象二監(jiān)斗力持杖相擊,自清陽門至太廟門外,帝以為樂,以錢帛賞之。
威穆帝令人裝飾象馬,使御象監(jiān)、御馬監(jiān)兩方象馬互斗為樂。其人暴虐,宗室簡修公濴起兵,威穆帝命黎瑀等平叛,“瑀騎象麾兵進戰(zhàn)同樂處,陣陷,不屈而死”。威穆帝被執(zhí),飲鴆自盡。簡修公即位,即襄翼帝,但其人亦非善類,1513年明朝使臣潘希曾言:“安南國王貌美而身傾,性好淫,乃豬王也,亂亡不久矣”,帝“觀象斗虎”。
越南君王并不親自騎象斗獸以示勇武,而是以象互斗或以象斗其他動物,這應是朝廷的常見活動,其娛樂性頗強,也不涉及軍國大事,似乎也沒有專門的斗象場所。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越南史臣對斗象并不認可,所記斗象者如黎太宗、威穆帝、襄翼帝皆是荒淫之君,陳仁宗觀斗象出意外則意在展現(xiàn)太后面對驚象的鎮(zhèn)定,故而史書記載寥寥。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即斗象活動是越南自創(chuàng)還是從其他東南亞國家引進。《柬埔寨王家編年史》記載在1570年:
老撾國王派遣兩位官員和1000名士兵趕著一頭身高4米的象來柬埔寨。他貢此象,是讓它與柬王的象決斗,在斗象中失敗的國家將臣屬于獲勝的一方。柬埔寨國王讓一頭身高3.5米的象出陣,戰(zhàn)勝了老撾的象。國王扣留了士兵,只放大象歸國。
老撾國王與柬埔寨國王約定斗象失敗即臣服對方,可見斗象已經(jīng)進入國家政治之中,能夠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且斗象為雙方所認可。安東尼·瑞德在《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專設一節(jié)“決斗和競賽”,介紹了東南亞諸國盛行的斗象活動,傳說泰國人的英雄國王納黎萱(1590-1605)和亞齊英雄伊斯坎達爾·穆達蘇丹皆是熱衷于騎象決斗的勇者。穆達1608年迎接荷蘭人的斗象比賽有58頭大象,1614年歡迎英國人組織了200頭大象表演,又安排了精彩的斗象活動。阿瑜陀耶王朝為法國人也組織了類似的斗象活動。在柬埔寨和老撾斗象的重要性要超過僅具有娛樂性的越南,泰國和亞齊的君主也遠較越南君主熱衷于斗象,由此推斷越南的斗象活動很大可能是從東南亞鄰國引進的。
二、阮朝的象斗虎
安東尼·瑞德在描述完斗象之后,接著寫道:
和兇猛暴烈的水牛比起來,大象相互之間造成的傷害微不足道,因此觀看象斗很難讓外國人過癮。它們的作用只是象征性的,這可以從象虎決斗中看出來,后者是危險、混亂、荒野和國家敵人的典型代表。在這些決斗中,重要的是讓大象占上風,用象牙把老虎挑起來,反復拋向空中,直到把老虎殺死為止。所以,一般是把老虎拴到樁上,使它不能亂跑,讓數(shù)頭大象同時襲擊它。在暹羅,大象的頭上和鼻子上都帶有保護性的盔甲。遲至1822年,一個英國使團在越南南部觀看了一場虎象斗,但老虎的嘴被縫住,爪子被拔了出來。即使這樣,第一頭參賽的大象還是最終敗下陣來。馴象人被痛揍一頓,因為大象所受的恥辱就是君主在威風凜凜的外國人面前所受的恥辱,而老虎是代表外國人。
象斗虎與斗象一樣都是東南亞國家的古老傳統(tǒng)。瑞德的這段分析很大程度上是根據(jù)所引歐洲旅行者的角度來寫,大象代表本土君主,虎被認為是外國人,即無序混亂的制造者和國家的敵人。1999年,奠邊府戰(zhàn)役55周年時,法國導演Daniel Roussel拍攝了紀錄片《奠邊府:象虎之戰(zhàn)》(?i?n Biên Ph?: Cu?c chi?n gi?a h? và voi),即延續(xù)了歐洲人對東南亞象虎斗的認識。
1822年英國人在越南南部見到了驚悚的象斗虎,阮朝中央也熱衷此事,但卻是安排在象陣演練的軍事活動中?!洞竽蠈嶄洝酚?829年夏五月:
演象陣于京城前,帝幸香江觀之。武庫侍郎胡有審督匠役系猛虎以試象,其縛松,虎逸出,逼近御舟,舟師邀截,立斃之。帝曰:“此正所謂虎兕出柙,是誰知咎?”降諭嚴譴,審竟坐革留。
明命帝坐在御舟上準備觀看岸上象斗虎,虎綁縛松開,朝著御舟游過來,水師將之擊斃,《御制詩初集》卷三記錄了皇帝所作《虎逸終擒殺》:
斕斑林里捉生回,卻被庸夫復放開??v虎歸山誠失算,飛舟截然亦稱才。(自注:新捕得一大虎,命系長繩以試象,乃匠人弗慎,稍松其縛,虎竟脫出,涉江而逸。予即催督扈蹕衛(wèi)士,飛棹橫截,攢刃立斃虎于江心。爰賞乘舟者而欲置匠重典。復念縱虎殃民則匠人之罪誠所應得,而究其本心,不過一時昏聵耳,令人可惱,復覺可憐。)固知偶脫象圍外,終莫能逃天網(wǎng)恢。惡物必除何足道,愚人可惱可憐哉。
君王嚴懲了看守的失職行為,但其中的確頗為驚險。明命帝又做了《戲作持篙歌》:
庸人縱虎棄陸渡河,將上御舟而直上,欲尋山路乃沖波,勇者無所用力徒束手,智者莫能施謀其奈何!執(zhí)銳披堅雖不少,奮身御侮卻無多。(自注:虎得脫后躍入河,竟趨御舟,侍衛(wèi)官兵皆錯愕不知所為。予舟中躍出,索兵器禁侍皆無有,其時御舟內止內監(jiān)數(shù)人,予傍顧有長篙大且堅,亦可暫用,而虎在水中無力,我乘高擊下,勢必可爰。持篙立舟上,將擊之,虎懼,斜涉而過。須臾扈蹕舟師皆集,予即督令四面邀截,立殺虎水中。)索弓矢,舉空手,問鳥槍,面相睋。既無當檻拒熊之故事,不得已持篙擊虎而作歌。
“當檻拒熊”是漢元帝幸虎圈,有熊逃逸,馮婕妤一身當熊前護駕的典故?,F(xiàn)在猛虎逃逸逼近御舟,侍衛(wèi)卻未能及時保護,君王手持竹篙立于船頭準備擊虎,隨后護衛(wèi)水師趕來將其擊殺。明命帝作此詩自嘲,但皇帝對自己持篙擊虎的勇武頗為自得。
此事驚險,明命帝說“以虎試象”,即象斗虎是阮朝演練戰(zhàn)象的內容。阮朝重視象軍和象陣,早在阮主時代即操練象陣。《大南實錄》記1694年顯宗孝明皇帝阮福週“演象陣 ,令各奇兵分犯操演陣法,日一次,賞錢有差”, 1695年八月,廣南阮主阮福週遣人至廣東迎接高僧石濂大汕至越傳法,大汕抵達后與阮福週相契。1696年三月,阮福週請大汕和尚觀看操象,大汕在《海外紀事》中做了十分細致的記錄:
旁一廠,居王象,象獨高大,左右皆布列屯營,象廠茭蒭蔗把具焉。臨發(fā),十象為偶,西立,背馱丹漆木鞍,狀如斛。三人紅金盔、綠剪絨襖、執(zhí)金鉤槍立。肩坐一奴,執(zhí)鉤。東五百軍,執(zhí)刀槍火具,去一二里,與象對。先縛蒭為人,如軍狀,樹于后臺上。旗號招動,諸軍輪刀槍奔象前。火器齊發(fā),煙焰迷空,象兀不動。須臾銅鼓連響,軍奮前觸象,奴以鉤斵象首,武士鉤其股,群象騰踏直趕,軍退走伏避。象各以鼻卷蒭人而還。稍后則鉤槍并下,皮開血出,甚至困仆不能起者。
阮福週對大汕和尚極其崇拜,特地安排了步兵與象兵的戰(zhàn)斗,沒有象斗虎,大汕又作《操象行》吟詠戰(zhàn)象。1700年阮福週“立演象法”:
命統(tǒng)領員引象入場,依次布列,樂部擊鼓三通,再鼓琴吹簫,唱太平曲,曲闋,鳴金三聲,統(tǒng)領引象至,上臨閱之,復遣官看閱。
阮主一方保持了龐大的象軍方在與鄭主的對抗中沒有落敗,被西山阮氏攻滅之后,阮福映(1802-1819年在位)重建象軍,最終攻滅西山阮朝,開國象軍統(tǒng)領為阮德川。明命帝(1820-1841年在位)依然重視象軍,經(jīng)常視察操演象陣,但不知什么時候在演象過程中加入了象斗虎的環(huán)節(jié)?!稓J定大南會典事例》象政的“演象”包括明命時代的內容,但沒有關于象斗虎的記載,主要是象軍演練、大象的火器訓練以及象馬協(xié)同,如同大汕和尚所見。
不知是否演象陣時虎逃脫感覺到了危險,或者是其他原因,《大南實錄》記明命十一年(1830)皇帝下令“砌筑虎圈于隆壽崗”,建設了專門的象斗虎場地:
砌磚外面,高一丈一尺五寸(自注:上有砌磚欄桿,高一尺七寸),里面高一丈四尺七寸。城里筑穴五,城外辟門一,高八尺七寸,廣四尺五寸,兩扉用木石,刻額曰“虎圈”,周圍廣三十二丈九寸。
虎圈雖然比不了羅馬氣勢恢宏的斗獸場,但與十七世紀法國人在阿瑜陀耶見到的木柵欄象斗虎場地相比還是很壯觀的?;⑷ΜF(xiàn)在已經(jīng)納入順化古城歷史遺跡(見下圖):
順化虎圈外景?;⑷?,順化古都遺跡保存中心網(wǎng)站供圖
順化虎圈獸門
虎圈蓄養(yǎng)難以控制的猛虎供演象時搏斗,一旦逃逸危險異常,明命帝派兵把守,“虎圈砌筑告竣,著派羽林禁兵精兵各衛(wèi)輪流看守,每班一衛(wèi),月一更換,各宜加心放守,毋得疏忽”?!队圃娝募酚浢髅圩鳌缎一⑷τ^殺虎》:
幾清命駕幸圓臺,(自注:虎圈砌磚筑墻如圓城,下穴五室以蓄犛?;⒈畬伲┰嚳葱蹚娊虅俨拧J莼ⅹq為馬咬,生嗔象不待人催。水牛尚惜令呵護,惡獸何憐任擊催。(自注:新捕得一虎,先令縱水牛駑馬各一,與虎斗,試觀之。馬本怯虎,此次馬見虎失勢,不甚咆哮,一過馬邊,輒為馬蹄嚙,受傷而走。又為牛所觸,亦走,牛持之過,虎反拒牛,復為所傷,人皆憐牛而益惡虎。爰命以鐵鉤鉤虎以防逸,而開門牽牛馬出,復選一猛象入圈。象見虎輒驗進以擊,不期觸中磚墻牙折,而騎者亦落,急令垂梯援騎者上。象無人騎,獨立不動,皆以為象必畏虎,不敢復擊矣。象少頃,忽奮訊直前,牙刺足踏再四,虎已碎裂,猶不止,似恨前者不能立殺虎而牙為之折,必欲支解方甘心焉。除惡殺仇咸羨象之勇,而有人意虎則斷體流腸而眾莫不稱快。可知惡物比之盜賊,既受上刑而咸曰足服厥辜。)此類比之如盜賊,傍觀咸曰服辜哉。
《御制詩四集》收入明命十六年(1835)至十七年(1836)的詩作。詩很簡潔,但明命帝自己作的注釋內容極為豐富,說明虎圈蓄養(yǎng)犛牛虎豹,象斗虎前先放牛馬斗虎以消耗虎力,再放象進場搏殺弱虎。他在注釋中所記象擊虎牙折、騎手落地是一場意外,象在沒人駕馭的情況下?lián)魵⑷趸?。他感慨虎為惡獸,為勇象所殺,堪比盜賊服誅。
象陣演練屬于軍事活動,其中的象打虎亦是訓練內容,參與人和觀看人多是軍方將領、兵部官員、參演兵士,有時皇帝親閱以示重視,或許有人受邀參觀,但人數(shù)有限亦便于保護安全?;⑷ǔ?,即便仍然打著演象的旗號,因為安全措施到位,觀看人的范圍擴大,文武官員、外國使節(jié),甚至吏員商民皆可觀看,已經(jīng)不再是軍事行為。明命帝雖曾以殺虎槍擊殺猛虎以示君德,但多以文治自詡,因此并不親自騎象斗虎表現(xiàn)英雄勇武。就明命帝的注釋來看,虎圈象斗虎確實是極具觀賞性的娛樂活動。
明命十六年(1835)澎湖人蔡廷蘭因海難漂至越南,經(jīng)陸路回國,在《海南雜著》中記述了象斗虎的場景:
山多虎患。嘗見眾樵人檻一虎獻大官,官賞錢五貫。出虎置網(wǎng)中絆之,去其牙爪,移系演武場。驅群象至,虎見,咆哮。象皆退伏,矢溺具遺。惟一老象直前搏虎額,三驅三搏,虎仆地不動。然后群象爭以足蹂踐之,頃刻皮肉糜爛。問:“何為然?”曰:“以擾象,使不畏虎?!毕蠖嗔Γ馊搜?。各省堂具畜十數(shù)頭,年習戰(zhàn)兩次(自注:凡閱象,先以兵列成隊伍,驅象入陣中,束草為人當前隊,象引鼻搏擊之,立碎。惟遇火煙則避。)號沖鋒軍,所向難御。(自注:御象之法,明史載:“永樂四年張輔破安南,遇燧象,以畫獅蒙馬沖之,象皆反走?!保┚恐F雖猛,不如得民為可恃。
蔡廷蘭未記在何地演武場觀看象斗虎,顯然并非京城的虎圈,場面與1822年英國人在南方所見的象斗虎的情況相近,同時以草人演練戰(zhàn)象。紹治帝(1841-1847年在位)因虎害傷人,遣象兵剿滅,作《象斗虎行》:
五溪林藪(自注:地名)有于菟,往往每為打柴害。京尹探確即以聞,爰命宿衛(wèi)虞人會。將相就處開獵場,網(wǎng)羅圍獲斑奴大。千山負嵎猛如他,一檻生擒誠不外。何弗思巖谷藏隱?何弗思麋鹿自娛?胡為乎鬧擾林麓?胡為乎阻礙藮蘇?咆哮這般驚百獸,難逃法網(wǎng)在須臾??駜蹿ゎB眾共棄,除惡務盡斷必誅。刖爪斫牙鉗烙唇,壓頸縛身包裹足。耽耽搏噬恃虎才,逐逐奔沖為象觸。大者勇悍奮?豪,小者恇怯徒局躅。牧卒鐵鉤亂刺催,象弁標槍隨迫促。失機得策理已明,勸善懲惡人之情。萬眾往來皆哄笑,一場彼此任相爭。那先(自注:翻譯曰象一名那先)群中獨出類,擊殺李耳早尸橫。嘖嘖稱歡天閑象,除暴安良致太平(自注:御象名為太平象也)。
紹治帝在詩中描寫了象軍勇斗惡虎、除暴安民的情形,贊賞象的勇猛,勸諭善惡,“刖爪斫牙鉗烙唇,壓頸縛身包裹足”描寫的其實是象斗虎前先行處置老虎的情形。《欽定大南會典事例續(xù)編》記載嗣德二十一年(1868)朝廷將象斗虎納入演象中:
議準演象打虎。約束凡縛虎斷爪結口,員兵各執(zhí)槍鏌于左右,后三面各重行排列,前面臨江,水師船艘分段排列(自注:奉炤東南郭外演場,場之前臨江,船艘排列,后左右三面,弁兵排列,其左面內排列戰(zhàn)象,右面外排列金鼓、號令五行旗各一副)事清寄奏,侯奉傳旨演打,即奉起鼓三通,各點打齊整,吹角號三通,兵弁各執(zhí)槍鏌,按行排立,鳴鑼三聲,第一開五行旗、象旗,第二推旗,第三豎旗,即拽虎出柜遵演,如奉傳戰(zhàn)象何匹,分次演打者,每次各炤鼓三聲,伊象隨即趨打,如奉傳戰(zhàn)象合打者,點鼓三聲,再緊點六,緊點九,戰(zhàn)象一齊趨打,演打訖,鳴鑼三聲,卷旗開鉦一通,兵象各挨次回伍。
這里的象打虎是演象的一部分,且在江邊開闊地進行,嗣德帝親自觀看,“傳旨演打”,并不在虎圈進行,軍中仍然保持了演象打虎的訓練內容。
阮朝從京城的虎圈到地方的演武場,都有象斗虎的內容,遂成為民間文化題材。越南國家美術博物館藏一件象斗虎的木雕,原件藏在河南省清廉縣廉順社流村的流亭(?ình Ch?y, th?n Ch?y, x? Liêm Thu?n, huy?n Thanh Liêm, Hà Nam)的,生動呈現(xiàn)了象斗虎的場景,這應該是明命帝時大規(guī)模開展象斗虎后的作品。
越南國家美術館藏象斗虎木雕,2018年5月葉少飛攝
流亭象斗虎木雕,2022年2月阮國平攝
三、尷尬的虎圈
為平常演象訓練中的象斗虎專門修建場地,就變成了君王耽于逸樂的象征,就《幸虎圈觀殺虎》明命帝自注來看,也確實是玩樂行為。1833年八月因為災異不斷、盜賊蜂起以及南方嘉定城發(fā)生巨大的叛亂,明命帝避殿減膳,表示要勤于正事,常規(guī)事務大臣按例上奏,機要事務隨時奏聞接見,“其余無益之事,如百鳥巢、虎圈業(yè)已拆毀縱放者,不必復設置飼養(yǎng)”,皇帝雖然表態(tài),但放虎歸山必然成災傷人。《幸虎圈觀殺虎》作于明命十六年或十七年,《大南實錄記載》記載明命十八年(1837):“帝幸虎圈觀演象合象打虎殺之”,顯然虎圈并未拆毀。
阮朝國史館編撰的《大南實錄》僅記載明命帝1837年在虎圈觀看象打虎,沒有記載紹治帝和嗣德帝幸虎圈。《欽定大南會典事例續(xù)編》記載嗣德帝看象打虎是在江邊,并不在虎圈?!稓J定大南會典事例正編》和續(xù)編也沒有在京師的各處場所中給虎圈留位置,結合明命帝表態(tài)虎圈是“無益之事”,可見虎圈在官僚精英和官方典籍中不受待見。
阮朝官僚大多出身科舉,習讀四書五經(jīng)與中國歷代史籍,阮朝官方典籍也多參考中國典籍的體例和內容,熟練程度如臂使指?!稘h書》記載漢代建有虎圈,漢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尉不能答,虎圈嗇夫侃侃而談,文帝欲拜為上林令,張釋之認為如果嗇夫因為喋喋利口得到越級提拔,將導致天下人“爭口辯,亡其實”,文帝遂放棄。漢元帝“幸虎圈斗獸,后宮皆坐。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倢伃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元帝敬重馮婕妤以身當熊保衛(wèi)君王的舉動,元帝看的可能是虎斗熊。霍光奏廢昌邑王言其“弄彘斗虎”??梢姖h代確實有斗獸的傳統(tǒng)。
北魏也建有虎圈,《魏書》記“太和二年,高祖及文明太后率百僚與諸方客臨虎圈,有逸虎登門閣道,幾至御座。左右侍御皆驚靡,叡獨執(zhí)戟御之,虎乃退去,故親任轉重”,傳主王叡卻是以佞幸留名后世。孝文帝 “行幸虎圈,詔曰:虎狼猛暴,食肉殘生,取捕之日,每多傷害,既無所益,損費良多,從今勿復捕貢。”
在漢代和北魏,虎圈與斗虎不甚為人稱道,斗獸成為霍光廢黜昌邑王的一個罪證。最惡劣的情況出現(xiàn)在南漢,后主劉鋹“或令罪人斗虎抵象”,最后亡國被擒。此后中國宮廷盡管接受四方貢獻的珍禽異獸,蓄養(yǎng)猛獸,但不再進行斗獸。
虎圈嗇夫利口能辨和馮婕妤以身護主之事為后世熟知,昌邑王和劉鋹是出名的昏君,阮朝官員熟讀經(jīng)史對此了然于心。面對明命帝建虎圈之舉,雖然沒有強行阻止,但心中應不以為然,終于在三年后讓君王承認這是“無益之事”,并在典籍之中盡量避免提及。
然而不提不代表沒有,官方典籍不記載斗虎之事,朝廷卻對捕虎開出了巨大賞賜。嘉隆三年(1804),“定捕虎賞格。帝以沿山居民多虎患,乃諭令有能為機械設檻阱以捕虎者,虎一頭賞錢三十緡”,阮朝的1緡即一貫,約等于600文,3貫錢可以兌換1兩白銀。到明命十一年(1830)年時仍然是捕虎一頭賞三十緡。這里獎賞三十緡是捕獲一頭活的老虎,對于擊殺的老虎,官民人等“獲虎者納尾,每一尾賞十緡,凡射獲不拘多寡,其支過藥彈均在年底開銷”,而擊殺公象獲得一對超過五十斤的象牙朝廷獎賞也是三十緡。
嘉隆帝頒布獎賞獲生虎應當是演象所用。明命之前象打虎只是演象時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猛虎的需求應該比較有限,但專門用來象斗虎的虎圈則需要更多的猛虎。1835年蔡廷蘭在地方見到眾樵人檻虎送官,獲得賞錢五貫,僅及朝廷頒賞的六分之一,京師周圍送往虎圈的獎賞當不至于克扣太甚。高額獎賞刺激官民設檻阱捕獲生虎,以滿足演象和虎圈象斗虎的需要。
從《幸虎圈觀殺虎》可以看出明命帝本人認為象勇虎害,對斗虎殺虎之事極為熱衷。京師周圍虎害嚴重,明命十年(1829)春三月清明節(jié),明命帝前往京郊謁天授陵,“兵弁于山前圍得乳虎者以報,帝駕往觀之,虎戀子據(jù)林耽視,眾莫敢攖,帝以殺虎槍一發(fā)立斃,眾彪皆就擒。乃命駕還宮,賞弁兵銀五十兩,錢六百緡”,明命帝一發(fā)擊殺母虎,眾兵擒獲一干乳虎,得到君王厚賞,當年五月即發(fā)生演象時縛虎逃逸事件,此次擒獲的小虎應該也會用于象斗虎。之后皇帝又曾殺虎,作詩記之:
于福安邑林分合圍得一大虎,爰親用殺虎槍擊殆之
聲起急逾累響起,火飛疾過電光飛。初穿李耳猶搖尾,再發(fā)于菟倒獻尸。(自注:初發(fā)中虎頸,穿過左耳,虎伏地不能起,以力大未速死,尋復跳走。近前予再擊之中額穿心,虎倒地立死。)快必須明方有準,審而能固詩無差。究之君德非夸此,為眾除兇念在茲。
明命帝自用的火槍名“殺虎槍”,強調此事并非夸耀君德,全在為民除兇。又作一首《回蹕》表現(xiàn)自己的除害之心:
既除虎患利樵耕,立敕回鑾息士兵。古語不云為己甚,豫游動止協(xié)與情。
明命皇帝共撰御制詩六集,并頒賜大臣,其關于象斗虎的詩作更加激起臣民的熱情。因儒家精英階層的不認可,虎圈象斗虎在官方典籍中寂寂無聲,卻在帝王的熱愛和高額獎賞之下嘶吼震天。
1886年法國全面占領越南之后,在中部成立安南王國,保留了阮朝小朝廷,虎圈象打虎活動也得以延續(xù)?,F(xiàn)代攝影技術的發(fā)展留下了眾多阮朝宮廷和順化社會活動。筆者收藏一張二十世紀初的攝影明信片,是由在河內的茹費理街(rue Jule-Ferry Hano?,今河內的鼓街Hàng Tr?ng)一家照相館發(fā)售的,印刷法文標題內容為“安南 順化 大象被引至競技場與老虎搏斗”,圖中并無老虎,場中所見四頭大象,第三頭象牙極長,第四頭則極其雄壯。明信片上手寫法文內容如下:
鴻基港 1906年3月25日 我們被允許參觀了龐然巨物之間的一場戰(zhàn)斗,幾乎都是大象獲勝。友誼長存。(Honkay 25/3/1906 Il nous a été permis d’assister à un de ces combats de géants et d’où l’éléphant sort presque toujours vainqueur. Amitiés)
“鴻基港”即現(xiàn)在越南北部廣寧省的下龍灣。明信片背面寫了“河內美好記憶(Hano? Bon souvenir)”,“致塞西爾·勒克萊爾小姐 從馬爾泰納維爾 寄向圣馬克桑(Melle Cécile Leclercq à Saint-Maxent par Martainneville)”,這張明信片沒有郵戳,馬爾泰納維爾和圣馬克桑兩地距離很近,所以我們推測寄信人曾經(jīng)在順化虎圈觀看了象斗虎,3月25日在鴻基港見到了河內發(fā)行的這張象打虎明信片,寫下了上述內容,回到馬爾泰納維爾之后,托人將明信片帶給了曾經(jīng)在河內有共同美好記憶的塞西爾·勒克萊爾小姐。
這張明信片由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博士研究生(EHESS)吳子祺先生在Delcampe網(wǎng)站代為購買,并識讀了“鴻基港”及相關內容,北京外國語大學邵朱帥博士和紅河學院張曉宇老師幫助識讀了相關文字和信息。謹致謝忱。
四、結論
斗象和象斗虎是東南亞地區(qū)象文化中的小傳統(tǒng)。越南的早期斗象是比較純粹的娛樂活動,儒家史臣筆下斗象并非明君當為之事。阮朝將象斗虎納入象軍操演之中尚屬正途,以高額賞金吸引官兵民眾檻送生虎。但明命帝為象斗虎修建了專門場地虎圈,即是將之變成觀賞娛樂活動。盡管虎圈被明命帝認定為“無益之事”,但他仍幸虎圈觀看象打虎并作詩,秉承儒家思想的君王熱衷于具有東南亞區(qū)域特色的斗象活動。明命帝知曉儒家傳統(tǒng)中斗獸活動君子不為,故而大力強調象勇虎害、象打虎即除害的觀點,將儒家思想和東南亞斗象活動結合在一起。象斗虎在阮朝官方史籍中記載寥寥,顯然史臣并不認可皇帝的解釋。越南是儒家文化圈國家,又發(fā)展東南亞地區(qū)的斗象傳統(tǒng),其中蘊含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體現(xiàn)了越南同時具有東亞儒家特性和東南亞區(qū)域性格的雙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