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4月26日,著名唐史學者賴瑞和去世。他的遺著之一《人從哪里來——人類600萬年的演化史》,是一本科普書,近日在大陸出版。本文為該書自序,標題為編者所擬。
賴瑞和 (蔣立冬 繪)
過去十多年,我迷上了人類演化史,有系統(tǒng)地讀完這領域的經典論述和最新論文。讀過之后,經常在飯桌上跟我家小女兒談起人類演化的種種妙事,常常講到興奮處,忘了吃飯。女兒從大約9歲起,一直聽到18歲上大學為止。她離家在外升學后不久,我也從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退休了,回到我的出生地,馬來西亞最南端的邊城小鎮(zhèn)新山市(Johor Bahru),在城郊舊居退隱。
閑時無事,想起從前和女兒談論人類演化史的快樂往事,不覺動了心念,決定寫一本這樣的書。用一種深入淺出的說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語言,講述人類過去600萬年的歷史,也算是一本寫給我女兒讀的人類演化史吧。她在大學主修電視電影專業(yè),非生物學或古人類學,但她當年在飯桌上,就能聽得懂我的“高談闊論”,如今也能看懂我這本書(我曾經給她看過書中的兩章初稿)。如果她能看懂,那么其他一般高中程度的讀者,肯定也能讀懂了。
有朋友問起,這本書是學術著作嗎?問得好。我原以為,大家看到這樣的書名,應該就知道它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一本通俗普及類的歷史書+科普書,因為學術著作不可能取這樣的書名。不過,要寫這種歷史科普書,我要做許多研究,要讀大量最新最前沿的英文研究論文(中文的論文很少),也算是一種學術工作吧。
我的工作,類似英美科普作家(science writer)的工作——先搜集專業(yè)古人類學的各種最新最好的文獻,再研讀消化,最后才用通俗的講故事方法,把最全面的人類演化史知識,有系統(tǒng)地呈現給一般的普通讀者。我好比是一個廚師,在眾多科學文獻中,精挑細選出最佳最新鮮的“食材”,想辦法烹煮出一道美食,呈現給饕客們。
專業(yè)的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一般不愿意寫這種通俗讀物,因為這不是學術著作,無法在大學或研究單位里靠它升等。他們重視的是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但是,這些專業(yè)論文往往是專家寫給專家看的,充滿術語和數字,內容深澀。普通讀者恐怕難以卒讀。
然而,社會大眾和一般讀者,中學生和大學生,又很需要獲得最新最優(yōu)質的人類演化史知識,以了解人類過去600萬年的歷史。怎樣獲得?其中一個辦法,是上網搜尋。但網上的資訊往往真真假假,零零碎碎,作者和材料來源皆不明,充斥錯誤,如何可信?百度、維基一類的文章還好。最可怕的是,網上博客有許多“妙論”和“謬論”,天馬行空,容易誤導讀者。在這方面,能夠讀英文的讀者,比較幸運。近年來,英美出版界出了好幾本相當不錯的通俗讀物,有些也被翻譯成中文,如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的那本《人體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至于翻譯品質,有好有壞。壞的譯本不少,譯筆晦澀,常常不知所云,但即使是好的譯本,它到底還是翻譯書,難免會有一種“怪怪的翻譯體”,讓人讀了有隔靴騷癢的感覺,不如讀中文書那么親切痛快。而且,這些英文書,原本設定的讀者就是英美讀者,非中國讀者,經常有“歐美中心論”的傾向,不會去照顧到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也不會涉及中國的材料,比如國內出土的那些古人類化石。
因此,我們需要一本特別為中國一般讀者撰寫的人類演化史。本書正是為了填補這一大空白而寫。我主要的立論依據,是最新的英文古人類學期刊論文(除了少數例外,書反而都有些過時,不很重要)。這些論文許多發(fā)表在最頂尖的英美科學期刊上,如《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等。書中引證的材料皆注明出處,可供好學者和有興趣者做進一步的閱讀和追蹤。沒興趣者可略過不理這些注。全書內容兼顧可讀性和一定程度的學術深度。
本書的重點是人類演化史上最關鍵的幾個主題,尤其是人類最標志性的特征——兩足直立行走及其起源和演化。書中第七章《中國人從哪里來》,更是專門為國內讀者撰寫。英文書不會涉及這樣的課題。同時,也特別把中國古人類學界的新發(fā)現,如2018年發(fā)表的陜西藍田上陳遺址研究報告,納入人類演化史(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框架下來討論(見第六章)。
人類演化史上有許多值得討論的課題,例如種族和基因組(從一個人的基因組去分辨其種族),語言的誕生和人類智慧的演化等等,但本書不想寫得太長,設定在200頁左右,以免初學者見到三四百頁的厚書,望之生畏。所以本書只處理了最基本、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幾個主題。至于其他課題,我想將來有機會,留待下一本書再來細說。
寫到這里,突然想到,如果我還在大學里教書,這本書倒很適合用作我的教科書,在通識部門開一門課。課名可取正經的《人類演化簡史》之類的,或花俏一點的《我從哪里來》或《人類文明前史》。書中有不少照片,也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更方便教學,增加教學效果。這樣一來,這門課就要比我從前跟我小女兒在飯桌上談論人類演化史,要有系統(tǒng)多了。
本書初稿完成后,我發(fā)了一個PDF電子文件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新智院士,就幾個問題向他請教。吳老師在百忙中給我提了好些意見,特別是在智人起源和形成的問題上,讓我受益良多。吳老師后來又給我一封電郵說:“你為了寫這一本科普書,閱讀了那么多的有關文獻。對諸多文獻能有如此質量的理解,不簡單。我很敬佩?!备屛液苁芄奈琛T诖艘钌罡兄x吳老師的鼓勵,讓我有信心繼續(xù)寫完全書,不致于半途而廢。
最后,我要衷心感謝臺灣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我退休后,仍然給我保留我在職時的那個圖書館賬號,讓我如今遠在海外,依然可以上網連線到清華圖書館十分豐富的各種電子期刊庫,去下載閱讀最新一期的《自然》和《科學》等英文電子期刊,以及《中國知網》里所收的中文期刊。如果沒有這些龐大的電子期刊庫可用,這本書是不可能寫成的。
賴瑞和
2020年4月30日
《人從哪里來——人類600萬年的演化史》,【馬來西亞】賴瑞和/著,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202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