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先農壇:中國農耕祭祀文化的載體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yè)大國,無論是農業(yè)生產還是農神崇拜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仔細觀察北京城市地圖,您就會發(fā)現,在天壇與陶然亭中間,有個“先農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yè)大國,無論是農業(yè)生產還是農神崇拜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仔細觀察北京城市地圖,您就會發(fā)現,在天壇與陶然亭中間,有個“先農壇”。盡管它現在保持著“低調”的姿態(tài),不過歷史上它作為“禮為天下先”的敬農之所,不僅是明清皇家壇廟建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當下北京中軸線申遺的14處遺產點之一。先農壇歷經600余年滄桑,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它又與北京育才學校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先農壇,一起來了解它背后蘊藏的農耕祭祀文化故事。

明清皇家祭祀中的先農壇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先農壇的具體位置和建立時間。先農壇位于現在北京市西城區(qū)天橋街道東經路21號,在北京中軸線的西南部,與天壇在東西兩端遙相對應。先農壇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建成之后,先農壇逐漸成為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祭祀的神明主要有先農、山川、太歲等?,F在,先農壇中保存的均是明朝的文物,它的建筑也是明朝古建筑中的精品。

先農壇

先農壇

先農壇從建造之初到現在,背后有哪些歷史故事呢?這就要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金陵(今天的南京)說起。定都后,皇帝下令修建金陵城中的山川與諸壇神廟,先農壇便是其中之一。后來朱棣即位,于永樂四年(1406年)下令修建北京宮殿,仿照南京的建筑制式,重新改造北平舊城。工程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成,先農壇便是其中之一。最初,先農壇并不是稱“先農壇”,而是稱“山川壇”,主要作用是供皇帝祭祀諸路神明,如“先農”“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風云雷雨”等。為什么要祭祀這些神明呢?我們就要首先了解一下它們分別指的是什么。

“先農”指神農氏,也就是炎帝,華夏始祖之一。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發(fā)明了農業(yè)、醫(yī)藥等,故而人們將其尊奉為主管農耕生產、飲食、醫(yī)藥的神明?!吧褶r”即“神明于農業(yè)”的意思。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農耕大國,故而神農氏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統(tǒng)治者很早就開始關注農事,據《五禮通考》記載:“天子為耤千畝,親耕南郊以共粢盛,所以敬天祖,致誠信,重耕農也?!贝笠馐牵熳訛榱宿r業(yè)發(fā)展,會在南郊親自耕種,敬天祖以表達對農業(yè)的重視。明清帝王以盛大的先農壇親耕親祭大禮,完成對先農的祭享,體現“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傳統(tǒng)理念。

“五岳”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中國古代帝王一直以來宣稱五大名山為上天神明的棲息之地,故而,五岳也就成了祭祀的主要對象。

“五鎮(zhèn)”指的是與五岳齊名的中國五大名山。同“五岳”一樣,“五鎮(zhèn)”也是通過地理位置來劃分,在東的為東鎮(zhèn)沂山,在西的為西鎮(zhèn)吳山,在南的為南鎮(zhèn)會稽山,在北的為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在中的為中鎮(zhèn)霍山。

“五岳”和“五鎮(zhèn)”都是古代皇帝祭祀的重要場所,五鎮(zhèn)在地位上也僅次于五岳。而“四海”就非常好理解了,中國古人認為,中國國土的四周都是汪洋大海,故而稱為“四?!薄!拔搴暮!眲t指全國各地。既然中國的大山居住有各路“神明”,那么,大河是不是也是重要的祭祀對象呢?答案是肯定的?!八臑^”指的是四條大河,分別是長江、黃河、淮河及濟水。在古人的信仰中,“河神”與“山神”一樣,都是保佑國泰民安的重要“人物”,歷代帝王都將祭祀它們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祭“風云雷雨”則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保障農業(yè)生產,防止饑荒、自然災害等的發(fā)生。這樣來看,在古人的心目中,祭祀這些神靈,可以保佑國泰民安,是定國安邦的大計。

了解了先農壇的主要祭祀對象之后,我們繼續(xù)看它悠久的歷史。先農壇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仿南京建制而作,最初稱為“山川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川壇”更名為“神祇壇”。此時,先農壇經過一系列擴建,增建了太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后來也發(fā)展成為目前先農壇的主要建筑群落。萬歷年間,先農壇又增建了齋宮、神倉等建筑,自此先農壇由“神祇壇”改名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先農壇”。這之后,先農壇有了農祠祭署,規(guī)模愈發(fā)宏大,建制也逐漸完善,成為皇帝“重農”的親祭之所。清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頒旨,讓全國各府州縣仿制建造先農壇,親自率領人民耕田、行禮,以表示對農業(yè)的重視。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又對先農壇做了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還在壇內種植了一些珍奇樹木,進一步增強了它的美觀性。先農壇以其重要的祭祀地位,被尊封為“神州先農第一壇”。

先農壇內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中國古代社會,自皇帝至平民百姓,都將充盈的糧食看作社稷穩(wěn)定的重要標志。正因如此,皇帝每年都會親自祭祀掌管農業(yè)的神靈。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先農壇蘊藏了特殊的農業(yè)農耕文化,耤田禮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所謂耤田禮,就是由皇帝自上而下舉行的一場親耕儀式,以表示對農業(yè)的重視,也祈求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古代宮廷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式,一般選在仲春時節(jié),春耕之前。清代,在舉行耤田禮的前一天,戶部、禮部及順天府官員就要做好第二天儀程中的各項準備工作。先將耕田所用的工具和農作物的種子上呈給皇帝審閱,待皇帝認為可以使用之時,再將這些物品授還給負責此事的官員,一般是順天府官員。負責官員會把這些工具、農作物種子等放置于先農壇,這樣就完成了儀式的準備工作。先農壇舉行祭祀禮儀的當天,皇帝將帶領朝臣親臨祭壇。在壇內舉行祭禮之前,由導引官將皇帝引至具服殿更換著裝。隨后皇帝在導引官的引導下來到耤田位,開始親耕?;实塾沂址隼?,左手拿鞭,往返三次犁地。在這個時候,隨行的官員就要拿著青箱,播撒箱內的作物種子?;实弁瓿蓛x式之后,就坐在觀耕臺上,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王公諸侯往返五次,卿大夫往返七次,士往返九次。此后,皇帝傳令各州縣,須及時春耕,完成當年的農業(yè)生產工作。耤田儀式完成之后,還有一系列的賜茶、設宴、歌舞等活動,都按照儀式規(guī)范來完成。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經常會提到的俗語“一畝三分地”便是由此引申而來。這個俗語現在多被用于描述地界狹小,微不足道,但在明清時期卻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剛才我們提到的皇帝親自耕作的那片土地就被稱作“一畝三分地”。它長十一丈、寬四丈,分為十二畦。這里“畦”為計量單位,指的是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田地。這塊地中間的部分由皇帝耕種,兩側由王公大臣耕種,以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不過,千萬別以為皇帝會認認真真地耕種莊稼,其實皇帝只是示范幾下就會回到觀耕臺休息,剩下的就由各位大臣代勞了?!耙划€三分地”的東邊有一個“神倉”,用于儲藏專供皇家祭祀所用的糧食,這些糧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的收獲。如今,這“一畝三分地”已成為先農壇內非常著名的旅游景點,若想有更直觀的了解,還可以到故宮博物院尋找《雍正像耕織圖冊》,該圖冊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描繪了帝王耕織的情景。

清乾隆時期先農壇祭祀的三條路線

先農壇雖然從名字來看只有一個“壇”,但它卻是由許多建筑組成的完整群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先農壇經過重修和改建后,形成了新的格局,主體建筑有先農神壇、具服殿、太歲殿、觀耕臺、天地神祇壇等。改建后清代皇帝親祭或者遣官來先農壇祭祀大致有三條路線。

第一條路線:皇帝或者代祀官員從正陽門出(南行)→先農壇外壇北門(西行)→先農壇內壇北門(南行)→拜殿→太歲殿。

這條路線是為祭祀太歲神,主要的祭祀場所就是目的地—太歲殿,即祭祀太歲之地,祭祀對象亦包括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太歲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居于先農壇整體建筑群的中間位置,東側為神倉,西側為神廚,南側為具服殿。太歲殿組群建筑所包含的建筑數量是先農壇中最多的。太歲殿殿內大多為木結構,形式基本上與故宮的太和殿類似。明嘉靖前,這里供奉有太歲、風云雷雨、山岳海瀆等神靈,嘉靖以后則專門用來祭祀太歲及十二月將等自然神祇。對于“十二月將”,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兒陌生?據傳,除每年當值的歲神“太歲”,每月還有一位當值的月神,即“月將”,十二個月就有“十二月將”。

第二條路線:皇帝或者代祀官員從正陽門出→先農壇外壇南門(西行)→先農壇內壇東門(西行)→觀耕臺(西行)→先農神壇(祭畢東行)→拜殿(南行)→具服殿(南行)→觀耕臺(觀耕后東行)→慶成宮。

此路線主要是在先農神壇完成耤田禮。先農神壇作為祭祀先農神的祭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于先農壇內壇西北部,緊鄰太歲殿;南朝向,呈方形,由磚石壘砌而成,十分氣派。先農神壇長、寬均約15米,周圍壇墻高約1.5米,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四面均有八階石階通向神壇。值得一提的是,在先農神壇的不遠處有一棵滄桑的古柏,如同守護神,守護著肅穆又神圣的神壇。整個神壇色調灰白相間,淡雅大氣。明清時期,皇帝一般于仲春時節(jié)親臨或遣官來此拜祭先農。而在親耕前皇帝還需要去具服殿,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更衣室,是皇帝親耕之前的更衣之所。具服殿和觀耕臺為同一軸線上的建筑,位于太歲殿的東南、觀耕臺之北。明清皇帝要想舉行祭祀,首先要更衣。待換上“正式”衣物之后,就開始舉行耕耤之典。所以具服殿就是皇帝與妃嬪們舉行祭祀之前的重要準備場所。而說到耤田禮,就不能不提到觀耕臺這個重要場所。觀耕臺是皇帝觀看大臣行耤田禮的觀禮臺,臺高1.9米,東側、西側、南側三面各有九級臺階可順勢而上。登上臺階后可以發(fā)現,四周有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石欄板,望柱頭上雕刻有龍云圖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觀耕臺的須彌座。它由琉璃磚筑成,上面“龍纏草”的紋樣很是特別,這種圖案在北京為先農壇所獨有,如果您有機會去先農壇,可以去看看這精美的“龍纏草”。這條路線的最后一站慶成宮,是皇帝在舉行完耤田禮后休息及犒賞隨祀群臣的場所。

第三條路線:皇帝或者代祀官員從正陽門出→先農壇外壇南門(西行)→經慶成宮外宮門(南折)→進入與慶成宮外宮門相對的壇門(南行)→天神壇、地祇壇門(東行/西行)→天神壇/地祇壇。

這條以天神壇、地祇壇為終點的路線專為祭祀天上風、云、雷、雨諸神及地上五岳、五鎮(zhèn)、五山、四海、四瀆諸神。兩壇位于太歲殿的正南方向,東為天神壇,西為地祇壇。天神壇為南朝向,四方形形制,四面均有九級臺階。天神壇四周有紅磚砌成的圍墻,壇北有四座石龕,石龕上有云龍紋飾,分別代表風、云、雷、雨四路神明。地祇壇在朝向上與天神壇恰恰相反,為北朝向,長方形形制,四周各有六級臺階。地祇壇也有紅磚砌成的圍墻,在南側有石龕五座。五座石龕中有三座雕刻為山的形狀,分別祭祀五岳神、五鎮(zhèn)神、五山神;有兩座雕刻為水紋,祭祀四海神、四瀆神。對這些神靈的祭祀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保佑農業(yè)的豐收。另外,石龕下面還設計有水池,水順著石龕緩緩淌出,別有一番特色。壇東西兩側還各有兩個石龕,雕刻有山水紋,分別代表京畿山川神和天下山川神。

先農壇與新中國教育的誕生

民國之后,先農壇便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祭祀意義,逐漸衰敗了。這之后,很多建筑被拆除,先農壇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損毀。直到1916年,壇內新修建城南公園,先農壇才得以恢復往日的生氣。1936年,于先農壇原壇址上建了北平體育場,后將體育場改名為先農壇體育場。1949年,北京市育才學校的前身華北育才小學正式入駐先農壇。在這之后,先農壇的主要建筑之一太歲殿歸育才學校使用。1997年,一直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使用的具服殿被騰出,作為育才學校的圖書館使用。由此,歷盡滄桑的皇家園林先農壇,就與新時期人才的教育搖籃—育才學校,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育才學校與新中國小學教育的誕生與成長息息相關。1937年,育才學校誕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創(chuàng)始人為徐特立。當時我黨的干部、軍人在戰(zhàn)爭前線浴血奮戰(zhàn),他們的子女及烈士遺孤無人照看。為了解決前線戰(zhàn)士的后顧之憂,也為了更好地照看遺孤,由徐特立同志提議,建立了干部子弟學校,由中央組織部介紹入學,實行供給制待遇。后由于胡宗南軍隊進攻延安,在校領導帶領下,校內學生東渡黃河,翻越太行山,創(chuàng)造了令人驚嘆的“兒童長征”的奇跡。這也為之后的育才學校奠定了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良好校風和優(yōu)秀的革命傳統(tǒng)。

自建校以來,育才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其寄予殷切期望。育才學校開展了多次教育改革試驗,成為新中國教育誕生的搖籃。全體育才師生發(fā)揚光榮革命傳統(tǒng),奮力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與校址中先農壇的沉著古樸相呼應,成為其獨有的辦學特色。600余年前,先農壇作為重視農業(yè)生產勞作的物質代表,上到天子,下到普通百姓,以勞作為根本,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600余年后,作為優(yōu)秀人才培育搖籃的育才學校,上到各任校領導,下到每位師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踐行“自食其力,艱苦奮斗”的重要理念?!敖逃c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社會的主人”成為育才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一貫傳統(tǒng)。學校既繼承了延安時期保小勞動教育的勞作精神,又發(fā)揚了先農壇悠久的勞作生產傳統(tǒng),將勞動教育制度化。在校的中學生每年都會到校辦工廠和果園參加生產勞動,學習勞動技能,甚至參與修建道路、操場等,鍛煉動手能力,培養(yǎng)吃苦精神。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示范學校,又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先農壇內,北京育才學校充分發(fā)揮了其地理優(yōu)勢,將勞動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滲透進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辦學特色獨特。

從先農壇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

先農壇古建筑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被北京市政府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在國內著名文物古建專家單士元、鄭孝燮、馬旭初等人的呼吁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于1988年正式成立。1990年,以先農壇內壇東壇門至西壇門一線為界,南有育才學校,北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形成了“文教共存”的新局面。

目前,該館的主要展覽有中國古代建筑展和先農壇歷史文化展。之所以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選址在先農壇,是因為先農壇內的古建筑群落獨具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較高的建造工藝水平,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先農壇內的重要文化遺產與瀕危文物,將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更好地展現給全國乃至世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內的中國古代建筑展主要由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歷程、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技藝、太歲壇復原陳列、中國古代城市及中國古代建筑類型欣賞五個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部分“太歲壇復原陳列”與先農壇歷史文化緊密相關—內容為祭祀太歲(太歲壇)。先農壇曾稱太歲壇,故而在這一部分展覽中主要還原清光緒末期,也就是1900年之后祭祀太歲的場景。先農壇歷史文化展則是對先農壇的歷史沿革、建筑風貌、古代祭農文化進行詳細介紹。通過展覽,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祭農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深度了解世界農神崇拜文化,是不可多得的關于農業(yè)文化的精彩課堂。伴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北京先農壇古壇區(qū)的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先農壇古壇區(qū)將成為北京壇廟文化展示基地,明清北京壇廟祭祀文化將在這里得到全面展示。

先農壇作為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悠遠的歷史與獨特的農業(yè)文化,立于北京城市中軸線之側。

本文選自《北京中軸線:探訪尋蹤》(北京市西城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 編,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經出版社授權摘發(fā)。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