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 ,董文虎 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圖源于網絡
據考證,中國至少在5000年前就出現了早期城市,但從夏、商、周直至秦漢,其主要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因而城市分布也主要在中原和北方。隋代大運河的開通,不僅帶動了東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提高了東南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水平,而且促進了一批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起與繁榮,特別是在一些水陸交匯點先后興起了一批工商業(yè)城鎮(zhèn),汴州、宋州、楚州、揚州、潤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就是當時最著名的運河城市。元朝京杭大運河的通航,進一步加速了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城市發(fā)展,改變了整個中國城市的分布格局。
運河城市的崛起
以北宋開封、南宋杭州為中心的運河網絡和漕運體系的建立,以及農業(yè)、手工業(yè)的進步,將運河沿岸城市的發(fā)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開封、杭州、蘇州、揚州、真州、楚州等都成為這一時期運河城市繁榮發(fā)展的代表。
元代京杭大運河的貫通為運河沿岸城市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由于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的開鑿,一批新興運河城市如通州、天津、臨清、濟寧、嶧縣等悄然崛起。大運河南北兩端的大都(今北京)和杭州分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城市:大都是世界上經濟貿易中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工商業(yè)城市。
明清時期,大運河作為封建王朝的經濟動脈,在漕運糧食物資、發(fā)展商貿等方面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特別自明中葉以后,社會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手工業(yè)諸如冶煉、制瓷、紡織、造船、谷物加工、染色、制鹽、制糖、造車、油料、造紙、兵器制造等行業(yè)有較大發(fā)展,國內外市場不斷開拓,商品經濟日趨活躍,由此將運河城市發(fā)展推向了一個繁榮發(fā)展的階段。在當時全國著名的工商業(yè)較發(fā)達的30多個大中城市中,就有順天(今北京)、鎮(zhèn)江、蘇州、松江、淮安、常州、揚州、儀征、杭州、嘉興、濟寧、德州、臨清等13個為運河城市,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其他如滸墅、天津、東昌、徐州等運河城市也具有相當規(guī)模。這些新興的或已經存在的運河城市都位于運河與其他河流的交匯點或起點與終點,它們的興起與繁榮都同商路的繁盛和運河的通漕關系密切。
天津為河、海漕運的交通樞紐,元代重開大運河和開展海運,使天津一躍成為京師門戶。漕運、海運相匯集,使其呈現出“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壯觀景象。到明代中期,天津的商品經濟出現飛躍發(fā)展,并由漕糧轉運樞紐發(fā)展成為北方的商業(yè)重鎮(zhèn)。
臨清位于會通河與衛(wèi)河交匯處,為南北交通第一要津。明代大運河通暢后日趨繁盛,四方物資必集于此,人口急劇增長,集市繁榮,手工業(yè)發(fā)達,臨清一躍成為區(qū)域性商業(yè)貿易中心。
濟寧地處濟州河與中運河的交匯處,為大運河中樞。明末被稱為地當“南北咽喉、子午要沖,我國家四百萬漕艘皆經其地。仕紳之輿舟如織,閩、廣、吳、越之商持資貿易者,又鱗萃而猬集。即負販之夫、牙儈之侶,亦莫不希余潤以充口實。冠蓋之往來,擔荷之擁擠,無隙晷也”。“商民之至者樂而忘歸,流寓之人恒多于土著”。因為有了運河,濟寧成為商業(yè)繁盛的城市。
淮安地處黃、淮、泗、運交匯之地,為運河航運交通樞紐。每年數以萬計的商船、漕船云集碼頭,牽挽往來,百貨山列,水路交通的發(fā)達,為淮安商業(yè)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上述大中城市外,在運河沿線還出現了一大批規(guī)模較大、人口較多的工商業(yè)繁盛的市鎮(zhèn)。如長江以北運河上的張家灣、河西務、楊村,微山湖西北端的南陽,淮河與運河交匯處的清江浦,長江以南運河上的震澤鎮(zhèn)、毗陵驛、滸墅等,都由于交通地位的重要而成為較大的商業(yè)城鎮(zhèn)。張家灣(通州東南)正德時歲入課銀達8萬兩;河西務(今武清西北)“兩岸旅店叢集,居積百貨,為京東第一鎮(zhèn)”;泊頭“商賈輻輳,南北大都會也”;鄭家口“市尤劇”;朱家灣(今聊城北)“居人三千余家”;戴家廟(今梁山北)“亦巨鎮(zhèn)”;開河(今東平南)“亦一聚落……百貨萃焉”;南陽鎮(zhèn)(今魚臺東)“居人三千余家”;夏鎮(zhèn)(今微山)“為都會”;郗山集(今微山東南)“舊三干余家”;臺莊(今棗莊市南)“煙井輳集,舊二千余家”;宿遷“淮北稱饒沃,其南之白洋河鎮(zhèn),人數千家”;崔鎮(zhèn)“居人千余家”;清江浦(淮安)“居人數萬家,夾河20里”,其對岸之王家營亦很繁榮;山陽(今淮安)“市居千余家”;寶應縣一帶“麻麥被野,村煙相接”;邵伯鎮(zhèn)(今江都北)“居人數萬家”。這些市鎮(zhèn)或“東西五里,南北三里”,或”東西廣三里,南北袤二里”,人口較多,動輒千百家至數干家,甚至上萬家或數萬家。市鎮(zhèn)居民越來越脫離農業(yè)生產,很多人轉變?yōu)榉寝r業(yè)人口。
運河城市的經濟發(fā)展
大運河的暢通帶來商業(yè)的繁盛,商業(yè)的繁盛又刺激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運河、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共同促進了運河城市經濟的繁榮。據明史資料載:“今之所謂都會者,則大之而為兩京(北京、南京)、江浙、閩、廣諸??;次之而淮、揚、蘇、松諸府,臨清、濟寧諸州,儀真、蕪湖諸縣,瓜州、景德諸鎮(zhèn)”,以上所舉都會多數為運河城市。運河城市都是水運交通樞紐,其共同特點是四方輻輳,百貨云集,商業(yè)繁盛,手工業(yè)發(fā)達。它們又因所處位置不同,發(fā)展機緣有異,而各具特色。
大運河南端的杭州在運河城市發(fā)展中具有典型意義。杭州之興始于隋,大運河的南北貫通和東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江南運河與錢塘江和浙東運河的溝通,使杭州從一個濱海小邑一躍發(fā)展成為“水居江海之會,陸介兩浙之間”的經濟都會,由此奠定了杭州江海門戶、大運河南端的獨特歷史地位。唐朝時,杭州已成為國內外通商口岸,貿易興盛,呈現“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繁榮景象。兩宋時期,杭州“萬物所聚,諸行百市”,“一時號稱人口百萬”。對于宋代杭州的繁盛,詞人柳永曾生動地描述:“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面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珍璣,戶盈羅綺競豪奢?!?/P>
杭州的發(fā)展達到歷史高峰。元代的杭州依然保持南方工商業(yè)中心的地位。明清以降,杭州除短時間因遭戰(zhàn)爭破壞而經濟蕭條外,多數時間都保持了工商業(yè)繁榮發(fā)展的局面。明萬歷以后,杭州恢復了昔日的繁盛,“城內外列肆凡四十里,無咫見甌脫,若窮天罄地,無不有也。”商店沿街長達幾十里,百物輻輳,商賈云集,干艘萬舳,往回不絕。由于經濟的高度發(fā)展,夜市又開始興起,“每至夕陽在山,則墻帆卸泊,百貨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閫(城門)之外,無金吾之禁,篝火燭照如同白日。”清乾隆年間,杭州發(fā)展成為我國三大絲織業(yè)中心之一?!拌梯S之利甲于九州。操是業(yè)者,較他郡為尤多?!背恰皷|北隅數萬千家之男女,俱以為衣食之謀。”每日“機杼之聲,比戶相聞”,“軋軋機聲,朝夕不輟?!彼a織品種類繁多,質地精良,諸如綾、羅、錦、克絲、纻絲、綿綢、機紗、畫絹、綿等。其他手工業(yè)如棉紡織業(yè)、制傘、制剪刀等也很興盛,并形成聞名遐邇的地蘇州盤門風光方名優(yōu)產品“五杭”——杭扇、杭線、杭粉、杭煙、杭剪。雍正乾隆年間,杭州城市更加發(fā)展,城郭寬廣,居民稠密,南北長達30余里,成為全國著名的工商業(yè)大城市。
位于江南運河與婁江交匯處的蘇州,瀕太湖,依長江,素稱江南水陸交通樞紐。自吳王闔閭筑城起,就為東南重鎮(zhèn)。唐宋以降,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蘇州經濟快速發(fā)展。至明清,蘇州發(fā)展成為全國的棉織、絲織業(yè)中心和刻板印刷業(yè)中心,全國最大的糧食市場和絲棉織品貿易中心之一。明代時,稱“蘇州江南首郡,財賦奧區(qū)。商販之所走集,貨物之所輻輳,游手游食之輩,異言異服之徒,無不托足而潛處焉。名為府,其實一大都會也?!弊鳛榧Z食、絲棉織品貿易中心,蘇州被稱為“天下四聚”之一。市場上不僅有全國各地的各種名優(yōu)特產,而且還有大量的外國商品。城市內外,“百貨盈街,山海所產之奇珍,外國所通之貨貝,四方往來千萬里之商賈,駢肩輻輳”。“錯繡連云,肩摩轂擊,楓江之舳鱸銜尾,南濠之貨物如山”。閶門一帶,“乃舟車輻輳之所”,是蘇州商業(yè)繁華的一個縮影。“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逼渚跋笄∪纾骸按湫淙巧舷?,黃金百萬水東西。五更市販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齊?!背莾韧獾纳虘簟昂梧磾凳f家”?!把筘?、皮貨、綢緞、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園、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
作為全國絲織、棉織業(yè)中心,蘇州手工業(yè)堪稱發(fā)達。清乾隆年間,蘇州東半城的絲織工“專其業(yè)者不啻萬家”,織機約12萬臺。蘇州的棉布染織業(yè)也很興盛,康熙年間蘇州有染坊64家,蘇州加染的布稱“蘇布”,印花稱“蘇印”。其他手工業(yè),如刺繡、裱背、窯作、銅作、印書、漆作、造酒、織席、玉雕、食品加工等也相當著名。蘇州的絲織業(yè)、成衣業(yè)和珠寶玉器制作業(yè),由于制作工藝水平高,因此產品在全國市場上有廣闊的銷路。
蘇州是明清時期工商業(yè)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其發(fā)展規(guī)模僅次于北京,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城市人口將近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參見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第227頁。)
揚州地處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自春秋時期吳國開邗溝、筑邗城起,即成為運河咽喉之地。揚州的興盛始于隋唐,南北大運河的開通,使揚州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之一。南北商人和物資多以此為總匯,江淮荊湖與嶺南的物產,特別是東南一帶的海鹽,大都在此集散,北方的許多貨物也多匯集在此。唐中后期,揚州不僅是唐朝財賦所賴的重鎮(zhèn),而且也是商賈如織的國際大商埠,時人稱“揚一益二”,即揚州之繁盛天下第一。宋元之時,揚州商業(yè)繁盛依然著稱于世,是時,“百川遷徙貿易之人,往往出其下,舟車南北日夜灌輸京師者居天下之七。”
明中葉后,由于鹽業(yè)和漕運的勃興,揚州的商業(yè)興盛起來,再次成為“大賈走集,笙歌粉黛繁麗之地?!薄八姆娇吐秒s寓其間,人物富盛,為諸邑之最?!睋P州的商業(yè)除鹽業(yè)外,米行、木行,造船、南北貨業(yè)、銅器業(yè)、茶食業(yè)、刺繡、漆器等手工業(yè)也很有名。清初,揚州因遭清軍屠城而淪為廢墟,但由于其漕運樞紐地位和鹽業(yè)發(fā)達,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清朝將漕、鹽、河稱為“東南三大政”,而揚州兼三者之利,號稱東南一大都會。清代揚州“繁華以鹽盛”,揚州的鹽商一是數量多,二是資產雄厚,不少鹽商通過壟斷專利獲得巨額利潤。由于鹽業(yè)的興旺,“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麇至,僑寄戶居者不下數十萬”。手工業(yè)方面以漆器、玉器、銅器、竹器、香粉和雕版印刷等特色手工業(yè)見長。有的作坊年產漆器1萬件,有的玉雕竟重9000斤,且工藝水平之高,冠蓋全國;“天下香料,莫如揚州”;“竹不產于揚州,揚州制品最精”。清人孔尚任稱:“東南繁華是揚州,水陸物力盛羅綺。朱橘黃橙香若緣,蔗仙糖獅如茨比?!毙蜗笊鷦拥孛枥L了清代揚州商業(yè)的繁榮。
臨清是因運河而興起的又一重要工商業(yè)城市。臨清為大運河北段重要的樞紐和漕運碼頭,南北往來交匯咽喉之地?!柏斮x雖出乎四方,而輸運以供國者,必休于此而后達,商賈雖周于百貨,而懋遷以應時需者,必藏于此而后通,其為要且切也如此?!泵康戒钸\時期,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當其盛時,北至塔灣,南至頭閘,綿亙數十里,市肆櫛比,人來車往十分熱鬧。明朝時,臨清已是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百貨之湊,河洛海岱間一都會也”?!捌湟驶炊弊啐R魯之郊,仰給京師,址于九邊,以清源為轉轂?!迸R清的商人和商店很多,萬歷時有布店73家、緞店32家、雜貨店65家,尤以糧店最多,達百余家。臨清是北方最大的糧食市場,每年貿易量達千萬石之巨。此外還有不少鹽店、典當店、皇店、官店、旅店、塌房等,大小商店約千余家。由于各種店鋪分別設置在不同的街巷之中,不少街巷因此以某一種商品命名,如白布巷、果子巷等。
商業(yè)的興盛帶動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因交通的便利,臨清的制磚業(yè)首先發(fā)展起來,臨清磚得以運往京師,用作修建皇宮、皇陵。同時,燒磚所用的大量柴薪,也是借助運河之便,由東昌府所屬各州縣運送而來。據記載,當時以臨清為中心,向南北擴展綿延30多公里,有大小磚窯380多個、工匠近萬名。臨清的毛皮手工業(yè)也十分發(fā)達,業(yè)戶多達1000余家,各類毛皮衣物和用品質地精良,絢麗多彩,到了清雍正年間成了進獻皇帝和達官貴人的貢品。臨清工商業(yè)的繁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利瑪竇曾說:“臨清是一個大城市,很少有別的城市在商業(yè)上超過它。不僅本省的貨物,而且還有大量來自全國的貨物,都在這里買賣,因而經常有大量旅客經過這里。”
位于御河岸邊的德州,為南北船舶必經之地,魯西北軍事重鎮(zhèn),素有“京畿鎖鑰”之稱。明代曾在此置大型糧倉,以資轉運,每年有數百萬石漕糧由徐州及周邊地區(qū)轉運至此,再轉輸通州。明萬歷年間,“每遇漕船帶貨發(fā)賣,遂成市廛”,市場因此而興,“南關為民市,為大市;小西關為軍市,為小市。馬角市南為馬市,北為羊市,東為米市,又東為柴市,西為鍋市,又西為綢緞市”?!八姆缴搪弥琳弑娨印保轮莩蔀轸斘鞅鄙唐芳⒅行?。清代的德州更是興盛,“漕運所經,商賈往來,帆檣云集”,工商業(yè)進—步發(fā)展,德州由此變成一個轉口貿易中心。
其他運河城市經濟也堪稱繁榮。如位于會通河岸的東昌(聊城),為明清時期一大商業(yè)都會。各省“殷商富賈云集”,南北貿易興旺,街市繁榮,酒樓旅舍,鱗次櫛比。每年漕船過往,僅收購當地特產“薰棗”一項貨物,即達百萬石之多。濟寧是煙草加工基地,有6個煙草加工廠?!懊磕曩I賣至白金二百萬兩,其工人約四千人”。濟寧毛皮業(yè)到晚清也漸成規(guī)模,較大的作坊有20多戶,并出現了“裁皮手藝同行會”等組織。淮安為漕運樞紐,清代為漕運總督駐地。“四方富商大賈,鱗集麇至,僑戶寄居不下數十萬?!痹齑瑯I(yè)素稱發(fā)達,僅淮安府轄清江場輪班造船工匠就達6000人。“歲造五百六十只,靡金逾五萬”。蘇州吳江縣的盛澤鎮(zhèn),明時“居民以綢綾為業(yè),四方大賈輦金而至者無虛日”。清時“凡邑中所產,皆聚于盛澤鎮(zhèn),天下衣被多賴之。富商大賈輦萬金來買者,摩肩聯(lián)袂,如一都會矣”。天津“北近北京,東連海岱,天下糧艘商舶,魚貫而進,殆無虛日”。明中葉后迅速崛起,成為一大工商業(yè)都會。其“人煙稠密,交易頻繁……繁榮的商業(yè)景象實為中國其他各地所罕見”。
作品簡介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 ,董文虎 著,社科文獻,2008年2月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以深厚悠久的歷史底蘊,多角度地向讀者述說大運河的過去與現在,暢想更加美好的未來。京杭大運河流經京、津、冀、魯、蘇、浙二市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是一條貫通我國南北水運的大動脈。它自開鑿以來經歷了2500多年的滄桑變遷,迄今仍奔流在華夏大地上,依然發(fā)揮著航運、水利、南水北調、生態(tài)保護等功能,作為"活著的、流動著的人類遺產",堪稱中華文明的瑰寶、世界級古代水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