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新冠疫情下的醫(yī)療社會史新著:重探身體、疾病、疫苗與藥物

自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傳染病、疫苗、公共衛(wèi)生等詞頻頻出現(xiàn)于公眾視野,國內(nèi)國際疫情成為民眾的日常話題,醫(yī)療社會史也成為學界熱烈討論的研究領域。

自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傳染病、疫苗、公共衛(wèi)生等詞頻頻出現(xiàn)于公眾視野,國內(nèi)國際疫情成為民眾的日常話題,醫(yī)療社會史也成為學界熱烈討論的研究領域。新冠疫情之下,醫(yī)療社會史研究領域成果頻出,涉及藥品、醫(yī)療、國際衛(wèi)生合作等眾多議題。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撮其要者,簡述內(nèi)容。

Stuart Blume, Immunization: How Vaccines Became Controversial, Reaktion Books, 2021. (《免疫接種:疫苗是如何引起爭議的》,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Stuart Blume, Immunization: How Vaccines Became Controversial,

Reaktion Books, 2021. (《免疫接種:疫苗是如何引起爭議的》,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疫苗的成功研發(fā)和大眾接種,是應對疫情的重要措施。對當前問題的關切,使得學者對歷史上的疫苗問題再做探究。斯圖亞特·布盧姆(Stuart Blume)的《免疫接種:疫苗是如何引起爭議的》一書從疫苗問題切入,剖析現(xiàn)實社會的弊病,圍繞“疫苗”和“爭議”兩個中心展開敘述。布盧姆認為,全球化進程和人們的醫(yī)療需求未得滿足這兩個現(xiàn)實侵蝕了人們對疫苗生產(chǎn)和供應機構的信心。布盧姆還講述了免疫實踐的歷史,從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等早期先驅的工作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建立和基因工程的引入。免疫接種暴露了公共衛(wèi)生當局政策的局限性,布盧姆對他們應當如何恢復人民對疫苗的信心做出了建議。

Jean-Paul Gaudillière, Claire Beaudevin, Christoph Gradmann, Ann M. Lovell and Laurent Pordié (eds), Global Health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a Changing Regime of Governa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20. (《全球衛(wèi)生與世界新秩序:以歷史學和人類學路徑改變治理制度》,推薦人:黃運)

Jean-Paul Gaudillière, Claire Beaudevin, Christoph Gradmann, Ann M. Lovell and Laurent Pordié (eds), Global Health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a Changing Regime of Governa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20. (《全球衛(wèi)生與世界新秩序:以歷史學和人類學路徑改變治理制度》,推薦人:黃運)

應對新冠疫情,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根據(jù)2021年8月5日《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聯(lián)合聲明》,新冠疫情大流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應秉持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團結協(xié)作應對疫情挑戰(zhàn)。讓·保羅·戈迪利埃爾等人所編《全球衛(wèi)生與世界新秩序:以歷史學和人類學路徑改變治理制度》一書,以多樣視角審視了從國際衛(wèi)生到全球衛(wèi)生的轉變。參與該書寫作的既有歷史學家,也有人類學家。他們分析了為何近些年出現(xiàn)“干涉他者生活”這一新的闡釋模式,以及為何這一模式的出現(xiàn)模糊了舊有的“南”“北”國家之分。該書作者認為,全球衛(wèi)生計劃不僅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衛(wèi)生”運作模式的退卻,而且新模式使得所謂“全球衛(wèi)生”,不再局限于傳染病和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衛(wèi)生計劃。

Bharat Jayram Venkat, At the Limits of C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治愈之限》,推薦人:王聰)

Bharat Jayram Venkat, At the Limits of C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治愈之限》,推薦人:王聰)

新冠病毒變異株德爾塔(Delta)和奧密克戎(Omicron)的流行使得一些民眾開始思考原先注射的疫苗是否徒勞無益,也反映了傳染病防治的難度之大。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巴拉特·文卡特在其所著《治愈之限》一書中指出,疾病“治愈的歷史”未必單純意味著疾病終結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印度馬德拉斯(Madras)證明了抗生素對治療肺結核是有效的。但僅僅半個世紀后,人們開始擔憂耐藥菌株的影響,這是否意味著已經(jīng)被證明可治愈的疾病又變得不可治愈?通過使用醫(yī)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討“治愈”與“不可治愈”背后的深層含義?!吨斡蕖芬粫鴻M跨殖民時期到后殖民時代,在對鄉(xiāng)村、監(jiān)獄與研究試驗和臨床接觸的考察下,描繪了療養(yǎng)院、旅行療法和抗生素奇跡及其失敗的故事。如果治愈被視為終結(疾病、治療和更普遍的痛苦),該書作者文卡特所提出的“想象治愈”無疑為理解抗生素療效減弱的現(xiàn)實提供了根據(jù)。

Elizabeth T. Hurren, Hidden Histories of the Dead: Disputed Bodies in Modern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死者的隱藏歷史:現(xiàn)代英國醫(yī)學研究中有爭議的尸體》,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Elizabeth T. Hurren, Hidden Histories of the Dead: Disputed Bodies in Modern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死者的隱藏歷史:現(xiàn)代英國醫(yī)學研究中有爭議的尸體》,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疫情也使得學者再次思索身體和健康的意義。伊麗莎白·胡倫(Elizabeth T. Hurren)在《死者的隱藏歷史:現(xiàn)代英國醫(yī)學研究中有爭議的尸體》一書中,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醫(yī)學研究的隱秘文化中,身體、身體部件和器官在死后的旅程。一個人去世后,他/她的尸體會被當作“生物公地”(bio-commons)來收割。胡倫揭示了基因組時代全球醫(yī)學科學中的“身體爭議”(body disputes),它與國際人體組織商品化經(jīng)濟這一問題相比,常常顯得不太明顯且居于次要地位,因而未引起先行研究的重視。

Rupa Marya and Raj Patel,?Inflamed: Deep Medicine and the Anatomy of Injustic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發(fā)炎:深層醫(yī)學和對不公正的剖析》,推薦人:Ved Baruah)

Rupa Marya and Raj Patel, Inflamed: Deep Medicine and the Anatomy of Injustic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發(fā)炎:深層醫(yī)學和對不公正的剖析》,推薦人:Ved Baruah)

魯帕·瑪麗和拉吉·帕特爾所著《發(fā)炎:深層醫(yī)學和對不公正的剖析》,展示了殖民資本主義塑造當代醫(yī)學實踐和理解人類身體的能力。作者詳細研究并以身體結構作隱喻編排此書,通過大量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實例展示了我們的內(nèi)在生態(tài)遭到的破壞。這些實例顯示了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年齡歧視、以及對地方知識破壞的殘留。因此,該書是對工業(yè)進程和自身免疫混亂、全球債務流轉和慢性疾病、“東方”習俗的擴展和肥胖、空氣污染和新冠帶來的死亡、父權制和蕭條、種族主義和醫(yī)院產(chǎn)出,這些維度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這項極具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展示了我們的生物系統(tǒng)和我們不公正的政治經(jīng)濟體系之間隱性的聯(lián)系。作者認為這一不公正問題可以通過醫(yī)學和醫(yī)學類科學的去殖民化來解決。

Olivia Campbell,?Women in White Coats: How the First Women Doctors Changed the World of Medicine, Park Row, 2021.(《穿白大褂的女性:第一批女醫(yī)生如何改變醫(yī)學界》,推薦人:Ved Baruah)

Olivia Campbell, Women in White Coats: How the First Women Doctors Changed the World of Medicine, Park Row, 2021.(《穿白大褂的女性:第一批女醫(yī)生如何改變醫(yī)學界》,推薦人:Ved Baruah)

學界關于醫(yī)學實踐的研究,一度對女性等當時被邊緣化的群體較少涉及,近些年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如奧利維亞·坎貝爾(Olivia Campbell)的《穿白大褂的女性:第一批女醫(yī)生如何改變醫(yī)學界》一書。該書征引宏富,內(nèi)容引人入勝。作者講述了一些女性成為醫(yī)生的勇敢歷史,詳細闡述了她們?nèi)绾瓮黄菩詣e和科學的局限,以及她們的努力如何重塑了我們現(xiàn)在接受治療的方式。該書聚焦于三個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英美女性。她們是英國第一位獲得醫(yī)學博士的女性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英國第一位女醫(yī)生伊莎貝拉·加勒特·安德森、為女性教育而戰(zhàn)并且為女性建立了很多醫(yī)學院的英國女醫(yī)生——索菲亞·杰克斯萊克。該書敘述了這些女性醫(yī)學先驅們在精神和身體上所面臨的,來自于厭女者和男性至上主義者的挑戰(zhàn),后者包括約瑟夫·李斯特和維多利亞女王。這幾位執(zhí)著而且富有智慧的女性克服了阻礙她們成為醫(yī)生的社會規(guī)則等各種困難,也因此有助于實現(xiàn)女性為女性提供醫(yī)療服務。

Wayne Soon,?Global Medicine in China: A Diasporic History,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全球醫(yī)學在中國:一部流散史》,推薦人:Ved Baruah)

Wayne Soon, Global Medicine in China: A Diasporic History,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全球醫(yī)學在中國:一部流散史》,推薦人:Ved Baruah)

韋恩·蘇恩所著《全球醫(yī)學在中國:一部流散史》一書,展示了海外華人在將生物醫(yī)學融入中國軍事醫(yī)學過程中扮演的中心角色。從1911年的東北瘟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醫(yī)學,這部具有啟發(fā)性的跨國史研究整合了重大的生物醫(yī)學變革,展示了地方和全球這兩個維度如何在公共衛(wèi)生和現(xiàn)代醫(yī)學史中始終交織。該書的最大貢獻是利用一系列歷史和檔案資料,展示離散海外的中國僑民如何將他們的愿景注入政策討論,動員國際網(wǎng)絡,并根據(jù)他們的經(jīng)驗和專業(yè)知識發(fā)揮權威作用。像羅伯特·林這樣的開拓者的跨國性使得他們能夠充當西方和中國知識和教育的聯(lián)系人。蘇恩通過其開拓性的研究表明離散如何可以成為分析知識和制度生產(chǎn)的一個重要媒介。

Yan Liu,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以毒為藥》,推薦人:俞冰)

Yan Liu,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以毒為藥》,推薦人:俞冰)

一般而言,藥和毒似乎是對立的。但在中國藥學的形成時期(公元200-800年),毒物也被策略性地用作藥劑,治療包括寒癥、疼痛和流行病等多種疾病。《以毒為藥》一書探討了醫(yī)生、宗教信徒、宮廷官員和普通人如何利用各類“物質(zhì)”來治療頑疾和提高生活質(zhì)量。它闡明了中文里“度”這一概念——一個具有“效力”核心含義的詞——是如何引導醫(yī)生設計出各種技術,將危險的毒藥轉化為有效的藥劑。該書作者劉焱講述了從西漢到初唐時期涉及毒藥的丑聞和爭議,以及 “度”是如何成為“中世紀”人們看待自己身體和政治的核心概念。劉焱還研究了中國古典藥學中各種具有“度”的礦物、植物和動物產(chǎn)品,包括烏頭和五石散。通過闡釋健康、身體和藥物互動的替代模式,這項研究對武斷的分類法提出了警示,并體現(xiàn)了關注技術、政治和文化條件的重要性,在這些條件下,“物質(zhì)”變得真正有意義。

David Schneider,?The Invention of Surgery: A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Implant Revolution, Pegasus Books, 2021.(《手術的發(fā)明》,推薦人:Ved Baruah)

David Schneider, The Invention of Surgery: A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Implant Revolution, Pegasus Books, 2021.(《手術的發(fā)明》,推薦人:Ved Baruah)

大衛(wèi)·施耐德的《手術的發(fā)明》一書,深入探索了從古希臘醫(yī)師的自然哲學到當前科技時代的外科和醫(yī)學。該書以作者引用“1865年以前,如果一個人生了病,獨自承受病痛而沒有醫(yī)生照顧,可能情況會更好”開篇。這一引言也表明外科在過去150年所取得了重大發(fā)展。該書內(nèi)容宏富,大衛(wèi)·施奈德在書中分析了無菌手術的原則、重要的醫(yī)學發(fā)明、外科對整個醫(yī)學領域的意義以及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身體的不同理解,這些對讀者都頗有啟發(fā)。該書還為那些對外科實踐和相關知識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醫(yī)生和病人做了小傳。該書作者還從自己作為矯形外科醫(yī)生的自身經(jīng)驗出發(fā),討論了外科的發(fā)展。綜合而論,該書對現(xiàn)代外科史做了既詳細又通俗易懂的介紹。

Mark A. Waddell,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New approaches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現(xiàn)代早期歐洲的魔法、科學和宗教》,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Mark A. Waddell,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New approaches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現(xiàn)代早期歐洲的魔法、科學和宗教》,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馬克·瓦德爾的《現(xiàn)代早期歐洲的魔法、科學和宗教》一書,從文藝復興鼎盛時期古老魔法的恢復論述到啟蒙運動初期煉金術的消亡,這本引人入勝、圖文并茂的研究探索了前現(xiàn)代人類以豐富而復雜的方式對世界的理解,向讀者介紹了現(xiàn)代世界形成背后充滿活力的歷史。

Jim Downs, Maladies of Empire: How Colonialism, Slavery, and War Transformed Medici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帝國的弊?。褐趁裰髁x、奴隸制和戰(zhàn)爭如何改變醫(yī)學》,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Jim Downs, Maladies of Empire: How Colonialism, Slavery, and War Transformed Medici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帝國的弊?。褐趁裰髁x、奴隸制和戰(zhàn)爭如何改變醫(yī)學》,推薦人:Arnab Chakraborty)

吉姆·唐斯(Jim Downs)在《帝國的弊病:殖民主義、奴隸制和戰(zhàn)爭如何改變醫(yī)學》一書中重新審視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基礎,他指出,傳染病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非自愿者的貢獻,這些非自愿者包括應征入伍的士兵、被奴役的人以及帝國的臣民。種植園、奴隸船和戰(zhàn)場是醫(yī)生們了解疾病傳播的實驗室。

(注:文內(nèi)推薦人及本文整理者所在單位均為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所有中文書名為暫譯名。)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