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葛劍雄:天堂杭州的歷史沿革

我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吳興縣的南潯鎮(zhèn)(今屬湖州市南潯區(qū)),祖籍是紹興。1950年初,父親帶著不滿五歲的我回紹興,往返都途經杭州,并住過兩三天。

我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吳興縣的南潯鎮(zhèn)(今屬湖州市南潯區(qū)),祖籍是紹興。1950年初,父親帶著不滿五歲的我回紹興,往返都途經杭州,并住過兩三天。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座城市,至今印象中還有當年的拱宸橋、城站(火車站)、錢塘江大橋、六和塔、西湖、靈隱寺、岳墳等。上學后有了些地理知識,知道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省長周建人是魯迅的弟弟,他們又都是我們紹興人。還有浙江大學,聽說中學老師中有讀過浙大的,小學生是沒有機會認識的。大人們提得最多的還是上海,去得最多的也是上海,連我的父母也先后去上海謀生,在稍能安居后就將我遷至上海上學。不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卻是鎮(zhèn)上人普遍認同并不時提及的,所以這也是我自幼形成的印象。

1908年俯瞰杭州

1908年俯瞰杭州

重訪杭州已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成了大學教師,當了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的助手。先師祖籍嘉興,但譚氏的祖墳在杭州靈隱寺后的山上,先師少年時每年都會隨族人去杭州掃墓兼游玩。1946年他隨浙江大學復員杭州,家住長壽路1號,到1951年秋轉復旦大學任教。1940年3月他應聘到播遷貴州的浙江大學,與浙大的不少教授共事十年,患難與共,感情深厚。幾次陪他去杭州開會、作報告或主持答辯,只要稍有余暇,他都會訪友懷舊,談及往事,有不勝今昔之感。二十多年來,我雖未在梅家塢品新茶、在虎跑汲泉水,但每年都少不了有友人饋贈的上品龍井,或在湖畔居樓上飲茶,連在東航航班的萬米高空也能享受我預訂的龍井茶水。我也曾在西湖畔小住,孤山間探梅,阮公墩夜游,河坊街觀光,文瀾閣訪書,西泠社讀碑。近年有機會泛舟西溪,更覺別有一番滋味。還有頻繁的各種會議、論壇、講座、報告、課程,拜動車、高鐵、高速公路所賜,往往當天往返而有余,怪不得已有人大膽預測,杭州會與上海連成一片。

盡管我一直在體驗“天堂”的生活,但明白“天堂”的來歷,還是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之后,特別是讀了先師的相關論著后。

杭州被稱為“天堂”至少有千余年時間了。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杭州一帶不過是南方一個普通的縣,在中原人眼里還相當落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時“過丹陽(今安徽當涂),至錢唐,臨浙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這個“錢唐”就是杭州的前身,在今杭州城區(qū)西湖以西北靈隱一帶,而“浙江”就是今天的錢塘江。一個聚落從形成到成為縣城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由此可推斷,錢唐這個聚落的出現(xiàn)還會更早。

但是從秦漢到南朝這八百多年間,錢唐一直默默無聞,甚至還不如周邊的其他縣。這是由于錢唐雖位于錢塘江邊,卻已經臨海。那時錢唐以東的土地還沒有成陸,今天的杭州灣也尚未成形。連接錢塘江兩岸的渡口在錢唐的上游今富陽一帶,因此錢唐并不處于主要的交通線上。今天的杭州城區(qū),很多地方也沒有成陸,錢唐是一個山中小縣,到自己轄境內的交通也不方便,怎么可能得到發(fā)展?

錢唐之停滯落后,還與江南的人文地理格局有關。春秋時吳越相爭,雙方的都城和中心分別在吳(今江蘇蘇州)和會稽(今浙江紹興)。到戰(zhàn)國時越國滅吳國,越又遷都于吳。楚國奄有江東后,吳離楚國的都城壽春相對較近,晚期又是執(zhí)掌楚國大權的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繼續(xù)維持著地區(qū)中心的地位。因此秦朝設會稽郡,轄境雖包括錢塘江流域和山陰縣(原越都會稽),重心還是在北部,郡治也設在吳縣。西漢的會稽郡治所一直在吳縣,盡管武帝滅東越、閩越后,會稽郡名義上的轄境已擴大至今福建省。東漢期間會稽郡一分為二,北部的吳郡沿用吳縣為郡治,南部的會稽郡以山陰縣為治所。處于二者之間的錢唐還是沒有發(fā)展的機會。

除人口分布、開發(fā)過程和歷史淵源等因素外,主要還是錢唐在交通和區(qū)位上的劣勢阻礙了其發(fā)展。無論是首都長安、洛陽,還是原來的郡治吳縣和以后的揚州刺史部駐地歷陽(今安徽和縣)都在北方,與錢塘江南的陸路交通都不方便,反是由沿海到山陰的海路更加便捷。直到東漢末年,中原士人南遷避亂,相當一部分人還是由海路直駛交州(今越南北部),或者由會稽入海南下的。

東晉、南朝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錢唐離政治中心的距離大為縮短?!敖裰畢?、會,昔之三輔”,錢唐所在的會稽郡已如漢代的“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個中央直屬行政區(qū))之于首都長安一樣,成為建康的近畿之地。但會稽郡的治所還是在山陰,而離建康更近的烏程(今浙江湖州)已成為吳興郡的治所。由建康而南的移民沿太湖西的丘陵地帶擴展,在東晉和南朝期間新建了好幾個縣,并越過錢唐向南、向東發(fā)展,僻處山中的錢唐并未受益。

開皇九年(589)隋滅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從此有了“杭州”這個名稱。當年將郡治遷至余杭,第二年又遷回。到開皇十一年,杭州和錢唐縣都遷治至柳浦以西,即今鳳凰山麓的平原,有了充足的發(fā)展余地。隋滅陳后,將六朝都城建康城“平蕩耕墾”,徹底毀滅后變?yōu)檗r田,將原來在建康的揚州治所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以后才在石頭城置蔣州,恢復了丹陽郡,但只轄三個縣。而在杭州建的余杭郡卻轄有六縣,在江南地區(qū)的地位相對提高。

更大的機遇出現(xiàn)在二十年后,隋煬帝開江南運河,由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至余杭(即杭州改稱),長八百余里。江南運河是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由京口過長江,通過邗溝連接淮河,由通濟渠可至洛陽,向西經廣通渠可達長安,向東北由永濟渠可達涿郡(今北京)。在一個以水運為主的時代,杭州成為大運河系統(tǒng)的起訖點,可以連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水系,到達首都及其他重要城市,杭州在全國的地位顯著提高。

據(jù)《乾道臨安志》記載,唐初的貞觀年間(627—649),杭州的戶口已有十一萬人。到唐朝中期,杭州已被稱為“東南名郡”,白居易更將杭州列為江南第一,“江南列郡,余杭為大”。杭州的繁榮得益于唐朝發(fā)達的海上和內河貿易,成為與廣州、揚州齊名的通商口岸。而促使杭州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居民的飲水困難得到有效的解決。由于杭州城所處的平原處于江海之交,有些地方成陸未久,地下水咸苦不能飲用,只有在山麓地帶鑿井方可獲得甘泉,因而水源不足。唐大歷年間(766—779),刺史李泌在今涌金門、錢塘門之間分別開了六個水口,引西湖水入城,形成六個井。白居易任刺史時又加開浚,使城市有了充足的飲用水源。本來杭州在夏秋之際易發(fā)生干旱,影響農業(yè)生產,白居易在西湖筑堤,利用湖水灌溉農田千余頃。白居易還寫了不少題詠西湖風景的詩篇,如《湖上春行》《春題湖上》《余杭形勝》諸詩。離任后,還不時追憶懷念,寫下了《留題天竺靈隱》《西湖留別》《九日思杭州舊游,寄周判官及諸客》《憶杭州梅花,因敘舊游,寄蕭協(xié)律》《答客問杭州》等篇。隨著這些名作的流傳,西湖的美景名聞天下,逐漸吸引四方文人雅士和游客。到北宋時,蘇軾兩次任職杭州,寫下更多佳句名篇?!昂贾菥廾?,自白(居易)、蘇(軾)而益彰”,這兩位地方官兼詩人對杭州的貢獻實在不小。

清朝時期的杭州鄉(xiāng)村

清朝時期的杭州鄉(xiāng)村

唐末五代時期中國陷入戰(zhàn)亂分裂,杭州卻獲得意外的機遇,發(fā)展更上一層樓。907年,錢镠稱吳越王,以杭州為都城。吳越國傳了七十一年,其版圖最大時不僅包括今浙江全省,還擁有今上海市和江蘇蘇州市境,南至今福建福州。此前錢塘江是浙西、浙東的分界線,江兩岸分屬不同政區(qū),浙西的中心在今蘇州,浙東的中心則在今紹興,杭州的地位還不能與它們比肩。自錢氏將浙西、浙東合為一體,國都杭州自然成了共同的中心。持續(xù)的戰(zhàn)亂還使國內其他重要城市,如長安、洛陽、揚州等受到毀滅性破壞。南唐的都城金陵(今南京),由于后主李煜沒有向宋朝主動歸降,亡國后殘破不堪,到北宋時只留下“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凄愴”。而吳越由于主動效忠,納土歸降,杭州秋毫無損,笙歌依舊。

至唐朝后期,江淮財賦已成為朝廷的經濟命脈。包括杭州在內的江南地區(qū)的經濟實力雖已超過北方,但地方的賦稅收入全部上繳朝廷,幾乎沒有給當?shù)亓粝掳l(fā)展的余地。吳越國既得免于戰(zhàn)禍,又擺脫了對中原朝廷的賦稅負擔,能夠大規(guī)模興修水利,疏浚河道,設置閘堰,建筑江堤海塘,為農業(yè)穩(wěn)產高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杭州作為都城,獲益最多。如杭州東南濱海地區(qū)以往常被潮水淹沒,而防海大塘是土筑,年久失修。錢镠時用巨石大木重筑,自六和塔至艮山門,稱為捍海塘,使杭州城脫離海潮之患。又在杭州北郭建有清湖等堰,江干有浙江、龍山二閘,城東有大小二堰,這些閘堰調節(jié)江湖運河間的水流,控制水量,兼顧水運水利。北宋端拱年間(988—989)在杭州設置管理海運的衙門市舶司。此前全國只有廣州設有市舶司,而明州(今浙江寧波)、泉州(今福建泉州)和密州(今山東諸城)置司都還在其后,杭州顯然得益于水利建設形成的通海優(yōu)勢。

北宋期間,杭州的地位已上升至“東南第一州”。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天圣(1023—1031)、熙寧(1068—1077)間,杭州所收商稅、酒曲稅居全國第一,比首都開封還多。蘇軾說:“天下酒課之盛,未有如杭者。”顯然并非夸張。

北宋亡后,高宗趙構于建炎三年(1129)從揚州渡江,到達杭州后即升杭州為臨安府。至紹興八年(1138)以杭州為行在所(皇帝在首都以外的駐地),正式確定為臨時首都,直到德祐二年(1276)元軍滅宋入城。這一百三十八年間,杭州從“東南第一州”躍居南宋的“天下第一州”,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最繁華的都市。杭州市區(qū)已擴大到城外,就在定都三年后的紹興十一年,都城以外人煙繁盛,南北已距三十里,為此設置了右?guī)滤?。乾道三年?167),因城東西戶口繁伙,警邏稀疏,分別設置東西廂都巡檢使各一員。到了宋元之際,“杭州之外城,南西東北,各數(shù)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shù)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州郡”(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九)。城外的居民比城內的還多,所占范圍比城內還大。大街上的買賣晝夜不絕,半夜三四更時游人才逐漸稀少,到五更鐘鳴,賣早市的已經打開店門。到近代還是西湖風景區(qū)和鄉(xiāng)村濕地的天竺、靈隱、西溪,遠至安溪、臨平,當時都是城區(qū),民居、商鋪與寺觀錯雜,陸游詩中“西湖為賈區(qū),山僧多市人”“黃冠(指道士)更可憎,狀與屠沽鄰”就記錄了這種現(xiàn)象。北宋時杭州已號稱“十萬余家”,《夢粱錄》稱南宋時“不下數(shù)十萬戶,百十萬口”,應接近事實?!恶R可·波羅游記》的描述雖不無夸大,但當時的杭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毫無疑問的。

南宋杭州還產生了一種文化史上的特殊現(xiàn)象——方言島,即在吳方言區(qū)的包圍之中,杭州城區(qū)卻流行以河南話為基礎的北方話,直到今天還有遺存。宋室南渡后,大批北方移民南遷,由于一百多年間沒有返回故鄉(xiāng)的機會,就此在南方定居。杭州作為臨時首都,不僅定居著皇室、官員、將士,也吸引了大批士人、商賈、僧道和流動人口。很多原在開封的店鋪、娛樂場所、寺觀也紛紛在杭州重開,其中不少人就遷自開封。盡管開封人與其他北方人在杭州居民中未必占大多數(shù),但由于這些上層移民及其后裔擁有權力和財富,掌握著主流文化,不僅他們自己繼續(xù)講北方方言,而且促使原住民,特別是必須為北方移民服務的人及城內的其他居民學講北方方言。年深日久,杭州成了北方話的天下。南宋亡后,北方話在杭州風光不再,卻根深蒂固,流風余韻至明朝猶存。直到今天,杭州方言中的兒化音還很明顯,如小丫兒(小孩)、黃瓜兒等。

特別幸運的是,到元朝滅宋時,蒙古統(tǒng)治者已經認識到農業(yè)文明和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元世祖忽必烈在事先頒發(fā)的《平宋詔》中已要求保護農商,維持民生。加上南宋皇室在元軍逼近時主動投降,杭州沒有受到什么破壞,在元朝依然保持著昔日的繁盛,因而被馬可·波羅驚嘆為“天城”“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浙行中書省的省會由揚州遷至杭州,轄境包括今浙江、福建二省與江蘇、安徽二省的江南部分和江西省的鄱陽湖東部分,杭州依然是東南第一州和全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由于元朝時海運暢通,杭州也是外國商人聚居的城市,當時人提到錢塘,往往與“諸蕃”“島夷”連稱。在元順帝至正(1341—1368)初年到過杭州的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的筆下,崇新門內薦橋附近多為猶太基督教徒及拜日教徒之突厥人,而薦橋以西為伊斯蘭教徒聚居區(qū)。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劃定浙江布政使司,轄境基本即今浙江省,杭州成為省會與杭州府治所在。杭州雖然又回到了區(qū)域中心、省會城市的地位,但人間天堂的盛名不減當初,絲綢之都、魚米之鄉(xiāng),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其經濟、文化水平一直居全國前列。

不過與南宋時的巔峰相比,杭州在全國的地位還是有所下降,并且顯現(xiàn)了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城市經濟逐漸衰退。由于城內外運河年久失浚,填為溝渠,物資流通受阻,城內物價上漲。延祐三年(1316)、至正六年(1346)雖曾兩次大加疏浚,但城內河高而錢塘江面低,諸河疏浚不深,仍與江潮隔絕,完全靠西湖水補充,水深不足三尺,只有宋時的一半。城南一帶本是杭州最早的市區(qū),因河不通江,水運不繼,城南商業(yè)日漸蕭條。明洪武年間一度浚深龍山、貼沙兩河,在河口建閘限潮,為船舶提供了出江通道,但不久又淤塞。

一是天災人禍不斷。杭州居民稠密,民居連綿,大多是木構板屋,磚瓦房也不多。不少人家設有佛堂,晝夜香燭,通宵點燈,懸掛紙幢經幡。一旦失火,延燒成片,難以撲滅。顯德五年(958)城南失火,延燒至內城,共燒毀一萬九千家。南宋期間,城區(qū)大火二十一次,每次損失都在萬家以上。其中嘉泰元年(1201)三月二十八日的大火延燒軍民五萬一千四百家,綿亙三十里,經四晝夜才撲滅。但那時系首都所在,人力財力充足,會全力重建,能很快恢復。至正元年(1341)四月十九日,杭州大火,“毀官民房屋公廨寺觀一萬五千七百五十五間”,燒官廨民廬幾盡,以致“數(shù)百年浩繁之地,日就凋敝”。至正十九年十二月,朱元璋遣常遇春進攻杭州,“突至城下,城門閉三月余,各路糧道不通”,“一城之人,餓死者十六七。軍既退,吳淞米航湊集,藉以活,而又太半病疫死”(均見陶宗儀《輟耕錄》)。這次圍城使杭州人口損失過半,元氣大傷。

明清以降,杭州在江南的區(qū)位優(yōu)勢不斷遇到新的挑戰(zhàn)。永樂后首都雖已北遷,但南京為陪都,在清朝又是兩江總督駐地,政治地位都高于杭州。揚州處于運河與長江交匯處,地近淮鹽產區(qū),是漕運和鹽運中樞,經濟地位舉足輕重,無可替代。蘇州是清代江蘇巡撫駐地,是太湖流域的政治、經濟中心,科第鼎盛,人文薈萃,與杭州不相上下。明代為防御倭寇侵擾,封鎖沿海口岸,加上杭州內河與錢塘江隔絕,從此徹底喪失通商口岸的地位。而寧波有優(yōu)越的海港,又有運河可通,成為浙江主要通商口岸。上海開埠后,迅速發(fā)展成為中國最大通商口岸和遠東最大城市。上海強大的經濟輻射能力,和以上海為基礎的新興工商業(yè),使杭州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更趨衰敗。

1860年、1861年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州,至1864年初在清軍圍攻下撤出,杭州在連年戰(zhàn)亂中損失慘重。戰(zhàn)前杭州府約有三百七十余萬人,戰(zhàn)后的同治四年(1865)全府土著戶口僅存七十二萬,損失人口三百萬,高達八成。盡管這三百萬人中也包括出于種種原因逃離或遷出杭州府者,但其中大多數(shù)是在這場空前浩劫中被殺死、餓死、病死,在逃亡途中橫死或自殺的。杭州的名勝古跡和圖書文物也受到很大破壞,著名的文瀾閣被焚毀,收藏于閣中的《四庫全書》大多散佚缺損。戰(zhàn)后人口的恢復和增長主要依靠外來移民,故而杭州城與府屬縣城的人口結構發(fā)生很大變化。土著中精英外流嚴重,土著比例甚低。而由于附近的嘉興、湖州兩府與江蘇的蘇州、常州兩府同樣人口銳減,不可能就近輸出,新遷入的移民大多來自浙東和浙南、蘇北、淮北和河南,大多是底層貧民。

1908年的杭州街道

1908年的杭州街道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杭州再次接近政治中心。由南京至杭州的公路“京杭國道”建成后,拉近了杭州與首都的距離。當時的國民黨要人多為浙江籍,民間有“湖南人當兵,廣東人出錢,浙江人做官”之說。又有“湖州的中統(tǒng),江山的軍統(tǒng),奉化的侍衛(wèi)官”的說法,因主管黨務的陳立夫、陳果夫兄弟是湖州人,主持軍統(tǒng)的戴笠是江山人,蔣介石本人是寧波奉化人,江浙人大受重用。浙江省省長一度由國民黨元老、功臣、蔣介石的盟兄南潯人張靜江擔任,張氏創(chuàng)辦的西湖博覽會續(xù)辦至今。蔣介石下野蟄居之時,奉化一時成為實際權力中心。但晚清以來,上海已成中國政治中心,在國際交涉中更加重要,非杭州和浙江所能動搖,滬寧鐵路的功能遠非京杭國道所能替代。1937年抗戰(zhàn)軍興,杭州陷于日寇,上海的孤島卻持續(xù)到了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成了陪都重慶以外的特殊政治中心。

1949年解放軍攻下南京后揮師南下,杭州再次演繹吳越國歸宋故事,毫發(fā)無損。國民黨當局宣布為保護西湖名勝古跡,杭州為不設防城市,國民黨部隊主動撤退。不管蔣介石或國民黨當局出于什么目的,這都是值得稱道的愛國愛鄉(xiāng)之舉,應載入杭州史冊,為后人銘記。

浙江人文薈萃,歷史上杭州更是名人輩出。但到了近代,隨著政治權力、財政金融、市場資本、工商產業(yè)、教育設施、新聞出版、科學技術、學術研究、文化藝術越來越集中于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武漢、重慶、香港等城市,再加上受到歐美發(fā)達國家影響,杭州的上層人物、社會精英和有為青年紛紛外出求學求職,杭州籍的國內國際名人的事業(yè)成功,幾乎都在外地或外國。

1949年后,計劃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不斷加強,更加劇了這種趨勢;“左”的政策、重理輕文、重政治輕經濟的措施也推波助瀾。解放后浙江大學歷史系暫停,組織教師學習馬列政治,先師譚先生仍安心學習,認真接受。但一年后歷史系正式宣布撤銷,教師改教公共政治課,譚先生不得不自謀出路,接受復旦大學聘書。據(jù)說全國著名大學中撤銷歷史系的僅此一家。竺可楨校長等科學家大多調往北京,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和中堅。1952年院系調整,浙大元氣大傷,文科、醫(yī)科全部分出,理科名教授大多調出。1981年4月中國科學院重開學部委員大會,四百名新老委員(后改稱院士)中出自舊浙大者四十六名,而新浙大無一人入選。復旦大學十名學部委員,包括先師在內共有八名出自舊浙大。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人文薈萃”只是老一輩杭州人偶爾發(fā)思古之幽情,留在杭州的學者名流凋零殆盡,比之于南方其他省會城市,杭州的人文資源與環(huán)境已無優(yōu)勢可言。

在各種場合,常有記者問我:“你到過國內外不少城市,你心目中最好的是哪一座?”“如果讓你選擇,你會住在哪里?”特別是在杭州時,我知道他們最希望我給出的答案是杭州。不過無論他們如何誘導,我始終沒有作過具體的回答,而是說:“這要看用什么標準。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如讀書、工作、謀生、休閑、養(yǎng)老,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選擇?!庇腥酥苯亓水?shù)貑栁遥骸澳阏J為杭州是人間天堂嗎?”我也會坦率地回答:“在現(xiàn)代世界,已經找不到大家都認同的天堂,但杭州肯定是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天堂?!?/p>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物質生活水平是人們作出選擇的主要標準,能夠吃飽穿暖、生活安定、高于平均水平的地方就是天堂?!疤K常熟”產生的糧食就能使“天下足”,“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就可稱天堂。我讀小學時知道“蘇聯(lián)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而蘇聯(lián)的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土地改革后,東北農民向往的天堂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大躍進”時,廣大農民的天堂目標是“撐開肚皮吃飽飯,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在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不知秦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是天堂,人們首先選擇的是能暫避戰(zhàn)禍、保全性命的地方,如果還有能享受生活,或者過得比原來還好的地方,那更是天堂無疑。當年北宋的皇族、官員、名流、富商好不容易逃出開封,終于在杭州定居,在“山外青山樓外樓”的美景中過上了比在開封還奢侈舒適的笙歌詩酒生活,怎能不把杭州當汴州、當天堂呢?當杭州的難民逃入上海租界,不僅不再擔心太平軍與清兵的殺戮劫掠,富人因投資而獲利,窮人因勞作而得以溫飽,青年因求學而成功,上海無疑成了他們的天堂。

但當人們已無衣食之憂,更無戰(zhàn)亂之慮時,必定更關注精神生活和未來世界,就很難找到共同的天堂了。從政者會選擇首都或政治中心,或者有利于仕途的地方。從商者貴在商機,逐利而來,隨利而去。求學者追求學府名校,從教者鐘情于優(yōu)質生源,科學家看重研究設施與條件。崇尚自然的人尋找天然環(huán)境,享受生活的人不僅需要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還要有生態(tài)食品和豐富文化。顯然沒有哪一個地方能集中所有的有利條件,所以沒有哪一個地方能成為今天和未來所有人的天堂。

改革開放為中國城市的多元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為中國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F(xiàn)代交通縮短了距離,無所不在的信息首先實踐了天下一家的理念。馬云選擇了杭州,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選擇了杭州附近的烏鎮(zhèn)。并非政治中心的杭州,在G20峰會召開時成為全球的焦點。更多的人能便捷輕松地欣賞西湖風景,享受杭州生活,而不必離開自己的天堂。杭州人也可以向全國、全球發(fā)展,而繼續(xù)生活在故鄉(xiāng)天堂之中。

有些條件已經變了,或者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變,甚至會大變,這無疑會使杭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今天我們講的杭州,早已不限于歷史上的杭州城或今天的杭州城區(qū),而是包括九區(qū)、二市(縣級)、二縣的杭州市行政區(qū)域。即使只指城市,也已跨錢塘江兩岸,已經或將要連接蕭山、余杭、富陽、臨安。欣賞自然風光已不限于西湖一隅,享受親水、山居已不必局促于城邊或近郊。隨著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鐵、高速航道、跨海大橋的建成和網(wǎng)絡化,一小時生活圈、當日旅游圈的范圍也不限于杭州本身,定居于此的人固然可以隨時去觀黃山云海,享上海時髦,品舟山海鮮,流動來此的人也能如此。而當智力、信息、創(chuàng)意、服務成為生存和發(fā)展的主要手段時,職場與家居、商務與社交、工作與休閑、學習與娛樂之間的界限會模糊以至消失。得風氣之先的城市或地區(qū)無疑會使這些變化來得更快。

但有些條件是不會變的。物理空間和距離不會變,人為的縮短總要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無論速度提得多快,最短的距離總是第一選擇,但這與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往往不可得兼。盡管人的壽命一般都在延長,但屬于一個人的絕對時間也不會變,只能是按不同的生活方式作出不同分配。氣候、地貌等條件的變化更非人類所能控制,與人的一生相比,它們的改變微乎其微。人們只能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去適應,或者聽其自然。

正因為如此,在杭州能否過上天堂的生活,在杭州生活的幸福度能否提高,既取決于杭州的發(fā)展,也在于你自己對生活方式與程度的選擇。

至于杭州過去的天堂,已經載入歷史,成為中國和世界歷史的一部分,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是永恒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本文摘自葛劍雄著《悠悠我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2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