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1月語言學聯合書單:語言能力與社會排斥

《古文字與上古音論稿》張富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書收錄張富海先生古文字與上古音研究方面的論文,共計四十篇,包含釋讀戰(zhàn)國竹簡、馬王堆帛書《周易》、西周金文等古文字


《古文字與上古音論稿》

張富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收錄張富海先生古文字與上古音研究方面的論文,共計四十篇,包含釋讀戰(zhàn)國竹簡、馬王堆帛書《周易》、西周金文等古文字;探討古文字釋讀中的語音問題;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等等。張富海先生作為古文字研究學者,精通古音學,并且古文獻功底深厚,擅長以古音學成果解決古文字中的疑難問題,在古文字、上古音韻研究以及古書訓詁、校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書所收論文,集中體現了作者在相關方面的成果。

《回鶻文獻梵語借詞研究》

朱國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回鶻文獻梵語借詞是回鶻與古代印度文化在語言上存在的“化石”,本書在廣泛搜集各種回鶻文獻梵語借詞的基礎上,針對梵語借詞材料,作“回鶻語—梵語”語音對音研究。同時,對梵語借詞在回鶻文獻中的分布、存在緣由做了簡要的分析。

《守古與維新——中西語文學史述論》

鄭偉著,中西書局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對中西語文學研究理念與方法的思考與體會,尤其關注接受現代西方學術訓練的漢學家與浸淫于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本土學者之間的珍貴學緣與誠摯交往,此外也探索中國古代若干語文現象的萌發(fā)與流變,從而指出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涵義。書中還包括了對中西語文學人及其著述的評論,對前輩師長的追懷與崇敬??傮w來說,作者試圖討論的問題是:中國古代與現代的語文學,如何固本守正,又如何汲取外來的養(yǎng)分,不斷創(chuàng)新。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拾壹)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中西書局

本書收錄一篇竹書《五紀》,藉托“后”,論述五紀(日、月、星、辰、歲)與五算相參,建立常法;在此歷算基礎之上,將禮、義、愛、仁、忠五種德行,與星辰歷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從而構建了嚴整宏大的天人體系。全篇以“五紀“為中心展開,故據擬今題。全篇以天象歷算(五紀、五算)為基礎,論敘天象星辰、天地神祇,而更大篇幅則集中于與之對應的人事行用方面。篇中先敘五紀五算、神祇司掌,后敘以歷算為綱紀,樹設邦家、蕃育萬民、敬事鬼神、百官供事、兵戎祭禱,充分 展現了戰(zhàn)國時的天人觀念。

《語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八輯)

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語言研究集刊》是CSSCI來源期刊。本書系該連續(xù)出版物的第二十八輯?!墩Z言研究集刊》主要刊登漢語語言學,包括傳統(tǒng)的文字、音韻、訓詁和現代語言學中的語法、詞匯、語義、方言、修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評論、隨筆等,適合從事漢語言學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參考閱讀。

《清華語言學博士叢書·詞義流變與常用詞更替研究》

劉曼著,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西書局

本書詳細解剖了八組常用詞的演變,理清了每一組詞主要義位間的流變關系,并考察了不同義位所代表的語義場之間的關系,探討了一個詞的不同義位在相應的語義場中地位之間的關系。

《清華語言學博士叢書·名詞性領屬結構的類型學研究——基于語義地圖的跨語言視角》

葉婧婷著,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西書局

該書依據語言類型學理論,借鑒和利用了大量前人與時賢的調查研究資料與數據,對周邊語言與漢語方言各種表示名詞性領屬結構的構造、標記與作用,做了精細的分析與調查、比較與統(tǒng)計,基本能夠做到點與面、定量與定性,以及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調查、分析與歸納。在此基礎上,運用各種類型的語義地圖以及多種表格,對不同的名詞性領屬結構及其領屬功能、特征和用法,做了全面深入的描寫與分析、整理與展示。

《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建檔開發(fā)研究》

陳子丹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是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建檔開發(fā)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書中首先分析瀕危語言與有聲語檔的基本概況,闡明瀕危語言檔案研究與學科建設的方向,回顧和總結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瀕危語言建檔的研究現狀及主要成果,提出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建檔開發(fā)的思路和構想;接著思考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建檔的理論與實踐,介紹“三大工程”的現狀與推進,論述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的記錄和保存,探討建立瀕危語言檔案館的必要性及及實現路徑;最后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建檔的技術方法進行研究,探索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檔案資源建設與開發(fā)利用問題。

《語言能力與社會排斥:基于長三角、珠三角外來工的調查》

伏干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語言是一種符號,持有相同的語言是一個群體區(qū)別于另一個群體的標志。語言是一種能力,溝通無障礙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社會互動的基礎。外來工的城市適應離不開語言的互動,語言不同難以融入,同時還會體驗到來自生活中不同方面的社會排斥。社會排斥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國內關于外來工社會排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與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相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等方面。一方面忽略了社會排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作用,另一方面也忽略了社會排斥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本書結合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資料,將“語言能力”作為分析外來工社會排斥的解釋變量,揭示了語言在外來工市場排斥、社會排斥和心理排斥等方面的影響機制,為讀者呈現了外來工城市融入與社會排斥過程中一幅幅生動的語言生活畫面。

《鮮活的語言:語言人類學導論》(原書第二版)

[美]勞拉·M.阿亨(Laura M. Ahearn) 著,戴琨譯,科學出版社

語言人類學是一項涉及人類語言和社會生活交互作用的跨學科研究,強調語言和其他符號學資源在社會及其文化表征構建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語言人類學和傳統(tǒng)語言學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不會僅限于語言的研究,而是會全面考察語言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依賴作用。由Laura M.Ahearn所撰寫的專著《鮮活的語言:語言人類學導論》共分為三部分,十三章,內容頗具啟發(fā)性,涉及語言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各種熱點話題,如語言的社會化、多語現象和全球化、讀寫實踐等。

《漢英認知辭格當代隱喻學一體化研究》

孫毅著,科學出版社

當代隱喻學是橫跨語言學、認知科學、哲學、文化學等諸多學科的新興顯學,在探討語言與認知的關系方面成效顯著。本書在扼要介紹當代隱喻學萌芽起步階段的“概念隱喻學說”及其升級、優(yōu)化的“概念整合理論”新進路的基礎上,簡明勾勒出體驗哲學和文化意蘊的跨語言考究雙翼維度,搭建起當代隱喻學的學科框架。

《漢語論元實現的可變性》

楊大然著,科學出版社

本書以句法-語義接口關系為研究切入點,站在更為宏觀的角度審視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所反映出的詞匯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問題。在橫向比較句法-語義接口關系研究中各種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本書優(yōu)選生成性建構主義作為理論框架,同時汲取最簡方案框架體系內的一致操作和語段推導思想,并借鑒分布式形態(tài)學的構詞理念,嘗試建立一個基于特征一致操作的融事件結構和句法結構于一體的理論模型,系統(tǒng)凝練出影響和制約動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關鍵性因素,并應用已建立的事件句法模型對漢語七類典型句式的生成機制進行深入解釋,揭示了論元實現變化的內在根源,實現了對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描寫充分和解釋充分。

《R在語言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吳詩玉著,科學出版社

R是天生的數據分析利器,因其在統(tǒng)計建模和數據可視化方面的優(yōu)勢,它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學者熟知和使用,已經成為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實驗語音學等研究者青睞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書在語言學量化研究視域下主要介紹了四個方面內容:①“干凈、整潔”的數據框的標準;②基于ggplot2的語言數據可視化;③NHST的原理,即如何在語言研究中實現從樣本到總體;④統(tǒng)計推斷的多種應用。本書從訓練數據框操作能力入手,在介紹這四個方面內容時,首先著力解決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問題,然后提供大量實例,把關鍵概念付諸具體應用。比如,在介紹數據框操作時,既有語言研究中常用的問卷數據處理,也有大量的反應時行為數據(E-prime)處理,這些數據都是基于筆者真實的語言研究項目。每項研究都會涉及上述四個方面內容,因此形成了一些可供后續(xù)使用的經驗。

《認知語言學:理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趨勢》

達格瑪·迪維亞克 (Dagmar Divjak)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Dagmar Divjak(達格瑪·迪維亞克)是國際著名語言學者、英國伯明翰大學現代語言學院認知語言學與語言認知系教授級研究員、國際權威期刊《認知語言學》雜志主編。本書為其系列講座的文字版,介紹了當代認知語言學前沿理論和創(chuàng)新成果,探討基于語料庫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并展望其未來發(fā)展趨勢。

《語言學和第二語言習得》

Vivian Cook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書以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問題,如二語習得的順序、二語習得的交際策略、洋涇浜和克里奧爾語與二語習得的關系、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認知模式等,引人深思。此外,本書每章后面都有一段小結和點評,可供從事二語習得的研究人員參考。

《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任務》

Virginia Samuda,Martin Bygate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書從哲學基礎和方法論的角度,根據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結果,探討了任務的本質、任務的理據、任務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和價值以及任務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成人二語習得中的僵化現象》

韓照紅(Zhaohong Han)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審視了過去幾十年來有關成人二語習得中僵化現象研究的歷史,論述了僵化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搜集和評價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提出了實證研究的恰當方法,認為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研究僵化。此外,書中指出要對僵化及一些有關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對僵化的研究也應該是跨學科的,以便綜合利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和成果。

《分布形態(tài)理論研究》

劉馨茜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分布形態(tài)學是生成語言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為處理語法結構以及語法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本書梳理了分布形態(tài)理論的起源、主要特征和構成部分,結合實例解釋了其基本操作手段,并分析了理論發(fā)展新趨勢。

《現代漢語常用同素同義單雙音節(jié)動詞研究》(語言服務書系·現代漢語研究)

喬倓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基于本族人現代漢語語料庫及留學生中介語作文語料庫,對雙庫中使用頻率居前位的動詞進行提取,同時考慮到在現代漢語平面中同素同義單雙音節(jié)動詞使用活躍度的不同水平,最終擇取“變—改變/變化”“忘—忘記/”“知—知道”“幫—幫助/幫忙”四組詞進行個案描寫、比較和解釋,探討相同用法中單雙音節(jié)詞的差異,更具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相同用法中混淆混用的問題,同時考察學習者習得的正確與偏誤情況。本書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探討、深化本體規(guī)則的研究,以期在實踐中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和學習,并能夠為教材或外向型漢語學習工具書的編纂提供參考,并為進一步展開所有同素同義單雙音節(jié)動詞的習得研究作出研究范式的探索。

《類型學視野下的蒙古語—漢語摹擬詞對比研究》

阿茹汗著,民族出版社

本書在類型學視野下對蒙古語和漢語中摹擬聲音和摹擬狀態(tài)的表達方式、屬性、表義特點、句法功能、詞類地位等進行系統(tǒng)的對比研究。摹擬詞是特殊的音義結合體,包括擬聲詞和擬態(tài)詞。摹擬詞不經過概念化的過程,而直接摹擬和表達聲音和狀態(tài),屬于普遍而又特殊的類,但語言之間又呈現鮮明的個性差異。蒙漢兩種語言都屬于摹擬詞發(fā)達的語言,但蒙古語摹擬詞受音系結構的制約更加明顯和嚴格,屬于“典型語音詞”,漢語除了音系結構的制約以外,還受來自摹擬語素自身的語義等方面的多重影響,因而屬于“非典型語音詞”。兩種語言摹擬詞的構造類型、表義、語義整合、構詞、句法功能等方面的異同都與這種差異有關。事實上,這種差異是阿爾泰語系語言和漢藏語系語言差異的一個縮影。

《泛域認知過程與現代漢語賓語的多重論元實現》

董粵章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對現代漢語賓語的多重論元實現進行解釋,所討論的現象包括以“吃食堂”為代表的及物動詞加非論元賓語和以“飛上?!睘榇淼牟患拔飫釉~加賓語。本書旨在回答這兩類現象所帶來的句法、語義、從句法到語義的映射和部分能產性四個問題。

本書的研究方法是在認知語法的理論框架下,采用基于泛域認知過程的詞匯構式路向?;诖?,本書的結論是漢語賓語的這兩種多重論元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概念觀照、組塊化和豐富記憶存儲這三種泛域認知過程所決定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