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道教的“二十四治”是洞天福地的重要文化淵源之一,其獨特的宗教與社會組織形式開啟了兩千年的道教歷史,并成為后世各處名山的一種“原型”。歐??瞬┦康摹抖闹卧L道記》原連載于“行腳成都”,回憶并記錄了他1998年至99年間往來于川西平原,尋訪漢末道教圣地的經歷?,F(xiàn)蒙歐福克博士授權,連載于此。
《長秋山太清觀志》封面 / 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蒲江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不僅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更是三教圣人輩出的洞天福地。蒲江縣城以東約10公里有一條山脈,與東邊的眉山縣形成自然界線。山脈的最高處(海拔898米)今名長秋山。按蒲江歷史文獻及《道藏》中的記載,“長秋山”就是“主簿山”的別名,也即東漢天師道主簿山治的中心地帶。“主簿山治”是天師道“二十四治”之一,當時屬于兼具傳教據(jù)點、宗教活動場所和行政區(qū)域特色的宗教地理體系。據(jù)宋代道書《云笈七簽》卷28,“主簿山治,在邛州蒲江縣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興于此學道得仙,一名秋長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柏生其前,治應井宿,微人發(fā)之,治王八十年?!辈恢扒镩L山”何時改為“長秋山”,但后者流傳至今。
2019年2月作者與蒲江縣文管所龍騰、陳學林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長秋山的地位和吸引力并不源于《道藏》及其他古籍上的記載,而基于圣地本身的“靈氣”。當?shù)叵烧娴谋姸鄠髡f以及他們留下來的“圣跡”便是這種靈氣的完美體現(xiàn)。因此,無論古今,神圣空間的權威地位主要來自于仙佛圣賢的傳說及遺跡。長秋山(主簿山)最重要的一位神仙便是王興,也就是“主簿”本人。據(jù)載,王興是漢武帝時的人,本來并無向道之心,后因服食菖蒲而得仙。通過服食菖蒲能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原本是神人傳給了漢武帝的秘方,但皇帝未能堅持,所以他的長生不老夢也就落空了。王興則不然。他文化并不高,但當時只有他得知仙方以后能堅持到底。王興服食菖蒲以后,便在蒲江當了主簿,然后在長秋山隱居,進一步修煉,最后成仙,白日升天,主簿山治因而得名。然而,主簿王興似乎并非特別有魅力、能吸引香客的仙人。慶幸的是,到了唐代,主簿山治便有了一位新的仙真,她就是女冠(女道士)楊正見。據(jù)《太平廣記》卷64:
楊正見者,眉州通義縣民楊寵女也。幼而聰悟仁憫,雅尚清虛。既笄,父母娉同郡王生。王亦巨富,好賓客。一旦,舅姑會親故,市魚,使正見為膾。賓客博戲于廳中,日昃而盤食未備。正見憐魚之生,盆中戲弄之,竟不忍殺。既晡矣,舅姑促責食遲,正見懼,竄于鄰里,但行野徑中,已數(shù)十里,不覺疲倦。見夾道花木,異于人世。至一山舍,有女冠在焉,具以其由白之。女冠曰:“子有憫人好生之心,可以教也?!币蛄糁寡伞I缴嵩谄呀h主簿化(治)側,其居無水,常使正見汲澗泉。女冠素不食,為正見故,時出山外求糧,以贍之,如此數(shù)年。正見恭慎勤恪,執(zhí)弟子之禮,未嘗虧怠。忽于汲泉之所,有一小兒,潔白可愛,才及年余,見人喜且笑。正見抱而撫憐之,以為常矣,由此汲水歸遲者數(shù)四。女冠疑怪而問之,正見以事白。女冠曰:“若復見,必抱兒徑來,吾欲一見耳?!弊允窃掠?,正見汲泉,此兒復出,因抱之而歸。漸近家,兒已僵矣,視之尤如草樹之根,重數(shù)斤。女冠見而識之,乃茯苓也,命潔甑以蒸之。會山中糧盡,女冠出山求糧,給正見一日食、柴三小束,諭之曰:“甑中之物,但盡此三束柴,止火可也,勿輒視之。”女冠出山,期一夕而回。此夕大風雨,山水溢,道阻,十日不歸。正見食盡饑甚,聞甑中物香,因竊食之,數(shù)日俱盡,女冠方歸。聞之嘆曰:“神仙固當有定分!向不遇雨水壞道,汝豈得盡食靈藥乎?吾師常云:‘此山有人形茯苓,得食之者白日升天?!崴胖暌印H杲裼龆持?,真得道者也?!弊源苏娙轄钜娈?,光彩射人,常有眾仙降其室,與之論真宮天府之事。歲余,白日升天,即開元二十一年壬申十一月三日也。
公元733年便是楊正見升仙之年。今天,長秋山上仍有一口“仙女井”,傳為楊正見當年汲水、找到茯苓仙藥的地方。1999年考察長秋山時,水井旁只有一塊石碑,現(xiàn)在有一座簡單的“仙女亭”,里面供奉著楊正見等神像。仙女亭雖然修得稍微簡陋一點,仙女井用水泥被固定后也沒有了原來的天然情調,但靈氣總算還在。
長秋山太乙殿 作者與太清觀義務守護人鄧道友 2019年2月
長秋山整個地區(qū)都存有大量的古代摩崖造像,大部分可追溯到唐宋時期。蒲江縣城近郊有較為出名、以佛教石刻為主的“飛仙閣”造像群。長秋山的摩崖造像則多為道教題材,規(guī)模較小,由于保護主要靠當?shù)責嵝娜罕?,已被妝彩了好幾次,難以窺見其本來面目。山上的“老君巖”保護得最好,唐代的老君石刻造像及旁邊的“老君洞”不再暴露在風雨之中,有專門的小廟堂起著保護及供奉作用。經過累世妝彩,老君圣像當然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保存較好的造像群還有附近的“靈官堂”,其中佛教、道教造像均有,都是宋代石刻。近期,靈官堂旁邊一處出現(xiàn)了嚴重的塌方,但好像絲毫沒破壞靈官堂的神像群。
歷朝歷代,在長秋山上修建了多處寺觀祠廟,使得天師道這一古治漸漸地變成了三教并存的神圣空間。山上古跡眾多,除了唐宋時期摩崖造像以外,還有明清等時代碑刻,但長秋山的廟宇都毀于20世紀的各種變革動亂中,直到上世紀80、90年代由當?shù)厣颇行排畟兒臀奈锉Wo部門重建。我曾于1999年春、秋前往長秋山兩次,記錄了此處道教圣地的歷史及現(xiàn)狀,用德、英、中文發(fā)表了相關學術論文。在蒲江考察的時候,我曾蒙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龍騰先生的多方面幫助,并與龍先生展開了愉快的長期交流。我當時是柏林洪堡大學的博士生,在蜀地考察了早期道教的宗教地理,在成都周邊的大邑、新津、彭州、金堂、蒲江等地走訪了不少道觀、佛寺。在蒲江的種種發(fā)現(xiàn)以及當時所遇到的蒲江人給我留下了多番美好回憶。
長秋山太清觀新塑天師像1999年3月 / 歐??耍╒olker Olles)攝影
當今長秋山宗教生活的中心是山頂上的道觀——太清觀。清代《蒲江縣志》載:“太清觀,縣東二十里,在長秋山,即主簿登仙處。層巒聳翠,高插云霄。每晨霧蒙布,即主大雨。相傳,佛座下有硃砂井一口,無所征據(jù),未可信也?!笨梢?,太清觀是蒲江縣宗教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預測天氣的地標,還相傳其神座下產朱砂這一珍貴的天然礦物。至于太清觀的創(chuàng)建年代,《蒲江縣志》并無記載,但確認此廟是主簿升仙的地方。據(jù)當?shù)乇4嫦聛淼谋懠捌渌奈?,太清觀是宋代所建,更具體地說建于10世紀末。撰于1757年的《培修玄都山小引》曰:“今有眉蒲交境數(shù)里,有玄都仙景。太清觀乃眉蒲第一之勝景也,自雍熙之年始建,萬歷重修,而傾頹者百有余年。”據(jù)此,太清觀始建于宋代雍熙年間(984–987),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文中所提及一百多年以來的破敗情況,應該源于1644年張獻忠起義軍入川時所造成的破壞。當時,四川的大部分廟宇都盡為焦土,長秋山上的寺觀大概也未免遇難。到了清代,太清觀得以修復。
太清觀于1927年成為了由中共領導的農民協(xié)會武裝革命斗爭根據(jù)地,1929年被國民黨軍隊縱火焚燒。剩下的建筑物是公社化(1958年)時拆除的。然而,當?shù)孛癖姴⑽赐暨@座古廟,他們集資修復太清觀,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也參與修復工作。太清觀于1986年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批準為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太清觀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長秋山太清觀內的天燈2019年2月 / 歐??耍╒olker Olles)攝影
四川地區(qū)很多道觀每晚都會點“天燈”(一名“萬年燈”),在高處懸掛一盞油燈,以保一方平安無事。太清觀的情況比較特殊。為了在長秋山的兩邊護佑蒲江、眉山兩縣,太清觀有兩根燈桿,一根在大殿前(朝蒲江),一根在院內(朝眉山)。由于長秋山的獨特地理位置,上山朝圣的善男信女們主要來自蒲江和眉山兩縣,因而太清觀是一處跨縣圣地。
太清觀后殿的大門有一條下山道,可通往眉山。沿著這條路往下走一兩百米,便是“群賢殿”。這座殿里供奉著宋代著名理學家魏了翁(1178–1237)及其家族成員。魏了翁既非道教仙真,又不是佛教高僧,而是一位卓越的儒家學者。他是蒲江縣人,1199年中進士,成為了著名思想家和大臣,學者稱其為“鶴山先生”。1210年他在蒲江辦起了鶴山書院,后世將魏了翁視為蜀學集大成者。據(jù)說,魏了翁愛上了長秋山的風景,太清觀旁邊曾建有一座“秋山閣”,供他暫住、寫作。這個建筑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群賢殿下有一面幽靜的小池塘,傳為魏了翁的“洗墨池”。
長秋山魏了翁洗墨池2019年2月 / 歐??耍╒olker Olles)攝影
自從魏了翁在山上留下了遺跡以來,古老的主簿山治在清代成為了蒲江“八景”之一,以“長秋仙跡”之美名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當?shù)匚娜藶樘逵^寫了不少詩詞,并常常在山上雅集。然而,對當?shù)匚娜硕?,太清觀不但是游玩、吟詩的一個景點,長秋山上的廟宇同時是他們朝圣、禮拜并立功德的宗教活動場所。由當?shù)匚娜诵藿ㄓ?857年的“凌虛閣”(一名三圣宮)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凌虛閣位于太清觀前,其主要神像是關圣帝君、文昌帝君和純陽祖師(呂洞賓)。這座廟雖然也包含了六間“書屋”,也即提供給讀書人的學習空間,但凌虛閣的主要作用是宗教方面的,而且龍門派的住持道士也參與了修建工程。總而言之,道、佛二教的宗教生活和當?shù)匚娜说娜寮绎L范在清代的長秋山已完全融為了一體,體現(xiàn)了神州神圣空間的一大特點——三教并存。
長秋山太清觀新塑天師像2019年2月 / 歐??耍╒olker Olles)攝影
如今,天師道二十四治中有不少地方已恢復為道觀,多由全真龍門派道士住持。有的古治又是地方道教協(xié)會的所在處,新津天社山老子廟是其中一例。長秋山的情況則與之大不相同。據(jù)官方說明,太清觀根本不是宗教活動場所,而是純粹的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3月,蒲江文管所龍騰先生告知,長秋山太清觀等地“現(xiàn)均無宗教活動,但有信仰道教群眾前往朝拜、燒香?!备鶕?jù)這個說明,要是不經實地考察,人們或許以為太清觀的氣氛如同博物館。其實完全不是。太清觀的宗教氛圍很濃。文管所龍先生也指出過,偶爾有游方道士到太清觀暫住。1999年10月,有一位全真龍門派的道長住在太清觀,當時每天都有很多香客來朝拜或請道長畫符、看病或解決別的問題。
由于太清觀沒有客房,我當時只好在道觀的三清殿里過夜。大殿里左右各一個床鋪,三清殿當晚就成為了道長和我的“寢室”。廟里的居士婆婆們熱情招待了我,在我傍晚還忙著抄錄一通碑文時,她們還專門幫我點了蠟燭,讓我完成這項考察工作。休息時,道長從一個大木箱深處撈出了一瓶紅酒,與我共飲、談玄論道。當時的國產紅酒是加了白糖的甜酒,似乎并不高級,但在太清觀的那個夜晚里,它卻體現(xiàn)了道長的友善、好客,令我難以忘懷。不恢復太清觀為正式的合法道觀,似乎完全忽略了當?shù)孛癖姷男枨?。當時,居住太清觀的居士多表示對現(xiàn)狀的不滿,懇切希望古廟早日恢復為道觀。事實上,太清觀是一個有宗教活動的地方,但在官方的層面這一點還沒有得到認可。
長秋山靈官堂石刻1999年3月 / 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2019年2月23日,我應文管所的邀請,與成都友人前往蒲江,在蒲江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學術報告廳做了以“重訪主簿山治——天師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為題的講座。當時能與龍騰老先生及蒲江友人重新見面,又能與蒲江民眾分享自己對長秋山的研究成果,讓我深深感到,“田野調查”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回饋和分享。龍老將他自己與黃世民編著、2002年編印的《長秋山太清觀志》賜予我,書中居然記載了:“1999年3月5日,德國留學生歐??丝疾焯逵^?!蔽也坏貌徽f,這令我十分榮幸,也十分感動。
長秋山老君巖1999年3月 / 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當天下午重訪故地,大家一起上了長秋山。就像中國農村的整個大環(huán)境一樣,長秋山也有一些變化,已不見傳統(tǒng)農作物,山上現(xiàn)在產大量的橘子。長秋山現(xiàn)有小盤山公路,但由于附近修了高速公路和隧道,從平地繞到山路入口的路線還是相當復雜的,顯得太清觀比以前還偏僻。這些變化也反映在山上寺廟的現(xiàn)狀上。以前有過一些發(fā)展和增修,但現(xiàn)在卻能發(fā)現(xiàn)幾處危房。太清觀的義務守護人鄧道友是當年在山上與我共飲紅酒的道長的弟子。盡管文管所為其申請了低保,保證他的基本生活開支,但鄧道友的生活狀況并不理想。因為太清觀目前不是宗教場所,由縣文管所管理,所以他不能作為正式編制管理道觀,僅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義務維護者。由于群眾把太清觀當作廟宇來看待,鄧道友的處境十分尷尬。
長秋山老君巖2019年2月 / 歐??耍╒olker Olles)攝影
天師道二十四治的部分古治還在,但它們也需要進一步的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對長秋山以及太清觀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將宗教活動和文物保護結合起來發(fā)展。將太清觀恢復為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不僅對道教文化有益,對太清觀的長久保護也會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文化傳承有動、靜兩個方面;文物保護是靜態(tài),信仰活動才是動態(tài),缺一不可。太清觀只有成為合法的開放道觀,道教協(xié)會才能派文化較高的年輕道長上山、協(xié)助太清觀的保護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傳承長秋山的文化及精神文明。我相信,有香火和法脈的太清觀定會道炁長存、名聞遐邇。
歐??耍╒olker Olles),一名歐理源,男,德國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xiàn)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四川道教之近現(xiàn)代史與現(xiàn)狀、中國宗教中的神圣空間(宗教地理)、四川劉門及法言壇、宮觀及民間齋醮科儀、宮觀(寺廟)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宗教出版業(yè)、宗教碑銘學、道教環(huán)保倫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