篠原亨一(Kōichi Shinohara [1941-])教授是享譽世界的東亞佛教研究專家,長期執(zhí)教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從2004年開始任教于耶魯大學,并在此退休。篠原先生從事學術研究迄今已逾半個世紀,深刻啟發(fā)和影響了中國佛教研究、東亞佛教研究以及對圣(徒)傳作跨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
篠原先生的著作涉及諸多課題,包括中國佛教僧傳、僧院制度以及佛教敘事文學,特別是著名佛教史家、律學專家道宣及其合作者道世的著作。此外,篠原先生還與葛然諾(Phyllis Granoff)教授合編了為數(shù)眾多的極具影響力的論文集。其代表作《咒語、圣像和曼荼羅》被公認為是一部立足漢文佛教文獻、梳理早期密教儀軌衍變過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扛鼎之作,甫一出版即榮獲具有漢學諾貝爾獎之譽的“儒蓮獎”(Prix Stanislas Julien, 2015)。
為了慶賀篠原先生八十華誕、致敬先生的學術成就,突顯先生在中古東亞佛教文本和圖像研究方面的巨大貢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旭日全球佛學網絡、耶魯大學、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了“佛教賢哲、譯家與類書家的文本與圖像之學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筱原亨一先生(Koichi Shinohara,1941-)傘壽慶賀會”。會議于2021年10月14-16日舉辦,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學府的四十多位嘉賓和學者相聚線上。其中三十九位學者發(fā)表了演講,圍繞七個主題分八組展開討論。
篠原亨一教授(右)與葛然諾(Phyllis Granoff)教授(左)伉儷
會議開幕
會議伊始,耶魯大學的葛利尹(Eric Greene)和韓森(Valerie Hansen)教授、浙江大學孫英剛教授、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代表舉辦方發(fā)表了簡短的歡迎辭,對篠原先生的八十華誕表示了祝賀,對與會嘉賓、學者的參與和支持表示了感謝。緊接著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賀壽視頻,回顧了篠原先生學術生涯的點點滴滴,匯聚了來自朋友、同事、學生和與會學者的祝賀與祝福。
葛利尹(Eric Greene)教授(上左)、韓森(Valerie Hansen)教授(上右)、孫英剛教授(下左)、陳金華教授(下右)
隨后,篠原先生的老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蕭本(Gregory Schopen)作了主旨演講,探討了印度早期和中世紀佛教中的行像儀式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通過對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和法顯、玄奘西行游記的分析,梳理了印度行像儀式的起源與傳統(tǒng),認為法顯和玄奘游記中行像儀式的記載與當時印度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的流行有關。蕭本指出,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等中世紀文獻中不僅記載了行像儀式,還提及了與其相關的經濟活動,彌補了中國僧人游記記載的不足,為探究印度寺院經濟提供了難得的材料。
蕭本(Gregory Schopen)教授
洞窟營建
會議的第一個主題是中國佛教石窟的營建,由圣凱法師主持,羅柏松(James Robson)和衣麗都擔任評議人。
首先從哈佛大學汪悅進的報告開始,他對云岡石窟中表現(xiàn)冥想場景的雕刻進行了剖析,深刻闡釋了“視覺敘事”這一概念。他指出,盡管繪畫和雕塑的表現(xiàn)通常與文本敘事相關聯(lián),但石窟中不同敘事場景的組合卻無法還原到具體文本中。相反,視覺敘事有自己的邏輯,可以通過潛在的敘事線索,把由不同文本拼湊而成的場景融合聯(lián)系在一起。
北京大學的韋正則從云岡石窟研究中最基礎的年代學問題入手,對云岡石窟營造的時空順序進行了重新探討。他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云岡不同洞窟開鑿過程中的共時性,努力回歸云岡石窟營造的歷史“現(xiàn)場”,突破了以往“單線式”的分期排序方式,提出了新的分期方案。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衣麗都以主持云岡石窟開鑿的曇曜所譯《大吉義神咒經》為例,探討了云岡石窟營建過程中譯經與造像的關系。她討論了《大吉義神咒經》的翻譯及其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義,重點比較了該經與云岡第二期洞窟造像主題、宗教實踐等方面的關系,揭示了其對云岡石窟造像和禮拜儀式的深刻影響。
西北工業(yè)大學的石建剛將目光轉向陜西子長鐘山石窟,通過對第10窟造像、洞窟形制等的整體研究,揭示了該窟與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密切關系。結合石窟的地理位置和營建背景等因素,認為該窟因宋夏戰(zhàn)爭而興建,是宋夏戰(zhàn)爭背景下北宋沿邊安定堡漢蕃軍民共同營建的一座護國萬菩薩堂,肩負著護國佑民、撫慰漢蕃軍民心靈創(chuàng)傷、凝聚人心等一系列特殊使命和功能。
浙江大學的張利明則關注敦煌石窟中著名的舍身飼虎故事。他轉變視角,利用早期漢譯佛經和北涼法盛譯本,恢復了舍身飼虎故事在犍陀羅和中國漢晉時期的具體面貌與作用,提醒人們重新審視本生故事在犍陀羅構建世界佛教中心過程的作用。他認為該故事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主要得益于中國文明的接納和因地制宜地不斷整合與重塑,體現(xiàn)了中國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圣凱教授(上左)、羅柏松(James Robson)教授(上右)、衣麗都教授(中左)、汪悅進教授(中右)、韋正教授(下左)、張利明先生(下右)
密教之境(一)
第二個主題是對密教文本和圖像的集中探討,由本博澤(Benjamin Brose)主持,夏復(Robert Sharf)擔任評議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王錦萍討論了五臺山所在的山西北部地區(qū)唐至元代尊勝陀羅尼經幢文本和形式的變遷。她指出唐代的尊勝陀羅尼經幢幾乎刊刻有完整的《尊神陀羅尼經》,這些經文賦予了經幢奇跡般的宗教力量,具有將死者從地獄中解救出來和消除邪惡的業(yè)力。到了遼金元時期經幢上刻經減少,甚至不刻經文,削弱了文本的空間性和重要性。
亞利桑那大學的魏雅博(Albert Welter)從吳越國王錢俶所印《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的文本和圖像入手,探討吳越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就該經反映的印刷術的出現(xiàn)和使用、阿育王塔在吳越佛教中的作用、錢俶印本插圖與內容之間的關系以及密教在吳越佛教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紀強(George Keyworth)關注密教在日本的發(fā)展,對中古時期日本保存的真言宗圣教文獻的傳播問題進行了考察,回顧并完善了魯佩特對日本圣教文獻的概述,討論了這些文獻是如何同時作為文本和圖像發(fā)揮作用的。他指出,對這些文本和圖像的抄寫不僅保存了晚唐時期的思想,而且能夠使其教義在數(shù)百年后仍然保持活力。
普林斯頓大學的石媫姬(Jacqueline Stone)則討論了日本日蓮宗“大曼陀羅”中文本和圖像的雙重性。她將該圖像放在日本中世紀廣闊的佛教背景下來考慮,論述了日蓮是如何利用《妙法蓮華經》來解釋文本和圖像關系的,并通過這個例子來說明佛經重要性不在于它們說了什么,而在于其儀式效力。
本博澤(Benjamin Brose)教授(上左)、夏復(Robert Sharf)教授(上右)、王錦萍教授(中左)、魏雅博(Albert Welter)教授(中右)、紀強(George Keyworth)教授(下左)、石媫姬(Jacqueline Stone)教授(下右)
信仰之間
會議第二天的首個主題是信仰之間,由金延美(Youn-mi Kim)主持,安素桑(Susan Andrews)和陳志遠擔任評議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戴梅可(Michael Nylan)、托馬斯·哈恩(Thomas Hahn)從圣山信仰的角度出發(fā),討論了會稽山大禹崇拜的歷史和現(xiàn)狀。戴梅可論述了會稽山如何從荒蠻之地轉變?yōu)楣皇兰o以來中國古典文學中心的過程,并指出該地建立起了強烈的大禹崇拜。哈恩緊隨其后,論述了大禹崇拜在當代紹興地區(qū)的狀況,認為大禹在當代被塑造為一個呼吁進步和發(fā)展的先驅人物。
首都師范大學的劉屹對東漢佛教圖像這一關鍵和學界長期爭論的話題進行了省思。以楚王英供奉黃老與浮屠為例,對早期漢文文獻中對佛教圖像記載的可信程度提出質疑;通過對照產生于犍陀羅地區(qū)的早期佛教圖像,認為應該重新考慮考古發(fā)掘的東漢佛教圖像的真實性,指出它們可能不是佛教圖像。
哈佛大學羅柏松(James Robson)的研究基于在中國湖南發(fā)現(xiàn)的眾多神像,這些神像都標有明確的身份,是與中國不同行會有關保護神。他將研究重點集中在船工守護神——楊四將軍身上,并進一步探討了行會的宗教性質,認為宗教的結構和話語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滲透到了行會文化中。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陳懷宇以中古中國佛教和道教寺院的重要儀式建筑——石燈為對象,探討了其文本性和物質性。他揭示了以石燈為中心的佛教和道教禮拜儀式的文學結構、教義觀念與儀式實踐及其在宗教生活中的作用。為研究中古中國佛教和道教如何通過建造石燈來繼承其歷史傳統(tǒng)、實現(xiàn)其宗教目標以及服務于修行者的世俗需求提供了新線索。
浙江大學的孫英剛從犍陀羅佛傳浮雕中釋迦太子“逾城出走”的圖像入手,結合早期漢譯佛經和中國保存的大量相關圖像,考證出了五道大神的具體身份及其從犍陀羅到中國的傳播演變歷程。他認為五道大神賁識就是犍陀羅佛教圖像和漢文譯經中的般闍迦,進入中國信仰系統(tǒng)后成為主管中國死后世界的神祇之一。
金延美(Youn-mi Kim)教授(上左)、安素桑(Susan Andrews)教授(上中)、陳志遠教授(上右)、戴梅可(Michael Nylan)教授與托馬斯哈恩(Thomas Hahn)教授(中左)、劉屹教授(中中)、羅柏松(James Robson)教授(中右)、陳懷宇教授(下左)、孫英剛教授(下右)
經本、刊刻與地圖
接下來學者們探討了與中韓佛教中佛經刻本和佛教地圖相關的話題,由葛利尹(Eric Greene)主持,童嶺擔任評議人。
韓國東國大學的郭磊以通潤著《維摩詰所說經直疏》朝鮮刊本為研究對象,考證了其在傳入朝鮮半島以及在當?shù)乜痰倪^程,調查出了該文本在韓國的現(xiàn)存數(shù)量和具體分布狀況,豐富了近代中韓佛教交流的歷史圖景。
上海師范大學的伍小劼初步探討了韓國松廣寺、龍華寺藏刻本《十王經》與《受生經》合刊的現(xiàn)象,這種搭配方式及圖像均不見于中土。認為兩經合刊的原因是預修思想和受生思想,并且進一步討論了韓國受生錢的制作方法。他指出,經典合刊、相應圖像及受生錢制作方法的形成是出于古代韓國預修儀式的需要。
山東大學的胡孝忠對金代《靈巖寺田園界至圖》進行了研究,詳細介紹并考證了碑文內容,探討了《界至圖》產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地圖學知識。他指出這是山東現(xiàn)存最早佛教地圖,在佛教史和地圖學方面有重要研究意義,對了解中國寺院經濟狀態(tài)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蒙特愛立森大學的安素桑(Susan Andrews)利用慧祥《古清涼傳》探討了五臺山的宗教生活。她指出佛像、寺院等圖像在《古清涼傳》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而最后一章中圖像的缺失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能夠提供五臺山及周邊地區(qū)宗教生活的信息,還能夠說明圖像在中世紀東亞佛教圣山的文本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
圣母大學的徐恩熙(Alexander Hsu)對道世的《法苑珠林》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道世是如何在僧佑《出三藏記集》的基礎上進行修訂、改編和擴充的。他認為在初唐時期,人們對探討佛經來源的興趣不斷增加,處理不同來源佛經的信心和能力也逐漸增強。
葛利尹(Eric Greene)教授(上左)、童嶺教授(上右)、郭磊教授(中左)、伍小劼教授(中右)、胡孝忠教授(下左)、安素桑(Susan Andrews)教授(下中)、徐恩熙(Alexander Hsu)教授(下右)
跨越邊界
第二天最后一個議題是佛教文化的跨區(qū)域傳播,由殷守甫主持,寧梵夫(Max Deeg)和范晶晶擔任評議人。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討論了玄奘取經歸國后從印度帶回的佛像。他指出相較于大量佛經,玄奘帶回的佛像十分有限,且不同文本中關于佛像尺寸、材料的記載也差異巨大。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了這些差異以及玄奘對其帶回佛像的理解,并對現(xiàn)代藝術史研究的方法進行了省思。
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貝劍銘(James Benn)關注東亞佛教徒對印度非佛教徒的態(tài)度,通過對《楞嚴經》中相關內容的詳細分析,探討了他們對非佛教教義產生強烈焦慮和擔憂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的金玟求(Minku Kim)從紹興出土的帶有“維衛(wèi)尊佛”題記的石佛像出發(fā),結合《法苑珠林》中“西晉海浮維衛(wèi)迦葉二石像”、“西晉吳郡石像浮江緣”以及《嘉泰會稽志》、《兩浙金石記》等方志、金石文獻的記載,以圖文互證的方式對相關圖像和文本進行了詳細研究。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以誕生于菩提伽耶、具有非凡象征意義的菩提瑞像為研究對象,利用大量的佛教文獻和圖像材料考證了菩提瑞像信仰從南亞向東亞的傳播發(fā)展狀況。尤其是列舉出大量中國四川地區(qū)和敦煌地區(qū)的相關圖像,揭示了菩提瑞像對中世紀東亞佛教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深刻影響。
河南大學的李巍考察了“舍身飼虎”和“割肉貿鴿”故事譯入、整理以及圖像化的過程,認為這一過程是佛教本生故事傳入漢地后與中國本土文化交融日益密切,文本和圖像傳統(tǒng)不斷融合的產物。有助于理解佛教“舍身”主題不斷強化并與中國語言文字特色結合,成為四字為主的“文化符號”,繼而成為一個個典型的形象傳播開來的歷史過程。
殷守甫教授(上左)、寧梵夫(Max Deeg)教授(上中)、范晶晶教授(上右)、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教授(中左)、貝劍銘(James Benn)教授(中中)、金玟求(Minku Kim)教授(中右)、陳金華教授(下左)、李巍教授(下右)
佛傳與僧傳
第三天的首個議題圍繞佛傳和僧傳的文本與圖像展開,由孫英剛主持, 陳懷宇擔任評議人。
卡迪夫大學的寧梵夫(Max Deeg)對阇那崛多所譯《佛本行集經》進行了研究。他指出這是第一部中譯英的佛傳,但長期以來被學者們不加批判地使用,文本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在此前提下,他對文本的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重點探討了文本的西北印度起源及其在解讀犍陀羅佛教敘事藝術方面的重要價值。
北京大學的范晶晶全面考察了佛經和佛教圖像中的佛傳材料,勾勒出了佛陀“逾城出家”在文本和圖像傳統(tǒng)中的發(fā)展過程。她認為犍陀羅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過程不僅揭示了文學傳統(tǒng)與雕塑傳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揭示了不同教派佛傳故事之間的相互影響。
江蘇第二師范大學的劉學軍以慧皎《高僧傳》為例,通過邈真圖像上的贊辭與寫真圖像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中古僧傳“論贊”部分在文體層面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揭示出中古僧傳作者利用“論贊”這一體式,將中土寄寓褒貶的歷史批判意識和印度佛教贊頌佛德的觀念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漢地佛教歷史書寫理念。
密歇根大學的陳朗考察了明代天臺宗世系的構建。通過錢謙益對天臺宗的認識和態(tài)度以及明末“四大高僧”的構建,深入探討了明清時期天臺的倡導者如何努力融入天臺的歷史敘事。
浙江大學的馮國棟對禪宗“五祖重來”的文本與圖像進行了梳理與考察,認為這一故事并非“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了“理解歷史的真實”。他對文本和圖像產生、發(fā)展、傳播的時間、過程以及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說明從宋代中期之后,僧俗兩界已漸次接受了這一故事,并不斷地以文學、繪畫等形式去重復、講述這一故事,相關畫作的出現(xiàn)正是人們對五祖形象理解、接受的反映。
孫英剛教授(上左)、陳懷宇教授(上右)、寧梵夫(Max Deeg)教授(中左)、范晶晶教授(中右)、劉學軍教授(下左)、陳朗教授(下中)、馮國棟教授(下右)
道宣的世界
接下來,學者們以道宣及其作品展為中心展開論述,由Alexandra Kaloyanides主持,紀強(George Keyworth)擔任評議人。
南京大學的童嶺從金陵刻經處本《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與廣勝寺本、麗藏本的對勘入手,釋讀道宣對隋代的佛教史敘述。通過具體分析,將其與楊玄感叛亂、大業(yè)六年彌勒教盜賊之亂等事件相結合,指出道宣該書佛教史書寫的背后之意。他認為道宣對隋文帝和隋煬帝不同的敘述與評判,隱含著對唐高祖武德沙汰令的否定以及末法的危機感,蘊含著對唐高宗、武則天護法的希望。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何培斌以道宣所撰《關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以及南宋時期《五山十剎圖》中的佛教建筑圖像為研究對象,通過與中日佛教建筑遺存的比較分析,討論了這些圖像被認為是建筑真實寫照的原因以及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接受的,并提出了解讀這些圖像內涵的新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志遠對道宣最晚年的作品——《律相感通傳》的文本形態(tài)進行了詳細考察。他系統(tǒng)梳理了其版本系統(tǒng),包括唐代寫本、日本刊本、朝鮮刊本和道宣作品著錄,并對各版本的特點、優(yōu)劣進行了述論。
牛津大學的藍山(Nelson Landry)從道宣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入手,討論了與物質崇拜有關的佛教物質文化。他詳細分析了《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記載的法門寺佛指骨舍利、阿育王和劉薩訶事跡,指出道宣通過對它們及其空間分布的記錄,增加了它們的中國印記,描繪出一幅新的中國圣跡地圖。
Alexandra Kaloyanides 教授(上左)、紀強(George Keyworth)教授(上右)、童嶺教授(中左)、何培斌教授(中右)、陳志遠教授(下左)、藍山(Nelson Landry)先生(下右)
密教之境(二)
會議的最后一個議題回歸到了篠原先生取得杰出學術成就的密教研究上,由郝春文主持,汪悅進(Eugene Wang)擔任評議人。
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未小妹和姚淇琳以證圣元年千手觀音像為主體,對千手觀音的文本與圖像關系進探討。通過不同譯本和圖像的比較研究,認為千手觀音信仰在漢地的傳播呈現(xiàn)出先經后像、漢地工匠參照經文和既有圖式創(chuàng)造圖像的特點;并隨著信仰的流行,對已有文本提出了更高需求,圖像的力量反射到新的文本中;二者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信仰的傳播。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金延美以墓葬出土木刻版畫上的護身符為基礎,梳理了護身符在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時期的形狀、功能及發(fā)展演變,并進一步指出護身符在中國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敦煌手稿中的“靈腳印”。她認為護身符超越了空間、宗教和文化的界限,揭示了中國與韓國宗教實踐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萊頓大學的埃拉卡(Joseph P. Elacqua)在篠原教授研究的基礎上對胎蔵界曼荼羅的文本和圖像進行了探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篠原先生的研究。他特別關注與善無畏相關的攝大儀軌、胎蔵圖像等經常被忽視的材料,認為善無畏受胎藏界教義啟發(fā),構建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密教萬神殿。
郝春文教授(上左)、汪悅進(Eugene Wang)教授(上右)、未小妹研究員(中左)、金延美(Youn-mi Kim)教授(中右)、埃拉卡(Joseph P. Elacqua)先生(下)
會議閉幕
陳金華教授作了閉幕發(fā)言和學術總結。他高度贊揚其恩師筱原教授崇高的學術成就與品格,也贊譽了參會論文的優(yōu)質與豐富性。他希望參會者再接再厲,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論文定稿,結集出版,嘉惠學林。
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會議論文集將在近期根據(jù)論文的原始語言分別結集出版。此外,篠原先生的代表作——《咒語、圣像和曼荼羅——密教儀式衍變研究》的中譯本已于今年在世界學術出版社(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出版;同時,還出版了先生的自選集Narratives of Buddhist Practice及其中譯本《佛教修行的敘述:漢傳佛典的編輯與翻譯研究》。相信這些學術成果的譯介出版將會對中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巨大的啟示和推動作用。
《咒語、圣像和曼荼羅》(左)、《佛教修行的敘述》(中)、Narratives of Buddhist Practice(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