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從古典小說,到元曲雜劇,無一不在《詩經》中得到養(yǎng)分,得以發(fā)展出新的文學形式。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是歌,是歌詞,反映了周人唱歌的情境一一當時的人在什么樣的場合、什么樣的狀況下唱歌?在歌中表現(xiàn)什么樣的情緒與內容?什么樣的事件、什么樣的情感對他們來說是適合放入歌中的?探問這些問題來讀《詩經》,我們就能接觸到兩千多年前的人的心思,著迷于他們對于觀察、描述現(xiàn)象與感情的次序、層次,如此在意又如此自然。認識《詩經》,進入一個奇異且廣大的情感世界。
我們邀請了楊照老師做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深圳校區(qū),并通過鳳凰文化直播的形式和大家做了題為《今天我們如何閱讀經典——詩經:跨越三千年的真情》的講座,今天的這篇內容,分享的便是這場講座的實錄節(jié)選。
楊照老師從中文的源頭講起,為我們理清了詩經的背景,他說詩經是三千年前的人唱的歌,所以得用唱歌的邏輯去看。你之前是怎么看待詩經的?今晚讀完這篇文章后,不妨再試著讀一遍詩經,或許你會有不太一樣的感受。
今天我們如何閱讀經典
——詩經:跨越三千年的真情
楊照現(xiàn)場分享文字實錄(有刪節(jié))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楊照。首先我其實非常好奇,也有點驚訝,這么多人想要來了解一下詩經是什么。你們有多少人讀過詩經,或者怎樣理解詩經?
在距今三千年左右,詩經被用文字一點一滴寫下來,然后在距今約兩千年前被固定了下來,而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讀這部書。我剛剛講的這段話是非常簡單的事實,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的話,這段話當中談的其實是人類歷史文明當中非常驚人的奇跡。
這個奇跡就是這部書是用文字寫成的,而兩千多年后的我們竟然能基本上不透過翻譯就可以讀詩經。最大的特殊地方就是詩經是用中文寫成的,如果詩經不是用中文寫成的,我們大概沒有一丁點機會可以完成我剛剛說的奇跡,這個奇跡得放在人類歷史文明當中做衡量。
1
只有中文不是表音文字
因此我們現(xiàn)在可以不用翻譯就能讀詩經
金 句 摘 錄
“如果當年周朝建立之后,沒有把商朝所發(fā)明的帶有高度神秘性的甲骨文轉型成可以記錄語言的普遍化文字,很有可能我們所認識的中文,就是另外一套表音文字,那么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詩經,或者讀詩經我們只能讀翻譯本。”
放眼人類的文明和人類歷史上,基本上只存在著中文這一個不是表音文字的文字系統(tǒng)。中文為什么不是表音的文字系統(tǒng)?為什么在所有的歷史文明當中,大家都發(fā)展出表音文字,只有中國沒有走上這條路?到今天來說這仍然是一件不能完全被解釋的事。
倒過來講,如果我們要了解中文有多特別,要了解為什么全世界其他所有的長期使用能夠留傳下來的文字系統(tǒng)都是表音文字,就要先了解它內在的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人類開始發(fā)明了語言,語言是非常好用的溝通、儲存、傳遞信息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有語言跟沒有語言相差太多了,有了語言之后才開始有社會組織。因為語言非常有用,所以就產生如何把語言記錄下來的需求和沖動,讓聽不到這些語言的人也可以透過一套符號,把些語言念出來。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以外的人,他們也可以借用這個符號,讓語言能夠保存,而且能夠傳遞下去。用這個邏輯來說的話,你可以理解成文字緣自想要把語言給記錄和傳播下來的動機。
那么用什么樣的方式記錄語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語言是怎么發(fā)音的,我們就用一個一個符號來記錄這些發(fā)音,看到這個符號就能把它念出來。英文、德文、法文都是表音文字,我們在學習這些歐洲的語言時都是先學發(fā)音的原理,從ABC開始,分字音母音,這是我們學習外國語言最基本的一種方法。但如果你反過來想,那些可憐的外國人到底怎么學中文?
我講一個我女兒在德國留學的小故事,她去上中學,第一天很痛苦,因為她不太聽得懂人家講什么。第二天放學回來的時候卻興奮的不得了,因為當天她做了一個特技表演,把每個德國同學的名字都翻譯成中文,她因此在班上變成風云人物,每個人都來找她,讓她用鉛筆把名字寫在人家的手臂上,而且每個人都要拍照。
為什么德國的同學會熱衷玩這些?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理解我的女兒怎么可能認得這么多中國字。我女兒在小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經驗,她在上學的時候,老師說:我們日常用中文大概要用到兩三千字,如果是一個作家的話,他們可能要用到三四千字。她聽了這句話之后就回來問我:爸爸,你覺得你們一般要用多少中文字?我其實沒有真正去想過,我說我大概用兩三千個字。我女兒很傷心很失望,她說:爸爸,這樣你沒有資格當作家,你沒有用到四千字。
一般我們會認為,我們日常用兩三千個字,作家或更了不起的人要用三四千個字,所以我女兒非常謙虛地告訴她的同學:我大概認識一兩千個字。所有的德國同學都很佩服她,說她一定是個天才,才幾歲就可以認得一千多字。但我們知道中國每個小孩十幾歲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想一下,為什么?
因為對一個德國人來說,每一個符號它就是一個個別符號,尤其是相對于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說,因為他們的語言總共就只有這么多個字母,你只要認得這個字母,照這個字母彼此之間發(fā)音的基本原則,就可以跟語言聯(lián)系上。因此對他們來講,竟然有一種符號一眼看過去就知道它是怎么發(fā)音、要記得它如何發(fā)音、還要用這套文字來記錄語言,這真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
如果中國也是表音文字,兩三千年前所寫下來的表音文字,我可以跟你打包票,你今天絕對不可能不經過翻譯還能夠閱讀。如果有人讀英國文學史就會知道,那些英國文學史上重要經典的作品,今天我們基本上都得經過現(xiàn)代英文的翻譯才能看得懂,因為它是用中古英文寫就的。
那個時代的語言,經過幾百年的巨大改變后不可能再用同樣的方式看懂,像我們前面講到的英國文學史的起源,今天任何一個英國的大學生都讀不了兩行,因為那是過去了幾百年上千年的已經死掉的語言,用表音文字存留下來。這個語言死了,文字也就跟著死了。
日本文學史上有一部經典作品叫《源氏物語》,是平南朝時期一個宮中的侍女所寫的,因為是女性書寫,所以基本上不用漢字,用表音文字。現(xiàn)在的日本人不可能讀得懂《源氏物語》,必須要讀現(xiàn)代語言翻譯版。這就告訴我們如果當年周朝建立之后,沒有把商朝所發(fā)明的帶有高度神秘性的甲骨文轉型成可以記錄語言的普遍化文字,很有可能我們所認識的中文,就是另外一套表音文字,那么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詩經,或者讀詩經我們只能讀翻譯本。
2
不了解詩經的背景
就不能擺脫認識詩經的阻礙
金 句 摘 錄
“極有可能周人在這里展現(xiàn)出他們作為一個民族最大的貢獻、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原來商人的甲骨文聲音化,變成了今天留下來的詩經。”
“其實不只是認識詩經,今天認識中國的所有傳統(tǒng)經典最大的痛點跟阻礙都來自于中國其他的傳統(tǒng)經典?!?/p>
詩經還有另外一項歷史意義,就是作為最重要的證據之一,讓我們可以看到周人是如何把很可能原來沒有聲音的符號聲音化的,他的起源和動機很有可能就存留在《詩經》里面。周人是在自己不預期的情況下打敗商人的,面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周公了不起的一點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封建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其實是很復雜的,等于周人要用他們有限的人力跟物力分散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去建立政治跟軍事的據點。
他們要從自身所在的西方,到東方的很多地方去面對陌生的人,面對已經在那里存在的部落跟社會,這時他們怎么做?我們看到周人記錄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采風”,即去看當地的人如何唱歌、唱什么歌。
采風之后要記錄,就必須要發(fā)展出一種記錄的方法,我們可以這樣推斷,當時在封建初期,周人一方面因為采風的需要,必須記錄人家唱的歌,通過人家唱的歌,才能了解這是什么樣的部落、什么樣的社會,他們有什么的情感,我們應該怎么樣跟他們溝通、怎么樣處理它。
另外一方面,他手上有一個現(xiàn)成的東西,就是從商人那里學來的甲骨文的符號。所以極有可能周人在這里展現(xiàn)出他們作為一個民族最大的貢獻、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原來商人的甲骨文聲音化,變成了今天留下來的詩經。
前面我們講了詩經的背景,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用這個背景,我們今天讀詩經就擺脫不了認識詩經最大的阻礙,其實不只是認識詩經,今天認識中國的所有傳統(tǒng)經典最大的痛點跟阻礙都來自于中國其他的傳統(tǒng)經典。
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歷史的文明,所以我們幾千年來一直不斷保存歷史,這個過程當中就一直用后世的概念跟想法去解釋前面的歷史。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把很古典的東西保留下來,但有個嚴重的壞處是,在原來古遠的歷史當中有一些很清楚的東西會被后世給模糊掉。比如說詩經是什么?用我剛剛講的基本背景,我們可以看到詩經兩個重要的特色:
第一,詩經是一套文字上的實驗,這個實驗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使文字能夠記錄聲音?研究詩經或讀詩經很大的樂趣,在于它非常專門,是從形跟聲、從中文的字形跟聲音之間的關系去研究文字;包括后來的概念回頭推,詩經因為是歌唱,所以它記的都是押韻的。
怎樣把這些聲音用文字的方式建立起來?這大概可以追溯到六書的原則,六書指的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后世整理太干凈、太清楚的東西??墒俏覀兛梢钥吹?,中文能夠聲音化,它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形聲,這個形聲怎么形成?我們在詩經里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樂趣。
第二,我為什么跟大家談詩經的時候,標題是傳唱三千年的民歌,是三千年前的人他們唱的歌。這不是100%,詩經里面分成很多不一樣的內容,比如傳統(tǒng)上面分成風、雅、頌,尤其是風的部分,絕大部分都是歌。我們了解這個事情以后,必須要擺脫在過去的中國傳統(tǒng)對于詩經的很多看法。
什么叫搞錯?因為這是一個前后的時代錯置。詩經后來變成了經,為什么變成經?因為在西周后來建立了貴族教育的傳統(tǒng),貴族教育要有它的基本內容和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詩是什么樣的道理?就是我剛剛講的采風,用今天的語言講,讓你如何能夠認識中國各地的不同的風土民情,沒有這樣一個基本的認識跟了解,你沒有資格在周代被稱作一個貴族,因為作為貴族,在封建上面,你是有統(tǒng)治責任的。
其實是先有詩,后來在王族教育系統(tǒng)當中,詩才變成了詩經,可是它一旦變成詩經、變成經書,就很麻煩,因為經書是傳遞真理的,因而詩經就被當做是越來越沉重、越來越嚴肅的東西。經書一定要講大道理,既然詩經是經書,里面一定是大道理,明明不是大道理的,都要被解釋成為大道理,這就開始有微言大義,就有詩大序。接下來還有作者論,要把原來是民歌的東西都變成了周代的大官人們?yōu)榱耸裁茨康亩鴦?chuàng)作了這些經書的內容。我們把背景還原清楚之后,才有辦法真正讀詩經。
3
詩經是三千年前的人唱的歌
要用唱歌的邏輯去看
金 句 摘 錄
“詩經里面有個很重要的特性,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唱歌表達情感,很喜歡并列人士跟自然,在詩經里面單純只講人或者單純只講自然的情況非常少,基本上要講自然一定會講人,要講人一定會包括自然的東西。”
“傳統(tǒng)上面每一首詩都一定要說這是興是賦還是比,那完全是在破壞我們讀詩經的樂趣,因為讀詩經很多時候的樂趣在于我不需要去弄清楚,或者我們不需要去追求標準答案到底是興還是比。正因為它不一定是興或者比,那個詩才有力量?!?/p>
“經典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離開有限的現(xiàn)實?!?/p>
詩經是三千年前的人在民間唱的歌。我們要記得這是他們唱的歌,既然是歌,我們讀詩經是為了了解什么?或者我們從詩經里面得到了什么?我們知道三千年這些人他們什么時候唱歌、為什么唱歌、用什么方法唱歌、唱歌有什么樣的特性,接下來從他們的歌里面了解他們是什么樣的人。我們這樣讀詩經跟前人傳統(tǒng)教我們讀詩經的看法就會非常不一樣。
講一個重點,詩經是唱歌,是用歌的邏輯,因為它是歌,所以當時的人唱歌很喜歡反復。其實我們今天唱歌也是這樣,你去K房唱歌的話,副歌來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跟著一起唱,因為副歌是會重復的。從歌的重復上面我們可看到詩經非常特別的地方。舉個例子給大家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好有趣的一首詩,這是多么懶的人寫的,一共六個句子,每一個句子只改一個字,六句事實上只換了六個字。詩可以這樣寫嗎?詩不能這樣寫,但是你不要忘了,這是歌,因為它是歌,所以它可以用這種方式。這是詩經很重要的特色,詩經有非常多的重復。讀詩經很簡單的,不要以為很難,詩經總共兩萬多字,如果扣掉重復,可能只剩下八千個字。
我們今天怎么唱歌?如何在唱歌當中表達情感?詩經里面有個很重要的特性,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唱歌表達情感,很喜歡并列人士跟自然,在詩經里面單純只講人或者單純只講自然的情況非常少,基本上要講自然一定會講人,要講人一定會包括自然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解讀詩經的時候,除了風雅頌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賦比興”:“賦”指“是什么說什么”;“比”是比喻,“興”指的就是開個頭,它所講的跟重點核心主要的信息是沒有直接關系的。
剛剛我們前面講讀的這首《芣苢》,它就是賦,因為它是直接講去采車前子然后發(fā)生的什么事。在詩經里面還有非常多的興跟比,可我要提醒大家,傳統(tǒng)上面每一首詩都一定要說這是興是賦還是比,那完全是在破壞我們讀詩經的樂趣,因為讀詩經很多時候的樂趣在于我不需要去弄清楚,或者我們不需要去追求標準答案到底是興還是比。正因為它不一定是興或者比,那個詩才有力量。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求學的過程中,可能唯一讀過的這首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果你夠仔細的話,會發(fā)現(xiàn)跟以前的人比起來,今天的人寫歌真的很草率,你看那個時代他們唱歌的先后順序,是多么講究?!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是女聲,你先聽到聲音,接下來你知道這不是天上風吹的聲音,是鳥叫的聲音,先從聽覺引發(fā)意識,所以關關雎鳩你知道這是鳥叫的聲音。
接下來是視覺,你才看到它引你去找它在哪里,“在河之洲”——在河洲里面你看到鳥,傳統(tǒng)說這是典型的“興”。接下來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棒的好女,君子想要去追求她。這兩件事情有關系嗎?這種方式你不管它,可是你真的可以不管嗎?
這詩是怎么寫?是對應對照寫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跳過一行:“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是非常清楚的兩件事情,用電影語言來說的話,叫做平行剪接。
“關關雎鳩”,我們聽到了這個鳥叫的聲音,然后我們看到河洲上有鳥,延續(xù)下來這個鏡頭就看到水邊,“參差荇菜”,荇菜指的就是在水里面漂流的可以吃的水草。有人蹲在水邊要采水草,怎么采?因為水草離我們太遠,所以叫“左右流之”,你滑動讓水草順著水靠近岸邊,才能夠采水草。接下來是“左右采之”,就是把水草采到。“左右芼之”,就是把水草帶回家去。
如果它是平行剪接,一邊是這樣的畫面,另外一邊的畫面是人士,“君子好逑”,他要去求這個好女,怎么求好女?先講的是想要求的心情,這個你們都會背,但是希望你們真的能夠了解他寫得多精彩,叫做“寤寐求之”,為什么是寤寐求之?“寤”是指躺在床上醒著,“寐”是睡?!板幻虑笾笔窍氲竭@個好女就睡不著,所以躺在床上醒醒睡睡沒辦法。下面一句也很精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它解釋的是,為什么睡不著?因為一直想。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一句關鍵在“悠哉悠哉”這四個字,今天我們說“悠哉悠哉”是很輕松的意思,但古語到現(xiàn)在的白話意義上面轉換很大?!坝啤敝傅氖侵饔^心情,有一個詞叫“悠久”,在古語里面“悠”跟“久”不完全一樣,“久”基本上指的是客觀的時間,比如說兩年比一年久,但是你不能說兩年比一年“悠”,“悠”的意思字典里告訴你就是“久”,不,“悠”指的是主觀感受的久,所以“悠”是感受——
時間怎么會這么長,天為什么老是不亮,別人不覺得天不亮,只有你覺得天不亮,時間怎么過得那么慢,這個叫做“悠哉悠哉”?!坝圃沼圃?,輾轉反側”,悠哉悠哉就會輾轉反側,倒過來,輾轉反側就更加悠哉悠哉,再翻吧,天就不會亮了。關鍵就是這個情感,接下來這個程序為什么重要?“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還好睡不著覺是有回報的,找到了一種方法知道怎么求好女。
窈窕淑女不是你要人家人家就要接受你,我們現(xiàn)在相較于詩經里的時代是多么粗鄙,他們想要有好女,先要有藝術和音樂,你自己沒有一點品位憑什么去追?接下來要人家愿意跟你做朋友,這個“友之”是人家享受有你做伴,你要展現(xiàn)你自己的品位,你一定要有基本的價值讓人家覺得有你做伴是一件好事。
這都是有程序的,這首詩最后兩句叫做“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跟前面的“琴瑟友之”是重復的,但是二者不完全一樣?!扒偕阎笔钦f你要用音樂、要有琴瑟讓她愿意跟你相伴,“鐘鼓樂之”是說敲鑼打鼓去取樂她。
這兩段平行剪接真的沒關系嗎?為什么我說不能把它當作興,你認真去讀會發(fā)現(xiàn),我們回頭想這整首詩人士的部分就在講一個君子如何求好女,因此開頭的時候那句“關關雎鳩”,雖然他沒告訴你要把人士跟自然的現(xiàn)象對應起來,但你會覺得聽到關關雎鳩應該是求偶之聲,雖說不必一定要用這種方式解釋,但是它會讓你產生聯(lián)想,關鍵在聯(lián)想。詩經里面有多少精彩漂亮得不得了的聯(lián)想,讓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去豐富我們對文字字句當中的理解。
再接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這真的是平行,它的平行是一邊在采水草,從采不到水草到找到方法采到水草;另外一邊想要追求好女,從找不到方式到后來找到方式。用這個平行來對照“鐘鼓樂之”就有了新的意義,因為采荇菜采到最后是“左右芼之”,所以相對映照的是中文化有的意義,鐘鼓跟琴瑟有什么差別?鐘鼓有喜慶的意思,所以是高高興興,因此你們就能從中懂得如何聯(lián)想。
這首詩你們要不要算一下它有多少字?其中“窈窕淑女”又出現(xiàn)過多少次?可以不出現(xiàn)那么多次嗎?不,那是聲音上的樂趣。他要用這種方式還要不斷地顯現(xiàn),我不覺得這是偶然的,除了我剛剛講的是歌的反復之外,另外還有個作用,就像是歌里聲音上面的樂趣,聲音可以跟描述的熱鬧場景結合在一起,聲音讓你知道要追求好女,場景就會一直不斷被延續(xù)。
詩經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里面有很多女性的聲音,這就是我們以前用傳統(tǒng)的方式讀詩經的時候,經常被淹沒或者遺忘掉的,為什么被淹沒?因為它跟后來中國傳統(tǒng)對女性角色的想象差太多,所以它就會被改寫或者被壓抑掉。
詩經里的人都是三千年前的人,他們唱歌的方式你要愿意相信,你要愿意認輸,那個時代的人唱歌比我們會唱得多。所以你用這種方法認真地知道他的一些重點和特性,包括自然和人士是如何對應的、歌的形式用什么方式來開展、女性的聲音在這里面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重點是一旦你愿意承認他們用這種方式唱歌,其中有我們今天不認識的、不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東西,我們愿意認真仔細地一句一句地去體會,那詩經就不得了了。
最后要跟大家講的是,我認為經典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離開有限的現(xiàn)實。我們的經驗是有限的,我們的感情是有限的,經典的重要性在哪?它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它是那么久遠以前的人,他們有他們不一樣的問題,有他們不一樣的經驗跟感受,他們提出對生命不同的解答,不是我們想得到的。如果我們愿意用心擺脫自己去認識經典,讓我們離開這個有限的現(xiàn)實,把我們運到一個更寬廣、更了不起、更豐富、更厚實的另外一個人的世界去。謝謝大家。
《經典里的中國》
楊照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系列是楊照結合“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詩經》《論語》《孟子》《老子》《墨子》《莊子》《戰(zhàn)國策》《左傳》《荀子》《尚書》)的選讀和導讀。通過對這十部經典的部分章節(jié)的逐字逐句解讀,還原經典于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歷史脈絡,展現(xiàn)出先秦時代諸子百家面對現(xiàn)實變化提出的因應之道,勾勒學派代表人物有血有肉的個人形象和個性及其現(xiàn)實活動;同時,通過還原,讓今天的讀者領略到經典所展現(xiàn)的思想和時代精神獨特魅力,既因為古今時代境況差異而激發(fā)個人的思考,又因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賢應對生活的偉大智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