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畫家張大千,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皆能,但張大千生前卻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毙毂櫾凇稄埓笄М嫾沸蛑蟹Q張大千“能調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房作美餐待客”。在烹飪上,他將繪畫藝術巧妙地結合進去。
在張大千的美食觀里,食物不但要具備“色、香、味”,還要有“形”。張大千把畫室命名為“大風堂”,發(fā)明的請客菜叫“大風堂名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港臺上層人士,皆以能吃到“大風堂菜”為榮。
1962年,張大千還完成了一本《大千居士學廚》的食譜手稿,將他的美食之法、美食心得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后來的愛好者和研究。
餐桌上一臉喜色的張大千
烹技酷似繪畫
畫家張大千,畫風清新俊逸,瑰麗雄奇,晚年又獨創(chuàng)潑墨山水,技藝深邃,達到了蒼深淵穆的境界。
但這位世界級的繪畫大師卻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可見,“烹飪”在張大千的視野里,已被納入了“藝術”的范疇。
通俗地說,烹飪就是廚子做菜,對食材進行加工處理的技藝。對畫家而言,這似乎是“不務正業(y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管吃就行了,何必關注于食物制作的過程及效果?其實不然,烹飪技藝與美學相同,酷似繪畫。在張大千的眼里,一個真正的廚師和畫家一樣,都是藝術家,他曾教導弟子:“一個真正的畫家,要懂得欣賞飲食,才能養(yǎng)成敏銳的分辨能力。如此才能對繪畫的欣賞深入。這種對飲食欣賞的能力,經由感官直接感受,已經比欣賞藝術容易了很多。如果一個藝術家連這一個能力都沒有,如何能有更抽象的能力,去真正地欣賞藝術呢?”
張大千《菜單 — 雞油黃豆》
張大千《菜單 — 橙皮雞》
在張大千的美食觀里,食物不但要具備“色、香、味”,還要有“形”,“形”就是形狀,可感的、美的造型。如他對粉蒸肉上籠之前的裝碗就很嚴格,上好的五花肉需沿碗的形狀有序鋪陳,出籠以后再反扣過來,就會呈碗的圓弧形狀,這樣看上去就會產生視覺的美感,所以他說,粉蒸肉味道和形狀美不美,其秘訣就在于“扣碗”的技巧。
跟隨張大千多年的學生孫家勤說,老師做菜的用料,也只是雞鴨魚肉,但他制作的菜肴十分精細,講究顏色的搭配,味道的咸淡,上菜的先后,一桌筵席就是一張完美的圖畫。
張大千一生的足跡遍及東亞、南亞、歐洲、南北美洲,遍嘗世界佳肴,大魚大肉,奇珍異味,無所不嘗,可謂“饕餮之徒”,但他童年時幾乎沒有吃過肉。他后來對人說:“我第一次吃葷,吃的是老虎肉?!痹趺椿厥履?原來張大千小時候,一直跟著母親吃素,12歲時不幸染上了傷寒,連日高燒不退。家里請來的醫(yī)生由于用藥不當,致使張大千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頭發(fā)脫落殆盡,喉嚨嘶啞不能說話,時間長達兩個月”。大千的父母、兄長異常著急,四處延醫(yī)找藥,但均不見效。
為了給張大千調治,家里人遵醫(yī)囑,設法弄到了一只母老虎腹中的虎胎,按偏方所說,將虎胎放在瓦片上用文火烘焙,干了之后再碾成細末,摻在醪糟內每日服用,方才痊愈。
張大千的擅吃同繪畫一樣,有家學淵源。他的父親懷忠公就是個懂吃之人,對飲食之道頗有心得,母親曾友貞持家有道,精于烹調,故家人一日三餐都頗為講究。張氏家族素有三條戒律:禁煙、禁酒、禁賭,前兩條便是其母所立。但說到真正讓張大千摸到做菜門道的,卻是17歲時一次驚險又有趣的經歷。
1916年,張大千從所在的重慶“求精中學”放暑假回老家內江,一路上和幾個同鄉(xiāng)同學徒步而行,不料在途中,被一伙“棒老二”(土匪)當作肉票綁上了山。棒老二明白,能夠讀得起書的人家,多少有點油水,他們叫張大千寫信回去,叫家里人拿錢來贖人。一個棒老二看到張大千寫的字飄逸俊秀,贊不絕口:“這娃娃寫的字好,干脆留下來做我們的師爺?!?/p>
就這樣,張大千為了保命,稀里糊涂地被封為了師爺。土匪們每次“出征”,還給他弄一頂轎子坐上去,讓他頭戴瓜皮帽,身穿寬大衣,袖藏象牙章,搖搖晃晃,好不威風,以至于沿路土匪見了他還要行“軍禮”。日子恢復平靜后,土匪多下山打劫營生,在寨子里待得久了,閑來無事的張大千只得與伙房師傅說話解悶。在廚子的影響和教授下,張大千方懂得這食中乾坤,逃離山寨之后,便開始細心研究廚房里的學問。
張大千 聽鶴館 紙本設色 縱97厘米 橫3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善談美食,亦善做美食
張大千的第十個女兒張心瑞回憶道:“先父大千一生致力于祖國繪畫藝術,不飲酒、不吸煙、不玩牌,唯飲清茶。筆硯之余,或自制菜肴與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館進食。在京時常與親友家人吃譚家菜,冬季亦去西單安兒胡同吃蒙古同胞經營之烤牛羊肉?!?/p>
張大千研究美食頗有心得,他曾總結:“中國之大,各地的風俗和地理條件不同,所以各具風味。故此,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個流派:黃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魯菜為主,風味取之于陸;珠江流域包括粵、閩等省,形成粵菜、閩菜,風味取之于海;而長江流域則沿江由成都、重慶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揚州菜、蘇州菜,風味取之于水陸兼?zhèn)洹!?/p>
張大千不僅善談美食,而且善做美食,操辦家宴時,一般由家人和廚師掌勺,但唯獨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必須由他親自下手。張大千加調料時從不用勺,而是用手抓,均勻仔細地撒在菜品上,且加完之后絕不再嘗,直接上席。他有句名言:“抓得準,才是真正的好廚師?!?/p>
張大千《菜單 — 紅煨七珍》
張大千《菜單 — 白豆腐干》
粉蒸牛肉是張家餐桌上的主打菜。這原本是一道傳統(tǒng)四川名菜,叫小籠粉蒸牛肉—竹制的小籠屜內盛著軟糯香腴的牛肉,周身細細包裹著熟黏的米粉,咸甜適口,麻辣醇香。1937年7月7日,張大千攜家眷來成都,住在藏書家嚴谷孫家中。一日,嚴老設宴招待他,張大千要吃粉蒸牛肉,嚴老便遣人到附近一家店鋪買回。但一嘗之下,嫌牛筋未去盡,太粗糙,后又端回另一老字號的,張大千才點頭稱是,但仍要加工添火候,遂指點后廚:做粉蒸牛肉時,一定要加自炕、自舂的辣椒面,起籠時放下去,再加香菜取其活鮮味。同時又命人去買著名的椒鹽鍋盔,用鍋盔來夾著粉蒸牛肉吃。
幾十年間,這道菜一直伴隨張大千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半個世紀后,一次張大千在臺北的家中過春節(jié),他決定親自操刀上陣,聊慰思鄉(xiāng)之情。沒有小蒸籠,他就換成大蒸籠;沒有裹肉的米粉,他就用玉米粉代替。最后做出來的粉蒸牛肉居然大受歡迎,成為獨特的大千風味,在臺北流傳開來。
張大千“化腐朽為神奇”的手法不止這一樣,他弄家常菜“牛肉圓子湯”,先去牛肉中的筋以及應該去掉的一切,然后和姜捶茸,下蛋清,微和芡粉,再用把圓根蘿卜切成細絲煮湯,只加醬油、胡椒,不用味精。上桌濃香撲鼻,十分可口,味道厚重而耐吃。大千不避厚味,咬一節(jié)泡海椒,夾一塊牛肉圓子,然后用蘭花調羹舀幾下香氣四溢的牛肉湯,送入口中。畫家沈省弇問他:“這比你愛吃的廣東香菇湯何如?”張答:“各有千秋,若論厚味,這個圓子湯要高一籌,地方飲食嘛,合口味?!?/p>
1941年,張大千去敦煌寫生時,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比如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甚至還有一道冷飲—佛腳冰激凌(從佛像腳下采來的晶瑩剔透的冰)。其中的“嫩苜蓿炒雞片”,是思鄉(xiāng)心切的張大千根據川菜中的“豌豆苗炒雞絲”改制而來。苜蓿在敦煌當地是早春之蔬,如同南方的薺菜,也如四川的豌豆苗,鮮香不亞于后兩者?!磅r蘑菇燉羊雜”中的鮮蘑菇則采摘自住地的一排白楊樹下。
張大千 百尺梧桐半畝蔭 紙本設色 縱118.5厘米 橫4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二張因美食結緣
張大千注重家庭,喜歡廣交朋友,家中經常高朋滿座,有時要擺好幾桌,都吃得不亦樂乎。他把畫室命名為“大風堂”,發(fā)明的請客菜叫“大風堂名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港臺上層人士,皆以能吃到“大風堂菜”為榮。
一次,張大千的夫人徐雯波過生日,張大千對她說:“你平時照顧我無微不至,今天就讓我來為你做生日面吧!”說完向眾人宣布:“今天夫人生日,我來為大家做些牛肉面,一種清燉,一種紅燒?!?/p>
開席后,只見張大千將特制的四只大盆擺在正中:兩盆略帶咸味的白切牛肉,一盆帶汁的紅燒牛肉,一盆是連湯的清燉牛肉;一只帶花紋的青盆盛寬面,另一只帶花紋的黃盆盛細面。旁邊還有一盤碧綠的香菜,一盤紅辣椒絲炒綠豆芽,周圍一圈用小碟配有鹽、醋、胡椒粉、辣椒面和油、甜面醬、豆豉等各色佐料。從外形看,既像湯鍋又像火鍋,既像簡單的面食又像是復雜的中餐,從顏色上看,赤橙黃綠青藍紫,搭配協(xié)調、層次分明,儼然一幅美食畫。
因為畫與美食,張大千和張學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張學良喜歡書畫收藏,尤喜清初的石濤畫。他在北平用重金購得幾幅石濤山水畫,不料經收藏家品鑒卻是贗品,經打聽才知道是一位叫張大千的畫家所為。張學良沒有震怒,反而決定要會一會這位贗品制作大師。
接到赴宴邀請函的張大千,早已忐忑不安,但他還是決定赴“鴻門宴”一探究竟。動身前他囑告家人,若逾時不歸,必托人打聽關照等。宴席開始后,“逮捕”或“法辦”的場面終未出現,反倒是張學良談笑風生地為嘉賓介紹張大千,并贊美他的技藝高超,仿制作品足可以假亂真。張大千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晚年定居臺北“摩耶精舍”的張大千,和張學良、張群、王新衡四人組了一個“三張一王轉轉會”,輪流做東,每月一次。
每逢張學良夫婦造訪時,張大千都親自烹調頂級川菜“芙蓉魚翅”,這是他經過幾十年苦心摸索而精熟的手藝。在發(fā)魚翅時,張大千既參考了清宮流傳下來的御廚發(fā)翅之法,同時又有獨創(chuàng)。在吃魚翅宴的前五天,便開始將大排魚翅切成數段,然后依次分放在一只壇內,再在層層魚翅中間雜以蝦油,讓魚翅慢慢浸發(fā)。之后,再把大排翅放在鋼精鍋上加水文火加溫,直到把魚翅燉到嫩如魚肉。張學良等人品嘗此美味后,都贊不絕口。
張大千菜單
張大千菜單
1981年春節(jié)后的一天,張大千宴請張學良夫婦,并親自編排和書寫了一張菜單,這時的張大千已經不能吃葷了。張學良將菜單拿回家里,精心裝裱了一番,并留出大片空白,于次年的“轉轉會”上請張大千題詞。張大千在上面畫了白菜、蘿卜、菠菜,提名“吉光兼美”,并題詩云:“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碑敃r在場的張群也應邀在此頁題字:“大千吾弟之嗜饌,蘇東坡之愛釀,先后輝映,佳話頻傳。其手制之菜單及補圖白菜萊菔,亦與東坡之《松醪賦》異曲同工,雖屬游戲文章而存有深意。”
1992年,這幅畫作珍品在美國華盛頓展出時,轟動了當地的書畫界和烹飪界。1994年張學良在移居美國前,將菜單原件交蘇富比拍賣,蘇富比為此在臺北舉行了一場拍賣會,此菜單最終以200萬新臺幣拍得(相當于當時的人民幣50萬元),這在當時絕對是天價。
二張因美食結緣,正如張群所說:“具見其奇才異人之余緒,兼含養(yǎng)生游戲之情趣?!?/p>
張大千與張學良合影
不獨如此,張大千和京劇大師梅蘭芳也因宴會而相映成趣。一次張大千要從上海返鄉(xiāng),弟子為他設宴餞行,并請來梅蘭芳等名流作陪。席間,張大千走到梅蘭芳面前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泵反髱燁D感茫然,其他嘉賓也云里霧里,這時張大千含笑曰:“你是君子,唱戲動口,我是小人,畫畫動手?!北娙私源笮Σ恢埂?/p>
晚年的張大千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飲食多有限制。家里安排有四個護士,日夜看管他的健康和飲食起居。吃飯的時候,為了防止他“誤食”肥肉,以至于夫人和護士分坐兩邊,像“挾持”人質一樣盯住他,但他居然能在嚴格的監(jiān)管之下,猛地將筷子插入盤中,夾起一大塊肥肉,急速地送入口中。等“監(jiān)管人員”醒悟過來,他便像打醬油一樣輕松地忽悠道:“我當是塊大白菜,怎么是塊大肥肉?真是老眼昏花了?!?/p>
因為身體原因而被阻隔在美食之外,那心情該有多么無奈和沮喪。
1962年,張大千完成了一本《大千居士學廚》的食譜手稿,像寫日記一樣記錄了當時在巴黎友人家里的三餐和宴客菜單。在這本食譜里,他列出回鍋肉、紹興雞、獅子頭等十七道美食的獨家烹飪秘籍,有的材料或做法十分詳盡,有的則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張大千將他的美食之法、美食心得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后來的愛好者和研究者,這是大千居士對美食的貢獻。
人如其畫畫如人,美食撩心心更美。大師一去千萬里,獨留余味盼鄉(xiāng)歸。
(本文作者為文史學者,原文標題為《張大千:烹飪更在畫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