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核雕技藝呈現的江南,在吳中感受方寸間的匠心人文

核雕,是刀尖上的藝術,也是一門有溫度的工藝。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劃,一鏟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一顆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變成一件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品?

核雕,是刀尖上的藝術,也是一門有溫度的工藝。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劃,一鏟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

一顆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變成一件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品?4月9日,“匠藝”系列首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在蘇州吳中博物館開幕,展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福核雕)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陸小琴21件(套)作品。她將蘇作核雕的精、細、雅、潔隨形就賦,融畫意詩境于方寸小核。

在當天下午的“匠藝”文化對談上,來自文博界、工藝美術界相關人員從工藝、學術以及傳承的角度,講述核雕技藝與魅力。

核雕,是一種果核上的雕刻藝術,其體量大不盈寸,其空間指掌之間。這一方寸之間的微雕藝術古已有之,明末魏學洢一篇《核舟記》的通讀記誦,讓這門靈怪之技口口相傳、深入人心。如今,核雕既是一件可裝飾、可把玩的掌上奇珍,更是因其題材包容萬千,成為集審美、鑒賞、收藏于一體的微雕藝術品。

“刀鋒游走處,入核如有神。”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劃,一鏟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形態(tài)各異而不僵不滯,細微處又刀刀入骨,其技藝精湛和匠心獨運躍然眼前。

核雕藝術流布我國南北,而蘇州正是南派核雕的高產之地,吳中“光福核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月9日,“匠藝”系列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在蘇州吳中博物館開幕,展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福核雕)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陸小琴女士的作品。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匠藝”系列展是吳中博物館第一場非遺傳承系列特展,該系列展覽將聚焦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利用博物館自身在文化闡釋、內容展示、教育互動中的優(yōu)勢,連接公眾與非遺,連接當下與傳統(tǒng),連接技藝與產業(yè),并讓觀眾匠心人文。

光福核雕技藝展示

一顆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變成一件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品?展覽共展出陸小琴的21件(組)核雕精作,包括取法古意的《核舟記》、《金陵十二釵》;以古為新的《十二生肖印章》、《太湖霞光》等。展覽將作品分為“本色天成”“刻棘鏤成”“長物日新”三個篇章,呈現陸小琴階段性代表作。觀眾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將蘇作核雕的精、細、雅、潔隨形就賦,融畫意詩境于方寸小核。

本色天成

展覽第一部分“本色天成”,以天然橄欖核的選材到處理為引,對照展示了原生態(tài)的果核,經匠人因核施材、物盡其用的過程。

陸小琴《核舟記》

陸小琴《核舟記》


陸小琴《十二生肖印章》

陸小琴《十二生肖印章》


陸小琴《舞動》

陸小琴《舞動》

一葉核舟,集書法、篆刻、微雕于一身,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核雕藍本,也是對核雕之技的考驗。除了標志性的核舟,核雕也巧妙地將生活融于其中,作品《十二生肖印章》取材于生肖、并與猛犸牙結合創(chuàng)作的印章,趣味橫生又極具實用性。而作品《舞動》取材于一枚老核,源起“禪舞”之意,人物的律動與線條在果核的曲面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微雕藝術,一件核雕歷經打磨,運用圓雕、鏤雕、浮雕、鐫刻等多種技法,造就獨一無二的作品。

刻棘鏤塵

第二部分“刻棘鏤塵”集中展現了匠人因勢象形、精雕細琢的制作場景和工序,把一件核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完整呈現。

陸小琴《在水一方》

陸小琴《在水一方》


陸小琴《寶帶橋》

陸小琴《寶帶橋》

作品《在水一方》,靈感來源于《詩經》,在橄欖核內壁進行雕刻,采用薄意兼鏤空的手法,張弛有度的柔韌,似真亦幻的詩意盡顯其中。作品《寶帶橋》雕刻的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寶帶橋,它坐落于大運河畔,與吳中博物館隔水相望,令觀眾可以在體味核雕藝術的同時與現實生活遙相對應。

長物日新

第三部分則講述匠人如何沉心造物,由傳統(tǒng)和現代中提取靈感、拓出新意,創(chuàng)造包羅萬象的核雕作品:采用立雕、浮雕刻畫《童年》,呼喚家長反思孩子的童年與成長;《荷塘私語》用一顆怪核營造“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意境;十二顆特長的橄欖核刻畫出《金陵十二釵》,使觀眾于作品中窺見《紅樓夢》所述的悠悠歲月……

陸小琴《童年》

陸小琴《童年》


陸小琴《荷塘私語》

陸小琴《荷塘私語》


陸小琴《太湖霞光》

陸小琴《太湖霞光》

一枚盈寸核雕,從選核、布局、雕刻直至完成需經十幾道工序。經由匠人手心的溫度,而呈現絲絲入扣,疏朗靈動的精妙。當代核雕的刻棘鏤塵之巧,已不再囿于傳統(tǒng),刀鋒從古典文獻游走到社會現實,直至山川湖海須彌大千。

文化對談:現代核雕藝術的魅力與發(fā)展

4月9日下午,吳中博物館邀請了江蘇省工藝大師陸小琴、蘇州大學教授袁牧、吳中博物館館長陳曾路進行“匠藝”文化對談,他們從工藝、學術以及展示、傳承的角度,與觀眾分享關于核雕技藝、非遺文化以及展覽相關的內容,詮釋了現代核雕的藝術魅力,也為觀眾解讀核雕歷史、傳承與發(fā)展。

“匠藝”文化對談現場

“匠藝”文化對談現場

談及系列展的策劃,陳曾路表示,博物館需要擔當起展示當地文化遺產的責任。他認為,藝術的魅力的魅力在其呈現出的作品不光可以感動專業(yè)人士,也可以感動普通人?!八囆g史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后人評說的,而博物館是個觀察者,在等的同時,希望把博物館人得到的感動傳達給更多的人?!?/p>

陸小琴則從自身經歷和創(chuàng)作角度出發(fā),談及了文人雕刻。她表示,自己是從傳統(tǒng)的十八羅漢核雕主題開始學習,學成后并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而是想做一些自己內心想做的東西,包括一些古典名著、民間故事,并結合浮雕、薄藝雕,以及留白的手法予以呈現,給人一種代入感與思考性。

陸小琴《金陵十二釵》

陸小琴《金陵十二釵》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同時,她也談及了“文人核雕”受歡迎的原因。“很多的文人墨士等會喜歡,因為作品的立意,賦予的化內涵、思想及表現方法的考量比較全面,不純粹是對一個核雕的把玩,而是對藝術的考慮。”陸小琴以自己的作品加以舉例,“如作品《在水一方》,就像《文心雕龍》里說的’表里一體化’。我把核打破了之后進行雕刻,有前景、中景、后景,前面雕刻了蘆葦,中間運用了橄欖核的內壁進行雕刻,用了一種虛實的手法,表現了一種意境美,觀眾看到作品后,會產生一種聯想?!?/p>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吳中博物館“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展覽現場

對談活動中,袁牧則認為展覽進入博物館比進入美術館更具特殊意義,說明核雕技藝進入了人文和歷史層面。同時,他也談及了核雕藝術的技藝與傳承。他表示,核雕就是從竹木牙角當中分離出來的,核雕的“文人雕”則是受文人竹刻興起的影響。

對于傳承,他表示,過去核雕的載體有所差異,南方是用橄欖核雕,而北方是用桃核雕,而現在由于機械化的產生,核雕載體多為橄欖核。同時,由于掃描、打印技術的發(fā)展,在他看來,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創(chuàng)新精神基礎之上的思維。

據悉,之后吳中博物館“匠藝”系列將會進行蘇繡、硯制、玉雕等傳統(tǒng)工藝的展示與解讀。

展覽“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將展至6月3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