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近期組織開展了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據澎湃新聞了解,截止目前,共計完成4532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現場調查工作,覆蓋了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的80.96 %,已完成1366份調查報告。"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將陸續(xù)呈現這些調查的成果與現場。
魏晉南北朝是陜西開鑿石窟的起始期,唐時期風格大變,不以小型窟龕為主,皇家出資修建了氣勢雄偉的大型石窟,并規(guī)范化了開窟和造像,比如位于咸陽市的彬縣大佛寺石窟、寶雞市的麟游慈善寺石窟。延安境內也有北朝石窟及摩崖石刻近五十處,如北周時期的香坊石窟,主尊通四米,造型精美,歷經千年依舊保存完好。
?
延安調查石窟現場
對于石窟寺的實地調查一直是石窟寺研究中的基礎和傳統(tǒng),日本學者伊東忠太、關野貞、常盤大定20世紀初曾到中國走訪和拍攝石窟寺。上世紀30年代,我國的營造學社、西北科學考察團、北平研究院等,對我國的西北地區(qū)的部分石窟寺進行了調查,敦煌莫高窟、山西的諸多史跡因此不再蒙塵。
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地設立了專門的文物機構,對石窟寺進行了全面的普查,70年代以前,美術學和佛教史的學者們從各自的學術角度對重點石窟寺進行了研究,如夏鼐、宿白等;六七十年代的大規(guī)模普查中,許多長期埋沒的石窟浮現,如河西走廊諸石窟以及陜北地區(qū)的石窟寺。至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完成,陜西共計發(fā)現石窟寺907處,其中百余處石窟寺的開鑿時間不詳,延安、榆林等處的石窟寺均為重點保護對象。
2020年9月21日至23日,按照國家文物局通知,陜西省文物局派遣專業(yè)人員前往重慶大足參加石窟寺專項調查培訓。培訓結束后,參加培訓人員立即向文物保護處匯報國家文物局關于此次調查的計劃安排。陜西省文物局決定成立“陜西省石窟寺保護狀況專項調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為省局相關處室、各地市文物行政部門、局屬有關單位領導同志。委托省文保院為專項調查牽頭單位,協(xié)同考古院、文研院以及各地市文物行政部門具體開展調查工作,鼓勵高校師生參加調查工作。
石窟寺調查動員會
據專項調查工作組成員馬宏林介紹,他們10月初編制了“陜西省石窟寺保護狀況專項調查工作實施方案”“石窟寺調查經費預算”“石窟寺調查培訓計劃”“石窟寺調查工作手冊”等文件。11月初召開了“陜西省石窟寺保存狀況專項調查動員會暨培訓會”,下發(fā)“實施方案”及“工作手冊”等文件,要求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質量要求。11月中旬成立由陜西省文保院、省考古院、省文研院、榆林市文研所、延安市文研所牽頭的五個工作組,全面鋪開全省石窟寺調查工作。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由石窟寺考古、石窟寺保護等專業(yè)教授及研究生團隊參與關中地區(qū)及陜南地區(qū)的調查工作。
國家文物局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也非常重視陜西省的石窟寺調查工作,分別于2020年12月27日、2021年2月7日與陜西省石窟寺調查團隊召開座談指導會議及視頻會,傳達石窟寺調查的新要求,聽取調查過程中的困難,答疑解惑。
截至2021年1月,總計完成907處石窟中的715處現場調查。在三普資料的基礎上新發(fā)現石窟200多處。
陜西石窟寺調查:“踏雪尋窟”
《陜西石窟寺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中寫及,陜西省石窟寺遺址點的空間分布是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等自然因素及其政權更迭、戰(zhàn)爭、當政者的支持程度等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如地形、地貌、遺址點與河流的距離關系等都是影響石窟寺遺址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因素,通過分析發(fā)現佛教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存在一定的關系:絕大多數石窟寺分布在高程1100米左右,坡向為正南、西南和東南方,坡度為中坡和緩坡的陜北高原上。
藏在群山中的石窟寺
考察隊要抵達群山深處
石窟寺分布的較高海拔也給考察工作帶來難度。本次考察中,榆林、延安地區(qū)兩個工作隊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踏雪奔赴現場。陜北必須趕在大雪封山前完成現場調查,同志們在原先編輯陜西省石窟寺名錄的基礎上較快完成了大部分復查任務。安康商洛地區(qū)地質條件復雜,山高坡陡溝深,交通不便。板巖頁巖風化后的土質松軟,植被茂密,大部分石窟為自然山洞稍加人工雕鑿,從別處搬進石像、泥塑佛像或其他材質佛像形成宗教活動場所。文保院調集12名專業(yè)人員組成3個調查隊,西北大學組成1個5人調查隊,克服困難穩(wěn)步推進現場工作。關中隊、漢中隊克服人員少的困難,聯合西北大學團隊及其他團隊開展調查。
相關工作人員在安康考察
工作人員懸在半空拍照
陜南地區(qū)天氣陰冷,賓館沒有暖氣,對于一群北方人而言,是一種考驗,考察小組的成員介紹,有好幾天大家都穿著毛衣和衣而睡,害怕感冒不敢洗澡。石窟寺全都位于崇山峻嶺之間,近幾年由于集中安置和退耕還林,絕大多數的石窟寺已經無路可走,甚至當地的向導也無可奈何,只能在陡峭的山崖上極力尋找曾經的羊腸小道。由于質地災害,有的地方發(fā)生塌方,有時候只能在僅容半只腳的地方穿行。每次登山時汗?jié)裆溃竭_地方后,數九寒天的冷氣頓時令人覺得渾身冰涼。
佛爺腰摩崖佛造像鑿位于藍橋河東岸海拔850米的佛爺腰花崗巖崖壁上,是藍田縣的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單窟,面闊約4米,高約3米??邇鹊褚环鸲兴_,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坐像,像通高4.8米,其中佛高2.6米。二菩薩為立像,左為普賢菩薩,高3.1米,右為文殊菩薩,高2.9米。佛爺腰摩崖石刻造像,采用圓雕的手法,造像圓滿豐腴,雖未見題記,但從造像風格和雕刻技法上看,應為唐中期造像。
2021年1月27日,關中石窟寺調查隊開始對佛爺腰石窟進行調查。山高林密,沒有道路可通,只能沿著山體往上爬。從山腳下爬上山,用了近兩個小時。爬上山頂,渾身是汗。一行人中,除過當地向導,爬到佛爺腰石窟的僅4個人,阮新正、岳寶剛、石建剛和席琳。阮新正是藍田縣文管所所長,工作33年來,這次調查是他第4次到達佛爺腰石窟,上次去還是15年前了,如今已56歲。岳寶剛是藍田縣文旅局文物科科長,這次是他第一次爬上佛爺腰石窟。調查隊的席琳,個頭較小,在大家的幫助下,也終于爬上了石窟。她直說,感謝其他三位“救命恩人”。
藍田縣佛爺腰石窟調查
玉皇洞石窟寺位于海拔1700多米的山頂,上山時正值近20年不遇的“霸王級”寒潮,山上大雪紛飛,枯枝落葉加之積雪,已經沒過腳面。調查組用了3個多小時才找到調查點,上山以后大家又只能在濕冷的條件下開展工作。
調查組也講述了過程中很多感人的故事: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調查隊也有一位“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老師。范建國老師,一位將近六十歲的老文博人,在文博行業(yè)工作了整整四十個年頭,曾經參加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陜北石窟調查等多項調查項目,為延安文博行業(yè)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此次專項調查,他主動請纓,調查過程中,一邊為培養(yǎng)年輕隊員不厭其煩地答疑解惑、傾囊相授,一邊身體力行地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工作。期間,從志丹轉戰(zhàn)時,路過延安,由于時間緊迫,害怕耽誤工作進度,都沒去醫(yī)院看望生病的家人。在家人需要的時刻,依然堅守崗位,從未提出請假或者休息。
工作人員在調查過程中搭起的人梯
“野外工作,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在富縣調查時,由于富縣地形復雜,石窟點較為分散,很多石窟寺位置偏遠,為了節(jié)省調查時間,隊員中午顧不上吃飯,餓了就吃口面包充饑,一直堅持到晚上饑腸轆轆才返回。有些石窟寺點由于近年生態(tài)環(huán)境好轉,植被覆蓋率高,很難找到具體位置,幸運地話遇到老鄉(xiāng)能詢問一些信息,但是更多時候山區(qū)內荒無人煙,找到石窟寺確切位置可能要耗費大半天的時間;還有些石窟所在地林子大,雜草多,多在陡峭的崖壁上,有調查經驗的范建國老師和賈延財老師便幫大家每人找一根木棍,小小的木棍既能充當拐杖,又能開路;賈延財老師作為隊內的專業(yè)攝影師,身背沉重的鏡頭與相機爬山過河,不怕臟,不怕累。”調查小組成員介紹。
壯麗而豐富的陜西石窟
地處絲綢之路上的陜西一直是歷史文化遺跡分部較多的大省。陜西省石窟寺的年代跨度很大且分布的區(qū)域較廣。魏晉南北朝時期陜西省的石窟寺集中分布在延州(今延安市),其他地區(qū)如榆林、銅川、咸陽、寶雞市只是零星分布;到了隋唐時期石窟寺分布的熱點區(qū)域雖然仍在延安市,但明顯向其地區(qū)逐步擴散,如銅川市、榆林市、寶雞市均有石窟寺開鑿;五代至宋元時期集中分布在陜西延安地區(qū);明清時期集中分布在榆林地區(qū),延安和陜南也有分布。陜西石窟寺分部最集中且重要的地區(qū)是延安市和榆林市。
魏晉南北朝是陜西開鑿石窟的起始期,大多是小型窟,人物造像比較簡單,但也有規(guī)模大、造像題材復雜的石窟寺存在。陜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寺比較有特色,體現在石窟開鑿的出資者是少數民族,并且石窟寺為佛教和道教共同擁有,形成了“長安模式”。隋唐時期風格大變,不以小型窟龕為主,皇家出資修建了氣勢雄偉的大型石窟,并規(guī)范化了開窟和造像,比如位于咸陽市的彬縣大佛寺石窟、寶雞市的麟游慈善寺石窟。
延安境內也有北朝石窟及摩崖石刻近五十處,如北周時期的香坊石窟,主尊通四米,造型精美,歷經千年依舊保存完好。陜西彬縣的石窟群也蔚為大觀,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guī)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從形制來看,大佛寺主窟大佛洞繼承了公元4、5世紀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早期時,新疆克孜爾石窟馬蹄形平面并主像身后兩下側鑿出禮拜隧道的做法。從結構來看,大佛窟頂部采用了莫高窟中最為流行的仿木構房屋的橫向人字披形式。從雕刻手法來看,大佛身后的背光雕刻,顯示出北朝時代的佛教藝術傳統(tǒng)。
彬縣大佛洞 圖片來自豆瓣網友豐樂君
陜西子長縣在歷史上為古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道,子長的鐘山石窟始建于晉太和年間,總共有十八窟,現已發(fā)掘五窟,石窟內部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無間隙地刻滿了數層浮雕,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為主??邇却蟠笮⌒〉裣?,全部妝彩,均以泥金彩繪,金碧輝煌,錯落有致,形象鮮明。
鐘山石窟
延安石窟的核心是宋金石窟,這一地區(qū)的石窟填補了“北方、特別是宋金密宗造像的空白”。北宋中晚期是延安石窟的頂峰,宋夏、宋金戰(zhàn)爭,延安地區(qū)成為交通要道上,往來人口增多,為寺院經濟增添了巨大活力,加之戰(zhàn)爭的陰云又使得人們從心理上更多增加了對于神靈的依賴。這一時期的開窟數量多、規(guī)模大、藝術水平高,子長鐘山石窟、延安清涼山萬佛洞、志丹城臺石窟、黃陵萬安禪院石窟等著名石窟都開鑿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石窟功德主既有當地的普通民眾,也有軍人、商旅、官員等外來人員,普通民眾開窟依然以中、小型為主,而有軍人參與的多為大型和超大型洞窟。石窟以禮拜窟為主,同時也發(fā)現了不少痤窟、禪窟和僧房窟。
延安清涼山萬佛洞,圖片來自“走走停停的博客”
延安清涼山萬佛洞,圖片來自“走走停停的博客”
志丹城臺石窟
志丹縣另一名勝——永寧山寨,上有摩崖石刻
陜西石窟寺在明清再次繁榮,特別是榆林地區(qū)開窟數量達到最高峰,僅明代數量就達300余處,與明朝政府在榆林采取的軍事措施有很大關系。陜西明清石窟的壁畫、摩崖造像、題記等佛教遺物可以體現明清社會的狀況,明清石窟寺是明清社會的真實寫照。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張華《延安石窟概述》、李政委《陜西石窟寺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