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某種食物會頑固而執(zhí)拗地把一個人拖回童年

《文學:八個關鍵詞》一書源自張煒的文學課講義。作者從四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經驗與海量的閱讀心得中,提煉出了八個關鍵詞:童年、動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懼、困境

【編者按】

《文學:八個關鍵詞》一書源自張煒的文學課講義。作者從四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經驗與海量的閱讀心得中,提煉出了八個關鍵詞:童年、動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懼、困境——這于創(chuàng)作者,是文學實踐探索中繞不開的母題;于閱讀者,是解讀文學直抵心靈深處從而引起共情的密鑰。這亦是人生關乎生命、成長、存在與心靈之道的八個關鍵詞。本文摘自該書第一講《童年》,由澎湃新聞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可能沒人懷疑,作家的童年時代對其一生的成長與書寫都是極重要的。就人生來說,童年生活是一個開端,也是不可替代的一個特殊階段。雖然童年經歷只是人生很少的一部分,但它是記憶的一個“老巢”,各種各樣的生活都從那里開始,都堆積在那里。那時的記憶尤其新鮮,所以也最難忘記。

拉美作家馬爾克斯曾有一句妙語:“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得住的日子。”一個人走了很長的人生之路,回頭一看,會發(fā)現一路上的很多事情和一些細節(jié)都忘掉了。每當回想往事,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遺憾:這長長的一段時間里,能夠清晰記起來的并沒有太多。也許就是這些記得住的片段疊加在一起,才構成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日子”。從這個意義上講,童年時光是最難忘懷的,所以它在人生的經歷中占據的比重也就更大,以至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活團塊。童年經歷會深深地影響一個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的現在和未來。

從童年開始,人的心中擁有了若干神秘之物。這個時段最早的一部分,可能處于能夠記憶和不能夠記憶的交叉點上,所以回憶起小時候,人們會說“當年我還不記事”,或說“那時我好像記得”。童年時期的很多元素會糅入潛意識,它們極其內在,若有若無,甚至是虛幻的和不確定的:不知是誕生之初就攜帶了這些意識,還是由后天的觀察、歸納與綜合而成。童年的見識有不可思議的強韌性和規(guī)定性,它會制約人的一生。

那些不太清晰的記憶、似有卻無的一些生活儲備,哪怕是碎片化的,都是極重要的。一個人精神的成長,其實就是從兒童時代出發(fā),一步一步向前,走到非常遙遠的地方,最后再回歸到童年那樣的“單純”。這好像是一個生命的圓形軌跡,也是文學表達的全過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童年即包含了一切,潛藏著一個人終生的秘密,人的一生都在展開和放大這些秘密,都在延伸它的長度。童年是不可以選擇的,由童年決定的人生似乎也很難選擇。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童年是此生的宿命。

深入和返回童年,是人類重新發(fā)現自我的一種方法,這可能與一些哲學闡述接近或相通,是涉及人生本源的根本問題。老子說“復歸于嬰兒”,說的就是一個人長大了,還要回到他的嬰兒時期,再次變得“幼稚”“純粹”和“簡單”。這似乎很奇怪,卻包含了相當復雜深刻的意味。孩子的眼睛是敏銳的,他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很多東西,感知力、直覺力都很強。他們常常能夠進入神秘的生命范疇之中,所謂的“天眼未閉”,說的就是這種能力。

一個人在童年時代擁有的能力,到了一定年紀可能要失去,因為一個奇特的生命窗口關閉了?!皬蜌w”就是恢復最初的洞察力,恢復嬰兒的本真:天真求實和汲取真實的能力和勇氣?!盎实鄣男乱隆敝挥泻⒆硬拍苤赋鰜?,這就說到了自然而然的勇氣。人“懂事”了就沒有了這種氣概,也沒有了這種力量。人的一生要將這種能力發(fā)掘和保持下去、煥發(fā)出來,肯定是很難的,他需要做的功課太多了,大概需要終生的修持。

童年的確有特殊的力量。人在后來的成長中不斷接受所謂的“教訓”,會修正自己的童年經驗,許多時候是生命力、觀念以及心氣上的一步步倒退。作家迷戀童年,回歸和幻想、追尋自己的童年,當然有著深刻的原因。最高的文學屬于童年并通向童年,每一個寫作者都感嘆自己的童年一去不返,這不僅僅是留戀青春,而是留戀曾經擁有的認識力、那個時期的單純、不顧一切指出真實的勇氣。

從童年出發(fā)的這一場遠行有兩層意思。一是地理上的,一個人不可能一直住在老家的屋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常常離開,直到上大學、為生計與發(fā)展去更遠方,甚至跨越大洋。另外是心理上的,隨著經歷的事物和接受的知識越來越多,要思考很多問題,人會在見識上走向遠處。但在這兩個方面,人都會不斷地努力地返回。這種回到原來的欲望是不可遏制的。童年仿佛是一個伊甸園,被逐出之后就無法歸來了,但總是要懷念它,在想象中回返它。中國古話講的“葉落歸根”,說的就是回返,是回到生命的根部。

童年記憶中的環(huán)境、氣味、食物、聲音和色彩等,總是植入深處,非常頑固。少年成長中習得的知識,比童年記憶更頑強、更堅韌的大概不會太多。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開頭寫道,把那種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沾著茶水在口中一抿,最早的感受就回來了,這就是氣味的記憶。山東魯南某地區(qū)的人從小吃煎餅和“臭鹽豆子”,長大了去城市生活,也還是渴望吃到它們。外地人對這種食物簡直不能接受,因為它的氣味太怪了。一個人即便有了很高的社會地位,也還是不能適應食譜的改變,這就是童年刻下的記憶。某種食物會頑固而執(zhí)拗地把一個人拖回童年,這當然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口腹之欲,更是精神、意識、心理層面的綜合拖拽力,它轉化成實在的、物質層面的追求和落實??梢姎馕杜c食物的記憶看起來容易理解,背后卻有深刻復雜的蘊含。

托爾斯泰說過:“假如來得及把你所理解的東西寫出百分之一就好了,結果我只寫出萬分之一?!彼趪@息時間的短促,以及人的健忘。如果說所有作家的文字都有自傳的性質,也并不是說作家一定要寫出一部分真實記錄,而是其他的意思。作家在大部分文字中,比如虛構作品中,總是努力繞開自己的真實經歷,特別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事關系。這既是擴大想象的需要,也是為了避免對號入座,防止將作品簡單化。但無論如何,如果把作家的全部作品打碎了再粘合,仍然會是一部非常豐富的“自傳”。這部寫盡了自己的大書第一筆從哪里開始?從童年。

童年是站在世界一側的觀察者。人在參與世界的方式中,從未廢除這種觀察。托爾斯泰總是埋怨自己長得矮小,不好看,而愛人長得高爽,同樣出身大戶人家,他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這種自卑的心理從很早就有,而且影響了一生。他要掙脫“外形”的局限,沖破生命的某種“界定”,就會頑強地表現自己的心靈,它的勇敢和崇高無畏。這需要許多嘗試。托爾斯泰、福克納、拿破侖、巴爾扎克,這些有著相似的生理特征的人,外部形體的某些缺憾或暗示,常常幫他們轉化出巨大的能量,而在轉化的過程中,將做出諸多匪夷所思的、不可理解的舉動。

托爾斯泰有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寫的是母親過世前后一兩天的事情,卻是厚厚的一本書。他后來又寫《少年》和《青年》,寫了《安娜·卡列尼娜》,寫了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寫了最后的那部小說《復活》。我們讀了后來的巨作,再回頭看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會強烈地感到,他許多有關藝術的、世界的看法,都在很小的時候開始萌發(fā)并形成;他的語言藝術的色彩、格調,很多元素都可以在少年經歷中找到痕跡。

作家的一生不過是在寫一部長長的“童話”,雖然有的部分可能不適合少年閱讀,但“童話”的性質仍然是分明的。不同的是,作品中的“公主”“老狼”“妖怪”之類角色,在不斷地變換身份,恐怖的場景也在不斷地變幻。后來的作品更復雜了,但復雜中仍有一種童話的單純。這種文字往往很純粹,更能夠超越世俗功利主義。而另外一些看似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文字,實際上有可能是簡單的、概念化的、標語口號式的,是缺乏詩性的文字。

作家難以超越童年。因此觀察分析一個人的文學,還是要像看一部傳記那樣,從他的童年開始。人生這本大書無一例外是從童年起筆的,直到畫上最后的句號。老年人最愛回想童年,所以變得更慈祥,講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的內容與特征,仿佛都在朝這個方向改變。作家下半生的任務,最常見的就是回憶。有的人還不到下半生,而是從很早就開始了這種回憶的工作。美國的馬克·吐溫四十多歲就開始寫自己的傳記,用大量篇幅寫童年生活,直寫到六七十歲才把筆擱下,轉而敘述其他。后來覺得無趣,還要繼續(xù)回憶。直到去世前不久,他還在書寫童年。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都來自密蘇里州漢尼拔的童年生活,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有實據,書里寫到的景物如河流、山洞、小島,如今還能夠在那個小鎮(zhèn)子找到,這里已經成了美國人回憶幸福童年的地方。文學,原來是包含了人生無限秘密的、最復雜的一本“童書”,這本“童書”并不簡單,它囊括了作家的全部復雜性和可能性。

惠特曼有一首詩寫得真好,它叫《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幾年,或者連綿很多年?!?/p>

《文學:八個關鍵詞》,張煒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