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數(shù)量驚人,新詞新句一樓一樓地出產。有的詞句剛一上傳隨即溺斃。有的大紅大紫,在抽搐痙攣伸縮一段后被無情淘汰。網絡詞句快生快滅,傳統(tǒng)作家?guī)缀醪恍加谑褂茫逻@些新詞新句拉低作品質量,抑或降低自己身份。
然而,作家東西認為,鮮活的語言往往生長于民間,而今天的網絡平臺其實就是過去的民間社會。這些新詞句是社會環(huán)境、情感生態(tài)和思維方式發(fā)生改變后的產物,它們沾滿了這個時代與這個國家的特殊味道。完全脫離這些詞匯就仿佛抽離了中國的現(xiàn)場。
近期,中國網民為南海爭端焦躁不安。一位女士在微信里說:“我愿用前男友的生命去換南海的和平?!笨戳T,我“呵呵”(網絡語,包含所有的笑以及打哈哈)。她貌似說南海,其實是在表達對前男友的刻骨仇恨。她詛咒前男友去死,但又不想讓他白白地斷氣,也許還可以用他的生命去干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當然,也還有搞笑,也還有調侃嚴肅問題之嫌疑,典型的“罵人不帶臟字”,曖昧又富于聯(lián)想,是作家們做夢都想抓住的句子。可惜,這種犀利的新句在當今的文學作品中較為稀缺,而網上卻頻頻出現(xiàn)。例如:“女大十八變,越變越隨便?!薄罢l對我的感情能像對人民幣那樣堅定?”
好作家都有語言過敏癥,他們會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新詞新句,以求與內心的感受達到百分之百的匹配。所謂“詞不達意”,就是現(xiàn)有詞句無法表達我們的意思和感情,特別是在社會環(huán)境和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復雜之后。所以,較真的寫作者為表達準確,一定會創(chuàng)造適應環(huán)境的新詞句。霸道地下個結論:創(chuàng)造新詞越多的作家很可能就是越優(yōu)秀的作家。魯迅先生便是一例。他的作品中有許多自造的詞,像“美艷、媚態(tài)、劣根性、孤寂、欣幸、庸鄙、奔避”等等,真是掰著指頭都數(shù)不過來?!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許多“魯迅詞匯”,我們今天司空見慣的一些詞語,都出自魯迅先生的造詞作坊。比如“紙老虎”一詞,大都認為是毛澤東先生最先使用,但魯迅早在1933年就使用了,他用于《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再比如“妒羨”,也是魯迅先生的產品,用于1925年所寫的《孤獨者》:“全山村中,只有連殳是出外游學的學生,所以從村人看來,他確是一個異類;但也很妒羨,說他掙得許多錢。”
“妒羨”一詞的使用,表明魯迅先生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嫉妒中包含羨慕”。我想這種復雜的感情肯定不是魯迅先生最早覺察,但他卻是找到表達這種感情詞語的第一人。在這個詞誕生七十九年之后的2004年,北京作家趙趙寫了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動什么別動感情》。她在這部劇里首次使用“羨慕嫉妒恨”。該劇播出之后,此詞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她敏感地發(fā)現(xiàn)“羨慕嫉妒中其實還包含了恨”。一詞疊加三種情感,足見人心是多么富有。只要作家愿意開挖,就可源源不斷地掘出新語。當年,若不是胡適先生最早使用“講壇”一詞,也許今天我們都還不知道“講壇”是個什么玩意;若不是翻譯家傅雷先生初次使用“健美”,也許后來者會把“美健”當作“健美”運用。你知道嗎?“家政”一詞是作家冰心于1919年在《兩個家庭》一文中率先寫出。
今天,中國的新詞句除了來自作家們的創(chuàng)造,更多的則來自網民。過去網民注冊大都不用真姓實名,交流、罵人或者惡搞(惡意地搞笑)都有一塊遮羞布擋住,敲起字來無所顧忌,想象力超強,身心放松,蔑視規(guī)矩,敢于冒犯,拒絕格式化。他們造字,比如“冏”。這個幾乎被忘記了的生僻字于2008年開始在中文地區(qū)的網絡社群異變?yōu)橐环N表情符號,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之意,并由此衍生出:“冏吧”(交流冏文化的場所、論壇或貼吧等);“冏倒”(表示被震驚以至達到無語的地步);“冏劇”(指帶有輕松喜劇色彩、缺乏深度的電視劇)等等。他們造詞,比如“腦洞大開”(意為想象天馬行空,聯(lián)想極其豐富、奇特,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腦殘”(指大腦殘廢,蠢到無可救藥);“刷臉”(指一個人靠臉面找關系辦事);“霸氣側漏”(意為一個人的霸氣產生量過多,引起別人反感,進而調侃他的霸氣連衛(wèi)生巾都擋不住)等等。他們造句,比如“求心里陰影面積”(指心理不高興或郁悶的程度);“嚇死寶寶了”(意為嚇死我了)等等。他們改變詞性,比如“萌”,本來是指“草木初生之芽”,但現(xiàn)在這個字卻被用來形容極端喜好的人或物。由于“萌”文化的廣泛流行,什么“萌噠噠”(太可愛的意思)、“賣萌”(刻意顯示自己的可愛)和“萌神”(指那些長得可愛的男人,也特指NBA運動員斯蒂芬·庫里)等等新詞應運而生。甚至有網友把“萌”字拆成“十月十日”,提議把每年的“雙十”日定為“賣萌日”。
中國網民數(shù)量驚人,新詞新句一樓一樓地出產。有的詞句剛一上傳隨即溺斃。有的大紅大紫,卻因“純屬惡搞”,在抽搐痙攣伸縮一段后被無情淘汰。比如曾經創(chuàng)造過網絡點擊與回復奇跡的“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一句,就經歷了從美艷變成黃臉婆的過程,今天再也無人寵幸。網絡詞句快生快滅,傳統(tǒng)作家?guī)缀醪恍加谑褂?,生怕這些新詞新句拉低作品質量,抑或降低自己身份。然而細思,我們必須明白,躺在詞典里的某些貴族級別詞語,當年也是出自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之口。鮮活的語言往往生長于民間,而今天的網絡平臺其實就是過去的民間社會。任何優(yōu)秀的語詞都建立在海量的不優(yōu)秀之上,也就是說盡管網絡上垃圾語言過剩,但總有一些可愛的精辟的詞句脫穎而出。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好意思拒絕使用優(yōu)秀的民間語言,因而,也就沒理由鄙視優(yōu)秀的網絡詞句。即便你鄙視,“一言不合”(最近網上流行的句式,意思是一不高興就干別的去了)它們就會悄悄地發(fā)芽、生長,甚至茂盛。比如“屌絲”(是庶民、平頭百姓或窮人的自嘲式稱謂)一詞,多少人恨得咬碎牙齒,但它就是頑強地被屌絲們使用著。就像當年作家王朔發(fā)明“知道分子”(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貶稱,意為知識分子應該是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的人,而當代的知識分子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而已),一開始也有人“水土不服”,但久而久之你又不得不服。好的詞句,它會自行生長,不管你待不待見。如果你充耳不聞,也許若干年之后你會看不懂年輕人寫的文章,甚至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
我是網絡新詞句的擁躉,在去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篡改的命》里使用了如下新詞句:“死磕”(和某人或某事作對到底)、“我的小心臟”(用小來強調驚訝程度之大)、“抓狂”(非常憤怒而又無處發(fā)泄)、“走兩步”(亮出你的本事)、“型男”(新一代魅力男)、“碰瓷”(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雷翻”(因驚訝而嚇倒)、“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多用于反諷)、“我也是醉了”(表示對人物或事物無法理喻、無法交流和無力吐槽等)、“點了一個贊”(贊同,喜愛)、“裝B”(賣弄,做作,掩飾與偽裝)、“duang”(加特效,含戲謔性很好玩的意思)、“弱爆”(太弱了,弱得太離譜了)和“拼爹”(比拼老爹的本事,靠老爹過上好生活)……有人提醒這過于冒險,甚至被一些專家當創(chuàng)作缺點指認。但這些詞句過于強大,它們在我的寫作過程中幾乎是自動彈出,而我也無意回避。它們散發(fā)今天的鮮活氣息,對我們的社會現(xiàn)象和心理狀態(tài)重新命名,準確生動且陌生。我相信,這些新詞句是社會環(huán)境、情感生態(tài)和思維方式發(fā)生改變后的產物,它們沾滿了這個時代與這個國家的特殊味道。所以,我不相信不在現(xiàn)場的作家能夠寫好中國小說。假如他離開了這里的空氣、雨水、氣溫、陽光、風和泥土,又怎能感受到身處其中的況味?更不可能體會因某一點點改變就孕育出來的新詞新句。
這也是國外漢語翻譯者所面臨的翻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