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jié)點,北庭故城見證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業(yè)貿易的繁榮興盛,也見證了西域地區(qū)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華民族融匯發(fā)展的重要家園之一,對維護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第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jié)點,北庭故城見證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業(yè)貿易的繁榮興盛,也見證了西域地區(qū)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華民族融匯發(fā)展的重要家園之一,對維護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fā)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

北庭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曾是天山以北軍政、經濟、交通、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處于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久負盛名。北庭故城先后為宋遼(西遼)時期的高昌回鶻王國、蒙元所沿用。北庭故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jié)點,見證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業(yè)貿易的繁榮興盛,也見證了西域地區(qū)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華民族融匯發(fā)展的重要家園之一,對維護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1988年2月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北庭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庭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

2020年10月24日-25日,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新疆昌吉州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新疆昌吉州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承辦。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fā)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10月24日,學術研討會開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單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新疆昌吉州黨委副書記、州長金之鎮(zhèn)出席會議并致辭。出席會議的嘉賓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秉根,新疆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防,新疆昌吉州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翠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新疆昌吉州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黨組副書記、主席陳立榮,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委書記李剛,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委員、北庭學研究院院長郭旃,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遺產處副處長邵軍等。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主持。

首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致辭,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同時在致辭中表示,“文化潤疆”是對考古人提出的新時期做好新疆考古工作的重要任務。北庭故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公園,不只是研究和展示新疆歷史文化信息的場所,更是展現(xiàn)新疆歷史發(fā)展、宗教演變與民族發(fā)展的實物見證,是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四個共同”的重要教材。陳星燦指出,北庭作為絲綢之路上一個核心的城市體系,是連接東方與西方、草原與綠洲的重要節(jié)點和樞紐,是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和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重大貢獻的珍貴文化遺產。期待各方專家的深入研究和闡釋能不斷豐富北庭學內涵,把以北庭故城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陳星燦強調,此次召開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恰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勝利召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針對考古工作發(fā)表重要講話。期待通過此次會議,大家放開眼界、提升境界,從中華文明和世界史的角度觀察北庭歷史,推進北庭學術研究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讓北庭學術研究更加立體、廣泛、深入。

其次新疆昌吉州黨委副書記、州長金之鎮(zhèn)致辭,認為此次研討會是進一步拓寬北庭學研究廣度和深度的良好契機。吉木薩爾縣北庭學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來,得到了廣大以西域為研究核心的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北庭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北庭學研究院通過北庭學研討會這個學術平臺,先后出版《北庭史論集》《北庭錢幣研究》《北庭史叢考》《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壁畫》等7套圖書,為北庭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致辭,自1979年、1980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對北庭進行考古發(fā)掘開始,至2020年,北庭考古跨過了四十年?!皩τ谒氖昵鞍l(fā)掘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正式考古調查測繪北庭故城標準平面圖的人來說,今天是個好日子?!泵戏踩讼壬拥卣f道。在致辭中,他回首了北庭故城和佛寺考古白手起家、舉步維艱的日子。四十年過去了,往事仍歷歷在目,可以說北庭考古的春天到來了??吹饺绱硕嗟膶<遗c后起之秀齊聚一堂深感欣慰與震撼。這也顯示著未來的北庭故城考古研究必將大有收獲。孟凡人先生談到,日后仍將伏櫪奮蹄,與諸位學人只爭朝夕,在共創(chuàng)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北庭學的道路上再獻余熱,生命不息,定將以微薄之力為此奮斗不止,直到永遠。

最后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翠玲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贈送昌吉州藝術家的國畫作品。學術研討單元由孟凡人研究員,孫秉根研究員、劉慶柱研究員、榮新江教授、林梅村教授、朱玉麒教授、魏堅教授、郭物研究員等52位專家學者交流發(fā)言。此次會議主題為“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絲綢之路上的北庭和北庭故城考古這一主題展開學術交流,主要對北庭及古代北庭地區(qū)的考古、絲路文化交流、佛寺壁畫、城市建設與布局、人物、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發(fā)言。 

北庭故城內城西門城壕出土蓮瓣紋瓦當

北庭故城內城西門城壕出土蓮瓣紋瓦當

學術研討分為7組,第一組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guī)劃師、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主持,劉慶柱、孟凡人、孫秉根、榮新江、王建新、郭物相繼進行了發(fā)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以《新疆地區(qū)考古與國家文化認同研究—以北庭故城遺址考古為例》為題,從北庭故城考古的重要性為起點,由點到面概述了新疆地區(qū)考古對國家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新疆地區(qū)的考古研究,不僅只是展示新疆歷史文化信息、研究新疆歷史發(fā)展、宗教演變、民族融合發(fā)展,更是展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以《北庭高昌回鶻寺遺址發(fā)掘四十周年回顧與感言二則》為題,講述了四十年前北庭高昌回鶻佛寺發(fā)掘成果來之不易、未為人知的情況,從北庭故城、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學研究院三個方面闡述北庭考古與研究存在的問題,突出北庭對古代西域史、中亞史、西亞史和東歐史的深遠影響,明確北庭學與吐魯番學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北庭學研究院的成立開創(chuàng)了兩者合作共贏的局面,成為兩個學科協(xié)力共同發(fā)展的里程碑。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內交腳菩薩殘像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內交腳菩薩殘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秉根以《北庭考古感言》為題,從考古隊組隊、發(fā)掘緣由、發(fā)掘歷程、取得的成果四個方面回顧了四十年前北庭考古,強調了北庭考古對新疆歷史發(fā)展、宗教演變、民族發(fā)展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北庭學研究的歷史意義及使命。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以《絲綢之路與北庭的多元文化》為題,以吐魯番出土北庭相關文書為基礎,展現(xiàn)北庭學史料研究的多元性,認為高昌回鶻時期,北庭商業(yè)繁榮,多種宗教并存,道教、佛教、摩尼教在北庭成為主流宗教信仰,從出土文書證實北庭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元經濟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的事實,闡述北庭學研究對維護新疆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現(xiàn)實意義和政治意義。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研究員王建新以《試論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路網遺產的構成》為題,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論述了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路網遺產的緣由、發(fā)展、歷史沿革及構成,對絲路沿線文化遺產提出科學、合理的申遺和申遺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管理方式發(fā)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以《北庭故城考古新進展及展望》為題,從最新考古成果和未來展望兩方面匯報了近年來北庭故城考古的最新成果,確定北庭故城遺址最終呈現(xiàn)的格局為“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墻及護城河可能為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的兩個時期建造。將來的考古發(fā)掘目標一是盡最大可能厘清北庭故城形制布局以及發(fā)展演化的過程;二是爭取找到墓葬區(qū),復原北庭故城及居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是調查發(fā)掘北庭故城周邊區(qū)域,了解其城鎮(zhèn)體系和交通網絡的內涵、構成及相互關系。

第二組由新疆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孟憲實主持,朱玉麒、柴劍虹、劉建國、田小紅、劉濤、沈睿文、陳瑋做了學術發(fā)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以《袁復禮的北庭考古》為題,回顧1928年袁復禮先生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在北庭開展的考古活動,對袁復禮袁先生在北庭一個半月考古工作的未刊稿進行整理,公布采集的相關文物、繪制的地圖、拍攝的照片、記錄的野簿、抄寫的資料,并對袁復禮北庭考古做出初步的探析。

中華書局研究員柴劍虹以《四十年前北庭訪古的感悟》為題,回顧1979年8月、1980年9月間,為了更好地閱讀、理解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描寫唐北庭都護府的詩作,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在北庭故城遺址附近發(fā)掘回鶻佛寺(西大寺)之便,兩次赴吉木薩爾考察的情形,并對北庭學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北庭學的研究視野還應該進一步拓展,研究方法還應該予以更新,例如對回鶻佛寺壁畫圖像資料與柏孜克里克、庫木吐拉、克孜爾、敦煌壁畫的比較研究還有很多文章可做,這也是補充與完善中國美術史所不可或缺的。

故城遺址的北城墻及洞穴,吉木薩爾縣位置在新疆天山北麓,距離烏魯木齊約一百六十公里。東漢永平年間,朝廷派遣耿恭(戊尉)率數(shù)百人到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屯田。?

故城遺址的北城墻及洞穴,吉木薩爾縣位置在新疆天山北麓,距離烏魯木齊約一百六十公里。東漢永平年間,朝廷派遣耿恭(戊尉)率數(shù)百人到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屯田。 

 

回鶻佛寺遺址正殿東面外景

回鶻佛寺遺址正殿東面外景


?回鶻長史、公主供養(yǎng)像

 回鶻長史、公主供養(yǎng)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以《北庭古城遙感考古研究》為題,論述了遙感考古在北庭故城中的應用,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對北庭故城的布局、水系、城壕位置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為北庭考古成果增加重要了佐證資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小紅以《新疆奇臺縣石城子考古與研究》為題,對201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奇臺縣石城子考古做了匯報,對石城子形制布局、出土遺物、史料研究等做了說明,并對在城址考古好的經驗、做法及技術做了交流發(fā)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濤以《費尓干納盆地內的早期城址》為題,對費尓干納盆地內達維爾津古城、埃拉坦古城、阿什肯特古城、卡桑塞古城、庫瓦古城的城址考古做了匯報,對城址考古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沈睿文以《大使廳壁畫何以如此?》為題,對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壁畫的最新研究做了介紹,通過壁畫的解讀與史料的相互印證,展現(xiàn)了唐武則天時期,粟特人對中華文明、唐朝政治的關心和了解,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傳播與文明交融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陳瑋以《走馬萬里佐王事:唐代北庭與長安往來使者研究》為題,從史料記載、出土文書、碑刻銘文等資料的識讀,對唐代北庭與長安往來使者的研究做了交流發(fā)言。

第三場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主持。劉迎勝、杭侃、林梅村、魏堅、付馬、華濤、周旸、薛天緯做了學術研討。清華大學教授劉迎勝以《關于“桃花石”名稱語源的新說》為題,從突厥語稱呼漢人的“桃花石”一詞的語源談起,對突厥語系與中原文化的關系介紹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以《元中都報告讀后》為題,通過解讀元中都考古報告,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從元中都的形制、規(guī)模、建造目的及影響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城市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元中都位于農牧分界線上,是游牧城市的橋頭堡,其興建是多種因素促成。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以《蒙元時代北庭仕宦與高僧--兼論畏兀兒人之華化及其對元大都的重要貢獻》為題,從高臺遺址、武將、文臣、高僧四個方面對對北庭歷史史料做了闡述,回鶻文寫本、出土文書、碑銘刻記等保存史料,對北庭故城格局、歷史名人、文化傳播做了闡述,展現(xiàn)北庭學研究的豐富內涵,確定北庭學傳世資料的研究的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堅以《唐朝墩浴場遺址與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為題,從唐朝墩浴場遺址概況、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浴場的傳播與演變、研究成果四方面展開討論,認為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藝等方面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而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墻面的裝飾彩繪等又明顯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東西方建筑傳統(tǒng)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chuàng)新。

北庭故城6號佛寺遺址

北庭故城6號佛寺遺址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付馬以《北庭畏兀兒人名中的家族標示成分及其產生原因》為題,從漢文文獻復原了北庭畏兀兒哈颯不華、廉氏和貫云石三個入仕元朝、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畏兀兒家族的譜系及其家庭成員的本族人名,探討了畏兀兒家族男性成員名字最后有相同的固定詞匯,標示家族出身的最新研究成果。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濤以《十四世紀阿拉伯學者烏馬里絲綢之路模型的現(xiàn)代意義—從烏馬里對城市與絲綢之路關系的設想談起》為題,根據(jù)烏馬里《眼歷諸國行紀》一書探討了城市與絲綢之路的關系,發(fā)現(xiàn)烏馬里眼中城市網絡可以分為33個圈,這些呈“非線性”聯(lián)絡的城鎮(zhèn)存在著中心城市,別失八里(北庭)沒有出現(xiàn)在烏馬里的書中,可能說明是其是東部文明向西發(fā)展的前沿。

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周旸以《以絲路之綢的名義》為題,從絲綢談起,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文化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做了匯報,對以當今的絲路之綢為關注點,打造全鏈式紡織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體系做了闡述。新疆師范大學教授薛天緯以《漫談“天山唐詩之路”的研究與開發(fā)》為題,從唐詩談起,提出“天山唐詩之路”,并對此進行了學術探討。

10月25日,學術研討繼續(xù)進行,第一場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裕群主持,段晴、魏正中、李肖、陳愛峰、劉韜、夏立棟、王旭送、劉文鎖進行學術研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段晴以《粟特語灌頂儀軌》為題,通過吐峪溝出土的一件粟特語寫卷的釋讀與研究,證明高昌回鶻時期,漢地流行的佛教密宗也曾經傳播到了吐峪溝一帶,吐峪溝地區(qū)也曾有佛教僧團舉行過密宗的灌頂儀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魏正中以《解讀石窟寺院——以龜茲為例》為題, 對石窟寺考古研究,提出了自己新的見解,對何謂石窟寺院、石窟寺院的空間及視域構成、空曠場地的利用、如何運用考古學方法研究石窟寺遺址等問題與各位專家展開研討。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研究員李肖以《北庭西大寺形制淵源考》為題,對北庭西大寺建筑形制做了考究,通過對比國內外同時期佛寺建筑形制,討論西大寺建筑淵源。吐魯番學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陳愛峰以《高昌回鶻時期吐魯番觀音圖像的分類與年代》為題,對吐魯番觀音圖像與經變畫,分析繪畫風格,對比周邊同時期該類圖像,做出年代推定與分類。首都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劉韜以《高昌回鶻時期毗沙門天王的圖像與樣式考析——以德國吐魯番探險隊所獲幡畫殘件為中心》為題,對20世紀初年德國吐魯番探險隊自高昌所獲的數(shù)件單尊毗沙門天王幡畫殘件做進一步的圖像學與樣式研究。辨識出毗沙門天王與乾闥婆、夜叉等天部諸神的尊格。歸納出唐西州至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毗沙門圖像的樣式與風格,指出高昌毗沙門天王樣式非兜跋毗沙門天王樣式,該樣式在漢地與吐蕃的影響下亦有回鶻人的創(chuàng)造。討論了毗沙門天王幡反映的民間信仰,其與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共同呈現(xiàn)出高昌回鶻王國自上至下多層面的祈愿毗沙門護國與“五事”信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夏立棟以《斬山崖面區(qū)段與石窟考古分期——以吐峪溝石窟遺址為中心》為題,以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和東區(qū)北部石窟寺遺址為個案,從石窟營造工程的視角切入,歸納不同階段寺院布局和洞窟主要特征的演變規(guī)律,得出石窟考古分期結論。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旭送以《唐代西州逃人(逃戶)問題研究》為題,通過堆吐魯番出土文書的研究與釋讀,考證了西州存在嚴重的嚴重逃人(戶)問題,逃人(戶)的去向主要為本州內其他縣、庭州、焉耆等,并對逃人(戶)賦稅及原因展開研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副主任兼考古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劉文鎖以《古代鄯善的印信》為題,對鄯善出土的漢-晉時期的西域印章進行研討,通過史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討論這些印章的形制特征、類型、圖案和用途。

第二場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玉麒、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李肖主持,孟憲實、李錦繡、張安福、劉子凡、董紅玲、賈秀慧、高波進行學術研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憲實以《北庭在唐代的地位》為題,以史料為基礎,從歷史文獻考證,從庭州到金山都護府,從都護府到北庭大都護府,北庭的地位不斷提升,成為了唐經營西域的重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錦繡以《唐初經略西域考》為題,對唐代經營西域的歷程做了分期,對不同時期的經營方式展開學術研討。上海師范大學絲綢之路研究中心教授張安福以《天山廊道與唐朝西域戰(zhàn)略的布局研究》為題,對唐朝經營西域做了研討,提出西域經略與天山廊道的呼應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子凡以《北庭軍鎮(zhèn)體系的發(fā)展—敦煌S.11453、S.11459瀚海軍文書再探討》為題,通過傳世史書與出土文獻的對比分析,探討了北庭軍鎮(zhèn)體系從建立到拓展的大致脈絡。新疆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董紅玲以《天山北路清代城市建設述論—以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矛盾、沖突、交流和融合為視角》為題,論述了天山北路城市的歷史演變過程,認為清代天山北路城市群的形成和發(fā)展,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長期矛盾、沖突、交流、融合的結果,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發(fā)展、鞏固的標志。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賈秀慧以《近代北庭地區(qū)城市的警政建設述論》為題,對近代北庭地區(qū)城市的警政建設的存在警政措施落實做了客觀評價。新疆大學教授高波以《少數(shù)民族研究有兩個偏向》為題,對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探討。

第三場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主持,葛承雍、艾力江·艾沙、徐馳、張杰、買合木提江·卡地爾、劉劍、葛川、李正一進行學術研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以《穿越西域的“青海道”絲路文物》為題,對絲綢之路“青海道”做了最新研究的學術研討,介紹“青海道”是絲路外來文物又一源流,展示的絲綢織錦、金銀器、金飾片、玻璃器等異域精美文物,不僅融會和見證了多元文明的藝術之美,而且?guī)Ыo我們多樣文化互鑒的啟悟,集中反映了6至9世紀中國、中亞、波斯和地中海等世界文化紐帶的關聯(lián)互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員艾力江·艾沙以《唐代疏勒鎮(zhèn)之地望》為題,對疏勒之稱的起源做了學術交流,并對喀什疏勒鎮(zhèn)的考古最新動態(tài)做了匯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徐馳以《唐朝羈縻府州時期漠北地區(qū)的城址》為題,根據(jù)實地調查并結合史料考證,認為蒙古草原上的筑城傳統(tǒng)應該是從唐朝羈縻統(tǒng)治時期開始的。在羈縻統(tǒng)治以前,第一突厥汗國的墓葬就已經受到了來自中原王朝的影響,但筑城這一新的形式則是因唐朝的羈縻統(tǒng)治而興盛,并且之后一直影響著居住在漠北的游牧族群。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南京大學在讀博士生張杰以《新疆吉木薩爾縣甘溝塘墓群唐代前后墓葬的認識》為題,2016在吉木薩爾縣甘溝塘墓群搶救性發(fā)掘10座唐代前后的墓所在的空間區(qū)位、布局特點、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出土遺物等文化特征進行分析,認為這批墓葬與準格爾盆地周緣同時期墓葬遺存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一致性,與同時期北庭故城、西大寺遺址等遺存共同構成了北庭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內容,為北庭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物質材料。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博士以買合木提江·卡地爾以《新疆出土唐代帶具初探》為題,依據(jù)新疆出土帶具為出發(fā)點,以帶具的三種不同分類,認為出土帶具的形制和組合方式相同,可能是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遷西域都護府于龜茲以后中原傳入的產品,與拔悉密部遷居庭州的史實有關,同時也反映了粟特人在歐亞草原中東部地區(qū)的經濟活動和文化影響。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劍以《考古遺址闡釋系統(tǒng)構建的方法與實踐》為題,認為如何講好遺址背后的故事,增進公眾對考古遺址的理解,需要通過構建一套闡釋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并簡要介紹有關遺產闡釋的理論和國外優(yōu)秀案例,結合實踐總結出遺址闡釋系統(tǒng)的構建方法,對北庭遺址的闡釋系統(tǒng)設計提出設想。中國文化遺產院研究員葛川以《文物保護工程中的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為題,不可移動文物構造缺陷、蠕變卸荷、材料損傷、結構殘損,超期服役是導致其脆弱性的獨特性問題子做了介紹,對最新的、符合國家項目特征的文物保護工程學現(xiàn)代化一些研究探討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在讀碩士研究生李正一以《李征<吉木薩爾北庭故城遺址調查報告>整理與研究》為題,對中國著名考古工作者李征先生的遺稿進行整理公布,并對李征先生未完成的考古研究做了自己的學術推測。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

第四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錦繡、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艾力·吾甫爾研究員主持,宋玉彬、王飛峰、董新林、姜波、錢國祥、周繁文、史硯忻、石自社做了學術研討。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宋玉彬以《城址視角下渤海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為題,基于考古發(fā)現(xiàn)、結合史料線索,以都城建置為學術切入點,梳理了渤海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員王飛峰以《試論高句麗大型建筑址》為題,對高句麗大型建筑址的發(fā)現(xiàn)、類型、特征、發(fā)展演變和原因方面,介紹了最新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和學術研究進展,為北庭故城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以《遼上京遺址城市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題,通過近年對遼上京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介紹了遼上京宮城形制規(guī)模和遼上京皇城東向布局的特點,分析了皇城的形制布局和沿革及其規(guī)劃理念,探討了探索城市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姜波教授以《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fā)掘與收獲》為題,對2018-201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沙特國家考古中心聯(lián)合組隊對沙特塞林港遺址開展的第二次聯(lián)合發(fā)掘,做了簡述,展示了這次考古取得的成就,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以《漢魏洛陽城址沿革與北魏都城的格局》為題,對漢魏洛陽城址考古做了介紹,分享了自己對城址考古的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周繁文以《絲綢之路西段的城市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為題,對絲綢之路國內外最新的考古研究做了闡述,總結分析了不同城址考古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史硯忻以《俄羅斯圖瓦波爾巴任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為題,對俄羅斯聯(lián)邦圖瓦共和國東南部波爾巴任遺址做了介紹,基于實地考察所獲資料及目下已刊著述,介紹了俄方工作的主要收獲,并結合中國考古學的有關認識,重點檢視了出土建筑構件的年代特征,探討了小城的屬性及其連帶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石自社以《隋唐東都與西域互動關系》為題,結合史料和最新考古發(fā)掘資料,對隋唐洛陽城的東都和西域的關系提出自己最新的學術觀點,并與與會專家做了討論。

最后,新疆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防主持了閉幕式,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北庭學研究院院長郭旃,對會議進行全面的學術總結。認為此次學術會議從歷史的碎片之中,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多方匯聚,北庭學研究和北庭故城的考古工作進一步豐富、充實和確鑿,歷史的脈絡在新一輪的研究和梳理中更加清晰、鮮活和完整。北庭學和絲綢之路研究以豐富的和不斷增加的考古成果和史料,有利于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為深入貫徹落實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和新時代治疆方略提供了堅實的史學支撐,同時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說服力的歷史依據(jù)。

(本文原標題為《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紀要》,全文原刊于《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