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從吳昌碩結(jié)緣浦東的特展,看跨越130年的“弄潮”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qū)成立30周年,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與上海浦東結(jié)緣已久?,F(xiàn)在的浦東陸家嘴中心地帶就有吳昌碩紀念館對外開放,吳昌碩生前不僅描繪過浦東風光,也樂于結(jié)交浦東人士。1890年,吳昌碩東渡黃浦江,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qū)成立30周年,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與上海浦東結(jié)緣已久?,F(xiàn)在的浦東陸家嘴中心地帶就有吳昌碩紀念館對外開放,吳昌碩生前不僅描繪過浦東風光,也樂于結(jié)交浦東人士。1890年,吳昌碩東渡黃浦江,在浦東嚴家橋(今屬塘橋)為浦東災民行善。

“‘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jié)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近日在地處上海浦東的金橋碧云美術館落下幃幕。展覽展出了吳昌碩創(chuàng)作的《畫浦東芍藥花圖軸》、《浦東立雪庵圖》、《浦東雪景圖》等與浦東風光相關作品。展覽期間,主辦方邀請吳昌碩曾孫吳越與相關藝術史學者舉辦系列對談,就吳昌碩金石大寫意畫風形成的背景與其對當下的意義進行討論。

吳昌碩《畫浦東芍藥花圖軸》

吳昌碩《畫浦東芍藥花圖軸》

124年前,52歲的吳昌碩在浦東居住,見到遍地開放鮮艷如牡丹的芍藥花,欣然命筆對花寫照。圖畢,題句是:“上海浦東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 其色絕艷。乙未暮春,吳俊卿?!边@幅作品于1963年,由吳越的祖父、吳昌碩三子吳東邁贈與浙江安吉。而在今年,為準備此次特展,吳昌碩曾孫、吳昌碩紀念館執(zhí)行館長吳越特地從安吉縣吳昌碩紀念館把畫作“請”了回來:“時隔124年,吳昌碩畫浦東的畫作終于回到浦東‘探親’了!”

此次展覽從吳昌碩“風雪渡黃浦”所畫浦東絕艷芍藥展開篇章,繼而勾勒其“孤行道亦同”的海上師友,再而鋪展出“南北匯巨流”的畫風影響,最后陳列與吳昌碩相關的研究出版,以書柜與字墻的方式展示百年雄風何以鑄成。

吳昌碩《畫浦東芍藥花圖軸》 題跋

吳昌碩《畫浦東芍藥花圖軸》 題跋

根據(jù)記載,吳昌碩還創(chuàng)作了《浦東立雪庵圖》《浦東雪景圖》等作品,并與浦東名家錢慧安、王一亭合作了許多作品。吳昌碩還曾賦詩大贊楊斯盛毀家興學創(chuàng)辦浦東中學,與錢慧安創(chuàng)辦了豫園書畫善會,用藝術開展社會慈善事業(yè)。吳昌碩還支持王一亭、陳桂春創(chuàng)辦了浦東醫(yī)院(現(xiàn)東方醫(yī)院)。

展覽現(xiàn)場中的吳昌碩背影影像

展覽現(xiàn)場中的吳昌碩背影影像


展出作品中的吳昌碩肖像

展出作品中的吳昌碩肖像

在11月15日展覽閉幕前夕,吳昌碩曾孫吳越和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鄧鋒從展覽策劃的背景、吳昌碩的藝術風格及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進行了一次對談。

在吳昌碩曾孫吳越看來,吳昌碩不僅傾心浦東的自然風光,更是樂于結(jié)交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在整理吳昌碩的手稿,內(nèi)存一首題為《庚寅十一月奉檄赴嚴家橋粥廠給流丐棉衣》的詩。詩中記載著庚寅十一月(1890年),吳昌碩東渡黃浦江,在浦東嚴家橋(今屬塘橋)為浦東災民行善的事跡,這就是吳昌碩與浦東結(jié)緣130周年的來歷。

地處浦東陸家嘴的吳昌碩紀念館

地處浦東陸家嘴的吳昌碩紀念館


展覽期間吳越(右)等的對談

展覽期間吳越(右)等的對談

談到此次展覽的緣起,吳越在對談會上表示,這次展覽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今年正值浦東開發(fā)開放30周年,也是吳昌碩與浦東結(jié)緣130周年。現(xiàn)在浦東的發(fā)展這么好,是因為大家有一種奮斗不息的精神,而吳昌碩在藝術方面一直在弘揚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精神?!按舜握钩龅膮遣T《畫浦東芍藥花圖軸》是我專程從安吉吳昌碩紀念館借來的,這幅芍藥花是吳昌碩124年前畫的,他心中有浦東、畫浦東、更愛浦東,所以這是舉辦特展很好的機緣。”吳越說。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據(jù)悉,此次特展以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藏品為基底,匯集書畫、篆刻作品及實物、文獻書籍共一百余件套,其中不少作品和資料尚屬首次展出。集中了22方吳昌碩篆刻印章,數(shù)量為近年來的吳昌碩藝術展覽之最,還囊括了最大、最小的兩對吳昌碩所刻印章。近年來,中日兩國最高的藝術殿堂——故宮博物院與東京國立博物館,相繼推出了吳昌碩研究出版物。文獻資料也是此次特展的一大亮點,展覽陳列了70余本吳昌碩畫刊、研究論文等出版物,前后歷史綿延百年。國內(nèi)最早的一本是1920年出版的《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海外最早的一本是1920年日本出版的《缶廬近墨》。

展覽現(xiàn)場的吳昌碩手跡

展覽現(xiàn)場的吳昌碩手跡


展覽現(xiàn)場的展品

展覽現(xiàn)場的展品

展覽中有一方其貌不揚、卻格外顯得古色古香的硯臺,是吳昌碩在大約30多歲時使用過的。在硯臺的側(cè)面,可依稀看到“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的刻字。據(jù)吳越介紹,吳昌碩早年貧窮,沒有錢買硯臺,便自己挖墻磚自制硯臺。“這硯臺現(xiàn)在傳承到我的手中,將來還要傳承給子孫后代。因為這方硯臺傳承了吳昌碩在艱苦條件下克服苦難的精神?!?/p>

鄧鋒認為,“今天我們再談到學習吳昌碩,更重要的是思考學習什么,傳承什么。更重要的是和吳昌碩進行內(nèi)在精神上的溝通,不拘泥于表面形式。這個展覽雖然結(jié)束了,但它不是句號,而是一個開始?!?/p>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在此前舉辦的另一場關于吳昌碩藝術的座談會上,金橋碧云美術館負責人林薇表示,關于這一展覽的標題“弄潮”其實是考慮了很久,“從吳昌碩先生的歷史來看,在當時是弄潮兒,也從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做了超越時代的事,所以我們認他認是‘弄潮兒’,我們浦東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當中的‘弄潮兒’,所以我們最后起了‘弄潮’的展覽名?!?/p>

美術史學者湯哲明說:“如果把時間倒推回去100多年,吳昌碩先生是標準的‘弄潮兒’,現(xiàn)在很多人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吳昌碩是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的那一代。就當下而言,我們是引進來的多,卻很少真正走出去?!?/p>

座談中一些學者還反思了文人畫的當下思考,并追溯了吳昌碩藝術的緣起與海派藝術的關系,“清末華洋雜處、文人不斷涌入的上海自有大熔爐與大境界,趙之謙、任伯年之后,可以吳昌碩的出現(xiàn)為代表,所謂‘強其骨力墨淋漓’,這也啟發(fā)了其后的齊白石、黃賓虹,其精神境界至今影響而不衰。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因之稱“安吉吳缶廬昌碩,……以金石篆籀之學出之,雄肆樸茂,不守繩墨,為后海派領袖?!?/p>

據(jù)主辦方介紹,吳昌碩特展在展覽期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開展期間接待過上海安吉商會、湖州商會、中國銀行浦東支行、上海燃氣集團團委以及日本橫濱華人友好協(xié)會、西泠印社、奉賢區(qū)圖書館、中華藝術宮等團體。上海市一些學校的師生也專門組織參觀學習。

浦東竹園小學師生一行進行現(xiàn)場寫生臨摹吳昌碩作品,并受到吳昌碩曾孫吳越先生現(xiàn)場指導。

浦東竹園小學師生一行進行現(xiàn)場寫生臨摹吳昌碩作品,并受到吳昌碩曾孫吳越先生現(xiàn)場指導。

“這次來看展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群都有,上到博士,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這個展覽雖然結(jié)束了,但它不是句號,而是一個開始?!眳窃秸f。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