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回望中華百年學術

“近一百年中華現(xiàn)代學術的狀況,在我看來,是諸子以后最熱鬧的一個時代。”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說

回望中華百年學術

 “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部分作者 光明圖片

回望中華百年學術

王國維《人間詞》手稿 光明圖片 

回望中華百年學術

“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部分書籍 光明圖片

在當今的中國學界,商務印書館譯介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幾乎無人不曉。因為,它“打開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大門”。

與匯集了數(shù)千年來域外文明精華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不同,“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著眼于梳理百余年來中華學術的演進脈絡,收納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呈現(xiàn)中華學人對中國和世界的獨到闡釋。

這兩套叢書,猶如橫亙天際的雙彩虹,架起連接古今中外學術交流的橋梁,拓展了幾代中華學人的視野,推動著中國學術的進步。

2010年1月10日,“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第一批100種出版問世。第二批100種于2016年5月全部出版。如今,第三批100種的選目規(guī)劃正在進行。

這一部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扛鼎之作,蘊含著中外文化碰撞中激發(fā)出的各種新思想、新學說、新理念,凝聚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智慧之光,引領著我們去閱讀,去思考,去傳承。

中華現(xiàn)代人文學術縮影

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特點,決定了“叢書”的特點。

百年前的中國,國勢頹危,列強環(huán)伺,傳統(tǒng)頻遭質疑,西學新知亟亟而入。正如“叢書”的《出版說明》所言:“中華現(xiàn)代學術之轉型正是完成于這一混沌時期,于切磋琢磨、交鋒碰撞中不斷前行,涌現(xiàn)了一大批學術名家與經(jīng)典之作。而學術與思想之新變,亦帶動了社會各領域的全面轉型,為中華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p>

商務印書館總經(jīng)理于殿利,對此的分析更為獨到。他說:“20世紀的中國學術,也是世界學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西方人文科學的傳入,推動著中國學術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逐漸走入世界學術之林;另一方面中國學人也形成了獨具慧眼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結晶。這種雙向的交流,有力地推動了世界學術的發(fā)展。”

作為“叢書”的論證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汝信的評價是:“‘叢書’是一項浩大而且重要的文化工程。其規(guī)模之大、學科之全、覆蓋面之廣,都是空前的。已經(jīng)出版的200種名著都是學術文化的精粹,是百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p>

“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中華學術如果沒有‘叢書’這樣的書來奠基,就沒有深厚的根底?!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陳祖武認為,“叢書”編撰要在四個方向上立意高遠:

第一,要整理近百年來中華學術的成果;第二,要梳理近百年來中華學術的發(fā)展歷程;第三,要展示現(xiàn)代和當代中華學者對于中國和世界問題的思考;第四,要充分顯示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文化信仰,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方家扛鼎之作囊括其中

93年前,即1923年9月,新學年開啟,時任清華學校國學講師的梁啟超,給學生們開設了一門他思慮已久的新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彼時,已綿延數(shù)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著亙古未有的新變。

回望此前三百年中國學術發(fā)展演進的脈絡,梁啟超的心頭充溢著對當下的關切。他希望,憑借此前三百年學術探索出的路徑,“擴充蛻變,再開出一個更切實偉大的時代”。

隨著課程進行,梁啟超的講義在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1926年講義首次結集成冊,1929年就已印行四版。時至今日,各種版本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已有數(shù)十種之多。

這部近百年前出版的書,既是清代學術史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百年來不可或缺的學術樣本。在“叢書”專家論證會上,沒費什么爭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很快就確定入選了。

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梁啟超對明末及清代不同學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學術淵源、成就和特點等方面,做了極為概括的論述,對清代學術及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總結。

為了把新版做成一個最完整、精良的定本,主持此書整理的北京大學教授夏曉虹決定,主要以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梁啟超在清華學校授課講義為底本,匯集其他原始版本進行參考,采用古籍??钡姆椒?,對此書進行重新整理。

和梁啟超一樣,王國維、胡適等大家的著作也都出現(xiàn)在“叢書”中。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以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將其眼光與體系納入小說研究中,從而揭開現(xiàn)代古典文學研究的序幕;《人間詞話》以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素養(yǎng)為背景,汲取西方美學、哲學理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文藝理論體系;《宋元戲曲考》則是中國第一部用西方近代科學方法研究完成的戲曲專著。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首次將經(jīng)學與哲學剝離開,把哲學當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研究。正如馮友蘭所說:“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chuàng)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p>

與傳統(tǒng)法制史研究重考據(jù)不同,王亞南的《中國法制史概要》著重按照法律門類系統(tǒng)梳理史料,其關于中華法系演進的理論獨成一家,被法學界譽為開專題史研究之先河。

在百年學術史中,許多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進行了開拓性努力,郭沫若、翦伯贊、范文瀾、馬寅初等學者的著作也都收在“叢書”之中。

選目規(guī)劃為最重要工作

構成中國近百年學術史的名著,不僅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樣璀璨的明珠,還有很多被時間遮蔽了光華的名著。這讓選目策劃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于殿利介紹,為了更好地甄選出真正具有學術含量的精品,商務印書館多次舉辦大型專家論證會,先后邀請了來新夏、傅璇琮、巴斯蒂等150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組成叢書選目專家組,按學科類別反復斟酌,最終確定書目。

在一次專家論證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研究員葉坦向與會者大力推薦唐慶增的《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學科的肇端時期。葉坦認為:“唐慶增作為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系統(tǒng)性研究的奠基者,其理論借鑒和分析方法并沒有獨宗西洋哪一學派,而是致力于探索適宜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的理論建構和研究方法。”

葉坦的建議得到專家的響應,也受到出版社的重視。最終,這部1949年以后沒有單獨出版過的《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被納入“叢書”,重新回到學界的視野之中。

早在1920年,梁啟超就已有《清代學術概論》問世,其論述范圍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相近。為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入選了“叢書”,卻不見《清代學術概論》的身影呢?

“我參與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選目時考慮的是展現(xiàn)梁啟超的清學研究成果?!肚宕鷮W術概論》因篇幅短,內容高度濃縮,更適合專業(yè)讀者。而就一般閱讀與接受而言,講義本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述更充分?!毕臅约t如此回答。

“叢書”的各分科書目,在經(jīng)過選目專家組的確認后,出版社還會邀請一位學者參與整理并撰寫該書的“作者學術年表”與“評介文章”。選擇專家的標準,或是對該書作者非常了解,或是對相關領域進行過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對編選、校訂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建議。

“我看了目錄,已經(jīng)出版的這些名著都是學術文化的精粹所在,對學術傳承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薄皡矔敝惺杖氲牟簧賹W術著作,汝信五六十年前就曾收集過,但歷經(jīng)歲月變遷,很多書都已遺失了,如今看到這份書目,讓他倍感親切。

“無中生有”成就了新經(jīng)典

有些學術大家,在某一領域的研究享譽已久,其成果卻一直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整理,“叢書”為其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現(xiàn)的機會。

“‘叢書’并非‘舊籍重刊’,也非‘拾遺補漏’,而是希望推出經(jīng)過精選、精編、精校的優(yōu)秀范本。除此之外,另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重新編輯、整理原來的成果,‘無中生有’,推出新書,成就新經(jīng)典?!庇诘罾f。

吳文藻的名字,很多人都聽說過,因為他是作家冰心的丈夫。同時,吳文藻還是中國社會學學科的奠基人。在“叢書”第一批專家論證會上,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提出,吳文藻的文章大多散見于各學術刊物上,沒有專題性質的專著,建議為其新編一本文集。這就是“叢書”中的《論社會學中國化》,由吳文藻的女婿陳恕與吳先生弟子、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慶仁匯編而成,較為全面地輯錄了吳文藻在社會學方面的論文與評論文章。

商務印書館編輯倪詠娟介紹:“陳恕和王慶仁兩位老師做了很多資料整理和搜集工作,我也利用網(wǎng)絡資源補充了一些篇目,經(jīng)編者審定后也收入了書中。這樣,這本著作可說是最為全面且完整地體現(xiàn)了吳先生研究成果的‘新經(jīng)典’?!?/p>

對于倪詠娟來說,發(fā)掘塵封多年的名篇名著,是整理舊籍過程中的一大樂事。她說:“梳理、編排、校訂舊籍的過程,仿佛親手拭去沉積于珍玩的厚厚塵土,還以本來的色澤與紋理。編輯《滕固美術史論著三種》,便是這樣一次‘發(fā)現(xiàn)之旅’?!?/p>

滕固是美術史研究大家,曾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但他在德國柏林大學的博士論文《唐宋畫論》,因為用德語寫成,長期無人知曉。

在《唐宋畫論》的開篇處,滕固這樣說明撰寫此文的緣由:當時對中國藝術理論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且都出自歐洲與漢學家之手,中國本土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他希望能在中國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系統(tǒng)“展示中國唐宋時期的藝術脈絡”。

在“叢書”中,編譯后的《唐宋畫論》與《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兩種代表作一同收入了《滕固美術史論著三種》。

于殿利介紹,根據(jù)專家建議,目前“叢書”中有20種著作對原有書稿進行了重新整合,改善排版方式,使其內容更加完整豐富。

結語

中華現(xiàn)代學術之路,自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胡適等人以來,已經(jīng)走過了一百余年的歷史。

“近一百年中華現(xiàn)代學術的狀況,在我看來,是諸子以后最熱鬧的一個時代。”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說。

于殿利的觀點是:“這一百年,是中國學術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百年。中國學術經(jīng)歷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嬗變??偨Y百年來中國學術的復雜歷程,展望新世紀中國學術的發(fā)展走向,成為擺在中國學人面前的一項重要使命?!?/p>

一本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套書可以影響一個民族、一個時代。透過“叢書”,回望中華百年學術的歷史長廊,總結了一個時代,又開啟了一個時代。讓我們追隨先賢的腳步,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地走向未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