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第一個真正對華免簽的國家,塞爾維亞與中國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塞爾維亞地處東西方文化交匯之處,有著曲折的歷史,卻也展現(xiàn)了對多種文化的包容,其中每一座遺跡都可作為見證。然而,特殊的歷史地理位置以及至今懸而未決的邊境問題,使得塞爾維亞的多處世界遺產(chǎn)都曾受到戰(zhàn)爭的沖擊,或是至今仍處于威脅之下。本文介紹了塞爾維亞加萊里烏斯宮、斯圖德尼察修道院、中世紀墓葬群斯特茨奇、科索沃中世紀古跡等世界遺產(chǎn)的歷史變遷。
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的加萊里烏斯宮(Gamzigrad-Romuliana, Palace of Galerius)
從Google Maps看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的加萊里烏斯宮
面對外敵入侵、內(nèi)戰(zhàn)及經(jīng)濟崩潰的“三世紀危機”,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在公元293年引入了“四帝共治制”,令四位領(lǐng)導(dǎo)人分治羅馬帝國的東、西部。
作為戴克里先的女婿,加萊里烏斯(約260-311年)在公元305年升為羅馬東部的奧古斯都,隨后自認為羅馬帝國最高皇帝。他在自己的出生地賈姆濟格勒(現(xiàn)塞爾維亞扎耶查爾附近)建造了菲利克斯·羅慕利亞納宮,建筑群中包括城堡、宮殿、教堂、修道院、浴室、禮拜堂、墓地和紀念碑,中間以凱旋門相連。作為羅馬傳統(tǒng)建筑的典型代表,加萊里烏斯宮現(xiàn)在仍保留了西門和大部分城墻,以及眾多古羅馬時期的文物。
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的加萊里烏斯宮遺跡 圖源:UNESCO
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的加萊里烏斯宮遺跡
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羅馬帝國末期,皇帝加萊里烏斯自認為羅馬帝國最高皇帝,于是下令修建了這座堡壘式宮殿及寺廟建筑,并以其母菲利克斯·羅慕利亞納(Felix Romuliana)的名字命名。
加萊里烏斯宮的建造主要出于三個目的:用于供奉皇帝母親的神圣品格,紀念皇帝的善行(紀念碑),以及居住(豪華別墅)。該宮殿建筑群的獨特之處,即在于將舉行儀式和紀念活動的功能集于一身。
公元4世紀,菲利克斯·羅慕利亞納宮殿在尚未完成的時候就被羅馬皇帝交給了基督教會。公元6世紀Emperor Justinian 重建了宮殿,并擴大其規(guī)模。1953年,沉寂已久的宮殿遺址開始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并于1984年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菲利克斯·羅慕利亞納”的銘文。2007年,加萊里烏斯宮于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標準(iii)(iv)]。
斯圖德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
從Google Maps看,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地處一座小山上,正好可以俯瞰斯圖德尼察河流由此地穿流而過
隨著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衰落,蠻族不斷入侵巴爾干半島。公元8世紀,斯拉夫民族來到了現(xiàn)在的塞爾維亞,并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改信東正教。9世紀中期,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并吞了塞爾維亞。公元1166年,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在塞爾維亞建立了尼曼雅王朝,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統(tǒng)治。
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在塞爾維亞南部修建了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如今是塞爾維亞地區(qū)最大的、擁有最豐富歷史遺存的傳統(tǒng)東正教修道院,其中的兩座主要紀念碑、圣母大教堂及國王大教堂均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建筑物中擁有大量13世紀和14世紀時期的拜占庭風(fēng)格壁畫,均為無價之寶。
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圣母教堂
斯圖德尼察修道院
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圣母教堂內(nèi)景
1190-1196年,中世紀尼曼雅王朝(Nemanji? Dynasty)的創(chuàng)建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始創(chuàng)了斯圖德尼察修道院,成為當時塞爾維亞正教會規(guī)模最大的修道院之一。尼曼雅一世和他的妻子,以及第一位塞爾維亞國王史蒂芬的遺骸都安放在這座修道院中。
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內(nèi)的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壁畫
1235年,King Radoslav為圣母教堂增添了十分壯麗的前廳。
圖中最左邊為圣母教堂帶圓頂?shù)闹黧w部分,中間顏色偏黃的建筑為后建的前廳,最右邊是再之后建的小教堂
1313-1314年,米盧廷國王(King Milutin)在修道院內(nèi)為圣約阿希姆和圣安娜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這一部分也被稱為King’s Church。
相比起圣母教堂,King's Church顯得比較迷你
拉斯卡建筑學(xué)派(Ra?ka school)盛行于尼曼雅王朝統(tǒng)治時期,融合了羅馬和拜占庭風(fēng)格,建造過程中常常將石材和木材結(jié)合使用。以圣母教堂為例,它圓頂無過道式(single-nave)的外觀讓人想起意大利的羅馬教堂,而其中的部分紀念性壁畫則反映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淪陷于十字軍之后的風(fēng)格。
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地區(qū)后,土耳其人經(jīng)常對修道院進行襲擊。1569年,斯圖德尼察修道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修復(fù),主要對圣母教堂的壁畫進行了粉刷。本文中所出現(xiàn)的修道院壁畫基本都使用了濕壁畫(fresco)的創(chuàng)作手法。fresco一詞是意大利語“新鮮”的意思,因為濕壁畫創(chuàng)作時需要在墻面灰泥未干的時候作畫,而且無法修改,這就需要藝術(shù)家用筆果敢精準,難度極高。由于濕壁畫的顏料已經(jīng)滲入了灰泥中,因此它比干壁畫更不易剝落,色彩鮮明且持久。
17世紀初,地震和大火席卷了修道院,相當一部分歷史文獻和藝術(shù)遺產(chǎn)永久摧毀或丟失。1979年,斯圖德尼察修道院得到了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保護,被列為Monument of Culture of Exceptional Importance。1986年,斯圖德尼察修道院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標準(i)(ii)(iv)(vi)]。
斯塔里斯和索潑查尼修道院(Stari Ras and Sopo?ani)
Google Maps上的斯塔里斯和索潑查尼修道院
1195年,位于現(xiàn)塞爾維亞東部摩拉瓦河畔的斯塔里斯,成為了尼曼雅王朝的首都,同時也是塞爾維亞的第一個首都。
位于中西方文化交匯十字路口的斯塔里斯,其郊區(qū)有一系列值得紀念的中世紀建筑群,主要包括索波查尼修道院,Djurdjevi Stupovi修道院,圣使徒圣彼得和圣保羅教堂(Holy Apostles St Peter and St Paul Church)以及拉斯鎮(zhèn)的中世紀考古遺址(the Medieval Town of Ras)。其中,索波查尼修道院是現(xiàn)塞爾維亞所存的拜占庭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融合的最好例證。
斯塔里斯
索潑查尼修道院全景
索潑查尼修道院
1259-1270年,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烏羅什一世(King Stefan Uro? I)捐贈修建了索波查尼修道院,其中包括了圣三一教堂和他的墓地。1270-1276年,教堂中最為核心部分的壁畫被逐步完成。
修道院圣三一教堂內(nèi)的圣母升天圖
修道院圣三一教堂內(nèi)的圣母升天圖
索波查尼修道院圣三一教堂內(nèi)的整體裝飾計劃在13世紀被逐步實行,帶有明顯的拜占庭晚期藝術(shù)中的古典風(fēng)格。在圣壇部分裝飾有禮拜場景,中殿則環(huán)繞了東正教十二大節(jié)(the Great feasts),前廳所裝飾的是基督教教條及末世場景,布局宏大,表現(xiàn)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創(chuàng)作了這些出色壁畫的藝術(shù)家們主要來自于拜占庭帝國。1261年,雖然東羅馬帝國的流放政權(quán)尼西亞帝國收復(fù)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攻陷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卻已經(jīng)日漸衰微,東西教會大分裂已成定局。由于這些藝術(shù)家們無法繼續(xù)在拜占庭帝國領(lǐng)土內(nèi)工作,于是轉(zhuǎn)而向塞爾維亞國王尋求庇護,并服務(wù)于王室。
14世紀初,修道院圣三一教堂前側(cè)增加了一個帶有尖塔的開放式塔樓。
修道院圣三一教堂
14世紀中,斯特凡·烏羅什一世的曾孫Du?an對教堂進行了擴建和翻新。1389年,科索沃戰(zhàn)役后,索潑查尼教堂被土耳其人焚毀,被嚴重的破壞。重建工作相繼在15世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展開,修道院又重新繁榮起來。1689年后,奧斯曼帝國突襲修道院,縱火焚燒了建筑,并帶走了教堂屋頂?shù)你U。此后修道院一直處于荒蕪中。
教堂外壁仍可見明顯的修補痕跡
為什么教堂屋頂要用鉛?在中世紀的時候,鉛是除了鐵之外十分常用的一種建筑材料。金屬鉛具有熔點低、塑性好的優(yōu)點,即使在潮濕環(huán)境下仍耐腐蝕,并且不像木材一樣易燃,所以在當時經(jīng)常被做成管道及建筑屋頂。
金屬鉛的價格在中世紀相對而言還是很高的,一般只用于建造大教堂和宮殿,因此這些地方的鉛屋頂也成為了盜賊們的最愛。甚至,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在大幅解散修道院的時候,鉛也屬于第一批被沒收的材料。
20世紀后,修道院得到兩次大型修復(fù),并在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被用作女修道院。1979年,斯塔里斯和索潑查尼修道院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標準(i), (iii)]。
修道院內(nèi)景
中世紀墓葬群斯特茨奇(聯(lián)合遺產(chǎn))(Ste?ci Medieval Tombstone Graveyards)
斯特茨奇(Ste?ci)的分布(黃點) 圖源:Earthstar Geographics
14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巴爾干半島,并于15世紀末完全征服塞爾維亞,開始長達五個世紀的統(tǒng)治。在帝國初期,對于少數(shù)宗教和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較為寬容。
在14至15世紀,紀念性中世紀墓碑斯特茨奇(Ste?ci)的建造在巴爾干半島達到高峰。這種墓碑遍布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克羅地亞,黑山和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qū),目前數(shù)量超過70,000件,擁有大量而多樣的形式、圖案、浮雕、碑文,以及相關(guān)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斯特茨奇(Ste?ci)
斯特茨奇(Ste?ci)這個詞是什么意思?Ste?ci本身是對stoje?ak的縮寫,該詞源于南斯拉夫語族中的動詞stajati,約等同于英文的stand,從字面上看指的是“高而站立的東西”,一般指“站立的巨石”。
然而,學(xué)術(shù)界一直對Ste?ci的詞源、定義、分類等存在爭議。聯(lián)合國相關(guān)文件中暫時分為了“箱形(Chests)”“板形(Slabs)”“山墻型(gabled roof)"”柱形(pillars)""十字形(cruciform)"等,其余被列為不確定形狀。
12世紀下半葉,斯特茨奇開始被建造。14-15世紀,斯特茨奇的建造達到高峰期。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入侵后,斯特茨奇就逐步減少。2016年,世界遺產(chǎn)大會審議通過波黑、克羅地亞、黑山和塞爾維亞聯(lián)合申請的大型中世紀墓葬群斯特茨奇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標準(iii)(vi)]。
位于波斯尼亞Radimlja墓地的斯特茨奇是現(xiàn)存狀態(tài)最好的斯特茨奇之一
Grde?a斯特茨奇(12世紀)上擁有最早的斯特茨奇銘文
月亮和星星是斯特茨奇上很常見的圖案
這兩塊斯特茨奇上描繪了在跳Kolo舞的人
斯特茨奇上鹿的圖案的起源一般被認為早于古巴爾干半島和基督教
修建斯特茨奇的傳統(tǒng)在波斯尼亞、天主教和東正教教堂的教徒中均有出現(xiàn),有時也與克羅埃西亞人(Croatian)和弗拉赫人(Vlach)有關(guān)。然而,最初建造斯特茨奇的族裔或宗教仍在學(xué)界的討論之中。
科索沃中世紀古跡(Medieval Monuments in Kosovo)
科索沃中世紀古跡(紅點) 來源:Earthstar Geographics
科索沃中世紀古跡包括了四座建筑:德查尼修道院(Visoki De?ani)、佩奇修道院(Patriarchate of Pe?)、里耶維什誕神女教堂(Our Lady of Ljevi?)以及格拉查尼察修道院(Gra?anica monastery)。由于這些建筑反映了拜占庭-羅馬式教會文化的巔峰以及13世紀至17世紀巴爾干地區(qū)的獨特壁畫風(fēng)格,于200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標準(ii)(iii)(iv)]。然而,由于該遺址位于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沖突地區(qū),當?shù)卣植环€(wěn)導(dǎo)致管理十分困難,科索沃中世紀古跡于2004年同年被列為瀕危世界遺產(chǎn)。
1929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將聯(lián)合王國定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63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聯(lián)盟共和國一部分。1999年科索沃戰(zhàn)爭及北約空襲結(jié)束后,塞爾維亞自治省科索沃由聯(lián)合國接管。2003年,南聯(lián)盟改名,南斯拉夫一詞成為歷史,塞爾維亞和黑山也于三年后解體。2008年,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堅持擁有科索沃的主權(quán),雙方就邊境問題仍處于談判中。
德查尼修道院 (Visoki De?ani)
這是一座中世紀的塞爾維亞東正教修道院,在14世紀上半葉由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德桑斯基(StefanDe?anski)建造,是整個巴爾干半島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教堂,整個修道院有超過1000幅精美壁畫。
德查尼修道院外景
德查尼修道院內(nèi)景
修道院建造者Stefan De?anski的畫像
科索沃當?shù)貞?zhàn)爭期間,修道院里的僧侶遵從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庇護各族裔的難民和受傷者。但是修道院特殊的文化地位反而為其帶來威脅。2007年,修道院曾被阿爾巴尼亞叛亂分子用手榴彈襲擊,所幸損害較小?,F(xiàn)在,修道院周邊的局勢已趨于穩(wěn)定,重新對游客開放。
里耶維什誕神女教堂(Our Lady of Ljevi?)
該教堂位于科索沃南部普里茲倫鎮(zhèn),是14世紀初由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米盧廷(Stefan Milutin)下令修建的東正教教堂。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它曾被改建為清真寺,然后在20世紀初再次被改建為教堂。2004年科索沃動亂期間,里耶維什誕神女教堂遭到縱火。同時,教堂經(jīng)常遭到搶劫,屋頂上的鉛也多次被盜。
里耶維什誕神女教堂
佩奇修道院 (Patriarchate of Pe?)
該修道院位于科索沃佩奇附近,于13世紀建立,曾是塞爾維亞大主教的居住地,并于14世紀經(jīng)歷了擴建,見證了7位塞爾維亞國王的加冕儀式。在中世紀和近現(xiàn)代早期,它被用作塞爾維亞牧首及大主教們的陵寢,擁有第一主教的地位。
佩奇修道院
格拉查尼察修道院(Gra?anica monastery)
6世紀早期在此曾有一座基督教教堂,之后在基督教教堂廢墟之上建設(shè)了圣母教堂。1321年,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米盧汀(Stefan Milutin)在圣母教堂的基礎(chǔ)之上建立了格拉查尼察修道院。
"Gra?anica", "Autochrome", Auguste Léon, 1913
在1379年至1383年之間,奧斯曼帝國多次損壞了教堂的前廳,當時塔樓被燒毀。1383年,前廳部分重建。1389年科索沃戰(zhàn)爭期間,修道院再次被毀壞。二戰(zhàn)后,修女們對修道院進行了重修。1999年,修道院兩次被北約飛機炸毀。此后,修道院再次得到重修。
格拉查尼察修道院外景
科索沃與UNESCO
盡管科索沃于2008年單方面宣布獨立,塞爾維亞仍視該地區(qū)為其南部省份。2015年10月,科索沃被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推薦為成員,“科索沃中世紀古跡”曾一度有可能被列為科索沃而非塞爾維亞的遺產(chǎn)。但是提議未能在2015年11月9日于巴黎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shù)贊同,因此科索沃未能加入聯(lián)合國,該遺產(chǎn)仍屬于塞爾維亞。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2004年科索沃動蕩的局勢導(dǎo)致了35座東正教教堂遭到破壞,且教堂屋頂?shù)你U屢次被盜。在族裔暴力沖突期間,遺產(chǎn)中的萊維耶斯圣母教堂遭到了嚴重破壞。
當我們在和平中思考著文化遺產(chǎn)活化利用的時候,世界上卻有部分古跡遺址只能被勉強維持著心跳。特殊的歷史地理位置以及至今懸而未決的邊境問題,使得塞爾維亞的多處世界遺產(chǎn)都曾受到戰(zhàn)爭的沖擊,或是至今仍處于威脅之下。
1993年設(shè)立于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曾對20世紀90年代巴爾干地區(qū)沖突中犯下的破壞文化遺產(chǎn)的罪行進行了懲處,并對國際范圍內(nèi)的文化遺產(chǎn)司法實踐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文化遺產(chǎn)在戰(zhàn)火中存續(xù)不易,在祈禱和平的同時,我們也呼吁出現(xiàn)更多法律法規(guī)、國際組織和社會力量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提供有效的保護。
作為歐洲第一個真正對華免簽的國家,塞爾維亞這片土地記錄了曲折的故事,卻也展現(xiàn)了對多種文化的包容。當全球人民順利度過這次疫情后,希望我們能親自去往這片土地,靜靜坐在古老而神秘的教堂里,共同沐浴圣潔的日光。
德查尼修道院 (Visoki De?ani)內(nèi)景
(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清源文化遺產(chǎn)公眾號。原標題為《遺產(chǎn)擷英|“鐵板”朋友塞爾維亞有哪些世界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