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付馬:西州回鶻,9-13世紀絲路東段文明交流的使者

【編者按】公元840年,稱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鶻汗國破滅?;佞X部眾西遷至天山南北兩麓,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西州回鶻王朝。原屬游牧文明的回鶻人吸收漢人及當地族群的文化,發(fā)展出獨特的西州回鶻文明,深刻改

【編者按】公元840年,稱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鶻汗國破滅?;佞X部眾西遷至天山南北兩麓,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西州回鶻王朝。原屬游牧文明的回鶻人吸收漢人及當地族群的文化,發(fā)展出獨特的西州回鶻文明,深刻改變了中亞東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們在9至13世紀控制著絲綢之路天山南北兩道,是唐元之間中原與西方交流的紐帶。

近日,研究西州回鶻王朝的專著《絲綢之路上的西州回鶻王朝:9-13世紀中亞東部歷史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刊行。澎湃新聞專訪了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付馬,請他談談西州回鶻王朝對中亞及中原歷史的影響。

付馬

回鶻前史

澎湃新聞:您研究西州回鶻的緣起是什么?

付馬:我本科時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專業(yè),但對本專業(yè)的課程興趣不大。平時在圖書館翻看閑書的過程中逐漸對西域史地產生了興趣,并萌生出以此為專業(yè)的志向。

2009年,我跨專業(yè)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始跟榮新江老師學習。最初,我對西域史地的興趣是比較籠統(tǒng)和寬泛的,并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入學當年,德國的回鶻文專家茨默(Peter Zieme)先生恰好到中央民族大學客座講學一學期,榮老師建議他的學生們去旁聽。因為我剛入學,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一直堅持聽課到最后。通過每周三次課的學習,我對古突厥語、回鶻文獻和西方的回鶻學都有了比較基礎的認識,同時我也與茨默先生以及民大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同學建立了聯(lián)系。后來,我又繼續(xù)去民大旁聽了耿世民先生的讀書班、張鐵山老師開設的回鶻文獻課程以及來訪的德金(Desmond Durkin-Meisterernst)老師開設的各種中古伊朗語課程。因為這樣的機緣,我?guī)缀跏窃陂_始接受歷史學訓練的同時,也開始接受回鶻語文學的訓練。這對我后來的研究影響很深。

榮老師強調運用出土文獻和多語文獻進行歷史學研究,重視對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的利用,因此他非常鼓勵和支持我學習回鶻語文。他雖然并不專攻西州回鶻歷史,但對于相關研究資料有著全面的掌握,幾乎為我提供了所有必要的研究資料,并引導我圍繞歷史學問題展開文獻收集。在他的支持下,我在碩士、博士和博士后階段都獲得了去國外進修的機會,先后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和日本大阪大學跟隨專攻突厥學、回鶻學和回鶻歷史的專家學習。所以我不但在接受歷史學訓練伊始就接觸到回鶻語文學的訓練,而且還有幸將這種訓練一直延續(xù)。有了這些機運和條件,我的研究題目自然而然地就確定在西州回鶻歷史了。


法藏敦煌漢文寫本Pelliot chinois 4065,反映于闐佛國、西州回鶻、沙州歸義軍聯(lián)合抗擊喀喇汗穆斯林王朝的史事(?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澎湃新聞: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回鶻人的歷史:他們最早發(fā)源于何處?如何形成自己的族群?如何在8世紀中葉取代突厥,在蒙古高原建立強大的汗國?

付馬:古代分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中,有一個以突厥語族為主體的部落聯(lián)盟,為數甚眾。他們在漢晉被稱為丁零,在北朝被稱為敕勒、高車,在隋唐則被稱為鐵勒。據《魏書》記載,高車中有一部叫“袁紇”,這應是回鶻人在文獻中最早的記錄。他們在隋代的漢文文獻中被記作“韋紇”,在唐代被記作“回紇”。這些名稱和“回鶻”一樣,都是對其本族自稱“uyγur”不同形式的漢文轉寫。

6世紀突厥汗國崛起以后,包括韋紇在內的鐵勒諸部都臣服于突厥汗國。在隋朝大業(yè)年間,韋紇與另外幾支鐵勒部落反叛突厥的暴政自立,從此改稱“回紇”。唐朝消滅突厥汗國以后,鐵勒諸部臣服于唐朝,受其羈縻統(tǒng)治。此時回紇已經是鐵勒諸部中最強大的一支,他們一面向唐朝稱臣,一面已經在游牧諸部中自稱可汗。后來突厥汗國復辟,一度重新統(tǒng)治蒙古高原各部。這時的鐵勒聯(lián)盟主要由以回紇為首的九大部族組成,因此被稱為九姓鐵勒,在突厥碑銘中則被稱為“Toquz Oγuz”,意即“九姓”。他們是當時漠北游牧部族的主體,因此是突厥第二汗國實施統(tǒng)治的主要對象。在突厥第二汗國最盛之際,其可汗默啜就在征討九姓鐵勒中的拔野古部時中伏身死,汗國自此走向衰落。后來,回紇先是聯(lián)合拔悉密、葛邏祿擊敗突厥,又陸續(xù)征服拔悉密、葛邏祿,得以稱雄漠北。其酋長骨力裴羅自立為九姓可汗,顯示其政權的基礎就是以回紇為首的九姓鐵勒部眾。骨力裴羅自立以后即遣使唐朝,得到唐朝的承認,被冊封為懷仁可汗。他次年攻殺白眉可汗,徹底消滅突厥汗國的勢力,建立起新的草原帝國。

作為九姓鐵勒中最強的部族,回紇本身可能由十個部落或氏族組成,因此其本族文獻自稱常作“On Uyγur”,意為“十〔姓〕回紇”。其可汗則出自其中的藥羅葛(Yaγlaqar)部(氏)。8世紀末,回紇上表唐朝,請求改名“回紇”為“回鶻”,獲得唐朝的許可。從此,“回鶻”成為該族群在漢文語境中的正式稱呼。在后來的西州回鶻時代,回鶻人的官文書上鈐有貴族、高官的印章,均以漢文篆寫。其宰相使用的一種印文作:“大福大回鶻國中書門下頡于迦思諸宰相之寶印”,顯示了西州回鶻政權的正式稱謂為“大福大回鶻國”??芍?,西州回鶻人在漢文語境中的自稱仍是“回鶻”。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回鶻文歷史文獻xj 222-0661.09,記載西州回鶻建國歷程(圖片據赫俊紅主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西域文獻遺珍》,中華書局,2011,第 276頁)

西州回鶻與中亞的伊斯蘭化

澎湃新聞:強大的回鶻汗國為何在840年瓦解?其部眾如何遷徙?

付馬:回鶻汗國在當時國運不濟,遭受天災、內亂和外敵入侵的多重打擊,劫數難逃。839年,回鶻宰相掘羅勿引沙陀兵進攻可汗,逼其自殺,扶立新可汗,造成內亂。當時蒙古高原已經連年饑荒、瘟疫,民不聊生。當年又遭受雪災,使大量羊馬牲畜倒斃,直接摧毀了游牧汗國的經濟基礎。840年,又有大將句錄莫賀勾引外敵入侵,討伐掌權的掘羅勿。而這次被引入侵的外敵是黠戛斯,是分布在葉尼塞河流域的一支操突厥語的游牧部族?!镑镪┧埂迸c今日的“吉爾吉斯”、“柯爾克孜”一樣,都是其本族自稱Q?rγ?z的漢文轉寫。在回鶻汗國強盛時,他們還表面上奉其為宗主。到9世紀初葉,黠戛斯首領已經自立為可汗,與回鶻可汗對立。雙方交戰(zhàn)20余年,黠戛斯屢次擊敗回鶻軍隊,堪稱其宿敵。這次他們趁回鶻天災內亂之際發(fā)10萬大軍直搗其都城,不但攻殺回鶻可汗和掘羅勿,還將其都城焚毀。在這樣的重創(chuàng)之下,回鶻汗國在蒙古高原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回鶻汗國崩潰以后,其部眾四散遷徙,史書記載了南遷和西遷兩個方向。南遷的回鶻人越過戈壁沙漠,靠近陰山一線唐朝邊境請求救濟。其中包括新立的可汗烏介所率的十三部人馬。南遷回鶻人最終被唐朝及周邊的部族如契丹等消滅、吸收。西遷的回鶻人主要有三個去向。一是進入到伊犁河谷地和七河流域,被當地的游牧政權葛邏祿吸收。他們后來成為10世紀崛起的喀喇汗王朝的組成部分。二是進入東部天山地區(qū),后來形成西州回鶻政權。三是進入當時在吐蕃統(tǒng)治下的河西走廊,后來以張掖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鶻政權。

澎湃新聞:回鶻汗國的破散和遷徙對后世有哪些影響?

付馬:回鶻汗國的破散和回鶻人的遷徙不但造成了蒙古高原政治形勢的動蕩,而且深遠地影響了中亞和北亞的族群文化格局,是值得強調的重大事件,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蒙古高原的蒙古化。今日被稱為“蒙古高原”的地方開始長期被操蒙古語的人口所占據,就是從回鶻汗國滅亡開始的。此前,操突厥語的游牧部族是蒙古高原占多數的人群。在6世紀中葉柔然汗國滅亡以后,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游牧帝國也都是由操突厥語的族群所建立。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滅以后,同樣操突厥語的黠戛斯人并未占領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區(qū),而是退回了其在葉尼塞河流域的故地。這使蒙古高原出現了人口和權力的真空。原先分布在蒙古高原東側的操蒙古語的族群開始向蒙古高原中央遷徙。其中最靠近蒙古高原的達韃部族九姓達韃就遷徙到了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帶。到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高原的中部、東部和北部基本上以操蒙古語的人口為主體了。

第二,是中亞的突厥化。在回鶻西遷以前,中亞東、西部以北的草原地區(qū)就已經被操突厥語的游牧部族占據。回鶻殘部進入西部天山地區(qū)以后,壯大了當地的游牧人口。在10世紀中葉,正是這批游牧民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并皈依伊斯蘭教。他們后來攻滅波斯薩曼王朝,將勢力擴展到阿姆河一線,中亞西部由此開始突厥化。進入東部天山地區(qū)的回鶻人后來建立西州回鶻王朝,他們與原本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北緣各綠洲的操吐火羅語、東伊朗語和漢語的族群融合,形成西州回鶻人,中亞東部由此開始突厥化。中亞各地以操突厥語人口為主的民族格局就在回鶻汗國西遷之后奠定。此外,遷入河西走廊的回鶻人也留下了后代,就是今日分布在張掖、酒泉一帶的裕固族。

第三,是契丹的崛起?;佞X汗國滅亡不久,契丹就在東北地區(qū)崛起,吞并周邊部族的領土。這應與契丹部吸收了大批回鶻部眾后實力迅速壯大有關。遼朝建立以后,他們利用回鶻汗國留下的權力真空,將勢力擴張到整個蒙古高原,并影響到中亞。有遼一代,回鶻后裔在契丹的統(tǒng)治階層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應是回鶻余部加入契丹部形成政治同盟的反映。遼朝與西遷的回鶻人也一直保持著緊密的政治、經濟聯(lián)系。


德藏回鶻摩尼教書頁MIK III 4979,反映回鶻可汗皈依摩尼教之史事(付馬攝于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澎湃新聞:您主要研究的是西州回鶻王朝,西州回鶻是如何立國的?他們的宗教信仰如何?

付馬:西遷到東部天山地區(qū)的回鶻部眾最初駐牧在天山北麓的草場。早在8世紀末,回鶻汗國就已經占領了這里。因此,當地既有原回鶻汗國留守的勢力,也有大量土著人群,還有西遷而來的各部,政治環(huán)境相當復雜。其中力量比較強大的是西遷而來的龐特勤部,他在原唐朝安西都護府的中心地區(qū)焉耆、龜茲一帶建政,成為各部名義上的共主。學界稱此政權為安西回鶻。在866年,北庭地區(qū)以仆固俊為首的回鶻勢力崛起,先擴張到吐魯番盆地,再向西攻占焉耆、龜茲等地,約在9世紀末統(tǒng)一東部天山地區(qū)。這支政權的統(tǒng)治中心在吐魯番盆地及其北的吉木薩爾,相當于唐朝的西州、北庭之地。新、舊《五代史》和《宋史》都稱其為“西州回鶻”。

回鶻汗國的國教是摩尼教,因此西遷回鶻統(tǒng)治階級及其部眾仍然信奉摩尼教。而在天山南麓各綠洲中,佛教擁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當地操吐火羅語、東伊朗語、漢語的居民以及著籍定居的粟特人,大都信奉佛教。在建國初期,西州回鶻境內最流行佛教和摩尼教兩大宗教。到10世紀下半葉,越來越多的回鶻人受當地居民影響,改信佛教。在11世紀,佛教已經取代摩尼教成為西州回鶻的國教,而摩尼教則逐漸消亡。此外,東部天山地區(qū)還存在著基督教東方教會聶思脫里派教團,相關的文獻和考古學證據貫穿整個西州回鶻時代直到蒙元時代。

澎湃新聞:西州回鶻與中亞的伊斯蘭化有何關系?

付馬:在中亞的歷史中,突厥化和伊斯蘭化是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但這兩個過程完全不相關,不應當混淆。具體說來,在中亞的西部,是先發(fā)生了伊斯蘭化,再發(fā)生了突厥化。8世紀伊始,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就已經開始向中亞地區(qū)擴張,攻占了阿姆河以北的地區(qū)。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繼起之后,還曾出兵錫爾河以北的怛邏斯城,擊敗唐朝軍隊。到9世紀,已經伊斯蘭化的波斯人建立起薩曼王朝,實際控制著中亞西部和伊朗高原東部??梢哉f,中亞西部的伊斯蘭化在8世紀就已經開始。而到9世紀薩曼王朝的時代,操突厥語的游牧部族還主要分布在錫爾河以北的草原地帶,他們并不信仰伊斯蘭教,被視為異教徒和圣戰(zhàn)的對象。到10世紀,一些操突厥語部族的領袖開始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下皈依伊斯蘭教。960年,喀喇汗王朝20萬帳操突厥語部眾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第一個突厥伊斯蘭政權。消除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之后,喀喇汗王朝向中亞西部的擴張愈加順利。在10世紀末,他們幾乎占領中亞西部全境,與伽色尼王朝聯(lián)手消滅了波斯薩曼王朝。中亞西部的突厥化從此加速。

而在中亞東部,回鶻人在840年的西遷推動了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突厥化。但新興的西州回鶻王朝先信奉摩尼教,后改宗佛教,直到蒙元時代。實際上,操突厥語的西州回鶻人是阻擋伊斯蘭教進入中亞東部最頑強的勢力。10世紀下半葉,在喀喇汗王朝進攻中亞西部的同時,他們也在向中亞東部擴張。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的于闐佛教王國和位于東部天山地區(qū)的西州回鶻王朝與喀喇汗王朝正面對壘。于闐國曾在西州回鶻和沙州歸義軍的支援下,與喀喇汗王朝連兵數十年,甚至一度攻入其東部的都城疏勒(喀什),奪得一頭舞象。但在消滅薩曼王朝之后,喀剌汗王朝集中兵力進攻于闐,終于在1006年前后消滅于闐,使塔里木盆地南緣開始了伊斯蘭化和突厥化的進程。此后,西州回鶻與喀喇汗王朝展開苦戰(zhàn),皆將對方視為最強勁敵手。到11世紀中葉,西州回鶻的西部邊境已經收縮到庫車與焉耆之間。12世紀以后,中亞地區(qū)先后受到西遼和蒙古兩大帝國統(tǒng)治,西州回鶻首領都及時洞察了形勢,率先向強者倒戈,其族群及佛教信仰得到了保全。元朝許多著名的佛教領袖都是畏兀兒,即西州回鶻人。到15世紀,當時統(tǒng)治新疆地區(qū)的東察合臺汗國蒙古統(tǒng)治者改宗伊斯蘭教,在他們的推動下,原西州回鶻的中心地區(qū)吐魯番盆地才最終伊斯蘭化。


西州回鶻佛教重地吐峪溝石窟寺群遺址(付馬 攝)

西州回鶻王朝與絲綢之路

澎湃新聞:西州回鶻王朝的出現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付馬:西州回鶻作為一個地方政權存在了300余年,作為一個族群或一種文明則延續(xù)了600余年,他們在鼎盛時期控制著新疆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理應在歷史書寫中占據更為重要的篇幅。但是,傳世文獻對其歷史的記載比較有限,其歷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尚不明確。因此,出土文獻對于研究西州回鶻的歷史就格外重要,一些文字記載甚至會填補我們歷史知識的空白。有些時候,我們可以不受傳統(tǒng)史家設立的框架束縛,完全依靠新材料來重構西州回鶻的歷史片段,這可能是研究這段歷史最令人激動的瞬間。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對相關史料的掌握在體量和深度上都不斷增加,對這段歷史的認知也不斷被刷新。

西州回鶻獨特的地方有很多,其重要的歷史影響在我看來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西州回鶻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將天山南北兩側不同文化帶統(tǒng)合在一起的西域地方政權,改變了當地千年以來的族群、文化面貌,顯然加速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天山南麓(暨塔里木盆地北緣)和天山北麓(包括天山間谷地)曾分布著不同的族群,呈現出明顯的文化差異。在天山南麓,融雪形成的塔里木河水系各河流滋養(yǎng)著一塊一塊被荒漠分隔開的綠洲,形成多個以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的綠洲定居文明,各自在政治上不相統(tǒng)屬。天山北麓和天山間谷地則遍布草場,一直是游牧文明占主導的地區(qū),在政治上與蒙古高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唐朝以前,東部天山地區(qū)政治的主題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權對天山南麓各綠洲的爭奪,也是對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爭奪。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前曾在政治上統(tǒng)一天山南北,但對其中多數地區(qū)主要采取軍事控制和羈縻統(tǒng)治,并沒有改變各地不同的文化面貌。當時,天山北麓分布著多種游牧部族,包括突騎施、鼠尼施、胡祿屋等西突厥部落,沙陀、處月等其他操突厥語的部落,以及處密、拔悉密等本不操突厥語的部落。在這片以游牧部落為主的地區(qū),以唐朝的城鎮(zhèn)為中心呈點狀分布著一些以漢人和粟特人為主的定居聚落。同期在天山南麓的各綠洲則分布著族群文化更為多樣的定居文明。在哈密、吐魯番綠洲設有唐朝的正州伊州和西州,居民以漢人和粟特人為主。焉耆綠洲和庫車綠洲的居民則是以操焉耆語的焉耆人和操龜茲語的龜茲人為主,他們的語言是印歐語系古老語言吐火羅語的不同方言。而在更西面的阿克蘇、巴楚和喀什綠洲,則分布著溫宿、據史德、疏勒等土著族群,他們可能說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東伊朗語。唐朝對東部天山地區(qū)政治上的統(tǒng)治并沒有改變當地多元的族群、文化性質。

但到了9世紀以后,從蒙古高原遷徙而來的操古突厥語方言的回鶻人不但在政治上統(tǒng)一了東部天山南北兩麓,而且在文化上逐漸融合了各個地區(qū)的族群,形成了統(tǒng)一的族群-政治共同體——西州回鶻。原本生活在當地的龜茲人、焉耆人、粟特人、據史德、漢人以及天山北麓的各支游牧部族大都與回鶻人融合,最終共同形成了西州回鶻人。以前學界比較強調回鶻西遷的變化是突厥語取代當地原始語言,即突厥化。但更值得注意的則是當地多元的族群文化板塊在這一時期的融合統(tǒng)一。這是此前的歷史上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上述族群的很多文化因素都能在西州回鶻文明中見到蹤跡,是塑造其文明的重要來源。西州回鶻在文化上也已經不同于生活在蒙古高原的那個時代了,因此不能簡單說成回鶻人同化了當地各族群。

第二,西州回鶻對東部天山地區(qū)的統(tǒng)治繼承了唐代的制度和物質遺產,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的發(fā)展,加快了絲綢之路沿線,尤其是天山北路的城市定居化。

唐朝在七世紀下半葉奠定了其對西域的統(tǒng)治。除了在西域東端的吐魯番、哈密和吉木薩爾設立州縣外,他們還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北麓分設安西和北庭兩大軍區(qū),進行直接的軍事管理。為了方便軍人駐守和交通聯(lián)系,唐朝在絲綢之路沿線大規(guī)模修建道路、館驛和城鎮(zhèn)。在天山南道,這些設施溝通了分散的各綠洲。在天山北道,這些設施則在游牧文明占優(yōu)勢的地帶開拓了一條適合農耕文明行走和駐守的道路。以這條線路上的城鎮(zhèn)為中心,漢人群體開始在天山北麓形成一些點狀的聚落。回鶻人西遷以后,并沒有將唐朝建設的這些城鎮(zhèn)戍堡廢棄,而是全面繼承了這些基礎設施,并以此為中心建立聚落。在唐代,這里是中央政權的邊地,這些城鎮(zhèn)的主要功能是軍事駐防;到了西州回鶻時代,這里成為地方政權的腹地,這些城鎮(zhèn)逐漸轉變成居民聚落和商業(yè)中心。到了11世紀,西州回鶻境內有5座大城,其中3座位于天山北麓,天山北麓的發(fā)展和文化面貌的變化可見一斑。論說絲綢之路歷史的論著通常強調唐、元大一統(tǒng)時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西州回鶻所處的時代則由于傳世文獻的缺乏而較少被提及,因此會給人以衰落之感。實際上,在回鶻統(tǒng)治時代,原本為游牧文明主導的天山北麓出現了一條繁榮的城市帶,天山南北兩路許多唐代的軍事設施都發(fā)展成城市聚落,這不正是絲綢之路經濟繁榮發(fā)展的明證么?

第三,回鶻人成為9-13世紀絲綢之路東段商業(yè)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承擔者。

中古時代絲綢之路的商業(yè)民族是源出中亞操一種東伊朗語的粟特人。粟特人在歐亞大陸的商業(yè)活動中往往依附于控制內亞交通的游牧帝國。在唐代,粟特人就與當時的草原帝國回鶻汗國建立聯(lián)系,依附回鶻人經營其商貿網絡。粟特人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面與回鶻人關系緊密,還在文化上深刻影響對方。他們將其信奉的宗教摩尼教傳入回鶻,使回鶻汗國成為第一個尊摩尼教為國教的政權。粟特語文是回鶻汗國的官方語文之一,后來回鶻人借用粟特文來書寫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就成為回鶻文。到9-10世紀,與回鶻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粟特人已經開始回鶻化,并最終融入到回鶻人當中,但他們在中亞東部、草原地帶直到中原地區(qū)建立起來的商業(yè)網絡仍然存在,只是承擔貿易的人逐漸從粟特人、回鶻化的粟特人變成了回鶻人。直到蒙古汗國建立,參與絲綢之路東段貿易的商人群體主要是回鶻人。


《絲綢之路上的西州回鶻王朝:9-13世紀中亞東部歷史研究》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