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讀馬長壽著《涼山羅夷考察報告》

我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之類學科對研究對象的考察,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田野”工作,總覺得是天地良心的事兒。真做假做,做好做壞,往往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很多年前,在日本,舉著酒杯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一位學者

我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之類學科對研究對象的考察,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田野”工作,總覺得是天地良心的事兒。真做假做,做好做壞,往往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很多年前,在日本,舉著酒杯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一位學者談?wù)撨@些學術(shù)方法論問題,就直言不諱地談出了這一想法。還好,沒有挨他的批,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認同。其實人文、社會學科中對很多問題的研究,都有很濃重的“良心”的成分,從自己的良心出發(fā),對自己的良心負責,這樣才能做出具有學術(shù)價值的學問。

擺在我面前的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是馬長壽先生的一部遺稿,講的是涼山彝族的事情。

《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封面

我知道馬長壽先生,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西安隨史念海先生讀研究生的時候。當時,他已經(jīng)去世一段時間。

那時我是在陜西師范大學讀書,同在西安一城的西北大學,是馬長壽先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的工作單位,那里有他的學生,會常常提到他。不過他在我們這些晚輩的眼里,只是一位歷史學者;更具體地說,是一位研治民族史的學者。

馬長壽先生研究民族史的著作,像《北狄與匈奴》、《烏桓與鮮卑》、《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guān)中部族》、《南詔國內(nèi)的部族組成和奴隸制度》等,也在碩士生階段就都瀏覽過。讀這些書,就知道,他當然是歷史學界一位令人景仰的前輩。不過民族史不好研究,我沒有能力對這個領(lǐng)域多加關(guān)注,因而也沒有更多關(guān)注馬長壽先生的學術(shù)經(jīng)歷。

現(xiàn)在,讀到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同時再了解相關(guān)背景,才了解到馬長壽先生本來學習的專業(yè)乃是社會學,是由社會學轉(zhuǎn)入民族學研究的。其實際從事的工作,在一九五二年院系調(diào)整之前,也一直是以所謂“民族學”為主。


馬長壽先生和他的夫人(據(jù)周偉洲編《馬長壽文集》)

從這一背景出發(fā),我是把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當作一部民族學的調(diào)查記錄來閱讀的;事實上,專家們也是首先把它定義為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涼山彝族民族志的。

關(guān)于他走入民族學研究的經(jīng)歷,馬長壽先生在《自傳》(見周偉洲編《馬長壽文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9)中這樣寫道:

我考入(中央大學)社會學系。但到校之后,始知此系的教授,主要是講美國社會學的。沒有一個教授敢講“社會科學講義”式的社會學,不免大失所望。轉(zhuǎn)系呢?很困難,好在當時可選擇一副系,可以隨意選課,于是我選了歷史系。我也曾想明了上海之類大都市社會內(nèi)容,到上海一次,參觀了些工廠和公司,覺得千頭萬緒,無從下手研究。后來到鄉(xiāng)下實習農(nóng)村調(diào)查,覺得現(xiàn)代大都市旁邊的農(nóng)村文化,也不易分析。所以,從第三年開始,我就自動地研究民族學、民族志和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就是在社會學里學習民族學?!瓕γ褡鍖W這門學問逐漸愛好起來,以至成為我終生從事的事業(yè)。

基于這樣的“夫子自道”之語,我想或許有理由把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看作是一部獨特的社會學研究著述;至少可以說,這是一部主要由社會學視角來考察民族學問題的重要著述。

其重要性,首先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很少看到同類的著述。現(xiàn)在看到的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原本早已正式寫成并清定文稿。作者在其《自傳》中記述說:

1939-1940年我在樂山寫成了《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因為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在當時沒出版。新中國成立后情勢變了,新的資料沒有收入,而且沒有從新的觀點加以批判和整理,因而積壓在箱中。

這篇《自傳》是由馬長壽先生在1956年寫給西北大學黨委的自述與“文革”中的“交待材料”拼合而成,故“新中國成立后”云云,只是例行的套話,這一點年齡稍長者應(yīng)該都不難理解,而當年由于“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這些技術(shù)原因未能如愿出版,作者顯然是深懷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

這部著作由于“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給出版印刷造成的困難,直到十四年前的2006年,依然存在。這一年,馬長壽先生的學生周偉洲等人在巴蜀書社整理出版此書,仍不得不把這些與原文文字緊密相關(guān)而又十分珍貴的圖片、照片和老彝文文字舍除未印。

這樣的缺憾,終于在去年、也就是2019年7月,得到了彌補——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影印出版了這部著作,這就是我看到的5大冊16開精裝本《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全書所有內(nèi)容,都一如作者謄寫的原樣。


《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內(nèi)文

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八十年。但透過作者流利的字跡,依然能夠清晰地感知馬長壽先生治學的良心和他寫錄、研判彝族社會生活狀況的良筆,能夠看到他為這一調(diào)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就像我在前面所講到的那樣,雖然馬長壽先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其學術(shù)業(yè)績都是民族史研究,都是歷史學范疇之內(nèi)的工作,但他這部早年的著作,可以說是一部民族學研究的典范,也可以說是一部具有重要社會學特點和意義的民族志。

在民族學和社會學研究領(lǐng)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應(yīng)該說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其研究方法和表述形式,都體現(xiàn)了那一代中國學者的學術(shù)認知程度。在馬長壽先生此番考察的前后,像研究彝語彝文的馬學良先生,同樣研究民族學的江應(yīng)梁先生,也都進入涼山彝區(qū),做過很多工作,江應(yīng)梁先生還在1948年出版了《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一書,但馬長壽先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其考察的系統(tǒng)性和研究的深入性,總的來說,都要更好一些,或者說更具有社會學意義和民族學意義。即使是拋開涼山彝族地區(qū)不談,放到整個中國的大背景下去看,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像這樣高水平的民族志,恐怕也是像鳳毛麟角一樣稀少的著述。因此,現(xiàn)在影印出版馬長壽先生這部書稿,對于中國民族學和社會學的發(fā)展而言,首先就具有重大的學術(shù)史意義。

按照我的理解,從社會學角度看,馬長壽先生當年花費很大精力寫出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是要為世所用的,也就是服務(wù)于當時的社會,讓外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彝族社會,以妥善處置各項問題。然而在箱底里積壓幾十年之后,到了今天,就像馬長壽先生所說的那樣——“情勢變了”,即在時過境遷之后,其應(yīng)用于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明顯減低??墒?,若從歷史研究角度來看,或者是從深入認識涼山彝區(qū)社會與文化背景這一視角來看,其經(jīng)典性價值,不減反增,而且會隨著當?shù)厣鐣难杆僮兓諠u增高,會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歷史價值,轉(zhuǎn)化成了馬長壽先生畢生研究的民族史這一學科的重要資料。在我看來,這也是這部書在今天最主要的價值。

除了研究彝族彝區(qū)本身的歷史之外,參照彝族的歷史來解析中原王朝統(tǒng)治區(qū)內(nèi)的歷史現(xiàn)象,也是很多前輩學者做過的重要工作。大的類比推論,如奴隸制這樣的問題,自不必說,還有中國古代很多具體的制度,有人也借鑒彝族的情況,做過探討。例如,馬學良先生有一篇《古禮新證》(原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后收入作者文集《馬學良民族研究文集》),就分別舉述“椎牲”、“社祭”、“相見賦詩”、“釁禮”、“祭祀割羊牲登其首”這樣幾個題目,論述了彝禮同中原古禮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閱讀馬長壽先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無處不讓我感覺這實在是一部以良心、良筆寫成的良書。然而學術(shù)研究就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兒。在當年,一個在中國北方長大的漢族學者,深入西南彝區(qū)去做考察,畢竟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馬長壽先生為寫這部報告,先后兩次進入彝區(qū),但在大小涼山彝區(qū)前后停留的時間,總共不過七個月上下。在這有限的時間內(nèi),其考察的深度和認知的準確性,是難以做到盡善盡美的。這是我們今天在閱讀這份報告并利用它來從事相關(guān)研究時需要適當予以關(guān)注的。

譬如,關(guān)于彝族的歷法問題,《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第十編《歷法與年節(jié)》有如下記述:

紀日、紀月、紀年之序,皆以鼠始,以豬終,共計十二動物之名,以名日月年,為一周。周而后始,以序例推?!_歷以漢歷之正月為雞月,……十二月為猴月。

這意味著彝歷與漢歷大致相同,也是一年十二個月,即采用所謂陰陽合歷,積月為年。這種陰陽合歷的關(guān)鍵,在于重視月相,而陰陽合歷的要義在于合理地搭配年與月,其關(guān)鍵點乃是設(shè)置閏月。可是,馬長壽先生卻又記述說:“羅夷之時日觀念,最注重者為日,于月則漸淡泊,于年則更漠然矣?!奔偃艄嫒绱?,那么,何以還會有十二個月的設(shè)置?這樣的情狀,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的,其間必有誤解誤記的地方存在,即所謂語焉未明者在焉。

對比國民政府中國西部科學院在1934年所寫的調(diào)查報告《雷馬峨屏調(diào)查記》和江應(yīng)梁先生的《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即得以知曉,其實彝族本族的歷法,是一種十月太陽歷,即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另有五天或六天為“過年日”,一年總計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而劃分一年為十二個月的紀月形式,完全是因與漢人交往而吸納來的漢家制度(劉堯漢《涼山彝族太陽歷考釋》,見作者《彝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研究文集》)。

天文歷法,是一個民族文化構(gòu)成中的核心要素,而厘清這一情況的意義,則不僅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彝族文化,更深地追溯其歷史淵源,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啟發(fā)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原地區(qū)早期文明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譬如,夏代究竟實行的是太陽歷還是陰陽合歷?孔子所說“夏時”指的究竟是什么?商朝后期與“祀周”近乎一致的“祀”表述的到底是太陽年還是“陰陽混合年”?四海同心,四夷同日,所有的人,頭頂上照耀的都是那同一輪太陽,天道天理,不能不相通相融。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