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改變閱讀的設計》由知名書籍設計師、中國出版協(xié)會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劉曉翔主編,是一部探討書籍設計與閱讀、設計與生活的藝術圖文集。本書薈集中國當代書籍設計中堅和新銳力量的書籍設計案例及創(chuàng)作談,尤其突出1980 年代及其之后出生的新銳設計師,講述他們對書籍設計的理解、書籍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如何看待設計與閱讀的關系。本文摘編自書中的設計師群訪部分,由澎湃新聞經浦睿文化授權發(fā)布。
作為一名書籍設計師需要樹立明確的設計風格嗎?為什么?
陳曦成:以“表情”借喻“個人風格”這回事,是很貼切的形容。一張人臉在不同情形下會掛上不同的表情,喜怒哀樂,變化無常。單單說“喜樂”,各人在臉上所表露的形式也不一樣,有人喜歡大笑,有人喜愛微笑,有人笑中有淚,也有人很高興卻是一副很Cool的樣子,各式各樣,這是微妙的個性決定的。書籍的“表情”也是一樣,這種“表情”就如同每人獨有的性格,不能言教,不能復制,要經過時間、環(huán)境兼種種經歷才能慢慢提煉出來。
書籍本身就好似調酒師的酒杯,是設計人在其中發(fā)揮創(chuàng)意的器皿;再以技藝調和不同的佳釀(圖文),就能創(chuàng)制出不同“表情”的雞尾酒(出版書品)。Design always speaks for itself,不需解釋,不需掩飾,只要摸摸看看、嗅嗅聽聽,它會散發(fā)出自身獨有的氣息,有心人自會感應識別。
我想,做書人之所以能造出富有其獨特表情的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功的書籍設計師們絕對忠于、堅持及確信自己的一套設計理念與美學價值觀。
白鳳鹍:風格是個人的審美選擇,即使是處理不同題材類型的作品,也會流露出設計師的個人傾向,因為審美喜好一直在你的血液里。所以我覺得不需要刻意去樹立。
呂旻:我承認自己的設計還沒有找到風格,但深感樹立風格的重要性。擁有鮮明風格的設計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創(chuàng)作的主動性。委托方在合作之前對設計師的風格有比較明確的預判,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不過我也不建議處于起步階段的書籍設計師過早地確立風格。在職業(yè)初期,適當?shù)叵陨盹L格,多體會、傾聽委托方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潛力。
李瑾:不需要。每本書原本都有其獨特個性,設計師的工作是為展示出這種鮮活的個性。
馬仕睿:對這個問題,十幾年前我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而今,我覺得這是唯一的路徑,且越早找到自己的風格越好。我其實很惱怒自己這么晚才明白如此淺顯的道理。
早年間,每當我們提到風格或者個人風格,都有一句潛臺詞,隱隱將個人風格和設計的需求對立,仿佛設計師對個人視覺風格的追求就是在損害書籍設計需求的利益,做財經書就要像財經書,做歷史書就要像歷史書,“另辟蹊徑”就是在利用機會“玩設計”,以達到成就個人設計作品的目的,就是不尊重市場和讀者的客觀選擇。這種對立看起來只是將“設計感”“好設計”等和市場需求對立起來,但其實這種觀念更惡毒,因為這等于承認,大眾市場就只能接受“沒有風格的、雷同的、因為既定投放到市場上的量大,就被認為是讀者群體接受的設計”。這實際上就是以“自認為保護了自己既得利益的安全區(qū)”為前提,而拒絕思考和拓展設計實踐的一種觀念。這在今天看來是很可笑的,但持這樣的觀念或潛在持有這樣觀念的人仍然為數(shù)不少。
前陣子出現(xiàn)的自動生成設計的“魯班”APP和更早之前就有的“豬八戒”設計網都說明了一個基本的問題:進行設計工作并不難,任何人只要有基本的工具都可以從事;通過有跡可循的歸納,人工智能也可以獲得同樣的設計結果。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已有不少設計是利用數(shù)據(jù)推演的工作方式,自動隨機生成。當時這是非常先鋒的一種方式,也是現(xiàn)在人工智能設計存在的基礎,只不過前者是對設計邊界可能性的探索,后者是對市場應用可行性的實踐。
所有這些都說明,設計工作者唯一的出路就是明確自己的風格。風格并不簡單是一種視覺面貌,設計的風格,同時包含你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斷對自我風格進行思考和實踐性的嘗試也是不斷擴展自己思維的寬闊性和思考角度的獨特性的過程。建立自己的風格是設計師的基礎工作,不僅必要、嚴肅,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曲閔民+蔣茜:沒太想過要樹立某一種設計風格。因為書籍的文本與設計的風格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有時候不是自己想成為什么風格就能成為的,還跟內在的修養(yǎng)和知識面有關系。
邵年:對我來說不需要,我不是在為自己做設計,設計師需要證明自己,但最終還是要成就他人,這是我的觀點。但是每一個設計師都需要認識自己,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做的設計是你自己延伸到現(xiàn)實中的那一部分。平野甲賀做了那么多本書的封面,但本質上我認為這是一種“美術”,而不是“設計”,他是“藝術家”而不是“設計師”。對我而言,用同一種方式去面對所有的設計項目,要么就是看高了設計,要么就是看高了自己。這種工作方式本質是一種重復,沒辦法帶我走到更遠。
另外“風格”這兩個字本身就很表面,是最容易被看到但卻是最膚淺的那種東西,是表象而不是本質。
我不排斥設計中有“我”的存在,但這應該是無意識的,而不是刻意為之的。比如通過長期的工作下來,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極少使用熒光色,也不喜歡使用圖片作為素材,習慣盡量用少的字體和紙張。如果我真的使用一張圖片,一定是因為這張圖片在這個項目里確實是最佳的選擇,它不是素材,而是內容。經過時間,我越來越了解自己,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原則,但我不覺得這是風格。我也可以用王志弘舉例,他的設計有很多自己的氣息,但如果你認真地回顧他這20年的所有設計,會發(fā)現(xiàn)他的設計其實一直在改變,每個階段他都會讓自己面對新的挑戰(zhàn),這是我覺得他的設計能夠擁有生命力、他作為設計師能夠持續(xù)有創(chuàng)造力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孫曉曦:每一個設計師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個人的風格,有的設計師是為了內容服務,有的設計師是借助書來實踐自己的理念。我認為并不需要刻意去強調這些。書和人一樣,面貌萬千,如果能夠準確挖掘內容的特點,那么每本書自然是與眾不同的。
王鵬:當然,必須的。說話要有方向感,音樂也強調調性,設計當然不例外。書籍設計師從一開始就要有明確的方向和調性,越明晰越好,清晰到做之前就在腦中明確地看到了。往往做到這樣就會產生好的設計。不然,我認為是完敗。
熊瓊:我覺得作為一名書籍設計師,首先是一個闡釋者,應該體現(xiàn)的是每一本書的氣質。當我們看到一本書的時候,好的設計讓人看見故事,而不是設計師。這可能是書籍設計師和其他門類的設計師的區(qū)別吧。
張申申:我認為主觀上不需要,因為一本書的設計手段是由內容決定的。我希望自己能有更豐富的表現(xiàn)力去表現(xiàn)不同的內容。
許天琪:風格來自于設計師自身的閱歷、修養(yǎng)和品位,不需要去刻意樹立,也是確實存在的。
尹琳琳:設計風格不是刻意追求的,是一種不自覺的自然呈現(xiàn)。設計師對世界、對書籍的理解,甚至個人的品性都會被帶入到設計作品中。每本書中都潛藏著書籍設計師的神韻和氣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張志奇:其實這個問題是所有設計師都想要解決的,設計風格是設計師自身對內容理解后的視覺表達,表現(xiàn)形式也是為了內容的存在。風格,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設計師對自身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的表達。
周偉偉:需要確立,因為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需要自己的風格。
區(qū)別于其他領域的平面設計,書籍設計有哪些特點?
白鳳鹍:書籍是文化傳播、留存的一種載體,這與其他平面設計領域的產出物有很大不同。另外,書籍設計的周期長,需要耐心和細心。
李瑾:連續(xù)性、閱讀舒適性、紙張、工藝與書籍內容的把握度、編輯的高度和開闊性。
連杰+部凡:要求設計師綜合能力更強。好比能做好品牌、海報、包裝等的設計師未必能做好書籍設計。思考方式、編輯邏輯以及所涉及的印刷知識都是相對獨立的體系。
魯明靜:從文本角度出發(fā)的設計,受其他因素干預較少。從這個角度來說,書籍設計師有較大的自由度。設計周期長,可以反復思考和打磨。視覺沖擊力不是最大為最好。
劉運來:書籍設計之道是解決書籍形態(tài)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會隨著讀者的變化、技術的進步而改變。書籍在閱讀、印制、運輸、陳列以及當下網絡閱讀環(huán)境中都會面臨各種新問題,時下紙質書籍設計的特點基本是以建筑詩意的書籍閱讀空間為方向,運用恰當?shù)淖煮w家族、準確的圖像、合理的色彩配置、嚴謹?shù)倪壿嫿Y構、精湛的印刷工藝、個性的紙材來營造一種詩意的閱讀空間,以達到書籍美學與信息閱讀功能的完美結合。
麥啟桁:設計一本書要具備的能力非常廣,組版技巧、字體設計、視覺圖形、信息建構、選紙、裝訂、色彩、印刷,還有對文本的敏銳觸覺與觀察力等,無一不需要長時間的歷練。我亦相信看一個平面設計師的真正功力,看他設計的書就會一目了然。
馬仕睿:多數(shù)時候書籍設計要考慮“翻閱”這個因素。也就是說,對一本書的感受包含觸感和線性閱讀的時間因素?!胺啞薄熬€性閱讀”是書籍設計獨特的議題。
邵年:不管做什么設計,設計的本質還是服務屬性。但書籍設計與其他類型設計相比,客觀地說,一方面我覺得書籍設計擁有更大的設計空間,各方面受到的局限與妥協(xié)會較小,設計師可以擁有一些主導地位,但這肯定也是相對的。另一方面,我認為書籍設計普遍擁有比其他設計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持續(xù)性,當然這也并不是設計決定的,而是書籍自身擁有的生命力。
王鵬:我覺得書籍設計更安靜吧。養(yǎng)性。大概書籍設計容易融入自我吧。怡情。目前看書籍設計更像苦中作樂吧。燒腦。
許天琪:書籍設計更綜合也更難吧。
尹琳琳:書籍設計不僅是二維(平面)設計,同時也是三維設計、多維設計。二維層面的設計是將圖書的內容,文字、圖形、色彩等,按一定的法則和邏輯層次經營位置,編排梳理,滿足悅目和易讀的需求。三維層面的設計體現(xiàn)在書籍的結構體態(tài)上,通過內外部空間格局設計,如頁面的折疊、翻轉,制造移步換景的閱讀感受。多維層面的設計體現(xiàn)在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五感”的閱讀體驗中。
張申申:我認為差別大致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書籍設計中存在時間元素的設計,這是最突出的差別。思想是在不斷運動的,隨著閱讀的進行,讀者會產生一系列連續(xù)的感受,書籍設計需要把這點考慮進去,而我認為其他的平面設計更注重瞬間感受。第二,書籍的存在感很強,從這一點上看,與產品設計有共通之處。
張亞靜:書是有溫度的,更像是個生命體。書籍設計的過程,是在參與一個生命誕生的過程。
你覺得設計給一本書帶來的增值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陳曦成:我曾受教于日本書籍設計師祖父江慎先生,我很認同他對設計使書本增值的看法。一般人可能會說書籍設計就是對內容的整理,但是設計師如果單是整理內容,是不夠的;例如懸疑小說,書籍設計不能告訴讀者犯人是誰,如果把它的內容說明出來就沒有意思了。書籍設計并是說明書的內容,而是要傳達用文字無法傳達的內容。這些文字沒法傳達的內容,往往通過圖像、數(shù)據(jù)、計算、觸覺等與眾不同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讀者。當讀者發(fā)現(xiàn)書本能有一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世界的時候,會感到驚喜與感動。
李瑾:關注度。吸引人們花錢和時間去閱讀它。
連杰+部凡:恰當?shù)暮迷O計是可以把書籍的氣質傳遞升華,不僅僅是視覺翻譯而落于所謂的形式美感。
呂旻:關于增值,要分兩類設計來看。一類是純文字讀物,設計的增值在于為閱讀提升舒適性。另一類是藝術畫冊和社科類的圖書。比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者對圖片進行美化或是根據(jù)行文內容加以補充,對信息表做出優(yōu)化的設計,為產生趣味而適當調整文本順序等手段,都會給一本書帶來多方位的增值可能。
白鳳鹍:設計師最初拿到的原始資料可能就是一份Word文檔或者散亂的圖片,然后通過編輯設計,文字編排,材料、工藝搭配等,將其轉化為一本可持可握、可觀可品的實體書。兩相比較,一本書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愉悅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結合自身的設計經歷,我做過幾個公版書的設計項目,比如《金圣嘆選批唐詩六百首》《東坡樂府雅集》《宋詞三百首》,出版方和發(fā)行方都不是上海古籍、中華書局這樣權威的古籍出版單位。原始內容一樣,如何做出差異化并且?guī)砣碌拈喿x體驗呢?這個時候設計的力量就不容忽視了。這三個項目用全新的編輯理念和別樣的視覺表達達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金圣嘆選批唐詩六百首》上線后2個小時售5000冊,《東坡樂府雅集》一周內售10000冊。
魯明靜:經濟價值—增加銷售量。閱讀感受—用最好的視覺方式和材結構,去呈現(xiàn)文字和圖片,改善了閱讀的舒適性和趣味性,是給作者和讀者最滿意的回報吧。
劉運來:首先是透過“內容”延出閱讀的趣味;然后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在閱讀進程中產生感動;最后通過書籍來傳播設計觀。
邵年:首先,我認為書有其自身價值,不管有沒有設計,這個價值是恒定的。其次,這個設計如果只是對設計師有意義,而對讀者沒有意義,那我覺得對書而言也就沒有意義。這不代表設計對書不重要,具體還是需要看面對的是什么書,比如說對公版書而言,我覺得這種增值可能會被放大,但同樣更好的翻譯也能帶來更大增值。設計對我而言只是一本書從寫作到出版整個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師需要警惕, 不要把設計的作用放得過大,不然只會離書本身更遠,離讀者更遠,離現(xiàn)實更遠。
王鵬:驚喜,愉悅,自然融入。
麥啟桁:書籍是為了傳承知識而誕生的工具,我喜歡把書比喻為“人”的說法。人都會面臨死亡,書籍正是另一個軀殼,好讓思想、靈魂得到延伸。好的設計應該能為這些“孤魂”塑造合適的容器,還能讓讀者感受到文字中沒有表達出來的東西。
曲閔民+蔣茜:與其說增值,不如說給讀者營造良好的閱讀體驗。在設計書的時候,設計師所設立的字距、行距、白頁等哪怕是一個微小的元素,也許都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與閱讀方式。在我看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就是為書增值的一種體現(xiàn)。
孫曉曦:首先,好的設計能更好地傳遞作者想表達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內容的還原,其結果可能在作者的預料之外,設計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或更具創(chuàng)意的方式聯(lián)結作者與讀者。其次,圖書作為商品,追求外觀、品質上的高要求,在市場化的環(huán)境中,這無疑是競爭力之一。在電子閱讀時代,實體書的物理特性更加珍貴,這反而給了設計師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改變閱讀的設計》,劉曉翔主編,浦睿文化·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