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張怡微來到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名家創(chuàng)作談”系列課程第五期。 葉楊莉 圖
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學生對“85后”上海作家張怡微不會陌生。
在十七歲那年,張怡微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十八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如今,她已出版有長篇小說《細民盛宴》、中短篇小說集《櫻桃青衣》、散文集《都是遺風在醉人》《因為夢見你離開》《云物如故鄉(xiāng)》《舊日的靜定》等約20部作品。
2009年,張怡微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yè)后進入復旦大學文學寫作專業(yè)念碩士。這一年,也是復旦大學獲批成立國內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碩士MFA學位的第一年。從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畢業(yè)后,張怡微回到復旦,在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教授“散文寫作實踐”“小說經典細讀”等課程。
10月25日,張怡微來到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名家創(chuàng)作談”系列課程第五期。她以“情感教育與散文寫作”為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本次分享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項靜主持。
長篇小說《細民盛宴》書封。
散文處理的是現實中的答案
創(chuàng)意寫作是一個舶來學科。在愛荷華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體系中,面向本科生的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有 17 個,包括小說寫作、詩歌寫作等。
“如果完全照搬英美經驗,你會發(fā)現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是不含散文的。今天市面上有海量創(chuàng)意寫作甚至是非虛構寫作教材,但沒有散文寫作教材?!睆堚⒏锌?,如今中國的文學主權掌握在長篇小說手里,散文和詩歌相較而言是非常邊緣的。
然而,中國其實有很強的散文傳統(tǒng)?!霸谥袊糯?,散文是非常強勢的寫作門類,我們在中學階段學到的古文就是古代散文。古代寫小說是 ‘雕蟲小技’,散文卻處理 ‘興亡之道’。差不多要到五四之后,小說開始為散文分憂?!?/p>
張怡微提及,散文具有豐富而深厚的精神內涵,特色鮮明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特征,是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重要載體。但散文研究長期以來一直陷入難以形成自身獨立的價值體系、學術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尷尬局面。
“實際上我們接觸散文的機會有很多,高考800字作文、采風游記、課堂記實、影評書評、書信郵件等等,都是廣義上的散文?!彼f,“因此大家不要輕視這個文體?!?/p>
至于散文和小說的區(qū)別,張怡微顯然有自己的理解。她說:“生活中很多事是沒有規(guī)律,沒有答案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聽了這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面對這樣的生活,小說家用已有經驗推理結局。他不喜歡現實里那個結局,就自己找了一個。但散文恰恰相反,它處理的是生活中無法挽回的事,處理的是現實中的答案。所以它非常世故、殘忍和嚴酷?!?/p>
“我們會看到很多飽經滄桑的人,不用任何修辭,只是把一生原原本本地寫下來,就能讓我們感到力量?!?/p>
我們并不了解我們最熟悉的散文
多數人從中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經典的散文。但張怡微認為,我們并不了解那些自我感覺非常熟悉的作品。“不同的經歷,當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剪裁在一起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力量?!?/p>
她先舉例臺靜農的《始經喪亂》?!霸谏箶档谌?,臺靜農寫到從前戰(zhàn)亂時的一段經歷。我們現在看似乎平平淡淡,就是從一個地方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遇到了哪些人??墒俏覀冇袥]有想過,為什么時隔多年后,一個作家在回憶往事時依然能夠把每一個地點、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具體的時間點記得這么清楚?這種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傷?!?/p>
“當我們以一種學習的眼光去讀前輩的文章,可以想一想,他為什么會把這些事情記得這么清楚?他沒有寫出來的是什么?”張怡微提到,“這篇文章的結尾是這樣說的—— ‘這不過是我身經喪亂的開始’。他以這樣的方式作為結局,是為了什么?他沒有說出來的話,又是什么?所以這是我們重讀自以為很熟悉的散文常常會忽略的狀況?!?/p>
中短篇小說集《櫻桃青衣》。
她又舉例朱自清的《背影》。“但凡有心去翻閱一些資料,我們就會發(fā)現有一些很諷刺的事出現在文本之外。比方《背影》一直是被視為現代文學中書寫親情的經典之作,可是它的開篇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你,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p>
《背影》中的“高光”時刻是父親穿過鐵道,要爬到那邊月臺?!案赣H又是個胖子,這樣的背影是有些狼狽的,有點類似于今天橫穿馬路這樣的形象。父親這個愛的表達,也會給 ‘我’造成壓力。父親還說: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p>
“通過一些資料,我們會發(fā)現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老派的中國父親,他對兒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包括兒子的婚姻。朱自清的婚姻還不錯,但他在揚州教書的時候,父親曾不經過他的同意,拿走了他一個月的工資。這個行為和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是一致的。所以這是一位強勢的,有控制力的中國父親?!?/p>
張怡微說:“我們知道人和人的關系不是穩(wěn)固不變的,一定是有春夏秋冬的。在這個文本之外,朱自清和父親的關系非常復雜。他的父親后來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也哭了,再過兩年去世了。了解了這樣一些背景,我們再去體會朱自清筆下的《背影》。他其實沒有直接講出苦澀、辛酸,也沒有講出 ‘我知道父親好在哪,但是我沒有辦法跟他溝通’。如此復雜的人的情感,其實是朱自清一以貫之的表達?!?/p>
情感的質量決定散文的質量
作家王安憶曾在《情感的生命——我看散文》 中寫道:“真實所想、真實所感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散文的質量?!?/p>
那么,什么是情感的質量?
“王安憶老師給出的答案是, ‘尖銳和痛苦’是情感質量的來源?!睆堚⒔庾x說,“高質量的情感不會是單一的感情。我們學中文的人常常有一個誤解,覺得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復雜情感都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這是不現實的。我們可能用語言做一個標識指向復雜情感,不一定能真正地表達清楚,但如果我們表達了這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實際上就是你在定義這個復雜情感到底是什么,這很重要。”
在張怡微看來,我們在散文文體訓練之外還缺乏一種情感教育。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及愛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知識與能力?!安皇悄憬o媽媽買一個鮮肉月餅就是愛,不是男朋友給你買個手機就是愛,愛需要長期學習?!?/p>
如何學習愛這門藝術?張怡微引用弗洛姆的觀點,“第一,你要對愛高度關心。你心里要一直盤算、思考這些問題;第二,你要學會其他事——通常是那些看起來很不連貫的事,比如關注抽象藝術。你必須有精力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時高度關注寫作,始終關心復雜情感是怎么呈現的,你才可能把散文寫好?!?/p>
“我們在散文內能做的事其實不多。但在這個文體之外,我們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愛,如何看待情感,這是大家在課堂之外一定要努力學的,不然我們不可能寫出好看的散文。”張怡微提到,有情感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更好地看待日常生活提供給我們的素材,才能剪輯自己的審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