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學者朱自強教授曾提到兒童文學的四大主要功能——認知、教育、審美和娛樂。眾多家長在給孩子們選擇圖書時,首先關注的就是教育和認知。然而童書的審美和娛樂的功能在當下社會也日益受到重視。
最近,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神秘島品牌特別策劃的新書“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上市,并在北京第二書房舉辦了以“聆聽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為主題的新書發(fā)布活動。繪本作者畢淑敏,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第二書房創(chuàng)始人、全國“十大讀書人物”李巖,和童書譯者、著名閱讀推廣人孫慧陽到場與讀者分享心得體會。
畢淑敏作為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xié)會前副主席,曾獲百花獎、當代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項30余次,此外,畢淑敏還是一位心理學家,擁有多年的心理咨詢師經(jīng)歷,此次推出的“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即是她首次基于多年經(jīng)驗,結合兒童生活中常見問題創(chuàng)作而成。
“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是畢淑敏在兒童繪本領域的首次嘗試,故事主人公小語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作者運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專業(yè)的心理學背景知識,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剖析展現(xiàn)微妙的兒童心理以及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全書共計10冊,此次出版的是第一輯5冊《小語借眼淚》《小語種麥子》《小語聽演唱會》《小語打噴嚏》《小語的舌頭生病了》。全書緊緊圍繞3-6歲兒童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展開,尤其側重從兒童心理、人際交往、內(nèi)省、自然觀察、行為禮貌等方面多角度闡釋,進行積極引導,緩慢溫和地讓孩子接受,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格,特別是激發(fā)早期兒童閱讀興趣,促進兒童的多元化發(fā)展。
創(chuàng)作初衷:既是傳承,也源于“愛”
“我的小孫子會跟在我的后面說,奶奶講個故事吧?!?畢淑敏回憶道。
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作者畢淑敏不僅僅是一個作家的身份,還是一個祖母的角色。她巧妙地提出了祖父母或者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角色的定位,幫助家長捕捉微小的細節(jié),體會孩子的情緒、心理、情感變化,緊緊地將愛在父母和孩子之間連接起來,讓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中快樂成長,親切溫馨,令人動容。
“如果說一個寫作者他的初心是什么,我覺得沒有哪一本書像我寫這一套書的時候那樣心中充滿了溫暖,充滿了愛,充滿了想對我們的孩子們所講的那些話?!碑吺缑粽f。
除了源于這份對孩子質(zhì)樸的愛之外,畢淑敏介紹說這本書的誕生契機還與她在非洲旅行時的一段經(jīng)歷有關。在參觀兩百多萬年古猿人居住的洞穴時,她發(fā)現(xiàn)洞穴頂部有很大一個洞,她問當?shù)貙в危骸澳菚r的人們住在這個洞里難道不怕下雨嗎?”導游帶著一絲藐視的目光答道:“你覺得他們要住在一個沒有光的洞里面嗎?”在那個沒有火的年代,原來漫漫長夜的點點星光就是最大的慰藉與陪伴。畢淑敏又問: “那個漫長夜晚看著天上的星光的時候,我們最早的祖先在做什么?”導游回復道:“講故事呀?!?/p>
畢淑敏回憶說,這段經(jīng)歷讓她明白“故事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傳給我們的寶貴的禮物。它里面不僅有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還有無窮無盡的愛與希望”。
繪本中的故事建構
近些年來,國內(nèi)外的兒童繪本不斷涌現(xiàn)。來自日本的“小熊寶寶”“巧虎”,來自法國的小棕熊等形象成為了許多小朋友的“好朋友”。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認為,“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這套叢書“不僅僅反映了中國繪本跟國際上的繪本是一致的高度”,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創(chuàng)新的”。
她以《小語的舌頭生病了》為例,分析了這套叢書中三個層面的故事建構。第一個部分是關于0-3歲兒童教養(yǎng)的層面。書中先引出小語的舌頭生了口腔潰瘍,然后第一步作者會關注小語長了口腔潰瘍之后怎么能不那么痛,進而回答先可以拿冰塊含在嘴里,還可以含一個藥膜。
第二個層面從具體事物的認知角度展開。作者將故事的主人公帶進動物園,通過對比不同動物的舌頭功能的差異,幫助兒童加深對自然世界的了解。書中的奶奶溫柔地講解到蛇的舌頭是分叉的,它能在外面晃,它的舌頭是感知氣味;食蟻野的舌頭,它能分泌黏液,能吃到很多很多螞蟻。再看看老虎的舌頭有道刺狀突起,會把骨頭上的碎肉舔干凈;企鵝舌頭上面居然布滿了尖銳的小牙齒,它的舌頭上有小牙齒,這樣小魚小蝦是逃不過企鵝的;壁虎的舌頭除了能吃昆蟲還能擦自己的眼睛;火烈鳥的舌頭上有一圈尖刺,起的作用是過濾食物的泥沙……
通過前兩個層面的鋪墊,作者回歸到“人的舌頭的功能”這一話題。人的舌頭特別有意思,那些活都不干,它們只干兩件事情。第一是嘗味道,第二個就是說話。其實,舌頭是一個享樂的器官,幾乎不負責什么實用的干活的功能。最后,作者自然地引出結束語——“做美好的人,說溫暖的話”。這就是第三個層面的升華。
繪本的教化功能
“什么叫好的繪本或者好的書?我覺得這本書看完這個人有改變,他的言行有所改變才是好的作品,不是看完了懂得很多,不是你知道了很多,而是內(nèi)化的,是否你自己出了門,你的說話、辦事有所改變。” 第二書房創(chuàng)始人李巖說。
好的童書具有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三川玲以《小語借眼淚》為例,分析了這套叢書的文學美感與教化意義。
書中通過主人公小語借眼淚的經(jīng)歷,展示兒童視角的思維方式,其中穿插著一系列的轉折。她與讀者分享說,故事由很辣的眼淚不能借,生病的眼淚有細菌不能借到了情感這一轉折點。然后是思念的眼淚不能借,還有一個什么眼淚的不能借?鱷魚的偽善的眼淚也不能借。鱷魚的眼淚是有隱喻的,這個時候家長是愿意加這個佐料就加進去,但是作者是忍住沒有說的,鱷魚是兇悍的假眼淚。鱷魚是唯一主動借眼淚的,但是“我”不要,所以每一個都不一樣。
故事的最后,小語回到了家并且主動跟媽媽道歉,此時的小語不用去借眼淚了,自己就有了眼淚。
“這個過程太美了,充滿了文學美感、藝術的美。我們經(jīng)??吹降膫鹘y(tǒng)繪本的結構就是,如果小朋友撒嬌哭的時候,那個繪本就會說,你不要哭,然后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安慰你,最后就是讓你不準哭。這是愚蠢的一種方法。但是畢老師這個書沒有用。”三川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