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茶具(或茶器)與茶之間的關(guān)系緊密而微妙。茶具的發(fā)展,伴隨著歷代飲茶方式的變遷,歷史上的一些茶具因?qū)嵱霉δ艿耐嘶饾u消失,一些茶具會隨著功能的轉(zhuǎn)化而繼續(xù)活躍在各種茶事活動中??梢哉f,茶具的發(fā)展變化是一個時代茶文化最好的注腳。
宋人的飲茶方式除了承襲唐代的煎茶法外,其獨特的點茶法是宋代茶文化的標志符號。所謂點茶,便是將碾細的茶末放置于茶碗中,用湯瓶注入沸水,再用茶匙或者茶筅在碗中加以調(diào)和從而形成“茶湯”。本文討論的便是點茶過程中所用到的特殊茶具——“茶匙”和“茶筅”。
點茶法是宋代獨特的飲茶方式。該飲茶方式所用到的茶具包括了碾、羅、瓶、盞、匙、筅等多達十余種的器物。而其中的茶筅和茶匙是直接用于點茶的器具之一,隨著點茶法的興起、繁盛乃至消失,茶筅和茶匙也隨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茶筅從原來的清潔用具,經(jīng)過不斷的變化成為點茶的核心用具,最后隨著點茶法的消失而退出歷史舞臺。茶匙從原來的量取工具發(fā)展成點茶用具,其功能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轉(zhuǎn)化。同時,宋代的茶匙和茶筅通過海上之路的傳播,在日本的茶道中繼續(xù)扮演重要的角色。
圖1 宣化遼墓張世卿墓備茶圖
圖1.1 宣化遼墓張世卿墓備茶圖局部放大圖
茶匙
茶匙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茶葉飲用多為煎煮法, 是將茶餅?zāi)氤刹枘┖笸度氩韪兄螅?此時用到的茶匙主要是作為量取的工具,因而也被稱為茶則。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記載:
“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碧拼铚谥蟮倪^程中也需要攪拌,攪拌的主要作用是讓茶末在湯中分布均勻,《茶經(jīng)》載用于此時的工具有“竹莢”條,“竹莢,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用法則是在第二沸時以竹莢“環(huán)擊湯心”,讓茶末于當中心下入湯中。另在唐代的詩歌中可見也用“箸”,或者“匙”。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末下刀圭攪曲塵”,“刀圭”系中藥的量器名,此處也是用于攪拌茶湯的工具。
五代時期,點茶法逐漸盛行。煎茶中主要用來量取茶末的茶匙(則)增加了擊拂茶湯這一功能,“擊拂”的意義也與之前單純“攪拌”的功能有所差別。成書于五代宋初的《茗荈錄》“茶百戲”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鳥之屬,織巧如畫?!必凹礊槌?,即運用“茶匙”使茶湯水脈形成物象。
蔡襄所著《茶錄》(大約成書于皇祐三年,即1051年)載“茶匙”曰:“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贝藭r可見茶匙主要功能轉(zhuǎn)為“擊拂”,“量取”的功能已經(jīng)減弱甚至消失。蔡襄推崇金屬材質(zhì)的茶匙,是因為有一定重量的茶匙擊拂的效果會更好。兩宋詩歌多有以茶匙擊拂茶湯的描寫,歐陽修《嘗新茶呈圣俞》“停匙側(cè)盞試水路”;毛滂《謝人分寄密云大小團》“舊聞作匙用黃金, 擊拂要須金有力”。這些詩歌也都突出表明了茶匙在點茶過程中的“擊拂”作用。
宣化遼墓張世卿墓大約建于1116年,其壁畫備茶圖中有兩男子,一男子手執(zhí)湯瓶似乎正要注湯,另一男子雙手分別執(zhí)茶匙與帶托茶盞。該圖放大細節(jié)可見男子手持的茶匙成燕尾狀,且有弦紋裝飾。中國茶葉博物館藏的唐代銅茶匙(圖2)也有類似樣式。
圖2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唐銅匙
宣化張匡正墓壁畫(1093)的備茶圖(圖3)中可見桌面上放置一柄茶匙,匙柄還有節(jié)狀的裝飾,桌面另外還有棕帚、筴、瓶及盞等茶具。
圖3 河北宣化張匡正墓壁畫局部
圖3.1 河北宣化張匡正墓壁畫局部放大圖
宣化遼墓六號墓壁畫(圖4)時間上處于遼代大安年間, 畫面中桌面上也放置了茶匙,這柄匙未見有裝飾,另外也有棕帚、筴、箸、蓋罐等茶具。三幅宣化遼墓壁畫均繪有茶匙而未見茶筅。
圖4 河北宣化遼墓六號墓壁畫
圖4.1 宣化遼墓六號墓壁畫桌面放大圖
中國茶葉博物館所藏宋銅茶匙兩件(圖5、圖6),一茶匙長度為10.1厘米,匙面為鏟形,細長柄,柄三分之一處有三道弦紋作為裝飾。另一茶匙長10.8厘米,匙面為桃形,中心有鏤空。
圖5 (宋)銅匙(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圖6 (宋)銅匙(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茶筅
茶筅的功能是茶匙擊拂功能的進一步發(fā)展。關(guān)于茶筅的起源, 關(guān)劍平提出茶筅由洗滌工具“筅帚”發(fā)展而來,時間推至南北朝時期。上文蔡襄《茶錄》一書中僅有使用茶匙的記載,并未提及茶筅。成書于大觀年間(1107~1110)的《大觀茶論》首次提到了茶筅,該書記載“茶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據(jù)此判斷茶筅的出現(xiàn)時間應(yīng)該早于此時,大致出現(xiàn)時間為北宋中晚期。
從該書對茶筅的描寫來看, 茶筅已經(jīng)是眾多茶具中較為重要的工具, 趙佶認為茶筅需要器身“厚重” 而易于運用,筅橞要“疏勁”,這樣擊打過的茶湯“浮沫不生”。可見當時對茶筅的功能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標準。盡管茶筅在宋代茶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因茶筅多為竹制,目前未見實物留存,但有文獻和圖像等相關(guān)資料可為佐證。
宋元期間有不少專詠茶筅的詩詞, 如韓駒《謝人寄茶筅子》:“看君眉宇真龍種,猶解橫身戰(zhàn)雪濤?!表n駒為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詩派詩人。劉過《好事近·詠茶筅》:“滾到浪花深處,起一窩香雪?!贬尩潞椤犊沼∫孕虏枰婐A》“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塵深注湯”。元謝宗元《茶筅》:“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
南宋《夷堅志》為志怪小說,多有反映宋代的風(fēng)俗習(xí)尚,《湖北棱睜鬼》一篇提及:“福州一士,少年登科,未娶……士之父以貨茶筅為生?!蹦纤螘r期買賣茶筅已是一種職業(yè), 可見當時茶筅用量之大。
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大約成書于1269年,該書列舉了宋代主要茶具十二件,其中“竺副帥”即為茶筅,書中未提茶匙。該茶筅為扁平分須形制,與其他圖像資料中茶筅可呼應(yīng)。
圖7 《茶具圖贊》之竺副帥,即茶筅
圖8 劉松年《攆茶圖》局部(注湯之人手邊為一茶筅,形制扁平,與《茶具圖贊》描繪一致)
圖9 山西汾陽東龍觀宋金家族墓地壁畫局部特寫(畫中男子手持的正是扁平狀的茶筅,正在點茶)
圖10 南宋《五百羅漢圖·吃茶圖》(圖中可見仆人一手執(zhí)茶筅,一手執(zhí)壺正在點茶,但該茶筅形制不清)
圖11 (宋)陸信忠《十六羅漢圖》(相國寺藏)
圖11.1 (宋)陸信忠《十六羅漢圖》局部放大(桌面放置有茶筅和玳瑁蓋盒, 茶筅形制很清晰, 與劉松年《攆茶圖》中的茶筅幾乎一樣,依稀可以看出這柄茶筅有斑點狀的紋飾,可能是和玳瑁茶盒成套的茶具)
有資料提到“南宋時出現(xiàn)圓形分須茶筅”,所謂圓形分須形制的茶筅與現(xiàn)在日本抹茶道所用的圓形茶筅較為接近,留存的圖像資料可以佐證。
南宋李嵩《貨郎圖》(圖12)的局部放大圖中可以看到倒數(shù)第二層有一茶筅, 該茶筅為圓球立體分須狀形制。
圖12 (南宋)李嵩《貨郎圖》局部放大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斗漿圖》(圖13)中可見一茶筅插在籃中,這個形制已經(jīng)不再是扁平分須狀,而是柄下呈圓球狀。其后元代壁畫中出現(xiàn)的茶筅也多為此類形制,而較少見到扁平分須裝的茶筅,推其原因還是點茶技巧成熟推動了茶器的改革。
圖13 (南宋)佚名《斗漿圖》局部放大圖(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縱觀宋代點茶工具從茶匙到茶筅,茶筅形制從扁平分須發(fā)展至立體圓形分須,最主要的是因為點茶追求大量的沫餑,這也是貫穿宋代飲茶的一個顯著標志。唐代陸羽《茶經(jīng)》載“沬餑,湯之華也”,認為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而宋代承襲唐代餅茶的飲用習(xí)慣,在追求茶湯的沫餑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是北宋時期,斗茶風(fēng)行。起初斗茶主要是比較茶葉品質(zhì)的高低,之后演變成宋人熱衷參與的社會風(fēng)尚。茶葉質(zhì)量的優(yōu)劣,茶末碾磨的粗細,擊拂技巧的高拙都是影響斗茶結(jié)果的因素。因而在蔡襄《茶錄》以及宋徽宗《大觀茶論》中都有關(guān)于“擊拂”技巧的論述,而擊拂的工具,即茶匙或者茶筅就顯得極為重要。圓形立體分須狀的茶筅接觸面更大,更容易打入大量的空氣,從而使茶末溶于水中形成極為細膩順滑的沬餑,而這種沬餑正是斗茶勝敗的關(guān)鍵。其二,也有學(xué)者認為“金屬的茶匙容易損傷茶碗”,竹制的茶筅不傷茶碗,也是茶筅的優(yōu)勢。其三,與宋代的茶盞形制演變也有相應(yīng)的關(guān)系。建盞可以說是因點茶而生的茶具,此處以建盞器型為例。北宋中晚期以及南宋時期的建盞出現(xiàn)了束口的形制,且相較于北宋早期的斗笠盞相較而言, 盞壁的傾斜度變小,口部的廣度也逐漸變小。由于盞壁的豎直和口部廣度的變小,立體圓球狀的茶筅比茶匙或者扁平的茶筅更容易操作。
明代的“茶匙”和“茶筅”
明代朱權(quán)《茶譜》(成書時間大約在1430~1448)同時有“茶匙”“茶筅”條目。“茶匙要用擊拂有力,古人以黃金為上,今人以銀、銅為之,竹者輕。予嘗以椰殼為之,最佳”,“茶筅,截竹為之,廣、贛制作最佳,長五寸許,匙茶入甌,注湯筅之,候浪花浮成云頭雨腳乃止”。朱權(quán)提出:“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敝鞕?quán)不再采用宋代的茶餅,而是采用葉茶, 但飲茶器具還是采用了點茶用的茶具。這段話比較難理解,從上下文來看朱權(quán)所提的茶匙和茶筅都是用來點茶的, 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點茶工具其實只需要一種即可, 況且茶筅的點茶效果是明顯優(yōu)于茶匙。另外文中也提及“匙茶入甌”,“匙”的功能主要還是量取而非“擊拂”。
明代已是條形散茶全面盛行之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團餅茶只保留部分用于邊銷。明代茶書中的點茶煎茶多為文人士大夫的摹古行為,這也和當時明代“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風(fēng)微妙地相似。在眾多反映明代茶事活動的圖像資料中可見,明代的茶具多為壺與杯的結(jié)合,難以看到茶匙或者茶筅的蹤影。但是明代茶匙的實物卻有留存,這一點和茶匙功能再一次轉(zhuǎn)換有關(guān)。
明代顧元慶刪校的《茶譜》,大約成書于1535年,其文“點茶三要”條目下載“茶瓶、茶盞、茶匙生鉎致?lián)p茶味,必須先時洗潔則美”。其后文中茶具六事一節(jié)提到“歸潔,竹筅(帚)也”,“撩云,竹茶匙也”。書中的竹筅主要功能是清潔,可以說又回歸到“筅”最早的功能,即為洗滌清潔。在其后明嘉萬年間高元濬輯《茶乘》記載:
“撩云,竹茶匙也,用以取果。”對竹茶匙的功能做了進一步解釋,此時提出了茶匙的另一個功能,取果。關(guān)于這個功能,揚之水在其《〈金瓶梅詞話〉中的酒事》也已有詳細的分析,果茶這一形式在民間應(yīng)是很普遍的,用鏤空的茶匙在茶湯中撈取果子也是明清以后茶匙主要的功能。
日本的茶匙與茶筅
談及茶匙和茶筅,日本茶道中的茶匙和茶筅不可回避,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圖14 陜西橫山羅圪臺村元代壁畫墓局部
圖15 內(nèi)蒙古赤峰元寶山元墓壁畫局部[生活圖(東壁)]
圖16 日本14世紀中期《慕歸繪詞》
圖16.1 日本14世紀中期《慕歸繪詞》的局部放大圖
圖17 日本桃山-江湖時代竹茶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8 日本江戶時代竹茶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9 山西省大同市馮道真墓室壁畫《道童進茶圖》(畫中桌面有一蓋罐,貼有“茶末”的字條,可明確為茶末罐。這種形制的罐是宋元時期中國常見的一種器皿)
圖20 宋吉州窯青白釉刻折梅枝瓷蓋罐(中國茶葉博物館藏。該件蓋罐與壁畫中的罐形制很接近)
北宋時期,由于交流的受阻,團餅茶以及點茶法并未傳播至日本。南宋以后,中日交流頻繁,中日貿(mào)易興盛,大量日本人來華,從中國帶回了茶具、茶、茶書,并在日本積極傳播茶文化。這一時期,飲茶在日本獲得了大范圍的普及。所以日本一開始接收的便是南宋時期的飲用的方式,茶筅作為點茶要具而被廣泛使用,而茶匙傳至日本多為取用茶末的工具。
一開始傳至日本的茶筅形制如何?暫未找到可靠資料。日本14世紀中期的《慕歸繪詞》是反映當時日本茶具情況的圖像資料,其畫卷中的茶具的棚架上可以看到茶筅,其造型與前述中國宋元時期的圓形分須茶筅比較相似。
當代日本抹茶道中使用的茶筅,一般認為最初是由村田珠光請高山宗砌制作,如今奈良縣高山村的茶筅生產(chǎn)依舊盛行。騰軍《中日茶文化交流》也提到,因為經(jīng)過日本茶人加工改制后的茶筅較為寬疏, 在中國傳統(tǒng)生產(chǎn)的建盞中無法揮動。因此,千利休設(shè)計出了著名的樂燒茶碗來解決這一矛盾。這種茶碗的寬大底部和廣口的設(shè)計,讓茶筅運用十分方便。
大致上也可推測,宋代的茶筅傳至日本后,經(jīng)過改造定型為如今雙層結(jié)構(gòu)的茶筅, 更易于擊打出茶沫, 甚至因為茶筅的形制而催生出了日本著名的樂燒茶碗。根據(jù)不同的茶道流派、茶的濃淡以及用途,茶筅會有材質(zhì)、形狀和竹橞數(shù)的差異。
而取用茶粉的茶匙傳至日本后被稱為茶杓。有資料提到《分類草人木》載:“昔日茶勺皆象牙制,碰到茶末罐及茶碗時有聲,珠光始令珠德削竹制作,命名淺茅?!贝逄镏楣鈺r期茶杓的材質(zhì)由象牙轉(zhuǎn)向竹。在此之后的千利休經(jīng)反復(fù)實驗,削制出形態(tài)修長的茶杓,并且對茶杓的結(jié)構(gòu)制定了規(guī)則,比如茶杓上下中間要有節(jié);要配置竹制的筒, 筒上要記有茶杓的名和作者的名等等,千利休也被認為是日本茶杓的定型人。
日本茶杓形制的改變,一方面是由于抹茶在當時為珍貴的物品, 每次取用量都是非常少,中國的茶匙取用的粉末量較大;另外,裝茶末的容器變了。中國宋元時期裝茶末的罐子,大致都是直口、平底的形制,南宋以及元代的茶罐很多配有荷葉形蓋,特征都是大口,方便取用茶末。然而日本茶文化發(fā)展至千利休時期,茶道活動中特別偏好中國福州地區(qū)生產(chǎn)的洪塘窯的小罐(圖21)用作茶末罐,這類小罐普遍頸小或者口小,原來中國傳統(tǒng)的茶匙取茶末就不合適。
圖21 宋洪塘窯醬釉茶入(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洪塘窯生產(chǎn)的這類瓷罐廣受日本茶人喜愛, 特點為卷唇或圓唇,直口,短頸或長頸,圓肩,鼓腹,平底或微凹底,器里外施醬褐釉,為醬紅或醬黑色。從中國進入日本后,使用人一般會給這類小罐配置象牙蓋)
不過在元代陸仲淵《羅漢圖》(圖22)中,可以看到一男子正手執(zhí)匙從細頸瓶中取物,從旁邊一男子正在碾茶而且放有羅盒以及棕帚、帶托茶盞的各類茶具的情況下看,該男子極大可能是取用茶末。這件茶匙的形制已經(jīng)和唐宋時期的茶匙完全不同,匙身修長,頂部卷起,顯然是為了取粉末狀物品而專用的器物,形制很大程度上接近于千利休改制過后的茶杓,只是中間沒有節(jié),推測并非竹制而是象牙一類的材質(zhì)。從這些資料來看,村田珠光以及千利休改制日本茶杓是否受中國類似器物的影響,值得進一步討論。
圖22 (元)陸仲淵《羅漢圖》局部(能滿院藏)
圖22.1 (元)陸仲淵《羅漢圖》局部放大圖
結(jié)論
宋代的點茶法隨著團餅茶的消失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茶筅作為最直接的茶器也隨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茶匙這一茶具因具有多種功能而繼續(xù)在茶事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結(jié)合圖像資料和實物資料, 以及在其他國家的文化留存,我們對這類茶具器型的多樣化以及功能的轉(zhuǎn)變可以有更清晰的認識。
(原標題為《滾起一窩香雪——茶匙和茶筅》,圖文來源:《農(nóng)業(yè)考古》2019 年第2 期,作者系中國茶葉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