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二·輿地志古跡上◇寧國府志

寧國府志 作者:清·洪亮吉


古跡上



宣城縣



〔周〕

楚王城在宣城縣東北百里,兵興嘗扼隘于此。《輿地紀勝》。周回四里,高二丈五

尺,厚一丈,城之東北古驛路也,斥候存焉。地接當涂、溧水。舊經(jīng)云,昔吳、楚相距

創(chuàng)此;或云晉司馬休之嘗于此筑壘;或云伍子胥鞭平王尸處??贾畟髦揪悴缓?,昔秦敏學嘗



文以辯其非,以《左傳》“楚伐吳至衡山”為證,衡山在今廣德,距此相近,謂楚王為熊

是也

。《洪武宣城志》在旌德縣北一百里,相傳吳、楚相距時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洞笄逡唤y(tǒng)志》

按:《一統(tǒng)志》以此城在旌德縣,今縣北四十里即涇縣界,其不能有此城可見。且云故楚城



南湖北岸,考舊志,南湖在宣城縣東北五十里,此在北岸正與《輿地紀勝》相合,自應(yīng)

載宣城,其謂在旌德者疑誤。



〔漢〕

宛陵故城即今縣治,漢初置丹陽郡治,晉改為宣城郡治。

咸和中,桓彝為內(nèi)史,值蘇

峻之亂,城未及堅,乃退屯廣德,隋始改縣曰宣城。《大清一統(tǒng)志》。宣

城縣在

宣州郭下,隋自宛陵移于今理,疑今宣城縣治,非漢宛陵故治也。《元和志》

彭澤聚宛陵彭澤聚在西南。《漢書·地理志》今名彭澤街,在

大東門外,《漢書注》謂在宛陵西南,因舊丹陽郡治在今郡城東北。

宣城舊城在城西青弋江。并《乾隆志》

丹陽郡舊治今郡城陽德門外。同上

喪臨鎮(zhèn)相傳漢楚王英徙涇,輿櫬臨此,故名?!犊滴醺尽?br />


麻姑山寨府東三十里?!肚「尽?br />
仙壇麻姑山最高峰,相傳為麻姑煉丹處,舊有丹灶、劍池、石秤、釣魚磯、天游

亭諸跡,多名人題詠。同上

嚴公臺在縣西南四里,相傳嚴子陵嘗釣于此。《大清一統(tǒng)志》。

下臨響潭,淵深數(shù)十丈

,世傳嚴子陵垂釣處也,臺西舊有覽翠亭,中有碑。宋初桑補闕塤以碑石推沉潭中,莫能

解其

旨?!逗槲湫侵尽?。圣俞詩云:“上過桓彝宅,下經(jīng)嚴子臺。”《嘉定宣城志》

金錢湖古五湖之一,與南湖東西相望。孫權(quán)時,中原避亂來歸者眾,始筑為園田

,初名化城,后易名金寶圩?!肚「尽?br />


〔孫吳〕

龍溪古塔城北八十里水陽東岸,吳赤烏二年建。同上



〔晉〕

逡遒城在縣北六十里,漢縣,屬九江郡。其地在今廬州

府界。晉南渡后,僑置于蕪湖

縣界,屬淮南郡。宋、齊以后因之,隋初并入宣城縣?!洞笄逡唤y(tǒng)志》。

周回二百八十步,

高十丈,厚六尺。城之西有古驛址,號常山驛,后為酒壚。溪流以西曰牛頭彎,東出南湖,

水源至此而濁,其東西二港以清水、濁水名。岸以東則通半山路也?!逗槲湫?br />
志》按:《

左傳》“公會吳于橐皋”,杜注在淮南逡遒縣,遂以此取證,舊經(jīng)亦然,顧野王《輿地

志》云

宛陵縣界亦有逡遒,殊不知吳會橐皋在江北,今廬江、舒城乃其地,援傳注附會于此,非也

?!都味ㄐ侵尽?br />
魯顯水東南九十里,晉、宋間,里人魯顯領(lǐng)部曲戍此?!肚】h志》



〔蕭齊〕

中園紀功曹中園,謝與何從事吳郎聯(lián)句詩?!犊滴醺尽?br />
高齋又名北樓,又名謝公樓,又名疊嶂樓,又名北望樓。在府治東。齊永泰中,

謝玄暉出

守,有《高齋視事閑坐答呂法曹》詩。又劉夢得詩云“內(nèi)史高齋興有余”,韋蘇州

詩云“高齋謁謝公”。

在府治內(nèi)。謝守宣城時,建齋以居,以其麗陵陽之麓,故謂之高齋。明嘉靖間,郡守方逢

時有《重葺高齋記》云:稽其故址,鳩工庀材,蓋復(fù)舊觀也?!度f歷志》稱以廉惠亭改建,

誤?!犊滴醺尽?。

后人于其地創(chuàng)北樓,唐李白《秋登謝北樓》云:“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是也?!都味ㄐ侵尽贰?br />
北樓在宣城縣治北?!睹饕唤y(tǒng)志》:南齊守謝建,李白詩“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br />
后人亦稱謝公樓。咸通中,刺史獨孤霖改名疊嶂,自為記?!洞笄逡唤y(tǒng)志》

在府治。唐咸通中,獨孤霖建,記曰:郡以溪山著名,而溪少負,則以疊嶂名之為宜?!遁浀丶o勝》。即古高齋地,唐初一名北樓,獨孤霖改建,易名疊嶂,而北樓

之名廢矣。國朝郡守

許廷試重建,又復(fù)北樓之名,題曰“古北樓”?!肚「尽?br />
一曰北望樓,鄭薰詩云:“高齋今北望,池上猶春酌。”自注高齋今北望,以齋易樓,唐人

實為之?!都味ㄐ侵尽?br />
今日校《譙國集》適此兩卷皆公在宣城詩。某為兒時,先人以公真藁指示,某是時以能成誦

,今日讀之,如見數(shù)十年前故人,終是面熟,但句中時有與昔時所見不同,必是痛遭俗人改

易耳。如病起一詩云:“病來久不上層臺,原注為宣城疊嶂雙溪也。窗有

蜘蛛徑有苔。多少

山茶梅子樹,未開齊待主人來?!贝似顬槠娼^,今乃改云“未報園花莫惆悵,故教太守及

春來?!狈翘匾饷}不倫,然亦是何等語?!吨衿略娫挕?br />
按:《輿地紀勝》與諸府志皆載高齋與疊嶂樓,而不載北樓?!兑唤y(tǒng)志》載高齋、北樓,而



疊嶂,以疊嶂因北樓易名,似高齋別有其地,非也,不知北樓、疊嶂樓即高齋舊址,以及稱

謝公樓、北望樓皆為一地,不過屢易其名耳。觀《嘉定志》載高齋云,后人于其地創(chuàng)北樓,

《一統(tǒng)志》載北樓云,改名疊嶂,其一地可知。

謝公亭在縣北二里,《九域志》齊太守謝玄暉置。舊經(jīng)云謝玄暉送范云內(nèi)

史,此其

處也?!遁浀丶o勝》。即謝送范云赴零陵之地?!洞笄逡唤y(tǒng)

志》?!吨x集》、《文選》載,

其詩題云《新亭渚別范零陵》。說者以新亭渚在建鄴,然古今相傳謝公遺跡不可泯也。唐李

白詩云:“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敝x、范云之游處,國朝詩人留詠亦多,此不悉載

。

慶元初,齊侯慶胄訪得遺址,議重建亭,不果?!都味ㄐ侵尽贰Mぶ?br />


修竹茂林,昔人卜筑其中,扁曰“企賢”,兵火久廢。《洪武宣城志》





〔隋〕

三天洞東南去郡城五十里。《太平寰宇記》。洞三竅,皆見天流澌,晝夜不絕。

《輿地紀勝》。在稽亭山,洞有名龕,隋扶風禪師安禪之地。流泉涓涓,溉山下田千

余畝。又有風穴,深不可測,舊經(jīng)云,穴水直通禹穴及湘潭?!逗槲湫侵?br />




〔唐〕

溫城在縣東二十里,唐刺史溫璋所筑。《大清

一統(tǒng)志》

張路斯田在城北五里,俗傳其田不利耕者,歲多罹水。張路斯者,非人,蓋龍神也

?!逗槲湫侵尽?br />
?!墩鸯`侯廟碑》云:南陽張公諱路斯,隋初家穎上縣百社村。唐景龍中為宣城令,

以才能

稱。自宣城罷令歸,嘗釣于焦氏臺之陰,顧見釣處宮室樓臺,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



至是,公語夫人曰:“我乃龍也,蓼人鄭祥遠亦龍也,與我爭此居,明日當戰(zhàn),使九子助我

,領(lǐng)有白絹者我,青絹者鄭也?!泵魅眨抛由渲星嘟佌?,公逐之去,所過皆為溪谷,而達

于淮。九子皆化為龍以去。事見唐布衣趙耕之文,淮穎人立廟祀之?!短K東坡集

》。張右

史題詩云“張公乃神物,為令嘗在茲。至今城北田,相傳為路斯。”嘗閱《集古錄》,亦有

龍公碑?!都味ㄐ侵尽?br />
擁翠亭即李白獨坐題詩處,碣尚存,與今之云齊閣、額珠樓相去里許,總一山也

?!肚「尽?br />
靈源寺李白有《贈靈源上人仲?!吩?,創(chuàng)建所在亡考。同上

宛溪館在宛溪上。李白詩:“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康熙府志》

沃洲亭在縣東會勝寺側(cè)。李白詩云:“五松何清幽,幽靜美沃洲。”好事者即以名

亭?!?br />
輿地紀勝》。胡文恭公宿留題二詩。按沃洲本在越之新昌,白樂天撰《山院記》以為

東南

山水之勝,此殆名之偶同,或以李白詩在宣州作,故因取之云爾。《洪武宣城志



開元寺水閣景德寺后,名人題詠甚富?!肚「尽?br />
開元古井開元寺后,鑿井與建寺同時,故名。又寺前一井亦名開元,水可

療疾,歲舊湮沒??滴蹰g,僧募眾開浚,邑貢生唐益記。同上

陰塔井在泰和門外內(nèi)梨園總寓中,建置年月莫考,相傳與景德寺開元塔同建,久

淤。乾隆五十八年重浚,邑人梅瓚憲記?!恫稍L冊》

鐵佛開元寺大殿后。紹興二年,鐵佛自動迭前迭后,若傴而就人者數(shù)日,未幾,

城內(nèi)居民火。舊府志

黃蘗泉在城北一十五里之明寂寺,俗謂之書堂泉。才一泓,不見其發(fā)源處,冬

夏不竭,世

傳唐黃檗禪師卓錫于石上而泉出。寺又大士殿,殿前有沼。宋嘉四年,僧余交以寺去泉遠

,掘沼深五丈不及泉,跌坐其中,三晝夜泉即涌出,號觀音靈沼,禱雨輒應(yīng)。

金雞井城北廣教寺右。唐黃蘗禪師建寺千間,其樹皆羅松,相傳禪師托跡安南國,

募化羅松萬株,限某日樹自運至山。是日,有金雞相斗入井,羅松隨泉涌出。架屋九百九十

九間,后災(zāi)毀,今尚一木橫井口?!肚「尽?br />
西侯亭城西門五里,唐天寶十四載,宣州刺史趙悅建,以舍使客李白作序頌,有

“煌煌鏘鏘,如文翁之堂”等語?!缎鞘潞?br />
后如洞在縣西三十里,唐永泰中,寇王萬敵嘯聚于此,招討袁率師御之。《嘉定宣城志》

韓昌黎別業(yè)舊址不可考。朱子《韓文考異》云:愈有別業(yè)在宣城,集內(nèi)《示侄爽

自京師之宣城》詩有“宣城去京國,閭里故依然”之句。

古西溪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后裔宗旺由團山遷此,時人艷稱古西溪,萬山環(huán)聚

,族甲華

陽。溪傍有洞,高數(shù)仞,廣數(shù)丈,樓臺、丹灶、石鐘、土鼓、仙跡在焉,李氏子孫,世家于

此?!肚「尽?br />
石盎寺在敬亭山旁,僧置傳燈閣,藏佛書,沈括記,杜牧有詩,梅堯臣有《尋古

石盎寺》詩。今山后亦有石盎寺,恐非其舊。同上

九女墩楚王城側(cè),昔有九女遭水難,其尸抱結(jié),逆流而上,至此止焉。里人瘞之

,故名。同上

獅子門在府治東,當城門外,有大石獅子二,蹲踞以對跨鰲橋,世傳寅山高聳,

故以獅子壓鎮(zhèn)之,今猶存焉?!逗槲湫侵尽?br />
迎春閣在疊嶂西,即條風故址?!肚「尽?br />
按:舊志皆云,宋建雙溪閣即仍此故址。

瞻星館在縣西五里?!遁浀丶o勝》

晝廉堂在縣治中。同上

四賢堂在府治。同上

德政陂在城東南五十六里,即今笪岳壩。唐觀察使陳少游筑,引水灌田,民食其

力,故名?!犊滴醺尽?br />
薛公堰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唐建中初,宣歙觀察使薛邕所筑?!逗槲?br />
宣城志》

宛陵公署久廢,未詳所在。舊志云,唐觀察使崔衍建,秘書顧況記。

《乾隆府志》

響山亭在城東南二里,唐刺史路應(yīng)、跨潭為梁,架兩亭于東西巖,營州兵。權(quán)德輿

為記。鐫巖石,久剝落?!犊滴醺尽?br />
坐嘯堂又名虛明觀,在府治,舊曰虛明觀,在疊嶂樓南隅。唐鄭刺史薰、獨孤刺

史霖刻石存焉?!遁浀丶o勝》

按:舊志載,虛明觀與此略同,又載坐嘯堂,舊名清涼。

云根石在一峰之巔,怪石如撅,李白題“云根”二字?!肚「尽?br />


九曲池

在郡城北三里,唐刺史裴休種蓮為游觀所,今池僅存?!犊滴醺尽?br />
裴公井在城北,味甘異他井,唐丞相裴休所開?!遁浀丶o勝》

。舊經(jīng)云,裴相井在

石盎院,宋梅圣俞有《古石盎山》詩。時寺基遷徙,莫知古石盎山,然舊址尚存山中,有井

相去可一二里,豈《圖經(jīng)》所傳裴公井耶?今近城石盆寺亦有井,恐非是。蓋一在城北萬壽

禪院南麓,即舊經(jīng)所載者,一在敬亭山萬松亭側(cè),即梅公所謂古石盎之舊基也?!逗?br />
武宣城志》。有裴公井,前志所載,不能無疑似之惑,況石盆、萬壽二寺并,萬松亭



圮歲久,井之遺跡不可考矣。姑錄之以俟知者?!都尉父尽?br />
乳洞龍洞并在蔡后山,有棋秤、石龍穴諸勝?!恫稍L冊》



龍泉洞石佛庵右,一名窯頭洞,有田塍、鷗鷺、池沼諸勝。國朝施閏章、梅枝鳳

均有詩,又有龍門洞,在箬絲潭?!恫稍L冊》

小廳乾寧中,節(jié)度田建,沈顏記?!肚「尽?br />
新安院城東句溪上,本都督府署,唐天佑十三年建,尉遲樞為贊記。

同上

海榴堂唐時建,許渾有《陪崔尚書宴海榴堂》詩。同上

放生池唐乾元中奉詔建,在城北。宋乾道中,改城南祝家塘,守顏頤仲改濟

川橋西,有記。宋天禧丁巳,詔江淮等處有放生池者浚之,即此。同上



南亭錢起有《和張?zhí)啬贤で锵Α吩姟M?br />
仙人巖城東南稽亭山。古仙人嘗居此,今稍東有仙人巖,下為三天洞,中有扶風

禪師智琰石龕。宋元以來多名人題詠。舊圖經(jīng)

鼓城城南十五里,山形似鼓,下有橋,俗訛為古城橋。《乾隆府志》





〔南唐〕

碑亭在城西十五里,亭久隳,而碑尚存,蓋南唐徐知

證墓道碑也。按:知證乃李先主

之弟,始俱為徐溫養(yǎng)子。既貴盛,溫諸子皆忌,唯知證常陰之。故以為德,知證封魏

王,出為宣州刺史。卒葬于丁山,據(jù)此十里許,今碑文剝?nèi)?,多不可辯云。

鐵牛門在府治東北城內(nèi)。前志“雙牛:冶鐵為之”。俗傳郡無丑山,故象大

武以為壓鎮(zhèn)。諺云:

丑上無山置鐵牛。自五代林仁肇更筑羅城,舊門關(guān)皆改革,今唯一牛存,里人即其地為司土

神廟,號鐵牛坊云?!逗槲湫侵尽贰8螙|北,雙牛鐵鑄,五代林仁肇

更筑羅城,舊門改

置鐵牛。一于大東門木禾殿中,今稱鐵牛廟;一在小東門羅城內(nèi),今移置濟川橋上?!肚「尽?br />


〔宋〕

敕書樓府治西二十步,建隆壬戌奉詔建,從宗親趙矩請

。《乾隆府志》。又敕書樓在縣治前?!肚】h志》



發(fā)愿文亭有御制文碑,端拱中敕建,從李宗諤請。同上

原堂在疊嶂西,宋初榜曰“宣城通判徐鉉篆書”。天圣中,守江嗣宗更名“原

榴”,自為記。同上

觀風樓在疊嶂樓東,宋學士邊肅有記。同上

巢林亭宋施元長父煥隱居石子澗,有巢林亭,梅堯臣數(shù)為賦詩。同



攬翠亭宋天圣中,推官李某建,梅堯臣命名為記,勒碑。同上



環(huán)波亭在城上,下臨城壕?!遁浀丶o勝》。舊歲嘗植蓮藕,花時

芬郁,水風上下?;庶?br />
中,邵侯飭命名,梅圣俞詩云:“今吾太守樂,副此邦人望?!薄斗捷泟儆[》。府堂后。宋

天圣中,郡守邵飭命名,在子城北壕上。《乾隆府志》

按:邵飭官宣

州時在皇間,謂天圣中,誤。

陵風堂在府治,舊曰“重梅”,梅公圣俞所名也?!遁浀赜泟佟?。舊重梅

亭址,皇初

邵侯飭建,梅圣俞文所謂“春月民游遨,予命之為重梅也”。亭圮梅毀久矣,紹興中改建此

堂?!斗捷泟儆[》

索笑亭在圃東北,以梅取義。同上

共樂亭郡后圃池旁,邵飭建,梅堯臣名,疑即“重梅”?!肚「?br />


綺霞閣在廳,天禧間建,江白撰記,江嗣宗書額?!遁浀丶o勝》。通判廳后。嘉中

,石堯夫修,守張岷記,后通判朱正辭重修,汪白記?!肚「尽?。按

:閣有詩碑,宋蘇為序,宋仁后序,見文纂。

池軒通判廳后,杜君懿建,王安國記。同上

時雨堂又名宣城堂。宣城堂舊名時雨,治平中,刁侯約建,取沈休文“昔

賢侔時雨”之義。木

侯待問改為見德堂,陳侯讜扁曰“宣城堂”?!斗捷泟儆[》。在府治?!遁浀丶o勝》。顏熙中更名“屢豐”?!肚「尽?br />
雙溪閣在府治,取宛句二水以為名。《輿地紀勝》。治平二年,

刁侯約建。先是唐世有

北望、條風、清暑等樓,后惟存二樓,曰觀風,曰迎春,居其東偏即條風舊址也。至是并拓

其地,筑杰閣取宛句二水為名。熙寧初,余侯良肱有《雙溪夜宴》詩,蔣穎叔、郭功父其客



。明年,廬侯革賦古風,備述閣之所始及命名之義。略云:“景純南州望,才名早熏灼。侯

昔命小負,二水顏久作。景純兼取之,志度良已搏。疊嶂最驚目,排清隱星絡(luò)。雙溪頗醒心

,

激素出林薄?!本凹?,刁侯字也,言侯者謂唐獨孤刺史也。元豐末,蘇文定赴宰績溪,留詩

云:

“仰攀疊嶂高,俯閱雙溪美?!苯B圣初,張侯耒穎二榜扁于樓閣。紹興二十八年,李勸重鞠

勒石。淳熙九年,陳侯于閣之南隅,辟二齋為退食之所,扁曰“懷農(nóng)思政”。

《方輿勝覽》

按:“仰攀”二句,為梅堯臣《次韻侯宣城疊嶂樓雙溪閣》詩,此以為蘇文定公詩,不知何

據(jù)?

松風亭城東永慶寺旁,梅堯臣詩“亭下已無柏,澗邊獨有松”。今無松,有大柏二

株,輪數(shù)圍,相傳為五代時臺手植。《乾隆府志》

松林院東溪上,梅堯臣題,又有《寄松林長老》詩云:“大松五丈百余歲,小松

五尺前時種,俱有堅完不朽心,莫以今輕古為重,東溪一片寒玉光,夜掛高枝何所用?!苯?br />
毀不存。同上

梅溪城南三里,雙羊山下,梅都官詩“風雪雙羊路,梅花溪上村”。故名梅溪。

《康熙府志》

宛陵堂在便廳西,呂居仁詩“疊嶂樓前納涼處,宛陵堂前探梅時”。

《輿地紀勝》。近歲植巖桂堂下?!斗捷泟儆[》

曲肱亭黃魯直《題宛陵張侍舉曲肱亭》詩:“仲蔚蓬蒿宅,宣城詩句中。人賢

巷陋,境勝失

圖窮。偃蹇勛業(yè)外,嘯歌山水重,晨雞催不起,擁被聽松風?!薄遁浀丶o勝》。在城西

桃花源,宋張貴監(jiān)薄植亭于此,黃太史題留,今遺址漫滅,不可知矣。《洪武宣

城志》

符里鎮(zhèn)即今東門渡。相傳許旌陽游山南,于窯傍置鐵符,斷自符以東可陶,今

陶皆出鐵符

之東。有許真君祠。宋建中靖國元年,監(jiān)宣州酒稅左殿直洛陽柴巽建真符觀。鎮(zhèn)之東為東門

渡,舊為焦村市,有屯師壕塹?!肚「尽?br />
安濟坊城東南,宋崇寧乙酉詔建于紀家巷。今貧有疾者居之,官給藥食。慶元間

,宋之瑞復(fù),久廢。同上

漏澤園在城西北五里,近桃花源。崇寧三年,詔曰:“人物繁庶,貧無以葬,或

至委棄路傍,

寄留僧舍,甚可憫。州責之縣,選僧管干,可名漏澤園,許支用常平錢。”漏澤園名始此。



熙十年,陳侯始置園于此,凡墓之地,別創(chuàng)土瓦屋,委僧行居之。慶元五年,宋侯之瑞下

令,遺骸不能掩,愿焚化者聽。于是裒輯墓地及僧屋皆如制。寶元初,戶部言州縣有暴露骸



,請官為收葬,詔從之。熙寧元年,詔州縣檢視暴骸,賜官錢埋瘞,仍給酒饌酌發(fā)。考課格

野無遺骸,為守令最之一?!都味ㄐ侵尽?。嘉熙元年,吳公淵持江東漕

節(jié)時,以居養(yǎng)院

頹圮,漏澤園充斥,始命知宣城縣李振移置院于城西官道之傍,又買地廣義阡于西郭外,又

以私帑給棺及埋葬錢,自是小民無迭死之撼矣。漏澤園舊以僧掌之,嘉定間改命道流喻如



能,募緣更造堂宇,名曰“圓清”,而義阡別創(chuàng)庵五楹在其側(cè)?!都尉父尽?br />
紹堂宣和中,司士胡充國建,得其祖胡文恭宿判郡時,會勝寺詩石二,藏諸壁。

初,胡綬為郡刑曹掾,允弼為宣城令,并文恭孫。豫章羅竦記,紹興末,胡景修判宣州,復(fù)

徙二石置東序,故宇仍名紹堂,教授呂廣問記。《乾隆府志》

綠陰亭縣丞廳西,靖康初,丞羅靖建。同上

惠泉城東南,宋建炎州守李光因寇圍城,鑿池潴水以飲兵民,人感其德,故名。

同上

宣詔亭守沈晦建。同上

頒春亭守沈晦建。同上

露香閣在府治,下臨東池?!遁浀丶o勝》。舊名凌虛。葉侯清臣

、孫侯錫皆有詩。紹興

中,朱侯翌扁今名,且賦詩刻柱間?!斗捷泟儆[》。又有翠寒樓亦在東池

上,嘉定己卯,

守洪汲建,疑即此閣易名?!犊滴醺尽?。按:《嘉靖志》,翠寒樓其下

為露香閣,則即閣之上建翠寒樓,明矣,非易名也。

合同場即茶場,紹興中建?!肚「尽?br />
澄江亭在縣城,取“澄江靜如練”之句,今名澄江閣?!遁浀丶o勝》

。在宣城縣北三里

。宋紹興中,太守秦梓取謝句而名。《大清一統(tǒng)志》??ぶ伪保鹚?br />
,秦梓建。開禧初,守陳修,更名“練江”。《乾隆府志》

坡仙石碣城北廣教寺雙塔中,蘇軾書?!肚「尽?br />
金牛洞南湖北,即云山洞。有巨人跡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懸,魏良臣有洞記,

廬維屏于

洞口題“云窩”二字。洞中石刻句云:“翠谷陰中神變化,碧天深處吼風雷?!庇置繗q有牡

丹艷放石間,不植自生,無定所亦無定數(shù)。余詳云山?!肚「尽?br />
貢院在郡治西,郡守朱翌建。始通判余召虎,后守凌景夏成之,翌為記,久廢

。同上

敬齋在府治西。《輿地紀勝》。紹興中,樓侯立。

《方輿勝覽》

水陽驛久廢。舊志:王給舍宅?!肚「尽?br />
資深堂郭祥正《感懷贈李公擇》詩:“君來宣城幕,眾謂得良牧。

我適游昭亭,林中騎白鹿。時趨資深堂,遇君亦休沐?!薄遁浀丶o勝》



平云閣郭祥正《賦平云閣》詩:“宣城多名山,詩人舊經(jīng)歷。獨無平云篇,疑怯

作者敵。”《輿地紀勝》

秋水閣郭祥正《題秋水閣》詩:“偶登秋水閣,靜吟秋水篇。白云散林麥,蒼山

落檐前?!蓖?br />
列岫亭郭祥正《列岫亭》詩:“謝公遣句惜埋沉,更作新亭一百尋。宿靄擁山眉

斂翠,夕陽浮水帶橫金?!蓖?br />
古宛陵郡坊在府治西,乾隆年間廢?!恫稍L冊》

片云石在敬亭山麓,里人尤復(fù)摹“片云”二字?!肚】h志》

西園宋時邑人林宋放陪郡守游此時,從者汪珍、倪應(yīng)淵等十九人,以“飛蓋游西

園”為韻,并有詩。《乾隆府志》

耕塢一名望稔亭。耕塢,淳熙中,陳侯置。嘗于此,傭工種禾麥,以候農(nóng)時之

早晚,且

結(jié)茆為小亭,扁曰“望稔”。又別置竹籬茅舍,今存?!斗捷泟儆[》。望

稔亭,舊志云“耕塢”,在城北?!肚「尽?br />
隱巖在府治,有假山《輿地紀勝》,舊小亭曰“望倉”??ず?br />
于此察廩人出納,后好

事者植竹其旁,號“翠葆”。淳熙中,陳侯疊石為假山,中刳為曲徑,以通幽步,號“

隱巖”。其小亭扁曰“揖青”?!斗捷泟儆[》

柏枧飛橋城東南七十里,柏枧山下,跨岫為梁。宋淳熙中,梅文明鳩族人建。明

洪武中,

梅清四修。萬歷中,梅振祚改建,高廣構(gòu)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羅汝芳題曰“引虹”。由此

而曰谷口,曰臨流,曰流華,曰云生處,曰奇甚,題石殆遍。更進為仙人巖,為傘骨庵,皆

奇跡也,互見山川?!肚「尽?br />
鐘鼓潭柏枧山中,由谷口橋進二里許,石潭沖擊,響如鐘鼓,日麗風清,聲逾宏

亮。同上

大圣古洞葛家沖,怪石岈,高廠深邃,東西南列三門,上為七當山,柏枧絕頂

也。同上

筆架石城東南華陽山,石高數(shù)仞,下有珠泉環(huán)繞。同上

鑒止即東池之支流,傍植翠木,扶疏可愛。陳侯始創(chuàng),略酌于此,可憩息?!斗捷泟儆[

》。按:舊府志作鑒池,《宣城縣志》作鑒,蓋止池聲相似。故傳寫各異,今

從其初作止。

曲水堂一名敘情堂。敘情,在宣城堂后廡。紹興元年,趙侯師垂以東

池水注于此,遇宴客,流

觴飲之,今扁曰“曲水”?!斗捷泟儆[》。曲水堂初名敘情堂,嘗引東池

水注堂下,流觴宴客,因改名?!肚「尽?br />
五橋劉震孫長卿,號朔齋。知宛陵日,吳毅夫潛丞相方閑居,劉日陪五橋之游,

奉之亦甚

至。嘗攜具開宴,自撰樂語一聯(lián)云:“入則孔明,初則元亮,副平生自計之心;兄為東坡,

弟為欒城,無晚歲相逢之恨?!币惴虼鬄閾艄?jié)。劉后以召還,吳餞之郊外,劉賦《摸魚兒》

以詞為別,末云:“怕綠野堂邊,劉郎去后,誰伴老裴度?!币惴驗橹畵]淚,繼遣一價追和

此詞,并以小奩侑之,送數(shù)十里,啟之精金百星也。前輩憐才賞音如此,近世所無?!洱R東野語》

讖松閣在府城東舊府學中,初相地者云,百年后,松梢過閣,當有魁天下者。至

嘉定間,吳潛果大魁,因以名閣?!督贤ㄖ尽贰?br />
嘉定甲戌得亞魁汪介,丁丑大魁吳清,因建是閣,又名松連閣。又有時觀閣,在讖松閣南。

《乾隆府志》

翠寒樓嘉定己卯,洪侯建。其下為露香閣,年深頹圮。淳辛丑,顏侯頤中

更造

,改為觀政堂。囑南廳鄒夢得為之記,具載本末,仍移露香額于虛舟荷池之上?!都尉父尽?br />
濟美堂一名靖慶堂,靖慶堂乃府治中之堂也。紹定癸巳,汪侯繹鼎新之,其

父義端嘗守茲土

,故名曰“濟美”。明年,袁侯君儒以郡圃陸峰堂舊扁易之,至嘉禧庚子,杜侯范更今名。

同上

按:《乾隆府志》作汪侯鐸,但考《職官表》中作汪繹,乃知舊志字

誤,今仍從作繹。

望仙亭其名尚矣,亭廢乃其址為都廳。至紹定戌子,潘侯始復(fù)其舊刻、前人

題詠于其上。同上

按:此亭亦在府治內(nèi),舊志均未詳其處。

琴清堂宋嘉禧令黃元直建?!肚「尽?br />
忠勤樓在府南門宕吳氏村口。宋景定間,吳淵置樓于丞相第中。御書“忠勤樓”

三字額贈之,今祀?yún)侨釀?、吳淵、吳潛三公于其上。府志云,明萬歷初改建?!?br />
江南通志》。

按:舊府志皆云明改建于此,上層又名三公臺?!督贤ㄖ尽匪?,蓋取此義而文異耳

。

文昌宮城北澄江亭側(cè),郡人湯應(yīng)隆、震隆改建,別有道院,以居守者。又為堂,祀

正肅吳公

及其子參政莊敏公、丞相許國公,今僅存廢址?!肚「尽?br />
敬亭一名昭亭,在府北十里敬亭山?!督贤ㄖ尽贰T诰赐?br />
山麓,今廢,石坊存同上。

按:舊府志皆作昭亭,不知此亭因敬亭山得名,其名昭亭,蓋亦宋時避諱而改耳。

仙溪在折山,相傳昔有奚氏女浣紗不返,家人索之,但見溪流清異常,以為仙去

,故名?!缎强h志》

古州學大東門外,古青郊地。舊州學建此,后屢為山水所敗,改建城內(nèi)?!肚「尽?br />
石頭浦在縣北二十里,舊經(jīng)引《方輿記》:宛陵石頭浦遺跡存焉。旁有山,石

壁嵌峻,

下臨溪流,泓澄可愛,是為峽石山。《嘉定宣城志》。石頭浦附在峽按:舊本作陜,今據(jù)諸志改正。石山?!逗槲湫侵尽?br />
奉真堂在圃西南,堂內(nèi)有小池,泓深莫測。《方輿勝覽》



〔元〕

參云亭在疊嶂東,貢奎有詩?!肚「尽?br />


彰教寺創(chuàng)建所在亡考。邑人貢師泰有《和陳公輔游彰教寺》詩云:“春風延客為

開關(guān),天

雨空花紫翠間。欲向云中問雞犬,蒼蒼松柏暗丁山?!蓖魸擅裨娫疲骸按簛碛螒蛉障嚓P(guān),帶

雨看花紫翠間。閑讀唐碑訪遺跡,石麟殘缺臥丁山?!弊宰ⅲ何和跣熘C墓在焉,今丁山在

郡城西南隅。同上

南湖書塾在府城東六十里南湖。貢氏《萃美集》云:元廣陵侯浚置,張養(yǎng)浩諸

人題詠?!督贤ㄖ尽?br />
書堂寺邑人何儒行有《從硤石歸訪書堂寺》詩:“為尋丞相跡,引到野僧家。”

創(chuàng)建未詳?!肚「尽?br />
南水門在城東南五十步元妙觀之東,俗傳開此門不利,遂廢,惟存斗門以泄水。

《洪武宣城志》



〔明〕

落葉橋在城北興國寺前,明相傳洪武過此,適一葉吹落

,因以名橋。

凝虛院在玄妙觀西偏,張邋遢曾居此。

稅課司在陽德門內(nèi)街南。洪武知府胡乾建,設(shè)大使,掌甲兵吏各一人,巡捕八

人。凡商

儈屠市皆有常稅,以時權(quán)之而輸于府,民間貿(mào)田宅契券,請司鈴印,以備奸偽。嘉靖辛亥,



部議請推收稅畝,縣官征解,用備邊儲,印契歸縣。甲子,知府羅汝芳議省冗員,奉文裁

革。其舊址嘉靖后改俞忠愍祠。

織染局在府治西街東,明初知府楊觀建。成化知府劉重修,后改中察院,今為

宣州衛(wèi)公

署。明初設(shè)局大使、副司吏各一人,堂長九人,絡(luò)絲匠九十八人,染匠四十五人,線匠一

十五人,絡(luò)緯匠九人。凡歲幣有常數(shù)其貲府給之,使督其成,納府帑上,于臺使覆視,印記



貢。若朝旨有需非額造者,則府為他市以供。局自弘治后,匠戶凋耗,歲幣皆官為市易。嘉

靖知府屠應(yīng)坤議,從局織造,遣富人貿(mào)絲,捐資有至數(shù)百金者,匠丁不嫻業(yè),陪出催值,胥

切病之,去任乃已,仍今商領(lǐng)織充貢。隆慶,知府鐘一元議請裁革官吏,其堂長、匠戶量

征丁銀充價如故,匠丁銀詳田賦。

魚潭河泊所府北三汊河,知府黃容祖建,設(shè)大使一人,掌記、攢典各一人。凡業(yè)

魚有恒處

亦有額課,以時征之。其輸于工部者,為生銅、熟鐵、魚線、膠、翎毛;輸府則以鈔,居工

部之半。初并以銀折,后部議銅、鐵、膠半折,翎毛全折,少易于前。嘉靖甲子,裁革魚潭



。隆慶二年,續(xù)革南湖所,其課以府幕職司之。今改屬縣南湖課額,宣城五之三,建建:脫“平”字,應(yīng)為建平,今郎溪縣。

五之二,二所各以漁戶輪充催首,征解于縣課,銀數(shù)詳田賦。

南湖河泊所明守黃榮祖建,在府北馬山埠,距府六十里。

和豐倉府治西南。初在城北門外,明天順中,知府沈性建。弘治,知府范吉、知縣

方溢移入城內(nèi)春歸臺東北高埠上。國朝順治八年,李日改為營房,倉廢。

宛陵驛舊在北門養(yǎng)濟院北。正統(tǒng)間,知府沈性建,驛丞一人,驛吏一人,廩給庫

子二人,

館夫二人,鋪陳庫子二人,站舡四雙,水夫一百人,凡主乘傳廩餼之事。嘉靖甲子,知府羅

汝芳議請裁革,事皆歸縣驛。址改建宋郡守文丞相祠。

清獻樓譙樓南,弘治間,知府范吉以杜清獻嘗刺是郡建,副使馮蘭記。以上《乾隆府志》

景梅亭在府城南。宋梅堯臣祠墓之左,府志云知府范吉建?!督贤ㄖ?br />


惠廉亭郡治東北,莫詳創(chuàng)始?;蛟铺?br />
守惠隆建,通判李某因舊址題曰“惠堪”,旁構(gòu)小亭曰“戒弦”,又南為“退思”,并廢。



洗心亭初名“守拙”,正德中,通判何宇建,郡人吳宗周記。萬歷甲戌,通判石

玉銘重建,名“洗心”。

式敬軒正德中,知縣周廷用建,貢汝成曾讀書其中,有詩。

一枝軒嘉靖初,翰林侍講汪佃謫判寧國,居此,自為記。

東察院府治東,邑人貢欽記。堂左有射圃亭,嘉靖巡按馮恩繪秦檜為射的,自撰

《發(fā)奸亭記》。東為鳳鳴臺,舊名觀風臺,知府羅汝芳修改為察院,后廢。

一合庵城北里許,三汊河口,俗名天王殿。明嘉靖中詹應(yīng)鵬建,基現(xiàn)存。有水尖

壘石,為府治下關(guān)護沙。

古半月臺明郡守羅汝芳題,今石嵌北樓壁間。以上《乾隆府志》

巖臺石城南巖臺山,山有石洞瀑布,古松大十圍??な亓_汝芳同大參梅守德游,

羅書“巖

臺”二大字鐫詩石上?!芭_端松抱石,巖低棲云”二句尚存,余剝蝕不

辨矣?!犊滴醺尽?br />
天延閣小東門外,貢生梅鼎祚讀書處。地俯青郊,頗多名詠。《乾隆府

志》

按:縣志

作天逸閣,查梅鼎祚讀書處為天逸閣。天延閣在小東門內(nèi),為梅清吟嘯處,見《宛雅》。



夢珠泉在一峰庵后山,噴泉如珠,四時不斷,庵僧用竹筧接水入廚??な亓_汝芳題

曰“夢珠”。《康熙府志》

芥子庵城西五里,明萬歷中,徐篤慶建,陶望齡記,斷碑現(xiàn)存。《乾

隆府志》

天柱閣在鰲峰東麓,郡學左側(cè)。明萬歷間,推官張嘉言建。里人銓部胡國鑒詩:

“遙驚天

際跨東南,文脊霏微送遠嵐。桃李溪溪春色滿,每從去后憶張堪?!苯耖w廢?!?br />
康熙府志》

半巖書屋北樓下,古柏蒼天,黛色下映,居然巖谷深處。外即磴道,人拾級以登,

謂之“檜門”?!肚「尽?br />
焚香處與半巖書屋接,明郡守關(guān)驥題。同上

春歸臺在西城內(nèi)高阜,為郡人春游之所。里人明經(jīng)劉仲光詩:“秋盡行春逸興同

,春歸臺

上醉秋風。怪來滿座桃花色,霜葉千杯入酒紅。”臺下有方丈名曰“小指庵”,寧鎮(zhèn)副將

張鵬程同僧宗樂建?!犊滴醺尽?br />
最高亭在敬亭山腰,天啟間知縣謝元珧建?!肚「尽?br />
公館久廢,舊志:西門內(nèi),即張少保宅。

額珠樓城北敬亭山最高亭之上。明崇禎間,知縣陳泰來建,自為詩記,刻石四壁

丹樓冠山,爛若霞舉矣?!犊滴醺尽?br />
圣泉正學書院堂后右檐,鑿二尺許,清泉旁滲,潔洌異常,因石成

井。沈壽昌謂先儒效靈,以示蒙養(yǎng)之象,故名?!肚「尽?br />
龍首塔正學書院左,緣蔭書院建,梅守德有記。同上

龍首亭在文昌臺南五十步,今廢。同上

因悟庵城北三十里,明崇禎戊辰梅殷祚建。施香燈田三十畝??な攸S夢松宿庵中

,題曰“西來精舍”。同上

四牌坊在上市街,四面題“世德、忠孝、詩伯、尚書”四額。據(jù)蕭良

譽《貽徐元泰書》增。今圮。

濯纓亭在澄江亭右,張守道建,王萬年有詩?!恫稍L冊》

銅井在陽坡山下,井深數(shù)丈,汲之聲響如鐘?!犊滴醺尽?br />


茶峽蕩在陽坡山下。舊產(chǎn)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橫紋”。今為民居,不復(fù)種

茶。城內(nèi)有三蕩,此其一也?!肚「尽?br />
嘯泉城東十字路山,人鼓掌而嘯,則泉涌出。同上

破城有破城橋。同上

新城在城北館驛前,三汊河宛句合流處。同上

虎窺泉在城北敬亭山閑云庵左,游人吟詠頗多。同上

義倉一在敏應(yīng)廟,久廢;一在水兌倉內(nèi),今為社倉

。同上





〔國朝〕

云齊閣在府敬亭山翠云庵前,取唐李白詩“合沓與云

齊”為名?!督贤ㄖ尽贰?br />
游人每宴集于此,把酒憑欄,江城在掌,詩賦不可勝載。順治間災(zāi),知府龔鯤重建。乾隆戊

午,知府程侯本、知縣吳飛九、邑人詹上彩倡募重修?!肚「尽?br />
按:“合沓與云齊”句乃謝玄暉《敬亭山》詩,《通志》以為取唐李白詩,誤。

南察院府治西南,順治甲午,宣城知縣王同春重建??滴蹙拍?,知府莊泰宏修,

今廢?!肚「尽?br />
勒詩石古昭亭石坊左有大磐石,姜安節(jié)題句,隸書刻其上曰:“足躡丹梯上,

身居碧落間。天風響松頂,心與白云閑?!碧y剝蝕,拂拭可讀。

退思軒在宅東北,知縣李文敏建。

丹梯亭在七賢祠之旁,康熙戊戌毀于蛟。乾隆戊午,邑人詹上彩重建。

理刑廳康熙丁未奉裁。

松筠閣城西南,閣對敬亭。松竹環(huán)繞,邑人阮爾詢、孫卓、耿世際、詹日懷、袁

保魯?shù)葧挠诖耍査审薨俗?。梓有《松筠閣課藝》。

培風閣在鰲峰關(guān)帝廟前,郡丞鄭載建。南數(shù)十步有月臺,即今悠然亭。



待仙洞坐吉山南數(shù)里,石埂之陰,寬敞可列坐數(shù)十人。古有僧誦經(jīng)于此,秀水張



敬,邑孝廉梅以燕有詩。

懷謝亭在正心樓后,康熙己卯,太守佟鸚彩建。

晚翠軒在北樓西,郡守張云翰建,后佟賦偉植枇杷成陰,與同人倡和有詩勒石,

旁有池亭,桐柳交蔭。大司寇胡苕山題曰“柳風桐月之軒”。

三鑒堂晚翠軒前,郡守佟賦偉修,院有老梅,嘗與同人觴梅聯(lián)句。前又建待高軒

以禮士。

柳幄與懷謝亭接,北向臨池,隔岸有高柳數(shù)十株,故名。太守佟賦偉葺“深柳軒

”以處賓客,頗幽勝。戊戌夏汜于水。

穿云亭在敬亭山腰,乾隆戊午,知府程侯本、邑人詹上彩建。以上《

乾隆府志》

進水斗門在南門吳家村右,創(chuàng)建莫考,年久湮滅。嘉慶九年,里人捐資復(fù)浚得之

,有知縣嚴克任碑示,永禁阻塞?!恫稍L冊》

更鼓樓在府治東首?!缎强h志》。按:更鼓樓即譙樓,詳《官

署門》。



南陵縣

〔周〕

鵲洲按:舊府志作鵲江,今從《通典》改

正?!蹲髠鳌吩疲赫压迥辏怯?br />
鵲岸。即此也?!锻ǖ洹?。杜注:廬江舒縣有鵲尾渚,一曰繁昌鵲頭,三

山鵲尾,統(tǒng)稱鵲岸。《乾隆府志》

按:《元和郡縣志》有鵲頭鎮(zhèn),云在縣西一百十里。亦引《春秋》事證之,又云沿河八十里

有鵲尾

洲,吳時屯兵處。今考杜注云在舒縣,以此為縣西百一十里,固不能逾江至舒也。蓋鵲尾

洲有八十里,其為地最廣,則江以南亦自有名鵲洲在南陵縣者。

顏淵在縣南賞溪。《輿地紀勝》



〔漢〕

宣城故城在縣東四十里青弋江上,漢置,后漢省。建安

三年,孫策平定宣城以東。二

十年,孫權(quán)使蔣欽屯宣城,皆即故城也。晉太康二年,于宛陵縣置宣城郡,復(fù)置宣城縣屬焉

。隋初改宛陵縣為宣城,而故城遂廢。章懷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縣東。《大清一統(tǒng)志》

青陽城即今南陵縣治。梁置南陵縣,在今繁昌縣界,唐初移今治。《

大清一統(tǒng)

志》。宣州南陵舊治赭圻城,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杜f唐書·地理志》



當涂廢縣南陵有漢當涂縣故城,在東南?!锻ǖ洹?。在南陵縣北

,漢縣也。晉成帝時以

流民僑置,屬淮南郡。宋、齊以后因之,隋平陳,移置姑熟,而廢故縣入宣城。

《大清一統(tǒng)志》

按:《續(xù)漢書·郡國志》,當涂屬九江郡,知漢以前當涂皆在江北,此廢縣非漢縣明矣???br />
《元

和郡縣志》,漢成帝時,以江北之當涂縣流人過江在于湖者,僑立為當涂縣,后屬宣州,則

知實晉之僑縣,不得稱漢縣也。李賢注《后漢書》亦誤以晉僑置縣為漢縣。

春谷故城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对涂たh志》、《輿地紀勝》。

今繁昌之移風鄉(xiāng)。春谷本

漢縣,晉武帝改為陽谷,安帝并陽谷入蕪湖縣,遂廢?!斗辈尽酚衷?,在蕪湖之陶辛圩。

《乾隆府志》



〔孫吳〕

甘公城按:《輿地紀勝》、《嘉靖府志》作

甘羅城。在南陵縣北七里,一名甘公城。城甚堅,繚以漳水

,可容數(shù)千人。《輿地紀勝》。相傳吳將甘寧嘗屯于此

,俗訛為甘羅

城?!睹麆僦尽犯使蛆骊渡鯃?,繚以漳水,可容千人。有甘公廟門址,略存。

《大清一

統(tǒng)志》。舊經(jīng)云,甘公,蓋甘卓,本傳不載,嘗仕春谷。《寰宇記》及舊經(jīng)

皆載其名。《嘉靖府志》

按:此城得名,舊說不一。其謂秦甘羅者,固俗訛傳,即謂吳將甘寧,說亦未確。考《三國

·吳

志·甘寧傳》,拜西陵太守,領(lǐng)陽新、下雉二縣,后從攻皖,為升城督,跡其所歷,未必有



宣城事。惟《晉書·甘卓傳》云,丹陽人,授歷陽內(nèi)史,拜豫章太守。所居皆近宣州,雖無



州內(nèi)史事,或曾在此筑城,差為可據(jù)。但《嘉靖志》又云,《寰宇記》、舊經(jīng)皆載其名

,今考《寰宇記》并無載甘公名處,不知何本。

赭圻城按:《寰宇記》城作屯。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西臨大江

,吳所置赭圻屯處也。晉

哀帝時,桓溫領(lǐng)揚州牧,入朝參政,自荊州還至赭圻,詔止之,遂城赭圻鎮(zhèn)焉。后城被火災(zāi)

,乃移鎮(zhèn)姑熟?!对涂たh志》《輿地紀勝》



〔晉〕

戰(zhàn)鳥圻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晉桓溫舉兵東下,住此圻

中。宵鳥驚溫,謂官軍圍之,既而定,群鳥驚噪,俗因曰戰(zhàn)鳥?!锻ǖ洹?br />


按:《元和郡縣志》、《寰宇記》載戰(zhàn)鳥山與此同,惟云賊謂官軍已至,一時驚潰,因以

為名,稍有異耳。

葛洪井在南陵縣西、寶勝院側(cè),遺在焉。按:洪仕晉為著作郎,后為勾漏令,入

羅浮山。世傳此井為洪煉丹取汲之處?!遁浀丶o勝》

丹井朗陵山南,相傳晉朗陵侯何琦辟谷煉丹處?!肚「尽?br />


〔唐〕

五松山銅井西五里,有古精舍,訪之土人,五松即繁之

五峰。唐李白詩云:“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庇衷疲骸耙?br />
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狈币叵螂`南陵,固非銅之五松也。纂邑志



梅根監(jiān)在縣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并宛陵監(jiān)每歲共鑄錢五萬貫?!对?br />
和郡縣志》

石場舊志載作碌。于仁義鄉(xiāng)析置法門、石兩場,以別征

攝。自后法門于義安縣

,又析義安入銅官冶為銅官場,今銅官為銅陵,石為繁昌縣,皆此邑之地也。

《太平寰

宇記》。唐廢繁昌縣為石碌場,考《本草》空青下有銅,重則生綠青,《衍義》云

即石碌也。《圓經(jīng)》云,綠青今謂之石碌,夏之符有贊。《乾隆府志》



大農(nóng)陂積水溉田千頃,廢不治。唐攝縣事范傳真修復(fù),韋灌有記。同



狐相門在縣東南。俗傳唐令狐相公故居也。門側(cè)有狐公堂、狐公廟,今廢。或云

舊湖湘門也,傳者訛爾?!逗槲湫侵尽?br />
新酒坊李白寓飲之所,白鑿井尚存。按:其地當在銅官山,醉后絕句云:“我愛銅

官山,千

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弊ⅲ禾菩菽狭昕h銅官山隸其地?!犊?br />
熙府志》

龍?zhí)镁嵩谖逅缮剑畎住杜c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詩有“龍?zhí)萌艨身?,吾欲歸

精修”之句。注云:銅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同上

謝家池安賢寺側(cè),昔人游詠之所。杜牧之有詩,李白游謝氏山亭亦即此地,今池

廢為田。同上

羅隱宅在南陵縣七十里,旁有井及祠堂,俗號羅家廟,又有羅隱墓,見后?!遁浀丶o勝》

孔子書堂按:舊志皆作孔子書院,今從《洪武宣城志》改正。

在縣南六十里。舊經(jīng)

引孔子為言,蓋側(cè)近有孔荷村,意者乃孔姓人居此,后人好事,因借吾夫子以為重耳?!逗槲湫侵尽?。在呂山下,舊傳孔子之楚道此,疑不足據(jù)?!?br />
康熙府志》

按:書院之名,起于唐時,宋興之。初天下有四大書院,則此書院之建,應(yīng)在唐以后,前志



孔子道此,究何所據(jù)。惟《洪武志》作書堂,以為因孔荷村得名,良是。今特從之。





〔宋〕

黌堂書院縣西二里,宋熙寧學士徐元功建,延師訓(xùn)鄉(xiāng)子

弟,故名。《康熙府志》

敕書樓在縣治前。《洪武宣城志》

宣詔亭在縣左。同上

敬臨堂縣治西,知縣郭建,諫議大夫謝諤記。同上

高爽榭在南陵縣治內(nèi),登之可望四面山,故名?!洞笄逡唤y(tǒng)志》

玩芳亭寄息亭清奸閣并縣治后圃,知縣郭建。以上《乾隆府志》





〔明〕

龍池工山之西峰,舊名龍湫池,旁有龍池庵,旱禱即應(yīng)

。《康熙府志》

后樂亭縣后圃,成化中縣丞謝文祥建。

稅課司籍山橋東,正德間裁。

思補軒縣宅右,嘉靖中知縣錢照建。

一中亭知縣郜永春建,今亭廢,石坊存。有“陵陽水口孔顏樂處”八字。

祖餞亭北門外,知縣林鳴盛建。

望華樓縣署后,知縣沈堯中建??滴蹰g,知縣屈升瀛重建。

白鵲樓縣治南,萬歷乙酉,白鵲飛集,知縣沈堯中立扁,久圮??滴醺纾h

屈升瀛重建,更名正明樓。

醴泉亭縣東南,建以覆井。知縣沈堯中修,扁曰“醴泉”。

甘雨亭知縣朱朝望建。順治十一年,知縣楊必達修。以上《乾隆府志



馬踏石在平山之陽,其石至今尤有馬蹄跡在?!犊滴醺尽?br />


石魚北門外新建龍會橋之南,俗稱蕭家嘴,水中一洲有石如魚。縣治東南二水

俱會此,縈紆盤繞,顧而復(fù)流,讖云:石魚游中流,科第永不休。同上



半間亭縣治內(nèi),多名人題詠。《采訪冊》



涇縣

〔漢〕

涇縣故城在涇縣西,漢置。后漢建安三年,孫策攻劉繇,

平定宣城以東,將太史慈因

自蕪湖進往涇縣,立屯府。晉咸平中,蘇峻之亂,內(nèi)史桓彝退屯涇縣。隋大業(yè)末,邑人左難

當據(jù)縣。唐武德三年歸唐,尋授猷州刺史,八年州廢,仍屬宣州。《大清一統(tǒng)志

》。涇縣

東北至州一百五里。《元和志》。猷州城在縣西三十里,大寧山前。州

廢后,移治賞

溪之西,有城周一百二十八步。宋崇寧間,賞溪東徙,城為所圮。嘉靖三年,移于東溪,去

舊治二里,地名留村。元至元十三年,又徙于舊治東門敬天坊,即今治也??h



琴高臺按:《嘉定志》臺作堂。在涇縣東北二十里,有煉丹處,

別有巖名“隱雨”,俗傳琴高

公控鯉上升之地。李白詩云“相招琴高飲”,又云“赤鯉涌琴高?!薄遁浀丶o勝

》。在琴

高山巔,山高百余丈。有煉丹遺跡,詳載《敘神仙》?!都味ㄐ侵尽贰?br />
按:《列仙傳》云

,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shù),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余年后



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至日皆潔,齊候于水旁,設(shè)祠屋。果乘赤鯉來,出祠中,



萬人觀之。留一月余,后入水去。不知何為仙跡在此。或云琴高蘇耽也,以其好彈琴高目之

。其山有蘇耽煉丹洞,山足有隱雨巖,懸崖峭壁上薄云漢,古木修篁掩映其間,流湍潺溪,

真仙隱之所也。蔣右丞之奇詩云:“未至涇川十里余,嶄然崖石翠凌虛。自慚不是神仙骨,

空羨琴高控鯉魚。”郡守光祿卿余良肱和云:“山形江勢共紆余,潦退寒潭澈底虛??仵幭?br />
入無復(fù)見,春來猶有藥滓魚?!痹脊俜e和云:“云斂塵霾春雨余,寒溪清淺水涵虛。真仙

已上青霄去,空使時人羨鯉魚?!薄稕艽ㄖ尽?br />
按:《涇川志》以琴高趙人,不宜留蹤涇縣,而遂已蘇耽當之,則益非是??肌抖聪蓚鳌吩?br />
,

蘇耽者桂陽人也,少以至孝著稱。母食欲得魚羹,耽出湖州市買,去家二千四百里,俄頃便

返。耽叔父為州吏,于市見耽,因書還家,家人大驚。耽后白母,耽受命應(yīng)仙,方違遠供養(yǎng)

。以兩盤留家中,若需食即扣小盤,欲得錢帛扣大盤,是所需皆立至。鄉(xiāng)里共怪其如此白官

,譴吏檢盤無物,而耽母用之如神。先是耽初去時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飲之

無恙,果如所言,闔門元吉。母年逾百歲終,聞山上有人哭聲,服除乃止。百姓為之立祠。

此事《太平廣記》引之,又引《神仙傳》蘇仙公事,大意相同。謂即桂陽之蘇耽也,并無好

彈琴乘赤鯉事,安得以琴高附會之,且謂琴高趙人,與涇相遠為可疑,而蘇耽桂陽人,寧與

涇近而可信乎?乃知或以蘇耽為琴高者,益為無據(jù)。

真君煉丹井在縣南承流山,昔許、竇二真君在上煉丹,今有丹灶猶存。

《洪武宣城志》

元虛洞承流山畔仙人竇子明辟谷處,醮壇丹灶存焉。山后有避兵洞。

《乾隆府志》



〔孫吳〕

勇里一名東山戰(zhàn)場,在涇縣西北,后漢建安中,

太史慈

據(jù)涇縣,孫策擊擒之于勇里?!洞笄逡唤y(tǒng)志》。即此。東山戰(zhàn)場在縣東三

里,漢建安三年

,孫策擒太史慈于涇之勇里,即此。《涇縣錢志》。按:《一統(tǒng)志》謂,

勇里在縣西北,而府志、縣志皆作東山戰(zhàn)場,遂謂在縣東耳,其實一事一地也。

安吳故城按:《江南通志》作吳故城,舊府志、縣志作安吳城。

在涇縣西南,三國吳置,屬

宣城郡。晉以后因之,梁大寶初,宣城內(nèi)史楊白華不附侯景,進據(jù)安吳。隋縣廢,唐武德三

年復(fù)置,屬猷州。八年復(fù)廢,舊志: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藍山南,今有安吳市及安吳渡

。又旌德縣北三十五里有古城,俗呼沙城,即古安吳城,或謂唐初所改置也?!?br />
大清一統(tǒng)

志》。吳故城在涇縣西南五十里,落星潭東,俗稱沙城。《江南通志》。安吳城,縣西五

十里大藍山南,《晉書》:太康二年置?!端?jīng)注》: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宋書》及《旌

德志》俱吳置。乾隆三年掘得古碑,字多磨滅,而赤烏三年字跡猶可辨,當系吳置。城據(jù)涇

上游,梁宣城內(nèi)史楊白華據(jù)以抗侯景兵。今其地有舊城隍祠、安吳市、安吳渡、操軍坦、鼓

樓墩、鶴縣志作學跡坦諸故跡?!肚「尽?br />


〔晉〕

桓公城在涇縣東四十里烏溪嶺。晉咸和中,桓彝所筑。

《大清一統(tǒng)志》。蘇峻寇江

東,桓簡公嘗筑城于此以拒之,故名桓公城。其地最高而平,四圍皆水如壕塹,然水外皆山

,實形勝之地也。《洪武宣城志》。鄉(xiāng)民舊立湖山,行祠奉祀。《涇川志》。晉內(nèi)

史御蘇峻之亂,屯涇遣俞縱守蘭石,即此?!兑唤y(tǒng)志》載入旌德,誤?!犊滴醺?br />
志》

按:《乾隆府志》云,《明一統(tǒng)志》:在旌德北五十里,地名蘭石;省志云:在縣東六十里



公嶺西,均誤。則知載入旌德之誤為《明一統(tǒng)志》也。但此云省志亦誤,今考《江南通志》

所載與《大清一統(tǒng)志》略同,并無縣東六十里之說,乃知所謂省志亦舊省志也。

桓公磴在劉遺民釣臺之側(cè),桓公拜宣城內(nèi)史嘗憩于此石?!逗槲湫?br />
城志》。后詔還宣城

郡時,人因目為桓公磴??な厝~內(nèi)翰清臣詩云:“名邦有良吏,流惠沾民襦。弭牒訴,



泉駐旌旗。朝來曲肱飲,暮入專城居。于今人愛磴,還訂甘棠廬?!薄稕艽ㄖ尽?br />


戰(zhàn)坦在縣西。安吳舊縣之南距戰(zhàn)坦二里許,有洗刀坑,桓彝與韓晃接戰(zhàn)處。

由安吳縣而上,有落馬潭,相傳彝戰(zhàn)北落馬于此,故名?!肚「尽?br />


蘭石在涇縣東七十里,下臨藤溪?!锻ㄨb》:晉桓彝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即此

。又有俞將軍走馬城,在縣南四十里,是其屯戍處?!洞笄逡唤y(tǒng)志》

走馬城在涇縣南四十里。晉桓彝將俞縱屯兵處。又有蘭石在縣東六十里桓公

嶺西,桓彝使

俞縱守蘭石,即此?!督贤ㄖ尽?。走馬城:縣東四十里,今哨臺猶存。

舊志謂在縣南,誤?!肚「尽?br />
落馬潭在縣南四十里吳村,桓簡公征戰(zhàn)回,有一馬墜潭中,因名。

《洪武宣城志》。按:《乾隆府志》附載見戰(zhàn)坦下,謂戰(zhàn)北落馬,與此稍異。

洗刀坑在縣南五十里蕭村?;负喒鲬?zhàn)到此,刷洗兵刀,因名。同



寨壇基在縣南七十里。其寨元置,立小山頂上。續(xù)因洪水推蕩山路,險峻巖,

祭祀者往來良難,遂烹鵝于山下祀之,其鵝死而復(fù)生,飛至南容李村田下坡,俗傳乃郭璞所

獻地。里人即其處立壇祭祀,甚有靈感。里正晦朔祭于壇,焚鏹飛向東南去者,其月必吉,

向西北去者,其月必兇。郭璞有詩曰:“南容一片地,拉搭似牛皮。若人得遇者,世代掛緋

衣?!鄙w為此也?!稕艽ㄖ尽?br />
仙人臺在涇縣涌溪石綱坑,孤峰特立,絕頂上有石臺?!遁浀丶o勝》

。在涌溪,絕頂上

有石臺。父老相傳云,昔葛仙翁煉丹于此。《洪武宣城志》。在涌溪石綱



,溪流環(huán)繞中,一孤峰特立,崖石險峻于絕頂,山有石臺,然人之跡所不能及,故其遺跡莫

詳焉?!稕艽ㄖ尽?br />
葛仙翁煉丹井按:府志皆作葛洪丹井。在寶勝寺南,井泉清洌。



翁即晉之葛洪稚川也,棄官煉丹此地,后入羅浮山,不知所終。《洪武宣城志》

。井泉清洌,甘香可愛。昔翁仕

晉為著作郎,后為勾漏令,著書百卷,棄官煉丹此地。舊寺僧嘗為亭以覆之,設(shè)井轆轤以

取汲,今蕪廢不復(fù)浚治,古尚存?!稕艽ㄖ尽贰0矗骸遁浀丶o勝》載葛

洪井在南陵縣,其事跡亦與此同,今兩存之。

落星石按:《嘉靖志》石作潭。在縣之南四十里花林。晉時陳霸

兄弟二人在船上捕魚,夢

見一星落于潭中,因此號為落星潭?!逗槲湫侵尽?。石壁上有龜形,昔

縣尉劉公誼寓于

此潭,見金龜在石,嘗欲鑿而取之,今有形跡猶存在藍山下,翰林李太白曾游,詠詩曰:

“藍嶺聳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碧对诖笙校c溪流混而為一,

但差深爾。翰林游而樂之,與何判官有結(jié)茅煉金液之約,然不能踐也。《涇川志

》。在安

吳舊縣西,即《水經(jīng)注》落星山。其左邃岸懸瀨注窮坎之下,石骨綿亙潭底,為、為嶼、

為石筍林立。中產(chǎn)雪鯉曰雪花魚,嚴冬雪霽,漁人于石罅網(wǎng)得之,味似江鰣。峻絕處產(chǎn)異草

,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