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排名的重要性

歷史的壞脾氣 作者:張鳴


  唐朝的安史之亂是每個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的歷史事件,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均出于絲綢之路上的胡族,不僅好武,而且擅長經(jīng)商,在喜好用胡人為將的唐朝,靠的是武功起家,但心機卻一點也不少。安祿山攀上“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為此,老大不小的他居然拜楊貴妃為母。進宮來,故意做戲式的先拜貴妃,后拜皇帝,說是胡俗重母,其實是變著法地討皇帝的歡心。史思明沒有這等軟功夫,但也曾讓唐玄宗撫背長嘆,感慨良多,大概是找了個機會讓皇帝看見了自己身上的傷痕。安、史在歷史上,屬于那種造反而沒有成功的人物,評價特次,所有的臟水都來了,給人印象是渾得要死。其實,這種能把唐朝從鼎盛一棍子打下來的人,就算是渾,也多少有點過人之處。

  安、史都是武夫和老粗,不過,老粗在唐朝那種遍地是詩的環(huán)境里,也未必能耐得住。果然,當他們打兩都樹起大燕國號之后,居然也做起詩來了。說的是一日史思明在東都洛陽嘗了新摘下來的櫻桃,感覺甚好,忽然詩興大發(fā),賦詩一首,詩云:“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寄懷王,一半寄周贄。”(懷王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周贄據(jù)說是他兒子的老師)寫完之后,遍示群臣,左右群臣都說好。半晌,有一人嘟囔道,好是好,不過,要將第三句和第四句調(diào)一下,也許就合轍壓韻了。不想,史思明聽罷大怒,說:你胡說,怎么能讓周贄壓在我的兒子之上呢???此人腦袋是否因此丟了,書上沒講,估計沒有什么好果子吃。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把史思明的這個逸聞當成笑話,其實,笑話固然是笑話,但其中未必沒有一點道理。史思明不肯改詩,里面有個排名先后的問題,而所謂的排名,實質(zhì)是個禮儀秩序的問題。要知道,此時的史思明既不是當年在邊境游蕩的小卒,也不是玄宗手下總是生事的邊將。他已經(jīng)打到長安,做了大燕國的柱石。昔日劉邦一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小亭長,做了皇帝也知道禮儀的重要,何況安、史反的時候已經(jīng)當了唐朝這么多年的重臣,也不知隨班參見了多少次,豈有不知排名重要性的道理?從另一方面說,就算安祿山對此不明白,但安祿山手下,不乏文人學士,連當時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王維,不也被他網(wǎng)羅在帳下,其中懂得朝廷禮儀的自然不在少數(shù),自然要教會安、史點什么,否則他們存在的價值何在?當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儒生叔孫通百無一用,好不容易出個主意封六國,之后還被證明是餿的。結(jié)果到了天下已定的時候,當年的高陽酒徒搖身一變?yōu)橹贫Y的博士,才有了用武之地。

  歷史告訴我們,不論是流氓還是草寇,登基做了皇帝,自然都要講禮儀、排班次。即使他不講,群臣也要勸他講或者說逼他講。禮儀的要緊處,就在于等級排名,在公共場合露面,文武兩班,班次森嚴,地位、官階、資格一路排下來,誰在先誰在后,半點也錯不得。禮是儀式,更是秩序,秩序就要講排名。不論排名,上下位置亂起來,天下也就亂了。做詩也要政治掛帥,你怎么能讓人家把自己的兒子排在周贄的下面!

  不過,史思明畢竟還是個武夫,雖然對排名非常敏感,也粗知“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性,親自出面吟詩,大有偃武修文之勢。但卻不知道這種“建設(shè)”,其實是可以做假的,自己做不好詩,讓手下的文人代筆就是,當時沒人敢追究真假,后世則莫辨其真假,落到誰的名下就是誰的。后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一介舞槍弄棒的武夫,可是人家傳下來的幾首詩,都合轍壓韻,中規(guī)中矩的,后世又有誰能說得清到底是誰的手筆?當然,現(xiàn)在我們這么說,多少有點苛責人家史將軍的意思。人一旦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就難了。史思明做了詩敢于遍示群臣,就說明人家覺得自己的詩做得好,不允許下面的人除了叫好之外,再說三道四,這也是一種自信,有了這種自信,當然也就不屑于勞人代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