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之治的大部分時間都專注于國內(nèi)事務(wù)和新王朝制度的建立工作。但是在唐代初年,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國內(nèi)的敵手,而是來自一個外族政權(quán)——東突厥人。唐高祖充分了解唐王朝還處于軍事軟弱的地位,所以經(jīng)常賄賂東突厥人不要侵犯唐朝領(lǐng)土,也不要他們幫助已宣布成為突厥附庸的那些叛亂者。他在位期間,給突厥可汗大量送禮是常例。但是,唐高祖的收買政策并不十分順利,因為突厥人索賄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們派往長安的使者并不尊敬皇帝,反而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其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唐高祖被迫允許東突厥的使節(jié)們刺殺了西突厥的曷薩那可汗;后者從前曾向唐王進貢,此時正在長安。不僅如此,東突厥人還勾結(jié)北方各叛亂者再次進犯中國。
在計劃于公元619年初期進犯中國的前夕,始畢可汗死了。他的兒子尚未成年,因而由他的兄弟接任為處羅可汗——他不久于620年死去。處羅可汗由另一兄弟頡利可汗(公元620—630年在位)繼位,此人在高祖年間和唐太宗初年被認(rèn)為是唐王朝的大患。
公元622年,頡利率領(lǐng)號稱15萬人的大軍進犯唐王朝原根據(jù)地太原,但被太子建成和李世民統(tǒng)兵擊退。突厥人屢屢進犯京城長安的周圍地區(qū),形勢變得如此嚴(yán)重,以致京師在公元624年后期不得不實行戒嚴(yán)。根據(jù)傳統(tǒng)的記述,高祖曾認(rèn)真地考慮把都城遷到更安全的地方以避突厥人之鋒,他并且派過一個官員去勘察新都幾個可能的地址。[1] 次年,原已于公元 622年解散了的12個軍又重新建立,以便對付突厥人的威脅。公元625年年中,頡利可汗又率大軍再次攻擊太原,使唐軍受了很大損失。甚至在高祖統(tǒng)治的最后幾個月內(nèi),東突厥還在攻打北方邊境,因此皇帝不得不命令地方官員加固城垣,多挖護城河,嚴(yán)加防備。
雖然唐高祖歷來受到后世種族中心論的中國歷史學(xué)家的嚴(yán)厲批評,說他在唐朝初年屈從于突厥人;雖然他的收買政策未能擋住突厥人接二連三的進犯,但他確在王朝危急的時期成功地買得了安全。這個喘息時機,首先使唐軍在進入隋都時免除了腹背受敵之虞,后來又使唐軍鞏固了在陜西的力量。它還使唐朝能夠在太子建成的指揮下開始籌劃北方邊境的防御工作,這雖然不能完全阻止突厥人的入侵,卻為漢人在唐高祖在位的余年堅強有力地抗拒突厥人的進犯打下了基礎(chǔ)。
[1] 傳統(tǒng)的史學(xué)家指出,經(jīng)李世民勸阻,這一計劃未付諸實施。見李樹桐:《唐史考辨》,第55—60頁。
在計劃于公元619年初期進犯中國的前夕,始畢可汗死了。他的兒子尚未成年,因而由他的兄弟接任為處羅可汗——他不久于620年死去。處羅可汗由另一兄弟頡利可汗(公元620—630年在位)繼位,此人在高祖年間和唐太宗初年被認(rèn)為是唐王朝的大患。
公元622年,頡利率領(lǐng)號稱15萬人的大軍進犯唐王朝原根據(jù)地太原,但被太子建成和李世民統(tǒng)兵擊退。突厥人屢屢進犯京城長安的周圍地區(qū),形勢變得如此嚴(yán)重,以致京師在公元624年后期不得不實行戒嚴(yán)。根據(jù)傳統(tǒng)的記述,高祖曾認(rèn)真地考慮把都城遷到更安全的地方以避突厥人之鋒,他并且派過一個官員去勘察新都幾個可能的地址。[1] 次年,原已于公元 622年解散了的12個軍又重新建立,以便對付突厥人的威脅。公元625年年中,頡利可汗又率大軍再次攻擊太原,使唐軍受了很大損失。甚至在高祖統(tǒng)治的最后幾個月內(nèi),東突厥還在攻打北方邊境,因此皇帝不得不命令地方官員加固城垣,多挖護城河,嚴(yán)加防備。
雖然唐高祖歷來受到后世種族中心論的中國歷史學(xué)家的嚴(yán)厲批評,說他在唐朝初年屈從于突厥人;雖然他的收買政策未能擋住突厥人接二連三的進犯,但他確在王朝危急的時期成功地買得了安全。這個喘息時機,首先使唐軍在進入隋都時免除了腹背受敵之虞,后來又使唐軍鞏固了在陜西的力量。它還使唐朝能夠在太子建成的指揮下開始籌劃北方邊境的防御工作,這雖然不能完全阻止突厥人的入侵,卻為漢人在唐高祖在位的余年堅強有力地抗拒突厥人的進犯打下了基礎(chǔ)。
[1] 傳統(tǒng)的史學(xué)家指出,經(jīng)李世民勸阻,這一計劃未付諸實施。見李樹桐:《唐史考辨》,第55—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