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
晚明史上轟動一時的東林書院,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創(chuàng)建,天啟五年(1625年)被政府當局禁毀,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卻在當時社會激起巨大反響,成為政治家們關注的焦點,推崇它的贊譽為文化盛舉,詆毀它的斥責為諷議朝政。與它同時代的人對它的看法已經(jīng)十分歧異,到了清朝編纂《明史》時,關于它的追述已經(jīng)不是原先的本來面目,以致影響了今日歷史學家對它的判斷與定位。
晚近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有關條目寫道:“萬歷中,無錫人顧憲成革職還鄉(xiāng),與同鄉(xiāng)高攀龍及武進人錢一本等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評論時政。不少朝臣遙相應和,失意士大夫聞風趨附。時人謂之東林黨。”而所謂“東林黨”則被解釋為“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團體”。把東林書院定位為“評論時政”的“政治團體”,把東林書院與“東林黨”之間劃上了等號。東林書院是一個“政治團體”嗎?東林書院是一個“黨”嗎?看來似乎有重新加以檢討的必要。
東林書院原本是宋儒楊時的講學場所。楊時師事二程(程頤、程顥),研究孔孟之道,告老致仕后,在無錫城東創(chuàng)辦東林書院,在此著書講學。元末時書院廢棄,成為寺廟。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無錫人邵寶試圖在此重建東林書院,沒有成功,便在城南另外建立一個東林書院,王陽明還為此寫了一篇《城南東林書院記》。楊時書院在城東弓河畔,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此舊址重建東林書院后,城南東林書院逐漸荒落,無人知曉。幸虧康熙《東林書院志》的編者嚴瑴寫了《兩東林辨》,人們才知道曾經(jīng)有過一個城南東林書院。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顧憲成,因議論“三王并封”以及會推閣員事宜,與內(nèi)閣意見不合,被革職為民,回到家鄉(xiāng)無錫,他的兄弟顧允成、朋友高攀龍也脫離官場回到無錫,與士子們一起講求學問,有意復興楊時的書院。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等得到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的支持,修復楊時的祠堂,又由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資重建精舍,這就是以后名噪一時的東林書院,號稱“東南講學之盛遂甲天下”。
能夠使上自公卿下至布衣“虛己悚神,執(zhí)經(jīng)以聽”的東林書院的吸引力何在?它的宗旨又是什么呢?
按照顧憲成、高攀龍的解釋,他們是想通過書院的講學,繼承儒家的正統(tǒng)學脈,糾正風靡一時的王陽明心學“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傾向,撥亂反正,回歸程朱理學。顧憲成在他的文集《涇皋藏稿》中,多次談到陽明學的流弊:“憑恃聰明,輕侮先圣,注腳六經(jīng),高談闊論,無復忌憚”,也就是說,對儒學經(jīng)典的解讀采取一種輕率、隨意的態(tài)度。因此他為東林書院草擬的“院規(guī)”,明確提出,遵循朱熹白鹿洞書院的“學規(guī)”,要點就是“尊經(jīng)”——尊重儒學經(jīng)典,以“孔子表彰六經(jīng),程朱表彰四書”為榜樣,意在糾正文人的不良學風——厭惡平淡,追求新奇,結(jié)果腹空而心高。他如此描述這種不良學風:“一則曰: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一則曰: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結(jié)果孔子的一腔苦心,程朱的窮年畢力,都付諸東流?!睆闹胁浑y看出,顧憲成創(chuàng)辦東林書院的宗旨,在于正本清源,使士子們了解孔孟以來的儒學正統(tǒng),不為異端邪說所迷惑。
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書院的講義——“東林商語”、“東林論學語”,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書院的日常功課及議論焦點,并不在政治,而在學術。它的影響巨大的講會,即每月一次的小會(十四日至十六日),每年一次的大會(春季或秋季),以往人們多誤解為政治性集會,其實不然。
東林講會到底議論些什么呢?“東林會約”有明確規(guī)定:“每會推一人為主,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焙茱@然,大家聚集在一起,研讀《四書》中的一章,互相切磋,加深理解。顧憲成為他的弟弟顧允成所寫的小傳中說,每年一次大會,每月一次小會,顧允成進入講堂,侃侃而談,遠必稱孔子孟子,近必稱周敦頤、程頤、程顥。如果有人發(fā)表“新奇險怪之說”,他立即臉色大變,堅決拒絕。
你看,轟動全國的東林講會,根本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群情激昂地抨擊朝政,而是書生氣十足地研討《四書》的經(jīng)義,從孔孟一直談到程朱。這種規(guī)矩,在顧憲成去世后,繼續(xù)主持書院的高攀龍、吳覲華仍然堅持,在“東林會約”中再三強調(diào):東林的教導原本出于程朱,以“窮理致知”為目的,對于儒學經(jīng)典的研讀必須經(jīng)年累月,做到出口成章。
其中的緣由是容易理解的。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罷官下野,對于政治紛爭久已厭倦,回歸故里,以創(chuàng)辦書院來寄托心志,只談學問,不談政治,似乎是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二十一日,顧憲成接到皇帝的圣旨,任命他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希望他出山為朝廷再度效力。顧憲成立即寫了辭呈,理由是他已經(jīng)步入老年,“目昏眼花,老態(tài)盡見”,并且早已不問政治——“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恝然置安危理亂于不問,以自便其身”。也就是說,進入深山密林,遠離現(xiàn)實政治,是顧憲成追求的理想境界。他對政治已經(jīng)不感興趣,把自己看作一個“桃花源中人”。他在給摯友李三才的信中,真誠地吐露了這種心聲,表示專心辦好東林書院,優(yōu)游于林間水下,不再過問政治,是他晚年的追求。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東林書院是他的“書生腐腸未斷處”,與同志一起切磋學問,聲譽漸旺,可以不虛此生了。一旦要我放棄,實在有所不忍。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他現(xiàn)在是日出而起、日中而食、日入而寢,專注于詩書文字,“門以外黑白事寂置不問”,“應酬都罷,幾如桃花源人,不復聞人間事”。
這是他真實心態(tài)的流露,與高攀龍所說“當今之世乃擾攘之秋,只可閉門潛修”,是默然契合的。高攀龍對他的老師趙南星說,他已經(jīng)處在“入山閉關”的狀態(tài),既然是山中人,如果不一味靜默就不能做學問,而且“世局如此,總無開口處,總無著心處,落得做個閑人”。
顧、高二君子以如此精神狀態(tài)主持東林書院,當然要把“莫談國是”作為“院規(guī)”。確實,東林書院的院規(guī)中有“九損”——禁絕九種不良習氣,明確告誡書院同仁不得“評有司短長”、“議鄉(xiāng)井曲直”,這就意味著,不得評論政府官員及地方政治。吳覲華遵循這一既定方針,重申書院規(guī)則時,特別強調(diào)以下兩條:其一是禁絕議論,“自今談經(jīng)論道之外,凡朝廷之上、郡邑之間是非得失,一切有聞不談,有問不答,一味勤修講學”;其二是,不得把社會上“是非曲直、囂陵詬誶之言”帶到東林講會上,不得把外界的政治性文件——“飛書、揭帖、說單、訴辨之類”,帶進東林書院大門。
凡此種種,都彰顯東林書院為學問而學問,遠離現(xiàn)實政治的標榜,沒有停留于口頭,而是付諸實踐了。近人不加細察,卻把它誤解成為一個議論政治的講壇、改革政治的團體。
美國學者賀凱(CharlesO.Hucker)在《明末的東林運動》一文中說得好:“明末東林運動的失敗,代表傳統(tǒng)儒家價值觀念與現(xiàn)實惡劣政治勢力斗爭的一個典型,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但不是一個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團體?!泵绹鴮W者費正清與賴肖爾《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一書中論及東林書院時,寫道:東林書院“以一場道德的改革運動重新確立儒家行為的傳統(tǒng)準則”,“他們強調(diào)道德完善的極端重要性”。
所謂重整道德,廣義地說,可以包括兩個層次:在朝為官,整頓君臣的政治道德;在野為民,整頓士子的學術道德。東林書院關注的當然是后者,通過講學來糾正彌漫于社會的王學流弊,正如華允誼《東林續(xù)志序》所說,由于王陽明學說深入人心,使得程朱理學的正脈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顧憲成、高攀龍創(chuàng)復書院,闡釋儒學正脈,予以糾正。顧、高諸君子要撥亂反正,要救世,而救世的手段就是“相期于道德”,改變“任心而廢學”、“任空而廢行”的空疏學風。他們把這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在東林書院中具體化了。
東林書院那些謙謙君子們,以澄澈明凈的心境來對待他們視為靈魂寄托的學問功夫,用一種近乎宗教般虔誠的態(tài)度來對待講學。無怪乎吳覲華要說:“宗教者,奉涇陽(顧憲成)、啟新(錢一本)、景逸(高攀龍)三先生之教,宗而主之也?!狈Q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東林非黨論
晚明政治史上的“東林黨”,人們耳熟能詳,習以為常,很少有人反問一句:東林究竟是不是一個“黨”?是政黨還是朋黨?這并非故意聳人聽聞,而是以現(xiàn)代歷史學家的深邃目光追尋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上真的存在過一個“東林黨”嗎?
“黨”這個字,在現(xiàn)今國人的話語體系中的含義,主要指“政黨”。政黨是近代政治的產(chǎn)物,17世紀英國出現(xiàn)輝格黨、托利黨之前,并無政黨。就中國而言,1894年出現(xiàn)興中會之前,也無政黨之可言。中國古代史籍中常見的“黨”,是朋黨之“黨”,而非政黨之“黨”,例如東漢的“黨錮之禍”,晚唐的“牛李黨爭”,北宋的“新黨”、“舊黨”,南宋的“偽學逆黨”等,幾乎無一例外是朋黨或是被對立面誣陷為朋黨的?!皷|林黨”當然也是如此。漢字的特性往往一字多義,朋黨之“黨”,與政黨之“黨”,是同一個字。在英文中,政黨之“黨”是Parties,朋黨之“黨”是Factions,區(qū)分得一清二楚,決不至于把朋黨誤為政黨。
《劍橋中國隋唐史》寫到“牛李黨爭”時指出:“這種派別不論在當時或在后世歷史記載中都被稱為‘黨’(Factions),但決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政黨中的‘黨’(Parties)”;“中國的政治理論通常都認為,如果準許在朝廷結(jié)成朋黨(朋黨乃是廣泛的政治活動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人們所期待的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道德和社會秩序便要可悲地受到損害”;“‘黨’這個字表示道德敗壞,它對指控者和被指控者都有威力,都可能遭到貶謫”。
毫無疑問,史籍中所說的“東林黨”之“黨”,是朋黨而不是政黨。黃仁宇在《劍橋中國明代史》第九章寫到“東林書院和朋黨之爭”時,明確指出:“東林黨不是這個用語的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黨派。翻譯為‘黨派’的‘黨’字有貶義,在意義上更接近諸如‘派系’、‘宗派’或‘幫伙’一類的詞。成員的身份沒有固定的標準,開始時,‘黨人’從他們的敵人得到這個稱號?!边@是對于史料有了精深理解之后的準確表達。
其實東林無所謂“黨”,“黨”是它的政敵強加的,東林諸君子并不自稱為“東林黨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孔子在《論語》中教導他的弟子“君子群而不黨”,以繼承并發(fā)揚孔孟儒學正統(tǒng)為己任的東林諸君子,對此是深信不疑的,“結(jié)黨”是正直人士所不齒的,決不可能自誣為“黨”。正如《東林同難列傳》所說,顧、高諸君子在東林書院“偕諸同志以道學相切磨”,受到海內(nèi)士大夫的敬仰,跟從的人日益增多,于是,“邪臣遂指之為門戶”。此處所謂“門戶”,按照當時人的習慣,是朋黨的同義語?!睹魇贰O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边@就是東林書院被稱為“東林黨”的由來。
李三才是萬歷后期官僚隊伍中少見的干才,萬歷二十七年他出任漕運總督、鳳陽巡撫,政績卓著,頗得人望。萬歷三十六年,內(nèi)閣中朱賡病逝,李廷機又借口生病閉門不出,只剩下葉向高一人苦苦支撐,補充閣員便成為當務之急。此時李三才已經(jīng)在漕運總督之外加上了戶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頭銜,成為理想的候選人。當時政壇上派系林立,互相傾軋,內(nèi)閣權(quán)臣李廷機企圖阻止李三才入閣,指使其親信彈劾李三才貪、險、假、橫,給李三才勾畫一副貪官嘴臉,并且無中生有地說李三才“黨羽日甚”,一下子就把此事定位于“結(jié)黨”的層次上。御史徐兆魁與之一唱一和,在“結(jié)黨營私”上大做文章,影射李三才身后有一個“黨”,而且這個“黨”是“藉道學為名”的,含沙射影地指向東林書院。書生氣十足的顧憲成寫信給內(nèi)閣大學士葉向高、吏部尚書孫丕揚,為李三才辯護。政敵們抓住把柄,攻擊顧憲成“講學東林,遙執(zhí)朝政”,與李三才結(jié)成“東林黨”。
在這場風潮中,御史徐兆魁表現(xiàn)得最為惡劣,多次在奏疏中誣陷東林書院與顧憲成,說什么“今日天下大勢盡歸東林”,“今顧憲成等身雖不離山林,而飛書走使充斥長安(指北京),馳騖各省,欲令朝廷黜陟予奪之權(quán)盡歸其操縱”。為了搞臭“東林黨”,他肆意捏造東林書院“挾制有司,憑陵鄉(xiāng)曲”的罪狀,幾乎每一條都離奇得令人難以相信。例如:東林書院在滸墅關附近的小河向來往商船收稅,脅迫滸墅關的官吏以“修書院”的名義向東林書院送銀兩;又如:東林書院的成員到各地講學,動輒一百多人,要縣衙門迎接款待,每次耗費銀子二百兩上下;再如:東林書院的講會“雜以時事”,它的講義刊印出來,涉及地方政治事宜,各地方政府必須照辦。如此等等,都是信口雌黃編造出來的。
這種不擇手段的攻擊引起了正直人士的憤怒,光祿寺丞吳炯對徐兆魁捏造的東林書院罪狀一一予以駁斥。他以確鑿的事實指出:滸墅關附近小河根本無法通行商船,只能通行小船,從來無稅;來參加東林講會的人都是自費,書院從未向滸墅關官吏索要銀兩;東林講會的經(jīng)費都來自參會者捐資,從不接受縣衙資助;至于講會“雜以時事”云云,更為無稽之談,他說:“會中之規(guī),每日輪客一位,講書一章,互相問難,青衿皆得質(zhì)所疑。講畢,童子歌詩一章,遂散。舉坐無嘩,并不談時事。即民風土俗與會友家常之事,亦置不言,奚關各邑之行事?”
萬歷四十年五月,顧憲成在一片誹謗聲中與世長辭,觸發(fā)了正直人士為他辯護洗刷的激情。然而,此后對東林書院的攻擊愈演愈烈,誣蔑它是“遙制國是”的“黨”。以講學為宗旨的東林書院被看作一個“黨”,無異于重演南宋時禁錮朱熹辦書院講學的“偽學逆黨”之禁,是不祥之兆。南京工科給事中喻致知在奏疏中點明了這一點:“偽學之禁,盛世不聞,僅于宋季見之”,并且憂心忡忡地指出:“偽學之禁網(wǎng)益密,宋之國祚亦不振”,提醒當權(quán)者深長思之。
到了天啟初年,一些原先與東林書院有關的人士回到了政壇,把重整道德的精神帶到官場,與魏忠賢及其“閹黨”展開了殊死較量。魏忠賢之流把凡是反對“閹黨”專政的人一概斥為“東林黨”,把原本子虛烏有的“東林黨”當作一個組織實體,開出黑名單,重演一次“黨錮之禍”。
魏忠賢的親信盧承欽編成《東林黨人榜》,開列“東林黨人”三百零九人,用奏疏的形式于天啟五年呈報朝廷,由專擅朝政的魏忠賢把它向全國公布。其政治意圖十分明顯,一方面要證明“東林黨”是一個政治實體;另一方面示意政府部門按照這個名單清除異己勢力。
與此同時,一貫與東林書院為敵的吏部尚書王紹徽,仿照《水滸傳》一百零八將的名號,編了一本黑名單,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東林點將錄》。此后接二連三還有《東林同志錄》、《東林籍貫錄》、《盜柄東林伙》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紹徽在《東林點將錄》中,把李三才、葉向高列為“東林黨”的一、二號領袖:“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天魁星及時雨大學士葉向高”。把李三才、葉向高作為“東林黨”的領袖,并非王紹徽的發(fā)明。萬歷四十二年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就揚言:十余年來東林書院的不肖之徒,為了“號召徒黨”,“外資氣魄于李三才,內(nèi)借威福于葉向高”。其實十分牽強附會。李三才本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東林”的一員,他公開聲明,東林是東林,李三才是李三才,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至于葉向高,根本與東林毫不相干,他在政治上一向傾向于沈一貫的“浙黨”,按照當時的朋黨政治標準來劃線,“浙黨”是東林的對立面。由此可見,這個黑名單完全是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炮制出來的,毫無事實根據(jù)。
如果說李三才是“東林黨”的第一號人物,葉向高是“東林黨”的第二號人物,那么按照黨同伐異的原則,他們二人理應密切配合。當李三才呼聲甚高時,葉向高為何不大力支持,援引他入閣,營造一個“東林內(nèi)閣”,而是多次請求皇帝批準李三才辭職?當東林人士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時,葉向高很不以為然,主張由他出面調(diào)停,才可以避免大禍。魏忠賢早就對葉向高動輒掣肘有所不滿,礙于他的元老重臣身份,才讓他以辭職的體面方式下臺,但是必須使他在政治上聲譽掃地,于是硬把他與李三才捆綁在一起,成為“東林黨”的領袖。
1957年出版的《東林黨籍考》,依據(jù)《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所提供的名單,對所謂“東林黨人”逐個寫出小傳,卻并未考辨真假是非。既然此書名為“東林黨籍考”,顧名思義必須客觀地考辨哪些人不能列入“東林黨籍”,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份名單是魏忠賢為了打擊異己勢力而炮制出來的,事實真相并非如此。然而《東林黨籍考》上的第一、第二號人物依然是李三才、葉向高,其他人物也出于上述黑名單,該書的出版無異于肯定了《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的可信性,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
《晉書·卻詵》說:“動則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罔,誣罔則臧否失實,真?zhèn)蜗嗝啊!睂τ谕砻髋簏h風潮中的“東林黨”,也應作如是觀。
鑒于“東林黨”的稱呼容易產(chǎn)生誤解,不少學者在論述這段歷史時,不稱“東林黨”而稱“東林運動”,大概便是出于這種考慮。《劍橋中國明代史》的第九章“隆慶和萬歷時期”,出于黃仁宇的手筆,在寫到“東林書院與朋黨之爭”時,措辭非常謹慎,特別避開“東林黨”的字樣,而采用“開創(chuàng)東林運動的人”、“東林運動的成員”之類說法。韓國漢城大學教授吳金成在《明清時期的江南社會》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講學運動即東林運動”,“所謂東林運動是通過講學所產(chǎn)生的鄉(xiāng)村評論和輿論集中為主的活動”。
如此看來,以往人們習以為常的“東林黨”提法,實在有改一改的必要了。
晚明史上轟動一時的東林書院,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創(chuàng)建,天啟五年(1625年)被政府當局禁毀,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卻在當時社會激起巨大反響,成為政治家們關注的焦點,推崇它的贊譽為文化盛舉,詆毀它的斥責為諷議朝政。與它同時代的人對它的看法已經(jīng)十分歧異,到了清朝編纂《明史》時,關于它的追述已經(jīng)不是原先的本來面目,以致影響了今日歷史學家對它的判斷與定位。
晚近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有關條目寫道:“萬歷中,無錫人顧憲成革職還鄉(xiāng),與同鄉(xiāng)高攀龍及武進人錢一本等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評論時政。不少朝臣遙相應和,失意士大夫聞風趨附。時人謂之東林黨。”而所謂“東林黨”則被解釋為“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團體”。把東林書院定位為“評論時政”的“政治團體”,把東林書院與“東林黨”之間劃上了等號。東林書院是一個“政治團體”嗎?東林書院是一個“黨”嗎?看來似乎有重新加以檢討的必要。
東林書院原本是宋儒楊時的講學場所。楊時師事二程(程頤、程顥),研究孔孟之道,告老致仕后,在無錫城東創(chuàng)辦東林書院,在此著書講學。元末時書院廢棄,成為寺廟。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無錫人邵寶試圖在此重建東林書院,沒有成功,便在城南另外建立一個東林書院,王陽明還為此寫了一篇《城南東林書院記》。楊時書院在城東弓河畔,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此舊址重建東林書院后,城南東林書院逐漸荒落,無人知曉。幸虧康熙《東林書院志》的編者嚴瑴寫了《兩東林辨》,人們才知道曾經(jīng)有過一個城南東林書院。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顧憲成,因議論“三王并封”以及會推閣員事宜,與內(nèi)閣意見不合,被革職為民,回到家鄉(xiāng)無錫,他的兄弟顧允成、朋友高攀龍也脫離官場回到無錫,與士子們一起講求學問,有意復興楊時的書院。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等得到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的支持,修復楊時的祠堂,又由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資重建精舍,這就是以后名噪一時的東林書院,號稱“東南講學之盛遂甲天下”。
能夠使上自公卿下至布衣“虛己悚神,執(zhí)經(jīng)以聽”的東林書院的吸引力何在?它的宗旨又是什么呢?
按照顧憲成、高攀龍的解釋,他們是想通過書院的講學,繼承儒家的正統(tǒng)學脈,糾正風靡一時的王陽明心學“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傾向,撥亂反正,回歸程朱理學。顧憲成在他的文集《涇皋藏稿》中,多次談到陽明學的流弊:“憑恃聰明,輕侮先圣,注腳六經(jīng),高談闊論,無復忌憚”,也就是說,對儒學經(jīng)典的解讀采取一種輕率、隨意的態(tài)度。因此他為東林書院草擬的“院規(guī)”,明確提出,遵循朱熹白鹿洞書院的“學規(guī)”,要點就是“尊經(jīng)”——尊重儒學經(jīng)典,以“孔子表彰六經(jīng),程朱表彰四書”為榜樣,意在糾正文人的不良學風——厭惡平淡,追求新奇,結(jié)果腹空而心高。他如此描述這種不良學風:“一則曰: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一則曰: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結(jié)果孔子的一腔苦心,程朱的窮年畢力,都付諸東流?!睆闹胁浑y看出,顧憲成創(chuàng)辦東林書院的宗旨,在于正本清源,使士子們了解孔孟以來的儒學正統(tǒng),不為異端邪說所迷惑。
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書院的講義——“東林商語”、“東林論學語”,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書院的日常功課及議論焦點,并不在政治,而在學術。它的影響巨大的講會,即每月一次的小會(十四日至十六日),每年一次的大會(春季或秋季),以往人們多誤解為政治性集會,其實不然。
東林講會到底議論些什么呢?“東林會約”有明確規(guī)定:“每會推一人為主,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焙茱@然,大家聚集在一起,研讀《四書》中的一章,互相切磋,加深理解。顧憲成為他的弟弟顧允成所寫的小傳中說,每年一次大會,每月一次小會,顧允成進入講堂,侃侃而談,遠必稱孔子孟子,近必稱周敦頤、程頤、程顥。如果有人發(fā)表“新奇險怪之說”,他立即臉色大變,堅決拒絕。
你看,轟動全國的東林講會,根本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群情激昂地抨擊朝政,而是書生氣十足地研討《四書》的經(jīng)義,從孔孟一直談到程朱。這種規(guī)矩,在顧憲成去世后,繼續(xù)主持書院的高攀龍、吳覲華仍然堅持,在“東林會約”中再三強調(diào):東林的教導原本出于程朱,以“窮理致知”為目的,對于儒學經(jīng)典的研讀必須經(jīng)年累月,做到出口成章。
其中的緣由是容易理解的。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罷官下野,對于政治紛爭久已厭倦,回歸故里,以創(chuàng)辦書院來寄托心志,只談學問,不談政治,似乎是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二十一日,顧憲成接到皇帝的圣旨,任命他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希望他出山為朝廷再度效力。顧憲成立即寫了辭呈,理由是他已經(jīng)步入老年,“目昏眼花,老態(tài)盡見”,并且早已不問政治——“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恝然置安危理亂于不問,以自便其身”。也就是說,進入深山密林,遠離現(xiàn)實政治,是顧憲成追求的理想境界。他對政治已經(jīng)不感興趣,把自己看作一個“桃花源中人”。他在給摯友李三才的信中,真誠地吐露了這種心聲,表示專心辦好東林書院,優(yōu)游于林間水下,不再過問政治,是他晚年的追求。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東林書院是他的“書生腐腸未斷處”,與同志一起切磋學問,聲譽漸旺,可以不虛此生了。一旦要我放棄,實在有所不忍。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他現(xiàn)在是日出而起、日中而食、日入而寢,專注于詩書文字,“門以外黑白事寂置不問”,“應酬都罷,幾如桃花源人,不復聞人間事”。
這是他真實心態(tài)的流露,與高攀龍所說“當今之世乃擾攘之秋,只可閉門潛修”,是默然契合的。高攀龍對他的老師趙南星說,他已經(jīng)處在“入山閉關”的狀態(tài),既然是山中人,如果不一味靜默就不能做學問,而且“世局如此,總無開口處,總無著心處,落得做個閑人”。
顧、高二君子以如此精神狀態(tài)主持東林書院,當然要把“莫談國是”作為“院規(guī)”。確實,東林書院的院規(guī)中有“九損”——禁絕九種不良習氣,明確告誡書院同仁不得“評有司短長”、“議鄉(xiāng)井曲直”,這就意味著,不得評論政府官員及地方政治。吳覲華遵循這一既定方針,重申書院規(guī)則時,特別強調(diào)以下兩條:其一是禁絕議論,“自今談經(jīng)論道之外,凡朝廷之上、郡邑之間是非得失,一切有聞不談,有問不答,一味勤修講學”;其二是,不得把社會上“是非曲直、囂陵詬誶之言”帶到東林講會上,不得把外界的政治性文件——“飛書、揭帖、說單、訴辨之類”,帶進東林書院大門。
凡此種種,都彰顯東林書院為學問而學問,遠離現(xiàn)實政治的標榜,沒有停留于口頭,而是付諸實踐了。近人不加細察,卻把它誤解成為一個議論政治的講壇、改革政治的團體。
美國學者賀凱(CharlesO.Hucker)在《明末的東林運動》一文中說得好:“明末東林運動的失敗,代表傳統(tǒng)儒家價值觀念與現(xiàn)實惡劣政治勢力斗爭的一個典型,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但不是一個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團體?!泵绹鴮W者費正清與賴肖爾《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一書中論及東林書院時,寫道:東林書院“以一場道德的改革運動重新確立儒家行為的傳統(tǒng)準則”,“他們強調(diào)道德完善的極端重要性”。
所謂重整道德,廣義地說,可以包括兩個層次:在朝為官,整頓君臣的政治道德;在野為民,整頓士子的學術道德。東林書院關注的當然是后者,通過講學來糾正彌漫于社會的王學流弊,正如華允誼《東林續(xù)志序》所說,由于王陽明學說深入人心,使得程朱理學的正脈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顧憲成、高攀龍創(chuàng)復書院,闡釋儒學正脈,予以糾正。顧、高諸君子要撥亂反正,要救世,而救世的手段就是“相期于道德”,改變“任心而廢學”、“任空而廢行”的空疏學風。他們把這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在東林書院中具體化了。
東林書院那些謙謙君子們,以澄澈明凈的心境來對待他們視為靈魂寄托的學問功夫,用一種近乎宗教般虔誠的態(tài)度來對待講學。無怪乎吳覲華要說:“宗教者,奉涇陽(顧憲成)、啟新(錢一本)、景逸(高攀龍)三先生之教,宗而主之也?!狈Q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東林非黨論
晚明政治史上的“東林黨”,人們耳熟能詳,習以為常,很少有人反問一句:東林究竟是不是一個“黨”?是政黨還是朋黨?這并非故意聳人聽聞,而是以現(xiàn)代歷史學家的深邃目光追尋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上真的存在過一個“東林黨”嗎?
“黨”這個字,在現(xiàn)今國人的話語體系中的含義,主要指“政黨”。政黨是近代政治的產(chǎn)物,17世紀英國出現(xiàn)輝格黨、托利黨之前,并無政黨。就中國而言,1894年出現(xiàn)興中會之前,也無政黨之可言。中國古代史籍中常見的“黨”,是朋黨之“黨”,而非政黨之“黨”,例如東漢的“黨錮之禍”,晚唐的“牛李黨爭”,北宋的“新黨”、“舊黨”,南宋的“偽學逆黨”等,幾乎無一例外是朋黨或是被對立面誣陷為朋黨的?!皷|林黨”當然也是如此。漢字的特性往往一字多義,朋黨之“黨”,與政黨之“黨”,是同一個字。在英文中,政黨之“黨”是Parties,朋黨之“黨”是Factions,區(qū)分得一清二楚,決不至于把朋黨誤為政黨。
《劍橋中國隋唐史》寫到“牛李黨爭”時指出:“這種派別不論在當時或在后世歷史記載中都被稱為‘黨’(Factions),但決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政黨中的‘黨’(Parties)”;“中國的政治理論通常都認為,如果準許在朝廷結(jié)成朋黨(朋黨乃是廣泛的政治活動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人們所期待的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道德和社會秩序便要可悲地受到損害”;“‘黨’這個字表示道德敗壞,它對指控者和被指控者都有威力,都可能遭到貶謫”。
毫無疑問,史籍中所說的“東林黨”之“黨”,是朋黨而不是政黨。黃仁宇在《劍橋中國明代史》第九章寫到“東林書院和朋黨之爭”時,明確指出:“東林黨不是這個用語的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黨派。翻譯為‘黨派’的‘黨’字有貶義,在意義上更接近諸如‘派系’、‘宗派’或‘幫伙’一類的詞。成員的身份沒有固定的標準,開始時,‘黨人’從他們的敵人得到這個稱號?!边@是對于史料有了精深理解之后的準確表達。
其實東林無所謂“黨”,“黨”是它的政敵強加的,東林諸君子并不自稱為“東林黨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孔子在《論語》中教導他的弟子“君子群而不黨”,以繼承并發(fā)揚孔孟儒學正統(tǒng)為己任的東林諸君子,對此是深信不疑的,“結(jié)黨”是正直人士所不齒的,決不可能自誣為“黨”。正如《東林同難列傳》所說,顧、高諸君子在東林書院“偕諸同志以道學相切磨”,受到海內(nèi)士大夫的敬仰,跟從的人日益增多,于是,“邪臣遂指之為門戶”。此處所謂“門戶”,按照當時人的習慣,是朋黨的同義語?!睹魇贰O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边@就是東林書院被稱為“東林黨”的由來。
李三才是萬歷后期官僚隊伍中少見的干才,萬歷二十七年他出任漕運總督、鳳陽巡撫,政績卓著,頗得人望。萬歷三十六年,內(nèi)閣中朱賡病逝,李廷機又借口生病閉門不出,只剩下葉向高一人苦苦支撐,補充閣員便成為當務之急。此時李三才已經(jīng)在漕運總督之外加上了戶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頭銜,成為理想的候選人。當時政壇上派系林立,互相傾軋,內(nèi)閣權(quán)臣李廷機企圖阻止李三才入閣,指使其親信彈劾李三才貪、險、假、橫,給李三才勾畫一副貪官嘴臉,并且無中生有地說李三才“黨羽日甚”,一下子就把此事定位于“結(jié)黨”的層次上。御史徐兆魁與之一唱一和,在“結(jié)黨營私”上大做文章,影射李三才身后有一個“黨”,而且這個“黨”是“藉道學為名”的,含沙射影地指向東林書院。書生氣十足的顧憲成寫信給內(nèi)閣大學士葉向高、吏部尚書孫丕揚,為李三才辯護。政敵們抓住把柄,攻擊顧憲成“講學東林,遙執(zhí)朝政”,與李三才結(jié)成“東林黨”。
在這場風潮中,御史徐兆魁表現(xiàn)得最為惡劣,多次在奏疏中誣陷東林書院與顧憲成,說什么“今日天下大勢盡歸東林”,“今顧憲成等身雖不離山林,而飛書走使充斥長安(指北京),馳騖各省,欲令朝廷黜陟予奪之權(quán)盡歸其操縱”。為了搞臭“東林黨”,他肆意捏造東林書院“挾制有司,憑陵鄉(xiāng)曲”的罪狀,幾乎每一條都離奇得令人難以相信。例如:東林書院在滸墅關附近的小河向來往商船收稅,脅迫滸墅關的官吏以“修書院”的名義向東林書院送銀兩;又如:東林書院的成員到各地講學,動輒一百多人,要縣衙門迎接款待,每次耗費銀子二百兩上下;再如:東林書院的講會“雜以時事”,它的講義刊印出來,涉及地方政治事宜,各地方政府必須照辦。如此等等,都是信口雌黃編造出來的。
這種不擇手段的攻擊引起了正直人士的憤怒,光祿寺丞吳炯對徐兆魁捏造的東林書院罪狀一一予以駁斥。他以確鑿的事實指出:滸墅關附近小河根本無法通行商船,只能通行小船,從來無稅;來參加東林講會的人都是自費,書院從未向滸墅關官吏索要銀兩;東林講會的經(jīng)費都來自參會者捐資,從不接受縣衙資助;至于講會“雜以時事”云云,更為無稽之談,他說:“會中之規(guī),每日輪客一位,講書一章,互相問難,青衿皆得質(zhì)所疑。講畢,童子歌詩一章,遂散。舉坐無嘩,并不談時事。即民風土俗與會友家常之事,亦置不言,奚關各邑之行事?”
萬歷四十年五月,顧憲成在一片誹謗聲中與世長辭,觸發(fā)了正直人士為他辯護洗刷的激情。然而,此后對東林書院的攻擊愈演愈烈,誣蔑它是“遙制國是”的“黨”。以講學為宗旨的東林書院被看作一個“黨”,無異于重演南宋時禁錮朱熹辦書院講學的“偽學逆黨”之禁,是不祥之兆。南京工科給事中喻致知在奏疏中點明了這一點:“偽學之禁,盛世不聞,僅于宋季見之”,并且憂心忡忡地指出:“偽學之禁網(wǎng)益密,宋之國祚亦不振”,提醒當權(quán)者深長思之。
到了天啟初年,一些原先與東林書院有關的人士回到了政壇,把重整道德的精神帶到官場,與魏忠賢及其“閹黨”展開了殊死較量。魏忠賢之流把凡是反對“閹黨”專政的人一概斥為“東林黨”,把原本子虛烏有的“東林黨”當作一個組織實體,開出黑名單,重演一次“黨錮之禍”。
魏忠賢的親信盧承欽編成《東林黨人榜》,開列“東林黨人”三百零九人,用奏疏的形式于天啟五年呈報朝廷,由專擅朝政的魏忠賢把它向全國公布。其政治意圖十分明顯,一方面要證明“東林黨”是一個政治實體;另一方面示意政府部門按照這個名單清除異己勢力。
與此同時,一貫與東林書院為敵的吏部尚書王紹徽,仿照《水滸傳》一百零八將的名號,編了一本黑名單,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東林點將錄》。此后接二連三還有《東林同志錄》、《東林籍貫錄》、《盜柄東林伙》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紹徽在《東林點將錄》中,把李三才、葉向高列為“東林黨”的一、二號領袖:“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天魁星及時雨大學士葉向高”。把李三才、葉向高作為“東林黨”的領袖,并非王紹徽的發(fā)明。萬歷四十二年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就揚言:十余年來東林書院的不肖之徒,為了“號召徒黨”,“外資氣魄于李三才,內(nèi)借威福于葉向高”。其實十分牽強附會。李三才本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東林”的一員,他公開聲明,東林是東林,李三才是李三才,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至于葉向高,根本與東林毫不相干,他在政治上一向傾向于沈一貫的“浙黨”,按照當時的朋黨政治標準來劃線,“浙黨”是東林的對立面。由此可見,這個黑名單完全是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炮制出來的,毫無事實根據(jù)。
如果說李三才是“東林黨”的第一號人物,葉向高是“東林黨”的第二號人物,那么按照黨同伐異的原則,他們二人理應密切配合。當李三才呼聲甚高時,葉向高為何不大力支持,援引他入閣,營造一個“東林內(nèi)閣”,而是多次請求皇帝批準李三才辭職?當東林人士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時,葉向高很不以為然,主張由他出面調(diào)停,才可以避免大禍。魏忠賢早就對葉向高動輒掣肘有所不滿,礙于他的元老重臣身份,才讓他以辭職的體面方式下臺,但是必須使他在政治上聲譽掃地,于是硬把他與李三才捆綁在一起,成為“東林黨”的領袖。
1957年出版的《東林黨籍考》,依據(jù)《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所提供的名單,對所謂“東林黨人”逐個寫出小傳,卻并未考辨真假是非。既然此書名為“東林黨籍考”,顧名思義必須客觀地考辨哪些人不能列入“東林黨籍”,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份名單是魏忠賢為了打擊異己勢力而炮制出來的,事實真相并非如此。然而《東林黨籍考》上的第一、第二號人物依然是李三才、葉向高,其他人物也出于上述黑名單,該書的出版無異于肯定了《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的可信性,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
《晉書·卻詵》說:“動則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罔,誣罔則臧否失實,真?zhèn)蜗嗝啊!睂τ谕砻髋簏h風潮中的“東林黨”,也應作如是觀。
鑒于“東林黨”的稱呼容易產(chǎn)生誤解,不少學者在論述這段歷史時,不稱“東林黨”而稱“東林運動”,大概便是出于這種考慮。《劍橋中國明代史》的第九章“隆慶和萬歷時期”,出于黃仁宇的手筆,在寫到“東林書院與朋黨之爭”時,措辭非常謹慎,特別避開“東林黨”的字樣,而采用“開創(chuàng)東林運動的人”、“東林運動的成員”之類說法。韓國漢城大學教授吳金成在《明清時期的江南社會》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講學運動即東林運動”,“所謂東林運動是通過講學所產(chǎn)生的鄉(xiāng)村評論和輿論集中為主的活動”。
如此看來,以往人們習以為常的“東林黨”提法,實在有改一改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