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作為官方政治學的“春秋大義”

春秋大義 作者:熊逸


  《唐太宗文集》——《春秋決獄》——《詩經(jīng)》和《春秋》的聯(lián)合斷案——對孟子的一次問難

  儒學之“施于有政”,著名的概念很多,以現(xiàn)代人的熟悉程度來論,恐怕排第一位的就是“以德治國”了——這也正是“《春秋》學”的一個提綱挈領的要義。但要細論起來,事情卻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儒家和法家勢同水火,好像儒家就是講以德治國,靠領導人高標人格的感化作用來扭轉(zhuǎn)社會的道德風氣,而法家就是講以法治國,是胡蘿卜加大棒式的照章辦事,不講道德人情。其實,就像前邊例子里講的,儒家并不反對依法治國,但要以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而“德”的內(nèi)容千千萬萬,要從經(jīng)義之中細心發(fā)掘,在現(xiàn)實之中靈活運用,這就是典籍的經(jīng)世致用之功。

  “以德治國”在歷代帝王之中往往被列為頭等綱要,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在帝王而言,立德無疑是首當其沖的事情——無論他是明君還是昏君,無論他是“德主刑輔”還是相反,這個“德”總是要立的。《貞觀政要?文史》記載唐太宗的一則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表請編次太宗文章為集。太宗謂曰 :“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后代笑,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后主、隋煬帝,亦大有文集,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臾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許?!?br />
  這段是說:貞觀十一年,一位叫鄧隆的官員奏請把唐太宗的文章匯編成集。

  想唐太宗一代英明領袖,自有無數(shù)的遠見卓識,而且他還很有文采,至少我個人感覺他的文章并不比“唐宋八大家”要差,所以,編一部《唐太宗文集》怎么想都是一件好事。況且鄧隆這個提議,就算滿朝文武當中有些人不以為然,可誰又敢提反對意見呢?

  出人意料的是,還真就有人提了反對意見,這個人就是唐太宗自己,他說:“我那些重要講話什么的,如果真的很重要,如果其中真有一些有益于人的內(nèi)容,史官自該記錄在案,也自然足以傳之不朽;如果有些內(nèi)容純屬不循古訓、烏七八糟,就算辭藻再怎么漂亮,一旦流傳下去也只會惹后人笑話??纯戳何涞鄹缸雍完惡笾鳌⑺鍩?,他們都有文集行世,可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哪一個不是沒折騰多久就把宗廟社稷給折騰完蛋了?所以說啊,當皇帝的要靠什么,靠的是德行,重中之重的就是德行,區(qū)區(qū)文章又算得了什么呢?”

  唐太宗這番話,儒家可以說他深得儒家圣王“行不言之教”之理,道家也可以說他深得道家“無為”之法,法家也可以說他深得法家“不以術(shù)示人”之術(shù),反正誰家都不提倡領導人多發(fā)議論。——要知道,這個立場很容易被人認為是道家的,其實儒家的“無為”思想并不弱于道家。比如在《論語》里,孔子有一次發(fā)感慨說自己不想再說話了,弟子們很是納悶兒,問老師:“您要是不說話了,我們的學費不是白交了么?”孔子回答:“老天不是也不說話么,四季照樣輪回,萬物照樣生長。” (注釋1)這問題后來蘇軾說得明白:“我讀《史記?孔子世家》,發(fā)現(xiàn)孔圣人說話很是循規(guī)蹈矩,言必稱先王,而再看他那幾個著名的學生,子路的勇武、子貢的口才、冉有的智慧,在當時天下都堪稱數(shù)一數(shù)二,可孔子卻不大喜歡他們,唯獨喜歡那個三腳踢不出一個屁的顏回,嗯,這是有深意的啊?!薄@“深意”是什么呢?蘇軾歸結(jié)說:“孔子的‘道’是‘平易正直’的,他這是預料到后世一定會有竊取他的學說而做不義之事的壞家伙。如果自己說話又是高深莫測又是長篇大論,這是很容易讓后世的野心家鉆空子的??鬃舆@番良苦用心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啊,想想我們自己吧,如果為文立論過于注重文辭,那就與圣人的主張背道而馳了啊?!保ㄗ⑨?) ——蘇軾這話的確發(fā)人深省,不過話說回來,蘇軾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恐怕是最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_^

  如果我們不因人廢言的話,蘇軾的這層體會正可以解釋《貞觀政要》的這則軼聞:唐太宗此刻表現(xiàn)出來的似乎正是“平易正直”的一面,如果當真浩浩蕩蕩地搞一部文集出來,豈不是會讓蘇軾那樣的知識分子們偷偷笑話么?唐太宗把話說得坦白,還真不是假謙虛,就這樣,鄧隆的馬屁提案竟然未獲批準,貞觀年間的考研大軍這才算松了一口氣。

  以儒家的眼光來看,唐太宗這番表態(tài)可以說是“以德治國”的一種體現(xiàn),而有趣的是,歐陽修他們在修《新唐書》的時候還真就沒有收錄什么皇帝的詔令,把“本紀”部分搞得很是簡潔,后來章學誠還為這事挑了一回大指,夸歐陽修他們深得《春秋》的筆削精髓,比司馬遷和班固做得都好??磥?,領袖治國在德而不在文,這倒真是很多人的共識??墒?,儒家翻來覆去念叨這個“德”字,而這個“德”到底包含哪些內(nèi)容,這其實是相當含混的。舉個例子來說,司馬光曾經(jīng)在給皇帝的上疏里具體談過這個問題,說君主之“德”包含三類內(nèi)容,它們分別是:仁、明、武。(注釋3)

  “仁”,近似于我們一般理解的“德”,強調(diào)一種教化型的政治作風;“明”意味著有明智的腦瓜,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蛋,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武”并不是窮兵黷武的意思,而是說君主要有良好的判斷能力,當十個參謀官貢獻了十條意見的時候知道該選哪一個?!l都知道這道理不錯,可這種說法卻怎么看怎么都像格斗中的第一金科玉律:一定要打倒對手,一定不能被對手打倒。^_^

  現(xiàn)在一些問題就比較明確了:難道儒家的“德”就僅僅是倫理意義上的“道德”嗎?

  ——當然不是。

  難道“德”就全是講教育、講感化嗎?

  ——當然也不是。

  具體看看董仲舒,這樣一位官學泰斗,難道就只是在書齋里邊悶著頭搞教學和著述嗎?

  ——當然更不是。

  我們敘述的時間順序是從后向前的,就從老董的晚年說起好了。

  不,不該稱呼“老董”,而該恭恭敬敬稱他一聲“董老”。話說董老辛辛苦苦一輩子,終于光榮離休了,可離休了也閑不下來,朝廷每有大事爭議不下的時候,就派張湯到董宅找董老來討主意。張湯其人我們前邊已經(jīng)見過,是漢代風光一時的大法官,而大法官頻繁地去找大儒者討主意,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了。

  主意討來討去,少說也討了好幾百回了,就連叫化子討飯都沒有這么膩人的。董老給的主意雖然都是就事論事,可人們對這些意見回頭再一捉摸,發(fā)覺其中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于是,這些主意最后被匯集成書,一共收錄了二百多條——但這可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儒家學問書,而是一部法典,題目叫做《春秋決獄》。顧名思義,書的內(nèi)容是以“春秋大義”來裁斷疑難案件的。(注釋4)

  看,儒家大師貢獻法律判例。而更有甚者的是,有人認為《春秋》一書根本就是孔夫子的法律專著,比如明代黃正憲《春秋翼附》,作者的大哥在序言里就這么說:“《春秋》,吾夫子刑書也。”(注釋5)

  咱們想想,像錢鐘書、陳寅恪這樣的大學者,學術(shù)水平絕對不在董仲舒之下,但是讓這兩位去參與判案和制訂法典,恐怕誰都會覺得荒誕吧?

  那么,董仲舒又是怎么給大法官支招的呢?所謂《春秋決獄》,又是怎么以《春秋》的內(nèi)容來作判案依據(jù)的呢?咱們來看一個例子:

  【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之。甲當何論?

  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詩》云:“螟蛉有子,蜾(guo-3)蠃(luo-3)負之?!薄洞呵铩分x,父為子隱。甲宜匿乙。

  詔:不當坐】(注釋6)

  這段文字可以讓大家體會一下當時法律文書的行文風格。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傳統(tǒng)文化,大多都是去讀唐詩宋詞、駢散名文,卻對古代實用體裁的東西了解不多。而實際上,這種實用類的東西在當時可比詩詞歌賦重要太多了。作為意識形態(tài)根基的學術(shù)典籍自然就更重要了,要知道,詩詞歌賦多是抒發(fā)一些閑情逸致,至多也就是發(fā)發(fā)憂國憂民的感慨,在名利之途上有時也能趕上以詩取士的好日子,而儒家典籍卻不一樣:小可以安身立命,大可以安邦定國,這才是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

  好了,我們現(xiàn)在來好好看看《春秋決獄》的這一小段到底在說什么。

  這一小段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問題,第二部分是董仲舒回答問題,這兩部分是主干,最后第三部分是皇帝的簡單批示。

  問題問的是:現(xiàn)在有這么一個案子:某甲沒兒子,在路邊揀了個棄嬰,收養(yǎng)下來,叫做某乙。某乙長大成人之后,有一回犯了罪,殺了人,回家之后就把犯罪經(jīng)過如實告訴了養(yǎng)父某甲。某甲知道事情不妙,就把養(yǎng)子某乙窩藏起來?,F(xiàn)在案情都清楚了,我們?yōu)殡y的是,不知道該把某甲定什么罪?

  先別管董仲舒怎么回答,想一想,你覺得某甲應該定什么罪呢?

  窩藏兇嫌,應該判個幾年吧?

  不過,這有什么難判的呢?很簡單的案子而已???

  ——現(xiàn)在我們看這案子很簡單,在當時可不簡單,問題的癥結(jié)就在某甲和某乙的“父子關(guān)系”上: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小尼姑包庇令狐沖,這還好辦,可爸爸包庇兒子,這……再說了,他們到底算不算父子關(guān)系呢,他們只是養(yǎng)父和養(yǎng)子而已呀?

  董仲舒的回答是:某乙雖然不是某甲的親生兒子,但這種父子關(guān)系我們是應該肯定的?!对娊?jīng)》說:“螟蛉有兒子,土蜂背起它?!薄洞呵铩返牡览硎牵焊赣H天經(jīng)地義地要為兒子的過錯作遮掩。所以,養(yǎng)父某甲應當藏匿養(yǎng)子某乙,這是沒有錯的,不應判罪。

  皇帝下的詔書總結(jié)說:“那就沒某甲什么事了?!?br />
  先說說文風。這種一問一答的風格是不是很眼熟啊?不就是《公羊傳》的風格嗎?看來,董老作為公羊?qū)W大師,搞起法律來也是公羊味兒十足啊。

  ——這個推論非常合情合理,惟一的問題是:它是錯的。

  那時候的法律文本流行這種風格,并不是學自《公羊傳》或《榖梁傳》?!豆騻鳌泛汀稑b梁傳》從戰(zhàn)國以來一直都是口傳心授,到漢朝才被正式書寫成卷。而秦簡《法律答問》卻早已是這種腔調(diào)了。更有意思的是,法律文本好像應該援引相關(guān)法條才是,比如說《刑法》某某條怎么說,《民法》某某條怎么說,可董老援引的卻是《詩經(jīng)》怎么說,《春秋》怎么說,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起來可真不像是在搞法律。

  《詩經(jīng)》里的這句“螟蛉有兒子,土蜂背起它”(螟蛉有子,蜾(guo-3)蠃(luo-3)負之)傳入了民間,我們聽評書里常說的一個詞,叫“螟蛉義子”,就是從這兒來的,很古雅吧?螟蛉是一種飛蛾,蜾蠃是一種土蜂,古人觀察到土蜂把飛蛾的幼蟲扛到自己家去,以為土蜂這是把飛蛾的幼蟲收為養(yǎng)子,所以就有了“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這個說法。其實土蜂沒那么好心腸,它之所以收養(yǎng)“義子”,是要拿它們來喂養(yǎng)自己的親兒子?!@個血淋淋的真相我知道,現(xiàn)代昆蟲學家也知道,可董老當年不知道。

  至于《春秋》的那個“父親為兒子的過錯作遮掩”(父為子隱)的精神,大家可能也會覺得眼熟?!墩撜Z》里有這樣一個名段,說葉公對孔子說:“俺們那疙瘩有個耿直的人,他爸爸偷了人家的羊,他把他爸爸給揭發(fā)檢舉了,夠耿直吧!”孔子心說:“要這么說,俺們那疙瘩耿直的人更多,別說兒子檢舉爸爸,就連老婆檢舉老公,親兄弟、好朋友互相揭發(fā),你打破了腦袋也想不出來的人倫怪事一應俱全。只有你葉公想不到的,沒有俺們這疙瘩沒發(fā)生過的?!笨煽鬃幼焐蠀s說:“我們那兒的直性子跟你們那兒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過錯,兒子為父親隱藏過錯。”(注釋7)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又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精神,體現(xiàn)的是:先禮后法、禮比法大;先親情后國法,親情比國法大。

  所以,就這個案子,董老的邏輯是:養(yǎng)子和養(yǎng)父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本著《詩經(jīng)》精神,應該將之等同于實質(zhì)的父子關(guān)系;下一步,按照《春秋》精神,父親應該為兒子隱瞞過錯,兒子應該為父親隱藏過錯。所以,養(yǎng)父藏匿犯了罪的養(yǎng)子,這是合乎《春秋》之義的,不當判罪。

  董老的這個邏輯在儒家之中非常貼近孔子思想。其實這個問題孟子也曾經(jīng)遇到過,但他就不是這個意見?!敃r有人給孟子出難題,問他:“如果是舜當天子,皋陶當法官,而舜的爸爸犯了罪,這時候該怎么辦?”

  這是問難者精心設計的一個難題。要知道,舜是儒家最為推崇的少數(shù)幾位大圣人之一,皋陶又是最著名的上古包青天,儒家又是最講孝悌之道的。所以,皋陶會看著舜的面子給老人家網(wǎng)開一面嗎?舜會利用權(quán)力影響司法公正嗎?如果舜認同了皋陶的秉公執(zhí)法,爸爸要是被判死刑了,那不是透著自己不孝嗎?如果盡孝,用權(quán)力徇私,那舜還能成其為圣人嗎?

  ——孟子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知識分子們一個個絞盡了腦汁刁難別人,這個問題問得就實在刁鉆透頂。想想看,如果你是孟子,你會怎么回答呢?

  反正我是答不出來,因為無論怎么答,都會暴露出和儒家所提倡的精神相矛盾的地方,暴露出儒家思想并不是一套自洽的思想體系?!y啊,此題看來無解。

  但是,孟子還真給解開了——要是沒解開,這件事也就不會被編在《孟子》這本書里了——他老人家說:“舜會由著皋陶秉公執(zhí)法,但是,他緊接著就會劫牢反獄,把爸爸背走,從此放棄天子的地位,高高興興地和爸爸在海邊過著流竄生活。”

  老孟有一套,這還真是個精彩答案,舜既沒有徇私枉法,又沒有違背孝道,皋陶也沒有特意給舜開綠燈,尤其是最后那個流竄海濱的鏡頭,更加凸顯出了舜的圣人風范。這個結(jié)局是如此的溫情脈脈,足以打動所有善良女生的柔軟的心——如果再能請到布拉克?皮特來扮演大舜的話。

  但是,事情真的這么完滿嗎?

  如果我們再追問孟子一些問題,他會怎么回答呢?比如說,我們可以問問他:“就算事情真按你說的那樣發(fā)展了,那么,大舜劫牢反獄是不是違法了呢?大舜父子二人是不是成為逃犯了呢?皋陶要不要通緝大舜他們呢?就算大舜父子逃出了國,當國際警察堵在門口的時候,大舜會拒捕嗎?就算皋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去聯(lián)絡國際警察來通緝大舜,可如果大舜父子因為非法入境遭到外國政府的遣返,皋陶又會怎么辦呢?……”

  很遺憾,這些問題已經(jīng)沒機會問到孟子了,否則的話,還真不知道他會怎么回答。

  那么,如果是董仲舒,他又會怎么回答呢?“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就足以回答上面那些問題嗎?孟子曾經(jīng)遇到過太多的問難,董仲舒呢?

  (注釋1)《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ㄗ⑨?)蘇軾的這些意見見于他的《荀卿論》,他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批評荀子的: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guī)矩,不敢放言高論,言必稱先王,然后知圣人憂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盡也。嗚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盡吾說者,雖為圣人無難,而不能者,不失為寡過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然三子者,每不為夫子之所悅。顏淵默然不見其所能,若無以異于眾人者,而夫子亟稱之。且夫?qū)W圣人者,豈必其言之云爾哉?亦觀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為后世必有不足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為不義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為非??上仓摚谟诓豢梢滓??!?br />
 ?。ㄗ⑨?)《宋史·司馬光傳》遂上疏論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其說甚備。且曰:“臣獲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獻,平生力學所得,盡在是矣?!?br />
  《續(xù)資治通鑒》卷第五十九:壬寅,同知諫院司馬光以三札子上殿。其一論君德曰:“臣竊惟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

  司馬光《傳家集》“陳三徳上殿札子”:……竊惟人君之大徳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yǎng)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強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明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猶視苖之穢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猶知獲而不知種也。三者兼?zhèn)?,則國治強,闕一焉則衰,闕二焉則危,三者無一焉則亡。自生民以來未之或改也。

  ——這樣的大道理史不絕書,都是“一言可以興邦”的,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對照:《禪林寶訓》里,遠公說作住持的道理:遠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辯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而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而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三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幾乎就是照搬司馬光那套話,看來這“仁,明,勇”的道理既適合皇帝,也適合寺院住持?

 ?。ㄗ⑨?)這書早已失傳了,輯本見[清]王謨《漢魏遺書》當中的《春秋決事》?!洞呵餂Q事》也就是《春秋決獄》,就書名問題王謨在序言里加按語說:“此書《漢志》作《公羊治獄》,《七錄》作《春秋斷獄》,新舊《唐書》作《春秋決獄》,《崇文總目》作《春秋決事比》,今從《隋志》?!薄端鍟そ?jīng)籍志》錄有“董仲舒撰《春秋決事》十卷”。

 ?。ㄗ⑨?)這篇序言還講了“三傳”在情理與法意上的關(guān)聯(lián):“《春秋》,吾夫子刑書也。然刑由情生,情以法檢,故左氏準經(jīng)以附情,公、榖破情以比法。顧準之過則病溢,破之過則病謬……”

  當然,“刑書”一詞未必都是狹義的,如邵康節(jié)所謂:“《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伯者,功之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罪而學《春秋》則大意立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于四國者也,有罪者亦未有大于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tǒng)理不得圣人之心矣?!保ㄞD(zhuǎn)引自[清]汪紱《春秋集傳·春秋綱領》,汪紱于邵子文下加按語:“此數(shù)語至精要。”)

  (注釋6)[清]王謨輯《漢魏遺書》輯董仲舒《春秋決事》

 ?。ㄗ⑨?)《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div>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