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3、把天堂和菩薩拿給你看

八戒說禪 作者:熊逸


  刺史問完了梁武帝和達摩的問題,沒給別人留機會,接著又問了第二個問題。--也是一個老百姓關心的俗問題:"弟子看到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經??谡b阿彌陀佛的名號,發(fā)愿往生西天極樂世界。大師您給講講,這些人真能如愿么?"

  現在我得作個提醒:各位如果有修凈土宗的,最好空過這段別看。警告完畢,咱們聽聽慧能是怎么說的:"刺史呀,我好好給你講講。當年世尊--"

  我得先解釋一下世尊是誰。很多人都知道世尊就是佛陀,可是,叫佛陀不就完了,為什么還要叫世尊呢?世尊的意思是"為世人所尊",這是佛陀的一個尊號。佛陀一共有十大尊號,像我們熟悉的"如來"和"佛"就是其中之二,另外還有八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這些名號各有各的意思,當然都是贊美,就像我們說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某某家、某某家……"

  慧能說:"當年世尊在舍衛(wèi)城的時候,說西方世界離現實世界并不很遠。西方世界到底是遠是近,兩種說法都有,這是根據聽眾資質的高下而有針對性地說的。笨蛋希望通過念佛往生西天,聰明人只要清凈自己的心性就足夠了。所以佛祖說:心凈了,佛土也就凈了。"--這是慧能的一個重要說法:"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用我們現代的哲學概念來套,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慧能繼續(xù)說:"一個人就算住在東方,只要心凈就沒有罪業(yè);一個人哪怕住在西方,心不凈也一樣會有罪業(yè)。笨蛋們希望自己往生這里、那里,其實哪里都一樣。只要心性清凈,離極樂世界就不遠;如果心生妄念,念多少佛也沒用。如果領悟了我的頓悟法門,轉眼就可以到達極樂世界,那些只靠念佛的人念一輩子也到不了。"

  慧能的牛皮好像吹大了,極樂世界轉眼就能到嗎?如果當場有人提出質問:"你既然說得這么容易,可別都是天橋的把式,你給我們轉眼到一個看看!"

  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難,慧能會怎么辦呢?

  --用不著別人問難,慧能自己就把話挑開了:"刺史大人,我說西方極樂世界轉眼就能到,現在咱倆就可以去。怎么樣,你想不想跟我去看看?"

  這可是一位佛教宗師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一位刺史大人說的話!一萬雙耳朵都在旁邊聽著呢,一萬雙眼睛也都在旁邊觀察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勰艽髱熯@就要施展神通不成?

  刺史可高興壞了,連忙向慧能行禮:"現在如果在這兒就能見到西天凈土,還何必發(fā)愿往生呢!您趕緊帶我們看看極樂世界什么樣,讓我們大家都開開眼!"

  慧能不慌不忙:"西天極樂世界我已經帶著大家看到了。要是沒有其他問題,今天的講座就到此結束了,大家各回各家吧。"

  慧能此言一出,大家全愣住了。剛才都滿心期待著慧能施展神通,展現極樂世界的奇觀,大師怎么轉眼就耍賴呀?

  慧能一看把大家都唬住了,這才解釋道:"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座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就是五座城門。這五座城門是外門,里邊還有一個意門。在這座城市里,人心就是土地,佛性就是國王。佛性若在,國王就在;佛性要是沒了,國王也就沒了。佛性若在,形神具在;佛性要是沒了,身體也就完了。佛在心中,莫向外求。自性若迷,佛就是凡夫俗子;自性若悟;凡夫俗子就是佛。大慈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樂善好施就是大勢至菩薩,自性清凈就是釋迦牟尼佛,心平氣和就是彌勒佛,人我之見就是須彌山,邪念就是大海,煩惱就是波濤,壞心眼兒就是惡龍,貪欲就是魚鱉,妄念就是鬼神,貪嗔癡就是地獄,愚昧就是畜生道,十大善行就是天堂。不執(zhí)著于人我之見,須彌山就會崩塌;破除了邪念,海水就會枯竭;擺脫了煩惱,波濤就會停歇;沒了壞心眼兒,魚龍就會絕跡。

  "各位,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佛性,佛性會大放智慧之光,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座城門照耀得清凈通透。貪嗔癡如果被智慧的光明照破,地獄就會立刻消失,心中一片澄明,這不就是西天極樂世界嗎?"

  慧能這番話,整個把極樂世界、佛祖菩薩、天堂地獄作了全新的解釋,如果說白了,佛也好,菩薩也好,并非真有其人;天堂也好,地獄也有,并非真有其地,一切都是人的不同心態(tài)而已。這才是純正的唯心主義呀。

  此言一出,語驚四座,大家紛紛贊嘆,刺史也再次向慧能行禮。其實這套道理震撼力雖大,等人民群眾反應過味兒來還真不容易接受。

  洪秀全的天堂才是最實在的,宮殿巍峨,美女如云,這曾讓西方傳教士們大為光火。閻王掌管的地獄才是最恐怖的,牛頭馬面、黑白無常,挑鋼叉滾油鍋,這才是我們熟悉的。老百姓是現實主義的,是唯物主義的,天堂地獄佛菩薩,一切種種都得是以客觀實體的姿態(tài)出現才是最讓人安心的。

  泰國的佛使比丘對地獄的解釋也是這般唯心的,他的出發(fā)點是:

  佛陀不是個唯物論者,他不會以身為準則,以致于說地獄是一個用銅鍋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為準則。

  佛使比丘從"心"的角度出發(fā),對地獄的解釋非常明確:

  地獄的意思是焦慮(泰文字義為"灼熱的心"),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這是"心靈的投生"。身體雖然仍居留人道,但焦慮一生起,心就墜入地獄,如因怕犯錯,或因怕被處罰,或因擔憂威望受損,或由于其他種種原因而產生焦慮,這就是地獄。

  --這倒很像薩特當年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獄"中的地獄的性質,地獄是一種心的狀態(tài),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宇宙中的一個具體場所。

  但是,如果承認這一點的話,順理成章地往下推論,和"地獄"對應的"涅槃"和"極樂世界"等等概念是不是也同樣屬于"心"的范疇呢?或許正是那些否定唯物論的人們自己把本屬唯心的東西搞得非常唯物了。

  但是,承認這個純粹"唯心"結論會引發(fā)的問題是:對于很多人來說,沒有威嚴實體的天堂和地獄不容易對人生構成足夠的誘惑和恐嚇。但佛家本來似乎沒想要誘惑誰和恐嚇誰,只是教人如何解脫世間之苦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