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借詩說禪借儒說禪

八戒說禪 作者:熊逸


  蘇軾有一首名篇《定風波》,很多人都能背誦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前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你下你的雨,我走我的路,這就是不為外物所擾,不執(zhí)著于外物。很簡單,這就是慧能說的無相。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身無長物,垃圾桶里沒東西,無可舍棄自然無可執(zhí)著。只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有我之境",如果換一個字,變成"一蓑煙雨是平生",就接近萬法一如的"無我之境"了。這大概是蘇軾的性格和修養(yǎng)使然,他所傳達的意思是"我就這樣,誰能把我怎么著",有一種不屈不撓的情緒在里邊。以人格修養(yǎng)和詩詞藝術(shù)來看,這都是好的,我的評語是只談禪而不論其他。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句很妙,正是所謂"念念無住",心理活動隨著身體的自然反映(酒醒)和外界環(huán)境的自然變化而自然流轉(zhuǎn),念念相續(xù)、念念無住。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個"回首"也非常自然,不是"驚回首",也不是"驀然回首",只是自然而然、似乎毫無來由的一個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無念,風雨陰晴只是我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可以讓我生出自然的反應,卻不會沾染我那顆清凈的心。

  無相、無念、無住,這"三無"都在蘇軾這一首《定風波》里。當然,假使蘇軾復生,會不會認可我的解讀,這得另說。^_^

  宋代二程兄弟是都理學大師,有一天兩人一同赴宴,宴會上有歌伎陪酒。理學家置身這種場合會是怎樣的反應呢?小程憤然離席,大程卻照吃照喝,談笑風生。第二天,小程余怒未消,到書房去找哥哥,責備他昨天失了尊嚴。大程笑道:"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無伎;今天書房無伎,你心中有伎。"這話只說得小程自嘆不如。

  這故事和大家熟悉的兩個和尚背女人過河的故事如出一轍,只是主人公變成了理學宗師。順便一提,慧能禪風在宋、明時代深入主流文化圈,儒家弟子們看上去卻像禪宗弟子。朱熹注《中庸》,說《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這話完全是一副禪師的口吻,但即便如此,坐禪入定的功夫在他們那里同樣盛行,像二程、王陽明他們都是很能打坐的。在打坐過程中體悟天理人心,培養(yǎng)浩然之氣,追求那個與真如佛性異曲同工的終極真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