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世卿傳

白話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 等


  趙世卿,字象貴,歷城人。隆慶五年(1571)的進士。授職為南京兵部主事。

  張居正執(zhí)政,治政嚴格。州縣學選取士子不得超過十五人;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以下的官吏,雖然是公事也不許乘驛馬;處死的刑罰,每年有定額;征賦以九分為標準,如不及格有關(guān)部門要受罰;又屢次重責議論事情的人。趙世卿上奏糾正當時的五件重要的事。請求擴大取士的名額,放寬驛車的禁例,減少處死刑罰,延緩對科稅的催征,而最后極力疏論應該廣開言路,稱:“現(xiàn)在的臺諫習慣阿諛奉承,以便希求一生受寵幸。有關(guān)軍務國政,就舌頭卷曲悄然無聲。徒然揀取不緊急的事情,姑且搪塞責備的言辭。過了幾年,居然高踞公卿之位,炫耀于士林。難道這些人都是沒有志氣節(jié)操忍心辜負陛下嗎?是有所懲戒而不敢作為呀。像往年的傅應禎、艾穆、沈思孝、鄒元標都因為建議言事而流放他鄉(xiāng),至今仍與戍卒為伍?,F(xiàn)在的有才之士,所以自顧憐恤,寧愿自己與寒蟬比附?;噬蠎撎貏e發(fā)布圣音,將那些人放回,使天下的人知道圣明天子沒有厭惡直言的意思,則士人都仰慕大義,盡獻忠誠,效忠陛下?!睆埦诱肱兴刈铩@舨可袝鯂庹f:“懲治他正好使他成名,請用他替你樹立寬恕的形象?!庇谑菍⑺{(diào)出京城,擔任楚府的右長吏。第二年的京官考核,又以不謹慎為名,將他撤職使他回到家鄉(xiāng)。

  張居正死后,他被起用為戶部郎中,出京任陜西副使。調(diào)任戶部右侍郎,督理倉場。趙世卿工于心計。凡是他所上奏的事,都斟酌了分寸,軍務國政有賴于此。戶部尚書陳蕖有病,侍郎張養(yǎng)蒙避身不負責事務,皇帝惱怒,將他們一起罷免,而提拔趙世卿任尚書。

  當時礦稅使為害四方,江西稅監(jiān)潘相竟至于擅自逮捕皇族的宗室。過去的關(guān)稅收入每年四十多萬兩,自從被稅使控制后,商賈不行,數(shù)年之間減少了三分之一,四方的雜稅也是如此,每年的收入更少,國家的費用不夠,邊防儲備匱乏,而內(nèi)府的供需一天天繁多,每年增加二十萬兩金花銀的舊額,宮廷費用一天天充盈起來。世卿請恢復到過去百萬兩的數(shù)額,罷除增加的數(shù)目,皇帝不允許。他乞求發(fā)放內(nèi)庫一百萬兩白銀以及太仆寺的五十萬兩馬價錢接濟邊防儲備,又違反皇上的心意,受到批評。趙世卿又請求確定潘相的罪行,并與九卿數(shù)次陳述他的危害,皇帝都不接受。趙世卿又稱百姓脂膏枯竭,鄉(xiāng)里蕭條,喪亂已可預料,百姓揭竿造反為時不遠,現(xiàn)在不及時罷除礦稅,恐怕以后來不及了?;实鄱疾蛔骼頃?。

  萬歷三十二年(1604),蘇、淞地區(qū)的稅監(jiān)劉成因為水災請求暫時停征米稅。皇帝認為每年六萬兩的稅額,米稅占一半,不應該全部停征,限令定額四萬兩。趙世卿上奏稱:“過去已經(jīng)免除了米稅,即刻又再征收,已經(jīng)失信于天下?,F(xiàn)在劉成想免去一半的稅額,而陛下完全不依從,難道小宦官尚且存在的惻隱之心,而陛下反而漠然不動心嗎?”皇帝沒有答復。

  當年夏天,雷火燒毀了祖陵的明樓,怪蟲侵害樹木,大雨又毀壞了神道橋梁?;实巯略t咨詢實際的政務。趙世卿上奏稱:

  “今天的實際政務,沒有比罷除礦稅更急切的了。古代的明君不看重奇異的東西,現(xiàn)在卻聚積不該收刮的錢財,聚斂百姓的怨恨,何謂節(jié)儉?這是為君王的圣德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一條原因。過多刮取必然招來罪過,保管疏忽必將招致盜賊。鹿臺、巨橋足以導致人們舉矛相向的禍害。這是為宗廟社稷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二條原因。古代,國家沒有危難的事就考慮耕織的事情,有了危急的事就討論使國家防務鞏固的策略。哪有開鑿四海諸山,專榷三家市利的,操弓挾矢,殺害善良的百姓,毀室壞垣,禍害波及雞犬,歷經(jīng)十多年不止。這是為國家本體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三條原因?;鹿贊O獵,幫兇咆哮。毀掘墳墓使枯骨遭殃,奸淫虐待子女使善良人家飲恨。人人生怨,喧嘩之聲不絕于耳,如此不止,以后將達到何種境地?這是為百姓的困苦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四條原因。國家的財富不在民間就在官府,現(xiàn)在全部被搜括到了奸人的家室。所以督促繳納欠租而欠租不足數(shù),稽查關(guān)稅而關(guān)稅虧損,征收鹽稅而鹽稅微薄,征收贖金而贖金無存。外府一空,司農(nóng)如同被清掃般干凈。這是為國家的賦稅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五條原因。天子的命令,如同一年四季一樣確定不移?;噬显谌昵霸f:‘我的心是仁愛的,自然有停止的時候?!F(xiàn)在年復一年,等到哪天才能停止?天子話如玩笑,那么大王的命令就棄之在草莽之中。這是為詔令考慮,不能不罷除的第六條原因。

  “陛下不妨考慮服裝膳食、宮闕居室,以及營造征討,皇上的什么事情不是取之于民?百姓的什么事情不是為皇上服務的?如此赤誠之子,不曾辜負國家,百姓正高興地滿足天子的欲望,而陛下卻不稍減您的欲望。百姓正為了供奉天子而奔走、困苦,而陛下也不稍稍慰問他們的辛勞。百姓竭誠解救天子的危難,而陛下不稍稍撫恤他們的艱難。反求于心,必然會自感不安。陛下不要認為愚昧的小百姓可以由您駕馭、生殺予奪,而不值得介意。百姓的心就是老天的心,現(xiàn)在上天頻繁譴責,雷電與怪蟲、暴雨接踵而來,變亂不會憑空產(chǎn)生,它的應驗為時不遠了。所以現(xiàn)在要挽回天意就在于體恤民心,要想體恤民心就在于罷除礦稅,不需要再考慮以做決定。”

  皇帝好言回答,卻不施行他的建議。

  到了萬歷三十四年(1606)三月,皇帝才下詔罷除了礦稅使,稅也稍稍減少了。然而遼東、云南、四川的稅使依然如故,官吏百姓深受其苦。于是云南發(fā)生變亂,楊榮被殺。而且西北地區(qū)也時時報告水旱災情,趙世卿屢次請求減少租稅進行賑濟,國家的費用更加不夠支付。過了一個月他又奏請從內(nèi)府費用中提取一百萬兩資助軍費開支,皇帝不聽從。趙世卿就接連上奏請求離去,上奏達到十五次,皇帝最終不同意。

  在此之前,福王準備完婚,提取戶部的二十七萬兩白銀,皇帝仍認為少了,多次派宦官催促,宦官口出粗語,并且彈劾趙世卿違抗命令。趙世卿認為這有辱國家。萬歷三十六年(1608),七公主出嫁,索要費用達到數(shù)十萬兩。趙世卿引用先例極力爭辯,皇帝下詔減去了三分之一。趙世卿又勸諫:“陛下舉行大婚之禮也只用了七萬兩白銀,長公主出嫁只用了十二萬兩白銀,請陛下再做裁減,一樣仿效長公主的例子?!被实鄄坏靡岩缽牧怂?。福王新造了府第,開設(shè)崇文稅店,爭奪百姓的利益,趙世卿也上書勸阻。

  趙世卿素來講求節(jié)操,為官盡職。皇帝一向看重他。吏部尚書空缺,曾派他兼任,他推舉官吏沒有私心。只是楚王府宗族的人與楚王相互攻擊,趙世卿極力稱楚王不是偽王,與沈一貫的觀點相一致。李廷機輔佐朝政,趙世卿極力推舉他。于是朝廷大臣懷疑趙世卿結(jié)成黨派。因此給事中杜士全、鄧云霄、何士晉、胡忻,御史蘇為霖、馬孟禎等人先后彈劾他,趙世卿便閉門在家請求去職。他上書十多次,皇帝沒有答復。萬歷三十八年(1610)秋天,趙世卿就上疏出城等候命令。第二年十月他乘坐簡陋的車子徑直離去,朝廷大臣報告皇帝,皇帝也沒有怪罪于他。他在家居住七年后去世,朝廷贈他為太子少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