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傳

白話元史 作者:明·宋濂等


  日本國在東海之東,古稱倭奴國。有人說,因討厭舊名,又因該國靠近日出之處,便改名為日本國。日本國疆土所至與國王世系乃至物產風俗,見《宋史》之《日本傳》。日本國去中國很遠,又隔大海,自后漢歷魏、晉、宋、隋皆來朝貢。唐代永徽、顯慶、長安、開元、天寶、上元、貞元、元和、開成各代都曾遣使入朝。宋雍熙元年(984),日本僧大周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奉賦納貢,并獻銅器十余件,大周然會寫隸書,但不懂華語,詢問他故鄉(xiāng)的情況,只能用筆寫字回答。說他的國家內也有五經書及佛經,還有《白居易集》七十卷。大周然回國后,又有以百姓身份來的人叫滕木吉,以和尚身份來的人叫寂照。寂照通文墨,寫一手好字。至熙寧以后,連年貢納方物,來的人皆是和尚。

  世祖至元二年(1265),因高麗人趙彝等說可通日本國,便開始挑選可擔任使者的人。三年八月,命兵部侍郎黑的,給虎符,使任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給金符,使任國信副使,持國書赴日。國書說: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認為,自古小國之君,領土相接,尚且講信修睦,況我祖宗,上受天命,擁有中國。在遠方異域的人,對我畏威懷德者,不可勝數(shù)。朕自即位之初,因同情高麗無辜之民久經戰(zhàn)亂,故令我將士停止征討,歸還高麗的疆域,退回他們的儀仗。高麗君臣感德來朝,名義上雖是君臣,感情上卻若父子。我想你們君臣大概也已經知道了。高麗為中國之東藩,日本緊靠高麗,不時和中國有信使往來。但到朕即位以來,竟無一使乘船來朝廷通好??赡苁菄踹€未深知,故特遣使持書,說明朕的意向,希望自今以后,友好往來,相親相睦。圣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哪能算是一家呢?至于用兵,還不知是誰所好,請國王斟酌?!?br />
  黑的等道經高麗,高麗國王王礻直因受世祖之命,派其樞密院副使宋君斐、借禮部侍郎金贊等引導護送黑的等赴日本。但未到達日本便回來了。

  四年六月,世祖認為王礻直是托辭令其遣日本使中途折返,故又派黑的等至高麗,告訴王礻直,要他如期引導蒙古使臣到達日本。王礻直認為海道險阻,不可使天朝使臣再受無功而返之辱,乃于九月,派自己的起居舍人潘阜等持書赴日,在日停留六個月,仍不得要領而歸。

  五年九月,黑的、殷弘等再次奉詔持國書往日本,至對馬島,日本人拒而不納,乃執(zhí)其塔二郎、彌二郎二人而還。

  六年六月,命高麗金有成送塔二郎、彌二郎回日本,以便中書省能乘機探察這個國家,但也沒有回報。有成滯留在日本太宰府的守護所很久。十二月,又命秘書監(jiān)趙良弼使日,帶去的國書說:“聽說一個真正的王者是不見外于人的。高麗與朕既為一家,日本實際上也就是朕的鄰境。所以,曾派使修好。但為你們的邊吏阻止而不得通行。我們曾抓獲你們兩個人,朕令有關官府對他們進行撫慰,托他們帶信給你國王,但也復寂然無聞。后來又想繼續(xù)通好,但因屬國高麗權臣林衍作亂,因而不能實現(xiàn)。日本國王是否也因為林衍之阻而停止派出使者呢?或者已派出使者中途又因道路阻塞而退回了呢?到底怎樣皆不可知。如果不是這些原因,那么,日本素來號稱知禮之國,難道國王君臣肯隨便地做出這種不加深思的事嗎?近來林衍已滅亡,王位已恢復,正在使其民眾安居樂業(yè),所以,在這個時候,特命少中大夫秘書監(jiān)趙良弼充當國信使,持書赴日。如你們立即派使者隨趙前來,則友好往來是兩國的好事,如或猶豫,以致用兵,那么,到底誰樂于這樣做,望國王三思。”良弼將動身赴日時,請求確定與日本國王見面時的禮儀的等級,經過朝廷商議,認為日本與我國上下名分未定,沒有君臣禮儀可言。世祖同意這個意見。

  七年十二月,世祖詔告高麗王礻直送國信使趙良弼通好日本,希望這一次一定到達日本。高麗王仍以忽林失、王國昌、洪茶丘帶兵送良弼于海上,為了國信使返回,令忽林失等暫駐金州等處。

  八年元月,日本通事曹介升等上言:“高麗繞彎路導引國使,但此路之外,還有捷徑。倘得順風,半日可到。若只派使臣,我不敢同往;若派大軍進攻,我愿當向導?!笔雷嬲f“:這要好好想一想?!本旁?,高麗王礻直遣其通事別將徐翶導送良弼赴日,日本始遣彌四郎入朝,世祖設宴慰勞后送他回國。

  九年二月,樞密院臣說:“奉命赴日的趙良弼派書狀官張鐸來說,去年九月,和日本人彌四郎等至太宰府西守護所。守護所的人說,過去為高麗所騙,高麗一再說元朝要來打日本,誰知元朝皇帝是一位好生、惡殺的人,先派遣人來送國書。本來我守護應該往元朝見皇帝,但王京去此尚遠,故愿先遣人隨從來日使臣到元朝回報。”良弼乃遣鐸及日使二十六人至京師求見。世祖疑是國王派這些人來的,說是守護所的人派的,可能是一詐稱。于是要翰林承旨和禮霍孫去詢問姚樞、許衡等。他們都回答說:“誠如您皇上推想的,日本人怕我們加兵于彼,故派這些人來窺察我國的強弱。因此,宜示之以寬仁,但不要讓他們隨便進見皇上。”世祖聽從他們的意見。此月,高麗王致書日本。五月,又以書信往,令日本一定和元朝通好。但都沒有回答。

  十年六月,趙良弼再使日本,到太宰府而還。

  十一年三月,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魯輕快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準備七月征日本。冬十月,進入日本國,打敗了日本人。由于官兵不整,又矢盡,只到處擄掠一通便回國了。

  十二年二月,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使日,又給國書,也無回答。

  十四年,日本遣商人持金來調換銅錢,得到元朝允許。

  十七年二月,日本殺中國使臣杜世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自率兵往征討。廷臣商議后,決定稍緩進行。五月,世祖召見范文虎,商議東征日本的事。八月下詔書,征兵東征日本。

  十八年正月,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萬人征日本。二月,諸將向皇帝辭行,世祖叮囑說:“開始因為日本使臣來,故我國也遣使前往?,F(xiàn)在,他扣留我使臣,不讓回國,所以要你們此次出征。我聽漢人說,取人家國,就是要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只得到土地有什么用?又有一件我實在擔心的事,就是怕你們幾個人不團結。假若日本人來,與你們有事商討,你們當同心協(xié)謀,意見統(tǒng)一,有如一個人在說話?!蔽逶?,日本行省參議裴國佐等說:“本省右丞相阿剌罕、范右丞、李左丞先與忻都、茶丘入朝時,同院官議定,領水軍至高麗金州,與忻都、茶丘會師,然后出征日本。后又因風向與水流不便,再議定在一岐島會師。今年三月,有日本船被風吹水流而漂至,令其水手畫地圖,因見靠近太宰府西方有平戶島,周圍皆水,可集中停泊軍船。這個島并非日人防務的重點,若徑直占據(jù)平戶,使人乘船往一岐,約忻都、茶丘來會師,再進軍日本九州,最為有利?!笔雷嬲f“:這里不了解日本的情況,阿剌罕等人應該知道,要他自己作決定?!绷?,阿剌罕因病不能行,命阿塔海代總軍事。八月,諸軍未見敵,全軍覆沒。阿塔海等回國報告說“:至日本時,欲攻太宰府,恰逢暴風,軍船大量破損。本來還想商量再打一下,但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jié)制,擅自逃走。本省只好載殘部至合浦,遣散他們回故里?!辈痪?,敗卒于閶脫身歸來報告說:“官軍六月下海,七月至平戶島,移駐五龍山。八月一日,暴風破舟。五日,文虎等諸將各自選乘堅固的好船,棄士卒十余萬于山下。眾議推張百戶為主帥,號之為張總管,聽總管的約束。正在伐木造船準備回師。七日,日本人來戰(zhàn),除大批被殺死者外,還擄走了二三萬人。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人、高麗人及漢人。將新降者稱為唐人,不殺他們,而收他們做奴隸,于閶便是這一類人?!币驗樾惺」賳T議事時不能協(xié)調一致,故皆棄軍回國。許久以后,又有莫青及吳萬五也逃回,十萬之眾得回者僅三人而已。

  二十年,命阿塔海為日本省丞相,與徹里帖木兒右丞、劉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船,準備再征日本。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言,人民不勝勞苦,請求不要出兵。

  二十一年,又因日本推崇佛教,故派王積翁與補陀僧如智往使。舟中有不愿去日的人共同謀殺積翁,這次使日未能成功。

  二十三年,世祖說:“日本未曾來侵犯我們,今交趾犯我邊界,宜放下日本,專門攻打交趾?!?br />
  成宗大德二年(1293),江浙省平章政事也速答兒乞用兵征日本,帝說:“今非其時,容朕慢慢想想再說?!?br />
  三年,僧人寧一山,加封為妙慈弘濟大師,委任他為元朝遣日使,附于商船前往日本,但日本人沒有派使臣來中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