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洵傳

白話宋史 作者:元·脫脫等


  蘇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歲的時候開始發(fā)憤學習,但在參加進士及特殊才學的考測中,都沒有如愿以償,于是蘇洵將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燒,關門閉戶苦讀詩書,終于精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一同來到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將他們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給朝廷,朝廷將這些文章刊印出來之后,士大夫們爭相傳閱,一時間,學者們寫文章都仿效蘇氏文風。蘇洵著有《權書》、《衡論》、《機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錄,現(xiàn)將其《心術》、《遠慮》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心術篇》說:

  做將帥之道,應當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傾覆于眼前也不變臉色,麋鹿出現(xiàn)在身旁也不眨眼睛。只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鎮(zhèn)定自若地對付敵人。對于士兵要使之有正義感,沒有正義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誘惑恐怕也不好指揮。只有正義之氣可以激勵士兵,也只有士兵的正義之氣被激發(fā)出來之后,才可以跟隨將領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斗。凡要進行一場戰(zhàn)爭,必須做到戰(zhàn)爭之前注意養(yǎng)財,搞好物質準備工作;即將開戰(zhàn)的時候要注意養(yǎng)力;戰(zhàn)爭開始后要注意養(yǎng)氣;戰(zhàn)爭勝利之后,要注意養(yǎng)心。具體說來,所謂養(yǎng)財,就是要謹慎地燃起報警的烽煙,注意派士兵偵察摸清敵人的底細,使老百姓無所害怕,無所驚慌,從而安心種田,發(fā)展生產(chǎn),準備財力;所謂養(yǎng)力,就是要豐厚犒賞士兵,使之養(yǎng)精蓄銳,無精神負擔;所謂養(yǎng)氣,就是要使士兵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謂養(yǎng)心,就是用人不盡其所為,以保其有一個正常的心理態(tài)勢??傊?,要讓士兵蓄有怒氣,懷有欲望,并且不讓這種怒氣發(fā)泄干凈,不讓這種欲望得到完全滿足。因為有怒氣就會有勇氣,怒氣不盡則勇氣不盡。有欲望就會有貪念,欲望不盡則貪念不止。這樣一來,即使天下統(tǒng)一了,士兵也不會厭惡戰(zhàn)爭,這就是為什么黃帝發(fā)動七十場戰(zhàn)爭而士兵始終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

  將帥要有智謀和威嚴,士兵就不要太聰明了,使之愚鈍一些為好。因為將帥有智謀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測;有威嚴就使士兵不敢違抗命令;士兵愚鈍,就會老老實實地聽命于將帥,就會效忠將帥而不怕死。大凡調兵遣將,必須做到知敵之主,知敵之將,然后可以冒險發(fā)奇兵。三國時,魏將鄧艾越過懸崖峭壁突然攻擊蜀軍,如果不是蜀主劉禪的無能,則鄧艾的百萬之師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擊破。鄧艾之所以敢這樣出奇兵,就是因為他了解劉禪的無能。所以說,古之賢將不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敵人挑戰(zhàn),而且能通過對其將帥情況的分析試探而摸清敵軍的底細,這樣就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了。

  作為主帥,應該是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所謂知理即是知道戰(zhàn)爭的意義和目的,只有這樣,主帥才能不屈不撓;所謂知勢即是知道戰(zhàn)爭的形勢,只有這樣,主帥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喪;所謂知節(jié)即是知道掌握戰(zhàn)爭的節(jié)奏及用兵的節(jié)度,只有這樣,主帥才能伸縮進退自如。主帥應不為小利所動心,不為小患而不安,因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軍的技藝與本領。要把心思用在處理大利大患方面。只有深懷技藝與本領而又自愛的人才能無敵于天下。所以說,一忍可以應付百勇,一靜可以制服百動。

  軍隊總有長處和短處,這在敵我雙方都是一樣的道理,試問:“我之所長,我拿出來運用,敵人當然不敢與我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來不用,敵人也會硬與我爭斗,怎么辦呢?”答曰:“雖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現(xiàn)出頑強抗暴的精神,敵人就會懷疑而退卻。而對于我之所長,應悄然加以掩蔽,敵人就會因輕視而陷入我之圈套中。此長短之術也。

  善于用兵的將領,要使士兵無所顧忌而有所依恃。士兵無所顧忌才會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會對戰(zhàn)爭充滿信心。比如說,如果我們手中拿著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兇猛的老虎時,大家都會呼喊著一起圍攻老虎,而如果我們空手無依恃時,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會畏而卻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為將。即使穿內衣睡覺,但只要你以手按劍,取時刻警惕的態(tài)勢,則強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舉弓將你射殺。所以說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終保持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姿態(tài),只有這樣,你才能顯示出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

  《遠慮篇》說:

  作為一個圣人,他應該懂得經(jīng)略之策,精通權術之道,深悟心機之要。擁有黎民,擁有群臣并擁有腹心之臣。經(jīng)略之策,可讓天下黎民人人知曉,權術之道,不可讓黎民知道但可讓群臣知道,而對于心中之機要,則只能讓個別心腹之臣知道。如果圣人不懂運用權力,就不可能辦好國家的事務;如果圣人沒有心機,就不可能成就萬世之功業(yè)。這些道理都是不便讓天下之民知道的。心機既然不可外泄于群臣,那么皇帝與誰商議定奪呢?顯然是心腹之臣,所以說,心腹之臣對于皇帝來說不可一日沒有。后世認為夏、商、周三代以仁義奪取天下,以禮樂守護天下,不免盲目得出“圣人無機”的結論,但是我仍然認為,圣人如果無心機,是不能奪天下與守天下的,只不過三代圣人之心機不如后世圣人心機之詭詐,所以后世之人往往不易輕易發(fā)覺。

  有心機,必須要有心腹之臣,禹有益,湯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這三個心腹之臣都能聞天下之所不聞,知群臣之所不知。所以說,禹、湯、武王之心機與三個心腹之臣相應和才成就了萬世之功業(yè)。三代以下的齊桓公、晉文公分別有管仲和狐偃為之謀劃;此外,吳王闔閭擁有伍子胥,越王勾踐擁有范蠡、文種。劉邦在奪天下與守天下的過程中,先后任用過韓信、黥布、彭越、曹參、樊噲、滕公、灌嬰、酈生、陸賈、樅公等,然而只讓心腹之臣留侯與贊阝侯二人參與奇機密謀。唐太宗的臣子多奇才,然而委之深、任之重者也不過是房玄齡和杜建德二人。君子為善之心與小人為惡之心都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君子有心機可以成就善業(yè),小人有心機可以造就惡業(yè)。如果有心機,即使是惡業(yè)也可達成;如果無心機,雖然是善業(yè)恐怕也難以完成。所以說心腹之臣不可一日沒有。司馬氏可以說是魏之叛臣賊子,然而他有賈充之徒作為自己的心腹之臣,竟也達成惡業(yè)。反觀陳勝、吳廣,他們可稱得上是秦時的英雄,但最終為什么沒有成就大業(yè)呢?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心腹之臣沒有心機,即使有心機也外泄了。無心機與有心機而外泄,就好比虎豹想吃人而不知道設陷阱,或者是設了陷阱而不知道做好偽裝一樣。

  有人會說:“所謂心機,只有創(chuàng)業(yè)之君才借助于它,作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這真是一種可悲可嘆的論調,試問,我們現(xiàn)今的守成之世能與太古之世相比嗎?不能,這就說明心機不可不用。況且天下之變常陷伏于所謂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說:“子少國危,大臣未附?!边@種景況沒有心腹之臣難道不叫人寒心嗎?過去,漢高祖臨終前天下本已安定,然而劉邦仍囑咐周勃輔佐孝惠帝、孝文帝。漢武帝臨終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縱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穩(wěn)勢,圣人也常有累卵之憂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

  《左傳》說“:百官總己以聽于宰相?!痹紫嗳绻皇歉剐闹?,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給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對他產(chǎn)生懷疑呢?《左傳》還說:“五載一巡狩。”如果天子無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時,怎能放心拋開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誰來為他守護京城呢?現(xiàn)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開啟心胸,接濟緩急。為什么作為天子就不該有腹心之臣呢?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聽命于下。君臣之間界線分明,上下之間沒有溝通。臣視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遙遠而不得親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視臣子,泊然無撫愛之心。這就容易造成這樣一種狀況:國家有憂,臣子不以為憂;君主有憂,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為君主而死。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沒有自己的尺度,有一個人說某人好就馬上任用他,而有一個人說某人不好就馬上割舍他。在這種氛圍下,作為宰相,他避嫌畏譏都來不及,哪里還有時間專心以國事為憂呢?外降無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視宰相之府如傳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緊急之憂,君臣莫不顛沛流離甚至遭殺身之禍。所以我認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相互之間無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夸獎他我是這樣,百人詆毀他我也是這樣,仍使他有高貴的爵位,有優(yōu)厚的俸祿,有十足的權力,然后與他共同商議國家機密大事,共同考慮應付天下之事變。

  宰相韓琦看到蘇洵的文章后十分贊賞,并將此文章奏報到朝廷,蘇洵因此被召試舍人院,但他以有病為由沒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當時正趕上太常修撰建隆以來的禮書,故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禮書,并撰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可惜書成之后,剛剛上奏而沒有得到回音,蘇詢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賜綢、銀二百給他家里,但其子蘇軾辭退了所賜之錢,只求贈官,因此皇帝特贈蘇洵為光祿寺丞,并敕令有關部門用船將蘇洵的遺體運回四川。蘇洵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