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軾傳

白話宋史 作者:元·脫脫等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各地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授他讀書,蘇軾聽到古今成敗之處,就能說出其中的要旨。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時,激憤嘆息,蘇軾請問:“我如果成為范滂,母親是否贊許?”程氏說:“你能成為范滂,難道我就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嗎?”

  到二十歲時,蘇軾博通經書史籍,一天能寫幾千字的文章,喜歡讀賈誼、陸贄的書。不久讀了《莊子》,感嘆地說:“我過去有見解,口中說不出來,今天見到這本書,正中我的心意。”嘉..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當時文風中割裂肢解,詭辯異辭的弊病占據優(yōu)勢,主考官歐陽修很想矯正這些弊端,看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十分驚喜,打算把蘇軾錄取為第一名,但又懷疑文章是自己的門客曾鞏所做,所以只列置第二;蘇軾再以對答《春秋》旨意,獲第一,殿試時考中進士乙科。此后蘇軾寫了謝書去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圣俞說“:我應當避讓此人以出一頭之地?!甭犝f此話的人開始紛紛議論不息,久久以后才信服。

  蘇軾因母親去世在家服喪。嘉..五年(1060),蘇軾調任福昌主簿,歐陽修認為蘇軾才能學識都好,把他推薦到秘閣。考試六篇文章,以往考試不打草稿,因此文章大多寫得不工整。自從蘇軾開始打草稿,文字意義十分粲然可觀。再對答皇帝的策問,考入三等,自宋朝初年以來,制策入為三等的,只有吳育和蘇軾二人而已。

  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中自從元昊叛亂以來,百姓貧困,徭役沉重,岐下每年筏運南山木材,從渭水進入黃河,經過砥柱山險要地區(qū),負責運輸?shù)难美艚吁鄡A家蕩產。蘇軾調查了運輸南山木筏的利害關系,特為修正了衙規(guī),允許衙吏自行選擇水工和因時制宜決定木筏是行進還是停止,從此以后運輸?shù)奈:p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1065),蘇軾回京任判登聞鼓院。英宗在藩王府時就聽到蘇軾的名聲,打算仿照唐朝成例召他進入翰林院,任命他為知制誥。宰相韓琦說:“蘇軾的才能,是會成大器的,將來自然會被朝廷大用。關鍵在朝廷要培養(yǎng)他,使天下的人都仰慕信服他,都希望朝廷任用他,到那時重用蘇軾,那么人們就不會再有異議。假如現(xiàn)在馬上重用他,那么天下人未必信服,反而有害于他。”英宗說:“暫且讓他任修起居注如何?”韓琦說:“修起居注和知制誥的職位差不多,不可急于任使。不如給蘇軾一個接近皇上的館閣職務,并且請召他來參加考試?!庇⒆谡f“:考試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勝任,像蘇軾還有什么不能的呢?”韓琦還是不同意,等到考試二道策論,蘇軾再次考入三等,得到直史館的職務。蘇軾聽說了韓琦的這番話后,對韓琦說:“韓公可以說是用道德修養(yǎng)來愛護人才?!?br />
  適逢蘇洵去世,英宗贈給黃金絲帛幫助辦理喪事,蘇軾辭謝了賞賜,請求贈給父親一個官職,于是朝廷贈蘇洵為光祿丞。蘇洵臨終時,因為兄長蘇太白早年亡故,子孫還沒有自立,妹妹嫁給了杜氏,死后還沒有下葬,他把這些事托付給蘇軾。蘇軾守喪期滿后,馬上安葬了姑母。后來蘇軾的官職可以蔭補子孫時,讓給了蘇太白的曾孫蘇彭。

  熙寧二年(1069),蘇軾回到朝廷。王安石執(zhí)掌朝政,一直厭惡他的議論與自己不同,讓他判官告院。熙寧四年,王安石打算變更科舉、興立學校,皇帝下詔兩制、三館討論。蘇軾上疏說:

  “得到人才的途徑,在于知人,知人的方法,在于求實。假使皇帝和宰相具有知人之明,朝廷具有求實措施,那么胥吏皂隸中未嘗沒有人才,何況是學校貢舉呢?即使因襲現(xiàn)在的辦法,我認為足夠有余。假使皇帝和宰相沒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實,那么公卿侍從中也會經常擔憂沒有人才,更何況學校貢舉呢?即使恢復古代的制度,我認為也是不夠的。時代有可以不可以,萬物有廢有興,當一項制度是合乎時代需要的,即使是暴君也不能廢除它,等到它已經沒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使它恢復。所以風俗變化了,法制也隨之變化,這好比江河的移遷,如果強行要它回故道,那是難以為力的。

  “慶歷年間(1041~1048)本曾建立學校,到了今天,只是僅存空名。如今要改變現(xiàn)存的禮制,變易現(xiàn)在的風俗,又要征發(fā)民力修筑官府房舍,聚斂百姓的錢財來供養(yǎng)游說的人,百里范圍內,設立官員設立老師,案件訴訟聽命于此,軍旅之事謀劃于此,又檢查出不遵守教育的人摒棄到遠方,這不是空增紛亂,因而害苦天下嗎?如果沒有大的更新改革,而期望對時政有利,那么與慶歷年間改革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認為現(xiàn)在的學校,只能因襲原有的制度,使先王的舊制度,不在我們這一代廢棄就足夠了。至于說貢舉制度,已實行了百年之久,國家的治亂興衰,當初就不由此決定。陛下看祖宗時代,貢舉制度,和現(xiàn)在的相比哪時更精審?文章著作,和現(xiàn)在相比哪時更優(yōu)秀?得到的人才,和現(xiàn)在相比哪時更多?天下的事情,與現(xiàn)在相比哪時更得到治理?比較這四方面的優(yōu)劣長短,這次討論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現(xiàn)在想改變的不過幾件事:或者說鄉(xiāng)試重視德行而忽略文詞,或者說專取策問和議論而廢除詩賦,或者想兼采聲譽人望而廢除封彌制度,或是想讓參加考試儒家經典著作的考生不考試帖經墨義而考試經書的要旨,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我希望陛下注意長遠的事情、大的事情,區(qū)區(qū)科舉、學校制度何必參預呢?我又切實有超過正常估計的暗自憂慮之點。關于性命的學說,自從子貢那時就沒有聽說了,然而今天的學者,卻以不談性命為恥,讀他們的文章,浩瀚無邊,下無底當,上無篷蓋,真是不可窮盡;看他們的容貌儀表,超脫世俗,無所附者,如清泉夏露,不可掬挹,這怎么真能如此呢?一般人的習性,安于放縱自己而喜歡說大話。陛下又怎么能任用他們呢?”

  蘇軾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說:“我本來懷疑這件事,讀了蘇軾的奏議,思想上的疑慮消失了?!碑斕煺僖娞K軾,問道“:現(xiàn)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過失,你也可以指明陳述出來?!碧K軾回答說:“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擔心陛下不明察,不擔心陛下不勤奮,不擔心陛下不果斷,但是擔心陛下求治太急迫,聽他人的話太廣,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靜來鎮(zhèn)住局面,待事情發(fā)生,然后再應付它?!鄙褡诔泽@地說“:你所說的三句話,我當要周密考慮。凡是在館閣任職的人,都應該為我深入思考治亂問題,不要有所隱瞞?!碧K軾退出后,把召見的情況向同僚們說了。王安石不高興,任命蘇軾權開封府推官,想用事務來困住蘇軾。蘇軾決獄斷案精審敏捷,名聲越傳越遠。恰逢上元節(jié)皇帝敕令開封府購買浙江的燈,而且下令壓低價格。蘇軾上疏說“:陛下難道是用燈取樂?這不過是讓兩宮太后高興罷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曉陛下的心意,都說是用聽的看的一類不急需的玩物,奪取他們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這件事很小,對國家大體卻影響很大,希望陛下追還前面下達的敕令?!被实哿⒓聪略t停止買燈。

  當時王安石開始頒行新法,蘇軾上書論新法不便,說:

  “我所要說的,僅三句話而已。希望陛下凝聚人心,敦厚風俗,保存紀綱?;噬峡梢詰{借的是人心而已。好比樹木有根,燈有油,魚有水,農夫有田,商賈有財。失去這些東西就會敗亡,這是必然的道理。從古到今,沒有和悅同其眾而不安定的。剛愎自以為是而不危險的。陛下也知道現(xiàn)在人心是不快樂的。

  “祖宗開國以來,管理財政開支的不過是三司。現(xiàn)在陛下不把財政開支交給三司管理,無緣無故又創(chuàng)建制置三司條例司這一機構,讓六七名少年,日夜在里面謀劃索取,使者四十余人,在外面分到各地經營辦理。制置三司條例司,是求利的名稱;六七少年與四十多名使者,是求利的工具。開始時聲勢浩大,百姓實在驚疑,創(chuàng)立的各法新奇古怪,官吏也都感到疑懼。以大國之主來談利,以天子的宰相來治財,議論百出,萬人喧嘩,然而仍不回頭,光是空說:‘我沒有做這種事,何必怕人們說三道四。’拿著漁網到江河湖泊去,對人說‘我不是去打魚’,不如舍棄漁網而人們自然相信。驅趕著鷹到森林里去,對人說‘我不是打獵’,不如放走鷹犬而野獸自然馴服。所以我認為要消除讒言惡語而召來和氣,就不如廢除制置三司條例司。

  “現(xiàn)在皇帝和大臣們勤于政務,已經快一年了,然而富強國家的功效,渺茫好比捕風捉影,光聽說內庫錢拿出來數(shù)百萬,祠部準許剃度五千多人出家罷了。用這來作為辦法,那么誰不能呢?然而要實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它的困難,汴水渾濁,自有百姓以來,不用來種植水稻。現(xiàn)在打算修筑陂塘使水澄清,種萬頃地的水稻,必須使用千頃面積的陂塘,一年一淤積,三年陂塘就淤滿了。陛下于是相信這種說法,立即派人察看地形,到處鑿空,訪尋水利,狂妄輕飄的人,任意爭相進言。有關衙門雖然知道他們的辦法粗疏,卻不敢自行貶退他們,把年老的和年少的人追集起來,去察看他們所說的是否可行。假如不是明顯難以辦理的,就必須動工興建。官吏茍且順從,真的以為是陛下有意興建,上耗費國庫的錢財糧食,下誤農時。萬一堤防決口,河水沖出原來的河道,即使吃提出建議的人的肉,對于百姓有什么補救!我不知道朝廷何苦要做這件事?

  “自古以來役使人,必然使用鄉(xiāng)村農戶。現(xiàn)在但聽說江、浙之間,有幾個州郡雇募役人,而且想把這一做法推行于全國。單丁、女戶,是百姓中最窮苦的人,然而陛下首先想要役使他們,陛下富有四海,怎么忍心不加以撫恤!自從楊炎推行兩稅法,田租戶調和庸役就已包括在一起了,如何又要征取庸役呢?萬一后世不幸有搜括百姓錢財?shù)拇蟪?,庸役錢沒有被廢除,而差役照舊,推究其根源,就必然會有擔當這罪責的人。青苗時放債錢,自古代就有禁令?,F(xiàn)在陛下開始把它立為成法,每年都要推行。雖然說不許強迫百姓借貸交息,但幾代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證他們不這樣做嗎?估計愿意借青苗錢的農戶,肯定都是孤苦貧困沒有接濟的人,鞭撻他們急了之后,他們就要接著逃亡,這些人不還青苗錢,就由鄰居互保戶均攤,這種情況是必然的發(fā)展勢頭,將來天下百姓會痛恨青苗法。國史記載這件事,說:‘青苗錢自陛下開始?!y道不可惜?況且常平法,可以說是非常完備了?,F(xiàn)在想改變?yōu)榍嗝绶?,破壞常平法推行青苗法,所喪失的更加多了,虧了官府害了百姓,即使后悔又怎么來得及?br />
  “過去漢武帝因為財力匱乏枯竭,采用商人桑羊的建議,便宜買進高價賣出,稱為均輸。在當時行商坐賈都不流通,盜賊滋生勢盛,幾乎導致動亂。孝昭帝即位當了皇帝,霍光順應百姓所想要的而給予他們,天下百姓都歸向朝廷,于是天下無事。不料今天這種論調重新興起。立法的初期,其費用已經很多,縱使稍稍有什么收獲,但征收商稅的數(shù)額,損失的必然很多。譬如有人替他的主人放牧牲畜時,用一頭牛換五只羊,一頭牛的損失,就隱瞞而不說,五只羊的收獲,卻指為功勞成績?,F(xiàn)在破壞常平法而說青苗法的功勞,虧損商稅來獲取均輸?shù)睦?,與上面所舉的例子有什么不同?我私下認為太過份了。議論的人必然會說‘:可以和百姓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難以和他們一起謀劃創(chuàng)始。’所以陛下堅持實行而不顧反對意見,期望這些新法必然得以推行。這正是戰(zhàn)國時代貪圖功利的人,冒險僥幸的觀點,沒有等到成功的快樂,怨恨卻已經起來了,我之所以希望陛下凝聚人心,正在于此。

  “國家之所以生存和滅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高低,不在于國家的強弱;改朝換代之所以有長有短,在于風俗的輕薄敦厚,不在于國家的富有與貧窮。皇帝知道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哪個輕哪個重了。因此我希望陛下務必崇尚道德而敦厚風俗,不希望陛下急于取得成功而希圖富強。愛惜風俗,好比保護人的元氣一樣。圣人不是不知道嚴峻刻薄的法律可以使百姓整齊劃一,勇猛強悍的男子可成就事業(yè),忠厚近似迂闊,老成初看好像遲鈍。但終究不肯以彼代此,是因為知道所得到的小,而所喪失的大。仁宗皇帝執(zhí)法非常寬厚,用人按次序,專意從事掩過蓋失,不曾輕易改變舊的典章制度??疾焖某晒?,只能說還沒有得到。說到用兵,那么十次出征九次失?。徽f到國庫,那么僅僅滿足需要而沒有剩余。僅僅因為恩澤存在百姓之中,民間風俗懂得大義,因此仁宗皇帝升天之日,天下歸于仁。議論的人見仁宗皇帝晚年官吏大多因循守舊,政事沒有什么起色,就想以苛細急察的辦法加以矯正,用智謀和才能加以劃一,招來新提拔的人勇于急進的人,以求取得一切速成的效果。還沒有享受到它的好處,浮薄的風氣已經形成。多開迅速提拔官員的門徑,假使有意外收獲,一步就可得到公卿侍從這樣的官職,使得按常規(guī)升遷的人也產生非份之想,想到期望風俗敦厚,哪里可能得到呢?近年直率純厚的人越來越少,投機取巧得到提拔的人越來越多。只有陛下痛惜這種狀況挽救這種風氣,以簡單易便為立法的標準,以清靜作為思想的出發(fā)點,百姓的道德就會歸向敦厚了。我之所以希望陛下敦厚風俗,原因就在于此。

  “祖宗委任臺諫官,不曾處罰過一位進諫的人,即便有輕微責罰,不久就越級提升,允許臺官根據傳聞彈劾,而御史臺和諫院都不設第一把手。進諫時說到皇帝,那么天子改變儀容;彈劾之事牽涉到朝廷,那么宰相暫離相位等待調查。臺諫官固然未必個個是賢人,所說的也未必都是正確的。然而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銳氣,借用他們來使掌權者感到壓力沉重,這是空話嗎?將用他們摧折奸臣的萌芽?,F(xiàn)在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的奸臣,萬萬沒有存在的道理。然而養(yǎng)貓是為了捕捉老鼠,不能因為沒有老鼠而養(yǎng)不捕捉老鼠的貓;養(yǎng)狗是為了防盜,不能因為沒有盜賊而養(yǎng)不叫的狗。陛下怎能不上念祖宗設立此官職的用意,下為子孫后代作好永久的防備?我聽到老年人的談話,都說臺諫官所講的,常常是隨著天下公論。公論所贊許的,臺諫官也贊許;公議所抨擊的,臺諫官也抨擊?,F(xiàn)在輿論沸騰,怨恨毀謗交替而來,公議所在之處,也可知道了。我恐怕從今以后,習慣成風氣,臺諫官都成為執(zhí)政大臣的私人工具,以致皇帝孤立,紀綱一旦壞亂,什么事情不會發(fā)生?我之所以希望陛下保存紀綱法度,原因也正在于此?!?br />
  蘇軾見王安石力贊神宗獨斷專行和專用大臣,因此在考試進士策論出題時,用“晉武帝平定東吳因為獨自決斷而成功,苻堅伐晉因為獨自決斷而亡國,齊桓公專意任用管仲而稱霸,燕噲專用子之而失敗,事情相同而結果不同”作為問題,王安石更加惱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的過失,但一再追究一無所得,蘇軾于是請求出任地方官,任杭州通判。高麗來朝進貢,使者贈送禮物給官吏們,書寫時用干支紀年。蘇軾拒絕接受禮物說“:高麗對本朝稱臣,但不接受本朝頒布的年號歷法,我怎么敢接受他們的禮物!”使者改寫為熙寧年號,然后蘇軾才接受了禮物。

  當時新政天天下達,蘇軾在這中間,每每借行新法之際方便百姓,百姓賴之以得到安定。調任密州知州。司農寺推行手實法,不按時實行的官吏以違反法令論處。蘇軾對提舉官說“:違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誰敢不遵從?現(xiàn)在出于司農寺,這是擅自制造法律?!碧崤e官驚慌地說“:您暫且慢慢施行?!辈痪贸⒅朗謱嵎ㄎ:Π傩?,廢除了它。

  有盜賊案發(fā)生,安撫司派三班使臣率領強悍兵士前來搜捕,兵士兇暴放縱行事,甚至用藏有違禁物品來誣陷百姓,進入百姓家中爭斗殺人,又畏罪驚慌潰散,將要作亂。百姓急忙跑去告訴蘇軾,蘇軾扔掉百姓的投訴書不看,說:“一定不會到這樣的地步?!睗⑸⒌谋柯犝f此事后,稍稍安定,蘇軾慢慢派人查出肇事的兵士殺了。

  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使梁山泊泛濫,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不時泄出,城墻即將被洪水沖毀,富有的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會動搖,我和誰來守城?我在這里,洪水決不能沖毀城墻?!彬屖垢幻裰匦禄氐匠抢?。蘇軾到武衛(wèi)營,呼喊士兵長官說“:河水即將沖毀城墻,事情危急,雖然你們是禁軍,但也請你們?yōu)槲冶M一點力?!笔勘L官說“: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輩小人,應當效命?!睅ьI他的士兵們拿著畚箕鐵鍬出來,修筑東南長堤,頭起戲馬臺,尾連著城墻。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墻露出水面僅僅只有三版那么高。蘇軾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墻上,路過自己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別堵塞缺口以守護城墻,終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請求征調明年夫役增筑徐州舊城,修建木質護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

  調任湖州知州,蘇軾上表感謝。又因為一些事不方便百姓但又不敢說,他寫詩寄托諷喻,希望對國家有所補益。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摘錄蘇軾謝表上的話,并且誣陷蘇軾所寫的詩是毀謗朝廷,逮捕蘇軾押送京城投入御史臺監(jiān)獄,想置他于死地,羅織罪名很長時間卻一直不能決斷。惟獨神宗憐惜蘇軾,用黃州團練副使安置了他。蘇軾和鄉(xiāng)里父老結伴于山水之間,他在東坡修筑房屋,自號“東坡居士”。

  元豐三年(1080),神宗幾度有意再次起用蘇軾,但被當政的大臣阻止了。神宗曾對宰相王王圭、蔡確說:“國史至關重要,可以命蘇軾撰成國史?!蓖跬豕缑嬗须y色。神宗說:“蘇軾不可用,姑且用曾鞏。”曾鞏進上《太祖總論》,神宗意思不滿意,于是親自寫信把蘇軾調到汝州,其中這樣說“:蘇軾貶謫居住期間反思自己的錯誤,經過一年更加深刻,人材確實難得,不忍心一直棄而不用。”蘇軾還沒有到達汝州時,上書說自己饑寒貧窮,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到常州居住。早晨上奏,傍晚皇帝就答復同意了。

  路過金陵,見到王安石,蘇軾說“:興大兵起大獄,是漢、唐滅亡的征兆。祖宗以仁厚治理天下,正是想革除它?,F(xiàn)在西方打仗,連年不得解除,東南幾次興起大獄,您獨不能說句話來制止它嗎?”王安石說:“這兩件事都是呂惠卿挑起的,我在朝廷外面,怎么敢說話?”蘇軾說:“在朝廷就說,在朝廷外就不說,這是侍奉皇帝的常禮?;实蹖Υ牟皇浅6Y,您對待皇上,怎么可以用常禮呢?”王安石大聲說:“我王安石要說話的?!庇终f“:話出自我王安石之口,進入你蘇子瞻的耳朵。”又說“:一個人要知道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辜的人,雖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這才可以?!碧K軾開玩笑說:“現(xiàn)在的君子,爭著要減半年磨勘,雖去殺人也會干的?!蓖醢彩Χ淮稹?br />
  蘇軾到常州時,神宗去世,哲宗即位當皇帝,恢復蘇軾為朝奉郎、登州知州,召入朝廷任禮部郎中。蘇軾過去與司馬光、章..友好。當時司馬光任門下侍郎,章..知樞密院,二人意見不合,章..經常開玩笑侮辱圍困司馬光,司馬光對此很苦惱。蘇軾對章..說“:司馬君實現(xiàn)在聲望很高。以前許靖因為只有虛名而沒有實際才能,為蜀先主鄙視,法正說‘:許靖虛假的名聲,在四海流傳,如果對他不加禮遇,必然會被認為輕視賢人而受到損害?!戎鞑杉{了他的意見,就讓許靖擔任司徒。許靖尚且不可輕慢,何況是君實呢。”章..認為蘇軾說得對,司馬光借此得以稍稍安定。

  升任起居舍人。蘇軾起自憂患之中,不想立即進入要害部門,他向宰相蔡確要求辭去這一職務。蔡確說“:您在仕途盤旋已經很久了,朝廷中沒有人能超過您。”蘇軾說“:以前林希與我同在館閣中,而且他年紀比我大。”蔡確說:“林希果真應當比你先提拔嗎?”最終還是不同意。元..元年(1086),蘇軾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賜給蘇軾用銀裝飾的紅色六品官服,升為中書舍人。

  起初,祖宗時,差役法實行的時間長了產生弊病,百姓中服役的人卻不習慣所服的差役,官府又殘暴地役使他們,導致多數(shù)人破產,地多人少的地方有人終年得不到休息。王安石在神宗朝任宰相時,把差役法改為免役法,根據戶等的高低讓他們出錢雇人服役,執(zhí)行免役法的官吏向百姓索取超過規(guī)定的錢財,因此免役法成了百姓的禍患。司馬光任宰相,知道免役法的危害,而不知它有利的一面,打算恢復差役法,選派官吏和設置機構,蘇軾被選中。蘇軾說:“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利弊。免役法的害處,在于聚斂民財,百姓十室九空。聚斂于上而下面卻有錢荒之害。差役法的害處,在于百姓常在為官府服役,不能集中力量務農,而貪官污吏得以乘機敲榨勒索。這二者危害的輕重程度,大致相等。”司馬光說“:你說怎么辦呢?”蘇軾說“:法令制度連續(xù)相承事情就容易成功,事情漸漸變化百姓就不會驚慌。三代的制度,兵農合一,到秦朝才分為二,等到唐朝中葉,把府兵全部改變?yōu)殚L征健兒,自從那時以來,百姓不知道當兵,當兵的也不知道務農,農民出糧食布帛養(yǎng)活軍隊,軍隊出性命保衛(wèi)農民,天下都感到方便。即使圣人再出現(xiàn),也不能改變這種情況?,F(xiàn)在的免役法,實際上大致和這一樣。您想立即廢除免役法而實行差役法,正好像廢除了長征健兒而恢復府兵,不容易吧?”司馬光聽了不以為然。蘇軾又到政事堂陳述自己的意見,司馬光很不高興。蘇軾說“:過去韓魏公在陜西招納義勇,您任諫官,為此事爭辯得十分激烈,韓公不高興,您也不顧。我過去聽您講這事的詳細情況,難道您今天做了宰相,就不允許我講完自己的意見嗎?”司馬光笑笑。不久蘇軾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元..二年(1087),蘇軾兼任侍讀。每當給皇帝讀書讀到治亂興衰、邪正得失的時候,無不反復開導皇帝,希望對皇帝有所啟發(fā)醒悟。哲宗雖然恭敬而沉默不語,但總是點頭肯定。蘇軾曾給哲宗讀祖宗《寶訓》,因此講到時事,蘇軾說:“現(xiàn)在賞罰不分明,對善惡沒有什么鼓勵或阻止的措施,又有黃河大勢正向北流,然而強行使它向東流;西夏人入侵鎮(zhèn)戎軍,殺死掠走幾萬人,軍隊主帥不向陛下報告。如果每件事都是這樣的話,恐怕會漸漸成為衰亂的開端?!?br />
  蘇軾曾經鎖在皇宮宿值,奉召入對便殿,宣仁太后問他說:“你前年任什么官職?”蘇軾回答說:“我任常州團練副使?!毙侍髥枴埃含F(xiàn)在擔任什么官職?”蘇軾回答說“:我現(xiàn)在擔任翰林學士。”宣仁太后問“:為什么被迅速提升到這個官職?”蘇軾回答說:“我遇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毙侍笳f:“不是。”蘇軾說“:難道是大臣們推薦的?”宣仁太后說“:也不是?!碧K軾吃驚地說“:我雖然不肖,但也不敢通過其他途徑來得到提升?!毙侍笳f“: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誦讀你的文章,一定感嘆地說:‘奇才,奇才!’只是沒來得及提拔任用你罷了?!碧K軾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后與哲宗也哭泣,左右侍從也感動得淚下涕流。過了一會兒讓蘇軾坐下喝茶,撤下皇帝御前的金蓮燭送蘇軾回到學士院。

  元..三年,蘇軾權知禮部貢舉。適逢大雪紛飛十分寒冷,參加貢舉考試的士人坐在庭院中,噤冷得說不出話。蘇軾放寬對他們的禁約,使他們得以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巡鋪內侍每每折辱應試的舉人,并且拿舉子文章中意思曖昧的單詞,誣陷為罪狀,蘇軾全部上奏朝廷趕走了他們。

  元..四年,因為積久評論政事,蘇軾為當權大臣所惱恨。蘇軾擔心不被大臣寬容,請求出任地方官,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還沒走,諫官說前任宰相蔡確知安州時,寫詩借郝處俊事來譏諷太皇太后。大臣們討論把蔡確遷到嶺南。蘇軾秘密上疏說“:朝廷如果從輕處罰蔡確的罪行,那么對皇帝以孝治國來說是不夠的;如果從重處罰蔡確的罪行,那么對于太皇太后的仁政不免有些損害。我認為應該是皇帝降旨設置詔獄逮捕蔡確治罪,然后太皇太后出示親筆詔令赦免他,那么仁孝兩個方面都照顧到了?!毙侍髢刃馁澩K軾建議卻不能采納。蘇軾到京城郊外,哲宗沿用前任執(zhí)政大臣的恩例,派內侍賜給蘇軾龍茶、銀合,慰勞很優(yōu)厚。

  不久蘇軾到杭州,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fā)生。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饑餓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減價出賣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湯藥,派人帶著醫(yī)生分街坊給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蘇軾說:“杭州,水陸交會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庇谑羌卸嘤嗟墓疃Ь嚕K軾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

  杭州本來靠近大海,地下的泉水又苦又咸,居民稀少。唐代杭州刺史李泌首先引來西湖水修建六井,百姓飲用水充足了。白居易又疏浚西湖水引入運河,湖水自運河流入農田,所灌溉的農田達千頃,百姓因此殷富。西湖水中水草很多,自唐代到五代錢氏,年年都要疏浚治理,宋朝建立后,不再疏浚治理,水草淤積形成封田,湖水幾乎沒有了。運河失去西湖水的補給,就從錢塘江的潮水中引水,船航行在城市中,湖水又挾帶大量的泥沙淤積運河,每隔三年就得淘一次,成為百姓的一大災害。六井也幾乎被廢壞了。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于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閘門,控制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復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里,修筑成長堤以來往行人。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余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長堤筑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杭州和尚凈源,原來居住在海邊,與海船客商交往,海船到高麗,客商交口稱贊他。元豐末年(1085),高麗王子義天來宋朝拜,因而前往凈源住處拜訪。到這時,凈源死了,他的門徒偷偷地拿著他的遺像,搭海船前往高麗報告。義天也派他的門徒來祭奠凈源,并且拿著高麗國母的兩座金塔,說是祝兩宮太后壽辰。蘇軾不接受,上奏說:“高麗很久不進貢了,失去了朝廷賜給他們的厚利,他們的意圖是想要求朝貢,但不了解我們對待他們的厚薄,所以借祭奠死去的和尚而行祝壽之禮。如果接受他們的賀禮而不回報他們,高麗將會產生怨恨的思想;接受賀禮而厚賜他們,又正好墮入他們的計策中?,F(xiàn)在朝廷應該不參予這件事,讓州郡自行以理由拒絕他們的禮物。那些平庸的和尚狡猾的客商,給國家挑起事端,這種事不可漸長,應該痛加懲治?!背⑼耆馓K軾的意見。不久,來進貢的高麗使臣果然到了,按舊例使臣所到的吳越七個州,要花費二萬四千余緡錢。蘇軾于是命令各州根據情況裁減開支,百姓獲得交易的好處,再也沒有受到侵擾的危害。

  浙江潮自海門東來,勢如雷霆,而浮山屹立在江中,與漁浦各山犬牙交錯,水流相激,漩渦回旋,每年損壞的公私船只不可勝數(shù)。蘇軾建議自浙江上游名叫石門的地方,沿山向東,開鑿成運河,引浙江及溪谷各水二十多里到達錢塘江。又沿山作河岸,不出十里到達龍山大慈浦,自浦北轉彎抵達小嶺,開鑿六十五丈山嶺通達嶺東古河,疏浚古河幾里到達龍山漕河,以避開浮山之險。人們認為便利。奏章上報朝廷,有厭惡蘇軾的大臣,極力阻止這個計劃,因此鑿河工程沒有完成。

  蘇軾又說:“三吳地區(qū)的水,蓄積形成太湖的水,溢出形成松江流入大海。大海每天兩次潮汐,潮水渾濁而江水清澈,潮水常常要淤塞松江水道,然而江水清澈流速快,隨即就把泥沙沖走,出??诮洺J峭〞车?。因此吳中地區(qū)很少有水災。過去蘇州以東地區(qū),公私船只都用竹篙撐行,沒有在陸地背纖行船的。自慶歷年間以來,松江大筑背纖的道路,修建長橋扼塞松江水道,所以現(xiàn)在三吳地區(qū)多水災,我打算鑿平背纖道路,修建千橋,以加快江水的流速?!边@個建議也沒有被采納,人們都感到很遺憾。蘇軾二十年間兩次到杭州任官,因他對杭州百姓有恩德,百姓家中有他的畫像,吃飯時一定要在像前祝福。又修建蘇軾生祠以報答他的恩德。

  元..六年,蘇軾被召為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任。因為弟弟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改任翰林承旨。蘇轍推辭尚書右丞的職務,想和兄長蘇軾一同擔任侍從官,朝廷沒有同意。蘇軾到翰林院幾個月,又因為讒言請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以前,開封府各縣多水災,地方官吏不深究造成水災的原委,挖開陂澤,把水注入惠民河,惠民河容納不下,造成陳州也多水災。又打算鑿開鄧艾溝與潁河勾通。并且開鑿黃堆想把水引入淮河。蘇軾才到潁州,派官吏用水平器測量地形高低,淮河漲水時水位高出新溝幾乎有一丈,如果開鑿黃堆,淮水將倒灌潁州地區(qū)造成水災。蘇軾向朝廷說了自己的意見,朝廷同意了。

  潁州有長期做盜賊的尹遇等人,幾次搶劫殺人,又殺死捕盜的官吏兵士。朝廷用名捕捉拿他也沒有擒獲,被害家屬又害怕他再次加害,躲避不敢說。蘇軾召來汝陽縣尉李直方說“:你能擒獲尹遇,我當力薦于朝廷,要求從優(yōu)獎賞;抓不到他,我也要以不稱職奏免你的官職?!崩钪狈郊矣心赣H而且已經年老,他和母親訣別后就出發(fā)了。于是李直方偵察得知盜賊所在的地方,分派人力捕獲尹遇的黨羽,他自己親手戟擊了尹遇,擒獲了他。朝廷以事情太不符合獎賞的規(guī)定,推賞時沒有賞到李直方。蘇軾請求以自己的年資勞績,應當改官階為朝散郎,把它作為對李直方的獎賞,朝廷沒有同意。后來吏部認為蘇軾應當升官,以符合蘇軾的考績,蘇軾說已經許給李直方了,又沒有得到答復。

  元..七年,調任揚州。過去發(fā)運司主管東南漕運,聽任掌船的人私載貨物,征收商稅的部門不得留他們。因此掌船的人往往富厚,他們以官船為家,修補官船損壞的地方,并且周濟船夫短缺,所以運載的貨物到達目的地既迅速又沒有損失。近年來禁止一切私載貨物,因此船破損人窮困,船夫多盜竊所運載的官物來接濟饑餓貧寒的生活。公私都受害,蘇軾請求恢復原有的制度,朝廷同意了。沒過一年,朝廷以兵部尚書的職務召蘇軾入京,兼任侍讀。

  這一年,哲宗親自到南郊祭祀,蘇軾擔任鹵簿使,引導圣駕進入太廟。有十幾輛打著紅傘的牛車和十多輛打青蓋的牛車搶爭道路,不躲避皇帝的儀仗隊。蘇軾派御營巡檢使詢問他們,竟是皇后和大長公主。當時御史中丞李之純任儀仗使,蘇軾說:“中丞的責職應當是嚴肅政紀,不能不把這件事報告皇帝?!崩钪儾桓艺f,蘇軾在車中把這件事報告了皇帝。哲宗派使臣捧著書信騎馬告訴太皇太后,第二天,下詔整肅皇宮儀衛(wèi),自皇后以下都不得迎接接見。不久蘇軾升任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任禮部尚書。高麗派使臣請求朝廷給他們一些書籍,朝廷沿用成例全部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蘇軾說“:漢朝東平王請求朝廷賜給他諸子及《太史公書》,朝廷尚且不肯給予?,F(xiàn)在高麗所要求的書籍,遠遠超過了漢東平王的請求,難道可以給他們嗎?”朝廷沒有接受他的意見。

  元..八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親政。蘇軾請求出外任地方官,以兩學士的身份出知定州。當時國家大計方針即將發(fā)生變化,蘇軾沒能入宮向皇帝辭行。已經上路赴任時,蘇軾上書說:“天下治亂,由于下情上達的道路是暢通還是堵塞所決定。天下大治時,普通百姓的意見都能自由通達朝廷;等到天下大亂時,即使是皇帝的近臣也不能將自己的意見進給皇帝。陛下即位已經九年了,除了執(zhí)政大臣、臺諫官外,不曾與大臣們接觸?,F(xiàn)在陛下剛開始親自處理政務,應當把了解下情、清除阻塞作為急務。我每天侍奉在宮中,現(xiàn)在正要去戍守邊境,卻不能見陛下一次就動身了,何況疏遠的小官們想要把自己的意見報告給陛下,那就更困難了。然而我不敢因為不得與陛下答對的緣故,不報效自己的愚忠。古代的圣人將有作為的時候,必然先處在暗處而觀察明處,處在靜止而觀察動態(tài),那么萬物的情形,全部擺在面前。陛下的智慧超人,年齡正當盛年,我希望陛下虛心循理,一切不要有所作為,暗自觀察各種事物的利與弊,以及大臣們的邪與正。以三年為期限,等得到實際情況,然后順應事物采取措施。要使有了作為之后,天下沒有怨恨,陛下也不后悔。由此看來,陛下有所作為,只擔心太早,不擔心稍遲,這已是很明顯的了。我恐怕急功好利的大臣們,就要勸陛下輕率地有所改變,因此進呈了上述意見,冒昧地企望陛下留神,則是國家宗廟的福運,天下的大幸。”

  定州軍政敗壞松弛,兵士們驕惰不服教誨,軍校們蠶食士卒的口糧和賞賜的財物,前任地方官也不敢把他們怎么樣。蘇軾把貪污的軍官發(fā)配到遠惡的地方,修繕營房,禁止飲酒賭博,這樣軍中衣服糧食稍稍充足了一些,于是用戰(zhàn)法部署約束士兵,士兵都畏服他。然而軍校們害怕不安,有卒史拿著贓物控告他的長官,蘇軾說:“這件事我自己處理是可以的,聽任你告狀,會在軍隊中造成混亂?!绷⒓窗阉袥Q流放,于是大家才安定。

  適逢春天大檢閱,將校官吏們很長時間廢除了上下級的名分,蘇軾命令全按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主帥穿平常的服裝到帳中來,將校官吏穿軍裝供給使令。副總管王光祖自認為是老將,覺得這樣做恥辱,假裝生病不來。蘇軾叫來書吏,讓他起草奏章,王光祖懼怕而出來參加閱軍,檢閱結束,沒有一個怠慢的人。定州的人說:“自從韓琦走后,一直到今天沒有見過這種檢閱禮了?!迸c契丹和平已久,邊兵已不能用。只有邊境一帶的弓箭社與敵寇相鄰,因戰(zhàn)射自衛(wèi),尚可稱精銳。已故宰相龐籍守衛(wèi)邊境時,因當?shù)仫L俗立法。年代久遠法令弛廢,又被保甲法所阻撓。蘇軾上奏朝廷免除保甲法和兩稅折變、攤派,沒有得到朝廷的答復。

  紹圣初年(1094),御史彈劾蘇軾執(zhí)掌內外制命的時候,所起草的制詞誥命,是譏諷指斥先朝。于是蘇軾以本官知英州,不久降一官,蘇軾還沒有到達英州,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在惠州居住。蘇軾在惠州居住了三年,心境淡泊而沒有什么怨恨不快,人不論聰明的和愚笨的,都得到他的歡心。又被貶為瓊州別駕,在昌化居住。昌化,舊儋耳郡地,不是人所能居住的地方,藥物、調補品都沒有。開始時蘇軾租賃官屋居住,官吏還說不可以,蘇軾于是買地建房,儋耳百姓搬磚運土幫助他。蘇軾獨自和小兒子蘇過相處,以著書為樂,常常和當?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交往,好像要在這里終老一生。

  徽宗即位當皇帝,蘇軾遷移到廉州,改任舒州團練副使,又遷徙到永州。經過三次大赦,蘇軾于是提舉玉局觀,恢復為朝奉郎,元..年間以來,不曾因為每年的考課要求升官,所以他的官職停止在此。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常州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蘇軾與弟弟蘇轍,以父親蘇洵為老師學習寫文章,而他們文學才能得自天賦。蘇軾自己曾說“:寫文章好比行云流水,開始時沒有一定的形態(tài),但是文章要常行在它所應當行的時候,止在它不可以不停止的地方。”即使是嬉笑怒罵的辭句,也都可以寫下來誦讀。蘇軾的文章廣大深沉光芒四射,雄視百代,自有文章以來,也很少有像他那樣的文章。蘇洵晚年讀《易》,撰寫《易傳》沒有完成,命蘇軾繼承他的遺志。蘇軾撰寫成《易傳》,又撰寫了《論語說》;后來居住在海南,撰寫《書傳》;又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同時代的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還沒有被社會所了解時,蘇軾對待他們好比朋友同輩,不曾以老師的資格自居。

  蘇軾自為舉子到出入宮廷擔任侍從,必定以愛君作為根本,忠規(guī)直論,正直大節(jié),大臣們沒有誰能超過他。但是被小人妒忌排擠,不讓他安處朝廷上做官。

  高宗即皇帝位,贈蘇軾為資政殿學士,以他的孫子蘇符任禮部尚書。又把蘇軾的文章放在身邊,整天讀他的文章以致忘記了疲倦,認為是文章之宗,親自寫了東坡集贊,賜給蘇軾的曾孫嶠。于是贈蘇軾為太師,謚“文忠”。蘇軾有三個兒子:蘇邁、蘇迨、蘇過,都善于寫文章。蘇邁,任駕部員外郎。蘇迨,任承務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