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杲字子暉,京兆杜陵人。
祖父杜建,曾任魏國輔國將軍,追贈豫州刺史。
父親杜皎,官至儀同三司、武都郡守。
杜杲學過經(jīng)史,有施政的才干謀略。
其同族兄弟之父杜瓚,高潔正直,善于識別人才,對他十分器重,常常說:“這是我家的千里馬?!碑敃r,杜瓚擔任魏國的黃門侍郎,兼任度支尚書、衛(wèi)大將軍、西道行臺,娶魏孝武帝之妹新豐公主為妻,就把杜杲推薦給朝廷。
永熙三年(534),入仕為奉朝請,先后升任輔國將軍、成州長史、漢陽郡守。
世宗初年,轉任修城郡守。
適逢鳳州人仇周貢等人作亂,進攻修城,杜杲對百姓講究信用,因此城內(nèi)無人背叛。
不久,開府趙昶等各路軍隊進兵討伐,杜杲率領郡兵與趙昶會合,平定賊黨。
入朝任司會上士。
當初,陳文帝之弟安成王陳頊在梁國當人質(zhì),平定江陵后,陳頊按舊例應遷居長安。
陳人請求放回,太祖已經(jīng)答應,但沒有放人。
這時,皇帝想放陳頊回去,派杜杲為使者。
陳文帝大喜,立即派使者來訪,并愿意讓出黔中數(shù)州之地。
又請求劃分疆界,永遠交好。
由于杜杲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升都督,授小御伯,前去劃分疆界。
陳人把魯山劃歸周朝。
皇帝于是授陳頊為柱國大將軍,詔命杜杲送他回國。
陳文帝對杜杲說:“我弟承蒙以禮送回,實在是周朝的恩惠。
不過,如果不把魯山還給你們,恐怕還不能這樣?!倍抨酱鸬溃骸鞍渤赏踉陉P中,不過是咸陽的一個百姓。
然而又是陳國的皇弟,他的價值怎能只值一座城池?我朝上下親密和睦,對己寬厚,旁及他人,上遵太祖遺旨,下思繼續(xù)友好之義。
所以出此恩詔,原因就在這里。
如果知道在您看來安成王只抵得上一座魯山,我們斷不至于貪圖一座城池。
況且魯山原屬梁國,梁國又是本朝屬國,如果從歷史沿革來看,魯山本來就應當歸屬我國。
如果說拿尋常的土地,來交換自己的骨肉親人,使者我都認為不可以,更不用說堂堂朝廷這么講了!”陳文帝慚愧很久,才說:“剛才是開個玩笑。”從此對他接待超過一般禮節(jié)。
杜杲回去時,命人把他領到殿上,陳文帝親自從御座上走下來,握手告別。
朝廷嘉許他,授大都督、小載師下大夫,主管小納言,又出使陳國。
中山公宇文訓任蒲州總管,讓杜杲擔任府司馬、州治中,代理州府事。
加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
華皎前來歸附時,詔令衛(wèi)公宇文直督率元定等人援助。
與陳人交戰(zhàn),我軍失利,元定等人投奔江南。
從此,連年交戰(zhàn),東南動亂。
高祖很擔心這件事,于是任命杜杲為御正中大夫,出使陳國,說明保境安民之意。
陳宣帝派黃門侍郎徐陵對杜杲說:“兩國交好,本來打算互救禍患,分擔災難,但貴國接納我朝叛臣,這是為什么?”杜杲答道:“陳主從前住在我朝,并不是仰慕我朝道義而來,但是我朝皇帝授他為柱國,在百官中官職最高,子女玉帛,備禮將他送回,他才能當上皇帝,誰說這不是恩惠?郝烈一類的人,實是狂悖狡猾的邊民,貴朝不曾報答恩德,反而首先接納郝烈。
如今我朝接納華皎,也是報答之意。
過失從貴朝開始,我朝有什么不對的?”徐陵說:“貴朝接納華皎,志在吞并土地。
而我朝接納郝烈,只是讓他存身而已。
況且華皎身兼文職武將,竊州叛逃。
郝烈才一百來戶,僅以身逃。
大小不同,怎能同日而語?”杜杲反駁說:“大小雖然不同,但受降卻是一樣。
如果論其先后,本朝沒有過失。”徐陵說:“周朝送我主回國,就以為對我朝有恩;衛(wèi)公與元定渡過長江,豈能說不是怨仇?如果計算恩惠與怨仇,也足可相抵了。”杜杲說:“元定等人兵敗被囚,怨仇已消。
陳主得以稱帝,其恩仍在。
況且怨由貴國而生,恩由本朝而起,以怨報恩,我還沒有聽說過?!毙炝暧谑切Χ淮?。
杜杲乘機對他說:“如今三方鼎足而立,各圖進取,如有不和,恰恰激發(fā)了敵方的野心。
本朝與陳國,互相交好,使車往返,已有多年。
近來因為邊界之事,互相成為仇敵,結怨交戰(zhàn),幾乎每年都不停止,鷸蚌相爭,勢必兩敗俱傷。
如果讓齊賊乘虛而入,那么你我雙方都將遇到危難。
不如追悔禍亂,改變心思,陳國息爭執(zhí)之心,本朝弘禮讓之義,禮尚往來,和好如初,共為犄角之勢,對抗齊氏。
這不僅是兩國君王的喜事,也是無數(shù)百姓的愿望?!毙炝臧堰@些話都上奏給皇帝,陳宣帝答應。
于是派使者來訪。
武帝建德初年,任司城中大夫,出使陳國。
陳宣帝對杜杲說:“長湖公的將士雖然已經(jīng)筑館安置,但是未必沒有思北之情。
王褒、庾信等人羈留關中,也當有思南之念?!倍抨酱y陳宣帝的意思,是打算拿元定的將士來交換王褒等人。
于是回答道:“長湖公率軍不守紀律,臨難脫身,他既然不能為忠節(jié)而死,又有什么用?好比從牛身上拔下一根毛,無妨大局。
本朝的商議,當初并沒有涉及這些。”陳宣帝不再說什么。
杜杲回來時路過石頭,陳宣帝又派使者趕上,對杜杲說:“如果打算合力對付齊國,貴朝應把樊州、鄧州讓給我們,才算表示誠意。”杜杲答道:“合力對付齊國,難道只圖破敗州邑的好處?如果真需要城鎮(zhèn),應當向齊國索取。
如今先向我朝索取漢水以南地區(qū),我不敢從命?!被貋砗?,授司倉中大夫。
過了四年,升任溫州刺史,賜爵義興縣伯。
大象元年(579),調(diào)任御正中大夫,又出使陳國。
二年,授申州刺史,加開府儀同大將軍銜,晉封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戶。
又授同州司會。
隋開皇元年(581),被任命為同州總監(jiān),晉封公爵。
隨即升任工部尚書。
二年,授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
不久因病去世。
兒子杜運,大象末年,任宣納上士。
杜杲的兄長杜長暉,官至儀同三司。
祖父杜建,曾任魏國輔國將軍,追贈豫州刺史。
父親杜皎,官至儀同三司、武都郡守。
杜杲學過經(jīng)史,有施政的才干謀略。
其同族兄弟之父杜瓚,高潔正直,善于識別人才,對他十分器重,常常說:“這是我家的千里馬?!碑敃r,杜瓚擔任魏國的黃門侍郎,兼任度支尚書、衛(wèi)大將軍、西道行臺,娶魏孝武帝之妹新豐公主為妻,就把杜杲推薦給朝廷。
永熙三年(534),入仕為奉朝請,先后升任輔國將軍、成州長史、漢陽郡守。
世宗初年,轉任修城郡守。
適逢鳳州人仇周貢等人作亂,進攻修城,杜杲對百姓講究信用,因此城內(nèi)無人背叛。
不久,開府趙昶等各路軍隊進兵討伐,杜杲率領郡兵與趙昶會合,平定賊黨。
入朝任司會上士。
當初,陳文帝之弟安成王陳頊在梁國當人質(zhì),平定江陵后,陳頊按舊例應遷居長安。
陳人請求放回,太祖已經(jīng)答應,但沒有放人。
這時,皇帝想放陳頊回去,派杜杲為使者。
陳文帝大喜,立即派使者來訪,并愿意讓出黔中數(shù)州之地。
又請求劃分疆界,永遠交好。
由于杜杲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升都督,授小御伯,前去劃分疆界。
陳人把魯山劃歸周朝。
皇帝于是授陳頊為柱國大將軍,詔命杜杲送他回國。
陳文帝對杜杲說:“我弟承蒙以禮送回,實在是周朝的恩惠。
不過,如果不把魯山還給你們,恐怕還不能這樣?!倍抨酱鸬溃骸鞍渤赏踉陉P中,不過是咸陽的一個百姓。
然而又是陳國的皇弟,他的價值怎能只值一座城池?我朝上下親密和睦,對己寬厚,旁及他人,上遵太祖遺旨,下思繼續(xù)友好之義。
所以出此恩詔,原因就在這里。
如果知道在您看來安成王只抵得上一座魯山,我們斷不至于貪圖一座城池。
況且魯山原屬梁國,梁國又是本朝屬國,如果從歷史沿革來看,魯山本來就應當歸屬我國。
如果說拿尋常的土地,來交換自己的骨肉親人,使者我都認為不可以,更不用說堂堂朝廷這么講了!”陳文帝慚愧很久,才說:“剛才是開個玩笑。”從此對他接待超過一般禮節(jié)。
杜杲回去時,命人把他領到殿上,陳文帝親自從御座上走下來,握手告別。
朝廷嘉許他,授大都督、小載師下大夫,主管小納言,又出使陳國。
中山公宇文訓任蒲州總管,讓杜杲擔任府司馬、州治中,代理州府事。
加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
華皎前來歸附時,詔令衛(wèi)公宇文直督率元定等人援助。
與陳人交戰(zhàn),我軍失利,元定等人投奔江南。
從此,連年交戰(zhàn),東南動亂。
高祖很擔心這件事,于是任命杜杲為御正中大夫,出使陳國,說明保境安民之意。
陳宣帝派黃門侍郎徐陵對杜杲說:“兩國交好,本來打算互救禍患,分擔災難,但貴國接納我朝叛臣,這是為什么?”杜杲答道:“陳主從前住在我朝,并不是仰慕我朝道義而來,但是我朝皇帝授他為柱國,在百官中官職最高,子女玉帛,備禮將他送回,他才能當上皇帝,誰說這不是恩惠?郝烈一類的人,實是狂悖狡猾的邊民,貴朝不曾報答恩德,反而首先接納郝烈。
如今我朝接納華皎,也是報答之意。
過失從貴朝開始,我朝有什么不對的?”徐陵說:“貴朝接納華皎,志在吞并土地。
而我朝接納郝烈,只是讓他存身而已。
況且華皎身兼文職武將,竊州叛逃。
郝烈才一百來戶,僅以身逃。
大小不同,怎能同日而語?”杜杲反駁說:“大小雖然不同,但受降卻是一樣。
如果論其先后,本朝沒有過失。”徐陵說:“周朝送我主回國,就以為對我朝有恩;衛(wèi)公與元定渡過長江,豈能說不是怨仇?如果計算恩惠與怨仇,也足可相抵了。”杜杲說:“元定等人兵敗被囚,怨仇已消。
陳主得以稱帝,其恩仍在。
況且怨由貴國而生,恩由本朝而起,以怨報恩,我還沒有聽說過?!毙炝暧谑切Χ淮?。
杜杲乘機對他說:“如今三方鼎足而立,各圖進取,如有不和,恰恰激發(fā)了敵方的野心。
本朝與陳國,互相交好,使車往返,已有多年。
近來因為邊界之事,互相成為仇敵,結怨交戰(zhàn),幾乎每年都不停止,鷸蚌相爭,勢必兩敗俱傷。
如果讓齊賊乘虛而入,那么你我雙方都將遇到危難。
不如追悔禍亂,改變心思,陳國息爭執(zhí)之心,本朝弘禮讓之義,禮尚往來,和好如初,共為犄角之勢,對抗齊氏。
這不僅是兩國君王的喜事,也是無數(shù)百姓的愿望?!毙炝臧堰@些話都上奏給皇帝,陳宣帝答應。
于是派使者來訪。
武帝建德初年,任司城中大夫,出使陳國。
陳宣帝對杜杲說:“長湖公的將士雖然已經(jīng)筑館安置,但是未必沒有思北之情。
王褒、庾信等人羈留關中,也當有思南之念?!倍抨酱y陳宣帝的意思,是打算拿元定的將士來交換王褒等人。
于是回答道:“長湖公率軍不守紀律,臨難脫身,他既然不能為忠節(jié)而死,又有什么用?好比從牛身上拔下一根毛,無妨大局。
本朝的商議,當初并沒有涉及這些。”陳宣帝不再說什么。
杜杲回來時路過石頭,陳宣帝又派使者趕上,對杜杲說:“如果打算合力對付齊國,貴朝應把樊州、鄧州讓給我們,才算表示誠意。”杜杲答道:“合力對付齊國,難道只圖破敗州邑的好處?如果真需要城鎮(zhèn),應當向齊國索取。
如今先向我朝索取漢水以南地區(qū),我不敢從命?!被貋砗?,授司倉中大夫。
過了四年,升任溫州刺史,賜爵義興縣伯。
大象元年(579),調(diào)任御正中大夫,又出使陳國。
二年,授申州刺史,加開府儀同大將軍銜,晉封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戶。
又授同州司會。
隋開皇元年(581),被任命為同州總監(jiān),晉封公爵。
隨即升任工部尚書。
二年,授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
不久因病去世。
兒子杜運,大象末年,任宣納上士。
杜杲的兄長杜長暉,官至儀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