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九卷。為醫(yī)經之祖。西晉亂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錄所載全元起詮注。皆只八卷。唐王冰謂于郭子齋堂。
得受先師張公秘本。林億等譏其以陰陽大論之文纂入。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風寒熱為三大綱領。考素問風論熱論。病情委曲詳盡。何以獨闕寒論。而熱論首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既云類傷寒。則有正傷寒專論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當時尚未亡失。是傷寒專論。散見于六經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編其殘帙。使醫(yī)統(tǒng)正脈。一線不絕。厥功偉矣。又集先賢診法。著成脈經。更以師承心驗者。別撰脈訣。經高陽生編為歌括。以便記誦。辭俚旨深。朱子跋郭長陽傷寒補亡論。深許其高骨取關之義。何戴起宗李瀕湖輩。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見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術。服膺此書。思欲詮釋以暢其義。庚寅之春。于廣陵肆中。得脈訣乳海六冊。蟲嚙塵湮。幾難卒讀。攜歸案頭。如理亂絲。始能成誦。其作者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時人。亦醫(yī)林中之矯矯者。以河洛之精義。發(fā)叔和之奧旨。而于營衛(wèi)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論理精詳。引證博雅。金元后僅見才也。惟畫圖立說。似近膠刻。臟腑拘例。未免沿習。言其所當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請試明之。易本乎天地。人與天地參。其陰陽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經脈。婺源江氏河洛精蘊。論之綦詳。臟腑定位。西士解剖諸書。言之甚悉。而氣化之理闕馬。夫歸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禮記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謂坤干者。商易歸藏也。故系辭曰。變通配四時。又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皆此義也。漢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蓋干之六陽。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陽始生。
為地雷復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陽生。為地澤臨。即干九二。正月寅。三陽生。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卯。四陽生。為雷天大壯。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陽生。為澤天。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陽充足。而為干為天。
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陰生。為天風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陰生。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陰生。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陰生。為風地觀。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陰生。為山地剝。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陰純靜。而為坤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為萬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純陰。必待干與之交。而得其陽。然后始能生萬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為首。因坤臨十月亥。坤為純陰之卦。
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于地上。為地雷復也。不知造化端倪。實不在子而在午。蓋天地交而后萬物生。是干坤交之初。即為萬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陽體充足。而后能交干之六陽。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為午。故干至五月建午。始與坤交是則干足于巳而動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干居正南。干之外體。屬火。干中含蓄陰精屬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長生在巳。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干之初動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干上九一。
陽已升至天頂極高。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六月未為二交。七月申為三交。所謂坤三索于干也。乾坤交而謂之索者。以坤本純陰。必索于干而后有陽。始能生化也。干陽入坤而化為氣。氣升為云為雨。蓋十二辟卦。干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干與坤交。則火入水中。而化為氣。
以水為質火為性試以一碗。人張口氣呵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則火也爻辭曰。
見群龍無首吉。言氣升能為云雨。故喻為龍。而干與坤三交。則干上四五之三爻。盡入于坤。而干上爻巳火之首。
早入亥水之中。為育生胚胎之兆。故龍之無首吉也此天地陰陽化育之義推之與人亦然飲入于胃。由胃小腸相接處幽門。幽門之上有一竅。水飲從此竅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滲入膀胱。膀胱無上口。故曰滲入也。
氣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環(huán)。吸入天之陽。呼出地之陰。吸入之氣。由鼻入肺。歷心引心火。從總脈管。循督脈入腎。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挾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陽氣。令人身心火。蒸動膀胱之水?;鵀闅狻Q瓫_任而上?;蚧?。過膈入肺。還至于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義也。明乎此。不獨察水火之征兆。陰陽之盛衰。即四時伏氣之病機。莫不由此悟入。若夫營衛(wèi)之理。請再明之。衛(wèi)者氣也。衛(wèi)護于外者也。營者血也。營運于中者也。但血中有氣。氣中有血。不可須臾相離。而其本則一。其道有三。如動一也。靜一也。所以能使其動靜者。又一也。太極無形。而寓三才之理。凡物皆然。不獨指動靜而言也。谷入于胃。其糟粕由廣腸而出魄門。其精液有微絲管。吸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化而為赤。此即清者為營也。其血赤由總脈管。循督脈下達。胞室。內而臟腑。外而經脈。
一日夜五十周。盡八百十丈之脈道。以應呼吸漏下者。此其一也。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胃中悍毒之氣。
合下焦水火蒸騰之氣。由上焦氣街散入微絲血管。微絲血管者。即經所謂孫絡。此濁者為衛(wèi)也。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謂衛(wèi)氣出于下焦者。言其生氣之原。五味篇謂衛(wèi)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wèi)于表。陽者。言其出入之道也。奉心化赤。之血氣。由絡脈管之尾。遞入孫絡。與陽明悍毒之氣并。布散通體皮腠之間。充膚熱肉。澹滲毫毛者。此其二也。清濁混淆。赤血漸變漸紫。西士見其色紫。知其有毒。名之曰炭氣。然不知其毒所從來也。孫絡散布遍體。漸并漸粗。而接入回血管之尾。回血管者。即經所謂絡脈也。血入回血管。內而臟腑。外而經脈。并脈管交相逆順而行。外行于經脈者。有陰陽之別。一支沉于分肉之間。一支浮于肌腠之上。即陽絡行于皮表。陰絡行于皮里。而皆與脈管偕行。亦即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之義。此其三也?;匮軆韧庑斜?。入總回管至心。遞入于肺。呼出悍氣。吸入生氣。紫者復化為赤。經云。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者。此之謂也。診脈察病。當考諸運血脈管之營衛(wèi)。外邪襲入。當考諸微絲血管。纏布周身之營衛(wèi)。夫太陽主表。太陰亦主表者。蓋肺為天。天包地之外。而處于上。膀胱為水。水環(huán)地之極。而處于下。膀胱主水。水陰也。肺主氣。氣陽也。故寒傷營。當責諸太陽。熱傷衛(wèi)。當責諸太陰。識此寒熱之治。知所適從矣。若口鼻吸受之伏氣。當考諸回血管。陽絡浮于脈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氣。陰絡沉于脈內者。
宜急攻之以殺其毒。觀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諸穴。其血色微紫病輕。深紫或黑病重。故當急刺以出其血。否則毒由總回管入心。不可施救。此其證也。雖然。其道有三。而氣血則一。斯乃陰陽至理。三才指歸。乾坤三索。化生萬類。不外乎此。然衛(wèi)氣篇曰。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足征陰陽之變。雖圣賢亦莫測其機。即其不變者觀之。又豈可緣木以求魚。故謂畫圖拘例者泥矣。如浮為表脈。而里虛者無不兼浮。沉為里脈。而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每多沉緊。遲為陰寒。若熱邪壅結。隧道不利。脈反呈遲。數(shù)為陽熱。若脈來浮數(shù)。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于下。
逼陽于上。虛陽浮露之戴陽證也。脈數(shù)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者。此名中寒。乃寒凝血脈。外證熱而脈即數(shù)也。
是表可主里。里可主表。寒可察熱。熱可察寒。陰陽變化之機?;罘ù婧跻恍?。似可不拘拘于成見矣。然不以規(guī)矩。
不能使人巧。若舍繩墨。又從何處化裁運用乎。則脈訣一書。尤當深思而索玩者也。故樂為之序。
光緒辛卯初秋。石林舊隱。葉霖子雨氏。書于研醫(yī)讀易之齋。
得受先師張公秘本。林億等譏其以陰陽大論之文纂入。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風寒熱為三大綱領。考素問風論熱論。病情委曲詳盡。何以獨闕寒論。而熱論首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既云類傷寒。則有正傷寒專論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當時尚未亡失。是傷寒專論。散見于六經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編其殘帙。使醫(yī)統(tǒng)正脈。一線不絕。厥功偉矣。又集先賢診法。著成脈經。更以師承心驗者。別撰脈訣。經高陽生編為歌括。以便記誦。辭俚旨深。朱子跋郭長陽傷寒補亡論。深許其高骨取關之義。何戴起宗李瀕湖輩。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見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術。服膺此書。思欲詮釋以暢其義。庚寅之春。于廣陵肆中。得脈訣乳海六冊。蟲嚙塵湮。幾難卒讀。攜歸案頭。如理亂絲。始能成誦。其作者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時人。亦醫(yī)林中之矯矯者。以河洛之精義。發(fā)叔和之奧旨。而于營衛(wèi)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論理精詳。引證博雅。金元后僅見才也。惟畫圖立說。似近膠刻。臟腑拘例。未免沿習。言其所當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請試明之。易本乎天地。人與天地參。其陰陽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經脈。婺源江氏河洛精蘊。論之綦詳。臟腑定位。西士解剖諸書。言之甚悉。而氣化之理闕馬。夫歸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禮記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謂坤干者。商易歸藏也。故系辭曰。變通配四時。又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皆此義也。漢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蓋干之六陽。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陽始生。
為地雷復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陽生。為地澤臨。即干九二。正月寅。三陽生。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卯。四陽生。為雷天大壯。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陽生。為澤天。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陽充足。而為干為天。
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陰生。為天風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陰生。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陰生。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陰生。為風地觀。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陰生。為山地剝。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陰純靜。而為坤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為萬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純陰。必待干與之交。而得其陽。然后始能生萬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為首。因坤臨十月亥。坤為純陰之卦。
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于地上。為地雷復也。不知造化端倪。實不在子而在午。蓋天地交而后萬物生。是干坤交之初。即為萬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陽體充足。而后能交干之六陽。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為午。故干至五月建午。始與坤交是則干足于巳而動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干居正南。干之外體。屬火。干中含蓄陰精屬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長生在巳。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干之初動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干上九一。
陽已升至天頂極高。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六月未為二交。七月申為三交。所謂坤三索于干也。乾坤交而謂之索者。以坤本純陰。必索于干而后有陽。始能生化也。干陽入坤而化為氣。氣升為云為雨。蓋十二辟卦。干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干與坤交。則火入水中。而化為氣。
以水為質火為性試以一碗。人張口氣呵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則火也爻辭曰。
見群龍無首吉。言氣升能為云雨。故喻為龍。而干與坤三交。則干上四五之三爻。盡入于坤。而干上爻巳火之首。
早入亥水之中。為育生胚胎之兆。故龍之無首吉也此天地陰陽化育之義推之與人亦然飲入于胃。由胃小腸相接處幽門。幽門之上有一竅。水飲從此竅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滲入膀胱。膀胱無上口。故曰滲入也。
氣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環(huán)。吸入天之陽。呼出地之陰。吸入之氣。由鼻入肺。歷心引心火。從總脈管。循督脈入腎。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挾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陽氣。令人身心火。蒸動膀胱之水?;鵀闅狻Q瓫_任而上?;蚧?。過膈入肺。還至于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義也。明乎此。不獨察水火之征兆。陰陽之盛衰。即四時伏氣之病機。莫不由此悟入。若夫營衛(wèi)之理。請再明之。衛(wèi)者氣也。衛(wèi)護于外者也。營者血也。營運于中者也。但血中有氣。氣中有血。不可須臾相離。而其本則一。其道有三。如動一也。靜一也。所以能使其動靜者。又一也。太極無形。而寓三才之理。凡物皆然。不獨指動靜而言也。谷入于胃。其糟粕由廣腸而出魄門。其精液有微絲管。吸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化而為赤。此即清者為營也。其血赤由總脈管。循督脈下達。胞室。內而臟腑。外而經脈。
一日夜五十周。盡八百十丈之脈道。以應呼吸漏下者。此其一也。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胃中悍毒之氣。
合下焦水火蒸騰之氣。由上焦氣街散入微絲血管。微絲血管者。即經所謂孫絡。此濁者為衛(wèi)也。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謂衛(wèi)氣出于下焦者。言其生氣之原。五味篇謂衛(wèi)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wèi)于表。陽者。言其出入之道也。奉心化赤。之血氣。由絡脈管之尾。遞入孫絡。與陽明悍毒之氣并。布散通體皮腠之間。充膚熱肉。澹滲毫毛者。此其二也。清濁混淆。赤血漸變漸紫。西士見其色紫。知其有毒。名之曰炭氣。然不知其毒所從來也。孫絡散布遍體。漸并漸粗。而接入回血管之尾。回血管者。即經所謂絡脈也。血入回血管。內而臟腑。外而經脈。并脈管交相逆順而行。外行于經脈者。有陰陽之別。一支沉于分肉之間。一支浮于肌腠之上。即陽絡行于皮表。陰絡行于皮里。而皆與脈管偕行。亦即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之義。此其三也?;匮軆韧庑斜?。入總回管至心。遞入于肺。呼出悍氣。吸入生氣。紫者復化為赤。經云。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者。此之謂也。診脈察病。當考諸運血脈管之營衛(wèi)。外邪襲入。當考諸微絲血管。纏布周身之營衛(wèi)。夫太陽主表。太陰亦主表者。蓋肺為天。天包地之外。而處于上。膀胱為水。水環(huán)地之極。而處于下。膀胱主水。水陰也。肺主氣。氣陽也。故寒傷營。當責諸太陽。熱傷衛(wèi)。當責諸太陰。識此寒熱之治。知所適從矣。若口鼻吸受之伏氣。當考諸回血管。陽絡浮于脈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氣。陰絡沉于脈內者。
宜急攻之以殺其毒。觀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諸穴。其血色微紫病輕。深紫或黑病重。故當急刺以出其血。否則毒由總回管入心。不可施救。此其證也。雖然。其道有三。而氣血則一。斯乃陰陽至理。三才指歸。乾坤三索。化生萬類。不外乎此。然衛(wèi)氣篇曰。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足征陰陽之變。雖圣賢亦莫測其機。即其不變者觀之。又豈可緣木以求魚。故謂畫圖拘例者泥矣。如浮為表脈。而里虛者無不兼浮。沉為里脈。而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每多沉緊。遲為陰寒。若熱邪壅結。隧道不利。脈反呈遲。數(shù)為陽熱。若脈來浮數(shù)。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于下。
逼陽于上。虛陽浮露之戴陽證也。脈數(shù)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者。此名中寒。乃寒凝血脈。外證熱而脈即數(shù)也。
是表可主里。里可主表。寒可察熱。熱可察寒。陰陽變化之機?;罘ù婧跻恍?。似可不拘拘于成見矣。然不以規(guī)矩。
不能使人巧。若舍繩墨。又從何處化裁運用乎。則脈訣一書。尤當深思而索玩者也。故樂為之序。
光緒辛卯初秋。石林舊隱。葉霖子雨氏。書于研醫(yī)讀易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