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二十二

幼幼新書 作者:


 ?。e聚)凡十門

  [卷第二十二] 積聚第一

  茅先生∶小兒有奶積候。但是吐下奶來有臭酸氣,此候因兒叫未住,母將奶與吃,致不消化,日久停滯,胃冷而至此。所治者,先用丁香散(方見瀉痢門中)調(diào)胃,后下實積,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取下奶積后,下勻氣散補(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常服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食積候。夜間肚微微作熱,或嘔或瀉,此因飲食傷飽而更睡至此。所治者,下實積,牛黃丸通下;后用勻氣散補氣。(二方并見同前。)常服萬靈丸(方見本門)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氣積候。面黃白,不進食,肚微痛,夭矯啼叫。此因患諸般氣候,久而不安,傳歸氣積至此。所治者,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健脾散相夾調(diào)理即愈。(余方見同前。)茅先生∶小兒有中脾積候。面黃如土色,或帶黃而面帶虛,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肚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不然冷物所傷在脾。所治者,先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取下脾中積,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補。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余方并方同前。)茅先生∶小兒有虛中積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渴,日多昏,抱著一似睡未覺,此候因多端,久泄瀉不止而虛得。此候所治者,先下青金丹,通盡肚中積;后用勻氣、醒脾散調(diào)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調(diào)理即愈。(余方并見同前。)茅先生∶小兒有實積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胙腮,喉中涎響。此因兒子生來饑猛,飲食無度,至有前件候。所治者,先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吐下熱涎,后勻氣散、醒脾散調(diào)理(二方見同前。)常服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與服即愈。其前項諸般積氣候,各說分明,下藥各有等降。若然前積,調(diào)理不退,如變面黑,久瀉不止,腹肚脹滿,手心自生瘡,氣出粗,瀉黑色,瘦弱不能坐立,眼視,鼻口燥黑,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可醫(y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后有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diào)脾、消積、行氣等藥。

  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之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之在肺。如腹脹,先宜調(diào)氣后轉,轉后更宜調(diào)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于脾,脾當轉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jié)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發(fā)黃是積、是積傷心氣。心主血脈,蔭遍身毛發(fā),被積氣所干則發(fā)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方未見),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fā)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后調(diào)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后,被藥發(fā)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后補之耳。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后熱藥補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不可醫(yī)者六∶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y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y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wèi)積。衛(wèi)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wèi)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而死也。

  惡心、吐、干嘔是胃積,何以不醫(yī)?胃主化食,其胃絕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錢乙論∶積病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方見本門),甚者當白餅子下之(方見搐弱門中),后和胃。

  《嬰童寶鑒》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屯,在臍之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嬰童寶鑒》∶小兒有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fā)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不生肌肉,發(fā)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五關貫珍珠囊》辨小兒積候∶面虛腫,腹肚脹,多睡、小便如油,瀉痢,眼黃,頭發(fā)疏黃,腹內(nèi)虛鳴,吐逆。

  《五關貫珍珠囊》論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fā)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裹白色也。

  《小兒形證論》八種疾病。楊玄操云∶多吐、多瀉、多困、多熱是也。

  面腫、手腳腫,是虛中有積。腹脹不思飲食,是胃中有積。合面吃土炭,痢痛,大腹中有積。面多黑,困不眼開,脾臟中有積。小便似油,腳手腫,腎臟中有積??剩瑸a不止,膀胱中有積。腹內(nèi)虛鳴,小便赤黃,小腸中有積。多吐逆,不吃食,上膈中有積。

  《惠眼觀證》臟腑積候∶渾身虛腫者,脾之有積,久取不下,號曰虛中積。先塌氣,后取之。肚腹腫,四肢黃色者,受水氣,須取之。小便如米泔,肝臟受積,此候用取之。頭發(fā)黃者,疳勞候欲發(fā),此背之積,用取之。眼睛黃,鼻出水者,肝肺有積,曰風疳之候,當取之。赤白滯痢者,此臟腑內(nèi)又積,用取之。腸內(nèi)虛鳴者,此氣蟲之候,用取之。多吐逆,或日近及氣酸臭可取。若已又不可遽取,恐作慢脾,且調(diào)理。合地而臥,此蟲攢心,用取之。

  《保生》論小兒積病脈∶(其脈沉實。)積者,小兒恣餐,毒食瓜桃李果、肥滑粘膩之物,蘊成積聚。其形候面色黃白,頭發(fā)焦立,腹脹虛鳴,面仆地臥,小便如油,頻頻多滑,久患赤白痢,以上皆是積病。若小兒肥實,宜與蔥湯丸取,(方見驚積門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方見乳癖門中?!队裨E》同。)《保生》論小兒積病死候∶其脈洪大,下黑血,形瘦不行,坐久患積。腹急如鼓,項軟,四肢冷,口噤都不食。以上并是死候,不可用藥醫(yī)救。

  茅先生小兒初受諸積歌∶小兒諸積病,還因乳哺成。先從腹肚脹,次及面虛盈。多睡面合地,小便似油清。發(fā)黃兼滑瀉。吐逆肚虛鳴。白痢更并赤,眼黃因得名。

  茅先生小兒又受積歌∶小兒因受諸般積,面腫腹脹因傷食。腹內(nèi)虛鳴合地臥,多渴發(fā)黃并痢疾。眼黃吐逆并多睡,尿色如泔疳積極。

  茅先生又小兒積病不治歌∶候得小兒諸積病,百個難醫(yī)一個命。胃積多生手掌瘡,疳勞吐瀉應難整。孩兒生下五色惡,瘦弱伶仃無瘥日。久瀉止來又忽瀉,口中熱氣奔奔突。手足生瘡朝暮熱,不用苦藥多是卒。

  茅先生小兒六般積不治歌∶小兒六件積為兇,面黑瘦惡藥難沖。久瀉多方止不住,手腳心痛命須終。頰紅熱極并驚久,口中熱氣命還窮。

  《玉訣》小兒積傷候歌∶積傷腹痛饒?zhí)?,喘促痰高乳食稀。瀉痢無常頻發(fā)熱,面黃虛腫本傷脾。

  此患看虛實與下,次調(diào)胃氣即妙。又一本云∶此看虛實先取蔥湯丸(方見驚積門中,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方見乳癖門中。)《千金》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黃雙丸方

  牛黃太山甘遂(各半兩)珍珠(六銖)杏仁(浸去皮尖)芍藥黃芩(各一兩)巴豆(去皮膜,十八銖)上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千金》

  紫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蛐「菇g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shù)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jié),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shù)用神驗。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差駛病重者,當用之。

  方中并無赤丸,而比用朱砂又力緊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巴豆(去皮,十八銖)麥門冬(去心,十銖)甘草(炙,五銖)甘遂朱砂(各二銖)蠟(八銖)蕤核仁(湯浸,去皮,十八銖)牡蠣(火令赤,八銖)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nèi)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投粥、熱飲數(shù)合即下。丸皆雙下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外臺》

  曾青丸

  療大人、小兒久寒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者,服之二十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壽。浩仲堪云∶扁鵲曾青丸,療久癖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咳逆消渴,隨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少宜服,藥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樸硝(各二分)茯苓寒水石大黃附子(炮。各三分)巴豆(二分,去心、皮,熬)上七味各異搗,下篩。巴豆、硝石合搗六千杵,次內(nèi)附子搗相得,次內(nèi)茯苓搗相得,次內(nèi)大黃搗相得,次內(nèi)曾青搗相得,次內(nèi)寒水石搗相得,次內(nèi)蜜和搗千杵。大人服如大豆二丸;小兒五歲以下如麻子大一丸;二、三歲兒如黍米一丸。如服藥,以飲薄粉粥清下,當覆臥,令汗出。吐下氣發(fā)作,服二丸;霍亂服三丸,泄瀉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豬肉、冷水、蘆筍、大酢。崔氏同。

  《外臺》療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瘦弱,不能飲食。

  真珠丸方

  真珠(研,半兩)蕤仁(五十枚,一云二百枚)麥門冬(去心,一兩)巴豆(七枚,去心、皮,熬。一云四十枚)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期歲兒服二丸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大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病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令小兒肥白無病,已試驗。《嬰孺》方同,用丹砂不用真珠。

  《博濟方》∶消除積滯,化胃久伏積聚。

  丹砂丸

  巴豆(一分,去皮,以米醋煮一二十沸,卻入新水內(nèi),洗七遍凈,去膜并心、皮。入乳缽內(nèi),一向研如粉,量出油)豆蔻(四個,為末)木香朱砂(細研。各一分)上件同研令細,以面糊和為丸如菘菜子大。每服三、五丸,小兒一丸。酒食所傷,鹽湯下,溫水亦得。小兒疳氣,肚脹,腹聚、米飲下。

  《博濟方》∶下虛中積久,曾取轉不得者。

  抵圣丸

  犀角(鎊末,二錢)蝎梢(三七個)銀末朱砂(各一錢)巴豆(二十枚,去皮、膜)芫花(二錢。

  同巴豆用好醋二盞,煮令醋盡,揀出巴豆,以冷水浸洗、控干,芫花再炒令干。搗末,取二分用)上件同為細末,再研如面,將巴豆別研如糊,和勻,以水煮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如小兒因驚積聚,粘滑毒物在于脾胃,累曾取下,變成虛積,棗湯下。體熱、困悶,眼合不開,黃連、甘草、薄荷、桃仁湯化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以上、三歲以下二丸;小可只一丸,米飲下。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脹滿,夜有盜汗,日漸羸瘦,用姜棗湯下。婦人血氣,米醋湯下五、七丸。更在臨時約其虛實加減用之。張氏家傳方同,名紫金丹。

  《博濟方》治小兒虛中有積,時作壯熱,煩渴,腹臟不調(diào)。

  圣餅子

  延胡索(七個大者)石燕子(一枚,為細末)粉霜(半錢)膩粉(五錢)上件四味同研至細,滴水和為餅子,如黑豆大,以灰火燒熟,再研為末,以水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嚼破,溫湯下,臨臥服。

  《靈苑》治小兒虛積乳癖。

  軟金丹方

  膩粉(二錢)硼砂(皂子大)砂(半皂子大)黃連元精石黃鷹條粉霜(各半錢)巴豆(一個,分作兩片,半生用,半燒過)上件八味,細研令勻,用棗瓤和搜,以面劑裹,文武火中煨,面熟取藥,旋丸如黃米大。每服用甘草、薄荷湯下一、二丸。量兒大小加減。

  《靈苑》治驚風,止吐逆,腹內(nèi)有癥積,疏臟腑。

  大丸方

  滑石(三分)天南星(二錢)膩粉(一錢)巴豆(七粒,去皮,紙裹壓去油)上件四味并同研為細末,以糯粥研為丸如黃米大。若腹內(nèi)有癥積,臨臥時炮皂角子煎湯下;驚著用蔥白湯下;若有涎吐逆,用丁香母一個煎湯下。每服一丸至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太醫(yī)局七宣丸

  療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及積年腰痛,冷如冰石,香港腳沖心,煩憒悶亂,頭旋暗倒,肩背重悶,心腹脹滿,胸膈閉塞,風毒瓦斯連及頭面。大便或秘,小便時澀,脾胃氣痞,不能飲食,腳轉筋掣痛攣急,心神恍惚,眠寢不安等疾。

  大黃(濕面裹煨,十五兩)桃仁(去皮尖,,六兩)枳實()木香柴胡(去苗,洗)訶梨勒皮(各五兩)甘草(,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后或臨臥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為度,量虛實增減。覺病勢退即服五補丸,不關男女、老少并可服餌,量力加減。

  《譚氏殊圣方》∶小兒心硬辨應難,撞肋沖心有數(shù)般,忽即當心一片硬,不然分作兩邊安。丁香牛黃石膏共,天竺生犀丸作丹,更入茯苓并枳殼,頻服三粒必心寬。

  鎮(zhèn)心丸

  丁香(半分)天竺黃石膏(各一分)生犀(末,一錢)牛黃(少許)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粒,春夏枳殼湯下,秋冬茯苓湯下。

  茅先生小兒諸積病

  青金丹

  滑石(末)白丁香(羅過)天南星(各二錢匕)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二錢)輕粉(重二錢)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于銅銚內(nèi)煮溶,便以水銀拌和,瀉出于地,冷用。)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干,爛研)上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此○大。巴豆不出油。根據(jù)形證用湯使下項。傷寒后取積痰,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著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肚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nèi)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可根據(jù)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茅先生小兒諸積

  萬靈丸

  根據(jù)形證用之。

  木香黃連蓬莪術(各半分)陳橘皮青橘皮(各去皮瓤,一分)檳榔(一個重錢半已來者用)上為末,每匕藥一錢。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個,煮藥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個去皮尖,燈火上,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為丸如○許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湯吞下。

  《嬰孺》治小兒結實不散,乳食不消,心腹痛。

  雙丸子方

  太山甘遂(炒)牛黃(各二分)真珠(一分)杏仁(湯去皮尖)芍藥(各四分)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歲兒飲下二丸,量兒加減。

  《嬰孺》治小兒痰實結聚。

  麥門冬雙丸子方

  麥門冬(四分,去心)蕤仁(二百枚,去皮膜)丹砂(三分)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歲二丸;三、二歲服麻子大四丸?!锻馀_》方同,用真珠不用丹砂。

  《嬰孺》治孩子自下后,得寒熱,血結成癖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胸心,留熱,不下食飲,暗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后服紫雙丸去宿積,自充溢也。

  飲子方

 ?。ㄗ想p丸見前《千金方》。)柴胡茯苓人參白術鱉甲(醋涂,炙香熟。各二分)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招姆譁厝⑺姆?,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粥以將息。

  《嬰孺》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

  麝香(三銖,別研,湯熟入)大黃前胡(各四分)甘遂石膏(各三分)黃芩甘草(炙)青木香(各二分)上為粗末,水七升,煮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服下,夜三服。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無益者。

  太山甘遂丸方

  太山甘遂(炒)葶藶(炒)芍藥郁李子杏仁(去皮尖,炒)車前子黃芩豬苓(各三分)澤漆葉(炒)鱉甲(炙。各二分)柴胡(四分)上為末,蜜丸。竹葉飲下,以利為度。一、二歲兒服小豆大十丸;四、五歲服十五丸。以意量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

  靈砂丹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jīng)取轉,里急后重,久積惡痢,暴瀉不止,神效無比方。

  通明砂(一錢,細研)顆塊辰砂(通明有墻壁者,一分,細研)上二味袞研極細,用蠟半兩,先于盞內(nèi)溶成汁,入去皮巴豆取三七粒全者煎,候巴豆紫色為度即漉出巴豆,細研。入前二味再研勻于黃蠟內(nèi),三分中取一分,再溶成汁,傾藥于內(nèi),急攪令勻,刮出,于瓷合內(nèi)取收之。

  每服∶暴瀉惡痢旋ht,三丸如綠豆大,濃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后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便安。

  錢乙消積丸方

  丁香(九個)縮砂仁(十二個)烏梅肉(三個,焙)巴豆(二個,去皮、油、心、膜)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溫水下無時。

  錢乙紫霜丸

  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代赭石(一錢,研細水飛)上為細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兒小者減之。

  錢乙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澀滯,療腹脹,行滯氣。

  木香白丁香(真者)丁香(末)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白滑石(末,二錢)巴豆仁(十四個,水浸一宿,研極膩)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shù),隔日臨臥一服。

  錢乙消堅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砂(末)巴豆霜輕粉(各一錢)黃明膠(末,五錢)細墨(少許)水銀砂子(兩皂子大)上同研細末,少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后。

  張渙

  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熱藥皆不效,此藥神妙。

  肉桂川黃連蓬莪術(各一兩)肉豆蔻仁檳榔陳橘皮(去白,焙干)木香丁香(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巴豆(去皮、心、膜)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于燈下燒灰存性。各二七個)上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一粒;二、三歲二粒;三、四歲三粒;五、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用生姜湯放冷下,乳食后。久積或乳癖,并宜常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積聚黃瘦,吐食。

  比亭丸方

  比亭馬牙硝朱砂(各末,一錢匕)膩粉(一錢)巴豆(六十個,去殼,細研出油)上件研勻,用餅劑中裹之,煨令熟,去餅。硬者留少許;潤者滴水為丸如綠豆大。荊芥湯下,一歲一丸。

  《良方》治小兒虛中積,朝發(fā)寒熱,心腹脹滿疼痛者。

  妙香丸

  辰砂(一兩)牛黃生龍腦麝香(各一分)金箔(一十四片)粉霜膩粉(各一錢)蠟(二兩)巴豆(一百二十個,肥者)上丸如彈子大,量虛實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后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每服三丸如小豆大。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shù)孔,以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綠豆,治小兒吐逆尤效。

  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

  《九衛(wèi)生》

  飛霜丹

  理一切虛中積,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臍腹撮痛方。

  砂(三分,去砂石,秤)粉霜(三錢)上件同研勻,用薄紙拗作小紙箱子,方闊二寸半,深四分許,將藥末鋪在箱內(nèi)。次掘一地坑,深三、四寸,其闊約碗蓋得著。用火燒令極熱,即去其火,惟留熟火三兩挺,鋪在坑底。置藥箱子在內(nèi)火上,急用瓷碗蓋坑口,周遭以細土壅塞,無令透煙。凡燒,須防蓋定后火滅,頻以手按試碗,足熱方可。燒時,須用好熟炭,火即不滅也,大約令燒如兩炊飯久,即藥成也。如火滅,即再裝火燒之,燒及兩炊飯久,便候碗冷,即開碗取出藥。燒碗上有藥煙著碗,亦一處揩下,再研令細。凡藥得熟,自于火上凝。更次入膩粉九錢匕;龍腦一錢匕。又再滾研令勻,水浸蒸餅心,丸如綠豆大。大人每服十丸至十日。時一服,取下黑物,不用服補藥。

  發(fā)時一服,如用補只煎醋石榴皮湯與吃,日二服,逐日下黑物為效。忌雞、魚、果子。乳母亦忌。

  《吉氏家傳》

  取積雄黃丸方

  雄黃(三錢)郁金(半兩)巴豆(二十粒,去皮、膜,出油)上末,面糊丸如蘿卜子大。加減與服。每服五丸,空心茶清下。

  《吉氏家傳》

  取積青榴丸方

  輕粉(炒,一錢匕)青黛(炒,三錢匕)腦麝(各半字重)巴豆(去心、油。春冬三十五粒,秋夏二十四粒)上末,面糊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米飲化下。

  《吉氏家傳》

  消渴去積紫霜丸方

  大赭石木香(炮)乳香肉桂杏仁(去皮尖)丁香(各一錢)陳皮(一錢半,去白)巴豆(十五粒,去油)肉豆蔻(一個,炮)上件末,煮面糊如○此大。每服七丸,飯飲下。

  《吉氏家傳》取小兒一切積,累用藥取不下,腹脹,瀉痢頻并。

  乳香丸方

  乳香砂沒藥(各一塊,皂子大)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上用大棗一枚,裹濕紙重封,灰火內(nèi)炮熟,取出去紙,與棗子肉乳缽內(nèi)研為膏。若不通,研入少許飛羅面。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更用淡姜湯下,取下原傷物。

  《吉氏家傳》治驚疳積滯,或渴,或瀉,或熱。

  蘆薈丸方

  蘆薈(一錢,先乳缽內(nèi)研)使君子(不去皮殼)蕪荑(半錢,去皮取仁)檳榔(一個)胡黃連沉香木香(各一錢)麝(少許)龍膽草朱砂(各半錢)夜明砂(二錢,絹袋洗去土)上焙干末,用醋膽丸如○此大。每服十粒,米飲下,常服妙。

  《吉氏家傳》治小兒久積驚疳。退積滯,化風涎,利膈鎮(zhèn)心。

  真珠丹

  真珠(末)巴豆霜(去油用霜)滑石(各一分)半夏(三分,姜浸七次)續(xù)隨子仁(三分)白附子(半兩)寒食面(二分)天南星(半兩,姜浸七次)上末,滴水丸○如此大。每服二丸,二歲者一、二丸加減,用蔥白湯下。疳積,使君子湯下。

  《吉氏家傳》治果子傷積。

  追魂散方

  白丁香輕粉官桂(去皮。各三錢)上末,冷水調(diào)下半錢,睡時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冬瓜湯調(diào),三服和氣。

  異功散

 ?。ǚ揭娢笟獠缓烷T中)《吉氏家傳》

  取驚積桃符丸方

  朱砂天麻(末)白霜(各半錢)輕粉(二錢)水銀(皂子大)巴豆(三粒,去皮膜)上末,入飛羅面滴水丸如○此大。驚候壯熱,或吐,或瀉,脈沉緩,眼色困,此是驚積。周歲以下五丸,桃符湯下,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

  鎮(zhèn)心取積睡驚散

  郁金(半兩)辰砂(半錢)麝香乳香(各一字)陳皮(二兩,去白,用一分)巴豆(十四粒,同郁金炒熟,不用巴豆)上末。每服一字,看大小加減,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

  治虛中積勝金餅子方

  粉霜延胡索巴豆霜(各半錢)輕粉(一錢)朱砂(一塊,皂子大)石燕(一個)上末,冷水為餅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皂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治小兒諸般氣積

  木香散

  或驚結不通,此藥立取下方。

  木香(末,一錢半)陳皮(二錢)巴豆(五粒,去心、膜)上將陳皮、巴豆同炒黃色,只取下巴豆五片,余不用,與前木香末同研勻。每服半錢或一字,陳米飲下。

  若吐瀉,瓦缸內(nèi)煎香附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

  惺惺丸

  治小兒疳勞黃瘦,虛中伏積,久患赤白痢。但是虛中伏積宜用此藥取,更不動臟腑方。

  陽起石輕粉粉霜黃鷹條白丁香(各一錢)朱砂(一錢半)砂(挑一錢匕)小銀砂(一錢)石燕(一個,火五次,湯淬五度)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至十五丸。用火皂皂,蔥白湯下。非時服,不動臟腑。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驚熱,乳食積聚不消。

  朱砂丸方

  朱砂膩粉麝香雄黃(各半分)巴豆(七粒,去皮出油)上件為末,蜜丸如粟米大,一歲一丸,荊芥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青黛三圣丸

  治小兒痰涎膈實,奶癖驚風。消奶食蛔疳。疳積腹痛。常服極妙。

  青黛(一分)牽牛(末,三分)膩粉(一錢)上為末,面糊為丸,米飲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大碧丹

  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但是腹中疾。并治五積奶不消,四季服之。

  光明砂(二錢)滑石膩粉白上硫黃鷹糞(各一錢)小巴豆(七粒。斑者去心、膜,水浸一宿,淘二七度,研如泥,去油)上為末,一處同研令勻,入巴豆膏浸煎,紅米飯為丸,青黛為衣。半周一丸,一歲二丸,量大小加減用之。

  春冬煨皂角湯,秋夏煎蘿卜湯下。如驚,煎金銀薄荷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三出丸去積聚方。

  陳皮(去瓤)縮砂藿香京三棱蓬莪術芫花(各一分,同醋煮干為度)巴豆(五十粒,和殼瓦上焙焦為度)上先六味為末,次外杵巴豆令爛,方與諸藥相拌令勻,以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后。

  [卷第二十二] 瘕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瘕癖結候∶五臟不和,三焦不調(diào),有寒冷之氣客之,則令乳哺不消化,結聚成癖也。

  其狀按之不動,有形段者,也;推之浮沉者,瘕也;其弦急牽強,或在左或在右者,癖也。皆由冷氣、痰水、食飲結聚所成,故云瘕癖結也。

  《圣惠》論∶夫小兒寒溫失調(diào),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聚不動,名為也。其食結在腹,喜寒,四肢灑灑如霍,不能飲食,常自隱隱而痛,此則食也。

  《嬰童寶鑒》∶小兒瘕者,在腹中疼痛,不痛定一處者,瘕也。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結成塊者為何?答曰∶小兒不慎味,嘗吃粘滑、膩肥、腥、瓜果,胃口不和,結實難化,痞于胸膈之間,攻沖榮衛(wèi),則嘔逆頻頻,喘粗眼澀,更加頻渴?;驓w于下部則泄瀉頻并,兩脅虛脹,便只和脾胃,或更疏瀉。或則飲食不化,漸次成。大約諸般,皆婦人體息,須憑救療,使早暮痊除。

  不尋根源,久而為薨。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瘕候∶凡應瘕癖結,并是撫養(yǎng)乖理,哺喂不時,致乳食結聚而不化,故成此疾。

  《惠眼觀證》∶凡小兒生下有瘕癖氣;有疳蟲攢心氣;有胎驚疝氣;有抱心吊氣。瘕氣者,發(fā)時橫來左右,脅下筑痛,或多吐逆,急下湯丸通利,(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后以勻氣散服之(見胃氣不和門中。)疳蟲攢心氣者,其候伏面,服蟲藥。如渴水未住,便下塌氣散(方見腫滿門中)夾黃連飲子服之(方見本門)。胎驚疳氣者,生下多夜啼,或吊上腎,乃以寬氣藥參苓散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用蔥涎膏貼外腎。(方見初生不大小便門中。)醒后汗出,又渴水無時,乃以槐角丸(方見腹痛門中)及寬氣藥調(diào)理二、三日,亦已通利與勻氣。生下未周歲至兩歲,一見陰腫者,此胎中大受極熱,或父之傳受。

  先用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后勻氣。始用蕓苔子為末,冷水調(diào)貼之。如未退,卻用寒水石、白繕土、酸醋調(diào)涂。

  乃常吃郁金、甘草、牙硝,三味為末,蜂糖熟水調(diào)下。

  《嬰童寶鑒》小兒瘕歌∶三焦不調(diào)順,胸中寒氣極。痞滿喘還粗,噫出酸氣息。乳哺不能消,結聚成癖。有形名曰,浮動當為積。弦強癖之源,分明記胸臆。

  《外臺》∶《廣濟》療少小及大人腹中宿食,積成癖,兩脅妨滿,氣息喘急,不能食,面黃,日漸瘦,腹大脹硬,除百病。

  紫雙丸方。

  《圣惠》名

  代赭丸

  代赭丹砂(各研)大黃(各八分)青木香(五分?!妒セ荨酚枚桑┊敋w(五分。《圣惠》用一兩)桂心(四分?!妒セ荨酚枚桑┫切迹ㄈ?。《圣惠》用二兩)巴豆(六分,去心皮,別搗?!妒セ荨酚冒雰桑┥习宋稉v篩,蜜和丸如桐子。大人小兒量之,十歲兒服大豆許二丸;六歲者小豆許二丸。以下臨時斟酌,要瀉病出為度。久疾日一丸,以溏瀉而已,不在猛瀉。忌如常法。

  姚和眾方

  治小兒瘕。

  上用煮老鼠肉汁,煮粥為食。

  《圣惠》治小兒瘕,壯熱頭痛,嘔逆腹痛,寒熱,頭發(fā)作穗,及食癖、乳癖氣。

  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川大黃(銼,微炒)京三棱(微煨,銼)檳榔(各半兩)人參(去蘆頭)赤茯苓柴胡(去苗。各三分)桂心(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瘕羸瘦鼠肉煎方鼠肉(五兩,生用)鱉甲(三分,生用)甘遂(一分、末)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除甘遂末外并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下甘遂末勻攪。一、二百日兒奶癖,一日與服之盡半合;二、三歲兒,一日服盡一合;四、五歲兒,一日服盡二合。如利多即少服,看兒虛實與服之。如是利不止,煮大麥面湯解;煮鼠肉汁作粥服之亦佳。

  《圣惠》治小兒瘕,脅下堅硬如石,四肢黃瘦,不欲乳食。

  甘遂丸方

  甘遂(煨令微黃)蕤仁(湯浸去皮,研入。各一分)雄黃(細研)丹砂石膏(各細研,水飛)牡蠣(燒為粉。各半兩)麝香(半分,細研)巴豆(半分,去皮、心,絹囊盛,于淳酒中煮半日,取出焙干)上件藥搗,羅為末,與巴豆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一丸,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瘕羸弱,不能乳食。

  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京三棱(微煨,銼)川大黃(銼碎,微炒)檳榔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肉桂(去皴皮)柴胡(去苗)人參桔梗(各去蘆頭)防葵(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五、六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七丸,晚后再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瘕、腹痛、黃瘦。

  大黃丸方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知母牡蠣(燒為粉)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當歸(各半兩。銼,微炒)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四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下五丸,晚后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瘕百病,疳痼,腹脹,黃瘦,發(fā)歇不常,客忤疳痢,及吐逆不定,心腹多痛,及驚風天等。

  牛黃丸方

  牛黃(細研)犀角(屑)木香當歸(各微炒。各半兩)人參(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光明砂(細研,水飛過)檳榔(各三分)麝香(細研,一分)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巴豆(以淡漿水一碗大煮,盡去皮,出油,別研。各一分)代赭(二分)肉豆蔻(二枚,去殼)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百日以下兒,乳汁下一丸、二、三歲兒,空心粥飲下二丸。胸膈有病,吐出;在臟腑有病,即利出惡物為驗。后又得吃漿水粥一日,其利自止。五日至十日吃一服,永無滯結。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朱砂(細研)杏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巴豆霜(半分)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犀角(屑,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杏仁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黃米大。百日兒乳汁下一丸;三、四歲兒薄荷湯下三丸。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或時寒熱,四肢黃瘦,不欲飲食。

  礞石丸方

  礞石干姜(炮裂,為末)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巴豆(去心、皮,紙裹,壓去油)砂(各半兩)以上五味,研令細,以米醋一茶碗,煎如膏,次用∶京三棱(微煨,銼)皂莢(去皮,涂酥炙令黃,去子)蓬莪術(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所煎膏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茶清下一丸;兒稍大,臨時以意加之。(張渙方三棱煎,同治脾虛挾積。

  《圣惠》治小兒食,寒熱羸瘦,不能飲食。宜服

  防葵丸方

  防葵京三棱(微煨,銼。各半兩)肉豆蔻(去殼)木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麝香(各一分,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各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二、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久不消

  代赭丸方

  代赭(細研)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丁香(各半兩)黃連(去須)五靈脂桂心(各一分)麝香(細研)膩粉(各一錢)蘆薈(二錢,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當取下一切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食,吃食不得,四肢消瘦。宜服

  木香丸方

  木香檳榔京三棱(微煨,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當歸(銼,微炒)犀角(屑。各一分)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朱砂(細研,水飛過)代赭(各半兩,細研)巴豆(半分,去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三歲兒空心以暖水下三丸,晚再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大腸澀,心腹妨悶。

  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大麻仁鱉甲(各三分。涂醋炙令黃,去裙)防葵法曲(炒微黃)白術青橘皮(各一分,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早晨以溫水下五丸。晚后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京三棱(煨,銼為末)五靈脂(各半兩)巴豆霜(半分)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茶清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菖蒲(末,半兩)巴豆(二十枚,去皮研爛,以頭醋一中盞熬成膏)上件藥入巴豆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茶清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又方膩粉(一錢)干胭脂(一分)巴豆霜(半分)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煎橘皮湯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積年厭食,并治血氣及塊。

  砂丸方

  砂(半兩,細研)青礞石(細研)穿山甲(炙令黃焦)磁石(燒,醋淬七遍,搗碎研如粉)京三棱(微煨,銼)干漆(搗碎,炒令煙出赤石脂(細研。各一分)虻蟲(炒微黃,去翅足)水蛭(炒令微黃。各五十枚)巴豆(十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搗,羅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小兒一丸。以燒蒸餅灰湯下,一復時后,取下惡物。若是血氣塊,當歸酒下,不過五服瘥。

  《博濟方》∶消瘕積聚,血結刺痛。

  木香砂煎丸

  木香大黃(炮)荊三棱(生用)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之)官桂(去皮)筒子漆(炒)青橘皮(去白)蓬莪術(炮)附子(炮,去皮臍)干姜(炮。各一分)香墨(一指節(jié)大,細研)砂(半兩,以好醋一盞浸一宿,去砂石)上將大黃末、荊三棱末、巴豆等三味,同于銀石器內(nèi),以好醋一升,煎一、兩沸;次入砂同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勻,再入臼,杵千百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傷冷食、冷酒、冷水,結聚腹內(nèi),氣塊痛,用干姜湯或橘皮湯下;夾食傷寒,白湯下亦得;粘食不消成氣塊,即用煮面湯下;食牛、羊、魚、鱉肉成氣塊不散,用所傷汁下;宿酒不消,酒下;血氣,當歸酒下;妊娠不服要轉,淡茶下;加至七丸。小兒三丸,常服一、兩丸。

  張渙

  大腹子湯

  治癥癖腹?jié)M,小便不利方。

  大腹皮(一兩,銼)檳榔枳殼(麩炒,去瓤)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知母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甘遂(一分,慢火煨令黃)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圣效丹

  治癖結、諸病久不瘥方。

  當歸(洗、焙干)木香好朱砂(細研,水飛)桂心(各一兩)甘遂(慢火煨令黃)京三棱(炮,乘熱銼)鱉甲(各半兩。涂酥炙黃,去裙。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蕤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別研)巴豆(三七個,去皮心、膜,絹袋盛,用好酒煮一宿,取出別研)上件都拌勻,都研細,用黃蠟六兩慢火熔,同諸藥攪成膏,如黍米大。每服,未周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溫米飲下,乳食后。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

  雙參飲子

 ?。ū久S連飲子)人參胡黃連枇杷葉(拭去毛)干葛甘草元參麥門冬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兩、三沸,去滓,旋旋與吃。

  [卷第二十二] 癖氣第三

  《圣惠》論∶夫絕乳小兒,五臟調(diào)和,榮衛(wèi)氣理,則津液流通,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調(diào)養(yǎng)乖方,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相搏,結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痛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shù)類。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下蓬莪術散(方見氣門中)夾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乙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fā),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錢乙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fā)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y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錢乙曰∶當下白餅子主之(方見搐搦門中),后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方見積聚門中),此乃癖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于管內(nèi)不能消,至令發(fā)寒。服止渴藥吐者,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食癖者,是小時失乳,或母無乳暴將食哺之,或動或不動,食在于脾,兒不能消化,結聚成塊。其腹內(nèi)左右不定,或如梨栗,覆杯之狀是也。

  《嬰童寶鑒》∶滯寒不流,又夾痰涎成癖,自然有聲。

  《嬰童寶鑒》∶小兒癖者,于腹中來往不常者是也。

  《千金》

  牛黃鱉甲丸

  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牛黃濃樸(姜制)茯苓桂心芍藥干姜(炮。各半兩)鱉甲(醋炙香熟)麥面柴胡大黃枳實(麩炒)芎(各一兩)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千金》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硝紫丸方

  芒硝大黃(各四兩)半夏(湯浸七遍)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二百枚,去皮膜)杏仁(湯去皮尖,一百二十枚)上七味末之,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nèi)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nèi)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jié)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王氏名保童丸,治伏積,寒熱,吐瀉,大便久不調(diào),諸驚疳,伏涎,溫壯等皆療之。龐醫(yī)云∶人家有此藥者,可保小兒無誤。

  《外臺》∶《古今錄驗》還魂丸療大人、小兒傷寒四、五日及數(shù)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里急,飛尸、鬼疰、邪氣?;驗轶@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fā)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朱砂芍藥(各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上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外臺》∶《廣濟》療老小腹中癖氣方。

  牛膝枳實(炙)鱉甲(炙)茯苓(各八分)桔梗芍藥白術人參濃樸大黃桂心檳榔(各六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斩菧鼐品缥嘧佣瑁斩瑵u加至三十丸。老、小減丸,微利。忌生冷、油膩、小豆、粘食、莧菜、桃、李、雀肉、大醋、生蔥、豬肉。

  《外臺》∶《必效》療大人、小兒癖方。

  上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并仁,與干面相半搗之為餅。如猶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為二餅微炙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

  至午后利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后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

  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頻試差。神效。

  《外臺》∶急救小兒閃癖,治之方。

  青葙苗(六月六日采)知母黃連(去毛)大黃梔子仁栝蔞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參皮(十二分)甘草(炙)蜀漆(洗。

  各五分)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漸加至十五丸,日再,以知為度。因至利,小兒減丸量度服。忌豬肉、熱面、蔥蒜、生菜、海藻、菘菜。

  《外臺》∶《廣濟》療小兒癖發(fā),腹痛不食,黃瘦。

  鱉甲丸方

  鱉甲(炙)郁李仁(各八分)防葵人參(各五分)訶梨勒皮(七顆)大黃(四分)桑菌(三分)上七味搗、篩,蜜丸。大小量之,以酒飲乳服五丸至十丸?!妒セ荨藩氈螝獍l(fā)動,但鱉甲、防葵、大黃、郁李仁各半兩,人參、桑菌各六分,訶梨勒三分。

  《外臺》∶劉氏療小兒冷癖、癖氣,不下食,瘦,時時肋下痛方。

  防葵當歸枳實(炙)濃樸(炙)楮實人參黃茯神訶梨勒皮白術(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芍藥橘皮防風紫菀(去土、洗)薏苡仁(各六分)鱉甲(炙)三棱根(各十二分)桂心(七分)大附子(二枚,炮)干姜(末,二分)甘草(炙)干地黃大黃(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檳榔仁(四顆)仙鼠(二枚,如無,以糞二合代)上三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小增減,以意量之。須飲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方。

  上用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為之,與奶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兒吃,亦得作粥與癇熱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熱、無辜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閃癖,頭發(fā)豎黃,瘰羸瘦方。

  上用林檎杵末,以和醋敷上,癖移處就敷之。

  劉禹錫治小兒閃癖方。

  上用蝤煮食之。

  陳藏器治小兒閃癖,大腹痞滿方。

  上用鸛腳骨及嘴,并煮汁服之;亦燒為黑灰飲服。

  陳藏器治小兒閃癖方。

  上用苦瓠取未破者,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圣惠》治小兒腹中癖氣不散,肌肉瘦瘁,或多心煩,不能飲食,食即吐逆,或大小便秘澀,及天、驚風并宜服。

  大紫霜丸方

  代赭(細研)朱砂(細研,水飛過)犀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麝香牛黃(各研細)巴豆(各一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當歸川大黃(各銼,微炒)鱉甲(各三分,涂醋炙令黃,去裙)上件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每服粥飲下二丸。驚風、天,荊芥、薄荷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以利下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丸方

  前胡桔梗(各去蘆頭)赤芍藥赤茯苓枳殼(麩炒,去殼)川大黃(銼碎,微炒)當歸(銼,微炒)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微炒)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中結聚,脅下有癖,手足煩熱。

  鱉甲丸方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秼肴妗酚梦宸郑┐ù簏S(半兩,銼碎炒。

  《嬰孺》用五分)柴胡(去苗)赤茯苓(各半兩,《嬰孺》各用一兩)干姜(一分,炮裂,銼?!秼肴妗酚靡粌桑┕鹦模ò雰桑┫擉ㄊ叮烧呶⒊?。《嬰孺》用二十個)蟲(二十枚,微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二、三歲兒空腹以粥飲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癖氣,久不消散。

  防葵丸方

  防葵(一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人參訶梨勒皮桑菌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成癖氣,兩脅妨悶,氣急,不能下食,腹大脹硬。

  小紫雙丸方

  代赭(細研)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丹砂(細研,水飛過)木香犀角(屑)杏仁(湯浸去皮尖,麥麩炒微黃)當歸(各半兩,銼,炒)巴豆(一分,去皮、心,研細,紙裹壓去油用)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上,每服空心以溫水下二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取下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癖氣,手腳心熱,面色痿黃,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柴胡(三分,去苗)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當歸(銼,微炒。各一分)桂心白術木香(各一分)檳榔京三棱(微煨,銼)生姜(各半兩,切作片子,焙干)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空心以粥飲研下五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當下諸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癖氣,手腳心熱,脾胃虛弱,不下飲食,面色痿黃,漸加羸瘦。

  京三棱丸方

  京三棱(微煨,銼)防葵木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白術桂心(各半兩)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微炒)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各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以粥飲下,隨年丸數(shù),日三服。兒稍大,即以酒下之。

  《圣惠》治小兒羸瘦,腹內(nèi)有癖氣,脅下堅滿,時有腹痛,雖食不成肌肉。

  雞骨丸方

  烏雞骨(一具。酒浸炙令黃)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黃芩澤瀉柴胡(去苗)桔梗人參(各去蘆頭)赤芍藥(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防葵(各三分)蟲(五枚,微炒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四、五歲兒以粥飲下七丸,日二服??磧捍笮∨R時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癖氣,脅下妨悶,手足微腫,并宜服

  枳殼丸方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牽牛子(生用)黃柏(銼。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三分)牡丹甘遂(煨令微黃)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研破二丸服之,日再服??磧捍笮∫砸馀R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癖氣不消,四肢黃瘦,時有腹痛。

  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大麻仁(研入)赤芍藥(各三分)防葵神曲(微炒)白術木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化五丸服之,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癖氣,壯熱瘦瘁,不欲乳食。

  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皮柴胡(去苗)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濃樸(各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大麥(炒令微黃)芎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干姜(炮制)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癖氣堅硬,瘦瘁,不欲食。

  芫花丸方

  芫花(醋拌,炒令干)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銼碎,微炒)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京三棱(微煨,銼)雄黃(細研。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粟米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生姜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增減服之。

  《博濟方》治小兒諸癖,每至午后時作寒熱,微有咳嗽,脅肋癖硬。

  燒青丸

  輕粉(二錢)元精石粉霜砂(各一分)白面(三錢)上件五味同細研,滴水和為餅子,以文武火燒熟為度,再研,滴水和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漿水下。

  三歲以下服五丸。

  《嬰孺》

  知母丸

  治少小、大人脅下有疾,心下癖癥,頭中苦痛,微眩,面黃,小便赤色,往來寒熱,手足厥冷,不能飲食,夏秋轉甚,令人淋瀝。或苦手足煩躁,或瘧病之后,余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熱,心胸下有疹結,及連瘧后疾不止?;蛘邷匾?,或欲作瘧,頭項苦強,或胸膈間痰熱癖飲。小兒痞疹,脅下癥堅,及傷寒后七、八日結熱,痰積不除,久則寒熱頭痛,逆害食飲,胃中煩躁,夜臥苦煩,朝瘥夕甚,有如溫瘧,此是熱結不去。此方能除熱消飲,治寒熱,和胃氣,利小便。胸膈間痰熱留飲,面黃,小兒壯熱,諸癖癥并主之,又不令吐下方。

  知母大黃(各三兩)黃芩杏仁(炒)常山(各二分)蜀漆甘草(各一兩)麻黃(二兩,去節(jié))牡蠣(六分,赤)上為末,蜜丸相子大。飲下五丸,日進三服。加至二十丸,老小半之。小兒以意加減。

  《嬰孺》

  防葵丸

  治老小癖,不食,羸瘦神驗方。

  防葵當歸旋復花橘皮訶梨勒皮吳茱萸桂心桔梗(各四分)杏仁(六十個,炒)大附子(一個,炮)大黃(十二分)鱉甲(六分)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服。

  《嬰孺》治小兒癖方。

  質(zhì)汗(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檉乳、地黃并熱血成之)上取半匕,以水半盞,研如稀糊,更研朱砂調(diào)令勻。若五歲以下,空心只作一服。服之得利,惡物出,如不利,隨糞出瘥,三、五日大愈。量兒大小與之。

  《嬰孺》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大便難方。

  茯苓芎鱉甲(炙)枳殼(炙)芍藥(各二分)柴胡(四分)上切,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為二服,去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嬰孺》治小兒羸瘦,腹中有癖,兩脅堅滿,時痛,食不生肌。

  雞骨鱉甲丸方

  宿烏雞(胸膈骨一具,酒浸一宿,炙黃)鱉甲(炙)蜀漆柴胡桔梗人參(各四分)芍藥大黃黃芩杏仁(各五分)枳實(一分半,炒)防葵(切)白術(各三分)蟲(五個,炙)上為末,蜜丸豆大。四、五歲兒服二丸,日再服佳。

  《嬰孺》治小兒水癖

  黑丸子方

  當歸(四分)細辛附子(炮)干姜胡椒(汗。各三分)鹽豉(二合)巴豆(十枚,去皮,炒)野狼毒(炙,一分)杏仁(去皮,炒。十個)上為末,蜜丸胡豆大。飲服三丸,日一服。

  《吉氏家傳》治腹肚不調(diào),并癖氣久不愈方。

  知母牡蠣枳實(各六分)鱉甲(醋煮,炙)甘草(各四分)大黃(三分)上末,蜜丸如綠豆大,粥飲下五丸。

  《朱氏家傳》治小兒腹痛不調(diào),兼癖氣。

  知母丸方

  知母(六分)鱉甲(四分,炙)牡蠣枳殼(各三分,炒去殼)大黃(十二分,紙裹煨熟)上件為末,蜜丸如綠豆大,飲下五丸。大人以意下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七、八歲兒多睡,或時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候。

  其狀似瘧疾,人多不識此患方。

  柴胡黃芩(各一分)枳殼(二片,炒)甘草(炙)知母芍藥(各二分)大訶梨勒(一個,大者,煨,取皮。小者二個)上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大戟餅子

  治小兒食癖,脅下有一塊,飲食不生肌肉方。

  大戟(半兩,勻切作片子,以好醋浸一宿,取出焙干為末,用藥末一錢)好面(一錢)上滴水和丸,捻作餅子如小錢大,濃三分。上熟。米飲嚼下一餅,兒小減服。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諸癖腸結,不思飲食,或時吐逆。

  練香丸散方

  青皮白僵蠶甘草訶子(各二錢,并煨過存性,研為末)沒藥乳香巴豆霜(各一錢,別研)上和勻,為末。嘔逆兼瀉不止每服二字,米飲調(diào)下。如要思食、消癖,卻入巴豆,以稀面糊為丸,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日進三、兩服。量虛實加減用之。

  長沙醫(yī)者王兌傳

  二丁散

  治小兒諸癖,久不消,腹痛,乍寒乍熱,泄瀉無時,多渴黃瘦,或下痢,腹脅有塊如掌,癖側石硬方。

  揀丁香白丁香沒石子(各二錢)硫黃密陀僧(各三錢)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一字至半錢。白湯調(diào)下,空心臨臥日二服。以消為度。

  《千金》灸法∶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卷第二十二] 乳癖第四

  (奶脾是附)《圣惠》∶夫小兒乳癖者,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不知kt節(jié)。小兒脾胃虛嫩,不能消化,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回轉,兒亦睡著,乳滯偏于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其候面色青黃,發(fā)歇壯熱,吐乳多睡,口內(nèi)生瘡,漸漸黃瘦,腹內(nèi)結塊不散,故名乳癖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中遍身忽發(fā)寒候,遍身黃腫,小便赤黃,體微蒸熱。此候本因胎熱,又因哭后母愛惜,將奶與吃,不消化,遂為奶積。所治者,先用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調(diào)中飲(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三個藥與服即愈。如見黃色入睛,眼目視,氣喘魚口,手握拳,惡候不治。

  錢乙論∶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

  《嬰童寶鑒》∶小兒奶癖者,謂小兒未會吃食,唯飲其乳,其乳擁猛?;蚱淠府敓┲危闳槠渥?,子飲乳擁結不消,又夾頑涎結成痞塊在腹內(nèi),或動不動,有時腹痛是也。

  《玉訣》小兒奶癖積傷候歌∶奶脾痞結積因傷,腹脹筋青面色黃,熱發(fā)有時或渴飲,疳傷脾熱口生瘡。

  此患先解利,后取積,次調(diào)胃氣無誤矣。

  又一本云∶先用惺惺丸取,次銀白散調(diào)氣。(二方并見本門。)《圣惠》治小兒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散,令兒日漸羸瘦,面色痿黃,春夏多發(fā),不欲飲食,

  京三棱散方

  京三棱(微煨,銼)川大黃(銼碎,微炒)檳榔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赤茯苓(各半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逐下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乳癖,壯熱體瘦,宜服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雄黃(細研,一錢半)寒水石龍腦(各細研)膩粉檳榔(末。各一錢)上件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二歲兒以生姜湯下三丸,日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癖,手腳心熱,面色青黃,不下乳食,日漸羸瘦。

  人參丸方

  人參(去蘆頭)生姜(切,干炒)桂心赤茯苓白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當歸(銼,微炒)檳榔京三棱(微煨,銼)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兒以粥飲化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癖,嘔吐,腹脹,寒熱,

  枳殼丸方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赤茯苓(各半兩)人參(去蘆頭)柴胡(去苗。各三分)桂心(一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化破三丸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乳癖,面色黃悴,食乳微細,日漸羸瘦。

  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京三棱(微煨,銼)檳榔(各半兩)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白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當歸(銼,微炒)桂心(各一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研下三丸,日再服,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癖,脅下堅硬,大便難,小便赤。

  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訶梨勒皮(各半兩)烏梅肉(微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各一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川樸硝(各三分)桔梗(一分,去蘆頭)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一歲兒每服以粥飲研下五丸,晚后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宜服

  化癖丸方

  巴豆霜(半兩)膩粉朱砂(細研。各一錢)黃鷹糞(一分)砂雄雀糞(各一字)上件藥都研如粉,用糯米飲和丸如黍米粒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取下惡物為度。

  《圣惠》治小兒乳癖不消,心腹脹滿。

  木香丸方

  木香京三棱(微煨,銼)檳榔人參(去蘆頭)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各一分)牽牛子(微炒)草豆蔻(去皮。各半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上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乳癖,脅下結塊不消。

  膩粉丸方

  膩粉(一錢)雄雀糞(一分,微炒)上件藥都研令勻,以棗瓤和丸如粟米大。以新汲水下一丸,取下粘滯惡物為效。量兒虛實、大小以意加減。

  《譚氏殊圣》治奶癖。

  訶子(五個,磨去兩尖)密陀僧(三錢)硫黃輕粉白丁香黑丁香粉霜硼砂(各一錢)上件八味為末。每服半錢,男兒患,用女兒奶汁化服;女兒患,用男兒乳汁化下。

  《譚氏殊圣》治月里孩兒奶癖方。

  紫河車人參上各等分為末。用好醋調(diào),拍成餅子如大錢子大。如左畔有奶脾者,藥貼左畔腳心,用緋帛子扎,干后見效。左右一般使藥。

  《譚氏殊圣》治小兒奶癖方。

  白丁香黑丁香(各十二個)石燕子舶上硫黃寒水石密陀僧(各三錢)膩粉(兩個)上件為末。每服一錢,用第二遍米泔水調(diào)下,服即取下病來,如末,更一服。

  《譚氏殊圣》又方密陀僧訶子丁香草蔻木香(等分)上研,羅為細末,入膩粉少許再研。每服一錢半,米飲下。如不動,來日再服立效。

  《譚氏殊圣》又方。

  黑丁香(二十個)舶上硫黃密陀僧(各半兩)白丁香(五個)上生用,為細末。如一歲者,只一字,臨臥服;如三、兩歲者,便服半錢,用奶汁下。

  《養(yǎng)生必用》治小兒奶癖,羸瘦危困,脅下硬有形即是。

  青礞石(末,半兩)汞粉(半錢)寒食面(一錢半)上研令勻,以乳汁和,分為二十餅子,熨斗上以慢火爆干。一餅子分為四處,隨飲食化服四分之一,隔日一次服,八服取效。未吃得飲食,化如糊,抿在兒口內(nèi)。

  張渙

  三棱散

  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方。

  京三棱(炮,銼碎)赤茯苓當歸(洗,焙干)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一兩)白術枳殼(麩炒,去瓤)木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七片,煎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奶癖

  軟銀丸方

  水銀(結成砂子)白丁香(末)膩粉(各一錢)鷹條(末。各一錢匕)巴豆(二十一個,去膜研,略去油)續(xù)隨子(四十九個,去殼)上件同研勻,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一歲一丸,溫水下。

  《玉訣》

  惺惺丸

  治小兒虛積,及實積乳癖方。

  陽起石(一分)黃鷹條(秤二錢)白丁香朱砂(各一錢)輕粉(一錢半)麝(少許,末之)砂(一字,醋化)石燕子(五個,醋淬,七次)黃連(七錢)續(xù)隨子(一百個,去殼,去油)上浸蒸餅,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大小兒加減。炮皂子并蔥煎湯,臨睡吞下。

  《玉訣》

  銀白散

  生胃氣,取下后宜服此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白術(麥面炒)白扁豆(去皮)藿香葉上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diào)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奶脾方。

  上用芫花一兩(醋浸三日,凈洗),大黃半兩,為末,入蒜一斤研,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涂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時聞患人口中,如聞得藥氣,實時取了,立效。

  《董氏家傳》治小兒奶癖、脾極效方。

  紫河車(二兩)寒食面(三兩)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匙許,水調(diào)涂足心,病在左涂左;病在右涂右。涂于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甚多矣。大便盡洗去。

  《莊氏家傳》治小兒奶脾,疳瘦盡,青皮丸方上用青皮不計多少,去白,干用,為細末,豬膽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七丸任意,湯下,日進三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奶脾方。

  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以大蒜自然汁調(diào),稀稠得所,涂于有奶脾處。據(jù)其大小周遍,又不可涂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仔細以手揉之,覺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便用溫漿水洗去。

  切須則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干,即別使溫水潤之。

  《王氏手集》治小兒奶癖方。

  白芥子蕓苔子(各等分)上二味為末,水調(diào)攤紙上,貼奶癖。又用醋面餅子蓋之立效。少頃急去,如不去即成瘡。

  《趙氏家傳》治小兒奶癖,發(fā)寒熱,肌瘦,可思飲食,漸漸黃瘦,欲成疳氣。

  如圣丸方

  大丁香(二十一個)密陀僧(半兩)粉霜(一字半)舶上硫黃(二錢半)砂(一錢)白丁香(四十個全者)上為末。每服半錢,冷面湯調(diào)下,日一服,正午時見效。三歲以上每服半錢,三歲以下每服一字。

  《吉氏家傳》治奶癖積熱,發(fā)疳,

  水銀丸方

  水銀(結砂,一錢)砂白丁香(各半錢)輕粉腦子(各少許)香墨鷹條巴豆(醋煮令干)青黛(羅過)黃明膠(用蚌粉炒黃色)百草霜(各一錢)上末,滴水丸如綠豆大。用薄荷湯下三、五丸,看兒大小加減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奶癖方。

  上用紫河車不以多少,為末。每用一錢,冷水調(diào)貼癖痛硬處。

  《莊氏集》俞穴灸法∶乳癖,用粗線兩條,各量兩乳頭中間闊狹,于兩乳頭上垂下,照令端直方停,對兩乳于左右肋上各灸七壯,炷如麥粒大。

  [卷第二十二] 氣第五

  《圣惠》論∶小兒氣者,由飲食不調(diào),生冷過度,與臟氣相搏,結聚之所成也。其狀臍脅兩旁上下有物弦直,大者如臂,小者如指旋起急痛,故名氣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shù)類。在左脅下痛者為氣,下蓬莪術散(方見本門中)夾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死。

  《圣惠》治小兒氣急痛

  京三棱散方

  京三棱(微煨,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大腹子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神曲(微炒)訶梨勒皮蓬莪術麥(炒令微黃)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黑三棱(半兩,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氣,發(fā)即緊痛,不欲飲食,

  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各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麝香(細研)木香(各一分)京三棱(微煨,銼)檳榔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氣,兩脅下緊痛,羸瘦。

  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京三棱(微煨,銼)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人參(去蘆頭)干姜(炮裂,銼)白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柴胡(去苗)當歸(銼,微炒)赤芍藥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生姜湯下七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氣,不能下食,肌體瘦,

  防葵丸方

  防葵當歸(去蘆頭)桂心訶梨勒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桔梗(去蘆頭。各半兩)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附子(炮裂,去皮臍)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炒。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晚后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氣,食不消化,四肢瘦弱,宜服此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銼碎,微炒)京三棱(微煨,銼。各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芎桔梗(去蘆頭)赤茯苓赤芍藥干姜(炮裂,銼)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圣惠》又方京三棱(一兩。微煨,銼)鱉甲(三分。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銼碎,微炒,二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晚后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鱉甲(一枚。涂醋炙令黃,去裙)上搗,細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減服之,日三服。神效。

  茅先生小兒氣,一切氣疾。

  蓬莪術散

  蓬莪術青橘皮(去白瓤)益智(各半兩)木香(一分)糯米(一兩)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陳米飲調(diào)下,日進四服。

  [卷第二十二] 痞結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痞結候∶痞者塞也。小兒胸膈熱實,腹內(nèi)有留飲,致令榮衛(wèi)痞塞,不得宣通,其病腹內(nèi)氣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嬰童寶鑒》小兒痞結歌∶胸中熱兼實,榮衛(wèi)不通徹,臟腑豈能和,經(jīng)中號痞結。氣滿腹肚脹,時時變寒熱,何必問神祗,此是分明訣。

  《葛氏肘后》若患腹中痞結,常壯熱者方。

  大黃(炙使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各三分)上搗為末,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磧捍笮≡鰷p。

  《千金》

  鱉甲丸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醋炙香熟)芍藥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干姜(炮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蟲蠐螬(各二十枚)上件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千金》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鱉頭丸方

  鱉頭(一枚)虻蟲桃仁蟲(各十八銖)甘皮(半兩)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妒セ荨贩酵么簏S無甘皮。

  《千金》治小兒心下痞,淡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丸方

  芫花黃芩(各一兩)大黃(二兩半?!秼肴妗酚檬彛┬埸S(二兩半?!秼肴妗酚檬彛┥纤奈赌┲酆?,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大一丸。欲服丸,內(nèi)兒喉中,令母與乳。

  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陳藏器治小兒痞滿方上用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nóng)人候之蒔田,三葉草白便秀,故謂之三白。

  陳藏器又方上用甜藤葉搗,敷小兒腹,除痞滿閃癖。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壯熱羸瘦,多啼。宜服

  前胡散方

  前胡(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枳殼(微炒,微黃)赤茯苓犀角(屑)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微利為度。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身體壯熱,中焦壅悶,腸胃不利,

  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赤茯苓芎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勺藥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

  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去蘆頭)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木通(銼。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磧捍笮》譁p溫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壯熱不能乳食,心胸煩壅。宜服

  檳榔散方

  檳榔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柴胡(各去蘆頭)知母赤芍藥地骨皮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清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雖服湯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滿,按之輒啼,內(nèi)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宜服

  破痞除熱甘遂散方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即止。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多驚。

  牛黃丸方

  牛黃麝香(各細研)甘遂(煨令微黃)川椒(去目及開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巴豆霜(半分)蜈蚣(一枚,去足,炙令黃)蚱蟬(七枚,微炙)川芒硝真珠(末)雄黃(細研。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煉成蜜一合,入白臘一兩,合煎令熔,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以利為度,如未利,再服??磧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妨悶。

  硝石丸方

  硝石柴胡(去苗)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各半兩)細辛(洗,去苗、土)當歸(銼,微炒)茯神赤芍藥甘遂(煨令微黃)木香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巴豆(十枚。去皮、心,紙裹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歲兒一丸,二歲二丸,三歲三丸,四、五歲兒可服五丸。并空心以粥飲下,以得快利為度,若未利,明旦再服之。更量兒虛實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乳食不消,心腹刺痛。

  甘遂丸方

  甘遂(煨令微黃)真珠(末。各一分)黃芩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巴豆霜(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杏仁、巴豆霜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二、三歲兒空腹,以溫水下二丸,以利為效,未利再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水谷全出?;蛳铝〕喟祝雇春笾?,及食,乳癖,氣,痞結,并皆治之。

  代赭(醋,研)當歸(去蘆頭,銼,微炒)朱砂(細研水飛)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各半兩)麝香(細研,一分)巴豆霜(半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藥勻,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服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服之,食后。

  《嬰孺》

  鱉甲足丸

  治少小里急、脅下支堅方。

  鱉頭、足(一具,酒二斤,浸一宿,炙干)蠐螬(四十個,炙)虻蟲(二合。去頭、足、羽)蚱蟬蜣螂(各炙二十個)干姜人參(各三兩)云母(煉)芎(各二兩)桂心(一兩)牛黃(一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二丸,日再。

  《嬰孺》治小兒八痞,

  曾青丸

  一、當心下堅痛,大如小杯,名蒸痞,曾青主之。二、如板起于脅下,搶心,名蛇痞,龍骨主之。三、夾臍如手,名魚痞,龜甲主之。四、繞臍腹雷鳴,名寒痞,干姜主之。五、當心如杯,不可搖動,名蟲痞,牡丹主之。六、心下如盤,名氣痞,鱉甲主之。七、生于寒熱,腰背痛狀如瘧,名血痞,蟲主之。八、膿出腹中痛,名風痞,蜚蠊主之。

  曾青干姜蟲紫石英牡丹皮(去心)桂心(各二分)大黃龍骨(各五分)蜀漆(七分)龜甲(亦云鱉甲)真珠蜚蠊(各三分)細辛(六分)附子(炮,四分)上十四味為末,視上所說,根據(jù)病所主,皆倍藥分,和以蜜,未食服桐子大四丸。此是五、六歲兒所服,若小兒,以意量之。日三服,丸子大小,量兒與之。服之當微煩,勿怪。腹中諸病皆出,神效。忌豬、魚、菜物。據(jù)上八說,疑別有鱉甲并用也。

  《嬰孺》治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

  雞骨丸方

  芎當歸紫菀大黃(蒸,三升米下)茯苓(各三分)杏仁(去皮炒)桂心(各四分)杜衡白芷石膏(各二分)半夏(一分,洗)黃雌雞(一個,破腹,勿令中水,去肉取兩脅翼及脛骨,干之,炙令黃色)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日進三服,稍稍加之,神效。

  《嬰孺》治小兒患腹中痞結,常壯熱方。

  大黃(炙煙出)鱉甲(炙黃)茯苓(等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日三。小兒加減之。

  《嬰孺》治小兒脅下有痞,手足煩熱。

  五參丸方

  人參苦參丹參沙參元參防風(各一兩)干姜附子(各半兩,炮)蟲(五個,炙)大黃(四兩,蒸三升米下)蜀椒(一合,去汗)巴豆(二十個,去皮、心,炒)葶藶(一合,炒)上為末,別研巴豆,入勻,杵萬下,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一丸,日再,稍加丸數(shù)。

  《嬰孺》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jié)。

  大鱉頭足丸方

  鱉頭、足(一具,酒浸一宿。炙令黃)干漆(二分,炒)紫芝芍藥人參栝蔞根(各三分)甘草(四分)上為末,蜜和丸如胡豆大。一丸,日進三服。鱉截之,去頷、下段足,取腕前。

  《嬰孺》治小兒痞氣,脅下脹滿,腹中積聚、堅痛。

  鱉頭丸方

  鱉頭(一個)虻蟲蟲桃仁(炒。各三分)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二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如不利,加大黃三分。

  《嬰孺》治小兒服湯已得大利,溫壯已折,而滯實不去,心下堅,痞滿不可按,輒啼,內(nèi)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

  宜服破痞除熱。

  甘遂湯方

  甘遂甘草(炙。各二分)黃芩大黃(各四分)上以水二升,破雞子二個和,取白投水中攪,令沫上,吹去之,內(nèi)藥煮九合。為二服。

  《吉氏家傳》取小兒痞方。

  白丁香紫丁香(各四十九粒)舶上硫黃密陀僧(各一塊,皂皂子大)五倍子(一個,棗大)黃鷹條(末,炒一錢)麝(少許)上末。如小兒瘦者,粟米飲下半錢;肥者大米飲下。并第七椎下兩邊灸之,須齊下火。疳、蛔蟲自出如麩片相似,效。

  [卷第二十二] 宿食不消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宿食不消候∶小兒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于脾胃,脾胃則冷。胃為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和調(diào)則乳哺消化。若傷于冷則宿食不消。診其三部,脈沉者,乳不消也。

  《圣惠》∶夫小兒宿食不消者,由脾胃冷故也。凡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則冷氣傷于脾胃。緣胃為水谷之海,與脾為表里,脾氣磨而消之。其二氣調(diào)和則乳消哺化,若傷于冷,則宿食不消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宿食不消,身體發(fā)熱或發(fā)吐瀉,宜用水精丹利之(方見夾食傷寒門中),卻下補藥調(diào)理。

  如身上熱不退,瀉不止,仍發(fā)渴、心躁,宜進玉珍散二、三服。如更不退,須進銀涎散一、二服,卻將調(diào)胃氣藥相間服。若只瀉清水,宜用白龍丸二、三服。(三方并見本門。)錢乙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千金》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牛黃丸方

  牛黃(三錢)附子(炮裂,去皮、臍。二枚)真珠巴豆(去皮、膜)杏仁(湯浸,去皮、尖。各一兩)上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內(nèi)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三,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丸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丸全出為度。

  《千金》

  崔文行平胃丸

  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diào);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方在《千金》中)熱藥,后當進此丸調(diào)胃方。

  大黃(二錢)小草甘草(炙)芍藥芎葶藶(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五十枚)上七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歲兒二丸,漸加之?!肚Ы鹨怼酚休牌?、當歸、干姜、茯苓、麥門冬、細辛,無杏仁,為十二味。

  《外臺》∶《短劇方》療小兒宿食不消,發(fā)熱。

  九味當歸湯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人參桂心黃芩干姜(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上藥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減量之。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皮(三分)人參(去蘆頭)白術麥(炒令微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心腹脹悶。

  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高良姜(銼)人參(去蘆頭)檳榔(各一分)白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壯熱腹脹。

  代赭丸方

  代赭(細研)當歸(銼,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各半兩)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化,發(fā)熱有時。

  檳榔丸方

  檳榔牽牛子(微炒)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干姜(炮裂,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晚后再服。更看兒大小,臨時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多吐痰涎。

  人參丸方

  人參(去蘆頭)丁香干姜(炮裂,銼)白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心腹虛脹。

  丁香丸方

  丁香木香乳香(細研)雄黃(細研)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肉豆蔻(去殼)檳榔(各二顆)巴豆霜(半分)硫黃(半分,細研)朱砂(細研,水飛過。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心腹脹悶。

  五靈脂丸方

  五靈脂代赭(各一兩)巴豆霜(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霜同研令勻,用面糊和丸如粟米大。每一歲以溫水下一丸,加至三丸即不添也。

  《圣惠》治小兒宿食不消。

  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一枚,去殼)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青木香丸

  大人、小兒寬中利膈,行滯氣,消飲食。治胸膈噎塞,腹脅脹痛,心下堅痞,腸中水聲,嘔噦痰逆,不思飲食方∶木香(二十兩)補骨脂(炒香)蓽澄茄(各四十兩)黑牽牛(二百四十兩,炒香,別搗,取末一百二十兩)檳榔(四十兩。酸粟米裹,濕紙包,灰火中煨令紙焦,去飯)上為細末,入牽牛末令勻,漸入清水和令得所。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湯、熟水任下,食后服。每酒食后可服五丸、七丸。小兒一歲服一丸。懷妊婦人不得服之。

  《譚氏殊圣方》∶壯熱時時又作寒,都緣食作不多安。早求洗肺為良藥,免得兒心似火煎。白術、桔梗、橘皮散,蜜調(diào)和合去頑涎。水銀磨入生犀服,一粒神丹病永痊。

  褊銀丸

  白術桔梗陳橘皮(各一分)銀箔(三片,水銀一錢。同結成砂子)犀角(末,一錢,研)巴豆(二粒。去皮。棗一個,裹燒熟)上為末,蜜丸小豆大,捻令褊。薄荷水研下一丸。

  《嬰孺》治少小腹大,短氣有進退,食不安,谷為之不化方。

  黃芩大黃甘草(炙)麥門冬(去心)芒硝(各二分)石膏(一兩)桂心(八銖)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為三服。一歲以上為五服。

  《嬰孺》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

  牛黃鱉甲丸方

  鱉甲麥曲(炒)麥門冬(去心)柴胡(去蘆頭)大黃干姜芎(各一兩)牛黃(二分)濃樸(炙)茯苓桂心(各半兩)芍藥(五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食不消,腹?jié)M不利。

  雞子湯方

  雞子(五個,去白)亂發(fā)(一雞子大,梳去垢惡)上取雞子汁淋發(fā)上,及熱,數(shù)按之令汁出,取服。量兒大小與之。無毒,得下妙。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乳食不消,腮腫,舌腫,驚躁,渴瀉,驚熱、驚疳。

  玉珍散方

  滑石(白者佳)石膏(。各半兩)甘草(炙)蚌粉(水淘,澄去砂石,卻連盞在火上通紅,刮下,用水飛過,細研,秤)白附子白僵蠶(直者,去絲炒。以上各一分)上為末,入腦、麝各少許。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五、七歲一錢,麥門冬熟水調(diào)下。如渴、瀉,烏梅湯調(diào)下;驚疳,燈心湯調(diào)下;小兒氣怯者,腦、麝須極少許。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乳食不消,發(fā)渴,心躁。

  銀涎散方

  上用粉霜不拘多少,入乳缽研令極細。每服嬰孩一字,四、五歲以下半錢,煎蓮花湯下,冬月用蓮肉煎湯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乳食不消,瀉不止。

  白龍丸方

  白龍骨白石脂(各一分)上為末,滴水丸如○大。每服三丸,紫蘇、木瓜湯吞下,一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小兒心腹脹滿,疳氣,傷食,臆肚,瀉痢不轉方。

  青州棗(一個)巴豆(一粒,去心)上巴豆安棗內(nèi),慢火炙令焦黑,乳缽細研,入麝少許,用少飯丸如麻子大。一歲一丸。如傷食,用熱米飲下;如瀉,用冷熟水下。忌生冷、油膩、熱物。

  《張氏家傳》

  麝香安中丸

  治小兒飲食不化,寬中止吐方。

  甘松葉(二兩,去土)益智丁香皮香附子(各三兩)術(一兩)南木香(半兩)麝香(一錢)上七味除麝別研外,余藥同為細末,白面糊為丸。更用生蜜、熟油少許一處和。劑量大小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姜湯下,不計時候。

  《張氏家傳》邢和璞真人常服,安神道氣,消酒食,益脾胃,老人小孩皆可服。昭陵每食后嚼數(shù)片,身體安健。

  嘗賜呂申公。劉斯立名延年草。裕陵亦賜韓魏公。

  青皮(一斤。湯浸三日,日三換。候苦味去盡,然后去瓤,切做指面大方片子)上等白鹽花(五兩,再淋煎用,要雪白)甘草(六兩,銼,秤,炙)新舶上茴香(四兩)上用甜水一斗,同藥入金鍋內(nèi)熬(銀鍋亦得),不住手攪,勿令著底。置密器中收,不得走氣。候水盡取出,慢火炒令干,不得有進氣。選謹慎者一人專主之。去甘草、茴香不用,只收貯青皮。如傷生冷及果實、菜蔬之類,即嚼數(shù)片,隨即無恙。常服一、二片極佳,以其尤宜老人。邢和璞所以名萬年草,斯立又以延年草目之也。

  《莊氏家傳》小兒常服消乳食方。

  白芷(半兩)檳榔(一個)青橘(一分,去白)巴豆(四粒,炮去皮,去油)上件為末,同研,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溫水下三丸至五丸,常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熱?;蹨⒛淌?,墜涎,利大腸。宜服

  真珠丸方

  真珠(細研,水飛)天竺黃(為細末)朱砂(研,水飛。各一分)丁頭代赭雄黃(各研,水飛)麝香(研。各半兩)杏仁(三十粒。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令微黃)巴豆(十個。去皮,用油煎令褐色,杏仁同研)上件藥都搗細為末,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生姜湯下一丸。三歲以上,加減服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風,奶食不化;或外風傷冷毒、瀉血,一切諸疾,悉皆治之。

  金箔丸方

  金箔(四十九箔)朱砂(水飛)水銀牛黃青黛(各研)白僵蠶(微炒)蟬殼(洗去泥土)麻黃(去節(jié))白附子天麻(酒浸,炙)麝香(別研)犀角干蝎天南星(炮。各一分)膩粉(一錢,研)上件修事了,入乳缽內(nèi)研令勻細,用生蜜和為錠子,以油罩子裹。每服二丸,梧桐子大,薄荷汁化下。傷寒用生姜、薄荷湯化下。小兒諸疾,無不神效。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疳,化涎消食。

  胡黃連丸方

  胡黃連牛黃朱砂麝香(少許)蘆薈(四味各研)青黛鉤藤(炙)管仲膩粉(少許)鶴虱雷丸天竺黃(研。各等分)上件一十二味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有驚食,只取下食,如無不動。

  《王氏手集》

  進食丸

  安和脾胃,消化積滯,止嘔吐利;除心腹脹滿,利胸膈,散滿痞。常服消水谷,進乳食方。

  丁香(一錢)肉豆蔻(二個)木香(半錢)巴豆(九個,去皮,生用)五靈脂(七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歲一、二丸,食后生姜湯下,日二服。

  《吉氏家傳》

  千金丸

  治小兒食不消方。

  木香烏梅(炒)肉桂(各一錢)砂(半錢)胡椒(半分)巴豆(三十粒,取霜)上為細末,稀糊為丸芥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紫蘇湯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氣,開胃進食。

  木香丸方

  木香人參白茯苓青皮陳皮(各去瓤)肉豆蔻(以上各一分)京三棱(一兩,炮)上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姜湯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奶食傷心,作壯熱,喘息不調(diào),咳嗽,多睡。

  洗心散方

  甘草(一錢,生)麥門冬(一分半,洗凈)皂角(半兩,入沙糖涂酥,炙后于盆下蓋良久,出火毒方用)上爛杵,不羅。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作五服,時時吃。

  [卷第二十二] 傷飽第八

 ?。ㄊ巢恢枙r附)《巢氏病源》小兒傷飽候∶小兒食不可過飽,飽則傷脾,脾傷不能磨消食也,令小兒四肢沉重,身體苦熱,面黃腹大是也。又小兒食不知飽候∶小兒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飽足,又不生肌肉,其亦腹大,其大便數(shù)而多泄,亦呼為豁泄,此腸胃不守故也。

  《圣惠》論∶夫小兒氣血不調(diào),腸胃虛嫩,凡于乳哺,須是合宜。若乳食過多,脾胃脹滿,不能消化,故謂之傷飽也。

  《仙人水鑒》小兒吃食太多傷脾,即不食嘔逆方。

  半夏(二分。生)黃葵子防風遠志款冬花桂心前胡干姜(各一兩)上并搗為散。空心米飲下一錢,服之立效。乳母不可服。

  《圣惠》治小兒傷飽太過,脾氣稍壅,面色赤黃,手足俱熱,心腹脹悶。

  檳榔散方

  檳榔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赤茯苓神曲(炒微黃)陳皮(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微赤,銼)麥(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飽,心腹滯悶,不能乳哺。宜服

  前胡散方

  前胡(去蘆頭)檳榔川大黃(銼碎,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沉香(各半兩)訶梨勒皮(三分)木香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食過度,腹中脹滿。

  木香散方

  木香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牽牛子(微炒)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赤茯苓(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漿水調(diào)下半錢,晚后再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飽,心腹妨悶,脅下或痛。宜服

  赤芍藥丸方

  赤芍藥柴胡(去苗)赤茯苓訶梨勒皮檳榔(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三分)桂心木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傷飽羸瘦,不生肌肉,乳食不化。

  芍藥丸方

  芍藥(七分,炙)柴胡(四分)大黃(三分)桂心(一分)茯苓干姜鱉甲(炙。各二分)上為末,蜜為丸。一歲兒先哺乳,吞小豆大三丸,日三服。

  《嬰孺》治少小傷食苦飽,臥失衣當風,居溫地,其為病∶腹大膨,時泄,困甚,如寒熱狀,又如霍亂,動作時利,腹出膿血。

  大黃丸方

  大黃苦參人參桔梗杏仁(去皮尖)芎(各三分)半夏(洗)黃芩(各二分)葶藶(四分。炒)上為末,蜜為丸小豆大。一丸,日進三服。

  《千金》附方治小兒食不知饑飽方。

  上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卷第二十二] 丁奚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大腹丁奚候∶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谷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谷癥。傷飽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丁奚,謂之鼓槌、鶴膝候。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腸紅,號曰丁奚。七歲以下號鼓槌風,十五以下名鶴膝風。蓋此并是風冷傷于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莊氏家傳》疳肚、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即曰疳肚也,如無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飽傷食而得之。

  《嬰童寶鑒》小兒丁奚歌∶腹高頸細體痿蕤,精彩全無只愛啼,久病谷癥脾胃裹,小兒如此號丁奚。

  《葛氏肘后》若患疳氣,大腹瘦弱方。

  上搗生薤根,以豬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后》∶小兒丁奚、癖、黃瘦、發(fā)脫等病方。

  代赭(研)大黃朱砂(研。各四分)龜甲(炙,三分)芍藥青木香杏仁(去皮,熬,別研)巴豆(去心、皮,別研,熬)知母(各二分)上搗、篩,蜜丸。百日兒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兒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兒如大豆;四百日兒如梧桐子。每服微下為限。大效。

  《千金》

  仙人玉壺丸

  治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

  雄黃藜蘆丹砂石(一方用礬石)巴豆(去皮、膜。各二兩?!度f全方》止用各一兩)八角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萬全方》卻用三兩)上六味先搗巴豆三千杵,次用石又搗三千杵,次內(nèi)藜蘆三千杵,次內(nèi)附子三千杵,次內(nèi)雄黃三千杵,次內(nèi)丹砂三千杵,內(nèi)蜜又搗萬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內(nèi)真珠四兩。每內(nèi)藥輒治五百杵,內(nèi)少蜜恐藥飛揚。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日無云霧,白晝藥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氣,著清潔處。小兒百病,驚癇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小兒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飲服。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吐,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漿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敷腹上良。

  《圣惠》治小兒丁奚,骨中微熱,腹內(nèi)不調(diào),食不為肌膚或苦寒熱,腹大。

  雞骨丸方

  雄雞骨(一具,炙令黃)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秼肴妗酚靡粌桑┦啵氀?,水飛過)川大黃(銼碎,微炒)紫菀(洗去苗土。各半兩?!秼肴妗犯饔梦宸郑╆愰倨ぃò雰?,湯浸、去白瓤。《嬰孺》用三分)白礬(燒灰)細辛(洗去苗土)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黃芩甜葶藶(隔紙炒令香。各三分)桂心(三分?!秼肴妗酚枚郑┥霞帗v,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嬰孺》方同,但分兩殊。仍云《康氏方》。)《圣惠》治小兒丁奚、癖,黃瘦發(fā)脫。

  代赭丸方

  代赭(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秼肴妗酚萌X三字)巴豆霜(半分,《嬰孺》用一分)赤芍藥木香知母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日一、二服,以溏利為度。(《嬰孺》方同,專治癖。)《圣惠》治小兒丁奚,雖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化。宜服

  赤芍藥丸方

  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三分)桂心赤茯苓柴胡(去苗。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蜜湯下五丸,日三服。

  《圣惠》治小兒丁奚肚大,青脈起,不生脂肉,四肢干瘦,頭大發(fā)黃。

  麝香丸方

  麝香(細研)肉豆蔻(去殼)干蟾(涂醋炙令黃)夜明砂地龍(并微炒。各一分)朱砂(細研,水飛過)五靈脂(各半兩)白礬(灰。一分)蜣螂(三枚,去翅、足,炙令熟)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晚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丁奚,腹脹,干瘦,毛發(fā)焦黃。宜服

  二圣丸方

  大蝦?。ㄒ幻?。端午日收,眼赤者佳)臭黃(二兩。為末)上凈取卻蝦蟆腸肚,然后滿腹著臭黃末,以紙裹上以泥封,令干,更泥,如此可三遍。待泥干,即于大火中燒令煙盡,搗、羅為末,用粟米飲和丸如粟米大。兒一歲以粥飲下一丸。服藥后以生、熟水浴兒,拭干,以青衣覆之令睡,良久有蟲出即效。

  《圣惠》治小兒丁奚肚大,四肢瘦弱。

  野鼠丸方

  野鼠(一枚。去皮、臟,炙令焦)干姜(炮裂,銼)濃樸(去皮,涂姜汁,炙令香熟用之)桂心甘草(炙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用生姜湯下七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丁奚腹脹,頭大頸細,手腳心熱,唯吃冷水。此是脈藏內(nèi)疳。

  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蛇蛻皮(二條。燒灰)蟬殼(三七枚)巴豆霜(一字)鉛霜(半錢,細研)干蝦?。ㄒ幻?。涂酥炙黃)皮巾子(灰,有孔子處取半錢)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漿水粥飲下三丸,后以桃、柳湯洗,拭干。以青衣蓋,良久有蟲出為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小兒羸瘦,不生肌,食飲不多,腹大,面目痿黃,不長。主百病。

  鱉甲丸方

  鱉甲(炙)桂心(各三分)大黃(五分)人參前胡茯苓干地黃芍藥干姜(各二分)黃芩(一分半)蟲(十枚。炙)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丸,日進三服。量與之佳。

  《嬰孺》

  芍藥丸

  治小兒百病,有寒熱,大腹,食不消化,不生肌肉,痿痹方。

  芍藥茯苓大黃(各五分)柴胡(四分)鱉甲(三分,炙)桂心(二分)人參(一分,一方二分)上為末,蜜丸。三歲以下服三小豆大,不知加之;七、八歲三桐子大,不知加之。若腹堅大者,加鱉甲一分;渴者,加栝蔞二分。病甚者服二十日效。已試大良。一方有杏仁二兩,人參三分。

  《嬰孺》治新生少小兒客忤所中,驚癇發(fā)熱,哺乳不消,中風反掣,口吐舌,卒疰逢忤,面青,目上搖,腹?jié)M丁奚,羸瘦頸交,三歲不能行。

  麝香紫雙丸方

  麝香黃連丹砂烏賊魚骨桂心(各一兩)雄黃附子(炮,去皮臍)牛黃(各二兩)特生石(半兩。燒)赤足蜈蚣(一條。炙)巴豆(六十粒。去皮、心,入絹袋子,內(nèi)灰,煮半日)上為末,蜜和,杵三千下,合密收,勿令燥泄。兒生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服二黍大;四十日至百日服二麻子大;一歲、三歲以意增之,大其丸子。兒雖小而宿實甚者,當加丸子,不必根據(jù)此例也。巴豆別研入藥內(nèi)。

  《嬰孺》治小兒不生肌肉,丁奚大腹,食不消。

  芍藥丸方

  芍藥大黃(各一兩)桂心(二兩)茯苓柴胡(各四兩)上為末,蜜和杵熟。一歲,大豆許二丸,不知稍加之,食后服。煉蜜須三、五沸用。

  《嬰孺》治小兒傷食,失衣當風,溫冷水浴,苦腹大丁奚,時利,寒熱如瘧,不欲飲食,不生肌及消羸不欲動搖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大黃黃苦參(炒)芎石()甘草(炙。各三分)半夏(洗)遠志(去心)黃芩(各二分)硝石(四分)上為末,蜜丸黑豆大。先食服三丸,四歲桐子大三丸,量與之。

  《嬰孺》治腹中有熱滿,不思飲食;及大小便不利,若苦腹痛,癖便膿血、下重,丁奚大腹痛,脫肛,脅下有痞方。

  野狼毒(二分)附子(一個,炮)川椒(汁)巴豆(去皮。各四分)上為末,以飴丸茱萸大。茶飲下一丸,天明及日一再服一丸,數(shù)服消痞下食,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堅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煩悶,發(fā)時時寒熱,五臟虛脹,腹中痛,常若下痢。

  八痞丸方

  蜀漆(七分)細辛(四分)龍膽(五分)干姜(二分)附子(四分。炮)牡丹虻蟲(疑是蟲非虻蟲)頭(酒浸,炙黃)曾青(無曾青,空青代之)桂心(各三分)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飲下二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忌豬、魚、生菜等物。

  張渙

  大麝香丹方

  治小兒羸瘦,腹大見青筋及丁奚等病方。

  麝香粉霜(各研)朱砂(細研,水飛)白礬(灰。各半兩)五靈脂肉豆蔻仁干蟾(涂酥炙。各一兩)干地龍(一分,炒)夜明砂(半兩)干蜣螂(七枚。去翅,炙黃熟)上件搗,羅為末,與朱砂等同研勻細,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疳氣,腹大,氣急,不思飲食。

  塌氣丸方

  青橘皮(不拘多少,用湯浸開)巴豆(每青橘皮一個,用巴豆一個,使麻線系合,熱麩中炒熟,去巴豆不用)上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上每服五丸或七丸,米飲下,不計時候。

  [卷第二十二] 哺露第十

  《巢氏病源》小兒哺露候∶小兒乳哺不調(diào),傷于脾胃也,脾胃衰弱不能飲食,血氣減損不榮肌肉,而柴辟羸露其哺,臟腑之氣不宣,則吸吸苦熱,謂之哺露也。

  《嬰童寶鑒》小兒哺露歌∶小兒哺露病羸,饑飽多傷損在脾,臟腑不通身有熱,如柴骨立漸枯衰。

  《圣惠》治小兒哺露傷飽,手足煩熱,羸瘦不生肌肉。

  雞骨丸方

  雞骨(煮熟。黃雌雞左右肋骨一具,炙黃)赤芍藥川大黃(銼,微炒)紫菀(洗,去苗土)赤茯苓柴胡(去苗。各半兩)細辛黃芩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早晨、晚后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哺露,腹堅,體熱,羸瘦。

  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干。各三分)常山(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蛳虑喟缀谖锛从?br />
  《圣惠》治小兒哺露,失衣當風濕,冷水浴,苦腹大,時痢,或寒熱如瘧,不欲食,縱食不生肌肉或不消化,四肢羸瘦。

  人參丸方

  人參(去蘆頭)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黃(銼)川大黃(銼碎,微炒)白茯苓柴胡(去苗)黃芩(以上各三分)訶梨勒(煨,用皮)甘草(炙微赤,銼)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各一兩)芎(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三丸;四、五歲兒服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積寒,久熱,不能食,飲食不化;哺露,堅痞,大腹,下痢不禁。

  芍藥丸方

  芍藥紫菀(各三分)桂心茯苓鱉甲(炙。各二分)柴胡(一分)大黃(五分)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一歲以上每服三丸,日進三服。病甚者夜一服,三歲以上加至十丸。無忌。哺露,氣盛者加鱉甲四分。

  《嬰孺》治小兒哺露,腹堅熱,下痢不止方。

  鱉甲常山(各一分)肉蓯蓉(半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便下青赤白黑,久寒自除。

  《嬰童寶鑒》∶小兒哺露,灸大椎穴。又,灸尺澤,(在腕內(nèi)橫紋中尖。)又灸九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