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十六

幼幼新書 作者:


 ?。人灾T疾)凡十一門

  [卷第十六] 咳嗽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嗽候∶嗽者,由風(fēng)寒傷于肺也。肺主氣,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兒解脫,風(fēng)寒傷皮毛,故因從肺俞入傷肺,肺感寒即嗽也。故小兒生須常暖背,夏月亦須生單背襠。若背冷得嗽,月內(nèi)不可治,百日內(nèi)嗽者,十中一兩瘥耳。

  《嬰孺》論曰∶嗽病所生,兒離其母,獨(dú)居而啼,其氣未定,因而乳之,啼時(shí)陰陽(yáng)俱盛,虛實(shí)更作,肺胃受邪,故令兒嗽。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嗽病癥∶小兒發(fā)嗽,由風(fēng)寒傷于肺,月內(nèi)小兒不可治也。百日內(nèi)嗽者,十中可一兩全活爾。宜先進(jìn)麥湯散二、三服(方見傷寒發(fā)斑門中),以金花散二、三服(方見本門),間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大凡小兒,尤宜慎風(fēng),不可使嗽。

  錢乙論咳嗽云∶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shí),非久病也。其癥面赤、痰盛、身熱。法當(dāng)以葶藶丸下之(方未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患嗽者,乃傷風(fēng)嗽也,風(fēng)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當(dāng)以麻黃湯汗之(方未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方見實(shí)熱門中)。

  若五、七日間,其癥身熱痰盛、唾粘者,以褊銀丸下之(方見痰涎門中)。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方見喘咳上氣門中)。若傷風(fēng)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下之(方未見),后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shí)時(shí)長(zhǎng)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bǔ)之(方見喘咳上氣門中)。

  痰盛者,先實(shí)脾,從以褊銀丸微下之(方見同前)。涎退即補(bǔ)肺,補(bǔ)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方見瘡疹倒門中。)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方見搐搦門中)。有嗽而略膿血者,乃肺熱,食后服甘桔湯(方見同前)。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bǔ)之(方見同前)??榷祵?shí)不甚,喘而面赤、時(shí)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方見同前)。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bǔ)之,更量虛實(shí),以意增損。

  錢乙論嗽病訣死云∶東都藥鋪,杜氏有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風(fēng)寒搐入肺經(jīng),今肺病嗽而吐痰,風(fēng)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黃輩發(fā)散,后用涼藥壓之即愈。時(shí)醫(yī)與鐵粉丸、半夏丸、褊銀丸諸法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召錢氏視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氣,又時(shí)長(zhǎng)出氣。

  錢曰∶病困十已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肝氣王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時(shí)也。嗽者肺之病,肺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虛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也。復(fù)為肝所勝,此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氣、長(zhǎng)出氣也。錢急與瀉青丸瀉之(方見驚熱門中),后與阿膠散實(shí)肺(方見同前)。次日面青而不光,錢又補(bǔ)肺,而嗽如前。錢又瀉肝,瀉肝未已,又加肺虛,唇白如練。錢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王,而肺虛絕,肺病不得其時(shí)而肝勝之。今三瀉肝而肺病不退,三補(bǔ)肺而肺證猶虛,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證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難救一。果大喘而死。

  《嬰童寶鑒》咳嗽死候∶嗽而眼時(shí)上視,下青黑糞。

  《五關(guān)貫真珠囊》小兒咳嗽候∶因乳哺無節(jié),傷于肺,或乳之,次與氣相沖,氣乳相沖于肺,故令氣逆而嗽也。

  《惠眼觀證》∶凡生下一月至百日,或周歲,或三、五歲以上嗽分?jǐn)?shù)種∶有奶下嗽者,因吃熱奶傷肺而得,只下溫肺散(方見疳嗽門中)及人參膏涂唇(方見本門中)。有嗽,氣急嗽速,早起眼腫,乃下渾金丹(方見咳嗽作呀呷聲門中);量大小與,吐下涎,即用勻氣化涎、涼心肺藥服之。有疳嗽者,此因久瀉,脾胃虛,上嗽發(fā)熱,攻擊心氣,宜先以疳藥蘆薈丸(方是人常服者)夾烏犀丸(方見肥疳門中)服之,后用退心熱及防己丸治之(方見疳嗽門中)。

  有傷寒嗽者,此因客風(fēng)在肺,其肺氣伏熱,嗽后多吐,宜以金粉散治之(方見傷風(fēng)嗽門)。上件諸般嗽,如脾胃氣實(shí),胸膈太壅,先以鮮湯丸利之(方見急慢驚風(fēng)門中。)茅先生小兒受咳嗽死候歌∶咳嗽胸高喘氣粗,眼睛上視定還除,時(shí)時(shí)下糞青并黑,不食看看命即無。

  葛氏《肘后》療小兒咳嗽方。

  紫菀(六分)貝母(二分)款冬花(一分)上搗為散。每服如豆大,著乳頭上,令兒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勿食大咸醋物?!妒セ荨酚们逯囡嬚{(diào)一字。

  《千金》治少小嗽

  八味生姜

  煎方生姜(七兩)干姜(四兩)桂心(二兩)甘草款冬花紫菀(各三兩)杏仁蜜(各一升)上合諸藥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飴,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yàn)。

  《千金》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聲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甘草(二兩半)紫菀(十八銖)麥門冬(一兩十八銖)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節(jié)乳哺。

  《千金》治小兒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fù)啼。

  四物款冬丸方

  款冬花紫菀(各一兩半)桂心(半兩)伏龍肝(六銖)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敷乳頭上,令兒飲之,日三敷之,漸漸令兒飲之。

  孫真人治小兒咳嗽方。

  生姜(四兩)上銼碎,水五升,煎湯與兒沐浴。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嗽逆不止方。

  咳嗽不止使神攻,梔子干姜力不同,乳煎一合分三分,必定獲安五臟通。

  上此是五臟氣不和,小孩子不宜大藥。

  《外臺(tái)》∶《短劇》療少小咳嗽、腹脹。

  七物小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研)紫菀(各二分)黃芩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生姜桂心(各一分)上藥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五服。忌如常法。

  《外臺(tái)》∶《短劇》又療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

  四物湯方

  桔梗紫菀(各三分)甘草(炙,一分)麥門冬(去心,七分)上藥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為度?!肚Ы稹酚泄鹦臒o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節(jié)哺乳。

  《外臺(tái)》∶劉氏療小兒咳嗽,不得臥方。

  甘草(炙,六分)桔梗(四分)桑白皮貝母茯苓(各三分)大青吳藍(lán)五味子人參(各二分)上九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去滓;量多少、大小與服。忌如常法。

  《勝金方》治小兒咳嗽。

  上以蜂房二兩,凈洗蜂糞及泥土,以快火燒為灰。每服一字,飯飲下。

  《圣惠》治小兒心胸?zé)?,體熱咳嗽。

  天門冬散方

  天門冬(去心,焙)桑根白皮(銼)赤茯苓柴胡(去苗)百合紫菀(洗去苗土)藍(lán)葉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量?jī)捍笮∫砸夥譁p,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胸中滿悶,不欲乳食。

  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桔梗(去蘆頭)雞蘇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人參(去蘆頭。各一分)貝母(煨微黃,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燈心十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壯熱,胸膈壅滯。

  麥門冬煎方

  麥門冬(去心,一兩)生姜(半兩,汁)酥蜜(各二合)杏仁(湯浸,去皮尖,二兩)上件藥,先以水一大盞,煎麥門冬及杏仁至四分,入沙盆內(nèi)研,絞取汁,卻入銀器中;次內(nèi)生姜汁等,以熳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茶匙,日三服,夜一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卒得咳嗽,吐乳。

  桔梗散方

  桔梗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甘草(炙略赤,銼)麥門冬(去心,焙)紫菀(去苗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jī)阂源笮?,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咳嗽、頭熱、令乳母服。

  百部散方

  百部貝母(煨黃)紫菀(洗去苗土)葛根(銼。各一兩)石膏(二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二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每服食后令兒飲乳甚佳。

  《博濟(jì)方》治大人、小兒咳嗽大妙。

  犀灰散

  巴豆杏仁(去尖)半夏(各等分)上用一合子盛之,以赤石脂閉縫了;用三斤炭火,令透赤即取出,放冷,細(xì)研如粉。小兒半字,淡姜湯調(diào)下。大人咳嗽,姜湯下一字。

  《靈苑》治小兒咳嗽。

  金杏煎丸

  杏仁(四十九個(gè),去皮尖,生研)栝萎(大者一枚)不皂角(一錠,捶碎)生百部(一兩。三味各用水,搗碎,絞取濃汁)以上入銀石器內(nèi),慢火熬成膏。入后藥∶牽牛子(搗一味末,一兩)木香(半兩,為細(xì)末)上入煎藥膏內(nèi),杵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用糯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丸數(shù)。

  茅先生小兒

  咳嗽雌黃丸

  方雌黃(細(xì)研)雞內(nèi)金(是雞糞黃)延胡索半夏(生用)上件各等分,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用燈心湯吞下。(與呀呷門《惠眼觀證》內(nèi)金丸同。

  為各有牽引,故兼存之。)茅先生治小兒咳嗽,

  金杏丸方

  杏仁(去皮尖)漢防己甜葶藶馬兜苓(去皮)上等分為末,用蜜和丸如○此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湯吞下。

  茅先生小兒是嗽奶。

  豆膏

  栝萎瓤蜜(各半盞)人參鉛白霜(各半兩)陳槐花(一分)栝萎子(一百二十粒)上將栝萎瓤及蜜煉成膏,入諸藥末,同為膏。每服一大黃豆大,用杏仁煎湯調(diào)服之。

  《嬰孺》治小兒嗽,體羸弱不堪治者。

  貝母煎方

  貝母杏仁(研泥。各六分)升麻甘草(炙)黃芩(各三分)紫菀(三分半)款冬花(二分)蜣(五個(gè),去羽)上為末,以蜜二斤和末,入銅器中沸煎,湯內(nèi)煎之,不住手?jǐn)嚾顼崳宄膳暮鲜眨载俺瓧椇舜?。一歲啖七粒,日四、五服,百日兒四、五枚,量?jī)号c之。

  《嬰孺》治小兒嗽方。

  紫菀射干(各五分)貝母升麻(各十分)杏仁(研成膏,別入)柴胡茯苓芍藥黃芩(各八分)甘草(四分,炙)枳殼(六分,炒)竹葉(切,一升)蜜(十合)上以水三升,煮及一升八合,去滓;下杏膏、蜜,熳火煎取一升六合,一歲兒服一合。

  《嬰孺》治少小兒嗽。

  生姜煎方

  生姜(七兩)干姜桂心杏仁(各二兩)甘草紫菀(各三兩)款冬花(三合)蜜(一升)上微火煎如飴,含棗核大一枚,咽汁,日進(jìn)四、五服;如百日兒,含半棗許。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嬰孩咳嗽。

  金花散方

  郁金防風(fēng)半夏(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皂角(一莖)上以水一升于銀器內(nèi)煮,令干,去巴豆、皂角不用,以溫湯澤洗,余三味焙干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或一錢,薄荷蜜熟水調(diào)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不因傷風(fēng)得嗽,名曰胃氣嗽。

  藿香散方

  藿香(二十一葉)枳殼(二片,用濕紙裹,煨令熟)蚌粉(一塊,如枳殼大)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蜜飯飲調(diào)下,不過二、三服安。

  張渙

  馬兜苓丹方

  治小兒肺壅咳嗽,大便不利。

  馬兜苓紫蘇子人參(去蘆頭。各一兩)款冬花木香(各半兩,并為細(xì)末,次用)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細(xì)研)上件同拌勻,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jī)捍笮〖訙p。

  張渙

  順肺湯方

  治小兒心肺不利,咳嗽。

  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紫蘇葉(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款冬花桂心木香五味子(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人參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養(yǎng)肺湯方

  治小兒嗽,溫養(yǎng)肺胃。

  紫菀(洗去土,焙干)半夏(湯洗七次)款冬花真阿膠(各一兩)人參(去蘆頭)桂心(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糯米五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服。

  張渙

  遺方雄黃膏

  治月里兒咳嗽,并三歲以下皆可服。

  雄黃(一錢,細(xì)研)杏仁(七粒,去皮尖)半夏(七個(gè),童子小便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干,末)上一處研勻,用生姜自然汁半兩,蜜半兩,一處入藥末于罐子內(nèi),重湯內(nèi)熬,用柳枝子攪成膏。每服一皂皂大,涂奶頭,與兒吮,或糯米飲調(diào)下。

  《聚寶方》

  補(bǔ)肺散

  治大人、小兒咳嗽,不以深淺皆效。

  款冬花鐘乳石(研五日,水飛,秤)甘草桂心(取有末者)白僵蠶(直者)鉛白霜(研。各半兩)白礬(三錢,飛)馬屁勃(半錢)木香上九味為末。每服半錢,手心攤得令薄,用荻筒子中心令凈吸盡;以蜜半匙,細(xì)細(xì)吃送下。如患年深,以蜜作面糊下藥;,燒蘿卜下,小兒蜜水調(diào)一字吃。忌酒、膩物。

  《惠眼觀證》人參膏治小兒嗽。

  涂唇膏

  人參馬兜苓(各一錢)款冬花(半錢)上為末,煉蜜為膏。每服少許,涂?jī)捍缴?,同乳服之?br />
  《劉氏家傳》牙兒咳嗽

  注唇膏

  雌黃(一錢)白僵蠶(直者三個(gè),去絲略焙)上研細(xì),煉蜜調(diào)得所,抹唇上或乳頭上。

  《孔氏家傳》治乳下嬰兒咳嗽,

  注唇膏

  甜葶藶(搗爛訖,即于紙上炒熟,一分)乳香(為末,一錢)白僵蠶(直者十四枚,研細(xì))天南星(一個(gè))上四味,先將乳香末入葶藶?zāi)﹥?nèi),和為劑,再研為末。次入諸藥袞研,濕紙裹之,慢火炮以紙焦為度,取出,去黑者不用,只用黃者。末一錢,入麝香少許,每用一字,置于乳上。乳兒、乳母忌冷物。如要為膏,即煉蜜為之,注兒唇上,自然并乳咽下。

  《王氏手集》治小兒嗽方。

  百部黃蠟杏仁(各一兩)上件同搗,分七服,豬胰子內(nèi)炙熟,米飲嚼下。

  《王氏手集》治小兒咳嗽,聲連不止方。

  雄黃蟬殼上等分,為末,以蜜成膏,于凈瓷器內(nèi)盛之。如孩子絕小,即注于唇上令自咽。如稍大,即以一豆大溫水化下。

  《王氏手集》

  阿膠散方

  治小兒咳嗽。

  阿膠(炒)甘草(炙,各四錢)半夏(七次湯浸洗)糯米(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一片煎服。

  《王氏手集》

  天門冬煎

  治小兒咳嗽方。

  天門冬紫菀百部款冬花(各半兩)官桂甘草(炮。各一錢)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王氏手集》

  蘇香散方

  治小兒嗽。

  紫蘇半夏(湯洗)知母貝母人參款冬花五味子桑白皮(各半兩)濃樸(炙,炒)甘草(炙。各二錢)上為細(xì)末。米飲調(diào)一錢,不拘時(shí)候。

  《王氏手集》

  紫菀散方

  治小兒嗽。

  紫菀官桂甘草(炙。各一兩)款冬花(半兩)上為細(xì)末。生姜、米飲食前調(diào),一服一錢。

  《趙氏家傳》治小兒未咳嗽方。

  白僵蠶(直者)上為末,涂少許在奶頭上,令兒吃,立效。

  《吉氏家傳》治生下一百二十日內(nèi)咳嗽,

  紫金膏方

  僵蠶(七個(gè),洗炒)硼砂(半錢)鐵粉(一分)上末,用蜜為膏。每服如綠豆大,麥門冬水化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

  參藶散

  人參甜葶藶栝萎根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蜜水調(diào),香熟水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

  參藶丸

  人參葶藶(炒)半夏(湯浸七次)漢防己白礬(火)赤茯苓(各一錢)上細(xì)末,蜜為丸○,每服五、七丸,烏梅湯下。疳嗽,甘草湯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

  防己散

  漢防己(一錢)半夏(小者十七粒,湯浸七次)白礬()葶藶(炒。各半錢)黃栝萎子(三十一粒,炒)上末。每服半錢,煎杏仁湯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

  洗心散

  沙糖懸劍(用酥炙,是皂角也)棗子知母(各一兩)上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一日五服,五日效。兒小量度。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

  麻黃(半兩)皂角(一寸,醋炙)上件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嗽

  貝母散

  貝母(半兩,每個(gè)去心,以面裹煨令熟)上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點(diǎn),不拘時(shí)候。

  《朱氏家傳》治小兒奶嗽。

  雄黃(一錢)硼砂(一分)白礬(少許,火飛過,共為末)上大人掌心調(diào),點(diǎn)吃一錢,小兒以奶汁調(diào)下一字。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

  注唇膏

  治小兒諸般咳嗽。

  郁金(三個(gè)大者,銼細(xì),生姜汁浸一宿)白僵蠶(七個(gè),直者)鉛白霜(半錢,研)腦子(一字)上件為細(xì)末,煉蜜為膏,用綠豆大注孩兒唇上。二、三歲桐子大,十歲以上皂皂大,薄荷生姜湯化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丘松年傳

  蜜瓜膏

  治小兒嗽。

  栝萎皮(不拘多少用蜜涂,慢火上炙焦赤色)上為末。每服一錢,蜜調(diào)成膏,時(shí)時(shí)抹兒口內(nèi)。

  又方

  黃芩散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三日取出,銼碎,焙干)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白湯少許調(diào)下,乳食后服。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咳嗽,灸肺俞穴、風(fēng)府各三壯。

  [卷第十六] 咳逆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咳逆候∶咳逆由乳哺無度,因挾風(fēng)冷傷于肺故也。肺主氣,為五臟上蓋,在胸間。小兒啼,氣未定,因而飲乳,乳與氣相逆,氣則引乳射于肺,故咳而氣逆,謂之咳逆也。冷乳冷哺?jìng)诜危诜螝庖嗔羁饶嬉病?br />
  《千金》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膿方。

  上以燒淡竹瀝煮二十沸,小兒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千金》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黃(四兩)麥門冬(去心)五味子蜜(各半升)大黃硝石(各一兩)上件藥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硝石、蜜,煮令沸。服三合,日三。胸中當(dāng)有宿乳汁一升許出,大者服五合。

  《千金》

  射干湯

  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方。

  射干麻黃(去節(jié)根)紫菀甘草(炙)生姜(各一兩)半夏(五個(gè),洗)桂心(五寸)大棗(二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內(nèi)蜜五合,煎一沸。分溫服二合,日三。

  《千金》

  杏仁丸

  王大人小兒咳逆上氣?!秼肴娣健芬嘁源酥未壬蠚?。

  杏仁三升熟搗,加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內(nèi)杏仁,搗令強(qiáng),更內(nèi)一分搗之如膏,又內(nèi)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

  《千金》又方半夏(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全用,二斤)白礬(一斤,末之)丁香甘草(炙)草豆蔻川升麻縮砂(各四兩,粗搗)上七味,以好酒一斗,與半夏拌勻和,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風(fēng)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湯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睡臥不安。

  五味子散方

  五味子紫菀(洗去苗土。各半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黃芩麻黃(去根節(jié))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喘促。

  蘿卜子散

  蘿卜子甘草(炙)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皂莢子(十枚,煨熟,去皮)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燈心二十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分為二服。

  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喘促,不得安臥。

  麻黃散方

  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炙微赤,銼)五味子(各半兩)桂心半夏(洗七次,去滑。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分為二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痰壅,不欲乳食。

  紫菀散方

  紫菀(半兩,去苗土)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五味子黃芩麻黃(去根節(jié))桂心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分為二服。量?jī)捍笮?,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大小便滯澀。

  射干散方

  射干木通(銼)川大黃(銼炒)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桂心(半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分為二服。量?jī)捍笮?,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壅悶。

  細(xì)辛散方

  細(xì)辛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三分)杏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乳食即吐。

  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半夏(湯洗七次,去滑)紫蘇子(各半兩)桂心紫菀(洗去苗土)甘草(炙)款冬花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喘急。

  定命一字散方

  干蝦?。ㄒ幻?,炙,令焦黃)葶藶子(隔紙炒,令紫色)靈脂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上件藥各別搗,細(xì)羅為散。各抄一錢,調(diào)合令勻,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一字服之。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晝夜不得睡臥。

  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紫菀(洗去苗土)伏龍肝紫蘇子(各一分)桂心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jì)時(shí)候,以溫水化破三丸服之。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痰壅,不欲乳食。

  半夏散方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桂心細(xì)辛(各一分)紫菀(洗去苗土)甘草(炙)五味子(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寒熱咳逆,上氣逆滿,膈中有痰,食乳即吐。

  生干地黃散方

  生干地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麥門冬(去心,焙)川大黃(銼,炒)五味子(各半兩)硝石(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蜜半匙,頭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嬰孺》治少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寒,實(shí),乳欲吐,不得飲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半升)干地黃(四兩)五味子蜜(各半斤)甘草硝石(各一兩)上件藥,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內(nèi)硝石,先煮三合。三服當(dāng)吐胸中宿乳。大兒五合。一方無甘草,有大黃二兩,細(xì)辛一兩。

  《嬰孺》治小兒咳逆,氣居喉中呼吸。

  鼠頭湯方

  正月牡鼠頭(月盡日取一個(gè))飴糖(三兩)地黃(一兩)吳茱萸豉(各二十個(gè))上件藥,以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內(nèi)飴。一服一合,不過三服瘥。

  《嬰孺》治少小咳逆,連年不止。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半升)款冬花桂心生姜(各一兩)射干紫菀(各二兩)上件藥,以水六升,煮一升半。先哺乳,服三合。

  《嬰孺》治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氣不通利方。

  杏仁(炒,去皮)細(xì)辛款冬花(各一分)紫菀(四分)上件藥為末,米泔濃者煮服一刀圭,日三,不知加之。

  《嬰孺》治少小咳逆上氣

  豉湯方

  豉(四分,炒)細(xì)辛紫菀干姜桂心吳茱萸(各二分)杏仁(三分,炒)甘草(一分,炙)上件藥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蜜丸小豆大三丸,日三服亦可。

  《嬰孺》治少小咳逆上氣方。

  豉(炒)半夏(洗。各三分)甘草(五分,炙)上件藥為末。乳汁服一小豆許,三枚,日三服。

  《嬰孺》治少小上氣咳逆。

  射干湯方

  射干(炙,一兩)麻黃(去節(jié),二兩)大黃(一分)杏仁(三十個(gè),去皮)上件藥,以水二升,煮八合。咳不止,加射干二兩;多涎沫,加大黃二兩。

  《嬰孺》治少小逆氣,喘傷肺經(jīng)。

  八味紫菀湯方

  紫菀細(xì)辛甘草(炙。各二兩)款冬花(三兩)桂心牡蠣(各一兩)豉(一合)竹葉(一把,切)上件藥,以水七升,煮二升。五歲服五合,不知加之。常治久嗽大良。

  《嬰孺》治少小咳逆善嘔,面腫涕出,胸中滿,肺脹,短氣肩息。

  白狗肺湯方

  白狗肺(一具,切)紫菀(五分)清酒(一斗)人參烏韭款冬花細(xì)辛桂心白術(shù)(各一兩)生姜(三兩)飴糖(半斤)豉(一升)甘草(炙,一尺)麻黃(去節(jié),二分)吳茱萸(半斤)上用前清酒一斗,同藥微火煮至七升。一服一合,日三夜一。又一方無桂、豉,有杏仁七個(gè)。

  《嬰孺》治少小咳逆上氣。

  杏仁煎方

  杏仁(二合,去皮尖)麻黃(去節(jié),八兩)甘草(炙,三兩)款冬花(一合半)桂心(二分)干姜(二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合)上為末,以水一升,煮麻黃取六合,去滓,熟研杏仁,以藥汁澆淋,取復(fù)研如前,澆淋令藥氣盡,去滓。

  更煎至三升,內(nèi)藥末,飴糖四兩,蜜八兩和勻,用火煎,令可丸。五歲兒先食服小豆大三丸,不知,稍加之。

  《嬰孺》治少小咳逆,喉中鳴,款款喝喝如水雞聲。

  雞頭丸方

  東門上雞頭(一個(gè),炙)上杵末,以乳服一刀圭,日三。不知,稍加之。

  《嬰孺》治少小咳逆,喘息如水雞聲。

  射干湯方

  射干紫菀(各二兩)麻黃(去節(jié))甘草(各一兩)半夏(五個(gè),洗)桂心(五寸)蜜(五合)棗(二十個(gè))上件藥,以水七升,煮及一升半,去滓,下蜜。一服三合,日三。

  錢乙附方

  紫蘇子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nèi)挾風(fēng)冷,傷于肺氣?;蛐禾錃馕炊ǎc乳飲之,乳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訶子(去核,杵)蘿卜子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香人參(切去頂。各三兩)青橘皮甘草(銼炒,各一兩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大小加減。

  [卷第十六] 喘咳上氣第三

 ?。ㄓ啻备剑冻彩喜≡础沸翰夂颉梅沃鳉猓螝庥杏?,即喘咳上氣。若又為風(fēng)冷所加,即氣聚于肺,令肺脹,即胸滿氣急也。

  錢乙論肺盛復(fù)有風(fēng)冷云∶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dāng)先散肺,后發(fā)散風(fēng)冷。散肺瀉白散(方見本門)、大青膏主之(方見驚熱門中)。肺只傷寒,則不胸滿。

  錢乙論肺臟怯云∶唇白色,當(dāng)補(bǔ)肺,阿膠散主之(方見本門);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yíng),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嬰童寶鑒》∶小兒客風(fēng)傷肺即氣促。

  《嬰童寶鑒》∶小兒因宿痰飲成塊,散后遍身虛腫,急喘。

  《金匱要略》治大人、小兒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

  主之方麻黃(去節(jié),三兩,《千金》用四兩)芍藥桂枝細(xì)辛(各三兩,《千金》各用二兩)甘草(炙)干姜(各三兩)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千金》用一升)石膏(二升,碎)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肚Ы鸱健吠H砸啤弥倬坝弥畏蚊?,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臺(tái)》同。

  《葛氏肘后》∶小兒咳嗽上氣。

  杏仁湯方

  杏仁(四十枚,去皮)麻黃(八分,切)上件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五合,增減以意度之,大良。《外臺(tái)》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服。乃云∶百日小兒患熱氣急,不得服。小便赤黃,服之甚良。

  《千金》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fēng)入肺。

  麻黃湯方

  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甘草(炙,一兩)桂心(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洗)生姜(各二兩)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jié)度,服之便愈。

  《外臺(tái)》∶劉氏療小兒上氣急滿,坐臥不得方。

  鱉甲(一兩,炙令極熱,搗為末)燈心(一握)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八合。以意量之與服。

  《外臺(tái)》∶《肘后》療大人、小兒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凍飲料,因得上氣發(fā)熱方。

  葶藶子(一兩,熬,搗)干棗(四十顆,劈)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棗取一升,內(nèi)葶藶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兒分三、四服。

  《經(jīng)驗(yàn)后方》∶大人、小兒定喘化涎。

  上以豬蹄甲四十九個(gè),凈洗控干,每個(gè)指甲內(nèi)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nèi)封閉,勿令煙出;火通赤,去火細(xì)研,入麝香一錢。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半錢。至妙。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促,胸背滿悶,坐臥不安。

  葶藶散方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麻黃(去根節(jié))貝母(煨微黃)甘草(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日四五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

  杏仁煎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天門冬(去心)寒食餳(各一兩)蜜酥(各一合)生地黃汁(一大盞)貝母(半兩,煨黃)上件藥先搗,研杏仁如膏;次用地黃汁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用溫水調(diào)下半錢已來。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粗不得睡臥。

  甜葶藶散方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貝母(煨微黃。各一分)桂心(半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錢。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又方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上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麩炒微黃,入煎水半小盞,爛研去滓。三、二歲以下分為三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不瘥,喉鳴喘急。

  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銼)紫菀(洗去苗土。以上各一分)麻黃(去根節(jié))貝母(煨微黃)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xì)研。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清粥飲研化五丸服之。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未滿百日,咳嗽上氣。

  甘草丸方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乳汁研化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壅悶、喘粗,不欲乳食。

  人參散方

  人參(三分,去蘆頭)桔梗前胡(去蘆頭)赤茯苓麥門冬(去心,焙)子芩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jī)捍笮∫砸饧訙p,溫服。

  《譚氏殊圣》治小兒因下痢,臟腑怯弱,乘虛作喘脹滿悶;及肺氣宿寒嗽促,坐臥不得。

  定喘散

  黑牽牛(炒,半兩,令香熟,搗取末,一分)木香馬兜苓元?dú)ぃǜ饕环郑┥蠟槟?。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六分,熱呷之。連進(jìn)二服,大小便通快是效。實(shí)喘可服。

  茅先生小兒諸喘氣急方。

  海螵蛸黑牽牛(末)牡蠣()馬兜苓(去皮)上各秤二錢為末,拌勻。每服抄一錢,用鯽魚淡煮湯調(diào)下。

  茅先生小兒又喘氣急方。

  海螵蛸牡蠣(火)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淡姜湯調(diào)下。

  《嬰孺》治小兒未及百日,嗽喘上氣。

  甘草丸方

  甘草(炙)桂心杏仁(去皮尖。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乳下一丸,大人三十丸。一方入紫菀二分,更佳。(與《圣惠方》不同。)《嬰孺》治小兒嗽上氣。

  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三合)細(xì)辛(二分)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紫菀(各四分)干姜(五分)上件藥,以水五升,煮麻黃五沸,去沫,內(nèi)藥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日三。

  《嬰孺》治少小上氣,喉仲介介作聲,甚者啼,喘逆不得息。

  五味細(xì)辛湯方

  細(xì)辛紫菀(各二分)豆豉(二分)白牡馬屎(男七個(gè),女二七個(gè))飴糖(八兩)上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下飴,溫服一合。六劑已瘥。神驗(yàn)。

  錢乙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瀉白散

  方。又名瀉肺散,證在前。

  桑白皮(細(xì)銼,炒黃)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兩)甘草(炒,半兩)上件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錢乙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

  阿膠散方。

  又名補(bǔ)肺散,證在前。

  阿膠(麩炒,一兩半)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一分)馬兜苓(焙,半兩)杏仁(七個(gè),去皮尖)糯米(一兩)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張渙

  蟬殼湯方

  治小兒肺氣不利病。

  蟬殼(炒)五味子(湯洗七遍,焙干)人參(去蘆頭。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甘草(炙。

  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生姜湯調(diào)下。

  張渙

  白術(shù)五味子湯方

  治小兒咳嗽,氣逆上喘。

  白術(shù)(炮)五味子丁香人參(去蘆頭)款冬花(各半兩)細(xì)辛(去土,一分)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令時(shí)時(shí)呷之。

  《聚寶方》

  平氣散

  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bǔ)虛思食方。

  人參白茯苓百合甘草(炙)白術(shù)桔梗上六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惠眼觀證》

  海螵蛸散

  小兒定喘。

  海螵蛸(乃浮石也)牡蠣(過)馬兜苓木香(各二錢)牽牛子(一錢半,生熟各半)上為末。每服半錢,用生姜煎湯調(diào)下,不得近鹽、醋。

  《張氏家傳》大人小兒肺喘急方。

  天南星半夏(各湯洗七次)人參桑白皮(銼,炒)陳皮(洗,去瓤,焙)上等分,為銼散。每服一錢,水六分,生姜二片,煎三分,溫溫服。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肺喘急,嗽連聲不止方。

  麻黃(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元參官桂(各一分)人參甘草(各一兩)阿膠(炒,半兩)上件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糯米三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遠(yuǎn)年、日近肺氣喘息,咳嗽。

  清肺散。

  并治勞。

  半夏(姜汁浸一宿)麻黃(各半兩)馬兜苓貝母川升麻杏仁(去皮尖)地骨皮青皮細(xì)辛麥門冬(去心)桑白皮(各一分)百合款冬花柴胡(去蘆頭)桔梗茯苓(各三分)上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烏梅一個(gè),煎七分,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悶喘。

  貝母散方

  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件為散子。每服一錢,水七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喘急。

  桔梗馬兜苓人參半夏(各等分)上末,煉蜜丸粟米大。一服五粒,薄荷茶湯下。

  《吉氏家傳》

  小兒調(diào)氣定喘勻氣散

  丁香(四十九粒)白術(shù)(一分)豆蔻(一個(gè),面裹,炮)青皮(半兩)甘草上末。每服一字加減,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氣喘涎多方。

  栝蔞(一個(gè),大者開一蓋子)阿膠(一分)沙糖(半兩)上件,將二味投入栝蔞內(nèi),以蓋子依舊封著,白紙都糊,入飯甑蒸兩遍傾出。隨兒大小約多少,冷服。

  《朱氏家傳》

  真珠散

  治小兒氣喘多涎。

  真珠(末)生犀(各半錢)香附子(四錢)龍腦(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銅錢,煎桃仁湯調(diào)下。嬰兒一字,一歲以下者半錢。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

  生白丸

  白附子(新羅者)天南星(各半兩)半夏(一兩)上為末,取生姜汁打面糊為丸。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湯下。量大小加減。

  [卷第十六]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附)《圣惠》∶夫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dòng)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間,痰與氣相擊,隨嗽動(dòng)息,呀呷有聲。其咳嗽大體雖同,至于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耳。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嗽,周歲以上有此。因多吃鹽、醋,熱奔上胃致此。即下渾金丹(方見本門中)與吐下涎;然后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及雌黃丸(方見咳嗽門中)與服,即愈。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咳嗽氣粗者為何?答曰∶小兒臟腑虛細(xì),因食肥膩熱食及諸生冷,致冷熱相增,遂積痰涎結(jié)聚,冷熱攻脾,壅閉不通,宿痰粘涎,肺經(jīng)虛熱生于膈上,喉中如鋸,氣喘悶絕,嘔吐不快,面色青黃。大約此疾,難逢妙藥,積久不除,變成風(fēng)病。

  《玉訣》小兒咳嗽候歌∶咳嗽因風(fēng)肺受寒,氣傷咯血喘生涎。腑熱因風(fēng)盛,嗽喘無時(shí)臥不安。

  此候先治肺,后利膈下涎,如此治者,即無誤也。

  《玉訣》小兒咳嗽候云∶因肺感寒,宜貝母丸、油袞丸。(方并見后)《惠濟(jì)》小兒候歌∶推來肺熱風(fēng),一回發(fā)作氣相沖。得名奶為初候,龜背龜胸恐起峰??陂]不言涎作響,一沖雙目柘黃同。此根終久成殘患,少有名方得斷蹤。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

  射干散方

  射干麻黃(去根節(jié))紫菀(洗去苗土)桂心(以上各半兩)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甘草(炙微赤,銼,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攪令勻。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咽中作呀呷聲。

  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甘草(炙微赤,銼)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急,作呀呷聲。

  蘿卜子散方

  蘿卜子(微炒)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燈心(一大束)皂莢子(十枚,煨,去皮)甘草(炙微赤,銼,半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砸夥譁p,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急煩熱,喉中作呀呷聲。

  牛黃散方

  牛黃(細(xì)研)柴胡(去心)栝蔞子(各一分)蟬殼(微炒,半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diào)下一字,日三服。二歲以上加之半錢。

  《圣惠》治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呀呷聲。

  蟬殼散方

  蟬殼(微炒)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銼)漢防己(各一分)桔梗(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生姜粥飲調(diào)下一字。三歲以上加之半錢。

  《圣惠》又方(太醫(yī)局方以此治痰嗽名辰砂半夏丸)半夏(湯浸七遍,去滑)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各一分)朱砂(細(xì)研,水飛,半兩)五靈脂(半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麻黃湯下五丸,日三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又方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jī)捍笮》譁p頓服。

  《圣惠》治小兒肺藏?zé)岫?,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聲,宜?br />
  郁李仁丸方

  。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研如膏,三分)川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各一分)上以大黃一味搗,細(xì)羅為散。同研令勻,入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研破三丸服之,日三服。

  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多咳嗽,咽中如呀呷聲。

  桃仁丸方

  桃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琥珀(末)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秤一分)上件藥,先搗葶藶、桃仁如泥,次下琥珀末,更搗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煎桑根白皮湯化破五丸服,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數(shù)服之。

  《圣惠》又方上用大栝蔞一枚,白面搜瓤作餅子燒熟,卻杵為末。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錢。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咽喉不利,狀如呀者。

  貝母散方

  貝母(焙微黃)紫菀(洗去苗土)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jī)捍笮∫砸夥譁p,溫服。

  《博濟(jì)方》治小兒瘕呷,咳嗽不止。

  肉湯丸

  銅青大黃豬牙皂角(炒,并為末。各一分)上件三味,同研令至細(xì)。用油餅面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煎豬肉湯下,忌醋、咸。

  茅先生治小兒

  嗽渾金丹

  巴豆(粉,不出油)砒霜(末)白丁香(末。各等分)上為末。用皂角揉水濃煎膏,相合為丸如此○大。看兒大小,每服三丸、五丸,用鯽魚淡煎湯吞下。掠出延ht小涎來,亦用勻氣散補(bǔ)。(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嬰孺》治少小咳嗽肺脹,咽中水聲。

  九味湯方

  細(xì)辛桂心阿膠(炙)甘草(炙)紫菀款冬花(各二兩)半夏(四兩)生姜(三兩)蜜(二合)上水一斗,先煮半夏及六升,去滓,下諸藥蜜煮及升半。五歲盡服;六歲六合,酌之?!肚Ы稹芬嘁源酥慰饶娲⑷缢u聲。

  張渙

  桔梗湯方

  治小兒咳嗽呀呷,咽膈不利。

  桔梗(去蘆頭)半夏(湯洗七遍,焙干)紫蘇葉(微炒)石膏甘草(炙。各半兩)皂莢(燒炭存性,一分)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與服。

  《九衛(wèi)生》

  青銅散

  療小兒瘕,呷涎、嗽,癇病。

  海浮石甘鍋?zhàn)樱ㄔN銀多者。各等分)上同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生粟米泔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玉訣》

  貝母丸

  治小兒。

  貝母天南星(姜汁制)人參茯苓甘草(炙)白附子(各等分)皂角子(七個(gè),炮)上末之,煉蜜丸。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

  《玉訣》

  油滾丸

  治小兒及蟲積。

  雷丸五靈脂(各一分)巴豆(十五粒,取霜)上末之,滴水丸。每三、五丸麻油滾過,井水吞下。

  《惠眼觀證》

  渾金丹

  治大人、小兒、咳嗽方。

  黃丹信砒(末。各抄二錢)飛羅面(炒,一錢)上再研極細(xì),滴水為丸如此○大。每服三丸,用糖冷水五更初吞下。如天明不吐,再進(jìn)一、二丸。小兒一丸。

  《惠眼觀證》

  甘瓜散

  治小兒。

  瓜蒂甘草(炙。各二錢)上為末。每服一大錢,五更初用茶清調(diào)下,小兒半字。

  《惠眼觀證》治小兒嗽。

  犀角散

  犀角屑人參甘草(炙)杏仁(各一兩)白術(shù)(一分)肉桂(春夏一分,秋冬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兩、三分,通口服,此藥大效。兒小分減服。

  《惠眼觀證》

  內(nèi)金丸

  治小兒、咳嗽。

  雞內(nèi)金雌黃(細(xì)研,水飛過,去水露,三日方使)半夏(生)延胡索上各等分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此○大。周歲三丸至四丸,燈心湯下。(與咳嗽門中茅先生雌黃丸同。

  為各有牽引,故兼存之)《張氏家傳》治孩子瘕疾。

  密陀僧(一分)靈砂(半分)輕粉(五錢匕)上件三味細(xì)研,綠豆粉煮糊為丸如麻子大??招?,沙糖水研化三丸,兒小化一丸。

  《王氏手集》治小兒瘕喘方。

  上用精豬肉蘸蛤粉燒吃,不拘時(shí)候。日吃三兩,指大一片子,瘕止。

  《吉氏家傳》治小兒氣嗽作聲。

  麻黃(去根節(jié),秤)桔梗(苦者)石膏紫菀(各半兩)干姜半夏(各半錢)王母杖(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一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蜜為丸如○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兒小減丸。

  《吉氏家傳》治小兒。

  雞內(nèi)金(七個(gè))黃丹(少許)砒霜(半錢,生用)豆蔻(四十九粒,湯浸,焙干為末)上件研為末。豆蔻入三錢匕,滴水丸如○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茶清湯下。兒小一丸至二丸。

  《吉氏家傳》治小兒呷病。

  青礬(二兩)魚茗子(七粒)上末。每服半錢,茶點(diǎn)下。

  《吉氏家傳》又方雄黃雌黃硫黃信砒(各半分)上件為末。每服一字,肉汁調(diào)下,空心,量大小服。

  《吉氏家傳》治奶方。

  天竺黃蚌粉(炒)上件等分研勻,蜜調(diào),涂奶頭與吃。

  《吉氏家傳》治小兒。

  雌黃(末,二錢)砒霜(如使砒,須以豆粉拌之)朱砂(各半錢)山梔子(末,五錢)上件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粒,生油冷水下。兒小一粒。

  《吉氏家傳》又方砒白丁香黃丹(等分)上件末,白飯丸粟米大。湯使如前,量?jī)捍笮》?br />
  《吉氏家傳》

  軟肺丸

  治小兒久年。

  衡砒(一錢)豆豉(半兩,蒸,去皮)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二丸至三丸,嚼魚吞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呀呷嗽。

  砒霜黃丹(各一錢)白丁香(二十粒)白頭面(二兩)上為末,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一丸、二丸,量孩兒大小加減。如此○大,薄荷湯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大人嗽喘滿,唾涎黃色及小兒奶。

  千金散

  川郁金(十個(gè),生用)半夏曲青皮(去白。各一錢半)巴豆(十粒,去皮、不出油)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匕,用豬肉一片摻藥,火上炙黃,任意細(xì)嚼,冷齏汁一呷送下。兒小少服。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傷風(fēng),喘嗽不住,

  腦子散

  。兼治瘕呷。

  大黃(一分)郁金(二錢)上件二味,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fù)時(shí),取切片子,焙干為末;次入粉霜、腦子各少許,再同研令勻。每服一字,沙糖水調(diào)下。量小兒肥瘦加減用之。

  長(zhǎng)沙醫(yī)者劉之才傳

  芫花散

  治小兒、喘嗽。

  芫花(醋拌勻,炒干,黃色為度)地龍(去土,微炒。各半兩)羊消花(一分)上件同為末。半錢,雞子清少許,蒸熟。臨臥匙抄與孩兒服。

  [卷第十六] 咳嗽聲不出第五

  《嬰童寶鑒》云∶小兒咳嗽聲不出,為客風(fēng)傷于肺管、吸門。肺主聲音故也。

  《圣惠》治小兒咳嗽聲不出。

  杏仁煎方

  杏仁(湯浸,去皮尖,入水一大盞,研濾取汁,二兩)蜜酥(各一合)上件藥,先以杏仁汁于鐺中,以重湯煮,減去半;入酥、蜜,又重湯煮二十沸;入貝母、紫菀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更煎攪如餳,收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服,夜一服,嗽止為度。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又方貝母(半兩,煨微黃)牛黃(細(xì)研,一錢)甘草(炙微赤,銼,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又方麥門冬(去心,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炙微赤,銼)貝母(煨微黃)款冬花(各一分)紫菀(半兩。洗去苗土)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卷第十六] 驚膈嗽第六

  (驚瘥而嗽作)茅先生∶小兒有驚膈嗽,因驚風(fēng)候好,便此嗽,故號(hào)驚膈嗽。下金杏丸夾勻氣散與服,安樂。(方并見本門。)小兒月日內(nèi)有嗽候,不治必死。氣未盛而日月內(nèi)嗽,所以不治。嗽如調(diào)理得變,久嗽不止,心陷胸高,渴水不進(jìn)食,死候。

  茅先生

  金杏丸

  杏仁(去皮尖)甜葶藶漢防己馬兜苓(去皮)上等分為用,蜜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門中已有此方。為各有牽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茅先生勻氣散

  桔梗(去蘆頭,洗凈,干秤五兩)縮砂仁茴香(洗)陳橘皮(去瓤。各一兩)甘草(二兩,炙)白姜(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霜木瓜煎湯調(diào)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

  [卷第十六] 傷風(fēng)嗽第七

  茅先生∶有一種百日內(nèi)傷風(fēng)嗽,是百日內(nèi)發(fā)也。即下奶豆膏(方見咳嗽門中),相夾朱砂膏與服(方見驚積門中)即愈。

  張渙

  菖蒲煎方

  治小兒肺中風(fēng)邪,喘鳴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款冬花紫菀(去土洗,焙干)人參(去蘆頭)桂心(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同石臼中搗一、二百下,和皂皂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飲化下。

  張渙

  貝母湯方

  治肺中風(fēng),咳嗽喘滿。

  貝母(炒黃色)半夏(白礬湯洗七遍,焙干。各一兩)干姜(炮)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炙)款冬花(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杏仁二枚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惠眼觀證》

  杏仁散

  治小兒咳嗽,凡傷寒、涎壅發(fā)嗽。

  杏仁巴豆半夏皂莢銅青上等分,藥入甘鍋?zhàn)觾?nèi),以鹽泥固濟(jì)火之,勿令走去藥氣,候冷取出為末。服半錢或一字,生姜、蜜熟水調(diào)下。

  《惠眼觀證》

  金粉散

  是治傷風(fēng)咳嗽或回嗽后多吐,宜服。

  麻黃(不去節(jié))貝母糯米郁金(皂角水煮)杏仁(去皮尖,別研)甘草(炙)天南星(姜汁浸一宿,作餅子炙)人參地膽知母(以上各等分)上為末,卻入杏仁膏同研勻。每服一錢,水半盞,蜂糖二分盞,薄荷二葉,同煎五、七沸服。

  《劉氏家傳》∶小兒肺中風(fēng)形候,咳嗽氣急,咽喉有涎。

  麻黃(去根節(jié),三錢)訶子(用肉二錢)甘草(炙,一錢,打碎)上件藥以水三碗,煎至半碗,去滓溫服。一歲小盞內(nèi)三分,二歲五分,三歲七分,五歲一盞,不拘時(shí)候。

  《劉氏家傳》∶小兒傷風(fēng)嗽及一切嗽。

  五靈脂(半錢)半夏(五個(gè),炮裂)甘草(炙,半兩)上件藥末之。每服半錢,熟調(diào)下。

  《王氏手集》

  菖蒲散方

  治肺中風(fēng)嗽。

  菖蒲官桂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粗本。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三分,溫服。量?jī)盒〈笤鰷p。

  [卷第十六] 痰嗽第八

  張渙論∶五臟之中,肺臟最為嫩弱,若有疾亦難調(diào)治。蓋小兒氣血未實(shí),若解脫不畏,風(fēng)寒傷于皮毛,隨氣入于肺經(jīng),則令咳嗽。凡小兒常令背暖,夏月背襠之類,亦須畏慎。蓋肺俞在于背上,若久嗽不止,至傷真氣,亦生驚風(fēng)。如嬰兒百內(nèi)咳嗽,十中一二得瘥,亦非小疾。若膈上痰涎,尤宜隨證療之。

  《嬰童寶鑒》∶小兒咳嗽,為客風(fēng)流入于肺,生其痰嗽也。

  《玉訣》咳嗽風(fēng)疾候歌∶咳嗽因風(fēng)肺受寒,三焦伏熱轉(zhuǎn)生涎。胃冷虛痰頻嗽吐,時(shí)時(shí)發(fā)熱喘連連。

  小兒痰嗽涎生之者,先與下涎,次和胃氣,后與治嗽疾。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貝母散方

  貝母(煨微黃)桔梗(去蘆頭)馬兜苓百合款冬花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干姜(炮制)漢防己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銼,研膏,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五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痰壅,不欲乳食。

  蟬殼散方

  蟬殼(微炒)桔梗人參(各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用生姜粥飲調(diào)下一字,日三、五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博濟(jì)方》治小兒奶食沖脾,傷風(fēng)咳嗽,墜涎。

  葶藶丸

  甜葶藶(紙上炒過)牽牛子漢防己(各熟)大杏仁(去皮尖,炒熟,研。各一兩)上前三味先搗,羅為末,入杏仁同研;用煮棗肉,再杵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姜湯下,一日二服。

  太醫(yī)局

  辰砂化痰丸

  治風(fēng)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止咳嗽,除煩悶。兼治小兒風(fēng)壅痰嗽。

  辰砂(飛研)白礬(枯過者,別研。各半兩)天南星(炮,一兩)半夏(洗七遍,生姜汁同拌和,作曲三兩)上半夏、天南星為末,合和令勻。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別用朱砂末為衣。每服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服。亦治小兒風(fēng)壅痰嗽。一歲兒服一丸,槌碎,用生姜薄荷湯下。

  《嬰孺》治少小胸中痰實(shí)嗽,并治傷寒逐水。

  麻黃丸方

  麻黃茯苓(各三分)紫菀(四分)五味子杏仁(去皮尖)細(xì)辛桂心干姜(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四歲,二、三丸。不知稍增之。

  《嬰孺》治少小咳涎。

  雞骨散方

  雞骨(炙)紫菀(各二分)上為末,先食服二刀圭,不知加之。

  《嬰孺》治少小胸中有痰結(jié)熏肺,令兒嘔咳。

  蜜煎方

  細(xì)辛甘草桂心干姜射干款冬花紫菀(各一兩)上以蜜煎之,用蜜三升,微火煎及二升,服一合。

  《嬰孺》治少小胸中嗽滿,涎出撩膈。

  五味湯方

  五味子(四分)甘草(炙)細(xì)辛常山(各一分)麻黃(去節(jié)二分)上件藥,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為三服。服已大驗(yàn)。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咳嗽有痰,并解諸般藥毒及上焦壅,身上生瘡,消疳氣。

  三黃丸方

  雄黃(研細(xì))郁金(焙。各一錢)巴豆(三粒,去殼不出油)上為末,杈爛,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嬰孩三丸,半歲五丸,一歲七丸,飯飲吞下,薄荷湯亦可。

  錢乙銀砂丸

  治涎盛、膈熱實(shí),痰嗽,驚風(fēng),積,潮熱。

  水銀(結(jié)砂子三皂子大)辰砂(研,二錢)蝎尾(去毒為末)硼砂粉霜(各研)輕粉郁李仁(去皮,焙,秤為末)白牽牛(末。各一錢)鐵粉好臘茶(各三錢)上同為細(xì)末,熬梨汁為膏,丸如綠豆大。龍腦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餅子。及治大人風(fēng)涎,并食后。

  張渙

  蘇香湯方

  平小兒心肺,消痰壅、咳嗽。

  紫蘇葉木香人參(去蘆頭。各一兩)甘草(炙)五味子陳橘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入生姜自然汁少許,同荊芥湯調(diào)下。

  張渙

  人參半夏丹方

  消小兒痰飲,止嗽。

  人參(去蘆頭)半夏(湯浸七遍,焙干)川面姜白術(shù)天南星(并微炮。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月內(nèi)百嬰兒如針頭大,沾在乳母奶頭上,令兒吮之。

  張渙

  乳香半夏丹方

  治小兒壯熱,喘嗽痰實(shí)。

  乳香(研)半夏(白礬水浸一宿,焙干)木香(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朱砂(細(xì)研,水飛,一兩)麝香(研,一錢)金箔(二十片,研)上件都拌勻,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湯下。量?jī)捍笮〖訙p。

  《嬰童寶鑒》治小兒咳嗽、墜痰。

  紫金丸方

  上以葉子雌黃,不限多少細(xì)研,入鍋?zhàn)觾?nèi)微火中燒令成汁,候冷研細(xì)。飯為丸如蘿卜子大,熟水下二丸。

  《保生信效方》

  利膈丸

  治大人、小兒風(fēng)盛痰實(shí),喘滿咳嗽,風(fēng)氣上攻。

  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熟)青橘皮(去白)槐角子(各半兩)皂角(不,肥者,去皮子,酥涂炙,二兩)齊州半夏(湯浸洗七次,切、焙,秤一兩)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要疏風(fēng)痰,加至三、四十丸。小兒風(fēng)涎痰熱,可作小丸,量多少與之。

  《保生信效方》

  玉塵散

  治大人、小兒痰壅咳嗽,氣促喘滿,咽膈不利及大治勞嗽。

  天南星(去皮)半夏(各用湯浸,洗七遍,切,焙)桔梗桑根白皮(自采土下者。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如錢六、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小兒痰盛咳嗽等亦宜與之。政和癸巳歲,官守豫章以此方官舍施人,無不得效。

  《萬全方》治小兒咳嗽痰壅,不欲乳食。

  蟬殼散方

  蟬殼(微炒)桔梗陳橘皮(去瓤)人參甘草(炙。以上各一分)半夏(半分,湯洗七次,去滑)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字,生姜粥飲調(diào)下。

  《聚寶方》

  半夏丸

  治小兒痰疾嗽方。

  半夏(七個(gè)丸大者,湯洗七遍,切,生姜汁浸一宿)淀粉北礬灰(各一大錢)上三味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濃煎白茅根湯下五丸至七丸,食后服。

  《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喘促,利膈化痰。

  漢防己膏

  漢防己人參半夏(洗去滑)甜葶藶(隔紙炒)白礬(枯)上件各等分為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子大,薄荷姜湯化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痰壅咳嗽。

  木通青橘皮天南星皂角(燒為灰。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巴豆(燈上燒)輕粉(二十合)麝香(半銖)雄黃(六銖)上同研為散子。食后茅香、燈心湯下兩字許。

  《孔氏家傳》

  惺惺散

  解小兒風(fēng)壅痰熱,化涎嗽,止煩渴。

  桔梗人參甘草(炙)栝蔞根白術(shù)(各一兩)白茯苓防風(fēng)(各半兩)細(xì)辛(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銀盞,入荊芥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

  白術(shù)半夏丸

  化痰,治小兒嗽。和胃止逆,寬利胸膈,思乳食。

  半夏(半兩,湯浸,洗去滑)白術(shù)人參甘草(炙)干姜(各二錢半)上為細(xì)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乳食后稍空,煎生姜湯下。

  《王氏手集》

  墜痰丸

  治小兒痰實(shí)咳嗽,壯熱生驚,呀呷喘滿,頭痛心忪,胸膈不利,心嘈惡心。

  半夏(一兩,生姜制)天南星(米泔浸,切作片子,炙)杜薄荷白茯苓白礬灰人參(各半兩)上件為細(xì)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生姜薄荷湯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

  華蓋散

  治小兒痰壅咳嗽。

  桑白皮(炙,一兩)甘草(炙)黃(炙。各三錢)桔梗(洗,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湯點(diǎn)服。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小兒化涎去風(fēng),止咳嗽方。

  半夏(三分,湯洗七次)天南星(半兩,炮)甘草(三錢,炙)皂角子(二十一粒,炒焦)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入生姜二片,同煎三分,去滓溫溫服。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小兒痰鳴,咳嗽氣粗,不食涎潮。

  牽牛丸

  定喘。

  牽牛(取末,半兩)螺青白礬(火飛,各一分)硼砂(一錢)巴豆(燈上燒)杏仁(各七粒)上件為末,水煮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粒,淡姜湯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丈夫、婦人、小兒痰鳴涎響,咳逆喘嗽。

  半夏丸

  半夏(半兩)上用大蘿卜一個(gè),開一小竅子;取成罐子,入半夏在內(nèi),用好醋煮透赤色,取出細(xì)研蘿卜、半夏如泥;又別研入朱砂、雄黃各一錢,同為丸綠豆大。每服量?jī)盒〈螅?、七丸至十丸,生姜湯下?br />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涎盛、咳嗽,上膈壅熱。

  鉛白霜百藥煎(各半兩)上件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化下,不計(jì)時(shí)候。

  [卷第十六] 寒嗽第九

  錢乙論寒熱相反云∶京東轉(zhuǎn)運(yùn)使李公有孫八歲,病嗽而胸滿短氣。醫(yī)者言肺經(jīng)有熱,用竹葉湯、牛黃膏各二服治之,三日加喘。錢曰∶此肺氣不足,復(fù)有寒邪。即使喘滿,當(dāng)補(bǔ)肺脾,勿服涼藥。李曰∶醫(yī)已用竹葉湯、牛黃膏。錢曰∶何治也?醫(yī)曰∶退熱退涎。錢曰∶何熱所作?曰∶肺經(jīng)熱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錢曰∶本虛而風(fēng)寒所作,何熱也?若作肺熱,何不治其肺而反調(diào)心。蓋竹葉湯、牛黃膏治心藥也。醫(yī)有慚色,錢治愈。

  《千金》

  紫菀湯

  治小兒中冷及感寒,暴嗽或上氣喉咽鳴,氣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杏仁黃芩當(dāng)歸甘草(炙。各半兩)麻黃桂心橘皮青木香(各六銖)大黃(一兩《嬰孺》方用一兩半)上十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千金》

  五味子湯

  治小兒風(fēng)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方。

  五味子當(dāng)歸(各半兩)干姜桂心(各六銖)細(xì)辛(三銖)人參紫菀甘草(各六銖)款冬花(三銖)大黃(一兩半)麻黃(六銖?!秼肴妗贩接冒雰桑┥鲜晃毒?,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兒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黃別浸一宿下。(一方無款冬花、大黃,有大棗三枚。)《千金》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fēng)冷嗽,兼氣逆鳴。

  菖蒲丸方

  菖蒲烏頭(炮,去皮尖)杏仁礬石細(xì)辛皂莢(各六銖)款冬花干姜(炮)桂心紫菀(各十八銖)蜀椒(五銖)吳茱萸(六合)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兒小以意減之,兒大以意加之。暴嗽數(shù)服便瘥。

  太醫(yī)局

  潤(rùn)肺散

  治小兒寒壅相交,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語聲不出,痰涎壅塞,胸膈煩滿,鼻塞清涕,咽喉干痛。

  麻黃(去根節(jié))人參(去蘆頭。各二兩)貝母(去心,麩炒黃)杏仁(湯浸,去皮尖,焙令干,麩炒黃。各二兩半)甘草(炙,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一分)桔梗阿膠(炒令黃。各半兩)上件同杵,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六分,去滓溫服,食后。

  太醫(yī)局

  華蓋散

  治小兒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xiàng)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紫蘇子(隔紙炒)麻黃(去根節(jié),湯浴過)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蜜炙)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服。

  太醫(yī)局

  人參半夏丸

  治小兒肺胃受冷,咳嗽氣急,胸膈痞滿,喉中呀呷,嘔吐涎沫,乳食不下。亦治瘧嗽。

  人參(去蘆頭)細(xì)辛(去苗)陳橘皮(各二兩)丁香半夏(湯浸七次,切,焙)濃樸(去粗皮。各四兩)上為細(xì)末,用生姜汁打面糊和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服。量?jī)捍笮〖訙p。

  《嬰孺》治少小肺冷嗽,呼吸多要得于寒者。

  紫菀丸方

  紫菀(三分)礬石(燒)桂心(各二分)上為末,雞子黃和丸小豆大。乳送三丸,大人七丸,日三。常用良。

  《嬰孺》治小兒風(fēng)冷入肺。嗽,日夜不息。晝或小瘥,至夜即甚,食飲不下。

  五味湯方

  五味子甘草(炙)當(dāng)歸人參麻黃(去節(jié))紫菀桂心款冬花(各三分)細(xì)辛地黃(各一分)棗(二十枚,劈)上水三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藥煮一升。一服二合,小兒一合。

  錢乙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焙干,秤)麻黃(去節(jié),先作末。各三分)杏仁(四十粒,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藥)上拌和勻,熟蜜為丸皂子大。溫水化下三、二丸,無時(shí),日三、四。此本方也。仲陽(yáng)加松子仁五十個(gè),糖丸之,含化大妙。

  張渙

  木香半夏丹

  治小兒胃寒,咳嗽。

  木香半夏(湯浸七次,焙干)肉豆蔻(各一兩)藿香葉丁香白術(shù)(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取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jī)捍笮∫砸饧訙p。

  《惠眼觀證》

  皂莢丸

  治小兒冷嗽。

  皂莢(不者,炙)肉桂(去皮)白姜(炮)上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大小加減,熟水吞下。

  《王氏手集》

  紫蘇杏仁散

  治小兒感寒,肺氣壅滯,壯熱咳嗽,鼻塞清涕,語聲不出,胸膈膨脹,痰實(shí)嘔逆,咽嗌疼痛,煩渴喘急。

  紫蘇(炙)杏仁(各炒)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三分,去滓。食后溫服。

  《王氏手集》

  潤(rùn)肺膏丸

  治小兒寒壅咳嗽。

  水蓼桑鈄覆盆子枸杞子(各半兩)皂兒(炮)杜茴香生姜甘草(各一兩)京三棱(炮)胡桃(十個(gè))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細(xì)嚼,溫熟水下。兒小白湯化下。

  《王氏手集》

  五味子膏

  調(diào)勻小兒肺胃,止咳嗽嘔逆,中寒喘滿,可思乳食。

  五味子人參白術(shù)官桂干姜上各等分為細(xì)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每服一丸,沸湯化下,日三、四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一切寒嗽。

  川烏(大者,炮,去皮尖)上為細(xì)末,用生姜自然汁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大人亦可服。熟水下,朱砂為衣。

  [卷第十六] 熱嗽第十

  錢乙論溫冷用藥云∶東都張氏孫九歲,病肺熱。他醫(yī)以犀、珠、龍、麝、生牛黃治之,一月不愈。其證嗽喘悶亂,飲水不止,全不能食。錢氏用使君子丸、益黃散。張?jiān)弧帽居袩?,何以又行溫藥?他醫(y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錢曰∶涼藥久則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dāng)補(bǔ)脾。候飲食如故,即瀉肺經(jīng),病必愈矣。服補(bǔ)脾藥二日,其子欲飲食,錢以瀉白散瀉肺,遂愈十分。張?jiān)弧煤我圆惶??錢曰∶先實(shí)其脾,然后瀉肺,故不虛也。

  《譚氏殊圣》方∶小兒頻嗽又饒?zhí)?,喘息時(shí)時(shí)似火堆。此是乳食沖膈熱,莫冤神灶恐延遲。沙糖元?jiǎng)ν克种?,杵合根?jù)方請(qǐng)不疑。更取麥門知母等、三焦洗了是良醫(yī)。

  知母散

  知母麥門冬甘草(各一分,生)皂角(半分,去皮,酥炙,用盆子合出火毒)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分五服,放冷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咳嗽,解風(fēng)熱。

  一捻金方

  白僵蠶(直者,一兩)甘草(半兩,炙)延胡索(一分)上件為散。每服一捻,齏汁調(diào)下。

  《良方》治小兒熱嗽。

  馬牙硝白礬(各八兩)黃丹(一分)上同研,入合子固濟(jì),火燒令紅;覆潤(rùn)地一夜,再研,加龍腦半錢。甘草湯下一字,或半錢。

  《張氏家傳》治孩兒虛熱,生涎、咳嗽。

  人參散方

  人參貝母(去心,炒)款冬花(去皮)半夏(水煮透,干為末,用姜汁作餅子,焙干)甘草(炙黃。各一錢)上件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水四分,入杏仁二粒,去皮尖,同煎至二分,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脾肺壅熱、咳嗽,

  金華散

  。并氣粗喘。

  貝母(七分)漢防己甘草(炙。各半分)馬牙硝(半兩)上件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水四分或一錢,煎。溫服,一日三服。如壅甚,時(shí)時(shí)與服無妨。

  《吉氏家傳》治小兒上焦壅熱及心肺虛熱,嗽不止。

  清肺丸

  好連翹(一兩)腦子(少許,研)上末,煉蜜丸彈子大。食后臨臥含化。忌豬肉、濕面。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

  半夏散

  治小兒肺熱咳嗽,止瀉潤(rùn)肺。

  半夏(一兩,姜汁)貝母(三分)柴胡(去蘆)杏仁(炒,研)川升麻桑白皮(炙)地骨皮款冬花麥門冬(去心)馬兜苓青橘皮(各半兩)甘草(一分,炙)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一葉,綿一片裹藥末,用水一盞,生姜一片,棗半枚,煎五分。用盞盛,放火上,時(shí)時(shí)溫服。忌生冷、毒物。

  [卷第十六] 久嗽第十一

  《圣惠》治小兒嗽久不止,心神煩悶。

  栝蔞煎方

  栝蔞(一顆,熱者去仁,以童子小便一升相和,研絞取汁)酥(一兩)甘草(一分,生為末)蜜(二兩)上件以銀鍋?zhàn)又徐谆鸺迦缦○h。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四、五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嗽久不止。

  不灰木散方

  不灰木(用牛糞涂,燒令通赤)貝母(煨令黃)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新汲水一小盞,點(diǎn)生油一、二滴,打令散,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日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嬰孺》治小兒咳嗽,經(jīng)年不瘥,喉鳴喘成疹。

  麻黃丸方

  麻黃(去節(jié))細(xì)辛甘草(各二分,炙)款冬花柴胡紫菀茯苓百部枳實(shí)(炙,各三分)貝母大黃(各五分)黃芩(四分)杏仁(六分,炒)上為末,蜜丸烏豆大。四、五歲兒一服二十丸,日再稍加之。

  《嬰孺》治小兒久嗽上氣連年,胸中迫滿不得臥,但常抱坐。

  附子煎丸

  附子(二個(gè),炮)款冬花芎(各二升)細(xì)辛礬石(各五分)飴糖(二升)蜀椒(一升,去汗目合口者)紫菀(十分)五味子(四分)竹根射干(各一把)白術(shù)(二分)桂心(三分)酒(三升)上十二味以酒煎,候竹根黃黑,去滓;下飴糖于酒中,更煎令可丸。服桐子大一丸至十丸。

  《嬰孺》治小兒嗽,經(jīng)時(shí)不瘥,一嗽氣絕及傷肺見血。

  桑白皮煎方

  桑根白皮(切,五合,東行者)白狗肺(一具,切)甘草茯苓升麻貝母(各二十分)芍藥杏仁(炒。各十分)李根白皮(切,四分)淡竹青皮(八分)款冬花麥門冬(去心。各六分)蜜地黃汁(各一升)黃芩(十一分)上以水一斗,煮及三升,去滓,下杏仁膏、地黃汁、蜜,微火上煎,不住攪至二升三合,綿濾絞汁。二、三歲兒一合溫服之,日進(jìn)五服,夜三服。

  《鳳髓經(jīng)》

  杏仁膏

  治小兒日久咳嗽不瘥。

  杏仁(去皮尖)茯苓(去皮。各一分)不蛀皂角(一挺,重一錢半,去皮,蜜炙,干)上為細(xì)末,煉蜜為膏一皂子大。薄荷蜜水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久嗽不止。

  柴胡(去蘆)黃芩(各半兩)甘草(炮,一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煎蔥湯調(diào)下,不過再服。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大人、小兒久嗽不止,痰吐、喘悶、氣噎。

  知母散

  知母貝母柴胡黃(炙)紫菀(洗)馬兜苓半夏(白礬水煮,干為度)杏仁(研,去皮尖)桑白皮(炙)白礬(研)款冬花(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同煎三分,去滓,時(shí)時(shí)服?;蛏匀恢蠛秊橥?,每服五、七丸,生姜湯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

  貝母散

  治小兒久嗽、氣急。

  貝母(煨微黃)杏仁(湯浸,去皮炒)麥門冬(去心)款冬花(各一分)紫菀(半兩,去苗)上為末,用乳汁調(diào)下半錢。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

  半夏丸

  治小兒久嗽、痰吐,頭疼。

  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皂角水二味煮干)白礬石膏川烏頭(炮。各一分)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湯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