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寒熱論
小兒寒熱者。由風(fēng)邪外客于腠理。痰飲內(nèi)漬于臟腑。致血氣不足。陰陽更勝而所作也。陽勝則發(fā)熱。陰勝則發(fā)寒。陰陽交爭。邪正相干。則寒熱往來。時發(fā)時止。然此證與瘧相似。而發(fā)寒不致戰(zhàn)栗。發(fā)熱不致悶亂。所以異也。今敘方于后。
人參前胡散
治寒熱往來。
人參(去蘆)柴胡(去苗各一兩)前胡(去蘆一兩)桔梗(去蘆)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地骨皮(去骨)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盞。去滓服。無時。
秦艽湯
秦艽(去蘆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竹茹(一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甘草(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及治赤氣中人。以豬后蹄燒灰研末。以乳汁調(diào)服一錢。治中熱亦佳。
香甲散
治寒熱肌瘦。
木香(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川大黃(半兩銼微炒)當(dāng)歸(去蘆洗凈焙半兩)檳榔(三個)陳皮(湯浸去白焙秤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知母(半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二姜丸
治痹疾。發(fā)寒熱似瘧。干姜良姜各等分。細(xì)銼。同炒黃。為細(xì)末。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煎楊柳枝湯送下??招姆R嘀委?。
冬瓜汁
治生下至五月以里。乍寒乍熱。往來無時。以冬瓜炮熟。絞汁與服?;蜾S柳枝。煮汁浴兒。
[卷十六] 瘧病論
瘧病者。由夏傷于暑??陀谀w里。致肌腠虛隙。至秋又寒濕乘之。動前暑熱,邪正相搏。陰陽交爭。會遇有時。更相勝負(fù)。陽勝則發(fā)熱。陰勝則發(fā)寒。陰陽互勝。則發(fā)寒熱。熱則煩躁悶亂。寒則噤栗戰(zhàn)悚。陰陽會遇。交爭已過。邪正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又復(fù)發(fā)作。故瘧休作有時也。其發(fā)晏者。邪正會過遲也。其發(fā)朝者。邪正會遇早也。其間日發(fā)者,邪氣入深而行瘥遲。不能日作。故間日乃發(fā)也。今敘方于后。
桃仁湯
治小兒發(fā)瘧不止。
桃仁(湯浸去皮尖并雙仁者麩炒黃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桂心(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靈豆膏
治如前。大蒜一枚。去皮研。巴豆三升。去皮心。同濕紙裹煨熟。一處研為膏。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五丸。
醋湯送下。吐瀉即瘥。后用藿香湯補之。
藿香湯
藿香(去土)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連服三服。無時。
朱衣使者治如前。
砒(半兩細(xì)研)綠豆末(一分)黑豆末(一分)上同研勻細(xì)。滴水丸黍米大。辰砂為衣。間日發(fā)者。于好日夜臨臥時。冷醋水送下二丸。頻日發(fā)者。只于當(dāng)日夜服如上法。兒極小者與一丸。端午日合佳。
又方
治如前。以生鹿角為細(xì)末。發(fā)已前。乳汁調(diào)服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雞中黃皮炒極燥為末。乳汁服之。男雄女雌。
又方
治如前。以蛇蛻皮一兩。取每條長五寸以上者。燒灰存性。研細(xì)末。每服一錢。新水調(diào)下。未發(fā)前服。三歲上半錢。以下者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黃丹二分。蜜水和之與服。如冷者以酒和。冷服。
萬金丹
治痰盛挾積。發(fā)瘧久不瘥。
阿魏(一錢湯化去砂石和面作餅煨熟銼細(xì)炒干)朱砂(一分研水飛)砒霜(一錢用醋半盞慢火上熬醋盡)丁香(半兩)巴豆(七個去皮膜油盡取霜)木香(半兩)相思子(十四個)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未發(fā)前新水下一二粒。一歲加一粒。至十歲上止十粒。絕早服。忌熱物一時辰。
知母丸
治瘧疾熱甚者。
知母(一兩微炒)鱉甲(一兩酥炙焦去裙)川大黃(一兩細(xì)銼,微炒)朱砂(一錢水飛研)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川芒硝(半兩)川升麻(半兩)龍腦(一錢研)上為末。拌勻細(xì)。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湯送下。得利即愈。量大小加減。
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壯如小麥大。
恒山湯
治小兒瘧疾。
恒山(一兩銼)小麥(三合)淡竹葉(切一升)上為粗末。水煎去滓。臘中兒服一蜆殼。半月者二蜆殼。盈月者半小合。以意增之。
烏梅丸
治瘧疾寒甚者。
烏梅肉(一兩焙干)母丁香(半兩)桂心(半兩)當(dāng)歸(去須洗焙半兩)干漆(半兩炒煙出盡)上為細(xì)末。入研細(xì)麝香末半錢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飲下。
茶清散
治諸瘧疾。
人言(一兩)黑豆(一升)河水(四升)上同煮至水盡。炒干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熱多者臘茶清調(diào)下。寒多者草茶清調(diào)下。間日者于發(fā)夜臨臥服。頻日者但臨臥。忌熱物一時辰。此方宜斟酌。
鬼見愁治乳奶嬰小患瘧。無計可治。服此的驗神應(yīng)。
代赭石(用丁頭五?;鸫状闶窝袠O細(xì))朱砂(透明塊子半錢水飛)砒霜(皂子大)上三味。用濕紙七重同裹。慢火內(nèi)煨至紙干。取出頓地上出火毒。次入腦麝各半字。金箔五片同研。共為細(xì)末。每一字。于發(fā)日早以麻油一滴。調(diào)藥敷鼻尖上。立止。
草果子湯
治脾寒發(fā)瘧。草果子三個。甘草五寸。大棗七個。并銼碎。分三服。水一盞。煎至半盞。放溫服。更量大小加減。
[卷十六] 弄舌論
小兒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干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腳絡(luò)連舌。熱則舌亦干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心熱則發(fā)渴。脾熱則津液耗。皆引飲。二證相似,宜加審別。心熱者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就其冷。切牙上竄。治宜退熱。脾熱者大便稠硬。赤黃色。
面黃身亦微黃。治宜微導(dǎo)之。不可用冷藥。又不可轉(zhuǎn)下。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yōu)轲嵋病H舸蟛∥匆?。用藥弄舌者。大兇也。今敘方于后?br />
人參知母散
治心熱弄舌。
知母(一兩)藍(lán)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鉤藤(一分)川升麻(一分)干葛(一分)黃芩(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滴,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瀉黃散
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去土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fēng)(去蘆并叉枝切焙四兩)上并銼。以蜜酒灑拌勻。炒香燥。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取清汁服。一方有山藥二兩。
[卷十六] 病論(音奇)
小兒病。其論有二。一者圣惠云。小兒生十余月以后。母又娠。因以乳兒。令兒生病。其候精神不爽。身體痿瘁。骨立發(fā)落。名曰病。又曰繼病,又曰交奶。二者巢氏云。小兒在母胎妊之時。其母被惡神導(dǎo)其腹中胎氣。至兒生下。往往羸。微微下痢。寒熱往來。毛發(fā)焦豎。多嗔不悅。其候頗似于疳。今敘方于后。
虎骨丹
治病。
虎頭骨(涂酥炙黃一兩)鬼臼(一兩)草龍膽(去蘆一兩)鬼箭(取羽一兩)琥珀(半兩令研)白膠香(半兩令研)上為細(xì)末。同研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取伏翼(蝙蝠是也)燒灰研細(xì)末,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若炙令香熟。嚼爛哺兒。亦效。
如得重一斤者尤佳。又得黃精自然汁。涂炙之。最良。
又方
治如前。取伯勞鳥毛。與兒帶之。(又名博勞,又名)
[卷十六] 骨蒸論
小兒自周以上。至十余歲。血氣隆盛,因濃衣溫燠。將養(yǎng)過宜。食羊肉肥甘果食諸物。臟腑生熱。熏蒸肌骨。身體發(fā)熱。夜有盜汗。漸漸瘦悴。乃成骨蒸。若不即治。則為急勞。今敘方于后。
秦艽散
治潮熱蒸瘦減食。
秦艽(去蘆切焙)甘草(炙各一兩)干貓兒薄荷葉(半兩不見火)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
地骨皮湯
治骨蒸體熱肌瘦。
地骨皮(去骨)胡黃連(各一兩)鱉甲(涂酥炙黃去裙盡)柴胡(去苗)犀角(銼取屑)嫩桃枝(銼)川大黃(炮)知母(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麥煎散
治童男室女。骨蒸肌熱盜汗。減食痿瘦。
鱉甲(醋炙去裙)大黃(紙裹煨熟)恒山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干生漆(炒煙盡)當(dāng)歸(去蘆洗凈酒浸一宿)白術(shù)生地黃石膏(各一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有虛汗者。加麻黃根一兩。
連艽散
治骨蒸肌瘦。漸為急勞。
黃連(去須一兩)秦艽(去蘆一兩)天靈蓋(一枚涂酥炙黃)甘草(半兩炙)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粥飲調(diào)下。無時。
[卷十六] 腹皮青黑論
小兒腹肚皮腠虛薄。為風(fēng)寒邪氣所乘。而真氣微弱。不能滋其血氣,失于榮養(yǎng)。致邪氣著而不去。故腹皮卒然青黑也。此候危惡。今敘方于后。
二圣散
治腹肚皮膚。忽然青黑。以胡粉苦參各一兩。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兼涂患處。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能喘息。宜急用此方。以大青為末。納口中。酒送之。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以酒和胡粉涂之。干則再涂。仍于臍四邊各半寸。并鳩尾下一寸。共五處。各灸三壯。
[卷十六] 難乳論
小兒難乳有二。一者兒初生。客風(fēng)邪熱中臍。流入心脾之經(jīng)。即令舌濃唇燥而急??诓荒艹巳?。故乳而不能咂飲也。二者兒初生時。拭掠口中穢血不及。咽而入腹。則令兒心腹痞滿、短氣促急。故口不能吮乳飲之也。今敘方于后。
五?;镜?br />
治心脾經(jīng)熱。舌濃唇燥。急不能乘乳。
生干地黃(焙秤)熟干地黃(焙秤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秤)麥門冬(去心秤)玄參(去蘆)甘草(炙)甜硝(各三錢)青黛(一錢半)上先六味為細(xì)末。后研入硝黛拌勻。煉蜜和丸雞頭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后熟水化服之。無時。
又方
治兒飲乳不快。喉舌似緊。不相從順。以沙牛角燒灰存性。研細(xì)末涂乳上。放兒口中。捻汁。令吮咽下。
又方
治胸腹痞滿。短氣促急。不能飲乳。取雞子殼燒灰。酒服半錢。
又方
治心胸?zé)崞?。飲乳不快。以生葛根杵爛。絞汁飲灌之。如無。以干葛煮灌之。亦得。
治小兒不能乳以雀矢四枚末之。著乳上。令吮之。兒大增服。
治小兒初生不飲乳。及不小便。以乳汁二合。蔥白一寸四破。于銀器內(nèi)煎取一合。藥注灌之。立效。
[卷十六] 大小便論
小兒大便有秘澀者。有不通者。皆由腑臟有熱。乘于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jié)實而硬。大便難下。
則為秘澀。甚者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jīng)俱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澀。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干而不通也。若熱入大小腸。則皆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金花散
治大便秘澀便難。
皂角仁(一錢炒)檳榔(一個生)甘草(一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沙糖熟水調(diào)下。
柏子仁膏
治如前。
柏子仁(揀凈)松子仁胡桃仁(各等分)上研和膏。每彈子大。熱湯化下。未快再服。
人參荊芥湯
以人參荊芥各自為末。每用人參末半錢。荊芥末一錢和勻。水一盞。煎至七分。放冷量大小時時與服。
木香粗散
治大便不通。木香訶子煨取皮等分。為粗末。每半錢或一錢。水煎去滓。放溫時服。
又方
治如前。以豬苓一兩為末。水少許。煮雞矢白湯調(diào)下一錢。瘥。
又方
治如前。以酵不拘多少。先搦干曝為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米飲下。
木通散
治小便澀滯滴瀝。不得通快。
木通滑石甘草(炙)焰硝(研各半兩)三葉草(一分)上為末細(xì)勻。每服一字或半錢。沸湯點服。乳食前。
滑石散
治如前。
滑石瞿麥葵子(炒)蕓薹子甘草(炙)山梔子仁郁金海金砂(炒各一錢)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燈心蔥湯調(diào)下。乳食前。
如圣散
治如前。海金砂炒。滑石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燈心湯調(diào)下。乳前食。
八正散
治如前。又治心經(jīng)邪熱。又治熱淋。
瞿麥木通山梔子仁地扁竹車前子甘草滑石(各三錢)大黃(一錢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薄荷二葉。同煎二分。去滓溫服。無時。
治小兒小便不通。三日欲死??晃珍S。壁魚七枚。別研。以水一大盞。煎葵根取汁六分。入壁魚末。再煎三五沸。去滓。放溫服。
治小兒小便赤澀不通蒲黃滑石各等分。研勻細(xì)。每服一錢。煎燈心湯調(diào)下。沙糖水亦得。亦治淋痛。乳食前。
治小兒卒不得小便鹽安臍中灸之。
治小兒小便赤澀不通滑石(二兩)木通(一兩)葵子(一合)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冬葵子散
治小兒卒小便不通。小腹急悶。冬葵子一兩。木通半兩。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拘時候。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延胡索去皮。川苦楝去核。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diào)下。如無捻頭。即于湯中滴油三兩點。食前服。一方車前草小麥各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二。量兒大小加減。
葶藶散
治如前。葶藶半兩炒。青皮去穣炒黃。半兩。為細(xì)末。每服半分或一分??招慕獪{(diào)下。乳食前。
僵蠶散
治如前。白僵蠶炒去絲嘴。當(dāng)歸去蘆洗凈。等分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煎車前子湯調(diào)下。亦治血淋。若沙淋者。煎羊蹄草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綿黃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烏梅肉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服。神效。
又方
以地扁竹煎湯。放溫服。如熟水飲之。效。
白術(shù)膏
治小便澀滯不通。胸腹痞滿。
白術(shù)(半兩)白茯苓(一分)澤瀉(半兩)人參(去蘆一分)滑石(一分)上為末。煉蜜和膏。每皂子大。米飲化下。亦治脾胃不和。不美乳食。
朱砂散
治小便赤澀不通。心神煩躁。
朱砂(一兩研)滑石(半兩研)犀角屑(半兩)黃芩(一分)車前子(一分炒)甘草(一分炙)上為散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diào)下。乳食前。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
葵根(一握銼)滑石(一兩)木通(一兩)牽牛子(半兩炒)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大盞。入燈心蔥白各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放溫。食前服。
雞腸草散
治小腸膀胱有熱。小便難澀。服冷藥過多。卻致小便不能禁止。
雞腸草(一兩)牡蠣粉(三分)龍骨(火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桑螵蛸(米泔水煮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亦治遺尿。乳食前。
郁李仁丸
治大小便秘澀不通。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大黃(一兩)檳榔(三兩)青皮(去穣半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湯下。無時。
芎黃散
治如前。
芎(一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郁李仁(三分溫湯浸去皮微炒黃)上為散。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乳食前。
朱粉丹
治如前。心神煩。腹脅悶。臥中多驚。
朱砂(半兩研細(xì)水飛)膩粉(一錢)續(xù)隨子(半兩)上為末。研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七粒。食后溫水送下。
木通銼散
治大小便不通。
木通瞿麥滑石山梔子仁(各三錢)茯苓(去黑皮)甘草(各四錢)續(xù)隨子(三錢)車前子(一分)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更量大小加減。乳食前。
紅綿散
治如前。
朱砂(研水飛)郁金輕粉(各一分)馬牙硝(半兩)上入麝香少許,研勻細(xì)。每服半錢。薄荷蜜水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滑石為末。每服半錢。清油調(diào)如稀糊。再入好酒一茶腳許。攪勻服之。如一時久。未通再服。
又方
治如前。以不皂角去皮核。生為末。用二錢。取獨頭蒜一顆。沙盆內(nèi)同皂角末磨擦蒜盡。以釅米醋少許和之。捻作餅子。如香花子。貼臍中。立通。
又方
治如前。以露蜂房燒灰研細(xì)。酒調(diào)一錢或半錢。日二。
郁李仁膏
治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一兩浸去皮)滑石(半兩研)大黃(去粗皮取實者一兩銼碎酒浸半日捏干炒焦為末)上先將郁李研為膏。和二味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大小與。小者乳汁下。大者薄荷湯下。要疏風(fēng)熱痰實服。但微溏極穩(wěn)。
[卷十六] 五淋論(附遺尿)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血淋)。二曰寒淋(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石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虛極所致。小兒未親色欲,故無患者。內(nèi)石淋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人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于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jīng)。皆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行于水道。出于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爆。水液行澀。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shù)。
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于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于二經(jīng)而作。其候先寒戰(zhàn)而后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fā)寒戰(zhàn)。正氣勝則寒戰(zhàn)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澀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于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于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jīng)。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nèi)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澀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余瀝也。
勞淋者。因房事過度。腎虛精竭。氣通于陰。水道干澀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shù)而下。水道干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nèi)。數(shù)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jié)。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圣濟(jì)經(jīng)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語。未達(dá)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于水。立于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颊吣苏婢嫖锍鲅?。其候沙石從水道中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琥珀丸
治熱淋疼痛。
琥珀(半兩研)乳香(半兩研)桃膠(半兩研)上拌研勻。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煎萱草湯下。
又方
治如前。以黃芩二兩。絹袋貯之。用水二升。煮取一升。時時服。
蒲黃散
治血淋澀痛。
蒲黃(半兩)冬葵子(半兩)生地黃(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雄雞屎尖白如粉者。炒微黃研細(xì)末。酒糊丸。綠豆大。酒下三五丸。日連連四五服。取效。
玉粉丹
治寒淋膏淋如神。又治下痢。牡蠣粉四兩研。干姜末二兩炮。拌勻。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米飲送下。無時。
二膠散
治氣淋。小腸憋膨不通。桃膠李膠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蔥白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氣淋。以蠶蛻紙燒灰研細(xì)。每服半錢或一錢。煎去心麥門冬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馬兜鈴炒焦黃。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麝香酒調(diào)下。溫酒亦得。無時。
葵子散
治沙石淋。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石南葉榆白皮(去末銼)石葦(去毛)木通(銼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蔥白湯調(diào)下。一方只煮冬葵子汁服。
二石散
治如前。
滑石石葦(去毛各一兩一方更有栝蔞根一兩)上為末。每服半錢。煎大麥湯清調(diào)下。無大麥。米飲亦得。
治小兒淋閉露蜂房亂發(fā)灰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服之。日二。
又方
治如前。冬葵子一兩。杵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以衣中白魚摩臍下。及小腹。
又方
治如前。經(jīng)效小兒諸淋。
治小兒遺尿。
瞿麥穗龍膽草(去蘆)皂莢(去皮弦)桂心(各半兩)人參(去蘆一兩)雞腸草(一兩)車前子(一兩炒一分)石葦(去毛半兩)上同為末。煉蜜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分,日三。
又方
以小豆葉搗汁服之。以雞腸燒灰研末。漿水調(diào)服一錢。日三。
小兒寒熱者。由風(fēng)邪外客于腠理。痰飲內(nèi)漬于臟腑。致血氣不足。陰陽更勝而所作也。陽勝則發(fā)熱。陰勝則發(fā)寒。陰陽交爭。邪正相干。則寒熱往來。時發(fā)時止。然此證與瘧相似。而發(fā)寒不致戰(zhàn)栗。發(fā)熱不致悶亂。所以異也。今敘方于后。
人參前胡散
治寒熱往來。
人參(去蘆)柴胡(去苗各一兩)前胡(去蘆一兩)桔梗(去蘆)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地骨皮(去骨)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盞。去滓服。無時。
秦艽湯
秦艽(去蘆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竹茹(一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甘草(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及治赤氣中人。以豬后蹄燒灰研末。以乳汁調(diào)服一錢。治中熱亦佳。
香甲散
治寒熱肌瘦。
木香(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川大黃(半兩銼微炒)當(dāng)歸(去蘆洗凈焙半兩)檳榔(三個)陳皮(湯浸去白焙秤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知母(半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二姜丸
治痹疾。發(fā)寒熱似瘧。干姜良姜各等分。細(xì)銼。同炒黃。為細(xì)末。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煎楊柳枝湯送下??招姆R嘀委?。
冬瓜汁
治生下至五月以里。乍寒乍熱。往來無時。以冬瓜炮熟。絞汁與服?;蜾S柳枝。煮汁浴兒。
[卷十六] 瘧病論
瘧病者。由夏傷于暑??陀谀w里。致肌腠虛隙。至秋又寒濕乘之。動前暑熱,邪正相搏。陰陽交爭。會遇有時。更相勝負(fù)。陽勝則發(fā)熱。陰勝則發(fā)寒。陰陽互勝。則發(fā)寒熱。熱則煩躁悶亂。寒則噤栗戰(zhàn)悚。陰陽會遇。交爭已過。邪正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又復(fù)發(fā)作。故瘧休作有時也。其發(fā)晏者。邪正會過遲也。其發(fā)朝者。邪正會遇早也。其間日發(fā)者,邪氣入深而行瘥遲。不能日作。故間日乃發(fā)也。今敘方于后。
桃仁湯
治小兒發(fā)瘧不止。
桃仁(湯浸去皮尖并雙仁者麩炒黃一兩)鱉甲(一兩酥炙黃去裙)桂心(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靈豆膏
治如前。大蒜一枚。去皮研。巴豆三升。去皮心。同濕紙裹煨熟。一處研為膏。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五丸。
醋湯送下。吐瀉即瘥。后用藿香湯補之。
藿香湯
藿香(去土)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連服三服。無時。
朱衣使者治如前。
砒(半兩細(xì)研)綠豆末(一分)黑豆末(一分)上同研勻細(xì)。滴水丸黍米大。辰砂為衣。間日發(fā)者。于好日夜臨臥時。冷醋水送下二丸。頻日發(fā)者。只于當(dāng)日夜服如上法。兒極小者與一丸。端午日合佳。
又方
治如前。以生鹿角為細(xì)末。發(fā)已前。乳汁調(diào)服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雞中黃皮炒極燥為末。乳汁服之。男雄女雌。
又方
治如前。以蛇蛻皮一兩。取每條長五寸以上者。燒灰存性。研細(xì)末。每服一錢。新水調(diào)下。未發(fā)前服。三歲上半錢。以下者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黃丹二分。蜜水和之與服。如冷者以酒和。冷服。
萬金丹
治痰盛挾積。發(fā)瘧久不瘥。
阿魏(一錢湯化去砂石和面作餅煨熟銼細(xì)炒干)朱砂(一分研水飛)砒霜(一錢用醋半盞慢火上熬醋盡)丁香(半兩)巴豆(七個去皮膜油盡取霜)木香(半兩)相思子(十四個)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未發(fā)前新水下一二粒。一歲加一粒。至十歲上止十粒。絕早服。忌熱物一時辰。
知母丸
治瘧疾熱甚者。
知母(一兩微炒)鱉甲(一兩酥炙焦去裙)川大黃(一兩細(xì)銼,微炒)朱砂(一錢水飛研)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川芒硝(半兩)川升麻(半兩)龍腦(一錢研)上為末。拌勻細(xì)。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湯送下。得利即愈。量大小加減。
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壯如小麥大。
恒山湯
治小兒瘧疾。
恒山(一兩銼)小麥(三合)淡竹葉(切一升)上為粗末。水煎去滓。臘中兒服一蜆殼。半月者二蜆殼。盈月者半小合。以意增之。
烏梅丸
治瘧疾寒甚者。
烏梅肉(一兩焙干)母丁香(半兩)桂心(半兩)當(dāng)歸(去須洗焙半兩)干漆(半兩炒煙出盡)上為細(xì)末。入研細(xì)麝香末半錢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飲下。
茶清散
治諸瘧疾。
人言(一兩)黑豆(一升)河水(四升)上同煮至水盡。炒干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熱多者臘茶清調(diào)下。寒多者草茶清調(diào)下。間日者于發(fā)夜臨臥服。頻日者但臨臥。忌熱物一時辰。此方宜斟酌。
鬼見愁治乳奶嬰小患瘧。無計可治。服此的驗神應(yīng)。
代赭石(用丁頭五?;鸫状闶窝袠O細(xì))朱砂(透明塊子半錢水飛)砒霜(皂子大)上三味。用濕紙七重同裹。慢火內(nèi)煨至紙干。取出頓地上出火毒。次入腦麝各半字。金箔五片同研。共為細(xì)末。每一字。于發(fā)日早以麻油一滴。調(diào)藥敷鼻尖上。立止。
草果子湯
治脾寒發(fā)瘧。草果子三個。甘草五寸。大棗七個。并銼碎。分三服。水一盞。煎至半盞。放溫服。更量大小加減。
[卷十六] 弄舌論
小兒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干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腳絡(luò)連舌。熱則舌亦干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心熱則發(fā)渴。脾熱則津液耗。皆引飲。二證相似,宜加審別。心熱者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就其冷。切牙上竄。治宜退熱。脾熱者大便稠硬。赤黃色。
面黃身亦微黃。治宜微導(dǎo)之。不可用冷藥。又不可轉(zhuǎn)下。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yōu)轲嵋病H舸蟛∥匆?。用藥弄舌者。大兇也。今敘方于后?br />
人參知母散
治心熱弄舌。
知母(一兩)藍(lán)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鉤藤(一分)川升麻(一分)干葛(一分)黃芩(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滴,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瀉黃散
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去土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fēng)(去蘆并叉枝切焙四兩)上并銼。以蜜酒灑拌勻。炒香燥。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取清汁服。一方有山藥二兩。
[卷十六] 病論(音奇)
小兒病。其論有二。一者圣惠云。小兒生十余月以后。母又娠。因以乳兒。令兒生病。其候精神不爽。身體痿瘁。骨立發(fā)落。名曰病。又曰繼病,又曰交奶。二者巢氏云。小兒在母胎妊之時。其母被惡神導(dǎo)其腹中胎氣。至兒生下。往往羸。微微下痢。寒熱往來。毛發(fā)焦豎。多嗔不悅。其候頗似于疳。今敘方于后。
虎骨丹
治病。
虎頭骨(涂酥炙黃一兩)鬼臼(一兩)草龍膽(去蘆一兩)鬼箭(取羽一兩)琥珀(半兩令研)白膠香(半兩令研)上為細(xì)末。同研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取伏翼(蝙蝠是也)燒灰研細(xì)末,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若炙令香熟。嚼爛哺兒。亦效。
如得重一斤者尤佳。又得黃精自然汁。涂炙之。最良。
又方
治如前。取伯勞鳥毛。與兒帶之。(又名博勞,又名)
[卷十六] 骨蒸論
小兒自周以上。至十余歲。血氣隆盛,因濃衣溫燠。將養(yǎng)過宜。食羊肉肥甘果食諸物。臟腑生熱。熏蒸肌骨。身體發(fā)熱。夜有盜汗。漸漸瘦悴。乃成骨蒸。若不即治。則為急勞。今敘方于后。
秦艽散
治潮熱蒸瘦減食。
秦艽(去蘆切焙)甘草(炙各一兩)干貓兒薄荷葉(半兩不見火)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
地骨皮湯
治骨蒸體熱肌瘦。
地骨皮(去骨)胡黃連(各一兩)鱉甲(涂酥炙黃去裙盡)柴胡(去苗)犀角(銼取屑)嫩桃枝(銼)川大黃(炮)知母(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麥煎散
治童男室女。骨蒸肌熱盜汗。減食痿瘦。
鱉甲(醋炙去裙)大黃(紙裹煨熟)恒山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干生漆(炒煙盡)當(dāng)歸(去蘆洗凈酒浸一宿)白術(shù)生地黃石膏(各一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有虛汗者。加麻黃根一兩。
連艽散
治骨蒸肌瘦。漸為急勞。
黃連(去須一兩)秦艽(去蘆一兩)天靈蓋(一枚涂酥炙黃)甘草(半兩炙)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粥飲調(diào)下。無時。
[卷十六] 腹皮青黑論
小兒腹肚皮腠虛薄。為風(fēng)寒邪氣所乘。而真氣微弱。不能滋其血氣,失于榮養(yǎng)。致邪氣著而不去。故腹皮卒然青黑也。此候危惡。今敘方于后。
二圣散
治腹肚皮膚。忽然青黑。以胡粉苦參各一兩。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兼涂患處。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能喘息。宜急用此方。以大青為末。納口中。酒送之。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以酒和胡粉涂之。干則再涂。仍于臍四邊各半寸。并鳩尾下一寸。共五處。各灸三壯。
[卷十六] 難乳論
小兒難乳有二。一者兒初生。客風(fēng)邪熱中臍。流入心脾之經(jīng)。即令舌濃唇燥而急??诓荒艹巳?。故乳而不能咂飲也。二者兒初生時。拭掠口中穢血不及。咽而入腹。則令兒心腹痞滿、短氣促急。故口不能吮乳飲之也。今敘方于后。
五?;镜?br />
治心脾經(jīng)熱。舌濃唇燥。急不能乘乳。
生干地黃(焙秤)熟干地黃(焙秤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秤)麥門冬(去心秤)玄參(去蘆)甘草(炙)甜硝(各三錢)青黛(一錢半)上先六味為細(xì)末。后研入硝黛拌勻。煉蜜和丸雞頭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后熟水化服之。無時。
又方
治兒飲乳不快。喉舌似緊。不相從順。以沙牛角燒灰存性。研細(xì)末涂乳上。放兒口中。捻汁。令吮咽下。
又方
治胸腹痞滿。短氣促急。不能飲乳。取雞子殼燒灰。酒服半錢。
又方
治心胸?zé)崞?。飲乳不快。以生葛根杵爛。絞汁飲灌之。如無。以干葛煮灌之。亦得。
治小兒不能乳以雀矢四枚末之。著乳上。令吮之。兒大增服。
治小兒初生不飲乳。及不小便。以乳汁二合。蔥白一寸四破。于銀器內(nèi)煎取一合。藥注灌之。立效。
[卷十六] 大小便論
小兒大便有秘澀者。有不通者。皆由腑臟有熱。乘于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jié)實而硬。大便難下。
則為秘澀。甚者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jīng)俱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澀。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干而不通也。若熱入大小腸。則皆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金花散
治大便秘澀便難。
皂角仁(一錢炒)檳榔(一個生)甘草(一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沙糖熟水調(diào)下。
柏子仁膏
治如前。
柏子仁(揀凈)松子仁胡桃仁(各等分)上研和膏。每彈子大。熱湯化下。未快再服。
人參荊芥湯
以人參荊芥各自為末。每用人參末半錢。荊芥末一錢和勻。水一盞。煎至七分。放冷量大小時時與服。
木香粗散
治大便不通。木香訶子煨取皮等分。為粗末。每半錢或一錢。水煎去滓。放溫時服。
又方
治如前。以豬苓一兩為末。水少許。煮雞矢白湯調(diào)下一錢。瘥。
又方
治如前。以酵不拘多少。先搦干曝為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米飲下。
木通散
治小便澀滯滴瀝。不得通快。
木通滑石甘草(炙)焰硝(研各半兩)三葉草(一分)上為末細(xì)勻。每服一字或半錢。沸湯點服。乳食前。
滑石散
治如前。
滑石瞿麥葵子(炒)蕓薹子甘草(炙)山梔子仁郁金海金砂(炒各一錢)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燈心蔥湯調(diào)下。乳食前。
如圣散
治如前。海金砂炒。滑石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燈心湯調(diào)下。乳前食。
八正散
治如前。又治心經(jīng)邪熱。又治熱淋。
瞿麥木通山梔子仁地扁竹車前子甘草滑石(各三錢)大黃(一錢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薄荷二葉。同煎二分。去滓溫服。無時。
治小兒小便不通。三日欲死??晃珍S。壁魚七枚。別研。以水一大盞。煎葵根取汁六分。入壁魚末。再煎三五沸。去滓。放溫服。
治小兒小便赤澀不通蒲黃滑石各等分。研勻細(xì)。每服一錢。煎燈心湯調(diào)下。沙糖水亦得。亦治淋痛。乳食前。
治小兒卒不得小便鹽安臍中灸之。
治小兒小便赤澀不通滑石(二兩)木通(一兩)葵子(一合)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冬葵子散
治小兒卒小便不通。小腹急悶。冬葵子一兩。木通半兩。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拘時候。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延胡索去皮。川苦楝去核。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diào)下。如無捻頭。即于湯中滴油三兩點。食前服。一方車前草小麥各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二。量兒大小加減。
葶藶散
治如前。葶藶半兩炒。青皮去穣炒黃。半兩。為細(xì)末。每服半分或一分??招慕獪{(diào)下。乳食前。
僵蠶散
治如前。白僵蠶炒去絲嘴。當(dāng)歸去蘆洗凈。等分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煎車前子湯調(diào)下。亦治血淋。若沙淋者。煎羊蹄草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綿黃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烏梅肉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服。神效。
又方
以地扁竹煎湯。放溫服。如熟水飲之。效。
白術(shù)膏
治小便澀滯不通。胸腹痞滿。
白術(shù)(半兩)白茯苓(一分)澤瀉(半兩)人參(去蘆一分)滑石(一分)上為末。煉蜜和膏。每皂子大。米飲化下。亦治脾胃不和。不美乳食。
朱砂散
治小便赤澀不通。心神煩躁。
朱砂(一兩研)滑石(半兩研)犀角屑(半兩)黃芩(一分)車前子(一分炒)甘草(一分炙)上為散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diào)下。乳食前。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
葵根(一握銼)滑石(一兩)木通(一兩)牽牛子(半兩炒)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大盞。入燈心蔥白各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放溫。食前服。
雞腸草散
治小腸膀胱有熱。小便難澀。服冷藥過多。卻致小便不能禁止。
雞腸草(一兩)牡蠣粉(三分)龍骨(火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桑螵蛸(米泔水煮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亦治遺尿。乳食前。
郁李仁丸
治大小便秘澀不通。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大黃(一兩)檳榔(三兩)青皮(去穣半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湯下。無時。
芎黃散
治如前。
芎(一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郁李仁(三分溫湯浸去皮微炒黃)上為散。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乳食前。
朱粉丹
治如前。心神煩。腹脅悶。臥中多驚。
朱砂(半兩研細(xì)水飛)膩粉(一錢)續(xù)隨子(半兩)上為末。研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七粒。食后溫水送下。
木通銼散
治大小便不通。
木通瞿麥滑石山梔子仁(各三錢)茯苓(去黑皮)甘草(各四錢)續(xù)隨子(三錢)車前子(一分)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更量大小加減。乳食前。
紅綿散
治如前。
朱砂(研水飛)郁金輕粉(各一分)馬牙硝(半兩)上入麝香少許,研勻細(xì)。每服半錢。薄荷蜜水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滑石為末。每服半錢。清油調(diào)如稀糊。再入好酒一茶腳許。攪勻服之。如一時久。未通再服。
又方
治如前。以不皂角去皮核。生為末。用二錢。取獨頭蒜一顆。沙盆內(nèi)同皂角末磨擦蒜盡。以釅米醋少許和之。捻作餅子。如香花子。貼臍中。立通。
又方
治如前。以露蜂房燒灰研細(xì)。酒調(diào)一錢或半錢。日二。
郁李仁膏
治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一兩浸去皮)滑石(半兩研)大黃(去粗皮取實者一兩銼碎酒浸半日捏干炒焦為末)上先將郁李研為膏。和二味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大小與。小者乳汁下。大者薄荷湯下。要疏風(fēng)熱痰實服。但微溏極穩(wěn)。
[卷十六] 五淋論(附遺尿)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血淋)。二曰寒淋(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石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虛極所致。小兒未親色欲,故無患者。內(nèi)石淋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人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于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jīng)。皆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行于水道。出于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爆。水液行澀。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shù)。
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于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于二經(jīng)而作。其候先寒戰(zhàn)而后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fā)寒戰(zhàn)。正氣勝則寒戰(zhàn)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澀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于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于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jīng)。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nèi)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澀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余瀝也。
勞淋者。因房事過度。腎虛精竭。氣通于陰。水道干澀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shù)而下。水道干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nèi)。數(shù)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jié)。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圣濟(jì)經(jīng)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語。未達(dá)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于水。立于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颊吣苏婢嫖锍鲅?。其候沙石從水道中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琥珀丸
治熱淋疼痛。
琥珀(半兩研)乳香(半兩研)桃膠(半兩研)上拌研勻。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煎萱草湯下。
又方
治如前。以黃芩二兩。絹袋貯之。用水二升。煮取一升。時時服。
蒲黃散
治血淋澀痛。
蒲黃(半兩)冬葵子(半兩)生地黃(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雄雞屎尖白如粉者。炒微黃研細(xì)末。酒糊丸。綠豆大。酒下三五丸。日連連四五服。取效。
玉粉丹
治寒淋膏淋如神。又治下痢。牡蠣粉四兩研。干姜末二兩炮。拌勻。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米飲送下。無時。
二膠散
治氣淋。小腸憋膨不通。桃膠李膠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蔥白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氣淋。以蠶蛻紙燒灰研細(xì)。每服半錢或一錢。煎去心麥門冬湯調(diào)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以馬兜鈴炒焦黃。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麝香酒調(diào)下。溫酒亦得。無時。
葵子散
治沙石淋。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石南葉榆白皮(去末銼)石葦(去毛)木通(銼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蔥白湯調(diào)下。一方只煮冬葵子汁服。
二石散
治如前。
滑石石葦(去毛各一兩一方更有栝蔞根一兩)上為末。每服半錢。煎大麥湯清調(diào)下。無大麥。米飲亦得。
治小兒淋閉露蜂房亂發(fā)灰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服之。日二。
又方
治如前。冬葵子一兩。杵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又方
以衣中白魚摩臍下。及小腹。
又方
治如前。經(jīng)效小兒諸淋。
治小兒遺尿。
瞿麥穗龍膽草(去蘆)皂莢(去皮弦)桂心(各半兩)人參(去蘆一兩)雞腸草(一兩)車前子(一兩炒一分)石葦(去毛半兩)上同為末。煉蜜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分,日三。
又方
以小豆葉搗汁服之。以雞腸燒灰研末。漿水調(diào)服一錢。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