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上

傷寒捷訣 作者:


  總論
  欲治傷寒。先須識癥。診脈定名。處方必應。且如太陽有傷榮傷衛(wèi)之分。陽明有在腑之病。少陽但主乎中。故曰膽為清凈。至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細而清涼。當汗而下。為結胸痞氣。當下而汗,為厥竭亡陽。腸垢溏。須辨協(xié)寒協(xié)熱。瘀熱蓄血??芍l(fā)黃發(fā)狂。癃疹斑爛。起于濕熱二毒。筋惕肉。由于汗下兩傷。若夫風溫濕溫。風濕中濕。風溫則喘息多眠。濕溫則妄言不食。風濕肢體重而額汗流。中濕肌膚黃而小便赤。溫病發(fā)于春時。熱病生于夏月。陽毒則面赤而狂斑。陰毒則唇青而冷厥。發(fā)汗戰(zhàn)汗。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合病并病。下利者俱土木互相為克。又聞實為譫語。虛作鄭聲。水氣停蓄者?;驀I或噦?;鹦敖賷Z者。或狂或驚?;棕屎蟆?偸窍x癥之號。剛痙柔痙。并為風病之名?;魜y乃暑濕相搏。寒熱是邪正交爭。喘咳者。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熱迫血而妄行。單伏雙伏。此非怪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癥。犯男交女接之情。惡寒喘嗽者。發(fā)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里必寧??饶嬗置肋?。動悸更曰怔忡。雙傳者雙經(jīng)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懊惱因心中之郁悶。煩躁是內(nèi)熱之薰蒸。臍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能食。號曰除中。螈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頭面蒸紅。勞食再復。緣新瘥之狂禁。過經(jīng)不解。與溫瘧之相同。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病徑直而可攻。予茲略陳其要。學人自宜變通。

  傷寒總訣治法

  一二日可發(fā)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日傳二經(jīng)。病名兩感。經(jīng)傳六日。應無不痊。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為先。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可下。宜數(shù)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可員。

  太陽經(jīng)傷寒

  惡寒發(fā)熱身無汗。頭痛腰痛屬太陽。此是傷寒邪在表。急宜發(fā)散最為良。

  按傷寒初起一二日內(nèi)。乃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內(nèi)睛明穴。上腦下項。

  。挾脊。抵腰。行身之后。終于足小指。至陰穴也。其癥則頭項痛。腰脊強。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陽為表之表。其脈尺寸俱浮而緊者。寒傷榮。故無汗也。急宜發(fā)散。則汗出而諸癥愈矣。宜羌活湯及麻黃湯主之。若浮而緩者。風傷衛(wèi)。故有汗也。宜桂枝湯主之。若傷寒見風。傷風見寒。此為風寒兼受。榮衛(wèi)兩傷也。宜大青龍湯主之。他如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此為熱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見發(fā)熱畏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傷寒發(fā)表用羌防。蘇葉川芎白芷蒼。甘草生姜蔥共引。冬時無汗用麻黃。

  按羌活防風。為足太陽發(fā)表藥也。佐以蘇葉川芎白芷蒼術諸味之辛溫。則能助陽氣而發(fā)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蔥。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傷寒。必須麻黃之辛熱以汗之。斷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謂非時感冒。未可輕用。

  太陽經(jīng)傷風

  傷風約略似傷寒。有汗須知救表先。此是風邪傷在衛(wèi)。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湯內(nèi)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是麻黃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大青龍湯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藏。棗子生姜乘熱服。風寒兩解此為良。五苓散內(nèi)用豬苓。白術云苓澤瀉群。肉桂少加為引導。功能利水更生津。

  陽明經(jīng)分在經(jīng)在腑

  太陽不解入陽明。邪入陽明勢漸深。目痛鼻干人少睡。在經(jīng)在腑卻宜分。

  陽明者,陽氣正盛。故曰陽明。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長而沉數(shù)。腑病也。脈有寸關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關在其中矣。

  陽明經(jīng)經(jīng)病

  在經(jīng)發(fā)熱尚憎寒。目痛難眠鼻孔干。癥屬太陽猶未罷。葛根白虎應居先。

  按傷寒二三日內(nèi)。乃足陽明胃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鼻承泣穴。絡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于足次指。屬兌穴也。其癥則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然陽明為表之里。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乃太陽癥未罷。猶有惡寒在也。宜解肌湯葛根湯及白虎湯主之。長而沉數(shù)。

  腑病也。乃太陽經(jīng)癥已罷。不惡寒。專發(fā)熱也。宜大承氣湯及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者。宜大柴胡湯合表里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此重劑也。汗下后虛煩懊惱者可吐。宜梔子豉湯主之。此輕劑也。

  解肌湯內(nèi)芍甘羌。干葛陳皮桔梗良。白芷黃芩姜共棗。陽明經(jīng)病可煎嘗。葛根湯內(nèi)用麻黃。

  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參加上生津液。熱渴虛煩入米熬。

  陽明經(jīng)腑病

  在腑不寒專發(fā)熱。咽干作嘔心煩渴。發(fā)狂譫語大腸堅。大小三承湯可啜。

  按不惡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煩渴,并作嘔者。皆胃熱甚也。胃火上沖。故心神失守。譫語狂言。大便堅燥。皆里癥也。急宜下之。陶節(jié)曰。傷寒邪熱傳里。須看氣勢淺深用藥。若三焦俱傷。則痞滿燥實堅全見。宜大承氣湯。邪在中焦。只有燥實堅三癥。宜調(diào)胃承氣湯加甘草和中。去枳實者??謧辖闺硽柚畾庖?。邪在上焦。則痞而滿。宜小承氣湯去芒硝者??謧陆拐骊幰?。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不得不下者。則用大柴胡湯通表里而緩治之。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diào)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蓋恐硝性急燥。不可輕用也。

  大承氣湯用樸硝。大黃等分不須饒。濃樸倍加并枳實。通腸利便有功勞。小承氣湯三件藥。枳實大黃并濃樸。結胸譫語大腸堅。每服五錢功易覺。

  大黃濃樸枳實名濃樸三物湯又濃樸大黃兩味治太陽病腹痛而閉。

  調(diào)胃承氣有硝黃。甘草同加用最良。腹?jié)M便堅兼口渴。心煩譫語總相當。大柴胡湯用大半夏枳實共為良。更有黃芩與芍藥。姜棗同煎利大腸。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須此吐。梔子豉湯梔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病后虛煩眠不得。心中懊惱吐之痊。

  少陽經(jīng)主中宜和解

  少陽寒熱往來頻??诳嘌矢擅{下疼。目眩耳聾頭角痛。小柴湯是頂門針。

  按傷寒三四日內(nèi)。及足少陽膽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銳。瞳子骨、上頭角、絡耳、循胸、脅、行身之側(cè)。終于足四指之竅陰穴也。其癥則胸脅滿而耳聾。往來寒熱。然少陽為半表半里。其脈尺寸俱弦。弦而數(shù)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湯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只宜和之。以柴胡湯。至病患嘔而不渴。加半夏??识鲊I。加姜汁竹茹?;蚩驶虿豢?。或嘔或不嘔。在隨癥而加減之。

  小柴胡湯五般。半夏人參共交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姜棗子水同煎。

  三陰經(jīng)分傳經(jīng)直中

  三陽傳罷入三陰。轉(zhuǎn)入陰經(jīng)勢轉(zhuǎn)深。若是陰經(jīng)名直中。沉寒錮冷卻宜溫。

  所以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

  太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陽邪傳入太陰經(jīng)。腹?jié)M咽干手足溫。尺寸俱沉時常數(shù)。桂枝加入大黃平。

  按傷寒四五日內(nèi)。乃足太陰脾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手足大指之隱白穴。上行至腹。絡于嗌。連舌本。行身之前。終于大包穴也。其癥則腹?jié)M或痛。咽干自利。然三陽為表。三陰為里。其脈尺寸俱沉。沉而有力。傳經(jīng)熱癥也。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沉而無力。直中寒癥也。宜理中四逆湯溫之。若本是陽癥?;蛑厥茱L寒?;蜻^食生冷?;蛘`服涼藥。遂變成陰癥。此為害熱未已。寒病復起。始病熱癥。末傳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湯溫之。他如傷寒入三陰。尚有在經(jīng)表邪。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jīng)表藥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白芍桂枝細辛通草甘草大棗桂枝大黃甘草芍。枳實柴胡姜棗著。檳榔大腹用水煎。太陰實熱須臾卻。桂枝加芍減甘草。更用生姜及大棗。表癥未除因誤下。太陰腹痛斯安好。

  太陰經(jīng)直中寒癥

  直中陰經(jīng)不發(fā)熱。腹痛惡寒四肢厥。唇青面黑是真陰。四逆理中真妙訣。(此太陰直中寒癥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一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理中甘草用干姜。白術人參是的當。若是內(nèi)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少陰經(jīng)傳熱癥

  陽邪傳入少陰中??谠镅矢勺d語同。便實繞臍時硬痛。腑中燥屎卻宜攻。

  按傷寒五六日內(nèi)。及足少陰腎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之涌泉穴。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注心中。行身之前。終于府穴也。其癥則口燥咽干。便實譫語?;蚶@臍腹痛。是腑中燥屎使然。與直中全無干涉。宜下之。如大承氣及調(diào)胃承氣湯是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jīng)

  少陰經(jīng)直中寒癥

  惡寒無熱厥如冰。吐瀉交加腹內(nèi)疼。六脈沉遲陰毒盛。身如被杖爪唇青。

  此少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如四逆湯理中湯之類是也。

  厥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舌卷囊拳消渴甚。四肢厥冷乍還溫。煩滿便堅多屬熱。六一順氣可旋吞。

  按傷寒六七日內(nèi)。乃足厥陰肝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陰器。抵小腹。絡于肝。行身前之側(cè)。終于期門穴也。其癥則煩滿而囊縮。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則囊拳。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jīng)直中治之。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沉遲無力當溫。如回陽救急湯之類是也。

  六一順氣芍藥標。柴胡枳實大黃硝。黃芩濃樸同甘草。可代三黃功更高。

  厥陰經(jīng)直中寒癥

  口吐涎沫不作渴。嘔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仃柧燃惫τ冉?。(此足厥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遲無力宜溫之)回陽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參。白術陳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陰經(jīng)。

  夫傷寒三陰有傳經(jīng)之熱癥。有直中之寒邪。自是兩途。豈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當者乎。

  結胸

  結胸五種須分別。大小結胸并水結。熱實結胸煩躁多。寒實結胸渾不熱。

  按傷寒太陽經(jīng)癥。表未解而醫(yī)遽下之。表邪乘虛入里。在五六日便堅口渴。日晡潮熱。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結胸也。宜大陷胸湯主之。或心下硬滿。

  按之則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況止在心下。則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熱征于前。故曰小結胸也。宜小陷胸湯主之?;蛩嬐P?。水結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驘岫酂┰辍釋嵔Y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順氣湯。皆可選用也?;蚝酂o熱。寒實結胸也。枳實理中湯主之。

  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同煎力更饒。邪在胸中宜陷下。體虛胃弱漫輕調(diào)。小陷胸湯半夏連。

  栝蔞實共水同煎??嗄苄篃嵝聊苌?。利下黃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血結胸

  血結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黃湯最善。

  按傷寒經(jīng)病。熱極而蓄血積于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為血結胸也。宜犀角地黃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活人云。大抵結胸癥固當下。須看氣之虛實。脈之盛衰。若脈來浮大者。猶帶表邪不可下。下之則死。下后而復反結者亦死。結胸癥悉具。而煩躁者亦死。下后而舌反黑裂者亦死。下后而譫言語者亦死也。

  痞氣

  滿而不痛名為痞。枳桔頻投是妙方。更有瀉心湯可服。大黃附子半甘姜。

  按傷寒心下痞硬而痛者。為結胸。為實。硬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為虛。凡傷寒痞氣。

  輕者通用枳桔湯。其行氣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若寒多熱少。胸滿而不痛。脈濡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干嘔有水氣者。生姜瀉心湯主之。若干嘔下利腹鳴者。此非結熱。但以胃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之痞。與雜癥不同。傷寒之痞。從外之內(nèi)。故宜苦瀉。雜癥之痞。從內(nèi)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揚。痞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始相當。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并和陰。(去人參即甘草瀉心湯加姜即生姜瀉心湯)

  下厥上竭

  少陰但厥身無汗。強發(fā)之時血不安?;驈目诒腔蚰砍?。下厥上竭實難全。

  按傷寒傳入少陰而身厥者。乃榮衛(wèi)俱虛。不當發(fā)汗也。若強發(fā)其汗。致血妄行。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此名為下厥上竭。主不治也。

  亡陽

  過汗亡陽癥不輕。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減苓甘附。真武湯兼附瀉心。

  亡陽者。謂發(fā)汗過多而汗不止也。然有衛(wèi)外之陽。為周身榮衛(wèi)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癥。宜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癥。宜桂枝甘草湯及茯苓桂枝甘草湯主之。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fā)熱眩悸。振擗地之癥。宜真武湯主之。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癥。宜生姜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亡陽。病本不輕。救誤者須觀脈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真武湯中芍藥煨。云苓浙術炙甘隨。附子炮來加減用。生姜五片總相宜。

  腸垢溏

  傷寒下利多般數(shù)。要識陰陽勿差誤。三陽利時身必熱。三陰但溫無熱俱。合病自利湯?;蛴命S芩湯可愈。自利不渴屬太陰。少陰必渴身虛故。外審證兮內(nèi)憑脈。內(nèi)外并觀斯兩得。脈大由來卻是虛。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協(xié)熱而利臍下熱。譫語而利燥屎結。少陰心痛口燥煩。卻與利之斯要訣。

  按利與痢不同。利者。瀉也。不因攻下而泄瀉也。此即傷寒自利之癥。俗名漏底傷矣。凡傷寒自利。有因三陽傳陰經(jīng)而下利者。為協(xié)熱利。協(xié)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宜黃芩湯葛根湯主之。有因陰寒直中陰經(jīng)而下利者。必協(xié)寒利。協(xié)寒利者。曰溏。臍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湯主之。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熱也。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宜細辨而詳治之。凡自利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黃芩湯用甘芍并。傷寒自利棗和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發(fā)黃

  溫熱在里不能散。蓄積脾中成此患。頭面有汗至頸還??曙嬎疂{曾莫閑。茵陳五苓湯最奇。滲濕除黃功有贊。瘀血之癥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下焦有熱或加狂。桃仁須加入承氣。

  脾胃有濕熱則發(fā)黃。黃者、脾胃之色也。此即傷寒瘀熱、發(fā)黃之癥。瘀熱即陽黃也。經(jīng)曰。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fā)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痰熱在里。必發(fā)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如初起發(fā)者。則以茵陳五苓散主之。亦有太陽瘀熱在里發(fā)黃者。此亦為陽黃。宜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亦宜茵陳蒿湯主之。若身黃發(fā)熱者。則熱外出而不內(nèi)入矣。宜以梔子柏皮湯主之。亦有寒濕發(fā)黃者。身熏黃而色暗。此為陰黃。宜茵陳附子湯主之。亦有瘀血發(fā)黃者。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癥也。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傷寒發(fā)黃。與雜癥不同。

  宜參癥治之。經(jīng)曰。中濕與發(fā)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陳蒿湯用大黃。濃煎去疸善毆黃。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桃仁承氣五般奇。

  甘草硝黃并桂枝。血癥發(fā)黃瘀內(nèi)結??裱酝Z總相宜。滲濕湯中蒼白術。陳皮澤瀉豬苓茯。

  濃樸香砂甘草同。燈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黃芍藥湯。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湯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總伐肝。

  發(fā)狂

  煩躁狂言仍面赤。熱潮咽痛號重陽。便于陽毒經(jīng)中治。承氣黃連白虎詳。陰燥發(fā)狂宜附子。血瘀承氣地黃湯。

  發(fā)狂者。謂濕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不定而發(fā)狂也??裰l(fā)作。少臥不饑。

  妄語笑。妄起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甚則逾垣上屋。此傷寒陽毒發(fā)狂之癥也。經(jīng)曰。邪入于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是也。宜以大承氣湯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熱煩躁。不得發(fā)狂者。表里俱熱。宜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治之。又有干嘔、面赤、發(fā)斑、咽痛、下利黃赤、壯熱不得汗者。宜葶藶苦酒湯治之。亦有陰燥發(fā)狂者。此非狂也。為陰極發(fā)燥。周身之火。浮游于外。或欲坐井中?;蛴赌嗨信P?;蛴蜿帥鲋凶┰瓴话?。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脈息沉微遲細。雖煩躁不能飲水者也。宜附子湯救之。不可一例以陽狂治也。亦有瘀血發(fā)狂者。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其或重熨迫汗。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shù)者。各有條例?;蚩裱阅糠粗币?。為腎絕。汗出輒復狂言。不能食。死癥也。非藥石所能及矣。

  附子湯

  附子(炮二枚)茯苓(三兩)人參白術芍藥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清熱更祛煩。吐血便紅皆可治。

  發(fā)斑

  身如涂朱眼如火。發(fā)斑狂叫無人我。血熱不散出乘虛。三黃青黛湯最妥。

  發(fā)斑者。謂熱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發(fā)于皮膚而為斑也?;蚩拾Y誤溫?;虍敽故Ш埂.斚率??;蚝瓜挛唇狻;蛳略鐭嵝叭胛浮;蛳逻t熱留胃中。皆致發(fā)斑。輕如疹子。重如錦紋。若色紫黑。熱極而胃爛者必死。此即傷寒陽毒發(fā)斑之癥也。凡斑疹將發(fā)未發(fā)之時。

  宜以升麻葛根湯先透其毒。如熱甚者。再以犀角地黃湯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連黃柏黃芩之類。以斑盡為度。如汗吐下后。虛極發(fā)斑者。宜以人參白虎湯主之。亦有溫毒發(fā)斑者。冬時感寒。至春始發(fā)也。宜以元參升麻湯解之。凡斑疹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亦不可遽下。遽下。則重損其陰??职叨緝?nèi)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fā)熱與頭痛。痘疹初熱為要劑。

  筋惕肉

  病患肉并筋惕。汗出過經(jīng)真無敵。不然邪入大經(jīng)中。狀如螈癲癇疾。發(fā)汗動經(jīng)身振搖。宜用茯苓桂枝術。動氣在左誤下之。忽爾肉最為逆。

  筋惕肉者。皆由汗下太過。表邪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yǎng)所致。不然邪入大經(jīng)者。

  謂不因發(fā)汗。而邪熱搏于血脈之中。故惕惕而跳動也。張仲景特立真武湯以救其誤。又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俱不可汗下。否則必筋惕肉。其在左邊動氣者。俱不可汗下。若汗下則筋惕肉。其在右邊動氣者。尤當以汗下為戒也。

  風溫

  風溫熱汗脈多浮。喘渴癡眠體不收。病在二陰無發(fā)汗。人參敗毒散宜投。

  風溫者。謂先傷于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發(fā)風溫也。其脈尺寸俱浮。其癥則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fā)渴、昏睡。或體重不仁。其病則在少陰厥陰二經(jīng)。宜以人參敗毒散治之。凡風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煩躁。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獨活羌。柴胡十味性涼冷。

  濕溫

  濕溫譫熱汗流頻。腹?jié)M脛寒頭目疼。病在太陰無發(fā)汗。加蒼白術效如神。

  濕溫者。謂傷于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發(fā)濕溫也。其脈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狀胸滿。頭目痛。發(fā)壯熱。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脛逆冷。其病則在太陰經(jīng)。宜以白虎加蒼術湯治之。凡濕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面色變。是名重。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風濕

  風濕浮兮額汗微。腫疼發(fā)熱毒重衣。桂枝附子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醫(yī)。

  風濕者。先傷濕而后傷風也。其脈浮虛而澀。其癥肢體重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額上微汗。怯寒而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風濕不可發(fā)汗。若發(fā)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中濕

  中濕身黃熱痛頻。腸稀便澀緩而沉。五苓除濕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寧。

  中濕者風雨襲虛。潤澤蒸氣。人多為濕所傷也。其脈沉而緩。其癥一身盡痛。重著發(fā)黃。

  關節(jié)煩痛。發(fā)熱鼻塞。時或脹滿。大便利。小便難。宜以五苓散除濕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中濕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病熱而痙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不利。經(jīng)曰治濕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溫病熱病

  傷寒溫病發(fā)于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圣散能平。

  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闊岵∫?。其原不殊。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麻黃桂枝湯不可用。不知傷寒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開其腠理。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發(fā)于暄熱之時。郁熱自內(nèi)達外。無寒在表。故非辛涼寒苦酸之劑。不能解。此麻黃桂枝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處九味羌活湯、防風通圣散之類。兼治內(nèi)外者之所以可用也。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術生地細辛甘。煎法還用姜棗蔥。防風通圣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樸硝。梔翹芩桔并白術。麻黃荊芥滑石膏。

  陽毒

  陽毒狂言面赤紅。身斑煩躁數(shù)弦洪。黃連承氣專能治。犀角升麻湯可攻。

  陽毒者。謂邪氣深重。或失汗?;蚴隆;蛘`服熱藥。遂變成陽毒。其脈弦洪促數(shù)。其癥面目俱赤。發(fā)斑如錦紋。心下結悶煩躁咽痛。甚則狂言奔走。逾垣上屋。宜以升麻葛根湯、犀角地黃湯、大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詳癥治之。五日者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陰毒

  陰毒唇青厥冷頻。腹痛陰燥疾而沉?;仃査哪鎸D苤巍U嫖浜完幭た善?。

  陰毒者。謂腎本虛寒?;騻湮铩;蚋泻??;蚝瓜率б?。遂變成毒。其脈沉細而疾。

  其癥爪唇青黑。四肢厥冷。身如被杖。腹中絞痛。甚則陰極發(fā)燥。精神恍惚。宜以四逆真武湯詳癥治之。五日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發(fā)汗

  太陽發(fā)汗用青龍。誤服之時腎氣空。厥逆身何藥救。方名真武可收功。

  發(fā)汗者。謂發(fā)汗過多。乃誤服大青龍湯所致。仲景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此亦少陰過汗亡陽之癥。故俱用真武湯以救其誤。蓋取固腎為義也。

  戰(zhàn)振栗

  戰(zhàn)動于身栗動心。二邪勝負兩般尋。振振汗出將全愈。鼓頷虛寒四逆平。

  戰(zhàn)者。身為之搖也。栗者。心戰(zhàn)而惕也。此傷寒欲解。將汗之時。邪正相爭。故戰(zhàn)振而股栗也。然戰(zhàn)栗有屬陽者。真氣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而解也。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nèi)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頷厥冷。而一身戰(zhàn)搖也。宜四逆湯溫之。

  合病

  太陽合胃脈浮長。若是浮弦合少陽。膽合胃時弦不短。黃芩承氣葛根詳。

  合病者。謂二陽經(jīng)?;蛉柦?jīng)同病。病之不傳者也。凡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如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浮長者。葛根湯主之。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脈浮弦者。黃芩湯主之。如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弦長者。小承氣湯主之。若脈長大而弦。利不止。不食。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并病

  太陽原與陽明并。復病歸來作一家。尚有太陽宜各半。太陽癥罷大承瘥。

  并病者。謂一經(jīng)先受病。又過一經(jīng)病之傳者也。如太陽陽明若并而未盡。是謂未過。仲景所謂太陽病不罷。面赤。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并之已盡。是謂傳過。仲景所謂太陽病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大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并病傳變有如此。

  譫語

  譫語證本非一類?;蛞蛳吕蛭笇?。三陽合病或瘀血?;蛘邿崛胗谘?。大抵發(fā)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血室血瘀承氣宜。柴胡白虎地黃合。

  譫語者。數(shù)數(shù)更端。聲高脈洪而數(shù)。蓋由胃熱乘心。神識昏冒。妄言不休。經(jīng)曰。實則譫語是也。然譫語癥非一端。有因胃有燥屎而譫語者。宜承氣湯治之。有因過汗亡陽而譫語者。宜柴胡加桂枝湯治之。以和榮衛(wèi)而通津液也。有因三陽合病而譫語者。

  宜白虎湯治之。有因熱入血室而譫語者。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治之。大抵譫語屬實。

  故宜解清熱。然亦有陽虛氣脫而譫語者。宜用參術歸等劑。他如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驓馍夏娑瓭M?;驓庀聤Z而自利。皆為逆。

  鄭聲

  鄭聲脈細是虛形。一語頻言脈更沉。大小便稀手足冷。急煎附子理中湯。

  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復。聲低脈細而沉。經(jīng)曰虛則鄭聲是也。其證大便稀。

  小便利。手足冷。此陽虛氣脫之狀也。宜急煎附子理中湯以救之。大抵鄭聲屬虛。本非實證。他如神昏氣促。呃逆不止。不知人事者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