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子全書·皇極經(jīng)世書(下)

皇極經(jīng)世書 作者:


郭彧 整理
  以《道藏》本為主,參以《四庫全書》本

  經(jīng)世之戌二千二百四十三

  甲子 魏主芳五年。蜀主禪二十一年。吳主權(quán)二十三年。魏曹爽伐蜀無功。

  乙丑 蜀伐魏,費禸師出漢中。吳將馬茂作難,夷三族。

  丙寅

  丁卯 魏曹爽專政,何晏秉機,司馬懿稱病。

  戊辰 蜀伐魏,費禸師出漢中。

  己巳 魏曹爽奉其君謁高平陵,太傅司馬宣王稱兵于內(nèi),夷大將軍曹爽及其支黨曹義、曹訓、曹彥、何晏、丁謐、鄧彪、畢軌、李勝、桓范、張當三族,迎帝還宮,改元嘉平,復皇太后。懿加九錫,專國事。

  庚午 魏伐吳南郡。

  辛未 魏司馬懿宣王卒,子師繼事。吳改元太元。

  壬申 魏伐吳,不利。吳改元神鳳,權(quán)卒,子亮繼,改元建興。

  癸酉 吳、蜀伐魏。

  甲戌 魏亂,司馬師廢其君芳,立高貴鄉(xiāng)公髦,改元正元,師假黃鉞,專制,稱景王。蜀伐魏,姜維拔魏三城。吳改元五鳳。

  乙亥 魏司馬師伐吳,平淮南,還許昌卒,子昭繼事,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專制。蜀姜維敗魏軍于臨洮。孫峻敗魏軍于壽春。

  丙子 魏改元甘露,大敗蜀軍于上邽。司馬昭稱文王,假黃鉞。吳改元太平,大將軍孫峻卒,國亂。

  丁丑 魏大將軍諸葛誕以揚州叛入于吳。蜀伐魏,姜維師出駱谷。吳王亮始親政事。

  戊寅 魏司馬昭伐吳,拔壽春,誅諸葛誕。蜀改元景耀,宦氏黃皓專政。吳亂,大將軍孫綿廢其君亮,立亮弟休,改元永安。綿作逆伏誅。

  己卯

  庚辰 魏亂,司馬昭弒其君髦,立常道鄉(xiāng)公璜,改元景元。昭加九錫,稱進國公,專制。

  辛巳

  壬午 魏鄧艾、鐘會伐蜀。

  癸未 魏滅蜀,徙其君于洛陽。蜀改元炎興,是年國亡。吳出軍壽春,救蜀不克。

  甲申 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增郡二十,用天子服器。改元咸熙。以檻車征鄧艾,鐘會以蜀叛。吳孫休卒,濮陽王興、中軍張布廢休子靈,立權(quán)廢子和之子皓,改元元興。皓立,誅興及布。

  乙酉 魏司馬昭卒,子炎繼事。是年炎代魏命,是謂武帝,改國為晉,元曰太始。降其君璜為陳留王,徙于鄴。吳徙都武昌,改元甘露。

  丙戌 吳改元寶鼎,復還建業(yè)。

  丁亥 晉立子衷為皇太子。

  戊子 吳伐晉。

  己丑 吳改元建衡,南伐交阯。

  庚寅 吳孫秀奔晉。

  辛卯 吳平交阯。蜀劉禪卒于晉。

  壬辰 晉賈充以女上太子妃,遂為司空。吳改元鳳凰。

  癸巳 晉何曾為司徒。吳師寇晉弋陽。

  經(jīng)世之亥二千二百四十四

  甲午 晉武帝十年。吳主皓十年。晉分幽州,城平州。

  乙未 晉改元咸寧。吳改元天冊。

  丙申 晉東西夷十七國內(nèi)附。吳改元天璽。

  丁酉 晉四夷內(nèi)附。吳改元天紀,將邵凱、夏祥逃入于晉。

  戊戌 吳劉翻、祖始逃入于晉。

  己亥 晉命賈充督楊渾、瑯琊王伸、王渾、王戎、胡奮、杜預、唐彬、王浚七將兵二十萬

   伐吳。是年汲人發(fā)魏襄王冢,得書七十五卷。

  庚子 晉平吳,徙孫皓于洛陽。改元太康。

  辛丑

  壬寅 東西夷二十九國修貢。山濤為司徒,衛(wèi)瓘為司空,賈充卒。

  癸卯 孫皓卒。魏舒為司徒。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汝南王亮為司馬假黃鉞。

  庚戌 改元太熙。武帝崩,太子衷踐位,是謂惠帝,冊妃賈氏為皇后,改元永熙,葬武帝于峻陵。王渾為司徒,何劭為太師,裴楷為少師,和嶠為少保,王戎為少傅,衛(wèi)瓘為太保,石鑒為司空。

  辛亥 改元永平?;屎筚Z氏專制,夷十二大臣族。太傅楊駿、太保衛(wèi)瓘、汝南王亮皆被戮焉。廢太后楊氏為庶人,徙之金墉。遣諸王就國。改元元康。趙王倫為大將軍。

  壬子 賈氏弒皇太后楊氏于金墉。

  癸丑

  甲寅

  乙卯 武庫火。

  丙辰 張華為司空。秦雍寇亂,齊萬年稱兵涇陽,楊茂搜稱兵百頃。

  丁巳 王戎為司徒,何劭為仆射。

  戊午

  己未 賈后廢皇太子遹為庶人及其三子送之金墉。裴顀為仆射。

  庚申 改元永康?;屎筚Z氏徙皇庶人遹于許昌,殺之。趙王倫、梁王彤廢皇后賈氏為庶人,送金墉,殺之,誅宰相張華及仆射裴顀、侍中賈謐,又誅嵇康、呂安、石崇、潘岳于東市。倫假黃鉞,稱相國,專制。以彤為太宰,冊楊氏為皇后。賈氏黨趙弎以成都叛。

  辛酉 趙王倫竊命,徙帝于金墉,改元建始。齊王冏、成都王頴、河間王飆兵入,誅趙王倫及其黨,迎帝反正。冏大司馬專制。以頴為大將軍,飆為太尉。改元永寧。流人李特殺趙弎于成都。張軌以涼州叛。

  壬戌 長沙王乿、河間王飆、成都王頴、新野王歆、范陽王獀兵入,誅齊王冏,送其族于金墉,殺之。乿稱太尉,專制。改元太安。流人李特以六郡稱牧廣漢。

  癸亥 河間王飆、成都王頴、東海王越執(zhí)長沙王乿,送之金墉,殺之。顒稱太宰,專制于長安。陸機、陸云兵死,石冰以徐、揚亂。李特攻成都,不克,死,子雄繼。

  皇極經(jīng)世書卷六中

  觀物篇三十三 以運經(jīng)世九

  經(jīng)元之甲一

  經(jīng)會之午七

  經(jīng)運之辛一百八十八

  經(jīng)世之子二千二百四十五

  甲子 晉惠帝十四年。河間王顒廢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徙之金墉。表成都王頴為太弟,加九錫,鎮(zhèn)鄴。改元永安。右衛(wèi)將軍陳軫復羊氏皇后及覃太子,大會司徒王戎及東海王越、高密王簡、平昌公模、吳王晏、豫章王熾、襄陽王范、左仆射荀藩八部兵,奉帝北伐鄴,師敗于湯陰,嵇紹死之,帝如北軍。頴以帝歸鄴,改元建武。飆將張方入洛,復廢皇后羊氏及覃太子。安北將軍王浚、東瀛公騰以烏丸兵攻鄴,頴師敗,帝還洛陽。河間王使張方徙帝西都長安,亦復羊氏皇后及永安年號,廢頴太弟,以豫章王熾為太弟,改元永興,王戎豫朝政,始分東西臺。是年李雄逐羅尚于成都,稱王。單于左賢王劉淵稱王離石,國曰漢,元曰元熙。

  乙丑 東海王越嚴兵徐方,范陽王獀抗師許昌,成都王頴擁兵河間北,河間王顒又復廢羊氏皇后,以頴為大將軍,都督河北。獀、越將周權(quán)入洛,又復羊氏皇后。洛陽令何喬殺周權(quán),又廢羊氏皇后。獀、越攻頴不已,頴敗,棄鄴走洛陽。獀、越攻洛陽,頴奔顒于長安。漢劉淵攻晉劉琨于板橋,不利。

  丙寅 東海王越、范陽王獀兵攻長安,河間王顒、成都王頴走南山。獀、越將祁弘、宋胄以帝東還洛陽,復以羊氏為皇后,改元光熙。越稱太傅,錄尚書事,專制。獀為司空,卒,越遂弒帝,立太弟熾,是謂懷帝。引溫羨為司徒,王衍為司空。顒、頴野死。李雄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太武,謂之后蜀。

  丁卯 晉改元永嘉。東海王越稱大丞相,鎮(zhèn)許昌,以后父梁芬為太尉。成都王黨汲桑陷鄴,王彌稱兵青、徐。漢劉淵破晉河東諸郡,晉劉琨獨保晉陽。

  戊辰 劉淵稱帝蒲子,改元永鳳,拔晉平陽居之,王彌、石勒附于漢。石勒攻常山,王彌攻洛陽,焚建春門。

  己巳 東海王越入洛,殺大臣十余人,以左仆射山簡征東大將軍都荊州,南鎮(zhèn)襄陽。漢劉淵改元河瑞,石勒兵出鉅鹿,王彌兵出上黨,劉聰兵出壺關(guān),同攻晉洛陽。

  庚午 東海王越征兵天下,諸侯咸無從者,自率兵出許昌。漢劉淵卒,子和繼,叔楚王聰殺和代立,改元光興,以北海王義為皇太弟,劉曜為相國,石勒為大將軍。

  辛未 天下亂。晉詔兗州茍晞會諸侯兵伐許昌,會東海王越卒,乃止。是年洛陽陷,王衍為軍帥,王師十二敗,帝及傳國六璽皆沒于寇,長安亦陷,南陽王模亦沒于寇。漢劉曜、王彌、石勒拔晉洛陽,俘其帝于平陽,改元嘉平。劉曜拔晉長安,保之。石勒害王彌于巳吾而并其眾。蜀李權(quán)拔晉梓潼及涪城,改元玉衡。

  壬申 晉懷帝在平陽,賈疋逐劉曜于長安三輔,與閻鼎、梁芬、梁綜、麴允、麴特奉秦王鄴為皇太子,以入長安。鎮(zhèn)東將軍瑯琊王睿帥亡眾大集壽春。茍晞保蒙城不利,降于石勒。劉琨保晉陽不利,奔常山。拓跋猗盧以兵六萬來救,大敗劉曜、劉粲于狼猛,劉琨復保陽曲。漢劉聰納劉殷女二人為皇后,孫四人為貴妃,拔晉太原,復失之。

  癸酉 晉懷帝死于平陽,皇太子鄴稱帝長安,是謂愍帝,改元建興,以梁芬為司徒,麴允為使持節(jié)領(lǐng)軍錄尚書事,索琳為尚書左仆射,瑯琊王睿為左丞相,都督陜東諸軍事。南陽王保為右丞相,都督陜西諸軍事。山東郡縣悉陷于寇,漢石勒鎮(zhèn)襄國,曹嶷攻下三齊,據(jù)有廣固。

  甲戌 晉以瑯琊王睿為大司馬,茍組為司空,劉琨為大將軍。封涼州張軌為太尉。西平郡王軌卒,子寔繼,稱西河王,國曰涼,元曰永興,城姑臧,是謂前涼。漢劉聰立三皇后,改元建元。劉曜圍晉長安,石勒圍晉幽州。

  乙亥 晉進瑯琊王睿都督中外諸軍事,右丞相南陽王保為相國,司空茍組為太尉,大將軍劉琨為司空。陶侃平江表,獲杜弢。漢劉聰立七皇后,授石勒專命俾征伐晉,勒拔晉濮陽。

  丙子 晉長安陷于寇,帝出降于豆田中。漢劉曜拔晉長安,俘其帝于平陽。改元麟嘉。石勒拔晉太原,劉琨走幽州,依段匹磾。

  丁丑 晉帝在平陽?,樼鹜躅6山Q晉王于建康,元曰建武。以西陽王羕為太尉,王敦為大將軍,王導都督中外。帝死于平陽。

  戊寅 晉王睿稱帝建康,改元大興,以子紹為太子,是謂東晉元帝。劉琨為段匹磾所害。王敦稱牧荊州,王導開府建康。漢劉聰卒,子粲繼,改元漢昌,將靳凖殺粲,代立。相國劉曜自長安入至赤壁稱帝,改元光初,加大將軍勒九錫,封趙國公。國人誅靳凖,以迎曜。

  己卯 晉南陽王保保祁山,稱晉王。漢劉曜還長安,改國曰趙,是謂前趙,殺石勒使者王循,石勒稱王襄國,國曰趙,元曰趙,是謂后趙,以張賓為之相,號大執(zhí)法,以弟虎為之將,號元輔。

  庚辰 晉南陽王保走桑城,死。涼亂,張茂殺寔,代立,改元永和。

  辛巳 晉王導為司空。幽州陷,段匹磾沒于石勒。鮮卑慕容廆受晉持節(jié)都督遼東、遼西。

  壬午 晉改元永昌。大將軍王導以武昌叛,破石頭,稱丞相都督中外。太保西陽王羕進位太宰,加司空,王導進位尚書令。石虎寇太山。梁碩以淮陰叛。帝憂憤死,皇太子紹嗣位,是謂明帝。石勒拔劉曜河南。

  癸未 晉改元太寧。王敦假黃鉞。劉曜、石勒皆入寇。趙劉曜拔晉陳安,收隴城、陜西城及上邽。趙石勒滅晉曹嶷于廣固。涼張茂稱藩于前趙。

  甲申 晉王敦寇江寧,帝御六軍敗敦于越城,敦死于蕪湖。王導為太保。蜀李雄以兄之子班 為太子。涼張茂卒,兄子駿立,改元太光。

  乙酉 晉以子衍為皇太子。石勒入寇,以陶侃為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湘、梁、雍。明帝終,太子衍嗣位,是謂成帝,太后庾氏稱制,司徒王導錄尚書事,同中書令庾亮輔政。遼西亂,段遼殺其主自立。趙石勒拔晉荊、兗、豫三州及劉曜新安、許昌。

  丙戌 晉改元咸和。進王導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蜀李雄攻晉涪城,趙石勒攻晉汝南。

  丁亥 晉豫州祖約、歷陽蘇峻、彭城王雄、章武王休連兵犯建業(yè),司馬流距戰(zhàn),不克,死于慈湖。

  戊子 晉蘇峻敗王師于西陵,入宮稱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徙帝于石頭。虞潭與庾冰、王舒稱義三吳,會征西將軍陶侃、平南將軍溫嶠、平北將軍魏該圍峻于白石,滅之。峻弟逸代總其眾。韓晃寇宣城,祖約奔石勒,勒大敗劉曜于洛陽,獲之,遂滅前趙,用徐光為中書令。

  己丑 晉蘇逸據(jù)石頭,帝野次。滕含敗逸于石頭,逸退保吳興,王允之敗逸于溧陽,滅之。趙石生進收長安,石虎破上邽,殺劉熙、劉胤三千人,進平隴右。

  庚寅 晉陸玩、孔愉為左右仆射,起新宮于苑,陶侃擒郭默于尋陽。蜀李雄攻晉巴東。涼張駿稱藩于石勒。趙石勒稱帝,自襄國徙都鄴,改元建平。

  辛卯 晉以陸玩為尚書令。

  壬辰 晉徙居新宮,進太尉陶侃大將軍。趙石勒卒,子弘繼,改元延熙,加石虎九錫,專政,稱丞相魏王,殺中書令徐光及右長史程遐。

  癸巳 晉遼東公慕容廆卒,子皝繼。蜀李雄卒,子班繼,叔父壽專政。趙亂,石弘出奔譙城,石朗稱兵洛陽,石生抗軍長安,石虎咸滅之。

  經(jīng)世之丑二千二百四十六

  甲午 東晉成帝九年。蜀李班為庶兄越所殺,立雄子期,改元玉衡,越專政。涼張駿受晉大將軍命。

  乙未 晉改元咸康。石虎入寇,假大司馬王導黃鉞,出兵戍慈湖、牛渚、蕪湖。趙亂,石虎殺弘代立,稱攝天王,改元建武。

  丙申

  丁酉 鮮卑慕容皝稱王遼東。趙石虎稱趙天王。

  戊戌 單于冒頓拓跋什翼犍稱王定襄,國曰代,元曰建國。蜀亂,李壽自漢中入,殺期代立,改國為漢,元曰漢興。慕容皝攻后趙。

  己亥 晉王導卒。伐蜀。

  庚子 晉陸玩為司空,遼東慕容皝獻伐石虎之捷。漢李壽拔晉丹州。

  辛丑 晉慕容皝求為假燕王,徙居和龍。

  壬寅 晉成帝崩,母弟瑯琊王岳立,是謂康帝。封成帝二子,丕為瑯琊王,弈為東海王。中書監(jiān)庾冰、中書令何充、尚書令諸葛恢輔政。漢李壽卒,子勢繼,改元太和。

  癸卯 晉改元建元。

  甲辰 晉康帝崩,太子聃繼,是謂穆帝,太后專制。趙石虎伐涼不利,伐燕有功。

  乙巳 晉改元永和。會稽王昱錄尚書六條事,專政。

  丙午 晉桓溫伐蜀。漢李勢平李弈,改元嘉寧。涼張駿卒,子重華繼,改元永樂。趙石虎攻涼金城。

  丁未 晉桓溫滅蜀,徙李勢于建康。蜀復亂,范賁稱帝成都。涼張重華敗石虎于枹罕。

  戊申 晉桓溫為征西大將軍,入長安至于灞上。遼東慕容皝卒,子儁繼。趙石虎攻晉竟陵。

  己酉 晉平蜀亂。鮮卑慕容儁稱王遼東,國曰燕,元曰燕元。是謂前燕。趙石虎稱帝,改元太寧?;⒆?,子世繼,張豺為相,專制。內(nèi)難作,石尊自關(guān)右入,殺世及張豺代立,石冰自薊門入,殺尊不克。石閔殺尊,立石鑒,改元青龍,閔稱大將軍,專政。符洪稱兵廣川。

  庚戌 趙石鑒殺大將軍閔及李農(nóng)不克,閔殺鑒代立,復姓冉氏,改國曰魏,元曰永興,大滅石氏宗室。鑒弟祗稱帝襄國,以將劉顯南攻冉氏,不克,殺祗以降,閔破襄國,誅顯,滅其族。將符健自枋頭入關(guān),逐杜洪于長安,據(jù)之。將魏統(tǒng)以兗州、冉遇以豫州、樂弘以荊州、鄭系以洛州入于晉。劉淮以幽州入于燕。燕南略地至幽、冀。

  辛亥 趙將周成以廩丘、高昌以野王,樂立以許昌、李歷以衛(wèi)州請附于晉。劉啟、姚弋仲亦奔于晉。魏冉閔攻燕不利,死,國亡。石虎將符健稱天王于長安,國曰秦,元曰皇始。是謂前秦。敗晉軍于五丈原。燕慕容儁南伐魏,滅冉閔于昌城。

  壬子 晉武陵王晞為太宰,會稽王昱為司徒,大將軍桓溫為太尉。魏冉智以鄴降。燕慕容儁稱帝,自和龍徙居中山,改元天璽。秦符健稱帝長安。

  癸丑 涼、秦相攻。涼張重華卒,子曜靈繼,伯父祚殺曜靈代立,改元和平。

  甲寅 晉太尉桓溫伐秦至灞上,秦符健敗晉軍于白鹿原,又敗之于子午谷。

  乙卯 晉將段龕敗燕軍于狼山。右軍王羲之辭官歸。涼宋混、張瓘殺張祚,立曜靈弟玄靚,改元太始。燕南攻晉,不利。秦符健卒,子生繼。

  丙辰 晉桓溫敗姚襄軍于伊水,遂復洛陽。秦符生改元壽光。

  丁巳 晉改元升平,帝加元服,王彪之為左仆射。燕改元光壽,自中山徙都鄴。秦符生虐用其人,雄子堅殺生代立,去帝稱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為之輔。

  戊午 晉將馮鴦以眾入于燕。燕拔晉上黨。

  己未 晉伐燕不利,燕敗晉于東阿。秦改元甘露,以王猛為中書令,尹京兆。

  庚申 晉仇池公楊俊卒,子世繼。燕慕容儁卒,子暐繼,改元建熙,慕容恪為太宰,專政,慕容評為太傅,慕容根為太師,慕容垂為河南大都督。根作逆,伏誅。

  辛酉 晉穆帝終,立成帝子瑯琊王丕,是謂哀帝。

  壬戌 晉改元隆和。燕師攻晉洛陽。

  癸亥 晉改元興寧?;笢貫榇笏抉R,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北伐。涼張?zhí)戾a殺玄靚代立,改元太清。燕將慕容評攻晉許昌。

  經(jīng)世之寅二千二百四十七

  甲子 東晉哀帝三年,餌丹有疾,太后稱制。燕、秦入寇洛陽。

  乙丑 晉哀帝終于餌丹,母弟瑯琊王弈立。洛陽陷于燕。司馬勛以梁州叛,稱成都王。秦改元建元。匈奴左右賢王以朔方叛,平之。

  丙寅 晉改元太和,會稽王昱為丞相。燕、秦入寇。涼張?zhí)戾a受晉命大將軍,都督隴右。燕拔晉魯郡,秦拔晉南鄉(xiāng)。

  丁卯 燕攻晉竟陵,秦攻晉涼州。

  戊辰 秦符雙以上邽叛、符抑以蒲坂叛,王猛悉平之。

  己巳 晉大司馬桓溫北伐燕不利,歸罪袁真,袁真以壽陽入于燕。燕大將慕容垂敗晉師于枋頭,以眾降秦,評害功故也。秦救燕有功,取燕之金墉,責無信也。

  庚午 晉壽陽袁真卒,子瑾繼?;笢財¤趬坳?。廣漢及成都寇亂。王猛滅燕于鄴,徙慕容暐于長安,收郡五十七,猛留鎮(zhèn)鄴。

  辛未 晉桓溫平壽陽,獲袁瑾以歸,廢其君弈為海西王,立會稽王昱,改元咸安,是謂文帝,溫稱丞相,鎮(zhèn)姑熟,專制,殺太宰武陵王晞、新蔡王晃,仍降海西王為公及害其二子與母。

  壬申 晉命百濟余句為鎮(zhèn)東將軍,領(lǐng)樂浪守。庾希以海陵叛,入于京口。文帝昱終,子曜嗣,是謂武帝,桓溫還姑熟。秦王猛平慕容桓于遼東,滅仇池公楊纂于秦州。

  癸酉 晉改元寧康。大司馬桓溫卒,太后稱制,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尚書仆射,專政。張?zhí)戾a貢方物。秦拔晉成都及梓潼。

  甲戌 晉桓石破秦軍于墊江。張育稱王于蜀,秦復平之。

  乙亥 秦大將王猛卒。

  丙子 晉改元太元,帝加元服,皇太后委政桓沖,桓豁為將軍,謝安為尚書監(jiān)錄尚書事。秦滅前涼,徙張?zhí)戾a于姑臧,又平朔方,獲拓跋什翼犍,徙之長安。

  丁丑 晉、秦二國抗衡天下。

  戊寅 晉作新宮。

  己卯 晉敗秦軍于淮南。秦拔晉襄陽。

  庚辰 晉李遜以交阯叛。秦符洛以和龍叛。

  辛巳 晉謝石為尚書仆射,桓石攻秦有功。四夷六十二國修貢于秦。

  壬午

  癸未 晉伐蜀,敗秦軍于武當。秦符堅舉國南伐,晉謝安帥謝琰、謝玄、桓沖、桓伊大敗秦師于肥水,進圍洛陽。秦符堅喪師壽春,符融沒于戰(zhàn),諸將咸叛。慕容垂稱王滎陽,北居中山,國曰燕,元曰燕元,是謂后燕,攻符丕于鄴。句町翟真以行唐叛。仇池公楊世入于晉。

  甲申 晉假謝安黃鉞,都督軍事,鎮(zhèn)廣陵,領(lǐng)荊南十五州,復襄陽。秦符朗以青州降。秦符堅來乞師,遣劉牢之救鄴。秦將姚萇稱王萬年,國曰秦,元曰白雀,是謂后秦。慕容沖稱王阿房,慕容泓稱王華池,慕容永稱王長子,呂光稱王酒泉。萇、沖兵互逼長安。燕北伐高句麗,復遼東故也。

  乙酉 晉謝安救秦至于長安,復洛陽而還,卒。秦符堅沒于姚萇,子丕自鄴攻晉陽,稱帝,改元太安。慕容沖屠長安。秦將乞伏國仁稱牧洮罕,國曰秦,元曰建義,是謂西秦。燕慕容垂南平鄴,徙都之。秦姚萇獲符堅于五將山,歸殺之于新市。是年冒頓拓跋什翼珪稱王定襄之成樂,國曰魏,元曰登國,是謂后魏道武皇帝。

  丙戌 秦符丕為慕容永所敗,走晉東桓,為晉將馮該所殺,其眾奔杏城。符登稱帝隴東,改元太初。符堅將呂光稱牧姑臧,國曰涼,元曰太安,是謂后涼。燕慕容垂稱帝于鄴,改元建興。慕容沖為將段木延所害,其眾奔垂。慕容永稱帝長子。秦姚萇稱帝,徙居長安,改元建初。

  丁亥 晉以子德宗為太子,敗翟遼于洛口。秦符東登攻姚萇,封乞伏國仁為苑川王。

  戊子 秦符登攻姚萇不利。秦乞伏國仁卒,弟乾歸立,稱河南王,改元太初,徙都金城。

  己丑 晉陸納為尚書令。彭城妖賊亂。翟遼圍滎陽。秦姚萇西攻符登。涼呂光稱三河王,改元麟嘉。

  庚寅 晉敗翟遼于滑臺,永嘉寇亂。秦符登攻姚萇不利。

  辛卯 晉王珣為左仆射,謝琰為右仆射。

  壬辰 晉蔣喆以青州亂。慕容垂平句町翟釗于滑臺。西秦乞伏乾歸開地至巴及隴。

  癸巳 秦符登攻姚萇不利。秦姚萇卒,子興繼,去帝稱王。

  經(jīng)世之卯二千二百四十八

  甲午 東晉孝武帝二十二年。后魏道武皇帝十年。秦符登攻姚興不利,戰(zhàn)死,子崇立,奔湟中,稱帝,改元延初,為乞伏乾歸所滅。慕容垂平慕容永于長子。秦姚興復稱帝槐里,改元皇初。涼呂光徙居樂都。

  乙未 燕募容垂攻魏不利,魏破燕師于黍谷。

  丙申 晉武帝泛舟于泉池,沒,太子德崇嗣位,是謂安帝,會稽王道子專政。燕慕容垂拔魏平城,垂卒于上谷,子寶繼,改元永康,太原陷于魏,魏拔燕并州,圍中山,稱帝,改元皇始。涼呂光稱天王,改元龍飛。

  丁酉 晉改元隆安。兗州王恭、豫州庾楷、吳君王欽各以城叛。燕慕容寶北走龍城。慕容詳稱帝中山,慕容普鄰殺詳代立,慕容賀鄰自丁零入,又殺普鄰代立,徙居鄴。中山陷于魏。呂光寇西秦,自金城復徙居苑川。涼呂光將禿發(fā)烏孤稱王廉川,國曰涼,元曰太初,是謂南涼。涼呂光將沮渠蒙遜立段業(yè)為牧于張掖,國曰涼,元曰神璽,是謂北涼。

  戊戌 晉北伐燕,師敗于管城。兗州王恭、豫州庾楷、荊州桓玄兵犯建業(yè),敗內(nèi)師于白石。假會稽王道子黃鉞,玄石敗走潯陽。杜炯以京口亂。燕慕容寶南伐,至于黎陽乃復,將蘭汗殺寶代立于龍城,稱昌黎王,改元青龍,寶子盛誅蘭汗,稱王,改元建平,稱帝,再改元長樂。鄴陷于魏,范陽王慕容德自鄴南走滑臺,稱王,改元上元,是謂南燕。魏拔燕之鄴及信都,改元大興,自盛樂徙居平城。涼禿發(fā)烏孤克金城,敗呂光于街亭,稱武威天王。

  己亥 秦姚興拔晉洛陽。燕慕容德拔晉青州。仇池楊盛稱藩于晉。妖賊孫恩陷晉會稽,晉謝琰、劉牢之往伐,劉裕始參軍政。秦姚興去帝號稱王,改元弘始。魏南攻滑臺。涼呂光傳子紹位,稱太上皇。光卒,兄篡殺紹代立。涼禿發(fā)烏孤徙居樂都,烏孤卒,弟利鹿孤立,又徙居西平,仍附于姚興。涼段業(yè)稱天王,改元天璽,大將沮渠蒙遜出守西安。燕慕容德逐辟閭渾于廣固,徙居之滑臺,沒于魏。

  庚子 晉司馬劉裕敗孫恩于臨海,以揚州元顯為十六州都督。燕慕容盛去帝號,稱庶人,大破高句麗。秦姚興破西秦,俘其王乞伏乾歸于長安。涼呂篡改元咸寧,大司馬呂弘殺篡不克。涼利鹿孤改元建和,涼將李暠稱牧秦州,國曰涼,元曰庚子,是謂西涼。燕慕容德稱帝廣固,改元建平。

  辛丑 晉平孫恩,劉裕出守下邳。燕慕容盛將段璣行弒盛,叔父熙誅璣稱帝,改元光始。秦姚興放乞伏乾歸還苑川。涼呂超弒其君篡,立其兄隆,改元神鼎,稱藩于姚興。涼禿發(fā)利鹿孤稱西河王。涼大將沮渠蒙遜自西安入,殺段業(yè)代立,改元永安。

  壬寅 晉改元元興,桓玄據(jù)荊州、建牙、夏口,假揚州元顯黃鉞,顯軍敗,玄入于建業(yè),稱侍中丞相,錄尚書事,又稱太尉,總百揆,乃殺都督元顯及會稽王道子,以瑯琊王德文為太宰,改元大亨。劉軌以冀州叛。秦姚興伐呂光有功,拒魏不利,魏敗秦軍于蒙坑。涼禿發(fā)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改元弘昌,徙居樂都。涼沮渠蒙遜稱藩于姚興。

  癸卯 晉加桓玄九錫,稱相國楚王,用天子器服。玄竊命徙其帝于永安宮,降為平固王,遷之潯陽,改國曰楚,元曰永始。

  甲辰 晉帝在潯陽,劉裕倡義,帥沛國劉毅、東海何無忌二州兵大破桓玄兵于京口,又敗玄將桓弘于廣陵、吳甫之于江乘、皇甫敷于羅落,玄逼帝走江陵,裕又敗玄兵于湓口,玄復逼帝東下,裕又敗玄兵于崢嶸洲,又破之于覆舟山,迎帝入江陵,玄敗死于枚洄洲,其將桓振復陷江陵,幽帝。譙縱以成都叛,稱王。秦姚興入十二郡,修好貢于晉。魏改元天錫。涼呂隆奔姚興,國亡。涼傉檀去年號,求姑臧于姚興。燕慕容德卒,兄之子超立。

  乙巳 晉平桓振,帝自江陵還建業(yè),改元義熙,劉裕都督中外,錄尚書事,還鎮(zhèn)丹徒。傉檀受姚興命,徙姑臧。燕慕容超改元太上。涼李暠徙居酒泉,改元建初,稱藩于晉。

  丙午 晉伐蜀,敗譙縱于白帝,孔安國為尚書左仆射,大將軍劉裕開府京口。仇池楊盛稱藩。燕慕容超三軍奔晉。燕慕容熙將馮跋殺熙,立慕容云,復姓高氏,稱王,改元正始。秦姚興將赫連勃勃稱天王于朔方,國曰夏,元曰龍升。

  丁未 晉劉裕入朝,殺東陽太守殷仲文、南蠻校尉殷叔文、晉陵太守殷道叔、永嘉太守駱球。姚興攻禿發(fā)傉檀及赫連勃勃。乞伏乾歸復稱王苑川,改元更始。涼禿發(fā)傉檀攻沮渠蒙遜及赫連勃勃。

  戊申 晉劉裕入總朝政,北敗慕容超于臨朐,出大峴,進圍廣固。魏國亂,后萬人同子申弒其君珪,次子紹誅萬人及申,自立,是謂明帝?!段菏贰吩瀑R夫人及子紹弒珪。秦乾歸南攻姚興。涼傉檀復稱王姑臧,改元嘉平。夏赫連勃勃南攻姚興。

  己酉 晉劉裕滅南燕,徙慕容超于建業(yè)。后燕國亂,將馮跋用幸臣離班殺云,代立,稱天王,改元太平,是謂北燕。魏改元永興。秦乾歸平抱罕。夏赫連攻姚興。

  庚戌 晉始興。賊盧循兵寇建材業(yè),劉裕大破之,循走潯陽,再破之于豫章。裕假黃鉞。蜀兵陷巴東。秦乞伏乾歸為兄之子公府所殺,子熾盤誅公府而自立,改元永康。涼沮渠蒙遜攻李暠有功。夏赫連勃勃攻姚興不利。

  辛亥 晉劉裕南敗盧循,循走交州,死。劉毅以江陵叛。涼沮渠蒙遜攻禿發(fā)傉檀,有功。夏赫連勃勃攻姚興,不利。

  壬子 晉劉裕殺劉藩及謝琨,遂平劉毅于江陵。涼傉檀徙居樂都,姑臧陷于沮渠蒙遜。涼蒙遜拔禿發(fā)傉檀姑臧,徙居之,稱河西王,改元弘始。

  癸丑 晉朱齡石平蜀。魏改元神端,與秦姚興和親。熾盤破土谷渾于澆河。涼傉檀攻蒙遜,不利。夏改元鳳翔,城統(tǒng)萬。

  甲寅 秦乞伏熾盤滅南涼禿發(fā)傉檀。

  乙卯 晉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雍州刺史魯宗之叛,裕攻破之,逐之于江陵。劉穆之為尚書仆射。秦姚興卒,子泓繼,弟弼作難不克。魏改元太常。

  丙辰 晉劉裕北伐姚泓,拔洛陽,進逼潼關(guān),加裕九錫,總百揆,封宋國公。秦姚泓改元永和,洛陽陷于晉,姚懿、姚恢內(nèi)叛,兵逼長安,姚紹平之。秦乞伏熾盤拔沮渠蒙遜河湟。夏赫連勃勃拔姚泓陰密。

  丁巳 晉劉裕平長安,滅后秦,執(zhí)姚泓以歸,以子義真守長安,裕加宋王。魏南攻晉,兵敗于河曲。涼李暠卒,子歆立,改元嘉興。

  戊午 晉劉裕弒其君德宗,立其弟瑯琊王昌明,是謂恭帝。長安陷于夏。涼李歆稱藩于晉。夏赫連勃勃拔晉之長安,稱帝,改元武昌。

  己未 晉改元元熙。宋王劉裕自揚州入,用天子服器。秦乞伏熾盤改元建材弘。夏赫連勃勃還居統(tǒng)萬,改元真興。

  庚申 劉裕代晉命于揚州,是謂武帝,改國曰宋,元曰永初,降其君德文為零陵王。

  辛酉 宋零陵王德文卒。

  壬戌 宋武帝劉裕終,子義符繼。魏攻宋滑臺。

  癸亥 宋改元景平。魏攻宋金墉,明帝紹終,太子燾繼,是謂太武皇帝。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執(zhí)李歆歸于姑臧。

   經(jīng)世之辰二千二百四十九

  甲子 宋帝義符二年。臣徐羨之、傅亮行弒,立其弟義隆,是謂文帝。還都建業(yè),改元元嘉。魏太武元年,改元始光。

  乙丑 魏武帝以崔浩為相。夏赫連勃勃卒,子昌繼,改元承先。

  丙寅 宋文帝誅執(zhí)政徐羨之、傅亮,謝晦以荊州叛,平之。魏拔夏之長安。

  丁卯 魏西破夏赫連昌。

  戊辰 魏改元神麚。武帝破夏于統(tǒng)萬,俘赫連昌以歸,西北開地三千里。秦乞伏熾盤卒,子慕末繼,改元永嘉。涼蒙遜改元承玄。夏之統(tǒng)萬陷害于魏,弟定代立,徙居平?jīng)觯脑獎俟狻?br />
  己巳

  庚午 宋之金墉陷于魏。燕馮跋卒,弟弘殺跋之子翼,代立,改元太興,拔宋洛陽。涼沮渠蒙遜改元義和。夏赫連定攻秦慕末。

  辛未 宋之滑臺陷于魏。夏滅西秦于苑川,俘其君乞伏慕末。魏滅夏于平?jīng)?,俘其君赫連定。

  壬申 宋謝靈運棄市于廣州。魏改元延和,遼西內(nèi)附。

  癸酉 宋謝惠連卒。涼沮渠蒙遜卒,子牧犍繼,改元永和。

  甲戌 魏南開地至漢中。

  乙亥 魏改元太延。

  丙子 宋誅檀道濟。魏滅北燕,虜馮弘于遼西。

  丁丑

  戊寅

  己卯 魏滅北涼于姑臧,獲沮渠牧犍以歸。

  庚辰 魏改元太平真君,與宋稱南北朝。

  辛巳

  壬午

  癸未 魏克仇池。

  甲申

  乙酉

  丙戌 魏毀象教。

  丁亥 魏攻長安。

  戊子

  己丑

  庚寅 魏南開地江淮,夷宰相崔浩三族。

  辛卯 魏改元正平,伐宋至于瓜步。

  壬辰 魏國亂,中常侍宗愛弒其君武帝,立南定王余,改元承平,又殺之,群臣迎武帝孫瀎立之,是謂文成皇帝,改元興安,夷宗愛三族,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錄尚書事。

  癸巳 宋國亂,太子劭弒其君文帝,代立,改元太初,少子武陵王駿稱帝新亭,克建康,誅二兇,改元建武,是謂孝武皇帝。

  經(jīng)世之巳二千二百五十

  甲午 宋孝武皇帝二年。魏文成皇帝三年,改元興光。

  乙未 魏改元太安。

  丙申

  丁酉 宋改元大明。

  戊戌

  己亥

  庚子 魏改元和平。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宋孝武皇帝終,太子子業(yè)嗣位,改元永光

  乙巳 宋改元景和,子業(yè)立不明,臣壽寂之殺之,迎湘東王彧立之,改元太始,是謂明帝。

  魏文成帝終,太子弘嗣位,是謂獻文皇帝。

  丙午 宋晉安王子勛以潯陽叛,稱帝平之,冊子昱為太子。魏師入寇。魏改元天安,盡取宋江北地。大丞相乙渾謀逆,伏誅。

  丁未 魏改元皇興。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魏獻文授太子宏位,是謂孝文皇帝,弘稱太上皇,改元延興。

  壬子 宋改元太豫,明帝失道,死,太子昱立。

  癸丑 宋改元元徽。

  甲寅 宋桂陽王休范以江州叛,兵犯建業(yè),右衛(wèi)將軍蕭道成平之。

  乙卯 魏改元承明。

  丙辰 宋建平王景素謀殺蕭道成,不克。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魏太后馮氏弒太上皇。

  丁巳 宋國亂,蕭道成弒其君昱,廢為蒼梧王,立明帝子準,改元昻明,道成假黃鉞,稱齊國公,專制。魏改元太和。

  戊午

  己未 宋相國蕭道成稱王,是年代宋命于建業(yè),改國曰齊,元曰建元,是謂太祖,以子賾為皇太子,降其君準為汝陰王,殺之。

  庚申

  辛酉

  壬戌 齊高帝道成終,太子賾嗣位,是謂武帝,以子懋為太子,攻魏淮南。

  癸亥 齊改元永明。

   經(jīng)世之午二千二百五十一

  甲子 齊武帝二年。魏孝文帝十三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魏伐蠕蠕。

  癸酉 齊武帝終,太子懋亦卒,其孫昭業(yè)立。

  甲戌 齊改元隆昌。五月西昌王蕭鸞行弒,廢其君為郁林王,立其弟昭文,改元延興,鸞假黃鉞,稱宣城王,專制。十月,宣城王蕭鸞廢昭文為海陵王,殺之,代立,是謂明帝,改元建武,以子寶卷為太子。魏大伐于齊。

  乙亥 齊大殺宗室。是年,魏自平城徙都洛陽,用中國禮樂。

  丙子 魏改姓元氏。

  丁丑

  戊寅 齊改元永泰,明帝鸞終,太子寶卷嗣位。魏伐齊,拔新野。

  己卯 齊改元永元,以子誦為太子。魏孝文帝終,子恪繼嗣位,是魏宣武皇帝,彭城王勰受顧命輔政。

  庚辰 齊崔惠景以廣陵叛,兵犯建業(yè),蕭懿平之。寶卷殺懿,蕭衍稱兵襄陽,蕭穎胄稱兵荊州。魏改元景明,彭城王勰拔齊壽春。

  辛巳 齊蕭衍立南康王寶融于江陵,以兵圍臺城,國人殺寶卷而入寶融于建業(yè),是謂和帝,改元中興,衍稱相國司空,假黃鉞錄尚書事,專制。廢寶卷為東昏侯,蕭寶夤奔魏。

  壬午 齊蕭衍被九錫,封梁王。四月衍代齊命于建業(yè),是謂武帝,改國為梁,元曰天監(jiān),以子統(tǒng)為皇太子,降其君寶融為巴陵王,殺之于姑熟。

  癸未

  甲申 魏改元正始。

  乙酉

  丙戌

  丁亥 東西夷四十國修貢于魏。

  戊子 魏改元永平,殺太師元勰。

  己丑 戎夷二十四國修貢于魏。

  庚寅

  辛卯 東西夷二十九國修貢于魏。

  壬辰 魏改元延昌。

  癸巳

  經(jīng)世之未二千二百五十二

  甲午 梁武帝十三年。魏宣武帝十五年。

  乙未 魏宣武帝終,太子詡嗣位,是謂孝明皇帝,太后胡氏稱制。劉騰、元義為輔相。

  丙申 魏改元熙平。

  丁酉

  戊戌 魏改元神龜。

  己亥

  庚子 梁改元普通。魏改元正光,幽靈太后胡氏于北宮。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魏改元孝昌,相劉騰、元義罪免為庶人,迎太后胡氏于北宮,還政。中山、上谷、彭城寇亂。

  丙午

  丁未 梁帝衍沒身于同泰寺,改元大通。魏諸郡寇亂。

  戊申 魏改元武泰,太后胡氏殺其帝詡,立無名子。大都督爾朱榮自太原入,殺無名子及太后胡氏、諸王、貴臣,于河陰立長樂王子攸,是謂莊帝,改元建材義,又改元永安,榮都督 中外諸軍事,稱太原王,還晉陽,專制。

  己酉 梁改元中大通,衍復沒身于同泰寺,群臣以錢幣贖衍還政。元顥自梁入洛,稱帝,改元建武,徙子攸于河北,爾朱榮自晉陽入,逐元顥,迎子攸返政。

  庚戌 魏帝子攸殺爾朱榮于洛陽宮,爾朱兆自晉陽入,徙子攸于河東,殺之,爾朱世隆立長廣王曄于長子,改元建明。

  辛亥 梁昭明太子統(tǒng)卒,晉安王綱為太子。魏爾朱兆廢曄,立惠陵王子恭于洛陽,是謂節(jié)閔,改元普泰,還鎮(zhèn)晉陽。冀州刺史高歡稱兵信都,立章武王子渤海太守朗于信都,改元中興,歡稱丞相。

  壬子 魏高歡襲據(jù)鄴,敗爾朱兆于韓陵、西平、并州,南入洛,廢恭,殺之,又廢朗于河陽,殺之,又立平陽王脩于洛陽,改元太昌,再改元永興,還鎮(zhèn)鄴,專制。爾朱兆走秀谷,死。脩立,是謂孝武帝。

  癸丑 魏高歡平爾朱氏。

  甲寅 魏高歡入洛,帝脩西走長安。歡立清河王子善見,是謂靜帝,改元天平,徙洛陽四十萬戶于鄴,都之,是謂東魏,歡鎮(zhèn)太原,都督中外,專制。宇文泰廢脩于長安,殺之,立南陽王寶炬,是謂文帝,改元大統(tǒng),是謂西魏,泰都督中外,專制。

  乙卯 梁改元大同。

  丙辰 侯景為東魏右仆射、南行臺。

  丁巳 西魏宇文泰大破東魏高歡軍于沙苑。

  戊午 東魏改元元象。高歡大破西魏宇文泰兵于洛陽。

  己未 東魏改元興和。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東魏改元武定。高歡大破西魏宇文泰軍于芒山,遂拔洛陽。

   經(jīng)世之申二千二百五十三

  甲子 梁武帝四十三年。西魏文帝十一年。東魏靜帝十一年。

  乙丑

  丙寅 梁武帝三失身于同泰寺,改元中大同,群臣及皇太子畢會于同泰寺。是夜,同泰大火。

  丁卯 梁改元太清。東魏渤海王高歡卒于晉陽,子澄繼事。侯景以河南十三州叛,慕容紹宗敗侯景于長社,景南走壽春,附于梁,封為河南王。

  戊辰 侯景兵犯梁建業(yè),立蕭正德于南關(guān)。

  己巳 侯景破梁臺城,殺衍,立太子綱,是謂文帝,景稱大丞相,都督中外軍事,專制。湘東王繹開府江陵,將王僧辯、陳霸先率兵攻侯景。東魏盜殺高澄于晉陽,弟洋自鄴還晉陽,繼事。

  庚午 梁改元大寶,侯景稱相國、漢王,逼綱走西州。西魏拔梁之安陸,取漢中地。東魏高洋入總百揆,進爵為齊王。五月,洋代東魏命,是謂宣帝,改國為齊,元曰天保。降其君善見為中山王。

  辛未 侯景廢梁帝綱,又殺之,立豫章王棟,改元天正,又廢之,代立,改國為漢,元曰太始。西魏文帝寶炬卒,子欽繼。

  壬申 梁湘東王繹平侯景,使將朱買臣殺棟,稱帝江陵,是謂元帝,改元承圣。以陳霸先為征北大將軍,王僧辯為揚州刺史。武陵王紀稱帝成都,年用天正。西魏稱元年。

  癸酉 梁平武陵王于蜀。西魏宇文泰殺尚書元烈。

  甲戌 梁蕭察引西魏兵陷江陵,殺繹及諸王。大將軍陳霸先、揚州刺史王僧辯立繹之子晉安王方智于潯陽,是謂恭帝,還都建業(yè),王僧辯為太尉居內(nèi),陳霸先為司空鎮(zhèn)丹徒。西魏宇文泰弒其君欽,立齊王廓,改元元年,泰用蕭察南征,拔江陵,殺繹,徙其民于長安。

  乙亥 梁貞陽侯蕭淵明自齊入至東關(guān),太尉王僧辯拒之不勝,遂迎蕭淵明入建業(yè)立之,降方智為太子,改元天成。司空陳霸先自丹徒入,殺王僧辯,廢蕭淵明為司徒,封建安公,復立方智,改元紹泰,霸先為尚書,都督中外,專制。是年,蕭登稱帝江陵,改元大定,北附于宇文氏,是謂后南梁。

  丙子 梁改元太平,陳霸先稱相國,敗齊軍于江上。西魏宇文泰卒,子覺繼事。是年,覺代西魏命于長安,是謂閔帝,改國為周,是謂后周,元稱元年。降其君廓為宋國公。

  丁丑 梁相國陳霸先進爵為陳王。十月,陳霸先代梁命于建業(yè),是謂武帝,改國曰陳,元曰永定。降其君方智為江陰王。周亂,宇文護弒其君覺,立宇文毓,是謂明帝,稱元年,護為太宰,專制。

  戊寅 梁蕭莊以郢州稱帝,求援于齊。

  己卯 陳武帝霸先終,兄臨川王蒨立,是謂文帝,以子伯宗為太子。周宇文毓稱天王,改元武成。齊宣帝洋卒,子殷繼于晉陽,以諸父演為太師,湛為司馬。元氏宗室無少長皆殺之,投于漳水。

  庚辰 陳改元天嘉。周亂,宇文護弒其君毓,立其弟邕,是謂武帝。齊改元乾明,太師演弒其君,代立,是謂孝昭帝,改元皇建。

  辛巳 周改元保定。齊帝演卒于晉陽,大司馬湛立,改元太寧,是謂武成帝。

  壬午 齊改元河清,還都鄴。后南梁蕭察卒,子巋繼,改元天寶。

  癸未

  甲申 周、齊戰(zhàn)于洛陽。

  乙酉 齊高湛傳子緯位,改元天統(tǒng)。

  丙戌 陳改元天康。文帝蒨終,太子伯宗嗣立,庶兄頊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軍事,專制。周改元天和。

  丁亥 陳改元光大。

  戊子 陳亂,安成王陳頊弒其君伯宗,代立,是謂宣帝。

  己丑 陳改元太建,以子叔寶為太子。

  庚寅 齊改元武平。

  辛卯

  壬辰 陳將吳明徹伐齊有功。周襲封李淵為唐國公,誅太宰晉公護。改元建德。

  癸巳 陳伐齊有功。

  經(jīng)世之酉二千二百五十四

  甲午 陳宣帝頊七年。周武帝邕十五年。齊武帝緯十年。后南梁蕭巋十二年。

  乙未 周大伐齊,圍其晉州及洛陽。

  丙申 周拔齊平陽及晉陽。齊拒周不利,晉州陷于周,緯走并州,周圍并州,緯走鄴,改元隆化。兄宗德王延宗稱帝并州,改元昌德。并州又陷于周。

  丁酉 周軍圍齊之鄴,緯傳子恒位,改元承光,緯走青州,恒又禪丞相任成王湝,湝稱守國天王,鄴又陷于周,國遂亡,緯亦就擒于青州。

  戊戌 周改元宣政。帝邕卒于伐齊,子趕繼,是謂宣帝,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都督揚州,改元大成。

  己亥 陳將吳明徹伐周不利于呂梁,淮南之地盡沒于周。周帝趕傳子衍位,是謂靜帝。趕稱天元大帝,改元大象。

  庚子 周大帝趕終,大司馬楊堅自揚州入總朝政,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專制。堅召宇文宗室在藩者六王至長安,皆殺之。天下兵起,尉遲迥稱兵相州,宇文胄稱兵榮州,石遜稱兵建州,席毗稱兵沛郡,席人羅稱兵兗州,王謙稱兵益州,堅悉平之,進爵為隋王,用天子服器。鄖州司馬消難難以八州入于陳。

  辛丑 周改元大定。是年,隋王楊堅代后周命于長安,是謂文帝,改國曰隋,元曰開皇。以高熲、虞慶則、李德林、韋世康、元暉、元巖、長孫毗、楊尚希、楊惠十人為之輔,冊妃獨孤氏為皇后,子勇為太子,廣為晉王。降其君衍為介國公,殺之。

  壬寅 陳宣帝頊終,子叔寶繼,是謂后主。隋起新宮于龍首岡。

  癸卯 陳改元至德。隋徙居新宮。

  甲辰 后南梁蕭巋朝隋。

  乙巳 后南梁蕭巋卒,子琮繼。

  丙午 隋成國公梁士彥、杞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昿謀興復,不克,伏誅。梁蕭琮改元廣運。

  丁未 陳改元禎明。梁蕭琮納國于隋。太傅安平王蕭巖、荊州刺史蕭獻降于陳。

  戊申 隋命晉王廣、秦王浚、清河公楊素督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為八路,大伐陳,以壽春為行臺府。

  己酉 隋師滅陳,以陳后主叔寶歸于長安。

  庚戌 蘇、越、饒、泉、婺、樂安、蔣山、永嘉、余杭、交阯未服,楊素悉平之。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東巡封泰山。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伐高麗無功。

  己未

  庚申 廢太子勇,立晉王廣為皇太子。

  辛酉 改元仁壽。命十六使巡行天下。

  壬戌 命七大臣定禮。

  癸亥

  經(jīng)世之戌二千二百五十五

  甲子 隋文帝二十四年。帝崩,晉王廣即位,是謂煬帝,改元大業(yè)。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西幸河右,征吐谷渾至于覆袁川。

  庚午 南幸江都。

  辛未 北幸涿郡。

  壬申 以兵一百二十萬三千八百為二十四軍,分左右道大伐遼東,不利,全陷九軍。

  癸酉 以代王侑留守長安,越王侗守東都,秦王浩從駕,征遼東,大集兵于涿郡。天下群盜起,楊玄感以本兵叛于黎陽。

  甲戌 高麗請降,乃班師。扶風盜稱帝,延安寇稱王,離石賊稱天子。

  乙亥 北巡至于雁門,為突厥所圍。

  丙子 南幸江都。群盜李密稱兵河南、竇建德稱兵河北、林士弘稱兵江南、徐圓朗稱兵山東、劉武周稱兵代北、薛舉稱兵隴右。

  丁丑 煬帝在江都。唐公李淵自晉陽入,立代王侑于長安,以江都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淵稱唐王,專制。群盜竇建德稱王河北;李密進據(jù)鞏洛稱公,國曰魏,元曰永平;薛舉稱帝隴右,國曰秦,元曰秦興;梁師都稱兵夏州;李軌稱兵涼州;蕭銑稱兵巴陵;李子通稱兵海陵;朱粲稱兵寇軍;沈法興稱兵毗陵;杜伏威稱兵歷陽。

  戊寅 五月,唐王李淵代隋命于長安,是謂神堯皇帝,改國曰唐,元曰武德,以裴寂、劉文靜為輔相,世子建成為皇太子,次子世民為秦王。降其君為酅國公。是年,宇文化及弒煬帝于江都,立秦王皓為主,化及稱王,專制,北轉(zhuǎn)至魏州,化及又殺皓代立,稱帝,國曰許,元曰天壽,又北走聊城。王世充立越王侗于東都,改元皇始,世充稱鄭王,專制。群盜,竇建德進有河北,都樂壽;隴右薛舉卒,子仁杲立;劉武周進有河東,稱帝,國曰漢,元曰天興;梁師都進有朔方,稱帝,國曰梁,元曰永隆;李軌進有河右,稱帝,國曰涼,元曰安樂;蕭銑進有江右及嶺表,稱帝,國曰梁,元曰鳳鳴;李子通進有江都,稱帝,國曰吳,元曰明政;朱粲進有山南,稱帝,國曰楚,元曰昌達;沈法興進有江東,稱王,國曰梁,元曰延康;林士弘稱帝虔州,國曰楚,元曰太平。杜伏威進有淮南,受唐封楚王。秦王平隴右,獲薛仁杲。

  己卯 唐秦王平河右,獲李軌。李密與王世充相攻,不利,奔唐,復叛,死于邢公峴。徐世勛以河南十郡降。竇建德滅宇文化及于聊城,自立為帝,甫有黎陽之地,稱國曰夏,元曰五鳳。蕭銑滅林士弘于虔州。杜伏威南保江都。李子通西保江陵。王世充殺越王侗于東都,稱帝,國曰鄭,元曰開明。朱粲降于唐,復殺唐使者,奔王世充。

  庚辰 唐秦王平河東,劉武周走突厥。李子通滅沈法興于江東,徙居余杭。工部尚書獨孤懷恩以謀逆伏誅。

  辛巳 唐秦王平河南、河北,獲王世充及竇建德以歸。杜伏威滅子通于余杭。竇建德將劉黑陏復稱兵河北。

  壬午 唐李靖滅蕭銑于金陵。江南及嶺表平。

  癸未 唐秦王平河北,獲劉黑陏,又平徐圓朗于曹州。江淮杜伏威來朝,其將輔公佑稱王丹徒,國曰宋。

  甲申 唐李靖平輔公佑于江淮。

  乙酉 唐加秦王中書令。

  丙戌 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作難,殺秦王不克。秦王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后君集、張公謹、王君廓、房玄齡、杜如晦、長孫順德、柴紹、羅藝、劉師玄、李世勛、劉弘基、王孝恭平之于玄武門。帝乃授秦王世民位,退居太安宮,城太上皇。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右仆射。

  戊子 平梁師都于朔方。

  己丑 相裴寂以罪免,房玄齡為尚書左仆射,杜如晦為尚書右仆射,李靖為兵部尚書,魏徵守秘書監(jiān),關(guān)議朝政。

  庚寅 李靖平突厥,獲頡利可汗。戴胄、蕭琮參預朝政,溫彥博為中書令。

  辛卯 春大蒷于昆明,冬幸溫湯。

  壬辰 祀南郊。

  癸巳 魏徵為侍中。頒新定五經(jīng)于天下。

  經(jīng)世之亥二千二百五十六

  甲午 唐廣孝皇帝九年。

  乙未 李靖平吐谷渾,獲其王,放還本國。太上皇崩于太安宮,葬高祖于獻陵。

  丙申 魏徵遷特進,溫彥博遷右仆射。

  丁酉 幸洛陽宮。

  戊戌 高士廉為右仆射。

  己亥 幸九成宮?;姆畤鴣硇挢?。

  庚子 侯君集平高昌,獲其王以歸。弘化公主嬪于吐谷渾。至日圓丘祀昊天上帝。

  辛丑 幸洛陽。文成公主嬪于吐蕃。

  壬寅 幸岐陽。

  癸卯 圖二十四勛臣于凌煙閣。內(nèi)難作,皇子齊王佑以齊叛,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徙之黔,幽魏王泰于北苑徙之均,以晉王治為皇太子,誅侯君集。至日祀南郊。

  甲辰 岑文本、馬周為中書令。幸洛陽及親征遼東。

  乙巳 平高麗。

  丙午 李勣破薛延陀?;姆粐挢暋?

  丁未 起翠微宮于終南山。

  戊申 阿史那社爾平龜茲,獲其王以歸。征松外蠻。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卒,褚遂良為中書令。

  己酉 帝崩于翠微宮,皇太子治踐位。葬太宗于昭陵。長孫無忌、褚遂良輔政。復李勣官,仍加特進,于志寧、張行成進侍中知政事。

  庚戌 改元永徽。褚遂良罷政。

  辛亥 征賀魯至于金嶺。至日有事于南郊。

  壬子 冊陳王忠為皇太子,韓瑗、來濟為相,宇文節(jié)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

  癸丑 駙馬都尉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荊王元景及二公主以謀逆伏誅,遂殺吳王恪。褚遂良復為右仆射。睦州女寇亂。

  甲寅 筑長安羅城。親謁昭陵。

  乙卯 廢皇后王氏、良娣蕭氏為庶人,冊昭儀武氏為皇后。罷長孫無忌、褚遂良政事,以許敬宗、李義府為相。武后殺庶人王氏及蕭氏。崔敦禮為中書令。

  丙辰 廢皇太子忠為梁王,冊代王弘為皇太子。改元顯慶,杜正倫為相。

  丁巳 幸許、洛,以洛陽為東都。李義府進中書令,許敬宗進侍中,貶相韓瑗、來濟為州刺史。

  戊午 蘇定方平賀魯,獲其王。

  己未 殺長孫無忌、褚遂良于流所。幸東都。

  庚申 廢梁王忠為庶人。蘇定方平百濟,獲其王扶余。

  辛酉 改元龍朔。

  壬戌 還長安。進門下、尚書、中書為東中西三臺,分侍中、中書令為左右相。造蓬萊宮。許圉師為左相,尋下獄。

  癸亥 起含元殿于蓬萊宮。李義府為右相,尋配流巕州,死。改來年為麟德。

  皇極經(jīng)世書卷六下

  觀物篇三十四 以運經(jīng)世十

  經(jīng)元之甲一

  經(jīng)會之午七

  經(jīng)運之壬一百八十九

  經(jīng)世之子二千二百五十七

  甲子 唐弘孝皇帝十五年。殺西臺侍中上官儀,又殺庶人忠于流所。竇德玄為左相,劉祥道為右相。

  乙丑 同皇后巡東海,封泰山。陸敦信為右相。

  丙寅 同皇后至自泰山。改元乾封。劉仁軌為右相。

  丁卯 禁工商乘馬。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并同東西臺三品。

  戊辰 李勣平高麗,執(zhí)其王。祀明堂。改元總章。

  己巳 帝同皇后幸九成宮。張文瓘同東西臺三品。李勣卒。

  庚午 改元咸亨。

  辛未 帝同皇后幸東都及許昌,皇太子監(jiān)國。閻立本為中書令。

  壬申 帝及皇后至自東都。

  癸酉 帝及皇后幸九成宮。

  甲戌 皇后稱天后,帝為天皇。改元上元。帝同皇后幸東都有疾。

  乙亥 皇太子弘卒,以雍王賢為皇太子。

  丙子 帝及皇后自東都還。改元儀鳳。來恒、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并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敬玄、劉仁軌為中書令。

  丁丑

  戊寅 改來年為通乾。

  己卯 甘露降,改元調(diào)露。帝同皇后幸東都。裴行儉大伐突厥。

  庚辰 廢皇太子賢為庶人,立英王哲為皇太子。帝同皇后幸汝州及嵩山。裴琰、崔知溫、王德真并同中書門下三品。改元永隆。帝及皇后至自東都。

  辛巳 裴行儉平突厥,虜其王伏念。改元開耀。裴琰進侍中,崔知溫、薛元超進中書令。

  壬午 改元永淳。帝同皇后幸東都。起奉天觀于嵩之陽。劉景先、郭侍舉、郭正一、岑長倩、魏玄同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癸未 改元弘道。帝崩于東都,皇太子哲嗣位,是謂昭孝皇帝。天后稱制。劉仁軌進尚書左仆射,岑長倩進六部尚書、魏玄同進黃門侍郎、劉齊賢進侍中、裴琰進中書令。

  甲申 改元嗣圣?;屎髲U帝為廬陵王,遷之均,立豫王旦。改元文明。侍中裴琰進爵為侯,王德真進侍中,劉禸之、武承嗣進中書平章事。葬高宗于乾陵。再改元光宅。徐敬業(yè)以揚州舉兵,南攻潤州,平之。殺宰相裴琰。又改來年為垂拱。來俊臣、周興大行誣構(gòu),謂之羅織。

  乙酉 武后徙帝居房陵。改中書為鳳閣鸞臺。

  丙戌 蘇良嗣為文昌左相,韋侍價為文昌右相,并同鳳閣鸞臺三品。

  丁亥 武后賜宰相劉禸之死,張光輔為鳳閣侍郎。

  戊子 武后稱圣母。關(guān)東八王謀興復,博州瑯琊王沖及父蔡州越王貞先發(fā),悉平之。大夷宗室。

  己丑 武后改元永昌,稱圣皇,大殺王族,又殺納言魏玄同及內(nèi)史張光輔,引王本立、范履冰、邢文偉為相。

  庚寅 武后改元載初,以建子月為歲。首祀明堂,以瞾為名,以詔為制,大殺王族,改國為周,元曰天授,稱皇帝,降豫王旦為皇嗣,立武氏七廟,封武氏三人為王,引傅游藝為相,改躍為龜。

  辛卯 武后祀明堂。格輔元、樂思晦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歐陽通為納言,殺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及納言歐陽通,用狄仁杰為相。

  壬辰 武后祀明堂。改元如意,再改元長壽。楊執(zhí)柔、崔元琮、李昭德、姚璹、李元素為相,狄仁杰下獄。

  癸巳 武后祀明堂。稱金輪皇帝。引豆盧欽望、韋巨源、陸元方為相,婁師德亦相。

  經(jīng)世之丑二千二百五十八

  甲午 唐昭孝皇帝十一年,在房陵。武后祀明堂。改元延載。引蘇味道、王孝杰、楊再思、杜景儉、李元素、周元允相繼為相。

  乙未 武后改元證圣。明堂火。稱天冊,再改元天冊萬歲。

  丙申 武后封中岳。改元萬歲登封。祀新明堂,再改元萬歲通天。契丹李盡忠以孫萬榮叛,陷營冀,命二十八將討之,不利。引王方慶、李道廣為相。

  丁酉 武后祀明堂。河朔平。再用婁師德為相。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并同鳳閣鸞臺三品。改元神功。狄仁杰、杜景儉復相。誅司業(yè)少卿來俊臣,遂及內(nèi)史李昭德。

  戊戌 武后祀明堂。改元圣歷。召帝于房陵返政。突厥執(zhí)武延秀及行人閻知微,以破媯、檀,寇趙、定。姚元崇、李嶠為相。

  己亥 武后幸嵩山,封皇嗣旦為相王。引魏元忠、吉頊為相,又引王及善、豆盧欽望為左右相。

  庚子 武后幸汝陽,建三陽宮于嵩山之陽。改元久視,復舊正朔。張錫、韋安石為相。武三思為特進,相吉頊流嶺表。內(nèi)史狄仁杰卒。

  辛丑 改元大足。武后幸嵩之三陽宮,又改元長安。李懷遠、顧琮、李迥為相。

  壬寅 武后祀南郊。

  癸卯 武后幸東都。朱敬則為相。

  甲辰 張柬之同平章事,韋安石納言,李嶠內(nèi)史。

  乙巳 武后改元神龍。張柬之、崔玄暉、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平張易之及昌宗之亂,徙武后于上陽宮,除周國號,以相王旦為安國王,太平公主為鎮(zhèn)國公主,賞定亂功也。韋氏復正皇后位,武三思進位司空相。武后崩于東都之上陽宮。祝欽明、唐休瓃為相。

  丙午 帝還產(chǎn)安。附武后于乾陵。以宮人上官婉兒為昭容,武三思居中用事,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暉、袁恕己、敬暉五人為王,復貶之為州司馬,殺之于流所。進魏元忠、李嶠為中書令,李懷遠同中書平章事。冊衛(wèi)王重俊為皇太子。開長寧、安樂二公主府。大行斜封墨制。于惟謙為相,蘇瓖為侍中。

  丁未 李多祚以羽林兵討武三思,又討皇后韋氏,不克,敗死。太子重俊出奔,野死。宗楚客、蕭至忠為相。改元景龍。

  戊申 安樂公主假皇后車服出游。張仁亶為相。

  己酉 作宮市。韋嗣立、崔寔為相。

  庚戌 殺諫臣燕欽融于殿庭?;屎箜f氏及安樂公主行弒于內(nèi)寢,立溫王重茂為嗣,改元唐隆。以裴談、張錫、張嘉福、岑羲為相。臨淄王隆基以劉幽求、薛崇簡、鐘紹京、麻嗣宗兵入誅韋溫、紀處訥、宗楚客、武延秀、馬秦客、葉靜能、趙履冰、楊均及皇后韋氏、安樂公主、上官昭容。葬中宗于定陵。臨淄王隆基稱平王,降重茂嗣,尊父旦為帝,是謂興孝皇帝。既踐位,以鐘紹京、劉幽求、薛崇簡、崔日用為相,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改元景云。追廢皇后韋氏、安樂公主為庶人。姚元之為相相。

  辛亥 皇太子隆基監(jiān)國,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陸象先、魏知古為相,劉幽求進侍中相。

  壬子 祀南郊,改元太極。祀北郊,改元延和。帝傳位于皇太子隆基,是謂明孝皇帝。既踐位,改元先天。黜劉幽求、鐘紹京、張暉官。

  癸丑 太平公主、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常元楷、薛稷、賈膺福、李慈、李欽、李猷、崔湜、盧藏用、傅孝忠、僧惠范作逆,伏誅。進姜皎、李令問、王毛仲、王守一官,復劉幽求、鐘紹京、張暉官,令知政事,講武于驪山。改元開元。用盧懷慎、姚崇為相。改中書為紫微。

  甲寅

  乙卯 冊郢王嗣謙為皇太子。

  丙辰 太上皇崩,葬睿宗于喬陵。源乾耀、蘇飂為相,姚崇讓宋瓃為相。

  丁巳 幸洛陽。嬪永樂公主于契丹。

  戊午 至自東都。

  己未

  庚申 張嘉貞為相。

  辛酉 相姚崇卒。

  壬戌 幸東都。

  癸亥

   經(jīng)世之寅二千二百五十九

  甲子 唐明孝皇帝十三年。廢皇后王氏為庶人。幸東都,宋瓃守長安。

  乙丑 封泰山。用源乾耀、張說為左右相。

  丙寅 李元紘、杜暹為相。還東都。

  丁卯 至自東都。

  戊辰 蕭嵩為相。

  己巳 張說、宋瓃為左右相。謁喬、定、獻、昭、乾五陵。裴光庭為相。

  庚午 北討契丹。

  辛未 幸東都。

  壬申 至自東都。宋瓃免相。

  癸酉 韓休、張九齡、裴耀卿為相。

  甲戌 幸東都。李林甫為相。

  乙亥

  丙子 至自東都。牛仙客為相。是年,太真楊氏入宮,李林甫用事。

  丁丑 廢皇太子瑛為庶人。罷張九齡相,仍黜之。相宋瓃卒。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言牛仙客事,杖死于朝。

  戊寅 冊忠王玙為皇太子。相李林甫領(lǐng)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牛仙客領(lǐng)河東節(jié)度使。

  己卯 平突厥,獲其王。追封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余哲并為侯。

  庚辰

  辛巳 命安祿山為平盧軍節(jié)度使。

  壬午 改元天寶。李適之為相,開莊、文、列、庚桑子四學。裴耀卿進尚書右仆射。

  癸未

  甲申 改元為載,命安祿山為范陽節(jié)度使,作太真妃楊氏養(yǎng)子。

  乙酉 冊太真妃楊氏為貴妃。契丹殺公主叛。

  丙戌 陳希烈為左相。右相李林甫大行誣搆,首陷韋堅。

  丁亥 改溫泉為華清宮。

  戊子 以宦人高力士為驃騎大將軍,關(guān)總中外。賜安祿山鐵券。幸華清宮。

  己丑 幸華清宮。

  庚寅 幸華清宮。權(quán)歸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及鴻臚卿楊銛、宰相楊國忠五家。安祿山進封東平郡王。

  辛卯 幸華清宮。安祿山入朝,乞兼河東。討云南不利。

  壬辰 幸華清宮。李林甫卒,楊國忠為右相。

  癸巳 幸華清宮。楊國忠大行誣搆。進封哥舒翰為西平郡王。

  經(jīng)世之卯二千二百六十

  甲午 唐明孝皇帝四十三年。受朝于華清宮。韋見素為相。始以詩賦取士。楊國忠進位守司空。

  乙未 安祿山以范陽叛,兵陷東都?;侍荧_為元帥監(jiān)國,高仙芝封常清軍敗,以哥舒翰兵二十萬守潼關(guān)。

  丙申 潼關(guān)不守,帝西幸蜀,至馬嵬兵亂,殺宰相楊國忠及貴妃楊氏。安祿山陷長安,稱帝東都,國曰燕,元曰圣武?;侍游髦领`武,即皇帝位,是謂宣孝皇帝,改元至德。以廣平王俶為元帥,裴冕為相。尊蜀中帝為太上皇,移軍彭原。恒山陷。顏杲卿死于東都。

  丁酉 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太原節(jié)度使李光弼兵入逐安祿山將,大敗之于香積,遂復兩京。帝還長安,太上皇至自成都。封廣平王俶為成王。苗晉卿代韋見素為左相。安祿山為子慶緒所殺,代立,退保相州,改元天成。

  戊戌 唐改元乾元。以成王俶為皇太子。李揆、王玙為相。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軍潰,祿山將史思明殺安慶緒,稱帝魏州。

  己亥 唐改元順天。李峴、呂謓、第五琦為相。史思明復陷東都。

  庚子 唐改元上元?;氯死钶o國逼太上皇入西宮。劉展以揚州叛。

  辛丑 太上皇崩于西宮,帝亦不豫,皇太子俶監(jiān)國。苗晉卿行冢宰。史思明為子朝義所殺,代立,保東都。

  壬寅 改元寶應?;屎髲埵现\立越王系,內(nèi)臣李輔國、程元振幽皇后于別殿,殺之,帝崩,皇太子俶踐位,是謂孝武皇帝。以雍王適為元帥,元載為相,程元振為驃騎大將軍,居中用事。復東都及河朔。史朝義走幽州,幽人殺之以獻。

  癸卯 吐蕃范長安,別立武王宏,帝出居陜。郭子儀收京城,帝還長安,放武王宏于華州,葬玄宗于泰陵,葬肅宗于建陵。改元廣德。仆固懷恩以汾州叛。罷苗晉卿、裴尊度相,以李峴為相。

  甲辰 以雍王為皇太子。吐蕃寇邠及奉天。王縉、杜鴻漸代劉晏、李峴為相。

  乙巳 改元永泰。吐蕃大掠畿甸。帝御六軍屯于范,命九節(jié)度使以本軍討賊。吐蕃會回紇寇奉天,仆固懷恩啟之也。郭子儀復以回紇隨白元光破吐蕃于靈武。崔旰以西川亂。

  丙午 改元大歷。周智光以華叛。

  丁未 吐蕃大寇靈武。郭子儀鎮(zhèn)涇陽。

  戊申 吐蕃再寇靈武。

  己酉 裴冕為相。

  庚戌 臧玠以潭州叛。

  辛亥

  壬子 回紇掠京城。朱泚節(jié)度幽州。

  癸丑 郭子儀大敗吐蕃于靈武。

  甲寅

  乙卯 魏博節(jié)度田承嗣擅取洺、衛(wèi)、祋、相四州。河陽及陜州軍亂。

  丙辰 淄青李正己擅取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兗、鄆,請命封隴西王,李寶臣封隴西王,李忠臣封西平王,段秀實封張掖王。崔寧破吐蕃。河陽軍亂。

  丁巳 誅宰相元載并夷其族,貶相王縉括州刺史。楊綰、常兗為相。

  戊午 回紇寇太原。吐蕃寇靈武。

  己未 汴州軍亂。皇太子適監(jiān)國。帝崩,皇太子適踐位,是謂文孝皇帝。葬代宗于元陵。貶相常兗,以崔佑甫為相,郭子儀為尚父。

  庚申 改元建中。朱泚領(lǐng)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劉文喜以涇州亂。冊宣王誦為皇太子。楊炎為相,劉晏貶忠州,尋賜死。

  辛酉 盧杞為相,貶相楊炎崖州司馬。尚父郭子儀卒。淄青李正己卒,其子納自立。梁崇義反淮西,帥李義烈討斬之。田悅圍邢州,馬燧救之,田悅敗走。

  壬戌

  癸亥 李希烈陷汝州,執(zhí)刺使李元平,東都行營節(jié)度使哥舒曜討李希烈,兵馬使劉德信及李希烈戰(zhàn)于扈澗,敗績。命涇州姚令言以本軍救東都,兵至作亂,入長安,立朱泚為帝于含元殿。渾瑊奉帝出居奉天。朱泚兵頓乾陵。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救奉天,朱泚退保京城。李懷光以本軍叛。李希烈陷襄陽、許、鄭及汴州,哥舒曜走洛陽。貶宰相盧杞新州司馬。

   經(jīng)世之辰二千二百六十一

  甲子 唐文孝皇帝五年。在奉天,改元興元。王武俊格命,李懷光走河東。帝移軍梁州,渾瑊及吐蕃敗朱泚于武功。李晟收京師。涇原兵馬使田希鑒殺馮河清,以涇州叛。李抱真、王武俊敗朱滔于涇城。淄青李納亦歸款。田希鑒殺姚令言以涇州降。李晟平?jīng)軄y,殺朱泚。李希烈將李澄以滑州格命,劉洽、曲環(huán)敗李希烈于陳州。盧翰為相。

  乙丑 改元貞元。李希烈陷南陽。渾瑊平李懷光于河中。

  丁卯 張延賞、柳渾、李泌為相。渾瑊會吐蕃于平?jīng)?,吐蕃竊發(fā)于會,渾瑊逃歸。馬燧請之謬也。

  戊辰 福建軍亂,邠寧亦軍亂。李晟、馬燧、李泌連相國。征夏縣處士陽城為諫議大夫。

  己巳 董晉、竇參為相。韋皋破吐蕃于巂州。

  庚午 吐蕃陷北庭。

  辛未

  壬申 襄州軍亂。趙憬、陸贄為相。貶相竇參郴州別駕。吐蕃入寇。

  癸酉 賈眈、盧邁為相。宣武軍亂。

  甲戌 南昭異牟尋破吐蕃于神川,韋皋破吐蕃于峨和。元誼以田緒叛于洺,黃少卿以邢叛。

  乙亥

  丙子 崔損、趙宗儒為相。

  丁丑 韋皋破吐蕃于巂州。

  戊寅 鄭余慶為相。栗鍠殺刺史以明州叛。

  己卯 汴州軍亂。吳少誠以陳、蔡叛。伐淮西不利。

  庚辰 伐蔡不利,又伐又不利。徐州軍亂。貶相鄭余慶郴州司馬。齊抗為相。蔡州吳少誠順命。

  辛巳 韋皋大破吐蕃于雅州,封皋南康郡王。

  壬午

  癸未 高郢為相。吐蕃請和。

  甲申 吐蕃、南昭、日本修貢。

  乙酉 正月帝崩,皇太子誦踐位。王叔文、王伾用事,韋執(zhí)誼、賈眈、鄭珣瑜 、高郢、杜佑為相。罷宮市物。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削民故也。冊廣陵王純?yōu)榛侍?。罷鄭珣瑜、高郢相,以杜黃裳、袁滋為相。帝不豫,八月授位于太子,徙居興慶宮?;侍盂`位,是謂彰武皇帝。葬德宗于崇陵。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馬、韋執(zhí)誼崖州司戶。以鄭余慶、鄭絪為相。

  丙戌 改元元和。太上皇崩于興慶宮。杜佑行冢宰事。葬順宗于豐陵。王士貞為相。劉辟以西川叛,高崇文平之。誅王叔文于貶所。

  丁亥 武元衡、李吉甫為相。李锜以潤州叛,平之。

  戊子 裴垍為相。

  己丑 冊鄧王寧為皇太子。王承宗以鎮(zhèn)叛。蔡州吳少誠卒,弟少陽繼事。

  庚寅 用權(quán)德輿為相。

  辛卯 罷李藩相,用李吉甫、李絳為相?;侍訉幾?。

  壬辰 冊遂王恒為皇太子。魏博軍亂。

  癸巳 振武軍亂。

  經(jīng)世之巳二千二百六十二

  甲午 唐彰武皇帝九年。蔡州吳少陽卒,子元濟繼事,以淮西逆命。

  乙未 伐淮西。盜殺宰相武元衡,以裴度為相。會兵伐王承宗于鎮(zhèn)。淄青李師道以嵩僧叛,會兵伐淄青。

  丙申 大伐淮西及鎮(zhèn)。李逢吉、王涯為相。黃洞蠻屠巖州。宥州軍亂。

  丁酉 崔群、李鄘為相。裴度大伐淮西,將李愬入蔡州,獲吳元濟以獻,淮西平。裴度復相。

  戊戌 鎮(zhèn)州王承宗、淄青李師道順命。李夷簡、皇甫鏄、程異為相。

  己亥 劉悟殺李師道以淄青十二州降。令狐楚為相。沂及安南軍亂。以方士柳泌為臺州刺使。帝餌金石有疾。

  庚子 帝崩,皇太子踐位,是謂文恩皇帝。段文昌、崔植為相。貶皇甫鏄崖州司戶。安南平。葬憲宗于景陵。鎮(zhèn)王承宗卒,弟承元繼事。

  辛丑 改元長慶。杜元穎、王播為相。劉總棄幽州,以張弘靖代之,幽州軍亂,逐張弘靖,立朱克融為留后。鎮(zhèn)州軍亂,殺田弘正,立王廷湊為留后。瀛州軍亂,幽軍拔瀛州。鎮(zhèn)軍圍深州。相州軍亂。

  壬寅 冊景王湛為皇太子。幽州朱克融陷滄州,會鎮(zhèn)州王廷湊兵攻深州。王智興逐崔群以徐州亂。元稹、裴度、李逢吉為相。李岕逐李愿以汴州亂。鎮(zhèn)軍救饒陽及博野。王國清以浙西叛。德州軍亂。

  癸卯 牛僧孺為相。

  甲辰 帝崩,皇太子湛踐位,是謂昭武皇帝。貶侍郎李紳端州司馬。李逢吉、牛僧孺為相,又以李程、竇易直為相。葬穆宗于光陵。

  乙巳 改元寶歷。牛僧孺免相。

  丙午 裴度復相。內(nèi)命亂,中人弒帝于飲所,群臣誅賊,立江王昂,是謂昭獻皇帝。以韋處厚為相。幽州軍亂,殺其帥朱克融。

  丁未 改元大和。貶相李逢吉。葬敬宗于莊陵。

  戊申 鎮(zhèn)州王廷湊逆命。安南軍亂。路隨為相。

  己酉 魏博軍亂,殺節(jié)度使史憲誠,立何進滔為留后。李宗閔為相。南昭蠻陷成都。

  庚戌 興元軍亂,殺節(jié)度使李絳,溫造平之。牛僧孺、宋申錫為相。

  辛亥 幽州軍亂。貶相宋申錫開州司馬,內(nèi)臣王守澄誣故也。

  壬子

  癸丑 李德裕、王涯為相。罷李宗閔相。冊魯王永為皇太子。

  甲寅 幽州軍亂。復李宗閔相。

  乙卯 鄭注、李訓用事,貶李德裕袁州長史,罷李宗閔相,貶為潮州司戶。用李訓、賈餸、李固言、舒元輿為相。出鄭注為鳳翔尹。李訓誅宦氏不克,走南山。中山尉仇士良屠宰相李訓、王涯、賈餸、舒元輿及王播、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十余家。監(jiān)軍張仲清屠鄭注于鳳翔。李訓野死。引鄭覃、李石為相。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并為大將軍,遣內(nèi)養(yǎng)馳四方,交殺州縣官吏。

  丙辰 改元開成。李固言為相。

  丁巳 陳夷行為相。河陽軍亂。

  戊午 盜殺宰相李石于親仁里。楊嗣復、李玨為相。易定軍亂。皇太子有罪,卒于少陽院。

  己未 崔鄲為相。冊陳王成美為皇太子,監(jiān)國。

  庚申 帝有疾,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冊潁王瀍為皇太弟,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帝崩,皇太弟瀍立,是謂昭肅皇帝。楊嗣復行冢宰,殺陳王成美、安王溶于邸,二中尉封國公,崔鄲、崔珙、陳夷行為相。葬文宗于竟陵。楊嗣復、李玨罷相,李德裕復相。

  辛酉 改元會昌。用李紳為相。貶相楊嗣復、李玨為州司馬。幽州軍亂。

  壬戌 李德裕專政。

  癸亥 劉稹以澤、潞叛。

   經(jīng)世之午二千二百六十三

  甲子 唐昭肅皇帝四年。太原軍亂。邢、洺、祋三州叛。澤、潞二州平。杜悰、崔鉉為相。貶相崔珙為州司馬。

  乙丑 罷崔鉉、杜悰相。李回、崔元式、鄭肅為相。大除相教。

  丙寅 帝餌金石有疾。命光王怡為皇太叔。帝崩,太叔怡立,是謂獻文皇帝。用白敏中、盧商、韋琮為相。葬武宗于端陵。

  丁卯 改元大中。貶相李德裕潮州司馬。

  戊辰 周墀、馬植、崔龜從為相。

  己巳 罷周墀、馬植相,再貶李德裕崖州司戶。崔鉉、魏扶為相。幽州軍亂。

  庚午 魏扶罷相,令狐総為相。

  辛未 魏謩為相。

  壬申 裴休為相。

  癸酉 鄭郎為相。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魏謩出尹成都。崔慎由、蕭鄴為相。

  戊寅 劉瑑、夏侯孜為相。宣洪寇亂。

  己卯 蔣伸為相。冊鄆王溫為皇太子。帝崩,皇太子溫踐位,是謂恭惠皇帝。令狐総行冢宰。

  庚辰 葬宣宗于貞陵。令狐総出尹河中,杜審權(quán)、杜悰為相。改元咸通。宣洪寇亂。

  辛巳 相蕭鄴出尹太原,蔣伸罷相。林邑蠻入寇。

  壬午 徐州軍亂。林邑蠻陷交阯及安南都護。

  癸未 楊收、曹確、高璩為相。蠻陷安南州。

  甲申 杜審權(quán)出刺潤州。蕭寘為相。蠻寇邕管。

  乙酉 徐商為相。高駢平林邑蠻,復安南都護。

  丙戌 夏侯孜出尹成都,路巖為相。

  丁亥 楊收觀察浙西,于琮為相。

  戊子 湘潭戍軍亂,立龐勛為帥,歸陷徐、宿、滁、和、濠五州。貶楊收端州司馬,移髈州賜死。

  己丑 蔣伸罷相,劉瞻為相。徐商出尹江陵。命十八將伐徐,以康成訓為軍帥,徐寇平。蠻復寇東西二川。

  庚寅 相曹確病免,韋保衡為相。大黜官吏。王鑙為相。

  辛卯 相路巖出尹成都。

  壬辰 劉鄴出刺幽州,于琮出刺襄州。趙隱為相。大行黜陟。命沙陀李國昌移鎮(zhèn)云中,國昌以大同阻命。

  癸巳 征李國昌。蕭仿為相。冊普王儼為皇太子,魏保衡行冢宰。帝崩,皇太子儼踐位,是謂恭定皇帝。兩軍中尉居中用事。黜冢宰韋保衡,仍賜死。復前貶官吏。

  經(jīng)世之未二千二百六十四

  甲午 唐恭定皇帝元年。葬懿宗于簡陵。崔彥昭、鄭畋、盧攜為相。改元乾符。蠻寇兩川。

  乙未 浙西及曹濮寇亂。王鑙復相。

  丙申 相蕭仿病免。浙西寇平。曹濮、王仙芝陷江淮南北十五州至江南,乞符節(jié)于朝,不聽。李蔚為相。

  丁酉 冤朐寇黃巢陷害沂、鄆,南會王仙芝將尚讓于蔡之查牙山,破隋及江陵。沙陀李國昌寇朔州。

  戊戌 江陵寇平。黃巢擾淮北、淮南及江南、廣南。李國昌陷岢嵐。昭義軍亂。鄭從讜為相,李蔚出守東都。

  己亥 黃巢據(jù)嶺表,乞符節(jié)于朝,不聽。罷盧攜、鄭畋相,以崔沆豆、盧瑑?yōu)橄?。盧攜復相。

  庚子 改元廣明。鄭從讜出尹太原。沙陀軍敗北。黃巢軍北逾五嶺,破湖、湘及江淮、揚州。高駢距之不利,發(fā)徐、兗、許軍赴溵水以捍東都。溵水軍潰,黃巢陷東都,西攻陜、虢,潼關(guān)失守。罷盧攜相,王徽、裴徹為相。黃巢陷長安,稱帝,國曰齊,元曰金統(tǒng)。帝出南山。

  辛丑 帝移軍興元。蕭遘為相。鄭畋為都統(tǒng),楊復光為監(jiān)軍,羽書飛天下。沙陀順命,請勤王。黃巢攻鳳翔,帝移幸成都,改元中和。以韋昭度為相。河中王重榮軍屯沙苑,涇原唐弘夫軍屯渭北,易定王處存軍屯渭橋,鄜延托跋思恭軍屯武功,鳳翔鄭畋軍屯眛庢,邠寧朱玫軍屯興平,荊襄王鑙軍至自行在,王徽都督潞州。

  壬寅 帝在成都。黃巢保長安,其將朱溫以同州降,錫名全忠。沙陀李克用自代北至,軍屯梁田。

  癸卯 帝在成都。諸將合攻,大破巢軍于渭南,巢走藍關(guān),遂收京城。以李克用為河東節(jié)度使,使朱全忠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黃巢東走,圖陳、蔡,蔡州秦宗權(quán)以城降賊,合巢兵攻陳州,以舂磨圍陳三百日,陳刺堅守,不陷。

  甲辰 帝在成都。以鄭昌圖為相。汴州朱全忠及關(guān)東諸侯鎮(zhèn)帥兵會河東李克用兵,大破軍巢于太康及西華,又北破之于中牟,又東滅之于冤朐,巢寇平。朱全忠圖李克用于汴之上元驛,不克,自此二師交惡。朝廷封李克用隴西郡王以和解之。

  乙巳 帝至自成都,改元光啟。秦宗權(quán)保逆陳蔡,王鎔專兵鎮(zhèn)陽,李昌符抗兵鳳翔,王重榮擅兵蒲郟,諸葛爽擁兵孟洛,孟方立控兵邢、洺,李克用阻兵并、代,朱全忠別兵汴、滑,時溥弄兵徐、泗,朱瑾窮兵齊、鄆,王敬武握兵淄青,高駢玩兵淮南,劉漢宏恃兵浙東,王處存結(jié)兵易、定,李可舉堅兵幽、薊。中尉田令孜取河中王重榮解州,鹽池不克,引邠寧師伐河中,重榮會太原師攻令孜,京師軍亂,邠將朱玫敗歸邠州。神策軍大掠都市,令孜以帝幸鳳翔。封宣武節(jié)度使朱全忠為沛郡王,錢鏱始受封為杭州刺史。

  丙午 帝在鳳翔。河中王重榮條罪攻田令孜,令孜以帝移幸興元。相蕭遘、裴徹、鄭昌圖召邠軍迎帝還都。朱玫軍至自鳳翔,令孜以帝移軍過散關(guān),朱玫追帝不及,至遵途獲皇子襄王煴。興元節(jié)度使石君涉合朱玫軍破棧,以絕帝歸路。帝至興元,石君涉棄城走朱玫軍。帝以孔緯、杜讓能為相,出田令孜為劍南節(jié)度使。李鋌、楊守亮、楊守宗敗朱玫軍于鳳翔。朱玫逼蕭遘立襄王煴于鳳翔,玫稱大丞相,率百官還京,奉煴稱帝,改元建貞,罷蕭遘相,以鄭昌圖、裴徹為相,宣諭四方,加諸鎮(zhèn)官。常山、太原、宣武、河中不受命。王重榮、李克用敗朱玫將王行瑜于鳳翔,行瑜退攻興元,以邠軍還長安,殺朱玫,大掠京城。裴徹、鄭昌圖以襄王煴奔河中,王重榮殺襄王煴以獻。蔡將孫儒陷鄭及許、洛、懷、孟、陜虢,榮將諸葛爽據(jù)河陽,李罕之據(jù)澤州,張宗奭據(jù)懷州,秦宗權(quán)稱帝陳蔡,王潮據(jù)福州。

  丁未 帝自興元移軍鳳翔,以張浚為相。揚州軍亂,牙將畢師鑙囚帥高駢。召秦宗權(quán)之宣州觀察,秦彥為揚州節(jié)度使。蔡兵攻汴,兗鄆之師敗蔡軍于邊孝,蔡將孫儒棄鄭及許、洛、懷、孟、陜、虢。張宗奭取洛陽,李罕之取河陽,同附于全忠。張宗奭賜名全義。京師楊守立、李昌符爭道,戰(zhàn)于通衢,昌符敗走隴州。河中軍亂,牙將常行儒殺其帥王重榮,立其弟重盈為留后。楊行密與蔡將孫儒爭揚州,行密拔揚州。秦彥、畢師鑙奔孫儒于高郵,復攻行密,行密求救于汴,汴軍援行密于淮口。東川顧彥朗、壁州王建攻成都。

  戊申 帝至自鳳翔,改元文德。觀軍容使楊復恭專命,李鋌為相,冊壽王杰為皇太弟。帝崩,皇太弟杰踐位,是謂景文皇帝。韋昭度行冢宰。魏州軍亂,殺帥樂彥貞,小校羅宗弁為留后。張全義拔河陽,李罕之走澤州,蔡將孫儒拔揚州,楊行密走宣城,朱全忠攻徐州,蔡將趙德謓以荊襄降于汴,全忠敗蔡人于龍坂,蔡將申叢執(zhí)秦宗權(quán)降于汴,淮西平,全忠兼領(lǐng)蔡州節(jié)度使。王建大寇劍南。韋昭度出尹成都。葬僖宗于靖陵。

  己酉 改元龍紀。以劉崇望為相,封朱全忠東平王。王建陷成都,稱留后。太原李克用攻邢、洺。杭州錢鏱拔宣城,獲劉浩。

  庚戌 改元大順。孟遷以邢入于太原。李克用攻云州,幽州援之,敗李克用于蔚州。幽州李匡威、云州赫連鑙會汴兵攻太原李克用。潞州軍亂,殺李克恭降于汴??擞脤步ㄒ孕稀?、祋三州降于全忠。宰相張浚帥京兆尹孫揆、華州韓建出陰地關(guān),會汴將葛從周兵入潞州。太原兵攻潞州,幽云兵攻雁門。太原將康君立入潞州,克用敗幽云之兵于雁門,將李存信又敗張浚、韓建兵于陰地,遂收晉、絳,朝廷復克用官,貶張浚連州刺史。崔昭緯、徐彥若為相。克用將李存孝以邢入于汴。

  辛亥 中尉楊復恭致政,復恭不受命,陳兵于昌化里,命天威軍使李順節(jié)討之不利,兩軍中尉劉景宣、西門君遂殺天威兵,破李順節(jié)于銀臺門,順節(jié)兵散,大掠京城。復恭奔興元。鄭延昌為相。太原李克用攻邢州,責叛己也。宣武朱全忠攻魏州,責不助討也。鎮(zhèn)州援邢州,克用攻鎮(zhèn)州,幽兵援鎮(zhèn)州,汴兵攻宿州,幽、鎮(zhèn)兵攻定州。處存求援于太原。宣州楊行密滅孫儒,據(jù)有揚州,封行密為淮南王。

  壬子 改元景福。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泰州李茂莊兵陷興元,殺守亮及楊復恭。在軍中尉西門君遂殺天威軍使賈德晟于京師,部下奔鳳翔。太原李克用會易定兵,敗鎮(zhèn)兵于堯山。

  癸丑 鳳翔李茂貞舉兵犯闕,敗覃王兵于眛庢。帝誅中軍西門重遂、李周僮,貶相杜讓能,歧兵乃止。進茂貞中書令,封秦王,以王行瑜為尚父,王博為相。成都王建與李茂貞爭東川。幽軍亂,逐其帥李匡威于鎮(zhèn),以其弟匡籌為留后。汴兵滅徐,兼領(lǐng)其鎮(zhèn)。李克用敗鎮(zhèn)州王閒于平山,鎔乞盟,遂許盟而還。

  甲寅 改元乾寧。崔胤為相。王博出鎮(zhèn)湖南。李茂貞擁山南十五州以抗王室。汴兵敗兗、鄆之師于東阿。朱瑄、朱瑾求救于太原。李克用拔邢州獲李存孝,拔云州獲赫連鑙,拔幽州獲李匡籌,其幽人請以匡籌將劉仁恭為留后。

  乙卯 河中王重盈卒。太原李克用請以王珂襲重盈,封于朝。邠州王行瑜、鳳翔李茂貞、華州韓建請以王珙襲重盈,封于朝。朝廷先許克用,陜州王珙、絳州王瑤以兵攻珂于河中。王行瑜、李茂貞兵入長安行廢,不克,殺宰相韋昭度及李蹊,各以兵二千留京師而去。李克用渡河稱討,同州王行實棄郡奔京師,與兩軍中尉駱全珍、劉景宣逼帝西幸,以李筠、李君實兵出次南山,都官畢從命延王戒丕、丹王允從李克用西討,封淮南楊行密鴻農(nóng)王,亦從西討,克用敗邠軍于梨園,帝還京,邠州平。行瑜野死,封克用為晉王。克用還太原。崔昭緯罷相,徐彥若為相。董昌以浙東叛,稱王,國曰羅平,元曰大圣。

  丙辰 歧兵犯長安,韓建逼帝幸華州,建進封中書令兼兩京軍。陸扆、王博、崔胤、孫偓為相。魏州羅弘信敗太原之師于莘,以絕李克用。兗、鄆之援克用攻魏,下十城。湖南軍亂,立馬商為留后。錢鏱平浙東,獲董昌,授中書令。相王摶觀察浙東,陸扆出刺硤州。

  丁巳 帝在華州。孫偓罷相,鄭綮為相。冊德王裕為皇太子。封韓建為昌黎王。鄭綮病免,朱樸為相。韓建殺禁衛(wèi)李筠,以散衛(wèi)兵,罷八王兵柄,仍殺之,貶相朱樸,殺帝侍衛(wèi)馬道殷、許巖士。帝封兩浙錢鏱吳王,俾救難王室。汴將龐師古拔鄆州,朱瑄野死。汴將葛從周拔兗州,朱瑾奔淮南。兗、曹、濮、齊、棣、沂、密、徐、宿、陳、蔡、許、鄭、滑盡入于汴。全忠以八郡兵攻淮南,朱瑾以淮南兵敗汴兵于清口,獲將龐師古,又敗汴兵于淠河,走葛從周,楊行密遂據(jù)有江淮。幽州劉仁恭敗李克用于安寒。福州王潮卒,弟審知繼事。

  戊午 帝在華州。以崔遠為相,冊何氏為皇后。帝還長安,改元光化。以華州為興德府。韓建進封穎川王。汴將葛從周拔李克用之邢、洺、祋,氏叔琮拔趙匡凝之隨、唐、鄧,澤州李罕之拔克用之上黨,歸于汴,幽州劉守文拔汴之滄州。魏博羅弘信卒,子紹威稱留后。

  己未 復陸扆相。蔡軍以崔珙奔淮南。幽兵寇趙、魏,魏引汴兵破之。汴將氏叔琮攻太原不利。陜州軍亂,牙將殺其帥王珙,立李璠為留后,又殺之,降于汴。青州王師范將牛從毅以海州入于淮南。

  庚申 相崔胤誣殺宰相王摶、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朱全忠會魏軍攻幽之蒼州。李克用拔汴之邢州,又以三鎮(zhèn)兵攻鎮(zhèn)州,王鎔乞和乃還。汴將張存敬攻幽之滄、德州,又拔祁州,又敗定州王處直于沙河,進攻定州,處直以定州降于全忠。罷崔遠相,以裴贄、裴樞為相。徐彥若觀察青海。中尉兩軍劉季述、王仲先幽帝于東內(nèi),令皇太子裕監(jiān)國。相崔胤、張浚告難于全忠,全忠自定還汴護駕。將孫德昭、周承誨、董彥誅劉季述、王仲先,帝自幽所還政。

  辛酉 誅神策使李師度、徐彥回,窘帝故也。降皇太子裕為德王。改元天復。汴將張存敬由含山路拔克用之河中及晉絳。朱全忠兼須河中節(jié)度使,進封梁王。梁軍大舉攻晉之太原,晉將孟遷以澤入于梁。梁將氏叔琮長驅(qū)出圍柏,屯軍洞渦,葛從周以趙、魏兵入土門,陷承天,會天大雨乃復。宰相崔胤受全忠命逼帝幸東都,未及行,中尉韓全誨以李茂貞兵勒帝幸鳳翔。罷崔胤相,崔胤至三原促全忠西攻,全忠以四鎮(zhèn)兵破華州,由京城西圍鳳翔,又破邠州,獲李繼徽,以絕其援。

  壬戌 帝在鳳翔。封淮南楊行密吳王、兩浙錢鏱越王,俾救難王室,皆不至。李克用南攻,朱全忠自鳳翔至河中,令將拔晉之汾州,進圍太原不利,全忠自河中復至鳳翔。鄜州節(jié)度使李周彝以兵援鳳翔,汴將孔勍乘虛陷鄜州,周彝以兵降全忠,邠寧、鄜坊又入于梁。鳳翔李茂貞乃誅宦氏韓全誨,以解全忠之圍。

  癸亥 帝還長安。進朱全忠元帥,復崔胤相。全忠誅宦氏七百人,罷陸扆相,以裴樞、王溥為相。青州王師范拔梁之兗州,全忠東攻青州。成都王建寇李茂貞之秦隴,以修好于全忠。王師范會淮南兵敗梁軍于臨淄。梁將楊師厚敗青軍于臨朐,王師范以青州降?;茨蠗钚忻芄ザ踔?,荊南成沬救鄂,澧朗軍乘虛陷江陵,趙匡凝乘虛陷荊州。成沬憤死。歧兵逼長安。梁軍屯河中,全忠逼帝都洛陽,殺宰相崔胤、六軍使鄭仁規(guī)、皇城使王建勛、飛龍使陳班、閣門使王建襲、客省使王建義、左仆射張浚,緩遷故也。柳璨、崔遠代相。

   經(jīng)世之申二千二百六十五

  甲子 唐景文皇帝十六年。東徙至谷水。梁王朱全忠坑帝侍從二百人。至洛陽改元天佑。以張漢瑜為相。楊崇本以邠兵寇關(guān)輔。全忠西攻行弒于別宮,立輝王祚,是謂哀帝。李克用以本部兵據(jù)太原。

  乙丑 梁王全忠逼帝授禪,殺宰相裴樞、崔遠、陸扆及九王,用張文蔚、楊涉為相,盡黜朝廷官吏。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成都王建、襄陽趙匡凝同謀興復。梁將楊師厚敗趙匡凝于江湄,進拔襄陽,匡凝將王建玄以荊南兵眾降,唐、鄧、復、郢、隨、襄、荊南又入于梁??锬蓟茨?。朱全忠加九錫,總百揆、天下元帥,進封魏王,不受,再逼授禪,殺樞密使蔣玄暉、灃德庫使應頊、尚食使朱建武及宰相柳璨、太常卿張廷范、太常少卿裴磵、溫變、知制誥張茂昭及皇后何氏?;茨蠗钚忻茏?,子渥繼事。太原李克用會契丹阿保機于云州,進兵河北。

  丙寅 魏州牙兵亂,朱全忠坑之,進圍幽之滄州,幽人求救于太原,李克用會幽軍攻上黨,梁將丁會以澤潞降。全忠自長蘆還大梁。

  丁卯 朱全忠代唐命于汴,改國曰梁,元曰開平。薛貽矩、韓建為相。降帝為濟陰王,徙之曹河東。晉王李克用、淮南吳王楊渥、劍南蜀王王建、山南秦王李茂貞、兩浙越王錢鏱、荊南渤海王高季昌、湖南楚王馬殷、泉南閩王王審知、廣南南海王劉隱并行唐年。

  戊辰 梁攻河東,用于兢、張榮為相。殺濟陰王于曹州。荊南高季昌、湖南馬商、兩浙錢鏱附于梁。是年,劍南王建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武康。河東李克用、淮南楊渥、山南李茂貞、泉南王審知、南海劉隱行唐年。河東李克用卒,子存勗繼,誅亂命李克寧、李存顥,敗梁軍于潞之三垂崗。淮南楊渥為部將張顥所殺,代立,大將軍徐溫自金陵入,誅顥,立渥弟渭,溫專制。

  己巳 梁自汴徙都洛陽,郊祀天地。趙光逢、杜曉為相。張奉以沙州亂,劉知俊以同州叛。丹襄軍亂。泉南王審知、南海劉隱附于梁。劉隱卒,弟涉立。河東李存勗、淮南楊渭、山南李茂貞行唐年。

  庚午 梁之鎮(zhèn)州王鎔、定州王處直請附于晉。河東李存勗東下河北。

  辛未 梁改元乾佑。北攻鎮(zhèn)、定軍,敗于柏鄉(xiāng)。蜀改元永平。是年,李存勗將劉守光稱帝幽州。

  壬申 梁北攻鎮(zhèn)、定,屠棗強乃復。六月,郢王友珪行弒,代立,改元鳳歷,殺博王友文于汴。冀王友謙以河中入于晉。許州軍亂。晉王李存勗敗燕軍于龍岡,進圍幽州。

  癸酉 梁六軍殺友珪,立均王友貞于汴,復乾佑三年。晉李存勗平幽州,獲劉守光及父仁恭以歸。

  甲戌 梁將王殷以徐叛附于吳。晉李存勗開霸府于太原。

  乙亥 梁改元貞明。鄴王楊師厚卒,分其地六州為兩鎮(zhèn),魏軍遂亂,囚其帥賀德倫,以六州入于晉。蜀拔山南之秦鳳。階成宮大火。晉李存勗東下,大會兵于魏郊。

  丙子 梁之河北皆入于晉。趙光逢、鄭玨為相,攻晉不利。蜀改元通正,拔山南之隴州。晉李存勗敗梁軍于故元城。吳封相徐溫為齊國公,屬之以金陵、丹陽、毗陵、宣城、新安、池陽六郡,鎮(zhèn)金陵。

  丁丑 梁冊兩浙錢鏱為天下兵馬元帥。是年,劉涉以南海稱帝,國曰漢,元曰乾亨。蜀改元天漢,誅降將劉之俊于炭市。晉李存勗拔梁之楊劉城。

  戊寅 梁之鄆、濮陷于晉。蜀改元天光,建遇毒死,子衍立。李存勗擁太原、魏博、幽、滄、鎮(zhèn)定、邢洺、麟、勝、云、朔十鎮(zhèn)之師,大閱于魏郊,敗梁軍于胡柳。

  己卯 梁張守進以兗入于晉。蜀改元乾德。晉逼梁之河南。是年,楊渭稱帝淮南,國曰吳,元曰武義,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封東海王。

  庚辰 梁李琪為相,陳州妖寇亂,晉兵入寇。吳楊渭卒,弟溥立。晉存勗拔梁之同州。

  辛巳 梁改元龍德?;萃跤涯芤躁惻?。吳改元順義。晉鎮(zhèn)、定亂。契丹犯幽州。

  壬午 晉李存勗平鎮(zhèn)、定,又敗契丹于易水。

  癸未 河東晉王李存勗稱帝魏州,是謂莊宗,國曰唐,元曰同光,是謂后唐。以豆盧革為相、郭崇韜樞密使。自魏由鄆而南,敗梁將王彥章于中都,長驅(qū)入汴,殺友貞于建國樓,降之為庶人。潞州軍亂?;茨蠗钿?、兩浙錢鏱、山南李茂貞、湖南馬殷請附。吳楊溥去帝號稱王。荊南高季興、泉南王審知行梁年。

  甲申 唐自汴徙都洛陽。平上黨。

  乙酉 唐帝存勗北巡魏郊。以樞密使郭崇韜同魏王繼岌伐蜀,七旬平之,獲其主王衍以歸,至秦川驛族殺之,以孟知祥鎮(zhèn)成都。荊南高季興請附。蜀改元咸康,國亡。漢改元白龍。泉南王審知為子延翰所殺,代立。

  丙戌 唐內(nèi)命亂,皇后劉氏使人殺樞密使郭崇韜于蜀。魏軍變,以鎮(zhèn)帥李嗣源伐之,嗣源至,魏軍又變,二軍奉李嗣源入汴。唐帝存勗東征至萬勝乃復。內(nèi)軍又變,殺存勗于絳霄殿,嗣源入洛稱帝,是謂明宗,改元天成。誅宰相豆蘆革、韋說,以鄭玨、任圜為相,安重誨為樞密使。魏王繼岌自成都入,至渭橋殺之。荊南逆命,泉南稱附。泉南王延翰為弟延鈞所殺,代立。

  丁亥 唐以馮道、崔協(xié)為相。盧臺及浚儀軍亂。淮南楊溥復稱帝,改元乾貞,宰相徐貞卒,養(yǎng)子知誥繼事,于金陵稱王。是年,北狄耶律德光稱帝潢水,國曰契丹,元曰天顯。

  戊子 唐以王建立為相。王都以定叛。高季興以荊南入于吳。漢改元大有。

  己丑 唐以趙鳳為相,安重誨專政。吳改元大和。

  庚寅 唐改元長興。河中軍亂。西川孟知祥、東川董璋連叛。

  辛卯 唐以李愚為相,罷安重誨樞密使,以趙延壽、范延光為樞密使。東西二川相攻。

  壬辰 唐孟知祥平東川,獲董璋,稱表。封知祥為蜀王。吳王錢鏱卒,子元瓘繼。福州王延鈞稱帝,國曰閩,元曰光啟。

  癸巳 唐以劉煦為相。潞王從珂出尹鳳翔。石敬唐移鎮(zhèn)太原。帝嗣源病。秦王從榮以河南府兵攻端門,不克,敗死。明宗終,立宋王從厚,是謂閔帝。馮道、李愚為相,專政,朱宏昭、馮贇為樞密史。

  經(jīng)世之酉二千二百六十六

  甲午 后唐閔帝元年,改元順應。以鳳翔潞王從珂移鎮(zhèn)太原,從珂自歧入逐從厚,代立于洛宮,改元清泰。從厚出奔衛(wèi)州,就殺之。是年,孟知祥以兩川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明德。知祥卒,子昶繼。

  乙未 唐以韓昭裔為相。忻州戍軍亂。吳改元天祚。閩改元永和,臣李仿弒其君延鈞,立其子昶。

  丙申 唐以馬裔孫為相。以太原石敬唐移鎮(zhèn)汶陽,石敬唐自太原入,以北狄耶律德光稱帝入洛,代唐命,改國為晉,元曰天福。以并州從事桑維翰、趙瑩為相,馮道依舊相。輸冀、代之北入于狄。從珂火死于玄武樓。荊南、兩浙稱附。閩王昶誅李仿,改元通文。

  丁酉 晉以李崧為相。河陽張從賓、魏州范延光、滑州符彥饒、袁州盧文進不從命,悉平之。吳大將徐知誥代吳命于金陵,改國曰濟,易號為唐,元曰昻元,復姓李氏,易名為昻。以宋齊丘、徐玠為左右相。徙其君丹徒,殺之。

  戊戌 晉徙都汴。魏州范延光順命,封高平王,移鎮(zhèn)汶陽。北狄耶律德光改元會同。

  己亥 閩亂,連重遇殺其君昶,立其叔父延羲,改元永隆。

  庚子 晉用和凝為相。李金全以安叛,命馬全節(jié)以十郡之師平之。

  辛丑 晉帝石敬唐北巡鄴,安重進以襄叛,安重榮以鎮(zhèn)叛。兩浙錢元瓘卒,子宏佐繼。

  壬寅 晉帝石敬唐終于鄴,從子齊王重貴立。侍衛(wèi)將軍景延廣專政,始貳于狄。漢劉涉卒,子玢繼,改元光大。

  癸卯 晉楊光遠以青叛。北狄入寇。漢亂,弟晟弒其君玢,代立,改元應乾,再改元乾和。江南李昻卒,子瓃繼,改元保大,宋齊丘、周京為相。平白云蠻于虔州。閩王延羲弟延政亦稱帝建州,國曰殷,元曰天德。

  甲辰 晉改元開運。北狄入寇,至于魏博。封晉陽劉知遠為太原王,劉昫為相。閩亂,大將朱文進殺其君延羲,代立,以福州稱附于晉。

  乙巳 北狄大入寇晉河朔至于祋、相。封劉知遠北平王,罷和凝、桑維翰相,以馮玉為相,李崧知樞密院事。

  丙午 晉大將杜重威、李守貞及俾將張彥澤以軍降狄于中渡。彥澤以兵五百人入汴,為狄清路,幽其君重貴于開封府。南唐平閩之建州,滅王延政。

  丁未 正月,契丹耶律德光入汴滅晉,改國為遼。誅張彥澤,徙其君重貴于北荒,致之龍城。二月,北平王劉知遠稱帝晉陽,年用天福,是謂高祖。五月,契丹潰于汴,耶律德光留相蕭翰守汴,翰求后唐明宗子從益立之而去。六月,劉知遠留子崇于太原,南入汴代命,建國曰漢,用蘇逢吉、蘇禹珪為相,又以竇貞固、李濤為相,楊邠、郭威為樞密使。相馮道、李崧自欒城至。杜重威以魏州拒命。閩國分為三。荊南、兩浙稱附于漢。吳越錢弘佐卒,弟弘倧立。狄契丹耶律德光還至欒城卒,兄之子兀欲代立,歸國,廢德光母,改元天祿。

  戊申 漢改元乾佑。帝知遠終,子周王承佑繼,罷李濤相,以楊邠為相。平鄴,誅杜重威。李守貞以河中阻命,王景崇以鳳翔叛,趙思綰以永興抗命,郭威以樞密使西伐之。浙東亂,大將胡思進廢其君弘倧,立其弟俶。

  己酉 漢之蒲、雍、歧三叛平。契丹寇河北。命郭威以樞密使北伐鎮(zhèn)、鄴。

  庚戌 漢夷宰相楊贇、侍衛(wèi)將軍史宏肇、三司使王章族,賜澶州王殷、魏州郭威、王峻死。十二月,樞密使郭威以魏兵入,渡河敗內(nèi)軍于劉子陂,其王承佑野死。郭威至汴,請宰相馮道迎其君之弟承珪于徐州,還至澶淵,軍變復入汴,太后命威監(jiān)國,降承珪為湘陰公,誅宰相蘇逢吉及劉銖。

  辛亥 正月,監(jiān)國郭威代漢命于汴,是謂太祖,改國曰周,元曰應順。王峻、范質(zhì)、馮道為相。湘陰公死于宋州。兗州慕容彥超不受命。荊南、兩浙稱附。太原劉崇稱帝河東,國曰漢,年用乾佑。江南唐平湖南,南徙其屬于金陵。北狄亂,契丹兀欲為其族述乾所殺,德光子述律平其亂,代立,改元應歷,易名為瓃。

  壬子 周平兗州。

  癸丑 周冊皇后姪柴榮為皇太子,封晉王,尹開封府。流王峻于商州、王殷于登州,皆殺之。李穣、馮道為相。

  甲寅 周鄭仁誨、王溥為相。改元顯德。太祖威終,晉王榮紹位于汴宮。河東劉崇以契丹之師入寇,周主榮親征,大破劉崇于高平,誅不用命者將校七十人,進攻太原,不克。澤、潞、汾、遼、忻、代、嵐、石迎降。馮道卒于汴州。

  乙卯 周大伐江南及蜀。漢劉崇卒,子承鈞繼。

  丙辰 周廣汴之外城。南伐取唐之滁和敗其君于渦口。漢劉承鈞改元天會。

  丁巳 周李穣罷相,王樸為樞密使,伐江南有功。唐改元交泰,兵敗于紫金山,請以江北地求和于周。

  戊午 周受唐江北地。南海劉晟卒,子鋹繼,改元大寶。唐請附于周,殺宰相宋齊丘及陳覺、李徵古。

  己未 周征契丹,至于瓦橋,取瀛、莫、易,置雄、霸,遂趣幽州,寧、雄、瀛、莫迎,有疾乃還。復冊妃符氏為皇后,子崇訓為皇太子,封梁王。用魏仁溥、范質(zhì)為相,趙匡胤進位檢校太尉、充殿前都點檢。世宗榮終,皇太子崇訓嗣位。周北征契丹,至于瓦橋,寧、雄、瀛、莫迎降。周帝榮有疾,乃復。榮妃符氏為皇后,子崇訓為皇太子,封梁王。周魏仁溥、范質(zhì)為相(缺)趙匡胤進位檢校太傅、充殿前都檢使。世宗終,皇太子崇訓嗣位。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jīng)世之戌二千二百六十七

  經(jīng)世之亥二千二百六十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