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陂也。從水也聲。此篆及解各本無,今補。按徐鉉等曰:池沼之池,通用江沱字,今別作池,非是。學(xué)者以為確不可易矣??汲鯇W(xué)記引說文池者,陂也。從水也聲。依□部陂下一曰池也,衣部褫讀若池,核之,則池與陂為轉(zhuǎn)注。徐堅所據(jù)不誤。又考左傳隱三年正義引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云:池者,陂也。從水也聲。風(fēng)俗通一書訓(xùn)詁多襲說文,然則應(yīng)所見固有池篆,別于沱篆顯然。徐堅所見同應(yīng)。而孔穎達引風(fēng)俗通不引說文者,猶上文引廣雅沼池也,不系諸說文耳。逮其后說文佚此,而淺人謂沱池?zé)o二。夫形聲之字多含會意。沱訓(xùn)江別,故從它。沱之言有它也。停水曰池,故從也。也本訓(xùn)女陰也。詩謂水所出為泉,所聚為池。故曰池之竭矣,不云自瀕。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豈與沱同字乎。漢碑作池沼字皆從也。廣雅曰:沼,池也。池,沼也。二字互訓(xùn)與許合。直離切。古音在十七部。今本初學(xué)記也聲誤為它聲,今本左傳正義陂也誤為陂池,皆淺人所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湖hú
注解:大陂也?!醪吭唬黑?,一曰池也。然則大陂謂大池也。古言鴻□大陂,言汪汪若千頃陂皆謂大池也。池以鍾水,湖特鍾水之大者耳。從水胡聲。戸吳切。五部。揚州濅,有五湖。職方氏曰:楊州,其澤藪曰具區(qū)。其浸五湖。鄭曰:具區(qū)、五湖在吳南。按經(jīng)具區(qū)、五湖分析言之,五湖之非具區(qū)明矣。鄭云皆在吳南,則其相聯(lián)屬可知也。濅,川澤所仰以漑灌者也。上文言渭,雝州浸。汾,冀州浸。潞,冀州浸。溠,荊州浸。沭,沂皆靑州浸。五湖,楊州浸。下文曰湛,豫州浸。皆據(jù)職方為言。此總釋浸字,以補濅篆下所未備也。鄭曰:浸可以為陂灌漑者。按可以為陂,謂可以為池也。許云川澤所仰以漑灌者,謂職方其澤藪其川其浸三者析言之。川流或竭,澤水本希,藉浸水亭蓄者多,可以灌注之,故必兼言浸也。上文漑字下曰:漑,灌注也。風(fēng)俗通曰:湖者,言流瀆四面所猥也。川澤所仰以漑灌也。用許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汥zhī
注解:水都也。水都者,水所聚也。民所聚曰都。汥之證未詳。從水支聲。章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洫xù
注解:十里為成。成閑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考工記匠人文也。匠人溝洫之制,惟歙程氏瑤田通藝錄能發(fā)明之。洫亦作淢。韓詩筑城伊洫,毛詩作淢。傳曰:淢,成溝也。箋云:方十里曰成。淢其溝也。按門閾之字,古文作□,是或與血異部而音通也。溝洫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故毛曰成溝。從水血聲。況逼切。按古音在十二部。入聲。今入職韻者,以毛詩作淢之故?!墩撜Z》曰:“盡力于溝洫?!闭撜Z泰伯篇。今本于作乎。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溝ɡōu
注解:水瀆也。也字依玄應(yīng)補。廣四尺,深四尺。匠人職曰:九夫為井。井閑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從水冓聲。古矦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瀆dú
注解:溝也。謂井閑廣四尺,深四尺者也。從水賣聲。徒谷切。三部。一曰邑中曰溝。曰字依玄應(yīng)補。不必井閑,亦不必廣四尺深四尺也。按瀆之言竇也。凡水所行之孔曰瀆。小大皆得稱瀆。釋水曰:注澮曰瀆。又曰:江河淮濟為四瀆。水經(jīng)注謂古時水所行今久移者曰故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渠qú
注解:水所居也。渠居疊韻。風(fēng)俗通亦云:渠者,水所居也。從水〈巨下木〉聲。小徐云〈巨下木〉卽柜字,見木部。又堯廟碑以柜為榘。強魚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瀶lín
注解:谷也。泉出通川為谷。谷亦稱瀶也。從水臨聲,讀若林。力尋切。七部。一曰寒也。與癛音義略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湄méi
注解:水艸交為湄。小雅:居河之湄。釋水、毛傳皆曰:水草交為湄。從水睂聲。武悲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洐xínɡ
注解:溝行水也。從水行。此以會意包形聲。戸庚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澗jiàn
注解:山夾水也。釋山、毛傳皆云。小雅:秩秩斯干。毛云:干,□也。此謂詩假借干為□也。從水閑聲。古莧切。十四部。一曰澗水,出弘農(nóng)新安,東南入雒。雒,各本作洛,今正。地理志曰:弘農(nóng)郡新安。禹貢□水在東南入雒。禹貢雒水,出弘農(nóng)郡上雒冢領(lǐng)山,東北至鞏入河。按地理志禹貢雒水字作雒。凡云伊水入雒,谷水入雒,□水入雒,廛水入雒。凡云上雒縣,雒陽縣。字皆不作洛也。且志文前后相應(yīng)。此云禹貢雒水,則前文稱禹貢逾于雒。伊雒瀍□旣入于河,道雒自熊耳,古本必皆作雒,斷不作洛也。且志稱職方豫州川曰熒雒,雍州浸曰渭洛,二字分別畫然??梢宰C上稱禹貢,亦必分別畫然。惟豫雒、雍洛不同字。故北地歸德下云洛水出北蠻夷中,直路下云沮水出東西入洛,左馮翊褱德下云洛水東南入渭,與雒水字迥別。學(xué)者以是求之,可以知黃初一詔之欺人矣。漢新安縣故城在今河南河南府澠池縣東?!跛诮駶瞥乜h東,合于谷水,而互受通稱,同至今洛陽縣西南入洛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澳yù
注解:隈厓也。其內(nèi)曰澳,其外曰鞫。鞫舊作隈,今正。爾雅說厓岸曰:隩隈厓。內(nèi)為隩。外為鞫。郭以隈字上屬,厓字下屬。以許訂之,郭非是?!醪口裣略唬核T也。隩下曰:水隈厓也。亦隈厓聯(lián)文。隩與澳字異而音義同。今毛詩瞻彼淇奧字作奧,古文假借也。毛詩曰:奧,隈也。此言水曲之里淵奧然也。大雅:芮鞫之卽。箋云:水之內(nèi)曰澳,水之外曰鞫。鞫謂水曲之表圜穹然也。鞫之雙聲為居窮切,故傴僂之狀曰鞠竆,曰匑窮。水曲之表如弓,故曰鞫。韓詩、漢志作□。字林作□。俗本爾雅改鞫為隈,因或取以改說文耳。從水奧聲。于六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澩xué
注解:夏有水,冬無水,曰澩。釋山曰:山上有水埒。夏有水,冬無水澩。謂山上夏有停潦,冬則干也。從水,學(xué)省聲,讀若學(xué)。胡角切。三部?!?,澩或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tān
注解:水濡而干也?!踝止帕x如此,后人用為沙灘,此之謂古今字也。沙灘字亦或作潬。從水□聲。詩釋文引說文他安反。大徐益以呼旰切,非也。十四部?!对姟吩唬骸啊跗涓梢印!蓖躏L(fēng)文。今毛詩作暵,葢非也。一章曰□其干矣。二章曰□其修矣。修且干也。三章曰□其濕矣。知□兼濡與干言之。毛傳曰煙皃。煙者,一物而濡之干之,則煙邑?zé)o色也。灘,俗□從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汕shàn
注解:魚游水皃。小雅: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傳曰:汕,樔也。詩不從毛,葢三家之說。從水山聲。所晏切。十四部?!对姟吩唬骸盁A然汕汕?!?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決jué
注解:下流也。各本作行流。眾經(jīng)音義三引皆作下流。下讀自上下下之下。胡駕切。決水之義引伸為決□。從水夬聲。古穴切。眾經(jīng)音義三引說文胡玦切。十五部。廬江有決水,出大別山。地理志:廬江郡雩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決。水經(jīng)注:決水,自安豐縣故城西北,徑蓼縣故城東。又西北,灌水注之。又北入于淮。決水卽今史河,詳灌字下。按漢志六安國安豐縣下曰:禹貢大別在西南。許云決水出大別山,卽安豐之大別山也。漢安豐今為固始及霍丘。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灓luán
注解:屚流也。宋姚宏曰:戰(zhàn)國策王季歷葬于楚山之尾,灓水嚙其墓,謂墓為山尾屚流所沮敗也??籽艽呵锖笳Z改為蠻水,注云:宜都縣有蠻水。誤甚。王季葬鄠南。從水□聲。洛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滴dī
注解:水注也。埤倉有渧字讀去聲,卽滴字也。從水啻聲。都歷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注zhù
注解:灌也。大雅曰:挹彼注茲。引伸為傳注,為六書轉(zhuǎn)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適也。故釋經(jīng)以明其義曰注,交互之而其義相輸曰轉(zhuǎn)注。釋故,釋言,釋訓(xùn)皆轉(zhuǎn)注也。有假注為咮者,如注星卽咮星是也。從水主聲。之戍切。古音如晝,在四部?!鸢礉h,唐、宋人經(jīng)注之字無有作注者,明人始改注為注,大非古義也。古惟注記字從言,如左傳敘諸所記注,韓愈文巿井貨錢注記之類。通俗文云:記物曰注。廣雅:注,識也。古起居注用此字,與注釋字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wò
注解:漑灌也。自上澆下曰沃。故下文云澆者,沃也。周禮、左傳皆言沃盥是也。水沃則土肥,故云沃土。水沃則有光澤,故毛傳云沃沃,壯佼也。又云沃,柔也。從水芺聲。烏酷切。古音在二部。隸作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zé
注解:所□□水也?!醍?dāng)作雝,塞也。廣雅曰:□,隁也。從水□聲。所責(zé)切。古音在五部。曹憲倉故反。《漢律》曰:“及其門首灑□。”葢謂壅水于人家門前有妨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澨shì
注解:埤增水邊土,人所止者。土部曰:埤,增也。增,益也。酈善長曰:左傳文十六年:楚軍次于句澨。定四年:左司馬戌敗吳師于雍澨。昭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于薳澨。服□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yù)亦云: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閑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從水筮聲。筮水篆作□。時制切。十五部?!断臅吩唬骸斑^三澨。”禹貢文。水經(jīng)曰: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酈注云: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阪。故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咸以為三澨水名也。惟許愼說異。按水經(jīng)釋為地,與許合。水經(jīng)者,或謂桑欽所作。然則許正用孔氏古文尚書說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津jīn
注解:水渡也。商書微子曰:若涉大水其無津。俗本妄增涯字。按經(jīng)傳多假借津為□潤字,周禮其民黑而津是。從水□聲。將鄰切。十二部。隸省作津?!?,古文津,從舟淮。按當(dāng)是從舟,從水,進省聲。〖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淜pínɡ
注解:無舟渡河也。小雅傳曰:徒涉曰馮河,徒搏曰暴虎。爾雅釋訓(xùn)、論語孔注同。淜正字,馮假借字。從水朋聲。皮冰切。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énɡ
注解:小津也。謂渡之小者也,非地大人眾之所。小一作水,非。從水橫聲。戸孟切。按玉篇戸□切為長。古音在十部。一曰□船渡也。方言曰:方舟謂之□。郭云:楊州人呼渡津舫為杭。荊州人呼□,音橫。廣雅:□,筏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泭fū
注解:編木□渡也。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曰:方,泭也。卽釋言之舫,泭也。爾雅字多從俗耳。釋水曰: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方言曰:泭謂之□。□謂之筏。筏,秦晉之通語也。廣韻曰:大曰□,曰筏。小曰泭。按論語乘桴于海,假桴為泭也。凡竹木蘆葦皆可編為之。今江蘇,四川之語曰□。從水付聲。芳無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渡dù
注解:濟也。上文濟篆下無此義,此補見。邶風(fēng)傳曰:濟,渡也。方言曰:過度謂之涉濟。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天體三百六十五度,謂所過者三百六十五也。從水度聲。徒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沿yán
注解:緣水而下也。禹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鄭本沿作松,字之誤也。馬本作均,依今文尚書也。均者,沿之假借字。如三年問反巡過其故鄉(xiāng)。荀卿巡作鉛,假鉛為巡,其理一也。從水□聲。與專切。十四部?!豕盼臎W。《春秋傳》曰:“王沿夏。”左傳昭十三年曰:王沿夏,將欲入鄢。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泝sù
注解:逆流而上曰□洄。秦風(fēng)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游。釋水同,涉作下。□向也。向當(dāng)作鄉(xiāng)。淺人所改也。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xiāng),不作向。中庸素隱注曰:素讀為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xiāng)也。按遡者,從其朔。傃者,從其素。故字從朔,從素。水欲下,違之而上也。此釋洄字之義。洄違疊韻。從水□聲。桑故切。五部。遡,□或從辵朔。朔亦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洄huí
注解:□洄也。從水回聲。以形聲包會意。戸灰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泳yǒnɡ
注解:潛行水中也。周南:不可泳思。釋水、毛傳皆曰:潛行為泳。下文云潛,涉水也。涉,徒行厲水也。從水永聲。為命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潛qián
注解:涉水也。上文云潛行水中,對下文浮行水上言之。邶風(fēng)傳云:由厀以上為涉。然則言潛者,自其厀以下□于水言之,所謂泳也。左傳哀十七年:越子以三軍潛涉。又按潛汓等字,后人不甚分明。若水經(jīng)注江水篇云:有潛客泳而視之,見水下有兩石牛。此則謂潛全□水中矣。一曰藏也。此今日通行義。釋言曰:潛,深也。方言曰:潛,涵,沈也。從水朁聲。昨鹽切。七部。一曰漢為潛。釋水文。劉逵注蜀都賦云:禹貢梁州,沲潛旣道。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大穴中,通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伏水。舊說云禹貢潛水也。郭樸爾雅音義同此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淦ɡàn
注解:水入船中也。水入船中,必由朕而入。淦者,浸淫隨理之意。從水金聲。古暗切。古音在七部。一曰泥也。謂涂泥。汵,淦或從今。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泛fàn
注解:浮也。邶風(fēng)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上泛謂泛泛,浮皃也。下泛當(dāng)作泛,浮也。泛泛古同音,而字有區(qū)別如此。左傳僖十三年:泛舟之役。亦當(dāng)作泛。從水乏聲。孚梵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汓qiú
注解:浮行水上也。若今人能劃水者是也。列子曰:習(xí)于水,勇于泅。從水子。子猶小也。浮于水上,望之甚小也。似由切。三部。古文或□汓為□字。此古文小篆之別也。其義其音其形皆別矣。按善水者或□或浮皆無不可,則不妨同字同音也。泅,汓或從囚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砅lì
注解:履石渡水也。謂若今有水汪,??磚石而過。水之至小至淺者也。從水石。會意。力制切。十五部。《詩》曰:“深則砅?!贝朔Q邶風(fēng)言假借也。毛詩曰:深則厲。釋水曰:以衣涉水為厲。又曰:繇帶以上為厲。此并存二說也。毛傳依之。定本改云:以衣涉水為厲,謂由帶以上也。合為一說,繆矣。履石渡水,乃水之至淺,尚無待于揭衣者。其與深則厲絕然二事明矣。厲砅二字同音,故詩容有作砅者。許稱以明假借,如尚書以作□為作好,以□席為蔑席之比。經(jīng)典釋文引韓詩至心曰厲,玉篇作水深至心曰砅,至心卽由帶以上之說也。葢韓詩作深則砅,許稱之與。戴先生乃以橋梁說砅。如其說,許當(dāng)徑云石梁,不當(dāng)云履石渡水矣。詩言深則厲,淺則揭,喻因時之宜。倘深待石梁,則有不能渡者矣。禹貢厲砥,玄應(yīng)引作砅砥。偽說命用汝作厲。宋庠國語補音引詩作砅。汗□云:砅,古文礪。此可見古假砅為厲,非一處矣。濿,砅或從厲。厲者,石也。從水厲猶從水石也。引伸之為凡渡水之稱,如大人賦云橫厲飛泉以正東是也。字多作厲。〇厲旣改作□,則此亦當(dāng)作〈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湊còu
注解:水上人所會也。引伸為凡聚集之偁。從水奏聲。倉奏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湛chén
注解:□也。古書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下文云:□,湛也。二字轉(zhuǎn)注。從水甚聲。按直林切。七部。大徐宅減切,未知古義古音也。凡湛字引伸之義甚多,其音不一。要其古音則同直林切而已。一曰湛水,豫章浸。州,各本作章,今依地理志注、集韻所引訂正。職方氏:荊州其浸穎、湛。豫州其浸波、溠。許系溠于荊,系湛于豫,葢以正經(jīng)文之互訛也。鄭注云:湛,未聞。許系諸豫,葢必實有所指矣。水經(jīng)汝水篇注曰:汝水,又東南徑繁丘城南而東南出。湛水出犫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歷魚齒山為湛浦。春秋傳襄十六年:楚晉戰(zhàn)于湛阪。葢卽湛水以名阪也。又東南徑蒲城北。又東入汝。周禮鄭注曰未聞,葢偶有不照。按許意亦正謂斯水也。杜元凱云: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今河南南陽府葉縣北二十里有昆陽城。□,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湮yīn
注解:□也。釋詁:湮,落也。落與□義相近。從水垔聲。于眞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nì
注解:□也。此沈溺之本字也。今人多用溺水水名字為之。古今異字耳。玉篇引孔子曰:君子□于口,小人□于水。顧希馮所見禮記尚作□。從水人。讀與溺同。奴歷切。古音葢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沒mò
注解:湛也。湛,各本作沈,淺人以今字改之也,今正?!跽呷胗谒室熘x□盡。小雅:曷其□矣。傳云:□,盡也。論語□階,孔安國曰:□,盡也。凡貪□、干□皆沈溺之引伸。從水□聲。莫勃切。十五部。〖注〗歿、歾、□,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渨wēi
注解:□也。從水畏聲。烏恢切。十五部。按此字疑后人所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滃wěnɡ
注解:云氣起也。易林,潼滃蔚薈,扶首來會。謂云起也。江賦:氣滃渤以霧杳。有假翁為滃者,周禮醴齊注: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從水翁聲。烏孔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泱yānɡ
注解:滃也。射雉賦:天泱泱以垂云。善曰:毛詩英英白云。毛萇曰英英,白云皃。泱與英古字通。按泱滃雙聲。從水央聲。于良切。十部。徐爰曰音英,音之轉(zhuǎn)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凄qī
注解:云雨起也。各本作云雨,誤,今依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正。雨云,謂欲雨之云。唐人詩晴云、雨云是也。按詩曰:凄其以風(fēng)。毛傳:凄,寒風(fēng)皃。又曰:風(fēng)雨凄凄。葢凄有陰寒之意。小雅:有渰凄凄。皃急雨欲來之狀,未嘗不兼風(fēng)言之。許以字從水,但謂之雨云。從水妻聲。七稽切。十五部?!对姟吩唬骸坝袦{凄凄?!苯裨娮鬏螺拢且?。呂覽、漢書、玉篇、廣韻皆作凄凄。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渰yǎn
注解:雨云皃。各本作云雨皃,今依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正。毛傳曰:渰,云興皃。顏氏家訓(xùn)、定本、集注作陰云??衷S所據(jù)徑作雨云。渰,漢書作黤。按有渰凄凄,謂黑云如鬊,凄風(fēng)怒生,此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之象也。旣而白云彌漫,風(fēng)定雨甚,則與云祁祁,雨我公田也。詩之體物瀏亮如是。從水弇聲。衣檢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溟mínɡ
注解:小雨溟溟也。太玄經(jīng):密雨溟沐。玉篇曰:溟蒙小雨。莊子南溟北溟,其字當(dāng)是本作冥。從水冥聲。莫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洓sè
注解:小雨霝皃。霝,各本作零,今正。洓洓亦雨聲。從水朿聲。所責(zé)切。十六部。俗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瀑bào
注解:疾雨也。曓疾有所趣也。故從水,從曓,為疾雨。從水曓聲。平到切。二部?!对姟吩唬骸敖K風(fēng)且□?!痹娳L(fēng)文。按毛詩終風(fēng)且曓傳曰:曓,疾也。卽指風(fēng)言。許所據(jù)葢三家詩。一曰沫也。沫一作沬,誤。馬融長笛賦曰:山水猥至,□□噴沫。噴沫,水跳沫也?!酢?,噴沫皃。蜀都賦亦曰:龍池□□濆其隈。濆當(dāng)作噴。江賦曰:拊拂□沫。一曰瀑,霣也。雨部曰:霣,雨也。齊人謂靁為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澍shù
注解:時雨也,所□樹生萬物者也。依魏都賦注、后漢明帝紀注補五字。樹舊訛澍,今正。樹澍以疊韻為訓(xùn)。難蜀父老曰:羣生澍濡。從水尌聲。當(dāng)句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湒jí
注解:雨下也。廣雅云:湒湒,雨也。毛詩:其角湒湒。宋本釋文如是,假借為角皃。從水咠聲。□入切。七部。一曰□涌皃。上文云湁湒,□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澬cí
注解:久雨涔?jié)幸?。亦作涔□。一曰水名。廣韻曰:在常山郡。從水資聲。才私切。又卽夷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潦lǎo
注解:雨水也。各本作雨水大皃,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陸機贈顧彥先詩注、眾經(jīng)音義卷一訂。曲禮釋文亦曰:雨水謂之潦。雨水,謂雨下之水也。左傳曰:水潦將降。召南:于彼行潦。傳曰:行潦,流潦也。按傳以流釋行。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趙注孟子乃 云道旁流潦,以道釋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從水□聲。盧皓切。二部。俗借澇水字為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濩huò
注解:雨流□下皃。皃,宋本無,非?!?,屋水流下也。今俗語□檐水澑下曰滴濩,乃古語也?;蚣贋C為鑊,如詩是刈是濩是也?;蚣贋樽o,如湯樂名大濩是也。從水蒦聲。胡郭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涿zhuó
注解:流下滴也。周禮壺涿氏注:壺,瓦□也。涿,擊之也。按擊瓦□之聲如滴然,故曰壺涿。今俗謂一滴曰一涿,音如篤,卽此字也。又作沰,音當(dāng)洛反。廣雅:沰,磓也。崔寔書:上火不落,下火滴沰。周禮掌舍注云:柜受居澑水涑橐者也。橐卽沰之假借。從水豖聲。竹角切。古音在三部。上谷有涿鹿縣。鹿字各本奪,今補。涿縣在涿郡,不在上谷也。地理志上谷郡涿鹿,今涿鹿。故城在直隸宣化府保安州南。明志謂之軒轅城。涿郡涿,今涿縣。故城在順天府涿州州治。□,奇字涿,古文奇字也。從日乙。從日者,謂于日光中見之。乙葢象滴下之形,非甲乙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瀧lónɡ
注解:雨瀧瀧也。也,大徐作皃,今依小徐及廣韻。瀧瀧,雨滴皃也。音轉(zhuǎn)讀為浪浪,平聲。方言曰:瀧涿謂之沾漬。郭云:瀧涿猶瀨滯也。瀨滯當(dāng)作□渧。埤倉云:渧□,漉也。通俗文云:霝滴謂之□渧。又廣韻、集韻皆云:瀧涷,沾漬也。瀧涷卽瀧涿也。荀卿書:東籠而退。楊倞云:東籠卽瀧涷。從水龍聲。力公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渿nài
注解:□沛也。玉篇同。未聞。一本作沛之。廣韻,集韻,類篇同。亦未聞。按□沛當(dāng)系□渧之字誤。又佚渧篆耳。與上文三篆同義,故廁于此。從水柰聲。奴帶切。十五部?!?,郞計切。渧,都計切。今俗語多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滈hào
注解:久雨也。引伸為水皃。上林賦:翯乎滈滈。吳都賦:滈汗六州之域。借為京兆鎬水字。從水高聲。乎老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溇lǚ
注解:雨溇溇也。溇溇猶縷縷也。不絕之皃。一曰汝南人廣韻有人字。謂□酒習(xí)之不醉曰溇。曰字依韻會訂。謂不善飲者每日飲少許,久久習(xí)之,漸能不醉。其方言曰溇。從水婁聲。力主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溦wēi
注解:小雨也。今人槩作微。廣韻、集韻皆曰:浽溦,小雨。按爾雅:谷者,溦。假借字也。從水□聲。各本作微省聲,今正。無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蒙ménɡ
注解:溦雨皃。溦,各本作微,今正。皃,各本作也,今依玉篇正。溦溟蒙三字,一聲之轉(zhuǎn)。豳風(fēng)曰:零雨其蒙。傳云:蒙,雨皃。廣韻:空蒙,小雨。廣雅作靀。靀,俗字也。從水□聲。莫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沈chén
注解:陵上滈水也。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古多假借為湛□之湛,如小雅載沈載浮是。又或借為瀋字,檀弓為榆沈是也。從水冘聲。直深切。又尸甚切。八部。一曰濁黕也。黑部曰: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洅zài
注解:靁震洅洅也。從水靁震雨中,故從水。再聲。作代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淊hàn
注解:泥水淊淊也。從水臽聲。胡感切。八部。一曰繅絲湯??壗z必用□湯,名曰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án
注解:水澤多也。所受潤澤多也。從水圅聲。胡男切。七部。《詩》曰:“僭始旣□?!毙⊙徘裳晕?。傳曰:僭,數(shù)。涵,容也。按涵訓(xùn)容者,就受澤多之義而引伸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rù
注解:漸濕也。魏風(fēng):彼汾沮洳。傳曰:汾,汾水也。沮洳,其漸洳者。洳□同字。沮,子預(yù)反。猶潪也。從水挐聲。人庶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瀀yōu
注解:澤多也。與優(yōu)義近。瞻卬傳曰:優(yōu),渥也。優(yōu)卽瀀之假借矣。從水憂聲。于求切。三部?!对姟吩唬骸皵麨X旣渥?!毙⊙判拍仙轿摹=裨娮鲀?yōu)。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涔cén
注解:漬也?;茨蠒号L阒埂V^水之漬于牛跡中者也。毛詩:潛有多魚。韓詩作涔。爾雅曰:糝謂之涔。毛傳曰:潛,糝也。說者云糝卽罧字。韓詩曰:涔,魚池也。此皆涔之別義。從水岑聲。鉏箴切。七部。一曰涔陽渚,在郢。屈原九歌:望涔陽兮極浦。王逸曰:涔陽,江碕名。附近郢。按許曰在郢,王曰附近郢。許云渚名,王云江碕名。皆不云有涔水,謂近郢濱大江之洲渚耳。近儒說未可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漬zì
注解:漚也。謂浸漬也。古多假為骴字。公羊傳大瘠,禮記注引作大漬。公羊傳:瀸者何。漬也。眾殺戍者也。周禮蠟氏。掌除骴。故書骴作脊。鄭司農(nóng)云:脊讀為漬,謂死人骨也。漢志:國亡捐瘠。孟康曰:肉腐為瘠。按骴漬脊瘠四字,古同音通用,當(dāng)是骴為正字也。從水□聲。前智切。十六部?!甲ⅰ?jīng)?,古文?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漚òu
注解:久漬也。言久漬者,略別于漬也。上統(tǒng)言,此析言,互相足也。陳風(fēng):可以漚麻。傳曰:漚,柔也??脊び洠簼a其絲。注曰:楚人曰漚,齊人曰涹。或假渥字為之。如左傳鄫人漚菅者,周禮注引作繒人渥菅是也。從水區(qū)聲。烏候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浞zhuó
注解:小濡皃也。濡者,沾也。上文濡篆下未舉此義,故此及雨部補見。小雅曰:旣沾旣足。葢足卽浞之假借也。從水足聲。士角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渥wò
注解:沾也。小雅:旣優(yōu)旣渥??脊び洠河淙峄O脂之。注:腛讀如沾渥之渥。按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邶風(fēng)傳曰:渥,厚漬也。從水屋聲。于角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què
注解:灌也?!跖c□義同。從水隺聲。口角切。又公沃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洽qià
注解:沾也。大雅:民之洽矣。傳曰:洽,合也。此謂毛詩假洽為合也。釋詁曰:合,合也。合卽洽。毛詩在洽之陽,稱引者多作在合之陽是也。從水合聲。矦夾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濃nónɡ
注解:露多也。小雅蓼蕭傳曰:濃濃,厚皃。按酉部曰:醲,厚酒也。衣部曰:襛,衣厚皃。凡農(nóng)聲字皆訓(xùn)厚。從水聲。女容切。九部。《詩》曰:“零露濃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瀌biāo
注解:瀌瀌,雨雪皃。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小雅角弓曰:雨雪漉漉,見晛曰消。廣雅:漉漉,雪也。劉向傳作麃。從水麃聲。甫嬌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溓lián
注解:溓溓,薄仌也。溓溓二字依文□注補。潘岳寡婦賦曰:水溓溓以微凝。按食部□下云:讀若風(fēng)溓溓。葢當(dāng)云讀若風(fēng)溓之溓。風(fēng)溓,謂風(fēng)之蹙凌也?;蛟恢薪^小水。玉篇、廣韻作大水中絕小水出也。當(dāng)是古人所見完本,后奪誤為四字耳。謂大水中絕小水之流而出也。八字一句。公羊傳曰:周公盛,魯公燾,羣公溓。何曰:盛者,新谷。燾者,冒也。故上以新也。溓者,連新于陳上財令半相連耳。此溓引伸之義也。公羊疏:本作溓。今本公羊作廩,誤。鄭注周易引羣公溓,見詩采薇正義。又曰淹也。晁以道云:唐本有此四字。楊上善注素問云:溓,水靜也。于此義相近。淹篆下無此義,于此補見。從水兼聲。力鹽切。七部。按宋晁以道所據(jù)唐本力簟反。楊上善素問注廉檢反。李善文□注力檢反。濂,或從廉。晁以道云:唐本有,見樓攻媿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泐lè
注解:水之理也。各本水下有石字,今刪。□部曰:阞,地理也。從□。木部曰:朸,木之理也。從木。然則泐訓(xùn)水之理,從水無疑矣。淺人不知水有理,又見下文引周禮說石,乃妄增一字。水理如地理、木理可尋。其字皆從力。力者,人身之理也。從水阞聲。形聲包會意也。大徐無聲字。盧則切。一部?!吨芏Y》曰:“石有時而泐?!笨脊び浳?。石隨其理而解散,石之理如水之理,故借用泐字。水理猶地理,故泐以阞會意,形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滯zhì
注解:凝也。凝,俗冰字。周禮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鄭司農(nóng)云:貨物沈滯于廛中不決,泉府貨之滯于民用者。故書滯為癉。杜子春云:癉當(dāng)為滯。從水帶聲。直例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汦zhǐ
注解:箸止也。箸,直略切。箸止,有所箸而止也。土部坁下曰:箸也。與此字皆從氏。徐楚金引左傳物乃汦伏。按左傳自作坻伏。杜曰:坻,止也。尋其義當(dāng)作坁,與汦義略同。葢唐宋以來,氏氐溷淆多矣。從水氏聲。按玉篇之是切。廣韻諸氏切。十六部。大徐直尼切,誤認為坻字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ɡuó
注解:水裂去也。謂水分裂而去也。韓愈文用□字。從水虢聲。古伯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澌sī
注解:水索也。方言曰:澌,索也。郭注云:盡也。按許說其本義,楊說其引伸之義也。索訓(xùn)盡者,索乃□之假借字。入室搜□,有盡意也。方言曰:鋌,賜也。賜者,澌之假借。亦作儩。從水斯聲。息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汽qì
注解:水涸也。大雅民勞傳曰:汔,危也。周易:汔至亦未繘井。小狐汔濟。虞翻曰:汔,幾也。皆引伸之義。水涸為將盡之時,故引伸之義曰危,曰幾也。從水氣聲。許訖切。詩音義引說文巨乞反。十五部?;蛟黄隆e一義。《詩》曰:“汽可小康?!鼻罢f引伸之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涸hé
注解:渴也??剩M也。渠列切。釋詁曰:涸,渴也。俗本作竭。月令:仲秋之月,水始涸。從水固聲,讀若狐貈之貈。按貈從舟聲。今人以貉為之,音下各切。別作蠻貊字,音莫白切。皆非古也。此涸下當(dāng)云讀若貉,恐音旣變之后絫經(jīng)改竄耳。下各切。五部?!?,涸亦從水鹵舟。未聞其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消xiāo
注解:盡也。未盡而將盡也。從水肖聲。相幺切。二部?!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潐jiào
注解:盡也。荀卿書:其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楊倞曰:潐,盡也。潐潐,謂窮盡明于事,猶楚辭之察察。從水□聲。子肖切。二部。按焦者,火所傷。義近盡,故訓(xùn)盡,則以焦會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渴kě
注解:盡也。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則用渴為□字矣。從水曷聲。佩觿曰:說文、字林渴音其列翻。按大徐苦葛切,非也。十五部?!甲ⅰ健酰盼目?。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漮kānɡ
注解:水虛也。爾雅音義引作水之空也。葢許用釋爾雅舊說,故為分別之詞。釋詁曰:漮,虛也。虛,師古引作空??嫡?,谷皮中空之謂。故從康之字皆訓(xùn)為虛。□下曰:饑虛也。□下曰:屋□也。詩:□彼康爵。箋云:康,虛也。方言曰:□,空也。長門賦槺梁,虛梁也。急就篇顏注曰:□謂輿中空處,所用載物也。水之空,謂水之中心有空處。從水康聲??鄬小J?。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濕shī
注解:幽濕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濕也。凡濕之所從生,多生于上有覆而氣不渫。故從一土水會意。從□省聲。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湆qì
注解:幽濕也。從水音聲。去急切。七部。五經(jīng)文字云:湇從泣下月,大羮也。湆從泣下日,幽深也。今禮經(jīng)大羮相承多作下字?;騻鲗懢糜?,不敢改正。按湇字不見于說文,則未知張說何本。儀禮音義引字林云:湆,羹汁也。玉篇、廣韻同。然則本無異字。肉之精液如豳濕生水也。廣雅:羮謂之□。皆字之或體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洿wū
注解:濁水不流也。服□注左傳云:水不流謂之污。按污卽洿之假借字。孟子梁惠王作洿。滕文公作污。玄應(yīng)引說文濁水不流池也。引字林濁不流曰洿。宜有池為長。一曰窊下也。窊本作窳,今改。從水夸聲。哀都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污wū
注解:薉也。艸部曰:薉者,蕪也。地云蕪薉,水云污薉,皆謂其不潔淸也。此冡上濁水不流池類言之。大徐本移浼篆于污篆前,不知下文□灒浼類列,略同方言。廁于此,則非其次矣。從水虧聲。烏故切。按當(dāng)哀都切。五部。義與洿略同。一曰小池為污。池之小者。污池,見孟子滕文公。一曰涂也。與杅義略同。木部曰:杅,所以涂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湫jiǎo
注解:隘下也。當(dāng)作湫隘湫下也。此舉左傳湫隘字而釋湫,如毛傳云文茵文虎皮也之例。杜預(yù)亦云湫下,隘小。下文塏訓(xùn)高燥,為湫之反。昭三年左傳服注:湫,箸也。十二年杜注:湫,愁隘也。皆引伸之義。一曰有湫水在周地。未聞?!洞呵飩鳌吩唬骸瓣套又邪!笔乱娮髠髡讶辍0捕ǔ怯袖袦Y。淵,各本作泉,唐人避諱改也,今正。安定郡朝那,二志同。朝,追輸切。朝那故城在今甘肅平?jīng)龈焦經(jīng)隹h西北。前志云:有湫淵祠。蘇林云:淵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艸木。一統(tǒng)志曰:朝那湫今在平?jīng)龈淘菸髂?。從水秋聲。子了切。又卽由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潤rùn
注解:水曰潤下。語見洪范。從水閏聲。如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準zhǔn
注解:平也。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謂之準,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謂之準。漢志:繩直生準。準者,所以揆平取正是也。因之凡平均皆謂之準??脊び洔手缓罅恐紫缔o易與天地準是也。從水隼聲。之允切。按隼卽鵻字。鵻從隹聲。準,古音在十五部,讀之壘切??脊び浌蕰鴾首魉??!饻?,五經(jīng)文字云字林作準。按古書多用準,葢魏晉時恐與淮字亂而別之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汀tīnɡ
注解:平也。謂水之平也。水平謂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謂之汀。李善引文字集略云:水際平沙也。乃引伸之義耳。從水丁聲。他丁切。十一部?!?,汀或從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沑 ǜ
注解:水吏也。謂水駛也。駛,疾也。其字在說文作□,不解者訛為吏耳。一本作利,義同。錢氏大昕云:吏當(dāng)作文。海賦踧沑注云:蹵聚也。廣韻云:蹜沑,水文聚。踧蹜同。按廣韻上聲人九切,引說文同。入聲女六切,云水文聚。又,□也。從水丑聲。人九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瀵fèn
注解:水漫也。漫,各本作浸,今依集韻訂。說文水部無漫,當(dāng)作曼。曼者,引也。瀵者,水之引而愈出也。曼、瀵,聲類相近。從水□聲,讀若粉。方問切。廣韻匹問切。十三部?!稜栄拧吩唬骸板?,大出尾下?!贬屗?。郭云:今河?xùn)|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輸,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合陽縣復(fù)有瀵,亦如之。相去數(shù)里,而夾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潛相通。按地理志上谷郡潘縣。師古普半反。全氏祖望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過蒲阪下,引帝王世紀曰:舜都蒲阪?;蜓远计疥柤板?。正前志潘當(dāng)作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cuǐ
注解:新也。謂水色新也。如玉色鮮曰玼。廣韻曰:新水狀也。從水辠聲。七辠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瀞jìnɡ
注解:無垢薉也。此今之凈字也。古瀞今凈,是之謂古今字。古籍少見。韻會云:楚辭收潦而水淸。注作瀞。按今文□本作百川靜。洪興祖本作百川淸。皆與黃氏所見異。古書多假淸為瀞。從水靜聲。疾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瀎mò
注解:瀎泧,二字各本奪,今依全書例補。飾滅皃。飾,各本作拭,今正。又部曰:□,飾也。巾部曰:飾,□也。許書無拭字。飾拭古今字。今本說文又部作拭。而五經(jīng)文字所引不誤。拭滅者,拂拭滅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師人語如此,音如麻沙。釋名曰: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巾部帴字下曰:讀如末殺之殺。末殺,字林作抹摋。卽瀎泧也。異字而同音義。從水蔑聲。莫達切。古在十二部。入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泧sà
注解:瀎泧也。從水戉聲,讀若椒樧之樧。按音所八切。十五部。大徐云火活切,非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洎jì
注解:灌釜也。灌者,沃也。沃,今江蘇俗云燠。烏到切。廣韻三十七號云:燠釜,以水添釜也。周禮士師:洎鑊水。注云:洎,謂增其沃汁。呂覽:多洎之,少洎之。左傳:去其肉而以其洎饋。正義云:洎者,添釜之名。添釜以為肉汁。遂名肉汁為洎。從水自聲。其冀切。按當(dāng)依釋文其器反。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湯tānɡ
注解:□水也。從水昜聲。土郞切。十部。又始陽切。湯湯水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渜nuǎn
注解:湯也。士□禮:渜濯棄于坎。注:沐浴余潘水。渜作湪,作湪。荊沔之閑語。疏:潘水?dāng)?jīng)溫?zé)椫^之渜,已將沐浴謂之濯?!鸾癖狈綖春樱瑵h志水經(jīng)作濡水。乃官切。正渜之誤耳。耎多訛需,詳手部。渜洝古皆平聲,猶安□。從水耎聲。乃管切。十四部?!甲ⅰ綔ǎ盼臏q。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洝àn
注解:渜水也。日部曰:安□,溫也。然則洝渜猶安□。皆疊韻字。從水安聲。烏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洏ér
注解:洝也。洏與渜音近,耎從而聲也。從水而聲。如之切。一部。一曰煑孰也。肉部曰:胹,爛也。然則洏與胹同也。內(nèi)則作濡,葢字之誤。注曰:凡濡謂烹之以汁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涗shuì
注解:財□水也。考工記曰:以涗水漚其絲。注云:故書涗作湄。鄭司農(nóng)云:湄水,溫水也。玄謂涗水,以灰所泲水也。玉裁按湄當(dāng)作渜,集韻云渜或作湄是也。大鄭從渜,故釋之曰溫水。鄭從涗,故依禮記涗齊貴新之涗,釋為以灰所泲水,其說殊矣。許則字從涗,而釋從大鄭。依許說則內(nèi)則、祭統(tǒng)涗字不可解。從水兌聲。輸芮切。十五部?!吨芏Y》曰:“以涗漚其絲?!?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涫ɡuàn
注解:□也。春秋繁露:燔以涫湯。韓詩外傳作沸湯。然則涫□一也。周禮注曰:今燕俗名湯□為觀。觀卽涫。今江蘇俗語□水曰滾水。滾水卽涫,語之轉(zhuǎn)也。從水官聲。古丸切。十四部。酒泉有樂涫縣。二志同。故城在今甘肅肅州高臺縣西北鎭夷城西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涾tà
注解:涫溢也。今河朔方言謂□溢為涾。河朔,河北也。從水沓聲。徒合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汏tài
注解:淅□也。淅字剩。文□注王元長舉秀才文注引無淅字,可證。土□禮:祝淅米于堂。注:淅,汏也。釋詁曰:汏,墜也。汏之則沙礫去矣,故曰墜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吳,大也。榜,楫也。言齊同用大楫擊水而行,如汏灑于水中也。凡舟子之用櫓,振力擊之,乃徐拕之,如汏然。今蘇州人謂搖曳灑之曰汏。音如俗語之大,在禡韻。從水大聲。徒葢切。十五部。大徐云:又代何切。按凡沙汏、淘汏用淅米之義引伸之?;?qū)懽魈?,多點者誤也。若左傳汏侈、汏辀字皆卽泰字之假借。寫作汰者亦誤。〖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ǎn
注解:淅也。從□者,東擇之意。從析者,分別之意。故二字轉(zhuǎn)注。從水□聲。古限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淅xī
注解:汏米也。毛詩傳曰:釋,淅米也。爾雅。溞溞,淅也。孟子注曰:淅,漬米也。凡釋米、淅米、漬米、汏米、□米、淘米、洮米、漉米,異稱而同事。淅箕謂之□。從水析聲。先擊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滰jiànɡ
注解:浚干漬米也。自其方漚未淘言之曰漬。米不及淘抒而起之曰滰。干音干。從水竟聲。其兩切。十部?!睹献印吩唬骸翱鬃尤R,滰淅而行?!比f章篇文。今滰作接,當(dāng)是字之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sǒu
注解:□汏也。□汏,各本作浸沃。今依國語補音宋刊本訂。沃汏者,澆沃而汏酒之,若今人言□面是也。士虞禮:明齊溲酒。注:明齊,新水也。言以新水溲釀此酒也。此溲卽沃汏之義。從水叜聲。疏有切。三部?!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浚jùn
注解:抒也。抒者,挹也。取諸水中也。春秋經(jīng)浚洙,孟子使浚井,左傳浚我以生,義皆同??V畡t深,故小弁傳曰:浚,深也。從水夋聲。私閏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瀝lì
注解:漉也。從水歷聲。郞擊切。十六部。一曰水下滴瀝也。鉉本有一曰水下滴瀝六字,鍇本無。今按文□魯靈光殿賦李注引水下滴瀝之也,則鉉本是。許意瀝漉皆訓(xùn)自下而上之,滴瀝則為自上而下之,故殊其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漉lù
注解:浚也。月令:仲春,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注:順陽養(yǎng)物也。從水鹿聲。盧谷切。三部。一曰水下皃也。鉉本無,今依鍇本。封禪文:滋液滲漉。后世言漉酒,是此義。淥,漉或從彔。彔聲也。考工記作盝。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潘pān
注解:淅米汁也。內(nèi)則曰:其閑面垢,燂潘請靧。鄭云:潘,米瀾也。按瀾者,灡之省。力旦反。從水番聲。暜官切。十四部。經(jīng)典釋文芳袁反。一曰潘水,在河南熒陽。熒,各本作滎,誤,今正。熒陽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府滎澤縣西南。水經(jīng)注濟水篇云:晉書地道志: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鬬,南泆為熒澤。尚書熒波旣潴。孔安國曰:熒澤,波水。已成遏潴。闞骃曰:澤名也。故呂忱曰播水在熒陽,謂是水也。昔大禹遏其淫水,而于熒陽下引河?xùn)|南以通淮泗。按所引呂忱語,謂字林也。字林多本說文。且說文、字林之例,手部播字不應(yīng)旁及水名。然則字林正作潘字。水在熒陽,與說文合。馬、鄭、王尚書皆作熒播,謂卽熒澤。許、呂則潘別為一水,與熒為二。偽孔傳釋熒為澤名,波為水名,正同也。鄭注周禮熒雒波溠為四,云波讀為播。引禹貢熒播旣都。則注書一之,注周禮亦二之矣。偽孔本作波,依周禮改尚書也。許作潘,謂潘其正字,播其假借字也。今潘水未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灡lán
注解:潘也。此字以從蘭,與大波之瀾別。而古書通用。周禮槀?cè)俗ⅲ弘m其潘灡戔余不可□。內(nèi)則注:潘,米瀾也。從水蘭聲。洛干切。十四部。按周禮、禮記音義皆云去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泔ɡān
注解:周謂潘曰泔。今各處語言同此。荀□子曰: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從水甘聲。古三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滫xiū
注解:久泔也。荀卿子: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大戴禮同。謂久泔臰薉也。內(nèi)則滫□注:秦人溲曰滫。此則別是湯液之類,與久泔異實同名,秦人方言也。從水修聲。息流切。又思酒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淀diàn
注解:滓垽也。釋器曰:淀謂之垽。土部曰:垽,淀也。黑部曰:□謂之垽。按□與淀異字而音義同,實則一字也。從水□聲。堂練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淤yū
注解:淀滓,濁泥也。方言:水中可居為洲。三輔謂之淤。其引伸之義也。從水于聲。依據(jù)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滓zǐ
注解:淀也。釋名曰:緇,滓也。泥之黑者曰滓,此色然也。廣雅曰:淀謂之滓。按古亦假滓為緇。從水宰聲。阻史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淰niǎn
注解:濁也。義與淀淤滓相類。禮運曰: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注:淰之言閃也。凡云之言者,皆假其音以得其義。葢濁其本義,閃其引伸假借之義也。眾經(jīng)音義引埤倉淰,水無波也。杜詩。山霧戎戎濕,溪云淰淰寒。戎戎言其流動。淰淰言其凝滯,水無波之義之引伸也。從水念聲。乃忝切。七部。禮記音義審閃二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瀹yuè
注解:漬也。此葢謂納于污濁也,故廁于此。孟子:瀹濟漯。言浚治其污濁也。瀹與□同音而義近,故皆假瀹為□。今人曰煠,助甲切。古人曰瀹,亦作汋。詳□部。從水龠聲。以灼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ǎo()
注解:釃酒也。釃,下酒也。卽今之漉酒也。以筐曰釃。一曰浚也。此亦同瀝灑,義可兩兼。從網(wǎng)水,會意。焦聲。讀若《夏書》“天用剿絕”。剿當(dāng)依刀部作劋。今本從力,尤誤。子小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漀qǐnɡ
注解:側(cè)出泉也。側(cè)出者,旁出,如醡出然,故其字與□湑為類。爾雅釋水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毛傳:側(cè)出曰氿泉。許廠部曰:晷,仄出泉也。厬與氿音同字異。漀者,厬之一名也。從水殸聲。去挺切。十一部。殸,籒文磬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湑xǔ
注解:莤酒也。小雅伐木云:釃酒有藇。傳曰:以筐曰釃,以藪曰湑。又云:有酒湑我。傳曰:湑,莤之也。按毛,許釃莤皆有別。酉部云:莤者,禮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為莤。與鄭大夫甸師注合。是則毛傳湑訓(xùn)以藪莤之藪,謂艸如祭之用茅也,故亦曰莤。一曰浚也。此亦同漉瀝,義可兩兼。湑浚雙聲。一曰露皃也。小雅蓼蕭云:零露湑兮。傳曰:湑湑然蕭上露皃。從水胥聲。私呂切。五部?!对姟吩唬骸坝芯茰曃??!庇衷唬骸傲懵稖曎狻!?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湎miǎn
注解:湛于酒也。湛,各本作沈,此等皆后人以習(xí)用改之耳。沈□于酒,周易所謂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韓詩云:飲酒閉門不出客曰湎。樂記:流湎以忘本。其引伸之義也。從水面聲。彌兗切。十四部。按鄭注酒誥曰:飲酒齊色曰湎。大雅:天不湎爾以酒。箋云:天不同女顏色以酒。有沈湎于酒者,是乃過也。鄭意此字從面會意,故釋云齊色,謂同飲者至于同色也。許則謂形聲。《周書》曰:“罔敢湎于酒?!本普a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ānɡ
注解:酢□也。周禮酒正四飲。漿人掌□王之六飲。皆有漿。注云:漿,今之酨漿也。內(nèi)則注云:漿,酢酨也。按酉部云:酨,酢漿也。則漿酨二字互訓(xùn)。從水,將省聲。卽良切。十部?!酰盼摹?。從丬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涼liánɡ
注解:薄也。涼廁于此者,謂六飲之涼與漿為類也。鄭司農(nóng)云:涼,以水和酒也。玄謂涼,今寒粥若糗飯雜水也。許云薄也,葢薄下奪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為薄酒。此用大鄭說也。引伸之為凡薄之稱,如職涼善背,虢多涼德,毛、杜皆云涼薄是也。薄則生寒,又引伸為寒,如北風(fēng)其涼是也。至字林乃云涼,微寒也。唐殷敬順引之。廣韻,玉篇皆云:涼俗涼字。至集韻乃特出涼字,注云:薄寒曰涼。從水京聲。呂張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淡dàn
注解: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醲,厚酒也。又澹淡亦作淊淡,水滿皃。楊雄賦:秬鬯泔淡。應(yīng)劭曰:泔淡,滿也。按泔淡訓(xùn)滿,謂淡為贍之假借。從水炎聲。徒敢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涒tūn
注解:食已而復(fù)吐之。未聞。江賦涒粼,謂水皃。從水君聲。他昆切。十三部?!稜栄拧吩唬骸疤珰q在□曰涒灘?!贬屘煳?。高誘曰:涒,大也。灘,循也。萬物皆大循其情性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澆jiāo
注解:□也。沃為澆之大,澆為沃之細,故不類廁。凡醲者,澆之則薄。故其引伸之義為薄。漢書循吏傳:澆淳散樸。從水堯聲。古堯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液yè
注解:□也。血部曰:□,氣液也。按樂記注曰:永嘆淫液歌遲之也。考工記春液角,鄭司農(nóng)液讀為醳,謂重繹治之。此皆引伸之義也。從水夜聲。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汁zhī
注解:液也。古經(jīng)傳多假汁為葉。方言曰:斟,協(xié),汁也。北燕朝鮮洌水之閑曰斟,自關(guān)而東曰栛,關(guān)西曰汁。此兼瀋汁和葉而言,如臺朕賚畀卜陽予也之例。汁液必出于和協(xié)。故其音義通也。從水十聲。之入切。七部。漢汁邡縣用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滒ɡē
注解:多汁也?;茨显烙?xùn)曰:甚淖而滒。高云:滒亦淖也。饘粥多瀋者曰滒,讀歌謳之歌。按今江蘇俗語謂之稠也。從水哥聲,讀若哥。古俄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灝hào
注解:豆汁也。豆者,尗也。從水顥聲。乎老切。二部。廣韻曰:灝溔,水勢遠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溢yì
注解:器滿也。禮經(jīng)一溢米注:二十兩曰溢。按謂二十兩溢者,謂滿于一斤,十六兩之外也。后人因制鎰字。從水益聲。以形聲包會意也。夷質(zhì)切。古音在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灑xǐ
注解:滌也。下文云沬,灑面也。浴,灑身也。澡,灑手也。洗,灑足也。今人假洗為灑,非古字。按古有假灑為峻陗之峻者,如詩新臺有灑。爾雅望厓?yōu)⒍甙丁R纳蠟⑾聺_。毛詩灑,高峻也。從水□聲。先禮切。按西聲當(dāng)在古音十三部。古文□為灑埽字。各本奪□字,今依全書通,例補。凡言某字古文以為某字者,皆謂古文假借字也。灑灑本殊義而雙聲,故相假借。凡假借多疊韻,或雙聲也。毛詩灑埽四見。傳云:灑,灑也。鄭注周禮隸仆、韋注國語皆同。皆釋假借之例。若先鄭云灑當(dāng)為灑,則以其義別而正之,以漢時所用字正古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滌dí
注解:灑也。皿部曰:蕩,滌器也。引伸為凡淸瀞之□,如七月傳曰:滌場,埽地。云漢傳曰:滌滌,旱氣也。山無木,川無水是。從水條聲。徒歷切。古音在二部。周禮條狼氏,樂記條蕩其聲,皆假條為滌。周禮凡酒修酌,假修為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濈jí
注解:和也。小雅:爾羊來思,其角濈濈。傳曰:聚其角而息,濈濈然也。按毛意言角之多,葢言聚而和也,如輯之訓(xùn)聚,兼訓(xùn)和。從水戢聲。阻立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瀋shěn
注解:汁也。左傳哀三年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杜云:瀋,汁也。陸德明云:北土呼汁為瀋。按禮記檀弓為榆沈,假沈為瀋。從水審聲。昌枕切。七部?!洞呵飩鳌吩唬骸蔼q拾瀋也。”按瀋篆當(dāng)廁于汁篆下乃得其次,寫者亂之耳。玉篇廁于液灝之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渳mǐ
注解:飲歃也。周禮:王□大肆,以秬鬯渳。杜子春讀渳為泯,以秬鬯浴尸也。按浴尸則釁尸口鼻,與飲歃義相近。從水弭聲。綿婢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shà
注解:飲歃也。歃,歠也。從水篡聲。各本篆作□,解作算聲。今按玉篇、廣韻皆作□,。知古說文如此作,集韻、類篇始誤從俗本說文耳。衫洽切。又先活切。宋本皆如此。今各本衫洽改作巽倦。古音在十四部。卽今之涮字也。涮,所患切。一曰吮也。吮欶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漱shù
注解:蕩口也。漱者,欶之大也。蕩口者,吮刷其口中也。曲禮:諸母不漱裳。假漱為涑也。從水欶聲。以形聲包會意。所右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泂jiǒnɡ
注解:滄也。此義俗從仌作□。篇、韻□皆訓(xùn)冷是也。大雅:泂□彼行潦。毛曰:泂,遠也。此謂泂卽迥之假借也。江賦□漲□泂,同。從水冋聲。戶褧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滄cānɡ
注解:寒也。周書周祝解曰:天地之閑有滄□。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仌部凔字音義同。從水倉聲。七岡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qìnɡ
注解:冷寒也。冷寒者,冷之寒同寒而有別也。世說新語曰:劉眞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旣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注云:吳人以冷為渹。大平御覽引此事,渹作□。集韻、類篇皆云□渹二同。楚慶切。吳人謂冷也。今吳俗謂冷物附他物,其語如鄭國之鄭,卽□字也。從水靚聲。七定切。十一部。廣韻楚敬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淬cuì
注解:滅火器也。滅火器者,葢以器盛水濡火使滅,其器謂之淬。與火部之焠義略相近,故焠通作淬。從水卒聲。七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沐mù
注解:濯發(fā)也。引伸為芟除之義,如管子云沐涂樹之□,釋名云沐禿無上皃之稱。從水木聲。莫卜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沬huì
注解:灑面也。律歷志引顯命曰:王乃洮沬水。師古曰:沬,洗面也。禮樂志:沾赤汗,沬流赭。晉灼曰:沬,古靧字。檀弓:瓦不成味。鄭云:味當(dāng)作沬。沬,靧也。按此沬謂瓦器之釉,如洗面之光澤也。從水未聲?;膬?nèi)切。十五部。湏,古文沬,從廾水,從頁。各本篆作湏,解作從頁,今正。尚書:王乃洮颒水。釋文曰:說文作沬。云古文作颒。文□:颒血飲泣。李注曰:颒,古沬字。李注本作古文沬字,奪文耳。陸語尤可證。說文作颒,從兩手匊水而灑其面,會意也。內(nèi)則作靧,從面貴聲。葢漢人多用靧字。沬,颒本皆古文。小篆用沬,而颒專為古文?;驃Z其□,因作湏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浴yù
注解:灑身也。老子:浴神不死。河上公曰:浴,養(yǎng)也。夏小正:黑鳥浴。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皆引伸之義也。從水谷聲。余蜀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澡zǎo
注解:灑手也。皿部曰:盥,澡手也。儒行篇曰:澡身而浴德。其引伸之義。按或假繰為澡,如禮記緦冠繰纓是。荀卿又作慅纓。從水喿聲。子晧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洗xiǎn
注解:灑足也。灑,俗本作灑,誤,今依宋本正。內(nèi)則曰: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此灑面曰靧,灑足曰洗之證也。洗讀如跣足之跣。自后人以洗代灑滌字,讀先禮切,沿至近日以灑代灑,轉(zhuǎn)同詩禮之用矣。從水先聲。穌典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汲jí
注解:引水也。各本有于井二字,今依玄應(yīng)引及玉篇訂。其器曰缾,曰甕。其引甕之繩曰綆,曰繘。井九三曰:可以汲。引伸之,凡擢引皆曰汲。廣雅曰:汲,取也。古書多用汲汲為彶彶,同音假借。從及水。本作從水從及,今訂。及亦聲。居立切。七部。小徐本從水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淳(□)chún
注解:淥也。上文曰:淥,或漉字。似□淋二篆宜類廁,恐轉(zhuǎn)寫者亂之也。內(nèi)則、考工記注皆曰:淳,沃也。按□氏而沃之,卽上文之渥淳其帛也。內(nèi)則淳熬、淳模之名,因沃之以膏也。然則許云淥也,謂淥之后一義。從水□聲。常倫切。按當(dāng)依經(jīng)典釋文之純反。常倫乃不澆之訓(xùn),純醇二字之假借也。假借行而本義廢矣。十三部?!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淋lín
注解:□水□也。今俗語皆爾。郭樸注三倉曰:淋,漉水下也。從水林聲。力尋切。七部。一曰淋淋,山下水也。謂山下其水也。與下文決,下水也義同。七發(fā)曰: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渫xiè
注解:除去也。井九三曰:井渫不食。荀爽曰:渫去檅濁。淸潔之意也。按凡言泄漏者,卽此義之引伸。變其字為泄耳。從水枼聲。私列切。十五部。按枼聲或在十五部,或在八部,葢二部之通融難以枚數(shù)。枼從世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uàn
注解:濯衣垢也。周南箋云:澣謂濯之。半澣曰湔。見上文。從水□聲。胡玩切。十四部。篇、韻皆上聲。按作澣者,今俗字也。浣,今□從完。小徐本如此。按儀禮古文假浣為盥。公羊傳亦有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濯zhuó
注解:□也。崧高傳曰:濯濯,光明也。靈臺傳曰:濯濯,娛游也。皆引伸之義也。有假洮為濯者,如鄭注顧命之洮為澣衣成事是也。周禮故書以濯為祧。爾雅以濯為珧。史、漢以輯濯為楫棹。皆古文假借。從水翟聲。直角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涑sōu
注解:□也。涑,亦假漱為之。公羊傳:臨民之所漱浣也。何曰:無垢加功曰漱,去垢曰浣。齊人語。解云:無垢加功,謂但用手斗漱。去垢葢用足物。故內(nèi)則云: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鄭云手曰漱,足曰澣是也。若然則涑與澣別。而許不別者,許渾言,何析言也。毛詩周南箋云:污,煩也。煩撋之用功深。澣謂濯之耳。是則澣對污言,又分深淺。實則何之去垢,卽毛詩之污。何之無垢加功,卽毛詩之澣。古人因義立文,后人當(dāng)因文考義耳。上文湔篆下云:一曰手澣。已依水經(jīng)注訂手為半。依諸家用手曰涑之云,則作手固未嘗非是。從水束聲。速矦切。三部。河?xùn)|有涑水。左傳曰:伐我涑川。水經(jīng)曰:涑水,出河?xùn)|聞喜縣東山黍葭谷。今涑水出山西絳州絳縣陳村峪,伏流復(fù)出,西入聞喜縣畍。又西南入夏縣畍,經(jīng)安邑縣北,西流入蒲州府猗氏縣畍。又西南經(jīng)臨晉縣南、虞鄉(xiāng)縣北、永濟縣西南,入五姓湖。又西南入黃河。按左傳音義,此水徐仙民息錄反。字林音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潎pì
注解:于水中擊絮也。擊當(dāng)為撆。撆潎同音。手部曰:撆,□也。一曰擊也。似□義于此為近??脊び涀⒃缓?。莊子曰洴澼絖。皆謂于水面漂撆之。竹部曰:□,潎絮簀也。纟部曰:紙,絮一□也。然則撆絮乃造紙之先聲,亦謂之漂。史記:韓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漂與潎雙聲為轉(zhuǎn)注。漂,孚妙切。玉篇及曹憲注廣雅乃合潎漂為一字,同切孚妙,誤矣。從水敝聲。匹蔽切。十五部。秋興賦:游鯈潎潎。魚游水皃,引伸之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lǒnɡ
注解:涂也。謂涂墍也。通俗文曰:泥涂謂之□澒。從水從土,尨聲。讀若隴。按隴字葢誤,尨聲不得讀如隴也?!跤忠娡敛?。玉篇亦在土部,引說文木貢切。玄應(yīng)□澒,上莫董切,下胡動切。大徐亡江切?!踔悦桑坏米x若隴。葢水部本無此字,淺人增之,妄增此讀若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灑sǎ
注解:汛也。凡埽者先灑。弟子職云:實水于盤,攘臂袂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是也。引伸為凡散之稱。從水麗聲。山豉切。十六部。音變?yōu)樗非小R艮D(zhuǎn)為沙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汛xùn
注解:灑也。卂,疾飛也。水之散如飛,此以形聲包會意也。楊雄劇秦美新云:況盡汛埽前圣數(shù)千載功業(yè)。汛埽,卽灑埽也。俗用為潮汛字。從水卂聲。息晉切。十二部。按汛與灑互訓(xùn)而殊音。灑則經(jīng)典用為灑之假借。然謂灑卽汛之假借,則于古音尤合。葢灑從西聲,西古音如詵也。小顏注東方朔傳灑埽云:灑音信。此謂卽汛字也。云又山豉反。此謂卽灑字也。此等必皆漢書音義舊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染rǎn
注解:□繒染為色。此據(jù)周禮染人言也。染人掌染絲帛??曊?,帛也。不言絲者,舉帛以該絲也。夏纁玄,秋染夏。從水雜聲。此當(dāng)云從水木,從九。裴光遠曰:從木。木者,所以染。梔茜之屬也。從九。九者,染之?dāng)?shù)也。按裴說近是。禮一入為縓,再入為赪,三入為纁,朱則四入,五入為緅,玄則六入,七入為緇。字從九者,數(shù)之所究。言移易本質(zhì)必深入之也。而剡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泰tài
注解:滑也。此以疊韻為訓(xùn)。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辀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辀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為緃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為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隸省,隸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從廾水,會意。大聲。他葢切。十五部。按隸作泰,字形、字音、字義皆與古絕異。夳,古文泰如此。按當(dāng)作夳。從仌,取滑之意也。從大聲,轉(zhuǎn)寫恐失其眞矣。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為太。展轉(zhuǎn)貤繆,莫能諟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yán
注解:海岱之閑謂相污曰□。方言:泛浼□洼洿也。自關(guān)而東或曰洼,或曰泛。東濟海岱之閑或曰浼,或曰□。按洿污古通用。子云義取洿薉,許說及廣雅皆從之。郭注以洿池釋之,非也。從水閻聲。余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浼měi
注解:污也。孟子公孫丑篇曰:爾焉能浼我哉。趙注:惡人何能污我也。從水免聲。武罪切。古音免聲字,多在十三部?!对姟吩唬骸昂铀间??!壁L(fēng)新臺文。毛傳曰:浼浼,平地也。按浼浼與亹亹同。如亹亹文王,卽勉勉文王也。文□吳都賦:淸流亹亹。李注引韓詩亹亹,水流進皃。此必毛詩浼浼之異文。今李注奪一亹字,非。許引此詩者,言假借之義也。《孟子》曰:“汝安能浼我?”此證本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灒zàn
注解:污灑也。謂用污水揮灑也。釋玄應(yīng)曰:江南言灒,子旦反。山東言湔,子見反。史記廉藺傳作濺。楊泉物理論作□。皆音于旦反。一曰水中人也。中讀去聲。此與上文無二義而別之者,此兼指不污者言也。上但云灑,則不中人。從水贊聲。則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chóu
注解:腹中有水氣也。從水愁聲。士尤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湩dònɡ
注解:乳汁也。見列子、穆天子傳?;蚪柚刈譃橹?,漢書匈奴傳重酪之便美是也。管子:湩然擊皷士忿怒。借湩為□也。周禮注湩容,卽毛詩傳之童容也。從水重聲。多貢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洟tì
注解:鼻液也。易萃上六:赍咨涕洟。鄭注:自目曰涕,自鼻曰洟。檀弓:垂涕洟。正義:目垂涕,鼻垂洟。詩陳風(fēng):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泗卽洟之假借字也。古書弟夷二字多相亂,于是謂自鼻出者曰涕,而自目出者別制淚字,。皆許不取也。素問謂目之水為淚,謂腦滲為涕。王襃童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曹娥碑: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漢魏所用已如此。從水夷聲。他計切。十五部。周易音義他麗反。又音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汗hàn
注解:身液也。身,各本作人,今依太平御覽訂。易:渙汗其大號。劉向說曰:汗出而不反者也。從水干聲。矦旰切。十四部。漢余汗縣,字如此,讀如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泣qì
注解:無聲出涕者曰泣。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者,別事□也。哭下曰:哀聲也。其出涕不待言。其無聲出涕者為泣。此哭泣之別也。尚書大傳曰:微子將往朝周,過殷之故墟,志動心悲。欲哭則為朝周,俯泣則近婦人。推而廣之作雅聲,謂之麥秀歌。從水立聲。去急切。七部。素問以為歰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涕tì
注解:泣也。按泣也二字,當(dāng)作目液也三字,轉(zhuǎn)寫之誤也。毛傳皆云:自目出曰涕。篇、韻皆云:目汁。泣非其義。從水弟聲。他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潸shān
注解:涕流皃。小雅大東曰:潸焉出涕。毛云:潸,涕下皃。從水,□省聲。所奸切。十四部?!对姟吩唬骸颁沙鎏?。”焉,韻會作然。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湅liàn
注解:□也。周禮染人:凡染,春暴練。注云:暴練,練其素而暴之。按此練當(dāng)作湅。湅其素。素者,質(zhì)也。卽□氏之湅絲、湅帛也。已湅之帛曰練,纟部練下云湅繒也是也?!跏先绶嬛?,暴之,而后絲帛之質(zhì)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如□米之去康粊,其用一也。故許以□釋湅。戰(zhàn)國策蘇秦得大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磨。簡練者,□湅之假借也。高誘曰:簡,汏也。練,濯治也。正與許云□淅也,淅汏米也,湅□也相符合。許不以湅□二篆為伍者,□謂米,湅謂絲帛也。金部治金曰煉,猶治絲帛曰湅。從水柬聲。郞甸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niè
注解:議辠也。文王世子: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鄭曰:成,平也。讞,言白也。按今本注作讞之言白也。之字衍。以徐邈云言也,正義云言白也正之。當(dāng)是本作言也,白也。正義省一也字耳。言與讞雙聲疊韻。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質(zhì)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zhì)于天子。此云以成讞于公,猶以成質(zhì)于天子也。故其字從水獻。其議如水之平而獻于上也。所質(zhì)旣下為受質(zhì),所讞不當(dāng)而上更議之亦為讞。葢本下獻上之詞,又轉(zhuǎn)為上平下之詞矣。漢書云諸獄疑于人心不厭者輒讞之是。從水獻。與灋同意。灋以三體會意?!跻远w會意。灋下云:平之如水。從水?!踔畯乃??!跻詴獍温?,灋則專會意。魚列切。十四、十五部之合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渝yū
注解:變污也。釋言曰:渝,變也。鄭風(fēng)傳、虞翻注易、杜注左傳皆同。許謂瀞而變污。從水俞聲。羊朱切。四部。一曰渝水,在遼西臨渝,東出塞。遼西郡臨渝,二志同。臨渝故城無考。前志臨渝下曰: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同郡交黎縣下曰: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按水經(jīng)注遼水篇詳白狼水、渝水、候水。今渝水未詳。一統(tǒng)志于永平府曰:古今水道變遷,所當(dāng)闕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減jiǎn
注解:損也。古書多假咸為減。從水咸聲。古斬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滅miè
注解:盡也。從水烕聲。此舉形聲包會意。亡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漕cáo
注解:水轉(zhuǎn)谷也。谷,各本訛轂,今依韻會、平準書索隱、蕪城賦注訂。如淳漢書注曰:水轉(zhuǎn)曰漕。百官志曰:大倉令主受郡國傳漕谷。從水□聲。在到切。古音在三部。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乘下疑奪車字。葢車亦得稱漕?;蛟萍叭懻`字。按史記索隱作一云車運曰轉(zhuǎn),水運曰漕十字,當(dāng)從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泮pàn
注解:諸矦饗射之宮,諸矦上當(dāng)有泮宮二字。饗,大徐作鄉(xiāng),今依小徐。饗者,謂鄉(xiāng)飲酒也。詩行葦、泮水皆言諸矦。鄉(xiāng)飲酒之禮,見鄭箋。古者養(yǎng)老之禮,卽鄉(xiāng)飲酒之禮也。公劉先射而后養(yǎng)老,故曰饗射。廱篆下曰:天子饗飲辟廱,亦謂鄉(xiāng)飲酒。不言射者,言饗以關(guān)射。五經(jīng)異義引韓詩說:辟雍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魯頌曰:思樂泮水。又曰:旣作泮宮。毛曰:泮水,泮宮之水也。天子辟廱,諸矦泮宮。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諸矦曰頖宮。鄭云:辟,明也。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許書無頖字,葢禮家制頖字,許不取也。小戴三云頖宮。西南為水,東北為墻。從水半,魯頌箋云:辟廱者,筑土雝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泮之言半也。葢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白虎通曰:獨南面禮儀之方有水耳。半亦聲。普半切。十四部。詩:迨冰未泮。傳云:泮,散也。此假泮為判也。隰則有泮。傳云:泮,坡也。此假泮為畔也。〖注〗?jīng)c,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漏lòu
注解:□銅受水,刻節(jié),晝夜百節(jié)。百節(jié),各本作百刻,今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晝夜以百節(jié)之,故為刻者百,因□百刻矣。周禮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注云:以水守壺者,為沃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視刻數(shù)也。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閑有長短焉。文選注引司馬彪曰: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shù)刻,以考中星、昏明星焉。按晝夜百刻,每刻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此是古法。樂記:百度得數(shù)而有常。注云:百度,百刻也。靈樞經(jīng):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從水屚,取屚下之義。屚亦聲。此依韻會而更考定之如此。屚,屋穿水下也。故云取屚下之義。盧后切。四部。今字皆假漏為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澒hònɡ
注解:丹沙所化為水銀也。本艸經(jīng)曰:镕化還復(fù)為丹。然則本丹之所化明矣。后代燒煅麄次朱砂為之?;茨蠒咦⒃唬喊诐?,水銀也。廣雅曰:水銀謂之澒。字一作汞。說者分別之云:汞,水銀滓。從水項聲。呼孔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萍pínɡ
注解:蘋也。蘋蓱二篆見艸部。篇、韻皆云:萍蓱同字。疑許書本有萍無蓱。小正、毛詩、爾雅皆作蘋。爾雅、毛傳皆曰蓱也。蓱卽萍之別字。周禮萍氏,疑本作蘋氏。然則說文艸部蘋下曰萍也,與水部萍下曰蘋也為轉(zhuǎn)注。不當(dāng)有蓱篆。水艸也。從水蘋,水艸也三字,釋從水之意。蘋亦聲。薄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汩ɡǔ
注解:治水也。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王云:汩,治也。鴻,大水也。引伸之,凡治皆謂汩。書序汩作。汩,治也。汩本訓(xùn)亂,如亂之訓(xùn)治。故洪節(jié)汩陳其五行。汩,亂也。上文淈訓(xùn)濁,而釋詁云:淈,治也。郭景純云:淈汩同。從水曰聲。于筆切。十五部。俗音古忽切。訓(xùn)汩□,汩亂。文四百六十五宋本五作八,今□□篆,補池篆?!≈囟裱a濂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567
標題:沝zhuǐ
注解:二水也。卽形而義在焉。闕。此謂闕其聲也。其讀若不傳。今之壘切者,以意為之。凡沝之屬皆從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liú
注解:水行也。從沝□。會意。力求切。三部。□,突忽也?!踔玖x謂不順忽出也。引申為突忽,故流從之。流,篆文從水。流為小篆,則□為古文、籒文可知。此亦二上之例也?;騿栐唬汉尾灰粤魃嫒胨?,而附□□為重文乎。曰:如是,則沝無所附。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甲ⅰ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shè
注解:徒行濿水也。濿,各本作厲,誤。濿,或砅字也。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為凡渡水之偁。釋水曰:繇膝以上為涉。毛傳同。許云徒行者,以別于以車及方之、舟之也。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行也,皆涉也,故字從步。從沝步。會意。時攝切。八部。涉,篆文從水。1851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瀕pín
注解:水厓,人所賓附也。厓今之涯字。附當(dāng)作駙。馬部曰:駙,近也。瀕賓以疊韻為訓(xùn)。瀕,今字作濵。召旻傳曰:瀕,厓也。采蘋、北山傳皆曰:濵,厓也。今字用頻訓(xùn)數(shù)??忌H醾髟活l,急也。廣雅曰頻頻,比也。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本無二字二音,而今字妄為分別,積習(xí)生常矣。顰戚不歬而止。從頁從涉?!跗?,各本作□戚,今正。此以顰戚釋從頁之意也。將涉者,或因水深,顰眉蹙頞而止。故字從涉頁。符眞切。按當(dāng)必鄰切。十二部。凡□之屬皆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標題:顰pín
注解:涉水顰戚也。戚古音同蹴,迫也。各本作蹙,誤。顰戚,謂顰眉蹙頞也。許必言涉水者,為其字之從瀕也。從□卑聲。符眞切。按從卑聲,則古音在十六部。易:頻復(fù)。本又作嚬。王弼、虞翻、侯累皆以頻蹙釋之。鄭作□。陸云音同。按諸家作頻,省下□。鄭作□,省上頻。古字同音叚借,則鄭作□為是。諸家作頻,非。顰本在支韻,不在眞韻也。自各書省為頻,又或作嚬,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為顰,而古音不可復(fù)知,乃又改易音義云鄭作□。幸晁氏以道古周易、呂氏伯恭古易音訓(xùn)所據(jù)音義皆作卑,晁云:卑,古文也。今文作□。考古音者得此,眞一字千金矣。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標題:くquǎn
注解:水小流也。水部曰:涓,小流也。く與涓音義同。釋名曰:山下根之受□處曰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潤也。按此為禹貢羽畎、岱畎之說解。亦卽小流之義?!吨芏Y》:“匠人為溝洫,枱廣五寸,枱,許之耜字也。見木部。各本作□,誤。二枱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く?!北钉^之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已上考工記匠人職文,說詳鄭注及程氏瑤田通藝錄。今周禮く作□,巜作澮。與許所據(jù)不同者,后人所改也。く巜巛三篆下皆宜曰象形,而不言者,省文也。姑泫切。十四部。凡く之屬皆從く。甽,古文く從田川。古文疑當(dāng)作籒文,葢く巜皆古文也。按鄭注考工記曰:□,畎也。謂甽畎古今字?!鯀u今之畎字也。田之川也。四字小徐有,而田訛作□。畎,篆文く從田犬聲。畎為小篆,則く□為古籒可知。此亦先二后上之例。六畎為一畮。漢食貨志曰:趙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畎,一夫三百甽,而播種于甽中。按長終畮者,長百步也。六尺為步,步百為畮。播種于甽中者,甽中猶甽閑,播種于兩甽之閑也。深者為甽,高者為田,皆廣尺。三百甽,積廣六百尺。長百步,亦長六百尺。故一夫百畮,其體正方。許云六畎為一畮者,謂其地容六畎耳。與一畮三畎之制非有二也。畎與田來歲互易,卽代田之制也。六尺為步,步百為畮,見田部。文一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く部
標題:巜kuài
注解:水流澮澮也。澮澮當(dāng)作□□。毛傳曰:□□,流也。水部曰:□□,水流聲也。古□聲、會聲多通用。水流涓涓然曰く,□□然則曰巜,巜大于く矣。此字之本義也,因以名井田之制。方百里為巜,廣二尋,深二仞。考工記匠人文。尋、仞依許寸部人部說皆八尺。今周禮作澮。許所據(jù)作巜。后人以水名易之也。古外切。十五部。凡巜之屬皆從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標題:粼lín
注解:水生厓石閑粼粼也。厓者,山邊也。從巜□聲。力珍切。十二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標題:川chuān
注解:毌穿通流水也。毌,各本作貫。毌,穿物持之也。穿,通也。巛則毌穿通流,又大于巜矣。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溪,許云泉出通川為谷是也。有絶大乃謂川者,如皋陶謨く巜距川,考工記澮達于川是也。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队輹吩唬褐^古文皋陶謨?!翱¥瘞w,距巛。”歫,各本作距,今正。今尚書作畎澮距川者,后人所改也。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川,今昌緣切。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云漢之詩是也。凡川之屬皆從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巠jīnɡ
注解:水□也。巠之言濥也。濥者,水□行地中濥濥也。故從川在地下。從川在一下。一,地也。會意?!跏÷?。古靈切。十一部。一曰水冥巠也。冥巠,水大皃。今字作溟涬。司馬注莊曰:涬溟,自然氣也。□,古文巠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巟huānɡ
注解:水廣也。引申為凡廣大之偁。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為巟也?;?,蕪也?;男卸鴰x廢矣。從巛亾聲。呼光切。十部?!兑住吩唬骸鞍鼛x用馮河?!碧┚哦侈o。今易作荒。陸云:本亦作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huò
注解:水流皃。皃舊作也,今依篇、韻正。江賦:溭淢浕涢。李云:參差相次也。淢卽□。詩:黍稷彧彧。彧者,□之變。叚□為□也。從巛或聲。于逼切。一部。亦胡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yù
注解:水流也。此與水部汩義異。汩,治水也。上林賦曰:汩乎混流。又曰:汩□漂疾。方言:汩,疾行也。注云:汩汩,急皃。于筆切。此用汩為□也。廣韻合為一,非。從巛曰聲。于筆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liè
注解:水流□□也。從川,列省聲。大徐曰:□字從□。此疑誤,當(dāng)是從□省。小徐本作□省聲。良薜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邕yōnɡ
注解: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邑,各本無,依韻會補。成,各本作城,誤,依廣韻、韻會正。自邕當(dāng)作自□,轉(zhuǎn)寫之誤。□者,抱也。池沼多由人工所為,惟邑之四旁有水來自擁抱旋繞成池者,是為邕。以擁釋邕,以疊韻為訓(xùn)也。故其字從川邑。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周頌曰:于彼西雝。傳曰:雝,澤也。大雅曰:于樂辟雝。鎬京辟雝。傳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雝。水經(jīng)注釋漁陽郡雍奴曰:四方有水為雍,不流為奴。皆邕字之叚借也。從巛邑。川圍邑。會意。讀若雝。于容切。九部?!?,籒文邕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zāi
注解:害也。害者,傷也?!鹾ψ直救绱俗?。玉篇云。天反時為□。今凡作災(zāi)、災(zāi)、葘,皆叚借字也。災(zāi)行而□廢矣。周語曰:陽塞而在陰,川原必塞。原塞,國必亡。以一塞川,是為害川。故字從一雝川。從一雝川。雝壅古今字。王莽傳:邕涇水不流。亦叚邕為壅,此會意也。祖才切。一部?!洞呵飩鳌吩唬骸按t為澤,兇?!毙曜髠魑摹4藗爞髡f會意之恉也。知莊子曰:周易: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川雝為澤,夭且不整,所以兇也。與偁艸木麗于土說□從艸麗,偁豐其屋說寷從宀豐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侃kǎn
注解:剛直也。論語鄉(xiāng)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自唬嘿┵?,和樂皃也。葢謂卽衎衎之叚借字。從□?!酰盼男乓?。見言部。從巛,取其不舍晝夜。信則可□。會意。空旱切。十四部?!墩撜Z》曰:“子路侃侃如也?!币娤冗M篇。今作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葢許氏筆誤?!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州zhōu
注解:水中可凥者曰州,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水□遶其旁,從重川。水字今補?!趵@,各本作周遶,誤,今正。□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島。州本州島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島。俗乃別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詩》曰:“在河之州?!标P(guān)雎文。證州之本義也。一曰州,□也。以□韻為訓(xùn)?!?,耕治之田也。各□其土而生也。人各耕治以為生。此說州之別一義。其實前義內(nèi)可包?!?,古文州。此像前后左右皆水?!甲ⅰ健?、□、□,古文州。文十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泉quán
注解:水厡也。釋水曰: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h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毛傳亦云:檻泉正出。側(cè)出曰氿泉。許作濫泉、厬泉。召旻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傳曰:泉水從中以益者也。引申之,古者謂錢曰泉布。許云: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象水流出成川形。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疾緣切。十四部。凡泉之屬皆從泉?!甲ⅰ?jīng)?,古文?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標題:□fàn
注解:泉水也。泉水者,泉出之水也?;茨蠒疲耗b于流□,而鑒于澄水。許注云:楚人謂水暴溢為□?!鯀u瀪字。泉水暴溢曰瀪也。從泉緐聲,讀若飯。符萬切。十四部。古讀平聲。1859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標題:灥xún
注解:三泉也。凡積三為一者,皆謂其多也。不言從三泉者,不待言也。闕。此謂讀若未詳,闕其音也。今音詳遵切,依附泉之雙聲為之。凡灥之屬皆從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標題:□yuán
注解:水本也。各本作水泉本也,今□正。月令百源注曰:眾水始所出為百源。單□曰原。絫□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從灥出廠下。廠者,山石之厓巖。會意。愚袁切。十四部。原,篆文從泉。此亦先二后上之例。以小篆作厡,知□乃古文、籒文也。后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別制源字為本厡之厡,積非成是久矣。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標題:永yǒnɡ
注解:水長也。引申之,凡長皆曰永。釋詁、毛傳曰:永,長也。方言曰:施于眾長謂之永。象水巠理之長永也。巠者,水脈。理者,水文。于憬切。古音在十部?!对姟吩唬骸敖酪??!敝苣蠞h廣文。凡永之屬皆從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標題:羕yànɡ
注解:水長也。引申之為凡長之偁。釋詁曰:羕,長也。從永羊聲。余亮切。十部?!对姟吩唬骸敖k矣?!睗h廣文。毛詩作永,韓詩作羕,古音同也。文選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李注引韓詩江之漾矣。薛君曰:漾,長也。漾乃羕之訛字。1862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標題:□pài
注解:水之衺流別也。流別者,一水岐分之謂。禹貢曰:漾東流為漢。沇東流為泲。江東別為沱。此言流別之始。釋水詳之。自河出為灉,濟為濋已下是也。流別則其勢必衺行,故曰衺流別?!跖c水部派音義皆同,派葢后出耳。衺流別,則正流之長者較短而巠理同也,故其字從反永。從反永。匹卦切。十六部。凡□之屬皆從□。讀若稗縣。禾部曰:瑯邪有稗縣。今地理志作椑縣,誤也。小徐本作蜀稗縣,非。蜀只有郫縣,音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mài
注解:血理分衺行體中者。理分猶分理。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衺行體中,而大□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從□從血。會意。不入血部者,重□也?!跻嗦暋D@切。十六部。脈,□或從肉。衇,籒文。左血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覛mì
注解:衺視也。釋詁曰:覛,胥,相也。郭云:覛謂相視也。按覛與目部眽通用。古詩:眽眽不得語。李善引爾雅及注作眽。今文選訛作脈,非也。覛不入見部者,重□也。從□從見。會意?!跻嗦?。莫狄切。廣韻莫獲切。十六部。俗有尋覓字,此篆之訛體?!?,籒文。文三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谷ɡǔ
注解:泉出通川為谷。釋水曰: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許不言溪者,許以溪專系之山豄無所通也。川者,毌穿通流之水也。兩山之閑必有川焉。詩:進□維谷。叚谷為鞫。毛傳曰:谷,竆也。卽邶風(fēng)傳之鞫,竆也。從水半見出于口。此會意。古祿切。三部。亦音浴。凡谷之屬皆從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溪xī
注解:山□無所通者?!?,各本作瀆,今正?!醪吭唬骸酰弦?。讀若洞。古文作豄。釋山曰:山豄無所通,溪。然則許作□明矣。從谷奚聲??噘馇小J?。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huò
注解:通谷也。通迵之谷也。文選注曰:華延洛陽記云:城南五十里有大谷,舊名通谷。引申為凡疏達之偁。從谷害聲。呼括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豂liáo
注解:空谷也。虛廫之谷也。大雅曰:大風(fēng)有隧,有空大谷。從谷翏聲。洛蕭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豅lónɡ
注解:大長谷也。司馬相如傳曰:巖巖深山之谾谾兮。晉灼曰:谾音籠。古豅字。蕭該曰:谾或作豅,長大皃也。徐廣谾音力工反,與晉說同。白駒傳曰:空谷,大谷也。從谷龍聲,讀若聾。盧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hónɡ
注解:谷中響也。此與宖,屋響也義近。考工記:其聲大而宏。司農(nóng)注:謂聲音大也。引申為凡大之偁。史記司馬相如傳:必將崇論谹議。從谷厷聲。戸萌切。古音在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谸qiān
注解:望山谷千千靑也。各本千千作谸谸,今正。高唐賦:仰視山顚,肅何芊芊。李注云:說文曰:谸,望山谷千千靑也。千與芊,古字通。按千芊為古今字。俗用芊改千,楚詞及陸機文賦皆用千眠字,南都賦作□瞑。謝脁詩:遠樹曖阡阡。廣雅乃有芊芊字耳。從谷千聲。倉絢切。十二部。古讀平聲。文八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jùn
注解:深通川也。深之使通也?!跖c叡睿音義皆相近,故今文洪范曰:思心曰□?!踝魇ァ9盼脑唬核荚活?。睿作圣。從□谷。會意。私閏切。十三部。□,殘也。殘猶穿也。谷,坑坎意也?!踔^穿之。谷取坑坎之意??涌?,深意也。已上十一字依韻會本?!队輹吩唬骸啊躅皾覛j川。”川部旣偁咎□謨浚く巜歫川矣,此又偁而字異,何也。葢前為古文尚書,此為今文也。以浚、く皆倉頡古文知之。□,□或從水??#盼摹?。從水,從睿。睿,古文叡也。叡,深明也,通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仌bīnɡ
注解:凍也。仌凍二篆為轉(zhuǎn)注。絫□之曰仌凍,如月令冰凍消釋是也。象水冰之形。冰,各本作凝,今正。謂象水初凝之文理也。筆陵切。六部。凡仌之屬皆從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冰nínɡ
注解:水堅也。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dāng)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釋器:冰脂也。孫本冰作凝。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別制凝字。經(jīng)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從水仌。會意。魚陵切。六部。凝,俗冰從疑。以雙聲為聲?!甲ⅰ綒辏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凍dònɡ
注解:仌也。初凝曰仌,仌壯曰凍。又于水曰冰,于他物曰凍。故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凍。從仌東聲。多貢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línɡ
注解:仌出也。仌出者,謂仌之出水文棱棱然。輕讀為力膺切,重讀則里孕切,今俗語猶尒。豳詩:三之日納于凌陰。傳曰:凌陰,冰室也。此以冰釋凌,以室釋陰,非謂□為仌室也。鄭注周禮凌人徑云凌,冰室也。似失之。從仌□聲。六部。《詩》曰:“納于□陰?!逼咴挛摹A?,□或從夌。夌聲也?!甲ⅰ接帧?,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凘sī
注解:流仌也。謂仌初結(jié)及已釋時隨流而行也。從仌斯聲。息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凋diāo
注解:半傷也。傷,創(chuàng)也。半傷未全傷也。從仌,仌霜者傷物之具,故從仌。周聲。都僚切。二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冬dōnɡ
注解:四時盡也。冬之為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從仌。從仌從□。會意?!跻嗦暋6甲谇?。九部?!?,古文終字。見纟部。□,古文冬,從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冶yě
注解:銷也。銷者,鑠金也。仌之融如鑠金然,故爐鑄亦曰冶。易:野容誨淫。陸德明本作冶容。按野、冶皆蠱之叚借也。張衡賦言妖蠱,今言妖冶。從仌臺聲。聲葢衍。臺者,悅也?!暸_悅而化。會意。冶,今音羊者切。古音讀如與,在五部?;蛟慌_雙聲也,故以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凔cānɡ
注解:寒也。此與水部滄音義皆同。枚乘上書曰:欲湯之凔,絕薪止火而己。按方言曰漺凈也,二字當(dāng)從冫?!鯀u凔字。凈卽凊字。從仌仌者,寒之象也。故訓(xùn)寒之字皆從仌。倉聲。初亮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冷lěnɡ
注解:寒也。從仌令聲。魯打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hán
注解:寒也。從仌圅聲。胡男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lǐn
注解:□□,依文賦注補二字。寒也。引申為敬畏之偁。俗字作懔懔。從仌廩聲。力稟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凊qìnɡ
注解:寒也。曲禮曰: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從仌靑聲。七正切。十一部。癛凊二篆舊在凍篆之前,非其次也,今更正。凡全書內(nèi)多有宐正者,學(xué)者依此求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bì
注解:□冹,二字今補。風(fēng)寒也。豳風(fēng)七月:一之日觱發(fā)。傳曰:觱發(fā),風(fēng)寒也。按觱發(fā)皆叚借字,□冹乃本字。猶水部畢沸,今詩作觱沸。或許所據(jù)毛詩不同今本,或許采三家詩,皆未可定也?!对姟吩唬骸耙恢铡鮾??!逼咦纸裱a。從仌畢聲。卑吉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冹fú
注解:□冹也。三字今正。從仌犮聲。分勿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凓lì
注解:凓冽,二字今補。寒皃。皃,各本作也,今依大東正義及小徐本。毛傳曰:凓冽,寒氣也。古亦單用凓字,春秋緐露謂煗寒曰熏凓?!对姟吩唬骸岸諆!逼咦纸裱a。亦豳風(fēng)七月文也。今詩作栗烈??荚娰讼氯枰咴露諆?,是孔本與許同。而陸釋文作栗烈,與許異。且云說文作□颲,其實風(fēng)部未嘗引詩也。五經(jīng)文字仌部有凓,知其所據(jù)詩作凓。從仌□聲。力質(zhì)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冽liè
注解:凓冽也。三字今正。古單用冽字者,如詩冽彼下泉傳曰冽,寒也。有冽氿泉傳曰冽,寒意也。素問曰風(fēng)寒冰冽。從仌□聲。各本篆作□,解作賴聲。音洛帶切。今正。按□字卽廣韻、玉篇皆無之,而孔沖遠大東正義、李善注高唐賦嘯賦皆引說文、字林冽字,是今本冽訛為□顯然也。良辥切。十五部?!甲ⅰ劫?。□。文十七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洌部
標題:雨yǔ
注解:水從云下也。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偁雨。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閑也。水者,水字也。王矩切。五部。凡雨之屬皆從雨。□,古文。象形?!甲ⅰ健?、□、□、□,古文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靁léi
注解:□昜薄動生物者也。各本作陰陽,今正。動下各本有靁雨二字,不辭,今依韻會本正。薄音博,迫也。陰陽迫動,卽謂靁也。迫動下文所謂回轉(zhuǎn)也,所以回生萬物者也。從雨,畾象回轉(zhuǎn)形。許書有畕無畾。凡積三則為眾,眾則盛,盛則必回轉(zhuǎn)。二月陽盛,靁發(fā)聲,故以畾象其回轉(zhuǎn)之形,非三田也。韻書有畾字,訓(xùn)田閑,誤矣。凡許書字有畾聲者,皆當(dāng)云靁省聲也。魯回切。十五部。○凡古器多以回為靁。□,籒文靁。閑有回。當(dāng)作畾閑有回,奪畾。回,靁聲也。說畾閑有回之意。□,古文靁?!酰盼撵Y。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霣yǔn
注解:齊人謂靁為霣。各本齊上有雨也二字。按自靁篆至震篆皆言雷電,自霝篆至霩篆皆言雨。叚令霣之正義為雨,則當(dāng)次于彼閑。今刪。韻會本亦無此二字。齊人謂靁曰霣,方俗語言如此。靁,古讀如回。回與員語之轉(zhuǎn)。公羊傳:星霣如雨。叚為隕字。從雨員聲。于敏切。十三部。一曰云轉(zhuǎn)起也。別一義。云回轉(zhuǎn)而起名之霣者,略與云同音也。古文云作員。讀若昆。大徐無此三字?!酰盼撵B如此。古當(dāng)作籒。員下云籒文作□,鼎下云籒文以鼎為貝是也?!跽?,籒文妘?!跽撸N文則。皆是以鼎為貝?!甲ⅰ健?,古文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霆tínɡ
注解:靁余聲鈴鈴。所□挺出萬物。聲下有也字者,誤衍。鈴與挺皆以□韻為訓(xùn)。靁所以生物,而其用在余聲鈴鈴然者。禮記曰:地載神氣,神氣風(fēng)霆,風(fēng)霆流形,庶物露生。從雨廷聲。特丁切。十一部。古多讀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霅zhá
注解:霅霅,靁電皃。靁,各本作震,今依韻會本。霅霅,聲光雜沓之皃。按馬融廣成頌霅爾雹落。霅音素洽反。今俗語云霎時閑,霎卽霅之俗字。從雨,譶省聲。省譶為言,如省蟲為蟲也。丈甲切。八部。一曰霅,眾言也。依韻會本六字在此。譶,疾言也。霅以為聲?;蛴?xùn)霅為眾言,則是從言從雨會意矣。吳都賦曰:靸霅驚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電diàn
注解:□昜激耀也??讻_遠引河圖云:陰陽相薄為靁。陰激陽為電。電是靁光。按易震為靁,離為電。月令靁乃發(fā)聲,始電。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言震電。詩采芑、常武、云漢言靁霆。震靁一也,電霆一也。谷梁傳曰:電,霆也。古義霆電不別。許意則統(tǒng)言之謂之靁。自其振物言之謂之震,自其余聲言之謂之霆,自其光耀言之謂之電,分析較古為□心。靁電者,一而二者也。從雨從□。靁自其回屈言,電自其引□言?!跻嗦曇病P⌒毂咀饔辍趼?。堂練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陳?!酰盼碾娙绱?。□部曰:□,籒文□。又部曰:□,古文□。乖啎不合。依此則當(dāng)作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震zhèn
注解:劈歷振物者。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靁為霆。倉頡篇曰: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僖十五年皆言震。振與震□韻。春秋正義引作震物為長,以能震物而謂之震也。引申之,凡動謂之震。辰下曰:震也。從雨辰聲。章刃切。十三部。古多讀平聲?!洞呵飩鳌吩唬骸罢鹨牟畯R?!弊笫腺沂迥杲?jīng)、傳皆有之。必引此者,以為劈歷震物之證也。史記殷武乙暴靁震死,神道設(shè)敎之至□者也。□,籒文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xuě
注解:冰雨說物者也。冰,各本作凝,今正。凝者,冰之俗也。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故許謂之冰雨。說,今之悅字。物無不喜雪者。說與雪□韻。從雨彗聲。相絶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霄xiāo
注解:雨□為霄。雨猶□也。釋天曰:雨□為霄雪。此霄字本義。若淮南書上游于霄雿之野,高讀如紺綃之綃。此則別為一義。乃今義行而古義□用矣。霄亦叚消。從雨肖聲。相邀切。二部。齊語也。亦方俗語言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xiàn
注解:稷□也。謂雪之如稷者。毛詩傳曰:霰,暴雪也。暴當(dāng)是黍之字誤。俗謂米雪,或謂粒雪皆是也。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霰。詩箋云: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團,謂之霰。久之寒勝則大雪矣。從雨□聲。穌甸切。十四部?!酰被驈囊?。見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雹báo
注解: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zhuǎn)而為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于甘泉,則為冰。此其驗也。左氏傳曰:圣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zāi)。從雨包聲。蒲角切。古音在三部?!酰盼谋⑷绱?。象其磊磊之形。〖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霝línɡ
注解:雨□也?!酰鞅咀髁?,今依廣韻正。霝與零義殊。許引東山霝雨,今作零雨,訛字也。定之方中:靈雨旣零。傳曰:零,落也。零亦當(dāng)作霝。霝亦叚靈為之。鄭風(fēng):零露漙兮。正義木作靈。箋云:靈,落也。靈落卽霝落。雨曰霝□。艸木曰零落。從雨□,象□形。郞丁切。十一部?!对姟吩唬骸半炗昶涿??!贬亠L(fēng)東山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uò
注解:雨□也。此下雨本字。今則落行而□廢矣。從雨各聲。盧各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零línɡ
注解:徐雨也。徐,各本作余,今依玉篇、廣韻及太平御覽所引纂要訂。謂徐而下之雨。小雅:興云祁祁。傳曰:祁祁,徐也。箋云:古者陰陽和,風(fēng)雨時,其來祁祁然而不曓疾。引申之義為零星,為凋零。從雨令聲。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鄰?!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sī
注解:小雨財□也。財當(dāng)作才,取初始之義。今字作纔。從雨鮮聲,讀若斯。息移切。十六部。鮮聲在十四部而讀如斯者,以雙聲合音也。列子:鮮而食之。卽析而食之也。斯析音義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霢mài
注解:霢霂。小雨也。信南山曰:益之以霢霂。釋天、毛傳皆曰:霢霂,小雨也。釋名曰:言裁霢歷沾漬。如人沐頭,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按霢霂者,溟蒙之轉(zhuǎn)語。水部溟下曰:小雨溟溟也。蒙下曰:蒙蒙,溦雨也。從雨脈聲。莫獲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霂mù
注解:霢霂也。此雙聲字。從雨沐聲。莫卜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suān
注解:小雨也。從雨酸聲。素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jiān
注解:溦雨也。溦,各本作微,今正。水部曰:溦,小雨也。今人謂小雨曰廉纖,卽□也。從雨□聲。子廉切。七部。又讀若芟。又字衍。一說謂讀若□矣,又讀若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zhōnɡ
注解:小雨也。從雨眾聲。職戎切。九部?!稏L堂月令》曰:“□雨?!痹铝顭o此文。惟季春行秋令,淫雨蚤降注云:今月令曰眾雨,漢人眾讀平聲。卽許所據(jù)之□雨之也。但記文淫雨,鄭注云霖雨。許不當(dāng)以小雨釋□,似小必是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霃chén
注解:久□也。月令: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沈卽霃之叚借也。沈行而霃廢矣。從雨沈聲。直深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ián
注解:久雨也?!踔赃B也。從雨兼聲。力鹽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hán
注解:久雨也。從雨圅聲。胡男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霖lín
注解:凡雨三日已往為霖。左傳隱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按許直用傳文為說也。已當(dāng)作以。自三日以往,謂雨三日又不止,不定其日數(shù)也。雨三日止,不得謂霖矣。韋注國語亦曰:雨三日以上為霖。若宋人注尚書云三日雨為霖,失古義矣。釋天: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從雨林聲。力尋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ín
注解:霖雨也。南陽謂霖□。俗本作謂霖雨曰□。全書多類此者,今不可盡正矣。其字從□?!跽?,眾立也。故雨多取之。是可以證□雨之為霖,而非小雨矣。淫雨卽□雨之叚借。從雨□聲。銀箴切。七部。按舉形聲關(guān)會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zī
注解:雨聲。從雨眞聲,讀若資。眞聲而讀若資者,合音也。故廣韻作□。卽夷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ǔ
注解:雨皃。方語也。方上葢奪北字。集韻曰:□,火五切。北方謂雨曰□。呂靜說。按呂氏韻集所據(jù)說文為完善。從雨禹聲,讀若禹。王矩切。五部。按如今音雨□皆切王矩,何以見為殊語。依集韻當(dāng)作讀若虎。玉篇尤句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jiān
注解:小雨也。從雨僉聲。子廉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沾zhān
注解:雨□也。小雅:旣沾旣足。從雨沾聲。張廉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rǎn
注解:濡也。濡此義水部失載,于此見之。今人多用沾染、濡染,染行而□廢矣。染者,以繒梁為色。非沾義。從雨染聲。而剡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iù
注解:屋水流也。水部曰:濩,□下皃也。釋名曰:中央曰中□。古者□穴后室之□。當(dāng)今之棟下直室之中,古者□下之處也。從雨留聲。力救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屚lòu
注解:屋穿水入也。今字作漏。漏行而屚廢矣。漏者,以銅受水刻節(jié)也。從雨在尸下。尸者,屋也。尸部屋下云:尸象屋形。會意。盧后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ɡé
注解:雨濡革也。雨濡革則虛起。今俗語若樸。從雨革。會意。讀若膊。匹各切。五部。霸字以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霽jì
注解:雨止也。釋天:雨濟謂之霽。濟,古多訓(xùn)止者,如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是也。許云雨止者,以詁訓(xùn)字易其本字也。凡止曰濟,雨止則有霽字。洪范曰:雨曰濟。今古文皆如是。是尚書用濟為霽也。從雨□聲。子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霋qī
注解:霽謂之霋。從雨妻聲。七稽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霩kuò
注解:雨止云罷皃?;茨咸煳挠?xùn):道生于虛霩。虛霩生字宙。今俗字作廓,廓行而霩廢矣。從雨□聲??喙?。五部?!甲ⅰ接帧?、□。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露lù
注解:潤澤也。澤與露□韻。五經(jīng)通義曰:和氣津凝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陰之液也。按露之言臚也。故凡陳列表見于外曰露。亦叚路為之,如孟子神農(nóng)章羸露字作路是也。從雨路聲。洛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霜shuānɡ
注解:喪也。以□韻為訓(xùn)。成物者。豳風(fēng):九月肅霜。傳曰: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秦風(fēng):白露為霜。傳曰:白露凝戾為霜,然后歲事成。按雷、雨、露皆所以生物,雪亦所以生物而非殺物者。故其用在霜殺物之后。詩言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生我百谷。其證也。惟霜為□斂萬物之用。許列前綴靁,為動萬物者莫疾乎此也。次之以雪。乃次之以霝□,謂冬雪而后春雨也。次之以露,露春夏秋皆有之,秋深乃凝霜也。次之以霜,而歲功成矣。歲功以雪始,以霜終。從雨相聲。所莊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霚wù
注解: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曰霚。曰霚二字今補。霚,今之霧字。釋天曰: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曰霧。霧者俗字。霧一本作霿,非也。釋名曰:霧,冒也。氣蒙冒覆地之物也。開元占經(jīng)引元命包陰陽亂為霧。從雨亦雨之類也,故從雨。地氣發(fā)而天應(yīng)之則雨矣。敄聲。亡遇切。古音在三部。敄從矛聲,故霚讀如矛。雺,籒文霚省。洪范曰蒙,古文尚書作曰雺。徐邈音亡鉤反。宋世家作曰霧。霧卽霚。霚者,雺之小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霾mái
注解:風(fēng)而雨土為霾。依釋天補三字。邶風(fēng)。終風(fēng)且霾。釋天曰:風(fēng)而雨土為霾。傳曰:霾,雨土也。釋名曰:霾,晦也。從雨貍聲。莫皆切。古音在一部?!对姟吩唬骸敖K風(fēng)且霾?!?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霿ménɡ
注解:天氣下,地不應(yīng)曰霿。釋天曰:天氣下,地不應(yīng)曰霿。今本作曰雺,或作曰霧,皆非也。霿,釋名作蒙。開元占經(jīng)作蒙。釋名曰: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開元占經(jīng)引郗萌曰:在天為蒙。在人為霧。日月不見為蒙。前后人不相見為霧。按霚與霿之別,以郗所言為確。許以霿系天氣,以霚系地氣,亦分別井然。大氐霚下霿上,霚濕霿干。霚讀如務(wù),霿讀如蒙。霚之或體作霿,霿之或體作蒙。不可亂也。而爾雅自陸氏不能諟正,訛舛不可讀。如玉篇云霚,天氣下地不應(yīng)也。霿,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也。葢本爾雅而與說文互易,則又在陸氏前矣。其它經(jīng)史雺霿霧三字往往淆訛,要當(dāng)以許書為正。○開元占經(jīng)引月令仲冬行夏令,氛蒙冥冥。今月令作氛霧。霧乃霿之誤也。○衛(wèi)包尚書曰:蒙,恒風(fēng)若。漢五行志作霿。尚書大傳作瞀。劉向曰:瞀,眊。眊,亂也。按此霿字引申叚借之義也。本音茂,轉(zhuǎn)音蒙。易傳:蒙者,蒙也。亦霿之叚借。霿,晦也。晦本訓(xùn)月盡,引申為日月不見之偁。釋天曰:霿謂之晦。許言此者,欲人知霿與霚異也。從雨瞀聲。莫弄切。亦平聲。瞀亦敄聲而入九部者,合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霓ní
注解:屈虹靑赤或白色,或字陸德明作也一曰三字,非也。韻會白下無色字,是也。屈當(dāng)作詘。許書云詰詘者,謂詘曲。屈非其義。許意詘曲之虹多靑赤,或有白色者,皆謂之霓。釋天曰:螮蝀,虹也。霓為挈貳。郭云:雙出色鮮盛者為雄,曰虹。闇者為雌,曰霓。據(jù)此,似靑赤為虹,白色為霓。然析言有分,渾言不別。故趙注孟子曰。霓,虹也。虹見則雨。楚辭有白霓。□氣也。從雨。霓為陰氣,將雨之兆,故從雨。一從蟲作蜺,猶虹從蟲也。兒聲。五雞切。十六部。如淳五結(jié)切。郭樸五擊切。沈約郊居賦:雌蜺連蜷,深恐人讀為平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diàn
注解:寒也。從雨□聲。都念切。七部。或曰早霜也。讀若《春秋傳》“墊阨”。成六年、襄九年、卄五年皆云墊隘。阨者,阸之隸變。阸隘古通用。此謂□音同墊耳,非謂春秋傳有□隘也。而九經(jīng)字□云□,音店,寒也。傳曰□隘。引說文而失其眞,遂致為經(jīng)作音而非其實,以經(jīng)典絕無□字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ú
注解: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公羊傳曰:大雩者何。旱祭也。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實。注曰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謂為壇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自鼗鞞至柷敔皆作曰盛樂,凡他雩用歌舞而已。春秋傳曰:龍見而雩。雩之正當(dāng)以四月。按鄭言五精之帝,高誘注時則訓(xùn)曰:帝,上帝也。許獨云赤帝者,以其為夏祭而言也。以祈甘雨,故字從雨。以于□而求,故從虧。服□曰:雩,遠也。亦于從于得義也。從雨虧聲。羽俱切。五部?!酰Щ驈挠??;蜃秩绱俗?。雩,舞羽也。說從羽之意。周禮樂師:有羽舞,有皇舞。鄭司農(nóng)云:羽舞者,析羽?;饰枵撸杂鸶裁邦^上衣飾翡翠之羽。鼓師云: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按皇舞亦羽舞也,故字或作□。而雩或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需xū
注解:□也?!跽?,待也。以□韻為訓(xùn)。易彖傳曰:需,須也。須卽□之叚借也。左傳曰:需,事之賊也。又曰:需,事之下也。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遇雨不進止□也。從雨而。遇雨不進,說從雨之意。而者,□之意。此字為會意。各本作而聲者,非也。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谷梁傳曰:而,緩辭也。而為遲緩之辭,故從而。而訓(xùn)須。須通□。從而猶從□也。春秋經(jīng):已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是從雨而之證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兑住吩唬骸霸粕嫌谔?,需?!币仔柝韵髠魑?。此偁易以證從雨之意。云上于天者,雨之兆也。宋衷曰:云上于天,需時而降雨?!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ù
注解:水音也。江氏聲曰:五聲羽屬水。許字作□,與各書不同。今按此當(dāng)謂流水之音耳。從雨羽聲。王矩切。五部。文四十六六,宋本作七?!≈厥?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云yún
注解:山川氣也。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從雨,云象回轉(zhuǎn)之形。回上各本有云字,今刪。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遂為半體會意,半體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轉(zhuǎn)形,此釋下古文云為象形也。王分切。十三部。凡云之屬皆從云。云,古文省雨。古文上無雨,非省也。二葢上字,象自下回轉(zhuǎn)而上也。正月:昏姻孔云。傳曰:云,旋也。此其引伸之義也。古多叚云為曰,如詩云卽詩曰是也。亦叚員為云。如景員維河箋云員古文作云,昏姻孔云本又作員,□樂我員本亦作云,尚書云來衛(wèi)包以前作員來,小篆妘字籒文作□是。云員古通用,皆叚借風(fēng)云字耳。自小篆別為云而二形迥判矣。??,亦古文云。此冣初古文。象回轉(zhuǎn)之形者,其字引而上行,書之所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也。變之則為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云部
標題:□yīn
注解:云□日也。今人陰陽字小篆作霒昜,□者,云□日。昜者,旗開見日。引申為□儀字之用。今人作陰陽,乃其中之一端而已。霒字今僅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素問五帝政大論。從云今聲。于今切。七部。侌,古文□省。古文云本無雨耳,非省也。陰字從此。??亦古文□。此冣初古文也。侌則以小篆法整□之。云亦同。文二 重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云部
標題:魚yú
注解: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佀。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語居切。五部。凡魚之屬皆從魚。〖注〗《說文》作□。□,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duò
注解:魚子已生者也。謂魚卵生于水艸閑,初孚有魚形者。云已生,對未生言之。魚子未生者曰鯤。鯤卽卵字。卵,說文作卝。古音讀如關(guān),亦可讀如昆。內(nèi)則:濡魚卵醬。卵,鄭讀鯤?;蜃鳌酢vH醬者,魚卵醬也。內(nèi)則讀卵如字,未嘗不協(xié)。凡未出者為卵,已出者為子。鯤卽魚卵,故說文以卝包之,而魚部無鯤字?!鮿t已出于卵者也。從魚隋聲。各本作憜省聲。按肉部有隋字,今正。徒果切。十七部。集韻、類篇又翾規(guī)切,音之轉(zhuǎn)也?!?,籒文□。從□,據(jù)徐氏鉉筆跡相承小異條云,史籒筆跡如此也。〈阝左〉者,從籒文隓字而省一左也?!甲ⅰ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鮞ér
注解:魚子也。魚子,謂成細魚者。上文曰魚子已生者,謂初出卵。此云魚子,則成細魚矣。凡細者偁子。魯語曰:魚禁鯤鮞。韋注曰:鯤,魚子也。鮞,未成魚也。韋意鯤是卵未孚者,鮞是已孚而尚未成魚者。許則就已孚又別為□鮞二形?!鸢礌栄旁祸H,魚子也。鱦,小魚也。為韋所本。許無鯤字者,以卝包之。據(jù)內(nèi)則之卵醬也。許有鮞無鱦者,鱦從繩省聲,之與蒸合音冣近。鱦者,鮞之俗字也。爾雅、鄭皆云:鯤,魚子。爾雅意魚子卽魚卵。今人俗語猶如是。若西京賦摷鯤鮞,薛注:鯤,魚子也。鮞,細魚蔟類也。此與鄭內(nèi)則注鯤魚子也皆謂出卵者為魚子,失爾雅本義。若莊子□絕大之魚為鯤,此則齊物之寓言,所謂汪洋自恣以適已者。一曰魚之美者,東海之鮞。鮞之別一義,見呂覽本味篇伊尹語。高注曰:鮞,魚名也。木部櫨下、禾部秏下皆言伊尹曰,此不言者□文。從魚而聲。如之切。一部。五經(jīng)文字人六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魼qū
注解:魼魚也。舊刪魼字,今補。此如河篆下云河水也之例。漢書上林賦:禺禺魼鰨。郭樸注云:比目魚也。按郭說未知其審。犬部狧字下有比目魚鰈,同爾雅。而魚部無鰈字。玉篇、廣韻合魼鰈為一字,非也。從魚去聲。去魚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nà
注解:□魚。佀鱉無甲,有尾無足,口在腹下。從魚納聲。按此篆玉篇作□。廣韻作魶。史記上林賦有魶字,云魶一作鰨。奴荅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鰨tǎ
注解:虛鰨也。漢書上林賦魼鰨,史記作鱋魶。魶一作鰨。注家皆以魼鰨為二魚,許亦別魼與虛鰨為二,虛非魼鱋之異文也。郭注云:鰨,鯢魚也。似鲇,有四足,聲如嬰兒。按許下文云鯢,剌魚也。不類列一處。則鰨之非鯢明矣。從魚□聲。土盍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鱒zùn
注解:赤目魚也。見豳風(fēng)。釋魚曰:鮅鱒。毛傳曰:鱒,大魚也。陸璣、郭樸皆云:鱒似鯶,赤眼。從魚□聲。慈損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ín
注解:□魚也。亦三字句。周禮:其動物宜鱗物。劉本作□,音鱗。按劉本叚□為鱗耳,非川澤只生此魚也。集韻曰:鱗通作□。本劉。從魚猌聲。力珍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鰫yónɡ
注解:鰫魚也。鄭注內(nèi)則云: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人不可出。從魚容聲。余封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xū
注解:□魚也。從魚胥聲。相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鮪wěi
注解:鮥也。毛詩衛(wèi)風(fēng)傳曰:鮪,鮥也。許本之。陸璣疏曰:鮪魚形似鳣而靑黑,頭小而尖,似□兜鍪,口亦在頷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過七八尺。益州人謂之□。大者為王鮪。小者為鮛鮪,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鳣也。郭氏山海經(jīng)傳曰:鮪卽鱏也。似鳣而長鼻,體無鱗甲。按卽今之鱘魚也?!吨芏Y》:“春獻王鮪。”天官?人文。注曰:王鮪,鮪之大者。引月令季春薦鮪于寢廟。西京賦曰:王鮪岫居。薛綜、陸璣、李奇,酈道元皆言鮪自南方江中來,至河南鞏穴又入河,度龍門。葢古事如此。不然,鮪出江中,何以西周能薦鮪也。從魚有聲。榮美切。古音在一部。讀如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ɡènɡ
注解:□□,□字淺人刪之,今補。鮪也。鮪字各本無,今依全書通例補。上林賦:□螹離。郭注曰:□,鮪也。李善注吳都賦同。按劉逵注蜀都賦曰:鳣,□也。古人言鳣鮪多有不別者,如山海經(jīng)傳亦云鮪卽鳣也,當(dāng)是以為一類而渾言之?!吨荟谩分^之鮪,蜀謂之□□。十字各本訛作周禮謂之□五字,今補正。李奇注上林曰:周洛曰鮪,蜀曰□。陸詩疏曰:益州人謂之□。按蜀有之者,出于江也。周雒有之者,出鞏穴入河也?!蹼p聲字。從魚□聲。各書多作□,省立心也。古恒切。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ménɡ
注解:□□也。從魚巟聲。武登切。古音當(dāng)在十部。讀如茫。音轉(zhuǎn)入蒸登部,而字形亦改為□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鮥luò
注解:叔鮪也。此見釋魚。許本之。叔鮪者,鮪之小者也。對王鮪為辭。江賦亦以叔鮪王鳣儷句。叔,字林作鮛,俗字也。郭注爾雅曰:鮪,鳣屬也。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鳣之魚。有一魚狀似鳣,建平人呼鮥子,卽爾雅之鮥也。按今川江中尚有鮥子魚。昔在南溪縣、巫山縣食之。叔鮪名鮥,則王鮪不名鮥,而以鮥注鮪者何也。渾言、析言不同,故互注而又別其大小也。從魚各聲。盧各切。今語正如此。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鯀ɡǔn
注解:鯀魚也。從魚系聲。此未詳為何魚。系聲讀古本切,亦未詳所以。恐古音不同今讀也。禹父之字古多作□,作□。禮記及釋文作鰥。廣韻曰:禹父□。尚書本作鯀。按鯀乃鯀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鰥ɡuān
注解:鰥魚也。見齊風(fēng)。毛傳曰:大魚也。謂鰥與魴皆大魚之名也。鄭箋乃讀鰥為爾雅鯤魚子之鯤,殆非是。鰥多叚借為鰥寡字。鰥寡字葢古只作矝。矝卽憐之叚借。從魚眔聲。古頑切。古音在十三部。齊風(fēng)與云韻,可證也。眔,古讀同隸,十三、十五部合音也?!甲ⅰ健酰盼啮??!酰娮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鯉lǐ
注解:鳣也。此見釋魚。毛傳于鳣云鯉,于鯉不云鳣者,鯉者俗通行之語不待注也。舍人云:鯉一名鳣。毛云:鳣,鯉也。爾雅古說如此。自陸璣說鳣身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縱廣四五尺。今于孟津東石磧上釣取之,大者千余斤。而郭注乃分鯉鳣為二,云鳣,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此卽今江中及關(guān)東之黃魚也。如其言,則鳣絕非鯉矣。周頌:有鳣有鮪,鰷鲿鰋鯉。鳣鯉并言,似非一物。而箋云鳣,大鯉也。然則凡鯉曰鯉,大鯉曰鳣。猶小鮪曰鮥,大鮪曰鮪。謂鳣與鯉,鮥與鮪不必同形,而要各為類也。許意當(dāng)亦如是。○按他家說鳣鮪同類,而有短鼻長鼻,肉黃肉白之分。爾雅、毛、鄭、許則短鼻長鼻肉黃肉白者統(tǒng)以鮪鮥包之。而惟三十六鱗之魚謂之鯉,亦謂之鳣。古人多云鳣鮪出鞏穴,渡龍門為龍。今俗語云鯉魚跳龍門。葢牽合為一非一日矣。從魚里聲。良止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鳣zhān
注解:鯉也。衛(wèi)風(fēng)毛傳曰:鳣,鯉也。許本之。以鮪鮥例之,此當(dāng)同鄭曰大鯉也。葢鯉與鳣同類而別異,猶鮥與鮪同類而別異。從魚亶聲。張連切。十四部?!酰N文鳣。從夗,蟺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鱄zhuǎn
注解:鱄魚也。士喪禮:魚鱄鮒九。鱄、鮒皆常用之魚也。故春秋有名鱄字子魚者。呂覽曰:魚之美者,洞庭之鱄。今本作□,非也。廣韻:鱄出洞庭湖。山海經(jīng)曰:鱄魚,其狀如鮒而彘尾。江賦亦有□。□與鱄葢非一物。從魚專聲。旨兗切。十四部。郭樸音□如團扇之團。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鲖tónɡ
注解:鲖魚。舊作魚名,今正。許書之例,不言某名也。釋魚曰:鰹,大者鲖,小者鮵。許無鰹鮵字。一曰□也。此一曰猶今言一名也。許書一字異義言一曰,一物異名亦言一曰,不嫌同辭也。此六字本相接,誤解者失其義,中隔以從魚同聲四字,今正。本艸經(jīng):蠡魚,一名鲖魚。陸德明所據(jù)作□。釋魚:鱧。郭注:鲖也。此由不考鱧非□之故。若釋文云鱧又作□。則淺人所改耳。毛詩傳曰:鱧,鲖也。正義云:諸本或作鱧,鯇。作鯇則與舍人爾雅不異。按作鯇不誤。淺人認鱧為□,因改鯇為鲖也。蠡卽□?!跖c鱧異物異字。陶通明說本艸曰:蠡今皆作鱧字。此郭誤注爾雅之由也。許以鳠魾鱧□為一魚,□鲖為一魚?!鯀u今俗所謂烏魚,或曰烏鯉,頭有七星之魚也。爾雅鯉鳣為一,鰋鲇為一,鱧鯇為一。古說本不誤。而郭氏妄疑之。鱧鯇又非下文之鰹鲖鮵也,而郭氏妄合之。○此當(dāng)直云□也。上四字淺人所加,當(dāng)刪。鲖卽今頭有七星之魚,俗云烏鯉。其字正當(dāng)作□??坚岕~郭本作鱧,鲖也。舍人本作鱧,鯇也。毛詩魚麗或作鱧,鲖也。與郭合?;蜃鼢k,鯇也。與舍人合。詳詩正義。初疑郭自釋鱧為鲖,非爾雅正文作鱧鲖。但陸璣詩疏正引爾雅曰鱧鲖也。許愼謂之□魚。然則爾雅正文實有如此本,為許所本。今詩疏謂之□魚,訛作謂之鱧魚。從魚同聲,讀若绔襱。绔襱見衣部,丈冢切。故鲖亦直隴切。九部。鲖陽縣,則音轉(zhuǎn)讀若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ǐ
注解:鲖也。正與鲖篆轉(zhuǎn)注。本艸作蠡魚,省作□。陶貞白云:今皆作鱧字。按此名之所以不正也。從魚蠡聲。蠡作蠡少一畫者,誤。今盧啟切。古音在十六部,與豊聲在十五部不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óu
注解:□魚也。三字今正。一名鯉,一名鳒。一名舊當(dāng)作一曰,此一名鯉耳,非卽三十六鱗之鯉也。從魚婁聲。洛矦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鳒qiàn
注解:鳒魚也。三字今正。按當(dāng)作□魚也。玉篇曰:□,大靑魚。類篇曰:鳒魚大而靑。是為一物也。廣韻云:比目魚。因烏有鶼皮傅耳。從魚兼聲。古甜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鯈chóu
注解:鯈魚也。周頌箋云:鰷,白鰷也。爾雅:鮂,黑鰦。郭云:卽白鯈魚。江東呼為鮂。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按白鯈卽今白□條。山海經(jīng)北山篇:彭水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此異物非常有者也。晉水鮆魚,其狀如鯈。鯈者,白鯈魚也。玉篇合二物為一,疏矣。從魚攸聲。其字亦作□,亦作鲉。俗作鰷。其音舊直由切。大徐同。在三部。今音迢。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tǒu
注解:□魚也。從魚豆聲。天口切。四部。亦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鯾biān
注解:鯾魚也。爾雅郭注曰:江東呼魴魚為鳊。海內(nèi)北經(jīng):大鯾居海中。郭曰:鯾卽魴也。從魚□聲。房連切。古音在十一部。鳊,鯾或從扁?!醣饴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魴fánɡ
注解:赤尾魚也。周南曰:魴魚赪尾。釋魚曰:魴,魾。傳曰:魚勞則尾赤。按此傳當(dāng)有魴魚也三字。以魴勞赤尾興如□,非謂魴必赪尾也。左傳: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亦謂其困頓。許以赤尾魚釋魴,殆失之。魴卽鳊魚也。許列字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從魚方聲。符方切。十部。鳑,籒文魴從旁。此依小徐及玉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鱮xù
注解:鱮魚也。齊風(fēng):其魚魴鱮。傳曰:魴鱮,大魚。箋云:鱮似魴而弱鱗。陸疏曰:鱮似魴厚而頭大。其頭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謂之鰱。廣雅曰:鱮,鰱也。從魚與聲。徐呂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鰱lián
注解:鰱魚也。按許列字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從魚連聲。力延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鲏pī
注解:鲏魚也。從魚皮聲。敷羈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ǒu
注解:□魚也。廣雅:□,□也。謂□亦名□,鰍之類也。從魚幼聲,讀若幽。于糾切。三部。按廣雅、玉篇于堯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鮒fù
注解:鮒魚也。鮒見易、禮。鄭注易曰:鮒魚微小。虞翻曰:鮒,小鮮也。王□注大招及廣雅皆云:□,鮒也。從魚付聲。符遇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ínɡ
注解:□魚也。尚書大傳曰:大都□魚。鄭注:大都,明都?!豸~,今江南以為鮑。從魚巠聲。仇成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ì
注解:□魚也。今人所常食也。從魚□聲。資昔切。十六部。按或作鰿,責(zé)聲亦十六部也?;蜃黯a,非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鱺lí
注解:鱺魚也。此卽今人謂鰻為鰻鱺之字也。與鱧□鯉皆不同。類篇云:小鲖也。此用郭注爾雅語。從魚麗聲。郞兮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鰻mán
注解:鰻魚也。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葢許于此等在疑信之閑。從魚曼聲。母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鳠huà
注解:鳠魚也。郭注釋魚曰:鳠佀鲇而大,白色。按今江中多有之,俗訛為回魚,聲之誤耳。水經(jīng)注:沔陽縣度口水有二源,一曰淸檢,一曰濁檢。淸水出鳠,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華陽國志鳠訛為□。從魚蒦聲。胡化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魾pī
注解:大鳠也。其小者名鮡。見釋魚。丕訓(xùn)大,此會意兼形聲也。爾雅魴魾,亦謂魴之大者為魾。從魚丕聲。敷悲切。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鱧lǐ
注解:鳠也。釋魚、毛傳鱧鯇為一。許鱧鳠為一。各有所受之也。從魚豊聲。盧啟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huà
注解:鱧也。廣韻曰:□似鲇。與說文合。從魚果聲。胡瓦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鲿chánɡ
注解:揚也。揚,各本從木者,誤。魚麗傳曰:鲿,揚也。陸疏曰:今黃頰魚也。似燕頭魚身,形厚而長大,頰骨正黃,魚之大而有力解飛者。徐州人謂之揚。按山海經(jīng)之鳡,郭云黃頰魚也。從魚嘗聲。市羊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鱏xún
注解:鱏魚也。郭景純說:鮪卽鱏也。許意不尒,故二篆割分異處。劉注蜀都賦曰:鱏魚出江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亦與陸璣所說鮪狀正同。鱏今字作鱘,見陳藏器本艸。從魚□聲。余箴切。七部。師古曰:今俗語讀尋?!秱鳌吩唬骸安拦那伲S魚出聽。”傳曰者,諸書多有之,不定為何書也。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傳意謂大魚耳。淫者,大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鯢ní
注解:剌魚也。剌,盧達切。或作刺者,誤。剌魚者,乖剌之魚。謂其如小兒能緣木。史、漢謂之人魚。釋魚曰:鯢大者謂之鰕。郭云:今鯢魚似鲇,四腳,前似彌猴,后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按此魚見書傳者不下數(shù)十處,而人不之信,少見則多怪也。余在雅州親見之。廣雅:魶,鯢也。亦謂此。集韻有□字,剌之俗。從魚兒聲。形與聲皆如小兒,故從兒。舉形聲關(guān)會意也。五雞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鳛xí
注解:鰍也。見釋魚。郭云:今泥鰍。按山海經(jīng)之鳛魚,別是一物。從魚習(xí)聲。似入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鰍qiū
注解:鳛也。從魚酋聲。七由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鯇huàn
注解:鯇魚也。釋魚:鱧,鯇也。毛傳同。許于鱧下云鳠也,不云鯇也。故鯇篆割分異處。葢其所傳不同。鯇鯶古今字。今人曰鯶子,讀如混,多食之。從魚完聲。戸版切,舊音也。十四部。又胡本切。今音也。音轉(zhuǎn)而形改為鯶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魠tuō
注解:哆口魚也。哆者,張口也。上林賦:鰅鰫□魠。郭注:魠,鳡也。一名黃頰。郭語恐非許意。儻是黃頰,則當(dāng)與鲿為伍。廣雅曰:魧,□,魠也。以魠為名,取開袥之意。從魚乇聲。他各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鮆jì
注解:刀魚也?!醵皇?,各本作飲而不食刀魚也,今依韻會本。漢書貨殖傳顏注正如此,下多者字。刀魚,今人語尚如此,以其形像刀也。俗字作鱽。尚書大傳有魚刀,葢卽此。飲而不食,故其形纖削而味淸雋。春出江中,人多食之。山海經(jīng)云:苕水注于具區(qū),其中多鮆魚。郭云: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郭不系江系太湖者,以經(jīng)云具區(qū)也。今太湖中尚時有之。又按釋魚鮤鱴刀,郭云:今之鮆魚。亦呼鱽魚。郭說葢非。鄭注周禮薶物為鱴刀,含漿之屬。鱴刀、含漿必皆蚌蛤之類,故謂之薶物。不得因一刀字附會也?!鹬芏Y正義云:孫注爾雅刀魚與鱴別。然則孫鮤鱴為逗,刀為句。郭葢同。九江有之。九江謂岷江東至于醴以下也。從魚此聲。徂禮切。十五、十六部。漢書音義曰:楚人言薺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鮀tuó
注解:鲇也。釋魚、毛傳皆曰:鯊,鮀也。許以魦系樂浪潘國,釋鮀為鲇,于古說不同,葢有所受之也。春秋傳名鮀者字子魚。玉裁又按鯊見于詩。爾雅、毛傳皆曰:鯊,鮀也。許當(dāng)無異說。不當(dāng)訓(xùn)鮀為鲇,而以鯊為出樂浪潘國。葢鲇,□也?!?,鲇也。許同爾雅、毛傳。而鮀下訓(xùn)沙也,亦與古同。毛詩鯊本作沙,故說文無鯊字,鮀下云沙也。淺人以為怪,遂竄改錯亂如此。諸書紀載雖有魦字,從沙省聲。此樂浪潘國之魚,非詩之沙也。故不相牽混。許書之精嚴如此?!疬擄L(fēng)莎雞,古只作沙?!疳岕~開卷鯉鳣為一,鰋鲇為一,鯊鮀為一。許說皆同,惟鱧鯇為一。許說不同?!鹕崛嗽疲乎彛D也。郭云:今吹沙小魚也。體圓而有點文。從魚它聲。徒何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鲇nián
注解:□也。釋魚及魚麗傳曰:鰋,鲇也。孫炎云:鰋一名鲇。郭別鰋鲇為二,非也。從魚占聲。奴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ǎn
注解:鮀也。謂之□者,以其偃頟也。偃者,仰也。玉裁按鮀也乃鲇也之誤,□人所改也。從魚妟聲。于幰切。十四部。鰋,□或從匽。今經(jīng)典皆如此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鳀tí
注解:大鲇也。從魚弟聲。此字詩、爾雅釋文、廣韻作鮧,從夷。文選蜀都賦及玉篇作鳀。未知孰是,以夷弟篆體易訛也。山海經(jīng)傳曰:今亦呼鲇為□。字林曰:靑州人呼鲇鳀。郭注爾雅曰:鲇別名鳀。江東通呼鲇為鮧。葢鳀鳀□三形一字,同大兮反。而鮧則別一字,別一音,不當(dāng)合而一之。杜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ài
注解:□魚也。從魚賴聲。洛帶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cén
注解:□魚也。此是魚名。類篇謂卽小魚為□之□,非也。從魚朁聲。鉏箴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wēnɡ
注解:□魚也。從魚翁聲。烏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xiàn
注解:□魚也。從魚臽聲。戸賺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鱖ɡuì
注解:鱖魚也。篇、韻皆曰:大口細鱗有斑文。卽今人所食之鱖魚也。而釋魚鱊鮬,鱖鯞。郭云:小魚也。似鮒子而黑。俗呼為魚婢。江東呼為妾魚。羅端良以今之彭皮當(dāng)之。玉裁謂鯞音同婦。鱊鱖音近。鮬鯞音近。鱖婦卽今俗謂之鬼婆子是也。非別有細魚。鯞音章酉反,非。從魚厥聲。居衛(wèi)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鯫zōu
注解:白魚也。白而小之魚也。史記:鯫千石。徐廣曰:鯫,鯫魚也。張守節(jié)曰:雜小魚也。按鯫是小魚之名。故小人謂之鯫生。師古于漢書作鮿字,音輒。葢未然。從魚取聲。士垢切。四部。漢書:鯫生敎我。服□曰:鯫音淺鯫,小人皃也。淺鯫,漢人有此語。通作鄒。釋名:奏者,鄒也。鄒,狹小之言也。又盾,約脅而鄒者曰陷虜。淺鯫卽淺鄒。俗人不曉,乃讀為音淺句絕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鱔shàn
注解:鱔魚也。今人所食之黃鱔也。黃質(zhì)黑文,似蛇。異苑云:死人發(fā)化。其字亦作□。俗作鱔。或叚鮮字為之,如蠏篆下云非蛇鮮之穴無所庇是也?;騾@為之,如楊震傳鳥銜三鳣是也。各本此下有皮可為鼓四字,由古以鼉皮冒鼓。鼉鱔皆從單聲,古書如呂覽等皆叚鱔為鼉。淺人□讀古書,率尒妄增,不知字各有本義。許書但言本義。則此四字可增于黽部,而不可贅于此也。今刪正。從魚單聲。常演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鮸miǎn
注解:鮸魚也。隋煬責(zé)貢四方,海錯幾盡。首曰鮸魚。按今江浙人所食海中黃花魚,干之為白鲞,卽此魚也。一名石首魚。首中有二石。許云出薉邪頭國者,葢許據(jù)所見載籍言之。江賦:鯼鮆順時而往還。注云:字林曰: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然則此魚又名鯼,南海亦有之。出薉邪頭國。薉邪頭國,穢貊也。從魚免聲。亡辨切。古音在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魵fén
注解:魵魚也。釋魚曰:魵,鰕。謂魵魚一名鰕魚也。出薉邪頭國。陳氏魏志、范氏后漢書東夷傳皆曰:濊國海出班魚皮。今一統(tǒng)志朝鮮下亦云尒。班魚卽魵魚也。郭注爾雅云:出穢邪頭國。見呂氏字林。郭注但偁字林,不偁說文,豈所謂逐末忘本者非邪。從魚分聲。符分切。音轉(zhuǎn)如頒。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ǔ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樂音洛。浪音郞。樂浪潘國眞番也。番音潘。從魚虜聲。郞古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鰸qū
注解:鰸魚也。狀佀鰕,各本作蝦,誤。無足,鰕有足。鰸則似鰕而無足。集韻、類篇奪無字,非也。長寸,大如叉股,叉今釵字。出遼東。從魚區(qū)聲。豈俱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鯜qiè
注解:鯜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妾聲。七接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bèi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聲。博葢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ú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匊聲。居六切。三部。一曰□魚出九江,九江,鉉本作江東。爾雅音義引無東。皆非也。有兩乳。一曰溥浮。上一曰,別其義?!鯀u今之江豬,亦曰江豚。樂浪潘國與九江同產(chǎn)此物。云一曰者,載異說,殊其地也。下一曰,猶今言一名也。溥浮俗字作鱄□。普姑、□浮二反。鱄一作□。吳東門謂□門,卽今蘇州葑門也。釋魚:鱀是鱁。亦江豚之類也。謂之海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魦shā
注解:魦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沙省聲。詩小雅有鯊,則為中夏之魚,非遠方外國之魚明甚。葢詩自作沙字,吹沙小魚也。樂浪潘國之魚必出于海。自作魦字,其狀不可得而言也?;蛟茀u鮫魚。然魦鮫二篆不相連屬也。所加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鱳lì
注解:鱳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樂聲。盧各切。古音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鮮xiān
注解:鮮魚也。出貉國。按此乃魚名。經(jīng)傳乃叚為新鱻字,又叚為尟少字,而本義廢矣。從魚,羴省聲。相然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鰅yónɡ
注解:鰅魚也。皮有文,上林賦郭注曰:鰅魚有文彩。按長卿謂八川之中有之,侈靡過其實也。據(jù)下文樂浪乃有之。然平子賦南都亦曰鱏鳣鰅鳙,是南陽有之。出樂浪東暆。見日部。神爵四年初捕收輸考工。捕當(dāng)作搏。搏,□取也。今人用捕字。漢人多用搏字。神爵,孝宣帝年號。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考工。捕此魚輸考工者,用其皮飾器也。周成王時揚州獻鰅。見周書王會篇。葢漢時楊州地已無此物矣。今王會篇作禺禺。考上林賦鰅與禺禺為二物,作禺禺非是。從魚禺聲。魚容切。按禺聲古音在四部。漢書注音颙。徐廣、李善音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鳙yōnɡ
注解:鳙魚也。史記上林賦:鰅鳙□魠。漢書、文選鳙皆作鰫,非是。據(jù)許書鰫鳙劃然二物。且郭注上林云鳙常容反,與慵字音正同。叚令從容聲,則不得反以常容矣。郭云:鳙似鰱而黑。陸璣云:鱮,徐州人謂之鰱,或謂之鳙。從魚庸聲。蜀容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鲗zéi
注解:烏鲗魚也。四字句。烏,俗本作鰞,今正。陶貞白云:是□烏所化,其口腹猶相似,腹中有墨,能吸波□墨,令水溷黑自衛(wèi)。劉淵林云:腹中有藥。謂其背骨。今名海鰾鮹是也。從魚則聲。昨則切。一部。吳都賦作賊。他書作鱡。鯽,鲗或從卽。此乃俗鲗字。以卽聲古音在十二部也。今人用為□魚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鮐tái
注解:海魚也。各本也作名,今依史記正義、漢書注、文選七命注正。鮐亦名侯鮐,卽今之河豚也。吳都賦:王鮪侯鮐。以王侯相儷,改作鯸者,非。貨殖傳:鮐鮆千斤。鮐狀如科斗,背上靑黑,有黃文詩,黃發(fā)臺背。毛曰:臺背,大老也。箋云: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是謂臺為鮐之叚借字。今爾雅作鮐背。從魚臺聲。徒哀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鲌bà
注解:海魚也。從魚白聲。旁陌切。古音在五部。玉篇讀平亞切。廣韻□韻作□。讀若《書》“白不黑”。未知所出。大玄昆次三曰:昆白不黑,不相親也。疑用此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鰒fù
注解:海魚也。郭注三倉曰:鰒似蛤,一偏著石。廣志曰:鰒無鱗有□,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本艸曰:石決明,一名鰒魚。李時珍云:與石決明同類殊種。從魚□聲。蒲角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鮫jiāo
注解:海魚也。皮可飾刀。今所謂沙魚,所謂沙魚皮也。許有魦字,云從沙省。葢卽此魚。陳藏器曰:沙魚狀皃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蘇頌曰:其皮可飾刀靶。按其皮可磨錯,故通謂之□魚。音措各切。有鐇□,有橫骨在鼻前如斤斧形者也。有出入□,子朝出求食暮還入母腹中者也?;茨献樱乎o革犀兕為甲冑。中山經(jīng)有鮫魚,郭云:卽此魚。中庸:黿鼉鮫龍。本又作蛟。從魚交聲。古肴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īnɡ
注解:海大魚也。此海中魚冣大者。字亦作鯨。羽獵賦作京。京,大也。從魚畺聲。渠京切。古音在十部?!洞呵飩鳌吩唬骸叭∑洹貊F?!毙曜笫蟼魑?。劉淵林注吳都賦、裴淵廣州記皆云:雄曰鯨,雌曰鯢。是此鯢非剌魚也。鯨,□或從京。古京音如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鯁ɡěnɡ
注解:魚骨也。故其字從魚,與骨部□字別。而骨□字亦多借□為之。爾雅曰: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今益之曰魚骨謂之□。魚甲謂之鱗。魚臭謂之鮏。從魚□聲。古杏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鱗lín
注解:魚甲也。甲者,鎧也。魚鱗似鎧。亦有無鱗有甲之魚,鳣是也。從魚□聲。力珍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鮏xīnɡ
注解:魚臭也。魚氣也。與肉部勝義別。字俗作鯹。從魚生聲。桑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鱢sāo
注解:鮏臭也。從魚喿聲。穌遭切。二部?!吨芏Y》曰:“膳膏臊。”按此六字當(dāng)作讀若周禮曰膳膏臊八字。葢臊從肉,見肉部,云豕膏臭也。與先鄭說同。然則許所據(jù)周禮不作膳膏鱢。鱢與鮏同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鮨qí
注解:魚□□也。醬字衍?!跽?,豕肉醬也。引申為魚肉醬,則偁魚□可矣。公食大夫禮牛鮨注曰:內(nèi)則鮨為膾。然則膾用鮨。謂此經(jīng)之醢牛鮨,卽內(nèi)則之醢牛膾也。聶而切之為膾。更細切之,則成醬為鮨矣。鮨者,膾之冣細者也。牛得名鮨,猶魚得名□也。鄭曰:文鮨作鰭。按鯺是叚借字。說文有耆無鰭。出蜀中。謂魚醬獨蜀中有之。從魚旨聲。旨夷切。十五部。一曰鮪魚名。鮪魚名當(dāng)作鮨魚也三字一句,謂有魚名鮨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鲝zhǎ
注解:臧魚也。釋名曰:鲊,菹也。以鹽米釀魚為菹,孰而食之也。按古作鲝之法,令魚不□壞,故陶士行遠遺其母,卽內(nèi)則之魚膾,聶而切之者也。南方謂之□,北方謂之鲝。此一說也。周禮注曰:荊州之鲝魚。然則南方亦言鲝。一曰大魚為鲝,小魚為□。此又一說也。此十字舊在下篆鲝也之下,今依廣韻移倂。從魚,□省聲。側(cè)下切。十七部。俗作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ín
注解:鲝也。渾言不別,析言則別之。從魚今聲。徂慘切。古音在七部。廣韻昨淫切。玉篇才枕、才箴二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鮑bào
注解:饐魚也。饐,飯傷濕也。故鹽魚濕者為饐魚。周禮籩人有鮑,注云:鮑者,于□室中□干之。出于江淮。師古注漢書曰:鮑,今之□魚也。鄭以為于煏室干之,非也。秦始皇載鮑亂臭,則是□魚耳。而煏室干者,本不臭也。□,于業(yè)反。按玉篇作裛魚,皆當(dāng)作浥耳。浥,濕也。釋名曰:鮑,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從魚包聲。薄巧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魿línɡ
注解:蟲連行紆行者。考工記梓人注曰:連行,魚屬。紆行,蛇屬。按紆者,詘也,縈也。蛇行必縈曲。從魚令聲。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鰕xiā
注解:鰕魚也。三字句。各本作魵也,今正。鰕者,今之蝦字。古謂之鰕魚,如鼉曰鼉魚。馬部騢下云:色似鰕魚。驒下云:文如鼉魚。郭注爾雅云:今靑州呼鰕魚為鰝。皆其證。鰕篆是此物正字。不訓(xùn)以鰕魚,則騢之似鰕魚,鰸之狀似鰕為似何物乎。況鰕篆之下緊接鰝篆,釋云大鰕。鰝為今之大蝦無可疑者。若如各本,則鰝不為大魵乎。由釋魚有魵鰕之文,郭曰出穢邪頭國,與說文魵解同,淺人遂改鰕篆之解為魵也。不知許立文之例以類相從。鰕果是魵,則鰕篆必次魵篆后,不次鰝篆前。至于物有同名異實者,如爾雅鰕三見。鰝大鰕,則今之蝦也。魵鰕,則穢邪頭之魚也。鯢大者謂之鰕,則今有四腳之魚也。而皆謂之鰕。豈可合而一之乎。鰕篆者,長須水蟲之正字,古亦借瑕為之。凡叚聲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古亦用鰕為云赮字。從魚,故爾雅鰕在釋魚。叚聲。乎加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鰝hào
注解:大鰕也。見釋魚。郭云:鰕大者出海中,長二三丈,須長數(shù)丈。今靑州呼鰕魚大者為鰝鰕。吳都賦曰:罺鰝鰕。從魚高聲。胡倒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鯦jiù
注解:當(dāng)互也。見釋魚。今爾雅互作魱,郭云:海魚也。似鳊而大鱗,肥美多鯁。今江東呼其冣大長三尺者為當(dāng)魱。魱音胡。按集韻、類篇模韻魱字注云:吳人以為珍,卽今時魚。尋繹郭注,誠謂時魚也。時魚,七之作鰣,或作□。廣韻亦曰:鰣魚似魴,肥美,江東四月有之。但依許氏立文之例求其義,自鰕至鮚六字皆字從魚而實非魚者,故殿于魚部之末。如蠅□鼄鼌必居黽尾,騾驢騱駼必廁馬后也。然則許說為何物不可知,而必與郭說異。亦猶鳠刀,鄭云薶物,郭乃云薺魚?;ニ鬃黥?,葢非是,當(dāng)是□之省?!跽?,罟也。見網(wǎng)部。從魚咎聲。其久切。三部。按字林作鯦,鮛鮪也。鮥,當(dāng)魱也。與爾雅、說文互易,乃鯦鮥字之互訛耳。而五經(jīng)文字乃云鯦其救反。又音洛。洛乃鮥音,鯦豈有洛音哉。凡五經(jīng)文字可議處類此。○釋文云:字林作鮥,音洛。今洛訛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魧hánɡ
注解:大貝也。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函。釋魚曰:大者魧。尚書大傳曰:散宜生得大貝,如車渠。車渠,車網(wǎng)也。車網(wǎng)者,輮也。江賦字作蚢。從魚故爾雅介蟲皆入釋魚??郝?。一曰魚膏。別一義。讀若剛。古郞切。十部。文選胡剛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bǐnɡ
注解:蚌也。蚌者,蜃屬。亦名□。從魚丙聲。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鮚jí
注解:蚌也。地理志:會稽鄞縣有鮚埼亭。師古曰:鮚,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按此名瑣鮚?,嵳?,小也。鮚之小者。江賦:瑣蛣腹蟹。注引南越志曰:瑣蛣長寸余,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皆為蛣取食。從魚吉聲。巨乙切。十二部。文選字作蛣。漢律:會稽郡獻鮚醬二斗。二斗二字依廣韻補廣韻斗誤升。小徐本作三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鮅bì
注解:魚名。從魚必聲。毗必切。按自鮅至□十篆葢皆非許書所本有。以魚部□鮞為魚子。自魼至□皆魚名。自□至鮑皆泛言魚之體,魚之用。自魿至鮚皆字從魚而實非魚者,至此而魚部畢矣。不當(dāng)又舉魚名及魚之狀皃,故知必淺人所增也。釋魚云:鮅鱒。系一魚二名。儻許錄鮅字,便當(dāng)與鱒相聯(lián)。由許時爾雅本無鮅字,但作必。必則例不錄。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ú
注解:魚名。從魚瞿聲。九遇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鯸hóu
注解:魚名。從魚矦聲。乎鉤切。按吳都賦鯸鮐,當(dāng)是本作矦鮐,故與王鮪相儷。廣雅鯸□,卽矦鮐之俗字也。叚令許錄鯸字,則當(dāng)廁于鮐篆之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鯛diāo
注解:骨端脃也。從魚周聲。都僚切。如其義,則當(dāng)與鯁篆相屬。篇、韻皆曰魚名,何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zhuó
注解:烝然□□。從魚卓聲。都敎切。按詩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傳曰:罩,籗也。音義罩張敎反。此偁詩作□□,不言其義。篇、韻皆不載其字。大徐云都敎切者,非唐韻有此字此音,乃傳合毛詩音義為此音耳。集韻、類篇效韻亦無此字,惟覺韻有此字,訓(xùn)曰魚名。葢其可疑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鲅bō
注解:鳣鮪鲅鲅。從魚犮聲。北末切。按毛詩鳣鮪發(fā)發(fā)傳曰:發(fā)發(fā),盛皃。音義云:補末反。韓詩作鱍。是作鲅者非毛,非韓,不可信。又不言其義。篇、韻皆無鲅字。其可疑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fū
注解:鲯魚。出東萊。從魚夫聲。甫無切。依玉篇當(dāng)作□鲯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鲯qí
注解:魚名。從魚其聲。渠之切。按其訓(xùn)當(dāng)云□鲯也。廣韻七之又單出鲯字,云鳊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鮡zhào
注解:魚名。從魚兆聲。治小切。按字見爾雅,鳠之小者也。叚令許錄此字,當(dāng)與鳠篆相屬。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huà
注解:魚名。從魚匕聲。呼跨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鱻xiān
注解:新魚精也。云精者,卽今之鯖字。廣韻云:煑魚煎食曰五矦鯖。煎食作煎肉者,誤。謂以新魚為肴也。周禮?人:辨魚物為鱻薧。鄭司農(nóng)曰:鮮,生也。薧,干也。詩思文正義引鄭注尚書曰:眾鱻食,謂魚鱉也。引申為凡物新者之偁。獸人六畜六獸六禽亦偁鱻薧。史言數(shù)見不鮮。許書玼下云新玉色鮮也,黨下云不鮮也。其字葢皆本作鱻。凡鮮明、鮮新字皆當(dāng)作鱻。自漢人始以鮮代鱻,如周禮經(jīng)作鱻,注作鮮是其證。至說文全書不用叚借字,而玼下黨下亦皆為淺人所改,今則鮮行而鱻廢矣。從三魚。相然切。十四部。不變魚也。也字今補。此釋從三魚之意,謂不變其生新也。他部如骉麤猋等皆謂其生者,鱻則謂其死者。死而生新自若,故曰不變。文一百三 重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ú
注解:二魚也。此卽形為義,故不言從二魚。二魚重而不并,易所謂貫魚也,魚行必相隨也。晉語: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韋注:吾讀如魚。韓文公詩用魚魚雅雅,豈卽本國語乎。從二魚與從三魚不同。三魚謂不變其新,二魚謂連行可觀。語居切。五部。凡□之屬皆從□。所以不倂入魚部必立此部者,以有□字從□也?!甲ⅰ健??!酢?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yú
注解:搏魚也。搏,舊作捕,今正。搏,□持也。漢人用搏字多如此。捕魚字古多作魚,如周禮?人,本作魚。此與取鱉者曰鱉人,取獸者曰獸人同也。左傳:公將如棠觀魚者。魚者,謂捕魚者也。呂氏春秋、淮南鴻烈高注每云:漁讀如論語之語,讀如相語之語。尋其文義皆由本文作魚,故為讀若以別諸水蟲。周禮音義:?本作魚。又音御。御音卽高氏之語音也。然則古文本作魚,作□。□其籒文乎。至小篆則□為漁矣。周禮當(dāng)從古作魚人。作□者,次之。作?者,非也。從□水。必從□者,捕魚則非一魚也?!跛?,魚之驚透于水也。語居切。五部。漁,篆文□,從魚。后篆文者,亦先二后上之例也。〖注〗金文漁從魚從廾。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燕yàn
注解:燕燕,玄鳥也。各本無燕燕二字,今補。□下曰:燕燕也。齊魯謂之□。隹部嶲下曰:嶲周者,燕也。邶風(fēng)傳曰:燕燕,□也。商頌傳曰:玄鳥,□也。釋鳥曰:嶲周,燕燕,□也。古多叚燕為宴安、宴享。籋口,故以廿像之。布翄,故以北像之。枝尾。與魚尾同。故以火像之。象形。于甸切。十四部。凡燕之屬皆從燕。文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燕部
標題:龍lónɡ
注解:鱗蟲之長,能幽能朙,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四句一韻。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二句一韻。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卽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發(fā)同。謂龍為邕和之叚借字也。從肉,與能從肉同。〈龍字右半〉肉飛之形,〈龍字右半〉肉二字依韻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飛省也。從及,謂??,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童省聲。謂□也。力鍾切。九部。凡龍之屬皆從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龗línɡ
注解:龍也。雙聲轉(zhuǎn)注。從龍霝聲。郞丁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kān
注解:龍皃。此篆之本義也。叚借為??亂字。今人用戡堪字,古人多叚□。文選注引尚書孔傳曰:□,勝也。從龍今聲。各本作合聲,篆體亦誤,今依九經(jīng)字□正。古音在七部,侵韻。今音入八部,覃韻??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jiān
注解:龍耆脊上□也。土喪禮:載魚左首進鬐。注曰:鬐,脊也。古文鬐為耆。按此鄭從今文,而□古文于注也。許髟部無鬐。此出耆者,許于此字從禮古文,不從禮今文也。耆者,老也。老則脊隆。故凡脊曰耆?;蜃黥G,因馬鬛為此字也。龍魚之脊上出者,如馬鬛然。上林賦曰:揵鰭掉尾。郭云:鯺,背上鬛也。鰭亦耆之今字。渾言之耆卽脊。析言耆在脊上。□,龍耆皃。從龍幵聲。古賢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龖tà
注解:飛龍也。廣韻曰:龍飛之狀。從二龍。凡襲詟字從此省聲。讀若沓。徒合切。八部。文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飛fēi
注解:鳥翥也。羽部曰:翥者,飛舉也。古或叚蜚為飛。象形。像舒頸展翄之狀。甫微切。十五部。凡飛之屬皆從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飛部
標題:□yì
注解:翄也。羽部曰:翄者,翼也。一篆為轉(zhuǎn)注。翼必兩相輔,故引申為輔翼。卷阿傳曰:道可馮依以為輔翼也。行葦鄭箋云:在前曰引,在旁曰翼。又凡敬者,必如兩翼之整齊。故毛傳曰:翼,敬也。鄭箋云:小心翼翼,恭愼皃。從飛異聲。與職切。一部?;N文翼。小徐有此三字。翼,篆文□從羽。先籒后篆者,亦先二后上之例也?!鯙轱w之屬。1890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飛部
標題:非fēi
注解: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為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為義,不以離為義。從飛下翄,謂從飛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凡非之屬皆從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fěi
注解:別也。別者,分解也。從非己。舊已下有聲字,今刪。已猶身。非已猶言不為我用。會意。非亦聲。非尾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靡mǐ
注解:柀靡也。柀,各本作披,今正。柀靡,□韻字。旇下曰:旌旗柀靡也。項羽傳:漢軍皆柀靡。顏師古、張守節(jié)皆普彼反。葢其字本作柀,從木,析也。寫者訛從手。柀靡,分散下垂之皃。易中孚九二曰:吾與爾靡之。孟、王皆曰:散也。凡物分散則微細。引申之謂精細可喜曰靡麗。爾下曰麗爾猶靡麗也是也。又與亡字、無字皆雙聲。故謂無曰靡。從非麻聲。文彼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題:靠kào
注解:相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相韋者,相背也。故從非。今俗謂相依曰靠,古人謂相背曰靠,其義一也。猶分之合之皆曰離。從非告聲??嗟角小9乓粼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bī
注解:□牢謂之獄。五字句。各本作牢也二字,今依韻會本訂。牛部曰:牢者,閑養(yǎng)牛馬圈也。引申之,凡閑罪人者曰□牢。卽夏均臺,殷羑里,周圜土,秦囹圄,漢若盧也。法言曰:狴犴使人多禮。字作狴。猶鄉(xiāng)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獄。字皆從犬。所□拘非也。從非,說從非之意。陛省聲。邊兮切。十五部。文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卂xùn
注解:疾飛也。引申為凡疾之偁,故撞下曰卂搗也。辵部迅,從卂。從飛而羽不見。飛而羽不見者,疾之甚也。此亦象形。息晉切。十二部。凡卂之屬皆從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卂部
標題:煢qiónɡ
注解:回疾也?;剞D(zhuǎn)之疾飛也。引申為煢獨,取裵回?zé)o所依之意?;蜃鳌?,作睘,作嬛。毛傳曰:睘睘,無所依也。從卂,營省聲。渠營切。十一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卂部
標題:□yǐ
注解:燕燕,□鳥也。燕燕見前篇。□鳥二字淺人所增。齊魯謂之□。取其鳴自謼。象形也。舊作呼,今依韻會正。也字今依韻會□。謼者,□也,號也。山海經(jīng)說鳥獸多云其名自號。燕之鳴如云□。燕□雙聲。莊子謂之鷾鴯,鷾亦雙聲也。既得其聲而像其形,則為□。燕篆像其籋口、布翄、枝尾,全體之形。□篆像其于飛之形。故二篆皆曰像形也?!跸蟪衢_首竦,橫看之乃得。本與甲乙字異。俗人恐與甲乙亂,加鳥旁為鳦,則贅矣。本音烏拔反。十五部。入于筆切者,非是。凡□之屬皆從□。鳦,□或從鳥。按此葢非古字。今爾雅、毛傳皆如此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孔kǒnɡ
注解:通也。通者,逹也。于易卦為泰??子?xùn)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實空者,竅也。作孔為叚借。嘉美之也。各本無此四字,由淺人謂與下復(fù)而刪之,今依韻會□。也當(dāng)作□?!跽?,意內(nèi)而言外也。通為吉,□為兇,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傳曰:孔,甚也。是其義。甚者,尤安樂也。或曰:詩言亦孔之丑,豈嘉美之乎。曰:此卽今甚字通于美惡之意也。從□子。會意。康董切。按此字未見三代用韻之文,但以肉好卽邊孔求之。疑孔古音在三部,故吼、犼、芤以為聲?!酰堊又貘B也。月令:仲春,□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注云:高辛氏之世,□鳥遺卵,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踔炼米樱蚊乐病Uf從□子會意之恉。古人名嘉字子孔。此又以古人名字相應(yīng)說孔訓(xùn)嘉美之證。見于左傳者,楚成嘉字子孔,鄭公子嘉字子孔,春秋經(jīng)宋孔父,左傳云孔父嘉。何休云經(jīng)稱字。按孔父,字孔。故后以為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乳rǔ
注解: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chǎn)。生部曰:生,進也。產(chǎn),生也。渾言之。此復(fù)析言之。孺下曰:乳子也。按古書之文多通偁。從孚□。會意。而主切。古音在四部?!跽撸貘B。《朙堂月令》:“□鳥至之日,祠于高禖,□請子?!惫嗜閺摹?。此說從孚□會意之恉。孚者,卵卽孚也?!跽?,請子之□鳥也。請子必以□至之日者,□,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鳥,帝少昦司分之官也。左傳曰:□鳥氏,司分也。此說月令請子必以□鳥至之日之恉。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不fǒu
注解: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云不然者,皆于此義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韻之北。音□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之類可見。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韻書謂不同弗,非是。又詩卾不□□箋云:不當(dāng)作柎。柎,卾足也。古聲不、柎同。從一,一猶天也。他處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為天。象形。謂不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音見上。凡不之屬皆從不。18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不部
標題:否fǒu
注解: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孟子萬章曰:然則舜偽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又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曰:否。注:言不然也。又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注:堯不與之。又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孔子于□主癰疽。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于秦餋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今本正文皆訛作“否,不然”,語贅而注不可通矣。否字引申之義訓(xùn)為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論語之子所否者皆殊其音讀符鄙切,要之古音則同在弟一部。從口不,會意。不亦聲。方久切。古音在一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不部
標題:至zhì
注解: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凡云來至者,皆于此義引申叚借。引申之為□至,為極至。許云到,至也。臻,至也。徦,至也。此本義之引申也。又云親,至也。寴,至也。此余義之引申也。從一,一猶地也。一在下,故云。象形。謂至也。不,象上升之鳥,首□上。至,象下集之鳥,首□下。脂利切。古音謮如質(zhì),在十二部。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瑞□之來,為行來之來。凡至之屬皆從至?!酰盼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到dào
注解:至也。大雅曰:靡國不到。論語兩言民到于今。釋詁曰:到,至也。從至刀聲。都悼切。二部。18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臻zhēn
注解:至也。見釋詁。古亦叚溱為之。從至秦聲。側(cè)詵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chì
注解:忿戾也。從至,至而復(fù)孫。會意也。孫,遁也。二孫字大徐作遜,非。古無遜字,凡春秋、詩、書遜、遁字皆作孫。傳曰:孫之為言孫也。不作為言遜。爾雅作遜,遁也。為后人所改之俗字。許辵部有遜篆。亦是后人臆增。孫,遁也。此子孫字引申之義。孫之于王父,自覺其微小,故逡巡遁避之□取諸此。至而復(fù)逡巡者,忿戾之意也?!吨軙吩唬骸坝邢氖现襁丁??!鄙袝喾轿?。今本無氏字,□作懫。按□作懫者,天寶閑衛(wèi)包改也。釋文□作懫,宋開寶閑改也。釋文曰:懫,勑二反。說文之二反。不云說文作□,知其大字本不作懫矣。禮記大學(xué):心有所忿懥。注云:懥,怒皃?;蜃鲬?。按懥、懫不見許書,衛(wèi)包以意改經(jīng),非必懫卽□也。□,讀若摯。釋文云:說文之二反。此音隱舊音也。大徐丑利切。十五部?;蛟唬汗乓舢?dāng)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臺tái
注解:觀四方而高者也。釋名曰:觀,觀也。于上觀望也。觀不必四方。其四方獨出而高者,則謂之臺。大雅:經(jīng)始靈臺。釋宮、毛傳曰:四方而高曰臺。傳意高而不四方者則謂之觀,謂之闕也。釋名:臺,持也。筑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古臺讀同持。心曰靈臺,謂能持物?;茨献樱浩渌由裾?,臺□以游大清。注:臺,持也。又臺無所鑒,謂之狂生。注:臺,持也。此皆作臺自可通?;蜃鞴盼奈?,古文握與臺形相似。從至,從高省。與室、屋同意。按臺不必有屋。李巡注爾雅曰:臺上有屋謂之謝。然則無屋者謂之臺,筑高而已。云與室、屋同意者,室、屋篆下皆云從至者所止也,是其意也?!趼?。徒哀切。一部?!甲ⅰ健?、□,古文?!酰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臸rì
注解:到也。不言至言到者,到者至之得地者也。辵部曰:□,近也。從臸*聲。然則二至當(dāng)重不當(dāng)并。從二至。會意。至亦聲。人質(zhì)切。十二部?!甲ⅰ脚]*字作至下至。文六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西xī
注解:鳥在巢上也。象形。下象巢,上象鳥,會意。上、下皆非字也,故不曰會意而曰象形。鳥在巢上者,此篆之本義。今音先稽切。古音讀如詵,讀如□。如西施亦作先施。漢書曰:西,遷也。古音在十二、十三部。日在□方而鳥□,上西,卽下文東西之西也。下西,西之本義也。故因□為東□之□。此說六書叚借之例。叚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古本無東西之西,寄托于鳥在巢上之西字為之。凡許言以為者類此。韋本訓(xùn)相背,而以為皮韋。烏本訓(xùn)孝烏,而以為烏呼。來本訓(xùn)瑞麥,而以為行來。朋本古文鳳,而以為朋擋。子本訓(xùn)十一月昜氣動萬物滋,而以為人偁。后人習(xí)焉不察,用其借義而廢其本義,乃不知西之本訓(xùn)鳥在巢,韋之本訓(xùn)相背,朋之本訓(xùn)為鳳,逐末忘本,大都類是。微許君言之,烏能知之。凡□之屬皆從□。棲,□或從木妻。葢從木,妻聲也。從妻為聲。葢制此篆之時已分別□為東□,棲為鳥在巢,而其音則皆近妻矣。詩可以棲遟,漢嚴發(fā)碑作衡門西遟。然則雞棲于塒,雞棲于桀,古本必作雞西。論語為是棲棲,古本亦必作西西。卥,古文□。鹵,籒文□。按鹵下曰從西省。若籒文西如此,則鹵正從籒文鹵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西部
標題:□xī
注解:姓也。從□圭聲。戸圭切。按許書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而外,未有云姓者。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字從女。是以姬、姜等十二字皆從女。其它繼別為氏,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雖亦可謂之姓,而其字不容列于說文。黃帝姬姓,而黃帝之子十二姓者,除姬、姞字外,酉祁已滕箴任茍僖儇依十字,許皆不云姓是也。惟夨部吳下云姓也,郡也,為妄人所增。而此□篆解云姓也,雖篆文亦屬偽羼,葢必有妄人以許書無其姓為恥而竄入之,傳寫遂莫之察。許果有此篆,必釋其本義,不徒云姓也。小徐云:張說梁四公子記有□闖,依廣韻梁四公子字作罣,與□各字。文二當(dāng)云文一。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西部
標題:鹵lǔ
注解:西方咸地也。從□省,省字衍。此承上文□部從□之籒文也。謂鹵也。囗象鹽形。大徐本無囗。小徐訛作□*。凡旣從某而又象其形,謂之合體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則會意也。轉(zhuǎn)寫者以其不成字而刪之,致文理不可讀,皆當(dāng)依此補之。合體象形,有半成字半不成字者,如鹵從鹵,而又以囗象之是也。有□不成字者,如□以弓象鳥,以囪象巢是也。鹵,郞古切。五部。安定有鹵縣。地理志:安定郡鹵縣。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禹貢:靑州,海濱廣厈。謂東方也。安定有鹵縣,謂西方也。大史公曰:山東食海鹽,山西食海鹽鹵。然對文則分析,□文則不拘。咸地僅產(chǎn)鹽。引申之,春秋經(jīng)大原亦曰大鹵。釋名:地不生物曰鹵。凡鹵之屬皆從鹵?!甲ⅰ健?字原從□,不從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cuó
注解:咸□也?!踝指鞅救保瑴\人謂復(fù)字而刪之也,今補。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鹽曰咸鹺。鄭注:大咸曰鹺,今河?xùn)|云。按咸□古語,不容刪字。從鹵,□省聲。昨河切。十七部。河內(nèi)謂之□,鄭言河?xùn)|皆魏地。沛人言若虘。五字當(dāng)作讀若□人言□六字?!蹩めA縣,字本作□,其土音讀在何切?!踔x如此也?!跻娨夭俊?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咸xián
注解:銜也。以疊韻為訓(xùn)。北方味也。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從鹵咸聲。胡毚切。古音在七部。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鹽yán
注解: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十字各本作咸也二字,今正。鹽之味咸。鹽不訓(xùn)為咸?!鯌?yīng)書三引說文天生曰鹵,人生曰鹽,當(dāng)在此處。上冠以鹵也二字,則渾言、析言者備矣。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有出鹽直用不湅治者,有湅治者。從鹵監(jiān)聲。余廉切。古音在八部。古者夙沙初作□海鹽。夙,大徐作宿。古宿、夙通用。左傳有夙沙衛(wèi)。呂覽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困學(xué)紀聞引魯連子曰:古善漁者,宿沙瞿子。又曰:宿沙瞿子善煑鹽。許所說葢出世本作篇,所謂人生曰鹽也。凡鹽之屬皆從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鹽部
標題:堿jiǎn
注解:鹵也。廣韻千廉切。水和鹽也。從鹽省,此篆明明從鹵,不知何以云從鹽省。僉聲。魚欠切。七部。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鹽部
標題:戶hù
注解:護也。以疊韻為訓(xùn)。半門曰戶。象形。矦古切。五部。凡戶之屬皆從戶?!?,古文戶,從木。從木而象其形。按此當(dāng)是籒文加木,惟古文作戶,故此部文九皆從戶也。〖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扉fēi
注解:戶扇也。釋宮曰:□謂之扉。門□,門扇也。然則門戶一也。從戶非聲。甫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扇shàn
注解:扉也。月令:乃修□扇。注云:用木曰□,用竹葦曰扇。案析言如此,渾言之則不拘。從戶羽。依韻會本。從羽者,如翼也。式戰(zhàn)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房fánɡ
注解:室在旁也。凡堂之內(nèi),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引申之俎亦有房。從戶焦氏循曰:房必有戶以□于堂。又必有戶以□于東夾西夾。又必有戶以□于北堂。方聲。符方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戻tì
注解:輜車旁推戶也。輜車者,衣車也。前后有蔽,旁有可開之戶。從戶大聲。讀與釱同。徒葢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戹è
注解:隘也。隘者,陋也。陋者,阸陜也。陜者,隘也。從戶乙聲。按聲字衍?;蛴陔p聲取音。此從甲乙之乙,取乙乙難出之意也。于革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肁zhào
注解:始開也。引申為凡始之偁。凡經(jīng)傳言肈始者,皆肁之叚借。肈行而肁廢矣。釋詁、毛詩傳皆曰:肈,始也。戈部曰:肈,擊也。從戶聿。聿于語詞有始義,故從聿。治小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扆yǐ
注解:戶牖之閑謂之扆。釋宮曰:牖戶之閑謂之扆。凡室,戶東牖西,戶牖之中閑是曰扆。詩、禮多叚依為之。從戶衣聲。于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qù
注解:閉也。士喪禮注曰:徹帷□之事畢,則下之。雜記注曰:旣出,則施其□,鬼神尚幽闇也。據(jù)此二注,□為褰舉之義,與東都賦袪□帷同。疑閉當(dāng)作開。一說,□在開閉之閑。故兼此二義。從戶,劫省聲??诒A切。按劫省聲,疑當(dāng)作去聲,儀禮音義劉昌宗羗據(jù)反可據(jù)也。玉篇亦有羗據(jù)一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扃jiōnɡ
注解:外閉之關(guān)也。關(guān)者,以木橫持門戶也。曲禮:入戶奉扃。注曰:奉扃,敬也??资柙唬悍铎缰f多家。今謂禮有鼎扃,所以關(guān)鼎。今關(guān)戶之木與關(guān)鼎相似。凡常奉扃之時,必兩手向心而奉之。今入戶雖不奉扃木,其手若奉扃然。以其手對戶若奉扃,言恭敬也。玉裁謂下文言戶開亦開,戶□亦□,知戶□而入,用兩手推戶為奉扃。若戶開而入,則兩手不偏可矣。戶扃,葢以木橫著于戶為之機,令外可閉者。鼎關(guān)字正作□。禮古文叚扃為之。車上所以止旗者亦曰扃。從戶冋聲。古熒切。十一部。文十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門mén
注解:聞也。以□韻為訓(xùn)。聞?wù)撸^外可聞于內(nèi),內(nèi)可聞于外也。從二戶。象形。此如斗從二丮,不必有反丮字也。莫奔切。十三部。凡門之屬皆從門。190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閶chānɡ
注解:閶□,二字今補。離騷、大人賦、淮南子、西京賦、靈光殿賦、大象賦皆云閶□。王逸、高誘、薛綜、韋昭、李善注皆曰:閶□,天門也。八風(fēng),西方曰閶□風(fēng)。天門也。從門昌聲。尺量切。十部。楚人名門皆曰閶□。皆字依韻會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闈wéi
注解:宮中之門也。釋宮曰:宮中之門謂之闈。周禮保氏:使其屬守王闈。注:闈,宮中之巷門。從門韋聲。羽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án
注解:□謂之樀。今釋宮檐謂之樀。許所據(jù)爾雅有異。本作□。樀,廟門也。木部樀,戶樀也。此樀義不同,謂廟門也,故□從門。吳語:王背檐而立,大夫向檐。韋云:檐謂之樀。樀,門戶。韋注戶當(dāng)作也。國語爾雅字皆當(dāng)作□。郭以屋梠釋樀,非是。從門詹聲。余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閎hónɡ
注解:□門也?!跽撸镏械酪?。然則閎猶閭也。釋宮:衖門謂之閎。郭引左傳盟諸僖閎,云閎,衖頭門。從門厷聲。戶萌切。古音在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閨ɡuī
注解:特立之戶,釋宮曰: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上圜下方,有佀圭。從門圭,會意。圭亦聲。古攜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合ɡé
注解:門旁戶也。釋宮曰:小閨謂之合。按漢人所謂合者,皆門旁戶也,皆于正門之外為之。前書注曰:閨合,內(nèi)中小門也。公孫弘傳:起客館,開東合以延賢人。師古云:合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dāng)庭門而引賓客,以別于掾史官屬也。亦有云南合者,如許沖云臣父故大尉南合祭酒是也。有云西合者,如晉書衛(wèi)玠為太傅西合祭酒是也。唐時不臨前殿,御便殿,謂之入合。謂立仗于前殿。喚仗,則自東西合入也。凡上書于達官曰合下,猶言執(zhí)事也,今人乃訛為閣下。從門合聲。古沓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阘tà
注解:樓上戶也。齊風(fēng)傳曰:闥,門內(nèi)也。許書無闥。阘卽今闥字。西京賦說神明臺曰:上飛闥而仰眺。西都賦說井干樓曰:排飛闥而上出。此二闥皆樓上戶,在高處故名之曰飛。從門□聲。徒盇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闬hàn
注解:閭也。左傳、爾雅、釋文、左傳正義、蕪城賦注、玉篇、廣韻引皆作閭。至爾雅疏乃訛為門,今正。下文曰閭,里門也。漢書:綰自同闬。應(yīng)注:楚名里門曰闬。招魂:去君之恒干。王注:或作恒闬。闬,里也。楚人名里曰闬。按惟左傳高其闬閣用為凡門之偁。從門干聲。矦旰切。十四部。汝南平輿里門曰闬。當(dāng)許時古語猶存于汝南平輿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閭lǘ
注解:里門也。周制,二十五家為里。其后則人所聚居為里,不限二十五家也。里部曰:里,凥也。里門曰閭。從門呂聲。力居切。五部。《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見大司徒職。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羣侶也。侶當(dāng)作旅。旅,眾也。此引周禮言閭之古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閻yán
注解:里中門也。別于閭闬為里外門也。從門臽聲。余廉切。八部。壛,閻或從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阓huì
注解:市外門也。薛綜西京賦注曰:阛,市營也。阓,中隔門也。劉逵蜀都賦注曰:阛,市巷也。阓,市外內(nèi)門也。崔豹古今注曰:市墻曰阛,市門曰阓。李善引倉頡篇曰:阛,市門也。按諸家皆有阛字,而許不錄。葢以還環(huán)包之,市之營域曰環(huán),其外門曰阓。從門貴聲。胡對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闉yīn
注解:闉阇,二字今依詩正義補。城曲重門也。城曲各本作城內(nèi),今依詩正義正。鄭風(fēng)曰:出其闉阇。傳曰:闉,曲城也。阇,城臺也。正義曰:釋宮云:阇謂之臺。阇是城上之臺,謂當(dāng)門臺也。阇旣是城之門臺,則知闉是門外之城,卽今之門外曲城是也。故云闉,曲城。阇,城臺。按毛分言之,許并言之者,許意說字從門之恉也。有重門,故必有曲城。其上為門臺。卽所謂城隅也。故闉、阇字皆從門。而詩曰出其闉阇,謂出此重門也。城曲、曲城意同。從門□聲。于眞切。十三部?!对姟吩唬骸俺銎溟炾^?!?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阇dū
注解:闉阇也。從門者聲。當(dāng)孤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闕què
注解:門觀也。釋宮曰:觀謂之闕。此觀上必加門者,觀有不在門上者也。凡觀與臺在于平地,則四方而高者曰臺,不必四方者曰觀。其在門上者,則中央闕然,左右為觀曰兩觀,周禮之象魏、春秋經(jīng)之兩觀、左傳僖五年之觀臺也。若中央不闕,則跨門為臺,禮器謂之臺門,左傳謂之門臺是也。此云闕,門觀也者,謂門有兩觀者偁闕。從門欮聲。去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閞biàn
注解:門欂櫨也。欂櫨,柱上枅也。枅,屋欂櫨也。閞則門柱上枅之名。從門弁聲。皮變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xiè
注解:門扉也。從門介聲。胡介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闔hé
注解:門扉也。月令:乃修□扇。公羊傳:齒箸乎門□。釋宮:□謂之扉。從門盇聲。胡臘切。八部。一曰閉也。下文曰閉,□門也。易曰:□戶謂之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闑niè
注解:門捆也。木部曰:捆,門橜也。相合為一義。釋宮:橜謂之闑。古者門有二闑,二闑之閑謂之中門。惟君行中門,臣由闑外,賈公彥聘禮疏所言是也。禮古文闑作□。從門臬聲。魚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閾yù
注解:門□也。木部曰:□者,門限也。相合為一義。釋宮曰:柣謂之閾。柣,郭千結(jié)反,卽□字也。禮古文閾作戚。此皆叚借字也。從門或聲。于逼切。一部?!墩撜Z》曰:“行不履閾。”□黨篇文。□,古文閾,從洫。從洫聲。此猶大雅毛詩筑城伊淢,淢卽洫之古文,韓詩正作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閬lànɡ
注解:門高也。文選甘泉賦注引作門高大之皃也?!醪吭唬嚎?,閬也。此曰閬,門高皃。相合為一義。凡許書異部合讀之例如此。大雅:乃立皋門,皋門有伉。傳曰:王之郭門曰皋門。伉,高皃。按詩伉當(dāng)是坑之訛。甘泉賦:閌閬閬其寥郭兮。閌亦卽坑字。許書無閌。從門良聲。來宕切。十部。巴郡有閬中縣。見漢地理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辟pì
注解:開也。引申為凡開袥之偁。古多叚借辟字。從門辟聲。房益切。十六部?!酰队輹吩唬骸氨偎拈T?!卑创肆之?dāng)在從門辟聲之下。虞書當(dāng)作唐書,說詳禾部。從門從□。按此上當(dāng)依匡謬正俗。玉篇補古文辟三字?!跽撸裰首郑?。今俗語以手開門曰攀開。讀如班。古文于此會意。書序:東郊不□。馬本作辟。張揖古今字詁云:□辟古今字,舊讀□為開。非也。詳匡謬正俗。自衛(wèi)包徑改□為開,而古文之見于尚書者滅矣?!甲ⅰ奖?,篆文寫作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wěi
注解:辟門也。魯語:□門與之言,皆不踰閾。韋注:□,辟也。從門為聲。韋委切。古音在十七部。《國語》曰:“□門而與之言。” 謂公父文伯之母與季康子。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闡chǎn
注解:開也。從門單聲。昌善切。十四部?!兑住吩唬骸瓣U幽?!薄蹀o傳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開kāi
注解:張也。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弓之張,門之閉如弓之弛。從門幵聲。按大徐本改為從門從幵,以幵聲之字古不入之咍部也。玉裁謂此篆幵聲,古音當(dāng)在十二部,讀如攐帷之?dāng)o。由后人讀同闿,而定為苦哀切?!?,古文。一者,像門閉。從□者,象手開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闿kǎi
注解:開也。本義為開門,引申為凡啟導(dǎo)之偁。心部曰:忻者,闿也。從門豈聲??嗪デ小9乓粼谑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閜xiǎ
注解:大開也。引申為凡大之偁。上林賦曰:谽呀豁閜。司馬彪云:谽呀,大皃?;黹p,空虛也。方言:閜,桮也。其大者謂之閜。從門可聲。火下切。十七部。大桮亦為閜。五字葢后人所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閘yā
注解:開閉門也。謂樞轉(zhuǎn)軋軋有聲。從門甲聲。烏甲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閟bì
注解:閉門也。引申為凡閉之偁。載馳、閟宮傳曰:閟,閉也。又叚為秘字。閟宮箋曰:閟,神也。此謂閟卽秘之叚借也。示部曰:秘,神也。從門必聲。兵媚切。古音在十二部?!洞呵飩鳌吩唬骸伴s門而與之言?!薄×之?dāng)是閟而以夫人言之誤,見左傳莊公卅二年。閟為句,謂孟任不從也。而以夫人言,謂莊公以立為夫人為辭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閣ɡé
注解:所□止扉者。釋宮曰:所以止扉謂之閣。郭注:門辟旁長橜也。引左傳高其闬閣,而又云閣長杙,卽門橜也。按郭云門辟旁長橜者,謂門開則邊旁有兩長橜,使其止而不過也。云卽門橜者,謂左傳之閣卽他經(jīng)之闑,兩扉中之橜也。是二者皆所以止扉,皆謂之閣,但左傳主謂中門者耳。許闑訓(xùn)門橜,閣訓(xùn)所以止扉,則畫然二義。許本諸釋宮。今本釋宮訛為閎,陸氏音義不辯是非,云本亦作閣,音各,郭注本無此字。不知郭氏于衖門謂之閎下引左盟諸僖閎,于所以止扉謂之閣下引左高其闬閣。郭作注時閣絶未誤為閎,注亦絶無誤也。顏師古匡謬正俗分別閎、閣二字不同,所引左傳作闬閣,所引爾雅及注皆作閣。今雅雨堂刻本訛亂不可讀。左傳:高其闬閣。闬猶門也。高其門,則所以止扉亦必高。葢晉館門不容車,失于狹小,致子產(chǎn)壞垣,故士文伯飾說門雖小而甚高。此處無取闬閎連文,陸氏音義亦誤從閎。轉(zhuǎn)云讀者因爾或作閣,因改左傳作各音,與爾雅音義皆為顚倒,見其誤不可不正也。閣本訓(xùn)直橜所以捍格者。引申之,橫者可以庋物亦曰閣,如內(nèi)則所云天子諸矦大夫士之閣,漢時天祿石渠閣皆所以閣書籍皆是也。閣字之義如此,故凡止而不行皆得謂之閣。倘爾雅作謂之閎。于所以止扉何涉乎。〇子產(chǎn)何以毀垣,因門不容車也,亦因門閣高也。觀孫叔敖患民卑車,因敎閭里高其捆,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此非閣高而車不得人之證乎。故郭云左傳之閣卽門橜也。〇左傳闬閎,杜注閎,門也。此必有誤。杜本乃誤本。郭景純、顏師古所據(jù)本不誤。陸之音義、孔之正義皆據(jù)誤本為之。〇又左傳闬字,沉重云閉也。此必古說,葢闬閣猶禮記之捍格也。闬本不從門,后人因閣亦加門耳。〇蔡邕月令章句于修鍵閉云:鍵,門牡。所以止扉。亦謂之剡移。鄭注亦云:鍵,牡。閉,牝。按蔡謂鍵為門牡,許則云□為門牡,葢□居關(guān)之下,門之中,漢書所謂門牡者。而閣居兩旁,每扉以一長杙,上貫于過門板,下拄于地,故云所以止扉,古謂之剡移。有關(guān)有□又有閣者,愼于待暴也。故曰高其闬閣,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閣亦得稱牡,而與□異物。〇□與閣皆閉門乃用之,不比闑為死物。謂捆卽閣,誤矣。從門各聲。古洛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閑jiàn
注解:□也。隙者,壁際也。引申之,凡有兩邊有中者皆謂之隙。隙謂之閑。閑者,門開則中為際。凡罅縫皆曰閑,其為有兩有中一也??脊び浾f鐘銑與銑之閑曰銑閑,篆與篆、□與□、鉦與鉦之閑曰篆閑、□閑、鉦閑,病與瘳之閑曰病閑,語之小止曰言之閑。閑者,稍暇也。故曰閑暇。今人分別其音為戶閑切?;蛞蚤e代之。閑者,隙之可尋者也。故曰閑廁,曰閑迭,曰閑隔,曰閑諜。今人分別其音為古莧切。釋詁、毛傳曰:閑,代也。釋言曰:閑,俔也。人部曰:俔,閑俔也。廠部曰:□,石閑見也。今音皆去聲。凡自其單出言之曰閑。從門月。會意也。門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古閑切。十四部?!?,古文閑。此篆各本體誤,汗□等書皆誤,今考正。與古文恒同,中從古文月也。〖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ě
注解:門傾也。此與上閜篆各字各義?;蚝蠟橐?,非也。上林賦說大木之狀:坑衡閜砢。索隱引郭樸云:坑衡閜砢者,揭蘗傾敵□也。按此閜字當(dāng)作□,與谽呀豁閜義不同?!醭`讀惡可來、可二反。玉篇引賦正作□。從門阿聲。烏可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閼è
注解:遮□也。遮者,遏也?!跽撸堃?。古書壅遏字多作□閼,如許所說則同義異字也。從門于聲。此于雙聲取音。烏割切。十五部。爾雅:歲在卯曰單閼。讀如蟬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zhuǎn
注解:開閉門利也。今俗語云自由自便當(dāng)作此字。從門繇聲。各本作繇聲,許有繇□無繇,今正。按此篆當(dāng)音由。唐韻乃旨沇切,未詳。一曰縷十纮也。按纮字有訛。纮者,冠卷。非其義。疑當(dāng)作總。漢律曰:綺絲數(shù)謂之絩,布謂之總??傉?,謂布縷之?dāng)?shù)。八十縷為一總,卽禾部之稯,禮經(jīng)之□也??|者,麻線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à
注解:門聲也。從門曷聲。乙轄切。十五部。按駱駝鳴聲□字當(dāng)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xiànɡ
注解:門響也。響疑當(dāng)作鄉(xiāng)。鄉(xiāng)者,今之向字。門鄉(xiāng)者,謂門所向。釋宮:兩階閑謂之鄉(xiāng)。集韻四十一□引作謂之□。從門鄉(xiāng)聲。許亮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闌lán
注解:門遮也。謂門之遮蔽也。俗謂□檻為闌。引申為酒闌字,于遮止之義演之也。從門柬聲。洛干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閑xián
注解:闌也。引申為防閑。古多借為清閑字,又借為嫻習(xí)字。從門中有木。會意。戸閑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閉bì
注解:□門也?!跸略唬洪]也。與此為轉(zhuǎn)注。又閟下曰:閉門也。按左傳高其闬閣,疑闬乃閉字之誤。從門。扌,所□歫門也。從門而又象撐歫門之形,非扌字也。博計切。十五部。玉裁按扌不成字,云所以距門,依許全書之例,當(dāng)云扌象所以歫門之形乃合。而無象形之云,則當(dāng)是合二字會意??纪跻萆贂S庭經(jīng)三用□字,卽今闬也。而中從午,葢許書本作從門午,午,所以歫門。舂字下曰:午,杵省也。然則此午亦是杵省,歫門用直木如杵然。轉(zhuǎn)寫失眞,乃昧其本始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閡ài
注解:外閉也。有外閉則為礙。從門亥聲。五漑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闇àn
注解:閉門也。借以為幽暗字。從門音聲。烏紺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關(guān)ɡuān
注解:以木橫持門戶也。通俗文作□。引申之,周禮注曰關(guān),畍上之門。又引申之,凡曰關(guān)閉,曰機關(guān),曰關(guān)白,曰關(guān)藏皆是。凡立乎此而交彼曰關(guān)。毛詩傳曰:關(guān)關(guān),和聲也。又曰:閑關(guān),設(shè)□皃。皆于音得義者也。從門□聲。古還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uè
注解:關(guān)下牡也。關(guān)者,橫物。卽今之門□。關(guān)下牡者,謂以直木上貫關(guān),下插地。是與關(guān)有牝牡之別。漢書所謂牡飛牡亡者,謂此也。月令曰:修鍵閉,愼管鑰。注曰:鍵,牡。閉,牝也。管鑰,搏鍵器也。然則關(guān)下牡謂之鍵,亦謂之鑰。鑰,卽□之叚借字。析言之,則鍵與□有二。渾言之,則一物也。金縢啟鑰見書,亦謂關(guān)閉兆書者。古無鎖鑰字,葢古袛用木為,不用金鐵。故說文鍵下袛云鉉,不云門牡。從門龠聲。以灼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闐tián
注解:盛皃也。謂盛滿于門中之皃也。詩曰:振旅闐闐。孟子作塡。玉藻:盛氣顚實。叚顚為闐也。從門眞聲。待年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闛tánɡ
注解:闛闛,盛皃也。謂盛滿于門中之皃也。楊雄賦:西馳闛□。此叚闛為閶也。大司馬注:□聲不過閶。此叚閶為闛,闛卽□部之鼞也。鼙聲不過阘。阘卽□部之□也。從門堂聲。徒郞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閹yān
注解:門豎也。門字今依御覽□。豎猶孺也。周禮注曰:豎,未冠者之官名。凡文王世子之內(nèi)豎,左傳之使牛為豎皆是。司門則曰門豎,故從門。宮中奄昏閉門者?;瑁咀鏖?,今正。周禮注曰: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他豎不必奄人,此豎則奄人也,故從奄。一說當(dāng)依小徐作閹閽閉門者。一說當(dāng)作宮中掩門者。從門奄聲。此當(dāng)言從門奄,奄亦聲。英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閽hūn
注解:?!趸栝]門隸也。周禮注曰:隸,給勞辱之役者。周禮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注云:閽人,司昏□以啟闬者,□人墨者使守門。按古閽與勲音同。易:厲閽心。馬作熏。荀以熏為勲,而易為動。漢光祿勲卿一人,胡廣曰:動猶閽也。主殿宮門戶之職。從門昏,會意?;枰嗦?。呼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窺kuī
注解:閃也。此與窺義別。窺,小視也。從門規(guī)聲。去隓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閃shǎn
注解:窺頭門中也。禮運:魚鮪不淰。注云:淰之言閃也。從人在門中。會意。王在門中則重王,故入王部。人在門中則重門,入門部。失冄切。古音葢在七部。〇舊此篆在□篆后,今移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lán
注解:妄入宮亦也。亦舊作掖。師古注漢曰:掖門在兩旁,如人臂掖。依許字例,當(dāng)作亦也。漢書以闌為□字之叚借,成帝紀:闌入尚方掖門。應(yīng)劭曰:無符籍妄入宮曰闌。又或作蘭,列子:宋有蘭子。張湛注曰:凡物不知生之主曰蘭。殷敬順曰:史記無符傳出入謂之闌。此蘭子,謂以技妄游。從門□聲。讀若闌。洛干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zhèn
注解:登也。登,上車也。凡有所上皆曰登。從門□。會意。臣鉉等曰:下,言自下而登上也。按從門□當(dāng)作從門二。篆當(dāng)用□。篇、韻□字可證。直刃切。十二部。從此為聲者有焛閵藺?!酰盼南伦?。見二部。讀若軍敶之?dāng)础oE此可以知陣字之俗矣?!甲ⅰ綌矗瑥年凡粡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閱yuè
注解:具數(shù)于門中也。具者,供置也。數(shù)者,計也。計者,會也,筭也。云于門中者,以其字從門也。周禮大閱,注曰:□軍實也。左氏春秋大閱,傳曰:簡車馬也。引申為閱歴。又引申為明其等曰閥,積其功曰閱。手部揲下曰:閱持也。易揲之以四,謂以四更迭數(shù)之也。古叚閱為穴。詩:蜉蝣堀閱。傳曰:堀閱,容閱也。閱卽穴。宋玉賦:空穴來風(fēng)。莊子作空閱來風(fēng)。司馬彪云:門戶孔空,風(fēng)善從之。道德經(jīng):塞其兌,閉其門。兌卽閱之省。詩:我躳不閱。傳云:閱,容也。言我躳不能見容,如無空穴以自處也。從門兌聲。弋雪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闋què
注解:事已閉門也。引申為凡事已之偁。詩:俾民心闋。傳曰:闋,息也。禮記:有司告以樂闋。從門癸聲。傾雪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闞kàn
注解:望也。望者,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望有倚門、倚閭者,故從門。大雅:闞如虓虎。謂其怒視。從門□聲??酁E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闊kuò
注解:疏也。云部曰:疏,通也。闊之本義如是,不若今義訓(xùn)為廣也。從門猶□之從囪。□聲??嗬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閔mǐn
注解:吊者在門也。引申為凡痛惜之辭。俗作憫。邶風(fēng):覯閔旣多。豳風(fēng):鬻子之閔斯。傳曰:閔,病也。從門文聲。眉殞切。十三部。□,古文閔。按此篆篇、韻不載,恐不足據(jù)。小徐篆用□。然則大徐上體從古文民,今寫訛甚。汗□正從古文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闖chèn
注解:馬出門皃。引申為突兀驚人之辭。公羊傳曰:開之則闖然公子陽生也。何云:闖,出頭皃。韓退之詩曰:喁喁魚闖萍。從馬在門中。讀若郴。許讀平聲。今去聲。丑禁切。七部。俗語轉(zhuǎn)若刱。文五十七 重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591
標題:耳ěr
注解:主聽也者。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fù)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訛亂至不可言,于古經(jīng)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jīng),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隠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于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xùn)于此也。全經(jīng)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xùn)。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為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zhuǎn)讀為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從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zhé
注解:耳□也?!醺鞅咀鳌酰裾?。從耳。□,下□,象形?!踅瘛踮烊~切。八部?!洞呵飩鳌吩话丛蛔盅?。“秦公子耴”者,其耳□也,故□為名。今按左氏傳秦?zé)o公子□,惟鄭七穆子良之子公孫輒字子耳。以許訂之,古本左傳當(dāng)作公孫□,白虎通所謂旁其名為之字,聞名卽知其字,聞字卽知其名也。左傳云:以類命為象。生而耳垂,因名之□。猶生而夢神以黑規(guī)其臀,因名之黑臀。吳都賦:魚鳥聱□。□音牛乙切,非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diān
注解:小□耳也。從耳占聲。丁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耽dān
注解:耳大□也。淮南墬形訓(xùn):夸父耽耳在其北。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耽讀衣褶之褶。或作攝,以兩手攝其肩之耳也。按許書本無聸字,耽卽聸也。今本于耽篆之外沾一聸篆,誤矣。從耳冘聲。丁含切。八部?!对姟吩唬骸笆恐①?。”衛(wèi)風(fēng)氓文。此引詩說叚借也。毛傳曰:耽,樂也。耽本不訓(xùn)樂,而可叚為媅字,女部曰:媅者,樂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耼dān
注解:耳曼也。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如曼膚、曼□之曼。史記老子列傳曰:姓李氏,名耳,字耼。史記索隠、老子音義、后漢書桓帝紀注、文選游天臺山賦注所引皆如此。今本史記作名耳,字伯陽,謚曰耼,淺人妄改者也。字伯陽,見唐固國語注。從耳冄聲。他甘切。七部?!酰n或從甘。甘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聸dān
注解:□耳也。從耳詹聲。都甘切。八部。南方有聸耳國。古只作耽,一變?yōu)槁浂?,再變則為儋耳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耿ɡěnɡ
注解:耳箸頰也。頰者,面旁也。耳箸于頰曰耿。耿之言黏也,黏于頰也。邶風(fēng):耿耿不寐。傳曰:耿耿猶儆儆也。憂之聯(lián)綴于心,取義于此。凡云耿者,謂專壹也。杜林說皮傳耿光,而非字義。從耳,烓省聲。烓,小徐作炯。大徐本舊皆作烓。烓讀若冂,見火部。耿,古杏切。十一部。杜林說:耿,光也。古文尙書曰:文王之耿光。離騷注曰:耿,光也。又曰:耿,明也。從光,依韻會訂。圣省聲。凡字皆?形又聲,杜說非也。徐鍇曰:此說或后人所加。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聯(lián)lián
注解:連也。連者,負車也。負車者,以人挽車。人與車相屬,因以為凡相連屬之偁。周人用聯(lián)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周禮:官聯(lián)以會官治。鄭注:聯(lián)讀為連,古書連作聯(lián)。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從耳從絲。四字今補。會意。力延切。十四部。從耳,耳連于頰。故從耳。從絲,絲連不絕也。故又從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liáo
注解:耳鳴也。楚辭曰:耳□啾而戃慌。王注云:□啾,耳鳴也。此□之本義,故字從耳。若詩泉水傳云:□,愿也。箋云:□,且略之辭也。方言曰:俚,□也。戰(zhàn)國策:民無所□。此等義相近,皆叚□為憀也。憀者,憀賴也。又詩傳:椒□,椒也。不言□為語詞,葢單□曰椒,絫□田椒□。楚詞亦云:懷椒□之蔎蔎。爾雅曰:朻者□。朻卽莍。椒榝實成莍彚。從耳丣聲。丣,各本訛作卯,篆體亦訛,今并正。洛蕭切。古音在三部。讀如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圣shènɡ
注解:通也。邶風(fēng):母氏圣善。傳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傳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圣義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識。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圣。從耳圣從耳者,謂其耳順。風(fēng)俗通曰:圣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圣字古相叚借。呈聲。式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聰cōnɡ
注解:察也。察者,核也。聰察以雙聲為訓(xùn)。從耳怱聲。倉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聽tīnɡ
注解: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從耳□,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趼?。他定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聆línɡ
注解:聽也。二篆轉(zhuǎn)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為鈴,夢天以九個鈴與己也。從耳令聲。郞丁切。古音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職zhí
注解:記□也。□舊作微,今正。記猶識也。纖微必識是曰職。周禮太宰之職,大司徒之職皆謂其所司。凡言司者,謂其善伺也。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釋詁曰:職,主也。毛傳同,見詩悉蟀、十月之交。周禮職方,亦作識方。從耳戠聲。之弋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聒ɡuō
注解:讙語也。謹者,嘩也。從耳□聲。古活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聥jǔ
注解:張耳有所聞也。廣雅:驚也。從耳禹聲。王矩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聲shēnɡ
注解:音也。音下曰:聲也。二篆為轉(zhuǎn)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謂之音。宮商角征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從耳殸聲。書盈切。十一部。殸,籒文磬。見石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聞wén
注解: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xué)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為令聞廣譽。從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古文從昏?;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聘pìn
注解:訪也。泛謀曰訪。按女部曰娉,問也。二字義略同。從耳甹聲。匹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聾lónɡ
注解:無聞也。從耳龍聲。盧紅切。九部。19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sǒnɡ
注解:生而聾曰□。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閑謂之聳,荊揚之閑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又古多叚聳為□,方言曰:聳,悚也。又曰:聳,欲也。荊吳之閑曰聳。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閑相勸曰聳,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謂之聳。從耳,從省聲。息拱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zǎi
注解:益梁之州謂聾為□,秦晉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方言曰:□,聾也。梁益之閑謂之□,秦晉之閑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從耳宰聲。作亥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聵kuì
注解:聾也。國語曰:聾聵不可使聽。韋云:耳不別五聲之和曰聾,生而聾曰聵。從耳□聲。五怪切。十五部。□,聵或從□。許書□聲之字三,而□□篆?!?,或從□作?!鯌?yīng)改□省,說見豕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聉wà
注解:無知意也。此意內(nèi)言外之意。無知者其意,聉者其□也。方言曰:聾之甚,秦晉之閑謂之□。注曰:言聉無所聞知也。疑方言之正文本作謂之聉,今本訛。從耳出聲。讀若孽。五滑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wà
注解:□耳也。見方言。從耳月聲。魚厥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wà
注解:吳楚之外,凡無耳者謂之□。方言曰:吳楚之外郊,凡無有耳者謂之□。其言□者,若秦晉中土謂墮耳者□也。言若斷耳為盟。斷耳卽墮耳。盟當(dāng)作□,字之誤也。從耳闋聲。五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聅chè
注解:軍法□矢毌耳也。從耳矢。會意。恥列切。十五部?!端抉R灋》曰:“小辠聅之,中辠刖之,大辠剄之?!?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聝ɡuó
注解:軍戰(zhàn)□耳也。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春秋傳》曰:“□為俘聝。”左傳成三年文。從耳或聲。古獲切。古音在一部。馘,聝或從□。今經(jīng)傳中多從首。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mǐ
注解:乘輿金耳也。金耳,俗本作金飾馬耳,舊本作金馬耳,玉篇同,今依廣韻五支、四紙作乘輿金耳訂正。乘輿者,天子之車也。金耳者,金飾車耳也。西京賦:戴翠帽,倚金較。薛注:金較,黃金以飾較也。崔豹古今注曰:車耳重較也。史記禮書彌龍。徐廣曰:乘輿車金薄繆龍為輿倚較。繆者,交錯之形。車耳刻交錯之龍,飾以金,惟乘輿為然。與文虎伏軾、龍首衡軛,晝?yōu)槿?。史記之彌卽許之□,□者本字,彌者同音叚借字,淺人不得其解,乃妄改而不可通矣?!醴侨硕?,故其字殿焉。從耳麻聲,讀若渳水。一曰若《月令》靡艸之靡。亡彼切。廣韻亦忙皮切。古音在十七部,音轉(zhuǎn)入十六部。彌字古多在十六部用,故叚彌為□。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耹qín
注解:《國語》曰:“回祿信于耹遂。”闕。國語今見周語。闕者,謂其義其音其形皆闕也。韋注:耹遂,地名。宋庠音禽。后漢書楊賜傳引作黔遂,黔亦今聲也。而說苑引國語作亭遂,竹書帝癸三十年作聆遂災(zāi)。是其字從令從今不可定,而許書此篆或后人所偶記注于此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聑tiē
注解: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從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dāng)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聶niè
注解:駙耳私小語也??诓繀略唬郝櫿Z也。按二篆皆會意。以口就耳則為咠。咠者己。二耳在旁,彼一耳居閑則為聶。史記魏其武安傳曰:乃效女皃呫聶耳語。韋曰:呫聶,附耳小語聲。從三耳。尼輒切。八部。文三十二 重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yí
注解:□也。頁部曰:□,頤也。二篆為轉(zhuǎn)注?!跽?,古文頤也。鄭易注曰:頣中。口車輔之名也。震動于下,艮止于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yǎng)人,故謂之頤。頤,養(yǎng)也。按鄭意謂口下為車,口上為輔,合口車輔三者為頤。左氏云:輔車相依。車部云:輔,人頰車也。序卦傳曰:頤者,養(yǎng)也。古名頤字眞,晉枚頤字仲眞,李頤字景眞。枚頤或作梅賾,誤也。象形。此文當(dāng)橫視之。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與之切。一部。凡□之屬皆從□。頤,篆文□。此為篆文,則知□為古文也。先古文后篆文者,此亦先□后上之例。不如是則巸篆無所附也。□,籒文從□?!醣鞠笮危缁N文篆文則從□從頁而后象其形也。〖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巸yí
注解:廣頤也。頤各本作□,今正。許書主篆文也。廣頤曰巸,引申為凡廣之偁。周頌昊天有成命傳曰:緝,明也。熙,廣也。熙乃巸之叚借字也。煕從火,其義訓(xùn)燥,不訓(xùn)廣也。毛傳于文王曰:緝煕,光明也。與昊天有成命傳不同。而敬之傳曰:光,廣也。然則光卽廣。二傳義本同,不得如鄭箋云廣為光字之誤。周內(nèi)史說周易曰。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然則光卽廣可知。大戴禮:積厚者流光。卽流廣也。釋詁:緝、煕,光也。卽周語叔向所云緝,明。煕,廣也。毛公兼取之為傳。學(xué)者宜觀其會通,凡詁訓(xùn)有析之至細者,有通之甚寬者,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其理也。煕訓(xùn)廣,而煕乃巸之叚借。然則古經(jīng)熙字可作巸者多矣。〇文王毛傳曰:緝熙,光明也。此系釋詁而必兼言明者,欲與叔向之語不相違也。昊天有成命傳直用叔向語者,以叔向固釋此詩也。敬之緝熙于光明傳曰光,廣也者,以緝熙旣訓(xùn)光明,則光明于光明文理難通,故此光必訓(xùn)廣也。然則文王、敬之熙訓(xùn)光,昊天有成命熙訓(xùn)廣,未嘗不析之甚細矣。從□巳聲。與之切。一部。戺,古文巸,從戶。按此古文從戶,疑當(dāng)作從尸。凡人體字多從尸,不當(dāng)從戶也。顧命:夾兩階戺。某氏云:堂廉曰戺。廣雅云:戺,切也。此因堂邊圻堮象人下頜之廣闊,故借以為名,而讀床史切。〇又按九經(jīng)字□云:說文作□,經(jīng)典作戺。然則今本說文異于唐時也。然唐時已從戶則亦誤矣。文二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593
標題:手shǒu
注解:拳也。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xùn)。象形。象指掌及□出。書九切。三部。凡手之屬皆從手。□,古文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掌zhǎnɡ
注解:手中也。手有面有背,背在外則面在中,故曰手中。左傳云有文在手者,在掌也。釋名云: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渟處如手掌中也。詩:或王事鞅掌。傳曰:鞅掌,失容也。箋云:鞅猶何也。掌謂捧之也。玉裁按凡周禮官名掌某者,皆捧持之義。從手尚聲。諸兩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拇mǔ
注解:將指也。將指,謂手中指也。大射禮:右巨指鉤弦。注云:右巨指,右手大擘也。又設(shè)決朱極三。注云: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短,不用。左傳定十四年:□廬傷將指,取其一屨。注云:其足大指見斬,□失屨。易咸:初六,咸其拇。馬、鄭、薛、虞皆云:拇,足大指也。合三經(jīng)而言之,手以中指為將指為拇,足以大指為將指為拇,此手足不同偁也。許謂手中指。易拇,荀作母。從手母聲。莫厚切。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指zhǐ
注解:手指也。手非指不為用。大指曰巨指,曰巨擘。次曰食指,曰啑鹽指。中曰將指。次曰無名指。次曰小指。叚借為恉。心部曰:恉,意也。從手旨聲。職雉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拳quán
注解:手也。合掌指而為手,故掌指二篆廁手拳二篆之閑。卷之為拳,故檀弓曰:執(zhí)女手之拳然。從手□聲。巨員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wàn
注解:手□也。各本用手掔,今正。□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jié)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士喪禮:設(shè)決麗于□。注云:□,手后節(jié)中也。云后節(jié)中者,肘以上為前節(jié),則肘以下為后節(jié)。后節(jié)之中以上為臂,則以下為□也。俗作捥。左傳:涉佗捘衛(wèi)矦之手及捥。非古字也。從手□聲。依韻會,此四字在此。□見目部。烏貫切。十四部。楊雄曰:“□,握也。”此葢楊雄倉頡訓(xùn)纂一篇中語。握者,搤持也。楊說別一義。凡史、漢云搤□、扼腕者皆疊字,言持手游民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攕xiān
注解:好手皃。魏風(fēng)葛屨曰: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傳曰:摻摻猶纖纖也。漢人言手之好曰纖纖。如古詩云:纖纖擢素手。傳以今喻古故曰猶。其字本作攕,俗改為摻,非是。遵大路傳曰:摻,擥也。是摻字自有本義??资险x引說文:摻,參此音反聲,訓(xùn)為斂。操,喿七遙反聲,訓(xùn)為奉也。是唐初說文確有摻字之證。自淺人摻、操不分而奪摻篆,亦猶鼏□不分而奪鼏篆,袀袗不分而奪袀篆也。知摻之有本義,則知用為攕字之非矣。從手韱聲。所咸切。七部。《詩》曰:“攕攕女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揱shuò
注解:人臂皃。考工記輪人曰: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注云:揱,纖殺小皃也。鄭司農(nóng)讀為紛容揱參之揱?!踔^如桑螵蛸之蛸。按紛容揱參,出上林賦。從手削聲。所角切。二部。《周禮》曰:“輻欲其揱尒?!贝笮鞜o尒字,非也。今記作爾。許所見作尒。尒者,本字。□之必然也。爾者,叚借字也。爾行而尒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摳kōu
注解:繑也。按纟部曰:繑,绔紐也。與摳義絕遠,疑是矯字之訛。矢部曰:矯,柔箭箝也。摳之義為矯枉。一曰摳衣。各本下有□堂二字,今依韻會□正。攐篆下曰:摳衣也。然則此當(dāng)云一曰攐衣。曲禮曰:摳衣趨隅。摳,提也。衣,裳也。論語注云:攝□者,摳衣也。從手區(qū)聲??诔@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攐qiān
注解:摳衣也。高注淮南曰:攐,縮也。按詩言褰裳,當(dāng)作此篆。褰訓(xùn)绔,非其義也。亦有作鶱者,謂虧其下體之衣,較作褰為長。從手褰聲。按此篆與□篆別者,以從衣也。當(dāng)云從手衣,寒省聲。會意兼形聲。去□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撎yì
注解:□舉首下手也。六字各本作舉手下手也五字,今正。西征賦注、玉篇引說文有拜字。左傳成十六年釋文引字林舉首下手。皆是也。凡不跪不為拜,跪而舉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肅拜,漢人曰撎。周禮九拜:九曰肅拜。先鄭注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鄭注少儀曰:肅拜,拜不低頭也。云但俯下手,云不低頭,正與舉首下手合。今本說文旣訛,而少儀注又□不字,作拜低頭,乃終古昧其禮矣。程氏瑤田曰:言舉首者,以別于□首、頓首、空首三拜皆必下其首也。按此婦人之拜也。婦人以肅拜當(dāng)男子之空首,少儀云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是也。以手拜當(dāng)男子之稽首,少儀之手拜、士昏之禮之拜極地是也。以稽顙當(dāng)男子之頓首,喪服小記之為夫與長子稽顙是也。肅拜與成十六年之肅不同。肅不連拜。介者不拜,長揖而已。不拜者,不跪也。肅拜則跪而舉首下手也。〇南宋張淏云谷雜記引程氏考古編云:國史王貽孫傳:大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普訪禮官,無有知者。貽孫曰:唐天后朝,婦人始拜而不跪。普問所出。曰:大和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渤海國記備言其事。予按(予,程氏自偁)后周天元大象二年,詔內(nèi)外命婦皆執(zhí)笏,其拜宗廟及天臺,皆俯伏如男子。據(jù)此詔特令于廟朝跪,其它拜不跪矣。豈武后時幷廟朝不跪,建章記之未詳耶。周昌諫帝廢太子,呂后見昌為跪謝。戰(zhàn)國策:蘇秦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隋志:皇帝□后,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則唐以前婦拜皆跪伏也。玉裁按婦人拜亦無不跪者,肅拜跪而舉首不俯伏,雖拜君賜亦然。天元時令拜宗廟天臺俯伏如男子,可以證常拜之跪而不必俯伏也。至于天后而始不跪。孫甫唐書曰:武后欲尊婦人,始易今拜。從手壹聲。于計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揖yī
注解:攘也。攘,汲古閣改作讓,誤。此與下文攘推也相聯(lián)為文。鄭禮注云: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成十六年:敢肅使者。則若今人之長揖。從手咠聲。伊入切。八部。一曰手箸匈曰揖。此別一義。上言揖以為讓,謂手遠于胸。此手箸于胸曰揖者。箸,直略切。禮經(jīng)有揖有厭。厭,一涉切。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推者,推之遠胸。引者,引之箸胸。如鄉(xiāng)飮酒:主人揖先入。此用推手也。賓厭眔賓。此用引手也,謙若不敢前也。今文厭皆作揖,則今文禮有揖無厭。許君于禮或從古文,或從今文。此手箸胸曰揖,葢于此從今文,不從古文。是以統(tǒng)謂之揖尒,推手、引手隨宐而用,今人謙讓亦兼有此二者。周禮疏、儀禮疏厭或作撎,訛字不可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攘rànɡ
注解:推也。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許云:讓者,相責(zé)讓也。攘者,推也。從古也。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藝文志:堯之克攘。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從手襄聲。汝羊切。按當(dāng)人樣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拱ɡǒnɡ
注解:斂手也。斂當(dāng)作撿,與下篆相聯(lián)為文。尚書大傳曰:拱則抱鼓?;寿┱撜Z疏曰: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時敬則拱手,如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論語子路拱而立,玉藻臣侍于君垂拱是也。行而張拱曰翔。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也。推手曰揖,則如抱鼓。拜手,則斂于抱鼓?;?、頓首,則以其斂于抱鼓者下之。引手曰厭,則又較斂于拜手。凡沓手,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是謂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左手在內(nèi),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喪服記:袪尺二寸。注曰:袪,袖口也。尺二寸足以容中人之倂兩手也。吉時拱尚左手,喪時拱尚右手。合內(nèi)則、奔喪、檀弓尚左尚右之文釋之,可以知拱時沓手之宐矣。拱,古文叚借作共。鄉(xiāng)飮酒禮注曰:共,拱手也。〇尚書大傳注曰:兩手搤之曰拱。然則桑榖一暮大拱,孟子拱把之桐梓皆非沓手之拱,拱之小者也。趙岐云:合兩手。徐鍇云:兩手大指頭相拄。從手共聲。居竦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撿liǎn
注解:拱也。凡斂手宐作此字。從手僉聲。良冄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bài
注解:首至手也。各本作首至地也,今正。首至地謂□首,拜中之一,不可該九拜。拜之名生于空首,故許言首至手。周禮之空首,他經(jīng)謂之拜手。鄭注曰: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何注公羊傳曰:頭至手曰拜手。某氏注尚書大甲、召誥曰:拜手,首至手也。何以謂之頭至手。足部曰:跪者,所以拜也。旣跪而拱手,而頭俯至于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卿子曰平衡曰拜是也。頭不至于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帐渍撸瑢Α跏?、頓首之頭箸地言也。詳言曰拜手,省言曰拜。拜本尃為空首之偁,引申之則□首、頓首、肅拜皆曰拜?!跏渍吆我病0蓊^至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亦下至于地,荀卿所謂下衡曰□首。白虎通、鄭注周禮、何注公羊、某氏注尚書召誥、趙注孟子皆曰:拜頭至地曰□首是也。頓首者,拜頭叩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不徒下至地,且叩觸其頟,是之謂頓首,荀卿所謂至地曰□顙也。周禮之頓首,卽他經(jīng)之□顙,故周禮注云:頓首,頭叩地。士喪禮、檀弓□顙注云:頭觸地叩,觸一也。凡言拜手□首,言拜□首者,先空首而后□首也。言拜而后□顙者,先空首而后頓首也。言□顙而后拜者,先頓首而后空首也。言□顙而不拜者,徒頓首而不空首也??帐?、□首、頓首三拜為經(jīng),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為緯。振動者,戰(zhàn)栗變動之拜。有不必為此三拜而為此三拜者也。吉拜者,拜之常也。當(dāng)拜而拜,當(dāng)□首而□首是也。凡□首未有用于兇者也。兇拜者何也。拜而后□顙,□顙而后拜皆是也。凡頓首未有不用于兇者也。奇拜者,一拜也。一□首,一頓首亦是也。□少之□也。褒拜者,拜不止于□也?!跏最D首不止于再者,亦是也。多大之□也。肅拜者,婦人之拜不低頭者也??傆嬛痪虐荨7苍瓢菔终撸^至手,故其字從手,作□。從手□?!跻妷?,疾也。徐鍇曰:從□者,言進趨之疾。按釋名曰:拜于丈夫為跌。跌然屈折下就地也。博怪切。十五部?!?,古文□,從二手。葢從二手,而比聲。凡拜必兼用首、手、足三者,而造字者重手,故從手?!跏?、頓首則重頭,故從首、頁。〇又汗□曰:□出說文。是則從二古文手也。但楊雄說□(居竦)從□手作,。豈不相混乎。拜,楊雄說:□從□手下。葢爰禮等所說楊所作訓(xùn)纂篇中字如此。凡空首,首至手而平衡,手未嘗下于心也?!跏住㈩D首則下矣。楊葢兼三拜而制此字也。見于周禮者作□,他經(jīng)皆同子云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捾wò
注解:搯捾也。捾乃復(fù)舉字,誤移搯下耳。義理與抉略同。今人剜字當(dāng)作此。大徐附剜于刀部,非也。從手官聲。烏括切。十四部。一曰援也。援者,引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搯tāo
注解:捾也。魯語:公父文伯母戒文伯之妾曰:無洵涕,無搯膺。韋注:搯,叩也。膺,胷也。按韋注卽俗所謂椎心。喪禮有擗拊心也,則叩胷亦未為失。此正謂哀之甚,如欲挑出心肝者然,韋只言其大致而已。今人俗語亦云搯出。文選長笛賦:搯膺擗摽。李善引國語及韋注而云苦洽反,殊誤??嗲⑶挟?dāng)是掐字,從臽聲,爪刺也。下引魏書程昱傳:昱于魏武前忿爭,聲氣忿高,邊人掐之乃止。是則從臽之掐,于搯膺豪不相涉也。韓子文搯擢胃腎,亦是用搯膺字。通俗文:捾出曰掏,爪按曰掐。掏卽搯也。許不錄掐。從手舀聲。土刀切。古音在三部。《周書》曰:“師乃搯。”尚書大誓文。漢大誓有今文、古文之別。合于伏生二十八篇者,后得之大誓,今文也。馬、鄭所注者,孔壁之大誓,古文也。尚書大傳:師乃慆。鄭云:慆,喜也。此今文大誓也。許所偁作師乃搯,此古文大誓也。如古文流為雕,今文作流為烏之比。詳古文尚書撰異。搯者,□兵刃□習(xí)擊刺也。□,各本作拔,詩淸人釋文引作抽,今據(jù)正。此釋大誓搯字之義,以明與訓(xùn)捾之搯不同也。凡說文旣說字義而引經(jīng)又釋其義者,皆以明說經(jīng)與說字不同。如圛訓(xùn)回行,商書之曰圛則訓(xùn)圛者□云半有半無。堲訓(xùn)以土增大道,唐書之朕堲讒說殄行則訓(xùn)堲疾惡也?!跤?xùn)火不明,周書之布重□席則訓(xùn)織蒻席也。此亦同此例。搯本訓(xùn)捾,而大誓之搯訓(xùn)抽兵刃以習(xí)擊□。搯與抽同,于六書為叚借,故必箸之?!对姟吩唬骸白笮摇??!弊笥耶?dāng)作?又。□,各本作搯,自陸氏作詩音義時已誤,今正。此引詩鄭風(fēng)淸人文為抽兵刃之證也。毛曰:右抽者,抽矢以□。箋云:御者習(xí)旋車,車右抽刃。引之證軍中有此儀。武王丙午逮師,(逮作還者誤)尚未渡孟津,故抽兵刃習(xí)擊刺。凡引經(jīng)說字,不必見本字,如引突如其來如證不順忽出,引龍戰(zhàn)于野證陰極陽生,引先庚三日證庚更事也皆是此例,此又引抽證抽耳。若作右搯,則詩曰左旋右搯六字當(dāng)在周書曰師乃搯之下,而今本為不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ɡǒnɡ
注解:□也。從手□聲。居竦切。九部。按此篆已見□部,為□之或字,此不當(dāng)重出。當(dāng)是淺人所增,□之可也?!跤?xùn)擁,則當(dāng)與擁篆相聯(lián)為文,增之者廁非其所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推tuī
注解:排也。今六脂、十五灰殊其音義,古無二音二義也。從手隹聲。他回切。十五部。按廣韻叉隹、湯回二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捘zùn
注解:推也。謂排擠也。從手夋聲。子寸切。十三部。左傳音義子對反。《春秋傳》曰:“捘衛(wèi)矦之手?!倍ò四曜髠髟唬簩㈧?,涉佗捘衛(wèi)矦之手及捥。此謂衛(wèi)矦欲先歃,涉佗執(zhí)其手卻之,由指掌逆推及于□也。杜云:血及捥。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排pái
注解:擠也。今義列也。從手非聲。步皆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擠jǐ
注解:排也。左傳:知擠于溝壑矣。杜云:隊也。隊,今之墜字,謂排而墜之也。商書微子作隮,引左傳亦作隮。隮者,躋之俗。從手□聲。子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抵dǐ
注解:擠也。排而相歫也。從手氐聲。丁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摧cuī
注解:擠也。釋詁、毛傳皆曰:摧,至也。卽抵之義也。自推至摧六篆同義。從手崔聲。昨回切。十五部。一曰挏也,挏者,□引也。一曰□也。□者,□也。今此義行而上二義廢矣。詩:室人交徧摧我。傳曰:摧,沮也。此折之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拉lā
注解:摧也。公羊傳:拹干而殺之。何曰:拹,折聲也。按拹亦作拉。此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從手立聲。盧合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挫cuò
注解:摧也。此亦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考工記:揉牙內(nèi)不挫。注云:挫,折也。詩:乘馬在廏,摧之秣之。傳曰:摧,挫也。箋云:挫,今莝字也。傳、箋今本訛舛,今正之如是。從手□聲。則臥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扶fú
注解:左也。左,俗本改作佐,非。左下曰:手相助也。從手夫聲。防無切。五部。□,古文扶,從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iānɡ
注解:扶也。古詩:好事相扶將。當(dāng)作扶□,字之叚借也。凡云將順其美,當(dāng)作□順。詩:百兩將之。傳曰:將,送也。天不我將。箋云:將猶養(yǎng)也。皆于□義為近。玉篇曰:□今作將。摪同。從手丬聲。七良切。十部。廣韻卽良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持chí
注解:握也。從手寺聲。直之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挈qiè
注解:縣持也。縣者,系也。胡□切。下文云:提,挈也。則提與挈皆謂縣而持之也。今俗語云挈帶。古叚借為契栔字,如爰挈我龜,傳云:挈,開也。又如□字下云:樂浪挈令。從手□聲??嘟Y(jié)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拑qián
注解:脅持也。謂脅制而持之也。凡脅之為制,猶膺之為當(dāng)也。鬼谷子有飛鉆,鉆卽拑字。從手甘聲。巨淹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揲shé
注解:閱持也。閱者,具數(shù)也,更迭數(shù)之也。匹下曰:四丈也。從八匚。八揲一匹。按八揲一匹,則五五數(shù)之也。五五者,由一五二五數(shù)之至于八五,則四丈矣。□辭傳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謂四四數(shù)之也。四四者,由一四二四數(shù)之至若干四,則得其余矣。凡傳云三三、兩兩、十十、五五者皆放此。閱持者旣得其數(shù)而持之,故其字從手。從手枼聲。食折切。十五部。按枼聲或在八部,或在十五部。由古此二部相合,同一世聲,而彼此皆用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摯zhì
注解:握持也。握持者搤持也,周禮六贄字,許書作□。又鳥部鷙鳥字皆或叚摯為之。從手□。會意也。脂利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操cāo
注解:把持也。把者,握也。操重讀之曰節(jié)操,曰琴操。皆去聲。從手喿聲。七刀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ú
注解:爪持也。覆手曰爪,謂覆手持之也。徐鉉等曰:今俗別作掬。今按本部自有〈□匊〉篆,掬其俗體耳。其義訓(xùn)兩指撮,非訓(xùn)爪持。從手瞿聲。居玉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捦qín
注解:急持衣□也。此篆古叚借作禽。俗作擒,作捦。走獸總名曰禽者,以其為人所捦也。又按此解五字,當(dāng)作“急持也,一曰持衣□也”九字乃合,必轉(zhuǎn)寫有訛奪矣。從手金聲。巨今切。七部。□,捦或從禁。禁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搏bó
注解:□持也?!酰鞅咀魉?,今正。入室按曰素。□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huán)人:搏諜賊。釋文云: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fā)必獲。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為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云: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后人所謂捫槂、摸□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xùn)取也。又部取下云,捕也。是與□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xùn)為搏擊。又按搏擊與□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zhí)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字之叚借。從手尃聲。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說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一曰至也。此別一義。葢搏亦為今之附近字。許則云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據(jù)jù
注解:杖持也。謂倚杖而持之也。杖者人所據(jù),則凡所據(jù)皆曰杖。據(jù)或用據(jù),楊雄傳:三摹九據(jù)。晉灼曰:據(jù),今據(jù)字也。按何氏公羊傳注據(jù)亦皆作據(jù),是叚借拮據(jù)字。從手豦聲。居御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攝shè
注解: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論語攝□。史記:矦生攝弊衣冠。襄十四年左傳曰:不書者惰也,書者攝也。注云:能自攝整。詩:攝以威儀。傳曰: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論語:官事不攝。注云:攝猶兼也。皆引持之意。從手聶聲。書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nán
注解:幷持也。謂兼二物而持之也。秝部曰: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兼者,會意字。□者,形聲字?!跖c兼音略同。從手冄聲。他含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抪bù
注解:捫持也。謂捫按而持之也。金部鋪下云:箸門抪首也。抪首者,人所捫摸處也。從手布聲。普胡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挾xié
注解: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竊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勛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xié)反。挾日,干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為本字,挾矢為叚借字與。從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從二人,今皆正。從二人,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捫mén
注解:撫持也。撫,安也。一曰揗也。謂安揗而持之也。大雅:莫捫朕舌。傳曰:捫,持也。渾言不分析也,若王猛捫虱之類。又專謂摩挲。從手門聲。莫奔切。十三部。《詩》曰:“莫捫朕舌?!贝笱乓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擥lǎn
注解:撮持也。謂總撮而持之也。從手監(jiān)聲。盧敢切。八部?!甲ⅰ阶鲾G。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擸liè
注解:理持也。謂分理而持之也。從手巤聲。良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握wò
注解:搤持也。按下文云搤,一曰握也。從手屋聲。于角切。三部?!?,古文握。淮南詮訓(xùn):□無所鑒,謂之狂生。高注:□,持也。所鑒者,□德也。持無所鑒,所持者非□德,故謂之狂生。合文選任彥升哭范仆射詩注及今本淮南子可得其眞矣。俶眞訓(xùn)曰:其所居神者,臺□以游大淸。此臺亦疑□之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撣dàn
注解:提持也。提持猶縣持也。太□撣擊其名,撣訓(xùn)觸,別一義。從手單聲,讀若行遟驒驒。驒驒,未見所出。葢卽詩之啴啴駱馬。傳曰:啴啴,喘息之皃。馬勞則喘息。徒旱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把bǎ
注解:握也。握者,搤持也。孟子注曰:拱,合□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從手巴聲。博下切。古音葢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搹è
注解:把也。喪服:苴绖大搹。注曰:搹,扼也。中人之扼圍九寸。此言中人滿手把之,其圍九寸,則其徑約計三寸也。喪服傳:朝一溢米,夕一溢米。王肅、劉逵皆云:滿手曰溢。與鄭異。按此謂溢為搹之叚借字也。然搹溢字見一章數(shù)行內(nèi),不應(yīng)異用。則知鄭說為長。從手鬲聲。于革切。十六部?!?,搹或從戹。□,今隸變作扼,猶軶隸變作軛也。許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鄭注禮云搹扼也者,漢時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釋古字,非于許有異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挐ná
注解:牽引也。從手如聲。按各本篆作拏,解作奴聲。別有挐篆,解云持也。從手如聲。女加切。二篆形體互訛,今正。挐字見于經(jīng)者,僖元年獲莒挐,三傳之經(jīng)所同也。其義則宋玉九辯曰:枝煩挐而交橫。王注:柯絳糾錯而崱嶷。招□:搯秶穱麥,挐黃□些。王注:挐,糅也。王逸九思殽亂兮紛挐注:君任佞巧,競疾忠信,交亂紛挐也。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李注曰:許愼注淮南子云:挐,亂也。凡若此等皆于牽引義為近。而漢霍去病傳:昏,漢匈奴相紛挐。此與九思紛挐同,謂漢與虜相亂也。而師古注乃云:紛挐,亂相持搏也。以亂釋紛,以相持搏釋挐,大非語意。竊意其時說文已同今本,故顏從而傅會耳。葢其字本如聲,讀女居切,其義為牽引。廣韻九魚挐注牽引,未嘗作拏。說文拏訓(xùn)持,卽今所用攫拏字也,其字奴聲,讀女加切。廣韻麻韻拏、挐□收,淆亂其義。玉篇有挐無拏,訓(xùn)為持也,乃同今本說文,孫強輩所改耳。一曰已也。小徐本有此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攜xié
注解:提也。古多叚為□字。從手雟聲。戶圭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提t(yī)í
注解:挈也。挈者,縣持也。攜則相并,提則有高下,而互相訓(xùn)者,渾言之也。從手是聲。杜兮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zhé
注解:拈也。從手□聲。丁愜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拈niān
注解:□也。篇、韻皆云:指取也。從手占聲。奴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摛chī
注解:舒也。蜀都賦:摛藻掞天庭。魏都賦:摛翰則華縱春葩。大□經(jīng):幽攡萬類。字作攡。從手離聲。丑知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舍shě
注解:釋也。釋者,解也。按經(jīng)傳多叚舍為之。從手舍聲。書冶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擪yè
注解:一指按也。洞簫賦:挹抐□。李注:言中制也。莊子:外物擪其噦。一作壓。南都賦:彈琴擫鑰。李注引說文。按□、擫皆同擪。從手厭聲。于協(xié)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按àn
注解:下也。以手抑之使下也。印部曰:抑者,按也。從手安聲。烏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控kònɡ
注解:引也。引者,開弓也。引申為凡引遠使近之偁。詩:控于大邦。傳曰:控,引也。此卽左傳所謂控告也。又抑磬控忌。傳曰: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按騁馬曰磬者,如大明傳之俔,磬也。極辭也。止馬曰控者,是亦引之使近之意也。從手空聲??嘭暻?。九部。《詩》曰:“控于大邦?!庇馆d馳文。匈奴引弓曰控弦。依羽獵賦注訂。此引匈奴方語以證控引一也。漢書于匈奴或言引弓,或言控弦,一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揗shǔn
注解:摩也。廣雅曰:揗,順也。廣韻曰:手相安慰也。今人撫循字,古葢作揗。循者,行順也?;茨显唬阂龘M萬物。高注:引揗,拔擢也。讀允恭之允。從手盾聲。食尹切。十三部。廣韻詳遵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掾yuàn
注解:緣也。緣者,衣純也。旣夕禮注:飾衣領(lǐng)袂口曰純。引申為凡夤緣邊際之偁。掾者,緣其邊際而陳掾也。陳掾猶經(jīng)營也。易卦辭曰彖,謂文王緣卦以得其義。然則彖者,掾之叚借字與。漢官有掾?qū)?,正曰掾,副曰屬。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此等皆翼輔其旁者也,故曰掾。從手彖聲。以絹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pāi
注解:拊也。釋名曰:拍,搏也。手搏其上也。按許釋搏曰□持,則古經(jīng)搏訓(xùn)拍者,字之叚借??脊び洠翰?。注曰:搏之言拍也。云之言者,見其義本不同也。從手百聲。普百切。古音在五部。讀如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拊fǔ
注解:揗也。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撫循,古今字也,堯典曰:擊石拊石。拊輕擊重,故分言之。又皐陶謨搏拊,樂器名。明堂位作拊搏。從手付聲。芳武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掊póu
注解:杷也。杷,各本作把,今正。木部曰:杷者,收麥器也。引申為凡用手之偁。掊者,五指杷之,如杷之杷物也。史、漢皆言掊視得鼎,師古曰:掊,手杷土也。杷音蒲巴反,其字從木。按今俗用之刨字也。大雅曰:曾是掊克。傳曰: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以自伐釋掊,以好勝人釋克。未得其解。定本掊作倍。正義謂己兼倍于人而自矜伐。似定本為是矣。然孟子書亦作掊克,趙注但云不良也,知詩本不作掊。毛意謂掊為倍之叚借字。掊有聚意,與捊音義近。有深取意,則不同捊也。毛詩釋文云:掊克,聚斂也。此謂同捊也。方言曰:掊,深也。郭注云:掊克,深能。以深釋掊,以能釋克。此亦必古說。但皆非毛義。方言掊訓(xùn)深,與許說合。〇六書故引唐本作捊也,不若顏氏本作杷。從手咅聲。父溝切。廣韻薄矦切。古音在一部。今鹽官入水取鹽為掊。百官志注引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捋luō
注解:取易也。按捋與寽二篆義別。寽見□部,云五指寽也。五指寽者,如用指取禾□之榖是也。捋則訓(xùn)取易而義不同。詩:薄言捋之,捋采其劉。傳曰:捋,取也。此捋之本義也。若董逌詩詁曰:以指歴取也。朱子詩集傳曰:捋取其子也。此于今之俗語求其義,而不知今之俗語,許書自有本字。凡訓(xùn)詁之宐審愼如此。〇寽下云五指捋也。宋本云五指持也。皆未是。廣韻六術(shù)云:寽,持取。今寽禾是。是則許當(dāng)本作五指持取也。五指持而取之,于義乃合。從手寽聲。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撩liáo
注解:理之也。之字依□應(yīng)書卷十五補。下云謂撩捋整理也。今多作料量之料。通俗文曰:理亂謂之撩理。從手尞聲。洛蕭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措cuò
注解:置也。置者,赦也。立之為置,舍之亦為置。措之義亦如是。經(jīng)傳多叚錯為之。賈誼傳叚厝為之。從手□聲。倉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插chā
注解:刺內(nèi)也。內(nèi)各本作肉,今正。內(nèi)者,入也。刺內(nèi)者,刺入也。漢人注經(jīng)多叚捷字、扱字為之。從手臿聲。楚洽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掄l(xiāng)ún
注解:擇也。晉語。君掄賢人之后有常位于國者而立之。韋注:掄,擇也。周禮: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鄭注:掄猶擇也。按鄭意掄之本訓(xùn)不為擇,故曰猶。從手侖聲。盧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擇zé
注解:柬選也。柬者,分別□之也?!跽撸嬉?。今小徐本作□選,乃是訛字。韻會作揀,乃是俗字。辵部選下曰:一曰選擇也。從手睪聲。丈伯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捉zhuō
注解:搤也。從手足聲。側(cè)角切。三部。一曰握也。上文云握者,搤持也。與此為轉(zhuǎn)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搤è
注解:捉也。婁敬傳曰:搤其亢,拊其背。楊雄傳曰:搤熊羆,拕豪豬,搤其咽,炕其氣。皆謂捉持之。師古云:搤與□同。依許則搤、□音雖同,而義迥別也。從手益聲。于革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挻shān
注解:長也。商頌:松桷有挻。傳曰:挻,長皃。此許所本也。字林云:挻,長也。丑連反。此又本許也。自寫詩者訛從木作梴,又以梴竄入說文木部,而終古長誤矣。此義丑連反。若老子挻埴以為器,其訓(xùn)和也,柔也。其音始氏反,音膻。其俗字作埏。見于詩、老子音義甚明。而今本訛舛。又方言:挻,取也。凡取物而逆謂之篡,楚部或謂之挻。此義音羊膻反。從手延,延亦聲。小徐本作從手延聲四字。式連切。按當(dāng)作丑延切。十四部。篆體右葢從□?!酰筮B切。解當(dāng)依小徐作從手□聲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揃jiǎn
注解:搣也。搣之訓(xùn)見下。揃謂搣也。急就篇:沐浴揃搣寡合同。莊子:皆□可以休老。本亦作揃搣。揃搣者,道家修養(yǎng)之法,故莊云可以休老。史游與沐浴寡合同類言。寡合同,卽嗇精寡欲之說也。若士喪禮、士虞禮之蚤*揃。蚤*讀為爪,謂□爪。揃讀為翦。許作□,謂□須也。士虞禮揃或為鬋。曲禮亦作蚤*鬋,注云:鬋鬢也。釋鬋為□理鬢髪,是禮經(jīng)揃字為□若鬋之叚借,而不用揃之本義。顏師古注急就曰:揃搣,謂□拔眉髪也,葢去其不齊整者。顏氏誤以禮經(jīng)之揃釋莊史之揃搣,是誤以叚借為本義也。訓(xùn)詁不通其源,斯誤有如此者。〇莊子釋文引三倉云:揃猶翦也。云猶翦,則翦非本義。三倉不妨言叚借。惟說文解字不言叚借。從手□聲。卽淺切。十四部?!甲ⅰ皆?原為從蟲□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搣miè
注解:□也。□,各本作□,小徐本及集韻、類篇、廣韻作批,今正。批者,□之訛?!跽?,□之訛也。手部□、□二篆義別?!跸略疲阂辉弧鯎}頰旁也。與此曰搣□也相為轉(zhuǎn)注。廣韻、玉篇皆曰:搣者,摩也。然則搣頰旁者,謂摩其頰旁,養(yǎng)生家之一法,故莊子曰靜默可以補病,□□可以休老?!酢鯀u□搣之叚借字。一本作揃搣。釋文引字林搣,□也。千米反?!跻唷踔`。若作批,則□之俗字,訓(xùn)反手擊也,尤誤。〇按廣韻、玉篇云:摩也。此字本義。廣韻又曰:批也。批卽□之誤。又曰:捽也。捽卽□之解也。又云:手拔也。玉篇云:莊子云揃搣,拔除也。是皆用師古急就篇注而誤。葢訓(xùn)詁之難如此。從手烕聲。亡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zǐ
注解:捽也。捽之訓(xùn)在下。按□應(yīng)書□引說文□,撠也。撠,居逆反。謂撠,撮取也。又引通俗文掣挽曰□。按□應(yīng)本較今本為長。但許本無撠,只用□,是亦以俗字改許書也。從手此聲。側(cè)氏切。十五、十六部。此與下手上此字義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揤jí
注解:捽也。從手卽聲。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魏郡有揤裴矦國。漢地理志作卽。王子矦表作揤。據(jù)此則今本地理志誤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捽zuó
注解:持頭發(fā)也。金日磾傳:日磾捽胡,□何羅殿下。孟康曰:胡音互。捽胡,若今相僻臥輪之類也。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殿下也。從手卒聲。昨沒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撮cuō
注解:四圭也。漢律歷志曰: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按廣韻圭下云:孟子曰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孟子卽孟康。經(jīng)典釋文序□有孟子注老子二卷,或曰孟康也??底止?。孫子筭經(jīng):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說與孟異。本艸序例曰: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此葢醫(yī)家用四圭為撮之說,可相發(fā)明。從手最聲。倉括切。十五部。亦二指撮也。大徐作一曰兩指撮也。按許此別為一義。而應(yīng)仲遠注漢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不說是二義。三指所撮為四圭,則四圭甚少,殆卽孫子所謂六粟為圭乎。二十四粟,三指可撮也。小徐本作二指,二疑三之誤,大徐本又改為兩耳。圭者,瑞玉,上圜下方,故應(yīng)云自然之形,陰陽之始。易之?dāng)?shù),陰變于六,故六粟曰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ú
注解:撮也。此蒙三指撮而言,不蒙四圭也。從手,□省聲。居六切。三部。按字之同音者有三。此謂三指撮也。臼,謂叉手也。匊,謂在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摕dì
注解:撮取也。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有司徹:乃摭于魚臘俎。俎釋三個,其余皆取之。古文摭為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俗本作今文摭為揲者,非也。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jīng)依古文為是。西京賦:摕飛鼯。亦謂撮取。薜解云:捎取之也。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揥當(dāng)是摕之誤。今俗語云捎帶者,當(dāng)作摕。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謂讀若螮也。都計切。十五部。經(jīng)典釋文之舌切。李善大結(jié)切?!?,摕或從□從示。葢從□而示聲。□手急持人也。其義有別。廣韻不云二形一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捊póu
注解: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訛為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也。筑墻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為□。此捄,鄭釋為捊。皆于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從手孚聲。步侯切。三部?!对姟吩唬骸霸魭揭印!绷中⌒毂居?,玉篇引亦有。抱,捊或從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后人用抱為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揜yǎn
注解:自關(guān)以東取曰揜。取上俗本有謂字,今依宋本。方言曰:掩、□,取也。自關(guān)而東曰掩。自關(guān)而西曰□,或曰抯。按許所據(jù)方言葢作揜。李善注子虛、上林賦引方言亦作揜也。今廣雅掩,取也。字作掩。從手弇聲。衣檢切。七部。一曰覆也。弇,葢也。故從弇之揜為覆。凡大學(xué)揜其不善,中庸誠不可揜皆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授shòu
注解:予也。予者,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從手受,手付之,令其受也。故從手受。受亦聲。殖酉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承chénɡ
注解:奉也。受也。□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為轉(zhuǎn)注也?!醪吭唬菏苷?,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xùn)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劎皆相付之訓(xùn)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為□也。從手卪□。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注〗□,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挋zhèn
注解:給也。給者,相足也。士喪禮曰:乃沐櫛,挋用巾。又曰:浴用巾,挋用浴衣。注曰:挋,唏也,淸也。按晞?wù)撸芍?。浴用巾,旣以巾拭之矣,而?fù)以浴衣挋之。謂抑按之使干。此干彼濕,可互相足,故曰給也。爾雅曰:挋、拭、刷,淸也。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挋與拭不同。故許書□,飾也,□,飾也為一義,挋,給也又為一義也。從手臣聲。章刃切。十二部。一曰約也。約者,纏束也。此挋之別一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ìn
注解:飾也。飾,各本作拭,今正。又部曰:□者,飾也。巾部曰:飾者,□也。飾、拭正俗字,自淺人盡改許書之飾為拭,而字例晦矣?!跖c挋為伍,則非妝飾也。周禮遺人:以恤民之囏阨。注云:故書囏阨作□阨。按此古文叚借字也。從手堇聲。居焮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pō
注解:□也。今人用拂拭字當(dāng)作此□。許作□飾也。拂者,過擊也。非其義。從手巿聲。普活切。十五部。〇此篆舊次接篆之下,非古也,今移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擋dǎnɡ
注解:朋羣也。此□黨、黨與本字。俗用黨者,叚借字也。鳥部朋下曰:古文鳳也。鳳飛,羣鳥從以萬數(shù),故以為朋擋字。儒林傳:唯京氏為異黨。師古曰:黨讀曰儻。按儻當(dāng)作擋。從手黨聲。多郎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接jiē
注解:交也。交者,交脛也。引□為凡相接之偁。周禮廩人接盛,讀為一極再祭之扱。從手妾聲。子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挏dònɡ
注解:推引也。推,各本作□,今依廣韻、韻會本。推讀如或推或挽之推,謂推之使前也。從手同聲。徒緫切。九部。漢有挏馬官,作馬酒。見百官公卿表、禮樂志。應(yīng)劭曰:主乳馬,取其乳汁挏治之,味酢可飮,因以名官。如淳曰: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shù)斗,盛馬乳,挏其上肥,因名曰挏馬官。今□州亦名馬酪為馬酒。顏氏家訓(xùn)曰:此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按挺挏字見淮南子。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招zhāo
注解:手□也?!酰鞅咀骱?,今正。呼者,外息也?!跽?,召也。不以口而以手,是手□也。匏有苦葉傳曰:招招,號召之皃。按許書召者,□也。號者,嘑也。是用手用口通得云招也。從手召聲。止搖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撫fǔ
注解:安也。從手□聲。芳武切。五部。一曰揗也。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拊亦訓(xùn)揗,故撫、拊或通用?!?,古文撫,從亾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捪mín
注解:撫也。此冡上訓(xùn)揗之撫而言。今人所用抆字,許土部墀下所用□字皆卽捪字也。從手昏聲。武巾切。十三部。一曰摹也。摹者,規(guī)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揣chuǎi
注解:量也。量者,稱輕重也。稱者,銓也。銓者,衡也。從手端聲。此以合音為聲。初委切。十四、十五部。按方言常絹反,是此字古音也。木部有椯字,棰也。一曰度也。一曰剟也。聲義皆與此篆同,而讀兜果切。又今人語言用故敪字,上丁兼切,下丁括切,知輕重也。亦揣之或體,其音為端之雙聲。度高曰揣。方言同。左傳:揣高卑。杜注云:度高曰揣,度深曰仭。按國語:竱本肈末。竱,卽孟子揣其本之揣,其義同也。一曰捶之。捶者,以杖擊也。椯訓(xùn)棰,揣訓(xùn)捶,其意一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抧zhǐ
注解:開也。從手只聲,讀若扺掌之扺。扺,各本作抵,今正。抵,側(cè)手擊也。扺掌者,側(cè)此手擊彼手掌也。諸氏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湖hú
注解:大陂也?!醪吭唬黑?,一曰池也。然則大陂謂大池也。古言鴻□大陂,言汪汪若千頃陂皆謂大池也。池以鍾水,湖特鍾水之大者耳。從水胡聲。戸吳切。五部。揚州濅,有五湖。職方氏曰:楊州,其澤藪曰具區(qū)。其浸五湖。鄭曰:具區(qū)、五湖在吳南。按經(jīng)具區(qū)、五湖分析言之,五湖之非具區(qū)明矣。鄭云皆在吳南,則其相聯(lián)屬可知也。濅,川澤所仰以漑灌者也。上文言渭,雝州浸。汾,冀州浸。潞,冀州浸。溠,荊州浸。沭,沂皆靑州浸。五湖,楊州浸。下文曰湛,豫州浸。皆據(jù)職方為言。此總釋浸字,以補濅篆下所未備也。鄭曰:浸可以為陂灌漑者。按可以為陂,謂可以為池也。許云川澤所仰以漑灌者,謂職方其澤藪其川其浸三者析言之。川流或竭,澤水本希,藉浸水亭蓄者多,可以灌注之,故必兼言浸也。上文漑字下曰:漑,灌注也。風(fēng)俗通曰:湖者,言流瀆四面所猥也。川澤所仰以漑灌也。用許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汥zhī
注解:水都也。水都者,水所聚也。民所聚曰都。汥之證未詳。從水支聲。章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洫xù
注解:十里為成。成閑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考工記匠人文也。匠人溝洫之制,惟歙程氏瑤田通藝錄能發(fā)明之。洫亦作淢。韓詩筑城伊洫,毛詩作淢。傳曰:淢,成溝也。箋云:方十里曰成。淢其溝也。按門閾之字,古文作□,是或與血異部而音通也。溝洫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故毛曰成溝。從水血聲。況逼切。按古音在十二部。入聲。今入職韻者,以毛詩作淢之故?!墩撜Z》曰:“盡力于溝洫?!闭撜Z泰伯篇。今本于作乎。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溝ɡōu
注解:水瀆也。也字依玄應(yīng)補。廣四尺,深四尺。匠人職曰:九夫為井。井閑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從水冓聲。古矦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瀆dú
注解:溝也。謂井閑廣四尺,深四尺者也。從水賣聲。徒谷切。三部。一曰邑中曰溝。曰字依玄應(yīng)補。不必井閑,亦不必廣四尺深四尺也。按瀆之言竇也。凡水所行之孔曰瀆。小大皆得稱瀆。釋水曰:注澮曰瀆。又曰:江河淮濟為四瀆。水經(jīng)注謂古時水所行今久移者曰故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渠qú
注解:水所居也。渠居疊韻。風(fēng)俗通亦云:渠者,水所居也。從水〈巨下木〉聲。小徐云〈巨下木〉卽柜字,見木部。又堯廟碑以柜為榘。強魚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瀶lín
注解:谷也。泉出通川為谷。谷亦稱瀶也。從水臨聲,讀若林。力尋切。七部。一曰寒也。與癛音義略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湄méi
注解:水艸交為湄。小雅:居河之湄。釋水、毛傳皆曰:水草交為湄。從水睂聲。武悲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洐xínɡ
注解:溝行水也。從水行。此以會意包形聲。戸庚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澗jiàn
注解:山夾水也。釋山、毛傳皆云。小雅:秩秩斯干。毛云:干,□也。此謂詩假借干為□也。從水閑聲。古莧切。十四部。一曰澗水,出弘農(nóng)新安,東南入雒。雒,各本作洛,今正。地理志曰:弘農(nóng)郡新安。禹貢□水在東南入雒。禹貢雒水,出弘農(nóng)郡上雒冢領(lǐng)山,東北至鞏入河。按地理志禹貢雒水字作雒。凡云伊水入雒,谷水入雒,□水入雒,廛水入雒。凡云上雒縣,雒陽縣。字皆不作洛也。且志文前后相應(yīng)。此云禹貢雒水,則前文稱禹貢逾于雒。伊雒瀍□旣入于河,道雒自熊耳,古本必皆作雒,斷不作洛也。且志稱職方豫州川曰熒雒,雍州浸曰渭洛,二字分別畫然??梢宰C上稱禹貢,亦必分別畫然。惟豫雒、雍洛不同字。故北地歸德下云洛水出北蠻夷中,直路下云沮水出東西入洛,左馮翊褱德下云洛水東南入渭,與雒水字迥別。學(xué)者以是求之,可以知黃初一詔之欺人矣。漢新安縣故城在今河南河南府澠池縣東?!跛诮駶瞥乜h東,合于谷水,而互受通稱,同至今洛陽縣西南入洛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澳yù
注解:隈厓也。其內(nèi)曰澳,其外曰鞫。鞫舊作隈,今正。爾雅說厓岸曰:隩隈厓。內(nèi)為隩。外為鞫。郭以隈字上屬,厓字下屬。以許訂之,郭非是?!醪口裣略唬核T也。隩下曰:水隈厓也。亦隈厓聯(lián)文。隩與澳字異而音義同。今毛詩瞻彼淇奧字作奧,古文假借也。毛詩曰:奧,隈也。此言水曲之里淵奧然也。大雅:芮鞫之卽。箋云:水之內(nèi)曰澳,水之外曰鞫。鞫謂水曲之表圜穹然也。鞫之雙聲為居窮切,故傴僂之狀曰鞠竆,曰匑窮。水曲之表如弓,故曰鞫。韓詩、漢志作□。字林作□。俗本爾雅改鞫為隈,因或取以改說文耳。從水奧聲。于六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澩xué
注解:夏有水,冬無水,曰澩。釋山曰:山上有水埒。夏有水,冬無水澩。謂山上夏有停潦,冬則干也。從水,學(xué)省聲,讀若學(xué)。胡角切。三部?!?,澩或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tān
注解:水濡而干也?!踝止帕x如此,后人用為沙灘,此之謂古今字也。沙灘字亦或作潬。從水□聲。詩釋文引說文他安反。大徐益以呼旰切,非也。十四部?!对姟吩唬骸啊跗涓梢印!蓖躏L(fēng)文。今毛詩作暵,葢非也。一章曰□其干矣。二章曰□其修矣。修且干也。三章曰□其濕矣。知□兼濡與干言之。毛傳曰煙皃。煙者,一物而濡之干之,則煙邑?zé)o色也。灘,俗□從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汕shàn
注解:魚游水皃。小雅: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傳曰:汕,樔也。詩不從毛,葢三家之說。從水山聲。所晏切。十四部?!对姟吩唬骸盁A然汕汕?!?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決jué
注解:下流也。各本作行流。眾經(jīng)音義三引皆作下流。下讀自上下下之下。胡駕切。決水之義引伸為決□。從水夬聲。古穴切。眾經(jīng)音義三引說文胡玦切。十五部。廬江有決水,出大別山。地理志:廬江郡雩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決。水經(jīng)注:決水,自安豐縣故城西北,徑蓼縣故城東。又西北,灌水注之。又北入于淮。決水卽今史河,詳灌字下。按漢志六安國安豐縣下曰:禹貢大別在西南。許云決水出大別山,卽安豐之大別山也。漢安豐今為固始及霍丘。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灓luán
注解:屚流也。宋姚宏曰:戰(zhàn)國策王季歷葬于楚山之尾,灓水嚙其墓,謂墓為山尾屚流所沮敗也??籽艽呵锖笳Z改為蠻水,注云:宜都縣有蠻水。誤甚。王季葬鄠南。從水□聲。洛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滴dī
注解:水注也。埤倉有渧字讀去聲,卽滴字也。從水啻聲。都歷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注zhù
注解:灌也。大雅曰:挹彼注茲。引伸為傳注,為六書轉(zhuǎn)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適也。故釋經(jīng)以明其義曰注,交互之而其義相輸曰轉(zhuǎn)注。釋故,釋言,釋訓(xùn)皆轉(zhuǎn)注也。有假注為咮者,如注星卽咮星是也。從水主聲。之戍切。古音如晝,在四部?!鸢礉h,唐、宋人經(jīng)注之字無有作注者,明人始改注為注,大非古義也。古惟注記字從言,如左傳敘諸所記注,韓愈文巿井貨錢注記之類。通俗文云:記物曰注。廣雅:注,識也。古起居注用此字,與注釋字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wò
注解:漑灌也。自上澆下曰沃。故下文云澆者,沃也。周禮、左傳皆言沃盥是也。水沃則土肥,故云沃土。水沃則有光澤,故毛傳云沃沃,壯佼也。又云沃,柔也。從水芺聲。烏酷切。古音在二部。隸作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zé
注解:所□□水也?!醍?dāng)作雝,塞也。廣雅曰:□,隁也。從水□聲。所責(zé)切。古音在五部。曹憲倉故反。《漢律》曰:“及其門首灑□。”葢謂壅水于人家門前有妨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澨shì
注解:埤增水邊土,人所止者。土部曰:埤,增也。增,益也。酈善長曰:左傳文十六年:楚軍次于句澨。定四年:左司馬戌敗吳師于雍澨。昭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于薳澨。服□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yù)亦云: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閑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從水筮聲。筮水篆作□。時制切。十五部?!断臅吩唬骸斑^三澨。”禹貢文。水經(jīng)曰: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酈注云: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阪。故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咸以為三澨水名也。惟許愼說異。按水經(jīng)釋為地,與許合。水經(jīng)者,或謂桑欽所作。然則許正用孔氏古文尚書說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津jīn
注解:水渡也。商書微子曰:若涉大水其無津。俗本妄增涯字。按經(jīng)傳多假借津為□潤字,周禮其民黑而津是。從水□聲。將鄰切。十二部。隸省作津?!?,古文津,從舟淮。按當(dāng)是從舟,從水,進省聲。〖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淜pínɡ
注解:無舟渡河也。小雅傳曰:徒涉曰馮河,徒搏曰暴虎。爾雅釋訓(xùn)、論語孔注同。淜正字,馮假借字。從水朋聲。皮冰切。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énɡ
注解:小津也。謂渡之小者也,非地大人眾之所。小一作水,非。從水橫聲。戸孟切。按玉篇戸□切為長。古音在十部。一曰□船渡也。方言曰:方舟謂之□。郭云:楊州人呼渡津舫為杭。荊州人呼□,音橫。廣雅:□,筏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泭fū
注解:編木□渡也。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曰:方,泭也。卽釋言之舫,泭也。爾雅字多從俗耳。釋水曰: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方言曰:泭謂之□。□謂之筏。筏,秦晉之通語也。廣韻曰:大曰□,曰筏。小曰泭。按論語乘桴于海,假桴為泭也。凡竹木蘆葦皆可編為之。今江蘇,四川之語曰□。從水付聲。芳無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渡dù
注解:濟也。上文濟篆下無此義,此補見。邶風(fēng)傳曰:濟,渡也。方言曰:過度謂之涉濟。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天體三百六十五度,謂所過者三百六十五也。從水度聲。徒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沿yán
注解:緣水而下也。禹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鄭本沿作松,字之誤也。馬本作均,依今文尚書也。均者,沿之假借字。如三年問反巡過其故鄉(xiāng)。荀卿巡作鉛,假鉛為巡,其理一也。從水□聲。與專切。十四部?!豕盼臎W。《春秋傳》曰:“王沿夏。”左傳昭十三年曰:王沿夏,將欲入鄢。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泝sù
注解:逆流而上曰□洄。秦風(fēng)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游。釋水同,涉作下。□向也。向當(dāng)作鄉(xiāng)。淺人所改也。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xiāng),不作向。中庸素隱注曰:素讀為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xiāng)也。按遡者,從其朔。傃者,從其素。故字從朔,從素。水欲下,違之而上也。此釋洄字之義。洄違疊韻。從水□聲。桑故切。五部。遡,□或從辵朔。朔亦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洄huí
注解:□洄也。從水回聲。以形聲包會意。戸灰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泳yǒnɡ
注解:潛行水中也。周南:不可泳思。釋水、毛傳皆曰:潛行為泳。下文云潛,涉水也。涉,徒行厲水也。從水永聲。為命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潛qián
注解:涉水也。上文云潛行水中,對下文浮行水上言之。邶風(fēng)傳云:由厀以上為涉。然則言潛者,自其厀以下□于水言之,所謂泳也。左傳哀十七年:越子以三軍潛涉。又按潛汓等字,后人不甚分明。若水經(jīng)注江水篇云:有潛客泳而視之,見水下有兩石牛。此則謂潛全□水中矣。一曰藏也。此今日通行義。釋言曰:潛,深也。方言曰:潛,涵,沈也。從水朁聲。昨鹽切。七部。一曰漢為潛。釋水文。劉逵注蜀都賦云:禹貢梁州,沲潛旣道。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大穴中,通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伏水。舊說云禹貢潛水也。郭樸爾雅音義同此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淦ɡàn
注解:水入船中也。水入船中,必由朕而入。淦者,浸淫隨理之意。從水金聲。古暗切。古音在七部。一曰泥也。謂涂泥。汵,淦或從今。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泛fàn
注解:浮也。邶風(fēng)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上泛謂泛泛,浮皃也。下泛當(dāng)作泛,浮也。泛泛古同音,而字有區(qū)別如此。左傳僖十三年:泛舟之役。亦當(dāng)作泛。從水乏聲。孚梵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汓qiú
注解:浮行水上也。若今人能劃水者是也。列子曰:習(xí)于水,勇于泅。從水子。子猶小也。浮于水上,望之甚小也。似由切。三部。古文或□汓為□字。此古文小篆之別也。其義其音其形皆別矣。按善水者或□或浮皆無不可,則不妨同字同音也。泅,汓或從囚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砅lì
注解:履石渡水也。謂若今有水汪,??磚石而過。水之至小至淺者也。從水石。會意。力制切。十五部。《詩》曰:“深則砅?!贝朔Q邶風(fēng)言假借也。毛詩曰:深則厲。釋水曰:以衣涉水為厲。又曰:繇帶以上為厲。此并存二說也。毛傳依之。定本改云:以衣涉水為厲,謂由帶以上也。合為一說,繆矣。履石渡水,乃水之至淺,尚無待于揭衣者。其與深則厲絕然二事明矣。厲砅二字同音,故詩容有作砅者。許稱以明假借,如尚書以作□為作好,以□席為蔑席之比。經(jīng)典釋文引韓詩至心曰厲,玉篇作水深至心曰砅,至心卽由帶以上之說也。葢韓詩作深則砅,許稱之與。戴先生乃以橋梁說砅。如其說,許當(dāng)徑云石梁,不當(dāng)云履石渡水矣。詩言深則厲,淺則揭,喻因時之宜。倘深待石梁,則有不能渡者矣。禹貢厲砥,玄應(yīng)引作砅砥。偽說命用汝作厲。宋庠國語補音引詩作砅。汗□云:砅,古文礪。此可見古假砅為厲,非一處矣。濿,砅或從厲。厲者,石也。從水厲猶從水石也。引伸之為凡渡水之稱,如大人賦云橫厲飛泉以正東是也。字多作厲。〇厲旣改作□,則此亦當(dāng)作〈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湊còu
注解:水上人所會也。引伸為凡聚集之偁。從水奏聲。倉奏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湛chén
注解:□也。古書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下文云:□,湛也。二字轉(zhuǎn)注。從水甚聲。按直林切。七部。大徐宅減切,未知古義古音也。凡湛字引伸之義甚多,其音不一。要其古音則同直林切而已。一曰湛水,豫章浸。州,各本作章,今依地理志注、集韻所引訂正。職方氏:荊州其浸穎、湛。豫州其浸波、溠。許系溠于荊,系湛于豫,葢以正經(jīng)文之互訛也。鄭注云:湛,未聞。許系諸豫,葢必實有所指矣。水經(jīng)汝水篇注曰:汝水,又東南徑繁丘城南而東南出。湛水出犫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歷魚齒山為湛浦。春秋傳襄十六年:楚晉戰(zhàn)于湛阪。葢卽湛水以名阪也。又東南徑蒲城北。又東入汝。周禮鄭注曰未聞,葢偶有不照。按許意亦正謂斯水也。杜元凱云: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今河南南陽府葉縣北二十里有昆陽城。□,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湮yīn
注解:□也。釋詁:湮,落也。落與□義相近。從水垔聲。于眞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nì
注解:□也。此沈溺之本字也。今人多用溺水水名字為之。古今異字耳。玉篇引孔子曰:君子□于口,小人□于水。顧希馮所見禮記尚作□。從水人。讀與溺同。奴歷切。古音葢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沒mò
注解:湛也。湛,各本作沈,淺人以今字改之也,今正?!跽呷胗谒室熘x□盡。小雅:曷其□矣。傳云:□,盡也。論語□階,孔安國曰:□,盡也。凡貪□、干□皆沈溺之引伸。從水□聲。莫勃切。十五部。〖注〗歿、歾、□,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渨wēi
注解:□也。從水畏聲。烏恢切。十五部。按此字疑后人所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滃wěnɡ
注解:云氣起也。易林,潼滃蔚薈,扶首來會。謂云起也。江賦:氣滃渤以霧杳。有假翁為滃者,周禮醴齊注: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從水翁聲。烏孔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泱yānɡ
注解:滃也。射雉賦:天泱泱以垂云。善曰:毛詩英英白云。毛萇曰英英,白云皃。泱與英古字通。按泱滃雙聲。從水央聲。于良切。十部。徐爰曰音英,音之轉(zhuǎn)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凄qī
注解:云雨起也。各本作云雨,誤,今依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正。雨云,謂欲雨之云。唐人詩晴云、雨云是也。按詩曰:凄其以風(fēng)。毛傳:凄,寒風(fēng)皃。又曰:風(fēng)雨凄凄。葢凄有陰寒之意。小雅:有渰凄凄。皃急雨欲來之狀,未嘗不兼風(fēng)言之。許以字從水,但謂之雨云。從水妻聲。七稽切。十五部?!对姟吩唬骸坝袦{凄凄?!苯裨娮鬏螺拢且?。呂覽、漢書、玉篇、廣韻皆作凄凄。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渰yǎn
注解:雨云皃。各本作云雨皃,今依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正。毛傳曰:渰,云興皃。顏氏家訓(xùn)、定本、集注作陰云??衷S所據(jù)徑作雨云。渰,漢書作黤。按有渰凄凄,謂黑云如鬊,凄風(fēng)怒生,此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之象也。旣而白云彌漫,風(fēng)定雨甚,則與云祁祁,雨我公田也。詩之體物瀏亮如是。從水弇聲。衣檢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溟mínɡ
注解:小雨溟溟也。太玄經(jīng):密雨溟沐。玉篇曰:溟蒙小雨。莊子南溟北溟,其字當(dāng)是本作冥。從水冥聲。莫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洓sè
注解:小雨霝皃。霝,各本作零,今正。洓洓亦雨聲。從水朿聲。所責(zé)切。十六部。俗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瀑bào
注解:疾雨也。曓疾有所趣也。故從水,從曓,為疾雨。從水曓聲。平到切。二部?!对姟吩唬骸敖K風(fēng)且□?!痹娳L(fēng)文。按毛詩終風(fēng)且曓傳曰:曓,疾也。卽指風(fēng)言。許所據(jù)葢三家詩。一曰沫也。沫一作沬,誤。馬融長笛賦曰:山水猥至,□□噴沫。噴沫,水跳沫也?!酢?,噴沫皃。蜀都賦亦曰:龍池□□濆其隈。濆當(dāng)作噴。江賦曰:拊拂□沫。一曰瀑,霣也。雨部曰:霣,雨也。齊人謂靁為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澍shù
注解:時雨也,所□樹生萬物者也。依魏都賦注、后漢明帝紀注補五字。樹舊訛澍,今正。樹澍以疊韻為訓(xùn)。難蜀父老曰:羣生澍濡。從水尌聲。當(dāng)句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湒jí
注解:雨下也。廣雅云:湒湒,雨也。毛詩:其角湒湒。宋本釋文如是,假借為角皃。從水咠聲。□入切。七部。一曰□涌皃。上文云湁湒,□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澬cí
注解:久雨涔?jié)幸?。亦作涔□。一曰水名。廣韻曰:在常山郡。從水資聲。才私切。又卽夷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潦lǎo
注解:雨水也。各本作雨水大皃,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陸機贈顧彥先詩注、眾經(jīng)音義卷一訂。曲禮釋文亦曰:雨水謂之潦。雨水,謂雨下之水也。左傳曰:水潦將降。召南:于彼行潦。傳曰:行潦,流潦也。按傳以流釋行。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趙注孟子乃 云道旁流潦,以道釋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從水□聲。盧皓切。二部。俗借澇水字為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濩huò
注解:雨流□下皃。皃,宋本無,非?!?,屋水流下也。今俗語□檐水澑下曰滴濩,乃古語也?;蚣贋C為鑊,如詩是刈是濩是也?;蚣贋樽o,如湯樂名大濩是也。從水蒦聲。胡郭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涿zhuó
注解:流下滴也。周禮壺涿氏注:壺,瓦□也。涿,擊之也。按擊瓦□之聲如滴然,故曰壺涿。今俗謂一滴曰一涿,音如篤,卽此字也。又作沰,音當(dāng)洛反。廣雅:沰,磓也。崔寔書:上火不落,下火滴沰。周禮掌舍注云:柜受居澑水涑橐者也。橐卽沰之假借。從水豖聲。竹角切。古音在三部。上谷有涿鹿縣。鹿字各本奪,今補。涿縣在涿郡,不在上谷也。地理志上谷郡涿鹿,今涿鹿。故城在直隸宣化府保安州南。明志謂之軒轅城。涿郡涿,今涿縣。故城在順天府涿州州治。□,奇字涿,古文奇字也。從日乙。從日者,謂于日光中見之。乙葢象滴下之形,非甲乙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瀧lónɡ
注解:雨瀧瀧也。也,大徐作皃,今依小徐及廣韻。瀧瀧,雨滴皃也。音轉(zhuǎn)讀為浪浪,平聲。方言曰:瀧涿謂之沾漬。郭云:瀧涿猶瀨滯也。瀨滯當(dāng)作□渧。埤倉云:渧□,漉也。通俗文云:霝滴謂之□渧。又廣韻、集韻皆云:瀧涷,沾漬也。瀧涷卽瀧涿也。荀卿書:東籠而退。楊倞云:東籠卽瀧涷。從水龍聲。力公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渿nài
注解:□沛也。玉篇同。未聞。一本作沛之。廣韻,集韻,類篇同。亦未聞。按□沛當(dāng)系□渧之字誤。又佚渧篆耳。與上文三篆同義,故廁于此。從水柰聲。奴帶切。十五部?!?,郞計切。渧,都計切。今俗語多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滈hào
注解:久雨也。引伸為水皃。上林賦:翯乎滈滈。吳都賦:滈汗六州之域。借為京兆鎬水字。從水高聲。乎老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溇lǚ
注解:雨溇溇也。溇溇猶縷縷也。不絕之皃。一曰汝南人廣韻有人字。謂□酒習(xí)之不醉曰溇。曰字依韻會訂。謂不善飲者每日飲少許,久久習(xí)之,漸能不醉。其方言曰溇。從水婁聲。力主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溦wēi
注解:小雨也。今人槩作微。廣韻、集韻皆曰:浽溦,小雨。按爾雅:谷者,溦。假借字也。從水□聲。各本作微省聲,今正。無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蒙ménɡ
注解:溦雨皃。溦,各本作微,今正。皃,各本作也,今依玉篇正。溦溟蒙三字,一聲之轉(zhuǎn)。豳風(fēng)曰:零雨其蒙。傳云:蒙,雨皃。廣韻:空蒙,小雨。廣雅作靀。靀,俗字也。從水□聲。莫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沈chén
注解:陵上滈水也。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古多假借為湛□之湛,如小雅載沈載浮是。又或借為瀋字,檀弓為榆沈是也。從水冘聲。直深切。又尸甚切。八部。一曰濁黕也。黑部曰: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洅zài
注解:靁震洅洅也。從水靁震雨中,故從水。再聲。作代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淊hàn
注解:泥水淊淊也。從水臽聲。胡感切。八部。一曰繅絲湯??壗z必用□湯,名曰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án
注解:水澤多也。所受潤澤多也。從水圅聲。胡男切。七部。《詩》曰:“僭始旣□?!毙⊙徘裳晕?。傳曰:僭,數(shù)。涵,容也。按涵訓(xùn)容者,就受澤多之義而引伸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rù
注解:漸濕也。魏風(fēng):彼汾沮洳。傳曰:汾,汾水也。沮洳,其漸洳者。洳□同字。沮,子預(yù)反。猶潪也。從水挐聲。人庶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瀀yōu
注解:澤多也。與優(yōu)義近。瞻卬傳曰:優(yōu),渥也。優(yōu)卽瀀之假借矣。從水憂聲。于求切。三部?!对姟吩唬骸皵麨X旣渥?!毙⊙判拍仙轿摹=裨娮鲀?yōu)。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涔cén
注解:漬也?;茨蠒号L阒埂V^水之漬于牛跡中者也。毛詩:潛有多魚。韓詩作涔。爾雅曰:糝謂之涔。毛傳曰:潛,糝也。說者云糝卽罧字。韓詩曰:涔,魚池也。此皆涔之別義。從水岑聲。鉏箴切。七部。一曰涔陽渚,在郢。屈原九歌:望涔陽兮極浦。王逸曰:涔陽,江碕名。附近郢。按許曰在郢,王曰附近郢。許云渚名,王云江碕名。皆不云有涔水,謂近郢濱大江之洲渚耳。近儒說未可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漬zì
注解:漚也。謂浸漬也。古多假為骴字。公羊傳大瘠,禮記注引作大漬。公羊傳:瀸者何。漬也。眾殺戍者也。周禮蠟氏。掌除骴。故書骴作脊。鄭司農(nóng)云:脊讀為漬,謂死人骨也。漢志:國亡捐瘠。孟康曰:肉腐為瘠。按骴漬脊瘠四字,古同音通用,當(dāng)是骴為正字也。從水□聲。前智切。十六部?!甲ⅰ?jīng)?,古文?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漚òu
注解:久漬也。言久漬者,略別于漬也。上統(tǒng)言,此析言,互相足也。陳風(fēng):可以漚麻。傳曰:漚,柔也??脊び洠簼a其絲。注曰:楚人曰漚,齊人曰涹。或假渥字為之。如左傳鄫人漚菅者,周禮注引作繒人渥菅是也。從水區(qū)聲。烏候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浞zhuó
注解:小濡皃也。濡者,沾也。上文濡篆下未舉此義,故此及雨部補見。小雅曰:旣沾旣足。葢足卽浞之假借也。從水足聲。士角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渥wò
注解:沾也。小雅:旣優(yōu)旣渥??脊び洠河淙峄O脂之。注:腛讀如沾渥之渥。按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邶風(fēng)傳曰:渥,厚漬也。從水屋聲。于角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què
注解:灌也?!跖c□義同。從水隺聲。口角切。又公沃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洽qià
注解:沾也。大雅:民之洽矣。傳曰:洽,合也。此謂毛詩假洽為合也。釋詁曰:合,合也。合卽洽。毛詩在洽之陽,稱引者多作在合之陽是也。從水合聲。矦夾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濃nónɡ
注解:露多也。小雅蓼蕭傳曰:濃濃,厚皃。按酉部曰:醲,厚酒也。衣部曰:襛,衣厚皃。凡農(nóng)聲字皆訓(xùn)厚。從水聲。女容切。九部。《詩》曰:“零露濃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瀌biāo
注解:瀌瀌,雨雪皃。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小雅角弓曰:雨雪漉漉,見晛曰消。廣雅:漉漉,雪也。劉向傳作麃。從水麃聲。甫嬌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溓lián
注解:溓溓,薄仌也。溓溓二字依文□注補。潘岳寡婦賦曰:水溓溓以微凝。按食部□下云:讀若風(fēng)溓溓。葢當(dāng)云讀若風(fēng)溓之溓。風(fēng)溓,謂風(fēng)之蹙凌也?;蛟恢薪^小水。玉篇、廣韻作大水中絕小水出也。當(dāng)是古人所見完本,后奪誤為四字耳。謂大水中絕小水之流而出也。八字一句。公羊傳曰:周公盛,魯公燾,羣公溓。何曰:盛者,新谷。燾者,冒也。故上以新也。溓者,連新于陳上財令半相連耳。此溓引伸之義也。公羊疏:本作溓。今本公羊作廩,誤。鄭注周易引羣公溓,見詩采薇正義。又曰淹也。晁以道云:唐本有此四字。楊上善注素問云:溓,水靜也。于此義相近。淹篆下無此義,于此補見。從水兼聲。力鹽切。七部。按宋晁以道所據(jù)唐本力簟反。楊上善素問注廉檢反。李善文□注力檢反。濂,或從廉。晁以道云:唐本有,見樓攻媿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泐lè
注解:水之理也。各本水下有石字,今刪。□部曰:阞,地理也。從□。木部曰:朸,木之理也。從木。然則泐訓(xùn)水之理,從水無疑矣。淺人不知水有理,又見下文引周禮說石,乃妄增一字。水理如地理、木理可尋。其字皆從力。力者,人身之理也。從水阞聲。形聲包會意也。大徐無聲字。盧則切。一部?!吨芏Y》曰:“石有時而泐?!笨脊び浳?。石隨其理而解散,石之理如水之理,故借用泐字。水理猶地理,故泐以阞會意,形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滯zhì
注解:凝也。凝,俗冰字。周禮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鄭司農(nóng)云:貨物沈滯于廛中不決,泉府貨之滯于民用者。故書滯為癉。杜子春云:癉當(dāng)為滯。從水帶聲。直例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汦zhǐ
注解:箸止也。箸,直略切。箸止,有所箸而止也。土部坁下曰:箸也。與此字皆從氏。徐楚金引左傳物乃汦伏。按左傳自作坻伏。杜曰:坻,止也。尋其義當(dāng)作坁,與汦義略同。葢唐宋以來,氏氐溷淆多矣。從水氏聲。按玉篇之是切。廣韻諸氏切。十六部。大徐直尼切,誤認為坻字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ɡuó
注解:水裂去也。謂水分裂而去也。韓愈文用□字。從水虢聲。古伯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澌sī
注解:水索也。方言曰:澌,索也。郭注云:盡也。按許說其本義,楊說其引伸之義也。索訓(xùn)盡者,索乃□之假借字。入室搜□,有盡意也。方言曰:鋌,賜也。賜者,澌之假借。亦作儩。從水斯聲。息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汽qì
注解:水涸也。大雅民勞傳曰:汔,危也。周易:汔至亦未繘井。小狐汔濟。虞翻曰:汔,幾也。皆引伸之義。水涸為將盡之時,故引伸之義曰危,曰幾也。從水氣聲。許訖切。詩音義引說文巨乞反。十五部?;蛟黄隆e一義。《詩》曰:“汽可小康?!鼻罢f引伸之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涸hé
注解:渴也??剩M也。渠列切。釋詁曰:涸,渴也。俗本作竭。月令:仲秋之月,水始涸。從水固聲,讀若狐貈之貈。按貈從舟聲。今人以貉為之,音下各切。別作蠻貊字,音莫白切。皆非古也。此涸下當(dāng)云讀若貉,恐音旣變之后絫經(jīng)改竄耳。下各切。五部?!?,涸亦從水鹵舟。未聞其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消xiāo
注解:盡也。未盡而將盡也。從水肖聲。相幺切。二部?!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潐jiào
注解:盡也。荀卿書:其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楊倞曰:潐,盡也。潐潐,謂窮盡明于事,猶楚辭之察察。從水□聲。子肖切。二部。按焦者,火所傷。義近盡,故訓(xùn)盡,則以焦會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渴kě
注解:盡也。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則用渴為□字矣。從水曷聲。佩觿曰:說文、字林渴音其列翻。按大徐苦葛切,非也。十五部?!甲ⅰ健酰盼目?。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漮kānɡ
注解:水虛也。爾雅音義引作水之空也。葢許用釋爾雅舊說,故為分別之詞。釋詁曰:漮,虛也。虛,師古引作空??嫡?,谷皮中空之謂。故從康之字皆訓(xùn)為虛。□下曰:饑虛也。□下曰:屋□也。詩:□彼康爵。箋云:康,虛也。方言曰:□,空也。長門賦槺梁,虛梁也。急就篇顏注曰:□謂輿中空處,所用載物也。水之空,謂水之中心有空處。從水康聲??鄬小J?。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濕shī
注解:幽濕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濕也。凡濕之所從生,多生于上有覆而氣不渫。故從一土水會意。從□省聲。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湆qì
注解:幽濕也。從水音聲。去急切。七部。五經(jīng)文字云:湇從泣下月,大羮也。湆從泣下日,幽深也。今禮經(jīng)大羮相承多作下字?;騻鲗懢糜?,不敢改正。按湇字不見于說文,則未知張說何本。儀禮音義引字林云:湆,羹汁也。玉篇、廣韻同。然則本無異字。肉之精液如豳濕生水也。廣雅:羮謂之□。皆字之或體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洿wū
注解:濁水不流也。服□注左傳云:水不流謂之污。按污卽洿之假借字。孟子梁惠王作洿。滕文公作污。玄應(yīng)引說文濁水不流池也。引字林濁不流曰洿。宜有池為長。一曰窊下也。窊本作窳,今改。從水夸聲。哀都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污wū
注解:薉也。艸部曰:薉者,蕪也。地云蕪薉,水云污薉,皆謂其不潔淸也。此冡上濁水不流池類言之。大徐本移浼篆于污篆前,不知下文□灒浼類列,略同方言。廁于此,則非其次矣。從水虧聲。烏故切。按當(dāng)哀都切。五部。義與洿略同。一曰小池為污。池之小者。污池,見孟子滕文公。一曰涂也。與杅義略同。木部曰:杅,所以涂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湫jiǎo
注解:隘下也。當(dāng)作湫隘湫下也。此舉左傳湫隘字而釋湫,如毛傳云文茵文虎皮也之例。杜預(yù)亦云湫下,隘小。下文塏訓(xùn)高燥,為湫之反。昭三年左傳服注:湫,箸也。十二年杜注:湫,愁隘也。皆引伸之義。一曰有湫水在周地。未聞?!洞呵飩鳌吩唬骸瓣套又邪!笔乱娮髠髡讶辍0捕ǔ怯袖袦Y。淵,各本作泉,唐人避諱改也,今正。安定郡朝那,二志同。朝,追輸切。朝那故城在今甘肅平?jīng)龈焦經(jīng)隹h西北。前志云:有湫淵祠。蘇林云:淵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艸木。一統(tǒng)志曰:朝那湫今在平?jīng)龈淘菸髂?。從水秋聲。子了切。又卽由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潤rùn
注解:水曰潤下。語見洪范。從水閏聲。如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準zhǔn
注解:平也。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謂之準,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謂之準。漢志:繩直生準。準者,所以揆平取正是也。因之凡平均皆謂之準??脊び洔手缓罅恐紫缔o易與天地準是也。從水隼聲。之允切。按隼卽鵻字。鵻從隹聲。準,古音在十五部,讀之壘切??脊び浌蕰鴾首魉??!饻?,五經(jīng)文字云字林作準。按古書多用準,葢魏晉時恐與淮字亂而別之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汀tīnɡ
注解:平也。謂水之平也。水平謂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謂之汀。李善引文字集略云:水際平沙也。乃引伸之義耳。從水丁聲。他丁切。十一部?!?,汀或從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沑 ǜ
注解:水吏也。謂水駛也。駛,疾也。其字在說文作□,不解者訛為吏耳。一本作利,義同。錢氏大昕云:吏當(dāng)作文。海賦踧沑注云:蹵聚也。廣韻云:蹜沑,水文聚。踧蹜同。按廣韻上聲人九切,引說文同。入聲女六切,云水文聚。又,□也。從水丑聲。人九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瀵fèn
注解:水漫也。漫,各本作浸,今依集韻訂。說文水部無漫,當(dāng)作曼。曼者,引也。瀵者,水之引而愈出也。曼、瀵,聲類相近。從水□聲,讀若粉。方問切。廣韻匹問切。十三部?!稜栄拧吩唬骸板?,大出尾下?!贬屗?。郭云:今河?xùn)|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輸,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合陽縣復(fù)有瀵,亦如之。相去數(shù)里,而夾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潛相通。按地理志上谷郡潘縣。師古普半反。全氏祖望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過蒲阪下,引帝王世紀曰:舜都蒲阪?;蜓远计疥柤板?。正前志潘當(dāng)作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cuǐ
注解:新也。謂水色新也。如玉色鮮曰玼。廣韻曰:新水狀也。從水辠聲。七辠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瀞jìnɡ
注解:無垢薉也。此今之凈字也。古瀞今凈,是之謂古今字。古籍少見。韻會云:楚辭收潦而水淸。注作瀞。按今文□本作百川靜。洪興祖本作百川淸。皆與黃氏所見異。古書多假淸為瀞。從水靜聲。疾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瀎mò
注解:瀎泧,二字各本奪,今依全書例補。飾滅皃。飾,各本作拭,今正。又部曰:□,飾也。巾部曰:飾,□也。許書無拭字。飾拭古今字。今本說文又部作拭。而五經(jīng)文字所引不誤。拭滅者,拂拭滅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師人語如此,音如麻沙。釋名曰: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巾部帴字下曰:讀如末殺之殺。末殺,字林作抹摋。卽瀎泧也。異字而同音義。從水蔑聲。莫達切。古在十二部。入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泧sà
注解:瀎泧也。從水戉聲,讀若椒樧之樧。按音所八切。十五部。大徐云火活切,非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洎jì
注解:灌釜也。灌者,沃也。沃,今江蘇俗云燠。烏到切。廣韻三十七號云:燠釜,以水添釜也。周禮士師:洎鑊水。注云:洎,謂增其沃汁。呂覽:多洎之,少洎之。左傳:去其肉而以其洎饋。正義云:洎者,添釜之名。添釜以為肉汁。遂名肉汁為洎。從水自聲。其冀切。按當(dāng)依釋文其器反。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湯tānɡ
注解:□水也。從水昜聲。土郞切。十部。又始陽切。湯湯水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渜nuǎn
注解:湯也。士□禮:渜濯棄于坎。注:沐浴余潘水。渜作湪,作湪。荊沔之閑語。疏:潘水?dāng)?jīng)溫?zé)椫^之渜,已將沐浴謂之濯?!鸾癖狈綖春樱瑵h志水經(jīng)作濡水。乃官切。正渜之誤耳。耎多訛需,詳手部。渜洝古皆平聲,猶安□。從水耎聲。乃管切。十四部?!甲ⅰ綔ǎ盼臏q。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洝àn
注解:渜水也。日部曰:安□,溫也。然則洝渜猶安□。皆疊韻字。從水安聲。烏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洏ér
注解:洝也。洏與渜音近,耎從而聲也。從水而聲。如之切。一部。一曰煑孰也。肉部曰:胹,爛也。然則洏與胹同也。內(nèi)則作濡,葢字之誤。注曰:凡濡謂烹之以汁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涗shuì
注解:財□水也。考工記曰:以涗水漚其絲。注云:故書涗作湄。鄭司農(nóng)云:湄水,溫水也。玄謂涗水,以灰所泲水也。玉裁按湄當(dāng)作渜,集韻云渜或作湄是也。大鄭從渜,故釋之曰溫水。鄭從涗,故依禮記涗齊貴新之涗,釋為以灰所泲水,其說殊矣。許則字從涗,而釋從大鄭。依許說則內(nèi)則、祭統(tǒng)涗字不可解。從水兌聲。輸芮切。十五部?!吨芏Y》曰:“以涗漚其絲?!?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涫ɡuàn
注解:□也。春秋繁露:燔以涫湯。韓詩外傳作沸湯。然則涫□一也。周禮注曰:今燕俗名湯□為觀。觀卽涫。今江蘇俗語□水曰滾水。滾水卽涫,語之轉(zhuǎn)也。從水官聲。古丸切。十四部。酒泉有樂涫縣。二志同。故城在今甘肅肅州高臺縣西北鎭夷城西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涾tà
注解:涫溢也。今河朔方言謂□溢為涾。河朔,河北也。從水沓聲。徒合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汏tài
注解:淅□也。淅字剩。文□注王元長舉秀才文注引無淅字,可證。土□禮:祝淅米于堂。注:淅,汏也。釋詁曰:汏,墜也。汏之則沙礫去矣,故曰墜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吳,大也。榜,楫也。言齊同用大楫擊水而行,如汏灑于水中也。凡舟子之用櫓,振力擊之,乃徐拕之,如汏然。今蘇州人謂搖曳灑之曰汏。音如俗語之大,在禡韻。從水大聲。徒葢切。十五部。大徐云:又代何切。按凡沙汏、淘汏用淅米之義引伸之?;?qū)懽魈?,多點者誤也。若左傳汏侈、汏辀字皆卽泰字之假借。寫作汰者亦誤。〖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ǎn
注解:淅也。從□者,東擇之意。從析者,分別之意。故二字轉(zhuǎn)注。從水□聲。古限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淅xī
注解:汏米也。毛詩傳曰:釋,淅米也。爾雅。溞溞,淅也。孟子注曰:淅,漬米也。凡釋米、淅米、漬米、汏米、□米、淘米、洮米、漉米,異稱而同事。淅箕謂之□。從水析聲。先擊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滰jiànɡ
注解:浚干漬米也。自其方漚未淘言之曰漬。米不及淘抒而起之曰滰。干音干。從水竟聲。其兩切。十部?!睹献印吩唬骸翱鬃尤R,滰淅而行?!比f章篇文。今滰作接,當(dāng)是字之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sǒu
注解:□汏也。□汏,各本作浸沃。今依國語補音宋刊本訂。沃汏者,澆沃而汏酒之,若今人言□面是也。士虞禮:明齊溲酒。注:明齊,新水也。言以新水溲釀此酒也。此溲卽沃汏之義。從水叜聲。疏有切。三部?!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浚jùn
注解:抒也。抒者,挹也。取諸水中也。春秋經(jīng)浚洙,孟子使浚井,左傳浚我以生,義皆同??V畡t深,故小弁傳曰:浚,深也。從水夋聲。私閏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瀝lì
注解:漉也。從水歷聲。郞擊切。十六部。一曰水下滴瀝也。鉉本有一曰水下滴瀝六字,鍇本無。今按文□魯靈光殿賦李注引水下滴瀝之也,則鉉本是。許意瀝漉皆訓(xùn)自下而上之,滴瀝則為自上而下之,故殊其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漉lù
注解:浚也。月令:仲春,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注:順陽養(yǎng)物也。從水鹿聲。盧谷切。三部。一曰水下皃也。鉉本無,今依鍇本。封禪文:滋液滲漉。后世言漉酒,是此義。淥,漉或從彔。彔聲也。考工記作盝。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潘pān
注解:淅米汁也。內(nèi)則曰:其閑面垢,燂潘請靧。鄭云:潘,米瀾也。按瀾者,灡之省。力旦反。從水番聲。暜官切。十四部。經(jīng)典釋文芳袁反。一曰潘水,在河南熒陽。熒,各本作滎,誤,今正。熒陽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府滎澤縣西南。水經(jīng)注濟水篇云:晉書地道志: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鬬,南泆為熒澤。尚書熒波旣潴。孔安國曰:熒澤,波水。已成遏潴。闞骃曰:澤名也。故呂忱曰播水在熒陽,謂是水也。昔大禹遏其淫水,而于熒陽下引河?xùn)|南以通淮泗。按所引呂忱語,謂字林也。字林多本說文。且說文、字林之例,手部播字不應(yīng)旁及水名。然則字林正作潘字。水在熒陽,與說文合。馬、鄭、王尚書皆作熒播,謂卽熒澤。許、呂則潘別為一水,與熒為二。偽孔傳釋熒為澤名,波為水名,正同也。鄭注周禮熒雒波溠為四,云波讀為播。引禹貢熒播旣都。則注書一之,注周禮亦二之矣。偽孔本作波,依周禮改尚書也。許作潘,謂潘其正字,播其假借字也。今潘水未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灡lán
注解:潘也。此字以從蘭,與大波之瀾別。而古書通用。周禮槀?cè)俗ⅲ弘m其潘灡戔余不可□。內(nèi)則注:潘,米瀾也。從水蘭聲。洛干切。十四部。按周禮、禮記音義皆云去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泔ɡān
注解:周謂潘曰泔。今各處語言同此。荀□子曰: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從水甘聲。古三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滫xiū
注解:久泔也。荀卿子: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大戴禮同。謂久泔臰薉也。內(nèi)則滫□注:秦人溲曰滫。此則別是湯液之類,與久泔異實同名,秦人方言也。從水修聲。息流切。又思酒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淀diàn
注解:滓垽也。釋器曰:淀謂之垽。土部曰:垽,淀也。黑部曰:□謂之垽。按□與淀異字而音義同,實則一字也。從水□聲。堂練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淤yū
注解:淀滓,濁泥也。方言:水中可居為洲。三輔謂之淤。其引伸之義也。從水于聲。依據(jù)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滓zǐ
注解:淀也。釋名曰:緇,滓也。泥之黑者曰滓,此色然也。廣雅曰:淀謂之滓。按古亦假滓為緇。從水宰聲。阻史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淰niǎn
注解:濁也。義與淀淤滓相類。禮運曰: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注:淰之言閃也。凡云之言者,皆假其音以得其義。葢濁其本義,閃其引伸假借之義也。眾經(jīng)音義引埤倉淰,水無波也。杜詩。山霧戎戎濕,溪云淰淰寒。戎戎言其流動。淰淰言其凝滯,水無波之義之引伸也。從水念聲。乃忝切。七部。禮記音義審閃二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瀹yuè
注解:漬也。此葢謂納于污濁也,故廁于此。孟子:瀹濟漯。言浚治其污濁也。瀹與□同音而義近,故皆假瀹為□。今人曰煠,助甲切。古人曰瀹,亦作汋。詳□部。從水龠聲。以灼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ǎo()
注解:釃酒也。釃,下酒也。卽今之漉酒也。以筐曰釃。一曰浚也。此亦同瀝灑,義可兩兼。從網(wǎng)水,會意。焦聲。讀若《夏書》“天用剿絕”。剿當(dāng)依刀部作劋。今本從力,尤誤。子小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漀qǐnɡ
注解:側(cè)出泉也。側(cè)出者,旁出,如醡出然,故其字與□湑為類。爾雅釋水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毛傳:側(cè)出曰氿泉。許廠部曰:晷,仄出泉也。厬與氿音同字異。漀者,厬之一名也。從水殸聲。去挺切。十一部。殸,籒文磬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湑xǔ
注解:莤酒也。小雅伐木云:釃酒有藇。傳曰:以筐曰釃,以藪曰湑。又云:有酒湑我。傳曰:湑,莤之也。按毛,許釃莤皆有別。酉部云:莤者,禮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為莤。與鄭大夫甸師注合。是則毛傳湑訓(xùn)以藪莤之藪,謂艸如祭之用茅也,故亦曰莤。一曰浚也。此亦同漉瀝,義可兩兼。湑浚雙聲。一曰露皃也。小雅蓼蕭云:零露湑兮。傳曰:湑湑然蕭上露皃。從水胥聲。私呂切。五部?!对姟吩唬骸坝芯茰曃??!庇衷唬骸傲懵稖曎狻!?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湎miǎn
注解:湛于酒也。湛,各本作沈,此等皆后人以習(xí)用改之耳。沈□于酒,周易所謂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韓詩云:飲酒閉門不出客曰湎。樂記:流湎以忘本。其引伸之義也。從水面聲。彌兗切。十四部。按鄭注酒誥曰:飲酒齊色曰湎。大雅:天不湎爾以酒。箋云:天不同女顏色以酒。有沈湎于酒者,是乃過也。鄭意此字從面會意,故釋云齊色,謂同飲者至于同色也。許則謂形聲。《周書》曰:“罔敢湎于酒?!本普a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jiānɡ
注解:酢□也。周禮酒正四飲。漿人掌□王之六飲。皆有漿。注云:漿,今之酨漿也。內(nèi)則注云:漿,酢酨也。按酉部云:酨,酢漿也。則漿酨二字互訓(xùn)。從水,將省聲。卽良切。十部?!酰盼摹?。從丬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涼liánɡ
注解:薄也。涼廁于此者,謂六飲之涼與漿為類也。鄭司農(nóng)云:涼,以水和酒也。玄謂涼,今寒粥若糗飯雜水也。許云薄也,葢薄下奪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為薄酒。此用大鄭說也。引伸之為凡薄之稱,如職涼善背,虢多涼德,毛、杜皆云涼薄是也。薄則生寒,又引伸為寒,如北風(fēng)其涼是也。至字林乃云涼,微寒也。唐殷敬順引之。廣韻,玉篇皆云:涼俗涼字。至集韻乃特出涼字,注云:薄寒曰涼。從水京聲。呂張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淡dàn
注解: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醲,厚酒也。又澹淡亦作淊淡,水滿皃。楊雄賦:秬鬯泔淡。應(yīng)劭曰:泔淡,滿也。按泔淡訓(xùn)滿,謂淡為贍之假借。從水炎聲。徒敢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涒tūn
注解:食已而復(fù)吐之。未聞。江賦涒粼,謂水皃。從水君聲。他昆切。十三部?!稜栄拧吩唬骸疤珰q在□曰涒灘?!贬屘煳?。高誘曰:涒,大也。灘,循也。萬物皆大循其情性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澆jiāo
注解:□也。沃為澆之大,澆為沃之細,故不類廁。凡醲者,澆之則薄。故其引伸之義為薄。漢書循吏傳:澆淳散樸。從水堯聲。古堯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液yè
注解:□也。血部曰:□,氣液也。按樂記注曰:永嘆淫液歌遲之也。考工記春液角,鄭司農(nóng)液讀為醳,謂重繹治之。此皆引伸之義也。從水夜聲。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汁zhī
注解:液也。古經(jīng)傳多假汁為葉。方言曰:斟,協(xié),汁也。北燕朝鮮洌水之閑曰斟,自關(guān)而東曰栛,關(guān)西曰汁。此兼瀋汁和葉而言,如臺朕賚畀卜陽予也之例。汁液必出于和協(xié)。故其音義通也。從水十聲。之入切。七部。漢汁邡縣用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滒ɡē
注解:多汁也?;茨显烙?xùn)曰:甚淖而滒。高云:滒亦淖也。饘粥多瀋者曰滒,讀歌謳之歌。按今江蘇俗語謂之稠也。從水哥聲,讀若哥。古俄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灝hào
注解:豆汁也。豆者,尗也。從水顥聲。乎老切。二部。廣韻曰:灝溔,水勢遠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溢yì
注解:器滿也。禮經(jīng)一溢米注:二十兩曰溢。按謂二十兩溢者,謂滿于一斤,十六兩之外也。后人因制鎰字。從水益聲。以形聲包會意也。夷質(zhì)切。古音在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灑xǐ
注解:滌也。下文云沬,灑面也。浴,灑身也。澡,灑手也。洗,灑足也。今人假洗為灑,非古字。按古有假灑為峻陗之峻者,如詩新臺有灑。爾雅望厓?yōu)⒍甙丁R纳蠟⑾聺_。毛詩灑,高峻也。從水□聲。先禮切。按西聲當(dāng)在古音十三部。古文□為灑埽字。各本奪□字,今依全書通,例補。凡言某字古文以為某字者,皆謂古文假借字也。灑灑本殊義而雙聲,故相假借。凡假借多疊韻,或雙聲也。毛詩灑埽四見。傳云:灑,灑也。鄭注周禮隸仆、韋注國語皆同。皆釋假借之例。若先鄭云灑當(dāng)為灑,則以其義別而正之,以漢時所用字正古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滌dí
注解:灑也。皿部曰:蕩,滌器也。引伸為凡淸瀞之□,如七月傳曰:滌場,埽地。云漢傳曰:滌滌,旱氣也。山無木,川無水是。從水條聲。徒歷切。古音在二部。周禮條狼氏,樂記條蕩其聲,皆假條為滌。周禮凡酒修酌,假修為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濈jí
注解:和也。小雅:爾羊來思,其角濈濈。傳曰:聚其角而息,濈濈然也。按毛意言角之多,葢言聚而和也,如輯之訓(xùn)聚,兼訓(xùn)和。從水戢聲。阻立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瀋shěn
注解:汁也。左傳哀三年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杜云:瀋,汁也。陸德明云:北土呼汁為瀋。按禮記檀弓為榆沈,假沈為瀋。從水審聲。昌枕切。七部?!洞呵飩鳌吩唬骸蔼q拾瀋也。”按瀋篆當(dāng)廁于汁篆下乃得其次,寫者亂之耳。玉篇廁于液灝之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渳mǐ
注解:飲歃也。周禮:王□大肆,以秬鬯渳。杜子春讀渳為泯,以秬鬯浴尸也。按浴尸則釁尸口鼻,與飲歃義相近。從水弭聲。綿婢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shà
注解:飲歃也。歃,歠也。從水篡聲。各本篆作□,解作算聲。今按玉篇、廣韻皆作□,。知古說文如此作,集韻、類篇始誤從俗本說文耳。衫洽切。又先活切。宋本皆如此。今各本衫洽改作巽倦。古音在十四部。卽今之涮字也。涮,所患切。一曰吮也。吮欶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漱shù
注解:蕩口也。漱者,欶之大也。蕩口者,吮刷其口中也。曲禮:諸母不漱裳。假漱為涑也。從水欶聲。以形聲包會意。所右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泂jiǒnɡ
注解:滄也。此義俗從仌作□。篇、韻□皆訓(xùn)冷是也。大雅:泂□彼行潦。毛曰:泂,遠也。此謂泂卽迥之假借也。江賦□漲□泂,同。從水冋聲。戶褧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滄cānɡ
注解:寒也。周書周祝解曰:天地之閑有滄□。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仌部凔字音義同。從水倉聲。七岡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qìnɡ
注解:冷寒也。冷寒者,冷之寒同寒而有別也。世說新語曰:劉眞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旣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注云:吳人以冷為渹。大平御覽引此事,渹作□。集韻、類篇皆云□渹二同。楚慶切。吳人謂冷也。今吳俗謂冷物附他物,其語如鄭國之鄭,卽□字也。從水靚聲。七定切。十一部。廣韻楚敬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淬cuì
注解:滅火器也。滅火器者,葢以器盛水濡火使滅,其器謂之淬。與火部之焠義略相近,故焠通作淬。從水卒聲。七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沐mù
注解:濯發(fā)也。引伸為芟除之義,如管子云沐涂樹之□,釋名云沐禿無上皃之稱。從水木聲。莫卜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沬huì
注解:灑面也。律歷志引顯命曰:王乃洮沬水。師古曰:沬,洗面也。禮樂志:沾赤汗,沬流赭。晉灼曰:沬,古靧字。檀弓:瓦不成味。鄭云:味當(dāng)作沬。沬,靧也。按此沬謂瓦器之釉,如洗面之光澤也。從水未聲?;膬?nèi)切。十五部。湏,古文沬,從廾水,從頁。各本篆作湏,解作從頁,今正。尚書:王乃洮颒水。釋文曰:說文作沬。云古文作颒。文□:颒血飲泣。李注曰:颒,古沬字。李注本作古文沬字,奪文耳。陸語尤可證。說文作颒,從兩手匊水而灑其面,會意也。內(nèi)則作靧,從面貴聲。葢漢人多用靧字。沬,颒本皆古文。小篆用沬,而颒專為古文?;驃Z其□,因作湏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浴yù
注解:灑身也。老子:浴神不死。河上公曰:浴,養(yǎng)也。夏小正:黑鳥浴。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皆引伸之義也。從水谷聲。余蜀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澡zǎo
注解:灑手也。皿部曰:盥,澡手也。儒行篇曰:澡身而浴德。其引伸之義。按或假繰為澡,如禮記緦冠繰纓是。荀卿又作慅纓。從水喿聲。子晧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洗xiǎn
注解:灑足也。灑,俗本作灑,誤,今依宋本正。內(nèi)則曰: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此灑面曰靧,灑足曰洗之證也。洗讀如跣足之跣。自后人以洗代灑滌字,讀先禮切,沿至近日以灑代灑,轉(zhuǎn)同詩禮之用矣。從水先聲。穌典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汲jí
注解:引水也。各本有于井二字,今依玄應(yīng)引及玉篇訂。其器曰缾,曰甕。其引甕之繩曰綆,曰繘。井九三曰:可以汲。引伸之,凡擢引皆曰汲。廣雅曰:汲,取也。古書多用汲汲為彶彶,同音假借。從及水。本作從水從及,今訂。及亦聲。居立切。七部。小徐本從水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淳(□)chún
注解:淥也。上文曰:淥,或漉字。似□淋二篆宜類廁,恐轉(zhuǎn)寫者亂之也。內(nèi)則、考工記注皆曰:淳,沃也。按□氏而沃之,卽上文之渥淳其帛也。內(nèi)則淳熬、淳模之名,因沃之以膏也。然則許云淥也,謂淥之后一義。從水□聲。常倫切。按當(dāng)依經(jīng)典釋文之純反。常倫乃不澆之訓(xùn),純醇二字之假借也。假借行而本義廢矣。十三部?!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淋lín
注解:□水□也。今俗語皆爾。郭樸注三倉曰:淋,漉水下也。從水林聲。力尋切。七部。一曰淋淋,山下水也。謂山下其水也。與下文決,下水也義同。七發(fā)曰: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渫xiè
注解:除去也。井九三曰:井渫不食。荀爽曰:渫去檅濁。淸潔之意也。按凡言泄漏者,卽此義之引伸。變其字為泄耳。從水枼聲。私列切。十五部。按枼聲或在十五部,或在八部,葢二部之通融難以枚數(shù)。枼從世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huàn
注解:濯衣垢也。周南箋云:澣謂濯之。半澣曰湔。見上文。從水□聲。胡玩切。十四部。篇、韻皆上聲。按作澣者,今俗字也。浣,今□從完。小徐本如此。按儀禮古文假浣為盥。公羊傳亦有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濯zhuó
注解:□也。崧高傳曰:濯濯,光明也。靈臺傳曰:濯濯,娛游也。皆引伸之義也。有假洮為濯者,如鄭注顧命之洮為澣衣成事是也。周禮故書以濯為祧。爾雅以濯為珧。史、漢以輯濯為楫棹。皆古文假借。從水翟聲。直角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涑sōu
注解:□也。涑,亦假漱為之。公羊傳:臨民之所漱浣也。何曰:無垢加功曰漱,去垢曰浣。齊人語。解云:無垢加功,謂但用手斗漱。去垢葢用足物。故內(nèi)則云: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鄭云手曰漱,足曰澣是也。若然則涑與澣別。而許不別者,許渾言,何析言也。毛詩周南箋云:污,煩也。煩撋之用功深。澣謂濯之耳。是則澣對污言,又分深淺。實則何之去垢,卽毛詩之污。何之無垢加功,卽毛詩之澣。古人因義立文,后人當(dāng)因文考義耳。上文湔篆下云:一曰手澣。已依水經(jīng)注訂手為半。依諸家用手曰涑之云,則作手固未嘗非是。從水束聲。速矦切。三部。河?xùn)|有涑水。左傳曰:伐我涑川。水經(jīng)曰:涑水,出河?xùn)|聞喜縣東山黍葭谷。今涑水出山西絳州絳縣陳村峪,伏流復(fù)出,西入聞喜縣畍。又西南入夏縣畍,經(jīng)安邑縣北,西流入蒲州府猗氏縣畍。又西南經(jīng)臨晉縣南、虞鄉(xiāng)縣北、永濟縣西南,入五姓湖。又西南入黃河。按左傳音義,此水徐仙民息錄反。字林音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潎pì
注解:于水中擊絮也。擊當(dāng)為撆。撆潎同音。手部曰:撆,□也。一曰擊也。似□義于此為近??脊び涀⒃缓?。莊子曰洴澼絖。皆謂于水面漂撆之。竹部曰:□,潎絮簀也。纟部曰:紙,絮一□也。然則撆絮乃造紙之先聲,亦謂之漂。史記:韓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漂與潎雙聲為轉(zhuǎn)注。漂,孚妙切。玉篇及曹憲注廣雅乃合潎漂為一字,同切孚妙,誤矣。從水敝聲。匹蔽切。十五部。秋興賦:游鯈潎潎。魚游水皃,引伸之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lǒnɡ
注解:涂也。謂涂墍也。通俗文曰:泥涂謂之□澒。從水從土,尨聲。讀若隴。按隴字葢誤,尨聲不得讀如隴也?!跤忠娡敛?。玉篇亦在土部,引說文木貢切。玄應(yīng)□澒,上莫董切,下胡動切。大徐亡江切?!踔悦桑坏米x若隴。葢水部本無此字,淺人增之,妄增此讀若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灑sǎ
注解:汛也。凡埽者先灑。弟子職云:實水于盤,攘臂袂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是也。引伸為凡散之稱。從水麗聲。山豉切。十六部。音變?yōu)樗非小R艮D(zhuǎn)為沙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汛xùn
注解:灑也。卂,疾飛也。水之散如飛,此以形聲包會意也。楊雄劇秦美新云:況盡汛埽前圣數(shù)千載功業(yè)。汛埽,卽灑埽也。俗用為潮汛字。從水卂聲。息晉切。十二部。按汛與灑互訓(xùn)而殊音。灑則經(jīng)典用為灑之假借。然謂灑卽汛之假借,則于古音尤合。葢灑從西聲,西古音如詵也。小顏注東方朔傳灑埽云:灑音信。此謂卽汛字也。云又山豉反。此謂卽灑字也。此等必皆漢書音義舊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染rǎn
注解:□繒染為色。此據(jù)周禮染人言也。染人掌染絲帛??曊?,帛也。不言絲者,舉帛以該絲也。夏纁玄,秋染夏。從水雜聲。此當(dāng)云從水木,從九。裴光遠曰:從木。木者,所以染。梔茜之屬也。從九。九者,染之?dāng)?shù)也。按裴說近是。禮一入為縓,再入為赪,三入為纁,朱則四入,五入為緅,玄則六入,七入為緇。字從九者,數(shù)之所究。言移易本質(zhì)必深入之也。而剡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泰tài
注解:滑也。此以疊韻為訓(xùn)。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辀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辀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為緃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為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隸省,隸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從廾水,會意。大聲。他葢切。十五部。按隸作泰,字形、字音、字義皆與古絕異。夳,古文泰如此。按當(dāng)作夳。從仌,取滑之意也。從大聲,轉(zhuǎn)寫恐失其眞矣。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為太。展轉(zhuǎn)貤繆,莫能諟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yán
注解:海岱之閑謂相污曰□。方言:泛浼□洼洿也。自關(guān)而東或曰洼,或曰泛。東濟海岱之閑或曰浼,或曰□。按洿污古通用。子云義取洿薉,許說及廣雅皆從之。郭注以洿池釋之,非也。從水閻聲。余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浼měi
注解:污也。孟子公孫丑篇曰:爾焉能浼我哉。趙注:惡人何能污我也。從水免聲。武罪切。古音免聲字,多在十三部?!对姟吩唬骸昂铀间??!壁L(fēng)新臺文。毛傳曰:浼浼,平地也。按浼浼與亹亹同。如亹亹文王,卽勉勉文王也。文□吳都賦:淸流亹亹。李注引韓詩亹亹,水流進皃。此必毛詩浼浼之異文。今李注奪一亹字,非。許引此詩者,言假借之義也。《孟子》曰:“汝安能浼我?”此證本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灒zàn
注解:污灑也。謂用污水揮灑也。釋玄應(yīng)曰:江南言灒,子旦反。山東言湔,子見反。史記廉藺傳作濺。楊泉物理論作□。皆音于旦反。一曰水中人也。中讀去聲。此與上文無二義而別之者,此兼指不污者言也。上但云灑,則不中人。從水贊聲。則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chóu
注解:腹中有水氣也。從水愁聲。士尤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湩dònɡ
注解:乳汁也。見列子、穆天子傳?;蚪柚刈譃橹?,漢書匈奴傳重酪之便美是也。管子:湩然擊皷士忿怒。借湩為□也。周禮注湩容,卽毛詩傳之童容也。從水重聲。多貢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洟tì
注解:鼻液也。易萃上六:赍咨涕洟。鄭注:自目曰涕,自鼻曰洟。檀弓:垂涕洟。正義:目垂涕,鼻垂洟。詩陳風(fēng):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泗卽洟之假借字也。古書弟夷二字多相亂,于是謂自鼻出者曰涕,而自目出者別制淚字,。皆許不取也。素問謂目之水為淚,謂腦滲為涕。王襃童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曹娥碑: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漢魏所用已如此。從水夷聲。他計切。十五部。周易音義他麗反。又音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汗hàn
注解:身液也。身,各本作人,今依太平御覽訂。易:渙汗其大號。劉向說曰:汗出而不反者也。從水干聲。矦旰切。十四部。漢余汗縣,字如此,讀如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泣qì
注解:無聲出涕者曰泣。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者,別事□也。哭下曰:哀聲也。其出涕不待言。其無聲出涕者為泣。此哭泣之別也。尚書大傳曰:微子將往朝周,過殷之故墟,志動心悲。欲哭則為朝周,俯泣則近婦人。推而廣之作雅聲,謂之麥秀歌。從水立聲。去急切。七部。素問以為歰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涕tì
注解:泣也。按泣也二字,當(dāng)作目液也三字,轉(zhuǎn)寫之誤也。毛傳皆云:自目出曰涕。篇、韻皆云:目汁。泣非其義。從水弟聲。他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潸shān
注解:涕流皃。小雅大東曰:潸焉出涕。毛云:潸,涕下皃。從水,□省聲。所奸切。十四部?!对姟吩唬骸颁沙鎏?。”焉,韻會作然。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湅liàn
注解:□也。周禮染人:凡染,春暴練。注云:暴練,練其素而暴之。按此練當(dāng)作湅。湅其素。素者,質(zhì)也。卽□氏之湅絲、湅帛也。已湅之帛曰練,纟部練下云湅繒也是也?!跏先绶嬛?,暴之,而后絲帛之質(zhì)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如□米之去康粊,其用一也。故許以□釋湅。戰(zhàn)國策蘇秦得大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磨。簡練者,□湅之假借也。高誘曰:簡,汏也。練,濯治也。正與許云□淅也,淅汏米也,湅□也相符合。許不以湅□二篆為伍者,□謂米,湅謂絲帛也。金部治金曰煉,猶治絲帛曰湅。從水柬聲。郞甸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niè
注解:議辠也。文王世子: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鄭曰:成,平也。讞,言白也。按今本注作讞之言白也。之字衍。以徐邈云言也,正義云言白也正之。當(dāng)是本作言也,白也。正義省一也字耳。言與讞雙聲疊韻。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質(zhì)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zhì)于天子。此云以成讞于公,猶以成質(zhì)于天子也。故其字從水獻。其議如水之平而獻于上也。所質(zhì)旣下為受質(zhì),所讞不當(dāng)而上更議之亦為讞。葢本下獻上之詞,又轉(zhuǎn)為上平下之詞矣。漢書云諸獄疑于人心不厭者輒讞之是。從水獻。與灋同意。灋以三體會意?!跻远w會意。灋下云:平之如水。從水?!踔畯乃??!跻詴獍温?,灋則專會意。魚列切。十四、十五部之合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渝yū
注解:變污也。釋言曰:渝,變也。鄭風(fēng)傳、虞翻注易、杜注左傳皆同。許謂瀞而變污。從水俞聲。羊朱切。四部。一曰渝水,在遼西臨渝,東出塞。遼西郡臨渝,二志同。臨渝故城無考。前志臨渝下曰: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同郡交黎縣下曰: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按水經(jīng)注遼水篇詳白狼水、渝水、候水。今渝水未詳。一統(tǒng)志于永平府曰:古今水道變遷,所當(dāng)闕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減jiǎn
注解:損也。古書多假咸為減。從水咸聲。古斬切。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滅miè
注解:盡也。從水烕聲。此舉形聲包會意。亡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漕cáo
注解:水轉(zhuǎn)谷也。谷,各本訛轂,今依韻會、平準書索隱、蕪城賦注訂。如淳漢書注曰:水轉(zhuǎn)曰漕。百官志曰:大倉令主受郡國傳漕谷。從水□聲。在到切。古音在三部。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乘下疑奪車字。葢車亦得稱漕?;蛟萍叭懻`字。按史記索隱作一云車運曰轉(zhuǎn),水運曰漕十字,當(dāng)從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泮pàn
注解:諸矦饗射之宮,諸矦上當(dāng)有泮宮二字。饗,大徐作鄉(xiāng),今依小徐。饗者,謂鄉(xiāng)飲酒也。詩行葦、泮水皆言諸矦。鄉(xiāng)飲酒之禮,見鄭箋。古者養(yǎng)老之禮,卽鄉(xiāng)飲酒之禮也。公劉先射而后養(yǎng)老,故曰饗射。廱篆下曰:天子饗飲辟廱,亦謂鄉(xiāng)飲酒。不言射者,言饗以關(guān)射。五經(jīng)異義引韓詩說:辟雍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魯頌曰:思樂泮水。又曰:旣作泮宮。毛曰:泮水,泮宮之水也。天子辟廱,諸矦泮宮。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諸矦曰頖宮。鄭云:辟,明也。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許書無頖字,葢禮家制頖字,許不取也。小戴三云頖宮。西南為水,東北為墻。從水半,魯頌箋云:辟廱者,筑土雝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泮之言半也。葢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白虎通曰:獨南面禮儀之方有水耳。半亦聲。普半切。十四部。詩:迨冰未泮。傳云:泮,散也。此假泮為判也。隰則有泮。傳云:泮,坡也。此假泮為畔也。〖注〗?jīng)c,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漏lòu
注解:□銅受水,刻節(jié),晝夜百節(jié)。百節(jié),各本作百刻,今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訂。晝夜以百節(jié)之,故為刻者百,因□百刻矣。周禮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注云:以水守壺者,為沃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視刻數(shù)也。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閑有長短焉。文選注引司馬彪曰: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shù)刻,以考中星、昏明星焉。按晝夜百刻,每刻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此是古法。樂記:百度得數(shù)而有常。注云:百度,百刻也。靈樞經(jīng):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從水屚,取屚下之義。屚亦聲。此依韻會而更考定之如此。屚,屋穿水下也。故云取屚下之義。盧后切。四部。今字皆假漏為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澒hònɡ
注解:丹沙所化為水銀也。本艸經(jīng)曰:镕化還復(fù)為丹。然則本丹之所化明矣。后代燒煅麄次朱砂為之?;茨蠒咦⒃唬喊诐?,水銀也。廣雅曰:水銀謂之澒。字一作汞。說者分別之云:汞,水銀滓。從水項聲。呼孔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萍pínɡ
注解:蘋也。蘋蓱二篆見艸部。篇、韻皆云:萍蓱同字。疑許書本有萍無蓱。小正、毛詩、爾雅皆作蘋。爾雅、毛傳皆曰蓱也。蓱卽萍之別字。周禮萍氏,疑本作蘋氏。然則說文艸部蘋下曰萍也,與水部萍下曰蘋也為轉(zhuǎn)注。不當(dāng)有蓱篆。水艸也。從水蘋,水艸也三字,釋從水之意。蘋亦聲。薄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標題:汩ɡǔ
注解:治水也。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王云:汩,治也。鴻,大水也。引伸之,凡治皆謂汩。書序汩作。汩,治也。汩本訓(xùn)亂,如亂之訓(xùn)治。故洪節(jié)汩陳其五行。汩,亂也。上文淈訓(xùn)濁,而釋詁云:淈,治也。郭景純云:淈汩同。從水曰聲。于筆切。十五部。俗音古忽切。訓(xùn)汩□,汩亂。文四百六十五宋本五作八,今□□篆,補池篆?!≈囟裱a濂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567
標題:沝zhuǐ
注解:二水也。卽形而義在焉。闕。此謂闕其聲也。其讀若不傳。今之壘切者,以意為之。凡沝之屬皆從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liú
注解:水行也。從沝□。會意。力求切。三部。□,突忽也?!踔玖x謂不順忽出也。引申為突忽,故流從之。流,篆文從水。流為小篆,則□為古文、籒文可知。此亦二上之例也?;騿栐唬汉尾灰粤魃嫒胨?,而附□□為重文乎。曰:如是,則沝無所附。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甲ⅰ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shè
注解:徒行濿水也。濿,各本作厲,誤。濿,或砅字也。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為凡渡水之偁。釋水曰:繇膝以上為涉。毛傳同。許云徒行者,以別于以車及方之、舟之也。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行也,皆涉也,故字從步。從沝步。會意。時攝切。八部。涉,篆文從水。1851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標題:瀕pín
注解:水厓,人所賓附也。厓今之涯字。附當(dāng)作駙。馬部曰:駙,近也。瀕賓以疊韻為訓(xùn)。瀕,今字作濵。召旻傳曰:瀕,厓也。采蘋、北山傳皆曰:濵,厓也。今字用頻訓(xùn)數(shù)??忌H醾髟活l,急也。廣雅曰頻頻,比也。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本無二字二音,而今字妄為分別,積習(xí)生常矣。顰戚不歬而止。從頁從涉?!跗?,各本作□戚,今正。此以顰戚釋從頁之意也。將涉者,或因水深,顰眉蹙頞而止。故字從涉頁。符眞切。按當(dāng)必鄰切。十二部。凡□之屬皆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標題:顰pín
注解:涉水顰戚也。戚古音同蹴,迫也。各本作蹙,誤。顰戚,謂顰眉蹙頞也。許必言涉水者,為其字之從瀕也。從□卑聲。符眞切。按從卑聲,則古音在十六部。易:頻復(fù)。本又作嚬。王弼、虞翻、侯累皆以頻蹙釋之。鄭作□。陸云音同。按諸家作頻,省下□。鄭作□,省上頻。古字同音叚借,則鄭作□為是。諸家作頻,非。顰本在支韻,不在眞韻也。自各書省為頻,又或作嚬,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為顰,而古音不可復(fù)知,乃又改易音義云鄭作□。幸晁氏以道古周易、呂氏伯恭古易音訓(xùn)所據(jù)音義皆作卑,晁云:卑,古文也。今文作□。考古音者得此,眞一字千金矣。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標題:くquǎn
注解:水小流也。水部曰:涓,小流也。く與涓音義同。釋名曰:山下根之受□處曰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潤也。按此為禹貢羽畎、岱畎之說解。亦卽小流之義?!吨芏Y》:“匠人為溝洫,枱廣五寸,枱,許之耜字也。見木部。各本作□,誤。二枱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く?!北钉^之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已上考工記匠人職文,說詳鄭注及程氏瑤田通藝錄。今周禮く作□,巜作澮。與許所據(jù)不同者,后人所改也。く巜巛三篆下皆宜曰象形,而不言者,省文也。姑泫切。十四部。凡く之屬皆從く。甽,古文く從田川。古文疑當(dāng)作籒文,葢く巜皆古文也。按鄭注考工記曰:□,畎也。謂甽畎古今字?!鯀u今之畎字也。田之川也。四字小徐有,而田訛作□。畎,篆文く從田犬聲。畎為小篆,則く□為古籒可知。此亦先二后上之例。六畎為一畮。漢食貨志曰:趙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畎,一夫三百甽,而播種于甽中。按長終畮者,長百步也。六尺為步,步百為畮。播種于甽中者,甽中猶甽閑,播種于兩甽之閑也。深者為甽,高者為田,皆廣尺。三百甽,積廣六百尺。長百步,亦長六百尺。故一夫百畮,其體正方。許云六畎為一畮者,謂其地容六畎耳。與一畮三畎之制非有二也。畎與田來歲互易,卽代田之制也。六尺為步,步百為畮,見田部。文一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く部
標題:巜kuài
注解:水流澮澮也。澮澮當(dāng)作□□。毛傳曰:□□,流也。水部曰:□□,水流聲也。古□聲、會聲多通用。水流涓涓然曰く,□□然則曰巜,巜大于く矣。此字之本義也,因以名井田之制。方百里為巜,廣二尋,深二仞。考工記匠人文。尋、仞依許寸部人部說皆八尺。今周禮作澮。許所據(jù)作巜。后人以水名易之也。古外切。十五部。凡巜之屬皆從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標題:粼lín
注解:水生厓石閑粼粼也。厓者,山邊也。從巜□聲。力珍切。十二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標題:川chuān
注解:毌穿通流水也。毌,各本作貫。毌,穿物持之也。穿,通也。巛則毌穿通流,又大于巜矣。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溪,許云泉出通川為谷是也。有絶大乃謂川者,如皋陶謨く巜距川,考工記澮達于川是也。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队輹吩唬褐^古文皋陶謨?!翱¥瘞w,距巛。”歫,各本作距,今正。今尚書作畎澮距川者,后人所改也。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川,今昌緣切。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云漢之詩是也。凡川之屬皆從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巠jīnɡ
注解:水□也。巠之言濥也。濥者,水□行地中濥濥也。故從川在地下。從川在一下。一,地也。會意?!跏÷?。古靈切。十一部。一曰水冥巠也。冥巠,水大皃。今字作溟涬。司馬注莊曰:涬溟,自然氣也。□,古文巠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巟huānɡ
注解:水廣也。引申為凡廣大之偁。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為巟也?;?,蕪也?;男卸鴰x廢矣。從巛亾聲。呼光切。十部?!兑住吩唬骸鞍鼛x用馮河?!碧┚哦侈o。今易作荒。陸云:本亦作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huò
注解:水流皃。皃舊作也,今依篇、韻正。江賦:溭淢浕涢。李云:參差相次也。淢卽□。詩:黍稷彧彧。彧者,□之變。叚□為□也。從巛或聲。于逼切。一部。亦胡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yù
注解:水流也。此與水部汩義異。汩,治水也。上林賦曰:汩乎混流。又曰:汩□漂疾。方言:汩,疾行也。注云:汩汩,急皃。于筆切。此用汩為□也。廣韻合為一,非。從巛曰聲。于筆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liè
注解:水流□□也。從川,列省聲。大徐曰:□字從□。此疑誤,當(dāng)是從□省。小徐本作□省聲。良薜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邕yōnɡ
注解: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邑,各本無,依韻會補。成,各本作城,誤,依廣韻、韻會正。自邕當(dāng)作自□,轉(zhuǎn)寫之誤。□者,抱也。池沼多由人工所為,惟邑之四旁有水來自擁抱旋繞成池者,是為邕。以擁釋邕,以疊韻為訓(xùn)也。故其字從川邑。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周頌曰:于彼西雝。傳曰:雝,澤也。大雅曰:于樂辟雝。鎬京辟雝。傳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雝。水經(jīng)注釋漁陽郡雍奴曰:四方有水為雍,不流為奴。皆邕字之叚借也。從巛邑。川圍邑。會意。讀若雝。于容切。九部?!?,籒文邕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zāi
注解:害也。害者,傷也?!鹾ψ直救绱俗?。玉篇云。天反時為□。今凡作災(zāi)、災(zāi)、葘,皆叚借字也。災(zāi)行而□廢矣。周語曰:陽塞而在陰,川原必塞。原塞,國必亡。以一塞川,是為害川。故字從一雝川。從一雝川。雝壅古今字。王莽傳:邕涇水不流。亦叚邕為壅,此會意也。祖才切。一部?!洞呵飩鳌吩唬骸按t為澤,兇?!毙曜髠魑摹4藗爞髡f會意之恉也。知莊子曰:周易: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川雝為澤,夭且不整,所以兇也。與偁艸木麗于土說□從艸麗,偁豐其屋說寷從宀豐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侃kǎn
注解:剛直也。論語鄉(xiāng)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自唬嘿┵?,和樂皃也。葢謂卽衎衎之叚借字。從□?!酰盼男乓?。見言部。從巛,取其不舍晝夜。信則可□。會意。空旱切。十四部?!墩撜Z》曰:“子路侃侃如也?!币娤冗M篇。今作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葢許氏筆誤?!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州zhōu
注解:水中可凥者曰州,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水□遶其旁,從重川。水字今補?!趵@,各本作周遶,誤,今正。□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島。州本州島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島。俗乃別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詩》曰:“在河之州?!标P(guān)雎文。證州之本義也。一曰州,□也。以□韻為訓(xùn)?!?,耕治之田也。各□其土而生也。人各耕治以為生。此說州之別一義。其實前義內(nèi)可包?!?,古文州。此像前后左右皆水?!甲ⅰ健?、□、□,古文州。文十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標題:泉quán
注解:水厡也。釋水曰: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h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毛傳亦云:檻泉正出。側(cè)出曰氿泉。許作濫泉、厬泉。召旻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傳曰:泉水從中以益者也。引申之,古者謂錢曰泉布。許云: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象水流出成川形。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疾緣切。十四部。凡泉之屬皆從泉?!甲ⅰ?jīng)?,古文?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標題:□fàn
注解:泉水也。泉水者,泉出之水也?;茨蠒疲耗b于流□,而鑒于澄水。許注云:楚人謂水暴溢為□?!鯀u瀪字。泉水暴溢曰瀪也。從泉緐聲,讀若飯。符萬切。十四部。古讀平聲。1859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標題:灥xún
注解:三泉也。凡積三為一者,皆謂其多也。不言從三泉者,不待言也。闕。此謂讀若未詳,闕其音也。今音詳遵切,依附泉之雙聲為之。凡灥之屬皆從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標題:□yuán
注解:水本也。各本作水泉本也,今□正。月令百源注曰:眾水始所出為百源。單□曰原。絫□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從灥出廠下。廠者,山石之厓巖。會意。愚袁切。十四部。原,篆文從泉。此亦先二后上之例。以小篆作厡,知□乃古文、籒文也。后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別制源字為本厡之厡,積非成是久矣。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標題:永yǒnɡ
注解:水長也。引申之,凡長皆曰永。釋詁、毛傳曰:永,長也。方言曰:施于眾長謂之永。象水巠理之長永也。巠者,水脈。理者,水文。于憬切。古音在十部?!对姟吩唬骸敖酪??!敝苣蠞h廣文。凡永之屬皆從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標題:羕yànɡ
注解:水長也。引申之為凡長之偁。釋詁曰:羕,長也。從永羊聲。余亮切。十部?!对姟吩唬骸敖k矣?!睗h廣文。毛詩作永,韓詩作羕,古音同也。文選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李注引韓詩江之漾矣。薛君曰:漾,長也。漾乃羕之訛字。1862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標題:□pài
注解:水之衺流別也。流別者,一水岐分之謂。禹貢曰:漾東流為漢。沇東流為泲。江東別為沱。此言流別之始。釋水詳之。自河出為灉,濟為濋已下是也。流別則其勢必衺行,故曰衺流別?!跖c水部派音義皆同,派葢后出耳。衺流別,則正流之長者較短而巠理同也,故其字從反永。從反永。匹卦切。十六部。凡□之屬皆從□。讀若稗縣。禾部曰:瑯邪有稗縣。今地理志作椑縣,誤也。小徐本作蜀稗縣,非。蜀只有郫縣,音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mài
注解:血理分衺行體中者。理分猶分理。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衺行體中,而大□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從□從血。會意。不入血部者,重□也?!跻嗦暋D@切。十六部。脈,□或從肉。衇,籒文。左血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覛mì
注解:衺視也。釋詁曰:覛,胥,相也。郭云:覛謂相視也。按覛與目部眽通用。古詩:眽眽不得語。李善引爾雅及注作眽。今文選訛作脈,非也。覛不入見部者,重□也。從□從見。會意?!跻嗦?。莫狄切。廣韻莫獲切。十六部。俗有尋覓字,此篆之訛體?!?,籒文。文三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谷ɡǔ
注解:泉出通川為谷。釋水曰: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許不言溪者,許以溪專系之山豄無所通也。川者,毌穿通流之水也。兩山之閑必有川焉。詩:進□維谷。叚谷為鞫。毛傳曰:谷,竆也。卽邶風(fēng)傳之鞫,竆也。從水半見出于口。此會意。古祿切。三部。亦音浴。凡谷之屬皆從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溪xī
注解:山□無所通者?!?,各本作瀆,今正?!醪吭唬骸酰弦?。讀若洞。古文作豄。釋山曰:山豄無所通,溪。然則許作□明矣。從谷奚聲??噘馇小J?。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huò
注解:通谷也。通迵之谷也。文選注曰:華延洛陽記云:城南五十里有大谷,舊名通谷。引申為凡疏達之偁。從谷害聲。呼括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豂liáo
注解:空谷也。虛廫之谷也。大雅曰:大風(fēng)有隧,有空大谷。從谷翏聲。洛蕭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豅lónɡ
注解:大長谷也。司馬相如傳曰:巖巖深山之谾谾兮。晉灼曰:谾音籠。古豅字。蕭該曰:谾或作豅,長大皃也。徐廣谾音力工反,與晉說同。白駒傳曰:空谷,大谷也。從谷龍聲,讀若聾。盧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hónɡ
注解:谷中響也。此與宖,屋響也義近。考工記:其聲大而宏。司農(nóng)注:謂聲音大也。引申為凡大之偁。史記司馬相如傳:必將崇論谹議。從谷厷聲。戸萌切。古音在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谸qiān
注解:望山谷千千靑也。各本千千作谸谸,今正。高唐賦:仰視山顚,肅何芊芊。李注云:說文曰:谸,望山谷千千靑也。千與芊,古字通。按千芊為古今字。俗用芊改千,楚詞及陸機文賦皆用千眠字,南都賦作□瞑。謝脁詩:遠樹曖阡阡。廣雅乃有芊芊字耳。從谷千聲。倉絢切。十二部。古讀平聲。文八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jùn
注解:深通川也。深之使通也?!跖c叡睿音義皆相近,故今文洪范曰:思心曰□?!踝魇ァ9盼脑唬核荚活?。睿作圣。從□谷。會意。私閏切。十三部。□,殘也。殘猶穿也。谷,坑坎意也?!踔^穿之。谷取坑坎之意??涌?,深意也。已上十一字依韻會本?!队輹吩唬骸啊躅皾覛j川。”川部旣偁咎□謨浚く巜歫川矣,此又偁而字異,何也。葢前為古文尚書,此為今文也。以浚、く皆倉頡古文知之。□,□或從水??#盼摹?。從水,從睿。睿,古文叡也。叡,深明也,通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谷部
標題:仌bīnɡ
注解:凍也。仌凍二篆為轉(zhuǎn)注。絫□之曰仌凍,如月令冰凍消釋是也。象水冰之形。冰,各本作凝,今正。謂象水初凝之文理也。筆陵切。六部。凡仌之屬皆從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冰nínɡ
注解:水堅也。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dāng)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釋器:冰脂也。孫本冰作凝。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別制凝字。經(jīng)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從水仌。會意。魚陵切。六部。凝,俗冰從疑。以雙聲為聲?!甲ⅰ綒辏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凍dònɡ
注解:仌也。初凝曰仌,仌壯曰凍。又于水曰冰,于他物曰凍。故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凍。從仌東聲。多貢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línɡ
注解:仌出也。仌出者,謂仌之出水文棱棱然。輕讀為力膺切,重讀則里孕切,今俗語猶尒。豳詩:三之日納于凌陰。傳曰:凌陰,冰室也。此以冰釋凌,以室釋陰,非謂□為仌室也。鄭注周禮凌人徑云凌,冰室也。似失之。從仌□聲。六部。《詩》曰:“納于□陰?!逼咴挛摹A?,□或從夌。夌聲也?!甲ⅰ接帧?,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凘sī
注解:流仌也。謂仌初結(jié)及已釋時隨流而行也。從仌斯聲。息移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凋diāo
注解:半傷也。傷,創(chuàng)也。半傷未全傷也。從仌,仌霜者傷物之具,故從仌。周聲。都僚切。二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冬dōnɡ
注解:四時盡也。冬之為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從仌。從仌從□。會意?!跻嗦暋6甲谇?。九部?!?,古文終字。見纟部。□,古文冬,從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冶yě
注解:銷也。銷者,鑠金也。仌之融如鑠金然,故爐鑄亦曰冶。易:野容誨淫。陸德明本作冶容。按野、冶皆蠱之叚借也。張衡賦言妖蠱,今言妖冶。從仌臺聲。聲葢衍。臺者,悅也?!暸_悅而化。會意。冶,今音羊者切。古音讀如與,在五部?;蛟慌_雙聲也,故以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凔cānɡ
注解:寒也。此與水部滄音義皆同。枚乘上書曰:欲湯之凔,絕薪止火而己。按方言曰漺凈也,二字當(dāng)從冫?!鯀u凔字。凈卽凊字。從仌仌者,寒之象也。故訓(xùn)寒之字皆從仌。倉聲。初亮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冷lěnɡ
注解:寒也。從仌令聲。魯打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hán
注解:寒也。從仌圅聲。胡男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lǐn
注解:□□,依文賦注補二字。寒也。引申為敬畏之偁。俗字作懔懔。從仌廩聲。力稟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凊qìnɡ
注解:寒也。曲禮曰: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從仌靑聲。七正切。十一部。癛凊二篆舊在凍篆之前,非其次也,今更正。凡全書內(nèi)多有宐正者,學(xué)者依此求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bì
注解:□冹,二字今補。風(fēng)寒也。豳風(fēng)七月:一之日觱發(fā)。傳曰:觱發(fā),風(fēng)寒也。按觱發(fā)皆叚借字,□冹乃本字。猶水部畢沸,今詩作觱沸。或許所據(jù)毛詩不同今本,或許采三家詩,皆未可定也?!对姟吩唬骸耙恢铡鮾??!逼咦纸裱a。從仌畢聲。卑吉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冹fú
注解:□冹也。三字今正。從仌犮聲。分勿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凓lì
注解:凓冽,二字今補。寒皃。皃,各本作也,今依大東正義及小徐本。毛傳曰:凓冽,寒氣也。古亦單用凓字,春秋緐露謂煗寒曰熏凓?!对姟吩唬骸岸諆!逼咦纸裱a。亦豳風(fēng)七月文也。今詩作栗烈??荚娰讼氯枰咴露諆?,是孔本與許同。而陸釋文作栗烈,與許異。且云說文作□颲,其實風(fēng)部未嘗引詩也。五經(jīng)文字仌部有凓,知其所據(jù)詩作凓。從仌□聲。力質(zhì)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仌部
標題:冽liè
注解:凓冽也。三字今正。古單用冽字者,如詩冽彼下泉傳曰冽,寒也。有冽氿泉傳曰冽,寒意也。素問曰風(fēng)寒冰冽。從仌□聲。各本篆作□,解作賴聲。音洛帶切。今正。按□字卽廣韻、玉篇皆無之,而孔沖遠大東正義、李善注高唐賦嘯賦皆引說文、字林冽字,是今本冽訛為□顯然也。良辥切。十五部?!甲ⅰ劫?。□。文十七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洌部
標題:雨yǔ
注解:水從云下也。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偁雨。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閑也。水者,水字也。王矩切。五部。凡雨之屬皆從雨。□,古文。象形?!甲ⅰ健?、□、□、□,古文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靁léi
注解:□昜薄動生物者也。各本作陰陽,今正。動下各本有靁雨二字,不辭,今依韻會本正。薄音博,迫也。陰陽迫動,卽謂靁也。迫動下文所謂回轉(zhuǎn)也,所以回生萬物者也。從雨,畾象回轉(zhuǎn)形。許書有畕無畾。凡積三則為眾,眾則盛,盛則必回轉(zhuǎn)。二月陽盛,靁發(fā)聲,故以畾象其回轉(zhuǎn)之形,非三田也。韻書有畾字,訓(xùn)田閑,誤矣。凡許書字有畾聲者,皆當(dāng)云靁省聲也。魯回切。十五部。○凡古器多以回為靁。□,籒文靁。閑有回。當(dāng)作畾閑有回,奪畾。回,靁聲也。說畾閑有回之意。□,古文靁?!酰盼撵Y。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霣yǔn
注解:齊人謂靁為霣。各本齊上有雨也二字。按自靁篆至震篆皆言雷電,自霝篆至霩篆皆言雨。叚令霣之正義為雨,則當(dāng)次于彼閑。今刪。韻會本亦無此二字。齊人謂靁曰霣,方俗語言如此。靁,古讀如回。回與員語之轉(zhuǎn)。公羊傳:星霣如雨。叚為隕字。從雨員聲。于敏切。十三部。一曰云轉(zhuǎn)起也。別一義。云回轉(zhuǎn)而起名之霣者,略與云同音也。古文云作員。讀若昆。大徐無此三字?!酰盼撵B如此。古當(dāng)作籒。員下云籒文作□,鼎下云籒文以鼎為貝是也?!跽?,籒文妘?!跽撸N文則。皆是以鼎為貝?!甲ⅰ健?,古文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霆tínɡ
注解:靁余聲鈴鈴。所□挺出萬物。聲下有也字者,誤衍。鈴與挺皆以□韻為訓(xùn)。靁所以生物,而其用在余聲鈴鈴然者。禮記曰:地載神氣,神氣風(fēng)霆,風(fēng)霆流形,庶物露生。從雨廷聲。特丁切。十一部。古多讀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霅zhá
注解:霅霅,靁電皃。靁,各本作震,今依韻會本。霅霅,聲光雜沓之皃。按馬融廣成頌霅爾雹落。霅音素洽反。今俗語云霎時閑,霎卽霅之俗字。從雨,譶省聲。省譶為言,如省蟲為蟲也。丈甲切。八部。一曰霅,眾言也。依韻會本六字在此。譶,疾言也。霅以為聲?;蛴?xùn)霅為眾言,則是從言從雨會意矣。吳都賦曰:靸霅驚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電diàn
注解:□昜激耀也??讻_遠引河圖云:陰陽相薄為靁。陰激陽為電。電是靁光。按易震為靁,離為電。月令靁乃發(fā)聲,始電。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言震電。詩采芑、常武、云漢言靁霆。震靁一也,電霆一也。谷梁傳曰:電,霆也。古義霆電不別。許意則統(tǒng)言之謂之靁。自其振物言之謂之震,自其余聲言之謂之霆,自其光耀言之謂之電,分析較古為□心。靁電者,一而二者也。從雨從□。靁自其回屈言,電自其引□言?!跻嗦曇病P⌒毂咀饔辍趼?。堂練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陳?!酰盼碾娙绱?。□部曰:□,籒文□。又部曰:□,古文□。乖啎不合。依此則當(dāng)作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震zhèn
注解:劈歷振物者。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靁為霆。倉頡篇曰: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僖十五年皆言震。振與震□韻。春秋正義引作震物為長,以能震物而謂之震也。引申之,凡動謂之震。辰下曰:震也。從雨辰聲。章刃切。十三部。古多讀平聲?!洞呵飩鳌吩唬骸罢鹨牟畯R?!弊笫腺沂迥杲?jīng)、傳皆有之。必引此者,以為劈歷震物之證也。史記殷武乙暴靁震死,神道設(shè)敎之至□者也。□,籒文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xuě
注解:冰雨說物者也。冰,各本作凝,今正。凝者,冰之俗也。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故許謂之冰雨。說,今之悅字。物無不喜雪者。說與雪□韻。從雨彗聲。相絶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霄xiāo
注解:雨□為霄。雨猶□也。釋天曰:雨□為霄雪。此霄字本義。若淮南書上游于霄雿之野,高讀如紺綃之綃。此則別為一義。乃今義行而古義□用矣。霄亦叚消。從雨肖聲。相邀切。二部。齊語也。亦方俗語言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xiàn
注解:稷□也。謂雪之如稷者。毛詩傳曰:霰,暴雪也。暴當(dāng)是黍之字誤。俗謂米雪,或謂粒雪皆是也。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霰。詩箋云: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團,謂之霰。久之寒勝則大雪矣。從雨□聲。穌甸切。十四部?!酰被驈囊?。見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雹báo
注解: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zhuǎn)而為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于甘泉,則為冰。此其驗也。左氏傳曰:圣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zāi)。從雨包聲。蒲角切。古音在三部?!酰盼谋⑷绱?。象其磊磊之形。〖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霝línɡ
注解:雨□也?!酰鞅咀髁?,今依廣韻正。霝與零義殊。許引東山霝雨,今作零雨,訛字也。定之方中:靈雨旣零。傳曰:零,落也。零亦當(dāng)作霝。霝亦叚靈為之。鄭風(fēng):零露漙兮。正義木作靈。箋云:靈,落也。靈落卽霝落。雨曰霝□。艸木曰零落。從雨□,象□形。郞丁切。十一部?!对姟吩唬骸半炗昶涿??!贬亠L(fēng)東山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uò
注解:雨□也。此下雨本字。今則落行而□廢矣。從雨各聲。盧各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零línɡ
注解:徐雨也。徐,各本作余,今依玉篇、廣韻及太平御覽所引纂要訂。謂徐而下之雨。小雅:興云祁祁。傳曰:祁祁,徐也。箋云:古者陰陽和,風(fēng)雨時,其來祁祁然而不曓疾。引申之義為零星,為凋零。從雨令聲。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鄰?!甲ⅰ健酰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sī
注解:小雨財□也。財當(dāng)作才,取初始之義。今字作纔。從雨鮮聲,讀若斯。息移切。十六部。鮮聲在十四部而讀如斯者,以雙聲合音也。列子:鮮而食之。卽析而食之也。斯析音義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霢mài
注解:霢霂。小雨也。信南山曰:益之以霢霂。釋天、毛傳皆曰:霢霂,小雨也。釋名曰:言裁霢歷沾漬。如人沐頭,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按霢霂者,溟蒙之轉(zhuǎn)語。水部溟下曰:小雨溟溟也。蒙下曰:蒙蒙,溦雨也。從雨脈聲。莫獲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霂mù
注解:霢霂也。此雙聲字。從雨沐聲。莫卜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suān
注解:小雨也。從雨酸聲。素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jiān
注解:溦雨也。溦,各本作微,今正。水部曰:溦,小雨也。今人謂小雨曰廉纖,卽□也。從雨□聲。子廉切。七部。又讀若芟。又字衍。一說謂讀若□矣,又讀若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zhōnɡ
注解:小雨也。從雨眾聲。職戎切。九部?!稏L堂月令》曰:“□雨?!痹铝顭o此文。惟季春行秋令,淫雨蚤降注云:今月令曰眾雨,漢人眾讀平聲。卽許所據(jù)之□雨之也。但記文淫雨,鄭注云霖雨。許不當(dāng)以小雨釋□,似小必是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霃chén
注解:久□也。月令: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沈卽霃之叚借也。沈行而霃廢矣。從雨沈聲。直深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ián
注解:久雨也?!踔赃B也。從雨兼聲。力鹽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hán
注解:久雨也。從雨圅聲。胡男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霖lín
注解:凡雨三日已往為霖。左傳隱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按許直用傳文為說也。已當(dāng)作以。自三日以往,謂雨三日又不止,不定其日數(shù)也。雨三日止,不得謂霖矣。韋注國語亦曰:雨三日以上為霖。若宋人注尚書云三日雨為霖,失古義矣。釋天: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從雨林聲。力尋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ín
注解:霖雨也。南陽謂霖□。俗本作謂霖雨曰□。全書多類此者,今不可盡正矣。其字從□?!跽?,眾立也。故雨多取之。是可以證□雨之為霖,而非小雨矣。淫雨卽□雨之叚借。從雨□聲。銀箴切。七部。按舉形聲關(guān)會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zī
注解:雨聲。從雨眞聲,讀若資。眞聲而讀若資者,合音也。故廣韻作□。卽夷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ǔ
注解:雨皃。方語也。方上葢奪北字。集韻曰:□,火五切。北方謂雨曰□。呂靜說。按呂氏韻集所據(jù)說文為完善。從雨禹聲,讀若禹。王矩切。五部。按如今音雨□皆切王矩,何以見為殊語。依集韻當(dāng)作讀若虎。玉篇尤句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jiān
注解:小雨也。從雨僉聲。子廉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沾zhān
注解:雨□也。小雅:旣沾旣足。從雨沾聲。張廉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rǎn
注解:濡也。濡此義水部失載,于此見之。今人多用沾染、濡染,染行而□廢矣。染者,以繒梁為色。非沾義。從雨染聲。而剡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liù
注解:屋水流也。水部曰:濩,□下皃也。釋名曰:中央曰中□。古者□穴后室之□。當(dāng)今之棟下直室之中,古者□下之處也。從雨留聲。力救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屚lòu
注解:屋穿水入也。今字作漏。漏行而屚廢矣。漏者,以銅受水刻節(jié)也。從雨在尸下。尸者,屋也。尸部屋下云:尸象屋形。會意。盧后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ɡé
注解:雨濡革也。雨濡革則虛起。今俗語若樸。從雨革。會意。讀若膊。匹各切。五部。霸字以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霽jì
注解:雨止也。釋天:雨濟謂之霽。濟,古多訓(xùn)止者,如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是也。許云雨止者,以詁訓(xùn)字易其本字也。凡止曰濟,雨止則有霽字。洪范曰:雨曰濟。今古文皆如是。是尚書用濟為霽也。從雨□聲。子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霋qī
注解:霽謂之霋。從雨妻聲。七稽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霩kuò
注解:雨止云罷皃?;茨咸煳挠?xùn):道生于虛霩。虛霩生字宙。今俗字作廓,廓行而霩廢矣。從雨□聲??喙?。五部?!甲ⅰ接帧?、□。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露lù
注解:潤澤也。澤與露□韻。五經(jīng)通義曰:和氣津凝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陰之液也。按露之言臚也。故凡陳列表見于外曰露。亦叚路為之,如孟子神農(nóng)章羸露字作路是也。從雨路聲。洛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霜shuānɡ
注解:喪也。以□韻為訓(xùn)。成物者。豳風(fēng):九月肅霜。傳曰: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秦風(fēng):白露為霜。傳曰:白露凝戾為霜,然后歲事成。按雷、雨、露皆所以生物,雪亦所以生物而非殺物者。故其用在霜殺物之后。詩言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生我百谷。其證也。惟霜為□斂萬物之用。許列前綴靁,為動萬物者莫疾乎此也。次之以雪。乃次之以霝□,謂冬雪而后春雨也。次之以露,露春夏秋皆有之,秋深乃凝霜也。次之以霜,而歲功成矣。歲功以雪始,以霜終。從雨相聲。所莊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霚wù
注解: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曰霚。曰霚二字今補。霚,今之霧字。釋天曰: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曰霧。霧者俗字。霧一本作霿,非也。釋名曰:霧,冒也。氣蒙冒覆地之物也。開元占經(jīng)引元命包陰陽亂為霧。從雨亦雨之類也,故從雨。地氣發(fā)而天應(yīng)之則雨矣。敄聲。亡遇切。古音在三部。敄從矛聲,故霚讀如矛。雺,籒文霚省。洪范曰蒙,古文尚書作曰雺。徐邈音亡鉤反。宋世家作曰霧。霧卽霚。霚者,雺之小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霾mái
注解:風(fēng)而雨土為霾。依釋天補三字。邶風(fēng)。終風(fēng)且霾。釋天曰:風(fēng)而雨土為霾。傳曰:霾,雨土也。釋名曰:霾,晦也。從雨貍聲。莫皆切。古音在一部?!对姟吩唬骸敖K風(fēng)且霾?!?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霿ménɡ
注解:天氣下,地不應(yīng)曰霿。釋天曰:天氣下,地不應(yīng)曰霿。今本作曰雺,或作曰霧,皆非也。霿,釋名作蒙。開元占經(jīng)作蒙。釋名曰: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開元占經(jīng)引郗萌曰:在天為蒙。在人為霧。日月不見為蒙。前后人不相見為霧。按霚與霿之別,以郗所言為確。許以霿系天氣,以霚系地氣,亦分別井然。大氐霚下霿上,霚濕霿干。霚讀如務(wù),霿讀如蒙。霚之或體作霿,霿之或體作蒙。不可亂也。而爾雅自陸氏不能諟正,訛舛不可讀。如玉篇云霚,天氣下地不應(yīng)也。霿,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也。葢本爾雅而與說文互易,則又在陸氏前矣。其它經(jīng)史雺霿霧三字往往淆訛,要當(dāng)以許書為正。○開元占經(jīng)引月令仲冬行夏令,氛蒙冥冥。今月令作氛霧。霧乃霿之誤也。○衛(wèi)包尚書曰:蒙,恒風(fēng)若。漢五行志作霿。尚書大傳作瞀。劉向曰:瞀,眊。眊,亂也。按此霿字引申叚借之義也。本音茂,轉(zhuǎn)音蒙。易傳:蒙者,蒙也。亦霿之叚借。霿,晦也。晦本訓(xùn)月盡,引申為日月不見之偁。釋天曰:霿謂之晦。許言此者,欲人知霿與霚異也。從雨瞀聲。莫弄切。亦平聲。瞀亦敄聲而入九部者,合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霓ní
注解:屈虹靑赤或白色,或字陸德明作也一曰三字,非也。韻會白下無色字,是也。屈當(dāng)作詘。許書云詰詘者,謂詘曲。屈非其義。許意詘曲之虹多靑赤,或有白色者,皆謂之霓。釋天曰:螮蝀,虹也。霓為挈貳。郭云:雙出色鮮盛者為雄,曰虹。闇者為雌,曰霓。據(jù)此,似靑赤為虹,白色為霓。然析言有分,渾言不別。故趙注孟子曰。霓,虹也。虹見則雨。楚辭有白霓。□氣也。從雨。霓為陰氣,將雨之兆,故從雨。一從蟲作蜺,猶虹從蟲也。兒聲。五雞切。十六部。如淳五結(jié)切。郭樸五擊切。沈約郊居賦:雌蜺連蜷,深恐人讀為平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diàn
注解:寒也。從雨□聲。都念切。七部。或曰早霜也。讀若《春秋傳》“墊阨”。成六年、襄九年、卄五年皆云墊隘。阨者,阸之隸變。阸隘古通用。此謂□音同墊耳,非謂春秋傳有□隘也。而九經(jīng)字□云□,音店,寒也。傳曰□隘。引說文而失其眞,遂致為經(jīng)作音而非其實,以經(jīng)典絕無□字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ú
注解: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公羊傳曰:大雩者何。旱祭也。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實。注曰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謂為壇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自鼗鞞至柷敔皆作曰盛樂,凡他雩用歌舞而已。春秋傳曰:龍見而雩。雩之正當(dāng)以四月。按鄭言五精之帝,高誘注時則訓(xùn)曰:帝,上帝也。許獨云赤帝者,以其為夏祭而言也。以祈甘雨,故字從雨。以于□而求,故從虧。服□曰:雩,遠也。亦于從于得義也。從雨虧聲。羽俱切。五部?!酰Щ驈挠??;蜃秩绱俗?。雩,舞羽也。說從羽之意。周禮樂師:有羽舞,有皇舞。鄭司農(nóng)云:羽舞者,析羽?;饰枵撸杂鸶裁邦^上衣飾翡翠之羽。鼓師云: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按皇舞亦羽舞也,故字或作□。而雩或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需xū
注解:□也?!跽?,待也。以□韻為訓(xùn)。易彖傳曰:需,須也。須卽□之叚借也。左傳曰:需,事之賊也。又曰:需,事之下也。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遇雨不進止□也。從雨而。遇雨不進,說從雨之意。而者,□之意。此字為會意。各本作而聲者,非也。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谷梁傳曰:而,緩辭也。而為遲緩之辭,故從而。而訓(xùn)須。須通□。從而猶從□也。春秋經(jīng):已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是從雨而之證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兑住吩唬骸霸粕嫌谔?,需?!币仔柝韵髠魑?。此偁易以證從雨之意。云上于天者,雨之兆也。宋衷曰:云上于天,需時而降雨?!甲ⅰ健?,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yù
注解:水音也。江氏聲曰:五聲羽屬水。許字作□,與各書不同。今按此當(dāng)謂流水之音耳。從雨羽聲。王矩切。五部。文四十六六,宋本作七?!≈厥?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雨部
標題:云yún
注解:山川氣也。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從雨,云象回轉(zhuǎn)之形。回上各本有云字,今刪。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遂為半體會意,半體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轉(zhuǎn)形,此釋下古文云為象形也。王分切。十三部。凡云之屬皆從云。云,古文省雨。古文上無雨,非省也。二葢上字,象自下回轉(zhuǎn)而上也。正月:昏姻孔云。傳曰:云,旋也。此其引伸之義也。古多叚云為曰,如詩云卽詩曰是也。亦叚員為云。如景員維河箋云員古文作云,昏姻孔云本又作員,□樂我員本亦作云,尚書云來衛(wèi)包以前作員來,小篆妘字籒文作□是。云員古通用,皆叚借風(fēng)云字耳。自小篆別為云而二形迥判矣。??,亦古文云。此冣初古文。象回轉(zhuǎn)之形者,其字引而上行,書之所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也。變之則為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云部
標題:□yīn
注解:云□日也。今人陰陽字小篆作霒昜,□者,云□日。昜者,旗開見日。引申為□儀字之用。今人作陰陽,乃其中之一端而已。霒字今僅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素問五帝政大論。從云今聲。于今切。七部。侌,古文□省。古文云本無雨耳,非省也。陰字從此。??亦古文□。此冣初古文也。侌則以小篆法整□之。云亦同。文二 重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云部
標題:魚yú
注解: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佀。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語居切。五部。凡魚之屬皆從魚。〖注〗《說文》作□。□,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duò
注解:魚子已生者也。謂魚卵生于水艸閑,初孚有魚形者。云已生,對未生言之。魚子未生者曰鯤。鯤卽卵字。卵,說文作卝。古音讀如關(guān),亦可讀如昆。內(nèi)則:濡魚卵醬。卵,鄭讀鯤?;蜃鳌酢vH醬者,魚卵醬也。內(nèi)則讀卵如字,未嘗不協(xié)。凡未出者為卵,已出者為子。鯤卽魚卵,故說文以卝包之,而魚部無鯤字?!鮿t已出于卵者也。從魚隋聲。各本作憜省聲。按肉部有隋字,今正。徒果切。十七部。集韻、類篇又翾規(guī)切,音之轉(zhuǎn)也?!?,籒文□。從□,據(jù)徐氏鉉筆跡相承小異條云,史籒筆跡如此也。〈阝左〉者,從籒文隓字而省一左也?!甲ⅰ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鮞ér
注解:魚子也。魚子,謂成細魚者。上文曰魚子已生者,謂初出卵。此云魚子,則成細魚矣。凡細者偁子。魯語曰:魚禁鯤鮞。韋注曰:鯤,魚子也。鮞,未成魚也。韋意鯤是卵未孚者,鮞是已孚而尚未成魚者。許則就已孚又別為□鮞二形?!鸢礌栄旁祸H,魚子也。鱦,小魚也。為韋所本。許無鯤字者,以卝包之。據(jù)內(nèi)則之卵醬也。許有鮞無鱦者,鱦從繩省聲,之與蒸合音冣近。鱦者,鮞之俗字也。爾雅、鄭皆云:鯤,魚子。爾雅意魚子卽魚卵。今人俗語猶如是。若西京賦摷鯤鮞,薛注:鯤,魚子也。鮞,細魚蔟類也。此與鄭內(nèi)則注鯤魚子也皆謂出卵者為魚子,失爾雅本義。若莊子□絕大之魚為鯤,此則齊物之寓言,所謂汪洋自恣以適已者。一曰魚之美者,東海之鮞。鮞之別一義,見呂覽本味篇伊尹語。高注曰:鮞,魚名也。木部櫨下、禾部秏下皆言伊尹曰,此不言者□文。從魚而聲。如之切。一部。五經(jīng)文字人六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魼qū
注解:魼魚也。舊刪魼字,今補。此如河篆下云河水也之例。漢書上林賦:禺禺魼鰨。郭樸注云:比目魚也。按郭說未知其審。犬部狧字下有比目魚鰈,同爾雅。而魚部無鰈字。玉篇、廣韻合魼鰈為一字,非也。從魚去聲。去魚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nà
注解:□魚。佀鱉無甲,有尾無足,口在腹下。從魚納聲。按此篆玉篇作□。廣韻作魶。史記上林賦有魶字,云魶一作鰨。奴荅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鰨tǎ
注解:虛鰨也。漢書上林賦魼鰨,史記作鱋魶。魶一作鰨。注家皆以魼鰨為二魚,許亦別魼與虛鰨為二,虛非魼鱋之異文也。郭注云:鰨,鯢魚也。似鲇,有四足,聲如嬰兒。按許下文云鯢,剌魚也。不類列一處。則鰨之非鯢明矣。從魚□聲。土盍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鱒zùn
注解:赤目魚也。見豳風(fēng)。釋魚曰:鮅鱒。毛傳曰:鱒,大魚也。陸璣、郭樸皆云:鱒似鯶,赤眼。從魚□聲。慈損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ín
注解:□魚也。亦三字句。周禮:其動物宜鱗物。劉本作□,音鱗。按劉本叚□為鱗耳,非川澤只生此魚也。集韻曰:鱗通作□。本劉。從魚猌聲。力珍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鰫yónɡ
注解:鰫魚也。鄭注內(nèi)則云: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人不可出。從魚容聲。余封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xū
注解:□魚也。從魚胥聲。相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鮪wěi
注解:鮥也。毛詩衛(wèi)風(fēng)傳曰:鮪,鮥也。許本之。陸璣疏曰:鮪魚形似鳣而靑黑,頭小而尖,似□兜鍪,口亦在頷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過七八尺。益州人謂之□。大者為王鮪。小者為鮛鮪,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鳣也。郭氏山海經(jīng)傳曰:鮪卽鱏也。似鳣而長鼻,體無鱗甲。按卽今之鱘魚也?!吨芏Y》:“春獻王鮪。”天官?人文。注曰:王鮪,鮪之大者。引月令季春薦鮪于寢廟。西京賦曰:王鮪岫居。薛綜、陸璣、李奇,酈道元皆言鮪自南方江中來,至河南鞏穴又入河,度龍門。葢古事如此。不然,鮪出江中,何以西周能薦鮪也。從魚有聲。榮美切。古音在一部。讀如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ɡènɡ
注解:□□,□字淺人刪之,今補。鮪也。鮪字各本無,今依全書通例補。上林賦:□螹離。郭注曰:□,鮪也。李善注吳都賦同。按劉逵注蜀都賦曰:鳣,□也。古人言鳣鮪多有不別者,如山海經(jīng)傳亦云鮪卽鳣也,當(dāng)是以為一類而渾言之?!吨荟谩分^之鮪,蜀謂之□□。十字各本訛作周禮謂之□五字,今補正。李奇注上林曰:周洛曰鮪,蜀曰□。陸詩疏曰:益州人謂之□。按蜀有之者,出于江也。周雒有之者,出鞏穴入河也?!蹼p聲字。從魚□聲。各書多作□,省立心也。古恒切。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ménɡ
注解:□□也。從魚巟聲。武登切。古音當(dāng)在十部。讀如茫。音轉(zhuǎn)入蒸登部,而字形亦改為□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鮥luò
注解:叔鮪也。此見釋魚。許本之。叔鮪者,鮪之小者也。對王鮪為辭。江賦亦以叔鮪王鳣儷句。叔,字林作鮛,俗字也。郭注爾雅曰:鮪,鳣屬也。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鳣之魚。有一魚狀似鳣,建平人呼鮥子,卽爾雅之鮥也。按今川江中尚有鮥子魚。昔在南溪縣、巫山縣食之。叔鮪名鮥,則王鮪不名鮥,而以鮥注鮪者何也。渾言、析言不同,故互注而又別其大小也。從魚各聲。盧各切。今語正如此。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鯀ɡǔn
注解:鯀魚也。從魚系聲。此未詳為何魚。系聲讀古本切,亦未詳所以。恐古音不同今讀也。禹父之字古多作□,作□。禮記及釋文作鰥。廣韻曰:禹父□。尚書本作鯀。按鯀乃鯀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鰥ɡuān
注解:鰥魚也。見齊風(fēng)。毛傳曰:大魚也。謂鰥與魴皆大魚之名也。鄭箋乃讀鰥為爾雅鯤魚子之鯤,殆非是。鰥多叚借為鰥寡字。鰥寡字葢古只作矝。矝卽憐之叚借。從魚眔聲。古頑切。古音在十三部。齊風(fēng)與云韻,可證也。眔,古讀同隸,十三、十五部合音也?!甲ⅰ健酰盼啮??!酰娮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鯉lǐ
注解:鳣也。此見釋魚。毛傳于鳣云鯉,于鯉不云鳣者,鯉者俗通行之語不待注也。舍人云:鯉一名鳣。毛云:鳣,鯉也。爾雅古說如此。自陸璣說鳣身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縱廣四五尺。今于孟津東石磧上釣取之,大者千余斤。而郭注乃分鯉鳣為二,云鳣,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此卽今江中及關(guān)東之黃魚也。如其言,則鳣絕非鯉矣。周頌:有鳣有鮪,鰷鲿鰋鯉。鳣鯉并言,似非一物。而箋云鳣,大鯉也。然則凡鯉曰鯉,大鯉曰鳣。猶小鮪曰鮥,大鮪曰鮪。謂鳣與鯉,鮥與鮪不必同形,而要各為類也。許意當(dāng)亦如是。○按他家說鳣鮪同類,而有短鼻長鼻,肉黃肉白之分。爾雅、毛、鄭、許則短鼻長鼻肉黃肉白者統(tǒng)以鮪鮥包之。而惟三十六鱗之魚謂之鯉,亦謂之鳣。古人多云鳣鮪出鞏穴,渡龍門為龍。今俗語云鯉魚跳龍門。葢牽合為一非一日矣。從魚里聲。良止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鳣zhān
注解:鯉也。衛(wèi)風(fēng)毛傳曰:鳣,鯉也。許本之。以鮪鮥例之,此當(dāng)同鄭曰大鯉也。葢鯉與鳣同類而別異,猶鮥與鮪同類而別異。從魚亶聲。張連切。十四部?!酰N文鳣。從夗,蟺為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鱄zhuǎn
注解:鱄魚也。士喪禮:魚鱄鮒九。鱄、鮒皆常用之魚也。故春秋有名鱄字子魚者。呂覽曰:魚之美者,洞庭之鱄。今本作□,非也。廣韻:鱄出洞庭湖。山海經(jīng)曰:鱄魚,其狀如鮒而彘尾。江賦亦有□。□與鱄葢非一物。從魚專聲。旨兗切。十四部。郭樸音□如團扇之團。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鲖tónɡ
注解:鲖魚。舊作魚名,今正。許書之例,不言某名也。釋魚曰:鰹,大者鲖,小者鮵。許無鰹鮵字。一曰□也。此一曰猶今言一名也。許書一字異義言一曰,一物異名亦言一曰,不嫌同辭也。此六字本相接,誤解者失其義,中隔以從魚同聲四字,今正。本艸經(jīng):蠡魚,一名鲖魚。陸德明所據(jù)作□。釋魚:鱧。郭注:鲖也。此由不考鱧非□之故。若釋文云鱧又作□。則淺人所改耳。毛詩傳曰:鱧,鲖也。正義云:諸本或作鱧,鯇。作鯇則與舍人爾雅不異。按作鯇不誤。淺人認鱧為□,因改鯇為鲖也。蠡卽□?!跖c鱧異物異字。陶通明說本艸曰:蠡今皆作鱧字。此郭誤注爾雅之由也。許以鳠魾鱧□為一魚,□鲖為一魚?!鯀u今俗所謂烏魚,或曰烏鯉,頭有七星之魚也。爾雅鯉鳣為一,鰋鲇為一,鱧鯇為一。古說本不誤。而郭氏妄疑之。鱧鯇又非下文之鰹鲖鮵也,而郭氏妄合之。○此當(dāng)直云□也。上四字淺人所加,當(dāng)刪。鲖卽今頭有七星之魚,俗云烏鯉。其字正當(dāng)作□??坚岕~郭本作鱧,鲖也。舍人本作鱧,鯇也。毛詩魚麗或作鱧,鲖也。與郭合?;蜃鼢k,鯇也。與舍人合。詳詩正義。初疑郭自釋鱧為鲖,非爾雅正文作鱧鲖。但陸璣詩疏正引爾雅曰鱧鲖也。許愼謂之□魚。然則爾雅正文實有如此本,為許所本。今詩疏謂之□魚,訛作謂之鱧魚。從魚同聲,讀若绔襱。绔襱見衣部,丈冢切。故鲖亦直隴切。九部。鲖陽縣,則音轉(zhuǎn)讀若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ǐ
注解:鲖也。正與鲖篆轉(zhuǎn)注。本艸作蠡魚,省作□。陶貞白云:今皆作鱧字。按此名之所以不正也。從魚蠡聲。蠡作蠡少一畫者,誤。今盧啟切。古音在十六部,與豊聲在十五部不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óu
注解:□魚也。三字今正。一名鯉,一名鳒。一名舊當(dāng)作一曰,此一名鯉耳,非卽三十六鱗之鯉也。從魚婁聲。洛矦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鳒qiàn
注解:鳒魚也。三字今正。按當(dāng)作□魚也。玉篇曰:□,大靑魚。類篇曰:鳒魚大而靑。是為一物也。廣韻云:比目魚。因烏有鶼皮傅耳。從魚兼聲。古甜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鯈chóu
注解:鯈魚也。周頌箋云:鰷,白鰷也。爾雅:鮂,黑鰦。郭云:卽白鯈魚。江東呼為鮂。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按白鯈卽今白□條。山海經(jīng)北山篇:彭水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此異物非常有者也。晉水鮆魚,其狀如鯈。鯈者,白鯈魚也。玉篇合二物為一,疏矣。從魚攸聲。其字亦作□,亦作鲉。俗作鰷。其音舊直由切。大徐同。在三部。今音迢。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tǒu
注解:□魚也。從魚豆聲。天口切。四部。亦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鯾biān
注解:鯾魚也。爾雅郭注曰:江東呼魴魚為鳊。海內(nèi)北經(jīng):大鯾居海中。郭曰:鯾卽魴也。從魚□聲。房連切。古音在十一部。鳊,鯾或從扁?!醣饴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魴fánɡ
注解:赤尾魚也。周南曰:魴魚赪尾。釋魚曰:魴,魾。傳曰:魚勞則尾赤。按此傳當(dāng)有魴魚也三字。以魴勞赤尾興如□,非謂魴必赪尾也。左傳: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亦謂其困頓。許以赤尾魚釋魴,殆失之。魴卽鳊魚也。許列字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從魚方聲。符方切。十部。鳑,籒文魴從旁。此依小徐及玉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鱮xù
注解:鱮魚也。齊風(fēng):其魚魴鱮。傳曰:魴鱮,大魚。箋云:鱮似魴而弱鱗。陸疏曰:鱮似魴厚而頭大。其頭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謂之鰱。廣雅曰:鱮,鰱也。從魚與聲。徐呂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鰱lián
注解:鰱魚也。按許列字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從魚連聲。力延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鲏pī
注解:鲏魚也。從魚皮聲。敷羈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ǒu
注解:□魚也。廣雅:□,□也。謂□亦名□,鰍之類也。從魚幼聲,讀若幽。于糾切。三部。按廣雅、玉篇于堯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鮒fù
注解:鮒魚也。鮒見易、禮。鄭注易曰:鮒魚微小。虞翻曰:鮒,小鮮也。王□注大招及廣雅皆云:□,鮒也。從魚付聲。符遇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ínɡ
注解:□魚也。尚書大傳曰:大都□魚。鄭注:大都,明都?!豸~,今江南以為鮑。從魚巠聲。仇成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ì
注解:□魚也。今人所常食也。從魚□聲。資昔切。十六部。按或作鰿,責(zé)聲亦十六部也?;蜃黯a,非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鱺lí
注解:鱺魚也。此卽今人謂鰻為鰻鱺之字也。與鱧□鯉皆不同。類篇云:小鲖也。此用郭注爾雅語。從魚麗聲。郞兮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鰻mán
注解:鰻魚也。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葢許于此等在疑信之閑。從魚曼聲。母官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鳠huà
注解:鳠魚也。郭注釋魚曰:鳠佀鲇而大,白色。按今江中多有之,俗訛為回魚,聲之誤耳。水經(jīng)注:沔陽縣度口水有二源,一曰淸檢,一曰濁檢。淸水出鳠,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華陽國志鳠訛為□。從魚蒦聲。胡化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魾pī
注解:大鳠也。其小者名鮡。見釋魚。丕訓(xùn)大,此會意兼形聲也。爾雅魴魾,亦謂魴之大者為魾。從魚丕聲。敷悲切。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鱧lǐ
注解:鳠也。釋魚、毛傳鱧鯇為一。許鱧鳠為一。各有所受之也。從魚豊聲。盧啟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huà
注解:鱧也。廣韻曰:□似鲇。與說文合。從魚果聲。胡瓦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鲿chánɡ
注解:揚也。揚,各本從木者,誤。魚麗傳曰:鲿,揚也。陸疏曰:今黃頰魚也。似燕頭魚身,形厚而長大,頰骨正黃,魚之大而有力解飛者。徐州人謂之揚。按山海經(jīng)之鳡,郭云黃頰魚也。從魚嘗聲。市羊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鱏xún
注解:鱏魚也。郭景純說:鮪卽鱏也。許意不尒,故二篆割分異處。劉注蜀都賦曰:鱏魚出江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亦與陸璣所說鮪狀正同。鱏今字作鱘,見陳藏器本艸。從魚□聲。余箴切。七部。師古曰:今俗語讀尋?!秱鳌吩唬骸安拦那伲S魚出聽。”傳曰者,諸書多有之,不定為何書也。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傳意謂大魚耳。淫者,大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鯢ní
注解:剌魚也。剌,盧達切。或作刺者,誤。剌魚者,乖剌之魚。謂其如小兒能緣木。史、漢謂之人魚。釋魚曰:鯢大者謂之鰕。郭云:今鯢魚似鲇,四腳,前似彌猴,后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按此魚見書傳者不下數(shù)十處,而人不之信,少見則多怪也。余在雅州親見之。廣雅:魶,鯢也。亦謂此。集韻有□字,剌之俗。從魚兒聲。形與聲皆如小兒,故從兒。舉形聲關(guān)會意也。五雞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鳛xí
注解:鰍也。見釋魚。郭云:今泥鰍。按山海經(jīng)之鳛魚,別是一物。從魚習(xí)聲。似入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鰍qiū
注解:鳛也。從魚酋聲。七由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鯇huàn
注解:鯇魚也。釋魚:鱧,鯇也。毛傳同。許于鱧下云鳠也,不云鯇也。故鯇篆割分異處。葢其所傳不同。鯇鯶古今字。今人曰鯶子,讀如混,多食之。從魚完聲。戸版切,舊音也。十四部。又胡本切。今音也。音轉(zhuǎn)而形改為鯶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魠tuō
注解:哆口魚也。哆者,張口也。上林賦:鰅鰫□魠。郭注:魠,鳡也。一名黃頰。郭語恐非許意。儻是黃頰,則當(dāng)與鲿為伍。廣雅曰:魧,□,魠也。以魠為名,取開袥之意。從魚乇聲。他各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鮆jì
注解:刀魚也?!醵皇?,各本作飲而不食刀魚也,今依韻會本。漢書貨殖傳顏注正如此,下多者字。刀魚,今人語尚如此,以其形像刀也。俗字作鱽。尚書大傳有魚刀,葢卽此。飲而不食,故其形纖削而味淸雋。春出江中,人多食之。山海經(jīng)云:苕水注于具區(qū),其中多鮆魚。郭云: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郭不系江系太湖者,以經(jīng)云具區(qū)也。今太湖中尚時有之。又按釋魚鮤鱴刀,郭云:今之鮆魚。亦呼鱽魚。郭說葢非。鄭注周禮薶物為鱴刀,含漿之屬。鱴刀、含漿必皆蚌蛤之類,故謂之薶物。不得因一刀字附會也?!鹬芏Y正義云:孫注爾雅刀魚與鱴別。然則孫鮤鱴為逗,刀為句。郭葢同。九江有之。九江謂岷江東至于醴以下也。從魚此聲。徂禮切。十五、十六部。漢書音義曰:楚人言薺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鮀tuó
注解:鲇也。釋魚、毛傳皆曰:鯊,鮀也。許以魦系樂浪潘國,釋鮀為鲇,于古說不同,葢有所受之也。春秋傳名鮀者字子魚。玉裁又按鯊見于詩。爾雅、毛傳皆曰:鯊,鮀也。許當(dāng)無異說。不當(dāng)訓(xùn)鮀為鲇,而以鯊為出樂浪潘國。葢鲇,□也?!?,鲇也。許同爾雅、毛傳。而鮀下訓(xùn)沙也,亦與古同。毛詩鯊本作沙,故說文無鯊字,鮀下云沙也。淺人以為怪,遂竄改錯亂如此。諸書紀載雖有魦字,從沙省聲。此樂浪潘國之魚,非詩之沙也。故不相牽混。許書之精嚴如此?!疬擄L(fēng)莎雞,古只作沙?!疳岕~開卷鯉鳣為一,鰋鲇為一,鯊鮀為一。許說皆同,惟鱧鯇為一。許說不同?!鹕崛嗽疲乎彛D也。郭云:今吹沙小魚也。體圓而有點文。從魚它聲。徒何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鲇nián
注解:□也。釋魚及魚麗傳曰:鰋,鲇也。孫炎云:鰋一名鲇。郭別鰋鲇為二,非也。從魚占聲。奴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ǎn
注解:鮀也。謂之□者,以其偃頟也。偃者,仰也。玉裁按鮀也乃鲇也之誤,□人所改也。從魚妟聲。于幰切。十四部。鰋,□或從匽。今經(jīng)典皆如此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鳀tí
注解:大鲇也。從魚弟聲。此字詩、爾雅釋文、廣韻作鮧,從夷。文選蜀都賦及玉篇作鳀。未知孰是,以夷弟篆體易訛也。山海經(jīng)傳曰:今亦呼鲇為□。字林曰:靑州人呼鲇鳀。郭注爾雅曰:鲇別名鳀。江東通呼鲇為鮧。葢鳀鳀□三形一字,同大兮反。而鮧則別一字,別一音,不當(dāng)合而一之。杜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ài
注解:□魚也。從魚賴聲。洛帶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cén
注解:□魚也。此是魚名。類篇謂卽小魚為□之□,非也。從魚朁聲。鉏箴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wēnɡ
注解:□魚也。從魚翁聲。烏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xiàn
注解:□魚也。從魚臽聲。戸賺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鱖ɡuì
注解:鱖魚也。篇、韻皆曰:大口細鱗有斑文。卽今人所食之鱖魚也。而釋魚鱊鮬,鱖鯞。郭云:小魚也。似鮒子而黑。俗呼為魚婢。江東呼為妾魚。羅端良以今之彭皮當(dāng)之。玉裁謂鯞音同婦。鱊鱖音近。鮬鯞音近。鱖婦卽今俗謂之鬼婆子是也。非別有細魚。鯞音章酉反,非。從魚厥聲。居衛(wèi)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鯫zōu
注解:白魚也。白而小之魚也。史記:鯫千石。徐廣曰:鯫,鯫魚也。張守節(jié)曰:雜小魚也。按鯫是小魚之名。故小人謂之鯫生。師古于漢書作鮿字,音輒。葢未然。從魚取聲。士垢切。四部。漢書:鯫生敎我。服□曰:鯫音淺鯫,小人皃也。淺鯫,漢人有此語。通作鄒。釋名:奏者,鄒也。鄒,狹小之言也。又盾,約脅而鄒者曰陷虜。淺鯫卽淺鄒。俗人不曉,乃讀為音淺句絕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鱔shàn
注解:鱔魚也。今人所食之黃鱔也。黃質(zhì)黑文,似蛇。異苑云:死人發(fā)化。其字亦作□。俗作鱔。或叚鮮字為之,如蠏篆下云非蛇鮮之穴無所庇是也?;騾@為之,如楊震傳鳥銜三鳣是也。各本此下有皮可為鼓四字,由古以鼉皮冒鼓。鼉鱔皆從單聲,古書如呂覽等皆叚鱔為鼉。淺人□讀古書,率尒妄增,不知字各有本義。許書但言本義。則此四字可增于黽部,而不可贅于此也。今刪正。從魚單聲。常演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鮸miǎn
注解:鮸魚也。隋煬責(zé)貢四方,海錯幾盡。首曰鮸魚。按今江浙人所食海中黃花魚,干之為白鲞,卽此魚也。一名石首魚。首中有二石。許云出薉邪頭國者,葢許據(jù)所見載籍言之。江賦:鯼鮆順時而往還。注云:字林曰: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然則此魚又名鯼,南海亦有之。出薉邪頭國。薉邪頭國,穢貊也。從魚免聲。亡辨切。古音在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魵fén
注解:魵魚也。釋魚曰:魵,鰕。謂魵魚一名鰕魚也。出薉邪頭國。陳氏魏志、范氏后漢書東夷傳皆曰:濊國海出班魚皮。今一統(tǒng)志朝鮮下亦云尒。班魚卽魵魚也。郭注爾雅云:出穢邪頭國。見呂氏字林。郭注但偁字林,不偁說文,豈所謂逐末忘本者非邪。從魚分聲。符分切。音轉(zhuǎn)如頒。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lǔ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樂音洛。浪音郞。樂浪潘國眞番也。番音潘。從魚虜聲。郞古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鰸qū
注解:鰸魚也。狀佀鰕,各本作蝦,誤。無足,鰕有足。鰸則似鰕而無足。集韻、類篇奪無字,非也。長寸,大如叉股,叉今釵字。出遼東。從魚區(qū)聲。豈俱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鯜qiè
注解:鯜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妾聲。七接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bèi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聲。博葢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ú
注解:□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匊聲。居六切。三部。一曰□魚出九江,九江,鉉本作江東。爾雅音義引無東。皆非也。有兩乳。一曰溥浮。上一曰,別其義?!鯀u今之江豬,亦曰江豚。樂浪潘國與九江同產(chǎn)此物。云一曰者,載異說,殊其地也。下一曰,猶今言一名也。溥浮俗字作鱄□。普姑、□浮二反。鱄一作□。吳東門謂□門,卽今蘇州葑門也。釋魚:鱀是鱁。亦江豚之類也。謂之海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魦shā
注解:魦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沙省聲。詩小雅有鯊,則為中夏之魚,非遠方外國之魚明甚。葢詩自作沙字,吹沙小魚也。樂浪潘國之魚必出于海。自作魦字,其狀不可得而言也?;蛟茀u鮫魚。然魦鮫二篆不相連屬也。所加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鱳lì
注解:鱳魚也。出樂浪潘國。從魚樂聲。盧各切。古音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鮮xiān
注解:鮮魚也。出貉國。按此乃魚名。經(jīng)傳乃叚為新鱻字,又叚為尟少字,而本義廢矣。從魚,羴省聲。相然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鰅yónɡ
注解:鰅魚也。皮有文,上林賦郭注曰:鰅魚有文彩。按長卿謂八川之中有之,侈靡過其實也。據(jù)下文樂浪乃有之。然平子賦南都亦曰鱏鳣鰅鳙,是南陽有之。出樂浪東暆。見日部。神爵四年初捕收輸考工。捕當(dāng)作搏。搏,□取也。今人用捕字。漢人多用搏字。神爵,孝宣帝年號。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考工。捕此魚輸考工者,用其皮飾器也。周成王時揚州獻鰅。見周書王會篇。葢漢時楊州地已無此物矣。今王會篇作禺禺。考上林賦鰅與禺禺為二物,作禺禺非是。從魚禺聲。魚容切。按禺聲古音在四部。漢書注音颙。徐廣、李善音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鳙yōnɡ
注解:鳙魚也。史記上林賦:鰅鳙□魠。漢書、文選鳙皆作鰫,非是。據(jù)許書鰫鳙劃然二物。且郭注上林云鳙常容反,與慵字音正同。叚令從容聲,則不得反以常容矣。郭云:鳙似鰱而黑。陸璣云:鱮,徐州人謂之鰱,或謂之鳙。從魚庸聲。蜀容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鲗zéi
注解:烏鲗魚也。四字句。烏,俗本作鰞,今正。陶貞白云:是□烏所化,其口腹猶相似,腹中有墨,能吸波□墨,令水溷黑自衛(wèi)。劉淵林云:腹中有藥。謂其背骨。今名海鰾鮹是也。從魚則聲。昨則切。一部。吳都賦作賊。他書作鱡。鯽,鲗或從卽。此乃俗鲗字。以卽聲古音在十二部也。今人用為□魚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鮐tái
注解:海魚也。各本也作名,今依史記正義、漢書注、文選七命注正。鮐亦名侯鮐,卽今之河豚也。吳都賦:王鮪侯鮐。以王侯相儷,改作鯸者,非。貨殖傳:鮐鮆千斤。鮐狀如科斗,背上靑黑,有黃文詩,黃發(fā)臺背。毛曰:臺背,大老也。箋云: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是謂臺為鮐之叚借字。今爾雅作鮐背。從魚臺聲。徒哀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鲌bà
注解:海魚也。從魚白聲。旁陌切。古音在五部。玉篇讀平亞切。廣韻□韻作□。讀若《書》“白不黑”。未知所出。大玄昆次三曰:昆白不黑,不相親也。疑用此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鰒fù
注解:海魚也。郭注三倉曰:鰒似蛤,一偏著石。廣志曰:鰒無鱗有□,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本艸曰:石決明,一名鰒魚。李時珍云:與石決明同類殊種。從魚□聲。蒲角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鮫jiāo
注解:海魚也。皮可飾刀。今所謂沙魚,所謂沙魚皮也。許有魦字,云從沙省。葢卽此魚。陳藏器曰:沙魚狀皃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蘇頌曰:其皮可飾刀靶。按其皮可磨錯,故通謂之□魚。音措各切。有鐇□,有橫骨在鼻前如斤斧形者也。有出入□,子朝出求食暮還入母腹中者也?;茨献樱乎o革犀兕為甲冑。中山經(jīng)有鮫魚,郭云:卽此魚。中庸:黿鼉鮫龍。本又作蛟。從魚交聲。古肴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jīnɡ
注解:海大魚也。此海中魚冣大者。字亦作鯨。羽獵賦作京。京,大也。從魚畺聲。渠京切。古音在十部?!洞呵飩鳌吩唬骸叭∑洹貊F?!毙曜笫蟼魑?。劉淵林注吳都賦、裴淵廣州記皆云:雄曰鯨,雌曰鯢。是此鯢非剌魚也。鯨,□或從京。古京音如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鯁ɡěnɡ
注解:魚骨也。故其字從魚,與骨部□字別。而骨□字亦多借□為之。爾雅曰: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今益之曰魚骨謂之□。魚甲謂之鱗。魚臭謂之鮏。從魚□聲。古杏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鱗lín
注解:魚甲也。甲者,鎧也。魚鱗似鎧。亦有無鱗有甲之魚,鳣是也。從魚□聲。力珍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鮏xīnɡ
注解:魚臭也。魚氣也。與肉部勝義別。字俗作鯹。從魚生聲。桑經(jīng)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鱢sāo
注解:鮏臭也。從魚喿聲。穌遭切。二部?!吨芏Y》曰:“膳膏臊。”按此六字當(dāng)作讀若周禮曰膳膏臊八字。葢臊從肉,見肉部,云豕膏臭也。與先鄭說同。然則許所據(jù)周禮不作膳膏鱢。鱢與鮏同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鮨qí
注解:魚□□也。醬字衍?!跽?,豕肉醬也。引申為魚肉醬,則偁魚□可矣。公食大夫禮牛鮨注曰:內(nèi)則鮨為膾。然則膾用鮨。謂此經(jīng)之醢牛鮨,卽內(nèi)則之醢牛膾也。聶而切之為膾。更細切之,則成醬為鮨矣。鮨者,膾之冣細者也。牛得名鮨,猶魚得名□也。鄭曰:文鮨作鰭。按鯺是叚借字。說文有耆無鰭。出蜀中。謂魚醬獨蜀中有之。從魚旨聲。旨夷切。十五部。一曰鮪魚名。鮪魚名當(dāng)作鮨魚也三字一句,謂有魚名鮨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鲝zhǎ
注解:臧魚也。釋名曰:鲊,菹也。以鹽米釀魚為菹,孰而食之也。按古作鲝之法,令魚不□壞,故陶士行遠遺其母,卽內(nèi)則之魚膾,聶而切之者也。南方謂之□,北方謂之鲝。此一說也。周禮注曰:荊州之鲝魚。然則南方亦言鲝。一曰大魚為鲝,小魚為□。此又一說也。此十字舊在下篆鲝也之下,今依廣韻移倂。從魚,□省聲。側(cè)下切。十七部。俗作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ín
注解:鲝也。渾言不別,析言則別之。從魚今聲。徂慘切。古音在七部。廣韻昨淫切。玉篇才枕、才箴二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鮑bào
注解:饐魚也。饐,飯傷濕也。故鹽魚濕者為饐魚。周禮籩人有鮑,注云:鮑者,于□室中□干之。出于江淮。師古注漢書曰:鮑,今之□魚也。鄭以為于煏室干之,非也。秦始皇載鮑亂臭,則是□魚耳。而煏室干者,本不臭也。□,于業(yè)反。按玉篇作裛魚,皆當(dāng)作浥耳。浥,濕也。釋名曰:鮑,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從魚包聲。薄巧切。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魿línɡ
注解:蟲連行紆行者。考工記梓人注曰:連行,魚屬。紆行,蛇屬。按紆者,詘也,縈也。蛇行必縈曲。從魚令聲。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鰕xiā
注解:鰕魚也。三字句。各本作魵也,今正。鰕者,今之蝦字。古謂之鰕魚,如鼉曰鼉魚。馬部騢下云:色似鰕魚。驒下云:文如鼉魚。郭注爾雅云:今靑州呼鰕魚為鰝。皆其證。鰕篆是此物正字。不訓(xùn)以鰕魚,則騢之似鰕魚,鰸之狀似鰕為似何物乎。況鰕篆之下緊接鰝篆,釋云大鰕。鰝為今之大蝦無可疑者。若如各本,則鰝不為大魵乎。由釋魚有魵鰕之文,郭曰出穢邪頭國,與說文魵解同,淺人遂改鰕篆之解為魵也。不知許立文之例以類相從。鰕果是魵,則鰕篆必次魵篆后,不次鰝篆前。至于物有同名異實者,如爾雅鰕三見。鰝大鰕,則今之蝦也。魵鰕,則穢邪頭之魚也。鯢大者謂之鰕,則今有四腳之魚也。而皆謂之鰕。豈可合而一之乎。鰕篆者,長須水蟲之正字,古亦借瑕為之。凡叚聲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古亦用鰕為云赮字。從魚,故爾雅鰕在釋魚。叚聲。乎加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鰝hào
注解:大鰕也。見釋魚。郭云:鰕大者出海中,長二三丈,須長數(shù)丈。今靑州呼鰕魚大者為鰝鰕。吳都賦曰:罺鰝鰕。從魚高聲。胡倒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鯦jiù
注解:當(dāng)互也。見釋魚。今爾雅互作魱,郭云:海魚也。似鳊而大鱗,肥美多鯁。今江東呼其冣大長三尺者為當(dāng)魱。魱音胡。按集韻、類篇模韻魱字注云:吳人以為珍,卽今時魚。尋繹郭注,誠謂時魚也。時魚,七之作鰣,或作□。廣韻亦曰:鰣魚似魴,肥美,江東四月有之。但依許氏立文之例求其義,自鰕至鮚六字皆字從魚而實非魚者,故殿于魚部之末。如蠅□鼄鼌必居黽尾,騾驢騱駼必廁馬后也。然則許說為何物不可知,而必與郭說異。亦猶鳠刀,鄭云薶物,郭乃云薺魚?;ニ鬃黥?,葢非是,當(dāng)是□之省?!跽?,罟也。見網(wǎng)部。從魚咎聲。其久切。三部。按字林作鯦,鮛鮪也。鮥,當(dāng)魱也。與爾雅、說文互易,乃鯦鮥字之互訛耳。而五經(jīng)文字乃云鯦其救反。又音洛。洛乃鮥音,鯦豈有洛音哉。凡五經(jīng)文字可議處類此。○釋文云:字林作鮥,音洛。今洛訛格。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魧hánɡ
注解:大貝也。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函。釋魚曰:大者魧。尚書大傳曰:散宜生得大貝,如車渠。車渠,車網(wǎng)也。車網(wǎng)者,輮也。江賦字作蚢。從魚故爾雅介蟲皆入釋魚??郝?。一曰魚膏。別一義。讀若剛。古郞切。十部。文選胡剛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bǐnɡ
注解:蚌也。蚌者,蜃屬。亦名□。從魚丙聲。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鮚jí
注解:蚌也。地理志:會稽鄞縣有鮚埼亭。師古曰:鮚,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按此名瑣鮚?,嵳?,小也。鮚之小者。江賦:瑣蛣腹蟹。注引南越志曰:瑣蛣長寸余,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皆為蛣取食。從魚吉聲。巨乙切。十二部。文選字作蛣。漢律:會稽郡獻鮚醬二斗。二斗二字依廣韻補廣韻斗誤升。小徐本作三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鮅bì
注解:魚名。從魚必聲。毗必切。按自鮅至□十篆葢皆非許書所本有。以魚部□鮞為魚子。自魼至□皆魚名。自□至鮑皆泛言魚之體,魚之用。自魿至鮚皆字從魚而實非魚者,至此而魚部畢矣。不當(dāng)又舉魚名及魚之狀皃,故知必淺人所增也。釋魚云:鮅鱒。系一魚二名。儻許錄鮅字,便當(dāng)與鱒相聯(lián)。由許時爾雅本無鮅字,但作必。必則例不錄。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qú
注解:魚名。從魚瞿聲。九遇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鯸hóu
注解:魚名。從魚矦聲。乎鉤切。按吳都賦鯸鮐,當(dāng)是本作矦鮐,故與王鮪相儷。廣雅鯸□,卽矦鮐之俗字也。叚令許錄鯸字,則當(dāng)廁于鮐篆之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鯛diāo
注解:骨端脃也。從魚周聲。都僚切。如其義,則當(dāng)與鯁篆相屬。篇、韻皆曰魚名,何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zhuó
注解:烝然□□。從魚卓聲。都敎切。按詩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傳曰:罩,籗也。音義罩張敎反。此偁詩作□□,不言其義。篇、韻皆不載其字。大徐云都敎切者,非唐韻有此字此音,乃傳合毛詩音義為此音耳。集韻、類篇效韻亦無此字,惟覺韻有此字,訓(xùn)曰魚名。葢其可疑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鲅bō
注解:鳣鮪鲅鲅。從魚犮聲。北末切。按毛詩鳣鮪發(fā)發(fā)傳曰:發(fā)發(fā),盛皃。音義云:補末反。韓詩作鱍。是作鲅者非毛,非韓,不可信。又不言其義。篇、韻皆無鲅字。其可疑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fū
注解:鲯魚。出東萊。從魚夫聲。甫無切。依玉篇當(dāng)作□鲯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鲯qí
注解:魚名。從魚其聲。渠之切。按其訓(xùn)當(dāng)云□鲯也。廣韻七之又單出鲯字,云鳊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鮡zhào
注解:魚名。從魚兆聲。治小切。按字見爾雅,鳠之小者也。叚令許錄此字,當(dāng)與鳠篆相屬。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huà
注解:魚名。從魚匕聲。呼跨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鱻xiān
注解:新魚精也。云精者,卽今之鯖字。廣韻云:煑魚煎食曰五矦鯖。煎食作煎肉者,誤。謂以新魚為肴也。周禮?人:辨魚物為鱻薧。鄭司農(nóng)曰:鮮,生也。薧,干也。詩思文正義引鄭注尚書曰:眾鱻食,謂魚鱉也。引申為凡物新者之偁。獸人六畜六獸六禽亦偁鱻薧。史言數(shù)見不鮮。許書玼下云新玉色鮮也,黨下云不鮮也。其字葢皆本作鱻。凡鮮明、鮮新字皆當(dāng)作鱻。自漢人始以鮮代鱻,如周禮經(jīng)作鱻,注作鮮是其證。至說文全書不用叚借字,而玼下黨下亦皆為淺人所改,今則鮮行而鱻廢矣。從三魚。相然切。十四部。不變魚也。也字今補。此釋從三魚之意,謂不變其生新也。他部如骉麤猋等皆謂其生者,鱻則謂其死者。死而生新自若,故曰不變。文一百三 重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標題:□yú
注解:二魚也。此卽形為義,故不言從二魚。二魚重而不并,易所謂貫魚也,魚行必相隨也。晉語: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韋注:吾讀如魚。韓文公詩用魚魚雅雅,豈卽本國語乎。從二魚與從三魚不同。三魚謂不變其新,二魚謂連行可觀。語居切。五部。凡□之屬皆從□。所以不倂入魚部必立此部者,以有□字從□也?!甲ⅰ健??!酢?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yú
注解:搏魚也。搏,舊作捕,今正。搏,□持也。漢人用搏字多如此。捕魚字古多作魚,如周禮?人,本作魚。此與取鱉者曰鱉人,取獸者曰獸人同也。左傳:公將如棠觀魚者。魚者,謂捕魚者也。呂氏春秋、淮南鴻烈高注每云:漁讀如論語之語,讀如相語之語。尋其文義皆由本文作魚,故為讀若以別諸水蟲。周禮音義:?本作魚。又音御。御音卽高氏之語音也。然則古文本作魚,作□。□其籒文乎。至小篆則□為漁矣。周禮當(dāng)從古作魚人。作□者,次之。作?者,非也。從□水。必從□者,捕魚則非一魚也?!跛?,魚之驚透于水也。語居切。五部。漁,篆文□,從魚。后篆文者,亦先二后上之例也。〖注〗金文漁從魚從廾。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標題:燕yàn
注解:燕燕,玄鳥也。各本無燕燕二字,今補。□下曰:燕燕也。齊魯謂之□。隹部嶲下曰:嶲周者,燕也。邶風(fēng)傳曰:燕燕,□也。商頌傳曰:玄鳥,□也。釋鳥曰:嶲周,燕燕,□也。古多叚燕為宴安、宴享。籋口,故以廿像之。布翄,故以北像之。枝尾。與魚尾同。故以火像之。象形。于甸切。十四部。凡燕之屬皆從燕。文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燕部
標題:龍lónɡ
注解:鱗蟲之長,能幽能朙,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四句一韻。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二句一韻。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卽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發(fā)同。謂龍為邕和之叚借字也。從肉,與能從肉同。〈龍字右半〉肉飛之形,〈龍字右半〉肉二字依韻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飛省也。從及,謂??,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童省聲。謂□也。力鍾切。九部。凡龍之屬皆從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龗línɡ
注解:龍也。雙聲轉(zhuǎn)注。從龍霝聲。郞丁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kān
注解:龍皃。此篆之本義也。叚借為??亂字。今人用戡堪字,古人多叚□。文選注引尚書孔傳曰:□,勝也。從龍今聲。各本作合聲,篆體亦誤,今依九經(jīng)字□正。古音在七部,侵韻。今音入八部,覃韻??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jiān
注解:龍耆脊上□也。土喪禮:載魚左首進鬐。注曰:鬐,脊也。古文鬐為耆。按此鄭從今文,而□古文于注也。許髟部無鬐。此出耆者,許于此字從禮古文,不從禮今文也。耆者,老也。老則脊隆。故凡脊曰耆?;蜃黥G,因馬鬛為此字也。龍魚之脊上出者,如馬鬛然。上林賦曰:揵鰭掉尾。郭云:鯺,背上鬛也。鰭亦耆之今字。渾言之耆卽脊。析言耆在脊上。□,龍耆皃。從龍幵聲。古賢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龖tà
注解:飛龍也。廣韻曰:龍飛之狀。從二龍。凡襲詟字從此省聲。讀若沓。徒合切。八部。文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龍部
標題:飛fēi
注解:鳥翥也。羽部曰:翥者,飛舉也。古或叚蜚為飛。象形。像舒頸展翄之狀。甫微切。十五部。凡飛之屬皆從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飛部
標題:□yì
注解:翄也。羽部曰:翄者,翼也。一篆為轉(zhuǎn)注。翼必兩相輔,故引申為輔翼。卷阿傳曰:道可馮依以為輔翼也。行葦鄭箋云:在前曰引,在旁曰翼。又凡敬者,必如兩翼之整齊。故毛傳曰:翼,敬也。鄭箋云:小心翼翼,恭愼皃。從飛異聲。與職切。一部?;N文翼。小徐有此三字。翼,篆文□從羽。先籒后篆者,亦先二后上之例也?!鯙轱w之屬。1890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飛部
標題:非fēi
注解: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為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為義,不以離為義。從飛下翄,謂從飛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凡非之屬皆從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fěi
注解:別也。別者,分解也。從非己。舊已下有聲字,今刪。已猶身。非已猶言不為我用。會意。非亦聲。非尾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靡mǐ
注解:柀靡也。柀,各本作披,今正。柀靡,□韻字。旇下曰:旌旗柀靡也。項羽傳:漢軍皆柀靡。顏師古、張守節(jié)皆普彼反。葢其字本作柀,從木,析也。寫者訛從手。柀靡,分散下垂之皃。易中孚九二曰:吾與爾靡之。孟、王皆曰:散也。凡物分散則微細。引申之謂精細可喜曰靡麗。爾下曰麗爾猶靡麗也是也。又與亡字、無字皆雙聲。故謂無曰靡。從非麻聲。文彼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題:靠kào
注解:相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相韋者,相背也。故從非。今俗謂相依曰靠,古人謂相背曰靠,其義一也。猶分之合之皆曰離。從非告聲??嗟角小9乓粼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bī
注解:□牢謂之獄。五字句。各本作牢也二字,今依韻會本訂。牛部曰:牢者,閑養(yǎng)牛馬圈也。引申之,凡閑罪人者曰□牢。卽夏均臺,殷羑里,周圜土,秦囹圄,漢若盧也。法言曰:狴犴使人多禮。字作狴。猶鄉(xiāng)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獄。字皆從犬。所□拘非也。從非,說從非之意。陛省聲。邊兮切。十五部。文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非部
標題:卂xùn
注解:疾飛也。引申為凡疾之偁,故撞下曰卂搗也。辵部迅,從卂。從飛而羽不見。飛而羽不見者,疾之甚也。此亦象形。息晉切。十二部。凡卂之屬皆從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卂部
標題:煢qiónɡ
注解:回疾也?;剞D(zhuǎn)之疾飛也。引申為煢獨,取裵回?zé)o所依之意?;蜃鳌?,作睘,作嬛。毛傳曰:睘睘,無所依也。從卂,營省聲。渠營切。十一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卂部
標題:□yǐ
注解:燕燕,□鳥也。燕燕見前篇。□鳥二字淺人所增。齊魯謂之□。取其鳴自謼。象形也。舊作呼,今依韻會正。也字今依韻會□。謼者,□也,號也。山海經(jīng)說鳥獸多云其名自號。燕之鳴如云□。燕□雙聲。莊子謂之鷾鴯,鷾亦雙聲也。既得其聲而像其形,則為□。燕篆像其籋口、布翄、枝尾,全體之形。□篆像其于飛之形。故二篆皆曰像形也?!跸蟪衢_首竦,橫看之乃得。本與甲乙字異。俗人恐與甲乙亂,加鳥旁為鳦,則贅矣。本音烏拔反。十五部。入于筆切者,非是。凡□之屬皆從□。鳦,□或從鳥。按此葢非古字。今爾雅、毛傳皆如此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孔kǒnɡ
注解:通也。通者,逹也。于易卦為泰??子?xùn)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實空者,竅也。作孔為叚借。嘉美之也。各本無此四字,由淺人謂與下復(fù)而刪之,今依韻會□。也當(dāng)作□?!跽?,意內(nèi)而言外也。通為吉,□為兇,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傳曰:孔,甚也。是其義。甚者,尤安樂也。或曰:詩言亦孔之丑,豈嘉美之乎。曰:此卽今甚字通于美惡之意也。從□子。會意。康董切。按此字未見三代用韻之文,但以肉好卽邊孔求之。疑孔古音在三部,故吼、犼、芤以為聲?!酰堊又貘B也。月令:仲春,□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注云:高辛氏之世,□鳥遺卵,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踔炼米樱蚊乐病Uf從□子會意之恉。古人名嘉字子孔。此又以古人名字相應(yīng)說孔訓(xùn)嘉美之證。見于左傳者,楚成嘉字子孔,鄭公子嘉字子孔,春秋經(jīng)宋孔父,左傳云孔父嘉。何休云經(jīng)稱字。按孔父,字孔。故后以為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乳rǔ
注解: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chǎn)。生部曰:生,進也。產(chǎn),生也。渾言之。此復(fù)析言之。孺下曰:乳子也。按古書之文多通偁。從孚□。會意。而主切。古音在四部?!跽撸貘B。《朙堂月令》:“□鳥至之日,祠于高禖,□請子?!惫嗜閺摹?。此說從孚□會意之恉。孚者,卵卽孚也?!跽?,請子之□鳥也。請子必以□至之日者,□,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鳥,帝少昦司分之官也。左傳曰:□鳥氏,司分也。此說月令請子必以□鳥至之日之恉。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不fǒu
注解: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云不然者,皆于此義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韻之北。音□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之類可見。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韻書謂不同弗,非是。又詩卾不□□箋云:不當(dāng)作柎。柎,卾足也。古聲不、柎同。從一,一猶天也。他處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為天。象形。謂不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音見上。凡不之屬皆從不。18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不部
標題:否fǒu
注解: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孟子萬章曰:然則舜偽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又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曰:否。注:言不然也。又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注:堯不與之。又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孔子于□主癰疽。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于秦餋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今本正文皆訛作“否,不然”,語贅而注不可通矣。否字引申之義訓(xùn)為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論語之子所否者皆殊其音讀符鄙切,要之古音則同在弟一部。從口不,會意。不亦聲。方久切。古音在一部。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不部
標題:至zhì
注解: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凡云來至者,皆于此義引申叚借。引申之為□至,為極至。許云到,至也。臻,至也。徦,至也。此本義之引申也。又云親,至也。寴,至也。此余義之引申也。從一,一猶地也。一在下,故云。象形。謂至也。不,象上升之鳥,首□上。至,象下集之鳥,首□下。脂利切。古音謮如質(zhì),在十二部。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瑞□之來,為行來之來。凡至之屬皆從至?!酰盼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到dào
注解:至也。大雅曰:靡國不到。論語兩言民到于今。釋詁曰:到,至也。從至刀聲。都悼切。二部。18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臻zhēn
注解:至也。見釋詁。古亦叚溱為之。從至秦聲。側(cè)詵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chì
注解:忿戾也。從至,至而復(fù)孫。會意也。孫,遁也。二孫字大徐作遜,非。古無遜字,凡春秋、詩、書遜、遁字皆作孫。傳曰:孫之為言孫也。不作為言遜。爾雅作遜,遁也。為后人所改之俗字。許辵部有遜篆。亦是后人臆增。孫,遁也。此子孫字引申之義。孫之于王父,自覺其微小,故逡巡遁避之□取諸此。至而復(fù)逡巡者,忿戾之意也?!吨軙吩唬骸坝邢氖现襁丁??!鄙袝喾轿?。今本無氏字,□作懫。按□作懫者,天寶閑衛(wèi)包改也。釋文□作懫,宋開寶閑改也。釋文曰:懫,勑二反。說文之二反。不云說文作□,知其大字本不作懫矣。禮記大學(xué):心有所忿懥。注云:懥,怒皃?;蜃鲬?。按懥、懫不見許書,衛(wèi)包以意改經(jīng),非必懫卽□也。□,讀若摯。釋文云:說文之二反。此音隱舊音也。大徐丑利切。十五部?;蛟唬汗乓舢?dāng)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臺tái
注解:觀四方而高者也。釋名曰:觀,觀也。于上觀望也。觀不必四方。其四方獨出而高者,則謂之臺。大雅:經(jīng)始靈臺。釋宮、毛傳曰:四方而高曰臺。傳意高而不四方者則謂之觀,謂之闕也。釋名:臺,持也。筑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古臺讀同持。心曰靈臺,謂能持物?;茨献樱浩渌由裾?,臺□以游大清。注:臺,持也。又臺無所鑒,謂之狂生。注:臺,持也。此皆作臺自可通?;蜃鞴盼奈?,古文握與臺形相似。從至,從高省。與室、屋同意。按臺不必有屋。李巡注爾雅曰:臺上有屋謂之謝。然則無屋者謂之臺,筑高而已。云與室、屋同意者,室、屋篆下皆云從至者所止也,是其意也?!趼?。徒哀切。一部?!甲ⅰ健?、□,古文?!酰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臸rì
注解:到也。不言至言到者,到者至之得地者也。辵部曰:□,近也。從臸*聲。然則二至當(dāng)重不當(dāng)并。從二至。會意。至亦聲。人質(zhì)切。十二部?!甲ⅰ脚]*字作至下至。文六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至部
標題:西xī
注解:鳥在巢上也。象形。下象巢,上象鳥,會意。上、下皆非字也,故不曰會意而曰象形。鳥在巢上者,此篆之本義。今音先稽切。古音讀如詵,讀如□。如西施亦作先施。漢書曰:西,遷也。古音在十二、十三部。日在□方而鳥□,上西,卽下文東西之西也。下西,西之本義也。故因□為東□之□。此說六書叚借之例。叚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古本無東西之西,寄托于鳥在巢上之西字為之。凡許言以為者類此。韋本訓(xùn)相背,而以為皮韋。烏本訓(xùn)孝烏,而以為烏呼。來本訓(xùn)瑞麥,而以為行來。朋本古文鳳,而以為朋擋。子本訓(xùn)十一月昜氣動萬物滋,而以為人偁。后人習(xí)焉不察,用其借義而廢其本義,乃不知西之本訓(xùn)鳥在巢,韋之本訓(xùn)相背,朋之本訓(xùn)為鳳,逐末忘本,大都類是。微許君言之,烏能知之。凡□之屬皆從□。棲,□或從木妻。葢從木,妻聲也。從妻為聲。葢制此篆之時已分別□為東□,棲為鳥在巢,而其音則皆近妻矣。詩可以棲遟,漢嚴發(fā)碑作衡門西遟。然則雞棲于塒,雞棲于桀,古本必作雞西。論語為是棲棲,古本亦必作西西。卥,古文□。鹵,籒文□。按鹵下曰從西省。若籒文西如此,則鹵正從籒文鹵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西部
標題:□xī
注解:姓也。從□圭聲。戸圭切。按許書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而外,未有云姓者。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字從女。是以姬、姜等十二字皆從女。其它繼別為氏,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雖亦可謂之姓,而其字不容列于說文。黃帝姬姓,而黃帝之子十二姓者,除姬、姞字外,酉祁已滕箴任茍僖儇依十字,許皆不云姓是也。惟夨部吳下云姓也,郡也,為妄人所增。而此□篆解云姓也,雖篆文亦屬偽羼,葢必有妄人以許書無其姓為恥而竄入之,傳寫遂莫之察。許果有此篆,必釋其本義,不徒云姓也。小徐云:張說梁四公子記有□闖,依廣韻梁四公子字作罣,與□各字。文二當(dāng)云文一。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西部
標題:鹵lǔ
注解:西方咸地也。從□省,省字衍。此承上文□部從□之籒文也。謂鹵也。囗象鹽形。大徐本無囗。小徐訛作□*。凡旣從某而又象其形,謂之合體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則會意也。轉(zhuǎn)寫者以其不成字而刪之,致文理不可讀,皆當(dāng)依此補之。合體象形,有半成字半不成字者,如鹵從鹵,而又以囗象之是也。有□不成字者,如□以弓象鳥,以囪象巢是也。鹵,郞古切。五部。安定有鹵縣。地理志:安定郡鹵縣。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禹貢:靑州,海濱廣厈。謂東方也。安定有鹵縣,謂西方也。大史公曰:山東食海鹽,山西食海鹽鹵。然對文則分析,□文則不拘。咸地僅產(chǎn)鹽。引申之,春秋經(jīng)大原亦曰大鹵。釋名:地不生物曰鹵。凡鹵之屬皆從鹵?!甲ⅰ健?字原從□,不從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cuó
注解:咸□也?!踝指鞅救保瑴\人謂復(fù)字而刪之也,今補。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鹽曰咸鹺。鄭注:大咸曰鹺,今河?xùn)|云。按咸□古語,不容刪字。從鹵,□省聲。昨河切。十七部。河內(nèi)謂之□,鄭言河?xùn)|皆魏地。沛人言若虘。五字當(dāng)作讀若□人言□六字?!蹩めA縣,字本作□,其土音讀在何切?!踔x如此也?!跻娨夭俊?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咸xián
注解:銜也。以疊韻為訓(xùn)。北方味也。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從鹵咸聲。胡毚切。古音在七部。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鹵部
標題:鹽yán
注解: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十字各本作咸也二字,今正。鹽之味咸。鹽不訓(xùn)為咸?!鯌?yīng)書三引說文天生曰鹵,人生曰鹽,當(dāng)在此處。上冠以鹵也二字,則渾言、析言者備矣。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有出鹽直用不湅治者,有湅治者。從鹵監(jiān)聲。余廉切。古音在八部。古者夙沙初作□海鹽。夙,大徐作宿。古宿、夙通用。左傳有夙沙衛(wèi)。呂覽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困學(xué)紀聞引魯連子曰:古善漁者,宿沙瞿子。又曰:宿沙瞿子善煑鹽。許所說葢出世本作篇,所謂人生曰鹽也。凡鹽之屬皆從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鹽部
標題:堿jiǎn
注解:鹵也。廣韻千廉切。水和鹽也。從鹽省,此篆明明從鹵,不知何以云從鹽省。僉聲。魚欠切。七部。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鹽部
標題:戶hù
注解:護也。以疊韻為訓(xùn)。半門曰戶。象形。矦古切。五部。凡戶之屬皆從戶?!?,古文戶,從木。從木而象其形。按此當(dāng)是籒文加木,惟古文作戶,故此部文九皆從戶也。〖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扉fēi
注解:戶扇也。釋宮曰:□謂之扉。門□,門扇也。然則門戶一也。從戶非聲。甫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扇shàn
注解:扉也。月令:乃修□扇。注云:用木曰□,用竹葦曰扇。案析言如此,渾言之則不拘。從戶羽。依韻會本。從羽者,如翼也。式戰(zhàn)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房fánɡ
注解:室在旁也。凡堂之內(nèi),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引申之俎亦有房。從戶焦氏循曰:房必有戶以□于堂。又必有戶以□于東夾西夾。又必有戶以□于北堂。方聲。符方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戻tì
注解:輜車旁推戶也。輜車者,衣車也。前后有蔽,旁有可開之戶。從戶大聲。讀與釱同。徒葢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戹è
注解:隘也。隘者,陋也。陋者,阸陜也。陜者,隘也。從戶乙聲。按聲字衍?;蛴陔p聲取音。此從甲乙之乙,取乙乙難出之意也。于革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肁zhào
注解:始開也。引申為凡始之偁。凡經(jīng)傳言肈始者,皆肁之叚借。肈行而肁廢矣。釋詁、毛詩傳皆曰:肈,始也。戈部曰:肈,擊也。從戶聿。聿于語詞有始義,故從聿。治小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扆yǐ
注解:戶牖之閑謂之扆。釋宮曰:牖戶之閑謂之扆。凡室,戶東牖西,戶牖之中閑是曰扆。詩、禮多叚依為之。從戶衣聲。于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qù
注解:閉也。士喪禮注曰:徹帷□之事畢,則下之。雜記注曰:旣出,則施其□,鬼神尚幽闇也。據(jù)此二注,□為褰舉之義,與東都賦袪□帷同。疑閉當(dāng)作開。一說,□在開閉之閑。故兼此二義。從戶,劫省聲??诒A切。按劫省聲,疑當(dāng)作去聲,儀禮音義劉昌宗羗據(jù)反可據(jù)也。玉篇亦有羗據(jù)一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扃jiōnɡ
注解:外閉之關(guān)也。關(guān)者,以木橫持門戶也。曲禮:入戶奉扃。注曰:奉扃,敬也??资柙唬悍铎缰f多家。今謂禮有鼎扃,所以關(guān)鼎。今關(guān)戶之木與關(guān)鼎相似。凡常奉扃之時,必兩手向心而奉之。今入戶雖不奉扃木,其手若奉扃然。以其手對戶若奉扃,言恭敬也。玉裁謂下文言戶開亦開,戶□亦□,知戶□而入,用兩手推戶為奉扃。若戶開而入,則兩手不偏可矣。戶扃,葢以木橫著于戶為之機,令外可閉者。鼎關(guān)字正作□。禮古文叚扃為之。車上所以止旗者亦曰扃。從戶冋聲。古熒切。十一部。文十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戶部
標題:門mén
注解:聞也。以□韻為訓(xùn)。聞?wù)撸^外可聞于內(nèi),內(nèi)可聞于外也。從二戶。象形。此如斗從二丮,不必有反丮字也。莫奔切。十三部。凡門之屬皆從門。190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閶chānɡ
注解:閶□,二字今補。離騷、大人賦、淮南子、西京賦、靈光殿賦、大象賦皆云閶□。王逸、高誘、薛綜、韋昭、李善注皆曰:閶□,天門也。八風(fēng),西方曰閶□風(fēng)。天門也。從門昌聲。尺量切。十部。楚人名門皆曰閶□。皆字依韻會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闈wéi
注解:宮中之門也。釋宮曰:宮中之門謂之闈。周禮保氏:使其屬守王闈。注:闈,宮中之巷門。從門韋聲。羽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án
注解:□謂之樀。今釋宮檐謂之樀。許所據(jù)爾雅有異。本作□。樀,廟門也。木部樀,戶樀也。此樀義不同,謂廟門也,故□從門。吳語:王背檐而立,大夫向檐。韋云:檐謂之樀。樀,門戶。韋注戶當(dāng)作也。國語爾雅字皆當(dāng)作□。郭以屋梠釋樀,非是。從門詹聲。余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閎hónɡ
注解:□門也?!跽撸镏械酪?。然則閎猶閭也。釋宮:衖門謂之閎。郭引左傳盟諸僖閎,云閎,衖頭門。從門厷聲。戶萌切。古音在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閨ɡuī
注解:特立之戶,釋宮曰: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上圜下方,有佀圭。從門圭,會意。圭亦聲。古攜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合ɡé
注解:門旁戶也。釋宮曰:小閨謂之合。按漢人所謂合者,皆門旁戶也,皆于正門之外為之。前書注曰:閨合,內(nèi)中小門也。公孫弘傳:起客館,開東合以延賢人。師古云:合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dāng)庭門而引賓客,以別于掾史官屬也。亦有云南合者,如許沖云臣父故大尉南合祭酒是也。有云西合者,如晉書衛(wèi)玠為太傅西合祭酒是也。唐時不臨前殿,御便殿,謂之入合。謂立仗于前殿。喚仗,則自東西合入也。凡上書于達官曰合下,猶言執(zhí)事也,今人乃訛為閣下。從門合聲。古沓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阘tà
注解:樓上戶也。齊風(fēng)傳曰:闥,門內(nèi)也。許書無闥。阘卽今闥字。西京賦說神明臺曰:上飛闥而仰眺。西都賦說井干樓曰:排飛闥而上出。此二闥皆樓上戶,在高處故名之曰飛。從門□聲。徒盇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闬hàn
注解:閭也。左傳、爾雅、釋文、左傳正義、蕪城賦注、玉篇、廣韻引皆作閭。至爾雅疏乃訛為門,今正。下文曰閭,里門也。漢書:綰自同闬。應(yīng)注:楚名里門曰闬。招魂:去君之恒干。王注:或作恒闬。闬,里也。楚人名里曰闬。按惟左傳高其闬閣用為凡門之偁。從門干聲。矦旰切。十四部。汝南平輿里門曰闬。當(dāng)許時古語猶存于汝南平輿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閭lǘ
注解:里門也。周制,二十五家為里。其后則人所聚居為里,不限二十五家也。里部曰:里,凥也。里門曰閭。從門呂聲。力居切。五部。《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見大司徒職。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羣侶也。侶當(dāng)作旅。旅,眾也。此引周禮言閭之古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閻yán
注解:里中門也。別于閭闬為里外門也。從門臽聲。余廉切。八部。壛,閻或從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阓huì
注解:市外門也。薛綜西京賦注曰:阛,市營也。阓,中隔門也。劉逵蜀都賦注曰:阛,市巷也。阓,市外內(nèi)門也。崔豹古今注曰:市墻曰阛,市門曰阓。李善引倉頡篇曰:阛,市門也。按諸家皆有阛字,而許不錄。葢以還環(huán)包之,市之營域曰環(huán),其外門曰阓。從門貴聲。胡對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闉yīn
注解:闉阇,二字今依詩正義補。城曲重門也。城曲各本作城內(nèi),今依詩正義正。鄭風(fēng)曰:出其闉阇。傳曰:闉,曲城也。阇,城臺也。正義曰:釋宮云:阇謂之臺。阇是城上之臺,謂當(dāng)門臺也。阇旣是城之門臺,則知闉是門外之城,卽今之門外曲城是也。故云闉,曲城。阇,城臺。按毛分言之,許并言之者,許意說字從門之恉也。有重門,故必有曲城。其上為門臺。卽所謂城隅也。故闉、阇字皆從門。而詩曰出其闉阇,謂出此重門也。城曲、曲城意同。從門□聲。于眞切。十三部?!对姟吩唬骸俺銎溟炾^?!?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阇dū
注解:闉阇也。從門者聲。當(dāng)孤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闕què
注解:門觀也。釋宮曰:觀謂之闕。此觀上必加門者,觀有不在門上者也。凡觀與臺在于平地,則四方而高者曰臺,不必四方者曰觀。其在門上者,則中央闕然,左右為觀曰兩觀,周禮之象魏、春秋經(jīng)之兩觀、左傳僖五年之觀臺也。若中央不闕,則跨門為臺,禮器謂之臺門,左傳謂之門臺是也。此云闕,門觀也者,謂門有兩觀者偁闕。從門欮聲。去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閞biàn
注解:門欂櫨也。欂櫨,柱上枅也。枅,屋欂櫨也。閞則門柱上枅之名。從門弁聲。皮變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xiè
注解:門扉也。從門介聲。胡介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闔hé
注解:門扉也。月令:乃修□扇。公羊傳:齒箸乎門□。釋宮:□謂之扉。從門盇聲。胡臘切。八部。一曰閉也。下文曰閉,□門也。易曰:□戶謂之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闑niè
注解:門捆也。木部曰:捆,門橜也。相合為一義。釋宮:橜謂之闑。古者門有二闑,二闑之閑謂之中門。惟君行中門,臣由闑外,賈公彥聘禮疏所言是也。禮古文闑作□。從門臬聲。魚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閾yù
注解:門□也。木部曰:□者,門限也。相合為一義。釋宮曰:柣謂之閾。柣,郭千結(jié)反,卽□字也。禮古文閾作戚。此皆叚借字也。從門或聲。于逼切。一部?!墩撜Z》曰:“行不履閾。”□黨篇文。□,古文閾,從洫。從洫聲。此猶大雅毛詩筑城伊淢,淢卽洫之古文,韓詩正作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閬lànɡ
注解:門高也。文選甘泉賦注引作門高大之皃也?!醪吭唬嚎?,閬也。此曰閬,門高皃。相合為一義。凡許書異部合讀之例如此。大雅:乃立皋門,皋門有伉。傳曰:王之郭門曰皋門。伉,高皃。按詩伉當(dāng)是坑之訛。甘泉賦:閌閬閬其寥郭兮。閌亦卽坑字。許書無閌。從門良聲。來宕切。十部。巴郡有閬中縣。見漢地理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辟pì
注解:開也。引申為凡開袥之偁。古多叚借辟字。從門辟聲。房益切。十六部?!酰队輹吩唬骸氨偎拈T?!卑创肆之?dāng)在從門辟聲之下。虞書當(dāng)作唐書,說詳禾部。從門從□。按此上當(dāng)依匡謬正俗。玉篇補古文辟三字?!跽撸裰首郑?。今俗語以手開門曰攀開。讀如班。古文于此會意。書序:東郊不□。馬本作辟。張揖古今字詁云:□辟古今字,舊讀□為開。非也。詳匡謬正俗。自衛(wèi)包徑改□為開,而古文之見于尚書者滅矣?!甲ⅰ奖?,篆文寫作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wěi
注解:辟門也。魯語:□門與之言,皆不踰閾。韋注:□,辟也。從門為聲。韋委切。古音在十七部。《國語》曰:“□門而與之言。” 謂公父文伯之母與季康子。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闡chǎn
注解:開也。從門單聲。昌善切。十四部?!兑住吩唬骸瓣U幽?!薄蹀o傳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開kāi
注解:張也。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弓之張,門之閉如弓之弛。從門幵聲。按大徐本改為從門從幵,以幵聲之字古不入之咍部也。玉裁謂此篆幵聲,古音當(dāng)在十二部,讀如攐帷之?dāng)o。由后人讀同闿,而定為苦哀切?!?,古文。一者,像門閉。從□者,象手開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闿kǎi
注解:開也。本義為開門,引申為凡啟導(dǎo)之偁。心部曰:忻者,闿也。從門豈聲??嗪デ小9乓粼谑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閜xiǎ
注解:大開也。引申為凡大之偁。上林賦曰:谽呀豁閜。司馬彪云:谽呀,大皃?;黹p,空虛也。方言:閜,桮也。其大者謂之閜。從門可聲。火下切。十七部。大桮亦為閜。五字葢后人所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閘yā
注解:開閉門也。謂樞轉(zhuǎn)軋軋有聲。從門甲聲。烏甲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閟bì
注解:閉門也。引申為凡閉之偁。載馳、閟宮傳曰:閟,閉也。又叚為秘字。閟宮箋曰:閟,神也。此謂閟卽秘之叚借也。示部曰:秘,神也。從門必聲。兵媚切。古音在十二部?!洞呵飩鳌吩唬骸伴s門而與之言?!薄×之?dāng)是閟而以夫人言之誤,見左傳莊公卅二年。閟為句,謂孟任不從也。而以夫人言,謂莊公以立為夫人為辭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閣ɡé
注解:所□止扉者。釋宮曰:所以止扉謂之閣。郭注:門辟旁長橜也。引左傳高其闬閣,而又云閣長杙,卽門橜也。按郭云門辟旁長橜者,謂門開則邊旁有兩長橜,使其止而不過也。云卽門橜者,謂左傳之閣卽他經(jīng)之闑,兩扉中之橜也。是二者皆所以止扉,皆謂之閣,但左傳主謂中門者耳。許闑訓(xùn)門橜,閣訓(xùn)所以止扉,則畫然二義。許本諸釋宮。今本釋宮訛為閎,陸氏音義不辯是非,云本亦作閣,音各,郭注本無此字。不知郭氏于衖門謂之閎下引左盟諸僖閎,于所以止扉謂之閣下引左高其闬閣。郭作注時閣絶未誤為閎,注亦絶無誤也。顏師古匡謬正俗分別閎、閣二字不同,所引左傳作闬閣,所引爾雅及注皆作閣。今雅雨堂刻本訛亂不可讀。左傳:高其闬閣。闬猶門也。高其門,則所以止扉亦必高。葢晉館門不容車,失于狹小,致子產(chǎn)壞垣,故士文伯飾說門雖小而甚高。此處無取闬閎連文,陸氏音義亦誤從閎。轉(zhuǎn)云讀者因爾或作閣,因改左傳作各音,與爾雅音義皆為顚倒,見其誤不可不正也。閣本訓(xùn)直橜所以捍格者。引申之,橫者可以庋物亦曰閣,如內(nèi)則所云天子諸矦大夫士之閣,漢時天祿石渠閣皆所以閣書籍皆是也。閣字之義如此,故凡止而不行皆得謂之閣。倘爾雅作謂之閎。于所以止扉何涉乎。〇子產(chǎn)何以毀垣,因門不容車也,亦因門閣高也。觀孫叔敖患民卑車,因敎閭里高其捆,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此非閣高而車不得人之證乎。故郭云左傳之閣卽門橜也。〇左傳闬閎,杜注閎,門也。此必有誤。杜本乃誤本。郭景純、顏師古所據(jù)本不誤。陸之音義、孔之正義皆據(jù)誤本為之。〇又左傳闬字,沉重云閉也。此必古說,葢闬閣猶禮記之捍格也。闬本不從門,后人因閣亦加門耳。〇蔡邕月令章句于修鍵閉云:鍵,門牡。所以止扉。亦謂之剡移。鄭注亦云:鍵,牡。閉,牝。按蔡謂鍵為門牡,許則云□為門牡,葢□居關(guān)之下,門之中,漢書所謂門牡者。而閣居兩旁,每扉以一長杙,上貫于過門板,下拄于地,故云所以止扉,古謂之剡移。有關(guān)有□又有閣者,愼于待暴也。故曰高其闬閣,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閣亦得稱牡,而與□異物。〇□與閣皆閉門乃用之,不比闑為死物。謂捆卽閣,誤矣。從門各聲。古洛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閑jiàn
注解:□也。隙者,壁際也。引申之,凡有兩邊有中者皆謂之隙。隙謂之閑。閑者,門開則中為際。凡罅縫皆曰閑,其為有兩有中一也??脊び浾f鐘銑與銑之閑曰銑閑,篆與篆、□與□、鉦與鉦之閑曰篆閑、□閑、鉦閑,病與瘳之閑曰病閑,語之小止曰言之閑。閑者,稍暇也。故曰閑暇。今人分別其音為戶閑切?;蛞蚤e代之。閑者,隙之可尋者也。故曰閑廁,曰閑迭,曰閑隔,曰閑諜。今人分別其音為古莧切。釋詁、毛傳曰:閑,代也。釋言曰:閑,俔也。人部曰:俔,閑俔也。廠部曰:□,石閑見也。今音皆去聲。凡自其單出言之曰閑。從門月。會意也。門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古閑切。十四部?!?,古文閑。此篆各本體誤,汗□等書皆誤,今考正。與古文恒同,中從古文月也。〖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ě
注解:門傾也。此與上閜篆各字各義?;蚝蠟橐?,非也。上林賦說大木之狀:坑衡閜砢。索隱引郭樸云:坑衡閜砢者,揭蘗傾敵□也。按此閜字當(dāng)作□,與谽呀豁閜義不同?!醭`讀惡可來、可二反。玉篇引賦正作□。從門阿聲。烏可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閼è
注解:遮□也。遮者,遏也?!跽撸堃?。古書壅遏字多作□閼,如許所說則同義異字也。從門于聲。此于雙聲取音。烏割切。十五部。爾雅:歲在卯曰單閼。讀如蟬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zhuǎn
注解:開閉門利也。今俗語云自由自便當(dāng)作此字。從門繇聲。各本作繇聲,許有繇□無繇,今正。按此篆當(dāng)音由。唐韻乃旨沇切,未詳。一曰縷十纮也。按纮字有訛。纮者,冠卷。非其義。疑當(dāng)作總。漢律曰:綺絲數(shù)謂之絩,布謂之總??傉?,謂布縷之?dāng)?shù)。八十縷為一總,卽禾部之稯,禮經(jīng)之□也??|者,麻線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à
注解:門聲也。從門曷聲。乙轄切。十五部。按駱駝鳴聲□字當(dāng)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xiànɡ
注解:門響也。響疑當(dāng)作鄉(xiāng)。鄉(xiāng)者,今之向字。門鄉(xiāng)者,謂門所向。釋宮:兩階閑謂之鄉(xiāng)。集韻四十一□引作謂之□。從門鄉(xiāng)聲。許亮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闌lán
注解:門遮也。謂門之遮蔽也。俗謂□檻為闌。引申為酒闌字,于遮止之義演之也。從門柬聲。洛干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閑xián
注解:闌也。引申為防閑。古多借為清閑字,又借為嫻習(xí)字。從門中有木。會意。戸閑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閉bì
注解:□門也?!跸略唬洪]也。與此為轉(zhuǎn)注。又閟下曰:閉門也。按左傳高其闬閣,疑闬乃閉字之誤。從門。扌,所□歫門也。從門而又象撐歫門之形,非扌字也。博計切。十五部。玉裁按扌不成字,云所以距門,依許全書之例,當(dāng)云扌象所以歫門之形乃合。而無象形之云,則當(dāng)是合二字會意??纪跻萆贂S庭經(jīng)三用□字,卽今闬也。而中從午,葢許書本作從門午,午,所以歫門。舂字下曰:午,杵省也。然則此午亦是杵省,歫門用直木如杵然。轉(zhuǎn)寫失眞,乃昧其本始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閡ài
注解:外閉也。有外閉則為礙。從門亥聲。五漑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闇àn
注解:閉門也。借以為幽暗字。從門音聲。烏紺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關(guān)ɡuān
注解:以木橫持門戶也。通俗文作□。引申之,周禮注曰關(guān),畍上之門。又引申之,凡曰關(guān)閉,曰機關(guān),曰關(guān)白,曰關(guān)藏皆是。凡立乎此而交彼曰關(guān)。毛詩傳曰:關(guān)關(guān),和聲也。又曰:閑關(guān),設(shè)□皃。皆于音得義者也。從門□聲。古還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yuè
注解:關(guān)下牡也。關(guān)者,橫物。卽今之門□。關(guān)下牡者,謂以直木上貫關(guān),下插地。是與關(guān)有牝牡之別。漢書所謂牡飛牡亡者,謂此也。月令曰:修鍵閉,愼管鑰。注曰:鍵,牡。閉,牝也。管鑰,搏鍵器也。然則關(guān)下牡謂之鍵,亦謂之鑰。鑰,卽□之叚借字。析言之,則鍵與□有二。渾言之,則一物也。金縢啟鑰見書,亦謂關(guān)閉兆書者。古無鎖鑰字,葢古袛用木為,不用金鐵。故說文鍵下袛云鉉,不云門牡。從門龠聲。以灼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闐tián
注解:盛皃也。謂盛滿于門中之皃也。詩曰:振旅闐闐。孟子作塡。玉藻:盛氣顚實。叚顚為闐也。從門眞聲。待年切。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闛tánɡ
注解:闛闛,盛皃也。謂盛滿于門中之皃也。楊雄賦:西馳闛□。此叚闛為閶也。大司馬注:□聲不過閶。此叚閶為闛,闛卽□部之鼞也。鼙聲不過阘。阘卽□部之□也。從門堂聲。徒郞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閹yān
注解:門豎也。門字今依御覽□。豎猶孺也。周禮注曰:豎,未冠者之官名。凡文王世子之內(nèi)豎,左傳之使牛為豎皆是。司門則曰門豎,故從門。宮中奄昏閉門者?;瑁咀鏖?,今正。周禮注曰: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他豎不必奄人,此豎則奄人也,故從奄。一說當(dāng)依小徐作閹閽閉門者。一說當(dāng)作宮中掩門者。從門奄聲。此當(dāng)言從門奄,奄亦聲。英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閽hūn
注解:?!趸栝]門隸也。周禮注曰:隸,給勞辱之役者。周禮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注云:閽人,司昏□以啟闬者,□人墨者使守門。按古閽與勲音同。易:厲閽心。馬作熏。荀以熏為勲,而易為動。漢光祿勲卿一人,胡廣曰:動猶閽也。主殿宮門戶之職。從門昏,會意?;枰嗦?。呼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窺kuī
注解:閃也。此與窺義別。窺,小視也。從門規(guī)聲。去隓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閃shǎn
注解:窺頭門中也。禮運:魚鮪不淰。注云:淰之言閃也。從人在門中。會意。王在門中則重王,故入王部。人在門中則重門,入門部。失冄切。古音葢在七部。〇舊此篆在□篆后,今移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lán
注解:妄入宮亦也。亦舊作掖。師古注漢曰:掖門在兩旁,如人臂掖。依許字例,當(dāng)作亦也。漢書以闌為□字之叚借,成帝紀:闌入尚方掖門。應(yīng)劭曰:無符籍妄入宮曰闌。又或作蘭,列子:宋有蘭子。張湛注曰:凡物不知生之主曰蘭。殷敬順曰:史記無符傳出入謂之闌。此蘭子,謂以技妄游。從門□聲。讀若闌。洛干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zhèn
注解:登也。登,上車也。凡有所上皆曰登。從門□。會意。臣鉉等曰:下,言自下而登上也。按從門□當(dāng)作從門二。篆當(dāng)用□。篇、韻□字可證。直刃切。十二部。從此為聲者有焛閵藺?!酰盼南伦?。見二部。讀若軍敶之?dāng)础oE此可以知陣字之俗矣?!甲ⅰ綌矗瑥年凡粡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閱yuè
注解:具數(shù)于門中也。具者,供置也。數(shù)者,計也。計者,會也,筭也。云于門中者,以其字從門也。周禮大閱,注曰:□軍實也。左氏春秋大閱,傳曰:簡車馬也。引申為閱歴。又引申為明其等曰閥,積其功曰閱。手部揲下曰:閱持也。易揲之以四,謂以四更迭數(shù)之也。古叚閱為穴。詩:蜉蝣堀閱。傳曰:堀閱,容閱也。閱卽穴。宋玉賦:空穴來風(fēng)。莊子作空閱來風(fēng)。司馬彪云:門戶孔空,風(fēng)善從之。道德經(jīng):塞其兌,閉其門。兌卽閱之省。詩:我躳不閱。傳云:閱,容也。言我躳不能見容,如無空穴以自處也。從門兌聲。弋雪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闋què
注解:事已閉門也。引申為凡事已之偁。詩:俾民心闋。傳曰:闋,息也。禮記:有司告以樂闋。從門癸聲。傾雪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闞kàn
注解:望也。望者,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望有倚門、倚閭者,故從門。大雅:闞如虓虎。謂其怒視。從門□聲??酁E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闊kuò
注解:疏也。云部曰:疏,通也。闊之本義如是,不若今義訓(xùn)為廣也。從門猶□之從囪。□聲??嗬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閔mǐn
注解:吊者在門也。引申為凡痛惜之辭。俗作憫。邶風(fēng):覯閔旣多。豳風(fēng):鬻子之閔斯。傳曰:閔,病也。從門文聲。眉殞切。十三部。□,古文閔。按此篆篇、韻不載,恐不足據(jù)。小徐篆用□。然則大徐上體從古文民,今寫訛甚。汗□正從古文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標題:闖chèn
注解:馬出門皃。引申為突兀驚人之辭。公羊傳曰:開之則闖然公子陽生也。何云:闖,出頭皃。韓退之詩曰:喁喁魚闖萍。從馬在門中。讀若郴。許讀平聲。今去聲。丑禁切。七部。俗語轉(zhuǎn)若刱。文五十七 重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門部
591
標題:耳ěr
注解:主聽也者。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fù)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訛亂至不可言,于古經(jīng)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jīng),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隠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于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xùn)于此也。全經(jīng)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xùn)。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為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zhuǎn)讀為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從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zhé
注解:耳□也?!醺鞅咀鳌酰裾?。從耳。□,下□,象形?!踅瘛踮烊~切。八部?!洞呵飩鳌吩话丛蛔盅?。“秦公子耴”者,其耳□也,故□為名。今按左氏傳秦?zé)o公子□,惟鄭七穆子良之子公孫輒字子耳。以許訂之,古本左傳當(dāng)作公孫□,白虎通所謂旁其名為之字,聞名卽知其字,聞字卽知其名也。左傳云:以類命為象。生而耳垂,因名之□。猶生而夢神以黑規(guī)其臀,因名之黑臀。吳都賦:魚鳥聱□。□音牛乙切,非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diān
注解:小□耳也。從耳占聲。丁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耽dān
注解:耳大□也。淮南墬形訓(xùn):夸父耽耳在其北。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耽讀衣褶之褶。或作攝,以兩手攝其肩之耳也。按許書本無聸字,耽卽聸也。今本于耽篆之外沾一聸篆,誤矣。從耳冘聲。丁含切。八部?!对姟吩唬骸笆恐①?。”衛(wèi)風(fēng)氓文。此引詩說叚借也。毛傳曰:耽,樂也。耽本不訓(xùn)樂,而可叚為媅字,女部曰:媅者,樂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耼dān
注解:耳曼也。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如曼膚、曼□之曼。史記老子列傳曰:姓李氏,名耳,字耼。史記索隠、老子音義、后漢書桓帝紀注、文選游天臺山賦注所引皆如此。今本史記作名耳,字伯陽,謚曰耼,淺人妄改者也。字伯陽,見唐固國語注。從耳冄聲。他甘切。七部?!酰n或從甘。甘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聸dān
注解:□耳也。從耳詹聲。都甘切。八部。南方有聸耳國。古只作耽,一變?yōu)槁浂?,再變則為儋耳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耿ɡěnɡ
注解:耳箸頰也。頰者,面旁也。耳箸于頰曰耿。耿之言黏也,黏于頰也。邶風(fēng):耿耿不寐。傳曰:耿耿猶儆儆也。憂之聯(lián)綴于心,取義于此。凡云耿者,謂專壹也。杜林說皮傳耿光,而非字義。從耳,烓省聲。烓,小徐作炯。大徐本舊皆作烓。烓讀若冂,見火部。耿,古杏切。十一部。杜林說:耿,光也。古文尙書曰:文王之耿光。離騷注曰:耿,光也。又曰:耿,明也。從光,依韻會訂。圣省聲。凡字皆?形又聲,杜說非也。徐鍇曰:此說或后人所加。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聯(lián)lián
注解:連也。連者,負車也。負車者,以人挽車。人與車相屬,因以為凡相連屬之偁。周人用聯(lián)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周禮:官聯(lián)以會官治。鄭注:聯(lián)讀為連,古書連作聯(lián)。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從耳從絲。四字今補。會意。力延切。十四部。從耳,耳連于頰。故從耳。從絲,絲連不絕也。故又從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liáo
注解:耳鳴也。楚辭曰:耳□啾而戃慌。王注云:□啾,耳鳴也。此□之本義,故字從耳。若詩泉水傳云:□,愿也。箋云:□,且略之辭也。方言曰:俚,□也。戰(zhàn)國策:民無所□。此等義相近,皆叚□為憀也。憀者,憀賴也。又詩傳:椒□,椒也。不言□為語詞,葢單□曰椒,絫□田椒□。楚詞亦云:懷椒□之蔎蔎。爾雅曰:朻者□。朻卽莍。椒榝實成莍彚。從耳丣聲。丣,各本訛作卯,篆體亦訛,今并正。洛蕭切。古音在三部。讀如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圣shènɡ
注解:通也。邶風(fēng):母氏圣善。傳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傳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圣義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識。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圣。從耳圣從耳者,謂其耳順。風(fēng)俗通曰:圣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圣字古相叚借。呈聲。式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聰cōnɡ
注解:察也。察者,核也。聰察以雙聲為訓(xùn)。從耳怱聲。倉紅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聽tīnɡ
注解: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從耳□,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趼?。他定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聆línɡ
注解:聽也。二篆轉(zhuǎn)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為鈴,夢天以九個鈴與己也。從耳令聲。郞丁切。古音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職zhí
注解:記□也。□舊作微,今正。記猶識也。纖微必識是曰職。周禮太宰之職,大司徒之職皆謂其所司。凡言司者,謂其善伺也。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釋詁曰:職,主也。毛傳同,見詩悉蟀、十月之交。周禮職方,亦作識方。從耳戠聲。之弋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聒ɡuō
注解:讙語也。謹者,嘩也。從耳□聲。古活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聥jǔ
注解:張耳有所聞也。廣雅:驚也。從耳禹聲。王矩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聲shēnɡ
注解:音也。音下曰:聲也。二篆為轉(zhuǎn)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謂之音。宮商角征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從耳殸聲。書盈切。十一部。殸,籒文磬。見石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聞wén
注解: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xué)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為令聞廣譽。從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古文從昏?;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聘pìn
注解:訪也。泛謀曰訪。按女部曰娉,問也。二字義略同。從耳甹聲。匹正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聾lónɡ
注解:無聞也。從耳龍聲。盧紅切。九部。19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sǒnɡ
注解:生而聾曰□。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閑謂之聳,荊揚之閑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又古多叚聳為□,方言曰:聳,悚也。又曰:聳,欲也。荊吳之閑曰聳。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閑相勸曰聳,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謂之聳。從耳,從省聲。息拱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zǎi
注解:益梁之州謂聾為□,秦晉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方言曰:□,聾也。梁益之閑謂之□,秦晉之閑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從耳宰聲。作亥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聵kuì
注解:聾也。國語曰:聾聵不可使聽。韋云:耳不別五聲之和曰聾,生而聾曰聵。從耳□聲。五怪切。十五部。□,聵或從□。許書□聲之字三,而□□篆?!?,或從□作?!鯌?yīng)改□省,說見豕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聉wà
注解:無知意也。此意內(nèi)言外之意。無知者其意,聉者其□也。方言曰:聾之甚,秦晉之閑謂之□。注曰:言聉無所聞知也。疑方言之正文本作謂之聉,今本訛。從耳出聲。讀若孽。五滑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wà
注解:□耳也。見方言。從耳月聲。魚厥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wà
注解:吳楚之外,凡無耳者謂之□。方言曰:吳楚之外郊,凡無有耳者謂之□。其言□者,若秦晉中土謂墮耳者□也。言若斷耳為盟。斷耳卽墮耳。盟當(dāng)作□,字之誤也。從耳闋聲。五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聅chè
注解:軍法□矢毌耳也。從耳矢。會意。恥列切。十五部?!端抉R灋》曰:“小辠聅之,中辠刖之,大辠剄之?!?br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聝ɡuó
注解:軍戰(zhàn)□耳也。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春秋傳》曰:“□為俘聝。”左傳成三年文。從耳或聲。古獲切。古音在一部。馘,聝或從□。今經(jīng)傳中多從首。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mǐ
注解:乘輿金耳也。金耳,俗本作金飾馬耳,舊本作金馬耳,玉篇同,今依廣韻五支、四紙作乘輿金耳訂正。乘輿者,天子之車也。金耳者,金飾車耳也。西京賦:戴翠帽,倚金較。薛注:金較,黃金以飾較也。崔豹古今注曰:車耳重較也。史記禮書彌龍。徐廣曰:乘輿車金薄繆龍為輿倚較。繆者,交錯之形。車耳刻交錯之龍,飾以金,惟乘輿為然。與文虎伏軾、龍首衡軛,晝?yōu)槿?。史記之彌卽許之□,□者本字,彌者同音叚借字,淺人不得其解,乃妄改而不可通矣?!醴侨硕?,故其字殿焉。從耳麻聲,讀若渳水。一曰若《月令》靡艸之靡。亡彼切。廣韻亦忙皮切。古音在十七部,音轉(zhuǎn)入十六部。彌字古多在十六部用,故叚彌為□。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耹qín
注解:《國語》曰:“回祿信于耹遂。”闕。國語今見周語。闕者,謂其義其音其形皆闕也。韋注:耹遂,地名。宋庠音禽。后漢書楊賜傳引作黔遂,黔亦今聲也。而說苑引國語作亭遂,竹書帝癸三十年作聆遂災(zāi)。是其字從令從今不可定,而許書此篆或后人所偶記注于此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聑tiē
注解: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從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dāng)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聶niè
注解:駙耳私小語也??诓繀略唬郝櫿Z也。按二篆皆會意。以口就耳則為咠。咠者己。二耳在旁,彼一耳居閑則為聶。史記魏其武安傳曰:乃效女皃呫聶耳語。韋曰:呫聶,附耳小語聲。從三耳。尼輒切。八部。文三十二 重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標題:□yí
注解:□也。頁部曰:□,頤也。二篆為轉(zhuǎn)注?!跽?,古文頤也。鄭易注曰:頣中。口車輔之名也。震動于下,艮止于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yǎng)人,故謂之頤。頤,養(yǎng)也。按鄭意謂口下為車,口上為輔,合口車輔三者為頤。左氏云:輔車相依。車部云:輔,人頰車也。序卦傳曰:頤者,養(yǎng)也。古名頤字眞,晉枚頤字仲眞,李頤字景眞。枚頤或作梅賾,誤也。象形。此文當(dāng)橫視之。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與之切。一部。凡□之屬皆從□。頤,篆文□。此為篆文,則知□為古文也。先古文后篆文者,此亦先□后上之例。不如是則巸篆無所附也。□,籒文從□?!醣鞠笮危缁N文篆文則從□從頁而后象其形也。〖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標題:巸yí
注解:廣頤也。頤各本作□,今正。許書主篆文也。廣頤曰巸,引申為凡廣之偁。周頌昊天有成命傳曰:緝,明也。熙,廣也。熙乃巸之叚借字也。煕從火,其義訓(xùn)燥,不訓(xùn)廣也。毛傳于文王曰:緝煕,光明也。與昊天有成命傳不同。而敬之傳曰:光,廣也。然則光卽廣。二傳義本同,不得如鄭箋云廣為光字之誤。周內(nèi)史說周易曰。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然則光卽廣可知。大戴禮:積厚者流光。卽流廣也。釋詁:緝、煕,光也。卽周語叔向所云緝,明。煕,廣也。毛公兼取之為傳。學(xué)者宜觀其會通,凡詁訓(xùn)有析之至細者,有通之甚寬者,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其理也。煕訓(xùn)廣,而煕乃巸之叚借。然則古經(jīng)熙字可作巸者多矣。〇文王毛傳曰:緝熙,光明也。此系釋詁而必兼言明者,欲與叔向之語不相違也。昊天有成命傳直用叔向語者,以叔向固釋此詩也。敬之緝熙于光明傳曰光,廣也者,以緝熙旣訓(xùn)光明,則光明于光明文理難通,故此光必訓(xùn)廣也。然則文王、敬之熙訓(xùn)光,昊天有成命熙訓(xùn)廣,未嘗不析之甚細矣。從□巳聲。與之切。一部。戺,古文巸,從戶。按此古文從戶,疑當(dāng)作從尸。凡人體字多從尸,不當(dāng)從戶也。顧命:夾兩階戺。某氏云:堂廉曰戺。廣雅云:戺,切也。此因堂邊圻堮象人下頜之廣闊,故借以為名,而讀床史切。〇又按九經(jīng)字□云:說文作□,經(jīng)典作戺。然則今本說文異于唐時也。然唐時已從戶則亦誤矣。文二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593
標題:手shǒu
注解:拳也。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xùn)。象形。象指掌及□出。書九切。三部。凡手之屬皆從手。□,古文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掌zhǎnɡ
注解:手中也。手有面有背,背在外則面在中,故曰手中。左傳云有文在手者,在掌也。釋名云: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渟處如手掌中也。詩:或王事鞅掌。傳曰:鞅掌,失容也。箋云:鞅猶何也。掌謂捧之也。玉裁按凡周禮官名掌某者,皆捧持之義。從手尚聲。諸兩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拇mǔ
注解:將指也。將指,謂手中指也。大射禮:右巨指鉤弦。注云:右巨指,右手大擘也。又設(shè)決朱極三。注云: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短,不用。左傳定十四年:□廬傷將指,取其一屨。注云:其足大指見斬,□失屨。易咸:初六,咸其拇。馬、鄭、薛、虞皆云:拇,足大指也。合三經(jīng)而言之,手以中指為將指為拇,足以大指為將指為拇,此手足不同偁也。許謂手中指。易拇,荀作母。從手母聲。莫厚切。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指zhǐ
注解:手指也。手非指不為用。大指曰巨指,曰巨擘。次曰食指,曰啑鹽指。中曰將指。次曰無名指。次曰小指。叚借為恉。心部曰:恉,意也。從手旨聲。職雉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拳quán
注解:手也。合掌指而為手,故掌指二篆廁手拳二篆之閑。卷之為拳,故檀弓曰:執(zhí)女手之拳然。從手□聲。巨員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wàn
注解:手□也。各本用手掔,今正。□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jié)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士喪禮:設(shè)決麗于□。注云:□,手后節(jié)中也。云后節(jié)中者,肘以上為前節(jié),則肘以下為后節(jié)。后節(jié)之中以上為臂,則以下為□也。俗作捥。左傳:涉佗捘衛(wèi)矦之手及捥。非古字也。從手□聲。依韻會,此四字在此。□見目部。烏貫切。十四部。楊雄曰:“□,握也。”此葢楊雄倉頡訓(xùn)纂一篇中語。握者,搤持也。楊說別一義。凡史、漢云搤□、扼腕者皆疊字,言持手游民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攕xiān
注解:好手皃。魏風(fēng)葛屨曰: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傳曰:摻摻猶纖纖也。漢人言手之好曰纖纖。如古詩云:纖纖擢素手。傳以今喻古故曰猶。其字本作攕,俗改為摻,非是。遵大路傳曰:摻,擥也。是摻字自有本義??资险x引說文:摻,參此音反聲,訓(xùn)為斂。操,喿七遙反聲,訓(xùn)為奉也。是唐初說文確有摻字之證。自淺人摻、操不分而奪摻篆,亦猶鼏□不分而奪鼏篆,袀袗不分而奪袀篆也。知摻之有本義,則知用為攕字之非矣。從手韱聲。所咸切。七部。《詩》曰:“攕攕女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揱shuò
注解:人臂皃。考工記輪人曰: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注云:揱,纖殺小皃也。鄭司農(nóng)讀為紛容揱參之揱?!踔^如桑螵蛸之蛸。按紛容揱參,出上林賦。從手削聲。所角切。二部。《周禮》曰:“輻欲其揱尒?!贝笮鞜o尒字,非也。今記作爾。許所見作尒。尒者,本字。□之必然也。爾者,叚借字也。爾行而尒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摳kōu
注解:繑也。按纟部曰:繑,绔紐也。與摳義絕遠,疑是矯字之訛。矢部曰:矯,柔箭箝也。摳之義為矯枉。一曰摳衣。各本下有□堂二字,今依韻會□正。攐篆下曰:摳衣也。然則此當(dāng)云一曰攐衣。曲禮曰:摳衣趨隅。摳,提也。衣,裳也。論語注云:攝□者,摳衣也。從手區(qū)聲??诔@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攐qiān
注解:摳衣也。高注淮南曰:攐,縮也。按詩言褰裳,當(dāng)作此篆。褰訓(xùn)绔,非其義也。亦有作鶱者,謂虧其下體之衣,較作褰為長。從手褰聲。按此篆與□篆別者,以從衣也。當(dāng)云從手衣,寒省聲。會意兼形聲。去□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撎yì
注解:□舉首下手也。六字各本作舉手下手也五字,今正。西征賦注、玉篇引說文有拜字。左傳成十六年釋文引字林舉首下手。皆是也。凡不跪不為拜,跪而舉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肅拜,漢人曰撎。周禮九拜:九曰肅拜。先鄭注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鄭注少儀曰:肅拜,拜不低頭也。云但俯下手,云不低頭,正與舉首下手合。今本說文旣訛,而少儀注又□不字,作拜低頭,乃終古昧其禮矣。程氏瑤田曰:言舉首者,以別于□首、頓首、空首三拜皆必下其首也。按此婦人之拜也。婦人以肅拜當(dāng)男子之空首,少儀云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是也。以手拜當(dāng)男子之稽首,少儀之手拜、士昏之禮之拜極地是也。以稽顙當(dāng)男子之頓首,喪服小記之為夫與長子稽顙是也。肅拜與成十六年之肅不同。肅不連拜。介者不拜,長揖而已。不拜者,不跪也。肅拜則跪而舉首下手也。〇南宋張淏云谷雜記引程氏考古編云:國史王貽孫傳:大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普訪禮官,無有知者。貽孫曰:唐天后朝,婦人始拜而不跪。普問所出。曰:大和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渤海國記備言其事。予按(予,程氏自偁)后周天元大象二年,詔內(nèi)外命婦皆執(zhí)笏,其拜宗廟及天臺,皆俯伏如男子。據(jù)此詔特令于廟朝跪,其它拜不跪矣。豈武后時幷廟朝不跪,建章記之未詳耶。周昌諫帝廢太子,呂后見昌為跪謝。戰(zhàn)國策:蘇秦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隋志:皇帝□后,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則唐以前婦拜皆跪伏也。玉裁按婦人拜亦無不跪者,肅拜跪而舉首不俯伏,雖拜君賜亦然。天元時令拜宗廟天臺俯伏如男子,可以證常拜之跪而不必俯伏也。至于天后而始不跪。孫甫唐書曰:武后欲尊婦人,始易今拜。從手壹聲。于計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揖yī
注解:攘也。攘,汲古閣改作讓,誤。此與下文攘推也相聯(lián)為文。鄭禮注云: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成十六年:敢肅使者。則若今人之長揖。從手咠聲。伊入切。八部。一曰手箸匈曰揖。此別一義。上言揖以為讓,謂手遠于胸。此手箸于胸曰揖者。箸,直略切。禮經(jīng)有揖有厭。厭,一涉切。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推者,推之遠胸。引者,引之箸胸。如鄉(xiāng)飮酒:主人揖先入。此用推手也。賓厭眔賓。此用引手也,謙若不敢前也。今文厭皆作揖,則今文禮有揖無厭。許君于禮或從古文,或從今文。此手箸胸曰揖,葢于此從今文,不從古文。是以統(tǒng)謂之揖尒,推手、引手隨宐而用,今人謙讓亦兼有此二者。周禮疏、儀禮疏厭或作撎,訛字不可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攘rànɡ
注解:推也。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許云:讓者,相責(zé)讓也。攘者,推也。從古也。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藝文志:堯之克攘。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從手襄聲。汝羊切。按當(dāng)人樣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拱ɡǒnɡ
注解:斂手也。斂當(dāng)作撿,與下篆相聯(lián)為文。尚書大傳曰:拱則抱鼓?;寿┱撜Z疏曰: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時敬則拱手,如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論語子路拱而立,玉藻臣侍于君垂拱是也。行而張拱曰翔。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也。推手曰揖,則如抱鼓。拜手,則斂于抱鼓?;?、頓首,則以其斂于抱鼓者下之。引手曰厭,則又較斂于拜手。凡沓手,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是謂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左手在內(nèi),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喪服記:袪尺二寸。注曰:袪,袖口也。尺二寸足以容中人之倂兩手也。吉時拱尚左手,喪時拱尚右手。合內(nèi)則、奔喪、檀弓尚左尚右之文釋之,可以知拱時沓手之宐矣。拱,古文叚借作共。鄉(xiāng)飮酒禮注曰:共,拱手也。〇尚書大傳注曰:兩手搤之曰拱。然則桑榖一暮大拱,孟子拱把之桐梓皆非沓手之拱,拱之小者也。趙岐云:合兩手。徐鍇云:兩手大指頭相拄。從手共聲。居竦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撿liǎn
注解:拱也。凡斂手宐作此字。從手僉聲。良冄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bài
注解:首至手也。各本作首至地也,今正。首至地謂□首,拜中之一,不可該九拜。拜之名生于空首,故許言首至手。周禮之空首,他經(jīng)謂之拜手。鄭注曰: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何注公羊傳曰:頭至手曰拜手。某氏注尚書大甲、召誥曰:拜手,首至手也。何以謂之頭至手。足部曰:跪者,所以拜也。旣跪而拱手,而頭俯至于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卿子曰平衡曰拜是也。頭不至于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帐渍撸瑢Α跏?、頓首之頭箸地言也。詳言曰拜手,省言曰拜。拜本尃為空首之偁,引申之則□首、頓首、肅拜皆曰拜?!跏渍吆我病0蓊^至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亦下至于地,荀卿所謂下衡曰□首。白虎通、鄭注周禮、何注公羊、某氏注尚書召誥、趙注孟子皆曰:拜頭至地曰□首是也。頓首者,拜頭叩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不徒下至地,且叩觸其頟,是之謂頓首,荀卿所謂至地曰□顙也。周禮之頓首,卽他經(jīng)之□顙,故周禮注云:頓首,頭叩地。士喪禮、檀弓□顙注云:頭觸地叩,觸一也。凡言拜手□首,言拜□首者,先空首而后□首也。言拜而后□顙者,先空首而后頓首也。言□顙而后拜者,先頓首而后空首也。言□顙而不拜者,徒頓首而不空首也??帐?、□首、頓首三拜為經(jīng),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為緯。振動者,戰(zhàn)栗變動之拜。有不必為此三拜而為此三拜者也。吉拜者,拜之常也。當(dāng)拜而拜,當(dāng)□首而□首是也。凡□首未有用于兇者也。兇拜者何也。拜而后□顙,□顙而后拜皆是也。凡頓首未有不用于兇者也。奇拜者,一拜也。一□首,一頓首亦是也。□少之□也。褒拜者,拜不止于□也?!跏最D首不止于再者,亦是也。多大之□也。肅拜者,婦人之拜不低頭者也??傆嬛痪虐荨7苍瓢菔终撸^至手,故其字從手,作□。從手□?!跻妷?,疾也。徐鍇曰:從□者,言進趨之疾。按釋名曰:拜于丈夫為跌。跌然屈折下就地也。博怪切。十五部?!?,古文□,從二手。葢從二手,而比聲。凡拜必兼用首、手、足三者,而造字者重手,故從手?!跏?、頓首則重頭,故從首、頁。〇又汗□曰:□出說文。是則從二古文手也。但楊雄說□(居竦)從□手作,。豈不相混乎。拜,楊雄說:□從□手下。葢爰禮等所說楊所作訓(xùn)纂篇中字如此。凡空首,首至手而平衡,手未嘗下于心也?!跏住㈩D首則下矣。楊葢兼三拜而制此字也。見于周禮者作□,他經(jīng)皆同子云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捾wò
注解:搯捾也。捾乃復(fù)舉字,誤移搯下耳。義理與抉略同。今人剜字當(dāng)作此。大徐附剜于刀部,非也。從手官聲。烏括切。十四部。一曰援也。援者,引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搯tāo
注解:捾也。魯語:公父文伯母戒文伯之妾曰:無洵涕,無搯膺。韋注:搯,叩也。膺,胷也。按韋注卽俗所謂椎心。喪禮有擗拊心也,則叩胷亦未為失。此正謂哀之甚,如欲挑出心肝者然,韋只言其大致而已。今人俗語亦云搯出。文選長笛賦:搯膺擗摽。李善引國語及韋注而云苦洽反,殊誤??嗲⑶挟?dāng)是掐字,從臽聲,爪刺也。下引魏書程昱傳:昱于魏武前忿爭,聲氣忿高,邊人掐之乃止。是則從臽之掐,于搯膺豪不相涉也。韓子文搯擢胃腎,亦是用搯膺字。通俗文:捾出曰掏,爪按曰掐。掏卽搯也。許不錄掐。從手舀聲。土刀切。古音在三部。《周書》曰:“師乃搯。”尚書大誓文。漢大誓有今文、古文之別。合于伏生二十八篇者,后得之大誓,今文也。馬、鄭所注者,孔壁之大誓,古文也。尚書大傳:師乃慆。鄭云:慆,喜也。此今文大誓也。許所偁作師乃搯,此古文大誓也。如古文流為雕,今文作流為烏之比。詳古文尚書撰異。搯者,□兵刃□習(xí)擊刺也。□,各本作拔,詩淸人釋文引作抽,今據(jù)正。此釋大誓搯字之義,以明與訓(xùn)捾之搯不同也。凡說文旣說字義而引經(jīng)又釋其義者,皆以明說經(jīng)與說字不同。如圛訓(xùn)回行,商書之曰圛則訓(xùn)圛者□云半有半無。堲訓(xùn)以土增大道,唐書之朕堲讒說殄行則訓(xùn)堲疾惡也?!跤?xùn)火不明,周書之布重□席則訓(xùn)織蒻席也。此亦同此例。搯本訓(xùn)捾,而大誓之搯訓(xùn)抽兵刃以習(xí)擊□。搯與抽同,于六書為叚借,故必箸之?!对姟吩唬骸白笮摇??!弊笥耶?dāng)作?又。□,各本作搯,自陸氏作詩音義時已誤,今正。此引詩鄭風(fēng)淸人文為抽兵刃之證也。毛曰:右抽者,抽矢以□。箋云:御者習(xí)旋車,車右抽刃。引之證軍中有此儀。武王丙午逮師,(逮作還者誤)尚未渡孟津,故抽兵刃習(xí)擊刺。凡引經(jīng)說字,不必見本字,如引突如其來如證不順忽出,引龍戰(zhàn)于野證陰極陽生,引先庚三日證庚更事也皆是此例,此又引抽證抽耳。若作右搯,則詩曰左旋右搯六字當(dāng)在周書曰師乃搯之下,而今本為不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ɡǒnɡ
注解:□也。從手□聲。居竦切。九部。按此篆已見□部,為□之或字,此不當(dāng)重出。當(dāng)是淺人所增,□之可也?!跤?xùn)擁,則當(dāng)與擁篆相聯(lián)為文,增之者廁非其所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推tuī
注解:排也。今六脂、十五灰殊其音義,古無二音二義也。從手隹聲。他回切。十五部。按廣韻叉隹、湯回二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捘zùn
注解:推也。謂排擠也。從手夋聲。子寸切。十三部。左傳音義子對反。《春秋傳》曰:“捘衛(wèi)矦之手?!倍ò四曜髠髟唬簩㈧?,涉佗捘衛(wèi)矦之手及捥。此謂衛(wèi)矦欲先歃,涉佗執(zhí)其手卻之,由指掌逆推及于□也。杜云:血及捥。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排pái
注解:擠也。今義列也。從手非聲。步皆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擠jǐ
注解:排也。左傳:知擠于溝壑矣。杜云:隊也。隊,今之墜字,謂排而墜之也。商書微子作隮,引左傳亦作隮。隮者,躋之俗。從手□聲。子計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抵dǐ
注解:擠也。排而相歫也。從手氐聲。丁禮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摧cuī
注解:擠也。釋詁、毛傳皆曰:摧,至也。卽抵之義也。自推至摧六篆同義。從手崔聲。昨回切。十五部。一曰挏也,挏者,□引也。一曰□也。□者,□也。今此義行而上二義廢矣。詩:室人交徧摧我。傳曰:摧,沮也。此折之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拉lā
注解:摧也。公羊傳:拹干而殺之。何曰:拹,折聲也。按拹亦作拉。此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從手立聲。盧合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挫cuò
注解:摧也。此亦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考工記:揉牙內(nèi)不挫。注云:挫,折也。詩:乘馬在廏,摧之秣之。傳曰:摧,挫也。箋云:挫,今莝字也。傳、箋今本訛舛,今正之如是。從手□聲。則臥切。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扶fú
注解:左也。左,俗本改作佐,非。左下曰:手相助也。從手夫聲。防無切。五部。□,古文扶,從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iānɡ
注解:扶也。古詩:好事相扶將。當(dāng)作扶□,字之叚借也。凡云將順其美,當(dāng)作□順。詩:百兩將之。傳曰:將,送也。天不我將。箋云:將猶養(yǎng)也。皆于□義為近。玉篇曰:□今作將。摪同。從手丬聲。七良切。十部。廣韻卽良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持chí
注解:握也。從手寺聲。直之切。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挈qiè
注解:縣持也。縣者,系也。胡□切。下文云:提,挈也。則提與挈皆謂縣而持之也。今俗語云挈帶。古叚借為契栔字,如爰挈我龜,傳云:挈,開也。又如□字下云:樂浪挈令。從手□聲??嘟Y(jié)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拑qián
注解:脅持也。謂脅制而持之也。凡脅之為制,猶膺之為當(dāng)也。鬼谷子有飛鉆,鉆卽拑字。從手甘聲。巨淹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揲shé
注解:閱持也。閱者,具數(shù)也,更迭數(shù)之也。匹下曰:四丈也。從八匚。八揲一匹。按八揲一匹,則五五數(shù)之也。五五者,由一五二五數(shù)之至于八五,則四丈矣。□辭傳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謂四四數(shù)之也。四四者,由一四二四數(shù)之至若干四,則得其余矣。凡傳云三三、兩兩、十十、五五者皆放此。閱持者旣得其數(shù)而持之,故其字從手。從手枼聲。食折切。十五部。按枼聲或在八部,或在十五部。由古此二部相合,同一世聲,而彼此皆用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摯zhì
注解:握持也。握持者搤持也,周禮六贄字,許書作□。又鳥部鷙鳥字皆或叚摯為之。從手□。會意也。脂利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操cāo
注解:把持也。把者,握也。操重讀之曰節(jié)操,曰琴操。皆去聲。從手喿聲。七刀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ú
注解:爪持也。覆手曰爪,謂覆手持之也。徐鉉等曰:今俗別作掬。今按本部自有〈□匊〉篆,掬其俗體耳。其義訓(xùn)兩指撮,非訓(xùn)爪持。從手瞿聲。居玉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捦qín
注解:急持衣□也。此篆古叚借作禽。俗作擒,作捦。走獸總名曰禽者,以其為人所捦也。又按此解五字,當(dāng)作“急持也,一曰持衣□也”九字乃合,必轉(zhuǎn)寫有訛奪矣。從手金聲。巨今切。七部。□,捦或從禁。禁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搏bó
注解:□持也?!酰鞅咀魉?,今正。入室按曰素。□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huán)人:搏諜賊。釋文云: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fā)必獲。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為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云: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后人所謂捫槂、摸□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xùn)取也。又部取下云,捕也。是與□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xùn)為搏擊。又按搏擊與□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zhí)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字之叚借。從手尃聲。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說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一曰至也。此別一義。葢搏亦為今之附近字。許則云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據(jù)jù
注解:杖持也。謂倚杖而持之也。杖者人所據(jù),則凡所據(jù)皆曰杖。據(jù)或用據(jù),楊雄傳:三摹九據(jù)。晉灼曰:據(jù),今據(jù)字也。按何氏公羊傳注據(jù)亦皆作據(jù),是叚借拮據(jù)字。從手豦聲。居御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攝shè
注解: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論語攝□。史記:矦生攝弊衣冠。襄十四年左傳曰:不書者惰也,書者攝也。注云:能自攝整。詩:攝以威儀。傳曰: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論語:官事不攝。注云:攝猶兼也。皆引持之意。從手聶聲。書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nán
注解:幷持也。謂兼二物而持之也。秝部曰: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兼者,會意字。□者,形聲字?!跖c兼音略同。從手冄聲。他含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抪bù
注解:捫持也。謂捫按而持之也。金部鋪下云:箸門抪首也。抪首者,人所捫摸處也。從手布聲。普胡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挾xié
注解: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竊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勛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xié)反。挾日,干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為本字,挾矢為叚借字與。從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從二人,今皆正。從二人,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捫mén
注解:撫持也。撫,安也。一曰揗也。謂安揗而持之也。大雅:莫捫朕舌。傳曰:捫,持也。渾言不分析也,若王猛捫虱之類。又專謂摩挲。從手門聲。莫奔切。十三部。《詩》曰:“莫捫朕舌?!贝笱乓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擥lǎn
注解:撮持也。謂總撮而持之也。從手監(jiān)聲。盧敢切。八部?!甲ⅰ阶鲾G。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擸liè
注解:理持也。謂分理而持之也。從手巤聲。良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握wò
注解:搤持也。按下文云搤,一曰握也。從手屋聲。于角切。三部?!?,古文握。淮南詮訓(xùn):□無所鑒,謂之狂生。高注:□,持也。所鑒者,□德也。持無所鑒,所持者非□德,故謂之狂生。合文選任彥升哭范仆射詩注及今本淮南子可得其眞矣。俶眞訓(xùn)曰:其所居神者,臺□以游大淸。此臺亦疑□之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撣dàn
注解:提持也。提持猶縣持也。太□撣擊其名,撣訓(xùn)觸,別一義。從手單聲,讀若行遟驒驒。驒驒,未見所出。葢卽詩之啴啴駱馬。傳曰:啴啴,喘息之皃。馬勞則喘息。徒旱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把bǎ
注解:握也。握者,搤持也。孟子注曰:拱,合□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從手巴聲。博下切。古音葢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搹è
注解:把也。喪服:苴绖大搹。注曰:搹,扼也。中人之扼圍九寸。此言中人滿手把之,其圍九寸,則其徑約計三寸也。喪服傳:朝一溢米,夕一溢米。王肅、劉逵皆云:滿手曰溢。與鄭異。按此謂溢為搹之叚借字也。然搹溢字見一章數(shù)行內(nèi),不應(yīng)異用。則知鄭說為長。從手鬲聲。于革切。十六部?!?,搹或從戹。□,今隸變作扼,猶軶隸變作軛也。許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鄭注禮云搹扼也者,漢時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釋古字,非于許有異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挐ná
注解:牽引也。從手如聲。按各本篆作拏,解作奴聲。別有挐篆,解云持也。從手如聲。女加切。二篆形體互訛,今正。挐字見于經(jīng)者,僖元年獲莒挐,三傳之經(jīng)所同也。其義則宋玉九辯曰:枝煩挐而交橫。王注:柯絳糾錯而崱嶷。招□:搯秶穱麥,挐黃□些。王注:挐,糅也。王逸九思殽亂兮紛挐注:君任佞巧,競疾忠信,交亂紛挐也。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李注曰:許愼注淮南子云:挐,亂也。凡若此等皆于牽引義為近。而漢霍去病傳:昏,漢匈奴相紛挐。此與九思紛挐同,謂漢與虜相亂也。而師古注乃云:紛挐,亂相持搏也。以亂釋紛,以相持搏釋挐,大非語意。竊意其時說文已同今本,故顏從而傅會耳。葢其字本如聲,讀女居切,其義為牽引。廣韻九魚挐注牽引,未嘗作拏。說文拏訓(xùn)持,卽今所用攫拏字也,其字奴聲,讀女加切。廣韻麻韻拏、挐□收,淆亂其義。玉篇有挐無拏,訓(xùn)為持也,乃同今本說文,孫強輩所改耳。一曰已也。小徐本有此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攜xié
注解:提也。古多叚為□字。從手雟聲。戶圭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提t(yī)í
注解:挈也。挈者,縣持也。攜則相并,提則有高下,而互相訓(xùn)者,渾言之也。從手是聲。杜兮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zhé
注解:拈也。從手□聲。丁愜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拈niān
注解:□也。篇、韻皆云:指取也。從手占聲。奴兼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摛chī
注解:舒也。蜀都賦:摛藻掞天庭。魏都賦:摛翰則華縱春葩。大□經(jīng):幽攡萬類。字作攡。從手離聲。丑知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舍shě
注解:釋也。釋者,解也。按經(jīng)傳多叚舍為之。從手舍聲。書冶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擪yè
注解:一指按也。洞簫賦:挹抐□。李注:言中制也。莊子:外物擪其噦。一作壓。南都賦:彈琴擫鑰。李注引說文。按□、擫皆同擪。從手厭聲。于協(xié)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按àn
注解:下也。以手抑之使下也。印部曰:抑者,按也。從手安聲。烏旰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控kònɡ
注解:引也。引者,開弓也。引申為凡引遠使近之偁。詩:控于大邦。傳曰:控,引也。此卽左傳所謂控告也。又抑磬控忌。傳曰: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按騁馬曰磬者,如大明傳之俔,磬也。極辭也。止馬曰控者,是亦引之使近之意也。從手空聲??嘭暻?。九部。《詩》曰:“控于大邦?!庇馆d馳文。匈奴引弓曰控弦。依羽獵賦注訂。此引匈奴方語以證控引一也。漢書于匈奴或言引弓,或言控弦,一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揗shǔn
注解:摩也。廣雅曰:揗,順也。廣韻曰:手相安慰也。今人撫循字,古葢作揗。循者,行順也?;茨显唬阂龘M萬物。高注:引揗,拔擢也。讀允恭之允。從手盾聲。食尹切。十三部。廣韻詳遵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掾yuàn
注解:緣也。緣者,衣純也。旣夕禮注:飾衣領(lǐng)袂口曰純。引申為凡夤緣邊際之偁。掾者,緣其邊際而陳掾也。陳掾猶經(jīng)營也。易卦辭曰彖,謂文王緣卦以得其義。然則彖者,掾之叚借字與。漢官有掾?qū)?,正曰掾,副曰屬。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此等皆翼輔其旁者也,故曰掾。從手彖聲。以絹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pāi
注解:拊也。釋名曰:拍,搏也。手搏其上也。按許釋搏曰□持,則古經(jīng)搏訓(xùn)拍者,字之叚借??脊び洠翰?。注曰:搏之言拍也。云之言者,見其義本不同也。從手百聲。普百切。古音在五部。讀如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拊fǔ
注解:揗也。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撫循,古今字也,堯典曰:擊石拊石。拊輕擊重,故分言之。又皐陶謨搏拊,樂器名。明堂位作拊搏。從手付聲。芳武切。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掊póu
注解:杷也。杷,各本作把,今正。木部曰:杷者,收麥器也。引申為凡用手之偁。掊者,五指杷之,如杷之杷物也。史、漢皆言掊視得鼎,師古曰:掊,手杷土也。杷音蒲巴反,其字從木。按今俗用之刨字也。大雅曰:曾是掊克。傳曰: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以自伐釋掊,以好勝人釋克。未得其解。定本掊作倍。正義謂己兼倍于人而自矜伐。似定本為是矣。然孟子書亦作掊克,趙注但云不良也,知詩本不作掊。毛意謂掊為倍之叚借字。掊有聚意,與捊音義近。有深取意,則不同捊也。毛詩釋文云:掊克,聚斂也。此謂同捊也。方言曰:掊,深也。郭注云:掊克,深能。以深釋掊,以能釋克。此亦必古說。但皆非毛義。方言掊訓(xùn)深,與許說合。〇六書故引唐本作捊也,不若顏氏本作杷。從手咅聲。父溝切。廣韻薄矦切。古音在一部。今鹽官入水取鹽為掊。百官志注引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捋luō
注解:取易也。按捋與寽二篆義別。寽見□部,云五指寽也。五指寽者,如用指取禾□之榖是也。捋則訓(xùn)取易而義不同。詩:薄言捋之,捋采其劉。傳曰:捋,取也。此捋之本義也。若董逌詩詁曰:以指歴取也。朱子詩集傳曰:捋取其子也。此于今之俗語求其義,而不知今之俗語,許書自有本字。凡訓(xùn)詁之宐審愼如此。〇寽下云五指捋也。宋本云五指持也。皆未是。廣韻六術(shù)云:寽,持取。今寽禾是。是則許當(dāng)本作五指持取也。五指持而取之,于義乃合。從手寽聲。郞□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撩liáo
注解:理之也。之字依□應(yīng)書卷十五補。下云謂撩捋整理也。今多作料量之料。通俗文曰:理亂謂之撩理。從手尞聲。洛蕭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措cuò
注解:置也。置者,赦也。立之為置,舍之亦為置。措之義亦如是。經(jīng)傳多叚錯為之。賈誼傳叚厝為之。從手□聲。倉故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插chā
注解:刺內(nèi)也。內(nèi)各本作肉,今正。內(nèi)者,入也。刺內(nèi)者,刺入也。漢人注經(jīng)多叚捷字、扱字為之。從手臿聲。楚洽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掄l(xiāng)ún
注解:擇也。晉語。君掄賢人之后有常位于國者而立之。韋注:掄,擇也。周禮: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鄭注:掄猶擇也。按鄭意掄之本訓(xùn)不為擇,故曰猶。從手侖聲。盧昆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擇zé
注解:柬選也。柬者,分別□之也?!跽撸嬉?。今小徐本作□選,乃是訛字。韻會作揀,乃是俗字。辵部選下曰:一曰選擇也。從手睪聲。丈伯切。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捉zhuō
注解:搤也。從手足聲。側(cè)角切。三部。一曰握也。上文云握者,搤持也。與此為轉(zhuǎn)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搤è
注解:捉也。婁敬傳曰:搤其亢,拊其背。楊雄傳曰:搤熊羆,拕豪豬,搤其咽,炕其氣。皆謂捉持之。師古云:搤與□同。依許則搤、□音雖同,而義迥別也。從手益聲。于革切。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挻shān
注解:長也。商頌:松桷有挻。傳曰:挻,長皃。此許所本也。字林云:挻,長也。丑連反。此又本許也。自寫詩者訛從木作梴,又以梴竄入說文木部,而終古長誤矣。此義丑連反。若老子挻埴以為器,其訓(xùn)和也,柔也。其音始氏反,音膻。其俗字作埏。見于詩、老子音義甚明。而今本訛舛。又方言:挻,取也。凡取物而逆謂之篡,楚部或謂之挻。此義音羊膻反。從手延,延亦聲。小徐本作從手延聲四字。式連切。按當(dāng)作丑延切。十四部。篆體右葢從□?!酰筮B切。解當(dāng)依小徐作從手□聲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揃jiǎn
注解:搣也。搣之訓(xùn)見下。揃謂搣也。急就篇:沐浴揃搣寡合同。莊子:皆□可以休老。本亦作揃搣。揃搣者,道家修養(yǎng)之法,故莊云可以休老。史游與沐浴寡合同類言。寡合同,卽嗇精寡欲之說也。若士喪禮、士虞禮之蚤*揃。蚤*讀為爪,謂□爪。揃讀為翦。許作□,謂□須也。士虞禮揃或為鬋。曲禮亦作蚤*鬋,注云:鬋鬢也。釋鬋為□理鬢髪,是禮經(jīng)揃字為□若鬋之叚借,而不用揃之本義。顏師古注急就曰:揃搣,謂□拔眉髪也,葢去其不齊整者。顏氏誤以禮經(jīng)之揃釋莊史之揃搣,是誤以叚借為本義也。訓(xùn)詁不通其源,斯誤有如此者。〇莊子釋文引三倉云:揃猶翦也。云猶翦,則翦非本義。三倉不妨言叚借。惟說文解字不言叚借。從手□聲。卽淺切。十四部?!甲ⅰ皆?原為從蟲□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搣miè
注解:□也。□,各本作□,小徐本及集韻、類篇、廣韻作批,今正。批者,□之訛?!跽?,□之訛也。手部□、□二篆義別?!跸略疲阂辉弧鯎}頰旁也。與此曰搣□也相為轉(zhuǎn)注。廣韻、玉篇皆曰:搣者,摩也。然則搣頰旁者,謂摩其頰旁,養(yǎng)生家之一法,故莊子曰靜默可以補病,□□可以休老?!酢鯀u□搣之叚借字。一本作揃搣。釋文引字林搣,□也。千米反?!跻唷踔`。若作批,則□之俗字,訓(xùn)反手擊也,尤誤。〇按廣韻、玉篇云:摩也。此字本義。廣韻又曰:批也。批卽□之誤。又曰:捽也。捽卽□之解也。又云:手拔也。玉篇云:莊子云揃搣,拔除也。是皆用師古急就篇注而誤。葢訓(xùn)詁之難如此。從手烕聲。亡列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zǐ
注解:捽也。捽之訓(xùn)在下。按□應(yīng)書□引說文□,撠也。撠,居逆反。謂撠,撮取也。又引通俗文掣挽曰□。按□應(yīng)本較今本為長。但許本無撠,只用□,是亦以俗字改許書也。從手此聲。側(cè)氏切。十五、十六部。此與下手上此字義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揤jí
注解:捽也。從手卽聲。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魏郡有揤裴矦國。漢地理志作卽。王子矦表作揤。據(jù)此則今本地理志誤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捽zuó
注解:持頭發(fā)也。金日磾傳:日磾捽胡,□何羅殿下。孟康曰:胡音互。捽胡,若今相僻臥輪之類也。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殿下也。從手卒聲。昨沒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撮cuō
注解:四圭也。漢律歷志曰: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按廣韻圭下云:孟子曰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孟子卽孟康。經(jīng)典釋文序□有孟子注老子二卷,或曰孟康也??底止?。孫子筭經(jīng):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說與孟異。本艸序例曰: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此葢醫(yī)家用四圭為撮之說,可相發(fā)明。從手最聲。倉括切。十五部。亦二指撮也。大徐作一曰兩指撮也。按許此別為一義。而應(yīng)仲遠注漢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不說是二義。三指所撮為四圭,則四圭甚少,殆卽孫子所謂六粟為圭乎。二十四粟,三指可撮也。小徐本作二指,二疑三之誤,大徐本又改為兩耳。圭者,瑞玉,上圜下方,故應(yīng)云自然之形,陰陽之始。易之?dāng)?shù),陰變于六,故六粟曰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ú
注解:撮也。此蒙三指撮而言,不蒙四圭也。從手,□省聲。居六切。三部。按字之同音者有三。此謂三指撮也。臼,謂叉手也。匊,謂在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摕dì
注解:撮取也。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有司徹:乃摭于魚臘俎。俎釋三個,其余皆取之。古文摭為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俗本作今文摭為揲者,非也。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jīng)依古文為是。西京賦:摕飛鼯。亦謂撮取。薜解云:捎取之也。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揥當(dāng)是摕之誤。今俗語云捎帶者,當(dāng)作摕。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謂讀若螮也。都計切。十五部。經(jīng)典釋文之舌切。李善大結(jié)切?!?,摕或從□從示。葢從□而示聲。□手急持人也。其義有別。廣韻不云二形一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捊póu
注解: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訛為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也。筑墻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為□。此捄,鄭釋為捊。皆于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從手孚聲。步侯切。三部?!对姟吩唬骸霸魭揭印!绷中⌒毂居?,玉篇引亦有。抱,捊或從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后人用抱為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揜yǎn
注解:自關(guān)以東取曰揜。取上俗本有謂字,今依宋本。方言曰:掩、□,取也。自關(guān)而東曰掩。自關(guān)而西曰□,或曰抯。按許所據(jù)方言葢作揜。李善注子虛、上林賦引方言亦作揜也。今廣雅掩,取也。字作掩。從手弇聲。衣檢切。七部。一曰覆也。弇,葢也。故從弇之揜為覆。凡大學(xué)揜其不善,中庸誠不可揜皆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授shòu
注解:予也。予者,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從手受,手付之,令其受也。故從手受。受亦聲。殖酉切。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承chénɡ
注解:奉也。受也。□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為轉(zhuǎn)注也?!醪吭唬菏苷?,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xùn)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劎皆相付之訓(xùn)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為□也。從手卪□。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注〗□,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挋zhèn
注解:給也。給者,相足也。士喪禮曰:乃沐櫛,挋用巾。又曰:浴用巾,挋用浴衣。注曰:挋,唏也,淸也。按晞?wù)撸芍?。浴用巾,旣以巾拭之矣,而?fù)以浴衣挋之。謂抑按之使干。此干彼濕,可互相足,故曰給也。爾雅曰:挋、拭、刷,淸也。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挋與拭不同。故許書□,飾也,□,飾也為一義,挋,給也又為一義也。從手臣聲。章刃切。十二部。一曰約也。約者,纏束也。此挋之別一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jìn
注解:飾也。飾,各本作拭,今正。又部曰:□者,飾也。巾部曰:飾者,□也。飾、拭正俗字,自淺人盡改許書之飾為拭,而字例晦矣?!跖c挋為伍,則非妝飾也。周禮遺人:以恤民之囏阨。注云:故書囏阨作□阨。按此古文叚借字也。從手堇聲。居焮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pō
注解:□也。今人用拂拭字當(dāng)作此□。許作□飾也。拂者,過擊也。非其義。從手巿聲。普活切。十五部。〇此篆舊次接篆之下,非古也,今移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擋dǎnɡ
注解:朋羣也。此□黨、黨與本字。俗用黨者,叚借字也。鳥部朋下曰:古文鳳也。鳳飛,羣鳥從以萬數(shù),故以為朋擋字。儒林傳:唯京氏為異黨。師古曰:黨讀曰儻。按儻當(dāng)作擋。從手黨聲。多郎切。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接jiē
注解:交也。交者,交脛也。引□為凡相接之偁。周禮廩人接盛,讀為一極再祭之扱。從手妾聲。子葉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挏dònɡ
注解:推引也。推,各本作□,今依廣韻、韻會本。推讀如或推或挽之推,謂推之使前也。從手同聲。徒緫切。九部。漢有挏馬官,作馬酒。見百官公卿表、禮樂志。應(yīng)劭曰:主乳馬,取其乳汁挏治之,味酢可飮,因以名官。如淳曰: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shù)斗,盛馬乳,挏其上肥,因名曰挏馬官。今□州亦名馬酪為馬酒。顏氏家訓(xùn)曰:此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按挺挏字見淮南子。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招zhāo
注解:手□也?!酰鞅咀骱?,今正。呼者,外息也?!跽?,召也。不以口而以手,是手□也。匏有苦葉傳曰:招招,號召之皃。按許書召者,□也。號者,嘑也。是用手用口通得云招也。從手召聲。止搖切。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撫fǔ
注解:安也。從手□聲。芳武切。五部。一曰揗也。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拊亦訓(xùn)揗,故撫、拊或通用?!?,古文撫,從亾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捪mín
注解:撫也。此冡上訓(xùn)揗之撫而言。今人所用抆字,許土部墀下所用□字皆卽捪字也。從手昏聲。武巾切。十三部。一曰摹也。摹者,規(guī)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揣chuǎi
注解:量也。量者,稱輕重也。稱者,銓也。銓者,衡也。從手端聲。此以合音為聲。初委切。十四、十五部。按方言常絹反,是此字古音也。木部有椯字,棰也。一曰度也。一曰剟也。聲義皆與此篆同,而讀兜果切。又今人語言用故敪字,上丁兼切,下丁括切,知輕重也。亦揣之或體,其音為端之雙聲。度高曰揣。方言同。左傳:揣高卑。杜注云:度高曰揣,度深曰仭。按國語:竱本肈末。竱,卽孟子揣其本之揣,其義同也。一曰捶之。捶者,以杖擊也。椯訓(xùn)棰,揣訓(xùn)捶,其意一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標題:抧zhǐ
注解:開也。從手只聲,讀若扺掌之扺。扺,各本作抵,今正。抵,側(cè)手擊也。扺掌者,側(cè)此手擊彼手掌也。諸氏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