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騷》五篇為“文之樞紐”;二是《明詩》至《書記》二十篇為“論文敘筆”;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為“割情析采”。這只是劉勰對全書主要輪廓的說明,其具體安排還有以下情況: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騷》,既有列入“樞紐”的必要,又與《明詩》以下“論文敘筆”各篇有相同的性質?!罢撐臄⒐P”的二十篇(加《辨騷》為二十一篇),一般稱為“文體論”,其中又分“文”與“筆”兩個部分:由《辨騷》到《哀弔》的九篇屬“論文”,由《史傳》至《書記》的十篇為“敘筆”,間于這兩類之中的《雜文》和《諧隱》兩篇,則兼屬“文”、“筆”兩類?!案钋槲霾伞钡亩钠挚煞譃閯?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兩個部分:《神思》至《總術》的十九篇是創(chuàng)作論,《才略》、《知音》、《程器》三篇為批評論。創(chuàng)作論與批評論之間的《時序》、《物色》兩篇,也兼有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的性質。最后一篇《序志》是全書序言。根據《文心雕龍》的這種結構體系,下面擬從“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四個方面分別介紹。
首先講“文之樞紐”,重點探討《文心雕龍》全書的總論及其理論體系
?。ㄒ唬?br />
“樞紐”不等于總論,這是首先要明確的。關于《辨騷》篇屬上屬下的長期爭論,主要就是混淆了“樞紐”和總論的性質。所謂總論,應該是貫穿全書的基本論點,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從這個理解來看,不僅《辨騷》,《正緯》也同樣不具備總論的性質。所謂“樞紐”,也是關系全書的關鍵問題,不首先解決,就將影響和不利下面的論述。如《正緯》,因為儒家經典在東漢時期被緯書攪混了,不首先“正緯”,就會影響到在全書中貫徹“宗經”的基本觀點。所以,“正緯”不過是為“宗經”掃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總論性的論點?!侗骝}》論騷體,實為“論文敘筆”之首。劉勰之所以把《辨騷》篇列為“文之樞紐”,有兩個重要原因:一、“論文敘筆”共二十一篇,在全書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書的理論結構,又是在這二十一篇的基礎上,來總結文學理論上的種種問題;也就是說,劉勰是首先分別探討各種文體的實際創(chuàng)作經驗,再由此提煉出一些理論問題來。因此,整個“論文敘筆”部分,都是為后半部打基礎。這樣,可以說“論文敘筆”的二十一篇,都具有論文之“樞紐”的性質。但不可能把二十一篇全部列入“文之樞紐”中去。把“論文敘筆”的第一篇《辨騷》列入“文之樞紐”,也正表明劉勰對整個“論文敘筆”部分的重視。二、《楚辭》是儒家經典之后出現(xiàn)最早的作品,即所謂“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并且《楚辭》又是“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在文學發(fā)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就是說,《楚辭》在儒家經典與后世文學作品之間,具有“樞紐”的作用。
由此可見,《正緯》和《辨騷》雖列入“文之樞紐”,但并不是《文心雕龍》的總論。屬于總論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經》三篇。其中《征圣》和《宗經》,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學習。因此,劉勰的總論,只提出兩個最基本的主張“原道”、“宗經”。
“原道”的基本觀點,上面已經談到了。這里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劉勰提出“自然之道”的意圖和“征圣”、“宗經”的關系如何?《原道》的最后一段已講到這個問題:
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手旱姥厥ヒ源刮?,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兑住吩唬骸肮奶煜轮畡诱?,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在《原道》的討論中,曾有人提出:“劉勰的《原道》,完全著眼在文上?!?3這個意見是不錯的,論者正看到了劉勰寫《原道》篇的真正意圖。如前所述,“自然之道”作為劉勰論文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指萬事萬物必有其自然之美的規(guī)律,這是劉勰論證一切作品應有一定文采的理論根據。他不僅認為文采“與天地并生”,甚至斷言:“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情采》)可見,文章應該有文采,在劉勰看來是天經地義的。劉勰論文而首標“原道第一”,其用意就在于此。他雖然崇拜儒家圣人,卻認為圣人也必須本于“自然之道”,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說,從伏犧到孔子,“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這里的“神理”亦即“道心”,就是“自然之道”,圣人只有本于“自然之道”,研究“自然之道”,才能寫成文章,完成教化作用。圣人的著作其所以能鼓動天下,劉勰認為,就因為他們的著作“乃道之文也”。這就表明,必須要有符合“自然之道”的文采,其著作才能產生巨大的藝術力量;而圣人的作用,只在于能掌握“自然之道”,能很好地發(fā)揮“自然之道”的作用,所以說:“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這就是“自然之道”和圣人的關系。
對“道”和“圣”的關系,上述理解是“自然之道”和儒家圣人(主要指周、孔)的關系。最近出現(xiàn)一種新的理解是:“道(佛道)沿圣(孔子)以垂文(儒家之經),圣(孔子)因文(儒家之經)而明道(佛道)。”74“道”不等于“佛道”,前已略及。這種“道圣”關系的新說,主要基于對“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的如下新解:
“玄圣”(佛)創(chuàng)《佛經》之典,孔子述“玄圣”所創(chuàng)之佛典為儒家之六經,故孔子之所述為“訓”。
此說的關鍵在于對“玄圣”的解釋,論者“肯定”是“指佛言而無疑”,實則大有可疑。其說主要根據有三:一、宗炳的《答何衡陽書》、孫綽的《游天臺山賦》中說的“玄圣”是指“佛”;二、《莊子》、《后漢書》、班固、何承天等雖用到“玄圣”,但“注家皆不得其確解”;三、劉勰之前的宗炳、孫綽,劉勰之后唐初的法琳,均以“玄圣”專指佛,處于其間的劉勰也是佛徒,不能不也是指佛75。這些理由是很難成其為理由的。宗、孫之文,“玄圣”指“佛”是不錯的,卻無法證明劉勰所說的“玄圣”也指“佛”。道理很簡單,“玄圣”二字與“佛”也好“儒”也好,都沒有必然聯(lián)系,各家都可用以指自家的遠古之圣。僅以劉勰一家來看:《史傳》篇的“法孔題經,則文非玄圣”,不是佛而是孔;甚至同一篇《原道》,“光采玄圣,炳耀仁孝”,豈能說使“仁孝”煥發(fā)光彩的“玄圣”是“佛”?上二例只能指孔,而“玄圣創(chuàng)典”的“玄圣”卻并非指孔,但也不指“佛”(詳下)。同一人,同一篇的“玄圣”尚各有所指,怎能據宗、孫的“玄圣”判定劉勰的“玄圣”必同指一物?前面說過,佛入東土之后,為了宣傳效果,往往借用儒、道的一些概念和詞匯。怎能把宗、孫等借用道家與儒家早已運用的“玄圣”一詞,來反證儒道的概念源于佛家呢?
《莊子·天道》和班固《典引》都用過“玄圣”,論者卻以為“注家皆不得其確解”??v使不得確解,也不能證明“玄圣”即“佛”,何況并非未得確解?成玄英注《莊子》的“玄圣、素王”為“老君、尼父是也”,“玄圣”指“老君”,“素王”指“尼父”,這怎是“泛指”,怎么不確呢?至于班固《典引》等文中的“玄圣”二字,說“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那就不知何據了。李善注《典引》:“玄圣,孔子也”76;李賢注《后漢書》中所錄《典引》:“玄圣,謂孔丘也?!洞呵镅菘讏D》曰:‘孔子母征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7這都是很明確的?! 〉谌龡l理由就無待細辨了,論者自己所列《上白鳩頌》的作者何承天、《后漢書》的作者范曄,都是孫綽之后、與宗炳同時、略早于劉勰的人,范曄在《王充(等)傳論》中說的“玄圣御世”,是無法解為不“御世”的“佛”的,何承天則是宋初著名的反佛者,豈能頌佛為“玄圣”?“能不能說偏偏處于中間的劉勰”不用“玄圣”指“佛”,也就很清楚了。
“玄圣創(chuàng)典”一句的“玄圣”所指何圣,要從劉勰的具體用意來定。他的原話本來講得很明確:
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
如把這幾句中的“玄圣”解為“佛”,上二句又作何解釋呢?要是不割斷上二句,則只能理解為“玄圣”指“風姓”,“素王”指“孔氏”,這就能順理成章,勿勞旁搜博證。要求旁證,也應于《原道》本篇求之:
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四句不正是上四句最好的注腳嗎?“風姓”即伏犧。相傳伏犧畫八卦,演而為《易》,孔子作《十翼》以解釋,這就是“翼其終”了,“述訓”正指孔子的“翼其終”,“創(chuàng)典”則是伏犧的“畫其始”了。所以,“玄圣創(chuàng)典”不是佛主創(chuàng)典,而是伏犧創(chuàng)典。如此,孔子要“述訓”的,也就不是什么“《佛經》之典”,“圣”與“道”的關系,就不是儒家之圣和佛家之道的關系了。
?。ǘ?br />
至于“原道”和“宗經”兩種基本觀點的關系,這還須首先弄清“征圣”、“宗經”的觀點之后才能說明。
《征圣》主要講征驗圣人之文,值得后人學習,即所謂“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宗經》則強調儒家經典的偉大,是“文章奧府”、“群言之祖”,因此,建言修辭,必須宗經。其中許多對儒家著作的吹捧,大都是言過其實的,什么“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完全是唯心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認為儒家經書是“銜華而佩實”的典范等等,除《詩經》中的部分優(yōu)秀作品外,大多數儒經都是不堪其譽的。
但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劉勰為什么要強調“征圣”、“宗經”,他的用意何在?!锻ㄗ儭分姓f:“矯訛翻淺,還宗經誥。”這個用意,《宗經》中也明確講到了:“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劉勰就是針對楚漢以后日益艷侈的文風,而大喊大叫“征圣”、“宗經”,企圖以此達于“正末歸本”的目的。從這一方面來看,“征圣”、“宗經”的觀點雖有它的局限,但也是未可厚非的。
劉勰從文學要有益于封建治道的思想出發(fā),企圖使文學作品對端正君臣之道以及在整個軍國大事中發(fā)揮作用,在當時就必然要反對“離本彌甚”的浮華文風,而強調“正末歸本”?!半x本”的原因是“去圣久遠”,文學創(chuàng)作“鮮克宗經”,則“歸本”的途徑,他認為就是“征圣”、“宗經”。對于挽救當時“訛濫”的創(chuàng)作傾向,劉勰從當時的思想武庫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可用的武器,也就只有儒家經典了。佛道思想在齊梁時期無論怎樣盛行,它既沒有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什么理論主張,也沒有儒家思想那種“根柢槃深,枝葉峻茂”的雄厚基礎,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只有儒家思想,才過問世俗,才取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也只有儒家經典,才更有利于為封建治道服務。正如前引孫綽所說:“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狈短┖椭x靈運也有這種說法:“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必求靈性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78佛經是用“普度眾生”、解救人類靈魂之類為“指南”來動人的,至于“濟俗為治”,處理世俗政教,怎樣統(tǒng)治人民,一般佛徒就無意過問,而認為理所當然是儒家的事了。這也說明,《征圣》、《宗經》中雖然極力吹捧儒經,對于篤信佛學的劉勰并不矛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征圣》、《宗經》的具體內容。劉勰論文,當然不僅僅是打儒家的旗號,他寫《文心雕龍》時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他確是以濃厚的儒家思想來評論文學的。但劉勰畢竟是一個文論家,而不是傳道士;《文心雕龍》也畢竟是一部文學評論,而不是“敷贊圣旨”的五經論。所以,即使在《文心雕龍》中最集中、最著力推崇儒家圣人及其著作的《征圣》、《宗經》中,并沒有鼓吹孔孟之道的具體主張。在《文心雕龍》全書中,劉勰對忠孝仁義之類也有一些由衷的肯定和宣揚。如《程器》篇肯定“屈賈之忠貞”,“黃香之淳孝”;《指瑕》篇說“左思《七諷》,說孝而不從,反道若斯,余不足觀矣”?!吨T子》篇評商鞅、韓非的著作“棄仁廢孝,轘藥之禍,非虛至也”等等。這說明,儒道思想在劉勰的文學評論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這種思想使他形成一定的偏見,嚴重地影響了他的文學觀點。但這個方面并不是《文心雕龍》的主要任務,劉勰既不是在一切問題上都從維護儒家觀點出發(fā),也沒有把文學作品視為孔孟之道的工具而主張“文以載道”。
舉一個具體例子來看。戰(zhàn)國初墨家學說盛行的時候,“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以至到了“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79的嚴重程度,孔、墨兩家發(fā)生一場尖銳、激烈的斗爭。這場與孔、墨兩家存亡攸關的重要斗爭,劉勰是不會不知道的。他對這場斗爭的態(tài)度如何呢?《奏啟》篇曾有所議論:
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柯譏墨,比諸禽獸?!且允廊藶槲?,競于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若能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丑句,詬病為切哉!
對于“世人為文”以善罵為能的現(xiàn)象,劉勰是極為反感的。他主張“辟禮門”、“標義路”,定規(guī)矩,對有違“禮門”、“義路”的文章,就要砍他的手,斷他的足!這就嚴然是一副兇象畢露的衛(wèi)道者的面孔了。“禮門”、“義路”出自《孟子》80,禮、義之教,也正是儒家的主要教義,這似乎很能說明劉勰對儒家的態(tài)度了。但從他所舉“躁言丑句”的具體例子,聯(lián)系當年儒墨之戰(zhàn)的具體背景來看,劉勰的用意就值得研究了。那種“復似善罵”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門“亞圣”孟軻和墨翟的破口大罵。墨翟罵儒家是豬,孟軻罵墨翟是禽獸。劉勰呢?認為這些都是“吹毛取瑕”,都是“躁言丑句”,一概加以批判。他不僅沒有在這場關系儒家命運的大戰(zhàn)中站在儒家立場指責墨家,也不僅是認為兩家都不該大罵,且用《孟子》的話來批評孟子。很難認為這是劉勰立論的疏忽,誤以《孟子》批判了孟子;更難說這是劉勰對孟子的有意嘲諷。劉勰的這段論述,只能證明他是從論文出發(fā),不是從宗派出發(fā);他反對的是“為文”中的破口大罵,關心的是文之利弊,而不是儒家宗派?! 墩魇ァ?、《宗經》兩篇所論,和上述劉勰對儒家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這兩篇對儒家著作雖然作竭力的吹捧,也全都是從寫作的角度著眼的。劉勰所強調的,主要是儒家圣人的著作值得學習。如說圣人之文“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或“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等,都是講圣人的文章在寫作上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堪為后人學習的典范。這一思想講得最集中的,是《宗經》篇提出的“六義”: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就是劉勰所論學習儒家經典的全部價值,也是他主張“征圣”、“宗經”的全部目的。學習儒家經典來寫作,他認為就有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六大好處,這就是他要歸的“本”?!傲x”的提出,其針對性也很明確,就是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詭、雜、誕、回(邪)、蕪、淫,這就是劉勰要正的“末”。所以,劉勰“征圣”、“宗經”的主張,主要就是企圖糾正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式主義的傾向,使之“正末歸本”?! 。ㄈ ∶鞔_了“征圣”、“宗經”的基本觀點,我們就可進而探討它與“原道”的觀點有何關系了。“原道”是注重自然文采而反對過分的雕飾,主要屬于形式方面,《原道》中對內容方面還沒有提出什么主張,這就不能構成全面的文學觀點。要挽救當時“飾羽尚畫,文繡鞶帨”(《序志》)的創(chuàng)作趨向,只以“原道”的主張,也是無能為力的?!罢魇ァ?、“宗經”主要是針對當時“將遂訛濫”的文風,為了“正末歸本”而提出的,重點是強調“情深”、“風清”、“事信”等內容方面,而反對“詭、雜、誕、回、蕪、淫”等弊病。對一般文章的寫作,以“征圣”、“宗經”為指導思想是可以的;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來看,只強調內容的純正、反對形式的淫麗,對文學藝術的特點沒有正面的主張,對必不可少的文采沒有一定的理論根據,則《文心雕龍》就將循著“征圣”、“宗經”的觀點寫成一部“五經通論”,而不可能成為一部文學理論。這就是劉勰論文要首標“原道”,而又強調“征圣”、“宗經”的原因,也是他的總論只有這兩個基本觀點的說明。“原道”和“宗經”的結合,就構成《文心雕龍》完整的基本觀點。
“原道”和“宗經”實際上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提出的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基本文學觀點。雖然“道心惟微”,自然之道是十分深微奧妙的,但“圣謨卓絕”,因此,可以“因文而明道”。而儒家經典其所以值得后人學習,劉勰認為主要就是它體現(xiàn)了自然之道。這樣說,顯然是為其論文找理論根據。儒家的周孔之文,未必是自然之道的體現(xiàn)者;儒家的經典,也未必有劉勰所說的那些典范意義,這都是很明顯的。我們要看到的是,除了在當時突出強調“征圣”、“宗經”有一定的必要性外,劉勰這樣講,如果不是僅僅借助儒家的旗號,至少是反映了他自己的某些觀點:或者是被劉勰所美化了的儒家經典,在他看來真是如此;或者是他以為在當時要提出較有力量的、全面的文學觀點,必須強調這兩個方面。我們要注意的,主要是后一種意義,也就是以“原道”和“宗經”相結合所表達的劉勰對文學藝術的基本主張。因為他在實際上是這樣做的,并以此貫徹于《文心雕龍》全書。我們從這里就可清楚地看到:劉勰首先樹立本于自然之道而能“銜華佩實”的儒家經典這個標,不過是為他自己的文學觀點服務。“銜華而佩實”,是劉勰的《原道》、《征圣》、《宗經》三篇總論中提出的核心觀點;所以他說:“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要有充實的內容和巧麗的形式相結合,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金科玉律,這就是劉勰評論文學的最高準則。
這一基本觀點,是貫徹于《文心雕龍》全書的。在“論文敘筆”部分,論騷體中提出“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辨騷》);評詩歌,則強調“舒文載實”(《明詩》);論辭賦,就主張“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詮賦》);對“情采芳芬”(《頌贊》)、“華實相勝”(《章表》)、“志高而文偉”(《書記》)、“攬華而食實”(《諸子》)的作品,予以肯定和提倡;對“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雜文》)、“有實無華”(《書記》)、“華不足而實有余”(《封禪》)的作品則給以批評。
至于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部分,劉勰用“割情析采”四字來概括其總的內容,更說明他是有意著眼于華和實、情和采兩個方面的配合來建立其文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作論部分,如結合“體”和“性”(《體性》)、“風”和“骨”(《風骨》)、“情”和“采”(《情采》)、“熔”和“裁”(《熔裁》)等進行論述,這些篇題都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命名的。劉勰認為:“立文之道,惟字與義?!保ā吨歌Α罚┯终f:“萬趣會文,不離情辭。”(《熔裁》)“情”與“義”指內容方面,“字”與“辭”指形式方面,作品不外由這兩個方面組成,創(chuàng)作的具體任務,也就是如何“舒華布實”,怎樣安排好內容和形式的問題。所以,劉勰在《情采》篇把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稱為“立文之本源”。創(chuàng)作論中雖然講修辭技巧的較多,也都是圍繞著如何運用種種表現(xiàn)手段服務于內容來論述的。如講對偶,要求“必使理圓事密”(《麗辭》);論比喻,主張“以切至為貴”(《比興》);論夸張,要求“辭雖已甚,其義無害”(《夸飾》)等?! ∥膶W創(chuàng)作是作者有了某種情志然后通過文辭形式表達出來;文學批評與此相反,是通過形式進而考察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劉勰就根據這一原理建立了他的文學批評論:“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知音》)因此,他認為文學批評的基本途徑,就是“沿波討源”,即從作品所用的體裁、文辭等形式方面,進而考察作品的內容,以及這些形式能否很好地表達內容。這和劉勰論創(chuàng)作的基本觀點完全一致,仍然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個基本點出發(fā),要求作品既有充實的內容,又有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劉勰的作家論,也是肯定在創(chuàng)作上“文質相稱”、“華實相扶”(《才略》)的才能,而不滿于“有文無質”(《程器》)、“理不勝辭”(《才略》)的作者?! ∫陨锨樾?,不僅說明“原道”和“宗經”相結合的基本觀點是貫穿于《文心雕龍》全書的;同時也說明,“銜華佩實”是劉勰全部理論體系的主干。《文心雕龍》全書,就是以“銜華佩實”為總論,又以此觀點用于“論文敘筆”,更以“割情析采”為綱來建立其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這就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概貌,也是其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首先講“文之樞紐”,重點探討《文心雕龍》全書的總論及其理論體系
?。ㄒ唬?br />
“樞紐”不等于總論,這是首先要明確的。關于《辨騷》篇屬上屬下的長期爭論,主要就是混淆了“樞紐”和總論的性質。所謂總論,應該是貫穿全書的基本論點,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從這個理解來看,不僅《辨騷》,《正緯》也同樣不具備總論的性質。所謂“樞紐”,也是關系全書的關鍵問題,不首先解決,就將影響和不利下面的論述。如《正緯》,因為儒家經典在東漢時期被緯書攪混了,不首先“正緯”,就會影響到在全書中貫徹“宗經”的基本觀點。所以,“正緯”不過是為“宗經”掃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總論性的論點?!侗骝}》論騷體,實為“論文敘筆”之首。劉勰之所以把《辨騷》篇列為“文之樞紐”,有兩個重要原因:一、“論文敘筆”共二十一篇,在全書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書的理論結構,又是在這二十一篇的基礎上,來總結文學理論上的種種問題;也就是說,劉勰是首先分別探討各種文體的實際創(chuàng)作經驗,再由此提煉出一些理論問題來。因此,整個“論文敘筆”部分,都是為后半部打基礎。這樣,可以說“論文敘筆”的二十一篇,都具有論文之“樞紐”的性質。但不可能把二十一篇全部列入“文之樞紐”中去。把“論文敘筆”的第一篇《辨騷》列入“文之樞紐”,也正表明劉勰對整個“論文敘筆”部分的重視。二、《楚辭》是儒家經典之后出現(xiàn)最早的作品,即所謂“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并且《楚辭》又是“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在文學發(fā)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就是說,《楚辭》在儒家經典與后世文學作品之間,具有“樞紐”的作用。
由此可見,《正緯》和《辨騷》雖列入“文之樞紐”,但并不是《文心雕龍》的總論。屬于總論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經》三篇。其中《征圣》和《宗經》,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學習。因此,劉勰的總論,只提出兩個最基本的主張“原道”、“宗經”。
“原道”的基本觀點,上面已經談到了。這里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劉勰提出“自然之道”的意圖和“征圣”、“宗經”的關系如何?《原道》的最后一段已講到這個問題:
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手旱姥厥ヒ源刮?,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兑住吩唬骸肮奶煜轮畡诱?,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在《原道》的討論中,曾有人提出:“劉勰的《原道》,完全著眼在文上?!?3這個意見是不錯的,論者正看到了劉勰寫《原道》篇的真正意圖。如前所述,“自然之道”作為劉勰論文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指萬事萬物必有其自然之美的規(guī)律,這是劉勰論證一切作品應有一定文采的理論根據。他不僅認為文采“與天地并生”,甚至斷言:“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情采》)可見,文章應該有文采,在劉勰看來是天經地義的。劉勰論文而首標“原道第一”,其用意就在于此。他雖然崇拜儒家圣人,卻認為圣人也必須本于“自然之道”,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說,從伏犧到孔子,“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這里的“神理”亦即“道心”,就是“自然之道”,圣人只有本于“自然之道”,研究“自然之道”,才能寫成文章,完成教化作用。圣人的著作其所以能鼓動天下,劉勰認為,就因為他們的著作“乃道之文也”。這就表明,必須要有符合“自然之道”的文采,其著作才能產生巨大的藝術力量;而圣人的作用,只在于能掌握“自然之道”,能很好地發(fā)揮“自然之道”的作用,所以說:“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這就是“自然之道”和圣人的關系。
對“道”和“圣”的關系,上述理解是“自然之道”和儒家圣人(主要指周、孔)的關系。最近出現(xiàn)一種新的理解是:“道(佛道)沿圣(孔子)以垂文(儒家之經),圣(孔子)因文(儒家之經)而明道(佛道)。”74“道”不等于“佛道”,前已略及。這種“道圣”關系的新說,主要基于對“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的如下新解:
“玄圣”(佛)創(chuàng)《佛經》之典,孔子述“玄圣”所創(chuàng)之佛典為儒家之六經,故孔子之所述為“訓”。
此說的關鍵在于對“玄圣”的解釋,論者“肯定”是“指佛言而無疑”,實則大有可疑。其說主要根據有三:一、宗炳的《答何衡陽書》、孫綽的《游天臺山賦》中說的“玄圣”是指“佛”;二、《莊子》、《后漢書》、班固、何承天等雖用到“玄圣”,但“注家皆不得其確解”;三、劉勰之前的宗炳、孫綽,劉勰之后唐初的法琳,均以“玄圣”專指佛,處于其間的劉勰也是佛徒,不能不也是指佛75。這些理由是很難成其為理由的。宗、孫之文,“玄圣”指“佛”是不錯的,卻無法證明劉勰所說的“玄圣”也指“佛”。道理很簡單,“玄圣”二字與“佛”也好“儒”也好,都沒有必然聯(lián)系,各家都可用以指自家的遠古之圣。僅以劉勰一家來看:《史傳》篇的“法孔題經,則文非玄圣”,不是佛而是孔;甚至同一篇《原道》,“光采玄圣,炳耀仁孝”,豈能說使“仁孝”煥發(fā)光彩的“玄圣”是“佛”?上二例只能指孔,而“玄圣創(chuàng)典”的“玄圣”卻并非指孔,但也不指“佛”(詳下)。同一人,同一篇的“玄圣”尚各有所指,怎能據宗、孫的“玄圣”判定劉勰的“玄圣”必同指一物?前面說過,佛入東土之后,為了宣傳效果,往往借用儒、道的一些概念和詞匯。怎能把宗、孫等借用道家與儒家早已運用的“玄圣”一詞,來反證儒道的概念源于佛家呢?
《莊子·天道》和班固《典引》都用過“玄圣”,論者卻以為“注家皆不得其確解”??v使不得確解,也不能證明“玄圣”即“佛”,何況并非未得確解?成玄英注《莊子》的“玄圣、素王”為“老君、尼父是也”,“玄圣”指“老君”,“素王”指“尼父”,這怎是“泛指”,怎么不確呢?至于班固《典引》等文中的“玄圣”二字,說“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那就不知何據了。李善注《典引》:“玄圣,孔子也”76;李賢注《后漢書》中所錄《典引》:“玄圣,謂孔丘也?!洞呵镅菘讏D》曰:‘孔子母征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7這都是很明確的?! 〉谌龡l理由就無待細辨了,論者自己所列《上白鳩頌》的作者何承天、《后漢書》的作者范曄,都是孫綽之后、與宗炳同時、略早于劉勰的人,范曄在《王充(等)傳論》中說的“玄圣御世”,是無法解為不“御世”的“佛”的,何承天則是宋初著名的反佛者,豈能頌佛為“玄圣”?“能不能說偏偏處于中間的劉勰”不用“玄圣”指“佛”,也就很清楚了。
“玄圣創(chuàng)典”一句的“玄圣”所指何圣,要從劉勰的具體用意來定。他的原話本來講得很明確:
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
如把這幾句中的“玄圣”解為“佛”,上二句又作何解釋呢?要是不割斷上二句,則只能理解為“玄圣”指“風姓”,“素王”指“孔氏”,這就能順理成章,勿勞旁搜博證。要求旁證,也應于《原道》本篇求之:
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四句不正是上四句最好的注腳嗎?“風姓”即伏犧。相傳伏犧畫八卦,演而為《易》,孔子作《十翼》以解釋,這就是“翼其終”了,“述訓”正指孔子的“翼其終”,“創(chuàng)典”則是伏犧的“畫其始”了。所以,“玄圣創(chuàng)典”不是佛主創(chuàng)典,而是伏犧創(chuàng)典。如此,孔子要“述訓”的,也就不是什么“《佛經》之典”,“圣”與“道”的關系,就不是儒家之圣和佛家之道的關系了。
?。ǘ?br />
至于“原道”和“宗經”兩種基本觀點的關系,這還須首先弄清“征圣”、“宗經”的觀點之后才能說明。
《征圣》主要講征驗圣人之文,值得后人學習,即所謂“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宗經》則強調儒家經典的偉大,是“文章奧府”、“群言之祖”,因此,建言修辭,必須宗經。其中許多對儒家著作的吹捧,大都是言過其實的,什么“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完全是唯心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認為儒家經書是“銜華而佩實”的典范等等,除《詩經》中的部分優(yōu)秀作品外,大多數儒經都是不堪其譽的。
但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劉勰為什么要強調“征圣”、“宗經”,他的用意何在?!锻ㄗ儭分姓f:“矯訛翻淺,還宗經誥。”這個用意,《宗經》中也明確講到了:“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劉勰就是針對楚漢以后日益艷侈的文風,而大喊大叫“征圣”、“宗經”,企圖以此達于“正末歸本”的目的。從這一方面來看,“征圣”、“宗經”的觀點雖有它的局限,但也是未可厚非的。
劉勰從文學要有益于封建治道的思想出發(fā),企圖使文學作品對端正君臣之道以及在整個軍國大事中發(fā)揮作用,在當時就必然要反對“離本彌甚”的浮華文風,而強調“正末歸本”?!半x本”的原因是“去圣久遠”,文學創(chuàng)作“鮮克宗經”,則“歸本”的途徑,他認為就是“征圣”、“宗經”。對于挽救當時“訛濫”的創(chuàng)作傾向,劉勰從當時的思想武庫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可用的武器,也就只有儒家經典了。佛道思想在齊梁時期無論怎樣盛行,它既沒有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什么理論主張,也沒有儒家思想那種“根柢槃深,枝葉峻茂”的雄厚基礎,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只有儒家思想,才過問世俗,才取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也只有儒家經典,才更有利于為封建治道服務。正如前引孫綽所說:“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狈短┖椭x靈運也有這種說法:“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必求靈性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78佛經是用“普度眾生”、解救人類靈魂之類為“指南”來動人的,至于“濟俗為治”,處理世俗政教,怎樣統(tǒng)治人民,一般佛徒就無意過問,而認為理所當然是儒家的事了。這也說明,《征圣》、《宗經》中雖然極力吹捧儒經,對于篤信佛學的劉勰并不矛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征圣》、《宗經》的具體內容。劉勰論文,當然不僅僅是打儒家的旗號,他寫《文心雕龍》時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他確是以濃厚的儒家思想來評論文學的。但劉勰畢竟是一個文論家,而不是傳道士;《文心雕龍》也畢竟是一部文學評論,而不是“敷贊圣旨”的五經論。所以,即使在《文心雕龍》中最集中、最著力推崇儒家圣人及其著作的《征圣》、《宗經》中,并沒有鼓吹孔孟之道的具體主張。在《文心雕龍》全書中,劉勰對忠孝仁義之類也有一些由衷的肯定和宣揚。如《程器》篇肯定“屈賈之忠貞”,“黃香之淳孝”;《指瑕》篇說“左思《七諷》,說孝而不從,反道若斯,余不足觀矣”?!吨T子》篇評商鞅、韓非的著作“棄仁廢孝,轘藥之禍,非虛至也”等等。這說明,儒道思想在劉勰的文學評論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這種思想使他形成一定的偏見,嚴重地影響了他的文學觀點。但這個方面并不是《文心雕龍》的主要任務,劉勰既不是在一切問題上都從維護儒家觀點出發(fā),也沒有把文學作品視為孔孟之道的工具而主張“文以載道”。
舉一個具體例子來看。戰(zhàn)國初墨家學說盛行的時候,“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以至到了“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79的嚴重程度,孔、墨兩家發(fā)生一場尖銳、激烈的斗爭。這場與孔、墨兩家存亡攸關的重要斗爭,劉勰是不會不知道的。他對這場斗爭的態(tài)度如何呢?《奏啟》篇曾有所議論:
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柯譏墨,比諸禽獸?!且允廊藶槲?,競于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若能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丑句,詬病為切哉!
對于“世人為文”以善罵為能的現(xiàn)象,劉勰是極為反感的。他主張“辟禮門”、“標義路”,定規(guī)矩,對有違“禮門”、“義路”的文章,就要砍他的手,斷他的足!這就嚴然是一副兇象畢露的衛(wèi)道者的面孔了。“禮門”、“義路”出自《孟子》80,禮、義之教,也正是儒家的主要教義,這似乎很能說明劉勰對儒家的態(tài)度了。但從他所舉“躁言丑句”的具體例子,聯(lián)系當年儒墨之戰(zhàn)的具體背景來看,劉勰的用意就值得研究了。那種“復似善罵”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門“亞圣”孟軻和墨翟的破口大罵。墨翟罵儒家是豬,孟軻罵墨翟是禽獸。劉勰呢?認為這些都是“吹毛取瑕”,都是“躁言丑句”,一概加以批判。他不僅沒有在這場關系儒家命運的大戰(zhàn)中站在儒家立場指責墨家,也不僅是認為兩家都不該大罵,且用《孟子》的話來批評孟子。很難認為這是劉勰立論的疏忽,誤以《孟子》批判了孟子;更難說這是劉勰對孟子的有意嘲諷。劉勰的這段論述,只能證明他是從論文出發(fā),不是從宗派出發(fā);他反對的是“為文”中的破口大罵,關心的是文之利弊,而不是儒家宗派?! 墩魇ァ?、《宗經》兩篇所論,和上述劉勰對儒家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這兩篇對儒家著作雖然作竭力的吹捧,也全都是從寫作的角度著眼的。劉勰所強調的,主要是儒家圣人的著作值得學習。如說圣人之文“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或“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等,都是講圣人的文章在寫作上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堪為后人學習的典范。這一思想講得最集中的,是《宗經》篇提出的“六義”: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就是劉勰所論學習儒家經典的全部價值,也是他主張“征圣”、“宗經”的全部目的。學習儒家經典來寫作,他認為就有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六大好處,這就是他要歸的“本”?!傲x”的提出,其針對性也很明確,就是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詭、雜、誕、回(邪)、蕪、淫,這就是劉勰要正的“末”。所以,劉勰“征圣”、“宗經”的主張,主要就是企圖糾正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式主義的傾向,使之“正末歸本”?! 。ㄈ ∶鞔_了“征圣”、“宗經”的基本觀點,我們就可進而探討它與“原道”的觀點有何關系了。“原道”是注重自然文采而反對過分的雕飾,主要屬于形式方面,《原道》中對內容方面還沒有提出什么主張,這就不能構成全面的文學觀點。要挽救當時“飾羽尚畫,文繡鞶帨”(《序志》)的創(chuàng)作趨向,只以“原道”的主張,也是無能為力的?!罢魇ァ?、“宗經”主要是針對當時“將遂訛濫”的文風,為了“正末歸本”而提出的,重點是強調“情深”、“風清”、“事信”等內容方面,而反對“詭、雜、誕、回、蕪、淫”等弊病。對一般文章的寫作,以“征圣”、“宗經”為指導思想是可以的;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來看,只強調內容的純正、反對形式的淫麗,對文學藝術的特點沒有正面的主張,對必不可少的文采沒有一定的理論根據,則《文心雕龍》就將循著“征圣”、“宗經”的觀點寫成一部“五經通論”,而不可能成為一部文學理論。這就是劉勰論文要首標“原道”,而又強調“征圣”、“宗經”的原因,也是他的總論只有這兩個基本觀點的說明。“原道”和“宗經”的結合,就構成《文心雕龍》完整的基本觀點。
“原道”和“宗經”實際上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提出的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基本文學觀點。雖然“道心惟微”,自然之道是十分深微奧妙的,但“圣謨卓絕”,因此,可以“因文而明道”。而儒家經典其所以值得后人學習,劉勰認為主要就是它體現(xiàn)了自然之道。這樣說,顯然是為其論文找理論根據。儒家的周孔之文,未必是自然之道的體現(xiàn)者;儒家的經典,也未必有劉勰所說的那些典范意義,這都是很明顯的。我們要看到的是,除了在當時突出強調“征圣”、“宗經”有一定的必要性外,劉勰這樣講,如果不是僅僅借助儒家的旗號,至少是反映了他自己的某些觀點:或者是被劉勰所美化了的儒家經典,在他看來真是如此;或者是他以為在當時要提出較有力量的、全面的文學觀點,必須強調這兩個方面。我們要注意的,主要是后一種意義,也就是以“原道”和“宗經”相結合所表達的劉勰對文學藝術的基本主張。因為他在實際上是這樣做的,并以此貫徹于《文心雕龍》全書。我們從這里就可清楚地看到:劉勰首先樹立本于自然之道而能“銜華佩實”的儒家經典這個標,不過是為他自己的文學觀點服務。“銜華而佩實”,是劉勰的《原道》、《征圣》、《宗經》三篇總論中提出的核心觀點;所以他說:“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要有充實的內容和巧麗的形式相結合,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金科玉律,這就是劉勰評論文學的最高準則。
這一基本觀點,是貫徹于《文心雕龍》全書的。在“論文敘筆”部分,論騷體中提出“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辨騷》);評詩歌,則強調“舒文載實”(《明詩》);論辭賦,就主張“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詮賦》);對“情采芳芬”(《頌贊》)、“華實相勝”(《章表》)、“志高而文偉”(《書記》)、“攬華而食實”(《諸子》)的作品,予以肯定和提倡;對“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雜文》)、“有實無華”(《書記》)、“華不足而實有余”(《封禪》)的作品則給以批評。
至于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部分,劉勰用“割情析采”四字來概括其總的內容,更說明他是有意著眼于華和實、情和采兩個方面的配合來建立其文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作論部分,如結合“體”和“性”(《體性》)、“風”和“骨”(《風骨》)、“情”和“采”(《情采》)、“熔”和“裁”(《熔裁》)等進行論述,這些篇題都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命名的。劉勰認為:“立文之道,惟字與義?!保ā吨歌Α罚┯终f:“萬趣會文,不離情辭。”(《熔裁》)“情”與“義”指內容方面,“字”與“辭”指形式方面,作品不外由這兩個方面組成,創(chuàng)作的具體任務,也就是如何“舒華布實”,怎樣安排好內容和形式的問題。所以,劉勰在《情采》篇把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稱為“立文之本源”。創(chuàng)作論中雖然講修辭技巧的較多,也都是圍繞著如何運用種種表現(xiàn)手段服務于內容來論述的。如講對偶,要求“必使理圓事密”(《麗辭》);論比喻,主張“以切至為貴”(《比興》);論夸張,要求“辭雖已甚,其義無害”(《夸飾》)等?! ∥膶W創(chuàng)作是作者有了某種情志然后通過文辭形式表達出來;文學批評與此相反,是通過形式進而考察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劉勰就根據這一原理建立了他的文學批評論:“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知音》)因此,他認為文學批評的基本途徑,就是“沿波討源”,即從作品所用的體裁、文辭等形式方面,進而考察作品的內容,以及這些形式能否很好地表達內容。這和劉勰論創(chuàng)作的基本觀點完全一致,仍然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個基本點出發(fā),要求作品既有充實的內容,又有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劉勰的作家論,也是肯定在創(chuàng)作上“文質相稱”、“華實相扶”(《才略》)的才能,而不滿于“有文無質”(《程器》)、“理不勝辭”(《才略》)的作者?! ∫陨锨樾?,不僅說明“原道”和“宗經”相結合的基本觀點是貫穿于《文心雕龍》全書的;同時也說明,“銜華佩實”是劉勰全部理論體系的主干。《文心雕龍》全書,就是以“銜華佩實”為總論,又以此觀點用于“論文敘筆”,更以“割情析采”為綱來建立其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這就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概貌,也是其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