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言部匯考一
陶唐氏
帝堯下聽于人設諫鼓謗木
按管子桓公問篇堯有衢室之問下聽于人
按鄭樵通志五帝紀帝堯置諫鼓達窮民立謗木使
人書之樂聞過也
有虞氏
帝舜命四岳開言路
按書經舜典詢于四岳明四目達四聰
蔡
傳
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于四岳之官廣四方之
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
大
全
唐孔氏曰明四方之目
使為己遠視四方也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聞
四方也恐遠方有所壅塞令為己悉聞見之
按管子桓公問篇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
按崔豹古今注舜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
夏后氏
帝禹懸鐘鼓磬鐸置鼗以求昌言
按管子桓公問篇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
注
訊問也唉驚問也
按淮南子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
置鼗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
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
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鼗
商
成湯從諫弗咈
按書經伊訓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
孔
傳
言湯從諫如流
按管子桓公問篇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周
武王置誡慎之以開言路
按劉勰新論貴言篇武王置誡慎之以圣哲之神
鑒窮機洞微非有毫發(fā)之謬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
之路
漢
文帝二年下詔求言除誹謗訞言之罪
按漢書文帝本紀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詔
曰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之人主不德布
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
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
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惟二三執(zhí)政
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
及□以啟告朕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
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
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
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
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
勿聽治
后元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文帝本紀后元年春三月詔曰間者數(shù)年比
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
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
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
此將百官之奉養(yǎng)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
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
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
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
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
相列侯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
思無有所隱
宣帝本始四年以郡國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
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
承洪業(yè)奉宗廟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
震北海瑯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
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
毋有所諱
地節(jié)二年下詔求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地節(jié)二年五月令群臣得奏封事
以知下情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
地節(jié)三年以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三年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
地震朕甚懼焉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
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元帝初元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二年秋七月詔曰歲比災害
民有菜色慘怛于心已詔吏虛倉廩開府庫振救賜
寒者衣今秋禾麥頗傷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
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
意陳朕過靡有所諱
初元三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三年六月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
繇陰陽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
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偷合茍從未肯極言
朕甚閔焉永惟蒸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于非
業(yè)之作衛(wèi)于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
罷甘泉建章宮衛(wèi)令就農百官省費條奏毋有所諱
永光四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四年夏六月戊寅晦日有蝕
之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
蒙澤今朕暗于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靡瞻不眩
靡聽不惑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無
成功此天下所著聞也公卿大夫好惡不同或緣奸
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蝕
之詩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來公卿大
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直言盡意
無有所諱
成帝建始元年詔公卿直言無諱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博問
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建始三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蝕之
夜地震未央宮殿中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
為之立君以統(tǒng)理之君道得則草木昆蟲咸得其所
人君不德謫見天地災異婁發(fā)以告不治朕涉道日
寡舉錯不中乃戊申日蝕地震朕甚懼焉公卿其各
思朕過失明白陳之女無面從退有后言
河平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蝕
之既詔曰朕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未能奉稱傳曰男
教不修陽事不得則日為之蝕天著厥異辜在朕躬
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輔不逮百僚各修其職惇任
仁人退遠殘賊陳朕過失無有所諱
鴻嘉二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二年春三月詔曰古之選賢
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下無逸民教化流
行風雨和時百谷用成眾庶樂業(yè)咸以康寧朕承鴻
業(yè)十有余年數(shù)遭水旱疾疫之災黎民婁困于饑寒
而望禮義之興豈不難哉朕既無以率道帝王之道
日以陵夷意乃招賢選士之路□滯而不通與將舉
者未得其人也其舉敦厚有行義能直言者冀聞切
言嘉謀匡朕之不逮
永始二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蝕之
詔曰乃者龍見于東萊日有蝕之天著變異以顯朕
郵朕甚懼焉公卿申敕百僚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
安百姓者條奏
永始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四年六月甲午詔曰乃者地震京
師火災婁降朕甚懼之有司其悉心明對厥咎朕將
親覽焉
元延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元延元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
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
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公卿大夫博
士議郎其各悉心惟思變意明以經對無有所諱
哀帝元壽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哀帝本紀元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
之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宿夜憂勞未皇寧息
惟陰陽不調元元不贍未睹厥咎婁敕公卿庶幾有
望至今有司執(zhí)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埶獲名溫
良寬柔陷于亡滅是故殘賊彌長和睦日衰百姓愁
怨靡所錯躬乃正月朔日有蝕之厥咎不遠在余一
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僚敦任仁人黜遠殘
賊期于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
后漢
光武帝建武六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六年九月丙寅晦日有
食之冬十月丁丑詔曰吾德薄不明寇賊為害強弱
相陵元元失所詩云日月告兇不用其行永念厥咎
內疚于心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百僚并上
封事無有隱諱
建武七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七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
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zhàn)栗恐懼夫何言哉今
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職任奉遵法度惠
茲元元百僚各上封事無有所諱
明帝永平三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永平三年八月壬申晦日有蝕
之詔曰朕奉承祖業(yè)無有善政日月薄蝕彗孛見天
水旱不節(jié)稼穡不成人無宿儲下生愁墊雖夙夜勤
思而智能不逮昔楚莊無災以致戒懼魯哀禍大天
不降譴今之動變儻尚可救有司勉思厥職以匡無
德古者卿士獻詩百工箴諫其言事者靡有所諱
永平八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八年冬十月壬寅晦日有食之
既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yè)而下貽人怨上動三光
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謂至譴永思厥咎
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覽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詔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人冤不能理吏黠不
能禁而輕用人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jié)喜怒過差昔
應門失守關睢刺世飛蓬隨風微子所嘆永覽前戒
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永平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十一月詔有司各上封
事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
位十一月甲辰晦日有食之詔有司各上封事
和帝永元七年以日食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七年夏四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帝引見公卿問得失令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
議郎郎官會廷中各言封事
安帝永初二年詔百僚郡國指變以聞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jù)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yè)而陰陽差越變異并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shù)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
建光元年以地震詔陳得失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建光元年十一月己丑郡國三
十五地震或坼裂詔三公已下各上封事陳得失
順帝陽嘉二年以京師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師地
震五月庚子詔曰朕以不德統(tǒng)奉鴻業(yè)無以奉順干
坤協(xié)序陰陽災眚屢見咎征仍臻地動之異發(fā)自京
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
奉答戒異異不空設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
靡有所諱
永和元年以災異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永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曰朕
秉政不明災眚屢臻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
遠地搖京師咎征不虛必有所應群公百僚其各上
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
建康元年八月庚午沖帝即位九月詔百僚皆上封
事
按后漢書沖帝本紀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
九月庚戌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
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
桓帝建和元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詔三公九卿校尉各言得失夏四月庚寅京師
地震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
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
延熹五年以地震詔公卿上封事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五年五月乙亥京師地震
詔公卿各上封事
靈帝建寧元年以日食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
之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二年以災異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二年夏四月癸巳大風雨雹詔
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四年三月辛酉詔公卿至六百石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光和六年令群臣各陳政要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和六年
夏旱七月制書引咎詔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獻帝建安十一年魏公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武帝本紀建安
十一年注魏書載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眾建立
輔□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斯實君臣
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以來不聞嘉
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諸掾屬治中別
駕常以月旦各名其失吾將覽焉
延康元年魏王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
元年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
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
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lián)|紳考
六藝吾將兼覽焉
魏
齊王正始元年以久旱詔求讜言
按魏志齊王本紀正始元年春二月自去冬十二月
至此月不雨丙寅詔群公卿士讜言嘉謀各悉乃心
晉
武帝泰始二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二年九月乙未散騎常侍皇
甫陶傅元領諫官上書諫諍有司奏請寢之詔曰凡
關言人主人臣所至難而苦不能聽納自古忠臣直
士之所慷慨也每陳事出付主者多從深刻乃云恩
貸當由主上是何言乎其詳評議
按冊府元龜泰始二年九月散騎常侍皇甫陶傅元
共掌諫職上疏言事詔曰二常侍懇懇于所論可謂
乃心欲佐益時事者也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豈得
不使發(fā)憤邪二常侍所論或舉其大較而未備其條
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座廣共研精凡關言
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難而人主苦不能虛心聽納自
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每念于此未
嘗不嘆息也故前詔敢有直言勿有所拒庶幾得以
發(fā)蒙補過獲保高位茍言有偏善情在忠益雖文辭
有謬誤言語有得失皆當曠然恕之古人有不拒誹
謗況皆善意在可采錄乎近者孔綦毋和皆按以
輕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區(qū)區(qū)之朝而無諱
言之忌也
泰始四年下詔求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四年九月詔曰雖詔有所欲及奏
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泰始五年秋七月延群公詢讜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康七年以日食詔公卿大臣極言無諱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七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
之乙卯詔曰比年災異屢發(fā)日食三朝地震山崩邦
之不臧實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極言其故勿
有所諱
元帝太興元年詔公卿直言得失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元年十一月庚申詔曰朕以
寡德纂承洪緒上不能調和陰陽下不能濟育群生
災異屢興咎征仍見壬子乙卯雷震暴雨蓋天災譴
誡所以彰朕之不德也群公卿士其各上封事具陳
得失無有所諱將親覽焉
太興二年十二月乙亥詔百官各上封事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寧三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直言引
亮正想群賢達吾此懷矣予違汝□堯舜之相君臣
也吾雖虛暗庶不拒逆耳之談稷契之任君居之矣
望共勖之
宋
文帝元嘉五年詔求讜言
按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五年春正月乙亥詔曰朕恭
承洪業(yè)臨饗四海風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鑒
寐惟憂加頃陰陽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
予思所以側身克念議獄詳刑上答天譴下恤民瘼
群后百司其各獻讜言指陳得失勿有所諱
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元嘉三十年四月己巳即皇帝
位秋七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甲寅詔曰世道未夷惟
憂在國夫使群善畢舉固非一才所議況以寡德屬
衰薄之期夙宵寅想永懷待旦王公卿士凡有嘉謀
善政可以維風訓俗咸達乃誠無或依隱
孝武帝大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元年冬十月丙申詔曰旒
纊之道有孚于結繩日昃之勤已切于姬后況世弊
教淺歲月澆季朕雖□力宇內未明求衣而識狹前
王務廣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朝咨野怨自達者
寡惠民利公所昧實眾自今百辟庶尹下民賤隸有
懷誠抱志擁□衡閭失理負謗未聞朝聽者皆聽躬
自申奏小大以聞朕因聽政之日親對覽焉
明帝泰始二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明帝本紀泰始二年十一月壬辰詔曰矢機
詢政立教之攸本舉賢聘逸弘化之所基故負鼎進
策殷代以康釋釣作輔周祚斯乂朕甫承大業(yè)訓道
未敷雖側席忠規(guī)□夢巖筑而良圖莫薦奇士弗聞
永鑒通古無忘宵寐今藩隅克晏敷化維始屢懷存
治實望箴闕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
俗濟時咸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南齊
高帝建元三年詔求讜言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三年春正月壬戌朔詔王
公卿士薦讜言
武帝永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元年春正月壬子詔內外
群僚各舉朕違肆心規(guī)諫
□林王隆昌元年春正月詔百僚極陳得失
按南齊書□林王本紀云云
明帝建武二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建武二年春正月辛未詔王公
卿士內外群僚各舉朕違肆心極諫
東昏侯永元三年春正月辛亥詔天下百官陳讜言
按南齊書東昏侯本紀云云
梁
武帝天監(jiān)元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jiān)元年夏四月癸酉詔曰商俗
甫移遺風尚熾下不上達由來遠矣升中馭索增其
凜然可于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
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從我江漢功在可策
犀兕徒弊龍蛇方縣次身才高妙擯壓莫通懷傅呂
之術抱屈賈之嘆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匭夫大政侵
小豪門陵賤四民已窮九重莫達若欲自申□可投
肺石函
天監(jiān)六年詔士民陳言可采者大小以聞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春正月辛酉朔詔曰徑寸之
寶或隱沙泥以人廢言君子斯戒朕聽朝晏罷思闡
政術雖百辟卿士有懷必聞而蓄響邊遐未臻魏闕
或屈以貧陋或間以山川頓足延首無因奏達豈所
以沈浮靡漏遠邇兼得者乎四方士民若有欲陳言
刑政益國利民淪礙幽遠不能自通者可各詮條布
懷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聞
天監(jiān)九年詔群臣集議各陳損益
按梁書武帝本紀九年五月己亥詔曰朕達聽思治
無忘日昃而百司群務其途不一隨時適用各有攸
宜若非總會眾言無以備茲親覽自今臺閣省府州
郡鎮(zhèn)戍應有職僚之所時共集議各陳損益具以奏
聞
天監(jiān)十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年秋七月丙辰詔曰昔公卿面
陳載在前史令仆陛奏列代明文所以厘彼庶績成
茲群務晉氏陵替虛誕為風自此相因其失彌遠遂
使武帳空勞無汲公之奏丹墀徒辟闕鄭生之履三
槐八座應有務之百官宜有所論可入陳啟庶藉周
爰少匡寡薄
大同二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二年三月庚申詔曰政在養(yǎng)
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朕以寡德運屬時
來撥亂反正倏焉三紀不能使重門不閉守在海外
疆埸多阻車書未一民疲轉輸士勞邊防徹田為糧
未得頓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無沃心之言四
聰闕飛耳之聽州輟刺舉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負謗
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奸胏石空陳懸鐘徒設
書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實賴賢佐匡其不及
凡厥在朝各獻讜言政治不便于民者可悉陳之若
在四遠刺史二千石長吏并以奏聞細民有言事者
咸為申達朕將親覽以紓其過文武在位舉爾所知
公侯將相隨才擢用拾遺補闕勿有所隱先是尚書
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
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鍾過不能自覺
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于民有蠹患
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
大同五年詔言政事得失
按梁書武帝本紀五年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聰既闕
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致紕繆凡是政事不便于民
者州郡縣即時皆言勿得欺隱如使怨訟當境任失
而今而后以為永準
大同六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八月辛未詔曰經國有體必
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
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立求決
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fā)言便是是故放勛之圣
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朕寡德所能獨斷
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得
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
大同十一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一年春三月庚辰詔曰皇王在
昔澤風未遠故端居元扈拱默巖廊自大道既淪澆
波斯逝動競日滋情偽彌作朕負扆君臨百年將半
宵漏未分躬勞政事白日西浮不遑□飯退居猶于
布素含咀匪過藜藿寧以萬乘為貴四海為富唯欲
億兆康寧下民安乂雖復三思行事而百慮多失凡
遠近分置內外條流四方所立屯傳邸冶市埭桁渡
津稅田園新舊守宰游軍戍邏有不便于民者尚書
州郡各速條上當隨言除省以舒民患
陳
宣帝太建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四年九月辛亥詔曰舉善從
諫在上之明規(guī)進賢謁言為臣之令范朕以寡德嗣
守寶圖雖世襲隆平治非寧一辨方分職旰食早衣
傍闕爭臣下無貢士何其闕爾鮮能抗直豈余獨運
匪薦讜言置鼓公車罕論得失施石象魏莫陳可否
朱云摧檻良所不逢禽息觸楹又為難值至如衣褐
以見擔簦以游或耆艾絕倫或妙年異等干時而不
偶左右莫之譽黑貂改弊黃金且殫終身滯淹可為
太息又貴為百辟賤有十品工拙并騖勸沮莫分街
謠徒擁廷議斯闕實朕之弗明而時無獻替永言至
治何乃爽歟外可通示文武凡厥在位風化乖殊朝
政紕蠹正色直辭有犯無隱
太建十四年正月后主即位三月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
三月癸亥詔曰昔睿后宰民哲王御雖德稱汪濊
明能普燭猶復紆己乞言降情訪道高咨岳牧下聽
輿臺故能政若神明事無悔吝朕纂承丕緒思隆大
業(yè)常懼九重已邃四聰未廣欲聽昌言不疲痹足若
逢廷折無憚批鱗而口柔之辭儻聞于在位腹誹之
意或隱于具寮非所以弘理至公緝熙帝載者也內
外卿士文武眾司若有智周政術心練治體救民俗
之疾苦辯禁網之□密者各進忠讜無所隱諱朕將
虛己聽受擇善而行庶深鑒物情匡我王度
后主至德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至德四年春正月甲寅詔曰堯施
諫鼓禹拜昌言求之異等久著前徽舉以淹滯復聞
昔典斯乃治道之深規(guī)帝王之切務朕以寡昧丕承
鴻緒未明虛己日旰興懷萬機多紊四聰弗達思聞
蹇諤采其謀計王公已下各薦所知旁詢管庫爰及
輿皂一介有能片言可用朕親加聽覽佇于啟沃
北魏
明元帝泰常三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崔浩傳泰常三年彗
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斗絡紫微犯天棓八十余日
至漢而滅太宗召諸儒術土問之曰今天下未一四
方岳峙災咎之應將在何國朕甚畏之盡倩以言勿
有所隱
孝文帝延興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延興元年九月壬戌詔在位及
民庶直言極諫有利民益治損政傷化悉心以聞
承明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承明元年八月甲子詔曰朕猥
承前緒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緝熙政道群公卿士其
各勉厥心匡朕不逮諸有便民利國者具狀以聞十
月己未詔曰朕纘承皇極照臨萬方思闡遐風光被
兆庶使朝有不諱之音野無自蔽之響疇咨帝載詢
及芻蕘自今已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聽上書直
言極諫勿有所隱諸有便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風俗
者有司以聞朕將親覽與三事大夫論其可否裁而
用之
太和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三年八月壬申詔群臣直
言盡規(guī)靡有所隱
太和七年下詔求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七年九月壬寅詔曰朕承祖宗
夙夜惟懼然聽政之際猶慮未周至于按文審獄思
聞己過自今群臣奏事當獻可替否無或面從使朕
之過彰于遠近
太和八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八年八月甲辰詔曰帝業(yè)至重
非廣詢無以致治王務至繁非博采無以興功先王
知其如此故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是以諫鼓置
于堯世謗木立于舜庭用能耳目四達庶類咸熙朕
承累圣之洪基屬千載之昌運每布遐風景行前式
承明之初班下內外聽人各盡規(guī)以補其闕中旨雖
宣允稱者少故變時法遠遵古典班制俸祿改更刑
書寬猛未允人或異議思言者莫由申情求諫者無
因自達故令上明不周下情壅塞今制百辟卿士工
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損化傷政直言極諫勿
有所隱務令辭無煩華理從簡實朕將親覽以知世
事之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太和九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九年二月乙巳詔曰昔之哲王
莫不博采下情勤求箴諫建設旌鼓詢納芻蕘朕班
祿刪刑慮不周允虛懷讜直思顯洪猷百司卿士及
工商吏民其各上書極諫靡有所隱
太和十一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一年六月癸未詔曰春旱至
今野無青草上天致譴實繇匪德百姓無辜將罹饑
饉寤寐思求罔知所益公卿內外股肱之臣謀猷所
寄其極言無隱以救民瘼
宣武帝正始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正始三年二月丙辰詔曰昔虞
戒面從昌言屢進周任諫輔王闕必箴朕仰纘鴻基
伏膺寶歷思康庶績一日萬幾是以側望忠言虛求
讜直而良策弗進規(guī)畫無聞豈所謂□諧元首匡救
不逮者乎可詔王公已下其有嘉謀深圖直言忠諫
利國便民矯時厲俗者咸令指事陳奏無或依違
孝明帝神龜二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神龜二年二月丁丑詔求直言
諸上書者聽密封通奏
孝昌二年詔直言時政得失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孝昌二年六月戊子詔曰自運
屬艱棘歷載于茲烽驛交馳旌鼓不息祖宗盛業(yè)危
若綴旒社稷洪基殆將淪墜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
無以遠及俾令蒼生罹此涂炭何以茍安黃屋無愧
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素服當親自招募收集忠
勇其有直言正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二十五日悉
集華林東門人別引見共論得失班告內外咸使聞
知
孝莊帝建義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建義元年六月帝以寇難未夷
避正殿責躬撤膳又班募格收集忠勇其有直言正
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陳國家利害之謀赴君親危
難之節(jié)者集華林園面論事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詔求直言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八月詔曰有能直
言極諫不避罪辜謇謇若朱云諤諤若周舍開朕意
沃朕心□予一人利兼百姓者必當寵以榮祿待以
不次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乙酉詔謇正之士聽進見陳
事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云云
北周
明帝武成元年詔公卿大夫讜言極諫
按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六月戊子大雨霖詔曰
昔唐咨四岳殷告六眚睹災興懼咸置時雍朕撫運
膺圖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沴害
麥傷苗隤屋漂垣洎于□墊諒朕不德蒼生何咎刑
政所失罔識厥由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
宜各上封事讜言極論罔有所諱朕將覽察以答天
戒
武帝保定三年四月壬戌詔百官及民庶上封事極
言得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建德元年夏四月丙戌詔百官軍民上封事極言得
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隋
文帝開皇九年下詔求言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九年夏四月壬戌詔曰朕君
臨區(qū)宇于茲九載開直言之路披不諱之心形于顏
色勞于興寢自頃逞藝論功昌言乃眾推誠切諫其
事甚□公卿士庶非所望也各啟至誠匡茲不逮見
善必進有才必舉無或噤嘿退有后言頒告天下咸
悉此意
開皇十一年五月癸卯詔百官悉詣朝堂上封事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煬帝大業(yè)元年詔庶民詣朝堂直言時政闕失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yè)元年三月戊申詔曰聽采輿
頌謀及庶民故能審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
使幽枉必達彝倫有章而牧宰任稱朝委茍為僥幸
以求考課虛立殿最不存治實綱紀于是弗理冤屈
所以莫申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親
存問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
而鄉(xiāng)校之內闕爾無聞恇然夕惕用忘興寢其民下
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
于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聽言部匯考二
唐
高祖武德二年令群臣直言無諱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武德二年閏
二月甲辰考群臣以李綱孫伏伽為上第帝置酒高
會奏九部樂于庭高祖謂裴寂曰隋末無道上下相
蒙主則驕矜臣唯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忠至使社
稷傾危死于匹夫之手朕撥亂反正念在安民平亂
任武臣官方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輔不逮比每
虛心接待冀聞讜言然唯李綱苦盡忠款孫伏伽可
謂誠直余人猶踵敝風俯首而已豈朕所望哉當以
身為嬰兒方朕于慈父有懷必盡有意必申
太宗貞觀元年令侍臣直言無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元年正
月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治正臣事邪主不
能致治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可得安天下也昔
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而定天下既而規(guī)模弘
遠流慶子孫此蓋任得賢人之所致也后世稱美不
容于口朕雖不明闕于學問至夫大好大惡容或知
之幸諸公數(shù)相諫正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
從諫則圣古者天子必有諫臣七人言不用則相繼
以死陛卜開圣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
其狂瞽太宗稱善自是中書門下及三品已上入內
平章軍國必使諫官隨之欲其預聞政事有所開說
太宗虛己納之十一月壬戌太宗謂侍臣曰隋帝性
多猜忌上下情不相達斯豈致治之理乎朕今推赤
心以相付亦望公輩以直心相向縱有指陳深切無
憂逆忤
貞觀三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三年六月己卯大風拔木壬
午詔文武官言事
按冊府元龜貞觀三年五月徐州蝗且旱六月詔曰
豈賞罰不中任用失所將奢侈未革苞苴尚行者乎
文武百辟各宜上封事極言朕過勿有所隱
貞觀四年以旱詔公卿言事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四年二月丁巳以旱詔公卿
言事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
蝕之上謂房元齡蕭瑀曰隋文何等主對曰克己復
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
事宿衛(wèi)之人傳□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
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
得之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
盡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已下
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
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
用庶幾于理也因令有司詔敕不便于時即宜執(zhí)奏
不得順旨施行
貞觀十一年以水災詔求直言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一年秋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
溢乙未詔百官言事
按冊府元龜十一年七月以水災詔文武百寮各上
封事極言朕過勿有所隱諸州官民有能明識治道
方正直諫者并宜薦達朕將親見其人問以得失九
月帝謂侍臣曰朕居九重之內藉左右為耳目但舉
事出入虧政害人必須矯正朕將思改之
貞觀十七年以旱詔群臣言事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七年六月甲午以旱詔京官五
品以上言事
按冊府元龜十七年正月帝謂侍臣曰朕觀古先帝
王何嘗不受正諫以興化拒忠言而亡滅有諫朕安
國者授以高官矯朕為非者加以顯戮虛心佇待終
無所應然喜得三事思有終始一則克平禍亂四裔
順軌二則災異不生百姓殷實三則年在盛壯君臨
天下既喜所得當懼所失三思而動庶無愆尤必不
渭橋乘船霸陵縱轡慎夫人同坐夏太康久獵如此
等事當不煩諫諍耳倘嗜欲遷性喜怒變情但聞一
言而正豈候三諫之勞朕于公等乞言幸無所隱四
月帝謂侍臣曰前王之取天下必藉眾力英才輔助
仰成師主朕昔仗義而起策發(fā)諸心寇平于手即位
以后誠念蒼生有人上封事獻直言能益于時以裨
政要者朕傾耳而聽拭目而覽合于務者不以輿皂
而廢其言也
貞觀二十年詔群臣直言無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二十年
十二月帝手詔曰朕聞堯舜之君自愚而益智桀紂
之主繇智以添愚故異順逆于忠言則殊榮辱于帝
道朕登躡宇宙字育黔恐大德之或虧懼小瑕之
有累候忠良之獻替想英杰之謀猷而諫鼓空懸逆
耳之言罕進謗木徒設悖心之論全無唯昔魏征每
顯余過自其逝也雖有莫彰豈其獨有非于往時而
皆是于茲日固亦庶僚茍順不觸龍鱗所以虛己外
求披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
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高宗永徽元年以地震詔五品以上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元年六月庚辰晉州地震詔
五品以上言事
永徽四年四月壬寅以旱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徽五年以旱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永徽五年正月丙寅以旱詔文武
官朝集使言事
按冊府元龜永徽五年正月以時旱手詔京文武九
品以上及朝集使各進封事極言厥咎九月帝謂五
品以上曰往日不離膝下旦夕侍奉當時見五品以
上論事或有仗下而奏或有進狀而論者終日不絕
豈今時無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已后宜數(shù)論事若
不能面奏任各進狀
龍朔三年以星變詔百寮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龍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
左攝提戊申詔百僚言事
按冊府元龜龍朔三年八月戊申詔凡百在位宜極
言得失悉心無隱以救不逮
總章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唐書高宗本紀總章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
五車詔內外官言事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干封三年二月詔改元為總章
元年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見于畢昴之間乙丑上避
正殿減膳詔內外群官各上封事極言過失于是群
臣上言星雖孛而光芒小此非國眚不足上勞圣慮
請御正殿復常饌帝曰朕獲奉宗廟撫臨億兆謫見
于天誡朕之不德也當責躬修德以禳之群臣復進
曰星孛于東北此高麗將滅之征帝曰高麗百姓即
朕之百姓也既為萬國之主豈可推過于小蕃竟不
從所請乙亥彗星滅
咸亨元年十月庚辰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上元二年四月丙戌以旱詔百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儀鳳元年以星變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儀鳳元年七月丁亥有彗星出于
東井八月庚子詔文武官言事
中宗嗣圣四年太后以旱下詔求言
即武后
垂拱三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垂拱三年四月癸丑以旱命京官
九品以上言事
神龍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中宗本紀神龍
元年二月詔九品已上及朝集使極言朝政得失
元宗開元二年正月壬午以關內旱求直諫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三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三年五
月以旱故下詔令諸長官各言時政得失以輔朕之
不逮十月詔曰朕以薄德祗膺睿圖曾不能虛己淳
源勵精至道將致俗于仁壽思納人于軌訓幸乾坤
交泰風雨咸若中外百僚盡知戒懼天下萬姓頗亦
歡康猶恐人或未安政有不愜令外司置匭側門進
狀封章論事靡所不達軒階進規(guī)于何不盡曾無忤
旨之罰實有推心之期豈朕之不誠何人則未諭如
聞朝廷之內噂紛然進不昌言退不訕議懸書以
謗國僑之患鄧析偽言而辨孔子之誅少正自昔為
蠹罔不在茲求于理政固宜懲絕自今已后制敕有
不便于時及除授有不稱于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
私并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已上官乃許其廷爭若
輕肆口語潛行誹讟委御史大夫已下嚴加察訪狀
涉疑似推勘奏聞
開元十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東都大風
拔木壬戌詔州縣長官言事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
木發(fā)屋毀端門鴟吻都城門等及寺觀鴟吻落者殆
半上以旱暴風雨命中外群官上封事指言時政得
失無有所隱
肅宗干元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肅宗本紀干元元年四月乙卯賜文武官階
勛爵京官九品以上言事
按冊府元龜干元元年四月詔京官九品已上許上
封事極言時政得失朕將親覽用佇嘉謀才有可觀
別當甄錄
干元二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干元
二年夏四月壬寅詔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舉賢良
方正直言極諫一人任自封進兩省官十日一上封
事
按冊府元龜二年三月詔昔公卿面諫載在簡冊令
仆陛奏亦惟舊章所以下竭其忠上聞其過君臣同
德豈不盛歟公卿已下有能論時政之非箴朕躬之
闕有益于國有利于人宜盡昌言以救時敝朕必當
行終無諱者朝廷用一人擢一職或有不當亦任奏
論在京文武五品已上正員清資官各舉賢良方正
直言極諫一人任自封進兩省官十日一上封事直
論得失無假文言冀成殿最用存沮勸
上元二年令諫官直言時政得失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上元二年九
月制曰所設諫曹欲聞諷議允副從繩之望須成削
□之書其諫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陳時政得夫若
不舉職事當別有處分
代宗廣德元年令諫官直言無諱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廣德元年七
月制諫官每月一上封事無所回避
廣德二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制
百官有論時政得失并任指陳事實具狀進封必宜
切直無諱有司白身人亦宜準此任詣匭使進表朕
將親覽必加擇用三月詔曰為政者宣之使言作事
者稽之于眾切于求道務以從人將明目而達聰亦
理煩而去惑經國之體庶無闕言文武百官及諸色
人等有論時政得失上封事者狀出后宜令左右仆
射尚書及左右丞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等于尚
書省詳議可否具狀聞奏其所上封事除常參官外
有時辭理可觀或干能堪用者亦宜具言詳議官中
或見不同者即任別狀奏聞十二月乙酉令諫官每
日奏事
大歷七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大歷七年十
一月制曰淮南數(shù)州夏秋無雨朕精誠奉天誡懼臨
下唯恐明有所不照聰有所不達百辟卿士咸□予
違宣示百姓令知朕意
大歷八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大歷八年九月戊子詔京官五品
以上兩省供奉官郎官御史言事
按冊府元龜八年九月詔京官五品已上及兩省供
奉官郎官御史各上封事論國之利害時大有年帝
慮稅重害農弊延百姓乃下是詔旬日內抗疏者百
余人損益各異悉親覽留中不出
大歷十二年下詔求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十二年四月癸巳詔諫官獻封事
勿限時側門論事者隨狀面奏六品以上官言事投
匭者無勒副章
按冊府元龜十二年四月詔曰昔予太祖太宗之御
天下也功格二儀不私于己化覃萬宇猶問于人外
與公卿大夫討論政典內與鴻生碩老演暢儒風日
旰忘勞特稱至理猶復旁求諫諍俯察謳謠廣延不
諱之書載建登聞之鼓于時中朝無闕政四海無疲
人歷代是遵列圣相軌朕承天序祗奉睿圖戰(zhàn)戰(zhàn)兢
兢日慎一日于茲十六年矣何嘗不勵精理道欲得
忠賢虛己清心日有所待直詞讜議或時空聞五諫
七臣人其安在眷懷于此耿嘆良深頃以任非其人
凡事壅蔽今則已懲厥罪正乃惟心式佇嘉猷庶裨
不德自今已后諫官所獻封事不限早晚任進狀來
所繇門司不得輒有停滯如須側門論事亦任隨狀
面奏即便令引對如有除拜不稱于職詔令不便于
時法禁乖宜刑嘗未當征求無節(jié)冤濫在人并且極
論得失無回避以稱朕意其常朝官六品已上亦宜
準此其擊登聞鼓者金吾將軍收狀為進不得輒有
損傷亦不許令人遮擁禁止其理匭使但任投匭人
投表狀于匭中依常進不須勒留副本并接時妄有
盤問方便止遏欲使萬邦之事無隔于九重獻替之
謨不遺于聽覽
德宗建中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shù)伦诩次怀?br />大赦制憲官諫官常參官每政事錯綜即面折廷爭
無有所隱憲司彈奏一依貞觀故事其知匭使先有
明敕非不丁寧猶聞?chuàng)矶糇越褚押笱雒咳赵剠Q務
招遠方達聰明目諸司各舉厥職共守至公天下有
才業(yè)尤著高蹈丘園及直言極諫之士所在具以名
聞
興元元年令朝臣面奏時政得失精擇諫官俾直言
無隱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興元
元年九月丁亥上顧謂宰臣曰今大盜雖除時猶多
難宜廣延納以達下情近日諫官都無論奏自今每
正衙及延英坐日常令朝臣三兩人面奏時政得失
庶有弘益
按冊府元龜興元元年九月令精擇諫官俾直言無
隱
貞元元年詔群臣直言時政得失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元年三月甲寅詔宰臣宣諭御史今后上封彈奏人
自陳論不得群署章疏
按冊府元龜貞元元年八月詔令待制官各陳所見
方略十二月以蝗螟之后流庸未復詔延英視事日
令常參官七人對見問以時政得失
貞元四年以地震下詔求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京師地震
詔九品以上官言事
貞元六年以春旱下詔求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六年春旱閏四月乙卯詔常參官
畿縣令言事
按冊府元龜六年閏四月以歲旱令常參官及京畿
縣令各上封事指陳救人之術致旱之繇咸極乃誠
無有所隱
貞元九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九年十一月
日南至郊祀禮畢大赦天下諸司官有陳時政得失
者各盡所見修疏封進人有冤滯事有闕遺悉當極
言無所隱避
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順宗以貞元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詔內外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
極言時政得失有才可觀別當甄獎
憲宗元和二年詔公卿直言無諱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二年十二月丙辰上謂宰臣曰朕覽國書見文皇帝
行事少有過差諫臣論諍往復數(shù)四況朕之寡昧涉
道未明今后事或未當卿等每事十論不可一二而
止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穆宗以元和
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御丹鳳樓大赦詔內外文武
官及諸色人等中任上封事極言時政得失有才可
觀別當甄獎
穆宗長慶四年正月辛亥詔百官言事
按唐書穆宗本紀云云
敬宗寶歷元年詔諫官直言無隱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寶歷元年正
月赦書朕即位之初已有赦令至如損徹服御絕止
他獻限喪葬以息淫費禁奇靡以專女工他淫擅賦
閑糴禁錢吏行奸欺人曷依庇僧道逾濫流貶重輕
錢幣利害軍屯侵占車馬衣服之式未幾廢格已多
或職司惰慢而不能將明或詔書纔行而下已不守
以此求理不亦難乎其元和以來詔并長慶四年三
月三日赦令有委廢不行事在朕躬者諫官直言得
失無有所隱
文宗太和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和元年正
月赦詔內外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極言得失
無有隱諱四月宰臣對罷召常侍諫議給事中中書
舍人起居補闕拾遺集于政事堂宣諭圣旨自今已
后如有公事面論奏者并宜對來六月詔曰內外卿
士有規(guī)朕過宜上封事條奏
太和六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
六年五月庚申詔如聞諸道水旱害人疾疫相繼宵
旰罪己興寢疚懷今長史奏申札瘥猶甚蓋教化未
感于蒸人精誠未格于天地法令或爽官吏為非有
一于茲皆傷和氣并委中外臣僚一一具所見聞奏
朕當親覽無憚直言
太和九年置諫院印令諫官密章言事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和九年十
二月敕創(chuàng)造諫院印一面以諫院之印為文諫院舊
無印茍有章疏各于本司請印諫官有疏人多知之
至是特敕置印兼詔諫官凡所論事有關機密任別
以狀引之不須以官銜結署
開成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成元年正
月一日赦書內外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極言
得失有裨時政必加升擢待以不次
開成二年詔群臣極言得失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
二年三月壬申詔曰朕嗣丕構對越上元虔恭寅畏
于今一紀何嘗不宵衣念道昃食思愆師周文之小
心慕易干之夕惕懼德不類貽列圣羞將欲俗致和
平時無殃咎然誠未格物謫見于天仰愧三靈使□
庶匯思獲有濟浩無津涯昔宋景發(fā)言星因退舍魯
僖納諫饑不害人取鑒往賢深惟自勵在朝群臣方
岳長吏各上封事極言得失□違納誨副我虛懷
按冊府元龜二年三月壬申詔常參官及諸州府長
吏如有規(guī)諫者各上封事極言得失陳救災之本明
致理之方咸竭乃心以輔厥辟
開成三年以星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十一月
以妖星見降詔文武百官及諸色人有能通達刑政
之源參考天人之際任各上章疏指言得失
懿宗咸通四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咸通四年正
月詔曰濟濟多士邦國賴之以取寧謇謇匪躬王臣
急之以行義故內懸諫鼓外設匭函思廣謨猷用弘
風教自此在朝廷者勿韜利國之謀居草澤者但貢
安民之策必當開納擇彼所長勿慮依違翻成自滯
旌揚之道無所□焉
僖宗光啟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啟元年三
月詔曰古者進善翹旌蔽賢削地茍異至公之選適
開浮黨之門要在拔奇方資濟理昔貞觀戡亂既久
治具畢張而馬周徒步獻書上猶前席魏征直言替
否下得竭誠況朕久致履危實惟懵道欲新庶政益
賴群才已詔中外臣僚必使搜羅淹滯仍令文武各
陳所見冀有可裨茍申籌國之謀是濟同舟之患非
無上賞佇稱勤求布告遠近咸使知悉
后梁
太祖干化元年詔求危言正諫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干化元年春正月庚寅赦流
罪以下因求危言正諫
按冊府元龜干化元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庚寅制曰
兩漢已來日蝕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蓋欲
周知時病盡達物情用緝國章以奉天誡朕每思逆
耳罔忌觸鱗將洽政經庶開言路況茲謫見當有咎
征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諫極萬邦之利害致六合
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極
干化二年詔臣民極言得失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干化二
年詔曰謗木求規(guī)集囊貢事將裨理道豈限側言應
內外文武百官及草澤并許上封事極言得失
后唐
莊宗同光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同光元
年四月即位制曰外內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
兼有賢良方正抱器懷能或利害可陳無所隱諱直
言極諫朕將一一行之亦委諸道長吏具姓名申奏
閏四月帝御延英殿顧謂侍臣曰朕自創(chuàng)業(yè)已來勤
于軍旅至圣王治道殊未經心陸生有言以馬上得
之不可以馬上為治朕惟寡昧夙夜惕然實賴卿等
獻納忠言箴規(guī)得失朕不學曹丕云舜禹之事吾知
之矣遂非拒諫自取厥違敬俟語言輔茲不逮
同光二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
月詔曰堯鼓明懸貴聞進諫舜旌旁建止為求賢是
宜廣納話言庶箴闕政洎偽梁人滋澆薄朝掩忠良
蔑聞投水之規(guī)莫識從繩之論此后應兩省文武常
參官并前資草澤之士有謀分利害事計□違并許
上表敷陳朕當選長旌錄如有性多毀譽私佇愛憎
承寬偶恃于得言縱志惟專于罔善朕亦潛令伺察
觀要審詳狡□有彰罪刑無赦
同光三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閏
十二月詔曰朕聞古先哲王臨御天下上則以無偏
無黨為政治次則以足食足兵為遠謀緬惟前修誠
可師范朕纂承鳳歷嗣守鴻圖三載于茲萬機是總
非不知五兵未輯兆庶多難蓋賴卿等寅亮居懷康
濟為務冀盡賦輿之理洞詢合轍之規(guī)今則潛按方
區(qū)備聆謠俗或力役罕均其勞逸或賦租莫辨于后
先但以督促為名煩苛不已被甲胄者何嘗充給趨
朝省者專困支持州閭之貨殖全□天地之災祲屢
應以至星辰越度旱澇不時農桑失業(yè)于丘園饑饉
相望于郊野生靈及此寢食寧遑豈非朕德政未孚
焦勞自掇者耶朕昨親援毫翰軫念瘡痍一則詢而
謀猷一則表予宵旰未披來奏轉撓予懷敢不翼翼
罪躬干干軫慮咨爾四岳□予一人何不舉爾賢才
輔予寡昧百辟群后或有盡忠者被掩其能抱器者
難陳其力或草澤有遺逸之士山林多屈滯之人爾
所不知吾將何助卿等位尊調鼎名顯代天既逢不
諱之朝何□繇中之說宜歷告中外急訪英髦應在
任及前資文武官下至草澤之士有濟國治民除奸
革弊者并宜各獻封章朕選擇施行其近宣御札亦
可告諭內外體朕意焉
明宗天成三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天成三年三月丁未朔御札
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天成三年三月丁未宣御札曰朕奄有
四海于今三年敬事天神敢忘日慎上憑列圣賴祖
宗之垂休下設庶官思邦家之共治聞過必服見善
則師靜惟省躬動懷畏懼每從人欲方布時和不謂
仲春已來繁陰未散雖如膏之澤可待豐年而飛霰
其蒙恐傷粟麥實關穡務深軫納隍卿等陳力有方
直言無避共熙帝載以沃朕心更吐嘉謀庶裨闕政
應文武百官奏對恐有隱密之事不敢當庭敷揚即
許上章極言時政善惡貴合天道弛張
長興四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興四
年八月戊申受尊號畢下制曰在朝文武官寮并諸
色職員有能直言極諫者各上封事盡當開納
后晉
高祖天福元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元年十二月辛卯御札
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天福元年閏十一月壬午敕曰鳴諫鼓
以俟讜言列肺石以申冤滯將聞善以自戒思與物
而垂恩備著前規(guī)用光大業(yè)或直辭可貴或有理可
矜各務奏陳皆當鑒納十二月庚寅御札宣示百寮
曰朕猥以眇沖式承眷命雖宵衣旰食不敢怠荒而
一日萬機有虞曠闕應在朝文武臣寮等早升班序
并蘊器能懷康濟之才展經綸之術既逢昌運宜罄
讜言須務救時各思舉職勿取容而避事勿尸祿以
曠官或時經未□于和平必思獻替或命令未諧于
允當必在箴規(guī)茍有敷陳并當開納俟汝匪躬之節(jié)
副予仄席之求凡在朝廷共裨寡德咨爾卿士宜體
朕懷
天福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二年五月壬戌御札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二年五月御札示百寮曰朕自祗膺大
寶虔奉丕圖每念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未嘗終食而懈墮所
冀照臨之內將臻康泰之風庶幾億兆之中漸息瘡
痍之痛雖疚心罔暇而逆耳無聞豈視聽之不開故
箴規(guī)之未貢應在朝文武臣寮等各懷異術早踐通
班宜陳經濟之謀用贊興隆之道勿失讜直之議無
拘循避之規(guī)咸罄乃誠同規(guī)不逮宜令在朝文武臣
僚每人各進封事一件仍須實封通進務裨闕政用
副虛懷凡百寮采宜體朕意
天福三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二
月御札曰百官曾有宣示令進封事?lián)秸呶醇笆?br />人食祿于朝卒無一言可不知貞觀政要說言而不
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帝急于時病務求
致理時命吏部尚書梁文矩等十人置詳定院詔遣
百官上封事夫封事箴時政之闕達于一人否者留
中可者行之今下詳定司未敢有盡其言者自是數(shù)
月僶俯滯命故有御札促焉
天福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七年閏
三月敕起今后百官每五日一度起居日輪差定兩
員官具所見實封以聞
后漢
高祖開運四年二月漢高祖即位稱天福十二年六
月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漢高祖
以晉開運四年二月即位稱天福十二年至六月詔
曰古者詢芻蕘之言探歌詩之諷冀求利病以省是
非況濟濟盈朝謇謇就列懷才抱器博古知今茍無
弘益之辭曷表翊扶之力起今后文武百寮每遇后
殿起居日仰具利濟上章以聞次第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嘉謀嘉猷之告庶得聞知可久可大之規(guī)期于曉達
亦聆此事向來已行但率皆浮言鮮克忠告良繇時
或拘忌人有依違遂使急務慎于指陳浪語盈于章
奏有名無實阿旨取容今則不然所宜改作凡有封
事并可直言無用飾辭務存確論輔此不逮稱朕意
焉
后周
太祖廣順元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周太祖
廣順元年正月丁卯即位制曰自古圣帝明王莫不
好賢樂諫是以立誹謗之木采芻蕘之言時之利病
罔不知政之得失無不察達聰明目其在茲乎應內
外文武臣寮有見識灼然益于道者許非時上章聞
達庚辰又詔曰朕昔在側微罔親學但明軍旅之
事安知王化之基而天命眷求神器自至涉道斯淺
何德以堪爰念得之雖難未若守之不易況承敝之
后致理尤難蒼生未得息肩賢者尚多鉗口必欲使
下情上達上情下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莫若開其
言路詢于廷臣冀時政之得失必論君道之否臧必
告自然昏蒙漸滌聽覽有資致于日新其在封事如
聞累朝舊制咸令轉對上書百辟相循五日為準然
或權臣惜短時主多猜敢不深切為言恐以傷觸獲
戾至有搜羅鄙事蔓延虛辭徒牽率以為勞于裨補
而何取朕猥惟涼德肇啟丕圖矻矻覽于萬幾未能
廣其庶績兢兢念于百姓何以致之小康寅畏以居
思慮為疾實賴黎獻誨以讜言一則究邦國之規(guī)模
一則觀卿士之才器且采搢紳之議不亦愈于芻蕘
之詞詢賢哲之謀不亦愈于工瞽之諫應在朝文武
百寮凡有所見益國利民之事并可實封而奏詣合
門進納即不可尚習余風更循舊轍無益于理者勿
說不濟于時者勿書縱使指朕之非攻朕之短自當
改過不吝豈但從諫如流如或武班中有出自戰(zhàn)功
不親儒墨茍有殊見安得惜言固可假手直書豈在
屬文麗藻至于藩侯郡牧當切務于安時蠹于政者
必知利于民者必曉但關弘益悉可敷聞朕今諭此
至懷固非掠其虛美志在得畫一之道成可久之規(guī)
濟濟英翹無辭貢直事有短者不責理有長者必行
但存輔翼之心勿以逆鱗為懼咸在中外宜副朕心
世宗顯德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元
年三月詔曰文武班列親近臣寮愛國誠堅致君心
切茍或聞朕躬之過失睹時政之否臧無惜敷陳以
補寡昧苦口良藥逆耳忠言裨益茲多翹□惟切今
后內外臣寮或有所見及有所裨贊可具實封章表
以聞或欲面對便仰合門司非時引見
顯德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二年春二月御札求直
言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詔曰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
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雖堯舜禹湯之上圣文武成
康之至明尚猶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藥何況后之
人不逮哉朕承先帝之靈居至尊之位涉道猶淺經
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自臨宸極已過周星至
于刑政取舍之間國家措置之事豈能盡是須有未
周朕猶自知人豈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
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豈朕之寡
昧不足與言邪豈人之循默未肯盡心邪豈左右前
后有所畏忌邪豈高卑□近自生間別邪古人云君
子大言受大祿小言受小祿又云官箴王闕則是士
大夫之有祿位無不言之人然則為人上者不能感
其心而致其言此朕之過也得不求骨鯁之辭詢正
直之議共申裨益庶洽治平朕于卿大夫才不能盡
知面不能盡識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
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任用之當否若言之不
入罪實在予茍求之不言將誰執(zhí)咎應內外文武臣
寮今后或有所見所聞并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
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方求名實
豈尚虛華茍或素不攻文但可直書其事理有謬誤
者當期舍短言涉?zhèn)枵弑嘏c留中冀所盡情免至
多慮諸有司局公事者各宜舉職事有不便者革之
可也理有可行者舉之可也勿務因循漸成訛謬臣
寮有出使在外回者茍或知黎庶之利病聞官吏之
優(yōu)劣當具敷奏以廣聽聞班行職位之中遷除改轉
之際即當考陳力之輕重較言事之臧否奉公切直
者當議甄升臨事蓄縮者須行抑退翰林學士兩省
官職官居侍從乃論思諫諍之司御史臺官任處憲
司是擊搏糾彈之地論其職分尤異群官如逐任官
內無所獻替啟發(fā)彈舉者三月限滿合遷轉時宜令
中書門下先奏取進止凡爾有位宜悉朕懷
顯德四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年五
月詔曰朕日觀書見前代名臣議時政得失皆直
指其事不尚枝詞舉一善必適其材懲一惡必當其
咎故能中外無壅悔吝不生居上者聽之而不疑在
下者言之而無罪嘻埋輪都亭惡梁冀也陳尸下室
進蘧瑗也曹參期獄市無撓充國議屯田之制李勉
嫉惡謂盧杞為奸邪詩人樂善美張仲之孝友皆明
述臧否端若貫珠時主聞之可以區(qū)別施于臣寮得
事君盡忠之義用之邦國有從諫如流之稱爰自近
朝頗虧公道上封事者言無可采議刑罰者事不酌
中論阿黨則莫顯姓名述正直則曾無按據(jù)卒歲延
納終無可觀為臣事君不當如是今后每遇入合其
待制官候對及文武臣寮非時所上章疏并須直書
其事不得隱情但云某人有文某人有武某人曉錢
谷某人能理人某處所官吏因循某州縣刑獄冤濫
某事利于國而未舉某事害于民而未除經營四方
者術策何施裨贊萬機者闕遺何補何人黨正之士
何人詐偽之端茍上下同心則綱紀有序當寡昧求
理之際適賢良獻可之時當極言之朕自詳覽黜陟
二柄期于必行咨爾群寮各體深意其待制候對官
今后于文班內輪次充不在只取刑法官百寮聽命
再拜而退
遼
太祖神冊六年詔畫招諫圖以開言路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六年夏五月丙申詔畫前代
直臣像為招諫圖及詔長吏四孟月詢民利病
太宗會同五年春正月戊午詔求直言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景宗保寧四年十二月甲午詔內外官上封事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宋
太祖建隆三年詔百官朝對直言無諱
按宋史太祖本紀建隆三年二月甲午詔自今百官
朝對須陳時政利病無以觸諱為懼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乙未朔日有
食之壬子詔求直言
雍熙元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五月丁丑干元文明二
殿災六月丁亥詔求直言
至道元年三月庚申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五月丁
卯詔求直言
真宗咸平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元年春正月甲申彗出營室
北二月癸巳呂端等言彗出之應當在齊魯分帝曰
朕以天下為憂豈直一方耶甲午詔求直言
咸平二年以久旱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閏三月丁亥以久不雨帝諭
宰臣曰凡政有闕失宜相規(guī)以道毋惜直言庚寅詔
中外臣直言極諫
咸平三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十一月壬午詔群臣盡言無
諱常參官轉對如故事未預次對者聽封事以聞
咸平六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十一月甲寅有星孛于井鬼十二
月甲子詔求直言
大中祥符四年詔言事官并賜對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丁巳詔文武
官有言刑政得失邊防機事者并賜對
仁宗天圣七年詔百官直言時政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圣七年三月癸未詔百官轉對
極言時政闕失在外者實封以聞
明道元年以火災詔求直言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八月壬戌大內火延八
殿乙丑詔群臣直言闕失
明道二年秋七月戊子詔以蝗旱令中外直言闕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康定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二月丙午許中外臣庶
上封章言事三月丙子大風晝暝是夜有黑氣長數(shù)
丈見東南丁丑詔中外言闕政
慶歷二年五月甲寅詔三館臣寮上封事及聽請對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七年詔內外臣寮實封言事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歷七年三月癸未詔天下有能
言寬恤民力之事者有司驛置以聞以其副上之轉
運司詳其可行者輒行之丁亥以旱罷大宴癸巳詔
許中外臣寮實封條上三事
慶歷八年詔群臣條奏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三月甲寅幸龍圖天章閣詔
輔臣曰西陲備御兵冗賞濫罔知所從卿等各以所
見條奏又詔翰林學士三司使知開封府御史中丞
曰朕躬闕失左右朋邪中外險詐州郡暴虐法令有
不便于民者朕欲聞之其悉以陳癸亥以朝政得失
兵農要務邊防備豫將帥能否財賦利害錢法是非
與夫讒人害政奸盜亂俗及防微杜漸之策召知制
誥諫官御史等諭之使悉對于篇
嘉佑元年六月己卯詔群臣實封言時政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八月乙未以雨災詔責躬乞言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閏
三月庚子詔求直言夏四月辛酉詔內外所上封事
令張方平司馬光詳定以聞六月辛未詔天下官吏
有能知徭役利病可議寬減者以聞
神宗熙寧元年春正月丁亥命宰臣曾公亮等極言
闕失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七年三月乙丑詔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八年冬十月己亥詔以災異數(shù)見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秋七月癸未彗出太微垣丙戌詔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八年哲宗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五
月丙申詔百官言朝政闕失六月丁亥詔中外臣庶
許直言朝政闕失民間疾苦
哲宗紹圣四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圣四年九月壬子以星變詔公
卿悉心修政以輔不逮求中外直言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即皇帝位三月辛
卯詔求直言
徽宗崇寧五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五年春正月乙巳以星變詔
求直言闕失丁未太白晝見戊申詔侍從官奏封事
大觀四年五月丙辰詔以彗星見令侍從官直言指
陳闕失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七年十二月己未詔令中外直言極諫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欽宗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朔詔中外臣庶實封言
得失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元年五月詔中外臣庶許言
民間疾苦雖詆訐亦不加罪
建炎三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年二月癸亥下詔求直言丙子
詔士民直言時政得失夏四月乙卯許中外直言六
月己酉以久雨召郎官以上言闕政
紹興元年十二月戊寅以彗出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年九月辛酉以彗出詔許中外臣民直言時
政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三年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年八月甲辰以雨旸不時
蘇湖地震求直言
紹興四年十二月己亥以來年正旦日食下詔求直
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六年六月乙巳朔夜地震己酉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七年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七年二月辛丑以日食求直言六
月癸未以久旱命中外臣庶實封言事
紹興十五年以星變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十五年夏四月戊寅彗星出東方
癸未命監(jiān)司郡守條上便民事宜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紹興三十二年五月乙亥即皇帝
位甲申詔中外士庶陳時政闕失七月庚子以雨水
飛蝗令侍從臺諫條上民間利病十二月戊辰詔侍
從臺諫集議當今弊事仍命盡率其屬使極言無隱
孝宗隆興元年秋七月乙巳以旱蝗星變詔侍從臺
諫兩省官條上時政闕失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隆興二年以水災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二年秋七月癸丑以江東浙西大
水詔侍從臺諫卿監(jiān)郎官館職陳闕失及當今急務
干道元年夏五月壬戌詔監(jiān)司帥守講究弊事以聞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干道二年夏四月戊寅以久雨命侍從臺諫議政刑
所宜以聞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八年七月乙巳以旱蝗星變詔侍從臺諫兩省
官條上時政闕失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九年詔講讀官直言時政
按宋史孝宗本紀九年四月癸亥帝覽陸贄奏議諭
講讀官曰今日之政恐有如德宗之弊者卿等條陳
來上無有所隱
淳熙十四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四年秋七月丙午詔群臣陳時
政闕失及當今急務己酉詔監(jiān)司條上州縣弊事民
間疾苦癸丑命檢正都司看詳群臣封事有可行者
以聞
光宗紹熙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二年二月乙酉詔以陰陽失
時雷雪交作令侍從臺諫兩省卿監(jiān)郎官館職各具
時政闕失以聞五月庚申詔侍從經筵翰苑官自今
并不時宣對庶廣咨詢以補治道
紹熙五年寧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寧宗本紀紹熙五年七月即皇帝位戊辰詔
求直言甲申詔兩省官詳定應詔封事具要切者以
聞冬十月乙未詔以陰陽謬盭雷電非時令臺諫侍
從各疏朝政闕失以聞
寧宗慶元六年詔百官直言闕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六年夏五月戊辰詔侍從臺
諫兩省卿監(jiān)郎官館職疏陳闕失及當今急務辛未
以久不雨詔中外陳朝廷過失及時政利害壬申雨
丁丑詔三省樞密院擇臣僚封事可行者以聞
嘉泰四年三月乙亥詔百官疏陳時政闕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嘉定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定元年春正月辛巳下詔求言
閏四月丁酉以旱詔求言
嘉定二年五月己未以旱詔群臣上封事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嘉定八年夏四月癸卯詔中外臣民直言時政得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理宗寶慶元年詔內外文武官封章言事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元年五月甲子詔內外文武
大小之臣于國政有所見聞封章來上毋或有隱
端平元年春正月庚子朔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嘉熙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二年秋七月壬午以霖雨不
止烈風大作詔避殿減膳徹樂令中外之臣極言闕
失
嘉熙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四年秋七月乙丑詔今夏六月恒
旸飛蝗為孽朕德未修民瘼尤甚中外臣僚其直言
闕失無隱十二月丙辰地震己未詔求直言
淳佑二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佑二年十一月己亥日南至雷
電交作詔避殿減膳求直言
淳佑五年以來歲正旦日食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五年十二月壬午太史奏來歲正
旦日當食詔以是月二十一日避殿減膳命百司講
行闕政凡可以消弭災變者直言無隱
淳佑七年詔求直言弭旱
按宋史理宗本紀七年五月乙亥御集英殿策士詔
求直言弭旱
開慶元年十一月戊申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景定三年春正月戊子朔詔申飭百官盡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景定五年七月以星變詔求直言十月度宗即位詔
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五年秋七月甲戌彗星出柳
丁丑詔中外臣僚直言朝政闕失 按度宗本紀景
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一月丙戌帝初聽政
御后殿詔求直言又詔先朝舊臣趙葵謝方叔程元
鳳馬光祖李曾伯各上言以匡不逮
金
世宗大定元年詔職官陳便宜事
按金史世宗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改
元大定十二月壬戌同知河間尹高昌福上書陳便
宜上覽之再三詔內外大小職官陳便宜
大定二年詔宰臣直言無隱臣民上書者亟條具以
聞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年正月壬辰上謂宰執(zhí)曰
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實多近日全無敷奏朕深
居九重正賴卿等贊襄各思所長以聞朕豈有倦思
癸巳太白晝見甲午上謂宰執(zhí)曰卿等當參民間利
害及時事之可否以時敷奏不可公余輒從自便優(yōu)
游而已閏二月甲戌上謂宰臣曰比聞外議言奏事
甚難朕于可行者未嘗不從自今敷奏勿有所隱朕
固樂聞之戊子上謂宰臣曰臣民上書者多敕尚書
省詳閱而不即具奏天下將謂朕徒受其言而不行
也其亟條具以聞八月癸酉上謂宰臣曰百姓上書
陳時政其言猶有所補卿等位居機要略無獻替可
乎夫聽斷獄訟簿書期會何人不能唐虞之圣猶務
兼覽博照乃能成治正隆專任獨見故取敗亡朕早
夜孜孜冀聞讜論卿等宜體朕意詔百司官吏凡上
書言事或為有司所抑許進表以聞朕將親覽以觀
人材優(yōu)劣
大定八年諭宰臣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紀八年正月乙丑上謂宰臣曰朕治
天下方與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當面陳以輔朕之
不逮慎毋阿順取容卿等致位公相正行道揚名之
時茍或偷安自便雖為今日之幸后世以為何如群
臣皆稱萬歲
大定十年諭宰臣直言無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年三月庚午上諭左丞石琚曰
女直人徑居達要不知閭閻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
民間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陳十月辛未上謂
宰臣曰朕凡論事有未能深究其利害者卿等宜悉
心論列無為面從而退有后言
大定十一年詔內外官民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一年八月癸卯朔太白晝見詔
朝臣曰朕嘗諭汝等國家利便治體遺闕皆可直言
外路官民亦嘗言事汝等終無一語凡政事所行豈
能皆當自今直言得失毋有所隱十月甲寅上謂宰
臣曰朕已行之事卿等以為成命不可復更但承順
而已一無執(zhí)奏且卿等凡有奏何嘗不從自今朕旨
雖出宜審而行有未便者即奏改之或在下位有言
尚書省所行未便亦當從而改之毋拒而不從
大定十二年詔陳言文字送秘書監(jiān)錄付所司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二年正月戊寅詔有司凡陳言
文字皆國政利害自今言有可行以其本封送秘書
監(jiān)當行者錄副付所司
大定十六年諭宰臣直言無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六年十二月丙子上諭宰臣曰
凡已經奏斷事有未當卿等勿謂已行不為奏聞改
正朕以萬幾之繁豈無一失卿等但言之朕當更改
必無吝也
大定二十七年諭宰臣竭誠盡言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七年二月乙酉上謂宰執(zhí)曰
朕自即位以來言事者雖有狂妄未嘗罪之卿等未
嘗肯盡言何也當言而不言是相疑也君臣無疑則
謂之嘉會事有利害可竭誠言之朕見緘默不言之
人不欲觀之矣
章宗明昌三年集百官各書所對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八月甲辰集三品以下
六品以上官問以朝政得失及民間利害令各書所
對
明昌六年諭諫官直言無諱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三月甲午以翰林直學士孛
□魯子元兼右司諫監(jiān)察御史田仲禮為左拾遺翰
林修撰仆散訛可兼右拾遺諭之曰國家設置諫官
非取虛名蓋責實效庶幾有所裨益卿等皆朝廷選
擢置之諫職如國家利害官吏邪正極言無隱近路
鐸左遷本以他罪卿等勿以被責遂畏縮不言其悉
心戮力毋得緘默
承安二年敕計議官直言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八月庚辰敕計議官所
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辭
承安四年以旱詔求直言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五月壬辰朔以旱詔求直言
六月丁丑右補闕楊庭秀言自轉對官外復令隨朝
八品以上外路五品以上及出使外路有可言者并
移檢院以聞則時政得失民間利病可周知矣從之
泰和三年令士庶詣闕陳言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三年冬十月丁卯諭尚書省
士庶陳言皆從所司以聞自今可悉令詣闕量與食
直仍給官舍居之其言切直及系利害重者并三日
內奏聞
泰和六年詔言軍國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五月壬辰諭尚書省今國家
多故凡言軍國利害五品以上官以次奏陳朕將親
問之六品以下則具帖子以進
衛(wèi)紹王大安二年九月乙未詔求直言
按金史衛(wèi)紹王本紀云云
至寧元年八月宣宗即位九月詔求直言
按金史宣宗本紀至寧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丁未諭宰臣曰朕即大位群臣凡有所見各直言
勿隱丙寅詔諭六品以下官事有可言者言之無隱
元
世祖至元五年詔御史直言無隱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五年秋七月癸丑立御史臺
以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詔諭之曰臺官職在
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毋憚他人朕當爾主
仍以詔諭天下
成宗元貞元年敕上封事者中書省發(fā)視以聞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六月敕凡上封事者命
中書省發(fā)緘視之然后以聞
武宗至大二年詔臣民實封言事在外者赴所屬轉
達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九月庚辰朔詔朝廷得
失軍民利害臣民有上言者皆得實封上聞在外者
赴所屬轉達
仁宗延佑二年詔求直言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佑二年春正月御史臺臣言比
年地震水旱民流盜起皆風憲顧忌失于糾察宰臣
燮理有所未至或近侍蒙蔽賞罰失當或獄有冤濫
賦役繁重以致乖和宜與老臣共議所由詔明言其
事當行者以聞十一月丙午客星變?yōu)殄绶缸衔⒃?br />歷軫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滅甲戌左丞相
合散等言彗星之異由臣等不才所致愿避賢路帝
曰此朕之愆豈卿等所致其復乃職茍政有過差勿
憚于改凡可以安百姓者當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
變可弭也
延佑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十二月下詔求言
按元史英宗本紀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
月乙巳朔詔七品以上官有偉畫長策可以濟世安
民者實封上之丁卯鐵木迭兒拜住言比者詔內外
言得失今上封事者或直進御前乞令臣等開視乃
入奏聞帝曰言事者直至朕前可也如細民輒訴訟
者則禁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令百官言便宜事八月泰定帝
即位詔求直言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二月癸酉畋于柳林顧
謂拜住曰近者地道失寧風雨不時豈朕纂承大寶
行事有闕歟對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責固宜良
由臣等失職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載于兆姓萬
物豈無乖戾之事卿等宜與百官議有便民利物者
朕即行之 按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
皇帝位十二月詔求直言
順帝至正九年九月甲子凡建言中外利害者詔委
官選其可行之事以聞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詔廷臣言得失
按大政紀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日中有黑子詔廷
臣言得失起居注萬鎰言日者陽之精也至陽之中
而有黑子焉是陰之奸乎陽也其在人事德為陽刑
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刑勝乎德小人勝乎君子
臣請凡臣民有罪法當死者皆三覆奏毋輒置之刑
小人而奸君子之位者黜之庶乎天象感也吏部尚
書郎本中言日者君之象也在陛下修德以禳之君
德修則天變自消昔宋景公一言之善熒惑猶為之
退舍況陛下以天錫之資誠能益加修省何天變之
不回哉且河南中原之士隱于山林者宜訪求之仕
于朝者有能加其官或不能者加其黜罰焉凡天之
仁愛人君鑒視告戒無所不在則人君體之于心而
施之于政者亦當無所不用其情也詩曰明明在上
赫赫在下天人感應之機如此愿陛下無忽上皆嘉
納其言
洪武九年詔言事者直陳得失
按明會典洪武九年頒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陳得失
無事繁文
按大政紀洪武九年六月上諭侍臣曰昔大禹以五
聲聽治為銘于筍虡曰教我以道者擊鼓以義者擊
鐘以事者振鐸以憂者擊磬以獄者搖鼗禹圣人也
虛己求言如此之切朕屢敕廷臣言無諱至今少有
啟沃朕心者侍臣對曰陛下事無可言者上曰朕日
總萬幾安能事事盡善所望左右盡忠補過如卿所
言非朕所望也侍臣頓首謝十二月庚戌頒建言格
式上因主事茹太素卜疏時務累萬余言可行者四
事因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復自序
其事于旨云
按明昭代典則九年閏九月庚寅詔曰朕本布衣因
元多故遂與群雄并驅險阻艱難更歷備至方得偃
兵息民稱尊海內紀年洪武已九春秋矣邇來欽天
監(jiān)奏報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于是靜居自省古今干
道變化殃咎在于人君思之至此皇皇無措惟爾臣
民許言朕過于戲于斯之道惟忠且仁者能鑒之若
假公濟私豈賢人君子之操非所望焉
洪武十年詔言事者實封直達御前
按昭代典則洪武十年六月丁巳上謂中書省臣曰
清明之朝耳目外通昏暗之世聰明內蔽外通則下
無壅遏內蔽則上如聾瞽國家治否實關于此朕常
懼下情不能上達得失無由以知故廣言路以求直
言其有言者朕皆虛心以納之尚慮微賤之人敢言
而不得言□遠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則所言有
限所聞不廣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實封直達御
前
洪武十五年詔言事者實封遞奏
按明會典十五年令軍士建言者所司用印實封入
遞奏聞本人不必赴京
洪武十八年詔中外條陳軍民利病政事得失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十八年二月甲辰上以當春久
雨陰晦不解間雪雹以雷雖時氣不和亦人事有以
致之乃諭中外凡軍民利病政事得失條陳以進下
至編民卒伍茍有所見皆得盡言無諱
惠宗建文元年三月京師地震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建文二年八月承天門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云云
成祖永樂元年詔百工技藝皆許陳奏
按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元年十二月詔百工技藝凡
利國益民之事皆許陳奏
永樂二年命六科給事中庶務失中直言無隱
按明昭代典則永樂二年春正月上御奉天門召六
科給事中諭曰朕日臨百官可否庶務或有失中爾
等宜直言無隱又顧解縉等曰敢為之臣易求敢言
之臣難得敢為者強于己敢言者強于君所以王魏
之風世不多見欲使進言者無所畏聽言者無所忤
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勉之
永樂三年詔侍臣直言無隱
按大政紀永樂三年四月戊辰諭侍臣自今事之叢
脞者悉記之以備顧問所行有未合理者亦常直諫
上曰為政之道莫先于廣言路蓋天下之大吏治得
失生民休息人不言朝廷何由悉知又曰早來在宮
中偶忘一事問左右皆不能記憶蓋沉思久而后得
之朕以一人之智處萬幾之煩豈能一一記憶不忘
一一處置不□汝等慎勿有所顧避
永樂八年令布政司按察司進表官陳奏軍民利病
政治得失
按明會典云云
永樂十三年令凡軍民利病及貪官污吏作弊害民
者許諸人具實奏聞
按明會典云云
永樂十九年以火災詔求直言
按明通紀永樂十九年四月庚子夜奉天謹身華蓋
三殿災詔告天下求直言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十月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
位十月敕五府六部等衙門求直言
仁宗洪熙元年詔群臣直言無諱
按大政紀洪熙元年正月癸酉召大學士楊士奇楊
榮金幼孜黃淮諭曰為君以受直言為賢不受直言
則禍益增為臣以能直言為賢不能直言則忠不盡
自今遇朕行有未當?shù)毖灾阋圆粡臑閼]各賜
鈔一千貫文幣一表里三月丁亥諭三法司自今誹
謗者悉勿治曰往者法司無公平寬厚之意尚羅織
為功能稍有片言涉及國事輒論誹謗中外相帥成
風奸民欲嫁禍良善者輒飾造誣罔以誹謗為說一
罣名于此身家破滅莫復辨理今數(shù)日間覺此風又
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為諱況今所急
尤在于通下情卿等宜體朕心
按明昭代典則洪熙元年三月敕曰朕以眇躬處億
兆之上御天下之大機務之繁殆難獨理是以下詔
求言冀匡不逮此朕之實心也自即位以來臣民上
章以數(shù)百計朕未嘗不忻然聽納言之而當即與施
行茍有不當未嘗加譴此皆群臣所共知者間因大
理寺少卿戈謙所言過于矯激多非實事朕一時不
能禁于心而群臣有迎合朕意者交章奏其賈直欲
置諸法朕特優(yōu)容今在職視事不得朝參自是以來
言者益少豈為無事可言歟抑懷自全之計而退為
默默歟今自冬不雪春亦少雨陰陽愆期必有其咎
豈無可言而為人臣者惟念保身亦何以為忠朕之
一時不能含容蓋未嘗不自省爾文武群臣亦各思
以君子之道自勉攄其嘉謀嘉猷凡遇國家軍民利
有未興弊有未革及政令有未當者咸直言之勿以
前事為戒而有所諱庶幾君臣相與之義戈謙自明
日以后仍舊朝參故諭
宣宗宣德三年奏準官民建言六部尚書都御史六
科給事中會議奏聞
按明會典云云
英宗正統(tǒng)四年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統(tǒng)四年六月帝敕諭南京守備襄
城伯李隆參贊機務兼戶部尚書黃福及五府六部
都察院等衙門官朕承大統(tǒng)夙夜祗勤惟天惟祖宗
付托之重不敢怠逸比年以來停罷一切征斂除逋
負薄刑罰所冀四方咸遂生息今歲以來災沴數(shù)見
京畿尤甚兼以各處水旱相仍軍民困苦洪范咎征
皆由人事此蓋朕不德所致也修省兢惕勉圖善道
爾等皆與同休自今其體朕心以敬天愛人為心毋
懈夙夜夫持廉戒貪者善身之本至公絕私者善政
之要欽哉勖哉無懈朝夕庶幾以回天意以固宗社
生民之福爾等尚亦有利哉凡軍民一切利病及今
可以濟時恤患除奸去弊之事許諸人指實直言無
隱
正統(tǒng)八年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八年四月雷震奉天殿詔求直言
代宗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該衙門詳細參看
按明會典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該衙門詳細參看果
有利國利民可行則行有假以言事報復讎怨者具
奏治罪
按大政紀景泰四年六月災異求直言
景泰五年正月積雪恒陰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英宗天順五年詔開言路
按大政紀天順五年八月以擒逆賊詔示天下布寬
恤開言路時李賢上言曹賊就擒此非小變宜詔天
下一切不急之務悉皆停罷與民休息又言自古治
朝未有不開言路者或設敢諫之鼓誹謗之木以導
之或舉旌獎賞勞升用之典以勸之猶慮其讱默自
保或設不言之刑以懼之圣帝明王其惓惓求言若
此者惟恐不得聞其失也惟奸邪之臣惡其攻己必
欲塞之以肆其非由是覆宗絕祀陷于大僇而不悟
矣上曰此吉祥石亨張軏楊善輩實為之今宜列之
于詔咸使聞知先是御史張鵬楊瑄以言獲譴權奸
遂肆行無忌相繼反逆故賢以為言乃降此詔言路
始開
憲宗成化二十一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
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墜化白氣復曲折上騰其聲
如雷逾時西方復有流星如碗大赤色自中天西行
近接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形良久正西轟轟如雷
震地須臾止敕曰上天垂戒災異迭見歲暮及今正
旦星變有聲如雷朕甚驚懼爾文武百官其指陳國
家生民之利病朕采行之
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十
月丙子五更星變下詔求言
孝宗弘治六年三月亢旱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弘治十年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弘治十年五月京師風霾各省地震詔求
直言
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寧宮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寧宮災詔曰
朕惟天道人事相與之機捷于影響甚可畏也邇者
上天示戒災異頻仍乃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二日清
寧宮災中夜達旦朕心驚懼寢食靡寧慮有愆違上
干和氣修省數(shù)日莫究所由茲特齋心竭誠遣官祭
告天地太廟社稷山川爾文武群臣有官守言責皆
與朕共天職者宜各省躬思咎去垢滌污殫心□力
毋得因循怠玩若罔聞知凡百司弊政奸貪顯跡及
一應軍民利病皆直切指陳無有所隱以助朕勵精
之治荅上天仁愛之心綿國家億萬載隆長之祚欽
哉故諭
武宗正德九年以干清宮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九年春正月干清宮災敕曰朕
恭承天命嗣守祖宗成業(yè)夙夜孜孜圖勉治理乃正
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干清宮災朕心驚惶莫知攸措
殆以敬天事神之禮有未能盡祖宗列圣之法有未
能守用舍或有未當刑賞或有未公征斂太重有傷
民財工役繁興有勞民力讒諛并進而直言不聞賄
賂公行而政體乖謬奸貪弄法而職業(yè)多未能修撫
剿失宜而盜賊尚未見息有一于此皆足以傷和致
災靜言思之悔悟方切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義均
休戚各洗心改過痛加修省事關朕躬及時政闕失
軍民利病宜直言無隱庶俾朕有所修以荅上天仁
愛譴告之意故諭
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即皇
帝位詔天下朝廷政事得失天下軍民利病許諸人
直言無隱
世宗嘉靖二年以水災詔求直言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二年八月河南諸郡大水帝降
敕修省求直言吏部侍郎汪俊乃上言皇上臨御未
幾政漸弗終天心仁愛特示警懼登極一詔百度惟
貞邇來舉措背馳萬民失望詔令不如初矣即位之
初罷逐奸回任用耆舊邇來師傅重臣咨詢□闊任
賢不如初矣即位之初聽言如流邇來事干戚宦九
卿臺諫執(zhí)奏不從聽納不如初矣即位之初厘革幸
位邇來戚宦藩邸之臣侯伯錦衣陳乞日多慎名器
不如初矣即位之初馬匹牛羊悉付科道核計后因
閻閎瀆奏遂寢前旨恤民不如初矣即位之初禁黜
左道邇來修設齋醮混瀆宮庭禁邪不如初矣即位
之初神氣精明邇來圣體違和天顏漸改豈鼎盛之
年忘在得之戒乎有一于此皆足以召災未可以為
適然之數(shù)而不加之意也不報
嘉靖七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七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北
畿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大旱敕求直言且諭輔臣曰
卿等亦各盡言以體朕憂言者甚眾大學士楊一清
疏臣觀群臣立論者不宜于措注而責實者多付于
空言是皇上應天以實而群臣應詔以文也臣謂今
日之務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變法在安靜
不在紛更在寬厚不在煩苛昔人有言為國有不足
懼者五深可懼者六今日之弊實恐墮此臣舉其要
曰舉賢才以充任使收人心以固邦本求直言以防
壅蔽而已帝嘉納之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京師地屢震求言
按大政紀云云
聽言部總論一
書經
虞書大禹謨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曰后克
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民敏德帝曰俞允若
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于眾舍己從
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大
全
西山真氏曰世之人主謂言已用而不必求言
而不知伏于下者之難達也賢已得而不必求賢
而不知遺于野者之難進也惟堯于此一以難視
之故能使言不伏賢不遺而致萬邦之安雖然堯
猶慮其難也方且稽眾以求事理之當舍己以求
人情之公皆自克艱一念為之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蔡
傳
無稽者不考于古弗詢者不咨于眾言之無據(jù)
謀之自專是皆一人之私心而非天下之公論皆
妨政害治之大者也言謂泛言勿聽可矣謀謂計
事故又戒其勿用也此聽言處事之要
益稷
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言欽四鄰
大
全
孫氏曰圣人不以無違自處而以有違求□不
居其圣也
夏書引征
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
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蔡
傳
官以職言師以道言規(guī)正也相規(guī)胥教誨也百
工技藝之事至理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
而可略也
商書仲虺之誥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蔡
傳
隆師好問則德尊業(yè)廣自賢自用者反是謂之
自得師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余委心聽順而
無拂逆之謂也
太甲下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
道
蔡
傳
鯁直之言人所難受巽順之言人所易從于其
所難受者必求諸道不可遽以逆于心而拒之其
所易從者必求諸非道不可遽以遜于志而聽之
說命上
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德弗類茲故
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其代予言乃審厥象
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
蔡
傳
朝夕納誨者無時不進善言也高宗既相說處
之以師傅之職而又命之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可
謂知所本矣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
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
蔡
傳
啟乃心者開其心而無隱沃朕心者溉我心而
厭飫也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蔡
傳
弗瞑眩喻臣言之不苦口也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
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說復于王曰惟
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疇敢
不祗若王之休命
蔡
傳
木從繩喻后從諫明諫之決不可不受也然高
宗當求受言于己不必責進言于臣君果從諫臣
雖不命猶且承之況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其休
命乎
周書無逸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
誨民無或胥诪張為患
蔡
傳
言古人德業(yè)已盛其臣猶且相與誡告?;萁?br /> 誨之教誨有規(guī)正成就之意非特?;荻岩参?br /> 其若是是以視聽思慮無所蔽塞好惡取予明而
不悖故當時之民無或敢誑誕為幻也
管子
立政
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zhàn)
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
不行群徒比周之說勝則賢不肖不分金玉貨財之
說勝則爵服下流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奸民在上位
請謁任舉之說勝則繩墨不正諂諛飾過之說勝則
巧佞者用
宙合
毋訪于佞言毋用佞人也用佞人則私多行毋蓄于
諂言毋聽諂聽諂則欺上毋育于兇言毋使暴使暴
則傷民毋監(jiān)于讒言毋聽讒聽讒則失士夫行私欺
上傷民失士此四者用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法法
堂上遠于百里堂下遠于千里門廷遠于萬里今步
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聞此
所謂遠于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
事一月而君不聞此所謂遠于千里也步者百日萬
里之情通矣門廷有事期年而君不聞此所謂遠于
萬里也
九守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
知也輻輳并進則明不塞矣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
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
之德正靜其極也
桓公問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
道乎對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
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也武王有臺靈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圣帝明王所
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孔子家語
六本
孔子曰良藥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湯
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
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
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
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
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
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
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夫處重擅龐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位高則危任重
則崩可立而待也
文子
自然
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江海不讓水潦以
成其大山林不讓枉橈以成其崇圣人不辭其負薪
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
余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韓子
難言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
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祇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
為拙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
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意
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
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纖計小談以具數(shù)言則見
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于文
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
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
而重患也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
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
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
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
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
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zhí)鼎俎為
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
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
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
炙鬼侯臘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
伯里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于魏吳起收泣于
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座言國器反
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于棘
司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
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陳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
范雎折脅于魏此十數(shù)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
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
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
子難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
愿大王熟察之也
揚權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
注
凡聽言之道或有未審必出言以難之彼必反
求其理以入于此也
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
審察其名則事位定明識其分則物類自辯
聽言之道溶若甚醉
溶閑漫之貌凡聽言者欲暗以招明愚以求智故
暗然若甚醉者則言者自盡而敷奏也
唇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唇乎愈□□乎
唇齒可以發(fā)言語也吾不為始則彼自為始吾愈
□□彼愈昭昭
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下與構
離謂分拆其所言彼既分拆吾遂知之所陳之言
或是或非如輻之湊皆發(fā)自下情上不與之為構
也構結也
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
物伍之以合虛根干不革則動泄不失矣
參三也伍五也謂所陳之事或三之以比物之情
或伍之以合虛之數(shù)常令根干堅植不有移革如
此則動之散皆無所失泄也
勛之溶之無為而改之
凡所舉動溶然閑暇雖有所改無為而為也
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
謂臣所陳言君若喜之彼必自媚益為其事若乃
惡之彼必生怨而遂止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去喜惡以虛其心則道來止故為道舍
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
謂下之為事上不與共得則臣得自專其事必成
故得受其榮寵也
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參咫
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罰者罰
閉內扃謂閉心以察臣也由內以觀外若從室而
視庭也八尺曰咫尺寸者所以度長短既閑心以
參驗之咫尺以度量之二者以具則大小長短皆
之其所不相犯錯如此則可賞則賞可罰則罰無
乖謬
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
所為善惡既各自成善必及賞惡必及刑刑賞不
差誰敢不信
規(guī)矩既設三隅乃列
賞罰規(guī)矩既以設于一事二事則人知他事皆然
故曰三隅乃列也
主上不神下將有因
神者隱而莫測其所由者也既不神故可測則可
因故曰下將有因也
其事不當下考其常
主事不當則下以常理考之所以較其非
若天若地是謂累解
天地高厚不可測者也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
考之累可解也
若地若天孰□孰親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無親也
能象天地是謂圣人
象天地之高厚而無私也
欲治其內置而勿親
內謂君之機密也欲令機事不失所置之臣勿使
親之
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
外謂百官之政也欲令官政不失則每官置一人
焉夫兩雄必爭官有二人適足以增其猜競故一
人則專而不恣豈有移易并兼之事
大臣之門惟恐多人
臣門多人威權在之故也
凡治之極下不能得
神隱不測故下不能得之治道無逾此者故曰治
之極也
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
刑名不差則民守職此治之至要者也去至要而
不用非惑而何也
猾民愈眾奸邪滿側
亦既大惑故奸眾而邪滿
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
君之富臣更從臣貸君之貴臣更令臣逼此倒置
之徒不識理道者也
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
專信一人則刑勢聚焉故失其都
南面
人主有誘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人
臣易言事者必索資以事誣主主誘而不察因而多
之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如是者謂之誘誘于事者
困于患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不
信者有罪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
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復于后后言不復于前事雖
有功必伏其罪謂之任下人臣為主設事而恐其非
也則先出說設言曰議是事者妒事者也人主藏是
言不更聽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
忠臣不聽而譽臣獨任如是者謂之壅于言壅于言
者制于臣矣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責又有不言
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
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
其端以責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舍以為之貴則人
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
外儲說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明主之聽言也美其
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
行身也離世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故墨子為木鳶
謳癸筑武宮夫藥酒用言明在圣主之以獨知也
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剌白馬
之說不以儀的為關則射者皆如羿也人主于說也
皆如燕王學道也而長說者皆如鄭人爭年也是以
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故李惠宋墨皆畫策也論
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車狀皆鬼魅也言而
拂難堅確非功也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且虞
慶詘匠也而屋壞范且窮工而弓折是故求其誠者
非歸餉也不可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
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參言
聽不參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言之
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
不可解也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奸之食上也取
資乎眾藉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人主不饜忿而待
合參其勢資下也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
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辯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
以治職則放官收說大而夸則窮端故奸得而怒無
故而不當為誣誣而罪臣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
朋黨之言不上聞凡聽之道人臣忠論以聞奸博論
以內一人主不智則奸得資明主之道已喜則求其
所納已怒則察其所構論于已變之后以得毀譽公
私之征眾諫以效智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眾之諫
也敗君之取也無副言于上以設將然今符言于后
以知謾誠明主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
擅行必合其參故奸無道進矣
呂氏春秋
聽言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
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彌衰圣王之道
廢絕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臺榭苑囿以
奪人財輕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凍餒夭瘠壯狡汔
盡窮屈加以死亡攻無□之國以索地誅不辜之民
以求利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
今人曰其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
必非之矣曰某國饑其城郭痹其守具寡可襲而篡
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矣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
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故當今之世有能分善
不善者其王不難矣善不善本于義不以愛愛利之
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年也見其所嘗見物于中國者而喜矣夫去
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亂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
其愿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
可不務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惡能聽言
不知情惡能當言其與人谷言也其有辨乎其無辨
乎造父始習于大豆□門始習于甘蠅御大豆射甘
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遠追急也
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后能聽
說不習其心習之于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
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孫龍之說燕昭王
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剪之
難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謹聽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發(fā)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
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愉
易平靜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
之亡國之主反此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說者持容
而不極聽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
之昭亂之定敗之成危之寧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
悖而不足以舉故人主之性莫過乎所疑而過于其
所不疑不過乎所不知而過于其所以知故雖不疑
雖己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驗之以數(shù)若此則是
非無所失而舉措無所過矣夫堯惡得賢天下而試
舜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斷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
以斷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
其次非知觀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
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
知其不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周箴曰夫自念斯學
德未暮學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為知
百禍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國不虛存必有賢
者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者而不聳
則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則知之不深不深知賢者之
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
亂則賢者在下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莫大于無
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
休息今之世當之矣故當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于
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閑之所若此則幸于得
之矣得之則何欲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太公釣于滋
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文王千乘也紂天子
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諸眾齊民
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禮必知
然后其智能可盡解在乎勝書之說周公可謂能聽
矣齊桓公之見小臣稷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皆可
謂能禮士矣
自知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
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設師保所以舉過也故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
有戒慎之鼗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
有揜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賈誼新書
修政語
湯曰藥食嘗于卑然后至于貴藥言獻于貴然后聞
于卑故藥食嘗于卑然后至于貴教也藥言獻于貴
然后聞于卑道也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
多使人味言然后聞者其得言也少故以是明上之
于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
也藏之必自也行之故道以數(shù)取之為明以數(shù)行之
為章以數(shù)施之萬姓為藏是故求道者不以目而以
心取道者不以手而以耳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
積道者以信樹道者以人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
無治安之故者雖欲治顯榮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
以虛成也顯榮不可以虛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愛
民以參其極非此者則四美不附矣
淮南子
人間訓
或直于辭而害于事者或虧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
實者高陽魋將為室問匠人匠人對曰未可也木尚
生加涂其上必將撓以生材任重涂今雖成后必敗
高陽魋曰不然夫木枯則益勁涂干則益輕以勁材
任輕涂今雖惡后必善匠人窮于辭無以對受令而
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后果敗此所謂直于辭而
不可用者也何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合于實靖郭君
將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
通言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
烹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
大魚則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聞其說賓曰臣不敢
以死為戲靖郭君曰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
之賓曰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
則螻蟻皆得志焉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
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于耳忤
于心而得事實者也夫以無城薛止城薛其于以行
說乃不若海大魚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
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何以明
之三國伐齊圍平陸括子以報于牛子曰三國之地
不接于我逾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名
于我也請以齊侯往牛子以為善括子出無害子入
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無害子曰異乎臣之所聞
牛子曰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無害子
曰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
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牛子不聽無害子
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自
此之后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故謀患而患解
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無害子之慮無中于策
謀無益于國然而心調于君有義行也
劉向說苑
君道
明主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
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識其
然也越王勾踐與吳人戰(zhàn)大敗之兼有九夷當是時
也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
告者其罪刑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者也昔者晉
文公與楚人戰(zhàn)大勝之燒其軍火三日不滅文公退
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今有憂色何也文公曰
吾聞能以戰(zhàn)勝而安者其惟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
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也昔齊桓公
得管仲隰朋辯其言說其義正月之朝令具太牢進
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東面而立桓公贊
曰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
愿薦之先祖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王符潛夫論
明闇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君之所
以明者兼聽也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
聽則圣日廣矣庸說偏信則過日甚矣詩云先民有
言詢于芻蕘夫堯舜之治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
以天下輻輳而圣無不昭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
言庸回弗能惑也秦之二世務隱藏己而斷百僚隔
捐疏賤而信趙高是以聽塞于貴重之臣明蔽于驕
妒之人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皆高所殺莫敢言之
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后悔不亦晚矣故夫
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慢賤信
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而潔士奉身伏罪于野矣夫
朝臣所以統(tǒng)理而多比周則亂賢人所以奉己而隱
遁伏野則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嘗有也是故明君位
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詎言未
必言者之盡可用也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
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圣王責小以厲大賞鄙
以招賢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達于君也故上無遺
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此君臣之所利而奸佞之所
患也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袁絲進說而用黜是
以當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驕其
邪也故飾偽辭以彰主心下設威權以固士民趙高
亂政恐惡聞上乃預要二世曰屢見郡臣眾議政事
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
固但聞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趙高入
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天下魚爛相率叛
秦趙高恐懼歸惡于君乃使閻樂責而殺愿一見高
不能而死夫田常囚簡公踔齒懸愍王二世亦既聞
之矣然有復襲其敗跡者何也過在于不納卿士之
箴規(guī)不受民氓之謠言自以己賢于簡愍而聰于二
臣也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殺此非眾
共棄君乃君以眾命系趙高病自絕于民也后求世
之君危何知之哉舜曰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
言故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
情通矣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既患其正義以繩己
矣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職而策不出于己
是以□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屈原得君而椒蘭挺讒
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妒其謀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救
其功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善于君則必先與
寵人為讎恃舊寵沮之于內接賤欲自信于外思善
之君愿忠之士所以雖并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
得遇者也
荀悅申鑒
政體
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
身上有師傅下有燕臣大有講業(yè)小則咨詢不拒直
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外內不二是謂有交
雜言
或問進諫受諫孰難曰后之進諫難也以受之難故
也若受諫不難則進諫斯易也
徐干中論
慎所從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暗君違人而專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暗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奸回諂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兇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似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余城莒與即墨未昭
王卒惠王為太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于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于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于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于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于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于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于當時事效在于
后日后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于暗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適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決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問曰夫人
莫不好生而惡死好樂而惡憂然觀其舉措也或去
生而就死或去樂而就憂將好惡與人異乎曰非好
惡與人異也乃所以求生與求樂者失其道也譬如
迷者欲南而反北也今略舉一驗以言之昔項羽既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余騎曰吾起兵至今八年身
經七十余戰(zhàn)所□者服遂霸天下今而困于此此天
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斯皆存亡所由欲南反北者也夫
攻戰(zhàn)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取天
下也有大本有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英
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攻
城必拔野戰(zhàn)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暗于
帝王之教謂取天下由攻戰(zhàn)務勇有力詐虐無親貪
嗇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
至令憤氣傷心疽發(fā)而死豪杰皆叛謀士違離以至
困窮身為之擄然猶不知所以失之反嗔目潰圍斬
將取旗以明非戰(zhàn)之罪何其謬之甚歟高祖數(shù)其十
罪蓋其大略耳若夫纖介之失世所不聞其可數(shù)哉
且亂君之未亡也人不敢諫及其亡也人莫能窮是
以至死而不寤亦何足怪哉
劉勰新論
貴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鉤楚柘質勁必資搒檠
以成□弓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
夷不平也搒檠者矯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人目
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發(fā)拙于自理必假櫛以修
束心暗于自照則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鏡之
力也發(fā)之所以理元櫛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
益也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
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櫛之理
其發(fā)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采輕功不亦
倒乎為衣冠者己手不能則知越鄉(xiāng)借人以制之至
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于冠
重不亦謬乎君子重正言之惠賢于軒璧之贈樂聞
其過勝于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
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季路抱五
慎之誡趙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
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桓侯不采越人之說卒成骨
髓之疾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亡滅之禍夫人之
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必不納忠諫之
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yī)之蔽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
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
乎是以明者納規(guī)于未形采言于患表從善如轉圜
遣惡如讎敵正音日聞于耳禍害逾遠于身昔堯設
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武王置誡
慎之以圣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厘之謬也
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
之益耶夫以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
貴言乎故臣子之于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
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君子若能
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聲振金
石名流千載也
冊府元龜
招諫
尚書述帝舜之言曰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成王稽首周公以求教誨穆王申命伯冏責其正己
斯皆古先哲王勞謙寅畏詢謀補察之美也若夫弁
冕端委蔽旒塞纊中堂有千里之阻神龍有逆鱗之
威茍非屈己以詳延虛懷以聽納即下之壅遏不聞
而上之滿假自用矣是以二帝三王之世莫不樹誹
謗之木設敢諫之鼓植進善之旌立記過之史乃至
公卿列士皆獻詩以諷瞽史瞍有書箴賦誦之職
百工執(zhí)藝庶人傳語使下情盡達眾志咸竭然后斟
酌而取舍焉故朝政無闕王度以貞德音享于人神
欽明格于上下矣而歷代以還或因三光之謫見水
旱之作沴憂勞戒懼諮求讜議斯亦圣哲之常道也
若乃訪采惟勤聽受斯□命令徒粲于方策骨鯁蔑
聞于登進先民有言曰應天以實不以文動人以行
不以言亦奚益于治體矣
訪問
王者作民父母富有寰海念九圍之至廣當萬機之
日繁若非明四目達四聰詢于芻蕘延夫雋造或西
清之閑燕或宣室之論思博采風謠廣求民瘼則何
以察牧守之廉濁覽古今之廢興究洪范之旨以敘
彝倫探治化之典以益神智加夫納讜議為治平之
本誡諂諛乃喪亂之源俾上心繇是下浹下情得以
上通靡不由斯道也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蓋百
王之攸戒者矣
聽納
古之為天下者何嘗不虛己訪言疇諮詢度擇令典
而從人欲補闕政而成機務故帝堯有稽眾舍己之
德漢祖有納諫轉圜之美用能極群臣之謀慮任四
海之志力塞未然之咎立非常之功使下情無壅而
芻蕘不遣大猷是經而金玉其度者也東方朔曰談
有悖于耳拂于目謬于心而便于身者有說于目順
于耳快于心而毀于行者非明王圣主孰能聽之蓋
君人之用心當如冰鑒之不將不迎山澤之納污藏
垢然后忠邪立辨□遠咸達擇其善者聞斯行諸書
曰嘉言罔攸伏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是之謂也
書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又曰稽于眾舍己從
人是知容納直言樂聞己失講求至當之理詢擇悠
久之謀聞善若驚改過弗吝雖嬰鱗而無忤惟虛懷
而兼容斯乃明主不惡直以博觀臣下寧正言而無
諱者已其或事有過舉令未順時刑罰不中賞任非
允而或予違汝□官箴王闕過則必正失者斯革始
或違忤終焉聽從忘其誹謗之咎諒有忠直之志故
能刑無頗類政無滅裂昭德塞違令聞長世蓋所謂
拂于心而求諸道逆于耳而利于行者不可以不察
也已
何垣西疇常言
論聽言
人主立政造事圖惟永久則當參酌群言是之謂僉
謀智略畢達則當擇是而從是之謂獨斷若事必己
出而弗加咨訪乃自用也謂之獨斷可乎自用則小
是君人者之大戒也
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帝天資仁
厚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悅景帝資稟不及而晁錯
術數(shù)之說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措之風以
智馭物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分可不謹
夫
人主之心不可有所偏倚漢武初年獨任宰相致田
蚡之專恣擅權厥后偏信諍臣致嚴朱吾丘主父諸
人交私諸侯潛蘊譖訴故曰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大
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讜言養(yǎng)成臣下剛勁之氣也朝
廷一黜陟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輳各效其忠
雖雷霆之威不避也漢唐惡足以語此哉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晉靈
公冬寒而役民鑿池過也能聽宛春之諫而能其役
后世有取焉為其能用人之善也況不為靈公者可
諱過而憚改乎
舜取人為善咨四岳辟四門無有不訪也近君側之
人有不待問而自言者或恐其有所挾而言未可遽
信也故必察焉所謂好問而好察邇言是也
聽言部總論二
丘浚大學衍義補
廣陳言之路
書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臣按帝舜以皋陶既陳知人安民之謨因呼禹使
陳其善言此可見圣人之心未嘗自圣世雖已治
而猶有愿治之心言雖畢陳而恒有渴聞之念此
帝世所以君無失德事無過舉而民無失所者歟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臣按帝舜之德有虞之治萬世不可加焉者也舜
之所行豈有背于道者哉而猶求臣下之弼正尤
恐其面前或相從順而既退之后又復有言也后
世人主無帝舜萬分之一己有過失惟恐臣下之
有言一有面折廷諍者斥責輒加之寧受人之面
諛而不恤人之背言此其過惡所以益彰而治效
所以不古若歟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
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孟子曰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
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臣按圣人之所以圣者以其生稟聰明能知人之
所不能知備有眾善能有人之所不能有者也帝
舜不恃其知而好問察于眾人舍己之善而樂取
善于眾人是蓋能以天下之知為知眾人之善為
善者也惟其知眾人之知是故其知愈大有眾人
之善是故其善愈備知大而善備此圣人所以益
圣而舜所以為百王之盛帝也歟
書引征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
工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臣按三代盛時人君為治惟恐一行之或不謹一
事之或不舉一臣之或非其人鰓鰓焉以求誨于
其下非徒朝廷之上輔弼之臣朝夕納誨隨時規(guī)
諫而已也又于每歲孟春之月使宣令之官振木
鐸以徇于道路之間使夫官之有職任者師之有
道德者咸相規(guī)正胥教誨于其君焉不特此也于
凡百工之人莫不使之執(zhí)其技藝之事以諫諍于
其君如伶州鳩諫周景王之匱財罷民匠師慶諫
魯莊公之丹楹刻桷是已蓋百工技藝之事至理
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而可忽也
說命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
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
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
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臣按高宗爰立傳說作相置諸其左右未遑他事
首命之以朝夕納誨以輔己德可謂知所本矣置
之于左右是欲說無處而不在也誨之于朝夕是
欲說無時而不言也望之切至喻之以金之礪川
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以見己之必資于相臣之納
誨其切有如此者然猶以物為比也至若譬之以
苦口之藥跣足之行則又以身之所病足之所傷
者為喻其望于說者益切矣然猶以形言也至其
所謂啟心沃心之言是欲君臣之間心心相契有
如土壤之焦而受江河之潤其漸涵浸漬而入有
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高宗求誨于相臣其切
如此此其所以嘉靖殷邦而為三代之令王也歟
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臣按此乃傅說答高宗納誨之命言之也先儒有
言從諫者人君作圣之功人臣進言之機也高宗
欲資之于人故以納誨責其臣傅說使反求諸己
故以從諫之道望其君納誨者相臣之職從諫者
人君之道也
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
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
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
臣按高宗望傅說以有言而說勸高宗以力行說
之意以為王能行而說不言則咎在說說已言而
王不行則咎在王不在說也嗚呼若高宗者可謂
切于求諫而傅說者可謂忠于事君者矣故備載
其君臣相與之辭以示萬世之法
詩小雅雨無正其第三章曰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
彼行邁則靡所臻
其四章曰戎成不退饑成不遂曾我□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聽言則答譖言則退
其五章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
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臣按此詩先儒謂正大夫離居之后□御之臣在
君左右而不得盡言親見當時之為公卿大夫者
可以言而不肯言而為之君者非徒不責其言有
所言者反以為之病言纔出諸口罪已加其身彼
夫緘默以保祿位者當言者不能直言不當言者
乃巧為之辭說以取容自處其身于安佚之地其
自為計則得矣如吾君何此詩所以作也人君居
清閑之燕試因詩言以察時事反而求諸朝廷之
間臣僚之內其肯盡言為國者誰歟詩所謂聽言
則答譖言則退無乃今日臣僚中亦有類此者歟
所謂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在吾今日亦有此等情態(tài)否
歟吾之臣子無乃亦有出言以為病而受禍患者
歟其間亦或有不肯出言而自處其身于休逸之
地者歟凡其終日亹亹于吾殿陛之前得于聞聽
者安知其所以應對承順者非詩人所謂巧言如
流者歟有一于此則必反其所為使凡內而□御
外而公卿與夫百官庶姓皆得以盡言言者有賞
而得以處休不言者有罪而維躬是瘁毋使一旦
馴致夫衰亂之世如成周之季然則朝廷無壅蔽
之患而宗社免危亡之禍矣
大雅板之篇曰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臣按古人所以詢問及于芻蕘者誠以淺近之言
至理存焉不可以其淺近而忽之也吁以采薪之
夫而其言猶在所不棄況公卿百執(zhí)事乎
柔桑第十章曰維此圣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
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臣按禍亂之至必有幾先茍有智勇者皆能知之
于未形之先人君容受直言彼有見者皆得以言
之于上使其知所以預備而早防之則禍亂不作
矣為人上者其尚毋使一世之人畏忌而不敢言
哉孟子曰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吁
不仁而可與言尚免亡敗之禍況未至于不仁者
哉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
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
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
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善
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
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
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
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
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
然矣
臣按師曠始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
失性終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由是言觀之可見人之
生也雖有貴賤皆稟天地之性然人人不能皆循
其所固有而或至于失之是以上天于眾人之中
立其一人以為萬民之牧使不失其性焉非固假
是崇高富貴之位以畀之使其恣肆于民上以快
其所欲也若然則是棄天地之性矣天意豈若是
哉是以受天命居民上者兢兢業(yè)業(yè)惟民失其性
是懼孜孜汲汲以求善言隨時隨處而資規(guī)誨箴
諫之益惟恐棄天地生人之性負天命立君之意
悖上天愛民之心
國語周厲王虐國人謗王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
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
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決
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賦誦百工諫庶
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臣按召公之所以為厲王告者是即三代盛王所
以求言納諫之實跡也三代之王未必人人皆賢
圣也而其所以為治后世輒推之以為不可及者
誠以當是之時人人得言左右前后無非敢言之
人詞章曲藝無非規(guī)正之具善則勸之以必行否
則沮之而必止幾方萌而已遏過不著而外聞是
以政無悖事國無謗言而天下享和平之治有以
也夫
漢文帝二年詔曰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
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
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
以微眇之身托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惟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
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
知見之所不及□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
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臣按此后世人主以災異求言之始自文帝因日
食下此詔后凡遇日食與夫地震山崩水旱疾疫
之類皆下詔求言遂為故事此亦人君克謹天戒
之一端天下國家之事每因災害皆許人指言得
失則人君時時得以聞過失與其知見之所不及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則天下國家其有不治也哉
文帝每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
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嘗不稱善
臣按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文帝也帝之善政
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
封章之入固有未嘗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
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
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
而稱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帝又嘗下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
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
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
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胡寅曰訞言令之始設也必謂其搖民惑眾有奸
宄賊亂之意及其失也則暴君權臣假此名以警
懼中外塞言路也故賈誼論奏曰忠諫者謂之誹
謗深計者謂之訞言夫忠臣為上盡忠深計其言
必剴切君身探未然之事陳危亡之戒不止于近
在目前者自小人觀之曰是特揚君過以賣直其
未然之事危亡之形汝安得知之殆誹謗訞言耳
此策既行使中外之人鉗口結舌人君不聞其過
淪于危亡而不悟夫既以忠諫深計為誹謗訞言
則指鹿為馬指野鳥為鸞蝗生則曰不食嘉谷歲
饑則曰路無餓殍凡賢否是非治亂得失一切反
理詭道倒言而逆說之欺惑世主使淪于危亡其
罪豈特誹謗之比其為訞也不亦大乎嗚呼文帝
除此令其享國長世宜哉
臣按秦法有誹謗訞言之禁至是文帝始除之吁
文帝既除之矣后世人臣上言而乃猶坐以誹謗
訞言之罪何哉是襲亡秦之跡也
十五年詔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
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
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
能亡失德夏以長楙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
豪英以為官師為諫諍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
今朕獲執(zhí)天下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
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
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
良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
諫者各有人數(shù)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
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諭朕志大夫其
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
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
帝之宗廟下以興萬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
臣按此后世人主發(fā)策策士求言之始自文帝下
此詔后后世臨軒策士蓋本諸此是亦人主求言
之一端也然惟應故事而已求其真能明國家之
大體通人事之始終及能直言極諫疏君之不德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如此詔者蓋鮮矣
萬一有之能聽納其言而見之于施行者尤為鮮
焉甚者反因其言之切直而黜退之如唐文宗之
于劉蕡者焉惟宋仁宗時考官以蘇轍對策切直
欲黜之仁宗曰朕以直言取人而以直言棄之人
其謂我何斯言也可以為后世人主策士求言之
法
唐高祖時孫伏伽詣闕以三事上諫帝大悅因謂裴
寂曰隋末無道上下相蒙主則驕矜臣惟諂佞上不
聞過下不盡忠至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撥
亂反正念在安人比每虛心接待冀聞讜言然惟李
綱差盡忠款伏伽可謂誠直余人猶踵弊風俯首而
已豈朕所望哉
臣按高祖創(chuàng)業(yè)之君故知前代所以致亡之道所
謂上下相蒙主驕矜而臣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
忠至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此數(shù)言者切中
末世君臣之弊讀之使人凜然有天下國家者可
不念哉
太宗謂侍臣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旨而不逆甘
言以取容朕今發(fā)問欲聞己過卿等須言朕愆失長
孫無忌等咸曰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見其失劉
洎曰陛下化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上書有不
稱旨者或面加窮詰無不□退非獎進言者之路帝
曰卿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臣按人之常情少有過失恒懼人言稍涉疑似輒
加怪責況萬乘之君乎太宗發(fā)問欲知己過責臣
下言有愆失可以為百世帝王之法矣厥后繼體
之君高宗亦謂其臣曰往日侍奉膝下見五品以
上論事或有伏下面奏或有進狀論者終日不絕
豈今時無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以后宜數(shù)論事
若不能面奏任各進狀憲宗亦謂其臣曰朕讀貞
觀政要以太宗神武每有一事少涉過差群臣進
諫者往復數(shù)四況朕寡昧自今每有事不得中者
卿須十論不得一二而已吁二帝之言若此豈非
太宗詒謀之善故其子若孫得于觀感而興起效
法也哉
太宗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
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
聞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
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
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
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帝曰善
臣按三代以下好諫之君以唐太宗為稱首陸贄
嘗舉以告其君曰太宗以虛受為治本以直言為
國華有面折廷諍者必為霽雷霆之威而明言獎
納有上封獻議者必為黜心意之欲而手敕褒揚
故得有過必知知而必改存致雍熙之化沒齊堯
舜之名此后世人主所當取法者
太宗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皆失舉措太宗知之每見
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開規(guī)諫嘗謂公卿曰人欲自
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茍其君
愎諫自賢其臣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自全如
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煬帝既弒世基亦誅
公輩宜用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
臣按賈山告漢文帝有曰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
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
霆也勢重非特萬鈞也開道而求諫和顏色而受
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又況
于縱欲恣暴惡聞其過乎震之以威壓之以重則
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如此
則人主不得聞其過社稷危矣今觀太宗每于臣
下奏事而假以辭色使得以盡言而無懼蓋有合
于賈山之說其視后世人主恐臣下盡言厲色嚴
威以臨之者蓋霄壤矣中舉末世君臣為戒欲其
臣下遇有得失毋惜盡言其言儆切可為世戒
陸贄言于其君
德
宗
曰古語有之順旨者愛所由來逆
意者惡所從至故人臣皆爭順之而避逆意非忘家
為國捐身成君者雖能犯顏色觸忌諱建一言開一
說哉是以哲后興王知其若此求諫如不及納善如
轉圜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淺者恕之狂誕者
容之仍慮驕汰之易滋而忠實之不聞也于是置敢
諫之鼓植告善之旌垂戒懼之鼗立司過之士猶懼
其未也又設官制以言為常由是有史為書瞽為詩
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尚恐其怠也每
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而振警之官司相規(guī)工
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然非明智不能招
直言非圣德不能求過行招直則其智彌大求過則
其德彌光惟衰亂之朝暗惑之主則必諱其過行忿
其直言以阿諛為納忠以諫諍為揚惡怨讟溢于下
國而耳不欲聞腥德達于上天而心不求悟迨乎顛
覆猶未知非情之□迷乃至于是故明者廣納以成
德暗者獨用而敗身成敗之途千古相襲與敗同轍
者罔不覆與成同軌者罔不昌自當矯夏癸殷辛拒
諫飾非之慝協(xié)大禹成湯拜言改過之誠士無賢愚
咸宜錄用言無大小皆務招延固不可有忤逆之嫌
甘辛之忌也夫君人者以眾智為智以眾心為心恒
恐一夫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
求豈但從諫不咈而已哉乃至求謗言聽輿誦葑菲
不以下體而不采故英華靡遺芻蕘不以賤品而不
詢故幽隱必達晉文聽輿人之誦而霸業(yè)興虞舜設
誹謗之木而帝德廣斯實圣賢之高躅陛下何疾焉
又曰虞舜察邇言故能成圣化晉文聽輿誦故能恢
霸功大雅有詢于芻蕘之言洪范有謀及庶人之義
是則圣賢為理務詢眾心不敢忽細微不敢侮鰥寡
侈言無驗不必用質言當理不必違遜于志者不必
然逆于心者不必否異于人者不必是同于眾者不
必非辭拙而效速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是皆考之以實慮之以終其用無他惟善所在則可
以盡天下之理見天下之心臣每讀史書見亂多治
少因懷感嘆嘗試思之竊謂為下者莫不愿忠為上
者莫不求治然而下每苦上之不治上每苦下之不
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達于上
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上恒
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謂九弊者
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聘辨給衒聰
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
□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勝必甘于佞辭上恥過
必忌于直諫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旨而忠實之語
不聞矣上聘辨給必剿說而折人以言上衒聰明必
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
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
不能引咎以受規(guī)如是則下之畏□者避辜而情理
之說不申矣夫以區(qū)域之廣大生靈之眾多宮闕之
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
逾億兆而無一焉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
無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
通鮮矣
臣按后世人臣之善諫其君者無如贄贄之此疏
論人君聽言納諫之道無余蘊矣臣謹詳載于篇
伏睹其篇末又曰理亂之戒前哲備言之矣安危
之效歷代嘗試之矣舊典盡在殷鑒足征其于措
置施為在陛下明識所擇耳伏愿廣接下之道開
獎善之門弘納諫之懷勵推誠之美其接下也待
之以禮煦之以和虛心以盡其言端意以詳其理
不御人以給不自衒以明不以先覺為能不以臆
度為智不形好惡以招諂不大聲色以示威又曰
其納諫也以補過為心以求過為急以能改其過
為善以得聞其過為明故諫者多表我之能好諫
者直示我之能容諫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諫者
之漏泄彰我之能從有一于斯皆為盛德斯言也
誠萬世人君聽言納諫之龜鑒臣不復他有所言
請即是以為九重獻
宋太祖建隆二年詔令每月內殿起居百官以次轉
對并指陳時政得失事有急切許非時入閣上章不
候次對
高宗詔自今后行在百官日輪一員面對朕當虛寧
以聽其言
臣按唐人有轉對之制宋太祖因之許令百官以
次轉對終宋之世君得以親其臣臣得以近其君
言論之間得以相接上下之情得以交通非惟得
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臣下才器之高
下學識之淺深心術之邪正亦終于是得以見焉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
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
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
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眾心離叛
近年士大夫以偷合茍容為智危言正論為狂是致
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閭閻愁苦痛心
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
公私兩困盜賊已繁猶賴上帝垂休歲不大饑祖宗
貽謀人無異志不然則天下之勢可不為之寒心乎
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詔書廣開言路
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闕失及民間疾苦
者并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在京則于鼓院投下晝
時進入在外則于州軍投下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
副本強有抑退陛下于聽政之暇略賜省察其義理
精當者即施行其言而顯擢其人其次取其所長舍
其所短其狂愚鄙陋無可采取者報聞罷去亦不加
罪如此則嘉言日進群情無隱陛下雖深居九重四
海之事如指諸掌舉措施為惟其所欲乃治安之原
太平之基也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奸惡畏人
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實不可不察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馬光于洛問光所當先者光
首上此疏且以為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臣竊
以謂光之此疏非獨當時人君所當知實萬世人
君所當知者也臣嘗因是而通論之言者心之聲
也人心有所蘊必假言以發(fā)之帝王莫如堯堯以
言為試人之則圣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
之本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系之大有如此者是
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為
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鑒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
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求之博問以盡之
和顏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
如所謂直言極諫者或謂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
闕者或因災眚而下詔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
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
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
之治以通天下之情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
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
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言雖過于訐
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
曰殺諫臣者其國必亡是也夫如是則嘉言罔攸
伏君德之修否朝廷之闕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
休戚皆因言以達之于上有以為思患預防之計
而不至于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
之患矣昔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
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
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
言路不通其患必至于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
莫大于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
之禍而不敢言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
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
言者有罰則大臣不至于持祿小臣不至于畏罪
而下情上通矣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
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伏惟圣明留意
性理大全
君道
元城劉氏曰書稱堯之德曰稽于眾舍己從人舜戒
其臣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伊尹之告太
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
諸非道傅說之復于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
則圣然則古之聰明睿知之君所以能大過于人者
未有不以求諫為先務也
昔之圣人深居九重以謂竭其聰明猶不足以盡天
下之聞見遂以耳目之任付之臺諫之官而臺諫之
論每以天下公議為主公議之所是臺諫必是之公
議之所非臺諫必非之人君所以不出戶庭而四海
九州之遠物無遁情者用此道也
豫章羅氏曰人君納諫之本先于虛己禹拜昌言故
能納諫德宗強明自任必能拒諫
朱子曰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內有六寢六宮外
有三朝五門其嬪御侍衛(wèi)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
于冢宰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領
于宗伯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
保其身體有師氏以媺詔之有保氏以諫其惡前有
凝后有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以
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fā)號施令罔有
不臧在輿有旅賁之規(guī)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訓
誦之諫居寢有□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
工師之誦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
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動則左史書之言則
有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不幸而至于有過則
又有爭臣七人面列廷爭以正救之蓋所以養(yǎng)之之
備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
貌之恭足以作肅言之從足以作乂視之明足以作
哲聽之聰足以作謀思之睿足以作圣然后能以八
柄馭群臣八統(tǒng)馭萬民而賞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
不至邇無不服傅說所謂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
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
謂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
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
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干
汝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
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
此也
屠隆鴻苞
明目達聰
人主生于璇房瑤席長于妃嬪貂珰目習珠璣耳厭
歌吹其于生民利病之故國祚安危之幾是非邪正
忠佞善惡之介何由而知側身虛己明目達聰所以
廣采納而防壅蔽古帝王臨御尊嚴恭默與后世同
而延接采訪無論在廷在外小大臣工即封人田父
工瞽芻蕘皆得親至人主之前有所陳說人主亦為
溫顏降色而聽之故事幾之隱微閭閻之疾苦奸佞
之盤據(jù)忠賢之伏藏皆得洞見悉聞至尊之與萬國
精神血脈嘗流通而無所壅閼此君德圣明而國運
昌熾有繇也至秦李斯趙高欲蔽主專權恣行胸臆
乃欺紿二世令人臣罕得見其面以為尊貴惟日居
深宮為淫樂而已國勢土崩盜賊蜂起天下危亡在
旦夕上不知而下莫以告斯高壅蔽二世昏愚作鑒
萬古后世乃不惟二帝三王之師而尊君卑臣多襲
秦舊上下懸隔內外暌絕厲階為梗久而沿習莫可
如何余觀創(chuàng)業(yè)英主生長民間身經百練人情世故
何所不曉至踐祚臨下又日與臣民親接所以立法
創(chuàng)制察休戚之本洞治亂之源師古宜今永垂鴻范
后王承統(tǒng)漸以驕盈而近侍小人喜于自便稍立尊
貴之體峻上下之防然漢唐宋間猶未甚隔絕小臣
庶僚亦得與人主竟日面談盡吐胸臆如漢文帝慎
夫人與后同坐袁盎引卻其座諫文帝唐元宗時縣
令皆得燕見問以理人策韋濟具對詞理甚善從臣
向子諲奏事宋高宗因與論筆法言久不輟潘默成
舉笏近前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瀆圣聽叱
之使下第舉此三事其時君臣相與親密尚爾藹然
近世相距益遠人主臨朝君臣只尺邈若山河即近
侍進講掇拾老儒庸熟數(shù)語背記面誦以塞故事此
外不復敢設獻替一言講畢而退率以為常而群臣
所入章奏又多忌諱莫有盡言者下情何由而上達
上德何由而下宣乎是在神圣之主洞察宿弊虛懷
博訪數(shù)接忠賢平臺便殿之召對無擇公卿百官無
拘內僚外吏皆得目睹天顏耳聞天語而仰伸其辭
說于至尊之前經術古今之外間談世務廟謨邊計
之外遂及民情堂陛君臣家人父子無事不聞無隱
不達如是而君何憂不堯舜治何患不唐虞至唐諫
官隨宰相入閣議事尤為千古卓絕奇?zhèn)ピ紫嘤?br />壅蔽則諫官得而發(fā)覺之宰相議論不當則諫官得
而駁正之而諫官中有挾私陰附妄言亂政者則又
有銓曹之進退在如是則雖有斯高之奸不得面欺
擅權九重四海精神流貫血脈交通而國家綦隆之
??勺锣岛跤刑煜抡咂渖钅疃椒抵?br />
聽言部藝文一
召公論弭謗 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
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
如之是故為川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
聽政瞽獻典史獻書師箴賦誦百工諫庶人傳
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
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
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
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
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
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于是
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非有先生論 漢東方朔
非有先生仕于吳進不稱往古以勵主意退不能揚
君美以顯其功默默無言者三年矣吳王怪而問之
曰寡人獲先人之功寄于眾賢之上夙興夜寐未嘗
敢怠也今先王率然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
誠竊嘉之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
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于茲矣
今先生進無以補治退不揚主譽竊不為先生取也
蓋懷能而不見是不忠也見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
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吳王曰可以談
矣寡人將竦意而覽焉先生曰于戲可乎哉可乎哉
談何容易夫談有悖于目拂于耳謬于心而便于身
者或有說于目順于耳快于心而毀于行者非有明
王圣主孰能聽之吳王曰何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
以語上也先生試言寡人將聽焉先生對曰昔者關
龍逢深諫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紂此二臣者皆
極慮盡忠閔王澤不下流而萬民騷動故直言其失
切諫其邪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今則不然
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于身蒙
不辜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是以
輔弼之臣瓦解而邪之人□進遂及蜚廉惡來革
等二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雕瑑刻鏤
之好以納其心務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遂往不
戒身沒被戮宗廟崩阤國家為虛放戮賢圣親近讒
夫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此之謂也故卑身
賤體說色微辭愉愉呴呴終無益于主上之治則志
士仁人不忍為也將儼然作矜嚴之色深言直諫上
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則忤于邪主之心
歷于哀世之法故養(yǎng)壽命之士莫肯進也遂居家山
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先王之風
亦可以樂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齊避周饑于首陽
之下后世稱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
何容易于是吳王瞿然易容捐薦去幾危坐而聽先
生曰接輿避世箕子被發(fā)陽狂此二人者皆避濁世
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閑寬和之
色發(fā)憤畢誠圖畫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禮下以
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故伊尹蒙恥
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鈞于渭之陽以見文
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深念
遠慮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本仁祖義有
德祿賢能誅惡亂總遠方一統(tǒng)類美風俗此帝王之
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
方懷之故號圣王臣子之職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
爵為公侯傳國子孫名顯后世民到于今稱之以遇
湯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干獨如彼豈
不哀哉故曰談何容易于是吳王穆然俯而深惟仰
而泣下交頤曰嗟呼余國之不□也綿綿連連殆哉
世之不絕也于是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材
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躬節(jié)儉減后宮之費損車馬
之用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去侈靡卑宮館壞苑囿
填池塹以予貧民無產業(yè)者開內藏振貧窮存耆老
恤孤獨薄賦斂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內晏然天下大
治陰陽和調萬物咸得其宜國無災害之變民無饑
寒之色家結人足畜積有余囹圄空虛鳳凰來集麒
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遠方異俗之人鄉(xiāng)風慕
義各奉其職而來朝賀故治亂之道存□之端若此
易見而君人者莫肯為也臣愚竊以為過故詩云王
國克生惟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陳政要 后漢蔡邕
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shù)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
先帝雖有圣明之資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
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撲有道之選危言極諫不絕于
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
誠當思省述修舊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
傳政悖德隱之言
求直言令 曹操
夫治世御眾建立輔弼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
無大悔斯實君臣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
頻年以來不聞嘉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
后諸掾屬治中別駕常以月旦各名其失吾將覽焉
廣詢令 魏文帝
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
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
明制度牧守申政事?lián)|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連珠 王粲
臣聞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
不累乎身
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 梁任昉
問朕立諫鼓設謗木于茲三年矣比雖輻輳闕下多
非政要日伏青蒲罕能切直將齊季多諱風流遂往
將謂朕空然慕古虛受弗弘然自君臨萬介在民
上何嘗以一言失旨轉徙朔方睚□有違論輸左校
而使直臣杜口忠讜路絕將恐弘長之道別有未周
悉意以陳極言無隱
使四方士民陳刑政詔 沈約
徑寸之寶或隱泥沙以人廢言君子斯戒朕聽朝晏
罷思闡政術雖百辟卿士有懷必聞而蓄響邊遐未
臻魏闕或屈以貧陋或間以山川頓足延首無因奏
達豈所謂沈浮靡漏遠邇兼得者哉四方士民若有
欲陳言刑政益國利民淪礙幽遠不能自通者各在
條布所懷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聞
達聰明致理化策 唐白居易
夫欲達聰明致理化則在乎奉成式不必乎創(chuàng)新規(guī)
也臣聞堯之所以神而化者聰明文思也舜之所以
圣而理者明四目達四聰也蓋古之理化皆由聰明
出也自唐虞以降斯道寖衰秦漢以還斯道大喪上
不以聰接下下不以明奉上聰明之道既阻于上下
則訛偽之俗不得不流于內外也國家承百王已弊
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于是始立匭使始加諫員始
命待制官始設登聞鼓故遺補之諫入則朝廷之得
失所由知也匭使之職舉則天下之壅蔽所由通也
待制之官進則眾人之謀猷所由展也登聞之鼓鳴
則群下之冤濫所由達也此皆我烈祖所刱累圣所
奉雖堯舜之道無以出焉故貞觀之太和開元之至
理率由斯而馴致矣自貞元以來抗疏而諫者留而
不行投書于匭者寢而不報待制之官經時而不見
于一問登聞之鼓終歲而不聞于一聲恐眾人之謀
猷或未盡展朝廷之得失或未盡知壅蔽者有所未
通冤濫者有所未達今幸當陛下踐祚體元之始施
令布和之初則宜申明舊章修舉廢事使列圣之述
作不墜陛下之聰明惟新以初為常今其時矣時不
可失惟陛下措而行之則堯舜之化祖宗之理可得
而致矣臣故曰達聰明致理化在乎奉成式不必乎
創(chuàng)新規(guī)也
進善旌賦
以設之通衢
俾人進善為韻
李逢吉
皇唐之與伊唐也浚哲文思異代同時咸進善以欽
若又建旌以求之不進善焉何以延側陋之士不彰
別也何以嘉讜正之詞是宜式創(chuàng)宏模聿陳令典綴
折羽以藻耀植修竿之偃蹇相其地以崇樹所宜因
其人以康莊是踐即之者有以翊圣瞻之者于焉遷
善忠謇之徒風馳云趨畢□臣節(jié)同膺帝俞猶金礪
而君臣合契類土圭而形影相符迥立岧亭而克同
國柄直行勁挺而自陟天衢由是悉索草茅罔資介
儐高懸垂逮下之德仰視知不言之信咸策足以員
來思捐軀而自徇同于舞羽至誠之感必臻異彼弨
弓非禮之招不進大哉求仁其必有因懿此標表本
乎諮詢制其事者上惟允恭之帝集其下者眾皆可
封之人是必隨謗木以用舍與諫鼓為等倫若夫容
衛(wèi)繁多制度奇詭元□始務其厭勝翠鳳式崇乎侈
靡虎武之示勇則那日月之比崇徒爾寧有裨于啟
沃且無取于率俾偉夫有臺有宮胡為乎途中所以
闡于圣聰使無不通爰樹爰揭豈惟乎人悅所以尊
彼雋杰使皆就列然后朝廷邁德嗣于羲軒得賢方
于稷躬好問之裕有知人之哲固以日奏于嘉言
矧斯旌之攸設
進善旌賦 竇從直
邈矣帝德至哉圣謨廢置殊時古今合符孑孑之狀
可觀將從五達孜孜之道斯表克協(xié)三無是以聳彼
群彥致之康衢愿揚美以歸厚思獻忠而效孚故得
繼以此信言由是進明揚既達且自殊于表閭謇諤
必陳豈可同夫先俊觀其悠揚廣沖旖旎從風諒賢
愚以咸覿固朝野而必同式委垂而下俯埃乍直
指而上映晴空過之而凜然生敬仰止而卓爾在中
茍厥志之有立當其誠以遂通俾其不進不止豈徒
自西自東已哉俟爾貞烈自非虛設既異詩人之干
旄匪同叔孫之綿蕞匪善奚取惟賢是謁彼謗木焉
得而比矣諫鼓胡可而儔之茍匡救之惟征我無爾
詐而旌別之有制爾無我欺則賢既樂只人將率俾
不獨翻曉日以搖搖獵輕風而靡靡至仁斯被至化
為淳何必改舊然后為新矯前王之令德酌古典之
攸遵雖訓以克備尚芻蕘之是詢萬國欽風巖廊
畫英髦之士百蠻向化版筑無屠釣之人故知至德
在于求賢救世資乎擇善則設旌之道也為皇王之
盛典
諫鼓賦 王起
先王懼五諫之或替恐四聰之有蔽爰立鼓于朝得
為邦之制臣之擊也將宣補袞之誠君之聽焉是□
從繩之契所以臨下國所以承上帝豈冬冬于金奏
之間坎坎于宮懸之際亦既戒止居然可分契無私
之路彰不諱之君猛虡趪趪以時立直言謇謇而必
聞借如明明哲后輔以賢佐懼德化之失慮政刑之
墮必佇斯音用補其過乃有誾誾之闕諤諤如林或
匪躬自致或造膝來箴叫帝閽而九重猶遠獻工藝
而一人且深于是伐茲鼉鼓殷爾雷聲作援枹雖假
下臣之手聞黈纊終沃大君之心豈表識于作礪將
思度于如金
禹拜昌言賦
以圣人之心
聞善必拜為韻
楊乃
大禹君臨勤求意深茍一言之入耳必載拜以明心
蓋以勵華彝形古今所以旨酒盈前莫縱彈絲之響
美詞將貢俄聞撼玉之音豈不以詢彼芻蕘防乎驕
逸既可大而可久亦無固而無必所以嘉謀方聽當
業(yè)業(yè)以折腰直語纔聆復虔虔而屈膝蓋以廣其所
見求其所聞欲使善惡之源自別賢愚之路斯分況
乎傳舜之規(guī)受堯之命得不固社稷根本察風俗利
病是以臣不能諫君兮非曰忠君不能納諫兮非曰
圣執(zhí)至理以垂教采昌言而化人茍有言可佐王道
正人倫陶也不得不進禹也不得不遵所以聞妙略
以開容拖冕旒而拂地覽弘謨而致敬低珩佩以鏘
身懼溝洫之未通憂禮樂以將壞以正直為龜鏡以
忠讜為規(guī)戒是以蘊昌言兮不可不陳聞昌言兮不
得不拜遂使共守丕業(yè)長光帝基若魚水相逢之日
同云龍曾合之時符郊畤以陳儀固難比矣望行宮
而設禮曷可方之我皇紹九圣之雄圖舉百王之令
典急于求士樂于聞善所以獻昌言之忠臣必待之
臺鉉
木從繩賦
以木以繩直
君由諫明為韻
張圣之
古之善諫者喻其心如繩直展成規(guī)于良木既折中
而經始必周流而牽復以其性有曲直固從乎彌綸
以其材有短長必由之盈縮故可彰其言兮直如矢
喻其諫兮從如水既應用而無方且適道而虛己為
棆桷之無繆成棟梁之有以舉直錯枉且明徑挺之
心動而悅隨不失縱橫之理觀夫度彼山林直以絲
繩既遵時而有作乃底績而其凝斷長補短物無失
性損上益下道罔不興猶其善而惟變所適類夫諫
而不命其承匪差毫厘存乎楷式在操張而為務乃
經紀以成德操端有準希匠石以財成枉撓必從表
王道之正直況夫準以綸綍順乎節(jié)文不循枉以為
利必適道而斯分假物而言故引從繩之木樂諫為
喻明乎則圣之君原其納誨之謀觀其所由既規(guī)矩
而有制豈文理而是求糾纏既施足彰妙道之用眾
材方正比夫從諫如流且夫獻直言者必有備無患
木從繩者□執(zhí)藝而諫故得明乎官以相規(guī)人之無
訕矧其不枉道以求用恒守道以為名匡乎不正使
其正規(guī)其不平使其平斯所謂不可欺于繩墨乃得
配乎權衡恭惟賦于說命知諫道之克明
如石投水賦
以仁義忠信
公平能諫為韻
劉辟
圣之求賢也詳明水之受物也柔順石遇柔而不阻
臣俟明而必進漢祖興兮昌言納留侯輔兮皇威振
喻石水以興詞配盬梅而稱雋堅脆性異應廣納而
來投尊卑禮殊致精誠而取信伊木為體既清而平
猶君為德既貞而明石豈自投假海納之弘量臣非
茍進由天聽而察誠用率于有類將感于無情虛而
受者其理遠含而容者其道行何幽邃之能間奚渺
彌之足驚夫國之勃興必多賢智繼九臣之跡膺三
杰之義煥發(fā)英藻呈龍章與鳳姿敬宣嘉猷謂岳生
而天賜豈不由山有巨石水有通津忽擊流以澎湃
俄答響于奫淪雖源深流長乃入無不至而體柔處
潤則托有所因移他山之貞質依上善之全仁夫水
石之奧旨與君臣之等倫今天子端居穆清時和海
晏念投石之契爰求秉鈞思箴闕之規(guī)載征驟諫由
是如石之義啟投水之情通彼以誠應我亦符同懸
天爵之榮獲斯人瑞尊五岳之禮視乎上公恒啟沃
以為志方清明而在躬比石固業(yè)欽賢纘功儻或水
不周容石乃無由寓質君不虛己臣則曷能推忠可
以垂誡訓可以流德風則知圣既作兮政惟恒石既
投兮賢必澄敢獻良哉之詠愿揚美于廉能
如石投水賦
以圣獎忠直
從諫如流為韻
白敏中
石明臣節(jié)水喻圣總順投既因于納諫虛受必俟乎
輸忠從以讜言出清規(guī)而有中類夫貞節(jié)入碧浪以
無窮爰自人謀式彰天獎言必在乎能發(fā)道奚疑于
虛往自懷從善聞蹇蹇于股肱何異臨川運磷磷于
指掌理既符于水石事且契于云龍佇啟心而是贊
在虛己而能容石投水而誠資手敏臣佐君而詎得
面從當手敏則水不傷清匪面從則君能立政嘉獻
替而無爽幸遭逢而有慶致至堅于元奧象以得賢
受可轉于清流因之啟圣所以垂衣廣納側席深居
言之者何常率爾聞之者足以起予攻玉之形隨帝
心之沃若補天之質應王澤之濡如既而流謗靡行
沉幾自得當持重而無撓冀臨深而不惑逆于耳而
順于心黜其邪而褒其直用礪金于睿鑒渙汗?jié)撏?br />舉韞玉于恩波津涯莫測于是宣教化罷畋游開直
道務旁求發(fā)揮諤諤之明節(jié)會合洋洋之圣謀石以
貞堅本無疑于虛擲水惟柔順安有阻于暗投夫然
則臣心磊落而上達君德汪洋而下流況乎舟楫之
道大行不侮不慢藥石之言盡入何憂何患當?shù)捞?br />而人悅固河清而海晏彼漢高之用留侯未若吾皇
之納諫
求直言詔 宋韓維
朕涉道日淺暗于致治政失厥中以于陰陽之和乃
自冬迄春旱暵為虐四海之內被災者廣間詔有司
損常膳避正殿冀以塞責消變歷日滋久未蒙休應
嗷嗷下民大命近止中夜以興震悸靡寧永惟其咎
未知攸出意者朕之聽納不得于理歟獄訟非其情
歟賦斂失其節(jié)歟忠謀讜言郁于上聞而阿諛壅蔽
以成其私者眾歟何嘉氣之久不效也應中外文武
臣寮并許實封直言朝政闕失朕將親覽考求其當
以輔政理三事大夫其務悉心交儆成朕志焉
為雨災許言時政闕失詔 王珪
蓋聞古之圣賢在位陰陽和風雨時日月光星辰靜
黎民阜蕃以底休平朕甚慕之朕猥以眇身托于王
公之上夙夜以思惟懼不能以承先帝鴻業(yè)而比年
以來水潦為沴乃八月庚寅大雨京師室廬墊傷被
溺者眾大田之稼害于有秋竊跡災變之來曾不虛
發(fā)豈朕之不敏于德而不明于政歟將天下刑獄滯
冤賦繇煩苦民有愁難亡聊之聲以奸其順氣歟不
然則何天戒之甚也今飭躬焦思欲銷復大異而未
聞在位者之忠言進祈自新厥路何繇焉應中外臣
寮并許上實封言時政闕失及當世之利病可以佐
元元者悉心以陳毋有所諱執(zhí)政大臣皆朕之股肱
其協(xié)德交修以輔朕之不逮
從諫如流賦 范仲淹
圣人以治歷干綱思邁前王從忠諫而弗逆觀流水
以堪方每行補過之言曾無凝滯或得興邦之議寧
昧激揚矧夫內守宗社外臨華夏臣不興諫則君道
有虧君不從諫則臣心莫寫所以遵啟沃之致理若
汪洋之就下設樽以進似使其狎而玩之折檻弗誅
寧見其蹈而死者豈不以君之德也貴納諫而溫恭
水之性也美隨流而順從故周旋而納善如蕩漾而
朝宗詢彼芻蕘豈愧束薪之詠聽諸藥石更疑浮磬
之容莫不洞達四聰旁求五諫上既資于獻替下寧
生于謗訕聞言必信不爭之勢何殊擇善以從就濕
之情無間于以見萬乘之主納賢以虛七人之職竭
節(jié)而居又何煩于斷鞅豈有悔于觀魚由是忠讜咸
臻信智者之所樂俊賢是效見臣心之亦如又何必
轉圓取規(guī)從繩為軌但見弗違于啟乃自可偕行于
沔彼所以明虛受之功所以得上善之旨及溜之士
雖濡首而何傷補袞之臣思澣衣而可美夫如是則
咸歌不諱但見寡尤上下莫聞于闕政大小皆罄于
嘉謀威王之三賞屢行恩波下施晏子之一言見用
德澤旁流我后光被群方柔懷多士陳謗木而聽政
建善旌而求理所以彰從諫之心率疏通而如水
五聲聽政賦
以圣人虛懷
求理設教為韻
田錫
伊昔夏禹君臨兆民設五聲以羅列從萬務以躬親
詢采謨猷雖芻蕘之必達敷陳忠讜因金石以來伸
故德如天贊功惟日新所以文命稱為圣人者也蓋
以事堯統(tǒng)天翼舜為理常率職于曠土遂成功于導
水昊穹寶運因王者以應期虞氏瑤圖乃禪之而在
己莫不夙興念理夕惕虛懷思納善之有益諒虛受
以克諧冀以圣功維達聰之與明目將令儉德比茅
茨之與土階于是筍文陳鼓鞞斯設泗濱之玉磬
居次鳧氏之金鏞就列被鳴鐸之在懸亦揚音而中
節(jié)五音遞奏來直諫以無疑眾善畢臻補皇猷而靡
缺乃曰教我以道者振靈鼉而獻謀咨爾以義者聞
華鐘而采收考鞞者謂余以獄擊磬者告吾以憂彼
言事之激切在鐸韻之周流扣擊以聞所謂乎同聲
相應鏘洋有節(jié)罔殊乎同氣相求是知居大寶以至
公納嘉謨而設教有以見圣人以道為體以天為貌
必包納而弗厭蓋仁賢之可樂兢兢業(yè)業(yè)敢弗躬而
弗親穆穆皇皇實是則而是效美哉謙尊而卑不可
逾體道而受人以虛信君臣之共濟若魚水之相于
諫有五焉所以五器之音命爾德惟一也宜以一言
之善弼余故得天錫元圭帝傳大政菲飲食以示儉
美黻冕而稱盛宜乎仲尼曰禹吾無間焉于以見有
夏之至盛也
為君難論下 歐陽修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夫人之言非
一端也巧辨縱橫而可喜忠言質樸而多訥此非聽
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
耳而觸怒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賢愚也是皆未
足為難也若聽其言則可用然用之有輒敗人之事
者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
然后為聽言之難也請試舉其一二戰(zhàn)國時趙將有
趙括者善言兵自謂天下莫能當其父奢趙之名將
老于用兵者也每與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終不以括
為能也嘆曰趙若以括為將必敗趙事其后奢死趙
遂以括為將其母自見趙王亦言括不可用趙王不
聽使括將而攻秦括為秦軍射死趙兵大敗降秦者
四十萬人坑于長平蓋當時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
有如括大敗者也此聽其言可用用之輒敗人事者
趙括是也秦始皇欲伐荊問其將李信用兵幾何信
方年少而勇對曰不過二十萬足矣始皇大喜又以
問老將王剪剪曰非六十萬不可始皇不悅曰將軍
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為可用即與兵二十萬使伐
荊王剪遂謝病退考于頻陽已而信大為荊人所敗
亡七都尉而還始皇大□自駕如頻陽謝剪因強起
之剪曰必欲用臣非六十萬不可于是卒與六十萬
而往遂以滅荊夫初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
不能以成功者王剪是也且聽計于人者宜如何聽
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敗事聽其言若不可用舍
之宜矣然必如其說則成功此所以為難也予又以
謂秦趙二主非徒失于聽言亦由樂用新進忽棄老
成此其所以敗也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
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
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若趙括者則又有說焉
予略考史記所書是時趙方遣廉頗攻秦頗趙名將
也秦人畏頗而知括虛言易與也因行反間于趙曰
秦人所畏者趙括也若趙以為將則秦懼矣趙王不
悟反間也遂起括為將以代頗藺相如力諫以為不
可趙王不聽遂至于敗由是言之括虛談無實而不
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趙之諸臣藺相如等亦
知之外至敵國亦知之獨其主不悟爾夫用人之失
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
也前世之禍亂敗亡由此者不可勝數(shù)也
諫論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
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夫君之大天也
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
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
臣是也猶懼其選耎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
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
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
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
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
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
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
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
陶唐氏
帝堯下聽于人設諫鼓謗木
按管子桓公問篇堯有衢室之問下聽于人
按鄭樵通志五帝紀帝堯置諫鼓達窮民立謗木使
人書之樂聞過也
有虞氏
帝舜命四岳開言路
按書經舜典詢于四岳明四目達四聰
蔡
傳
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于四岳之官廣四方之
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
大
全
唐孔氏曰明四方之目
使為己遠視四方也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聞
四方也恐遠方有所壅塞令為己悉聞見之
按管子桓公問篇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
按崔豹古今注舜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
夏后氏
帝禹懸鐘鼓磬鐸置鼗以求昌言
按管子桓公問篇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
注
訊問也唉驚問也
按淮南子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
置鼗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
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
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鼗
商
成湯從諫弗咈
按書經伊訓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
孔
傳
言湯從諫如流
按管子桓公問篇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周
武王置誡慎之以開言路
按劉勰新論貴言篇武王置誡慎之以圣哲之神
鑒窮機洞微非有毫發(fā)之謬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
之路
漢
文帝二年下詔求言除誹謗訞言之罪
按漢書文帝本紀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詔
曰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之人主不德布
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
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
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惟二三執(zhí)政
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
及□以啟告朕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
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
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
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
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
勿聽治
后元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文帝本紀后元年春三月詔曰間者數(shù)年比
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
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
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
此將百官之奉養(yǎng)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
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
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
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
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
相列侯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
思無有所隱
宣帝本始四年以郡國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
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
承洪業(yè)奉宗廟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
震北海瑯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
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
毋有所諱
地節(jié)二年下詔求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地節(jié)二年五月令群臣得奏封事
以知下情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
地節(jié)三年以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三年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
地震朕甚懼焉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
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元帝初元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二年秋七月詔曰歲比災害
民有菜色慘怛于心已詔吏虛倉廩開府庫振救賜
寒者衣今秋禾麥頗傷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
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
意陳朕過靡有所諱
初元三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三年六月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
繇陰陽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
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偷合茍從未肯極言
朕甚閔焉永惟蒸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于非
業(yè)之作衛(wèi)于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
罷甘泉建章宮衛(wèi)令就農百官省費條奏毋有所諱
永光四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四年夏六月戊寅晦日有蝕
之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
蒙澤今朕暗于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靡瞻不眩
靡聽不惑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無
成功此天下所著聞也公卿大夫好惡不同或緣奸
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蝕
之詩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來公卿大
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直言盡意
無有所諱
成帝建始元年詔公卿直言無諱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博問
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建始三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蝕之
夜地震未央宮殿中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
為之立君以統(tǒng)理之君道得則草木昆蟲咸得其所
人君不德謫見天地災異婁發(fā)以告不治朕涉道日
寡舉錯不中乃戊申日蝕地震朕甚懼焉公卿其各
思朕過失明白陳之女無面從退有后言
河平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蝕
之既詔曰朕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未能奉稱傳曰男
教不修陽事不得則日為之蝕天著厥異辜在朕躬
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輔不逮百僚各修其職惇任
仁人退遠殘賊陳朕過失無有所諱
鴻嘉二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二年春三月詔曰古之選賢
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下無逸民教化流
行風雨和時百谷用成眾庶樂業(yè)咸以康寧朕承鴻
業(yè)十有余年數(shù)遭水旱疾疫之災黎民婁困于饑寒
而望禮義之興豈不難哉朕既無以率道帝王之道
日以陵夷意乃招賢選士之路□滯而不通與將舉
者未得其人也其舉敦厚有行義能直言者冀聞切
言嘉謀匡朕之不逮
永始二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蝕之
詔曰乃者龍見于東萊日有蝕之天著變異以顯朕
郵朕甚懼焉公卿申敕百僚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
安百姓者條奏
永始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四年六月甲午詔曰乃者地震京
師火災婁降朕甚懼之有司其悉心明對厥咎朕將
親覽焉
元延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元延元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
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
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公卿大夫博
士議郎其各悉心惟思變意明以經對無有所諱
哀帝元壽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哀帝本紀元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
之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宿夜憂勞未皇寧息
惟陰陽不調元元不贍未睹厥咎婁敕公卿庶幾有
望至今有司執(zhí)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埶獲名溫
良寬柔陷于亡滅是故殘賊彌長和睦日衰百姓愁
怨靡所錯躬乃正月朔日有蝕之厥咎不遠在余一
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僚敦任仁人黜遠殘
賊期于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
后漢
光武帝建武六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六年九月丙寅晦日有
食之冬十月丁丑詔曰吾德薄不明寇賊為害強弱
相陵元元失所詩云日月告兇不用其行永念厥咎
內疚于心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百僚并上
封事無有隱諱
建武七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七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
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zhàn)栗恐懼夫何言哉今
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職任奉遵法度惠
茲元元百僚各上封事無有所諱
明帝永平三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永平三年八月壬申晦日有蝕
之詔曰朕奉承祖業(yè)無有善政日月薄蝕彗孛見天
水旱不節(jié)稼穡不成人無宿儲下生愁墊雖夙夜勤
思而智能不逮昔楚莊無災以致戒懼魯哀禍大天
不降譴今之動變儻尚可救有司勉思厥職以匡無
德古者卿士獻詩百工箴諫其言事者靡有所諱
永平八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八年冬十月壬寅晦日有食之
既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yè)而下貽人怨上動三光
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謂至譴永思厥咎
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覽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詔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人冤不能理吏黠不
能禁而輕用人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jié)喜怒過差昔
應門失守關睢刺世飛蓬隨風微子所嘆永覽前戒
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永平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十一月詔有司各上封
事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
位十一月甲辰晦日有食之詔有司各上封事
和帝永元七年以日食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七年夏四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帝引見公卿問得失令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
議郎郎官會廷中各言封事
安帝永初二年詔百僚郡國指變以聞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jù)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yè)而陰陽差越變異并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shù)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
建光元年以地震詔陳得失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建光元年十一月己丑郡國三
十五地震或坼裂詔三公已下各上封事陳得失
順帝陽嘉二年以京師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師地
震五月庚子詔曰朕以不德統(tǒng)奉鴻業(yè)無以奉順干
坤協(xié)序陰陽災眚屢見咎征仍臻地動之異發(fā)自京
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
奉答戒異異不空設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
靡有所諱
永和元年以災異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永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曰朕
秉政不明災眚屢臻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
遠地搖京師咎征不虛必有所應群公百僚其各上
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
建康元年八月庚午沖帝即位九月詔百僚皆上封
事
按后漢書沖帝本紀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
九月庚戌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
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
桓帝建和元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詔三公九卿校尉各言得失夏四月庚寅京師
地震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
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
延熹五年以地震詔公卿上封事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五年五月乙亥京師地震
詔公卿各上封事
靈帝建寧元年以日食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
之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二年以災異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二年夏四月癸巳大風雨雹詔
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四年三月辛酉詔公卿至六百石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光和六年令群臣各陳政要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和六年
夏旱七月制書引咎詔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獻帝建安十一年魏公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武帝本紀建安
十一年注魏書載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眾建立
輔□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斯實君臣
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以來不聞嘉
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諸掾屬治中別
駕常以月旦各名其失吾將覽焉
延康元年魏王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
元年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
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
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lián)|紳考
六藝吾將兼覽焉
魏
齊王正始元年以久旱詔求讜言
按魏志齊王本紀正始元年春二月自去冬十二月
至此月不雨丙寅詔群公卿士讜言嘉謀各悉乃心
晉
武帝泰始二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二年九月乙未散騎常侍皇
甫陶傅元領諫官上書諫諍有司奏請寢之詔曰凡
關言人主人臣所至難而苦不能聽納自古忠臣直
士之所慷慨也每陳事出付主者多從深刻乃云恩
貸當由主上是何言乎其詳評議
按冊府元龜泰始二年九月散騎常侍皇甫陶傅元
共掌諫職上疏言事詔曰二常侍懇懇于所論可謂
乃心欲佐益時事者也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豈得
不使發(fā)憤邪二常侍所論或舉其大較而未備其條
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座廣共研精凡關言
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難而人主苦不能虛心聽納自
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每念于此未
嘗不嘆息也故前詔敢有直言勿有所拒庶幾得以
發(fā)蒙補過獲保高位茍言有偏善情在忠益雖文辭
有謬誤言語有得失皆當曠然恕之古人有不拒誹
謗況皆善意在可采錄乎近者孔綦毋和皆按以
輕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區(qū)區(qū)之朝而無諱
言之忌也
泰始四年下詔求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四年九月詔曰雖詔有所欲及奏
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泰始五年秋七月延群公詢讜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康七年以日食詔公卿大臣極言無諱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七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
之乙卯詔曰比年災異屢發(fā)日食三朝地震山崩邦
之不臧實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極言其故勿
有所諱
元帝太興元年詔公卿直言得失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元年十一月庚申詔曰朕以
寡德纂承洪緒上不能調和陰陽下不能濟育群生
災異屢興咎征仍見壬子乙卯雷震暴雨蓋天災譴
誡所以彰朕之不德也群公卿士其各上封事具陳
得失無有所諱將親覽焉
太興二年十二月乙亥詔百官各上封事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寧三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直言引
亮正想群賢達吾此懷矣予違汝□堯舜之相君臣
也吾雖虛暗庶不拒逆耳之談稷契之任君居之矣
望共勖之
宋
文帝元嘉五年詔求讜言
按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五年春正月乙亥詔曰朕恭
承洪業(yè)臨饗四海風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鑒
寐惟憂加頃陰陽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
予思所以側身克念議獄詳刑上答天譴下恤民瘼
群后百司其各獻讜言指陳得失勿有所諱
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元嘉三十年四月己巳即皇帝
位秋七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甲寅詔曰世道未夷惟
憂在國夫使群善畢舉固非一才所議況以寡德屬
衰薄之期夙宵寅想永懷待旦王公卿士凡有嘉謀
善政可以維風訓俗咸達乃誠無或依隱
孝武帝大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元年冬十月丙申詔曰旒
纊之道有孚于結繩日昃之勤已切于姬后況世弊
教淺歲月澆季朕雖□力宇內未明求衣而識狹前
王務廣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朝咨野怨自達者
寡惠民利公所昧實眾自今百辟庶尹下民賤隸有
懷誠抱志擁□衡閭失理負謗未聞朝聽者皆聽躬
自申奏小大以聞朕因聽政之日親對覽焉
明帝泰始二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明帝本紀泰始二年十一月壬辰詔曰矢機
詢政立教之攸本舉賢聘逸弘化之所基故負鼎進
策殷代以康釋釣作輔周祚斯乂朕甫承大業(yè)訓道
未敷雖側席忠規(guī)□夢巖筑而良圖莫薦奇士弗聞
永鑒通古無忘宵寐今藩隅克晏敷化維始屢懷存
治實望箴闕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
俗濟時咸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南齊
高帝建元三年詔求讜言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三年春正月壬戌朔詔王
公卿士薦讜言
武帝永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元年春正月壬子詔內外
群僚各舉朕違肆心規(guī)諫
□林王隆昌元年春正月詔百僚極陳得失
按南齊書□林王本紀云云
明帝建武二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建武二年春正月辛未詔王公
卿士內外群僚各舉朕違肆心極諫
東昏侯永元三年春正月辛亥詔天下百官陳讜言
按南齊書東昏侯本紀云云
梁
武帝天監(jiān)元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jiān)元年夏四月癸酉詔曰商俗
甫移遺風尚熾下不上達由來遠矣升中馭索增其
凜然可于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
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從我江漢功在可策
犀兕徒弊龍蛇方縣次身才高妙擯壓莫通懷傅呂
之術抱屈賈之嘆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匭夫大政侵
小豪門陵賤四民已窮九重莫達若欲自申□可投
肺石函
天監(jiān)六年詔士民陳言可采者大小以聞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春正月辛酉朔詔曰徑寸之
寶或隱沙泥以人廢言君子斯戒朕聽朝晏罷思闡
政術雖百辟卿士有懷必聞而蓄響邊遐未臻魏闕
或屈以貧陋或間以山川頓足延首無因奏達豈所
以沈浮靡漏遠邇兼得者乎四方士民若有欲陳言
刑政益國利民淪礙幽遠不能自通者可各詮條布
懷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聞
天監(jiān)九年詔群臣集議各陳損益
按梁書武帝本紀九年五月己亥詔曰朕達聽思治
無忘日昃而百司群務其途不一隨時適用各有攸
宜若非總會眾言無以備茲親覽自今臺閣省府州
郡鎮(zhèn)戍應有職僚之所時共集議各陳損益具以奏
聞
天監(jiān)十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年秋七月丙辰詔曰昔公卿面
陳載在前史令仆陛奏列代明文所以厘彼庶績成
茲群務晉氏陵替虛誕為風自此相因其失彌遠遂
使武帳空勞無汲公之奏丹墀徒辟闕鄭生之履三
槐八座應有務之百官宜有所論可入陳啟庶藉周
爰少匡寡薄
大同二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二年三月庚申詔曰政在養(yǎng)
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朕以寡德運屬時
來撥亂反正倏焉三紀不能使重門不閉守在海外
疆埸多阻車書未一民疲轉輸士勞邊防徹田為糧
未得頓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無沃心之言四
聰闕飛耳之聽州輟刺舉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負謗
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奸胏石空陳懸鐘徒設
書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實賴賢佐匡其不及
凡厥在朝各獻讜言政治不便于民者可悉陳之若
在四遠刺史二千石長吏并以奏聞細民有言事者
咸為申達朕將親覽以紓其過文武在位舉爾所知
公侯將相隨才擢用拾遺補闕勿有所隱先是尚書
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
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鍾過不能自覺
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于民有蠹患
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
大同五年詔言政事得失
按梁書武帝本紀五年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聰既闕
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致紕繆凡是政事不便于民
者州郡縣即時皆言勿得欺隱如使怨訟當境任失
而今而后以為永準
大同六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八月辛未詔曰經國有體必
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
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立求決
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fā)言便是是故放勛之圣
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朕寡德所能獨斷
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得
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
大同十一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一年春三月庚辰詔曰皇王在
昔澤風未遠故端居元扈拱默巖廊自大道既淪澆
波斯逝動競日滋情偽彌作朕負扆君臨百年將半
宵漏未分躬勞政事白日西浮不遑□飯退居猶于
布素含咀匪過藜藿寧以萬乘為貴四海為富唯欲
億兆康寧下民安乂雖復三思行事而百慮多失凡
遠近分置內外條流四方所立屯傳邸冶市埭桁渡
津稅田園新舊守宰游軍戍邏有不便于民者尚書
州郡各速條上當隨言除省以舒民患
陳
宣帝太建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四年九月辛亥詔曰舉善從
諫在上之明規(guī)進賢謁言為臣之令范朕以寡德嗣
守寶圖雖世襲隆平治非寧一辨方分職旰食早衣
傍闕爭臣下無貢士何其闕爾鮮能抗直豈余獨運
匪薦讜言置鼓公車罕論得失施石象魏莫陳可否
朱云摧檻良所不逢禽息觸楹又為難值至如衣褐
以見擔簦以游或耆艾絕倫或妙年異等干時而不
偶左右莫之譽黑貂改弊黃金且殫終身滯淹可為
太息又貴為百辟賤有十品工拙并騖勸沮莫分街
謠徒擁廷議斯闕實朕之弗明而時無獻替永言至
治何乃爽歟外可通示文武凡厥在位風化乖殊朝
政紕蠹正色直辭有犯無隱
太建十四年正月后主即位三月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
三月癸亥詔曰昔睿后宰民哲王御雖德稱汪濊
明能普燭猶復紆己乞言降情訪道高咨岳牧下聽
輿臺故能政若神明事無悔吝朕纂承丕緒思隆大
業(yè)常懼九重已邃四聰未廣欲聽昌言不疲痹足若
逢廷折無憚批鱗而口柔之辭儻聞于在位腹誹之
意或隱于具寮非所以弘理至公緝熙帝載者也內
外卿士文武眾司若有智周政術心練治體救民俗
之疾苦辯禁網之□密者各進忠讜無所隱諱朕將
虛己聽受擇善而行庶深鑒物情匡我王度
后主至德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至德四年春正月甲寅詔曰堯施
諫鼓禹拜昌言求之異等久著前徽舉以淹滯復聞
昔典斯乃治道之深規(guī)帝王之切務朕以寡昧丕承
鴻緒未明虛己日旰興懷萬機多紊四聰弗達思聞
蹇諤采其謀計王公已下各薦所知旁詢管庫爰及
輿皂一介有能片言可用朕親加聽覽佇于啟沃
北魏
明元帝泰常三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崔浩傳泰常三年彗
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斗絡紫微犯天棓八十余日
至漢而滅太宗召諸儒術土問之曰今天下未一四
方岳峙災咎之應將在何國朕甚畏之盡倩以言勿
有所隱
孝文帝延興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延興元年九月壬戌詔在位及
民庶直言極諫有利民益治損政傷化悉心以聞
承明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承明元年八月甲子詔曰朕猥
承前緒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緝熙政道群公卿士其
各勉厥心匡朕不逮諸有便民利國者具狀以聞十
月己未詔曰朕纘承皇極照臨萬方思闡遐風光被
兆庶使朝有不諱之音野無自蔽之響疇咨帝載詢
及芻蕘自今已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聽上書直
言極諫勿有所隱諸有便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風俗
者有司以聞朕將親覽與三事大夫論其可否裁而
用之
太和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三年八月壬申詔群臣直
言盡規(guī)靡有所隱
太和七年下詔求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七年九月壬寅詔曰朕承祖宗
夙夜惟懼然聽政之際猶慮未周至于按文審獄思
聞己過自今群臣奏事當獻可替否無或面從使朕
之過彰于遠近
太和八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八年八月甲辰詔曰帝業(yè)至重
非廣詢無以致治王務至繁非博采無以興功先王
知其如此故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是以諫鼓置
于堯世謗木立于舜庭用能耳目四達庶類咸熙朕
承累圣之洪基屬千載之昌運每布遐風景行前式
承明之初班下內外聽人各盡規(guī)以補其闕中旨雖
宣允稱者少故變時法遠遵古典班制俸祿改更刑
書寬猛未允人或異議思言者莫由申情求諫者無
因自達故令上明不周下情壅塞今制百辟卿士工
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損化傷政直言極諫勿
有所隱務令辭無煩華理從簡實朕將親覽以知世
事之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太和九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九年二月乙巳詔曰昔之哲王
莫不博采下情勤求箴諫建設旌鼓詢納芻蕘朕班
祿刪刑慮不周允虛懷讜直思顯洪猷百司卿士及
工商吏民其各上書極諫靡有所隱
太和十一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一年六月癸未詔曰春旱至
今野無青草上天致譴實繇匪德百姓無辜將罹饑
饉寤寐思求罔知所益公卿內外股肱之臣謀猷所
寄其極言無隱以救民瘼
宣武帝正始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正始三年二月丙辰詔曰昔虞
戒面從昌言屢進周任諫輔王闕必箴朕仰纘鴻基
伏膺寶歷思康庶績一日萬幾是以側望忠言虛求
讜直而良策弗進規(guī)畫無聞豈所謂□諧元首匡救
不逮者乎可詔王公已下其有嘉謀深圖直言忠諫
利國便民矯時厲俗者咸令指事陳奏無或依違
孝明帝神龜二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神龜二年二月丁丑詔求直言
諸上書者聽密封通奏
孝昌二年詔直言時政得失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孝昌二年六月戊子詔曰自運
屬艱棘歷載于茲烽驛交馳旌鼓不息祖宗盛業(yè)危
若綴旒社稷洪基殆將淪墜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
無以遠及俾令蒼生罹此涂炭何以茍安黃屋無愧
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素服當親自招募收集忠
勇其有直言正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二十五日悉
集華林東門人別引見共論得失班告內外咸使聞
知
孝莊帝建義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建義元年六月帝以寇難未夷
避正殿責躬撤膳又班募格收集忠勇其有直言正
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陳國家利害之謀赴君親危
難之節(jié)者集華林園面論事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詔求直言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八月詔曰有能直
言極諫不避罪辜謇謇若朱云諤諤若周舍開朕意
沃朕心□予一人利兼百姓者必當寵以榮祿待以
不次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乙酉詔謇正之士聽進見陳
事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云云
北周
明帝武成元年詔公卿大夫讜言極諫
按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六月戊子大雨霖詔曰
昔唐咨四岳殷告六眚睹災興懼咸置時雍朕撫運
膺圖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沴害
麥傷苗隤屋漂垣洎于□墊諒朕不德蒼生何咎刑
政所失罔識厥由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
宜各上封事讜言極論罔有所諱朕將覽察以答天
戒
武帝保定三年四月壬戌詔百官及民庶上封事極
言得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建德元年夏四月丙戌詔百官軍民上封事極言得
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隋
文帝開皇九年下詔求言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九年夏四月壬戌詔曰朕君
臨區(qū)宇于茲九載開直言之路披不諱之心形于顏
色勞于興寢自頃逞藝論功昌言乃眾推誠切諫其
事甚□公卿士庶非所望也各啟至誠匡茲不逮見
善必進有才必舉無或噤嘿退有后言頒告天下咸
悉此意
開皇十一年五月癸卯詔百官悉詣朝堂上封事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煬帝大業(yè)元年詔庶民詣朝堂直言時政闕失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yè)元年三月戊申詔曰聽采輿
頌謀及庶民故能審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
使幽枉必達彝倫有章而牧宰任稱朝委茍為僥幸
以求考課虛立殿最不存治實綱紀于是弗理冤屈
所以莫申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親
存問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
而鄉(xiāng)校之內闕爾無聞恇然夕惕用忘興寢其民下
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
于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聽言部匯考二
唐
高祖武德二年令群臣直言無諱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武德二年閏
二月甲辰考群臣以李綱孫伏伽為上第帝置酒高
會奏九部樂于庭高祖謂裴寂曰隋末無道上下相
蒙主則驕矜臣唯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忠至使社
稷傾危死于匹夫之手朕撥亂反正念在安民平亂
任武臣官方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輔不逮比每
虛心接待冀聞讜言然唯李綱苦盡忠款孫伏伽可
謂誠直余人猶踵敝風俯首而已豈朕所望哉當以
身為嬰兒方朕于慈父有懷必盡有意必申
太宗貞觀元年令侍臣直言無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元年正
月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治正臣事邪主不
能致治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可得安天下也昔
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而定天下既而規(guī)模弘
遠流慶子孫此蓋任得賢人之所致也后世稱美不
容于口朕雖不明闕于學問至夫大好大惡容或知
之幸諸公數(shù)相諫正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
從諫則圣古者天子必有諫臣七人言不用則相繼
以死陛卜開圣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
其狂瞽太宗稱善自是中書門下及三品已上入內
平章軍國必使諫官隨之欲其預聞政事有所開說
太宗虛己納之十一月壬戌太宗謂侍臣曰隋帝性
多猜忌上下情不相達斯豈致治之理乎朕今推赤
心以相付亦望公輩以直心相向縱有指陳深切無
憂逆忤
貞觀三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三年六月己卯大風拔木壬
午詔文武官言事
按冊府元龜貞觀三年五月徐州蝗且旱六月詔曰
豈賞罰不中任用失所將奢侈未革苞苴尚行者乎
文武百辟各宜上封事極言朕過勿有所隱
貞觀四年以旱詔公卿言事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四年二月丁巳以旱詔公卿
言事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
蝕之上謂房元齡蕭瑀曰隋文何等主對曰克己復
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
事宿衛(wèi)之人傳□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
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
得之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
盡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已下
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
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
用庶幾于理也因令有司詔敕不便于時即宜執(zhí)奏
不得順旨施行
貞觀十一年以水災詔求直言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一年秋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
溢乙未詔百官言事
按冊府元龜十一年七月以水災詔文武百寮各上
封事極言朕過勿有所隱諸州官民有能明識治道
方正直諫者并宜薦達朕將親見其人問以得失九
月帝謂侍臣曰朕居九重之內藉左右為耳目但舉
事出入虧政害人必須矯正朕將思改之
貞觀十七年以旱詔群臣言事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七年六月甲午以旱詔京官五
品以上言事
按冊府元龜十七年正月帝謂侍臣曰朕觀古先帝
王何嘗不受正諫以興化拒忠言而亡滅有諫朕安
國者授以高官矯朕為非者加以顯戮虛心佇待終
無所應然喜得三事思有終始一則克平禍亂四裔
順軌二則災異不生百姓殷實三則年在盛壯君臨
天下既喜所得當懼所失三思而動庶無愆尤必不
渭橋乘船霸陵縱轡慎夫人同坐夏太康久獵如此
等事當不煩諫諍耳倘嗜欲遷性喜怒變情但聞一
言而正豈候三諫之勞朕于公等乞言幸無所隱四
月帝謂侍臣曰前王之取天下必藉眾力英才輔助
仰成師主朕昔仗義而起策發(fā)諸心寇平于手即位
以后誠念蒼生有人上封事獻直言能益于時以裨
政要者朕傾耳而聽拭目而覽合于務者不以輿皂
而廢其言也
貞觀二十年詔群臣直言無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二十年
十二月帝手詔曰朕聞堯舜之君自愚而益智桀紂
之主繇智以添愚故異順逆于忠言則殊榮辱于帝
道朕登躡宇宙字育黔恐大德之或虧懼小瑕之
有累候忠良之獻替想英杰之謀猷而諫鼓空懸逆
耳之言罕進謗木徒設悖心之論全無唯昔魏征每
顯余過自其逝也雖有莫彰豈其獨有非于往時而
皆是于茲日固亦庶僚茍順不觸龍鱗所以虛己外
求披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
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高宗永徽元年以地震詔五品以上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元年六月庚辰晉州地震詔
五品以上言事
永徽四年四月壬寅以旱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徽五年以旱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永徽五年正月丙寅以旱詔文武
官朝集使言事
按冊府元龜永徽五年正月以時旱手詔京文武九
品以上及朝集使各進封事極言厥咎九月帝謂五
品以上曰往日不離膝下旦夕侍奉當時見五品以
上論事或有仗下而奏或有進狀而論者終日不絕
豈今時無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已后宜數(shù)論事若
不能面奏任各進狀
龍朔三年以星變詔百寮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龍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
左攝提戊申詔百僚言事
按冊府元龜龍朔三年八月戊申詔凡百在位宜極
言得失悉心無隱以救不逮
總章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唐書高宗本紀總章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
五車詔內外官言事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干封三年二月詔改元為總章
元年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見于畢昴之間乙丑上避
正殿減膳詔內外群官各上封事極言過失于是群
臣上言星雖孛而光芒小此非國眚不足上勞圣慮
請御正殿復常饌帝曰朕獲奉宗廟撫臨億兆謫見
于天誡朕之不德也當責躬修德以禳之群臣復進
曰星孛于東北此高麗將滅之征帝曰高麗百姓即
朕之百姓也既為萬國之主豈可推過于小蕃竟不
從所請乙亥彗星滅
咸亨元年十月庚辰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上元二年四月丙戌以旱詔百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儀鳳元年以星變詔文武官言事
按唐書高宗本紀儀鳳元年七月丁亥有彗星出于
東井八月庚子詔文武官言事
中宗嗣圣四年太后以旱下詔求言
即武后
垂拱三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垂拱三年四月癸丑以旱命京官
九品以上言事
神龍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中宗本紀神龍
元年二月詔九品已上及朝集使極言朝政得失
元宗開元二年正月壬午以關內旱求直諫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三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三年五
月以旱故下詔令諸長官各言時政得失以輔朕之
不逮十月詔曰朕以薄德祗膺睿圖曾不能虛己淳
源勵精至道將致俗于仁壽思納人于軌訓幸乾坤
交泰風雨咸若中外百僚盡知戒懼天下萬姓頗亦
歡康猶恐人或未安政有不愜令外司置匭側門進
狀封章論事靡所不達軒階進規(guī)于何不盡曾無忤
旨之罰實有推心之期豈朕之不誠何人則未諭如
聞朝廷之內噂紛然進不昌言退不訕議懸書以
謗國僑之患鄧析偽言而辨孔子之誅少正自昔為
蠹罔不在茲求于理政固宜懲絕自今已后制敕有
不便于時及除授有不稱于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
私并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已上官乃許其廷爭若
輕肆口語潛行誹讟委御史大夫已下嚴加察訪狀
涉疑似推勘奏聞
開元十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東都大風
拔木壬戌詔州縣長官言事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
木發(fā)屋毀端門鴟吻都城門等及寺觀鴟吻落者殆
半上以旱暴風雨命中外群官上封事指言時政得
失無有所隱
肅宗干元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肅宗本紀干元元年四月乙卯賜文武官階
勛爵京官九品以上言事
按冊府元龜干元元年四月詔京官九品已上許上
封事極言時政得失朕將親覽用佇嘉謀才有可觀
別當甄錄
干元二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干元
二年夏四月壬寅詔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舉賢良
方正直言極諫一人任自封進兩省官十日一上封
事
按冊府元龜二年三月詔昔公卿面諫載在簡冊令
仆陛奏亦惟舊章所以下竭其忠上聞其過君臣同
德豈不盛歟公卿已下有能論時政之非箴朕躬之
闕有益于國有利于人宜盡昌言以救時敝朕必當
行終無諱者朝廷用一人擢一職或有不當亦任奏
論在京文武五品已上正員清資官各舉賢良方正
直言極諫一人任自封進兩省官十日一上封事直
論得失無假文言冀成殿最用存沮勸
上元二年令諫官直言時政得失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上元二年九
月制曰所設諫曹欲聞諷議允副從繩之望須成削
□之書其諫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陳時政得夫若
不舉職事當別有處分
代宗廣德元年令諫官直言無諱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廣德元年七
月制諫官每月一上封事無所回避
廣德二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制
百官有論時政得失并任指陳事實具狀進封必宜
切直無諱有司白身人亦宜準此任詣匭使進表朕
將親覽必加擇用三月詔曰為政者宣之使言作事
者稽之于眾切于求道務以從人將明目而達聰亦
理煩而去惑經國之體庶無闕言文武百官及諸色
人等有論時政得失上封事者狀出后宜令左右仆
射尚書及左右丞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等于尚
書省詳議可否具狀聞奏其所上封事除常參官外
有時辭理可觀或干能堪用者亦宜具言詳議官中
或見不同者即任別狀奏聞十二月乙酉令諫官每
日奏事
大歷七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大歷七年十
一月制曰淮南數(shù)州夏秋無雨朕精誠奉天誡懼臨
下唯恐明有所不照聰有所不達百辟卿士咸□予
違宣示百姓令知朕意
大歷八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大歷八年九月戊子詔京官五品
以上兩省供奉官郎官御史言事
按冊府元龜八年九月詔京官五品已上及兩省供
奉官郎官御史各上封事論國之利害時大有年帝
慮稅重害農弊延百姓乃下是詔旬日內抗疏者百
余人損益各異悉親覽留中不出
大歷十二年下詔求言
按唐書代宗本紀十二年四月癸巳詔諫官獻封事
勿限時側門論事者隨狀面奏六品以上官言事投
匭者無勒副章
按冊府元龜十二年四月詔曰昔予太祖太宗之御
天下也功格二儀不私于己化覃萬宇猶問于人外
與公卿大夫討論政典內與鴻生碩老演暢儒風日
旰忘勞特稱至理猶復旁求諫諍俯察謳謠廣延不
諱之書載建登聞之鼓于時中朝無闕政四海無疲
人歷代是遵列圣相軌朕承天序祗奉睿圖戰(zhàn)戰(zhàn)兢
兢日慎一日于茲十六年矣何嘗不勵精理道欲得
忠賢虛己清心日有所待直詞讜議或時空聞五諫
七臣人其安在眷懷于此耿嘆良深頃以任非其人
凡事壅蔽今則已懲厥罪正乃惟心式佇嘉猷庶裨
不德自今已后諫官所獻封事不限早晚任進狀來
所繇門司不得輒有停滯如須側門論事亦任隨狀
面奏即便令引對如有除拜不稱于職詔令不便于
時法禁乖宜刑嘗未當征求無節(jié)冤濫在人并且極
論得失無回避以稱朕意其常朝官六品已上亦宜
準此其擊登聞鼓者金吾將軍收狀為進不得輒有
損傷亦不許令人遮擁禁止其理匭使但任投匭人
投表狀于匭中依常進不須勒留副本并接時妄有
盤問方便止遏欲使萬邦之事無隔于九重獻替之
謨不遺于聽覽
德宗建中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shù)伦诩次怀?br />大赦制憲官諫官常參官每政事錯綜即面折廷爭
無有所隱憲司彈奏一依貞觀故事其知匭使先有
明敕非不丁寧猶聞?chuàng)矶糇越褚押笱雒咳赵剠Q務
招遠方達聰明目諸司各舉厥職共守至公天下有
才業(yè)尤著高蹈丘園及直言極諫之士所在具以名
聞
興元元年令朝臣面奏時政得失精擇諫官俾直言
無隱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興元
元年九月丁亥上顧謂宰臣曰今大盜雖除時猶多
難宜廣延納以達下情近日諫官都無論奏自今每
正衙及延英坐日常令朝臣三兩人面奏時政得失
庶有弘益
按冊府元龜興元元年九月令精擇諫官俾直言無
隱
貞元元年詔群臣直言時政得失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元年三月甲寅詔宰臣宣諭御史今后上封彈奏人
自陳論不得群署章疏
按冊府元龜貞元元年八月詔令待制官各陳所見
方略十二月以蝗螟之后流庸未復詔延英視事日
令常參官七人對見問以時政得失
貞元四年以地震下詔求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京師地震
詔九品以上官言事
貞元六年以春旱下詔求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六年春旱閏四月乙卯詔常參官
畿縣令言事
按冊府元龜六年閏四月以歲旱令常參官及京畿
縣令各上封事指陳救人之術致旱之繇咸極乃誠
無有所隱
貞元九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九年十一月
日南至郊祀禮畢大赦天下諸司官有陳時政得失
者各盡所見修疏封進人有冤滯事有闕遺悉當極
言無所隱避
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順宗以貞元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詔內外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
極言時政得失有才可觀別當甄獎
憲宗元和二年詔公卿直言無諱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二年十二月丙辰上謂宰臣曰朕覽國書見文皇帝
行事少有過差諫臣論諍往復數(shù)四況朕之寡昧涉
道未明今后事或未當卿等每事十論不可一二而
止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穆宗以元和
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御丹鳳樓大赦詔內外文武
官及諸色人等中任上封事極言時政得失有才可
觀別當甄獎
穆宗長慶四年正月辛亥詔百官言事
按唐書穆宗本紀云云
敬宗寶歷元年詔諫官直言無隱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寶歷元年正
月赦書朕即位之初已有赦令至如損徹服御絕止
他獻限喪葬以息淫費禁奇靡以專女工他淫擅賦
閑糴禁錢吏行奸欺人曷依庇僧道逾濫流貶重輕
錢幣利害軍屯侵占車馬衣服之式未幾廢格已多
或職司惰慢而不能將明或詔書纔行而下已不守
以此求理不亦難乎其元和以來詔并長慶四年三
月三日赦令有委廢不行事在朕躬者諫官直言得
失無有所隱
文宗太和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和元年正
月赦詔內外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極言得失
無有隱諱四月宰臣對罷召常侍諫議給事中中書
舍人起居補闕拾遺集于政事堂宣諭圣旨自今已
后如有公事面論奏者并宜對來六月詔曰內外卿
士有規(guī)朕過宜上封事條奏
太和六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
六年五月庚申詔如聞諸道水旱害人疾疫相繼宵
旰罪己興寢疚懷今長史奏申札瘥猶甚蓋教化未
感于蒸人精誠未格于天地法令或爽官吏為非有
一于茲皆傷和氣并委中外臣僚一一具所見聞奏
朕當親覽無憚直言
太和九年置諫院印令諫官密章言事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和九年十
二月敕創(chuàng)造諫院印一面以諫院之印為文諫院舊
無印茍有章疏各于本司請印諫官有疏人多知之
至是特敕置印兼詔諫官凡所論事有關機密任別
以狀引之不須以官銜結署
開成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成元年正
月一日赦書內外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極言
得失有裨時政必加升擢待以不次
開成二年詔群臣極言得失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
二年三月壬申詔曰朕嗣丕構對越上元虔恭寅畏
于今一紀何嘗不宵衣念道昃食思愆師周文之小
心慕易干之夕惕懼德不類貽列圣羞將欲俗致和
平時無殃咎然誠未格物謫見于天仰愧三靈使□
庶匯思獲有濟浩無津涯昔宋景發(fā)言星因退舍魯
僖納諫饑不害人取鑒往賢深惟自勵在朝群臣方
岳長吏各上封事極言得失□違納誨副我虛懷
按冊府元龜二年三月壬申詔常參官及諸州府長
吏如有規(guī)諫者各上封事極言得失陳救災之本明
致理之方咸竭乃心以輔厥辟
開成三年以星異詔求直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十一月
以妖星見降詔文武百官及諸色人有能通達刑政
之源參考天人之際任各上章疏指言得失
懿宗咸通四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咸通四年正
月詔曰濟濟多士邦國賴之以取寧謇謇匪躬王臣
急之以行義故內懸諫鼓外設匭函思廣謨猷用弘
風教自此在朝廷者勿韜利國之謀居草澤者但貢
安民之策必當開納擇彼所長勿慮依違翻成自滯
旌揚之道無所□焉
僖宗光啟元年詔求直言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啟元年三
月詔曰古者進善翹旌蔽賢削地茍異至公之選適
開浮黨之門要在拔奇方資濟理昔貞觀戡亂既久
治具畢張而馬周徒步獻書上猶前席魏征直言替
否下得竭誠況朕久致履危實惟懵道欲新庶政益
賴群才已詔中外臣僚必使搜羅淹滯仍令文武各
陳所見冀有可裨茍申籌國之謀是濟同舟之患非
無上賞佇稱勤求布告遠近咸使知悉
后梁
太祖干化元年詔求危言正諫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干化元年春正月庚寅赦流
罪以下因求危言正諫
按冊府元龜干化元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庚寅制曰
兩漢已來日蝕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蓋欲
周知時病盡達物情用緝國章以奉天誡朕每思逆
耳罔忌觸鱗將洽政經庶開言路況茲謫見當有咎
征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諫極萬邦之利害致六合
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極
干化二年詔臣民極言得失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干化二
年詔曰謗木求規(guī)集囊貢事將裨理道豈限側言應
內外文武百官及草澤并許上封事極言得失
后唐
莊宗同光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同光元
年四月即位制曰外內文武官及諸色人任上封事
兼有賢良方正抱器懷能或利害可陳無所隱諱直
言極諫朕將一一行之亦委諸道長吏具姓名申奏
閏四月帝御延英殿顧謂侍臣曰朕自創(chuàng)業(yè)已來勤
于軍旅至圣王治道殊未經心陸生有言以馬上得
之不可以馬上為治朕惟寡昧夙夜惕然實賴卿等
獻納忠言箴規(guī)得失朕不學曹丕云舜禹之事吾知
之矣遂非拒諫自取厥違敬俟語言輔茲不逮
同光二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
月詔曰堯鼓明懸貴聞進諫舜旌旁建止為求賢是
宜廣納話言庶箴闕政洎偽梁人滋澆薄朝掩忠良
蔑聞投水之規(guī)莫識從繩之論此后應兩省文武常
參官并前資草澤之士有謀分利害事計□違并許
上表敷陳朕當選長旌錄如有性多毀譽私佇愛憎
承寬偶恃于得言縱志惟專于罔善朕亦潛令伺察
觀要審詳狡□有彰罪刑無赦
同光三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閏
十二月詔曰朕聞古先哲王臨御天下上則以無偏
無黨為政治次則以足食足兵為遠謀緬惟前修誠
可師范朕纂承鳳歷嗣守鴻圖三載于茲萬機是總
非不知五兵未輯兆庶多難蓋賴卿等寅亮居懷康
濟為務冀盡賦輿之理洞詢合轍之規(guī)今則潛按方
區(qū)備聆謠俗或力役罕均其勞逸或賦租莫辨于后
先但以督促為名煩苛不已被甲胄者何嘗充給趨
朝省者專困支持州閭之貨殖全□天地之災祲屢
應以至星辰越度旱澇不時農桑失業(yè)于丘園饑饉
相望于郊野生靈及此寢食寧遑豈非朕德政未孚
焦勞自掇者耶朕昨親援毫翰軫念瘡痍一則詢而
謀猷一則表予宵旰未披來奏轉撓予懷敢不翼翼
罪躬干干軫慮咨爾四岳□予一人何不舉爾賢才
輔予寡昧百辟群后或有盡忠者被掩其能抱器者
難陳其力或草澤有遺逸之士山林多屈滯之人爾
所不知吾將何助卿等位尊調鼎名顯代天既逢不
諱之朝何□繇中之說宜歷告中外急訪英髦應在
任及前資文武官下至草澤之士有濟國治民除奸
革弊者并宜各獻封章朕選擇施行其近宣御札亦
可告諭內外體朕意焉
明宗天成三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天成三年三月丁未朔御札
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天成三年三月丁未宣御札曰朕奄有
四海于今三年敬事天神敢忘日慎上憑列圣賴祖
宗之垂休下設庶官思邦家之共治聞過必服見善
則師靜惟省躬動懷畏懼每從人欲方布時和不謂
仲春已來繁陰未散雖如膏之澤可待豐年而飛霰
其蒙恐傷粟麥實關穡務深軫納隍卿等陳力有方
直言無避共熙帝載以沃朕心更吐嘉謀庶裨闕政
應文武百官奏對恐有隱密之事不敢當庭敷揚即
許上章極言時政善惡貴合天道弛張
長興四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興四
年八月戊申受尊號畢下制曰在朝文武官寮并諸
色職員有能直言極諫者各上封事盡當開納
后晉
高祖天福元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元年十二月辛卯御札
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天福元年閏十一月壬午敕曰鳴諫鼓
以俟讜言列肺石以申冤滯將聞善以自戒思與物
而垂恩備著前規(guī)用光大業(yè)或直辭可貴或有理可
矜各務奏陳皆當鑒納十二月庚寅御札宣示百寮
曰朕猥以眇沖式承眷命雖宵衣旰食不敢怠荒而
一日萬機有虞曠闕應在朝文武臣寮等早升班序
并蘊器能懷康濟之才展經綸之術既逢昌運宜罄
讜言須務救時各思舉職勿取容而避事勿尸祿以
曠官或時經未□于和平必思獻替或命令未諧于
允當必在箴規(guī)茍有敷陳并當開納俟汝匪躬之節(jié)
副予仄席之求凡在朝廷共裨寡德咨爾卿士宜體
朕懷
天福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二年五月壬戌御札求直言
按冊府元龜二年五月御札示百寮曰朕自祗膺大
寶虔奉丕圖每念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未嘗終食而懈墮所
冀照臨之內將臻康泰之風庶幾億兆之中漸息瘡
痍之痛雖疚心罔暇而逆耳無聞豈視聽之不開故
箴規(guī)之未貢應在朝文武臣寮等各懷異術早踐通
班宜陳經濟之謀用贊興隆之道勿失讜直之議無
拘循避之規(guī)咸罄乃誠同規(guī)不逮宜令在朝文武臣
僚每人各進封事一件仍須實封通進務裨闕政用
副虛懷凡百寮采宜體朕意
天福三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二
月御札曰百官曾有宣示令進封事?lián)秸呶醇笆?br />人食祿于朝卒無一言可不知貞觀政要說言而不
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帝急于時病務求
致理時命吏部尚書梁文矩等十人置詳定院詔遣
百官上封事夫封事箴時政之闕達于一人否者留
中可者行之今下詳定司未敢有盡其言者自是數(shù)
月僶俯滯命故有御札促焉
天福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七年閏
三月敕起今后百官每五日一度起居日輪差定兩
員官具所見實封以聞
后漢
高祖開運四年二月漢高祖即位稱天福十二年六
月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漢高祖
以晉開運四年二月即位稱天福十二年至六月詔
曰古者詢芻蕘之言探歌詩之諷冀求利病以省是
非況濟濟盈朝謇謇就列懷才抱器博古知今茍無
弘益之辭曷表翊扶之力起今后文武百寮每遇后
殿起居日仰具利濟上章以聞次第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嘉謀嘉猷之告庶得聞知可久可大之規(guī)期于曉達
亦聆此事向來已行但率皆浮言鮮克忠告良繇時
或拘忌人有依違遂使急務慎于指陳浪語盈于章
奏有名無實阿旨取容今則不然所宜改作凡有封
事并可直言無用飾辭務存確論輔此不逮稱朕意
焉
后周
太祖廣順元年詔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周太祖
廣順元年正月丁卯即位制曰自古圣帝明王莫不
好賢樂諫是以立誹謗之木采芻蕘之言時之利病
罔不知政之得失無不察達聰明目其在茲乎應內
外文武臣寮有見識灼然益于道者許非時上章聞
達庚辰又詔曰朕昔在側微罔親學但明軍旅之
事安知王化之基而天命眷求神器自至涉道斯淺
何德以堪爰念得之雖難未若守之不易況承敝之
后致理尤難蒼生未得息肩賢者尚多鉗口必欲使
下情上達上情下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莫若開其
言路詢于廷臣冀時政之得失必論君道之否臧必
告自然昏蒙漸滌聽覽有資致于日新其在封事如
聞累朝舊制咸令轉對上書百辟相循五日為準然
或權臣惜短時主多猜敢不深切為言恐以傷觸獲
戾至有搜羅鄙事蔓延虛辭徒牽率以為勞于裨補
而何取朕猥惟涼德肇啟丕圖矻矻覽于萬幾未能
廣其庶績兢兢念于百姓何以致之小康寅畏以居
思慮為疾實賴黎獻誨以讜言一則究邦國之規(guī)模
一則觀卿士之才器且采搢紳之議不亦愈于芻蕘
之詞詢賢哲之謀不亦愈于工瞽之諫應在朝文武
百寮凡有所見益國利民之事并可實封而奏詣合
門進納即不可尚習余風更循舊轍無益于理者勿
說不濟于時者勿書縱使指朕之非攻朕之短自當
改過不吝豈但從諫如流如或武班中有出自戰(zhàn)功
不親儒墨茍有殊見安得惜言固可假手直書豈在
屬文麗藻至于藩侯郡牧當切務于安時蠹于政者
必知利于民者必曉但關弘益悉可敷聞朕今諭此
至懷固非掠其虛美志在得畫一之道成可久之規(guī)
濟濟英翹無辭貢直事有短者不責理有長者必行
但存輔翼之心勿以逆鱗為懼咸在中外宜副朕心
世宗顯德元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元
年三月詔曰文武班列親近臣寮愛國誠堅致君心
切茍或聞朕躬之過失睹時政之否臧無惜敷陳以
補寡昧苦口良藥逆耳忠言裨益茲多翹□惟切今
后內外臣寮或有所見及有所裨贊可具實封章表
以聞或欲面對便仰合門司非時引見
顯德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二年春二月御札求直
言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詔曰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
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雖堯舜禹湯之上圣文武成
康之至明尚猶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藥何況后之
人不逮哉朕承先帝之靈居至尊之位涉道猶淺經
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自臨宸極已過周星至
于刑政取舍之間國家措置之事豈能盡是須有未
周朕猶自知人豈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
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豈朕之寡
昧不足與言邪豈人之循默未肯盡心邪豈左右前
后有所畏忌邪豈高卑□近自生間別邪古人云君
子大言受大祿小言受小祿又云官箴王闕則是士
大夫之有祿位無不言之人然則為人上者不能感
其心而致其言此朕之過也得不求骨鯁之辭詢正
直之議共申裨益庶洽治平朕于卿大夫才不能盡
知面不能盡識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
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任用之當否若言之不
入罪實在予茍求之不言將誰執(zhí)咎應內外文武臣
寮今后或有所見所聞并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
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方求名實
豈尚虛華茍或素不攻文但可直書其事理有謬誤
者當期舍短言涉?zhèn)枵弑嘏c留中冀所盡情免至
多慮諸有司局公事者各宜舉職事有不便者革之
可也理有可行者舉之可也勿務因循漸成訛謬臣
寮有出使在外回者茍或知黎庶之利病聞官吏之
優(yōu)劣當具敷奏以廣聽聞班行職位之中遷除改轉
之際即當考陳力之輕重較言事之臧否奉公切直
者當議甄升臨事蓄縮者須行抑退翰林學士兩省
官職官居侍從乃論思諫諍之司御史臺官任處憲
司是擊搏糾彈之地論其職分尤異群官如逐任官
內無所獻替啟發(fā)彈舉者三月限滿合遷轉時宜令
中書門下先奏取進止凡爾有位宜悉朕懷
顯德四年下詔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年五
月詔曰朕日觀書見前代名臣議時政得失皆直
指其事不尚枝詞舉一善必適其材懲一惡必當其
咎故能中外無壅悔吝不生居上者聽之而不疑在
下者言之而無罪嘻埋輪都亭惡梁冀也陳尸下室
進蘧瑗也曹參期獄市無撓充國議屯田之制李勉
嫉惡謂盧杞為奸邪詩人樂善美張仲之孝友皆明
述臧否端若貫珠時主聞之可以區(qū)別施于臣寮得
事君盡忠之義用之邦國有從諫如流之稱爰自近
朝頗虧公道上封事者言無可采議刑罰者事不酌
中論阿黨則莫顯姓名述正直則曾無按據(jù)卒歲延
納終無可觀為臣事君不當如是今后每遇入合其
待制官候對及文武臣寮非時所上章疏并須直書
其事不得隱情但云某人有文某人有武某人曉錢
谷某人能理人某處所官吏因循某州縣刑獄冤濫
某事利于國而未舉某事害于民而未除經營四方
者術策何施裨贊萬機者闕遺何補何人黨正之士
何人詐偽之端茍上下同心則綱紀有序當寡昧求
理之際適賢良獻可之時當極言之朕自詳覽黜陟
二柄期于必行咨爾群寮各體深意其待制候對官
今后于文班內輪次充不在只取刑法官百寮聽命
再拜而退
遼
太祖神冊六年詔畫招諫圖以開言路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六年夏五月丙申詔畫前代
直臣像為招諫圖及詔長吏四孟月詢民利病
太宗會同五年春正月戊午詔求直言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景宗保寧四年十二月甲午詔內外官上封事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宋
太祖建隆三年詔百官朝對直言無諱
按宋史太祖本紀建隆三年二月甲午詔自今百官
朝對須陳時政利病無以觸諱為懼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乙未朔日有
食之壬子詔求直言
雍熙元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五月丁丑干元文明二
殿災六月丁亥詔求直言
至道元年三月庚申詔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五月丁
卯詔求直言
真宗咸平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元年春正月甲申彗出營室
北二月癸巳呂端等言彗出之應當在齊魯分帝曰
朕以天下為憂豈直一方耶甲午詔求直言
咸平二年以久旱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閏三月丁亥以久不雨帝諭
宰臣曰凡政有闕失宜相規(guī)以道毋惜直言庚寅詔
中外臣直言極諫
咸平三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十一月壬午詔群臣盡言無
諱常參官轉對如故事未預次對者聽封事以聞
咸平六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紀十一月甲寅有星孛于井鬼十二
月甲子詔求直言
大中祥符四年詔言事官并賜對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丁巳詔文武
官有言刑政得失邊防機事者并賜對
仁宗天圣七年詔百官直言時政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圣七年三月癸未詔百官轉對
極言時政闕失在外者實封以聞
明道元年以火災詔求直言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八月壬戌大內火延八
殿乙丑詔群臣直言闕失
明道二年秋七月戊子詔以蝗旱令中外直言闕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康定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二月丙午許中外臣庶
上封章言事三月丙子大風晝暝是夜有黑氣長數(shù)
丈見東南丁丑詔中外言闕政
慶歷二年五月甲寅詔三館臣寮上封事及聽請對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七年詔內外臣寮實封言事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歷七年三月癸未詔天下有能
言寬恤民力之事者有司驛置以聞以其副上之轉
運司詳其可行者輒行之丁亥以旱罷大宴癸巳詔
許中外臣寮實封條上三事
慶歷八年詔群臣條奏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三月甲寅幸龍圖天章閣詔
輔臣曰西陲備御兵冗賞濫罔知所從卿等各以所
見條奏又詔翰林學士三司使知開封府御史中丞
曰朕躬闕失左右朋邪中外險詐州郡暴虐法令有
不便于民者朕欲聞之其悉以陳癸亥以朝政得失
兵農要務邊防備豫將帥能否財賦利害錢法是非
與夫讒人害政奸盜亂俗及防微杜漸之策召知制
誥諫官御史等諭之使悉對于篇
嘉佑元年六月己卯詔群臣實封言時政闕失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八月乙未以雨災詔責躬乞言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閏
三月庚子詔求直言夏四月辛酉詔內外所上封事
令張方平司馬光詳定以聞六月辛未詔天下官吏
有能知徭役利病可議寬減者以聞
神宗熙寧元年春正月丁亥命宰臣曾公亮等極言
闕失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七年三月乙丑詔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八年冬十月己亥詔以災異數(shù)見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秋七月癸未彗出太微垣丙戌詔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八年哲宗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五
月丙申詔百官言朝政闕失六月丁亥詔中外臣庶
許直言朝政闕失民間疾苦
哲宗紹圣四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圣四年九月壬子以星變詔公
卿悉心修政以輔不逮求中外直言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即皇帝位三月辛
卯詔求直言
徽宗崇寧五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五年春正月乙巳以星變詔
求直言闕失丁未太白晝見戊申詔侍從官奏封事
大觀四年五月丙辰詔以彗星見令侍從官直言指
陳闕失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七年十二月己未詔令中外直言極諫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欽宗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朔詔中外臣庶實封言
得失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元年五月詔中外臣庶許言
民間疾苦雖詆訐亦不加罪
建炎三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年二月癸亥下詔求直言丙子
詔士民直言時政得失夏四月乙卯許中外直言六
月己酉以久雨召郎官以上言闕政
紹興元年十二月戊寅以彗出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年九月辛酉以彗出詔許中外臣民直言時
政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三年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年八月甲辰以雨旸不時
蘇湖地震求直言
紹興四年十二月己亥以來年正旦日食下詔求直
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六年六月乙巳朔夜地震己酉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七年以災異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七年二月辛丑以日食求直言六
月癸未以久旱命中外臣庶實封言事
紹興十五年以星變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紀十五年夏四月戊寅彗星出東方
癸未命監(jiān)司郡守條上便民事宜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紹興三十二年五月乙亥即皇帝
位甲申詔中外士庶陳時政闕失七月庚子以雨水
飛蝗令侍從臺諫條上民間利病十二月戊辰詔侍
從臺諫集議當今弊事仍命盡率其屬使極言無隱
孝宗隆興元年秋七月乙巳以旱蝗星變詔侍從臺
諫兩省官條上時政闕失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隆興二年以水災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二年秋七月癸丑以江東浙西大
水詔侍從臺諫卿監(jiān)郎官館職陳闕失及當今急務
干道元年夏五月壬戌詔監(jiān)司帥守講究弊事以聞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干道二年夏四月戊寅以久雨命侍從臺諫議政刑
所宜以聞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八年七月乙巳以旱蝗星變詔侍從臺諫兩省
官條上時政闕失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九年詔講讀官直言時政
按宋史孝宗本紀九年四月癸亥帝覽陸贄奏議諭
講讀官曰今日之政恐有如德宗之弊者卿等條陳
來上無有所隱
淳熙十四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四年秋七月丙午詔群臣陳時
政闕失及當今急務己酉詔監(jiān)司條上州縣弊事民
間疾苦癸丑命檢正都司看詳群臣封事有可行者
以聞
光宗紹熙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二年二月乙酉詔以陰陽失
時雷雪交作令侍從臺諫兩省卿監(jiān)郎官館職各具
時政闕失以聞五月庚申詔侍從經筵翰苑官自今
并不時宣對庶廣咨詢以補治道
紹熙五年寧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宋史寧宗本紀紹熙五年七月即皇帝位戊辰詔
求直言甲申詔兩省官詳定應詔封事具要切者以
聞冬十月乙未詔以陰陽謬盭雷電非時令臺諫侍
從各疏朝政闕失以聞
寧宗慶元六年詔百官直言闕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六年夏五月戊辰詔侍從臺
諫兩省卿監(jiān)郎官館職疏陳闕失及當今急務辛未
以久不雨詔中外陳朝廷過失及時政利害壬申雨
丁丑詔三省樞密院擇臣僚封事可行者以聞
嘉泰四年三月乙亥詔百官疏陳時政闕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嘉定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定元年春正月辛巳下詔求言
閏四月丁酉以旱詔求言
嘉定二年五月己未以旱詔群臣上封事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嘉定八年夏四月癸卯詔中外臣民直言時政得失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理宗寶慶元年詔內外文武官封章言事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元年五月甲子詔內外文武
大小之臣于國政有所見聞封章來上毋或有隱
端平元年春正月庚子朔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嘉熙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二年秋七月壬午以霖雨不
止烈風大作詔避殿減膳徹樂令中外之臣極言闕
失
嘉熙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四年秋七月乙丑詔今夏六月恒
旸飛蝗為孽朕德未修民瘼尤甚中外臣僚其直言
闕失無隱十二月丙辰地震己未詔求直言
淳佑二年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佑二年十一月己亥日南至雷
電交作詔避殿減膳求直言
淳佑五年以來歲正旦日食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五年十二月壬午太史奏來歲正
旦日當食詔以是月二十一日避殿減膳命百司講
行闕政凡可以消弭災變者直言無隱
淳佑七年詔求直言弭旱
按宋史理宗本紀七年五月乙亥御集英殿策士詔
求直言弭旱
開慶元年十一月戊申詔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景定三年春正月戊子朔詔申飭百官盡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景定五年七月以星變詔求直言十月度宗即位詔
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五年秋七月甲戌彗星出柳
丁丑詔中外臣僚直言朝政闕失 按度宗本紀景
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一月丙戌帝初聽政
御后殿詔求直言又詔先朝舊臣趙葵謝方叔程元
鳳馬光祖李曾伯各上言以匡不逮
金
世宗大定元年詔職官陳便宜事
按金史世宗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改
元大定十二月壬戌同知河間尹高昌福上書陳便
宜上覽之再三詔內外大小職官陳便宜
大定二年詔宰臣直言無隱臣民上書者亟條具以
聞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年正月壬辰上謂宰執(zhí)曰
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實多近日全無敷奏朕深
居九重正賴卿等贊襄各思所長以聞朕豈有倦思
癸巳太白晝見甲午上謂宰執(zhí)曰卿等當參民間利
害及時事之可否以時敷奏不可公余輒從自便優(yōu)
游而已閏二月甲戌上謂宰臣曰比聞外議言奏事
甚難朕于可行者未嘗不從自今敷奏勿有所隱朕
固樂聞之戊子上謂宰臣曰臣民上書者多敕尚書
省詳閱而不即具奏天下將謂朕徒受其言而不行
也其亟條具以聞八月癸酉上謂宰臣曰百姓上書
陳時政其言猶有所補卿等位居機要略無獻替可
乎夫聽斷獄訟簿書期會何人不能唐虞之圣猶務
兼覽博照乃能成治正隆專任獨見故取敗亡朕早
夜孜孜冀聞讜論卿等宜體朕意詔百司官吏凡上
書言事或為有司所抑許進表以聞朕將親覽以觀
人材優(yōu)劣
大定八年諭宰臣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紀八年正月乙丑上謂宰臣曰朕治
天下方與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當面陳以輔朕之
不逮慎毋阿順取容卿等致位公相正行道揚名之
時茍或偷安自便雖為今日之幸后世以為何如群
臣皆稱萬歲
大定十年諭宰臣直言無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年三月庚午上諭左丞石琚曰
女直人徑居達要不知閭閻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
民間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陳十月辛未上謂
宰臣曰朕凡論事有未能深究其利害者卿等宜悉
心論列無為面從而退有后言
大定十一年詔內外官民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一年八月癸卯朔太白晝見詔
朝臣曰朕嘗諭汝等國家利便治體遺闕皆可直言
外路官民亦嘗言事汝等終無一語凡政事所行豈
能皆當自今直言得失毋有所隱十月甲寅上謂宰
臣曰朕已行之事卿等以為成命不可復更但承順
而已一無執(zhí)奏且卿等凡有奏何嘗不從自今朕旨
雖出宜審而行有未便者即奏改之或在下位有言
尚書省所行未便亦當從而改之毋拒而不從
大定十二年詔陳言文字送秘書監(jiān)錄付所司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二年正月戊寅詔有司凡陳言
文字皆國政利害自今言有可行以其本封送秘書
監(jiān)當行者錄副付所司
大定十六年諭宰臣直言無隱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六年十二月丙子上諭宰臣曰
凡已經奏斷事有未當卿等勿謂已行不為奏聞改
正朕以萬幾之繁豈無一失卿等但言之朕當更改
必無吝也
大定二十七年諭宰臣竭誠盡言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七年二月乙酉上謂宰執(zhí)曰
朕自即位以來言事者雖有狂妄未嘗罪之卿等未
嘗肯盡言何也當言而不言是相疑也君臣無疑則
謂之嘉會事有利害可竭誠言之朕見緘默不言之
人不欲觀之矣
章宗明昌三年集百官各書所對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八月甲辰集三品以下
六品以上官問以朝政得失及民間利害令各書所
對
明昌六年諭諫官直言無諱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三月甲午以翰林直學士孛
□魯子元兼右司諫監(jiān)察御史田仲禮為左拾遺翰
林修撰仆散訛可兼右拾遺諭之曰國家設置諫官
非取虛名蓋責實效庶幾有所裨益卿等皆朝廷選
擢置之諫職如國家利害官吏邪正極言無隱近路
鐸左遷本以他罪卿等勿以被責遂畏縮不言其悉
心戮力毋得緘默
承安二年敕計議官直言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八月庚辰敕計議官所
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辭
承安四年以旱詔求直言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五月壬辰朔以旱詔求直言
六月丁丑右補闕楊庭秀言自轉對官外復令隨朝
八品以上外路五品以上及出使外路有可言者并
移檢院以聞則時政得失民間利病可周知矣從之
泰和三年令士庶詣闕陳言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三年冬十月丁卯諭尚書省
士庶陳言皆從所司以聞自今可悉令詣闕量與食
直仍給官舍居之其言切直及系利害重者并三日
內奏聞
泰和六年詔言軍國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五月壬辰諭尚書省今國家
多故凡言軍國利害五品以上官以次奏陳朕將親
問之六品以下則具帖子以進
衛(wèi)紹王大安二年九月乙未詔求直言
按金史衛(wèi)紹王本紀云云
至寧元年八月宣宗即位九月詔求直言
按金史宣宗本紀至寧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丁未諭宰臣曰朕即大位群臣凡有所見各直言
勿隱丙寅詔諭六品以下官事有可言者言之無隱
元
世祖至元五年詔御史直言無隱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五年秋七月癸丑立御史臺
以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詔諭之曰臺官職在
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毋憚他人朕當爾主
仍以詔諭天下
成宗元貞元年敕上封事者中書省發(fā)視以聞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六月敕凡上封事者命
中書省發(fā)緘視之然后以聞
武宗至大二年詔臣民實封言事在外者赴所屬轉
達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九月庚辰朔詔朝廷得
失軍民利害臣民有上言者皆得實封上聞在外者
赴所屬轉達
仁宗延佑二年詔求直言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佑二年春正月御史臺臣言比
年地震水旱民流盜起皆風憲顧忌失于糾察宰臣
燮理有所未至或近侍蒙蔽賞罰失當或獄有冤濫
賦役繁重以致乖和宜與老臣共議所由詔明言其
事當行者以聞十一月丙午客星變?yōu)殄绶缸衔⒃?br />歷軫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滅甲戌左丞相
合散等言彗星之異由臣等不才所致愿避賢路帝
曰此朕之愆豈卿等所致其復乃職茍政有過差勿
憚于改凡可以安百姓者當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
變可弭也
延佑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十二月下詔求言
按元史英宗本紀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
月乙巳朔詔七品以上官有偉畫長策可以濟世安
民者實封上之丁卯鐵木迭兒拜住言比者詔內外
言得失今上封事者或直進御前乞令臣等開視乃
入奏聞帝曰言事者直至朕前可也如細民輒訴訟
者則禁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令百官言便宜事八月泰定帝
即位詔求直言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二月癸酉畋于柳林顧
謂拜住曰近者地道失寧風雨不時豈朕纂承大寶
行事有闕歟對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責固宜良
由臣等失職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載于兆姓萬
物豈無乖戾之事卿等宜與百官議有便民利物者
朕即行之 按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
皇帝位十二月詔求直言
順帝至正九年九月甲子凡建言中外利害者詔委
官選其可行之事以聞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詔廷臣言得失
按大政紀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日中有黑子詔廷
臣言得失起居注萬鎰言日者陽之精也至陽之中
而有黑子焉是陰之奸乎陽也其在人事德為陽刑
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刑勝乎德小人勝乎君子
臣請凡臣民有罪法當死者皆三覆奏毋輒置之刑
小人而奸君子之位者黜之庶乎天象感也吏部尚
書郎本中言日者君之象也在陛下修德以禳之君
德修則天變自消昔宋景公一言之善熒惑猶為之
退舍況陛下以天錫之資誠能益加修省何天變之
不回哉且河南中原之士隱于山林者宜訪求之仕
于朝者有能加其官或不能者加其黜罰焉凡天之
仁愛人君鑒視告戒無所不在則人君體之于心而
施之于政者亦當無所不用其情也詩曰明明在上
赫赫在下天人感應之機如此愿陛下無忽上皆嘉
納其言
洪武九年詔言事者直陳得失
按明會典洪武九年頒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陳得失
無事繁文
按大政紀洪武九年六月上諭侍臣曰昔大禹以五
聲聽治為銘于筍虡曰教我以道者擊鼓以義者擊
鐘以事者振鐸以憂者擊磬以獄者搖鼗禹圣人也
虛己求言如此之切朕屢敕廷臣言無諱至今少有
啟沃朕心者侍臣對曰陛下事無可言者上曰朕日
總萬幾安能事事盡善所望左右盡忠補過如卿所
言非朕所望也侍臣頓首謝十二月庚戌頒建言格
式上因主事茹太素卜疏時務累萬余言可行者四
事因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復自序
其事于旨云
按明昭代典則九年閏九月庚寅詔曰朕本布衣因
元多故遂與群雄并驅險阻艱難更歷備至方得偃
兵息民稱尊海內紀年洪武已九春秋矣邇來欽天
監(jiān)奏報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于是靜居自省古今干
道變化殃咎在于人君思之至此皇皇無措惟爾臣
民許言朕過于戲于斯之道惟忠且仁者能鑒之若
假公濟私豈賢人君子之操非所望焉
洪武十年詔言事者實封直達御前
按昭代典則洪武十年六月丁巳上謂中書省臣曰
清明之朝耳目外通昏暗之世聰明內蔽外通則下
無壅遏內蔽則上如聾瞽國家治否實關于此朕常
懼下情不能上達得失無由以知故廣言路以求直
言其有言者朕皆虛心以納之尚慮微賤之人敢言
而不得言□遠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則所言有
限所聞不廣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實封直達御
前
洪武十五年詔言事者實封遞奏
按明會典十五年令軍士建言者所司用印實封入
遞奏聞本人不必赴京
洪武十八年詔中外條陳軍民利病政事得失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十八年二月甲辰上以當春久
雨陰晦不解間雪雹以雷雖時氣不和亦人事有以
致之乃諭中外凡軍民利病政事得失條陳以進下
至編民卒伍茍有所見皆得盡言無諱
惠宗建文元年三月京師地震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建文二年八月承天門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云云
成祖永樂元年詔百工技藝皆許陳奏
按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元年十二月詔百工技藝凡
利國益民之事皆許陳奏
永樂二年命六科給事中庶務失中直言無隱
按明昭代典則永樂二年春正月上御奉天門召六
科給事中諭曰朕日臨百官可否庶務或有失中爾
等宜直言無隱又顧解縉等曰敢為之臣易求敢言
之臣難得敢為者強于己敢言者強于君所以王魏
之風世不多見欲使進言者無所畏聽言者無所忤
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勉之
永樂三年詔侍臣直言無隱
按大政紀永樂三年四月戊辰諭侍臣自今事之叢
脞者悉記之以備顧問所行有未合理者亦常直諫
上曰為政之道莫先于廣言路蓋天下之大吏治得
失生民休息人不言朝廷何由悉知又曰早來在宮
中偶忘一事問左右皆不能記憶蓋沉思久而后得
之朕以一人之智處萬幾之煩豈能一一記憶不忘
一一處置不□汝等慎勿有所顧避
永樂八年令布政司按察司進表官陳奏軍民利病
政治得失
按明會典云云
永樂十三年令凡軍民利病及貪官污吏作弊害民
者許諸人具實奏聞
按明會典云云
永樂十九年以火災詔求直言
按明通紀永樂十九年四月庚子夜奉天謹身華蓋
三殿災詔告天下求直言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十月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
位十月敕五府六部等衙門求直言
仁宗洪熙元年詔群臣直言無諱
按大政紀洪熙元年正月癸酉召大學士楊士奇楊
榮金幼孜黃淮諭曰為君以受直言為賢不受直言
則禍益增為臣以能直言為賢不能直言則忠不盡
自今遇朕行有未當?shù)毖灾阋圆粡臑閼]各賜
鈔一千貫文幣一表里三月丁亥諭三法司自今誹
謗者悉勿治曰往者法司無公平寬厚之意尚羅織
為功能稍有片言涉及國事輒論誹謗中外相帥成
風奸民欲嫁禍良善者輒飾造誣罔以誹謗為說一
罣名于此身家破滅莫復辨理今數(shù)日間覺此風又
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為諱況今所急
尤在于通下情卿等宜體朕心
按明昭代典則洪熙元年三月敕曰朕以眇躬處億
兆之上御天下之大機務之繁殆難獨理是以下詔
求言冀匡不逮此朕之實心也自即位以來臣民上
章以數(shù)百計朕未嘗不忻然聽納言之而當即與施
行茍有不當未嘗加譴此皆群臣所共知者間因大
理寺少卿戈謙所言過于矯激多非實事朕一時不
能禁于心而群臣有迎合朕意者交章奏其賈直欲
置諸法朕特優(yōu)容今在職視事不得朝參自是以來
言者益少豈為無事可言歟抑懷自全之計而退為
默默歟今自冬不雪春亦少雨陰陽愆期必有其咎
豈無可言而為人臣者惟念保身亦何以為忠朕之
一時不能含容蓋未嘗不自省爾文武群臣亦各思
以君子之道自勉攄其嘉謀嘉猷凡遇國家軍民利
有未興弊有未革及政令有未當者咸直言之勿以
前事為戒而有所諱庶幾君臣相與之義戈謙自明
日以后仍舊朝參故諭
宣宗宣德三年奏準官民建言六部尚書都御史六
科給事中會議奏聞
按明會典云云
英宗正統(tǒng)四年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統(tǒng)四年六月帝敕諭南京守備襄
城伯李隆參贊機務兼戶部尚書黃福及五府六部
都察院等衙門官朕承大統(tǒng)夙夜祗勤惟天惟祖宗
付托之重不敢怠逸比年以來停罷一切征斂除逋
負薄刑罰所冀四方咸遂生息今歲以來災沴數(shù)見
京畿尤甚兼以各處水旱相仍軍民困苦洪范咎征
皆由人事此蓋朕不德所致也修省兢惕勉圖善道
爾等皆與同休自今其體朕心以敬天愛人為心毋
懈夙夜夫持廉戒貪者善身之本至公絕私者善政
之要欽哉勖哉無懈朝夕庶幾以回天意以固宗社
生民之福爾等尚亦有利哉凡軍民一切利病及今
可以濟時恤患除奸去弊之事許諸人指實直言無
隱
正統(tǒng)八年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八年四月雷震奉天殿詔求直言
代宗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該衙門詳細參看
按明會典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該衙門詳細參看果
有利國利民可行則行有假以言事報復讎怨者具
奏治罪
按大政紀景泰四年六月災異求直言
景泰五年正月積雪恒陰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英宗天順五年詔開言路
按大政紀天順五年八月以擒逆賊詔示天下布寬
恤開言路時李賢上言曹賊就擒此非小變宜詔天
下一切不急之務悉皆停罷與民休息又言自古治
朝未有不開言路者或設敢諫之鼓誹謗之木以導
之或舉旌獎賞勞升用之典以勸之猶慮其讱默自
保或設不言之刑以懼之圣帝明王其惓惓求言若
此者惟恐不得聞其失也惟奸邪之臣惡其攻己必
欲塞之以肆其非由是覆宗絕祀陷于大僇而不悟
矣上曰此吉祥石亨張軏楊善輩實為之今宜列之
于詔咸使聞知先是御史張鵬楊瑄以言獲譴權奸
遂肆行無忌相繼反逆故賢以為言乃降此詔言路
始開
憲宗成化二十一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
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墜化白氣復曲折上騰其聲
如雷逾時西方復有流星如碗大赤色自中天西行
近接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形良久正西轟轟如雷
震地須臾止敕曰上天垂戒災異迭見歲暮及今正
旦星變有聲如雷朕甚驚懼爾文武百官其指陳國
家生民之利病朕采行之
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十
月丙子五更星變下詔求言
孝宗弘治六年三月亢旱求直言
按大政紀云云
弘治十年詔求直言
按大政紀弘治十年五月京師風霾各省地震詔求
直言
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寧宮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寧宮災詔曰
朕惟天道人事相與之機捷于影響甚可畏也邇者
上天示戒災異頻仍乃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二日清
寧宮災中夜達旦朕心驚懼寢食靡寧慮有愆違上
干和氣修省數(shù)日莫究所由茲特齋心竭誠遣官祭
告天地太廟社稷山川爾文武群臣有官守言責皆
與朕共天職者宜各省躬思咎去垢滌污殫心□力
毋得因循怠玩若罔聞知凡百司弊政奸貪顯跡及
一應軍民利病皆直切指陳無有所隱以助朕勵精
之治荅上天仁愛之心綿國家億萬載隆長之祚欽
哉故諭
武宗正德九年以干清宮災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九年春正月干清宮災敕曰朕
恭承天命嗣守祖宗成業(yè)夙夜孜孜圖勉治理乃正
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干清宮災朕心驚惶莫知攸措
殆以敬天事神之禮有未能盡祖宗列圣之法有未
能守用舍或有未當刑賞或有未公征斂太重有傷
民財工役繁興有勞民力讒諛并進而直言不聞賄
賂公行而政體乖謬奸貪弄法而職業(yè)多未能修撫
剿失宜而盜賊尚未見息有一于此皆足以傷和致
災靜言思之悔悟方切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義均
休戚各洗心改過痛加修省事關朕躬及時政闕失
軍民利病宜直言無隱庶俾朕有所修以荅上天仁
愛譴告之意故諭
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詔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即皇
帝位詔天下朝廷政事得失天下軍民利病許諸人
直言無隱
世宗嘉靖二年以水災詔求直言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二年八月河南諸郡大水帝降
敕修省求直言吏部侍郎汪俊乃上言皇上臨御未
幾政漸弗終天心仁愛特示警懼登極一詔百度惟
貞邇來舉措背馳萬民失望詔令不如初矣即位之
初罷逐奸回任用耆舊邇來師傅重臣咨詢□闊任
賢不如初矣即位之初聽言如流邇來事干戚宦九
卿臺諫執(zhí)奏不從聽納不如初矣即位之初厘革幸
位邇來戚宦藩邸之臣侯伯錦衣陳乞日多慎名器
不如初矣即位之初馬匹牛羊悉付科道核計后因
閻閎瀆奏遂寢前旨恤民不如初矣即位之初禁黜
左道邇來修設齋醮混瀆宮庭禁邪不如初矣即位
之初神氣精明邇來圣體違和天顏漸改豈鼎盛之
年忘在得之戒乎有一于此皆足以召災未可以為
適然之數(shù)而不加之意也不報
嘉靖七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七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北
畿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大旱敕求直言且諭輔臣曰
卿等亦各盡言以體朕憂言者甚眾大學士楊一清
疏臣觀群臣立論者不宜于措注而責實者多付于
空言是皇上應天以實而群臣應詔以文也臣謂今
日之務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變法在安靜
不在紛更在寬厚不在煩苛昔人有言為國有不足
懼者五深可懼者六今日之弊實恐墮此臣舉其要
曰舉賢才以充任使收人心以固邦本求直言以防
壅蔽而已帝嘉納之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京師地屢震求言
按大政紀云云
聽言部總論一
書經
虞書大禹謨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曰后克
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民敏德帝曰俞允若
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于眾舍己從
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大
全
西山真氏曰世之人主謂言已用而不必求言
而不知伏于下者之難達也賢已得而不必求賢
而不知遺于野者之難進也惟堯于此一以難視
之故能使言不伏賢不遺而致萬邦之安雖然堯
猶慮其難也方且稽眾以求事理之當舍己以求
人情之公皆自克艱一念為之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蔡
傳
無稽者不考于古弗詢者不咨于眾言之無據(jù)
謀之自專是皆一人之私心而非天下之公論皆
妨政害治之大者也言謂泛言勿聽可矣謀謂計
事故又戒其勿用也此聽言處事之要
益稷
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言欽四鄰
大
全
孫氏曰圣人不以無違自處而以有違求□不
居其圣也
夏書引征
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
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蔡
傳
官以職言師以道言規(guī)正也相規(guī)胥教誨也百
工技藝之事至理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
而可略也
商書仲虺之誥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蔡
傳
隆師好問則德尊業(yè)廣自賢自用者反是謂之
自得師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余委心聽順而
無拂逆之謂也
太甲下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
道
蔡
傳
鯁直之言人所難受巽順之言人所易從于其
所難受者必求諸道不可遽以逆于心而拒之其
所易從者必求諸非道不可遽以遜于志而聽之
說命上
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德弗類茲故
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其代予言乃審厥象
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
蔡
傳
朝夕納誨者無時不進善言也高宗既相說處
之以師傅之職而又命之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可
謂知所本矣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
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
蔡
傳
啟乃心者開其心而無隱沃朕心者溉我心而
厭飫也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蔡
傳
弗瞑眩喻臣言之不苦口也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
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說復于王曰惟
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疇敢
不祗若王之休命
蔡
傳
木從繩喻后從諫明諫之決不可不受也然高
宗當求受言于己不必責進言于臣君果從諫臣
雖不命猶且承之況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其休
命乎
周書無逸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
誨民無或胥诪張為患
蔡
傳
言古人德業(yè)已盛其臣猶且相與誡告?;萁?br /> 誨之教誨有規(guī)正成就之意非特?;荻岩参?br /> 其若是是以視聽思慮無所蔽塞好惡取予明而
不悖故當時之民無或敢誑誕為幻也
管子
立政
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zhàn)
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
不行群徒比周之說勝則賢不肖不分金玉貨財之
說勝則爵服下流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奸民在上位
請謁任舉之說勝則繩墨不正諂諛飾過之說勝則
巧佞者用
宙合
毋訪于佞言毋用佞人也用佞人則私多行毋蓄于
諂言毋聽諂聽諂則欺上毋育于兇言毋使暴使暴
則傷民毋監(jiān)于讒言毋聽讒聽讒則失士夫行私欺
上傷民失士此四者用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法法
堂上遠于百里堂下遠于千里門廷遠于萬里今步
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聞此
所謂遠于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
事一月而君不聞此所謂遠于千里也步者百日萬
里之情通矣門廷有事期年而君不聞此所謂遠于
萬里也
九守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
知也輻輳并進則明不塞矣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
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
之德正靜其極也
桓公問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
道乎對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
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也武王有臺靈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圣帝明王所
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孔子家語
六本
孔子曰良藥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湯
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
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
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
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
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
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
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夫處重擅龐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位高則危任重
則崩可立而待也
文子
自然
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江海不讓水潦以
成其大山林不讓枉橈以成其崇圣人不辭其負薪
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
余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韓子
難言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
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祇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
為拙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
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意
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
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纖計小談以具數(shù)言則見
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于文
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
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
而重患也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
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
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
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
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
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zhí)鼎俎為
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
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
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
炙鬼侯臘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
伯里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于魏吳起收泣于
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座言國器反
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于棘
司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
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陳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
范雎折脅于魏此十數(shù)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
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
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
子難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
愿大王熟察之也
揚權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
注
凡聽言之道或有未審必出言以難之彼必反
求其理以入于此也
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
審察其名則事位定明識其分則物類自辯
聽言之道溶若甚醉
溶閑漫之貌凡聽言者欲暗以招明愚以求智故
暗然若甚醉者則言者自盡而敷奏也
唇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唇乎愈□□乎
唇齒可以發(fā)言語也吾不為始則彼自為始吾愈
□□彼愈昭昭
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下與構
離謂分拆其所言彼既分拆吾遂知之所陳之言
或是或非如輻之湊皆發(fā)自下情上不與之為構
也構結也
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
物伍之以合虛根干不革則動泄不失矣
參三也伍五也謂所陳之事或三之以比物之情
或伍之以合虛之數(shù)常令根干堅植不有移革如
此則動之散皆無所失泄也
勛之溶之無為而改之
凡所舉動溶然閑暇雖有所改無為而為也
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
謂臣所陳言君若喜之彼必自媚益為其事若乃
惡之彼必生怨而遂止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去喜惡以虛其心則道來止故為道舍
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
謂下之為事上不與共得則臣得自專其事必成
故得受其榮寵也
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參咫
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罰者罰
閉內扃謂閉心以察臣也由內以觀外若從室而
視庭也八尺曰咫尺寸者所以度長短既閑心以
參驗之咫尺以度量之二者以具則大小長短皆
之其所不相犯錯如此則可賞則賞可罰則罰無
乖謬
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
所為善惡既各自成善必及賞惡必及刑刑賞不
差誰敢不信
規(guī)矩既設三隅乃列
賞罰規(guī)矩既以設于一事二事則人知他事皆然
故曰三隅乃列也
主上不神下將有因
神者隱而莫測其所由者也既不神故可測則可
因故曰下將有因也
其事不當下考其常
主事不當則下以常理考之所以較其非
若天若地是謂累解
天地高厚不可測者也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
考之累可解也
若地若天孰□孰親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無親也
能象天地是謂圣人
象天地之高厚而無私也
欲治其內置而勿親
內謂君之機密也欲令機事不失所置之臣勿使
親之
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
外謂百官之政也欲令官政不失則每官置一人
焉夫兩雄必爭官有二人適足以增其猜競故一
人則專而不恣豈有移易并兼之事
大臣之門惟恐多人
臣門多人威權在之故也
凡治之極下不能得
神隱不測故下不能得之治道無逾此者故曰治
之極也
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
刑名不差則民守職此治之至要者也去至要而
不用非惑而何也
猾民愈眾奸邪滿側
亦既大惑故奸眾而邪滿
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
君之富臣更從臣貸君之貴臣更令臣逼此倒置
之徒不識理道者也
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
專信一人則刑勢聚焉故失其都
南面
人主有誘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人
臣易言事者必索資以事誣主主誘而不察因而多
之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如是者謂之誘誘于事者
困于患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不
信者有罪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
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復于后后言不復于前事雖
有功必伏其罪謂之任下人臣為主設事而恐其非
也則先出說設言曰議是事者妒事者也人主藏是
言不更聽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
忠臣不聽而譽臣獨任如是者謂之壅于言壅于言
者制于臣矣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責又有不言
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
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
其端以責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舍以為之貴則人
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
外儲說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明主之聽言也美其
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
行身也離世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故墨子為木鳶
謳癸筑武宮夫藥酒用言明在圣主之以獨知也
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剌白馬
之說不以儀的為關則射者皆如羿也人主于說也
皆如燕王學道也而長說者皆如鄭人爭年也是以
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故李惠宋墨皆畫策也論
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車狀皆鬼魅也言而
拂難堅確非功也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且虞
慶詘匠也而屋壞范且窮工而弓折是故求其誠者
非歸餉也不可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
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參言
聽不參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言之
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
不可解也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奸之食上也取
資乎眾藉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人主不饜忿而待
合參其勢資下也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
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辯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
以治職則放官收說大而夸則窮端故奸得而怒無
故而不當為誣誣而罪臣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
朋黨之言不上聞凡聽之道人臣忠論以聞奸博論
以內一人主不智則奸得資明主之道已喜則求其
所納已怒則察其所構論于已變之后以得毀譽公
私之征眾諫以效智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眾之諫
也敗君之取也無副言于上以設將然今符言于后
以知謾誠明主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
擅行必合其參故奸無道進矣
呂氏春秋
聽言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
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彌衰圣王之道
廢絕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臺榭苑囿以
奪人財輕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凍餒夭瘠壯狡汔
盡窮屈加以死亡攻無□之國以索地誅不辜之民
以求利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
今人曰其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
必非之矣曰某國饑其城郭痹其守具寡可襲而篡
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矣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
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故當今之世有能分善
不善者其王不難矣善不善本于義不以愛愛利之
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年也見其所嘗見物于中國者而喜矣夫去
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亂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
其愿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
可不務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惡能聽言
不知情惡能當言其與人谷言也其有辨乎其無辨
乎造父始習于大豆□門始習于甘蠅御大豆射甘
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遠追急也
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后能聽
說不習其心習之于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
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孫龍之說燕昭王
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剪之
難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謹聽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發(fā)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
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愉
易平靜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
之亡國之主反此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說者持容
而不極聽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
之昭亂之定敗之成危之寧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
悖而不足以舉故人主之性莫過乎所疑而過于其
所不疑不過乎所不知而過于其所以知故雖不疑
雖己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驗之以數(shù)若此則是
非無所失而舉措無所過矣夫堯惡得賢天下而試
舜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斷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
以斷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
其次非知觀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
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
知其不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周箴曰夫自念斯學
德未暮學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為知
百禍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國不虛存必有賢
者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者而不聳
則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則知之不深不深知賢者之
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
亂則賢者在下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莫大于無
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
休息今之世當之矣故當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于
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閑之所若此則幸于得
之矣得之則何欲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太公釣于滋
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文王千乘也紂天子
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諸眾齊民
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禮必知
然后其智能可盡解在乎勝書之說周公可謂能聽
矣齊桓公之見小臣稷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皆可
謂能禮士矣
自知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
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設師保所以舉過也故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
有戒慎之鼗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
有揜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賈誼新書
修政語
湯曰藥食嘗于卑然后至于貴藥言獻于貴然后聞
于卑故藥食嘗于卑然后至于貴教也藥言獻于貴
然后聞于卑道也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
多使人味言然后聞者其得言也少故以是明上之
于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
也藏之必自也行之故道以數(shù)取之為明以數(shù)行之
為章以數(shù)施之萬姓為藏是故求道者不以目而以
心取道者不以手而以耳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
積道者以信樹道者以人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
無治安之故者雖欲治顯榮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
以虛成也顯榮不可以虛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愛
民以參其極非此者則四美不附矣
淮南子
人間訓
或直于辭而害于事者或虧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
實者高陽魋將為室問匠人匠人對曰未可也木尚
生加涂其上必將撓以生材任重涂今雖成后必敗
高陽魋曰不然夫木枯則益勁涂干則益輕以勁材
任輕涂今雖惡后必善匠人窮于辭無以對受令而
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后果敗此所謂直于辭而
不可用者也何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合于實靖郭君
將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
通言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
烹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
大魚則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聞其說賓曰臣不敢
以死為戲靖郭君曰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
之賓曰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
則螻蟻皆得志焉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
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于耳忤
于心而得事實者也夫以無城薛止城薛其于以行
說乃不若海大魚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
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何以明
之三國伐齊圍平陸括子以報于牛子曰三國之地
不接于我逾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名
于我也請以齊侯往牛子以為善括子出無害子入
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無害子曰異乎臣之所聞
牛子曰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無害子
曰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
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牛子不聽無害子
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自
此之后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故謀患而患解
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無害子之慮無中于策
謀無益于國然而心調于君有義行也
劉向說苑
君道
明主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
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識其
然也越王勾踐與吳人戰(zhàn)大敗之兼有九夷當是時
也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
告者其罪刑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者也昔者晉
文公與楚人戰(zhàn)大勝之燒其軍火三日不滅文公退
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今有憂色何也文公曰
吾聞能以戰(zhàn)勝而安者其惟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
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也昔齊桓公
得管仲隰朋辯其言說其義正月之朝令具太牢進
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東面而立桓公贊
曰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
愿薦之先祖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王符潛夫論
明闇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君之所
以明者兼聽也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
聽則圣日廣矣庸說偏信則過日甚矣詩云先民有
言詢于芻蕘夫堯舜之治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
以天下輻輳而圣無不昭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
言庸回弗能惑也秦之二世務隱藏己而斷百僚隔
捐疏賤而信趙高是以聽塞于貴重之臣明蔽于驕
妒之人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皆高所殺莫敢言之
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后悔不亦晚矣故夫
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慢賤信
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而潔士奉身伏罪于野矣夫
朝臣所以統(tǒng)理而多比周則亂賢人所以奉己而隱
遁伏野則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嘗有也是故明君位
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詎言未
必言者之盡可用也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
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圣王責小以厲大賞鄙
以招賢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達于君也故上無遺
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此君臣之所利而奸佞之所
患也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袁絲進說而用黜是
以當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驕其
邪也故飾偽辭以彰主心下設威權以固士民趙高
亂政恐惡聞上乃預要二世曰屢見郡臣眾議政事
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
固但聞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趙高入
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天下魚爛相率叛
秦趙高恐懼歸惡于君乃使閻樂責而殺愿一見高
不能而死夫田常囚簡公踔齒懸愍王二世亦既聞
之矣然有復襲其敗跡者何也過在于不納卿士之
箴規(guī)不受民氓之謠言自以己賢于簡愍而聰于二
臣也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殺此非眾
共棄君乃君以眾命系趙高病自絕于民也后求世
之君危何知之哉舜曰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
言故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
情通矣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既患其正義以繩己
矣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職而策不出于己
是以□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屈原得君而椒蘭挺讒
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妒其謀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救
其功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善于君則必先與
寵人為讎恃舊寵沮之于內接賤欲自信于外思善
之君愿忠之士所以雖并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
得遇者也
荀悅申鑒
政體
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
身上有師傅下有燕臣大有講業(yè)小則咨詢不拒直
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外內不二是謂有交
雜言
或問進諫受諫孰難曰后之進諫難也以受之難故
也若受諫不難則進諫斯易也
徐干中論
慎所從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暗君違人而專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暗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奸回諂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兇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似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余城莒與即墨未昭
王卒惠王為太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于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于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于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于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于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于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于當時事效在于
后日后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于暗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適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決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問曰夫人
莫不好生而惡死好樂而惡憂然觀其舉措也或去
生而就死或去樂而就憂將好惡與人異乎曰非好
惡與人異也乃所以求生與求樂者失其道也譬如
迷者欲南而反北也今略舉一驗以言之昔項羽既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余騎曰吾起兵至今八年身
經七十余戰(zhàn)所□者服遂霸天下今而困于此此天
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斯皆存亡所由欲南反北者也夫
攻戰(zhàn)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取天
下也有大本有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英
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攻
城必拔野戰(zhàn)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暗于
帝王之教謂取天下由攻戰(zhàn)務勇有力詐虐無親貪
嗇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
至令憤氣傷心疽發(fā)而死豪杰皆叛謀士違離以至
困窮身為之擄然猶不知所以失之反嗔目潰圍斬
將取旗以明非戰(zhàn)之罪何其謬之甚歟高祖數(shù)其十
罪蓋其大略耳若夫纖介之失世所不聞其可數(shù)哉
且亂君之未亡也人不敢諫及其亡也人莫能窮是
以至死而不寤亦何足怪哉
劉勰新論
貴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鉤楚柘質勁必資搒檠
以成□弓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
夷不平也搒檠者矯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人目
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發(fā)拙于自理必假櫛以修
束心暗于自照則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鏡之
力也發(fā)之所以理元櫛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
益也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
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櫛之理
其發(fā)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采輕功不亦
倒乎為衣冠者己手不能則知越鄉(xiāng)借人以制之至
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于冠
重不亦謬乎君子重正言之惠賢于軒璧之贈樂聞
其過勝于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
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季路抱五
慎之誡趙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
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桓侯不采越人之說卒成骨
髓之疾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亡滅之禍夫人之
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必不納忠諫之
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yī)之蔽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
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
乎是以明者納規(guī)于未形采言于患表從善如轉圜
遣惡如讎敵正音日聞于耳禍害逾遠于身昔堯設
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武王置誡
慎之以圣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厘之謬也
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
之益耶夫以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
貴言乎故臣子之于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
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君子若能
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聲振金
石名流千載也
冊府元龜
招諫
尚書述帝舜之言曰予違汝□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成王稽首周公以求教誨穆王申命伯冏責其正己
斯皆古先哲王勞謙寅畏詢謀補察之美也若夫弁
冕端委蔽旒塞纊中堂有千里之阻神龍有逆鱗之
威茍非屈己以詳延虛懷以聽納即下之壅遏不聞
而上之滿假自用矣是以二帝三王之世莫不樹誹
謗之木設敢諫之鼓植進善之旌立記過之史乃至
公卿列士皆獻詩以諷瞽史瞍有書箴賦誦之職
百工執(zhí)藝庶人傳語使下情盡達眾志咸竭然后斟
酌而取舍焉故朝政無闕王度以貞德音享于人神
欽明格于上下矣而歷代以還或因三光之謫見水
旱之作沴憂勞戒懼諮求讜議斯亦圣哲之常道也
若乃訪采惟勤聽受斯□命令徒粲于方策骨鯁蔑
聞于登進先民有言曰應天以實不以文動人以行
不以言亦奚益于治體矣
訪問
王者作民父母富有寰海念九圍之至廣當萬機之
日繁若非明四目達四聰詢于芻蕘延夫雋造或西
清之閑燕或宣室之論思博采風謠廣求民瘼則何
以察牧守之廉濁覽古今之廢興究洪范之旨以敘
彝倫探治化之典以益神智加夫納讜議為治平之
本誡諂諛乃喪亂之源俾上心繇是下浹下情得以
上通靡不由斯道也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蓋百
王之攸戒者矣
聽納
古之為天下者何嘗不虛己訪言疇諮詢度擇令典
而從人欲補闕政而成機務故帝堯有稽眾舍己之
德漢祖有納諫轉圜之美用能極群臣之謀慮任四
海之志力塞未然之咎立非常之功使下情無壅而
芻蕘不遣大猷是經而金玉其度者也東方朔曰談
有悖于耳拂于目謬于心而便于身者有說于目順
于耳快于心而毀于行者非明王圣主孰能聽之蓋
君人之用心當如冰鑒之不將不迎山澤之納污藏
垢然后忠邪立辨□遠咸達擇其善者聞斯行諸書
曰嘉言罔攸伏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是之謂也
書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又曰稽于眾舍己從
人是知容納直言樂聞己失講求至當之理詢擇悠
久之謀聞善若驚改過弗吝雖嬰鱗而無忤惟虛懷
而兼容斯乃明主不惡直以博觀臣下寧正言而無
諱者已其或事有過舉令未順時刑罰不中賞任非
允而或予違汝□官箴王闕過則必正失者斯革始
或違忤終焉聽從忘其誹謗之咎諒有忠直之志故
能刑無頗類政無滅裂昭德塞違令聞長世蓋所謂
拂于心而求諸道逆于耳而利于行者不可以不察
也已
何垣西疇常言
論聽言
人主立政造事圖惟永久則當參酌群言是之謂僉
謀智略畢達則當擇是而從是之謂獨斷若事必己
出而弗加咨訪乃自用也謂之獨斷可乎自用則小
是君人者之大戒也
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帝天資仁
厚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悅景帝資稟不及而晁錯
術數(shù)之說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措之風以
智馭物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分可不謹
夫
人主之心不可有所偏倚漢武初年獨任宰相致田
蚡之專恣擅權厥后偏信諍臣致嚴朱吾丘主父諸
人交私諸侯潛蘊譖訴故曰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大
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讜言養(yǎng)成臣下剛勁之氣也朝
廷一黜陟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輳各效其忠
雖雷霆之威不避也漢唐惡足以語此哉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晉靈
公冬寒而役民鑿池過也能聽宛春之諫而能其役
后世有取焉為其能用人之善也況不為靈公者可
諱過而憚改乎
舜取人為善咨四岳辟四門無有不訪也近君側之
人有不待問而自言者或恐其有所挾而言未可遽
信也故必察焉所謂好問而好察邇言是也
聽言部總論二
丘浚大學衍義補
廣陳言之路
書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臣按帝舜以皋陶既陳知人安民之謨因呼禹使
陳其善言此可見圣人之心未嘗自圣世雖已治
而猶有愿治之心言雖畢陳而恒有渴聞之念此
帝世所以君無失德事無過舉而民無失所者歟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臣按帝舜之德有虞之治萬世不可加焉者也舜
之所行豈有背于道者哉而猶求臣下之弼正尤
恐其面前或相從順而既退之后又復有言也后
世人主無帝舜萬分之一己有過失惟恐臣下之
有言一有面折廷諍者斥責輒加之寧受人之面
諛而不恤人之背言此其過惡所以益彰而治效
所以不古若歟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
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孟子曰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
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臣按圣人之所以圣者以其生稟聰明能知人之
所不能知備有眾善能有人之所不能有者也帝
舜不恃其知而好問察于眾人舍己之善而樂取
善于眾人是蓋能以天下之知為知眾人之善為
善者也惟其知眾人之知是故其知愈大有眾人
之善是故其善愈備知大而善備此圣人所以益
圣而舜所以為百王之盛帝也歟
書引征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
工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臣按三代盛時人君為治惟恐一行之或不謹一
事之或不舉一臣之或非其人鰓鰓焉以求誨于
其下非徒朝廷之上輔弼之臣朝夕納誨隨時規(guī)
諫而已也又于每歲孟春之月使宣令之官振木
鐸以徇于道路之間使夫官之有職任者師之有
道德者咸相規(guī)正胥教誨于其君焉不特此也于
凡百工之人莫不使之執(zhí)其技藝之事以諫諍于
其君如伶州鳩諫周景王之匱財罷民匠師慶諫
魯莊公之丹楹刻桷是已蓋百工技藝之事至理
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而可忽也
說命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
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
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
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臣按高宗爰立傳說作相置諸其左右未遑他事
首命之以朝夕納誨以輔己德可謂知所本矣置
之于左右是欲說無處而不在也誨之于朝夕是
欲說無時而不言也望之切至喻之以金之礪川
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以見己之必資于相臣之納
誨其切有如此者然猶以物為比也至若譬之以
苦口之藥跣足之行則又以身之所病足之所傷
者為喻其望于說者益切矣然猶以形言也至其
所謂啟心沃心之言是欲君臣之間心心相契有
如土壤之焦而受江河之潤其漸涵浸漬而入有
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高宗求誨于相臣其切
如此此其所以嘉靖殷邦而為三代之令王也歟
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臣按此乃傅說答高宗納誨之命言之也先儒有
言從諫者人君作圣之功人臣進言之機也高宗
欲資之于人故以納誨責其臣傅說使反求諸己
故以從諫之道望其君納誨者相臣之職從諫者
人君之道也
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
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
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
臣按高宗望傅說以有言而說勸高宗以力行說
之意以為王能行而說不言則咎在說說已言而
王不行則咎在王不在說也嗚呼若高宗者可謂
切于求諫而傅說者可謂忠于事君者矣故備載
其君臣相與之辭以示萬世之法
詩小雅雨無正其第三章曰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
彼行邁則靡所臻
其四章曰戎成不退饑成不遂曾我□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聽言則答譖言則退
其五章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
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臣按此詩先儒謂正大夫離居之后□御之臣在
君左右而不得盡言親見當時之為公卿大夫者
可以言而不肯言而為之君者非徒不責其言有
所言者反以為之病言纔出諸口罪已加其身彼
夫緘默以保祿位者當言者不能直言不當言者
乃巧為之辭說以取容自處其身于安佚之地其
自為計則得矣如吾君何此詩所以作也人君居
清閑之燕試因詩言以察時事反而求諸朝廷之
間臣僚之內其肯盡言為國者誰歟詩所謂聽言
則答譖言則退無乃今日臣僚中亦有類此者歟
所謂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在吾今日亦有此等情態(tài)否
歟吾之臣子無乃亦有出言以為病而受禍患者
歟其間亦或有不肯出言而自處其身于休逸之
地者歟凡其終日亹亹于吾殿陛之前得于聞聽
者安知其所以應對承順者非詩人所謂巧言如
流者歟有一于此則必反其所為使凡內而□御
外而公卿與夫百官庶姓皆得以盡言言者有賞
而得以處休不言者有罪而維躬是瘁毋使一旦
馴致夫衰亂之世如成周之季然則朝廷無壅蔽
之患而宗社免危亡之禍矣
大雅板之篇曰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臣按古人所以詢問及于芻蕘者誠以淺近之言
至理存焉不可以其淺近而忽之也吁以采薪之
夫而其言猶在所不棄況公卿百執(zhí)事乎
柔桑第十章曰維此圣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
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臣按禍亂之至必有幾先茍有智勇者皆能知之
于未形之先人君容受直言彼有見者皆得以言
之于上使其知所以預備而早防之則禍亂不作
矣為人上者其尚毋使一世之人畏忌而不敢言
哉孟子曰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吁
不仁而可與言尚免亡敗之禍況未至于不仁者
哉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
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
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
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善
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
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
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
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
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
然矣
臣按師曠始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
失性終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由是言觀之可見人之
生也雖有貴賤皆稟天地之性然人人不能皆循
其所固有而或至于失之是以上天于眾人之中
立其一人以為萬民之牧使不失其性焉非固假
是崇高富貴之位以畀之使其恣肆于民上以快
其所欲也若然則是棄天地之性矣天意豈若是
哉是以受天命居民上者兢兢業(yè)業(yè)惟民失其性
是懼孜孜汲汲以求善言隨時隨處而資規(guī)誨箴
諫之益惟恐棄天地生人之性負天命立君之意
悖上天愛民之心
國語周厲王虐國人謗王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
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
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決
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賦誦百工諫庶
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臣按召公之所以為厲王告者是即三代盛王所
以求言納諫之實跡也三代之王未必人人皆賢
圣也而其所以為治后世輒推之以為不可及者
誠以當是之時人人得言左右前后無非敢言之
人詞章曲藝無非規(guī)正之具善則勸之以必行否
則沮之而必止幾方萌而已遏過不著而外聞是
以政無悖事國無謗言而天下享和平之治有以
也夫
漢文帝二年詔曰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
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
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
以微眇之身托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惟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
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
知見之所不及□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
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臣按此后世人主以災異求言之始自文帝因日
食下此詔后凡遇日食與夫地震山崩水旱疾疫
之類皆下詔求言遂為故事此亦人君克謹天戒
之一端天下國家之事每因災害皆許人指言得
失則人君時時得以聞過失與其知見之所不及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則天下國家其有不治也哉
文帝每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
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嘗不稱善
臣按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文帝也帝之善政
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
封章之入固有未嘗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
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
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
而稱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帝又嘗下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
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
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
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胡寅曰訞言令之始設也必謂其搖民惑眾有奸
宄賊亂之意及其失也則暴君權臣假此名以警
懼中外塞言路也故賈誼論奏曰忠諫者謂之誹
謗深計者謂之訞言夫忠臣為上盡忠深計其言
必剴切君身探未然之事陳危亡之戒不止于近
在目前者自小人觀之曰是特揚君過以賣直其
未然之事危亡之形汝安得知之殆誹謗訞言耳
此策既行使中外之人鉗口結舌人君不聞其過
淪于危亡而不悟夫既以忠諫深計為誹謗訞言
則指鹿為馬指野鳥為鸞蝗生則曰不食嘉谷歲
饑則曰路無餓殍凡賢否是非治亂得失一切反
理詭道倒言而逆說之欺惑世主使淪于危亡其
罪豈特誹謗之比其為訞也不亦大乎嗚呼文帝
除此令其享國長世宜哉
臣按秦法有誹謗訞言之禁至是文帝始除之吁
文帝既除之矣后世人臣上言而乃猶坐以誹謗
訞言之罪何哉是襲亡秦之跡也
十五年詔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
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
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
能亡失德夏以長楙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
豪英以為官師為諫諍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
今朕獲執(zhí)天下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
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
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
良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
諫者各有人數(shù)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
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諭朕志大夫其
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
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
帝之宗廟下以興萬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
臣按此后世人主發(fā)策策士求言之始自文帝下
此詔后后世臨軒策士蓋本諸此是亦人主求言
之一端也然惟應故事而已求其真能明國家之
大體通人事之始終及能直言極諫疏君之不德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如此詔者蓋鮮矣
萬一有之能聽納其言而見之于施行者尤為鮮
焉甚者反因其言之切直而黜退之如唐文宗之
于劉蕡者焉惟宋仁宗時考官以蘇轍對策切直
欲黜之仁宗曰朕以直言取人而以直言棄之人
其謂我何斯言也可以為后世人主策士求言之
法
唐高祖時孫伏伽詣闕以三事上諫帝大悅因謂裴
寂曰隋末無道上下相蒙主則驕矜臣惟諂佞上不
聞過下不盡忠至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撥
亂反正念在安人比每虛心接待冀聞讜言然惟李
綱差盡忠款伏伽可謂誠直余人猶踵弊風俯首而
已豈朕所望哉
臣按高祖創(chuàng)業(yè)之君故知前代所以致亡之道所
謂上下相蒙主驕矜而臣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
忠至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此數(shù)言者切中
末世君臣之弊讀之使人凜然有天下國家者可
不念哉
太宗謂侍臣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旨而不逆甘
言以取容朕今發(fā)問欲聞己過卿等須言朕愆失長
孫無忌等咸曰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見其失劉
洎曰陛下化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上書有不
稱旨者或面加窮詰無不□退非獎進言者之路帝
曰卿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臣按人之常情少有過失恒懼人言稍涉疑似輒
加怪責況萬乘之君乎太宗發(fā)問欲知己過責臣
下言有愆失可以為百世帝王之法矣厥后繼體
之君高宗亦謂其臣曰往日侍奉膝下見五品以
上論事或有伏下面奏或有進狀論者終日不絕
豈今時無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以后宜數(shù)論事
若不能面奏任各進狀憲宗亦謂其臣曰朕讀貞
觀政要以太宗神武每有一事少涉過差群臣進
諫者往復數(shù)四況朕寡昧自今每有事不得中者
卿須十論不得一二而已吁二帝之言若此豈非
太宗詒謀之善故其子若孫得于觀感而興起效
法也哉
太宗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
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
聞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
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
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
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帝曰善
臣按三代以下好諫之君以唐太宗為稱首陸贄
嘗舉以告其君曰太宗以虛受為治本以直言為
國華有面折廷諍者必為霽雷霆之威而明言獎
納有上封獻議者必為黜心意之欲而手敕褒揚
故得有過必知知而必改存致雍熙之化沒齊堯
舜之名此后世人主所當取法者
太宗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皆失舉措太宗知之每見
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開規(guī)諫嘗謂公卿曰人欲自
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茍其君
愎諫自賢其臣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自全如
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煬帝既弒世基亦誅
公輩宜用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
臣按賈山告漢文帝有曰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
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
霆也勢重非特萬鈞也開道而求諫和顏色而受
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又況
于縱欲恣暴惡聞其過乎震之以威壓之以重則
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如此
則人主不得聞其過社稷危矣今觀太宗每于臣
下奏事而假以辭色使得以盡言而無懼蓋有合
于賈山之說其視后世人主恐臣下盡言厲色嚴
威以臨之者蓋霄壤矣中舉末世君臣為戒欲其
臣下遇有得失毋惜盡言其言儆切可為世戒
陸贄言于其君
德
宗
曰古語有之順旨者愛所由來逆
意者惡所從至故人臣皆爭順之而避逆意非忘家
為國捐身成君者雖能犯顏色觸忌諱建一言開一
說哉是以哲后興王知其若此求諫如不及納善如
轉圜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淺者恕之狂誕者
容之仍慮驕汰之易滋而忠實之不聞也于是置敢
諫之鼓植告善之旌垂戒懼之鼗立司過之士猶懼
其未也又設官制以言為常由是有史為書瞽為詩
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尚恐其怠也每
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而振警之官司相規(guī)工
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然非明智不能招
直言非圣德不能求過行招直則其智彌大求過則
其德彌光惟衰亂之朝暗惑之主則必諱其過行忿
其直言以阿諛為納忠以諫諍為揚惡怨讟溢于下
國而耳不欲聞腥德達于上天而心不求悟迨乎顛
覆猶未知非情之□迷乃至于是故明者廣納以成
德暗者獨用而敗身成敗之途千古相襲與敗同轍
者罔不覆與成同軌者罔不昌自當矯夏癸殷辛拒
諫飾非之慝協(xié)大禹成湯拜言改過之誠士無賢愚
咸宜錄用言無大小皆務招延固不可有忤逆之嫌
甘辛之忌也夫君人者以眾智為智以眾心為心恒
恐一夫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
求豈但從諫不咈而已哉乃至求謗言聽輿誦葑菲
不以下體而不采故英華靡遺芻蕘不以賤品而不
詢故幽隱必達晉文聽輿人之誦而霸業(yè)興虞舜設
誹謗之木而帝德廣斯實圣賢之高躅陛下何疾焉
又曰虞舜察邇言故能成圣化晉文聽輿誦故能恢
霸功大雅有詢于芻蕘之言洪范有謀及庶人之義
是則圣賢為理務詢眾心不敢忽細微不敢侮鰥寡
侈言無驗不必用質言當理不必違遜于志者不必
然逆于心者不必否異于人者不必是同于眾者不
必非辭拙而效速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是皆考之以實慮之以終其用無他惟善所在則可
以盡天下之理見天下之心臣每讀史書見亂多治
少因懷感嘆嘗試思之竊謂為下者莫不愿忠為上
者莫不求治然而下每苦上之不治上每苦下之不
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達于上
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上恒
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謂九弊者
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聘辨給衒聰
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
□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勝必甘于佞辭上恥過
必忌于直諫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旨而忠實之語
不聞矣上聘辨給必剿說而折人以言上衒聰明必
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
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
不能引咎以受規(guī)如是則下之畏□者避辜而情理
之說不申矣夫以區(qū)域之廣大生靈之眾多宮闕之
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
逾億兆而無一焉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
無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
通鮮矣
臣按后世人臣之善諫其君者無如贄贄之此疏
論人君聽言納諫之道無余蘊矣臣謹詳載于篇
伏睹其篇末又曰理亂之戒前哲備言之矣安危
之效歷代嘗試之矣舊典盡在殷鑒足征其于措
置施為在陛下明識所擇耳伏愿廣接下之道開
獎善之門弘納諫之懷勵推誠之美其接下也待
之以禮煦之以和虛心以盡其言端意以詳其理
不御人以給不自衒以明不以先覺為能不以臆
度為智不形好惡以招諂不大聲色以示威又曰
其納諫也以補過為心以求過為急以能改其過
為善以得聞其過為明故諫者多表我之能好諫
者直示我之能容諫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諫者
之漏泄彰我之能從有一于斯皆為盛德斯言也
誠萬世人君聽言納諫之龜鑒臣不復他有所言
請即是以為九重獻
宋太祖建隆二年詔令每月內殿起居百官以次轉
對并指陳時政得失事有急切許非時入閣上章不
候次對
高宗詔自今后行在百官日輪一員面對朕當虛寧
以聽其言
臣按唐人有轉對之制宋太祖因之許令百官以
次轉對終宋之世君得以親其臣臣得以近其君
言論之間得以相接上下之情得以交通非惟得
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臣下才器之高
下學識之淺深心術之邪正亦終于是得以見焉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
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
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
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眾心離叛
近年士大夫以偷合茍容為智危言正論為狂是致
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閭閻愁苦痛心
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
公私兩困盜賊已繁猶賴上帝垂休歲不大饑祖宗
貽謀人無異志不然則天下之勢可不為之寒心乎
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詔書廣開言路
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闕失及民間疾苦
者并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在京則于鼓院投下晝
時進入在外則于州軍投下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
副本強有抑退陛下于聽政之暇略賜省察其義理
精當者即施行其言而顯擢其人其次取其所長舍
其所短其狂愚鄙陋無可采取者報聞罷去亦不加
罪如此則嘉言日進群情無隱陛下雖深居九重四
海之事如指諸掌舉措施為惟其所欲乃治安之原
太平之基也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奸惡畏人
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實不可不察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馬光于洛問光所當先者光
首上此疏且以為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臣竊
以謂光之此疏非獨當時人君所當知實萬世人
君所當知者也臣嘗因是而通論之言者心之聲
也人心有所蘊必假言以發(fā)之帝王莫如堯堯以
言為試人之則圣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
之本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系之大有如此者是
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為
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鑒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
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求之博問以盡之
和顏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
如所謂直言極諫者或謂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
闕者或因災眚而下詔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
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
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
之治以通天下之情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
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
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言雖過于訐
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
曰殺諫臣者其國必亡是也夫如是則嘉言罔攸
伏君德之修否朝廷之闕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
休戚皆因言以達之于上有以為思患預防之計
而不至于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
之患矣昔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
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
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
言路不通其患必至于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
莫大于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
之禍而不敢言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
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
言者有罰則大臣不至于持祿小臣不至于畏罪
而下情上通矣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
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伏惟圣明留意
性理大全
君道
元城劉氏曰書稱堯之德曰稽于眾舍己從人舜戒
其臣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伊尹之告太
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
諸非道傅說之復于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
則圣然則古之聰明睿知之君所以能大過于人者
未有不以求諫為先務也
昔之圣人深居九重以謂竭其聰明猶不足以盡天
下之聞見遂以耳目之任付之臺諫之官而臺諫之
論每以天下公議為主公議之所是臺諫必是之公
議之所非臺諫必非之人君所以不出戶庭而四海
九州之遠物無遁情者用此道也
豫章羅氏曰人君納諫之本先于虛己禹拜昌言故
能納諫德宗強明自任必能拒諫
朱子曰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內有六寢六宮外
有三朝五門其嬪御侍衛(wèi)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
于冢宰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領
于宗伯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
保其身體有師氏以媺詔之有保氏以諫其惡前有
凝后有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以
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fā)號施令罔有
不臧在輿有旅賁之規(guī)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訓
誦之諫居寢有□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
工師之誦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
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動則左史書之言則
有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不幸而至于有過則
又有爭臣七人面列廷爭以正救之蓋所以養(yǎng)之之
備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
貌之恭足以作肅言之從足以作乂視之明足以作
哲聽之聰足以作謀思之睿足以作圣然后能以八
柄馭群臣八統(tǒng)馭萬民而賞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
不至邇無不服傅說所謂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
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
謂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
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
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干
汝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
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
此也
屠隆鴻苞
明目達聰
人主生于璇房瑤席長于妃嬪貂珰目習珠璣耳厭
歌吹其于生民利病之故國祚安危之幾是非邪正
忠佞善惡之介何由而知側身虛己明目達聰所以
廣采納而防壅蔽古帝王臨御尊嚴恭默與后世同
而延接采訪無論在廷在外小大臣工即封人田父
工瞽芻蕘皆得親至人主之前有所陳說人主亦為
溫顏降色而聽之故事幾之隱微閭閻之疾苦奸佞
之盤據(jù)忠賢之伏藏皆得洞見悉聞至尊之與萬國
精神血脈嘗流通而無所壅閼此君德圣明而國運
昌熾有繇也至秦李斯趙高欲蔽主專權恣行胸臆
乃欺紿二世令人臣罕得見其面以為尊貴惟日居
深宮為淫樂而已國勢土崩盜賊蜂起天下危亡在
旦夕上不知而下莫以告斯高壅蔽二世昏愚作鑒
萬古后世乃不惟二帝三王之師而尊君卑臣多襲
秦舊上下懸隔內外暌絕厲階為梗久而沿習莫可
如何余觀創(chuàng)業(yè)英主生長民間身經百練人情世故
何所不曉至踐祚臨下又日與臣民親接所以立法
創(chuàng)制察休戚之本洞治亂之源師古宜今永垂鴻范
后王承統(tǒng)漸以驕盈而近侍小人喜于自便稍立尊
貴之體峻上下之防然漢唐宋間猶未甚隔絕小臣
庶僚亦得與人主竟日面談盡吐胸臆如漢文帝慎
夫人與后同坐袁盎引卻其座諫文帝唐元宗時縣
令皆得燕見問以理人策韋濟具對詞理甚善從臣
向子諲奏事宋高宗因與論筆法言久不輟潘默成
舉笏近前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瀆圣聽叱
之使下第舉此三事其時君臣相與親密尚爾藹然
近世相距益遠人主臨朝君臣只尺邈若山河即近
侍進講掇拾老儒庸熟數(shù)語背記面誦以塞故事此
外不復敢設獻替一言講畢而退率以為常而群臣
所入章奏又多忌諱莫有盡言者下情何由而上達
上德何由而下宣乎是在神圣之主洞察宿弊虛懷
博訪數(shù)接忠賢平臺便殿之召對無擇公卿百官無
拘內僚外吏皆得目睹天顏耳聞天語而仰伸其辭
說于至尊之前經術古今之外間談世務廟謨邊計
之外遂及民情堂陛君臣家人父子無事不聞無隱
不達如是而君何憂不堯舜治何患不唐虞至唐諫
官隨宰相入閣議事尤為千古卓絕奇?zhèn)ピ紫嘤?br />壅蔽則諫官得而發(fā)覺之宰相議論不當則諫官得
而駁正之而諫官中有挾私陰附妄言亂政者則又
有銓曹之進退在如是則雖有斯高之奸不得面欺
擅權九重四海精神流貫血脈交通而國家綦隆之
??勺锣岛跤刑煜抡咂渖钅疃椒抵?br />
聽言部藝文一
召公論弭謗 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
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
如之是故為川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
聽政瞽獻典史獻書師箴賦誦百工諫庶人傳
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
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
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
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
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
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于是
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非有先生論 漢東方朔
非有先生仕于吳進不稱往古以勵主意退不能揚
君美以顯其功默默無言者三年矣吳王怪而問之
曰寡人獲先人之功寄于眾賢之上夙興夜寐未嘗
敢怠也今先王率然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
誠竊嘉之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
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于茲矣
今先生進無以補治退不揚主譽竊不為先生取也
蓋懷能而不見是不忠也見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
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吳王曰可以談
矣寡人將竦意而覽焉先生曰于戲可乎哉可乎哉
談何容易夫談有悖于目拂于耳謬于心而便于身
者或有說于目順于耳快于心而毀于行者非有明
王圣主孰能聽之吳王曰何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
以語上也先生試言寡人將聽焉先生對曰昔者關
龍逢深諫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紂此二臣者皆
極慮盡忠閔王澤不下流而萬民騷動故直言其失
切諫其邪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今則不然
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于身蒙
不辜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是以
輔弼之臣瓦解而邪之人□進遂及蜚廉惡來革
等二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雕瑑刻鏤
之好以納其心務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遂往不
戒身沒被戮宗廟崩阤國家為虛放戮賢圣親近讒
夫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此之謂也故卑身
賤體說色微辭愉愉呴呴終無益于主上之治則志
士仁人不忍為也將儼然作矜嚴之色深言直諫上
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則忤于邪主之心
歷于哀世之法故養(yǎng)壽命之士莫肯進也遂居家山
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先王之風
亦可以樂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齊避周饑于首陽
之下后世稱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
何容易于是吳王瞿然易容捐薦去幾危坐而聽先
生曰接輿避世箕子被發(fā)陽狂此二人者皆避濁世
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閑寬和之
色發(fā)憤畢誠圖畫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禮下以
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故伊尹蒙恥
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鈞于渭之陽以見文
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深念
遠慮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本仁祖義有
德祿賢能誅惡亂總遠方一統(tǒng)類美風俗此帝王之
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
方懷之故號圣王臣子之職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
爵為公侯傳國子孫名顯后世民到于今稱之以遇
湯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干獨如彼豈
不哀哉故曰談何容易于是吳王穆然俯而深惟仰
而泣下交頤曰嗟呼余國之不□也綿綿連連殆哉
世之不絕也于是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材
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躬節(jié)儉減后宮之費損車馬
之用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去侈靡卑宮館壞苑囿
填池塹以予貧民無產業(yè)者開內藏振貧窮存耆老
恤孤獨薄賦斂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內晏然天下大
治陰陽和調萬物咸得其宜國無災害之變民無饑
寒之色家結人足畜積有余囹圄空虛鳳凰來集麒
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遠方異俗之人鄉(xiāng)風慕
義各奉其職而來朝賀故治亂之道存□之端若此
易見而君人者莫肯為也臣愚竊以為過故詩云王
國克生惟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陳政要 后漢蔡邕
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shù)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
先帝雖有圣明之資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
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撲有道之選危言極諫不絕于
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
誠當思省述修舊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
傳政悖德隱之言
求直言令 曹操
夫治世御眾建立輔弼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
無大悔斯實君臣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
頻年以來不聞嘉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
后諸掾屬治中別駕常以月旦各名其失吾將覽焉
廣詢令 魏文帝
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
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
明制度牧守申政事?lián)|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連珠 王粲
臣聞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
不累乎身
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 梁任昉
問朕立諫鼓設謗木于茲三年矣比雖輻輳闕下多
非政要日伏青蒲罕能切直將齊季多諱風流遂往
將謂朕空然慕古虛受弗弘然自君臨萬介在民
上何嘗以一言失旨轉徙朔方睚□有違論輸左校
而使直臣杜口忠讜路絕將恐弘長之道別有未周
悉意以陳極言無隱
使四方士民陳刑政詔 沈約
徑寸之寶或隱泥沙以人廢言君子斯戒朕聽朝晏
罷思闡政術雖百辟卿士有懷必聞而蓄響邊遐未
臻魏闕或屈以貧陋或間以山川頓足延首無因奏
達豈所謂沈浮靡漏遠邇兼得者哉四方士民若有
欲陳言刑政益國利民淪礙幽遠不能自通者各在
條布所懷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聞
達聰明致理化策 唐白居易
夫欲達聰明致理化則在乎奉成式不必乎創(chuàng)新規(guī)
也臣聞堯之所以神而化者聰明文思也舜之所以
圣而理者明四目達四聰也蓋古之理化皆由聰明
出也自唐虞以降斯道寖衰秦漢以還斯道大喪上
不以聰接下下不以明奉上聰明之道既阻于上下
則訛偽之俗不得不流于內外也國家承百王已弊
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于是始立匭使始加諫員始
命待制官始設登聞鼓故遺補之諫入則朝廷之得
失所由知也匭使之職舉則天下之壅蔽所由通也
待制之官進則眾人之謀猷所由展也登聞之鼓鳴
則群下之冤濫所由達也此皆我烈祖所刱累圣所
奉雖堯舜之道無以出焉故貞觀之太和開元之至
理率由斯而馴致矣自貞元以來抗疏而諫者留而
不行投書于匭者寢而不報待制之官經時而不見
于一問登聞之鼓終歲而不聞于一聲恐眾人之謀
猷或未盡展朝廷之得失或未盡知壅蔽者有所未
通冤濫者有所未達今幸當陛下踐祚體元之始施
令布和之初則宜申明舊章修舉廢事使列圣之述
作不墜陛下之聰明惟新以初為常今其時矣時不
可失惟陛下措而行之則堯舜之化祖宗之理可得
而致矣臣故曰達聰明致理化在乎奉成式不必乎
創(chuàng)新規(guī)也
進善旌賦
以設之通衢
俾人進善為韻
李逢吉
皇唐之與伊唐也浚哲文思異代同時咸進善以欽
若又建旌以求之不進善焉何以延側陋之士不彰
別也何以嘉讜正之詞是宜式創(chuàng)宏模聿陳令典綴
折羽以藻耀植修竿之偃蹇相其地以崇樹所宜因
其人以康莊是踐即之者有以翊圣瞻之者于焉遷
善忠謇之徒風馳云趨畢□臣節(jié)同膺帝俞猶金礪
而君臣合契類土圭而形影相符迥立岧亭而克同
國柄直行勁挺而自陟天衢由是悉索草茅罔資介
儐高懸垂逮下之德仰視知不言之信咸策足以員
來思捐軀而自徇同于舞羽至誠之感必臻異彼弨
弓非禮之招不進大哉求仁其必有因懿此標表本
乎諮詢制其事者上惟允恭之帝集其下者眾皆可
封之人是必隨謗木以用舍與諫鼓為等倫若夫容
衛(wèi)繁多制度奇詭元□始務其厭勝翠鳳式崇乎侈
靡虎武之示勇則那日月之比崇徒爾寧有裨于啟
沃且無取于率俾偉夫有臺有宮胡為乎途中所以
闡于圣聰使無不通爰樹爰揭豈惟乎人悅所以尊
彼雋杰使皆就列然后朝廷邁德嗣于羲軒得賢方
于稷躬好問之裕有知人之哲固以日奏于嘉言
矧斯旌之攸設
進善旌賦 竇從直
邈矣帝德至哉圣謨廢置殊時古今合符孑孑之狀
可觀將從五達孜孜之道斯表克協(xié)三無是以聳彼
群彥致之康衢愿揚美以歸厚思獻忠而效孚故得
繼以此信言由是進明揚既達且自殊于表閭謇諤
必陳豈可同夫先俊觀其悠揚廣沖旖旎從風諒賢
愚以咸覿固朝野而必同式委垂而下俯埃乍直
指而上映晴空過之而凜然生敬仰止而卓爾在中
茍厥志之有立當其誠以遂通俾其不進不止豈徒
自西自東已哉俟爾貞烈自非虛設既異詩人之干
旄匪同叔孫之綿蕞匪善奚取惟賢是謁彼謗木焉
得而比矣諫鼓胡可而儔之茍匡救之惟征我無爾
詐而旌別之有制爾無我欺則賢既樂只人將率俾
不獨翻曉日以搖搖獵輕風而靡靡至仁斯被至化
為淳何必改舊然后為新矯前王之令德酌古典之
攸遵雖訓以克備尚芻蕘之是詢萬國欽風巖廊
畫英髦之士百蠻向化版筑無屠釣之人故知至德
在于求賢救世資乎擇善則設旌之道也為皇王之
盛典
諫鼓賦 王起
先王懼五諫之或替恐四聰之有蔽爰立鼓于朝得
為邦之制臣之擊也將宣補袞之誠君之聽焉是□
從繩之契所以臨下國所以承上帝豈冬冬于金奏
之間坎坎于宮懸之際亦既戒止居然可分契無私
之路彰不諱之君猛虡趪趪以時立直言謇謇而必
聞借如明明哲后輔以賢佐懼德化之失慮政刑之
墮必佇斯音用補其過乃有誾誾之闕諤諤如林或
匪躬自致或造膝來箴叫帝閽而九重猶遠獻工藝
而一人且深于是伐茲鼉鼓殷爾雷聲作援枹雖假
下臣之手聞黈纊終沃大君之心豈表識于作礪將
思度于如金
禹拜昌言賦
以圣人之心
聞善必拜為韻
楊乃
大禹君臨勤求意深茍一言之入耳必載拜以明心
蓋以勵華彝形古今所以旨酒盈前莫縱彈絲之響
美詞將貢俄聞撼玉之音豈不以詢彼芻蕘防乎驕
逸既可大而可久亦無固而無必所以嘉謀方聽當
業(yè)業(yè)以折腰直語纔聆復虔虔而屈膝蓋以廣其所
見求其所聞欲使善惡之源自別賢愚之路斯分況
乎傳舜之規(guī)受堯之命得不固社稷根本察風俗利
病是以臣不能諫君兮非曰忠君不能納諫兮非曰
圣執(zhí)至理以垂教采昌言而化人茍有言可佐王道
正人倫陶也不得不進禹也不得不遵所以聞妙略
以開容拖冕旒而拂地覽弘謨而致敬低珩佩以鏘
身懼溝洫之未通憂禮樂以將壞以正直為龜鏡以
忠讜為規(guī)戒是以蘊昌言兮不可不陳聞昌言兮不
得不拜遂使共守丕業(yè)長光帝基若魚水相逢之日
同云龍曾合之時符郊畤以陳儀固難比矣望行宮
而設禮曷可方之我皇紹九圣之雄圖舉百王之令
典急于求士樂于聞善所以獻昌言之忠臣必待之
臺鉉
木從繩賦
以木以繩直
君由諫明為韻
張圣之
古之善諫者喻其心如繩直展成規(guī)于良木既折中
而經始必周流而牽復以其性有曲直固從乎彌綸
以其材有短長必由之盈縮故可彰其言兮直如矢
喻其諫兮從如水既應用而無方且適道而虛己為
棆桷之無繆成棟梁之有以舉直錯枉且明徑挺之
心動而悅隨不失縱橫之理觀夫度彼山林直以絲
繩既遵時而有作乃底績而其凝斷長補短物無失
性損上益下道罔不興猶其善而惟變所適類夫諫
而不命其承匪差毫厘存乎楷式在操張而為務乃
經紀以成德操端有準希匠石以財成枉撓必從表
王道之正直況夫準以綸綍順乎節(jié)文不循枉以為
利必適道而斯分假物而言故引從繩之木樂諫為
喻明乎則圣之君原其納誨之謀觀其所由既規(guī)矩
而有制豈文理而是求糾纏既施足彰妙道之用眾
材方正比夫從諫如流且夫獻直言者必有備無患
木從繩者□執(zhí)藝而諫故得明乎官以相規(guī)人之無
訕矧其不枉道以求用恒守道以為名匡乎不正使
其正規(guī)其不平使其平斯所謂不可欺于繩墨乃得
配乎權衡恭惟賦于說命知諫道之克明
如石投水賦
以仁義忠信
公平能諫為韻
劉辟
圣之求賢也詳明水之受物也柔順石遇柔而不阻
臣俟明而必進漢祖興兮昌言納留侯輔兮皇威振
喻石水以興詞配盬梅而稱雋堅脆性異應廣納而
來投尊卑禮殊致精誠而取信伊木為體既清而平
猶君為德既貞而明石豈自投假海納之弘量臣非
茍進由天聽而察誠用率于有類將感于無情虛而
受者其理遠含而容者其道行何幽邃之能間奚渺
彌之足驚夫國之勃興必多賢智繼九臣之跡膺三
杰之義煥發(fā)英藻呈龍章與鳳姿敬宣嘉猷謂岳生
而天賜豈不由山有巨石水有通津忽擊流以澎湃
俄答響于奫淪雖源深流長乃入無不至而體柔處
潤則托有所因移他山之貞質依上善之全仁夫水
石之奧旨與君臣之等倫今天子端居穆清時和海
晏念投石之契爰求秉鈞思箴闕之規(guī)載征驟諫由
是如石之義啟投水之情通彼以誠應我亦符同懸
天爵之榮獲斯人瑞尊五岳之禮視乎上公恒啟沃
以為志方清明而在躬比石固業(yè)欽賢纘功儻或水
不周容石乃無由寓質君不虛己臣則曷能推忠可
以垂誡訓可以流德風則知圣既作兮政惟恒石既
投兮賢必澄敢獻良哉之詠愿揚美于廉能
如石投水賦
以圣獎忠直
從諫如流為韻
白敏中
石明臣節(jié)水喻圣總順投既因于納諫虛受必俟乎
輸忠從以讜言出清規(guī)而有中類夫貞節(jié)入碧浪以
無窮爰自人謀式彰天獎言必在乎能發(fā)道奚疑于
虛往自懷從善聞蹇蹇于股肱何異臨川運磷磷于
指掌理既符于水石事且契于云龍佇啟心而是贊
在虛己而能容石投水而誠資手敏臣佐君而詎得
面從當手敏則水不傷清匪面從則君能立政嘉獻
替而無爽幸遭逢而有慶致至堅于元奧象以得賢
受可轉于清流因之啟圣所以垂衣廣納側席深居
言之者何常率爾聞之者足以起予攻玉之形隨帝
心之沃若補天之質應王澤之濡如既而流謗靡行
沉幾自得當持重而無撓冀臨深而不惑逆于耳而
順于心黜其邪而褒其直用礪金于睿鑒渙汗?jié)撏?br />舉韞玉于恩波津涯莫測于是宣教化罷畋游開直
道務旁求發(fā)揮諤諤之明節(jié)會合洋洋之圣謀石以
貞堅本無疑于虛擲水惟柔順安有阻于暗投夫然
則臣心磊落而上達君德汪洋而下流況乎舟楫之
道大行不侮不慢藥石之言盡入何憂何患當?shù)捞?br />而人悅固河清而海晏彼漢高之用留侯未若吾皇
之納諫
求直言詔 宋韓維
朕涉道日淺暗于致治政失厥中以于陰陽之和乃
自冬迄春旱暵為虐四海之內被災者廣間詔有司
損常膳避正殿冀以塞責消變歷日滋久未蒙休應
嗷嗷下民大命近止中夜以興震悸靡寧永惟其咎
未知攸出意者朕之聽納不得于理歟獄訟非其情
歟賦斂失其節(jié)歟忠謀讜言郁于上聞而阿諛壅蔽
以成其私者眾歟何嘉氣之久不效也應中外文武
臣寮并許實封直言朝政闕失朕將親覽考求其當
以輔政理三事大夫其務悉心交儆成朕志焉
為雨災許言時政闕失詔 王珪
蓋聞古之圣賢在位陰陽和風雨時日月光星辰靜
黎民阜蕃以底休平朕甚慕之朕猥以眇身托于王
公之上夙夜以思惟懼不能以承先帝鴻業(yè)而比年
以來水潦為沴乃八月庚寅大雨京師室廬墊傷被
溺者眾大田之稼害于有秋竊跡災變之來曾不虛
發(fā)豈朕之不敏于德而不明于政歟將天下刑獄滯
冤賦繇煩苦民有愁難亡聊之聲以奸其順氣歟不
然則何天戒之甚也今飭躬焦思欲銷復大異而未
聞在位者之忠言進祈自新厥路何繇焉應中外臣
寮并許上實封言時政闕失及當世之利病可以佐
元元者悉心以陳毋有所諱執(zhí)政大臣皆朕之股肱
其協(xié)德交修以輔朕之不逮
從諫如流賦 范仲淹
圣人以治歷干綱思邁前王從忠諫而弗逆觀流水
以堪方每行補過之言曾無凝滯或得興邦之議寧
昧激揚矧夫內守宗社外臨華夏臣不興諫則君道
有虧君不從諫則臣心莫寫所以遵啟沃之致理若
汪洋之就下設樽以進似使其狎而玩之折檻弗誅
寧見其蹈而死者豈不以君之德也貴納諫而溫恭
水之性也美隨流而順從故周旋而納善如蕩漾而
朝宗詢彼芻蕘豈愧束薪之詠聽諸藥石更疑浮磬
之容莫不洞達四聰旁求五諫上既資于獻替下寧
生于謗訕聞言必信不爭之勢何殊擇善以從就濕
之情無間于以見萬乘之主納賢以虛七人之職竭
節(jié)而居又何煩于斷鞅豈有悔于觀魚由是忠讜咸
臻信智者之所樂俊賢是效見臣心之亦如又何必
轉圓取規(guī)從繩為軌但見弗違于啟乃自可偕行于
沔彼所以明虛受之功所以得上善之旨及溜之士
雖濡首而何傷補袞之臣思澣衣而可美夫如是則
咸歌不諱但見寡尤上下莫聞于闕政大小皆罄于
嘉謀威王之三賞屢行恩波下施晏子之一言見用
德澤旁流我后光被群方柔懷多士陳謗木而聽政
建善旌而求理所以彰從諫之心率疏通而如水
五聲聽政賦
以圣人虛懷
求理設教為韻
田錫
伊昔夏禹君臨兆民設五聲以羅列從萬務以躬親
詢采謨猷雖芻蕘之必達敷陳忠讜因金石以來伸
故德如天贊功惟日新所以文命稱為圣人者也蓋
以事堯統(tǒng)天翼舜為理常率職于曠土遂成功于導
水昊穹寶運因王者以應期虞氏瑤圖乃禪之而在
己莫不夙興念理夕惕虛懷思納善之有益諒虛受
以克諧冀以圣功維達聰之與明目將令儉德比茅
茨之與土階于是筍文陳鼓鞞斯設泗濱之玉磬
居次鳧氏之金鏞就列被鳴鐸之在懸亦揚音而中
節(jié)五音遞奏來直諫以無疑眾善畢臻補皇猷而靡
缺乃曰教我以道者振靈鼉而獻謀咨爾以義者聞
華鐘而采收考鞞者謂余以獄擊磬者告吾以憂彼
言事之激切在鐸韻之周流扣擊以聞所謂乎同聲
相應鏘洋有節(jié)罔殊乎同氣相求是知居大寶以至
公納嘉謨而設教有以見圣人以道為體以天為貌
必包納而弗厭蓋仁賢之可樂兢兢業(yè)業(yè)敢弗躬而
弗親穆穆皇皇實是則而是效美哉謙尊而卑不可
逾體道而受人以虛信君臣之共濟若魚水之相于
諫有五焉所以五器之音命爾德惟一也宜以一言
之善弼余故得天錫元圭帝傳大政菲飲食以示儉
美黻冕而稱盛宜乎仲尼曰禹吾無間焉于以見有
夏之至盛也
為君難論下 歐陽修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夫人之言非
一端也巧辨縱橫而可喜忠言質樸而多訥此非聽
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
耳而觸怒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賢愚也是皆未
足為難也若聽其言則可用然用之有輒敗人之事
者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
然后為聽言之難也請試舉其一二戰(zhàn)國時趙將有
趙括者善言兵自謂天下莫能當其父奢趙之名將
老于用兵者也每與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終不以括
為能也嘆曰趙若以括為將必敗趙事其后奢死趙
遂以括為將其母自見趙王亦言括不可用趙王不
聽使括將而攻秦括為秦軍射死趙兵大敗降秦者
四十萬人坑于長平蓋當時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
有如括大敗者也此聽其言可用用之輒敗人事者
趙括是也秦始皇欲伐荊問其將李信用兵幾何信
方年少而勇對曰不過二十萬足矣始皇大喜又以
問老將王剪剪曰非六十萬不可始皇不悅曰將軍
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為可用即與兵二十萬使伐
荊王剪遂謝病退考于頻陽已而信大為荊人所敗
亡七都尉而還始皇大□自駕如頻陽謝剪因強起
之剪曰必欲用臣非六十萬不可于是卒與六十萬
而往遂以滅荊夫初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
不能以成功者王剪是也且聽計于人者宜如何聽
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敗事聽其言若不可用舍
之宜矣然必如其說則成功此所以為難也予又以
謂秦趙二主非徒失于聽言亦由樂用新進忽棄老
成此其所以敗也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
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
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若趙括者則又有說焉
予略考史記所書是時趙方遣廉頗攻秦頗趙名將
也秦人畏頗而知括虛言易與也因行反間于趙曰
秦人所畏者趙括也若趙以為將則秦懼矣趙王不
悟反間也遂起括為將以代頗藺相如力諫以為不
可趙王不聽遂至于敗由是言之括虛談無實而不
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趙之諸臣藺相如等亦
知之外至敵國亦知之獨其主不悟爾夫用人之失
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
也前世之禍亂敗亡由此者不可勝數(shù)也
諫論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
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夫君之大天也
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
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
臣是也猶懼其選耎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
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
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
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
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
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
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
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