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輿匯編職方典廣州府部匯考之1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廣州府部匯考--《古今圖書集成》 [清] 蔣廷錫等
  蔣廷錫字揚孫、酉君,號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領(lǐng)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康熙三十八年(年)己卯科舉人,康熙四十二年會試落第,詔以與何焯、汪灝一同殿試,賜二甲進士,選庶吉士。康熙四十九年修《淵鑒類函》,康熙五十年修《佩文韻府》之纂修兼??惫?,康熙五十四年(年)《御纂周易折中》之南書房校對,康熙五十五年(年)《萬壽盛典初集》之總裁官。康熙五十六年(年)擢內(nèi)閣學士,康熙六十年(年)充經(jīng)筵講官,康熙六十一年(年)任《分類錦字》之??惫?。雍正元年(年)遷禮部侍郎,調(diào)戶部。擅長花鳥,曾畫過《塞外花卉》七十種,被視為珍寶收藏于宮廷。
  康熙六十一年(年)康熙逝世,雍正下令蔣廷錫重新編?!豆沤駡D書集成》。蔣廷錫把陳夢雷的名字涂掉,寫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共收醫(yī)書卷,采集歷代名醫(yī)著作,為中醫(yī)學類書之冠。雍正六年拜文華殿大學士,仍兼理戶部事, 加太子太傅。卒謚文肅。著有《尚書地理今釋》卷,《條奏疏稿》卷,《青桐軒詩集》卷,《坡山集》卷,《片云集》卷,《西山爽氣集》卷,《秋風集》卷。此外,蔣廷錫也寫有許多詩作,有詩集:《青桐軒秋風集》,《片云集》。

目錄
 廣州府部匯考一
  廣州府建置沿革考
  廣州府疆域考
   形勝附
  廣州府星野考
  廣州府山川考一
 廣州府部匯考二
  廣州府山川考二
 廣州府部匯考三
  廣州府山川考三
 廣州府部匯考四
  廣州府山川考四
 廣州府部匯考五
  廣州府山川考五
   水利附
 廣州府部匯考六
  廣州府城池考
  廣州府關(guān)梁考一
 廣州府部匯考七
  廣州府關(guān)梁考二
 廣州府部匯考八
  廣州府公署考
  廣州府學校考
 廣州府部匯考九
  廣州府戶口考
  廣州府田賦考一
 廣州府部匯考十
  廣州府田賦考二
  廣州府風俗考

廣州府部匯考一
廣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貢揚州之南境天文牛女分野春秋為南地秦于此置南??ず筅w佗據(jù)其地漢武帝時討平之復(fù)為南??俳恢荽淌窎|漢末遷交州治番禺三國吳又遷交州治龍編而于此置廣州梁陳并置都督府隋置總管府后改廣州曰番州大業(yè)初又改南??ぬ茝?fù)置廣州府總管府升大都督府天寶初改州為南海郡干元初復(fù)為廣州唐末置清海軍節(jié)度宋為廣州清海軍大觀初升為帥府元置廣州路明改廣州府領(lǐng)州一縣十五皇清析番禺置花縣

  南??h 附郭

  本秦南??しh地隋文帝分置南??h為番州治唐為廣州治南漢分南海置咸寧??刀h宋初并咸寧??稻闳肽虾T耘f明因之編戶二百七十八里

  番禺縣 附郭

  秦置縣為南海郡治因縣有番禺二山故名漢以后皆因之劉宋析置熙安懷化二縣隋初廢入番禺唐屬廣州宋初并番禺入南?;视又袕?fù)置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四十里

  順德縣

  在府城西八十里本隋南??h地唐以后皆因之明景泰三年析其地置此縣編戶一百五十七里

  東莞縣

  在府城東南二百五十里本番禺縣地晉成帝始置寶安縣屬東官郡隋初省郡以縣隸廣州唐至德初改為東筦縣宋初省入增城縣尋復(fù)置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八十里

  從化縣

  在府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明嘉靖中析置編戶一十八里

  龍門縣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編戶一里

  新寧縣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編戶二十五里

  增城縣

  在府城東一百九十里本秦番禺縣地漢末析置此縣屬南??x于縣置東官郡隋初廢郡以縣屬廣州唐宋元仍舊明亦因之編戶八十里

  香山縣

  在府城南一百五十里本唐廣州東筦縣香山鎮(zhèn)宋紹興永升為縣仍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瀕海之地益焉元仍舊明亦因之編戶三十六里

  新會縣

  在府城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漢南海郡地東晉分置新會郡縣隋郡廢以縣隸岡州大業(yè)初州罷以縣屬廣州唐初復(fù)以新會義寧二縣置岡州開元中州廢復(fù)以縣隸廣州宋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三十八里

  三水縣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本明隆慶中析置編戶五十三里

  清遠縣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本漢南??ぶ兴蘅h地吳晉并隸始興郡梁于此置清遠郡隋罷郡置清遠縣屬廣州仍以故中宿縣為政賓縣唐初以政賓縣省入清遠宋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十里

  新安縣

  在府城東二百一十里本東筦縣地本明萬歷元年析置治于東筦新城編戶五十六里花縣建置沿革無考

  連州

  在府城西北五百六十里本秦長沙郡南境之地漢為桂陽縣屬桂陽郡吳屬始興郡劉宋屬廣興郡齊復(fù)屬始興梁分置陽山郡治桂陽隋廢郡置連州大業(yè)初改熙平郡唐為連州天寶初改連山郡干元初復(fù)為連州元置連州路隸湖南道大德中降路為州隸英德路明洪武初年省十四年復(fù)置隸廣州府編戶二十里領(lǐng)縣二

  陽山縣

  在州東北二百里本漢舊縣屬桂陽郡東漢省入含涯縣晉復(fù)置屬始興郡梁屬陽山郡隋屬熙平郡唐屬連州元屬桂陽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省桂陽州以縣屬韶州府十四年改屬連州編戶七里

  連山縣

  在州西二百九十里本漢桂陽縣地梁分置廣德縣屬陽山郡隋改曰廣澤仁壽初改曰連山隸熙平郡唐宋元并隸連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屬韶州府尋省縣入陽山十四年復(fù)置屬連州編戶四里
廣州府疆域考        府志

  本府

  東至惠州府博羅縣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肇慶府高要縣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海岸三百四十里
  北至韶州府英德縣界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大海洋四百里
  西南至肇慶府陽春縣界五百四十里
  東北至韶州府英德縣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連山縣界一千二百里
  自府治至京師八千八百一十五里
  廣四百六十里袤七百一十五里

  南海縣 附郭

  東至番禺縣界二里
  西至三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順德縣界一百里
  北至清遠縣界一百五十三里
  東南至東莞縣界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新會縣界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番禺縣界三里
  西北至清遠縣界二百里
  廣二百二十七里袤二百五十三里

  番禺縣 附郭

  東至增城縣界一百二里
  西至南??h界二里
  南至香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清遠縣界一百五十五里
  東南至東莞縣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南海縣界一十二里
  東北至增城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清遠縣界三百里
  今析置花縣實廣一百四里袤一百五十八里

  順德縣

  東至番禺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新會縣界五十里
  南至香山縣界五十里
  北至南??h界一百里
  東南至香山縣界九十里
  西南至香山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番禺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南??h界一百里
  自縣至府陸路八十里水路五十八里至京師八千三百六十
  廣九十五里袤一百五十里

  東莞縣

  東至惠州府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香山縣界二百里
  南至大洋里數(shù)無考
  北至增城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大洋
  西南至香山縣界二百里
  東北至惠州府博羅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番禺縣治二百里
  自縣至府城二百五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至京師九十六站至會同館共一萬一千一十里
  廣二百五十里袤三百五十里

  從化縣

  東至增城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番禺縣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增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清遠縣界三百二十里
  東南至增城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番禺縣界二百三十里
  東北至清遠縣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清遠縣界八十里
  自縣至府城三百四十二里水路二百三十里
  至京師八千三十里
  廣二百二十五里袤二百七十四里

  龍門縣

  東至惠州府河源縣界一百里
  西至從化縣界七十里
  南至增城縣界一百里
  北至河源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惠州府博羅縣界一百里
  東北至河源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增城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從化縣界九十里
  自縣至府二百一十里水路五百里
  廣二百里袤二百里

  新寧縣

  東至新會縣崖門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新會縣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廣海衛(wèi)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新會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香山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海蓈千戶所城界三百里
  東北至順德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新會肇慶界三百里
  自縣至府三百六十里水路二百九十里至京師水路程七千八百三十二里
  廣一百十一里袤一百八十里

  增城縣

  東至惠州府博羅縣歐陽嶺界二十里又一百四十里至博羅縣治
  西至番禺縣官山木古界一百里
  南至番禺縣波羅江界一百里
  北至龍門縣老虎灘界六十里又二百里至龍門縣治
  東南至博羅縣石灣村界四十里又四十里至東莞縣治
  西南至番禺縣小徑墟界一百里又八十里至番禺縣治
  東北至龍門縣界里數(shù)無考
  西北至從化縣界八十里又四十里至從化縣治
  東西相距四百二十里而遙南北相距五百里而遙

  香山縣

  東至東莞縣界一百四十二里
  西至新會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九十二里
  北至番禺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東莞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新會縣界一百八十二里
  東北至東莞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順德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自縣至本府水路四百里
  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一十二里

  新會縣

  東至順德縣界八十里
  西至恩平縣界二百里
  南至廣海衛(wèi)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南??h界二百三十五里
  東南至香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新寧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東北至順德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肇慶府治三百里
  至府城一百三十里水路二百三十五里
  廣袤俱一百九十里

  三水縣

  東至南海縣界六十里
  西至肇慶府高要縣界一十里
  南至南??h界五十里
  北至清遠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順德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高要縣界五十里
  東北至從化縣界九十里
  西北至肇慶府四會縣界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一百八十里至京師七千八百七十里
  廣七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清遠縣

  東至番禺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肇慶府四會縣界七十五里
  南至南??h界一百一十七里
  北至陽山縣界二百里
  東南至番禺縣界九十四里
  西南至肇慶府高要縣界九十二里
  東北至韶州府曲江縣界九十五里
  西北至陽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二百里陸路四百六十里至京師八千三百里
  廣二百二十五里袤三百七十七里

  新安縣

  東至惠州府歸善縣界八十里
  西至香山縣大海里數(shù)無考
  南至大洋里數(shù)無考
  北至東莞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惠州府歸善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大洋里數(shù)無考
  東北至東莞縣界九十里
  西北至虎頭門大海
  至府城三百三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至京師八千余里
  廣九十里袤一百里

  花縣

  東至從化縣界六十六里
  西至南海三水二縣界七十三里
  南至番禺縣界三十二里
  北至清遠縣界六十九里
  至本府九十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廣一百二十九里袤一百一里

  連州

  東至韶州府英德縣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平樂府賀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梧州府懷集縣界一百里
  北至衡州府臨武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東南至本府清遠縣界三百里
  西北至衡州府藍山縣界二百里
  西南至賀縣界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柳州府宜章縣界三百九十里
  自州至本府八百九十里至京師計程七千里

  陽山縣

  東至英德縣界七十五里
  西至臨武縣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懷集縣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乳源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清遠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連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英德縣界蕉岡石里數(shù)無考
  西北至宜章縣界八十里
  至本府八百里至京師水路七千里
  廣二百余里袤二百余里

  連山縣

  東至連州界七十里
  西至賀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懷集縣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藍山縣界一百五十里至京師七千里
 形勝附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前漢書淮南王安上書曰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入其地雖百不當一又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舟車不通天地所以限內(nèi)外也
  史記南粵序傳集揭越以保南藩
  前漢書南粵傳漢負山阻險南北數(shù)千里
  地理志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來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溝洫志水絕壤斷
  晉書吳隱之傳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
  南齊地理志廣州鎮(zhèn)南海濱際海隅委輸交部雖民戶不多而貍獠猥雜皆樓房山險不肯賓服西南三江川源深遠別置都護專征討之卷握之資富兼十世尉佗余基亦有霸跡江右以其遼遠藩戚未有居者唯宋隋王誕為刺史梁蕭詧羅浮山銘南濱溟渤西負桂林
  隋書地理志自嶺以南二余郡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
  唐劉知幾史通地總百越山連五嶺
  唐王勃廣州寺碑彝夏奧區(qū)仙靈窟宅
  封疆跨躡之狀海陸會同之區(qū)
  階百越而鄰三吳軹雕題而陬交趾
  高適詩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
  唐韓愈送竇平從士序連山隔其陰巨海敵其陽
  柳宗元嶺南節(jié)度使饗軍堂記環(huán)水而國以百數(shù)
  韓柳文東南海外雜國際天地以萬數(shù)西北陬泉地彌望極顧莫究其往
  唐書地理志其名山則黃嶺靈洲其大川則桂水欝水
  宋史季煜與劉鋹書北距五嶺南負重溟
  宋許致撰魏公遺愛碑逖彼番禺去都萬里境接群蠻地居海涘
  李昴英郡志序山偉海巨秀靈鳩凝
  蔣之奇廣州學記五嶺峙其北大海環(huán)其東眾水匯于前群峰擁于后
  文天祥文山集自厓山至五羊壯哉真形勝之國
  章粢廣州記帶山并海依險阻以為固
  唐泂筑西城記廣于五嶺為大府地控蠻越列郡倚以為重
  元吳澄云章閣記西肩巴蜀東臂甌閩
  南海志山川緬邈土野沃饒
  南海山水古跡記夫南越本一州地自秦漢以來始通尉佗之自王劉龑之專制亦嘗自同中州踞強數(shù)代至于天下畫一而后能有定豈不以其山之險遠故哉當今廣為大府自江嶺而上經(jīng)大庾關(guān)隘之高峻自閩徼而入過潮陽嵐路之深遠自牂牁而下則又將瀝漓江湟水瀧石之嵓崿黃茅青草癘瘴襲人毒蛇猛虎山谷
  盤踞是故世之仕者恒未嘗愿至至則常數(shù)期日而或不足以償其茍且塞責之心然而晴天勝景山霾開而海氣伏珍禽嚶鳴異草叢生花有素馨朱槿果有荔枝龍眼檳榔蒟醬之屬芬香艷冶鮮甜爽脆魚雞蜆菜積于市酒支數(shù)年茍能順其風氣時其調(diào)適宜若無間于中州至于控制山獠壓服海外大蠻夷歲時番船金珠犀象香藥雜產(chǎn)之富充溢耳目抽賦帑藏蓋不下巨萬計又必賴夫涕泣還金之吏而后有以愧夫輕生好貨之俗厥任至重故常劇于他郡而必欲其稱職是又豈得以其險遠之故毒瘴乘之而或略于民事者哉然則世之仕者勿以其險遠可忘必圖其政事山海之氓勿以其險遠自恃必奉其法度此則天子堂陛之間即為廣州府不可以不慎也雖然自秦漢通路以還南越幅員數(shù)千里莫不自歸于經(jīng)理撫綏之中至唐而后列為五府廣州實大山深峒其民頑俗況草搖風動常必德懷而威攝之然后稍安然猶間有一時顓蒙無覺之氓弄兵潢池稱戈湯釜至使父兄子弟修城柵繕壕塹晝夜鉦鼓凜然若巨敵之壓境訛言相驚震撼朝廷以是而厲法令儆盜賊修馬政禁兵器是雖一指疥癢之微而遍身猶或為之不寧蓋久而后克有定此豈可以輕視南越之區(qū)而不深戒其山海之險遠者哉
  舊志廣為嶺表大藩萬山之所輳集眾水之所會歸靈淑鳩凝豐厚彝衍敷為州治唐以來總攝五管其地望可知也自衡山而南峙為九疑界于五嶺又自庾嶺東南融于羅浮逶迤頓伏蜿蜒未止而秀萃白云屹峙如屏橫聳州后下視眾山或蹲或伏或起或拜或超或止有如元戎端坐三軍環(huán)列而拱聽號令也是山蓋一州之主其前則抱旗拱揖后則越臺聳秀左則虎頭諸峰揚遏海道右則曹幕諸山共成羽翼上拘石門之隘下瞰扶胥之險長江天塹壁壘完整
  梁異擬別賦繄乎東廣實曰雄藩綱維嶺海保障東南星分牛斗地接沖蠻
  劉昌西華寺記去廣州府城西三十里有山曰石門蓋城之南為大海而東北皆高山盤繞數(shù)千里益馳而西且西南諸山尤奇峭分翼而來至是而稍合而三江諸水東流其間以南入于海望之隱若門然故曰石門天開三江赴之南匯于海群山固之

  順德縣

  舊志諸山如羽翼河流若襟帶
  海中一大島嶼風氣開而不露山形聚而不塞潮勢近而不溢中之平衍可以居外之險阻可以恃西北可以蔽香山新會東南可以擁南海番禺此形勝之大觀也
  錢溥興造記諸山棋布水與田連絡(luò)不絕

  東莞縣

  廣州舊志嶺南名山曰黃嶺邑獨得之嶺分東西其東則逶迤數(shù)十里而為壬峰踞縣之左其西則頓伏數(shù)里而止為道家山踞縣之右以障遏去水又有癸水在邑后旋遶由東而轉(zhuǎn)至縣之前則與西支水合而入于海古傳有曰癸水遶東城永不見刀兵邑之勝也
  李昴英經(jīng)史閣記東莞號廣聞邑羅浮址之厚海負之
  李嵓題名記縣之疆畛綿跨山海戶口繁伙
  羅文煥詩羅浮郁南原隰衍迤群海之東實為縣鄙
  袁衷題名碑山有旗峰華峰之高竦水有虎頭龍穴之深匯
  黃結(jié)修學記聯(lián)絡(luò)羅浮襟帶溟渤

  從化縣

  邑志大小鷓鴣二山秀拔而并峙如文筆乃邑之案也流溪之水東流注于老鴉江灌溉為民利回視邑治若襟帶然

  龍門縣

  舊志七峰蔚聳于中一水縈纏于外堪輿家以七星落潭表之古人所謂阻山帶海四塞之地亦近之矣

  新寧縣

  舊志三臺迭擁于北文徑高聳于南東列連珠西排寶鴨皆山之秀者也前有川流自左旋遶于右且游魚紫霞夾峙其岸四圍聳翠左右縈碧邑之形勝亦偉矣

  增城縣

  舊志縣治來自羅浮五十余里舊基在今縣北東街村大江西抱之漢建安六年以其地僻隘始遷于九岡村今城池是也其地原有岡阜九連環(huán)秀融結(jié)而成有若龜形謂之龜峰傍有一水來自西林派落平康金牛三百余里抱于城東至南山釣磯曲折縈洄如帶滔滔流下光涵群峰故有龜峰戲水之名可謂麗而且佳矣至曹村而突起數(shù)峰至縣后而作主山曰春江左輔山曰蕉石嶺右弼山曰郭婆嶺去縣北一里鎖溪瀝作石橋一道以接斷嶺來龍之勢橋下溪水可通舟楫又決城壕環(huán)遶西有水溪名揚溪筑坡開圳引水入城渠通街道冬月防火仍灌負郭民田今筑城其水塞矣

  香山縣

  梁益謙德政碑環(huán)巒引海僻居海島
  鄧光薦浮虛山記島嶼洲潭不可勝計
  沈普新美齋記其地爽塏山川相繆
  舊志海嶼之地環(huán)山以為城帶海以為池四面皆山東南諸山為大四面皆水西北諸水為近土地坦彝中藏萬井海道沖要外接百蠻蓋溟海之寄服居然一小蓬萊也

  新會縣

  舊志郭北五里圭峰之山屹然高峙遠擁縣治支分兩掖東聳天馬西伏金牛皆其脈也前列二熊之山東西拱峙屹然海中壕橋之水合流龍津縈行曲鹿經(jīng)縣西南流注江門遠則崖山據(jù)險奇石瞰流扶輿擁曹幕之翠屏沆瀣浮海門之巨浸其潮汐則由崖門而入支析派分以通村郭

  三水縣

  邑志控扼二廣瀕際三江道途沖要土地饒曠縣志三水縣治在廣州上游一百二十里之西傍眾水交會群峰環(huán)拱中開障而包原者為龍鳳岡舊有白塔村嘉靖五年邑城建焉前臨三江后枕層巒左控城隍嶺及金帽七星諸岡右屏橫石嶺及將軍昆都諸峰其北來之水則蘆包口析而東遶縣治后達于靈洲湞水遠合郁水舊志謂為陸海之國必守之地豈不信然

  清遠縣

  舊志北據(jù)中宿之峽東塹湞湟之木山川回合奇秀競出
  王漸逵峽路記五嶺之上游一方之雄障
  新志湞江襟其前花尖枕其后禺峽控其左回岐峙其右東北有二帽以為障西北有溱源威整諸險以為阨南通全粵北達庾衡葉公玉謂幽勝甲于天下
  王兆峽山記繇梁迄今聲稱華夏

  新安縣

  新志新安本東官郡地東控歸善西抵香山北連東莞層巒迭巘屏衛(wèi)環(huán)列又云湞江端溪諸水會珠江曲折百余里至蛇犀合龍江經(jīng)虎門匯分流潮澎湃而注之東焉環(huán)境如斯誠巨觀也且內(nèi)則鞏省城之金湯外則絕邊倭之窺伺

  花縣

  建縣之地其名曰平嶺之地也由建縣地之東來龍則系艮龍也由艮龍串珠轉(zhuǎn)亥龍入首正作坐子向午兼壬丙三分定丙子丙午分金而創(chuàng)建其縣治也縣治之東北萬山叢挫中有車頭墩盤古諸峒向稱嶺南盜藪自奉巡撫李會同總督吳發(fā)兵撫剿題設(shè)縣治迄今升平是一勞而永逸者也

  連州

  劉禹錫記環(huán)峰密林激清儲陰海鳳歐溫交戰(zhàn)不勝觸石轉(zhuǎn)柯化為涼飆然壓赭岡路高負陽土伯噓濕抵堅而散襲山逗谷化為鮮云故罕嘔呭之患亟有華皓之齒信荒服之善部炎裔之涼墟也
  歐陽經(jīng)云閣記北接九疑南連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氣鍾為勝概賢杰繼出
  費佖閣武亭記連介楚越間號為沖會
  詹礪西園記熙平古郡地控荊湖
  劉禹錫廳壁記曲環(huán)制與番禺相犬牙觀民風與長沙同祖習
  武陽霍學記地接荊湘無土山濁水秀徹之氣凜然浮空
  歐陽賓蔣氏三徑記山水為嶺南冠
  游烈興造城記土壤寒殖溪山岑峻奇峰怪石森若圖繪
  歐陽知誨連州宣詔堂記山青水秀卓然可愛舊志前列文峰后倚石洞屹然撐空而如手笏者圭峰也矗然連云而如恰幘者巾子也其余爭秀獻奇環(huán)郡左右

  陽山縣

  舊志邑居湟川下流壤土彝曠形勢之勝則賢令峙于后席帽拱于前香岡聳于左丫髻鎮(zhèn)于右眾山嵯峨宛轉(zhuǎn)環(huán)列
  新志群山環(huán)峙湟水中貫崇岡激灘最為險要踞江海上游為楚粵門戶
  縣志層巒聳翠繪擬丹青怪石橫波利侔劍戟此形勝之大概也

  連山縣

  舊志邑在西北萬山中層巒迭嶂競秀遠近故其隘南聳交椅之山北峙城頭之岫東西環(huán)擁左右夾阻邑令孔鏞詩萬山矗迭如風浪曲澗盤回似走蛇
廣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總

  漢志曰經(jīng)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shù)八百七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民類之象而分野專系二十八舍徙所隸也張衡曰眾星列布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峙各有攸屬我粵地在揚州之南是為南越書云日月五星起揚越斗牛之次連貫營室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于辰在丑近楚則為翼軫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于辰在巳由二者觀之則廣郡星野當兼牛女翼軫而言之也按牛為犧牲為關(guān)梁其北河鼓大星為上將左右為左右將爾雅曰河鼓牽牛也又云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古者天子三將軍大星大將軍左星左將軍右星右將軍所以備關(guān)梁而除殘暴也光潤而明將軍吉動搖差戾亂兵起婺女天少府也其北織女在河北天紀東皆名曰須女主果蓏絲帛珍寶占曰王者致孝于神明則三星光顯天下理由漢迄今皆以牛女為粵之分固矣而所謂翼軫者何居因考連州陽山連山雖隸廣州然與楚壤相近則與翼軫同星似亦不誣故后者以彗孛飛流為分野之驗者如秦二世五星合于南斗趙佗自立為王漢元鼎六年熒惑守南斗占者以為誅滅南越之應(yīng)如此則粵不僅專屬牛女而與揚越同起斗牛之次合矣故統(tǒng)而志之以待后之考驗天官者
廣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坡山 在府城內(nèi)西南高三四丈余相傳晉時渡頭也上有三圣堂丹灶洪武七年參政汪廣洋建鐘樓于上十年布政司趙孠堅徙建五仙觀玉皇閣又有西坡山在城西第一橋

  浮丘山 在府城西四里相傳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羅浮記云浮丘即羅浮朱明之門戶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四面篙痕宛然宋初有陳崇藝者年百二十歲自言兒時猶見山足舟船數(shù)千今去海已四里盡為人居上有珠明觀挹神軒經(jīng)略使蔣之奇建也其下有珊瑚井晉葛洪煉丹于此今有廢井惟一拳石按縣志萬歷庚辰大學士趙志皋憲副吾粵辟其地為浮丘社李稅珰入粵踞其地為游觀所仙靈窟宅風雅遺蹤一朝俱盡良可深惜

  雙女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一曰鳳山上有榕荔宋潘美伐南漢次瀧頭劉鋹遣使請和美挾鋹使速渡諸險至馬徑砦于雙女山下鋹請降即此

  靈洲山 一名小金山在府城西六十五里郁水中其山平原彌望晉郭璞謂南海之間有衣冠之氣者此也上舊有寶陀院妙高臺宋蘇軾詩靈洲山上寶陀院白發(fā)東坡又到來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臺南越志其陽多松柏其陰多茅蕷水中多黿鼉有蟲焉如龜而小能緣大木捕鳴蟬其名曰神屋食之已癘按縣志中唐志名山靈洲大川郁水即此嘉靖中重修寺院祭酒倫以訓(xùn)記北一里曰象山西南二十五里曰金利山上有崇福寺東南有巡檢司

  石門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兩山對峙如門據(jù)南北往來之沖漢樓船將軍楊仆討南越駐兵于此又李性道至石門艤舟岸滸不拒元兵惟黃俊迎敵即其地也按縣志前有控海樓西華寺嘉靖中毀寺改建晉刺史吳隱之祠

  西樵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聳數(shù)百仞勢如游龍盤踞四十余里簡村沙頭龍津金甌四堡之地峰巒七十有二互相聯(lián)屬內(nèi)顧若羅城然山半多平陸民多居之按縣志唐宋詩人曹松移植顧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為生云翳門關(guān)為入山之途少保方獻夫砌石磴千級行人便之

  秀蘿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六里其水多松蘿其草多蔓荊草樹森欝山阜奇秀故名下有羅漢寺

  牛鼻山 以形似名在西南五里

  獅云山 在西南十里亦以形似名在金紫堡元季鄉(xiāng)民黎復(fù)震筑堡于上以避寇盜有木焉莖如通草而大其材宜屐其名曰枹

  三山 在府城南二十七里西淋都桂林堡三峰競秀類多奇石

  驛峰山 在府南二十里多松椶

  黃麖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其木多桐杉其獸多麖鹿東南有二巖內(nèi)深幽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數(shù)十人元季民多隱于中又北一里曰馬頭岡其上多松又西六里曰旗峰山山半有泉冬夏不竭

  龍郁山 在府城西五十一里幽深盤旋以形勢名其木多橄欖人面其鳥多鷺鷥巢焉又西二里曰山南鎮(zhèn)

  潯岡山 在府城西十九里多楓柟其下潯水出焉下有馮章靖公祖墓今已蕪沒西南二十四里曰(蟲雷)岡民居田疇環(huán)之又西南五里曰豐岡多美草又西三里曰黃岡其下有青龍寺今廢又西十二里曰黃雀岡特起水中在大岡堡又西六里曰蘇山岡

  越秀山 按縣志會城主山在城內(nèi)稍北上有越王臺臺西一里有歌舞岡其陽有越臺井西為鮑姑井越王臺趙佗因山為之唐韓愈詩樂奏武王臺是也明都指揮花英于山巔起觀音閣山半建半山亭劉龑時迭石為呼鸞道沿道而登折而北為歌舞岡佗三月三日登高處劉龑時夾道栽花作臺觀為九日登高之所又名越井岡前有古井鑿自佗時深百尺泉味甘冷南漢號玉龍泉宋丁伯桂覆石開九竅因名九眼井世傳佗墮金杯井中后于石門得之鮑姑葛洪妻

  肅連山 按縣志在西北四十里連大象山中有石洞

  海目山 按縣志在西南一百四十里山在海中兩峰并列如目其麓多奇石有芳秀亭龜石釣臺景類金山

  三洲山 按縣志在西一百七十里一名黃岡聳拔千仞周回百余里峰巒數(shù)十奇者為石閣峰獅子峰將軍峰有竹子嶺狀如蜈蚣支掉百出直馳二十余里亦名蜈蚣嶺東為大唐坑景類盤谷其山西連高明南接新會與西樵并為邑之鎮(zhèn)山

  鴉山 按縣志在西南六十五里山純石多古榕幽雅可人山南里許有碧玉池長百余丈

  獅子山 按縣志在府北一百十里形如獅子常有云氣覆之

  番山禺山 在府城內(nèi)東南番山在南禺山在北相聯(lián)屬如長城南漢劉龑鑿平之就番山積石為朝元洞后改為清虛洞復(fù)以沉香為臺觀于禺山上按圖經(jīng)云番山在郡學后今學后亭扁曰番山是也禺山在宋之清海樓堞下今布政司譙樓址是也

  席帽山 在府城北四里今雙井街高二十余丈周六里許平坦可容車馬以形似名其木多松柏其草多茅蘆相傳上有南漢劉氏郊壇遺址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立墩其上前一里曰西竺山上有廣果寺今廢東一里曰象山

  馬鞍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南越志秦始皇時望氣者言南海有五色氣遂發(fā)人鑿之其鑿處形類馬鞍一云漢馬援嘗駐兵于此每風雨晦冥嘗聞人馬之聲跡之得鄧宓墓今號北山

  馬蛟山 在城北七里舊志俗傳昔有蛟化為馬以惑人其陽多松竹其陰多刺桐最多怪獸又北四里曰虎欄山多松蘿

  白云山 在郡城東北十五里其上常有白云覆之其下多塊石有泉焉遄飛瑯瑯其名曰九龍舊志安期生隱此無泉有九童子見須臾泉涌故名

  棲霞山 在白云西南五里舊志一名景泰云峰山昔景泰禪師卓錫得泉故名今按卓钖泉在羅浮唐子西有記非此泉也又云泉初涌時雙蟹出焉又有仙人守之張鎮(zhèn)孫棲霞山詩有萬山飛翠映遙空一抹清霞淡復(fù)濃之句舊有寺今廢又山之下泰泉之水出焉舊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隱軒及泰泉玉虹飲澗二亭舊址洪武初孫蕡筑白云山房于其上今廢又一里曰太霞洞洞之南曰聚龍岡又折而西曰御書閣舊志閣內(nèi)有康與之舊隱順庵以宋高宗御書故名與之憸邪紹興中謫居于此其木多松椶其草多龍鱗龍鱗俗呼過江龍有獸焉如蜥蜴而銳首其名曰鯪鯉食之巳滯

  亂石山 在郡城東北二十里一曰紫云山與白云相連俗呼白云后洞巉巖高峭林谷深邃彷佛不類人境以多奇石故名其木多杉柟其草多蓬葧其下西南一里月溪之水出焉舊有寺今廢

  博大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鼎溪之水出焉中有銅鼎南越志云山下溪有神鼎天晴水澄時見之刺史劉道錫遣人系其耳耳斷鼎復(fù)沒后執(zhí)纼者皆患耳疾民以為神又云上有盧循母檀氏墓又北二里曰烏龍山其山多黑石又北十里曰虎石山

  大橋山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一名大橋坑象水出焉石磴激流聲聞二百步又西北三里曰雞籠山其山圓聳

  萬松山 在府城南二里其山多松上有干明庵宋蘇軾扁其額今廢

  石壁山 在府城南十七里峭然屹立水滸按縣志在沙灣司一名神頭岡奇石嶙峋連綿數(shù)里石齒齦立橫枕江流上有文筆石關(guān)帝巖懸崖上有仙跡石下有飛來石立于石峰之上潯州守李翱筑釣魚臺于此歸隱焉里人區(qū)颕叔題詩曰石上漁歌字已蕪千年血指事堪圖云深夢鶴人何處獨對巖花憶大夫又名夢鶴巖

  抱旗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以形勝名山下江水環(huán)遶人不可登上有古烽堠方信孺詩面勢翩翩天外山彩旗常在碧云間太平官府無公事大纛高牙相對閑又東南二十里曰長洲山其勢逶迤遠接沙渚民多居其上又東南四里曰花山是多異花草又東南六里曰五馬山俱在茭塘都徑口堡

  堯山 一名凌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海中峣然而高故名荊州記云堯山赭巖迭起冠以青林郡國志云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見之一名堯子峰

  真武山 一名真武踏龜山縣志在佛跡嶺東北唐開元中羽士林福存建真武堂禱雨屢應(yīng)又東北四十二里曰巨石山曰羅屋山相傳舊有羅氏墓其上有巨石周十余丈石下有巖可坐三五十人

  昭陵山 在城東北十里相傳謂南漢冢故名其南有石人馬各一

  雷峰山 按縣志在茭塘屹立平田中秀麗高聳相傳昔時在大海中山前有觀音廟有賈胡巨舶阻風于此祈神得無恙后數(shù)年賈胡復(fù)至為修廟召僧更名隆興寺僧稱開山主為馬羅連即賈胡姓名也 皇清順治間寺僧今湛迎天然禪師說法于此廣建樓殿鑄大佛高丈余更名海云寺遂成叢林稱粵東名剎云

  唐山 按縣志在沙灣有三光巖日月星巖字皆磨崖鐫勒唐不語兄弟五人煉丹此山仙去至今井灶俱在遺薪化為蚱蜢形扁如腐草動之即飛取藏書帙中數(shù)歲猶生

  礪山 按縣志在茭塘石子頭高聳二百余丈廣袤十余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獅子洋東有石壁峻削狀如獅子獅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飛泉百丈為虎門捍山一巖名錦廊石如回廊可百余步游客列坐飛瀑濺人衣袂形家言以山為巨海捍門明萬歷間有奸豪掘山采石官屢禁之四十四年邑孝廉李惟鳳劉如性黎兆鏊等倡議建浮屠其上山在琵琶洲之下虎門之上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內(nèi)地畫山屬禁界外設(shè)立磚城營房墩臺于其上

  海心岡 按縣志在蓼涌圓岡海中屹立高十余丈廣里許草木翳茂離十余丈復(fù)一小岡亦海中相對為南亭北亭劉王古冢在焉又名日月山

  帽峰山 按縣志在慕德里路險境僻人跡罕至梅田諸村遶居其外萬木叢翳上有帽峰庵地接增城從化糾繆盤錯每為盜藪焉

  大夫山 按縣志在屏山前高削千仞上有仙姑石最高處曰文筆峰俗呼為大烏岡音之式也與抱旗山相連

  煙管岡 按縣志在茭塘新廳鄉(xiāng)高百余丈又名冠山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筑煙臺其上因名子孫多居其下

  浮練山 按縣志與石礪相望中隔平田其峰巒高峻雄拔頗不如石礪而巖壑幽奇過之并峙獅子洋中下瞰重溟東望旸谷空蒙萬里山足多石勢若萬馬犇泉土人呼為化魚石一巖舊名大屋巖穹窿如室端嚴寬敞有瓊宮王宇之觀因改為玉宇巖巖右數(shù)十武為善廣巖稍小于玉宇亦爽皚精潔相傳有仙人名善廣居此其左山勢縈回平沙極望瑩潔如雪西行里許復(fù)一小巖名菂房古木蔽虧蘿薜掩映極幽僻之致其余小巖數(shù)十風濤激薄水石吞吐皆成奇觀莫可名狀

  羅山 按縣志在龍灣之左相傳唐時有羅真人修煉于此仙去因得名真人一云羅公遠一云羅子房

  龜峰 在府城西二里即今西禪寺又西北八九里曰盧嶺舊有華嚴寺今廢又西北二十里曰獅嶺

  天峰 按縣志在大科之南天泉出焉雙瀑高懸夾瀉于云谷云谷中群峰聯(lián)峙中有白沙陳公祠谷前為蜘蛛峰有七星巖谷左五峰曰大科曰小科曰聚云曰騰云曰獅腦獅腦之東兩峰并起為丫髻峰臨其上為驄馬峰右五峰曰龍爪曰荔枝曰小雞冠曰大雞冠曰玉女玉女之巔有石壇世傳紫姑仙修煉于此其北為西坑九龍之泉注焉流至山麓與玉溪合前有九曲溪飛布成水簾下為噴玉巖有金銀井其井一赤一白相距尺許世傳為烏利仙丹井浴之可愈痼疾其泉下注蓼江入于江浦海

  文筆峰 在府城南十七里與府治相對以形似名

  三老峰 上有飛仙足趾鑿之復(fù)自完其下玉泉水出焉按縣志今足跡之傍石中洼圓如缽深八九寸中一小孔涌泉不竭其味甘美俗謂仙人水碗也

  寶象峰 在城北二十里白云山麓上有動石人叱之則動前有虎跑泉舊有勝因寺今廢

  大科峰 極高峻按縣志大科峰稱西樵第一峰頂徑百尺上有見日臺雞鳴見日九日游人多觴于此

  雷壇峰 舊傳烏利仙禱雨于此后鄉(xiāng)人求之輒應(yīng)寶峰

  大觀峰 旁有巨石如笠名曰太尉中有小石如卵浮不著地其底用索刮之不礙及力士推之不動

  紫姑峰 峰之下曰小云谷

  碧云峰 其上有巨石以一指觸之輒動又數(shù)百步曰小科峰

  紫云峰 極高峻其陰有伏虎石

  紫竹峰 延綿至于蘭谷峰尤為峭拔峰之外為壁山弘治庚申得古碑有壁山社三大字其下有通潮井

  虎頭巖 在鶴舒臺北一里方信孺詩絕壁空巖踞虎頭鳥飛不度野猿愁人間有此真奇觀便好乘風訪十洲

  觀翠巖 石壁中小孔有泉一線晝夜如注按縣志在馬鞍峰北方少保亭其下有翠巖石刻其前為天湖東北諸泉奔潴之出珠坑經(jīng)無底井井在珠峰西

  烏利巖 巖可坐百余人前有水簾千尺其下有金銀二池

  錦巖 在大科之西巖闊丈四五尺高丈余入可數(shù)十尋巖后復(fù)有小巖幽深盤曲人莫敢入其石五色若織錦然旁有錦巖庵前曰云端其下垂虹百尺注于廣老屏樂堯莊又折而北曰龍泉曰寶鴨池其下曰瀉錢坑曰雙魚陂

  佛跡嶺 在府城東十三里群岡聯(lián)屬上有足跡其上有巖廣四丈多花草又東十里曰塹岡大嶺下有塹南有巖洞深丈許闊十余丈中可坐百余人

  鴻鵠嶺 在府城北五里五峰聳秀

  鳳凰嶺 按縣志在府城北馬鞍山聳秀如飛鳳

  火羅嶺 自麓至頂皆巨石在龍眼鄉(xiāng)東南

  麒麟嶺 在城北迭石(石壘)砢以形似名

  松柏嶺 在郡城北馬鞍山之東其上多松柏又一百里曰獅子嶺

  金鵝嶺 按縣志在東北又名飛鴈嶺唐陳陶送沈次魯詩高臺贈君別滿握軒轅風落日一揮手金鵝煙雨空即此

  彈子嶺 在府城南十八里特生海傍其形圓

  望州嶺 在馬鞍山之東山勢凌霄登之則城郭在目

  赤石岡 在府城西南五里其下多金石南越志岡色若丹占氣者謂岡下有寶扶南國人欲以金萬鎰市之刺史韋朗曰南州鎮(zhèn)山也弗許按縣志天啟年間鄉(xiāng)紳李待問議建浮屠于其上以鎮(zhèn)州城水口上有佛寺及文昌祠士人歲時會文于此

  黃梔岡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多梔木今上塘村

  相對岡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兩山對峙大江中流有石高二丈許若魚又一石亦高二丈周二丈若珠居魚之前是曰魚珠石又東四里覆船岡又東曰石鼎岡亂石(石壘)砢布列又東曰覆盂岡又東北曰駟馬岡又北曰長腰岡

  山門岡 在府城東北三十八里旁曰飛鴈嶺曰雞籠岡其山峻險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統(tǒng)末鄉(xiāng)民立鎮(zhèn)于此以御寇

  戙旗岡 在府城東二十里南海神廟前海中莫測其高周十余丈舊傳祀南海神則豎旗其上又東曰(蟲雷)殼岡又東曰社壇岡在鹿步巡檢司居人立社其上

  冠岡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多林木按縣志一名冠山在獅嶺司上有北帝廟

  七星岡 按縣志在真武山之南相對七小阜羅列如星名勝志唐開元中羽士林福存建有草堂

  象岡 宋潮陽何主簿墓在焉又西北曰官嶺岡又北曰帽峰岡

  三臺岡 按縣志在石壁山上有李忠簡祠子孫春秋祀之學士黃佐為之記

  黃旗岡 岡下有黃龍洞翠微石室是山也產(chǎn)多奇茗有草焉葉如柳而短花翯翯然具觜翅尾足其名曰白鶴南方草木狀白鶴蔓生其花曲塵色淺紫蔕葉如柳而短當夏開花形如飛鶴觜翅尾足無所不備舊志云花色白頭有黑點如眼睛開于暮春又有蝴蝶花錦鶯花杜鵑花自此岡東一里曰譙樓岡又東北二里曰山臺曰鄧岡

  鎮(zhèn)頭岡 黃寇亂時鄉(xiāng)人豎旗于此與鄧岡鎮(zhèn)互為應(yīng)援

  王借岡 按縣志在府西南八十里與紫洞相望山產(chǎn)石如劍如戟開采則盜賊頻興御史屠應(yīng)坤奏封

  筋竹岡 按縣志在區(qū)村高數(shù)仞巔有仙人跡鄉(xiāng)民禱雨輒應(yīng)

  青螺嶂 按縣志在沙灣鄉(xiāng)去城三十四里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岡相傳南漢劉龑常獲白鹿邑人馮祖裘建白鹿社焉其下為沙灣水與市橋山相背夾水為峽

  青蘿嶂 在府城東南三十八里其上多松蘿其下沙灣之水出焉

  南山峽 在府城南六十里多怪石

  玉虹洞 按縣志白云山西南一里洞之南曰聚龍岡宋紹興間康與之流五羊居此有鶴舒臺及玉虹洞詩

  龍峒 按縣志在城東北俗呼龍眼峒又曰火羅嶺巨石出泉

  龍眼峒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多松柏

  飛霞洞 在白云山鶴舒臺北為歸龍最勝隱士陳元開讀書于此按縣志在白云山半峭壁百仞瀑布懸飛若珠簾然

  穗石洞 按縣志裴淵廣州記高固為楚相時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莖六出衣與羊色各如五方遺穗與州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州人即地為祠相傳仙騎羊來時持穗祝曰愿阛阓永無饑荒后果驗

  九龍洞 按縣志兩崖奇崛如龍者九有飛騰勢其中巖竇相通奇怪駭目有通天巖玲瓏巖從石竅而進皆可透山巔洞之前為九龍外洞泉石尤奇

  煙霞洞 按縣志在大科西北鐵泉出焉散落錦巖洞中玲瓏盤郁兩翼如垣尚書湛若水卜筑于此左峰曰(蟲雷)壇曰云路左馳而西為燕巢為三鎮(zhèn)為大燕為胡盧右峰曰金鐘曰鷓鴣曰鐵泉右折而北為龍泉為琵琶為雙馬洞之前有鐵泉巖深不可測下為錦巖石備五色鐵泉四時如雨

  廣朗洞 按縣志洞后為云端峰左為火蓋為長庚右為大良為鶴騰為象峰前為白云更前為幡子洞中雙瀑高懸并二十余仞其地夷曠中有廣朗閣

  白云洞 按縣志洞純石削壁凌空飛泉璀璨為山北絕勝隆慶中邑人何亮始辟之有云瀑亭亭北為香爐石高三十仞東為滌心橋又百步為逍遙臺下為白云溪溪水澎湃聲聞里許洞中有觀音巖可望不可陟

  石泉洞 按縣志在大科北洞中多豐石美泉少保方獻夫筑精舍于此洞后為缽子峰左為石排百練天鎮(zhèn)諸峰右為紫帽珠峰玉峰金釵峰北拱為御屏峰天鎮(zhèn)之下為吉水峰踰澗而北為小西湖

  碧玉洞 按縣志西樵二十四泉惟碧玉瀑布最高而奇為諸泉冠隆慶末邑人霍尚守建飛玉臺于泉下為山東絕勝有流杯池菖蒲澗聽玉石室洞口有砥柱石下為玉湖玉湖外為漱玉巖巖東有龍井又轉(zhuǎn)下三百步為木鄧井其泉北注樵湖出江浦南趨海門

  寶林洞 按縣志洞中四峰環(huán)列萬木參天尚書霍韜筑四峰精舍于此今為西莊霍公祠洞南有天池東有玉池池北有蓬萊巖南有釣臺天成洞左而前為聚仙峰南下為雀子峰鎮(zhèn)頭峰右而前為玉案峰仙掌峰西下千步為鳳凰峰下有鳳凰巖更前為帽子峰上有碧梧巖西為白石峰白石之下為玉廩峰上有仰辰臺北為石門洞石室穹窿前有飛瀑捫石而上為仙隱巖深湫斷徑景絕幽雅東距寶林洞三里

  巍峨石 在石碣村其高三丈

  海珠石 按縣志在五羊海中屹峙洪濤上有慈度寺李忠簡祠世傳胡賈挾明珠經(jīng)此躍入江中故名

  盧堠石 在府城南二十六里濱于水相傳吳隱之與盧循交戰(zhàn)處一名南箕臺

  魚珠石 按縣志在相對岡之后一名鰲洲

  新婦石 下有木鄧泉水極清冽

  聚仙臺 按縣志寶林之南在聚仙峰上有敬亭拔地四百仞登其上迭巘如晝長江縈回臺后列五石曰仙留石瑰奇可玩游人多宴集于此

  鶴舒臺 在白云山北一里舊志安期生飛升處山半有龍泉寺宋運使陶定所建軒扁曰千峰紫翠臺曰天南第一峰今廢其陽有鶴蝶草南方草木狀蝶草出南海云是媚草上有蟲老蛻為蝶赤黃色女子藏之謂之媚蝶能致其夫憐愛鶴草見西樵山下
廣州府部匯考二
廣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蜆江 按縣志東沖分流于西朗達于蜆江合于波羅江俗呼白蜆殼江

  波羅江 按縣志唐韓愈碑扶胥之口黃木之灣即此在南海神廟前嶺南海水之會也羅浮雖夜半見日然在山巔高處海隅卑下此獨見之若凌倒景光怪靈幻最為奇觀也

  南?!≡诟悄弦话倮锖祈禑o際東流閩浙

  南通島彝 城東八十里有古斗村自此出海潮源于東南大洋

  地名佛堂門入于虎頭甲子二門(甲子屬惠州府)以達于斜西海

  東莞縣其南則入于厓山其支分旁流則會于府城南其中多珠璣玳瑁紫貝大黿鳣鮪鱘鰉有海人焉見之則風嘗聞海賈云南海時有海人出形如僧人頗小登舟而坐至則戒舟人寂然不動少頃復(fù)沉水否則大風翻舟有魚焉長二丈腹有兩洞皮可以飾刀劍其名曰(魚昔)南越志(魚昔)長二丈腹內(nèi)有兩洞貯水以養(yǎng)子每腹容二子兩腹則四子也子朝出食暮還母腹嘗從臍入口出其中有軒轅之丘鸞自歌鳳自舞是為天樂其外有炎洲洲上有獸焉如貍以青鐵椎擊之輒死張口向風而活其名曰風生可以療暴疾洲之下多鮫人

  東江 在南海東南二十五里自博羅西流至府城入于海其中多珠貝折而西十五里曰黃鼎大江其中多黃雀魚

  北江 在府城南三十里本湞武二水合于此湞水源自庾嶺武水源自臨武迤邐而下與西江合入于海其中多鱘鰉蜆蚌自西淋之平洲折而西二十里曰三山江又折而西南二十三里曰蘭石江又五里曰分水頭江又自三水分而為鼎安東江江之西為西江又自西江分而為官洲江又西南五里曰鹽步江又南二里曰青石江

  西江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源自牂牁經(jīng)邕橫潯藤合繡水漓水抵蒼梧過德慶肇慶亦曰桂水與湞水合入于海其中多蛤蟹多鮫鮪多良龜暨魚游焉流于西十里曰金利江又西十里曰白石江俗名民(氵宮)江又西十六里曰流潮江又西九里曰魯岡江多奇石又北六里曰胥江多鰣魚由胥江而北一里至于樂塘曰鴨浦水

  粵江 一名珠江以沉珠浦得名在府城南舟始發(fā)必由于此源于三江合湞湟水(山海經(jīng)作潢水)出石門而東過瀝(氵宮)是為瀝(氵宮)江與郡前江相接又東十八里會于黃水灣即波羅廟江為嶺南諸水之會支流分于西朗即白蜆殼江分于沙灣在郡城東即沙灣江分于韋涌在郡城東即韋涌江以注于海中多螺蜆有魚焉長數(shù)丈鋒脊而斗首其名曰暨見則其國疫

  鳳水 在番禺東五十里源于昭陵山過黃陂飛瀑勢若鳳舞故名下注于烏涌

  沙河水 在府城西北四十六里慕德里巡檢司前

  欝水 源于湞邕遵封川而南合桂水湞水過靈洲出石門環(huán)府城西南而東注扶胥入于海即北江之近南者

  扶南水 一曰扶溪在府城西南十六里民環(huán)居之多茭藕多鱔魚

  珠江 按縣志即城南江中有石名海珠方廣畝余屹峙洪濤中上有慈度寺宋忠簡公李昴英讀書處寶慶二年及第構(gòu)書院其上遂稱名勝后人即為祠祀之張鎮(zhèn)孫于此結(jié)龍頭會嘗以大魁自期后狀元及第東有向陽堂西有憑虛亭今為炮臺

  東沖瀝(氵宮)堡江 按縣志即古東沖與州前江相接去城十余里宋書孫處傳由海道襲盧循番禺至東沖即此俗字沖作涌

  芝蘭湖 在府城北一里今雙井街其匯今沒

  行文溪 在府城北三十里源出白云山簾泉十道至番禺北津水今名廉平水疑即此

  白管溪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平川中涌出有聲如沸

  月溪 在亂石山下

  銅鼎溪 按縣志在博山下南越志天清水澄見其鼎現(xiàn)唐刺史劉道錫過此遣人系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入系鼎之人耳盡痛民神之遂不復(fù)取

  東溪 在府城東北十五里其上多刺桐注于金液池一名金鐘塘分為上塘下塘

  藥洲 在府城內(nèi)番禺西長百余丈水綠凈如染南漢始鑿相傳為南漢方士煉丹之地以藥投之水遂變色故名藥洲上有九曜石石太湖舊產(chǎn)也劉龑時有富民負罪愿運此以自贖故一名石洲宋初為西園后又更為西湖歲久湮塞嘉定元年經(jīng)略使陳峴疏鑿之更名西湖西岸有堂曰濯麟有亭曰筠川又建二小亭曰梅源曰野亭又臨流建亭曰濯暉轉(zhuǎn)運使趙汝鐩改為仙湖洲后有奉真觀洲南有千秋寺元季俱毀今故址為按察司明宣德三年洲西建濂溪書院以祀宋廣州提刑周敦頤正德初提學副使林廷玉復(fù)建愛蓮?fù)び谄渖辖皴ハ暨w于粵秀山下舊址并入提學道崇正書院洲之西不半里曰白蓮池其水匯今已漸湮又折而南一里曰文溪李昴英所居今湮

  琵琶洲 在府城東三十里海中上有三阜東路之舟泊焉又東十里海中曰浮練洲多白沙城南四十里沙灣海中曰澳洲四時多郁蒸之氣其旁多螺蚌

  越溪 按縣志在菊湖之右會東溪至北山下為甘溪去邑城東北五里吳刺史陸引以海水味咸導(dǎo)以給民唐節(jié)度使盧鈞后加疏鑿以濟舟楫更飾廣廈為踏青游覽之所傍水皆種木棉刺桐南漢廣之為甘泉苑苑中有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即今之韸韸水也

  甘溪 按縣志在越溪之上漢刺史羅弘浚常有人詣蒲澗得九節(jié)蒲忽大雨水漂去其后得之靈洲水上始知其相通云

  沉珠浦 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號海珠出水高丈余闊二畝上有慈度寺李昴英祠舊志昔有賈胡有明月珠躍入水中購善沒者下求之見蛟龍盤護遂駭而出即其地也其說不經(jīng)

  沉香浦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石門之南晉刺史吳隱之沉香于此相傳隱之素持清操妻劉氏獨赍沉香隱之見而投之于浦后人因名舊有沉香亭今廢

  荔枝灣 在府城西七里古圖經(jīng)云廣袤三十余里南漢創(chuàng)昌華苑于其上今皆民居池圃聯(lián)屬莫詳其處

  柳波涌 在府城西十五里沙角尾又西南二十四里曰奇堪涌

  大通港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其東有平陸松林竹浦人跡罕至流水入于海舊有大通寺違岸禪師化身在焉雨旸禱之輒應(yīng)后化身為城中士民祈雨請去大通寺僧請回不能舉遂留光孝寺而寺亦毀今邑人蕭子奇倡捐重建迎化身復(fù)祀其中

  拾翠洲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古有津亭今華節(jié)亭與古津亭相近但洲跡已蕪不可考陸龜蒙詩云侯吏多來拾翠洲是也

  半塘 在府城西三里又轉(zhuǎn)而南二里曰滎護塘一名腰帶水

  天生塘 在府城北二十二里春濫冬涸歲旱禱之有應(yīng)

  龍湫潭 在天生塘東石壁數(shù)仞飛瀑懸瀉成潭

  東坡井 在府城內(nèi)元妙觀西廡宋蘇軾所鑿鑿時得石肖龜一名龜泉方大琮銘眾妙堂東有泉經(jīng)品嘗眉山仙名去堂井不遷宋淳佑五年方大琮來莆田去者還人耶天得古欄和名鐫澤物遠與坡傳李昴英續(xù)銘考經(jīng)云坡記成名非古堂遂輕兩翁像久晦冥偉方公舊觀仍取彼欄護此泓新作蓋環(huán)以銘遺千年飲清泠續(xù)銘誰李昴英

  羅漢井 在府城內(nèi)光孝寺西廊此井即古干明井也古圖經(jīng)云寺有訶子取此水和甘草泉乳白而甘又謂之訶子泉

  星泉 在府城西六里古金肅門外繡衣坊始鑿見星于井

  月井 在府城內(nèi)西南古月華樓下今鹽倉街舊月泉庵址月出則照映井底光瀅澄澈

  日井 與月井相望在舊清紫坊千佛寺側(cè)

  六脈渠 按縣志古有六渠通于壕壕通于海所謂六脈者草行頭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凈慧寺街至觀堂巷擢甲里新店街合同場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寺街至詩書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釣市至鹽倉街及小市至鹽步門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風橋水出橋下五子城城內(nèi)出府學前泮池六六脈通而城中無水患年來包塞壅閼春夏雨集則滿城巨浸官民不便亟宜疏浚之

  蒲澗 在府城北二十六里源于白云山澗中多菖蒲舊志安期生采而食之仙去舊有碧虛觀今廢上有安期飛升臺有葛仙煉丹巖有滴水巖巖上有懸鐘在崖上人跡所至鏗鏗然有聲其下有簾泉匯為流杯池沿澗曲折而注于粵秀山麓其左為菊湖崔與之祠在焉其右為越溪張鎮(zhèn)孫以自號東北與東溪會而出注于江澗旁有寺焉其草多堯韭其石多禹余糧有鳥焉如芻尼而五色各異其名曰鵲舊志五色雀自羅浮來恒止于此又有白雀人恒見之巳千歲

  大塘 在府城內(nèi)連亙?nèi)锱f為鹽課提舉司后堂明正德間大學士梁儲建家廟其側(cè)

  學士泉 在府城北七里舊曰雞爬井明天順初學士黃諫謫居廣州品其水為嶺南第一故易今名

  九龍泉 源于白云山注為簾泉南入于蒲澗又南注于城北入于江按縣志安期生隱此無泉有九童子見須臾泉涌始知童子蓋龍也又名安期井泉味極甘烹之有金石氣泉流下為大小水簾洞

  泰泉 源于棲霞山循聚龍岡而南與北坳之水會注于東溪又東南過沙涌入于江按縣志昔景泰禪師于城北棲霞山卓錫得泉泉初涌時雙蟹出焉明洪武初孫蕡筑白云山房于其上香山黃佐改建泰泉書院舊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隱軒及泰泉時又有玉虹飲澗二亭舊址名勝志曰景泰者六朝時僧梁大同中居羅浮水石樓下嘗至山頂見池有蔬葉泰曰此泉當通人境乃書偈投水流出王氏池中因施其地為寺刺史蕭詧每召與語朝至此山暮出羅浮云

  越臺井 在府城內(nèi)北五里其深百尺廣之井泉多鹵鹻惟此冷且甘相傳鑿自趙佗時一名趙佗井在悟性廢寺址今伊川祠之東古圖志云梁普通中達磨禪師由天竺航海至指其地語人曰此下有黃金民競鑿之得泉以師為誑己師曰是未易以斤兩計也因號為達磨泉蓋謬談耳南越志巳有越井岡則此井豈待達磨而后鑿耶又謂九眼井為達磨泉亦非也梁江總詩云石門通越井則其來久矣唐崔子高亦有詩云越井岡頭松柏老越王臺上生秋草其近粵秀山可知也南漢號為玉龍泉民不得汲宋平南漢始與民共之其西南有鮑姑井今不可考古圖經(jīng)云姑行灸于南海唐崔漢遇之謂曰吾善灸贅疣今有越井岡艾少許奉子其地有井自名南海百脈謂在彌陀寺菖蒲觀今不可考

  九眼井 在越臺前一里唐都督劉巨鱗所鑿南漢號為通泉世亦目為達磨泉尤非宋番禺令于伯桂始鑿石蓋以覆之

  安期煉丹井 在碧虛觀前一石欄上刻八卦猶存番禺記云數(shù)十年不汲其味嘗甘烹茶浸果有金石氣

  葛仙井 在藥洲西岸

  孫公井 在府西北古教場內(nèi)元豐間孫龍圖頎鑿故名今不可考

  謝公井 在藩司堂前布政司謝迪所鑿

  白鵝潭 按縣志即城南江近西十里匯支水為潭舊傳風雨晦冥輒有白鵝大若舟見水面

  水簾洞 按縣志在白云山有大小水簾相去三百步

  簾泉 按縣志在蒲澗東匯為流杯池沿澗曲折而南為行文溪水流入金鐘塘注于粵秀山麓又東北與東溪水會注于江上有晉廣州太守羅尚迭石游觀故址

  貪泉 在府西石門東相傳越嶺而南者飲此水則貪晉刺史吳隱之酌之而操益勵有詩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后因名為不易心泉

  流水井 在馬站巷

  雙井 按縣志在城北施水庵傍井小而水甚淺下有雙孔春夏溢出地上

  八角井 按縣志康熙十年冬城隍廟井水竭道士夢神示以廟后有泉處掘之得八角井甃石完固大一丈余水溢而清先是俗諺云未有城隍先有井未有廣州先有城其年代不得而知也

  水閘 按縣志舊在東西鴈翅城壕口宋嘉定三年經(jīng)略使陳峴刱歲久圮壞紹定三年經(jīng)略使方大琮因舊地增筑之兩岸石甃各長二十余丈中為重閘闊丈余以通舟楫淳佑四年東閘摧剝方大琮筑而新之明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舊水關(guān)廣僅六尺關(guān)下柱以鐵石凡兩重以嚴防御

  順德縣

  五峰山 在縣城西北二里曰掑北曰華蓋曰安東曰登俊曰迎暉環(huán)列如星然其草多莎菉

  華蓋山 按縣志在縣治后以形似名

  金榜山 在縣城西三里其山橫又西一里曰鳳凰山又名飛鵝山

  梯云山 在城北一里學宮之左其山孤峻

  神步山 在城東四里其上有神履綦跡

  石岡山 在城西四里又西一里曰永安山曰龍躍山曰擁節(jié)山

  鐘鼓山 在城南四里有石焉形如鐘鼓生草中又有巨巖可坐二十人又南半里曰白石山曰太平山曰大吉山曰東溪山

  金峰山 在城南四里又南二里曰觀音山

  鴈塔山 在城南十一里有石塔焉又其南半里曰容山曰奇山曰車步山曰金釵山

  龍頭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如龍角龍(氵宮)之水出焉

  美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旁有石孔忽有聲則作風雨

  鰲峰山 上有石刻遺跡又錢塘山火號山皆與美山相近

  天壺山 在城西五十里其山峻又有陰羅山飛鵝山

  水井山 在城西七十里上有土穴鄉(xiāng)人于除夕開為十二置水各穴視消長以占十二月次旱潦有驗云又有鳳凰山相近

  星山 在城西六十一里又其西曰槎山龜山蛇山俱以形似名又其西曰施頭岡

  翠竹山 在城南十一里其上多竹箭又南二里曰扶寧山折而東曰煙管山南曰桂山

  獨岡山 在城西北七十六里其上多楓又西北一里曰鳳山曰尖峰山曰左輔山又北曰鎮(zhèn)頭山曰龍穴山羅應(yīng)彪龍穴山詩老龍飛去散甘霖空有靈湫萬丈深千古江山存舊跡四時煙霧鎖長林鼎湖雨霽留寒色禹浪春濃結(jié)暝陰昨夜前溪雷雨過空應(yīng)靈物重來尋

  龍巖山 在城東北十九里下多怪石又東北七里曰金紫山其氣殷紅又東北二里曰鰲魚山曰北華山

  西淋山 在城北八十里三峰迭起其木多檑杻又北十里曰白蛇山以形似名又西三里有龜石形如龜晴雨征焉又其北百余步曰羊化石亦以形似名雷鯤詩變化無方地有靈崢嶸頭角自天成年深已忘多岐語石在空留跪乳名驂乘不勞驅(qū)衛(wèi)玠返魂無復(fù)叱初平荒山落日閑歸路惟有年年草自生

  獅嶺 在城南一里都寧司巡檢后西百余步曰松排岡其下多松北曰滴水巖亢旱不竭

  珠岡 在城東南一百六里形小而圓故名其下水環(huán)之

  白藤岡 在城南九十里其上多藤蘿

  黃婆洞 在都寧山東二里相傳五代時有黃嫗避地于此故名

  桃洞 在都寧是多桃樹李彥瓊詩洞門云彩照嶙峋濃罩桃花不浣塵瑞氣潛通龍浪暖晴光何異武陵春嬉游應(yīng)有尋仙客棲遁今無避世人曾記泛舟同勝賞不知何路是通津

  碧鑒?!≡诔俏髂显从诨浗髦劣诳h其水環(huán)合南四里至于小灣曰鐵船洲海又折而北三里曰潭洲??h西四里曰金斗??h南一十里曰北潮海又南一里曰鱭魚海其下曰鵬涌海又南三里曰馬岡海馬岡有八景而飛來沙角二處最勝

  三漕?!≡诳h北三十二里又北曰南畔海又北二里曰新良海又北二十五里曰仕版海曰倫教海

  錦里?!≡诳h西二十里又西曰龍蟠海又西一里曰立竹灘

  洪蒙海 在縣西八十里又西十里曰天湖海是為龍山又西北八十里曰河彭海曰鼎峙潭

  庚流?!≡诳h北四十里其水向庚而流故名又北一里曰(石勺)沙海

  迭石海 在縣北四十二里源于桂林接新會入于南海嚴白英詩桂海元從迭石通分明一派接長空鰲頭路出邊江次燕尾斜分別浦東春水深添百谷雨晚潮長送幾帆風滄浪擬買扁舟去好作羊裘釣雪翁

  福?!|接馬寧西接福岸新志福海之水恒有波濤聲舟楫未始有覆溺者故名

  石頭?!≡从诳h之北過甘竹西通香山注于海又西北四十里曰登洲海

  洲頭?!≡诔潜卑耸锴坝刑对积垶呈嵌喙拄~北流入于清遠

  赤花?!≡诔潜卑耸謇镆辉焕罩窠从诨浗胗跈笏?br />
  白蛇水 在縣北九十里又其北曰橫海曰郡馬海

  文溪 在城北四十二里自羅江左旋而東合石峰縈紆宋人設(shè)義墩于岸之上是曰鷺洲

  昌溪 在城西八十二里源于香山注于海在昌教堡

  龍(氵宮) 源于龍頭山通于東西海

  錦衣涌 在城南一里明成化初學士錢溥所鑿又城西北五里曰學士涌亦溥疏之又縣西北八十三里曰橫涌其中多鯊鯉

  煉丹井 在城內(nèi)南不半里相傳有仙跡焉

  甘泉井 在城南三里古樓堡其水甘

  龍池井 在城南一十里容奇堡水清洌相傳以為龍穴

  回蘇井 在縣西北八十里水藤堡冬溫夏涼飲之巳病

  周鑒井 在縣南四里小灣堡東溪村源于小灣之山其水長流

  石井 在縣西北八十一里龍江堡尖峰嶺下泉清甘亢旱不竭

  漱玉泉 在縣西八十里龍山堡其水甚洌東莞縣

  道家山 在縣城內(nèi)西一里其上有鳳凰臺相傳有鳳凰集于此臺后廢明洪武間筑南海衛(wèi)城西南浚為壕塹東北置巡鋪

  缽盂山 在城內(nèi)南二里下有井其泉清洌

  石鼓山 在縣城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云邑有亂則鼓自鳴昔盧循來寇時隱然有聲

  黃嶺山 在縣城南三十五里峰巒奇秀形如展旗俗呼為黃旗嶺即縣之朝山也唐書十道地理志以為嶺南第一名山其上多松桐多黃色之草其下簾泉之水出焉夏侯恭詩黃嶺高朝擁三峰玉削成也知清淑氣毓秀在群英

  武山 在縣城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有武勇狀故名潮汐消長高低可辨宋余靖嘗候潮于此按縣志南當大洋為望船所舊有武山寨今置白沙

  杯渡山 一名屯門山在縣城南一百九十里相傳昔有禪師以杯渡海故名南漢時封為瑞應(yīng)山上有瑞應(yīng)巖有滴水巖前有虎跑井下濱于海有二石柱相去四十步高五丈余郡志云昔為鯨魚入海所觸其木多橿杞其草多莎菉縣民多往取材焉韓愈詩云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fā)兩岸雖云牢木石互飛發(fā)屯門雖云高亦應(yīng)波浪沒蔣之奇詩序云廣州圖經(jīng)杯渡之山在東莞屯門界三百八十里相傳昔杯渡禪師來居屯門山因以為名余曾讀高僧傳宋元嘉年中杯渡嘗來赴齋詣家便辭去云貧道去交廣之間余是以知杯渡之至此不誣矣舊有軍寨在山北之麓今捕盜廨之東南漢大寶十二年己巳歲二月十八日封為瑞應(yīng)山勒碑在焉榜文刻漢干和十二年歲次甲寅關(guān)翊衛(wèi)副指揮同知屯門鎮(zhèn)檢點防遏右靖海都巡檢陳延命工鐫杯渡禪師之軀送杯渡山供養(yǎng)杯渡事詳見高僧傳然其詞猥雜余已刪定著于篇劉漢大寶己巳勒碑至今元佑己巳蓋一百二十一年矣事之顯晦自有時哉余昔讀李白南陵隱靜詩巖種郎公橘門深杯渡松意以為杯渡之跡只見江淮之間殊未知又嘗現(xiàn)于交廣云

  靈渡山 與杯渡山相望其上多藤其下有井舊有寺以為杯渡禪師掛錫之地

  桂角山 在縣城南二百五十里濱于海其上多桂

  參里山 在縣城東南一百里以孝子黃舒得名南越志昔邑人黃舒者以孝聞人皆慕之如曾參山因以名其上多松柏

  寶山 在縣城東一百六十里其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注于田其下有銀縣舊名寶安本此舊志有寶置場煎銀名石甕場久廢山中銀滓猶存歲旱居民則刑白鵝禱于潭即雨居人引以灌田歲仰利焉元大德間邑民鄭文德陳山銀可煉令諸司路邑勘驗煽煉不堪罷止

  石涌山 在縣城東四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其上多香木又東二十里曰葵涌山其下葵涌之水出焉是多水葵

  神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其上有奇石居民祈禱有應(yīng)

  彭峒山 在縣城南八十里相傳昔有彭翁居此其上有泉下注于壑謂之水簾是多藤蘿又西南十五里曰觀音山

  盧山 在縣城東南六十四里其上有仙桃楊梅花木叢焉方輿志云其山產(chǎn)仙桃產(chǎn)楊梅至者任采而食攜出則迷路多花木又名百花林陳璉詩聞?wù)f仙翁舊此棲至今桃李尚成蹊游人慎勿輕將出山下云深路自迷

  梧桐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木多梧桐有竹焉多葉而疏節(jié)可以為杖其名曰籠蔥有草焉色蒼黲而葳蕤其名曰龍須冬月時有雪封其頂

  深溪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飛瀑之水出焉注于下而成溪

  虎頭山 一名秀山在縣城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小虎頭二山俗名虎頭門外夷入貢及使外夷者皆道此潮汐出入其中甚洪通鑒載帝舟遷于秀山行朝箓十二月張世杰奉帝退秀山即大小虎頭山也

  南山 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其上有石塔有泉

  大嶺山 在縣南四十里其山聳拔是多雜木

  飛鵝山 按縣志在靖康下有流水環(huán)繞狀如飛鵝

  臥象山 按縣志在靖康慶林寺后狀如臥象

  陽臺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形若幾案

  大奚山 在縣南四百里海中有三十六嶼民雜居之是多魚鹽其木多松檜多杻柟有烏焉如鴝鵒而大青首而翠翮其名曰兜兜其名自守見之則風舊志大奚山周三百余里居民不事農(nóng)桑不隸征徭以魚鹽為生宋紹興間朝廷招降朱佑等選其少壯者為水軍老弱者立為外寨差水軍使臣一員彈壓官一員無供億但寬魚鹽之禁謂之腌造鹽慶元三年鹽司峻禁遂嘯聚為亂遣兵討捕徐紹夔等就擒遂墟其地經(jīng)歷錢之望與諸司請于朝歲季撥摧鋒水軍三百名以戍每季一更之然兵孤遠久亦生擾慶元六年復(fù)請減戍卒之半屯于官富場后悉罷之

  梅蔚山 在縣西南二百八十里其上有宋帝石殿存焉景炎中帝南巡嘗幸此又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即官富場有巡檢司有民居之又山曰凹背曰陶娘曰福建曰洛隔曰七娘曰東姜曰龍鼓曰丫洲曰南亭曰泊潦曰稍舟曰翁鞋曰竹沒曰深澳曰桑洲曰寧洲曰龍穴曰枯洲曰大小磨刀曰零丁一名奇獨曰校杯曰南洲曰蛇西曰珊瑚凡二十六山俱在大海中
  蓮花峰 在縣東北六里九峰峻聳又名三角山其上有池池之中有石帶蠣殼焉向靖康場耆舊相傳為靖康產(chǎn)蠔之瑞

  青紫峰 在縣南十里其山朝暮異色朝霞則青夕照則紫

  筆架峰 按縣志在靖康場慶林寺前屹立海中如筆架狀故名

  壬峰 即黃嶺之案山也在縣后其峰圓范震詩盤礡深溪洞蜿蜒萃此峰東來成邑治形勝若蟠龍

  黃公嶺 在縣東南六里其上少草木又東南二十九里曰太平嶺從山麓而上連頓九阜又名九頓嶺其上平曠又東南五十里曰大鵬嶺其山勢若騫舉在千戶所后

  銅嶺 在縣東三十里宋將熊飛與元兵戰(zhàn)于此俗傳每陰雨夜聞有金鼓聲

  城子岡 在縣西南五十里平曠如城今千戶所在焉即舊縣址也又南三十里曰覆船岡曰覆釜岡曰鳳棲岡又東三十里曰望牛岡鄉(xiāng)人多牧牛于此故名舊志岡作嶺

  許公巖 按縣志在鼓鎮(zhèn)峽水濱有石巖絕險舊有許公修行于此宋元佑間邑宰李巖創(chuàng)筑東江堤勒碑于巖中后有邑宰欲磨其碑而鐫己功一夕震雷入巖中擊裂碑石遂不復(fù)磨得存舊刻歲久裂碑亦失去

  海月巖 在縣西五里海濱有石井焉四時不竭古傳九座禪師游此名以海月宋紹興間邑宰張勛創(chuàng)亭于上仍扁是名云

  鳳凰巖 昔傳有鳳鳥棲其內(nèi)按縣志在歸德場伏涌有山峙于海濱山腰有石巖方廣數(shù)丈耆舊相傳為鳳凰巖蔡公真身今在巖內(nèi)

  仙歌巖 按縣志在歸城里羊凹村其山皆巨石迭成巖口甚小山腹空峒可容數(shù)百人

  黃金洞 在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多黃石

  馬跡徑 按縣志在縣西南歸城里山徑石上有馬蹄之跡

  企人石 按縣志在縣東南福隆村有巨石屹然江濱如人立之狀

  將軍石 按縣志在海南柵鹺海邊兩巨石相峙如將軍之狀故名

  新婦石 按縣志在海南柵巨海濱如婦人之狀故名

  雞籠山 按縣志在縣南四十里

  癸水 源于壬峰后遶縣之東會東枝眾水聚于南自德生橋橫過縣治之前為縣港西枝眾水自道家山來合迤遷入于海自縣西經(jīng)過德安迎恩二橋

  佛堂海門 在縣南二百五十八里源于牂牁經(jīng)官富山西南入于海在官富巡檢司東凡潮自東南大洋西流經(jīng)官富山而入于急水門海番船至此無漂泊之慮故號佛堂云又海潮自縣邑之東南大洋而到佛堂門經(jīng)甲子門至虎頭門如分南北一派至府城而上一派至邑城而上故自邑至府城有兩潮潮退則自邑至南海神祠前趁潮生而至府潮退則自府至南海神祠前趁潮生而至邑順德新會香山諸處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時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時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時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時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時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時至

  急水海門 在縣城南一百五十里官富巡檢司南潮汐涌急

  合連?!≡诳h西南四十里缺口巡檢司南通牂牁凡言牂牁即東南大洋連深澳桑洲零丁諸水其水匯有黿有良龜其鳥多夔夔盧鹢夔夔即古吊雀盧鹢俗呼欝雞

  三門?!≡诳h西南六十里白沙巡檢司南海上有三洲潮來自東南至此三分過此復(fù)合自合連至于三門有魚焉黃鱗而薄身至秋化為鳥其名曰火鳩
  鱷湖 在縣城西南八十里東莞場方圓數(shù)十丈其深莫測舊有鱷魚居之故名

  雙女湖 在縣城東七十里其中有鯉其水匯相傳昔有二女溺此每晴霽則有雙鯉出沒陰晦或見二女乘舟于湖上

  織女湖 在縣城東北一百一十五里黃曹村上有小山相傳織女之墓在焉

  鼓鎮(zhèn)龍?zhí)丁≡诳h城東三十里其中有龍上有龍王廟歲旱禱于此前有二石鼓

  深溪龍?zhí)丁≡诳h東南四十五里源于深溪山瀑布注而成潭居人引以灌田流于西北邑士尹元泰結(jié)庵其上按縣志故老相傳有龍居之土人多禱雨于此宋有然公隱于此山時久旱然公將自焚以禱雨雨果應(yīng)今舊址猶存張?zhí)鞄煆V微書扁宗濂書院山長張正子為作龍?zhí)队浽獛浟_璧書僉事趙興祖篆蓋石刻在龍?zhí)堆?br />
  虎頭潭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惠州界山險絕如虎頭中有田焉潭居其下新志田嘗為盜所據(jù)舊于山前置寨今廢

  珊瑚洲 在縣南大海中其下舊得珊瑚故名嘗有漁者于此下網(wǎng)得珊瑚樹因名陳璉詩珊瑚生海底偶為漁者得至今洲畔月長照水波赤

  龍穴洲 在縣南大海中其上有石有泉其中有龍有蜃舊志嘗有龍出沒其間春波澄霽蜃氣結(jié)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人嘗見之洲有三山石罅泉流番船回者汲以過海

  合蘭洲 在縣南二百里海中靖康場與龍穴洲相比其上多蘭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氣凝焉舊志謂之康家市又有馬鞍洲急水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橫當洲并在大海中

  圓沙 在縣城西二里海中昔有亭址今廢舊志昔賴布衣改遷邑基留讖云后三百年石龍過海狀元出又有云沙頭圓出狀元

  廉泉 在黃嶺之麓泉出石罅闊二尺余深尺許味甘美宋紹熙間邑宰張勛筑亭甃石扁曰廉泉按縣志淳佑庚戌復(fù)有邑士南丁余天常重建并記歲久復(fù)壞元皇慶壬子權(quán)縣郭應(yīng)木仍以石甃作廉泉銘刻石亭上久廢明天順七年邑令吳中重建亭附見廉泉亭下

  瀑布泉 在縣南大嶺山有石渠長八尺余闊二尺澗水注焉懸瀉成瀑灌民田幾三十里

  觀音泉 在縣西南五十六里清洌春夏溢按縣志在東莞場南山舊有觀音院故名

  湯泉 在黃金洞之北藥勒村前其水暖浴之可以去瘡按縣志鄉(xiāng)人以為烹燖之所

  紫霞泉 在縣西十里舊志云宋時有道人崔羽號紫霞真人游羅浮至此擇地鑿井得之其泉洌冬夏不竭

  龍珠井 在縣南柵口今湮

  龍舌井 在縣西十里英烈祠下其水甘美通志云水涌如龍吐又西一里曰慈濟井

  媚珠池 在南大步海舊傳南漢時于此采珠其下多珠故名

  水簾 按縣志在彭洞山石巖上有飛泉如垂簾狀

  潮水 按縣志余襄公候潮武山有海潮序

  東江堤 按縣志在邑境東接循惠每東江夏潦暴漲則瀕江之田嘗罹其害宋元佑二年邑宰李巖始于西湖福隆水南石貝司馬頭京子山牛渡海等處筑長堤以捍之后六十余載堤漸圮邑宰姚孝資重修人呼姚提刑堤蓋孝資后為提刑也嗣是鄉(xiāng)人陳慶遠趙興邁趙善郮皆有修筑之功元大德乙未潦水沖壞福隆堤二十余丈成深潭民廬漂蕩大德丙申達魯花赤甘卜縣尹鄧榮并功塞筑仍舊至正初堤復(fù)壞邑令楊大舉復(fù)董治之明洪武中差官修筑永樂宣德年間仍歲修補正統(tǒng)五年邑丞吉水周式董其事重筑堤始完固患乃免

  咸海堤 按縣志在察步等處濱海之田咸潮泛浸宋元佑四年邑宰李巖創(chuàng)筑堤以護之右二堤按縣志一障東江之沖突一護咸潮之泛浸然東江堤所系利害尤重若察步烏沙壆則為咸潮堤李巖舊刻碑在許公巖云筑堤凡有二條延袤一萬二千八百有六丈得田二萬一千二十八頃端平修堤記亦云故堤十有三條而宋淳佑修堤記云凡修舊堤萬五千九百九十丈筑新堤百八十丈與舊記丈數(shù)稍異今并存之

  從化縣

  鷓鴣山 在縣城南五十里兩峰如削俗呼大小鷓鴣其上多草木多麂麋多猿狖又其南三里曰雞籠岡

  鳳凰山 在縣城東五十里俗呼麞腦山云興則有雨其獸多虎豹

  五指山 在縣城東北九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奇石有木焉如椶櫚而小莖長葉其實蒼綠剖之有蚊翾然而飛其名曰米子按縣志五峰相連如筆格其中延袤甚廣與龍門英德聯(lián)界俗傳山中有井深不可測

  蜈蚣山 在縣城西四十里其麓有鐵場坑相傳舊嘗于此煮鐵一名鐵場山又西四里曰牧峒山其南曰帽峰山又南曰迭翠豅

  高云紫草山 在縣城北五十里多榛茅按縣志山甚高峻望之色澤光紫如赭霞多奇樹異卉又東曰鷹嘴山其巔有石曰燕石亦有洞穴可望而不可至
  圍腦山 其鳥多鷓鴣按縣志在縣西十里其上有仰天池相傳宋人避亂筑圍山巔以居今故址猶存

  云臺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山巔平衍如臺常有云氣覆之其上有洞穴可容三十余人中多留題石刻

  石鼓樓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里有盤石特起溪水來注其前匯而成潭其上有大榕樹濃陰可愛登之則一邑形勝盡在目前知縣邢惟高建亭于其麓名曰濟川每歲立春預(yù)日迎土牛于此以祀勾芒之神蓋重農(nóng)報功也歲久亭圮康熙十一年冬修復(fù)

  三將軍山 按縣志三峰屹立形勢雄峻有類武士

  雙鳳山 按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雙峰崛起形甚秀麗與縣學相直舊名大小鷓鴣知縣唐世淳易今名其陰為增城縣界

  水亭山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有楊溪洞洞據(jù)山巔廣十余丈有石徑可至上有石巖數(shù)十丈敻出如船下覆洞穴有藤生焉大如杯其液如注食之可已渴故又名水藤山中有留題石刻

  韶洞山 按縣志亦曰王任嶺在縣東五十里洞之左有黑石數(shù)十大如屋正圓其下流水繞之蒼藤古木蔭映百畝亦一佳景也其陽有韶山精舍有帶水泉流在大石坂中望之如二帶其下復(fù)有大石數(shù)級水下注之菖蒲芝蘭多生其中殊為幽勝

  忠心山 按縣志山中有流泉三級下注于溪經(jīng)石坎則淙淙有聲有壽字石丹井石寬廣數(shù)丈鐫壽字其中大可丈余有丹井深廣數(shù)寸積水冬夏不涸或竭取之頃刻輒復(fù)注又為麞腦山水過鉆山有水潛行地中復(fù)出即漈水也

  北山 按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三峰峻拔入于云漢嘗有人持數(shù)日糧直造中峰之頂見有仰天池數(shù)畝隆冬水猶不竭其中靈巖仙跡奇花異鳥不可勝紀云山巔有瀑布如積雪其下有龍?zhí)镀俨硷w流注之其山半迤北深處有谷曰蘭和洞延袤數(shù)十里與增城龍門聯(lián)界登山者窮日之力而后可至嘗有猺人自漳南來居此山自云盤瓠之后持宋元公據(jù)為證性顓樸不為盜然所至樹木誅伐無遺不旬日則山盡赭近年英德汀漳之人以耕山種藍為業(yè)時為盜出沒洞中猺人始避徙去

  青幽山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樹木森翳郁然陰幽東抵增城界其陰有仙壇石上有仙人腳跡又南曰銅鼓嶺

  秋楓山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其上多秋楓樹

  武臺山 按縣志在縣南八十里兩峰相連形甚峻削

  象山 在縣西三十里以形似名

  百丈帶山 按縣志在縣治北四十里有泉自山巔飛下界為兩道望之如帶其下為流杯池兩帶飛流有上下二級其下匯為潭深不可測溢出淺處為池可以流觴中多澤蘭菖蒲異草朱鳥游者宜夏秋至冬則寒氣侵人不復(fù)可近矣

  龍?zhí)渡健“纯h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有龍湫禱雨輒應(yīng)歲旱鄉(xiāng)民或投以鐵須臾云霧蓊勃大雨隨至湫下繞出三四里許皆石澗清流疎林掩映自此分流至于縣后溉田數(shù)百頃

  桂峰 按縣志在縣北二百里其上多產(chǎn)桂樹

  帽峰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一峰聳起如人之戴笠峰上有神廟甚為靈應(yīng)

  獅子峰 在縣城南一十五里又其南二里曰鐵徑嶺又南二十里曰獅耳嶺以形似名其上多瑰石

  插花嶺 按縣志在縣北二百里其上草木蓊茂形如插花岧峣獨出俯視群山

  風門嶺 在縣城西一里上有劉仙巖是多林木又其西九里有牛群石按縣志山甚崔嵬風雨將至則云蔽其巔故又名風云嶺

  分乳嶺 按縣志在縣南十里形如覆釜與縣治相直

  猿啼嶺 按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山木蒙密多猿穴又東為九珠山九山相連故名其下有潭二曰大甕小甕山左右多青石居民燒為灰以糞田甚膏沃
  月嶺 按縣志形家者以為西江月故云

  豸角嶺 按縣志在縣南五里為邑之水口山兩溪匯此合流有塔在其上

  黎塘嶺 按縣志在縣西三里形狹而長又西為瓦窯嶺

  東嶺 按縣志在縣北六十里自東嶺入為流溪之地山四圍旋遶僅余一石徑可通行人謂之木鵝徑高山密林上蔽天日凡半日許乃得平處其上有古墓或隱或見

  獅子嶺 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一首仰視如獅子嶺旁有圓山如球名獅子球其上有巖曰石學堂多萬年松及異草又南曰螺岡在縣南五十里山如螺形臨溪水濟渡之處隔水為李石岐驛京師之陸路也

  西嶺 按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多赤石可為柱礎(chǔ)山巔鑿成池積水不竭

  鰲頭嶺 按縣志右有白樹豅蝙蝠石石穴中多蝙蝠有黃白二色其翅大五六尺者

  鳳凰嶺 按縣志在縣東四十里甚聳秀世傳曾有鳳來鳴故名其陰有泉曰金井

  劉仙巖 按縣志相傳有劉氏女于此上升其水盂存焉冬夏積水常不竭其米色如墨而不腐謂之仙人糧游者多得之

  觀音巖 按縣志巖舊無人跡有僧夢禮觀音于巖中翊日尋覓得之遂龕觀音祀焉故名

  黃纛嶂 在縣城東北一百里高大如展纛故名

  燈盞石 按縣志高廣丈余旁有古松其蔭數(shù)畝

  雞啼石 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高一丈五尺方廣丈余相傳自他處飛來遇雞啼而止故名

  黃石洞 按縣志相傳有仙人居此石澗流水香美多產(chǎn)菖蒲紫芝故又呼為香水豅

  萬壽壇 按縣志石坂寬廣可坐嘗以圣誕日流觴于此故名

  流溪河 源于乳源之流溪山抵石門與清遠大水合入于海按縣志在縣北二百余里源于上五指山流衍數(shù)十里為黃龍硤又五十里曰驚灘水中有石多觸行舟又六十里曰草石徑兩岸怪石相距水激怒流又四十里經(jīng)縣前又二百里乃至省城入于海水勢甚湍急居民以樹木障之作水車以灌田其利甚廣車制以竹為之形如車輪縛竹筒于四圍以汲水其下置水槽水激車運自注槽中不煩人力廣州屬邑惟從增有之余通潮汐漫流不能運也

  圃心湖 在縣南五十里廣六十畝

  沙溪水 按縣志在縣南五十里源于清幽山歷五十里經(jīng)太平場入于溪

  曲江水 按縣志在縣東南五里一源于中心山一源于概峒俱在縣東五十里又一源于藍糞山歷五十里曰白芒潭又五十里與前二水會又十余里至此與流溪合三水皆清淺不通舟楫至此乃津渡之處凡舟行皆從此泊發(fā)

  鉆水 源于五指山入于麓復(fù)瀑而出達于河又其南曰白水汰曰黃龍?zhí)?br />
  熱水 出流溪河之南其水熱舊志謂可熟生物

  黎塘水 按縣志在縣西三里風門嶺下一源于新開數(shù)流經(jīng)龍?zhí)兑辉从谛】泳闳飼谑挠治謇镏链死@出豸角嶺下與流溪合

  石榴花帶水 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出石榴花帶山下山多野石榴每花盛開夾水相映

  井岡水 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有雙井涌出山麓注于平田甘冽獨異

  龍?zhí)丁≡诳h城北三十里相傳有龍潛于此

  白水塘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宋時鑿廣八十余畝

  魚江塘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明洪武間鑿廣四十畝

  揚州寨塘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明正德間筑廣八十余畝

  飯甑泉 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里出西源嶺下源泉觱沸相傳有洗甑者沒于龍?zhí)蹲源肆鞒龉拭?br />
  湯泉 按縣志有二俗名熱水一在縣北四十里草石徑溪旁一在縣東北九十里黃纛嶂下其出如湯沸可熟生物有硫黃之氣唐子西白水山湯泉記曰或說炎州地性酷烈故山谷多湯泉或說水中出硫黃地中即溫初不問南北臨潼湯泉乃在正西而炎州余水未必皆溫則地性之說固已失之然以硫黃置水中水不能熱則硫黃之論亦未為得吾意湯泉在天地間自為一類受性不必有待然后溫也

  大涼井 按縣志在縣北十八里出三子嶺下味甚清冽
廣州府部匯考三
廣州府山川考三       府志

  龍門縣

  丫髻山 在縣城西南一里巔有兩峰若丫髻然又謂之幼女嶺是多嶄巖之石

  石馬山 在縣城西南二十里以形似名其草多蓬藋其木多檀柘

  八字山 在縣城東北十五里以形似名其山下接河源按縣志其土細潤可造瓦器

  明月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其木多沙棠

  桂峰山 在縣城西北五十里其鳥多鷓鴣

  雙石山 在縣城東二十里平田突起兩石對峙按縣志其石可燒灰有沃田之利

  牛頸山 在縣城北三十里下有小溪二石對峙以阨水口石上有兩虎跡名虎跳石

  人面髻山 在縣城西南三十二里其山銳而峻

  甘田山 在縣城西南一百里聳于平田其上多草木有鳥焉如山雞而利距善斗毛彩鮮明五色炫耀其名曰雞鸃又西南一里曰馬跡山是多怪石又北三里曰犁石山以形似名

  天嶺山 在縣城東四十六里其高千仞多楠藤黃竹其下為芒峒按縣志廣輿記在金牛都東埔何村二鄉(xiāng)之重鎮(zhèn)

  岑曙山 在縣城東北八十里多異花草一名岑曙洞天中有西云會仙二峒其下飛泉詰屈可以流觴

  鳳凰山 按縣志俗呼丫髻山在縣北五里高百丈雙巒并峙如鳳凰和鳴為縣后護

  卷龍山 按縣志在詹村堡面鳳凰山而若揖之陡削森聳蒼翠菁蔥四面望之變態(tài)不一其極頂處數(shù)里平曠中有虛洞人以為神仙窟宅云

  桂峰山 按縣志在縣北七十里多桂花秋風時來香聞十里

  虎獅山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山形似虎獅相踞下有蛟穴飛泉自上注之

  陳峒山 按縣志在縣西六十里其脈來自庾嶺勢如樹旗上有石佛居民四時祀之有禱輒應(yīng)

  東澗山 按縣志在縣南百余里層崖迭巘飛泉漱石多禽鳥草木之異

  蓼溪嶂 在縣城南二十五里孤峻青翠一曰招賢峰按縣志挺出諸山之表四望皆見

  黃嶺 在縣城南二十里是多黃色之草新志四山草木俱青獨此多黃色故名黃嶺

  石鼓山 在縣城南四十里有石如鼓扣之則鳴

  彭祖嶺 在縣城南三十里有彭百歲者嘗居其下因得名

  望云嶺 在縣城西南三十三里多草木有白云覆之其下有射臺九淋之水出焉新志作望云峰

  油柑嶺 在縣治南二十里高下盤曲綿亙十余里陸行出增城往來要路

  圣磜嶺 按縣志去縣南八十里上有喬木中有石磴流水九曲注為飛泉百十丈下有深潭不測歲旱以紅鐵投之則霖雨驟起邑人時攜酒往游以浮杯逐暑為樂至有猿鶴戲人而投以木果者實龍門勝概云

  天柱嶺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里高數(shù)十仞世傳絕頂有羅隱床及題跡于上

  招賢峰 按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引脈羅浮為縣治前障巔有池曰臥鹿方二丈隆冬水潤不竭

  青帽峰 在縣治南三十里其峰高聳前有長灘按縣志明凈則晴云籠則雨

  仙歌峰 在縣城東南三十六里相傳昔有游仙歌于此春夏陰瑞光現(xiàn)焉

  神仙巖 按縣志在縣東十五里怪石嵯峨高二十丈周圍十里下有空洞隙光中有石磴天成可坐百人旁通一孔可行一人

  白牛巖 按縣志高明峒山巖俱白石望之如堆雪

  和尚巖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里有石庵一所可坐五十人庵門外有石如醉僧倒睡于地

  扶登岐 在縣城北五十里夾水壁立其山險峭如龍焉其獸多猱狖舊志凡有登者必扶杖乃可升

  蝴蝶岡 按縣志在西林都自縣治挐舟而下人指為雙蝴蝶稍久縈回望之林巒對峙翩翩若舞瞬息間色態(tài)迥異杜工部所謂娟娟過閑幔者恍然在目一奇觀也

  麒麟岡 在縣城東二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松按縣志相傳有麒麟產(chǎn)于此故名在大坑王賓二鄉(xiāng)后鎮(zhèn)

  七星岡 按縣志東南西北之中平原突起大小相聯(lián)若天之七星縣治在隈隩處后山圓翠名樞精岡為縣中樞故以名之從西南逶折起一圓嶺在學后名璇岡又自學后拖轉(zhuǎn)而西起一圓嶺名璣岡臨河而止為縣白虎又自樞精岡東出而南起一圓嶺名權(quán)星岡復(fù)轉(zhuǎn)而北起一圓嶺名衡岡自北逶折而東北起一圓嶺在城隍廟后名闿陽岡自廟后逶折而東起一圓嶺名搖光岡為縣青龍珠聯(lián)不斷于邑中故云七星嶺

  童子讀書石 按縣志在石馬山旁有五石宛然五童子石臺石磴森列平敞二大榕蔭其上

  交牙石 按縣志在上建溪之最險者

  鸕鶿石 按縣志在縣西五里河水中數(shù)石平突頭頸羽翼俱全若鸕鶿然

  仙女石 在縣城南六十余里以形似名其下有石如鼓擊之有聲舊志闊五尺高一丈其上花木苔蘚斑剝下垂恍若鬢發(fā)按縣志秀拔參天兩石相拱如人形

  屏風石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屹立平原奇花異卉四時不斷宛然一方屏障

  香爐石 以形似名

  雞化石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里抵增城界石上雞跡顯然

  將軍石 上有巨人跡又西七里有牛跡石

  咸茶石 按縣志在詹村溪中高大二丈宛如巾箱昔村中一樹產(chǎn)茶摘煮如斥鹵石其根干也今其地猶名咸茶村

  虎跳石 按縣志在縣南三十余里河水中兩石相對高丈余上有虎跡深四寸許下有深潭名虎跳潭

  應(yīng)石 按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外實中虛舟楫往來叫笑之聲大小相應(yīng)

  仙人床石 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油田峒中石上平坦如床故老所傳仙人昔嘗踞床圍棋而去

  仙人洞 在縣南一百里天柱嶺上洞可容二百余人藍糞江源賊鄉(xiāng)民鄉(xiāng)民群避其中數(shù)隙容光莫測出入處內(nèi)有石床石石灶椅石臼石井泉從井出大旱不竭又佛像莊嚴如人工雕琢然昔一丸泥可封今則大辟境界矣

  九淋水 一曰龍門水在縣城南一里源于從化東南過望云嶺合于增江又西南流合于粵江入于海其中多鰋鯉

  鐵岡水 按縣志在縣西七十里源出金山徑流抵永清界可通小舟

  土湖水 在縣西四十里

  高明水 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流溪從化界可通小艇

  白沙水 按縣志在縣東五里源出虎獅山居民筑陂車灌田

  路溪水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源出鐵坑可通舟楫

  墨湖水 按縣志在縣南七十里源出陳禾峒

  高沙水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源出甕泉可通竹木筏

  藍水 按縣志在縣南七十里源出黃沙峒居民筑陂車灌田

  鰲溪水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里源出博羅界山沿溪俱筑陂灌田

  永清水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里源出藍糞大山中可通舟楫

  熱水潭 按縣志在鸕鶿石上隆冬水暖可浴

  大魚潭 按縣志傳有大魚漁人捕之忽化去故名

  獨石潭 按縣志在南門外三里石峙中流下有潭蛟龍時出沒

  石壁潭 在縣城東十里上有石高數(shù)仞

  賭婦潭 在縣城東南十里其水不廣而深有烈女死于此因名新志西淋都張克和與蓼溪李友全為幼婚張之子既長而貧李遂悔親女不知也龍門俗婦女皆樵采女方樵采遇媒語之故女指潭誓曰配合義也富貴命也吾豈以貧而改適哉茍如是吾死于此后父母終不允女果投潭而死鄉(xiāng)人義之遂名為賭婦潭
  岳潭 在縣城西北十里左右有石如門其水匯縣治在東埔何村之界澄清凝靜深碧涵天有石其狀如鼓俗名岳鼓又東一里曰鰲溪潭其側(cè)有鑿石潭石壁高峭斷其通路峒人主簿鄧卯孫始鑿?fù)ㄖ笋R乃可行

  東澗 在縣城北六十里層崖迭巘漱石飛泉可供游玩林越詩江山隨處可張眸有約難虛此度游行李挑來巖月動杖藜撐處野云浮飛泉雪千山曉古樹驚風一葉秋好是新詩吟不盡碧天如畫水長流

  銀湖塘 在縣城東南十二里其水瑩而白其中多鯤鮞

  白花磴 在縣城南三十里巖高十丈水激石而出

  石龍坑 在縣城南三十二里有兩石如龍角水流其中可以流觴又南一里曰羅漢灘中有圓石絡(luò)繹而立

  甕泉 在縣城南三十里石孔十二流水滃如按縣志有石如甕大小者七大徑二丈小一丈其深莫測上有泉水自石面涌出以入于甕而漸達于下其性甚烈

  溫泉 在縣城南二十里源于石巖其水熱舊志在罕陳都深五尺廣二丈余可以退鵝雞毛羽

  神仙井 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其泉在石壁三孔流下一名飛泉井

  林村陂 在縣東三里

  石陂 在縣東七里

  麟岡上下陂 在縣東十里

  陳峒下陂 在縣西二十里

  澗頭陂 在縣西五里

  蓮塘陂 在縣北十里

  石沖陂 在縣北十里

  鵝公陂 在縣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縣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縣西七十里

  濠雙十二漈 按縣志在上建迂回陡瀉龍門溪之極險者

  白水漈 按縣志山頂有水從石罅下望之如界練

  新寧縣

  三臺山 在縣北一里按縣志三峰聳秀象如三臺星因名

  連珠山 按縣志在縣城東南者有三山相連二在城外一在城內(nèi)其在城內(nèi)者曰東山舊有亭閣足供游人舒嘯今雖廢而邑人士每以九日攜酒于山上登眺

  寶鴨山 在縣西一里

  馬鞍山 在縣南一里以形似名

  石人山 在縣北二里按縣志石起山巔立如人形傍有數(shù)石峰如天半碧蓮又名石華山讖云石人嶺上置更鼓浪波游魚出狀元浪波村在縣西游魚山在紫霞之右兵備王大用射三矢于石以示武勒之曰石化山

  官來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石鼓山 在縣城東二十里有石擊之其聲如鼓又東四十里曰百峰山其獸多獐鹿其木多松梧

  上川山 在縣城東十里多香蠟材木其下曰下川山

  文徑山 在縣城東八里四山環(huán)峙其上有宋義士伍隆起墓其下有香頭村

  紫霞山 在縣城西七里上有云霞下臨碧水舟多艤焉又西八里曰那西山

  丫髻山 按縣志在縣西狀如丫髻上有奇石石上有小池四時有水蓋名山也

  甘蔗山 在縣城南五十里有草味甘如蔗

  龍溪山 在縣城南六十里上有石室深廣數(shù)仞按縣志世傳劉三妹蛻骨于此

  銅鼓山 在縣城南百里下瞰海洋風濤觸石如銅鼓聲

  鳳凰山 在縣城南六十里有仙人石室遺跡

  紫羅山 在縣城南七十里其峰孤秀多松蘿

  席帽山 按縣志在縣南

  西華山 按縣志即那西山在縣西

  龍頭山 按縣志在黃沙坑之右北坑之前

  潯洋山 按縣志在縣東北峰巒高聳俯瞰潯江左一峰上有石室室內(nèi)有二石如麻籃水盤下有石壁數(shù)丈橫闊丈余瀑布沿壁而下光濺如珠名曰石澗珠簾

  斗山 按縣志孤峰獨峙員潔如斗接脈而居者名曰斗峒

  岡背山 按縣志下枕江流上有神石土人祈禱多應(yīng)

  松子嶺 按縣志在塘村之右有宋尚書李喬木夫人伍氏墓

  寺山 按縣志即寶國寺后山山有大石石有仙人趾跡下有泉池

  銅鑼石山 按縣志廣海中有石如銅鑼風濤撼之聲聞十里

  大隆山 按縣志在海矬之間與甘蔗山連接峰巒迭聳徑路深阻有猺人住其中

  流波石 按縣志屹然砥柱中流而水浸不沒蓋奇石也

  紫霞?!≡诳h城西七里紫霞山下其中多魚鱉按縣志岸有接官亭久廢

  那平?!≡诳h西十七里又西二十五里曰法竹海

  潯陽?!≡诳h城北四十里

  斗峒(氵宮) 按縣志綠圍諸鄉(xiāng)遡夾而居襟帶瀠洄能資灌溉陳白沙集有綠圍伍氏族譜序

  九曲涌 在縣北四十二里

  半塘?!≡诳h城南四十二里其中多蟹鱟多張魚按縣志發(fā)源馮村流會廣海水大而深險易緩急以風而變

  亞州?!≡诳h南四十五里又南四十里曰矬峒海有渡又南八十五里曰大牌海其中多寧蝦多赤魚多曹白魚

  銅鼓?!≡诳h城南一百里其中多龜魚多苗蝦水草多紫菜鹿角菜

  寨門?!≡诳h城西南二百里產(chǎn)魚鹽按縣志大而深

  網(wǎng)洲海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為番舶往來之沖

  雷公潭 在縣南一里按縣志昔有龍興于此迅雷風烈忽作因名

  南門河 按縣志在縣南教場之前

  湯湖 在縣南

  白廟河 在縣西北

  三合水 按縣志在縣西南成化初邑治未分縣丞陶魯以新會至廣海由厓門出大海洋有風濤之險且多??苤蹜勍鶃斫ㄗh由法竹上流三合水因其故流小水開鑿由魚塘至黃塘二十余里通甘村水然水勢高下莫能注接竟不成功今遺趾尚存

  泥涌河 按縣志在縣南改鹿爪渡頭于此

  石坂潭 祈雨多應(yīng)

  荔枝塘 中有罾門

  龍頭河 按縣志接流法竹出而與長沙河會

  望峒河 按縣志與矬峒河同發(fā)源

  金門?!“纯h志在上川左今禁

  增城縣

  鳳凰臺山 舊名春岡在縣城西南一里今縣之南街唐時有五色鳥集此因名宋崔與之故宅在焉其陽有菊坡祠宇

  白水山 在縣城西四十里屹然若巨屏其上有瀑泉懸注如練其鳥有五距鵲又一里曰佛跡巖其東湯泉之水出焉蘇軾詩湯泉吐艷鏡光開白水飛虹帶雨來勝地鍾靈傳異事巨人留跡寄蒼苔

  古散山 在縣城西五十里其山布散不屬有草焉其本如藤其葉如葵節(jié)密而心實其名曰矮竹按縣志南流出神岡及白岡可通舟又西五十里曰丁澗山兩峰相距其中有泉流于西南

  古華山 在縣城西六十二里形若垂蓮其麓宋崔與之墓在焉

  娥眉山 一名南鄉(xiāng)嶺在縣南七十里清湖都通志作南樵山極高峻周回百里上有丹室下有石庵湛文簡建書院于此曰蓮花書院上有霍文敏墓

  帽嶺山 在縣城北三十里其上多松竹舊志形如席帽日明則晴煙籠則雨

  靈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上有仙女石旱禱輒應(yīng)按縣志體勢甚高而頂上寬平周回三百里后抵從化縣界南有石巖巖左有大白石又謂之七姑仙女石積水出焉可灌田千畝

  鷓鴣山 在縣七十里其鳥多鷓鴣有獸焉如豚而徧體皆剌善射人其名曰猬按縣志峭壁雙立其一差小俗呼為大小鷓鴣從化學正向之因改名雙鳳山白泡水出焉山下有渡

  招賢山 在縣城北四十里其上多瑰石按縣志在崇賢都昔有賢者隱此故山與都皆以賢名又北七十里曰鴶鳩山多奇石又北三十里曰石龍頭山巨石突起下瞰長河

  羅浮山 在縣城東一百三十里與博羅縣接境昔有山浮海而來傳與羅山合而為一故名前漢地理志博羅縣曰傳羅后傳錄日久訛傳為博此山高三千六百丈上有三十六洞七十石室四百三十二峰洞之幽者曰朱明此洞三十六中之一也天寶初詔欲尋是洞時邑簿任知宣領(lǐng)耆舊尋見一洞以藤筐籠石垂一人下約五丈余下視無底日月星辰無不備初有白云須臾散漫五色曰黃龍曰水簾曰蝴蝶曰朱陵曰金沙曰白石峰之高者曰聚霞又曰飛云(扌處)絕頂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其次曰麻姑曰玉鵝曰仙女曰會真曰錦繡曰玳瑁有奇石高六百丈廣七十丈彩爛若霞錦謂之瑤石臺又有大小石樓孤秀如樓閣然相傳唐武后時有邑女何氏有神仙之術(shù)持一石置小石樓之上遠觀如畫上有鐵橋其形如鞍在石樓之間高五十余步下有花首臺開元間嘗有五百花首菩薩建臺于上又有龍公竹大徑七尺圍節(jié)長丈二嘗有鸞鳳棲宿在碧雞或群飛或獨鳴可見而不可取又有紅翠鳥又有啞虎不哮嚙其諸神湖玉樹珍禽玉草記莫能悉其下羅水出焉又其下有卓錫泉又其下有梅花村又其東麓則接白水山

  百家山 在縣城東十里其上多草木多竹

  陳峒山 在縣城東北二十里形若豎旗下有石庵有石佛其獸多石羊其鳥多鵔鸃

  虎獅山 在縣城東北二十一里以形似名上有泉下瀉成淵其中有龍多欝金草

  陳石山 在縣城北四十二里有石秀銳若筆其上多石心木

  流防山 在縣城南十五里狀如卓筆其下防水出焉按縣志在長沙鄉(xiāng)今屬龍門縣地

  角子山 在縣城東五十一里接于博羅無草木多瑰石

  窯石山 在縣城東南六十里其上平坦有石黑若窯山無草木

  猊山 在縣城東南二十三里其上多異竹一統(tǒng)志產(chǎn)婆羅竹圍三四尺性豎土人取以為弓

  龜峰山 在縣城西二里邑人重九每登之一曰登高峰

  金紫峰 在縣城西南八十里多異花草山形如旗朝旭楆之其色若金削芙蓉故名又西十五里曰五馬峰又西南十里曰藍袍峰又西一十里曰雙魚峰峰前有喪慶寺相傳宋時辟基得銅鐘下覆雙鯉今建橋其上謂之仙鯉橋

  焦石嶺 在縣城東五里其石赤與羅浮相望焉相傳浮山自海浮來與羅山合故謂之羅浮與此嶺相望若碇于此也故又謂之浮碇岡按縣志浮碇岡高三百余丈盤據(jù)二十里上多石鼓奇怪

  歐陽嶺 在縣城東二十五里羅浮之西昔有歐陽氏居此

  云母嶺 在縣城西二十里其中多云母石日出照之晃耀按縣志產(chǎn)云母石故都以此得名亦名丹丘按通志唐武后時縣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

  鳳凰岡 在縣城東南二十里以形似名舊志或言宋時有五色鳥集此李朝詩墓在焉下有鳳凰鋪

  烏石岡 其石黑按縣志縣西南七十里在石下村后高三十余丈其形如鐘其色如墨亦名鐘墨石又西有劍跡石

  景星巖 在縣城北一百一十一里中有石如臺閣或如修廊或如鼓擊之有聲石乳流結(jié)如寶蓋旗幢其中幽窅

  燕石 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其狀如燕下有洞可坐三十余人

  鶴峰 按縣志學宮之后山也兩峰城跨其巔

  鳳凰嶺 按縣志下有泉水可煮鹽其鄉(xiāng)名鹽坑

  牛牯嶂 按縣志縣治后屏也連亙云霄距縣八十里

  澄溪山 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崇賢都上有仙女石并石磴澄溪水出焉出箭干洞經(jīng)流臘埔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峰門岡 按縣志在縣東北七里兩峰對峙如門

  飛泉洞 按縣志在縣東八里世傳葛洪嘗煉丹于此有碾藥石又兩石壁立如門中有張老巖又有醉眠石皆大書一水從石罅中流瀠洄百折游人取小石障下流以蓄其勢乃兩兩夾曲而坐使人酌杯酒置上流聽浮杯至前輒取而飲萬歷壬子署縣事桐城劉引昌因偕戶侯張永燦邑人單守敬黃拱寅輩構(gòu)亭以迎瀑布之勝

  白木峒山 按縣志在邑治之西亦名郭婆圍嶺上多茂木崇峙峻整與焦石嶺等

  元德山 按縣志距縣一百二十里與番禺為界山上有土丘百丈高數(shù)十仞名曰仙人大座山大木叢林奇巖怪跡蓊蔚盤踞

  寨嶺 按縣志邑治之南二里今名豸嶺當百花林增江二水合流之口上建鴈塔隆慶四年士民合筑于嶺之絕頂塔北面為宮奉文昌神以主鴈塔之祀塔嶺南下有塘曰磚窯坭塘約二十畝盡南至溪西至田東至海屬官在增江下流二里洲浮水中曰鴈塔洲即通志及羅浮志所載別情洲其地平曠水環(huán)之約二十余畝未經(jīng)種植屬官萬歷四年合邑士民呈出奸僧違例欺隱龍山新興二廢寺土名雞啼涌等號田及泥紫村園三十六個共稅一頃三十三畝知縣王良心通詳當?shù)罁苌鞴鹫绽a餉連前田園赴鴈塔居守

  南山 按縣志與豸嶺對峙山下臨江為釣魚臺山頂建翔鳳塔萬歷六年士民合建撥道士居守所管各祠田地山塘共三頃九十畝四分七厘八毫

  望州岡 按縣志豸嶺之南去縣二十余里橫亙嶐嵷官道出其左登絕頂一眺千里凡廣州勝概咸在目中故名

  大墩嶺 按縣志去縣八十里在清湖都橫枕大江水口

  增江 在縣城東一里源于防山東南過石灘舊志云源出陳峒山東流而南合于防水西流七十余里始為增江新志云源出防山上至西林可通船筏下至石灘西南入于海

  古散水 在縣城西六十里源于古散山南流過神岡達于白江洲可通舟筏

  白水 在縣城西四十里源于白水山

  澄溪水 在縣城北五十里源于鷓鴣山南流合增江通舟船入于海舊志作程溪

  天塘水 在縣城西七十里其水瀠洄注于田

  風湖 在縣城南三十里方廣六十丈其水匯舊志云深不可測四時澄清

  別情洲 在縣城南二十里其地平曠水環(huán)之洲南十五里曰牛潭其中有金牛是多怪異南越志潭有金牛晉時羅公釣其上得金索引之牛見復(fù)沒斷其索得丈許法真登羅山疏增城縣南有別情洲洲南又有牛潭漁人見金牛常出水盤石上義熙中縣民張安釣此潭于石上見有金鏁大如指長數(shù)十尋尋之不已俄有物從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力扣斷唯得數(shù)尺遂致大富后義熙周靈甫亦好釣嘗見此牛寢伏石上旁有金索往取之得二丈許遂以財雄為江南都尉

  接龍橋水 在縣城北二里下接大嶺上連龜峰其水兩流至于大江謂之鏁溪瀝

  流觴曲水池 在縣東過大江五里巖竇涌泉流于盤石九曲旋轉(zhuǎn)

  甘泉洞 在縣南八十里泉出山洞味香甘湛濂詩怪石蒼苔老巖邊石徑幽昔時仙賞處寒澗水東流按縣志有甘泉可飲尚書湛若水因以為號仍建甘泉書院

  右灘 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其中多瑰石民環(huán)居之

  南山釣磯 在縣城南三十四里其中多怪魚西山村畔巨石濱水有蘇平衍鄉(xiāng)人吳氏釣其上得巨鰲

  冷水池 在縣城西二十里其水寒

  湯泉 在縣城北五里廣十丈深二尺其水溫浴者可以愈瘍

  東洲 在縣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環(huán)居之有烏石在巡檢司東洲驛

  西洲 與東洲并民居差少

  鐵船瀝 在縣城南二里今湮舊志宋景炎間邑人石文光有智勇時邑有外海鄉(xiāng)人迎文光自廣城駐兵于縣因以鐵鑄一舟置之下郭歲久舟沒于瀝

  云母井 在縣城內(nèi)南二里鳳凰臺下舊志唐開耀間何仙姑餌云母及北水制之

  泉子井 在縣城內(nèi)西南其水清甘注于田泉上舊有亭曰醒心紹熙三年權(quán)縣許伯鳳更創(chuàng)改名廣濟

  鴨潭 按縣志舊傳有雙錦鴨浮游其中今尚有雙鯉數(shù)尺鱗鬣若錦

  增江水 按縣志亦曰相江以崔相得名發(fā)源鐵岡高明二峒經(jīng)龍門白沙南下過三江口合楊梅澄溪二水趨縣北而東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嶺之口而出

  散塘洲 按縣志洲浮水中屬民業(yè)洲下流三四里經(jīng)石灘派分東流曰碧江水遶碧江村至黃埔入于海

  大娘湖 按縣志邑東南三十里春漲冬涸

  百花林水 按縣志在邑治西流至蔣村坑頭過鯉橋趨豸嶺合于增江

  廟潭水 按縣志在邑治北出楊梅靈山流經(jīng)廟潭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九曲水 按縣志邑治東北二十五里在金牛都發(fā)源欖溪其流屈曲兩旁桔槔數(shù)十處引水灌田千畝旋繞而西至大步口入于增江

  綏福水 按縣志在邑治之西北源自何徑諸山出埔尾墟經(jīng)茅田過陳江遶沙(氵宮)及白岡一支由溫涌神山過大墩而入于海一支自石頭遶老鴉山入鱷潭放于海

  潮 按縣志一日而再至朝至曰潮夕至曰汐其涉于增者則自南海虎頭門入分為二派一南赴廣州一北赴增城平放于東洲沙貝四十里至石灘尾流又十五里至于新溪香山縣

  七星峰 在縣城內(nèi)昔有七山環(huán)列如星今惟仁山武山尚存余皆平于筑城

  大北山 在縣東一里平遠延綿東界牛起灣南北皆田西曰蓮峰其高數(shù)十丈即舊寨山也元偽千戶王一據(jù)之元末海賊李祖三盧實善相繼劫掠宣差朵羅歹屯守其上率邑人鄭榮叟立城塹守十有八年至明洪武肇基始平云

  云亭山 在縣城北一里一名金鼓角昔人于海隅嘗聞金鼓之聲故名其下多平田宜稌黍縣志金鼓朝陽列八景

  插笏山 一名獺窟在縣北一里崎海之旁四面皆田設(shè)有烽堠舊有西林庵

  石岐山 在縣西北一里原設(shè)有烽堠遙與蓮峰相對土燥多石直抵于海其陽為何學士赤松堂

  老安山 在縣西南半里為縣水口沖要西臨于海

  長洲山 在縣西二里四水中海南八景長洲煙雨

  貴峰山 本名大尖山在縣南四十里按縣志高三百余丈為縣治之前案其東有野牛徑南有小尖峰箬葉嶺

  壽星塘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黃泗墓其上多松稷壽星之水出焉匯而為星塘西有宋疑冢在墳頭岡梅花水出焉其陽為六十陂大嶺石溪瀑布出焉又潴為大龍?zhí)蹲钥滤炛邻娴礼R鞍嶺而伏虎岡仙人障出焉越龍袞坑至西坑尾望鹿石三株松嶺以抵于碧云峰皆仙靈所宅也

  金紫山 在縣東南十里伏虎岡北有石泉寒冽不竭按通志天霽則云霞輝映色若金紫

  北臺山 在縣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臺山兩山相對如臺上多莎蘋其中梅花之水出焉

  香爐山 在縣南六十里峰崖幽峻東界白銀水西赴海北為南臺至橫坑南接嶺山牛耙石有簽筒瀑布出焉下為大井以抵于沖天燕峰其西為沙角徑
  湖洲山 按縣志在縣南二十里孤峭臨海一名文筆

  東林山 一名筆架在縣南二十里廟學之前山也

  灣月山 在縣南二十里又名鹿鳴嶺與湖洲山相接群峰森列擁峙縣案為一邑大觀

  鴻鶴嶺山 一名鴻鶴尖秀峰插天三面臨海

  象角山 在縣西十里西北臨海相傳宋時見石室自立于上俗呼佛屋

  石門山 在縣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東臨海

  迭石山 在縣城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按縣志龍自新會圭峰渡海而來石骨嶙峋為縣治右弼之障

  青姜山 在縣西南七里高潔雄偉

  烏巖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抵云梯諸山赴海西介香爐北為千秋嶺紅旗峒西北抵相合山至于海巖穴幽暗人跡罕至宋末鄧光薦避元亂居此

  長江山 在縣城南三十里有水下注實為眾水之源其山高聳南接烏巖眾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又有相合山峭峻形肖有劉公峰白藤嶂元舊寨山
  紫馬嶺 在縣城東五十六里中有天池多芰荷民田環(huán)焉又有石牛嶺在鹽場后有石如牛

  蓈尾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其西為濠頭北臨海烽堠

  大圜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南接八廉嶂西為神涌海上有山曰三洲

  四巖山 在縣東六十里高聳北臨海其東曰日角山三面臨海

  東洲山 在縣東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曰東洲門其上北海中曰壺頭山與東莞縣交界海中有大小虎頭門以形似名即秀山也

  黃道山 在縣東二十里西村奇秀高潔宋黃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齋為鄉(xiāng)人黃士成所建

  云梯山 在縣東七十里又曰煙筒山有石巖深四尺有泉涌如筒俗呼為盧亭井張許二道人嘗結(jié)庵絕頂今石扁猶存

  平田山 在縣東八十里臨海一名東山

  南蓈山 在縣治東八十里東北臨海近豐阜湖

  葫蘆門山 在縣南八十三里有石立如門林木陰欝行人憩焉又有佛屋門其東北曰東嶺北接烏巖其西南曰西嶺北接香爐而山益盤蔚西嶺之陽有水射出瀑布南注其南有北含山

  大芒山 在縣南九十里雍陌村勢如奔龍昂首睨于巨海

  五桂山 在縣南八十五里周回二百余里巖壑瀑布可與羅浮諸勝相頏山左有大小花園各產(chǎn)異花其陽產(chǎn)神仙茶俗名五鬼山

  棱角山 在縣城南二十八里下有龍井中有石如魚峰曰十二嶺峰曰鷹竇峰南野角有石俗曰黃巢藏人往取之得一二古磁器曰丫髻峰昔寨其上曰茅灣峰峰下五眼井冬暖夏寒與溫泉相望曰茅灣一峰在縣治前

  鳳凰山 在縣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東界南坑北接官塘岡西為金竹園白蜮石古壑諸峰南赴海其上多產(chǎn)山蘭鶴鵑諸花與南山對峙迤邐東馳于海瀑布之水出焉一曰天井湖又東南曰藍屏山上有石室曰榴花山曰翠眉山皆相望而拱衛(wèi)者也按縣志舊傳有仙女池仙果或人見之其陽有尖峰嶺石牛嶺在香山場后風門凹嶺烽堠銀涌角峰烽堠雞拍村銀礦今絕翠眉山西臨海秋風角山五峰如梅花然故語云梅花飛上秋風角石甑山鳳凰東南香山場前藍屏山上榴花山藍屏山之南產(chǎn)榴花東南巨海相望而趨南者也

  望門山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起自北嶺延袤二十里如旗至海門突起群岫東南為九星大洋內(nèi)包鄉(xiāng)都外泊艘艦漁樵猬集

  南蕉山 與鳳凰山對峙絕頂有泉清澈不竭曰龍?zhí)肚坝腥妿r舊志宋末有陳媼者據(jù)險率眾為亂因名其子曰勇子后降于元

  飛駝山 即大欖山在縣北七十里山勢蜿蜒中開屏嶂左為露霞峰下有開元梅花諸泉

  浮虛山 在縣城西北七十里大海中隨波上下因名舊有元興寺

  永泰山 在縣東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東曰三角大海之西曰坡頭皆護浮虛

  百富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廣而腴故名又西北十里諸山曰圓欖曰小欖曰聚平曰大塔民環(huán)居之

  黃楊山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其木多黃楊宋末鄧光薦挈家避此其陽有赤坎岡張世杰所葬地有赤坎村大人嶺烽堠又西南六十里曰荔枝山其木多荔枝因名又西南十里曰龍歸巖山縣志云宋有結(jié)庵者今湮曰大小托山又東北八十里曰馬鞍山縣志云形勢雄峻為郡治案山烏洲山古鎮(zhèn)山俱海中西接新會
  高城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峻森列迭岫層巒周回如城郭元末民避寇居之

  九星洲山 九峰分峙多石巖石屋靈草石上溜水甘美為番船往來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二峰相峙如門有石嶼如珠

  大小橫琴山 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中大吉山在其東小吉山在其西下有雙女坑舊志樵夫見二女溪上就視之化雙鯉元末??芡跻粨?jù)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詔虛其地

  三灶山 三石如灶與橫琴相對南接牂牁大洋地平坦多稌黍本宋黃字上下二圍元??軇⑦M據(jù)之明初寇平復(fù)入黃梁都有田三百余頃皆極膏腴編民糧差后居民吳進深通番為亂洪武二十六年都指揮花茂奏殲渠魁悉遷余黨其田永不許耕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

  錫坑山 在縣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多麖鹿又南曰馬盾山曰南亭山

  知洲嶼 在縣南大海中接于東莞諸洲曰小湖曰大小磨刀曰羅洲曰白椒曰芒洲曰散洲曰白藤曰鸕鶿曰九星曰桑洲曰赤洲曰擔竿曰竹洲曰粉洲曰大淋曰小淋曰文灣曰連灣曰三門曰浪泊曰倒觸曰宿聚曰鬼嘯曰皋蘭曰鹿脛曰潭洲曰雞籠曰王魚曰丫洲曰箔洲曰攣洲曰游魚皆星列焉其下多魚蟹多蝦蠔多(蟲雷)螺

  仁山 按縣志在城內(nèi)其陽為縣治上有書院其陰為仕學臺其左曰豐樂園今臺園久廢其北曰慶壽山城跨其上前有無量寺東南曰豐山昔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上為戰(zhàn)臺今毀其三平于筑城時是謂七星峰

  筆架山 按縣志在縣南一里三峰聳秀中峰特出其上后易名東林黃經(jīng)構(gòu)山海齋誦讀其易名東林與西林對

  鳳山 按縣志即小欖山去縣北七十里峰巒秀峙紆而西指蘊靈盤結(jié)有泉石之美山下有翁陔園

  零丁山 下有零丁洋

  深井山 按縣志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橫琴下宋端宗御舟嘗至此景炎二年十二月帝舟入海至仙女澳丙寅風大作舟敗幾溺帝驚悸得疾嘗一卻元兵于此

  澳山 按縣志山之東南西對橫琴水中曰外十字門其民皆島彝也今遷

  石岐?!≡诳h城西北一里北接浮虛南入牂牁其中海物惟錯

  浮虛?!≡诳h北十里會石岐南入于牂牁黃經(jīng)詩西北潮宗派東南合沓潮長風隨入夜吹作雪翻飄按縣志在分流上源勢若滔天號為巨浸

  迭石?!≡诳h西五十里旁有巨石其中多魚蟹

  東洲門?!≡诳h東海濱二山若門潮汐悍急

  象角頭海 在縣西二十里西接鱘鱑巨瀝北連大欖其勢汪洋舟不可艤按縣志晴則水光接天往來晏然

  金紫泉 在縣東十里味甘冽與巖溜相去百余武又十一里金竹泉味較金紫差冽

  黃婆泉 在縣南二里許味清冽

  零丁洋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按通志宋文天祥詩零丁洋里嘆零丁即此

  金星洋 在縣東海中有石嶼如星故名

  九星洋 在縣東南海中有九島如星新志番舶往來之沖

  梅花水 在縣南十里源于羅漢諸山旁多梅花

  白銀水 在縣南八十里旁有樹其色如銀西北合梅花水入于海

  宮花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于長江山按縣志灌溉得能一都之田歲旱無患

  橫坑水 在縣南五十里入北臺海鱘龍水西出又西合梅花水

  蜆涌 在沙岡頭巷源于釜沖入于壕環(huán)遶學宮按縣志宋端平中縣令梁益謙決以導(dǎo)田自縣東襟帶環(huán)繞

  銀涌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有石如龜每潮生觸石浪白如銀

  天井湖 按縣志在縣東恭常都下柵村自南山竹門瀉出下溪二丈許其水清澈歲旱鄉(xiāng)人取湖水至旱福場祈雨立應(yīng)

  石溪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源于鳳凰山

  金斗灣 在縣南二十五里多海物珍異

  冷池 在縣南三十里大芒山下闊丈余深三四尺味甘而冷

  熱池 在縣南三十五里雞拍村田蓢中闊四丈余深五尺潮長則沒潮退則見其色黃濁恒熱如湯

  大龍?zhí)丁≡诳h東南釜沖后山歲雩輒應(yīng)舊志云中有靈物出入歲旱投祭文禱之以物頃刻雨又有小龍?zhí)对谀媳迸_山下舊志云歲旱鄉(xiāng)人宰白鵝以祭

  龍井 在縣南龍舟山舊志云天然石甃地涌源泉上有石若魚相傳有龍出沒其中又南沙岡頭曰白水井始鑿時其水出色白又西曰義濟井舊傳邑少井宋時鄉(xiāng)人鄭度鑿此以利邑人

  溥惠井 在縣集真堂東

  潘家井 在縣西五十里潘家村其水清冽流溉民田又西二里曰兔毫井又北七里曰盧亭井在煙筒山中

  滿水井 在縣東南注灌田二十余畝按縣志佛仔屋下泉涌不息味清美

  茅灣井 在縣南泉發(fā)五眼北注灌田二百畝

  冬盈井 在文廟西春夏則減秋冬則盈

  港口 按縣志在石岐上流水小而淺潮平可濟汐涸則難乃北鄙之咽喉也正德間為寄莊豪右所筑今通之

  分流?!“纯h志在港口上流東注于東洲門北通于廣

  倒流?!“纯h志在浮虛之上其中巨嶺激水湍急回流深險

  小黃圃?!“纯h志眾水輻輳水寇之沖舊置巡檢司民稍安堵今宜專哨鎮(zhèn)守以握其沖

  第一角海 按縣志在縣南海門淺隘南抵大洋乃縣南之咽喉也明初都指揮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馬頭

  烏沙?!“纯h志在三灶東成化中番船侵擾歲令官軍千人防之

  春坎坑 按縣志西北合梅花水長江水北出又北合神涌水入于海

  旱福場 按縣志在縣東九十里恭常都下柵村石牛潭側(cè)鄉(xiāng)人以石為壇或歲旱于天井湖取水至場用水牛一只燃火四旁迫之??裼|場中于是地損水動祈雨立應(yīng)

  大井 按縣志在縣西北仁厚街

  沙井 按縣志在西門內(nèi)武山下其泉自石中出甘美可愛

  象乳泉 按縣志在縣南十里飛鵝山之北味甘冽僧慧融掬之而甘因辟焉

  萬年井 在蓮峰麓今涸

  瀵水井 在北山村

  大井 按縣志在龍眼都濠兔村與潘家村相對四面澄澈歲旱灌溉田苗

  紫馬泉 按縣志在縣東十余里出紫馬嶺下因名

  丹泉 按縣志在縣南八十五里五桂山攀天嶺之石巖味香冽

  翰香泉 按縣志在縣西南八十里陳公石之左

  五眼井 按縣志在谷字都茅灣村下冬暖夏寒與溫泉相望

  開元泉 按縣志在縣北七十里小欖之飛駝山
廣州府部匯考四
廣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

  新會縣

  圭峰山 在縣北二里其上多松竹舊志邑治之鎮(zhèn)也上有玉臺寺其下瀑布之水出焉

  馬山 按縣志在縣東宣化里下瞰文溪以形似名明洪武十七年鑿山東北為城塹今外城東角直階此山山上為鐘敱閣為大魁閣山側(cè)為學宮為白沙陳子特祠

  西山 在城內(nèi)盈積倉后

  象山 一名金牛今淤為田按縣志在縣西一里源清舊志云象山山勢岧峣今皆淤為田相傳漁人嘗見金牛帶索出驚遁入石方信儒詩金牛去后久凄涼好景乾坤亦秘藏滄海無窮月無盡從今收拾入詩囊山之左曰鳴山有壯哉亭陳子三大字亭下為三廣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黃礱金牛洞黃淳定帆亭亭下有鳴山祠右有文昌宮下有兵道何子明祠祠右即象山有象山書院有知縣伍睿祠

  熊子山 分東西二山并峙海中舊志二山并面縣治形如能熊三足鱉也食之殺人山圓小而近水故名之

  黃云山 在縣城北一里其上有黃云因名舊志唐一行禪師來游此山黃云自山出如金輝映衣袖遂結(jié)庵山巔弟子至者五百余人按縣志陳獻章詩系艇黃云下黃云幾度歌登高云壓帽度密雨沾蓑瀑澗宵鳴瑟山花晝擁羅野人攜茗榼路向鐵橋過通志有云自出色如金

  綠護屏山 在縣北歸德周回八十里南接圭峰環(huán)擁若屏李翱嘗讀書其上詩云率性樵夫似逼真玉臺山遠靜無塵松枝攀折憂妨鶴桃片驚飛怕惹人遇藥身輕誠末事觀棋柯爛卻何因非仙非釋乖時樣落魄云邊一葛巾

  大云山 在縣西三里形如蟠龍云氣旋繞之按縣志盤郁若云然中有文昌宮有龍興寺有天妃廟有六祖庵萬歷間僧性明修復(fù)費支甚巨大半抽其醫(yī)之入

  龍山 在縣西五里中有龍窟東西相望以石投之殷殷然雩之輒應(yīng)按縣志上有洞穴者九在東者冥不可窺在西者玲瓏俗呼為龍窟往雩之輒應(yīng)有山曰分水岡為渡船步且有市

  廬峰山 在縣城東北十里又東十里曰月嶺山

  南山 在縣東二十里上有巨人跡按縣志其前有葫蘆山在歸德圓如覆釜其南麓石上有足跡長二尺許

  鵝沁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民居其下又東有山曰鵝湖上有白沙墓曰飛鵝潮水注焉

  石船山 在縣城西三十里上有大石如船相傳有村婦浴于中雷震劈其骨為三石亦震一角墜于下又西五里曰分水岡山溪澗之水分流其下又西三十里曰表山

  梁金山 按縣志在縣西八十里其脈發(fā)源獅子山左有云裘山右為五坑徑前有大神嶺古州岡傳昔有道人梁金修煉于此故名其下沃壤延袤七八十里民環(huán)居田之南接新寧止間一水北出嶺西僅數(shù)十里為一方險要之沖成化間陶魯于山徑中立營開塹數(shù)百丈以御西寇廢址尚存嘉靖二十六年賊亂御史楊以誠復(fù)立五坑徑營撥兵守之地險兵逃三十二年隨廢今鄉(xiāng)民議立縣其下李謙詩碧雞唱徹紫騮嘶珊樹交加玉削齊天北仰來雙闕近瘴南望去九夷低春巖雨過花留潤古洞云深鳥自啼欲訪仙翁問遺事芝田瑤草露萋萋

  將軍山 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潮居瀧水二都之間自潮陽燕子尖山迤邐向瀧水與雙門徑山相接高大盤踞以形似名又學堂山與石船山相對石壁千尋下瞰無際旁有仙井亦勝概云溫孔德詩系馬振衣千仞屏凌虛身世羽毛輕長天雨歇云容淡遠島風來暑氣清松鶴一聲聞碧落漁舟幾點杳滄溟逍遙不盡登臨興更向仙泉共濯纓

  錦繡山 在縣西七十里其鳥多杉雞

  金岡山 在縣城西一百五十里其下有金洞金之水出焉唐書地理志岡州地有金故名其下有溪曰淘金坑

  璧雙山 在縣城南七十里高一百余丈其上多松椶

  九曲山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九德山延袤至于厓海

  昆山侖山 高聳相并在縣城西北六十六里其上有天井有白龍池按縣志白龍池水出焉新化山高大連亙曹幕傳昔有道人植桃李其上人得就而食之懷歸即迷路有水出山注而為潭曰白龍池有龍居之雩即應(yīng)陳獻章詩西望不見白龍池白龍上天何時歸寸心晚逐飛云去半掛玉臺松樹枝涵虛數(shù)尺鏡光懸舊是頭陀洗缽泉又有仙人來洗耳白龍休占水中眠云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長白龍知仙翁騎龍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漣漪

  仙涌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風雷震怒之夕涌出平陸林巒周具因名在羅坑其草多藜蘆按縣志此山形小而圓山有泉自石罅涌出故曰仙涌今其山與諸山相聯(lián)絡(luò)安得云涌出平陸抑所云紫衣和尚亦妄也上有仙涌寺方信儒詩龍伯何年釣巨鰲兩峰漂蕩逐洪濤人間靈跡無尋處仙涌羅浮相對高

  金牛山 在縣西北六里登覽有奇跡存焉此雄據(jù)阛阓一望數(shù)百里云山海月舉無遁跡雖白云景泰之勝亦不是過舊無亭榭后始創(chuàng)海月奇觀于上圖經(jīng)云昔此山濱水有漁者見一牛其色與索皆金也為漁者所驚遂入此山有廟尚存其西南曰石牌山曰寶華山俱去縣三十五里曰筍山曰歸林山俱去縣四十里曰潯陽山去縣六十里曰落=山去縣一百一十里曰郭豐山一百五十里曰清泉山一百一十五里曰寶郭山一百三十五里

  厓山 在縣城南八十里大海中高四十余丈周八十余里與奇山石對峙如門宋祥興中帝昺舟師次焉為元將張弘范所迫丞相陸秀夫負帝赴海與禮部尚書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樞密使高桂等同死之上有全節(jié)廟大忠祠前有奇石弘范嘗紀功刻其上舊大刻元鎮(zhèn)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明朝更刻之今已蕪沒湯瓶觜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多文禽異木按縣志與厓山相對如門自新寧金雞頭山北沿海而來至古兜與煙管嶺甜水坑等山相接以形似名中有港潮汐出入陳獻章詩北風吹浪卷滄溟步履橋頭候曉晴滿路寒風吹不斷一帆細雨濕湯瓶

  天臺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小岡村潮居自將軍山突起列數(shù)峰曰馬尾曰小岡曰石牌東盡于海多腴田海旁有石如牌巨浸不沒山下有天臺廢寺相傳為義寧縣故址或疑山即茂山

  白水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上多蝶草又南一百里曰萬斛山又東南五十里曰=洲山在海中

  曹幕山 在縣城西北八十里界高要新興之交其山高廣橫列如重城兵衛(wèi)官曹幕府之狀上有猺人墾山為畬其木多楓柟多杉松其獸多麂鹿多獐貍有屈鳥如鵲而小飛則首尾搖動其鳴自呼見之則癘按縣志宋紹興中土寇嘗嘯聚于此北藥徑口舊有巡檢司今徙坡亭南有石門崦峒山水清勝傳周梁二道人開種于此西南有花菓園或曰曹幕寺故址

  龍護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四山遶之又東一里曰象擷山又二里曰龜山皆以形似名

  石徑山 在縣城西六十里林木陰翳中有石巖如屋中可容百余人縣志列石多類人獸前有筍山以形似名又西六十里曰稽峰山又西五十里曰白象山

  羅漢山 在縣城北四十里三峰鼎峙周圍三百余里其木多樟楮

  大嶺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六里上有古松鄉(xiāng)人以祀社稷在中樂村

  蓬萊館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中樂村山與綠護屏相望洪峻幽勝俗呼雙梅嶺上有懸路田澗丹井煙蘿諸境今有雙節(jié)婦馮氏劉氏墓

  石門掩峒 在曹幕山之陽多林木溪洞民環(huán)居之

  梁金巖 在金山之西北深廣二丈余瀑水出焉自巖頂而飛注于下又西四十五里曰壁山巖又西七十里曰寶光巖

  企人峰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烽堠

  龍蟠嶺 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又北十五里曰大鴈山又北五里曰三重頂在古勞龍蟠上嘗有云氣鄉(xiāng)人禱雨于此大鴈山西北臨大江高峙橫截為海門之捍利種茶三重頂山界于南海高明間峰巒迭出上有泉

  駱駝嶺 獅子嶺 俱在縣西八十里又西七十里曰大臣嶺又南一百里曰雷公嶺

  雷電山 按縣志在縣西二里禮義坊蕭莊二節(jié)婦墓在焉

  馬鞍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獅子山后有石室曰寶光巖接駱駝山右轉(zhuǎn)寶光巖一名薛公巖又曰寂感石室天成深一丈五尺長八丈有泉二出于石如乳冬夏不竭左有百步尖峰望之竦然最為奇勝明天順七年鄉(xiāng)人避寇于此得免難

  金山巖 按縣志在縣西北俗名鬼子窟飛瀑出焉一名西巖深二丈余闊稱之一水自巖頂飛下白如練有盤石可坐數(shù)十人每歲九日鄉(xiāng)人游賞于此

  北立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里東有游魚山南三峰相接曰羅漢山自恩平縣北來與羅漢山相接峰聯(lián)而高形若旗東麓有小山臨水曰游魚以形似名按舊志有雙峰山在西一百五十里此三山皆不載今從新志增入

  百足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六十里下有三山如龜割立開平山以形似名界于會寧間西接蜆岡山

  鱷洲山 按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南二里許曰嚚洲山陳獻章詩云夕舫凌大波北風吹我席冥冥鱷洲煙宛對君山碧來鴈知天寒歸人看月色超超塵外心浩以周八極按鱷嚚皆惡名知縣周思稷謂諸山邑朝山也不宜以惡名踞向于前改其中者曰中臺山左曰天壽天福山右曰天祿天馬山鱷曰拱奎山嚚曰合壁山為文告之刻石鏡心亭議建文塔于天馬山上業(yè)經(jīng)三年而緒未就萬歷乙酉知縣王命璇會同鄉(xiāng)官黃淳何上新等區(qū)畫工程推監(jiān)生生員劉思聰林嘉詔黃家柱譚經(jīng)李時潤許欽質(zhì)等董理其事復(fù)特檄千戶張煒激率筑之佐以鄉(xiāng)民李光漢舍人張煥不數(shù)月而塔成屹鎮(zhèn)滄海上干云霄回望見龍樓王氣祥光表里輝映

  橫江山 按縣志在縣東四十里中樂前有表山至三瀝沙海涯復(fù)起一山名曰豬頭

  金人峰 按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中樂上有烽堠

  石螺岡 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古勞陸象賢有螺源詩

  螺江 在縣城東三十里其中多螺蜆

  小梁海 在縣東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鳣鮪多鰋鯉

  韓家橋水 在縣東二里其西六里曰龍溪橋水曰灰(上竹下 )水

  紫水 即龍山萬壽寺前溪在縣西三里水本清宋皇佑間水色忽變?yōu)樽险哐沼治魇爬镌慌6菫乘谛禄贾Я靼偈鄱鲇趨?br />
  文溪水 在縣東北三里源于圭峰諸澗流經(jīng)學宮門東出南水關(guān)通于海

  湯湖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湯湖村迤邐長溪中流一帶其熱如湯上下之流皆冷

  鑼鼓潭 在縣西五十里水口沖擊如鑼鼓今塞

  白龍池 在侖山頂池生云霞則龍飛騰旱禱輒應(yīng)

  瓦窯井 在縣西一里其泉味甘與達磨泉相類又西一里曰道姑井又西南二里曰大井又東南五里曰細井出象山下

  譚家井 在縣南一里其水清冽冬夏常盈

  石井 源于象山縣人謝景元所鑿有井銘曰象山之麓磨石如玉鑿得其源甘泉涌瀑酌之不貪用之云足宜人之壽益人之祿又西南三十五里曰大石井曰寶華井

  紫衣井 源于仙涌山其泉不竭相傳紫衣和尚見石罅水甘而冽遂決土甃之隨汲隨滿又西七十二里曰竹兜井飲之可以愈疾

  五顯溪 按縣志自外城西水關(guān)入至北上橋復(fù)趨南出于和尚橋舊北上橋左有小溪遶東北而入橫通西城壕內(nèi)初陶魯筑時鄉(xiāng)主簿許能靜言曰此溪似于縣治略相背宜作小溪以環(huán)之今民筑塞者半猶存者半今復(fù)疏通之可也

  小富涌 按縣志在東亭驛右受城中諸水以達于驛海原有左右大小之分雨集不致溝盈焉

  黎岳?!“纯h志在源清石木涌在宣化第六涌在歸德橫江缺口海在中樂俱為盜賊出沒之區(qū)久為民害明萬歷三十一年知縣周思稷采取輿議申詳撫按筑塞但各處之盜多自外來而橫江之盜多出本處獨于缺口嘴加塞兩度并塞石山柳墩二(氵宮)以絕盜賊窩泊新涌橫海通鄉(xiāng)田園灌溉潮汐消長用杙不塞招給黃德承管立海天永賴碑樹之驛右永杜復(fù)開西墩新開(氵宮)泗沖而水皆直出署印推官黃華秀以為泄風氣海寇自西易直突議從沙頭循故小河疏之工未就而去今議舉行

  江門海 詳見前歸德

  青膽洋 按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受恩平新寧諸溪澗出蜆岡沿于長沙西合曹幕梁金眾水經(jīng)潯陽至牛肚灣迎潮汐以匯于厓門汪洋百余里為西南天塹其厓有青膽石石上有廓然樓李謙潯陽詩空蒙春樹夕陽天斜倚樓頭小小船青草浪高三月雨綠荷花發(fā)一溪煙女兒連袂踏歌去漁火隔江照醉眠惆悵不堪重吊古洞簫聲在水云邊吳國倫廓然樓詩宅里封喬木賓朋應(yīng)德星樓懸山幔紫石帶水云青浩蕩連諸粵陰森駐百靈壺峰數(shù)千里相望海云停

  長沙?!“纯h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合新興恩平諸溪澗為交羅海東南流經(jīng)游魚山以達于厓門

  清水塘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里其水容諸溪澗常清潴而不流其中多魚

  牛肚灣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源于曹幕會于(上制下魚)魚頭達于厓門石碑

  仙井 按縣志在縣城南八十里出于石窟雙虹合江其深不測

  厓門?!“纯h志在縣南一百里潮居外達烏豬大洋兩山高峙其口如門吞吐潮汐故名水流湍急常作洶洶聲宋末有黃龍橫海元張弘范彎弓射之即此海也汪廣洋詩牂牁流水碧潺潺潮落潮生草木閑一片海云吹不起越人遙指是厓山

  橫江 按縣志在縣東六十里中樂

  三水縣

  大蕘山 在縣城南四十里高百余仞屹然巨鎮(zhèn)是多磈石按縣志在清塘都上有巨人跡

  云秀山 一名象岡在縣城東十里多松蘿

  龍岐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下有青云橋旁有洗缽井民環(huán)居之

  頂頭峰 在縣河?xùn)|七里其上古有煙墩今縣治水口也陸宣詩野水橋邊景趣寬東風吹暖入彌漫一川芳草迎行騎兩岸垂楊拂釣竿帶雨綠添松澗曉拍天光接海潮寒錦鱗躍出桃花片人在金鰲背上看

  城隍嶺 在縣城北一里其上有連珠峰按縣志高出諸山離城五六里為縣治鎮(zhèn)山其下有金帽嶺其后分一支至南逆轉(zhuǎn)為七星岡為縣治下關(guān)又北一里曰鐵帽頂

  橫石嶺 按縣志隔西北兩江離城七八里許秀峰千朵為縣治右屏其下為將軍嶺有巨石涌出清泉流達大江相傳有龍躍此故名曰龍井

  魁岡 在縣東南百里形如圓珠縣志舊龜岡后改名魁岡建塔其上又東一里曰馬鞍岡

  金洲岡 在城南四十里白上都屹立中流如鐘又名金鐘按縣志屹峙西江中流下有婆角灘東南岸為溪陵岡瀕西江有大石豎焉曰新婦石

  青岡 在縣城西三里濱于河河濱巡檢司在焉又南四十里曰溪陵岡岡半有新婦石又西南十二里曰茅人岡其草多茅管明正統(tǒng)間蕭養(yǎng)作亂官兵屯營于上設(shè)茅人持鋒刃以壯兵威賊遁去因名云

  鳳岡 在縣城北二里又曰天柱岡在縣河?xùn)|十二里

  書院坑 在縣城東十里元至正間梁以仁筑書院于此今墳在焉又北七里曰磨刀坑

  鹿峒 在縣城東一里其中多麋鹿

  浮沉石 在縣城東一里河水中

  朱祿岡 按縣志在城北縣龍入首山

  龍鳳岡 按縣志在城內(nèi)龍岡即縣署地鳳岡即學署地

  七星岡 按縣志在城東四里七山如聯(lián)珠

  金帽嶺 按縣志在縣東六里許全體石峰卓立雄峙為縣左鎮(zhèn)俗名鐵嶺

  白塔岡 按縣志在城西南里許舊有石塔數(shù)層縣治既設(shè)形家忌焉忽夜雷電擊頹僉謂地靈云又舊有大樹二株為白塔雙陰之景今不存

  將軍嶺 在城西南對河

  九十九岡 按縣志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

  盧嶺 按縣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胥江對山四會縣界六祖嘗至此下有華巖寺今廢

  羅傘嶺 按縣志在城西北四十余里胥江都高數(shù)百丈頂上廣平數(shù)十畝登之可盼白云羅浮飛來諸峰有瀑布飛流不絕

  界牌山 按縣志在城西北九十里胥江上與清遠交界

  昆都山 按縣志在縣南對河三里縣治右屏上有斥堠蒼江遶其下即古三水之鎮(zhèn)也宋廣州參謀劉領(lǐng)擒僧綦毋謹于此今遺址尚存山麓有古林讀書臺林學憲所題也今廢

  大路峽 按縣志在城南十里大路鄉(xiāng)兩山對峙為西北捍門稍上有鱉魚灘潦甚急行舟者戒焉

  大望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里胥江都

  龍坡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三里胥江都此山即華山也下有地藏寺龍真堂今增建文昌閣其上又有真武廟廟前金沙井味極清冽前有青云橋山之東北約二百步有雞藤圃舊傳李仙飛升余藥臼其間鄰雞食之亦上升故以名圃云

  大潭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都石壁數(shù)仞飛瀑如練下注二潭左曰龍湫右曰天生塘方廣二三畝深七八尺居民引水灌田歲旱禱雨多應(yīng)
  三江 源于臨晉西南合湟水湞水桂水欝水復(fù)分而為三以注于海是謂肄水(音如肄習之肄見山海經(jīng))

  龍鳳水 在縣城內(nèi)其水環(huán)合旋繞學宮其左有井亦曰龍鳳井

  鹿峒水 在縣城東半里源于峒遶于魁岡達于大河

  交溪水 在縣城南四十里源于鎮(zhèn)南平由自白泥清塘龍池之東直抵長岐利瓊凡二十余里入于大江其魚多鯬鰋

  蘆包水 在縣城北四十里東抵廣城北達胥江其水秋涸夏始溢按縣志東至三江鰔魚嘴會肄流之水達于靈洲官窯

  鹵村涌水 在縣城東十七里源于楊梅達于大河

  龍?zhí)丁≡跒跏瘜鶛M河其中有龍潛焉相傳有龍潛于此明弘治間驟風忽有舟掀起數(shù)丈須臾乃下舟人不溺皆以為神云

  丹泉 在縣城南四十里一名葛仙井云谷中其水甘冽秋冬不竭

  龍鳳澗 按縣志在邑城前其上原為嚴自得鄉(xiāng)址

  河清灘 按縣志在邑治上流西三里許有石磯急灘

  蒼江 按縣志在邑治上流西通西北兩江之流老鴉洲龍船沙俱在其西蓋沙洲皆界西二流中也

  北江 按縣志從雄韶清遠而來即湞水源自庾嶺令凌水會桂陽之武水南下者也自清遠峽口北來過鴨浦水至胥江下分東支為蘆包水其經(jīng)流南下歷欖江棉水至河清灘遶邑治前會西來欝水是為肄江
  西江 按縣志即欝水源自牂牁合諸州之水而東下者也從欝梧來歷流至縣西五里許遶橫石而南出大路峽過金洲通江門入海其上流分支而西者為清峽水達于四會對橫石嶺前東折者由蒼江遶邑治前與湞水會于肄水按西江分遶縣治者夏月四之一余月十之一耳

  肄江 按縣志即古白塔江會西北流者蒼江遶昆都山通西北之水從此下流至西南分二支其經(jīng)西南潭者則東行抵三江靈洲下石門之沖其經(jīng)老沙洲外者則東行抵黃鼎小塘荔枝園而出于莊步之江兩流皆達省會舊多取道石門今則專行莊步按經(jīng)小塘之流又分一支通西樵云

  清遠縣

  峽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一名中宿峽二山對峙中通江流山海經(jīng)路史黃帝生禺陽禺號禺號處南海是為海司任姓生傜梁傜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賁隅也舊志黃帝二庶子善音律南采阮俞竹為黃鐘之管與二臣俱隱此山豈即禺陽禺號耶然則番禺之名當始此不特郡城中二山也又有寺甚古號曰飛來是多松竹按通志唐李翱詩一水遠赴海兩山高入云許渾詩水曲巖千迭云重樹百層蘇軾詩岸迫鳥聲合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漱玉砌凈筍遺包

  回岐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高數(shù)十仞逶迤環(huán)抱有回顧縣治之狀

  筆架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峰并聳形如筆架

  馬頭石山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狀類馬頭

  中宿山 在縣東十二里方輿勝覽譚子相海嶠志云二三五八月有潮至此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名

  觀亭山 其上多黃楊木

  觀音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高峰層巒中有石巖巖中有觀音像

  佛跡山 山有巨石石上有巨人跡按縣志麓有佛跡寺今廢

  大帽小帽山 在縣北六十里兩峰圓秀因名

  花尖山 山多異花木按縣志在縣北奇峰峻拔

  大羅山 在縣西二百五十里池水鄉(xiāng)其脈來自陽山西抵梧之懷集猺獞雜居其間上多藤蘿

  威整山 在縣西一百里民環(huán)居之又西二十五里曰秦王山下有秦王廟

 ?。ń砥保┽X 在峽山頂之南唐大歷間哥舒晃叛廣州遣將討之夢神人謂曰見幡即回及賊平回師果見掛幡于山頂乃神之助也

  大龍嶺 在縣南七十里靖定鄉(xiāng)峰巒屹峙如龍狀

  覽岡 在縣北十二里一覽城郭在目

  和光峒 在峽山谷中深窈莫測其旁有五色榴花按縣志宋治平二年安昌期得道隱此詳見安先生傳

  臨漢峽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厓壁立延袤九十里其陽有大觀亭

  金芝巖 在峽山之巔內(nèi)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數(shù)十丈一洞有三石并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宋開寶間于巖獲金芝二十莖按通志唐開元中望氣者云五十里內(nèi)有靈山發(fā)金草遣使求之果獲靈芝錚然作金聲

  龍磨角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有石澗二十余丈枕江岸石堅而澤舊志云每春時龍于石上磨角有蜑人維舟竊見風氣凜然云煙渺漠頃之定后移舟睨之其痕宛然在目

  鸕鶿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石枕江水落則鸕鶿集焉

  達摩石 在峽山之西舊傳達摩坐禪之處其廣十丈老虎石在回峽山岡頭其高三丈

  云臺山 按縣志在峽山右寺之巔寬平約二丈許峭壁上篆云臺二字傳為羅隱所鐫舊志云常有五色祥云出其上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內(nèi)相傳昔有鳳凰棲此故名上有鳳凰臺又半里有釣鰲臺與水口鰲塔相望其陽為安遠驛又二里為柳煙灣夏潦病涉黎繼周始橋之

  溱源山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山交枕絕壁竦峭下有廟面流蓋祀溱水神也俗呼為秦王廟誤也

  小羅山 按縣志與大羅山連形差小

  白茫山 按縣志有石筍高二十余丈腰大十圍在善化鄉(xiāng)

  四望山 按縣志在善化鄉(xiāng)高萬仞中有仙女壇歲旱祈禱輒應(yīng)

  北樓山 按縣志在縣治東北山頂上有天池鄉(xiāng)人見龍躍水兩峰對峙俗名丫髻山

  大廟峽 按縣志在吉河口水勢湍急舟過必禱

  猢猻峽 按縣志在官莊水口林木郁茂兩岸樹枝交連常有猢猻攀援往來故名

  蓮花峽 在興仁一圖

  瑞峰 按縣志在城北狀如太陽形圓而秀今建學于此

  七星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七岡連珠故名

  王子嶺 按縣志在縣東南(氵琶)江鄉(xiāng)三十里兩峰并聳為學宮朝山常有云覆亦名云騰嶺巔有石池秋冬不竭相傳王子求仙于此

  靜觀巖 在峽山飛泉洞

  臥仙巖 按縣志在飛泉洞中有石床故名

  燕子巖 按縣志在馬頭之麓巖高三丈許深如之廣二十丈昔有羅鎮(zhèn)撫張千戶守營隱此得道今人呼為二官巖巖有飛玉泉如雨秋冬不涸巖上產(chǎn)紫蘭萬歲松

  黃巢巖 按縣志在池水相傳黃巢駐兵覆舟于此

  獅子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上梁西域跋多羅三藏法師到禺山見一老僧形容怪甚藏曰大德何來曰居此山中不知幾寒暑矣請藏至舍須臾進可十里許忽失僧所在藏曰異哉此圣僧所也當覓其居如東南阿見一怪石形若狻猊乃于石下三十步許見一精舍名曰獅子臺今廢

  釣鯉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昔趙湖釣于此得金鯉百斤以貢秦王

  葛壇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高數(shù)仞闊十余丈相傳葛稚川常游其間左右花竹成列積翠如圍石上鐫海闊天空疑唐人所刻

  龜石 按縣志在回岐山對面兀立水中拱向縣治狀類龜故名

  仙人石 按縣志上有仙人臥立跡在(氵琶)江白沙塘后

  紗帽石 按縣志在(氵琶)江石鼓嶺后狀如帽故名左有一石室能容二十人右有一石鼓大數(shù)丈相傳舊時更點分明明嘉靖甲子雷擊始不響

  鑼鼓石 按縣志在下岳有二石一類鑼一類鼓故名相傳地方擾攘則鳴云

  珓杯石 一員石中有一裂故云

  歸猿洞 按縣志在飛來寺后唐有孫恪者納妾袁氏后至寺袁以一碧玉環(huán)獻老僧少頃野猿數(shù)十捫蘿而至袁見之乃題詩化猿去僧方悟乃向所畜者環(huán)其系頸物也

  飛泉洞 按縣志在飛來寺圓通殿后渡石橋繇綠云樓入層崖瀑布怪石茂林不可名狀明萬歷庚辰邑人朱士贊辟徑筑亭其間

  白云洞 按縣志在清平蛇徑村之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內(nèi)有耕耘塢頂上有窩窩上有田數(shù)十畝林木茂蔚洞口如門邑人鄧綽建祠于此

  湞水 在縣東南五里源于大庾嶺經(jīng)古真陽縣南流與湟水合過縣與靈峽水合漢樓船將軍下湞水即此一曰冽江其中多鰣魚

  瀾水 在縣東十五里源于大帽山

  梨塘水 在縣東二十一里源于大帽山水旁多梨樹

  連水 在縣東南四十二里源于黃嶺至縣東與湞水合

  秦王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于秦王山

  飛水 在縣西三十五里源于大陂峽水勢如飛南流與湞水合

  臨漢峽水 一曰政賓江在縣西北六十里闊三尺許兩厓壁立

  濱水 在縣西七十里源于陽山

  大燕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于番禺黃山按縣志在回岐對面閩人以漁利甚廣漁課入冊

  廉水 一名山塘水在縣西三十四里昔有廉姓者居此

  沙河水 在后岡與飛水合

 ?。ㄣ吲茫┙≡诳h西四十里(氵琶)江鄉(xiāng)源于湞陽

  月溪 在縣東四十六里月夕則清光湛然瀲灔浮壁

  白泡潭 在峽山上流六七里山灣深不可測水盤回則白泡出焉

  犀牛潭 在縣東峽山之凝碧灣下舊傳昔昆侖國王貢水犀牛至此踴躍入于潭

  凝碧灣 在縣東峽山灣上東坡詩天開清遠峽地轉(zhuǎn)凝碧灣是也按縣志峰巒迭翠波水回環(huán)

  觀音井 在峽山寺西其泉狹小清淺味甘常溢不竭按縣志昔跋多羅三藏法師居此寺中干涸無泉一日忽見一老人問師曰何求孜孜如此三藏曰只為無泉可汲老人以手指石云但定其心何慮無泉老人者觀音是也三藏遂于巖前朝夕誦經(jīng)敬禮無怠乃命工鑿石忽有泉涌出味同天泉井露因名定心泉又曰觀音井至今流泉不絕

  湯泉 在縣東十九里(氵琶)江鄉(xiāng)有石方丈余中凹如鍋圓八尺許深一尺五寸泉熱可烹食物浴之可以已瘍又縣西十五里善化鄉(xiāng)亦有湯泉其用亦如之

  東門塘 在縣東一里官專其利是多鰱鯽又東三里曰蓮塘又東七里曰山湖峽塘又西二里曰后塘又西五里曰蘆塘

  黃峒水 按縣志在縣東北源出小羅山

  米貴水 按縣志在金釵灣上中有二水相傳米貴水流朱溪岸米賤水流綠林塘故名

  石頭潭水 在縣西二十里

  溱水 按縣志源出溱源山俗言秦王水誤也或曰秦水以匯口有秦關(guān)故名

  龍?zhí)丁≡诳h東南常有龍起此

  放生池 按縣志即峽山前峽水是也上至白泡潭下至犀牛潭唐天寶年間京師劉楚舟泊岸下見五色云從峽山起夜夢數(shù)人各青衣揖謂曰愿易此海為安樂窩也晨興與知者議曰莫非水族必此界之神龍也表聞于上奉勅禁絕漁捕賜峽為祝圣放生池

  新安縣

  梧桐山 在縣東六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三峰秀拔周匝數(shù)十里山陰垂距東洋山陽延袤境內(nèi)頂有天池深不可測多梧桐異草山下有赤水洞

  陽臺山 在縣城北三十里頂有龍?zhí)镀碛昙磻?yīng)山下有祇園庵

  南山 在縣南七里濱海上與東莞界按縣志上有雙石塔有觀音院有石似仙人足鄉(xiāng)人多祈雨于此

  文岡山 在縣北三里

  杯渡山 在縣南二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高峻插天一名圣山南漢時封為瑞應(yīng)山有滴水巖有杯渡庵有虎跑井

  靈渡山 與杯渡山相峙舊有杯渡井亦禪師卓錫處

  茅山 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兩峰峭秀

  參里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南越志云邑人黃舒有孝行如曾參因以名

  大髻婆山 在縣北二十里近陽臺形似大髻因名

  石龍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巨石嶙嶙狀如獅踞龍蟠禪師居焉昔傳寇至夜呼居民趨避又有竹隱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鐘山 在鳳凰巖北上有龍王壇最靈異下有黃孝子祠

  太平障山 在七都延袤二十里為縣疆界

  盧山 在縣北八十余里與東莞界按縣志上有虎頭潭潭邊有線路有田可耕其山產(chǎn)仙桃楊梅

  畫眉山 在縣東五十里多畫眉鳥在樟坑徑側(cè)

  柑坑山 在七都周匝四十余里猺人居之多產(chǎn)赤竹

  塘坑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七娘壇嘗禱雨于此下有云井將雨先出云

  黃木山 三峰峭麗如筆

  黃坑山 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 在縣東七十里尖秀插云如筆

  葵涌山 在縣東一百里多生水葵

  九頓山 在縣東一百里從山麓而上連頓九層至頂平曠縣通大鵬所必由之路

  大鵬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鵬所鎮(zhèn)山也一名七娘山傳昔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鵬踞海中故名

  陶娘山 在大鵬東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內(nèi)容艨艟數(shù)十艘先年寇據(jù)島險海道何公用鄉(xiāng)耆民歐陽景昭等議壘石塞之

  馬鞍山 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山腰有田數(shù)十畝屋數(shù)椽今廢

  大帽山 在五都形如大帽上有石塔山中出茶

  梅蔚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前護縣治后障東洋叢生林木在海中

  官富山 在佛堂門內(nèi)急水門之東宋景炎中帝舟常幸于此殿址猶在舊設(shè)巡司今遷入赤尾村

  老萬山 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周回過于大奚山林木青森昔萬賊巢此故名昔種類有存今亡矣

  南亭竹沒山 在老萬山之南周回數(shù)十里內(nèi)有盧亭俗傳為盧循之后能入水捕魚鮮食以棕蘭竹籜為衣種類不多言語不通今已亡矣

  龍岐山 在大鵬地海邊山不高大

  丁洲山 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 在海中

  梭杯山 在海中

  董公嶺 在縣東龍井村上有龍?zhí)?br />
  雙魚嶺 在五都河上鄉(xiāng)二山相對水濱如魚戲水

  龍躍嶺 在五都山高百余尺周回十余里林

  木叢產(chǎn)下有溪水舊傳有龍躍其間

  石馬嶺 在縣東五十里石馬村后極秀麗

  黃龍岡 在縣東南二里許

  大龍岡 在周家村之西

  鳳棲岡 在參里山之南形如覆杓昔有鳳棲其上

  鳳凰巖 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廣數(shù)丈洞徹若堂室傳昔有鳳凰在其內(nèi)

  烏石巖 在陽臺山之下內(nèi)有石巖三面東缺一面頂上有大石堪作墻鄉(xiāng)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補四面周回無缺矣是夜神助即移此石補足補石痕猶在
  羅隱巖 在大鵬洛格洲石上詩跡半存

  照月巖 在縣南一里許石刻三字尚存

  滴水巖 詳見杯渡山

  瑞應(yīng)巖 詳見杯渡山

  仙歌巖 在七都半凹山巨石壘成峒可容數(shù)百人

  梅沙巖 在梅沙尖山麓天欲雨巖即輒先響如雷

  白面石巖 在梧桐山北巖中空闊大者如屋小者如倉巖外有水昔人常避寇于此

  赤水洞 在梧桐山下泉出赤水

  黃金洞 在三都多黃石

  默林徑 在默林村后上有石坂有大人腳跡長二尺余闊八九寸宛如人腳掌痕

  鹽田徑 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結(jié)若鱗闊一丈許延亙十余里相傳元季邑人蕭觀庇創(chuàng)造有碑記歲久湮沒至今稱停止步

  樟坑徑 在畫眉山側(cè)通七都必由之路

  凹下徑 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圣廟

  黎洞徑 在五都

  石壁徑 在七都

  黃(艸朗)徑 在四都

  迭福徑 在七都迭福村近海

  水頭徑 在七都抵東莞界

  蓮花徑 在四都往來官路時多剽掠明崇禎十三年知縣周希曜捐俸置堡撥兵防守

  佛子凹 在二都三都交界為匿小寇之區(qū)

  旱塘當風二凹 在廣惠交界明隆慶年惠寇連年西掠多由二凹出沒

  白石牌 在南頭海濱與烏石牌相峙

  烏石牌 在南頭海濱與白石牌相峙

  仙人足石 在南山麓下有泉澄清可愛

  龍爪石 在南山海涯石有龍爪紋

  老虎石 在固戍形如虎

  游春石 在縣城北壕畔

  蟾蜍石 在黃木山之左峰巒回峙有神棲之凡禱嗣者多驗

  應(yīng)人石 在城西近栗木岡大路旁呼之則應(yīng)故名

  望夫石 在官富海濱背一小石形如襁兒

  仙姑化石 在陽臺山石面四時紅艷又名應(yīng)人石

  零丁山 按縣志在赤灣前海中文天祥詩云零丁洋里嘆零丁即此

  虎頭山 按縣志一名虎頭門在縣西北六十里有大小虎二山對列海中東隘如門宋朝錄載張世杰奉帝保秀山即此山也為廣省要關(guān)近設(shè)副將防守
  寶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余里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水撞之散出如芙蓉

  黃坑山 一名大王山

  觀音山 按縣志在大帽山帳內(nèi)奇峰聳峙仰干霄漢山內(nèi)有觀音廟

  桂角山 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上多桂兩山并秀若角一名牛潭山其山有云即雨上有仙女梳譒石

  大奚山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余里一名大漁山為急水佛堂二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周回二百余里有異鳥見則大風生山下有村余多鹽田宋以為李文簡食邑

  合瀾海 在縣北四十里福永司之左

  南頭?!≡谀项^一里兩粵諸水合珠江經(jīng)虎門遶南山逶迤而東海中有烏白二石島對峙中流

  后?!【嗫h城五里通于海自西而東北接梧桐山遶護縣城

  急水門 在官富司之南

  佛堂門 在官富司之東為南頭出海外關(guān)舊設(shè)哨船防守今廢

  潮 自縣東南大洋通佛堂門至南頭海一派入虎頭門而止其潮候消長時刻不爽溪西灣

  屯門灣

  大傘小傘洲 在縣西南海中

  大王洲 在縣西南海中

  孖洲 在縣西南海中

  馬鞍洲 在縣西南鄉(xiāng)村前海中

  平洲 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橫亙海面舊鄉(xiāng)人放牛于此自生自養(yǎng)數(shù)年成群今遵海禁無矣

  龍穴洲 在西北有蜃氣多蒸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正月常見之

  擔竿洲 在縣西南外洋

  勒馬洲 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

  白鶴洲 在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

  蛟洲 在五都四圍咸潮繞之中有井泉甘美

  夾洲 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灘 在七都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僅容一舟水勢沖激舟船過此危之

  甘溪涌 其水由東北逶迤數(shù)十里繞學宮縣治西南由北埠橋入于海居民戴珍筑堤防之

  綠橘潭 在五都龍躍頭多橘樹歲旱鄉(xiāng)民多禱雨于此

  流水響潭 在五都發(fā)源處有數(shù)石井天造地設(shè)深約尋丈春夏漲如驚濤瀑布秋冬潺湲細響有滴漏鳴珠聲

  城中二井 一在東門學前一在西門街中

  甘泉井 在邑南一里許清冽甘美

  林云仙井 在參里山側(cè)明成化間布政陳遷愛其清冽命工修砌又名陳公井

  湯井 在勒村水溫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沙井 在西鄉(xiāng)村水甘四時汲之不竭古傳有羅隱跡

  瓢潮石井 在七都平湖鄉(xiāng)左鄉(xiāng)數(shù)百人食之僅可汲一瓢日夜汲之不絕亦不竭

  滘水 按縣志在城東四十里發(fā)源于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鉗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jīng)橫岡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

  大沙河 按縣志在城東北數(shù)里發(fā)源陽臺丫髻董公諸山歷新圍大涌二十余里至白石入后海

  西鄉(xiāng)河 按縣志在縣西十里發(fā)源陽臺大髻婆大小茅諸山至更鼓嶺鐵岡合流凡三十余里經(jīng)西鄉(xiāng)入后海

  茅洲河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fā)源大頭岡鳳凰巖諸處至新橋之北十里許合流經(jīng)茅洲墟入合瀾海

  壁頭河 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余里發(fā)源陽臺大平障閣蓮花徑諸處合流經(jīng)燕村涌頭舟山五十余里至壁頭入合瀾海

  塘頭下?!“纯h志在縣北發(fā)源于廓下田寮下清湖樟坑徑等處經(jīng)莊屋村大湖至塘頭下入東莞界又數(shù)十里會龍川江入蛇犀海

  沓潮 按縣志劉禹錫集元和十年終風駕潮南海羨溢南人曰沓潮也劉恂嶺表錄異記每年八月潮水最大中秋后多颶風當早潮未退之間颶風作而潮不落晚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廬舍蕩歿禾稼沉溺舟船或十數(shù)年一有之

  平洲 按縣志在縣西南海中

  媚珠池 按縣志在大步海漢時采珠于此久廢

  桂角泉 按縣志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廣州府部匯考五
廣州府山川考五       府志

  花縣

  花山 邑北諸山之統(tǒng)名重巒迭嶂亙數(shù)百里北通清遠東接從化向為盜藪今置縣因以為名

  百丈嶺 在城北四里許山石嶙峋其高千仞為邑脈發(fā)祖之地俗稱百丈者極言其高也

  唐帽嶺 在城東南里許舊名紗帽嶺

  石巖塘嶺 在城西南里許

  獅子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

  盤古峒 在萬山中林木蓊翳向為強人窟穴舊有盤古廟今廢

  百步梯 在萬山中絕陡險仄不可攀躋前人鑿山通道故名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李益辟之

  丫髻嶺 舊志上有雩壇居民旱禱輒應(yīng)在獅嶺司

  瑞云山 在獅嶺司下有龍興古寺旁有潭曰鐘潭

  象嶺 在城西十五里象羅村后其形如象大小不一

  烏石巖 在區(qū)村高數(shù)仞巔有仙人壙鄉(xiāng)人旱禱輒應(yīng)

  獨秀山 在縣西五十里

  中洞山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橫潭水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由正徑諸溪發(fā)源至巴水與巴由水合

  巴由水 在城西五十里由三水蘆包水口入赤坭水至巴由下與橫潭水合出石門沉香浦達郡城入海

  連州

  順山 在州東北四里劉禹錫謂為州山之第一云其西有曲水源又其西有安巖其草多莎薠其木多松杉

  巾山 一名翠巾峰在州東五里平地聳起百余丈崔嵬冠于群峰其木多楠柘

  靜福山 在州城北五十里相傳梁時有廖沖學仙于此其上多松柏多禽鳥其下有虎跑泉流杯池按州志峰巒環(huán)抱檜柏森郁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景為靜福寒林

  昆湖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下瞰昆湖故名一曰天際嶺其上多棕櫚按州志蒼崖峭壁森然羅列上有集靈廟景為昆湖迭巘

  南岡山 在州東南七里捍蔽水口屹如屏障

  桂陽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按州志州以此得名舊呼為靈山山下有泉東流入于韶北有石峒廣三百一十步狀如堂宇藤蘿垂蔽若帷幕奇石錯列如龜羊內(nèi)有神廟每風雨晦冥如聞鼓吹鄉(xiāng)人禱祀輒應(yīng)

  白鶴山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里石壁卓立四面如掌相傳陳真君于此煉丹乘鶴上升故名又西北四十里曰騰空山其狀如蟹一名鄧公山

  方山 在州北二十六里與九疑對峙東南有水出焉流入于黃蘗嶺過盧峒達于湟水又北十二里曰北山其上有磨厓多榕楠舊有北山寺今廢

  白羅山 在州南五里峭拔壁立如榜一曰掛榜山按州志萬歷丁丑春雷擊其上石綻紅露如朱點首是年曾象干登會魁人以為榜頭紅山先兆之云

  文筆山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九陂村

  馬鞍山 按州志有二俗呼大小馬鞍

  卓旗山 山如旗

  犁頭山 在州東

  大帽山 在州西其北有帽嶺以形名

  桄榔山 在州北六十二里其木多桄榔

  圭峰 在州西北一十里眾山中端立如圭

  合望峰 按州志在州西南十五里翹然高起狀如老人傴僂踞坐左右數(shù)小峰環(huán)而仰之如望俗呼為白面峰

  冠峰 在州北五十里以形名

  芙蓉峰 按州志在州北六十里三樂鄉(xiāng)五峰列峙狀如芙蓉

  大云巖 在州西北五里一曰秀巖上有垂石如滴翠乳又北四十里曰眼水巖其上有石竇可容數(shù)百人晴則日光透射雨則幽暗昔人避寇于此其下溪水出焉

  師德巖 在州北八十里猺洞明如堂屋內(nèi)有石鐘石床又有石潭其水黑按州志嘉靖間于此鑿取丹砂遂不如昔矣

  廖仙巖 在州北五十里聳迭臺閣有梯級可上相傳廖沖煉丹之地又東北三里曰仙人巖是為寒石洞北山禪寺之后燕喜亭側(cè)相傳有人入巖見二仙對奕見韓愈日記其右有流杯池又北十五里曰穿石巖兩峰對峙中有巖洞可容數(shù)百人

  楞伽峽 一名貞女峽在州東南十五里雙厓壁立垂石若肝肺懸瀑飛注于潭下有二石是謂貞女貞男宋嘉泰間崖陷司法李華請于鑿之三載底平又東四十里曰大里峽

  寶華山 按州志在州東南四里常有煙霞云霧出山之上山下有棲巖寺今廢

  鳳凰山 在沙坊村

  鄧公山 按州志其狀如蟹相傳有僧舍鄧阿魯家留經(jīng)出門曰吾暫上此山遂乘云冉冉而去又名騰空山

  虎形山 形如虎

  三石岡 按州志在州北三里平地突起三石山狀如獅豹聯(lián)屬相顧產(chǎn)有石香薷

  龍脊嶺 按州志在州東四里左為鑼鼓嶺

  招旗嶺 按州志在州西一里有營

  桃花嶺 在州西二十里

  養(yǎng)父嶺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有真君廟

  開口嶺 按州志在州東北二十五里路通星子

  觀音巖 按州志在水口四面俱石山腰為巖

  小溪巖 按州志在州西七里小溪沖內(nèi)多產(chǎn)鐘乳

  龍巖 按州志距州五十里在龍下村

  龍頭石 按州志在興賢門東石長數(shù)丈歐姓居之在宋時登進士第者二十余人

  嘉魚石 按州志在州后街東

  鯉磯石 按州志在州西唐王祠前

  鰲魚石 按州志在州龍津門外

  倉石 按州志在白馬祠前江水流激石當其沖

  龍頭峽 上有鐘石磬石舟人扣之以篙聲如鐘磬

  丁蘭石 按州志石上有石髓倒垂如蛇童謠云蛇咬丁蘭頭狀元出連州

  觀音石 按州志倒垂崖上絕肖觀音

  貞女石 按州志相傳秦時有數(shù)女游此卒遇

  風雨一女化為石

  醉翁石 在道傍

  臥龍石 按州志舊有湖光亭

  飛鳳石 按州志舊有飛練亭

  雙劍石 按州志舊有君子亭

  缾琖石 按州志舊有月窟亭

  普賢石 按州志在候德丘前

  棋盤石 按州志石生而方中有白文如棋盤然

  香爐石 按州志在石筍后

  龍涎峽 按州志在州南五里俗呼牛溺峽判官畬勉學改龍頭郡守崔世召改今名

  同官峽 按州志在州南俗呼晾紗峽 金雞石   仙女石   將軍石

  湟水 在州城西下東注陽山出江口合湞水東南入于海漢元鼎五年以路博德討南粵出桂陽下湟水即此

  雙溪水 在州城西南三里舊龍津白馬廟門前一出潭源徑朱岡合眾流入于湟一出連山獲水徑高良入于湟蓋諸鄉(xiāng)水會為樂簪溪而高良則專為一溪至城西南始合為江二溪之湊其陽有倉石當二溪之沖其陰有坎穴眾流匯焉按州志方春雨積洪瀾彌漫津岸浩蕩景為雙溪春漲

  五溪水 在州南十里源于方山昆湖橫溪上葉相思諸流合為一水故名

  奉化水 在州北十五里源于宜章黃莽山南流至州西北入于湟水按州志即星子水

  上下盧水 在州西北十六里源于藍山合盧龍二水為一按州志即朱岡水

  高良水 在州西九里源于連山上葉流于唇溪為大獲至采陂合為一水

  長徑水 在州西二十里源于連山之上葉山

  九陂水 在州南三十五里源于文筆山

  羊蹄水 在州北三十里源于長合山

  牛峒水 在州北二十里又東北十里曰眼水又五里曰石馬瀧水水涯有石如馬按州志源自西嶺

  潭源水 在州東北七十里源于猺山潭源洞

  蛟龍江 在州北三十二里源于冠峰水勢盤屈故名

  海陽湖 在州北山寺前唐元結(jié)自舂陵來游鑿湖潴水為城北勝境今已淤塞

  龍?zhí)丁≡谥菸魇镌从谏舷卤R水注于潭左右石崖深二十余丈闊十余丈下有伏龍能作風雨

  龍湫潭 在州東南二十里水自潭底涌出按州志懸流飛瀑經(jīng)冬不竭上有龍廟每旱時激潭輒雨景為龍湫時雨

  丹臺井 在州東丹臺觀舊傳有蛟蜃出于井按州志在東岳廟前池中

  天潭泉 在州燕喜亭側(cè)源出自巾山抵北山寺右入于流杯池

  虎跑泉 在靜福山之右

  育德泉 在州東南企嶺下源于巾山西流至企嶺始分為二一至舊桂陽西歷長街出天澤橋一經(jīng)嘉魚石過唐王祠出通莊橋

  醴泉 在州里仁坊按州志歐姓居之石刻醴泉今非舊矣

  濂泉 在州東一里周濂溪為廣東提刑經(jīng)游刻濂泉之源于石壁

  龍泉 在州南五里泉懸石壁上四時不竭

  螺村水 按州志在州北五十里源自本山泉出

  保安水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源自田菜坵

  黃嬌水 按州志在州東北五十里源自浦下鄉(xiāng)

  獲水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源自黃帝源

  同官水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

  裴溪 按州志在州北因裴侍御得名

  唇溪 按州志在州南四十里此中螺壯

  蘗溪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在下盧村

  泗洲潭 在州西

  蓮花潭 按州志在州南二里其下為橫潭

  石角潭 按州志在州西二十里

  象鼻潭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

  韶甫潭 按州志在州西五十里

  東江潭 距州北五里

  杉木潭 按州志在州西南二里

  泥潭 在州西南十四里

  蛇(上浦下女)潭 在州北十里

  平陂潭 距州三里

  打石潭 去州四十里

  魚潭 去州五十里

  蛇龍?zhí)丁∪ブ萘?br />
  天澤泉 按州志在惠宗寺后王弘中所鑿唐刻天澤泉

  蒙泉 一曰蒙池

  潮泉 按州志晝夜消長與海潮相應(yīng)在州者三沈水洞紅靠坪楞伽峽

  丘泉 水自地中涌出舊名涌泉

  惠泉井 麗澤井 按州志二井在州治內(nèi)嘉靖乙未冬不雨井涸汲于河殊用不便判官東臺畬子乃鑿二井于墀南左曰惠泉右曰麗澤井成各系之銘云

  雙井 按州志在城外唐王祠西水從地涌出流入楊柳坑

  義井 在義井巷

  六羽井 在瓦窯岡

  洗馬池 按州志水從石罅中出注而成池石上有馬蹄跡相傳張仙洗馬于此在流沙

  花井 按州志在韶陂井底有石龜歲旱淘井天即雨

  陽山縣

  陽巖山 在縣西南十里兩峰上聳日出光照故名通志兩峰上聳狀如丫髻又名丫髻山

  賢令山 在縣北二里上有韓公讀書臺中有東巖

  石厓山 在縣東北二里有石壁如板宋紹興初縣令張本忠刻祝頌文于其上

  香山 在縣治五里一名香岡

  銅砂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產(chǎn)銅

  寶源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產(chǎn)黑鉛居民募湖廣人采之弘治九年官始封其洞永不許開

  大東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在連州東故名

  騎田嶺 在縣北古湟溪關(guān)

  蜈蚣嶺 在縣北二里一名蒼龍嶺

  分水嶺 在縣西三十里上有李將軍墓

  明月岡 在縣南十五里壁有石圓如月遇夜有光故名

  七星岡 在明月岡前七岡相聯(lián)如七星

  龜峰 在縣東二十里

  天馬峰 在縣西

  同冠峽 在縣西北七十里按通志唐韓愈詩落英千丈墮游絲百丈飄泄乳交巖脈懸流揭波標

  雙劍石 按縣志雙石如劍在潮水鋪

  將軍山 高十余丈

  漁水巖 按縣志去縣二十余里內(nèi)有龍物興風雨故祈雨必禱之

  漁翁石 按縣志石立水旁高十余丈形瘦而僂似老翁垂釣故人以釣魚翁名之去縣三十五里

  鍾唐山 按縣志去縣五十里相傳鍾唐二人學道于此

  丫髻山 按縣志又名陽巖山兩峰并起形如雙髻高出眾山日初出光先照之故景為雙髻朝陽去縣五里

  掛榜山 在縣西

  馬鞍山 去縣十里

  朝天蠟燭 去縣四十里

  石鍾巖 按縣志一名龍巖在大鯉峽去縣四十五里

  白石山 在縣東

  獅子山 離縣五十里

  紗帽嶺 按縣志離縣五里與縣治相對

  涼傘嶺 值學宮前

  石龍巖 按縣志去縣十里巖中有石龍兩條儼然天成其巖天孫云錦怪石秀山

  大木山 按縣志去縣七十里天晴天雨俱有云霧凝于山頂

  大烏山 去縣五十里

  芙蓉山 按縣志去縣六十里山之巖有石臺凳舊傳張侯讀書處

  弩牙峽 按縣志去縣五里

  大鯉峽 按縣志去縣四十里

  三峽 按縣志去治七十里春水漲時舟人待之經(jīng)旬不能上下內(nèi)有磨刀坑即英德縣界

  陽溪水 在縣城南按縣志在縣治前即湟水其源出于星子之紅巖山下綿邈七八十里匯眾溪與朱岡之水合流名曰雙溪州志景有雙溪春漲達于連州遶城而南穿楞伽峽經(jīng)龍湫潭合同官水下龍宮灘至于陽山遶城而東合通儒青蓮二水穿三峽而東過浛洭而出洸口與湞江合流達羊城入于南海

  洭水 自韶之乳源東南流合常歲鄉(xiāng)山泉至蓮塘入于斟水

  斟水 在縣北二里源于東巖

  桃江水 在縣東北二十里

  青蓮水 源自桃江按縣志即西岸司又為桃江水口元時有青蓮院故名去縣三十里

  淘江水 三都水 按縣志二水俱在縣北淘江發(fā)源于潭源洞三都發(fā)源于大東山至嶺背塘二水合流其勢稍大可以行舟東南出青蓮江口入于湟水按此水即通志所云斟水

  田畔水 在縣西南二里自茶坑按縣志去治三里

  通儒水 在縣東南六十里自馬下山按縣志經(jīng)太平墟下白鶴坑合魚水出通儒水口入于湟川

  塔溪水 在縣東一里按縣志景為塔溪流月

  同官水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于黃蓮山峽今為同官村東流與湟水合又東過城南合于陽溪韓愈文陽山天下之窮處也水有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又南十里曰龍阪灘

  龍宮灘 按縣志去治十里韓退之夜宿有詩云浩浩復(fù)蕩蕩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他鄉(xiāng)

  潮泉 在縣北六里常歲鄉(xiāng)蓮塘官道傍消長之候與海潮同又一在縣東桃江水口又一在縣東滑石坑縣舊志在古桂陽今為常歲鄉(xiāng)蓮塘村距邑四十里其泉二月至初秋每日自丑時水涌出至申時止八月至初春自申時水涌出至丑時止若海潮之有定候云通志云斟水自東南為潮泉湘川而西通匯水穴時井或枯涸彌年或一日十盈十竭按連州志潮泉在陽山者五潮水鋪滑石坑潮下坑蓮塘村桃江水口

  溫泉 在縣西常歲鄉(xiāng)龍阪之側(cè)其水溫按縣志名熱水池去縣三十余里在溪岸之南濱溪數(shù)武有窟如杯泉沸涌而出四時溫熱望其氣蓬勃如蒸謂可以已疥雖隆冬人爭浴焉邑景為溫水長春

  雙女潭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有雙貞女溺此每晴霽有雙鯉見則雨雨久雙女見即晴其上有瀑布出焉下注而成淵

  黃牛灘 按縣志去治三十五里

  泉灘 按縣志去治五十里

  龍湫潭 按縣志去治七十里景為龍湫時雨今屬連州界內(nèi)

  三門灘 按縣志去治半里水中三石如門景為三門雪浪又東曰官潭

  石磯灘 按縣志去治十八里

  鳳凰灘 按縣志去治四十五里

  清霜灘 按縣志去治四十五里

  連山縣

  天梯山 在縣北五十里高險無草木按縣志高數(shù)百丈周約一百丈其脈自巾子山而來山勢高聳中有石梯上而視之如登天故名

  長徑山 在縣東九里中有長徑以通往來

  巍峨山 在縣南四十九里高峻不可登其上多茅竹

  黃連山 一曰西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當二廣之交其山聯(lián)絡(luò)多草木

  中留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大龍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里高數(shù)百丈周圍五十余里岡巒回盤其狀如龍故名

  巾子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里高數(shù)百丈約百余里其形如巾子頂上有石池四時不涸傍有錦邊桃李二株實夏熟芬芳襲人有登其巔者采食之不覺饑或私攜至半山風雨驟起迷路棄之復(fù)霽故有諺云巾子山宜吃不宜擔

  長葉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猺獞所居

  梁峒山 在縣南十二里又南三十里曰上帥峒又東南三十里曰三江峒又東南六十里曰石田峒又西北十八里曰春峒又西二十九里曰大富峒又西北一百二十里曰梅峒皆猺獞居之

  大霧山 按縣志勢凌霄漢嘗有霧氣因名之

  大帽山 按縣志形如大帽故名

  昆湖山 按通志在縣治東北二百里下瞰昆湖山半舊有集山神祠宋張栻詩昆湖擅奇勝列嶂巧連綿循環(huán)四來會巍峨高插天又按縣志在邑東諸鶯鄉(xiāng)高約五百丈周僅一百里其脈自大帽岡陵聯(lián)屬而來下有昆湖故名焉

  鄧公山 按縣志一名騰空山在邑北一百里諸鶯鄉(xiāng)高約三百丈周三里余狀如蟹其脈自韶陂村層岡起伏而來昔刺史鄧阿魯遇高僧舍其家將出留經(jīng)一本曰吾暫上高山出門乘五色云冉冉而去

  仙人山 在縣東

  豬頭山 在縣東

  錦坑山 在縣北四十里

  鐘留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永福鄉(xiāng)高數(shù)百丈周百余里其狀如鐘脈與天梯山聯(lián)接峻拔秀出群峰傍擁若留戀于左右因名鐘留

  上葉山 在縣北六里

  芙蓉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其山出芙蓉花最多其竹筍則陰年有陽年無亦見與別山異者孔鏞詩云半空削出玉芙蓉上有寒光射九重瑤樹瓊花風不謝分明一片白云封

  天霞山 在縣東

  貞女石 按縣志秦時有女游此卒遇風雨一女化為石有詩云當時非望夫亦不采蘼蕪自化為真質(zhì)因此入畫圖風恬月鏡朗云散石房孤寄語柳江婦初心相似無

  鐘山 按縣志在宜善司內(nèi)去縣西一百里許

  慳山 按縣志在長徑山當?shù)蓝⑿姓咧潦潜鼗仡^俛身而入俗呼之曰回頭石

  文筆山 按縣志在黃村南沙田北其峰峭峻視之如筆架

  犁頭山 按縣志在上草南和睦西上有石形如犁頭方二丈傍永無草云常罩之大旱鄉(xiāng)人禱于其地率多有驗

  百丈山 去縣二十里

  蟠龍岡 按縣志縣東半里為蟠龍岡

  天堂嶺 按縣志通上草和睦大富三村

  長岡嶺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余里極險阻上之若登天路通禾村

  梁峒水 在縣東南十九里永福鄉(xiāng)源于梁峒山又南六里曰橫水其中多鰋鯉

  漓水 一曰上吉水在縣東二十里永福鄉(xiāng)源于諸山谷派分為二一東注于邪渡橋入于湟一西注于上吉村合梁峒水入于廣西大寧江

  韶陂水 在縣東北十里諸鶯鄉(xiāng)源于韶陂村按縣志源出楚錦田界

  大龍水 在縣北十六里諸鶯鄉(xiāng)源于大帽山西流至龍山下入于湟水

  駝村水 在縣南二十二里永福鄉(xiāng)源于駝村北達舊縣神渡橋合于長徑水

  花井 在縣東北十里韶陂村鄧刺史廟傍南宋刺史鄧阿魯所鑿旱淘之輒雨舊志凡旱鄉(xiāng)民群禱于井淘之即雨諺云淘井祈雨

  昆湖 按通志在連山縣東北二百里湖中水渟群山四擁連山八景昆湖迭巘其一也又按縣志在縣東一百里永福鄉(xiāng)長徑山下其源發(fā)于本鄉(xiāng)山泉而來西支經(jīng)上吉村入于廣西大寧江東支經(jīng)長徑山口合鑊水入于湟溪東流入省

  長徑水 在縣東十里

  白沙水 按縣志在縣東五里源自本鄉(xiāng)山

  上吉水 按縣志源自本鄉(xiāng)良溪山

  橫水 按縣志源自本山坑水

  小龍水 按縣志源自湖廣江華縣流入湟川

  象鼻潭 在縣北沙坊
  府志未載山川

  通志

  歌舞岡 在府城郡國志云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處

  曹幕山 在東莞縣西北八十里林陰蓊蔚大者合抱農(nóng)隙采山如織百材于此取辦

  蓮花峰 在東莞縣東北四里

  大鵬嶺 在東莞縣東南三百五十里其脈自羅浮山來狀如飛鳥

  望云嶺 在增城縣北一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雖天時晴霽亦有云氣覆其上

  南臺山 北臺山 在香山縣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

  石甑山 在香山縣南一百六十里山有石如甑土人號為南山

  橫琴山 在香山縣南二百里海中形如橫琴

  三灶山 在香山縣南三百里海中周回三百余里林木蔥翠中有三石如灶

  上川山 下川山 在新會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海中上川石山而下川土山二山皆產(chǎn)香蠟竹藤之屬而上川為優(yōu)居民以賈海為業(yè)洪武中遷之今為荒壤

  龍江 在順德縣

  鮑姑井 在府城內(nèi)相傳晉鮑靚女葛洪妻所汲處

  放生池 在東莞縣南

  黿泉 在增城縣西青山有神黿人有穢此水者澍雨即至
 水利附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魁岡堤 長六百余丈

  梁村堤 長三千余丈

  (蟲雷)江堤 長五百余丈

  迭(氵宮)堤 長一千七百余丈

  溶洲堤 二一長三千一百余丈一長一千六百丈

  綠潭堤 長六千一百一十丈

  上圍堤 三長凡六千九百丈

  張槎堤 長一千三百丈

  豐寧堤 二長凡四百九十丈

  興賢堤 長二千九百丈

  西隆堤 長二千四百丈

  上涌堤 長六千七百丈

  登俊堤 二長凡五千七百丈

  大富堤 長二千三百丈

  土壚堤 長四百七十丈

  烏坭堤 長四丈

  大同堤 二長凡一千四百五十丈

  鰲頭堤 二長凡六百五十四丈

  龍津頭堤 三長凡四千七百七丈

  河清堤 長一千三百八十丈

  鎮(zhèn)涌堤 長一千一百五十丈

  九江堤 長九百九十九丈

  海洲堤 長一千七百一十三丈

  洗村堤 三長凡二千三百二十一丈

  金甌堤 三長凡一千一十丈

  丹桂堤 長九百八十丈

  伏隆堤 長一千二百五丈

  登云堤 長五千九百丈

  金紫堤 長四千八丈

  白石堤 長二千余丈

  大欖堤 長一千九百三丈五尺

  小欖堤 長三百一十五丈

  蘆荻塘堤 長一千三丈

  番禺縣

  下大田堡高塘堤 長三百五十丈

  大朗堡龍湖村堤 長五百余丈

  老鴉湖堡新塘 灌田七十余頃

  李溪陂堡小陂塘 灌田一十余頃

  流溪都小陂塘 灌田一頃三十余畝

  何嶺堡陂塘 灌田二十余頃

  橫沙堡莫山陂塘 灌田七百頃

  羅江堡石井陂塘 灌田五十余畝

  車陂堡大朗陂塘 灌田五十余頃

  望岡堡磨刀坑陂 灌田一十余頃

  東圃堡橫岡陂 灌田一十二頃余

  黃陂堡大坑陂 灌田八十余頃

  黃沙堡大塘陂 灌田二百余畝

  邏岡堡竹樹陂 灌田二十余頃

  黎村堤 灌田五十余頃

  李溪陂堡白沙陂 灌田六十余頃

  巴由都大潮陂 灌田一十余頃

  流溪都小坑陂 灌田一頃余畝

  赤徑堡小陂 灌田三頃

  竹料堡白泥陂 灌田一頃

  羅江堡波浪陂 灌田一百余頃

  黃岡陂 灌屯田二頃余畝

  羅江堡洗馬潭 灌田二十余頃

  黃陂堡大坑陂 灌田五十余畝

  沙園陂   蟠龍陂   白沙陂

  蛇岡陂塘 灌屯田

  黃婆洞坑陂塘 凡二

  順德縣

  登州堤 長二千余丈護田四十余頃

  岳步堤 長三千四百余丈護田五十頃

  鷺洲堤 長三千六百余丈護田二百一十余頃

  葛岸堤 長三千八百余丈護田五十余頃

  龍江堤 長八百余丈護田四百頃

  龍山堤 一千三百余丈護田七十余頃

  水藤堤 七百余丈護田三千余頃

  平步堤 長一千八百余丈灌田百余頃

  東莞縣

  東江堤 在邑境東長一萬余丈護田九千八百余頃

  咸潮堤 在咸西察步等處凡十有三長四千一百三十丈護田二萬二千二十八頃

  牛過蓈堤 在縣東牛過蓈村長三百丈護田二百余頃

  西湖堤 在西湖長一百八十五丈

  水南石碣南埔三村堤 長七千余丈護田地三百余頃

  羅家陂 在大藍徑邊長二百余丈灌田數(shù)百頃

  龍湖堤 長三百余丈護田二百余頃

  從化縣

  白水塘 在縣北三十里宋時鑿廣八十余畝

  魚江塘 縣西二十五里洪武中鑿廣四十畝

  圃心塘 在縣南五十里廣六十畝

  揚州寨塘 在縣東五十里正德中筑廣八十畝

  流溪水 在縣北二百里源出黃龍硤灌田甚廣

  犁塘水 在縣西三里源出龍?zhí)渡?br />
  井岡水 在縣南十五里有雙井涌出注于平田

  沙溪水 在縣北五十里源出新洞入犁塘水

  石榴花帶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南流于溪從化灌田之法用竹木茅柴橫置江中中通一路以便舟楫往來待水滿陂用筒車汲之不勞人力而水自運灌溉之利神而且溥

  龍門縣

  林村陂 在縣東三里

  石陂 在縣東七里

  麟岡上下陂 在縣東十里

  陳峒下陂 在縣西二十里

  澗頭陂 在縣西五里

  蓮塘陂 在縣北十里

  石沖陂 在縣北十里

  鵝公陂 在縣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縣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縣西七十里

  新寧縣

  蓈尾堤 障田二十頃

  浮石堤 障田八頃

  那澹塘堤 障田一頃

  古戎陂塘 灌田一十三頃

  大陂塘 灌田一十一頃

  增城縣

  張州堤 長二千余丈護田八十余頃

  沙拗堤 長一千九百丈護田七十余頃

  官陂 灌田一千余頃

  百家陂 灌田四十余頃

  社頭陂 灌田二十余頃

  羅陂 灌田三十余頃

  燕江陂 灌田三頃

  百姓陂 灌田五頃余

  湯大山陂 灌田二頃

  香山縣

  長江陂  竹徑陂  瀾泥陂  丸山陂

  吊鬼南陂 豐阜湖  宮花水

  新會縣

  越塘堤 在古勞都長三千六百五十丈障田五十三頃

  斗南堤 在沙涌村長三十丈障田五頃余

  坡亭大水堤 在古勞都長三千五十丈障田二百二十三頃
  坡亭小水堤 長四百五十丈障田七頃六十五畝

  麥村大水堤 在古勞都長六千一百丈障田二百一十頃

  麥村小水堤 長八百一十丈障田六頃一十畝

  招村堤 在古勞都長一千一百五丈障田一十八頃三十一畝

  天河堤 在中樂都長三千七百三十三丈障田三百一頃八十畝

  石門凹上下堤 北為上堤在古勞都南為下堤在中樂都

  落鞋陂 在新化都長三丈灌田二十余頃

  炭灶 在縣南又名新開圳灌田一百余頃

  水流坑 在懷仁都灌田一百余頃

  三水縣

  鎮(zhèn)南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長六千八百四十丈

  溪陵堤 在城南三十五里長二千七百五十六丈

  白坭上堤 在城南三十里

  高豐堤 在城東四十里

  祿步堤 在永豐

  沙江堤 在城東二十里

  三江堤 在城東五十里

  平田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

  大壟堤 在城南四十里

  金西堤 在縣西隔河三里

  黃家塘堤 在城南四十里

  銀洲堤 在城南五十里

  蜆塘堤 在城南五十里

  良埇堤 在城南五十五里

  清塘堤 在城南五十二里

  新生堤 在城南五十三里

  南岸堤 在城東十里

  蔡坑堤 在城南五里

  大蓈堤 在城東三十里

  大良堤 在城東四十里

  鹿峒堤 在城東七里

  木綿堤 在城北十二里

  欖岡堤 在城北十七里

  灶岡圍堤 在城西二十五里

  良鑿堤 在城東二十里

  石板堤 在城東二十里

  東園山堤 在城東五十里

  榕塞堤 在城北

  長岡堤 在城北

  蔡坑堤   雄旗堤   山田堤

  徐步堤 俱在城南

  清遠縣

  靖定鄉(xiāng)上圍堤   靖定鄉(xiāng)中圍堤

  靖定鄉(xiāng)下圍堤   靖定鄉(xiāng)象欄廟堤

  大坋陂   高車陂   鼓樓陂

  黃田陂   大陂    東塘潮陂

  樂革湖陂  龍頭圃陂  丹竹潭陂

  良塘陂   琶頸陂   林塘石角陂

  蓮塘 在縣東二里

  蘆塘 在縣西五里

  山湖峽塘 去縣五里

  柘步塘 在禾倉岡村

  后塘 在縣西二里

  東門塘 在縣東一里

  三剪塘 在縣西

  鼓角塘 在太平鄉(xiāng)

  黎塘 在縣東

  新安縣水利無考

  花縣

  白沙陂 在李溪陂堡灌田六十余頃

  小陂塘 在李溪陂堡灌田一頃三十余畝

  陂塘 在何嶺堡灌田二十余頃

  大潮陂 在巴由都灌田一十余頃

  連州

  龍腹陂   邪陂    岳前陂

  楓陂    清江陂   福濟陂

  長江陂   下潑陂   東江陂

  龍?zhí)邻椤  √镄内椤  ∩涎圳?br />
  大陂    橋陂    力木陂

  太平陂   東陂    彩陂

  陽山縣

  老虎陂   較剪陂   鵝毛陂

  潮水陂   木塘    龍?zhí)?br />
  嶺背塘   碧蓮塘

  連山縣

  觀陂    鵝岡陂   管陂

  古渠 長百六十丈引山泉入城以備不虞
本帖地址:https:///wave/.php[復(fù)制地址]上一主題:風化的血泊-中國古代十場被遺忘的... 下一主題:【臺灣文獻叢刊·第 種】《陳... [樓主] [樓] 作者: 發(fā)表時間: // : [加為好友][發(fā)送消息][個人空間]回復(fù) 修改 來源 刪除
廣州府部匯考--《古今圖書集成》 [清] 蔣廷錫等 (下)

廣州府部匯考六
廣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廣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粵人公師隅為越相度南海筑城號曰南武任囂趙佗相繼增筑之是為越城周回十里以高固昔相楚時有五羊含穗遂稱五羊城漢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辟番山之北廣故越城而筑之二十二年復(fù)徙治焉吳分交廣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龍編唐天佑末靖海軍節(jié)度使劉隱以南城尚隘鑿平禺山以益之規(guī)制宏大宋慶歷四年經(jīng)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周環(huán)五里瓘以城壁弛壞方謀修治忽雨頹城角得古磚有銘云委于鬼工瓘以為己應(yīng)由是大增修筑雉堞完固皇佑四年儂寇大通港遙望城壁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備除集賢院學士再知廣州復(fù)環(huán)城浚池筑東西南甕城門南曰鎮(zhèn)安西曰朝天東南曰步云東曰行春西南曰素波后又改朝天為有年步云為沖霄熙寧初經(jīng)略使呂居簡轉(zhuǎn)運使王靖重修東城居簡得古越城遺址復(fù)謀筑之會移滎陽朝京師上其事詔轉(zhuǎn)運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為三門南曰迎熏北曰拱辰東曰震東與子城行春門相接是為東城合子城為一熙寧四年經(jīng)略使程師孟筑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廣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為門七東南曰航海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財西曰金肅曰和豐北曰就日后方大琮改就日為朝天紹興二十二年經(jīng)略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貢盜起將寇廣州經(jīng)略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剝乃加增繕并及井干烽櫓亦各堅完盜遂宵遁嘉定三年經(jīng)略使陳峴筑鴈趐城峴以州城之南為阛阓所處無所捍蔽創(chuàng)筑兩翅以衛(wèi)居民東長九十丈西長五十丈上建高樓東曰番禺都會西曰南海勝觀登樓一覽海山之勝悉入目睫聯(lián)以敵臺三城舊有樓櫓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歲久不全峴重建敵臺三百四十七其后摧剝紹定二年經(jīng)略使方大琮仍于舊址創(chuàng)團樓七十五炮臺四城門雉堞皆一新之端平二年經(jīng)略使彭鉉會僚屬戎將以三城樓櫓磚石傾剝聞于朝興役八閱月修完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墻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墻九百一十七新甕城門十有四門屋敵樓九十有七嘉佑元年二月告成以余錢萬五千緡附郡之贍軍資庫歲與郡分十二之息以備整葺開慶元年廣右繹騷經(jīng)略使謝子強大修城壁為豫備計城外筑羊馬墻高六尺許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柵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正月詔平廣州城隍三十年修復(fù)之明洪武十二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揮使許良呂源以舊城低隘上疏請乃連三城為一辟東北山麓廣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計一十五萬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為門七曰正北稍東曰小北曰正東曰正西曰正南稍東曰定海西曰歸德城門樓七敵樓七警鋪九十七雉堞一萬七百城東西之外郭舊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倚嶺嶠乃于正北門外筑甕城以蔽之于東門之北城下置小水關(guān)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粵秀山山左有樓五層名曰鎮(zhèn)海登其巔則百粵形勝了然在目真嶺海之雄觀也北城之外有粵王臺洪熙元年詔天下郡縣修理城池給官鈔不許擾民其坐視不修憲臣糾舉于是大修廣州城成化二年總督左副都御史韓雍謀于鎮(zhèn)守太監(jiān)陳瑄右副都御史陳濂左布政使張瑄按察使夏塤筑南城歸德二門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層樓下辟三門壁壘完固視舊有加弘治十六年三司以東西月城漸頹請于巡撫都御史潘蕃命廣州知府袁邵指揮韓雄協(xié)同修之至正德初告成規(guī)制大備正德實錄云城周圍一千七百一十七丈五尺鎮(zhèn)海樓二角樓四城樓九座窩鋪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為門七曰正南曰定海曰正東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曰歸德門內(nèi)之左右為兵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至東皆距壕塹長二千五百五十六丈壕之西東則各疏水關(guān)嘉靖十三年增筑定海門月城四十二年甲子都御史吳桂芳以拓林兵叛蹂踐城外居民創(chuàng)筑自西南角樓以及五羊驛環(huán)遶至東南角樓新城以固防御萬歷二十七年于正南門迤東辟門一顏曰文明其池大中祥符中邵曄知廣州始鑿壕為池以通舟楫慶歷中魏瓘再知廣州環(huán)城浚池熙寧初王靖成東城復(fù)壕其外嘉定三年經(jīng)略使陳峴重浚之長一千六百丈東西置閘歲久湮塞開慶元年經(jīng)略使謝子強復(fù)拓之廣二十丈深三丈東西壩頭甃以石復(fù)自蒲澗太霞洞導(dǎo)泉水西入于韸韸水又西入于粵秀山之左筑堰潴之深二丈余以渰浸州后之平地南開小竇溢則泄之于壕近年決其堤納之于壕遂田其故地屬之官南壕在城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間經(jīng)略使高紳所辟納城中諸渠水以達于海淳熙二年經(jīng)略使周自強復(fù)浚之歲久復(fù)湮嘉定三年經(jīng)略使陳峴重開自外通舟楫以達于市旁翼以石欄自粵樓至閘門長一百丈闊十丈自閘至海長七十五丈紹定三年經(jīng)略使方大琮又浚之寶佑元年經(jīng)略使季迪復(fù)自擢甲巷開浚至閘口又加深焉清水壕在行春門穴城而達諸海古東澳也長二百有四丈廣十丈東壕在郡東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請建三城為一因舊浚壕周一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軍務(wù)左副都御史韓雍巡撫右副都御史陳濂議欲連北山鑿?fù)ㄖO(jiān)陳瑄考舊志以廣地脈發(fā)跡在此壕之恐非宜遂寢其役惟浚東壕二百六十五丈深丈六尺地脈因瑄不斷人服其識西壕在郡城西宋經(jīng)略使陳峴浚壕通江建東西二閘及元至元中宣慰使張世杰始建木橋高跨西壩以通往來名曰太平橋明洪武以后屢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韓雍改砌以石壕自西流達江舟楫出入雖海風大發(fā)不能為患且巍科膴仕后先相望嘉靖五年巡按御史涂相從郡人彭澤議分東南展流徑西直入于海建大觀橋其上形家者謂水流煞方不利官民后何尚書維柏議復(fù)舊壕又鑿荔枝灣接彩虹橋反傷左翼而二水合流其勢駛急舟楫不便遂中輟焉后提督都御史戴耀巡按御史李時華廣詢眾議復(fù)太平舊壕遶新城而南達于珠江實惟會省永利而署番禺通判馮運吉南海令王循學番禺令穆天顏咸有督理之功云古渠有六脈渠通于海所謂六脈者草行頭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凈惠寺街至觀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場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街至詩書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鈞市至鹽倉街及小市至鹽步門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風橋水出橋下五子城城內(nèi)出府學前泮池六六脈通而城中無水患今宜疏浚之水閘在舊東西鴈翅城壕口嘉定三年經(jīng)略使陳峴所創(chuàng)歲久圮壞紹定三年經(jīng)略使方大琮因舊地增筑之兩岸石甓各長二十余丈中為重閘闊丈余以通舟楫淳佑四年東閘摧剝方大琮筑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舊水關(guān)廣僅六尺關(guān)下鐵石柱閘凡用兩重以嚴防御按壕原廣十丈有奇今多為壕畔之民所侵始為木欄繼甃以石日積月累池日以狹比之初額不及其半惟當事者正之

 外州縣

  順德縣城池 明景泰三年知縣周亶豎柵為城五年知縣徐玠至始垣之天順八年縣丞徐勤筑土城成化元年知縣錢溥易以磚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上廣一丈四尺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為門四曰鎮(zhèn)東曰定西曰阜南曰拱北后定西門以通山而廢隆慶五年知縣胡友信作石城視舊高七尺巍然壯觀其池一千七百二十丈廣三丈深一丈為渠三以泄城中之水

  東莞縣城池 舊城磚砌東南沿涌抵放生橋明洪武三年南海衛(wèi)指揮常懿始筑新城包缽盂道家二山于內(nèi)砌以石周圍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一千三十一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為門有四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舒應(yīng)龍重加增辟城益鞏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廣三丈深一丈五尺

  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池 在舊東莞郡基地名石子岡去縣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調(diào)廣州左衛(wèi)千戶洪浩開等筑砌周回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為門四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一丈五尺

  從化縣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橫潭改徙今寧樂都馬場田周回五百八十丈五尺弘治十一年德慶州州判劉朝訓(xùn)導(dǎo)林泰重修加城磚厚二尺城門樓四久廢今始興復(fù)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圍二百余丈廣一丈六尺深八尺

  龍門縣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筑尋圮于風雨弘治十六年知縣張翔命工繕治周回四百九十余丈高一丈二尺警鋪十城門樓四為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其城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新寧縣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以木為柵后易以磚土筑砌然未完固正德六年巡按御史周謨建議命攝縣通判朱源改筑周圍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勒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十年撫按議允將廣海衛(wèi)官軍撥發(fā)一所移本城守御復(fù)于城下周圍起蓋營房其池在子城外廣一丈余深五尺周圍五百五十丈

  廣海衛(wèi)城池 在巡檢司北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設(shè)營房遷巡檢司于望頭鎮(zhèn)以其地建置所衙創(chuàng)筑城池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鎮(zhèn)包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鋪四十三為門有四其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增城縣城池 邑設(shè)于漢建安六年古無城池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茲邑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shè)守御千戶所調(diào)南海衛(wèi)千戶趙禎立所修筑永樂元年委廣州左衛(wèi)指揮張真筑砌成化五年僉事陶魯請于巡撫都御史陳濂會議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磚包砌周八百余丈高廣踰舊高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八為門有四曰東曰西曰南曰北女墻一千六百里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戶周銘以北門稱要害建議筑月城護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備邵時敏按縣增甃加高隆慶二年知縣張孔修筑馬道以附城墻便登望六年知縣王良心修頹城九十四丈四尺馬路八十一丈五尺設(shè)垛一千二百一十丈于東西南三門創(chuàng)筑月城東曰迎川西曰通市南曰鎮(zhèn)海北曰環(huán)山規(guī)制大備其池萬歷二年知縣王良心重浚之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

  香山縣城池 宋初開設(shè)繚以土垣號曰鐵城陳天覺所筑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守御千戶所千戶陳豫廣之更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縣劉信環(huán)筑子城高七尺嘉靖甲辰城壞于颶風知縣鄧遷修復(fù)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四十六丈壕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

  新會縣城池 古無城元季俶優(yōu)邑主簿徐聞可始筑垣備寇后黃斌作亂破之邑遂為墟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建言請置千戶所及城池是年開設(shè)都指揮王臻立柵鎮(zhèn)守二十四年始筑土城外環(huán)以池三十年千戶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年西寇焚掠郭外居民知縣陶魯始筑子城內(nèi)設(shè)馬路外鑿重壕外又筑竹基重塹次年寇至卒莫敢犯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為門四萬歷元年知縣伍睿增筑外城為門三小門四水關(guān)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三丈子城壕塹外壕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