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位部·巡幸
夫巡狩之儀載乎!虞典游豫之度存諸夏諺蓋所以覲群后省風俗鳴鑾案節(jié)清道而行卜日惟吉歸格藝祖慶賜浹洽眾庶歡康斯先王展義之道也。若夫秦政之幸回中登之罘駐彭城臨碣石致禱以出周鼎命使而求羨門侈心未窮海內稱亂固足為後王之戒也。洎吳蜀宋齊而下亦或舉時巡之制稽設教之義或?謁陵寢或歷覽故宮或宴衎以示慈或肆赦而施惠以至耆艾加粟帛之賜孝悌有旌賞之命布在方冊可舉而言矣。
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回中在北地臣欽。若等曰:自此以下不書月者皆史書闕文。又云:始皇巡河內自以武德定天下置武德縣)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泰山封禪既畢,於是乃并渤海以東過黃?垂(東萊有黃縣?垂縣)窮成山登之罘(罘山在?垂縣)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琊大樂之留三月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越王勾踐嘗治瑯琊縣起臺館)復十二歲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維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实壑η趧诒臼律限r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lián)恍囊局酒餍狄涣客瑫淖秩赵滤罩圯浰d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正飭異俗陵水經(jīng)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jīng)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jié)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惟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于瑯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城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母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つ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jīng)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帝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臣欽。若等曰:史失姓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帝自南郡繇武關歸(武關秦南關通南陽在析西北七十里弘農界)。
二十九年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辭曰:(臣欽。若等曰:此辭三句為韻碣石會稽同)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fā)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單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振拔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jīng)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宇宇宙縣赤縣)承順圣意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其東觀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照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會滅六王闡并天下?害絕息永偃武兵皇帝明德經(jīng)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威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yè)長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誦圣烈請刻之罘旋遂之瑯琊道上黨入(道從也。)。
三十二年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古仙人也。)高誓刻碣石(一作盟復)壞城郭決通?是防其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一作憂久)庶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并來田(一作分)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
二十五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左丞相李斯從少子胡亥愛慕請從帝許之十一月行至?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浮江下觀藉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水波惡乃西二百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首一作道)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shù)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至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并通善否在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省一作非)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男女冫吉誠夫為寄?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jīng)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冫吉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還過吳從江乘渡(丹陽有江乘縣)并海上北至瑯邪。
二世元年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無以臣畜天下其年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傍著大臣從者名以彰先帝成功盛德焉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姓馮)御史大夫臣德(失姓)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遂至遼東而還蜀後主建興十四年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日還成都。
吳後主孫皓寶鼎三年九月出東關。
宋文帝元嘉十四年二月乙卯行幸丹徒謁京陵三月丁亥還宮。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陸道幸丹徒謁京陵五月丙寅水路發(fā)丹徒壬午至京師。
孝武帝大明五年九月丁卯行幸瑯琊郡囚系悉原遣(臣欽。若等曰:本紀不書還宮)。
七年二月甲寅巡南豫南兗二州丁巳較獵于歷陽之烏江縣己未登烏江縣六合山壬申還宮。
九月戊子詔曰:昔周王驥跡實窮四溟漢帝鸞軫夙遍五岳皆以上對幽靈下理民土自天昌替馭臨宮創(chuàng)圖禮代天郁世貿興毀皇家造宋日月重光璇璣得序五星順命而戎車歲動陳詩義闕朕聿奉三無奄一天下思盡寶戒之規(guī)以塞謀危之路當順時省方觀察風俗外詳考舊典以副側席之懷。
十月戊申巡南豫州乃下詔曰:朕巡幸所經(jīng)先見百年者及孤寡老疾并賜粟帛獄系刑罪并親聽訟其士庶或怨郁危滯受抑吏司或隱約潔立負擯州里皆聽進朕前面自陳訴。若忠信孝義力田殖?一介之能一藝之美悉加旌賞雖秋澤頻降而夏旱嬰弊可即開倉并加賑賜癸丑行幸江寧縣丙寅詔曰:賞慶刑威奄國彝軌黜幽升明辟?常憲故采言聆風式觀侈質貶爵加地,於是乎!在今類帝宜社親巡江甸因覲岳守躬求民瘼思弘明試之典以申考績之義行幸所經(jīng)蒞民之職功宣於德即加甄賞。若廢務亂民隨愆議罰二者詳察以聞。
十二月丙午行幸歷陽癸亥至自歷陽。
前廢帝景和元年九月癸巳幸湖熟奏鼓吹戊戌還宮。
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六月丁亥幸瑯琊。
梁高祖大同十年三月甲午幸蘭陵謁建寧陵至修陵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樓改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帝鄉(xiāng)故老及所經(jīng)近縣奉迎候者數(shù)千人各賚錢二千陳高祖永定二年五月辛酉幸大莊嚴寺。
宣帝太建四年十二月甲辰幸樂游苑。
後主至德三年十一月辛巳幸長干寺。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二月庚午如晉陽拜辭山陵是日皇太子入居涼風臺監(jiān)扌?國事十月己卯備法駕御金輅入晉陽宮朝皇太后於內殿十二月辛丑至自晉陽二年正月甲戌帝?舟於東城。
九月癸巳帝如趙定二州因如晉陽。
三年六月丁未至自晉陽乙卯如晉陽。
九月辛卯自并州幸離石十二月壬子還宮戊午如晉陽。
四年四月戊戌帝還宮。
五年八月丁丑帝幸晉陽十二月庚申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
六年三月丙申至自晉陽。
四月庚申帝如晉陽五月庚寅至自晉陽。
六月丁卯如晉陽壬申親討茹茹七月壬辰還晉陽。
九月乙卯至自晉陽。
十月辛亥如晉陽。
七年正月甲辰至自晉陽於鄴城西馬射大集眾庶而觀之。
八月庚申如晉陽。
九年三月丁酉至自晉陽。
六月乙丑自晉陽北巡己巳至祁連池戊寅還晉陽。
八月乙丑至自晉陽甲戌如晉陽十一月甲午至自晉陽。
十年正月甲寅如遼陽甘露寺三月丙辰至自遼陽九月己巳如晉陽(十月晏駕于晉陽臺)。
武成帝河清元年十月癸亥行幸晉陽十二月丙辰至自晉陽。
四年正月行幸晉陽四月傳位於皇太子改元天統(tǒng)稱太上皇。
十一月至自晉陽。
後主天統(tǒng)元年十二月壬戌太上皇帝幸晉陽丁卯帝至自晉陽。
二年正月庚子行幸晉陽二月庚戌太上皇帝至自晉陽。
八月太上皇帝幸晉陽。
三年正月壬辰太上皇帝至自晉陽。
九月丁巳太上皇帝幸晉陽十一月癸未至自晉陽四年四月辛巳太上皇帝幸晉陽五月壬戌至自晉陽。
五年三月行幸晉陽四月乙丑至自晉陽。
武平元年八月辛卯行幸晉陽十二月丁亥至自晉陽。
二年八月己亥行幸晉陽十月己亥至自晉陽。
三年八月癸巳行幸晉陽(臣欽。若等曰:本紀不書至自)。
四年二月丁巳行幸晉陽三月庚辰至自晉陽十月癸卯行幸晉陽。
五年二月乙未至自晉陽辛丑行幸晉陽丁未至自晉陽。
八月癸卯行幸晉陽。
六年正月乙亥至自晉陽。
七月甲戌行幸晉陽。
十年正月癸卯至自晉陽。
梁太祖開平元年十月帝以用軍未暇西幸文武百官等久居東京漸及疑訝令就便各許歸長安只留宰臣韓建薛貽矩翰林學士張策韋郊杜曉中書舍人封舜卿張袞并左右御史司天監(jiān)宗正寺兼要當諸司節(jié)級外其宰臣張文蔚已下文武百官并先於西京?候。
二年二月帝以上黨未收因議撫巡便住西都赴郊?之禮乃下令曉告中外取三月一日離東京以宰臣韓建權判建昌宮事兵部侍郎姚洎為鹵簿使開封尹博王友文為東都留守三月壬申帝親統(tǒng)六軍巡幸澤潞是日寅時車駕西幸宰臣并要切司局皆扈從晚次中牟丙申招討使劉知俊上章請車駕還東京蓋小郡湫隘非久駐蹕之所達覽帝俞其請四月丙午車駕離澤州丁未駐蹕於懷州宴宰臣文武百官辛亥至鄭州壬子幸東京丙寅車駕幸繁臺觀稼。
七月甲戌大霖雨陂澤泛溢頗傷稼穡帝幸右天武軍河亭觀水。
九月丙子太原軍(臣欽。若等曰:即後唐太宗也。)出陰地關南牧寇掠郡縣晉纟?有備帝慮諸將玩寇乃下詔親議巡幸命有司備行丁丑翠華西狩宰臣翰林學士崇政院使金吾仗及諸司要切官皆扈從馀文武百官并在東京壬午達雒陽。
帝御文思殿受朝參許汝孟懷牧守來朝澤州刺史劉重霸面陳破敵之策癸未西幸宿新安丙戌至陜州駐蹕蒲雍同華牧守皆進鎧甲騎馬戈槊食味方物丁亥錫宴扈從官戊子延州賊軍(臣欽。若等曰:即祖跋思恭也。)寇上平關。又太原軍攻平陽烽火羽書晝夜繼至乙丑六軍統(tǒng)軍牛存節(jié)黃文靖各領所部將士赴行在甲午太原步騎數(shù)萬攻逼晉絳逾旬不克知天軍至乃自焚其寨至夜而遁十月庚戌至西都丁巳至東都。
三年正月甲戌發(fā)東都百官扈從次中牟縣乙亥次鄭州丙子次汜水縣河南尹張宗?河陽節(jié)度使張歸霸并來朝戊寅次偃師縣己卯備法駕六軍儀仗入西都是日御文明殿受朝賀三月辛未詔曰:同州邊隅繼有士眾歸化暫思巡撫兼要指揮今幸蒲陜取九日進發(fā)甲戌車駕發(fā)西都百官奉辭于師子門外丁丑次陜州己卯次解縣河中節(jié)度使冀王友謙來奉迎庚辰至河中府四月丙申朔駐蹕河中壬寅辰時駕巡于朝邑縣界焦黎店冀王友謙及崇政內諸司使扈從至申時回五月癸酉駕三更一點發(fā)河中己卯至西京庚戌同州節(jié)度使劉知俊據(jù)本郡反辛亥駕幸蒲陜夜半發(fā)大內七月癸酉駕幸陜乙亥至自陜文武百官於新安縣奉迎。
閏八月己卯幸西苑觀稼。
十一月辛丑幸?水。
四年二月乙丑幸甘水亭己丑出光政門至?水觀麥。
四月丙戌幸建春門閱新樓至七里屯觀麥召從官食于樓河南張昌孫及蒲同主事吏賜物各有差十一月丁亥朔幸廣王第作樂。
五年二月壬戌詔曰:東京舊邦久不巡幸宜以今月九日幸東都扈從文武官委中書門下量閑劇處分宰臣上言曰:龍興天府久望法駕但陛下始康愈未宜涉寒愿少留清蹕從之甲子幸曜村民舍閱農事庚午幸白馬坡。
四月丁卯幸龍門召宰臣學士金吾上將軍侍宴于廣化寺。
乾化五年五月癸巳觀稼于伊水登建春門幸會節(jié)坊張宗?私第臨亭皋視物色賞賜甚厚。
七月帝不豫稍厭秋暑自辛丑幸會節(jié)坊張宗?私第宰臣視事於歸仁亭子崇政使內諸司及翰林院并止於河南令廨署至甲辰復歸大內。
八月戊辰幸故上陽宮至于榆林觀稼九月庚子親御六師次于河陽(臣欽。若等曰:事具閏位親征門)甲辰至于衛(wèi)州乙巳至于宜溝幸民劉達墅丙午至湘州十月辛亥朔駐蹕于湘州宰臣洎文武從官并詣行宮起居戶部郎中孔昌序赍留都百官冬朔起居表至自西京諸道節(jié)度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以冬朔起居表來上制以郢王友?充控鶴指揮使諸軍都虞候閻寶為御營使甲寅將以其夕幸魏縣命閣門使李郁報宰臣兼敕內外丙寅夜車駕發(fā)軔于都署乙卯次洹水丙辰至魏縣戊辰幸邑西之白龍?zhí)短端畞兦С咴S涉南北五之一焉風瀾岸卉遼然有江湖之狀潭之北立神祠前亭弘敞下值波際帝登臨凝覽宸旨舒悅即命丞相與翰林六學士侍膳于左右。又命漁艋數(shù)十以釣網(wǎng)進觀其漁焉俄頃間洪纖尾鬣所得無?復有得大白魚長六七尺者來獻珠眸雪鱗厥狀甚異帝諦視已乃命近貴復之中流名其潭曰:萬歲漁人等咸優(yōu)錫遣之。
十一月辛巳朔上駐蹕魏縣從官自丞相而下并詣行宮起居留都文武百官及諸道節(jié)度使防御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奉表起居壬午帝以邊事稍息宣命還京師車駕發(fā)自行闕夕次洹水縣癸未次內黃縣甲申至黎陽縣乙酉命從官丞相而下宴于行次丁亥次衛(wèi)州戊子晨次新卿夕止獲嘉己丑次武陟庚寅次溫縣辛卯次孟州留都文武官左仆射楊涉洎孟州守李周彝等皆匍匐東郊迎拜其文武官并令先還壬辰詰旦離孟州晚至都六軍以天兵御仗分列前導煌煌焉濟濟焉昔所未睹也。都人士女洎耆老等歡噪阡陌太祖御五鳳樓受百辟稱賀畢還宮二年二月壬戌帝將巡按北境中外戒嚴詔以河南尹守中書令判六軍事張宗?為大內留守中書門下奏差定文武官領務尤切宜扈駕者三十八人詔工部尚書李皎左散騎常侍孫騭左諫議大夫張衍兵部侍郎劉邈兵部郎中張雋光祿少卿盧秉彝并令扈蹕甲子發(fā)自雒師夕次河陽乙丑次溫縣丙寅次武陟懷州刺史?明遠迎拜于境上其內外所備咸豐霈焉丁卯次獲嘉戊辰次衛(wèi)州之新鄉(xiāng)己巳晨發(fā)衛(wèi)州夕止淇門內衙十將使以十指揮兵士至于行在辛未駐蹕黎陽癸酉發(fā)自黎陽夕次內黃縣甲戌次昌樂縣丁丑次于永濟縣青州節(jié)度使賀德倫奏統(tǒng)領兵士赴歷亭軍前戊寅至貝州命四丞相及學士李琪盧文度知制誥竇賞等十五人扈從其左常侍韋戩等二十三人止焉己卯發(fā)自貝州夕駐于野落三月庚辰朔次于棗強縣之西縣丙戌鎮(zhèn)定諸軍招討使楊師厚奏下棗強縣車駕即日疾馳南還丁亥復至貝州庚寅楊師厚與副招討李周彝等準詔來朝乙巳發(fā)貝州夕次臨清縣丙午次永濟縣丁未至魏州四月己酉幸魏州金波亭賜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學士丁巳發(fā)魏州夕次昌樂戊午次內黃縣己未次黎陽駐馬乙丑發(fā)自黎陽夕次滑州將吏耆老并於州之南津歡噪迎拜本州節(jié)度使進馬十匹銀器一千兩備宴錢二千貫丙寅離滑州夕次常樂頓丁卯次長垣縣戊辰次封丘縣己巳至東京開封尹博王友文扌?留都文武奉迎于北郊帝入自含耀門采繡連延照耀阡陌都人士女闐咽歡呼是月戊寅車駕發(fā)自東京夕次中牟縣五月己卯朔從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詣行殿起居親王及諸道藩帥咸奉表來上庚辰發(fā)自鄭州至榮陽縣河南尹魏王宗?望塵迎拜河陽留後邵替懷州刺史?明遠等邐迤來迎夕次汜水縣帝召魏王宗?入對便於御前賜食數(shù)刻乃退壬午駐蹕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學士并於內殿起居敕以建昌宮事委宰臣于兢領之癸未帝發(fā)自汜水宣令邵替?明遠各歸所理午憩任村頓夕次孝義宮留都文武禮部尚書孔續(xù)而下道左迎拜次偃師甲申至都文武官奉迎於東郊。
◎閏位部·畋游。
王者?狩以時所以除田害講武事也。故易著三驅之旨禮有五戎之習焉雖復馀閏亦存憲度其或順肅殺之令修弋獵之事不失乎!禮故可尚也。乃有射猛虎以為樂眷胡雉而縱心暴殄是期盤游靡戒以至乎!荒志驕氣移其龜玉者不為不幸也。
吳大帝初為吳侯親乘馬射虎於?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虎卻廢嘗從張世擊以戈獲之帝每畋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為軍師變色而言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較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帝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帝每手擊以為樂。又帝數(shù)射雉少府潘?諫由是遂絕。
景帝好射雉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閏二月大?于宣武場三月較獵。
孝武帝大明七年二月南巡丁巳較獵于歷陽之烏江。
十月巡南豫己巳較獵於姑熟。
明帝泰始七年二月於巖山射雉帝嘗射雉至日中無所得甚羞召問侍臣吾旦來如皋遂空行可笑座者莫答褚炫獨曰:今節(jié)候雖?而?霧尚凝故斯?之禽驕心未警但待宸駕首豫群情便可載?帝意解乃於雉場置酒。又云:有雉不肯入場日暮將反令晉平王休?射之語曰:不得雉勿歸休?從在黃麾內便馳帝遣左右數(shù)人隨之因遣壽寂之等追及逼拉休?。
南齊武帝永明末將射雉竟陵王子良諫之(見宗室忠諫門)。
東昏侯在位置射雉場二百九十六處。
陳後主禎明二年十月幸莫府山大較獵。
東魏孝靜興和三年十月癸亥狩于西山十一月戊寅還宮。
武定元年正月己巳?于西山癸酉還宮。
十一月甲午狩于西山乙巳還宮。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正月丙子山番圍離石戊寅帝討之未至番已逃竄因循三雉大狩而歸。
五月庚午較獵于林慮山戊子還宮。
後主天統(tǒng)元年十二月庚戌太上皇狩于北郊壬子狩于南郊乙卯狩于西郊。
武平四年九月較獵于鄴東。
七年十月大狩于祁連池。
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二月癸丑獵畋于含耀門外。
三年十一月丙申畋于上東門外。
十二月乙丑臘較獵于甘泉驛。
四年十一月己亥畋于伊水。
乾化元年十二月癸酉臘假詔諸王與河南尹左右金吾六統(tǒng)軍等較獵于近苑。
夫巡狩之儀載乎!虞典游豫之度存諸夏諺蓋所以覲群后省風俗鳴鑾案節(jié)清道而行卜日惟吉歸格藝祖慶賜浹洽眾庶歡康斯先王展義之道也。若夫秦政之幸回中登之罘駐彭城臨碣石致禱以出周鼎命使而求羨門侈心未窮海內稱亂固足為後王之戒也。洎吳蜀宋齊而下亦或舉時巡之制稽設教之義或?謁陵寢或歷覽故宮或宴衎以示慈或肆赦而施惠以至耆艾加粟帛之賜孝悌有旌賞之命布在方冊可舉而言矣。
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回中在北地臣欽。若等曰:自此以下不書月者皆史書闕文。又云:始皇巡河內自以武德定天下置武德縣)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泰山封禪既畢,於是乃并渤海以東過黃?垂(東萊有黃縣?垂縣)窮成山登之罘(罘山在?垂縣)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琊大樂之留三月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越王勾踐嘗治瑯琊縣起臺館)復十二歲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維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实壑η趧诒臼律限r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lián)恍囊局酒餍狄涣客瑫淖秩赵滤罩圯浰d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正飭異俗陵水經(jīng)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jīng)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jié)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惟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于瑯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城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母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つ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jīng)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帝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臣欽。若等曰:史失姓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帝自南郡繇武關歸(武關秦南關通南陽在析西北七十里弘農界)。
二十九年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辭曰:(臣欽。若等曰:此辭三句為韻碣石會稽同)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fā)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單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振拔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jīng)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宇宇宙縣赤縣)承順圣意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其東觀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照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會滅六王闡并天下?害絕息永偃武兵皇帝明德經(jīng)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威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yè)長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誦圣烈請刻之罘旋遂之瑯琊道上黨入(道從也。)。
三十二年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古仙人也。)高誓刻碣石(一作盟復)壞城郭決通?是防其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一作憂久)庶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并來田(一作分)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
二十五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左丞相李斯從少子胡亥愛慕請從帝許之十一月行至?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浮江下觀藉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水波惡乃西二百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首一作道)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shù)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至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并通善否在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省一作非)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男女冫吉誠夫為寄?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jīng)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冫吉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還過吳從江乘渡(丹陽有江乘縣)并海上北至瑯邪。
二世元年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無以臣畜天下其年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傍著大臣從者名以彰先帝成功盛德焉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姓馮)御史大夫臣德(失姓)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遂至遼東而還蜀後主建興十四年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日還成都。
吳後主孫皓寶鼎三年九月出東關。
宋文帝元嘉十四年二月乙卯行幸丹徒謁京陵三月丁亥還宮。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陸道幸丹徒謁京陵五月丙寅水路發(fā)丹徒壬午至京師。
孝武帝大明五年九月丁卯行幸瑯琊郡囚系悉原遣(臣欽。若等曰:本紀不書還宮)。
七年二月甲寅巡南豫南兗二州丁巳較獵于歷陽之烏江縣己未登烏江縣六合山壬申還宮。
九月戊子詔曰:昔周王驥跡實窮四溟漢帝鸞軫夙遍五岳皆以上對幽靈下理民土自天昌替馭臨宮創(chuàng)圖禮代天郁世貿興毀皇家造宋日月重光璇璣得序五星順命而戎車歲動陳詩義闕朕聿奉三無奄一天下思盡寶戒之規(guī)以塞謀危之路當順時省方觀察風俗外詳考舊典以副側席之懷。
十月戊申巡南豫州乃下詔曰:朕巡幸所經(jīng)先見百年者及孤寡老疾并賜粟帛獄系刑罪并親聽訟其士庶或怨郁危滯受抑吏司或隱約潔立負擯州里皆聽進朕前面自陳訴。若忠信孝義力田殖?一介之能一藝之美悉加旌賞雖秋澤頻降而夏旱嬰弊可即開倉并加賑賜癸丑行幸江寧縣丙寅詔曰:賞慶刑威奄國彝軌黜幽升明辟?常憲故采言聆風式觀侈質貶爵加地,於是乎!在今類帝宜社親巡江甸因覲岳守躬求民瘼思弘明試之典以申考績之義行幸所經(jīng)蒞民之職功宣於德即加甄賞。若廢務亂民隨愆議罰二者詳察以聞。
十二月丙午行幸歷陽癸亥至自歷陽。
前廢帝景和元年九月癸巳幸湖熟奏鼓吹戊戌還宮。
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六月丁亥幸瑯琊。
梁高祖大同十年三月甲午幸蘭陵謁建寧陵至修陵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樓改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帝鄉(xiāng)故老及所經(jīng)近縣奉迎候者數(shù)千人各賚錢二千陳高祖永定二年五月辛酉幸大莊嚴寺。
宣帝太建四年十二月甲辰幸樂游苑。
後主至德三年十一月辛巳幸長干寺。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二月庚午如晉陽拜辭山陵是日皇太子入居涼風臺監(jiān)扌?國事十月己卯備法駕御金輅入晉陽宮朝皇太后於內殿十二月辛丑至自晉陽二年正月甲戌帝?舟於東城。
九月癸巳帝如趙定二州因如晉陽。
三年六月丁未至自晉陽乙卯如晉陽。
九月辛卯自并州幸離石十二月壬子還宮戊午如晉陽。
四年四月戊戌帝還宮。
五年八月丁丑帝幸晉陽十二月庚申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
六年三月丙申至自晉陽。
四月庚申帝如晉陽五月庚寅至自晉陽。
六月丁卯如晉陽壬申親討茹茹七月壬辰還晉陽。
九月乙卯至自晉陽。
十月辛亥如晉陽。
七年正月甲辰至自晉陽於鄴城西馬射大集眾庶而觀之。
八月庚申如晉陽。
九年三月丁酉至自晉陽。
六月乙丑自晉陽北巡己巳至祁連池戊寅還晉陽。
八月乙丑至自晉陽甲戌如晉陽十一月甲午至自晉陽。
十年正月甲寅如遼陽甘露寺三月丙辰至自遼陽九月己巳如晉陽(十月晏駕于晉陽臺)。
武成帝河清元年十月癸亥行幸晉陽十二月丙辰至自晉陽。
四年正月行幸晉陽四月傳位於皇太子改元天統(tǒng)稱太上皇。
十一月至自晉陽。
後主天統(tǒng)元年十二月壬戌太上皇帝幸晉陽丁卯帝至自晉陽。
二年正月庚子行幸晉陽二月庚戌太上皇帝至自晉陽。
八月太上皇帝幸晉陽。
三年正月壬辰太上皇帝至自晉陽。
九月丁巳太上皇帝幸晉陽十一月癸未至自晉陽四年四月辛巳太上皇帝幸晉陽五月壬戌至自晉陽。
五年三月行幸晉陽四月乙丑至自晉陽。
武平元年八月辛卯行幸晉陽十二月丁亥至自晉陽。
二年八月己亥行幸晉陽十月己亥至自晉陽。
三年八月癸巳行幸晉陽(臣欽。若等曰:本紀不書至自)。
四年二月丁巳行幸晉陽三月庚辰至自晉陽十月癸卯行幸晉陽。
五年二月乙未至自晉陽辛丑行幸晉陽丁未至自晉陽。
八月癸卯行幸晉陽。
六年正月乙亥至自晉陽。
七月甲戌行幸晉陽。
十年正月癸卯至自晉陽。
梁太祖開平元年十月帝以用軍未暇西幸文武百官等久居東京漸及疑訝令就便各許歸長安只留宰臣韓建薛貽矩翰林學士張策韋郊杜曉中書舍人封舜卿張袞并左右御史司天監(jiān)宗正寺兼要當諸司節(jié)級外其宰臣張文蔚已下文武百官并先於西京?候。
二年二月帝以上黨未收因議撫巡便住西都赴郊?之禮乃下令曉告中外取三月一日離東京以宰臣韓建權判建昌宮事兵部侍郎姚洎為鹵簿使開封尹博王友文為東都留守三月壬申帝親統(tǒng)六軍巡幸澤潞是日寅時車駕西幸宰臣并要切司局皆扈從晚次中牟丙申招討使劉知俊上章請車駕還東京蓋小郡湫隘非久駐蹕之所達覽帝俞其請四月丙午車駕離澤州丁未駐蹕於懷州宴宰臣文武百官辛亥至鄭州壬子幸東京丙寅車駕幸繁臺觀稼。
七月甲戌大霖雨陂澤泛溢頗傷稼穡帝幸右天武軍河亭觀水。
九月丙子太原軍(臣欽。若等曰:即後唐太宗也。)出陰地關南牧寇掠郡縣晉纟?有備帝慮諸將玩寇乃下詔親議巡幸命有司備行丁丑翠華西狩宰臣翰林學士崇政院使金吾仗及諸司要切官皆扈從馀文武百官并在東京壬午達雒陽。
帝御文思殿受朝參許汝孟懷牧守來朝澤州刺史劉重霸面陳破敵之策癸未西幸宿新安丙戌至陜州駐蹕蒲雍同華牧守皆進鎧甲騎馬戈槊食味方物丁亥錫宴扈從官戊子延州賊軍(臣欽。若等曰:即祖跋思恭也。)寇上平關。又太原軍攻平陽烽火羽書晝夜繼至乙丑六軍統(tǒng)軍牛存節(jié)黃文靖各領所部將士赴行在甲午太原步騎數(shù)萬攻逼晉絳逾旬不克知天軍至乃自焚其寨至夜而遁十月庚戌至西都丁巳至東都。
三年正月甲戌發(fā)東都百官扈從次中牟縣乙亥次鄭州丙子次汜水縣河南尹張宗?河陽節(jié)度使張歸霸并來朝戊寅次偃師縣己卯備法駕六軍儀仗入西都是日御文明殿受朝賀三月辛未詔曰:同州邊隅繼有士眾歸化暫思巡撫兼要指揮今幸蒲陜取九日進發(fā)甲戌車駕發(fā)西都百官奉辭于師子門外丁丑次陜州己卯次解縣河中節(jié)度使冀王友謙來奉迎庚辰至河中府四月丙申朔駐蹕河中壬寅辰時駕巡于朝邑縣界焦黎店冀王友謙及崇政內諸司使扈從至申時回五月癸酉駕三更一點發(fā)河中己卯至西京庚戌同州節(jié)度使劉知俊據(jù)本郡反辛亥駕幸蒲陜夜半發(fā)大內七月癸酉駕幸陜乙亥至自陜文武百官於新安縣奉迎。
閏八月己卯幸西苑觀稼。
十一月辛丑幸?水。
四年二月乙丑幸甘水亭己丑出光政門至?水觀麥。
四月丙戌幸建春門閱新樓至七里屯觀麥召從官食于樓河南張昌孫及蒲同主事吏賜物各有差十一月丁亥朔幸廣王第作樂。
五年二月壬戌詔曰:東京舊邦久不巡幸宜以今月九日幸東都扈從文武官委中書門下量閑劇處分宰臣上言曰:龍興天府久望法駕但陛下始康愈未宜涉寒愿少留清蹕從之甲子幸曜村民舍閱農事庚午幸白馬坡。
四月丁卯幸龍門召宰臣學士金吾上將軍侍宴于廣化寺。
乾化五年五月癸巳觀稼于伊水登建春門幸會節(jié)坊張宗?私第臨亭皋視物色賞賜甚厚。
七月帝不豫稍厭秋暑自辛丑幸會節(jié)坊張宗?私第宰臣視事於歸仁亭子崇政使內諸司及翰林院并止於河南令廨署至甲辰復歸大內。
八月戊辰幸故上陽宮至于榆林觀稼九月庚子親御六師次于河陽(臣欽。若等曰:事具閏位親征門)甲辰至于衛(wèi)州乙巳至于宜溝幸民劉達墅丙午至湘州十月辛亥朔駐蹕于湘州宰臣洎文武從官并詣行宮起居戶部郎中孔昌序赍留都百官冬朔起居表至自西京諸道節(jié)度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以冬朔起居表來上制以郢王友?充控鶴指揮使諸軍都虞候閻寶為御營使甲寅將以其夕幸魏縣命閣門使李郁報宰臣兼敕內外丙寅夜車駕發(fā)軔于都署乙卯次洹水丙辰至魏縣戊辰幸邑西之白龍?zhí)短端畞兦С咴S涉南北五之一焉風瀾岸卉遼然有江湖之狀潭之北立神祠前亭弘敞下值波際帝登臨凝覽宸旨舒悅即命丞相與翰林六學士侍膳于左右。又命漁艋數(shù)十以釣網(wǎng)進觀其漁焉俄頃間洪纖尾鬣所得無?復有得大白魚長六七尺者來獻珠眸雪鱗厥狀甚異帝諦視已乃命近貴復之中流名其潭曰:萬歲漁人等咸優(yōu)錫遣之。
十一月辛巳朔上駐蹕魏縣從官自丞相而下并詣行宮起居留都文武百官及諸道節(jié)度使防御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奉表起居壬午帝以邊事稍息宣命還京師車駕發(fā)自行闕夕次洹水縣癸未次內黃縣甲申至黎陽縣乙酉命從官丞相而下宴于行次丁亥次衛(wèi)州戊子晨次新卿夕止獲嘉己丑次武陟庚寅次溫縣辛卯次孟州留都文武官左仆射楊涉洎孟州守李周彝等皆匍匐東郊迎拜其文武官并令先還壬辰詰旦離孟州晚至都六軍以天兵御仗分列前導煌煌焉濟濟焉昔所未睹也。都人士女洎耆老等歡噪阡陌太祖御五鳳樓受百辟稱賀畢還宮二年二月壬戌帝將巡按北境中外戒嚴詔以河南尹守中書令判六軍事張宗?為大內留守中書門下奏差定文武官領務尤切宜扈駕者三十八人詔工部尚書李皎左散騎常侍孫騭左諫議大夫張衍兵部侍郎劉邈兵部郎中張雋光祿少卿盧秉彝并令扈蹕甲子發(fā)自雒師夕次河陽乙丑次溫縣丙寅次武陟懷州刺史?明遠迎拜于境上其內外所備咸豐霈焉丁卯次獲嘉戊辰次衛(wèi)州之新鄉(xiāng)己巳晨發(fā)衛(wèi)州夕止淇門內衙十將使以十指揮兵士至于行在辛未駐蹕黎陽癸酉發(fā)自黎陽夕次內黃縣甲戌次昌樂縣丁丑次于永濟縣青州節(jié)度使賀德倫奏統(tǒng)領兵士赴歷亭軍前戊寅至貝州命四丞相及學士李琪盧文度知制誥竇賞等十五人扈從其左常侍韋戩等二十三人止焉己卯發(fā)自貝州夕駐于野落三月庚辰朔次于棗強縣之西縣丙戌鎮(zhèn)定諸軍招討使楊師厚奏下棗強縣車駕即日疾馳南還丁亥復至貝州庚寅楊師厚與副招討李周彝等準詔來朝乙巳發(fā)貝州夕次臨清縣丙午次永濟縣丁未至魏州四月己酉幸魏州金波亭賜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學士丁巳發(fā)魏州夕次昌樂戊午次內黃縣己未次黎陽駐馬乙丑發(fā)自黎陽夕次滑州將吏耆老并於州之南津歡噪迎拜本州節(jié)度使進馬十匹銀器一千兩備宴錢二千貫丙寅離滑州夕次常樂頓丁卯次長垣縣戊辰次封丘縣己巳至東京開封尹博王友文扌?留都文武奉迎于北郊帝入自含耀門采繡連延照耀阡陌都人士女闐咽歡呼是月戊寅車駕發(fā)自東京夕次中牟縣五月己卯朔從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詣行殿起居親王及諸道藩帥咸奉表來上庚辰發(fā)自鄭州至榮陽縣河南尹魏王宗?望塵迎拜河陽留後邵替懷州刺史?明遠等邐迤來迎夕次汜水縣帝召魏王宗?入對便於御前賜食數(shù)刻乃退壬午駐蹕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學士并於內殿起居敕以建昌宮事委宰臣于兢領之癸未帝發(fā)自汜水宣令邵替?明遠各歸所理午憩任村頓夕次孝義宮留都文武禮部尚書孔續(xù)而下道左迎拜次偃師甲申至都文武官奉迎於東郊。
◎閏位部·畋游。
王者?狩以時所以除田害講武事也。故易著三驅之旨禮有五戎之習焉雖復馀閏亦存憲度其或順肅殺之令修弋獵之事不失乎!禮故可尚也。乃有射猛虎以為樂眷胡雉而縱心暴殄是期盤游靡戒以至乎!荒志驕氣移其龜玉者不為不幸也。
吳大帝初為吳侯親乘馬射虎於?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虎卻廢嘗從張世擊以戈獲之帝每畋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為軍師變色而言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較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帝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帝每手擊以為樂。又帝數(shù)射雉少府潘?諫由是遂絕。
景帝好射雉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閏二月大?于宣武場三月較獵。
孝武帝大明七年二月南巡丁巳較獵于歷陽之烏江。
十月巡南豫己巳較獵於姑熟。
明帝泰始七年二月於巖山射雉帝嘗射雉至日中無所得甚羞召問侍臣吾旦來如皋遂空行可笑座者莫答褚炫獨曰:今節(jié)候雖?而?霧尚凝故斯?之禽驕心未警但待宸駕首豫群情便可載?帝意解乃於雉場置酒。又云:有雉不肯入場日暮將反令晉平王休?射之語曰:不得雉勿歸休?從在黃麾內便馳帝遣左右數(shù)人隨之因遣壽寂之等追及逼拉休?。
南齊武帝永明末將射雉竟陵王子良諫之(見宗室忠諫門)。
東昏侯在位置射雉場二百九十六處。
陳後主禎明二年十月幸莫府山大較獵。
東魏孝靜興和三年十月癸亥狩于西山十一月戊寅還宮。
武定元年正月己巳?于西山癸酉還宮。
十一月甲午狩于西山乙巳還宮。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正月丙子山番圍離石戊寅帝討之未至番已逃竄因循三雉大狩而歸。
五月庚午較獵于林慮山戊子還宮。
後主天統(tǒng)元年十二月庚戌太上皇狩于北郊壬子狩于南郊乙卯狩于西郊。
武平四年九月較獵于鄴東。
七年十月大狩于祁連池。
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二月癸丑獵畋于含耀門外。
三年十一月丙申畋于上東門外。
十二月乙丑臘較獵于甘泉驛。
四年十一月己亥畋于伊水。
乾化元年十二月癸酉臘假詔諸王與河南尹左右金吾六統(tǒng)軍等較獵于近苑。